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1320C - 树枝形或多边形的铜-银双金属超细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树枝形或多边形的铜-银双金属超细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31320C CN1231320C CN 01139140 CN01139140A CN1231320C CN 1231320 C CN1231320 C CN 1231320C CN 01139140 CN01139140 CN 01139140 CN 01139140 A CN01139140 A CN 01139140A CN 1231320 C CN1231320 C CN 123132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pper
- powder
- silver
- bimetal
- prepa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etal Powder And Suspensions Thereof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树枝形或多边形的铜-银双金属超细粉体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首先制备一种超细铜粉,然后将此铜粉在水中搅拌分散均匀置于热水浴上恒温,并在铜粉的悬浊液中再加入有高分子保护剂存在的银离子,使银离子与铜发生置换反应,并在铜粒子的表面部分或全部被银粒子所包覆,具有两种形态:①树枝形,其粒径为1μm~20μm,②多边形,其粒径为100nm~2μm。本发明的铜-银双金属粉既克服了铜粉和银粉的缺点,又保持了两者的优点,不易氧化,成本较低,制备方法也简单,作为抗菌剂能同时杀灭细菌和真菌,按国标其杀菌率可达100%。同时,该铜-银双金属粉具有十分优异的导电性能和催化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粉体及其制备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抗菌性能和导电性能的金属粉体,尤其涉及一种铜和银双金属粉。
背景技术
金属超微粒子是由金属原子集结而成的金属蔟,既与金属整体不同,又与金属原子有所区别,是介于金属固体与金属原子之间的亚稳态。由于金属超微粒子具有粒径小、表面积大的特点,因此,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能,尤其可以作为一种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很多文献对此作了详细报道;
文献“防菌防微志”22 No.9531-536(1994),高山正彦等报导了铜离子对杀灭真菌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而银离子则对细菌有最好的灭菌效果;
文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Vol.22 No.2 221-226(1996)赵斌、马海燕报导了“银超细粉末的制备”及“华东理工大学学报”Vol.23 No.3 372-376(1997)“超细铜粉的水合胼还原法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中赵斌、刘志杰等报导了超细铜粉的制备方法。文献“金属学报”Vol.30 No.6 259(1994)和文献“JP11092805”也报道了铜-银双金属粉的制备,但是在水相中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铜-银双金属粉还未见文献报道。由于铜粉和银粉均具有缓慢释放铜离子和银离子的作用,因此,它们具有抗菌性能。但这两种粉体作为无机抗菌剂均有不足之处:超细铜粉容易氧化,已有文献报导当铜粉粒径小于500nm时其杀菌效力无法长期保存,而银粉的制备成本又很高,一般用户难以接受。因此,开发研究一种新的具有抗菌性能的铜、银双金属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铜粉和银粉又都是较好的导体,故铜银双金属粉也是一种较好的导体,并且能克服铜粉的缺点,降低银粉的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公开一种制备成本较低的、不易氧化的树枝形或多边形的超细铜-银双金属粉体广谱抗菌剂和导电金属粉,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铜粉容易氧化、银粉的制备成本高的缺陷;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公开所说的树枝形或多边形超细铜-银双金属粉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构思是这样的:
(1)首先参照现有技术制备一种超细铜粉,然后将此铜粉在水中搅拌分散均匀置于热水浴上恒温,并在铜粉的悬浊液中再加入有高分子保护剂存在的银离子,使银离子与铜发生置换反应,并在铜粒子的表面部分或全部被银粒子所包覆,形成一种树枝形或多边形铜银双金属粉,该铜-银双金属粉能克服铜粉易氧化和银粉成本高的缺点,而保持两者的优点。
本发明的铜-银双金属粉体抗菌剂组分和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铜:6%~73%
银:27%~94%
优选的组分比例为:
铜:64%~23%
银:36%~77%
在所说的双金属粉中,铜粒子的表面部分或全部被银粒子所包覆,形成一种铜-银双金属粒子,该金属粒子具有两种形态:①树枝形,其粒径为1μm~20μm,多边形,其粒径为100nm~2μm。
上述铜-银双金属粉可以直接作为抗菌剂使用,也可以进一步与其它材料相结合将其制备成抗菌产品。
上述的铜-银双金属粉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采用文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Vol.23 No.3 372-376(1997)刘志杰等所报导的超细铜粉的制备方法,以PVP作为高分子保护剂,制备出超细铜粉。并将该铜粉加水分散均匀待用。
2)将高分子保护剂含量为5g/L~70g/L、硝酸银含量为25g/L~45g/L的混合溶液滴加到所说的铜粉的悬浮液中,滴加量用银铜比来控制,一般摩尔比为铜∶银=(0.6~5.0)∶1,以铜∶银=(0.8~3.0)∶1为佳。
3)在0℃~80℃下反应30~60分钟,即可获得所说的铜-银双金属粉。所说的高分子保护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明胶、聚乙烯醇(PVA)、可溶性淀粉、聚丙烯酸盐、甲基纤维素或阿拉伯胶等可溶性高分子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在制备铜-银双金属粉过程中加入高分子保护剂的作用是使铜-银双金属粉保持稳定、均匀的分散状态,也可以控制粉体的形貌,如果用量太少不能有效地控制粉体的粒度,如果用量太多则成本增加。优选的保护剂为PVP和明胶,较佳的含量为10g/L~60g/L。所用的水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银离子选自可溶性银盐,如硝酸银等。
本发明的铜-银双金属粉既克服了铜粉和银粉的缺点,又保持了两者的优点,不易氧化,成本较低,制备方法也简单,作为抗菌剂能同时杀灭细菌和真菌,按国标其杀菌率可达100%。同时,该铜-银双金属粉具有十分优异的导电性能,制成导电涂料后,其方块电阻能达10-3Ω/□。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说的树枝形的超细铜-银双金属粉的电镜照片。
图2为所说的多边表的超细铜-银双金属粉的电镜照片。
图3为纯超细铜粉的热重曲线图。
图4为超细铜-银双金属粉的热重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具体的实施发生作说明。
实施例1
铜粉的制备:
将6.25g的CuSO4·5H2O和1.02gPVP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在70℃下恒温30分钟,再配制水合肼溶液100ml(水合肼浓度为0.75mol/L),恒温70℃,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水合肼溶液中,反应40分钟,洗涤过滤后即得铜粉。
将上述铜粉加100ml水搅拌分散均匀,再将4.25g的AgNO3及1.0g PVP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然后滴加到铜粉悬浊液中,反应30分钟,,过滤,收集滤饼,即得Cu-Ag双金属粉,其银铜比为2∶1。
采用JEM-1200EXII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为树枝形,按GB15979-1995方法进行杀菌效率测试,其杀菌率为100%。
由图1可见所说的铜-银双金属粉的形貌为树枝形,单个树枝的大小为100-300nm。
由图3和图4可见,铜-银双金属粉(银铜摩尔比为1∶1)的增重温度已明显提高,提高大约150℃。制成导电涂料后,其方块电阻为10-3Ω/□。
实施例2
铜粉的制备:
将6.25g的CuSO4·5H2O和1.02gPVP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在70℃下恒温30分钟,再配制水合肼溶液100ml(水合肼浓度为0.75mol/L),恒温70℃,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水合肼溶液中,反应40分钟,洗涤过滤后即得铜粉。
将上述铜粉加100ml水搅拌分散均匀,再将4.25g的AgNO3及0.35g明胶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然后滴加到铜粉悬浊液中,反应30分钟,过滤,收集滤饼,即得Cu-Ag双金属粉,其银铜比为2∶1。
采用JEM-1200EXII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为六边形,用LS230型激光粒度仪测量其团聚体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按GB15979-1995方法进行杀菌效率测试,其杀菌率为100%。制成导电涂料后,其方块电阻为0.98×10-3Ω/□。
由图2可见所说的铜-银双金属粉的形貌为六边形,单个粒子的大小为50-300nm。
由图3和图4可见,铜-银双金属粉(银铜摩尔比为1∶1)的增重温度已明显提高,提高大约150℃。
实施例3
铜粉的制备:
将9.375g的CuSO4 5H2O和1.02gPVP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在70℃下恒温30分钟,再配制水合肼溶液100ml(水合肼浓度为1.13mol/L),恒温70℃,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水合肼溶液中,反应40分钟,洗涤过滤后即得铜粉。
将上述铜粉加10ml水搅拌分散均匀,再将4.25g的AgNO3及1.0g PVP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然后滴加到铜粉悬浊液中,反应30分钟,即得Cu-Ag双金属粉,其银铜比为1∶1。
用JEM-1200EXII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树枝形,按GB15979-1995方法进行杀菌效率测试,其杀菌率为100%。其方块电阻为1.05×10-3Ω/□。
实施例4
铜粉的制备:
将12.5g的CuSO4 5H2O和0.97gPVP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在70℃下恒温30分钟,再配制水合肼溶液100ml(水合肼浓度为1.5mol/L),恒温70℃,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水合肼溶液中,反应40分钟,洗涤过滤后即得铜粉。
将上述铜粉加100ml水搅拌分散均匀,再将3.4g的AgNO3及1.0g PVP溶于l00ml去离子水中,然后滴加到铜粉悬浊液中,反应30分钟,即得Cu-Ag双金属粉,其银铜比为2∶1。
用JEM-1200EXII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为树枝形,用LS230型激光粒度仪测量其团聚体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按GB15979-1995方法进行杀菌效率测试,其杀菌率为100%。其方块电阻为1.1×10-3Ω/口。
实施例5
铜粉的制备:
将12.5g的CuSO4 5H2O和1.02gPVP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在70℃下恒温30分钟,再配制水合肼溶液100ml(水合肼浓度为1.5mol/L),恒温70℃,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水合肼溶液中,反应40分钟,洗涤过滤后即得铜粉。
将上述铜粉加100ml水搅拌分散均匀,再将2.84g的AgNO3及1.01g PVP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然后滴加到铜粉悬浊液中,反应30分钟,即得Cu-Ag双金属粉,其银铜比为2.5∶1。
用JEM-1200EXII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为树枝形,用LS230型激光粒度仪测量其团聚体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按GB15979-1995方法进行杀菌效率测试,其杀菌率为100%。
实施例6
按实施例3~5的方法制备铜粉,将置换反应的高分子保护剂PVP换成明胶,即可制备出铜银双金属粉体抗菌剂。
用JEM-1200EXII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为六边形,用LS230型激光粒度仪测量其团聚体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按GB15979-1995方法进行杀菌效率测试,其杀菌率为100%。其方块电阻为1.02×10-3Ω/□。
Claims (7)
1、一种树枝状超细铜—银双金属粉,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成分:铜:73%~6%,银:27~94%,其平均团聚体的粒径为1~20μm,单个树枝的粒径为50~400nm;制备中所用的高分子保护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明胶、可溶性淀粉、甲基纤维素或阿拉伯胶这些可溶性高分子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所用的溶剂为水或醇类。
2、一种六边形的超细铜—银双金属粉,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成分:铜:73%~6%,银:27~94%,其平均团聚体的粒径为100nm~2μm,单个粒子的粒径为50nm~300nm;制备中所用的高分子保护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明胶、可溶性淀粉、甲基纤维素或阿拉伯胶这些可溶性高分子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所用的溶剂为水或醇类。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细铜—银双金属粉作为抗菌剂、抗菌制品、导电粉、导电制品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细铜—银双金属粉,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成分:铜:64%~23%,银:36~77%,高分子保护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明胶,溶剂为水。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枝状超细铜—银双金属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采用现有技术制备好铜粉,并将铜粉加水搅拌分散均匀;
(2)将高分子保护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含量为5~70g/L,硝酸银含量为25~45g/L的混合液滴加到铜粉的悬浊液中,滴加量摩尔比为铜∶银=0.6~5∶1;
(3)反应30分钟,过滤或干燥收集沉淀物,即可制得树枝状超细铜—银双金属粉。
6、权利要求2所述的六边形超细铜—银双金属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采用现有技术制备好铜粉,铜粉的粒径为100nm~10μm;
(2)将该铜粉加水搅拌分散成均匀的悬浊液,铜粉的含量为160g/L~320g/L;
(3)将高分子保护剂明胶含量为5-20g/L,硝酸银含量为25~45g/L的混合液滴加到铜粉的悬浊液中,滴加量摩尔比为铜∶银=0.6~5∶1;
(4)反应30分钟,过滤或干燥收集沉淀物,即可制得六边形超细铜—银双金属粉。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超细铜—银双金属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滴加量摩尔比为铜∶银=0.8~3∶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1139140 CN1231320C (zh) | 2001-12-20 | 2001-12-20 | 树枝形或多边形的铜-银双金属超细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1139140 CN1231320C (zh) | 2001-12-20 | 2001-12-20 | 树枝形或多边形的铜-银双金属超细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62307A CN1362307A (zh) | 2002-08-07 |
CN1231320C true CN1231320C (zh) | 2005-12-14 |
Family
ID=4675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113914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1320C (zh) | 2001-12-20 | 2001-12-20 | 树枝形或多边形的铜-银双金属超细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31320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93969C (zh) * | 2003-11-14 | 2007-01-10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一种纳米贵金属空心球的制备方法 |
JP5144666B2 (ja) * | 2006-09-19 | 2013-02-13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鋳型化された金属酸化物粒子及び製造方法 |
CN101209813B (zh) * | 2006-12-29 | 2011-01-05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银树枝状结构周期排列的化学制备方法 |
CN101468877B (zh) * | 2007-12-28 | 2012-05-16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银树枝状结构的红外透光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 |
CN103817319B (zh) * | 2012-11-19 | 2016-08-03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一种具有树枝状结构的含铜双金属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6392097A (zh) * | 2016-09-29 | 2017-02-15 | 武汉科技大学 | Cu‑Ag双金属纳米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CN107737949B (zh) * | 2017-10-23 | 2020-04-10 | 重庆云天化瀚恩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银包铜粉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502394B (zh) * | 2022-09-23 | 2024-06-28 | 昆明贵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镀银铜微米片的制备方法 |
CN116575078A (zh) * | 2023-04-19 | 2023-08-11 | 重庆科技学院 | 一种具有低松装密度的铜粉的制备方法及铜粉 |
-
2001
- 2001-12-20 CN CN 01139140 patent/CN123132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62307A (zh) | 2002-08-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Zheng et al. | Recent progress in visible light-doped ZnO photocatalyst for pollution control | |
CN102845471B (zh) | 一种银基复合颗粒、其制备方法及含有该颗粒的抗菌剂 | |
Khairol et al. | Photocatalytic study of ZnO-CuO/ES on degradation of Congo red | |
CN1231320C (zh) | 树枝形或多边形的铜-银双金属超细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618785A (zh) | 一种铜/银核壳结构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 |
CN1942271A (zh) | 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 | |
CN101214555A (zh) | 一种球形纳米银粉的制备方法 | |
JP5451710B2 (ja) | ミクロスケールのフレーク状銀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3008677B (zh) | 微米级片状银粒及其制造方法 | |
Jastrzębska et al. | Biosorption properties of RGO/Al2O3 nanocomposite flakes modified with Ag, Au, and Pd for water purification | |
CN105638731B (zh) | 一种海泡石抗菌粉的制备方法 | |
CN105032418A (zh) | 不同微观形貌Ag/ZnO-碳球三元壳核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
KR102455017B1 (ko) | 전도성 복합재료 | |
CN1127297C (zh) | 铜-银双金属胶体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101656B (zh) | 一种具有万能分散特性银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
CN113649558B (zh) | 一种纳米银线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736778A (zh) | 三维层状CoAl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水体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 |
CN1180909C (zh) | 树枝状超细银粉及其制备方法 | |
DE112011105084T5 (de) | Metalloxid/Platin-Kompositkatalysato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sselben | |
CN1240082C (zh) | 电纺丝法制备带有塑料绝缘皮的纳米级铜导线 | |
CN102699344A (zh) | 一种微米级高结晶性球形银粉的制备方法 | |
WO2016112081A1 (en) | Silver coated copper flakes and methods of their manufacture | |
KR100634051B1 (ko) | 은 금속입자가 포함된 코팅액 조성물 및 이의 용도 | |
CN1649188A (zh) | 一种金属Ni,Cu包覆LiFePO4粉体的制备方法 | |
CN114602466A (zh) | 一种碳/氧化锌/贵金属复合材料、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