CN1270300C - 光盘装置的访问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的访问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70300C CN1270300C CN03152424.9A CN03152424A CN1270300C CN 1270300 C CN1270300 C CN 1270300C CN 03152424 A CN03152424 A CN 03152424A CN 1270300 C CN1270300 C CN 127030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ting field
- recording layer
- target track
- track
- luminous p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1—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focus pull-in only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7—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tracking pull-in only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有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和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的光盘装置,其中,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基于光头(10)所接收的反射光而检测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的分布;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基于检测到的区域分布而确定光头的访问目标,以便访问光盘的记录层的目标位置,同时避开未记录区域M。由于在只经过记录区域R的同时进行访问,因此使伺服操作得以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装置以及一种在光头访问过程中能实现可靠访问且同时避开未记录区域的光盘装置访问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开发诸如DVD(数字多功能盘)的光盘,并且它们是众所周知的。在此种光盘装置等中,要求高度的操作可靠性或可用性等。
对于此种光盘装置的实例,在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号2000-251271所描述的光盘装置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在双层盘的层间跳转的情况下,如果目标地址位置在比当前地址位置更靠内的圆周上,就执行寻道操作,直到找到相同记录层上与目标地址位置相对应的径向位置。然后,执行层间跳转,并到达目标地址位置。另一方面,在目标地址位置处于比当前地址位置更靠外的圆周的情况下,在当前地址位置执行层间跳转,然后,执行对于目标地址位置的寻道操作。
换句话说,在再现型光盘中,已开发具有多层的光盘,并已流行开来。相似地,根据增加在光盘中所记录数据的容量的要求,已提出一种在一侧上具有多个记录层的记录型光盘。在光盘由此具有多个记录层的情况下,为了使每个记录层的反射率基本上维持恒定,必须增加更浅记录层的透射率。结果,要被维持恒定的反射率减小,并且,光盘被制作成使每层的反射率基本等于此低反射率。因而,多种信号的信号电平降低,并且信噪比降低。
另一方面,根据盘的特性,在记录层中,未记录区域与记录区域的反射率不同。盘特性包括两种特性:反射率因数据记录而减小的特性,如在DVD-RAM等中;以及,反射率因此种记录而增加的特性。通常,此反射率的变化大于2倍或1/2。在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之间的边界区域中,此反射率的变化影响多种信号。具体而言,在要求精确伺服的情况下,此变化的影响有可能导致大的干扰。
因而,与在常规再现型光盘装置中一样,在为了访问存储区上的特定目标位置而执行层间跳转时,如果在双层盘中各记录层的中轴不对准,层间跳转目的地可以是未记录区域M。在此种情况下,出现这样的问题:光盘受边界区域或信号电平的影响,并且伺服状态变得不稳定,其中,所述信号电平取决于跳转后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区域。
此外,在记录型光盘中,为了记录/再现信息,要求从记录/再现请求发生时刻到记录/再现操作开始时刻的响应时间很快。由于根据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而要求不同的调节,因此相信,只经过要求最小调节的记录区域R的访问方法是稳定的。然而,与在常规装置中一样,根据用最短距离连接当前地址位置到目标地址位置的矩形访问方法,不能保证已用最短距离执行层间跳转的区域总是记录区域。因而,有这样的问题:当经过未记录区域M时,伺服状态变得不稳定。
另外,如果因在访问发生时的失控或轨道偏差或者因聚焦偏差而在未记录区域M中无意地发生聚焦,如上所述,根据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信号电平不同。因而,不能执行轨道引入操作,并且不能平稳地执行恢复到记录区域R的操作。
换句话说,如上所述,在常规光盘装置中,当指示光头访问记录区域时,有以下情况:当用最短距离访问目标位置时,经过其反射率等与记录区域R中的不同的未记录区域M。因而,出现伺服状态变得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提供一种光盘装置以及用于该光盘装置的访问方法,此方法在光头的访问过程中检测光盘上的记录区域和来记录区域分布,并且进行可靠的访问,同时避开未记录区域。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致力于一种光盘装置,其中包括:向具有记录层的光盘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光以执行记录处理和再现处理之一的光头;基于光头所接收的反射光而检测光盘上记录区域和未记录区域分布的检测单元;以及控制单元,此单元基于检测单元所检测的记录区域和未记录区域分布,控制所述光头以便访问光盘的记录层的目标位置,同时避开未记录区域。
在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中,与常规装置不同,事先检测光盘上的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分布,而不是用最短距离访问目标位置。基于此分布来控制光头访问目标位置,同时避开未记录区域M。例如,这避免因层间跳转到其中反射率等彼此不同的未记录区域M而使伺服状态变得不稳定的故障,能实现光头迅速而可靠的访问。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配置实例的框图;
图2为当从入射面观察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光盘时的视图;
图3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的光头附近配置的透视图;
图4为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中的光头的光学系统的配置图;
图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层中的访问方法实例的光盘剖视图;
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方法实例的光盘剖视图;
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方法另一实例的光盘剖视图;
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方法另一实例的光盘剖视图;
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方法另一实例的光盘剖视图;
图10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层间跳转的简单访问方法实例的光盘剖视图;
图1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在发生失控状态的情形下的访问方法实例的光盘剖视图;
图12为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方法实例的光盘剖视图;
图1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根据具有平面部分和槽部分的光盘的访问方法实例的光盘视图;
图1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配置实例的框图;
图16为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17为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1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根据具有平面部分和槽部分的光盘的访问方法另一实例的光盘视图;
图1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根据具有平面部分和槽部分的光盘的访问方法另一实例的光盘视图;以及
图20为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的从失控状态恢复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以及光盘装置访问方法的优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
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配置。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实例的框图。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的实例的框图。图3为示出光盘装置的光头等的布置的配置图。图4为光盘装置的光头的配置图。在此,结合如图2所示的在一侧上具有两个记录层的光盘装置中的访问过程进行描述,其中,记录处理应用于其中设置单螺旋槽结构101的光盘上,每个记录层的信息轨道能从内周到外周连续地进行记录。
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处理的光盘D是可重写媒体,包括作为图2所示记录层的相变记录层。此光盘为具有第一记录层3和第二记录层4的记录媒体,在所述记录层中,用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所具有的物镜5聚集的光执行信息记录/再现。主轴电机2转动光盘D。主轴电机控制电路31控制主轴电机2。更准确地说,控制电机2,以使其转速具有适用于访问控制电路18所指定的访问位置的值,其中,转速由旋转角编码器30检测。光盘D由光盘装置所具有的主轴电机2进行旋转控制。具体地,在执行信息记录时,采用维持旋转线速度恒定的ZCLV(分区恒定线速度)方案等。
此外,光头10向光盘的预定记录层发射预定波长的激光,由此执行记录(标记形成)。此记录例如通过标记长度记录方案来执行,此方案在记录标记的边缘上具有信息。从设置在光头10上的激光源发射的激光被校准为平行光,然后,平行光经光学部件(未示出)入射到光学校正机构8。此光学校正机构8通过中继透镜或液晶部件执行像差校正,从而,例如在记录层上形成的光点不具有球面像差。由此光学像差校正机构8校正的光束经上升镜7而进一步入射到物镜5,并且在光盘D的预定信息记录表面上形成光点。另一方面,在信息记录表面上反射的光束再次经上升镜7而部分地入射到光电检测器9。此光电检测器9通过分为多个的检测单元的光电转换而检测与在信息记录表面上聚焦的光点的目标位置有关的位置误差。位置误差包括用于形成光点的聚焦位置误差、轨道位置误差、倾斜度误差以及球面像差,其中,所述光点相对于信息记录表面而聚焦。
在信息记录表面上形成用于执行信息记录/再现的信息轨道。获得光盘径向上相对于此目标轨道的位置偏差,作为轨道位置误差。倾斜度误差是在物镜5所发射的光束的光轴与光盘D的法线之间的偏移角。如果此偏移角较大,就在光点中发生彗形差并且光点质量下降。最后,球面像差是以相同方式使光点的斑点质量下降的像差。当物镜5所聚焦的波面与球面存在偏差时,发生此像差。
在光盘装置中,借助使用光电检测器9和差分电路11等的定位误差检测电路19而检测以上各种位置误差,与各个定位误差相应的控制操作量由补偿控制器20计算,从而形成正确的光点,并且控制操作量分别输入到光学校正机构控制电路21、聚焦机构控制电路22、精确定位机构控制电路23、粗定位机构控制电路17、以及倾斜度调节机构控制电路24。在这些控制电路的每一个中,控制光学像差校正机构8、精确定位机构6以及粗定位机构12,基于输入的控制操作量而驱动它们,从而在目标位置上正确地形成光点。此外,差分电路11的输出提供给相对位移计算器13和速度检测部分15,计算基准速度产生电路14和速度检测电路15的输出,经过放大器16而提供给粗定位机构控制电路17。然后,所提供的输出控制驱动粗定位机构12。
访问控制电路18连接到上述的粗定位机构控制电路17和补偿控制器20,并控制访问过程。访问控制电路18控制主轴电机控制电路31,电路31又控制主轴电机2。因而,主轴电机2被控制来转动光盘D,从而当开始访问操作时,读取将被访问的目标轨道的地址。进一步地,此访问控制电路18由控制全部操作的系统控制器25控制。此系统控制器25进一步连接到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和访问目标设置电路27。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检测和管理光盘D的区域分布,如记录区域R、未记录区域M和可记录区域K等。与常规装置不同,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通过设定将要被访问的位置而根据状态来确定最佳访问方法,以便避开未记录区域M,而不是用最短距离来访问目标位置,其中,未记录区域M造成下面详细描述的不稳定操作。
除了光头10的此种驱动系统配置之外,光盘装置还具有以下配置:记录处理系统、再现处理系统和控制系统(未示出)。换句话说,此光盘装置具有:数据再现电路,作为连接到光头10的再现处理系统的电路;激光控制电路,作为记录处理系统的电路并控制光头10中所含半导体二极管的光发射;以及用于与CPU、存储区域RAM或ROM以及外部装置等进行数据通信的接口电路,其中,CPU是用于管理这些操作的控制部分的组成部件。
此外,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配置的实例。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光头10的详细光学系统配置。在这些图中,从激光源发射的激光由光学校正机构8使用中继透镜进行光学调节。此外,为了使返回光从光盘D前进到误差信号检测系统,使用半棱镜29。
<第一实施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在用于具有一个或多个记录层的光盘的光盘装置中,提供一种光盘装置以及一种光盘装置访问方法,当访问光盘上的目标位置时,基于事先检测的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分布而提供最佳的访问方法,同时避开造成不稳定操作的未记录区域M。图5-11均为示出光盘装置中光头的访问方法实例的视图。图12为用于解释光头的访问过程的流程图,此过程包括光盘装置的层间跳转。
(根据本发明的光头访问方法的原理)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记录层的记录光盘中,根据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反射率等明显不同。因而,如果经过未记录区域M来访问目标位置,伺服有可能不稳定。从而,基于事先检测的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等的分布,经过记录区域R等来访问目标位置,同时避开未记录区域M。此外,当访问目标地址时,在记录处理的情况下,在许多情形下要访问未记录区域M的起始位置。因而,设定第二目标位置来取代直接访问目标位置,其中,第二目标位置例如与目标位置相距两个或多个轨道。在光头已经移动到此位置之后,在本来的目标位置执行追踪。使用此方法,避免因未记录区域M的影响而引起的不稳定伺服,实现迅速而可靠的访问。
换句话说,具体地,在具有低-高特性的媒体中,未记录区域M的反射率为10%或更低。另一方面,记录区域R的反射率为20%或更多。在此情况下,如果执行用于在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之间的边界附近形成光点的伺服操作,以未记录区域M的低反射率反射的反射波成分就进入以记录区域R的高反射率反射的成分。因而,发生故障,如偏移到将要应用伺服操作的中立位置的未记录区域M一侧。在中立位置因而偏移到未记录区域M一侧的情况下,由于此偏移而建立所谓的正反馈状态,此状态进一步受到未记录区域的强烈影响,在此,伺服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因而,为了特别避免在低-高媒体中较为显著的不稳定伺服状态,在避开未记录区域M的同时访问目标位置,或者,通过提供两阶段的目标位置而执行稳定的访问过程。
如图5-11所示,记录光盘至少可分为:已记录的不可记录区域,即记录区域R;作为未记录区域M并可在其中执行记录的可记录区域;以及作为可记录区域K并且尽管已执行一次记录但可执行删除处理的可记录区域。在根据本发明的访问方法中,特别检测未记录区域M的分布,并且基于此检测而避免出错。
(用于识别未记录区域和可记录区域的方法)
以下模式被认为是用于识别未记录区域M和可记录区域K的方法。
模式1
未记录区域:其中晶态或非晶态均匀的区域。
记录区域和可记录区域:其中晶态和非晶态以共存方式分布的区域。
模式2
未记录区域:其中反射率均匀的区域。
记录区域和可记录区域:其中反射率不同的区域以共存方式分布的区域,以及其中平均反射率高于或低于以上反射率均匀区域的反射率的区域。
模式3
未记录区域:其中染料均匀分布并且反射率均匀的区域。
记录区域和可记录区域:其中部分染料膜变化且反射率互相不同的状态以共存方式分布的区域。
模式4
未记录区域:其中光点的反射面为平坦和均匀的区域。
记录区域和可记录区域:具有不规则性的区域,其中,上述平坦部分变形。
(访问方法的实例)
在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中,在目标位置上形成光点,并且如上所述记录一系列信息。然而,在向系统控制器25提出新记录一系列信息的请求的情况下,光头10对光盘D上的目标位置执行访问过程。以下至少举例说明图5-11所述的情形。
(访问一个记录层)
如图5所示的访问方法表示在一个记录层4上进行访问的情形。在当前跟踪的轨道被定义为点P并且目标轨道被定义为点A的情况下,第一临时目标轨道设定为点B。希望点A处的轨道与点B处的轨道设定得相互之间距离大于或等于2个轨道且小于或等于10个轨道。因而,当将要访问的目标轨道设定在具有未记录区域M的记录层中时,通过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的操作来设定临时目标轨道点B,而不是进行正常的访问以便对目标轨道执行访问操作。在光头10已移动到此位置之后,在本来的目标位置点A上执行追踪,由此实现逐步和可靠的访问操作,而不受未记录区域M的影响。
在此,用图1所示的配置详细描述用于在图5所示一个记录层3中执行的访问方法的操作。
首先,通过访问控制电路18临时性地解除用于执行定位控制的轨道定位控制,基于定位误差检测电路19所检测的轨道位置误差信号而开始访问操作。当此轨道定位控制已经解除并且控制操作量从各个控制电路输入到粗定位机构12或精确定位机构6时,光点开始在光盘径向上移动。尽管因此移动而发生轨道位置误差(跟踪误差),但用此位置误差信号来控制访问操作。同时,开始访问操作,主轴电机控制电路31控制主轴电机2,以便当光头到达目标轨道时,电机2获得预置转速。
在访问控制电路18中,轨道位置误差信号由相对位移计算器13二进制化,并且对因此二进制化的信号计数,从而可识别访问所经过的信息轨道的数量。在访问控制电路18中,事先从作为访问目标的信息轨道的地址和用于开始访问的信息轨道的地址计算将要访问的信息轨道的数量。从目标访问的数量减去途经轨道的数量,可计算剩余轨道的数量。对于因此计算的剩余轨道数量,访问控制电路18从基准速度产生电路14产生目标速度,在电路14中,目标运动速度已被定义为基准值。另一方面,当信息轨道的间隔被二进制化的轨道位置误差信号的上升脉冲的时间间隔分割时,可检测在经过每个轨道时的运动速度。此检测由速度检测器15来执行。比较检测器比较以上目标速度和被检测速度,从而,被检测速度跟随以上目标速度。然后,差值被放大,输入到粗定位机构控制电路17中。
此外,根据目标轨道和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上差值经访问控制电路18而输入到精确定位机构控制电路23中,以驱动精确定位机构6。当光点即将到达目标轨道时,访问控制电路18再次关闭轨道位置误差控制系统。然后,补偿控制器20计算用于驱动精确定位机构的控制操作量,以便消除轨道位置误差,并向精确定位机构控制电路23提供计算量。随后,实际到达的目标轨道的地址由系统的信号处理系统读取。然而,在此地址与目标信息轨道的地址基本相同时,终止对临时目标轨道点B的访问操作。随后,通过用于保持跟踪状态的跟踪操作而不是访问寻道操作,光头从点B移动到点A。此时,主轴电机控制电路31控制主轴电机2,以使其转速从点A的预置值变化到点B的预置值。
在以上访问操作过程中,补偿控制器20通过使用定位误差检测电路19检测到的信号如轨道位置误差信号的幅度值,向光学校正机构控制电路输出用于调节的控制操作量。然后,此电路通过驱动光学校正机构而搜索最佳的校正点。所获得的用于调节的控制操作量为一个值,如在访问过程中根据Vc′=Vc+ΔV而相对于控制操作量Vc的值Vc′,这里,ΔV指当在预定范围内确定绝对值且适当转换符号时所获得的值。
因诸如缺陷的影响而还未有意记录的区域或者不能执行记录的区域被定义为未记录区域M。
(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1)
其次,如图6所示的访问方法表示在多个记录层中执行层间跳转且同时避开未记录区域M的情形。在当前跟踪的轨道被定义为点P并且目标轨道被定义为点A的情况下,第一临时目标轨道被设定为点B。希望设定点A处的轨道和点B处的轨道之间相距大于或等于2个轨道且小于或等于10个轨道。
另一方面,用于层间跳转的第二临时目标轨道被设定为点C。在另一记录层3中与之相应的第三临时目标轨道被设定为点C′。希望设定点B和点C之间相距大约0.1mm或更大。当因而在具有未记录区域M的记录层中设定将要访问的目标轨道时,由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设定临时目标轨道,并且与对目标轨道执行访问操作的一般访问操作不同地是,实现逐步的访问操作。
以此方式,以点P,C′,C,B和A的降序进行访问,由此还对具有多个记录层3和4并具有未记录区域M的光盘执行访问操作,同时只经过记录区域R且避开未记录区域M。因而,可执行稳定的访问操作。当光头从点C′跳转到点C时,控制主轴电机2首先获得点C′的预置速度,随后获得点C的预置速度。如果点C′和C与光盘D中心的距离几乎相同,就希望控制电机2以对点C′和C的相同速度旋转。
(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2)
如图7所示的访问方法表示在多个记录层中执行层间跳转且同时避开未记录区域M的情形。此访问方法还表示在当前记录层3中也存在未记录区域M的情形。同样在此情形中,以与图6所示访问方法相同的方式进行访问。换句话说,在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中,确定临时目标轨道点C′,C和B不在未记录区域M中,并且以点P,C′,C,B和A的降序进行访问,从而可执行稳定的访问操作。
(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3)
如图8所示的访问方法表示在多个记录层中执行层间跳转且同时相似地避开未记录区域M的情形。此访问方法还表示在当前记录层3中不移动就执行层间跳转的情形。换句话说,在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中,当确定图中的点C′处于未记录区域M中并且记录层4中与形成当前光点的轨道点P相应的轨道点D处于记录区域R中时,对点D执行层间跳转并移动到记录层4中的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B。然后,对目标位置点A执行追踪,由此实现可靠的访问操作,此操作不受未记录区域M的影响。
(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4)
如图9所示的访问方法表示在多个记录层中执行层间跳转且同时相似地避开未记录区域M的情形。此访问方法表示通过在当前记录层3中沿前进方向移动而执行层间跳转并且通过再次沿前进方向移动而对目标位置执行追踪的情形。换句话说,在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中,确定图中的点C′处于未记录区域M中,并且,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确定以点P,D′,D,B和A的降序进行访问。在图6或图7的情形中,在记录层3中的第一移动在与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相比之下,此实例的特征在于第一移动在前进方向上。
(使用流程图描述操作:在相同记录层中的访问方法)
现在,使用图12的流程图来详细描述在图5所示的相同记录层中进行的访问方法。在图12的流程图中,首先,在系统控制器25接收信息记录请求的情况下(ST11),系统控制器25检查是否包含与将要记录的信息的容量有关的信息。在此检查结果中发现将要记录的信息容量的情况下,过程前进到下一步骤,查阅与记录信息的容量有前形成光点的记录层中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即,可记录区域K的容量和位置以及未记录区域M的容量和位置(ST12),并进一步检查可在另一记录层中记录的信息记录区域K的剩余区域和位置,即未记录区域M的容量和位置(ST13)。
然后,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通过用两个被检查的记录层上的信息来确定/选择其中应记录信息的记录层以及目标轨道位置(ST14)。同时,在未记录区域M存在于将要访问的记录层中的情况下,或者尤其在未记录区域M的附近进行访问或对未记录区域M执行记录的情况下,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在目标记录层中设定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B)。另外,在确定将要访问的记录层与当前记录层不同时,此设定电路27在目标记录层中设定第二临时目标轨道(点C)并在当前记录层中设定第三临时目标轨道(点C′),以便开始访问操作。
与图5中的情形相同,以这样的方式,作为选择记录层和选择/设定目标轨道和临时目标轨道的结果,确定在其上形成光点的当前层中执行记录。在未记录区域M存在于当前记录层中并在未记录区域M中执行记录的情况下,首先执行对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B)的访问操作。在访问操作中,控制主轴电机2,以获得用于临时目标轨道的预置转速(ST15)。在读取地址并终止访问的阶段中,执行对目标轨道(点A)的访问操作(ST16),并且开始信息记录(ST17)。在ST16中对目标轨道的访问操作中,由于第一临时目标轨道设定为用相对较短的距离来实现访问操作,因此,该访问操作可通过使用精确定位机构6的轨道跳转所导致的访问来实现,或通过维持追踪状态来实现。
(使用流程图描述操作: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方法)
现在,结合以下访问操作描述在未记录区域M不存在于当前层中的情形(图6)时的操作,在此访问操作中,当在图12流程图的记录层选择(ST14)中确定在与其上形成光点的记录层不同的记录层中执行记录时,访问记录目标层的预定记录起始位置。
在此访问方法中,与上述相同记录层中的访问方法一样,由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设定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B),并且同时设定第二临时目标轨道(点C)和第三临时目标轨道(点C′)(ST18)。在未记录区域M不存在于当前记录层中的情况下,或者,在记录信息管理部分确定在访问操作的路径上不经过未记录区域M的情况下,在远离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B)的记录区域一侧上设置第二临时目标轨道(点C)。在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中计算当前层中基本与此第二临时目标轨道地址相对应的地址。进一步地,具有计算地址的当前记录层的轨道由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确定为第三临时目标轨道(点C′)。
随后,沿着图12的流程图执行访问第三临时目标轨道(点C′)的操作(ST19)。此外,在读取地址并终止访问的阶段中,然后执行层间跳转(ST20),并且执行聚焦引入动作(ST21)、轨道引入动作(ST22)以及各种伺服调节操作。在此访问操作中,控制主轴电机2,以分别获得对于点C和C′的两个不同预置速度。
由于在已解除轨道定位控制之后此层间跳转可被控制作为聚焦定位操作的一部分,因此,可通过由补偿控制器20向聚焦机构控制电路22提供控制操作量,而实现层间跳转。如果从当前记录层中与记录目标层的预定记录位置相对应的轨道执行层间跳转,此跳转到达记录目标层的预定记录位置附近,并且执行聚焦引入动作,以便执行聚焦定位控制。此时,在与层间跳转的同时,光学校正机构控制电路21调节光学校正机构,以便形成相对于记录目标层的正确光点。结果,由于可对记录目标层执行聚焦定位控制,因此,基于轨道定位误差检测电路19检测到的轨道位置误差来执行轨道定位控制。通过此轨道定位控制而相对于可引入的信息轨道来对光点进行轨道定位,使得有可能读取地址。尽管读取引入轨道的地址,但此地址不总是与第二临时目标轨道(点C)一致。从此地址读取结果计算到记录起始位置的距离,并且在上述相同记录层中执行访问操作,从而,执行访问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B)的操作(ST23)。在执行轨道引入动作(ST24)并确认可以成功地访问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B)之后,执行访问目标轨道(点A)的操作(ST25),如短距离跳转,并终止访问操作,以便开始信息记录(ST26)。
在ST25的访问目标轨道(点A)的操作中,设定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B),以确保用相对较短的距离进行访问操作,这与先前实施例相同。因而,该访问操作可通过使用精确定位机构6的轨道跳转或通过维持追踪状态来实现。
(简单访问方法)
图10所示访问方法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访问方法。在图10中,在其上形成当前光点(点P)的记录层4中存在未记录区域M并且在其中存在将被记录的轨道点A的目标记录层3中不存在未记录区域M的情形下,提供一种用于在此位置直接执行层间跳转的访问方法。换句话说,忽略设置第三临时目标轨道(点C′)的步骤(ST19),并且首先执行到记录目标层3的层间跳转(ST20)。随后,在记录目标层3中,忽略设置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B)的步骤(ST23),并且执行访问目标轨道(点A)的操作。
因而,只在以上情形下忽略临时目标轨道(如点C、C′、B等),并且立即进行访问,从而,如果还设置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和访问目标设定电路27,就通过总是经过记录区域R而对具有多个记录层且具有未记录区域M的光盘执行访问操作,使得有可能执行更迅速更稳定的访问操作。
(失控状态的恢复过程)
图11示出在以下情形中的处理方法,此情形为:已经因访问过程中的失控或轨道偏差以及聚焦偏差等而无意地在未记录区域M内形成光点。如图11所示,与附图中点P的情形一样,由于访问操作过程中的某个干扰而可能在未记录区域M内无意地发生跟踪。在某些情形下,即使在恒定的跟踪伺服状态下也发生此种情况。
换句话说,在图20所示流程图中,在记录/再现操作(ST71)中已检测到失控状态(ST74)的情形下,此状态由定位误差检测电路19检测。换句话说,例如,在检测出聚焦定位误差信号的振幅变化或轨道定位误差信号的变化以便确定被检测变化为未记录区域M的情形(ST72)下,或者,在被检测变化由返回光信号确定为未记录区域M的情形(ST73)下,检测未记录区域M中的失控状态(ST75)。然后,在执行除聚焦定位之外的各种伺服操作之前,粗定位机构12使光头10本身沿内周方向移动(ST76)。
因而光头沿内周方向移动,从而有可能使光点移动到图11的记录区域R。到记录区域R的移动相似地由定位误差检测电路19检测。注意,根据光盘D中心到从其中读取地址的轨道的距离,控制主轴电机2的转速。另外,即使在光点通过此移动过程而移动到最内周的情形下,如果确定未成功地到达记录区域R,也执行用于改变记录层的层间跳转,以便处理它(ST76、ST77)。在引入光头定位控制(ST78)之后,过程返回到记录或再现操作(ST79)。
当已经以此方式无意地到达未记录区域M时,执行向内周一侧的引入动作或相关跳转,由此迅速地从未记录区域M逃脱而不使伺服状态不稳定,并有可能实现稳定的操作。
通过使用表示没有从信号处理系统发送数据的信息,而确定已经无意地到达未记录区域M。
以上对访问记录操作请求的操作进行了描述。访问再现操作请求的操作可以相似地执行。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当检测到失控状态时,根据与其上形成光点的层的记录方案有关的信息,光头10自身被粗定位机构12移动的方向相应地切换到内周一侧或外周一侧,并且控制此方向以便总是到达记录区域R或可记录区域K。
<第二实施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盘装置以及一种光盘装置访问方法,其中,此方法处理具有第一实施例的特征且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光盘,所述光盘具有轨道结构,其中至少一个记录层沿从外周一侧到内周一侧的方向执行记录处理。图1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具有层间跳转的访问方法实例的光盘剖视图。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处理的光盘中,多个记录层中的至少一个沿从外周一侧到内周一侧的方向执行记录处理。图13所示光盘在一侧上具有两个记录层,并且其轨道结构设置为槽结构,其中,记录层3沿从内周到外周的方向执行记录处理,此方向与通常方向一样,并且记录层4具有用于沿外周到内周的方向执行记录处理的轨道结构。
在用于对具有此种盘结构的光盘执行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中,图12流程图所示光盘结构和访问处理程序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因此忽略其描述。第二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第二记录层4的轨道结构设置为从外周到内周的可记录结构,从而,在点A的外周一侧设置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B),并且相似地在点A的外周一侧设置第二临时目标轨道(点C)和第三临时目标轨道(点C′)。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常规装置内,如果从内周一侧执行层间跳转,就经常发生到未记录区域M的跳转,并且不稳定的伺服状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根据本发明的访问方法中,有可能进行总是经过记录区域R的访问。从而,提供一种能基于稳定的伺服操作而实现可靠访问过程的光盘装置以及光盘装置访问方法。
<第三实施例>
根据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盘装置以及一种光盘装置访问方法,其中,此方法处理具有第一实施例的特征且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光盘,至少一个记录层具有由平面部分和槽部分组成的轨道结构。图1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访问方法实例的光盘视图,此访问方法根据具有平面部分和槽部分的光盘。图1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配置实例的框图。图16和图17为用于解释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访问方法的流程图。图18和图19各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访问方法另一实例的光盘视图,此访问方法根据具有平面部分和槽部分的光盘。
如图14所示,由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装置处理的光盘在一面上具有两个记录层。此光盘为具有由槽部分102和平面部分103组成的轨道结构的光盘。
另外,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光盘装置具有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的结构,并省略共用部分的描述。对于平面部分和槽部分,极性转换电路28由系统控制器25可操作性地控制,极性转换电路28是新增加的,用于在平面部分和槽部分之间执行转换。信息记录或再现操作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目的,并且借助图16和图17的流程图描述包括在槽部分和平面部分之间进行转换处理的过程。
在记录光盘中设置槽部分和平面部分的情形下,通常首先对槽部分102进行记录,然后对平面部分103进行记录。现在,借助首先如上所述对槽部分执行记录操作的情形的实例来描述第三实施例。
如果首先对槽部分执行记录,根据其记录状态的程度,由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处理的光盘可大致分为以下情形:整个平面部分为未记录区域M并在槽部分的一部分中进行记录,如图18所示;完成对整个槽部分的记录并且未记录区域M存在于平面部分的一部分中,如图19所示。
使用图16和图17的流程图来详细描述此访问过程。在图16和图17中,当首先发生记录或再现请求时(ST31),通过图15中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的工作而检测其上当前形成光点的各个平面部分和槽部分的未记录区域M、记录区域R和可记录区域K(ST32)。其次,检测其上未形成光点的各个平面部分和槽部分的未记录区域M、记录区域R和可记录区域K(ST33)。然后,如果用于执行记录处理的层假设为其上当前形成光点的层(ST34),就判断目标是槽部分还是平面部分(ST35),如图17所示。
如果目标是槽部分,就只对槽部分进行访问,因为槽部分划分为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并且希望整个平面部分是未记录区域M。换句话说,判断当前目标是否为平面部分(ST36)。当目标是平面部分时,通过极性转换电路28的工作,极性从图18的起始位置(点Z)转换到内周处的槽部分(ST37)。然后,设定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Y),并且移动光点(ST38)。然后,执行访问最终目标轨道(点X)的操作(ST39),从而终止访问(ST40)。
在步骤ST36中,如果当前目标为槽部分,就只对槽部分进行访问,而不改变极性。在光点已经移动到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点Y)(ST41)之后,执行对目标轨道(点X)的跟踪(ST42),从而终止访问(ST43)。
此外,结合在步骤ST35中确定目标为平面部分的情形进行描述。当确定目标为平面部分时,希望整个槽部分是容易移动的记录区域R,并且平面部分为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从而,经过具有记录区域R的槽部分进行访问,在记录区域R中操作是稳定的。
如果光点(点V)存在于当前平面部分中(ST50),就立即转换极性,并且当前光点移动到槽部分的光点(点U)处,对槽部分易于进行访问(ST51)。然后,在槽部分中设定第三临时目标轨道(点Y),并且移动光点(ST52)。此外,通过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的工作,极性转换到在内周处的平面部分(ST53)。设定转换后的光点位置为第二临时目标轨道(ST53)。随后,光点被追踪到最终目标轨道(点W)(ST54),并且当光点到达最终目标轨道时终止访问(ST55)。以此方式,光点从点U经点V和Y到达点W。
此外,结合记录层与当前层不同并且在图16流程图的步骤ST34中执行层间跳转的情形进行描述。如果明显是在步骤ST34中在与当前层不同的层中执行记录,就从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检测当前记录层的地址(ST60),此地址与记录层中用于记录的记录区域的边界区域相对应。在记录信息管理部分26中,与以上第一实施例的情形相同,从在步骤ST32和步骤ST33中检测到的每个记录层的记录区域R和未记录区域M分布,来确定不经过未记录区域M的稳定的可访问地址。然后,对以上当前地址进行访问(ST61)。随后,执行到记录层的层间跳转(ST62)。此外,执行聚焦引入动作(ST63),并执行轨道引入动作(ST64)。然后,如图17所示,根据目标是否为槽部分或者当前位置是在槽部分或是平面部分中而执行访问过程。
如以上结合流程图所述,同样在用于光盘装置的光盘具有平面部分和槽部分的情形中,执行访问,同时避开伺服不稳定的未记录区域M,由此实现稳定迅速的访问过程,此情形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情形相同。具体地,在槽部分具有槽部分比平面部分更早进行记录的轨道结构的情形中,首先经过其上分布稳定的记录区域R的槽部分进行访问。
在此,槽部分是轨道结构上相对于光入射而凸出的一部分,而平面部分是轨道结构上凹进的一部分。以上第三实施例借助首先记录槽部分的实例进行描述,但本发明也可应用于首先记录平面部分的情形中。在此情形中,通过用平面部分替换槽部分,以上访问过程能实现具有相似操作和有利效果的访问过程,反之亦然。
(简单访问)
此外,在未记录区域M存在于当前层中并且在访问目标层中不存在未记录部分的情形中,即使目标地址位于不同层的平面部分或槽部分中,也可以使用以下方法:首先执行从当前层到访问目标层的层间跳转,然后用在以上流程图中所述的访问方法进行访问。
本领域中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的各个实施例来实现本发明。此外,本领域中技术人员容易对这些实施例发明出各种变更例。即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具有创造能力,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各种实施例。从而,本发明包括不与上述原理和新特征相矛盾的广泛范围,并且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
如以上详细描述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盘装置以及一种光盘装置访问方法,此方法在访问操作过程中不经过未记录区域M就可实现快速而稳定的访问操作。
Claims (3)
1.一种访问方法,其中,光头向具有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光盘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光,以执行记录处理和再现处理之一,该访问方法包括:
基于光头所接收的反射光而检测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上已记录区域和未记录区域的分布;
接收信息记录请求;如果确定要将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上,并且如果基于所述检测的结果确定在第二记录层上对应于在第一记录层上的所述光点的当前位置的位置上存在未记录区域,则在第二记录层上位于目标轨道附近、不是未记录区域的已记录区域中设置第一临时目标轨道,在第一临时目标轨道附近设置用作层间跳转目标的第二临时目标轨道,在第一记录层上对应于第二临时目标轨道位置的位置上设置第三临时目标轨道;移动所述光点以使得该光点访问第三临时目标轨道,执行层间跳转到第二临时目标轨道,执行聚焦引入动作、轨道引入动作以及伺服调节操作,读取所引入轨道的地址,基于该地址访问第一临时目标轨道,然后访问所述目标轨道以执行信息记录。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访问方法,其中,如果所述光点无意地到达未记录区域,则通过将该光点移动到光盘的内周侧或者执行层间跳转到与当前记录层不同的记录层而将该光点从该未记录区域移开。
3.一种访问方法,其中,光头向具有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光盘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光,以执行记录处理和再现处理之一,该访问方法包括:
基于光头所接收的反射光而检测该光盘的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上已记录区域和未记录区域的分布;
如果信息记录请求是请求在与其上由光头形成了激光的光点的第一记录层(3)不同的第二记录层中的目标轨道(A)上进行记录,则将位于第二记录层中的目标轨道(A)之前的一个已记录区域设置为临时目标轨道(B);
在邻近第二记录层中的临时目标轨道(B)并位于该临时目标轨道(B)之前的一个已记录区域中设置一个对着第一记录层上的已记录区域的位置作为轨道跳转目标轨道(C);
在对应于轨道跳转目标轨道(C)的一个位置执行从第一记录层到第二记录层的轨道跳转,并读取第二记录层的一个地址;以及
基于所读取的第二记录层的地址访问所述临时目标轨道(B),然后访问所述目标轨道(A),执行信息记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21833/2002 | 2002-07-30 | ||
JP2002221833A JP3772136B2 (ja) | 2002-07-30 | 2002-07-30 | 光ディスク装置と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アクセス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75997A CN1475997A (zh) | 2004-02-18 |
CN1270300C true CN1270300C (zh) | 2006-08-16 |
Family
ID=31492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315242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0300C (zh) | 2002-07-30 | 2003-07-30 | 光盘装置的访问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48541B2 (zh) |
JP (1) | JP3772136B2 (zh) |
CN (1) | CN1270300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33550B2 (en) * | 2002-09-30 | 2007-06-19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 write-once optical disc |
KR20040028469A (ko) * | 2002-09-30 | 2004-04-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1 회 기록 가능한 광디스크의 디펙트 영역 관리방법 |
CA2508454C (en) * | 2002-12-11 | 2013-01-0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managing overwrite and method of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 an optical disc write once |
US7355934B2 (en) * | 2003-01-27 | 2008-04-08 | Lg Electronics Inc. | Optical disc of write once typ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defect information on the optical disc |
KR101024923B1 (ko) * | 2003-05-09 | 2011-03-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1회 기록가능한 광디스크 및 1회 기록가능한 광디스크에있어서의 관리정보 기록방법 및 장치 |
CN1830032A (zh) * | 2003-08-04 | 2006-09-06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记录数据块的设备和方法 |
US7313065B2 (en) * | 2003-08-05 | 2007-12-25 | Lg Electronics Inc. | Write-once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produc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n/from optical disc |
KR100964685B1 (ko) * | 2003-10-20 | 2010-06-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1회 기록가능한 광디스크 및 광디스크의 기록재생방법과기록재생장치 |
KR100564618B1 (ko) * | 2004-03-11 | 2006-03-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층간 탐색 방법 |
JP4713839B2 (ja) | 2004-03-17 | 2011-06-29 | 株式会社日立エルジーデータストレージ |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そのフォーカスジャンプ制御方法 |
JP2006114169A (ja) * | 2004-10-18 | 2006-04-27 | Ricoh Co Ltd | 再生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2006114168A (ja) | 2004-10-18 | 2006-04-27 | Ricoh Co Ltd | 再生方法、光ディスク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4470695B2 (ja) * | 2004-11-04 | 2010-06-02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
KR100675456B1 (ko) | 2005-01-06 | 2007-01-26 | 주식회사 히타치엘지 데이터 스토리지 코리아 | 복수 레이어 디스크의 목표 위치 서치 장치 및 방법 |
US7593782B2 (en) * | 2005-01-07 | 2009-09-22 | Apple Inc. | Highly portable media device |
JP4064425B2 (ja) * | 2005-03-14 | 2008-03-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記録装置と情報記録方法 |
JP4676240B2 (ja) * | 2005-04-25 | 2011-04-2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フォーカスオフセット及び記録パワー調整方法並びに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フォーカスオフセット及び記録パワーの調整用プログラム |
JP4119906B2 (ja) * | 2005-06-20 | 2008-07-16 | 東芝サムスン ストレージ・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制御方法 |
WO2007023905A1 (ja) * | 2005-08-25 | 2007-03-0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制御回路 |
KR20070058291A (ko) * | 2005-12-02 | 2007-06-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기록매체, 기록매체의 관리정보 기록방법 및 기록장치 |
JP2007328831A (ja) * | 2006-06-06 | 2007-12-20 |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 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
JP4999544B2 (ja) * | 2007-05-17 | 2012-08-15 |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再生制御方法 |
JP2011175700A (ja) | 2010-02-24 | 2011-09-08 |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2011175701A (ja) * | 2010-02-24 | 2011-09-08 |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5183667B2 (ja) * | 2010-04-21 | 2013-04-17 |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再生装置および再生方法 |
JP6020899B2 (ja) * | 2012-10-10 | 2016-11-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記録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887126T2 (de) * | 1987-08-29 | 1994-04-28 | Fujitsu Ltd | Methoden zum zugang einer optischen aufzeichnungsspur. |
US5471441A (en) * | 1992-01-24 | 1995-11-28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 CD player capable of playing back partially recorded CD |
JP2732758B2 (ja) | 1992-07-10 | 1998-03-30 |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 異常処理機能付きcdプレーヤ |
JP3329862B2 (ja) | 1992-12-09 | 2002-09-30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KR0135787B1 (ko) * | 1995-05-13 | 1998-05-15 | 김광호 | 씨디-롬 드라이브에서의 디스크 캘리브레인션 방법 |
JP2728057B2 (ja) * | 1995-10-30 | 1998-03-1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用情報アクセス装置 |
JPH10134360A (ja) * | 1996-10-29 | 1998-05-22 | Sony Corp | 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H10134364A (ja) | 1996-10-29 | 1998-05-22 | Sony Corp | 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H1131357A (ja) * | 1997-07-08 | 1999-02-02 | Pioneer Electron Corp | 情報データの記録方法 |
JP3469785B2 (ja) | 1998-07-31 | 2003-11-2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アクセス方法 |
JP3991483B2 (ja) | 1999-01-08 | 2007-10-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JP2000251271A (ja) * | 1999-02-25 | 2000-09-14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JP2000331353A (ja) | 1999-05-21 | 2000-11-30 | Victor Co Of Japan Ltd | シーク制御方法及び装置、記録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
JP2001034961A (ja) | 1999-07-26 | 2001-02-09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JP2001126270A (ja) | 1999-10-27 | 2001-05-11 | Victor Co Of Japan Ltd | シーク制御方法及びシーク制御装置 |
JP2001243638A (ja) * | 2000-02-24 | 2001-09-07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情報再生装置及びその情報再生方法 |
TW577056B (en) * | 2001-08-10 | 2004-02-21 | Via Tech Inc | Long seeking method used in a CD drive |
US6834028B2 (en) * | 2001-10-31 | 2004-12-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Optical disk device capable of performing high speed seeking time |
US6801494B2 (en) * | 2001-10-31 | 2004-10-05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ultiple sections for dual-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
JP3735594B2 (ja) * | 2002-06-28 | 2006-01-18 | 株式会社東芝 | 光ディスク装置と光ディスク装置の待機方法 |
JP3665629B2 (ja) * | 2002-07-30 | 2005-06-29 | 株式会社東芝 | 光ディスク装置と光ディスク装置の外乱学習方法 |
-
2002
- 2002-07-30 JP JP2002221833A patent/JP377213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07-30 CN CN03152424.9A patent/CN127030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7-30 US US10/629,894 patent/US724854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248541B2 (en) | 2007-07-24 |
CN1475997A (zh) | 2004-02-18 |
JP2004063025A (ja) | 2004-02-26 |
US20040076084A1 (en) | 2004-04-22 |
JP3772136B2 (ja) | 2006-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70300C (zh) | 光盘装置的访问方法 | |
CN1122979C (zh) | 光盘记录/再现装置和方法 | |
US20100074069A1 (en) | Optical Disk Device and Tilt Correction Method Thereof | |
KR20030084756A (ko) | 광디스크 장치, 빔 스폿의 이동 방법 및 광디스크 장치에있어서 실행 가능한 컴퓨터 프로그램 | |
CN1244006A (zh) | 光学记录与再现装置和光学记录与再现方法 | |
CN1147842C (zh) | 盘片驱动装置 | |
US7355940B2 (en) | Optical disk apparatus and waiting method thereof | |
CN1251200C (zh) | 光盘装置和在光盘装置中产生跟踪误差信号的方法 | |
EP1213714B1 (en) |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with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 |
CN1181473C (zh) | 盘记录与/或再现方法和装置及倾斜探测方法 | |
EP1382036B1 (en) |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 |
US8199624B2 (en) | Optical disc, optical disc unit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optical disc unit | |
CN1293547C (zh) | 光盘设备 | |
US7313058B2 (en) | Optical disk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tical disk | |
US732441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etermining a type of disc | |
US20080239893A1 (en) | Optical Disc Apparatus | |
JPWO2006001327A1 (ja) |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集積回路 | |
US7280445B2 (en) | Optical pick-up | |
CN1855239A (zh) | 光盘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US7983119B2 (en) | Optical disc apparatus | |
CN1831972A (zh) | 光拾取器倾斜校正控制部件和倾斜校正方法 | |
JPWO2007114389A1 (ja) |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情報機器 | |
US20050117470A1 (en) | Optical disk drive,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 |
CN1750137A (zh) | 光盘设备和控制光盘设备的方法 | |
CN1764956A (zh) | 用于测量光盘倾斜的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816 Termination date: 2010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