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201497A - 用于选择和控制针织机针织工具针织运动的沉降片 - Google Patents

用于选择和控制针织机针织工具针织运动的沉降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1497A
CN1201497A CN96198124A CN96198124A CN1201497A CN 1201497 A CN1201497 A CN 1201497A CN 96198124 A CN96198124 A CN 96198124A CN 96198124 A CN96198124 A CN 96198124A CN 1201497 A CN1201497 A CN 1201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sinker
spring
discharge
kn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98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685C (zh
Inventor
克劳斯·可维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sz & Beckett GmbH &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Hands - Rosset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ds - Rosset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ds - Rossett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01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14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68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68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68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选择和控制针织机针织工具的针织运动的沉降片(17),它的驱动通过沉降片底座(11)与三角座(12)的相对运动进行,其中,控制沉降片可在各一个基本形状为细长杆状的其自由端可滑动地支承在安装控制沉降片的导槽(16)底部上的控制弹簧(37)最小预紧力作用下,紧压在一个控制沉降片排出踵(61)与三角座排出三角部分(73)的排出边促成偏移传动的啮合位置上,为了简化制造和提高其耐磨性,此沉降片(17)包括其控制弹簧(37)在内设计为一整体弹簧钢件,其中,垂直于控制弹簧(37)的中性挠度曲线(54)测量的控制弹簧的宽度(h),在控制弹簧与沉降片基体(18)连接的弹簧底端,其值大于在弹簧自由端(48)处的值,弹簧(37)可借助此自由端支承在其导槽(16)的底部上,以及,弹簧(17)在其底端通过扩大此根部的光滑曲线连接在沉降片基体上。

Description

用于选择和控制针织机针织工具针织运动的沉降片
本发明涉及用于选择和控制针织机针织工具针织运动的沉降片,为针织工具各配设一个基本形状为扁平条状的沉降片作为控制元件,它可在沉降片底座的导槽内沿其纵向运动方向交替地偏移,沉降片并具有在专利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中所述的定义类型的其他一些特征。
在此类针织机例如圆型针织机中有一圆柱形沉降片底座,它可被驱动绕其垂直延伸的中心轴线旋转并安装在机器的一个同轴地围绕着沉降片底座其外形为圆柱外壳状定子的内部,沉降片底座含有许多沉降片例如2000个,它们方位用等间距地彼此并列地装在边缘开口的平行于沉降片底座中心纵轴线垂直延伸的径向槽内,在这种情况下在每一个这种槽内装有一个可上下移动的沉降片。
为了通过沉降片底座相对于设计为三角座的机器定子的相对旋转运动来实现沉降片相关的控制驱动,沉降片设有排出踵,后者有横向于沉降片导引方向延伸的轮廓边,通过轮廓边滑过定子上设有排出边的排出三角部分,操纵控制沉降片的偏移。控制沉降片可在各一个从该沉降片的基体出发基本形状为细长杆状的其自由端可滑动地支承在控制沉降片导槽底部的控制弹簧最小预紧力作用下,紧压在其排出踵与三角座排出三角部分的排出边处于促成偏移传动的啮合位置。此外,控制沉降片可被三角座和沉降片底座起摩擦力-形状相配连接作用的控制部分紧压在一个其排出踵与排出三角部分的排出边的传动啮合被取消的基本位置上。沉降片可通过永久磁铁装置的吸力固定在此基本位置上,永磁装置的固持作用可通过一可以控制的电磁装置的补偿控制被取消,所以沉降片可在控制弹簧的作用下释放并处于排出位置。
这种类型的已知沉降片(DE-3915684C1)中,控制弹簧设计为沿其整个弹簧长度相同的圆形或矩形横截面的弹簧钢细杆,并有削平的基本形状为矩形平板状的固定段,固定段的厚度小于沉降片材料的厚度,沉降片材料的厚度等于弹簧股垂直于沉降片纵向面测量的直径,控制弹簧通过上述固定段摩擦力-形状相配连接地固定在扁槽状凹槽内,凹槽的侧壁形状与固定段的轮廓形状准确相配,其中,弹簧杆穿过一个通入固定凹槽的沉降片材料的短的缺口。为防止弹簧杆在沉降片固定凹槽内移动,在弹簧杆的固定段压靠在它上面的凹槽边上制有沉降片材料的堵缝,它们与固定段的切口配合作用,总体上形成一种弹簧杆与沉降片的摩擦力-形状相配的连接。弹簧杆在沉降片上的固定设计为,使弹簧杆的中心纵轴线在沉降片杆两个大的边界面之间延伸的沉降片纵向中面内延伸。
已知的沉降片至少有下列缺点:
沉降片的加工复杂和昂贵,因为沉降片的固定凹槽和弹簧件的固定端段必须在狭窄的公差范围内互相匹配,这就需要高精度地加工互相接触的表面。互相连接的沉降片部分的组装需要费时间的装配工作量,这也是要支付费用的。最后,沉降片基体固定槽边的堵缝和弹簧固定段边缘可能导致不应有的沉降片杆的拱形,这一情况并不罕见,因此同样可能需要费时的修配。再加上在固定区已经存在的微小不准确度至少在一段时间后可能引起弹簧-沉降片固定的松动和破坏,因此,此已知类型的沉降片组件在机器工作一定时间后必须全套更换掉,其结果是使配备有此已知类型的沉降片的针织机运行费用很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前言所述类型的沉降片,使之在尽管显著降低生产费用的同时仍能获得更好的质量并因而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按本发明为了达到此目的采取的措施是,沉降片包括它的控制弹簧在内设计为整体式的弹簧钢件;垂直于控制弹簧的中性挠度曲线测量的控制弹簧宽度(h),在控制弹簧与沉降片基体连接的弹簧底端,其值大于在弹簧自由端处的值,控制弹簧可以此自由端支承在其导槽的底部上;以及,控制弹簧在其底端通过扩大此根部区的光滑曲线连接在沉降片的基体上。
按本发明的控制沉降片至少促成下列制造技术和功能方面的优点:
作为整体冲压件它能非常经济地制造,此冲压件所需要的某些磨削加工至多只有很小的工作量并因而也能非常经济地制造。
采用沉降片和控制弹簧整体式的设计,使沉降片和控制弹簧可具有一种借助于光滑曲线扩大和还借助于光滑曲线过渡到沉降片基体内的弹簧根部结构的构型带来的优点是,实际上可以完全避免在控制弹簧根部区内的缺口应力集中效应和弹簧与沉降片基体连接区内因负荷引起的磨损,因此可以有利地延长按本发明的沉降片的使用寿命。
从弹簧底端到它的自由端所采取的其宽度尺寸渐减的设计同样带来优点,由此一方面沿控制弹簧的长度可使弯曲负荷均匀分布,另一方面可以预先给定所期望的弹簧的力与弹簧行程特性曲线,它使弹簧有最佳的尤其是迅速的响应特性(开关性能),在控制弹簧的最佳设计中,它在支承端的宽度等于沉降片材料厚度的80%和120%之间,在弹簧底端在此厚度的150%和250%之间。
使控制弹簧在沉降片处于排出位置时平行或大体平行于沉降片细长的控制杆延伸,后者在其长度的中部在其背对弹簧端的纵侧制有排出踵;以及,控制弹簧在其处于松驰状态的构型,亦即在它装入沉降片底座内之前所采取的构型中,有一个离开杆方向向外指的弯曲,其曲率半径值大于弹簧的长度而且相当于弹簧长度的5倍至8倍,最好大体等于其6.5倍,那么,控制沉降片的这种设计同样特别有利于沿弹簧长度均匀分配弹簧的预紧力。
若控制弹簧通过它光滑地连接在沉降片基体和控制杆上的曲率半径值在控制弹簧底部宽度值的1.5倍和2倍之间,则在控制弹簧底部宽度较大时也能可靠地排除在弹簧根部区内的缺口应力集中效应。
在控制沉降片的最佳设计中,控制弹簧通过它过渡到沉降片基体以及过渡到沿纵向超过弹簧支承端伸出的沉降片控制杆内的光滑曲线从那里起始的控制沉降片的弹簧底部,同样通过光滑曲线与一个从沉降片基体出发布置在弹簧与控制杆相对侧的朝弹簧自由端方向指的支承鼻连接,后者在其背对控制弹簧的一侧可通过一标志沉降片倾转轴的钝角棱边支靠在导槽的底部。
因此提供了一种控制弹簧底部的可以说是进入了沉降片基体中去的交错排列的结构,以及在其弹簧端的预定支承点在导槽底部时产生了一种加长的弹簧,这就再一次地可以沿弹簧长度形成有利的应力分布。
为了达到明显地延长弹簧使用寿命的目的,若控制弹簧在沉降片的支承鼻与控制杆之间延伸的在底部附近部分的长度Lb在弹簧长度LF′的7%和15%之间,最好约为其10%便已足以满足要求。
在控制沉降片的这种设计中合乎目的的是,使它的控制弹簧底部分别通过同一个曲率半径光滑地连接在控制杆和支承鼻上与之相邻的平行或几乎平行于它的纵向边延伸的轮廓边上,在这种情况下,若控制弹簧通过它们光滑地连接在相邻的控制杆和支承鼻上的曲率半径值在弹簧底部宽度与其1.5倍之间,最好大约是弹簧底部宽度的1.1倍,则足以避免不希望的缺口应力集中效应。
由下面借助于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中给出本发明的其它详情。其中:
图1a和1b按本发明的控制沉降片不同的工作位置用于说明按本发明的控制沉降片的工作;
图2按图1a和1b的控制沉降片的比例放大图;以及
图3另一种实施例与图2相应的视图。
在图1a和1b中分别在总体上用10表示一台由其针筒11及其三角筒12作为代表的圆型针织机,它通过可电子控制地选择针13进行加工,这些针利用来成圈,以获得可预先编程的针织花样。
针织机10是这种类型的,即,其中针筒11可绕一垂直中心轴线14被驱动旋转以及构成圆型针织机10定子的三角筒12同轴地围绕着针筒11。
针13在沿针筒圆周等距分布的针槽16内被导引可垂直地上下移动,这些针槽设计为朝三角筒12方向开口的狭窄槽,它们逐个地配属于针13。在一种有代表性的针织机10设计中,它可以有2000根针13和针槽16,它们例如分为40个针织单元,由它们各加工一根纱。为针织所需要的叠加在针筒旋转运动上的针13的垂直上下运动,由图中没有表示的针13的径向控制踵与同样为简化起见没有表示的三角筒12的针三角轨之间可滑动的形状相配啮合控制。为了使这种类型的运动控制能有效地实施,参与针织过程的那些针13,必须从图1a中所表示的、在针筒11中拉回的最远可能循环位置作为针的最深位置,移到一个相对于循环位置提升了的针织位置,只是从此时起才能获得针13的通过针筒11相对于三角筒12的相对旋转运动借助于针的控制踵与三角筒12针带的啮合造成的针织成圈运动。
为了与此相关地选择为针织过程应活化的针13和将它们提升到在图1b中所表示的针织起始位置,为针13各配设一个控制沉降片17,后者本身可从一个与配属于它的针13在图1a中所表示的循环位置相应的可以说是失活的状态,移到一个在图1b中所表示的相对于循环位置所采取的选择位置,在这一位置下配属于该控制沉降片17的针13从它的基本位置排出,使之在针筒11相对于三角筒12相对转动运动的过程中可为实施该选出的针13上下针织运动而偏移,这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径向的针杆与配设于它的三角筒12的导轨形状相配的啮合从沉降片17的针织位置开始,然后它可以与被它选出的针13的针织偏移无关地被引回其循环位置,而在此期间针返回其循环位置是由三角筒12的图中没有表示的三角键形状决定的。
在图1a和1b中处于针织机10内部不同工作位置及现在在图2中同样可以看到其详情并表示为单独处于松驰状态的控制沉降片17系由弹簧钢带冲压成形,它的典型厚度在0.4和0.6mm之间,针筒11上构成针槽16的凹槽略大的净宽度与此厚度相适应。
其造型可由图2中按比例画出的非常详细的图中看出的沉降片17,有一个其外形大体为梯形的基体18,从控制沉降片17在针所在端出发有一个一侧伸出的飞翅状延伸段19,它的针侧横边21与基体18的端边22对齐,并通过一个与90°略有差别的钝角与控制沉降片17的基体18上的一个在图中所表示的沉降片17工作位置下设置在沿径向在内部的倾斜边23连接。基体的背对飞翅状延伸段19针侧横边21的那个横边24大体成直角地与基体18沿径向在外部的倾斜边26连接,它与其径向约成10°夹角。这一角度略大于倾转角α(图1a),以便控制沉降片17能在针槽16内从图1a中表示的基本运行位置倾转到图1b中所表示的排出位置,在这一位置下基体18沿径向在内部的倾斜边23贴靠在凹槽状针槽16的底部25上。控制沉降片27的这一可能的倾转运动的旋转点27以钝角的角棱边为标志,在此角棱边处,基体18沿径向在内部的倾斜边23通过一个与180°仅略有不同的钝角与一个沿控制沉降片17纵向只是较短的沉降片支座段29沿径向在内部的直线状延伸的纵边28连接。支座段29在沉降片沿径向的外侧上也有一直的边界边31,它以与180°只是略有不同的以一个与旋转点27相对的角棱边32作为标志的钝角与沉降片的基体18沿径向在外面的倾斜边26连接,从此支座段29出发有一个总体上用34表示的细长扁平杆状的控制股,它的根部36在支座段29沿径向的外部与支座段相连并是比较抗弯刚性的,以及有一弹簧弹性的可弯曲的总体上用37表示的沉降片股,它的根部38连接在控制沉降片17支座段29的支座区29沿径向的内部。
作为控制股34的根部36是这样的区域,即一方面与控制股34的长度相比表示为较短的沉降片段,在它内部沿径向靠外的直线纵边39共线地与支座段29的外部直线纵边31连接,以及另一方面在根部36附近平行于控制股34外部纵边39延伸为它的沿径向内部的纵边41通过半圆形轮廓形状与弹簧股37的沿径向外部的纵边43连接,其中,沿控制股纵向测量的它的根部36的长度与弯曲的轮廓形状42的曲率半径R1一致。在控制沉降片17的一种典型构型中,此曲率半径的值为1.5mm。
作为弹簧股37的根部38是这样的区域,即与在弹簧股37的底部44与弹簧股借助于它可支承在针槽16槽底25上的自由支承端46之间测量的长度LF相比表示为较短的控制沉降片段,在它内部弹簧股37沿径向在内部的纵边47通过其沿径向内轮廓的光滑的曲线过程,光滑地连接在支座段29沿径向在内部的直线延伸纵边28上,其中,弹簧股37沿径向在内部的纵边47通过它光滑地与支座段29沿径向在内部的直线纵边28连接的弯曲轮廓区,有一具有凹的曲线的弹簧一侧的段49和有一具有凸的曲线的支座一侧的段,它们的曲率半径R2和R3的值在一种控制沉降片17典型结构中有相同的量为2mm,从各曲线中点52和53出发观察,这两个曲线区48和51延伸一个约45°的方位角范围,在此作为设计举例列举的尺寸导致其根部38沿弹簧股37纵向测量的长度约为控制股34的根部36沿同一方向测量的纵向长度的1.5倍。
作为在这里可与其“弹簧”长度LF比较的弹簧股37根部38的纵向长度,表示为从在弯曲延伸的轮廓区42处的平行于控制沉降片17基体18的支座线33延伸的切线56起,到垂直于弹簧股37中性挠度曲线54延伸的底部44的距离a1,控制股34沿径向在内部的纵边41通过轮廓区42与控制沉降片17的支座段29及其弹簧股37的根部38连接,其中,此根部38的凹/凸的弯曲轮廓区48,在切线56与控制沉降片17沿径向在内部的轮廓47、48、28、23交点处,光滑地连接在控制沉降片17支座段29沿径向在内部的直线延伸的纵边28上。
相应地,作为可与其有效长度LS比较的控制股34的根部36的纵向长度,表示为与曲率半径R1一致的从切线56起到控制股24底部线58的距离a2
在图2中所表示的控制沉降片17的“松驰”状态,其弹簧股37的中性挠度曲线54在弹簧股37底部44区域内平行或大体平行于控制股34的本身互相平行延伸的纵边39和41,控制股34通过它们连接在其根部36上。
在弹簧底部44与弹簧股37的在支承位置有一凸的拱起的自由支承端46之间测量的弹簧股37的有效长度LF,略大于在控制股底部线58与其自由边59之间测量的控制股44有效长度LS的二分之一。
在图2中表示的弹簧股37的松驰状态下,弹簧股有一个离控制股34方向向外的小量的弯曲,它的与中性挠度曲线54的变化过程一致的平均的曲率半径值,大约相当于弹簧长度LF的4.5倍。
在弹簧股37的底部44与自由支承端46之间,它的垂直于中性挠度曲线54测量的宽度h连续减小,其中,在弹簧股37底部44处的股宽h。大约相当于在弹簧股37自由支承端46处的弹簧股宽ha的1.8倍。当弹簧股37的长度约32mm和沉降片材料厚度为0.5mm时,它的底部宽度hb的典型值为0.9mm,在弹簧股37的自由支承端处这相应于其具有正方形的横截面。
控制股34在其沿径向的外侧有一个朝三角筒12方向指的旗状突起61,控制股34的从控制股根部36出发的以直线为边界的起始段62通过此突起后缩小为一个从弹簧股37端部伸出的支承段63,它的沿径向在外部的亦即朝三角筒12方向指的纵向边64,从旗状突起61起直至控制股34自由端边59的方向成直线延伸,并与起始段62沿径向在外部的纵边39形成约2°的小锐角,在其连接在旗状突起61的区域内,相对于控制股34的起始段62的纵边39,沿径向向外错移大约起始段62宽度b的量。旗状突起61自由纵边66直线延伸,并与控制股34支承段63沿径向靠外的纵边64相交成约1°的锐角。在支承段63跟随在旗状突起61上的起始区67与大体沿支承段63的1/3长度延伸的、基本形状为狭窄梯形并构成控制股34“径向”支承踵的端段之间,造成一个大体沿支承段63的2/5长度延伸的支承段的中区,它的宽度b′略小于支承股34起始段62的宽度,并约为其宽度的80%。
径向支承踵68沿径向在内部的纵边69直线延伸并与支承段63沿径向在外部的直的纵边64相交成一个约8°的锐角,在控制沉降片17处于循环位置(图1a)时,支承踵68通过纵边69沿径向支靠在图中示意表示的控制磁铁装置70上,其中,支承踵68较大的宽度b″大约等于支承段63中区宽度b′的1.6倍。在支承段63沿径向外部的纵边64与控制股34旗状突起61沿径向在外部的纵边66之间延伸有一个直线的支承边71,它与控制股34支承段63沿径向在外部的纵边64成一锐角连接,在图中所表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此锐角的值约为68°。排出三角部分73的环形滑动导引面72在径向平面内测量的斜角γ与此“支承”角一致,控制沉降片17可以其旗状突起61的倾斜延伸的支承边71支承在滑动导引面上,突起61构成控制沉降片17的排出踵。
在图1a中表示的控制沉降片17的循环位置中,控制沉降片在针槽16中处于其最深的位置,在此位置排出踵61挤入针槽16中,并以其直线延伸的纵边66可滑动地沿径向支承在排出三角部分73的一个圆柱外套形的沿径向在内部的圆周区上,当随着针筒11旋转的控制沉降片17经过此圆柱外套形的圆周区74时,排出三角部分将控制股34的端段68以其沿径向在内部的纵边69紧压成与圆型针织机有关针织系统的永久磁铁76相靠,控制沉降片17的支承踵68可滑动地支承在永久磁铁上。
此永久磁铁76在控制股34的支承踵68上施加一个吸力,它足以使控制股克服在基本位置下为最大预紧的由弹簧股37构成的控制沉降片17控制弹簧的力(排斥力),从而保持与此永久磁铁相靠。该针织系统的控制磁铁装置70还包括一个仅示意表示的可借助于控制电流励磁的电磁线圈77,通过它的励磁可以产生一个抵消永久磁铁76的吸力的反磁场,所以,当电磁线圈77励磁时,控制沉降片17的控制股74在其控制弹簧37的作用下可到达在图16中所表示的选择位置,在这一位置下,从针槽16伸出的它的排出踵61借助其斜降的支承边71垂直地支承在排出部分73同样是斜降的滑动导引面72上,并与此同时控制股34支承段63沿径向在外部的直线纵边64沿径向可滑动地支承在排出三角部分73的一个与针织机10的中心纵轴线14同轴的外表面78上。
排出三角部分73沿方位角方向看有一个至少为控制沉降片17可在针槽16内上下移动的行程的量的周期性改变的高度,其中排出三角部分73刀刃状导边79的上升和下降以及水平延伸的部分互相光滑地(“波纹形”)连接。
相应地按意义这也适用于三角筒12上复位导轨滑动面的变化,超复位踵作用的控制沉降片17飞翅状延伸段19的上部端边21可滑动地支承在此复位导轨上。
当控制沉降片在排出三角部分73较小的高度区旁经过时,便可以使控制沉降片17从图1a所示的循环位置到提升为进行选择控制的位置,其中,如虚线所示排出三角部分73的导边79在沉降片排出踵61的角边82下方延伸,沉降片排出踵的倾斜支承边71在角边82处与其自由纵边66连接。若在控制沉降片17的这样一个位置下永久磁铁76的吸引作用通过电磁线圈77的补偿控制抵消,则控制沉降片17在弹簧股37预紧力作用下绕旋转点倾转,因此沉降片的排出踵61向外进入一个跨入排出三角部分73的导边79和滑动导引面72的连接区的位置,现在控制沉降片在此位置下借助其排出踵61可以说是骑在排出三角部分73的导边79上,通过它相对于排出三角部分73导边79上升段的相对运动,一直提升到图1b所示的选择位置。在控制沉降片在其基体18与循环位置相比较倾转了角度α和以其倾斜的股边支承在针槽16的槽底25上的这一位置下,弹簧股37的中性挠度曲线54大体平行于控制沉降片17控制股34的起始段62的纵边39和41延伸,相反,在循环位置下,控制股34的起始段62和沉降片的弹簧股37互相成一锐角相交。
在图3中作为另一种实施例表示的控制沉降片17′与按图2的控制沉降片17功能相似,与之相比的区别仅仅在于过渡区的构型,控制股34′和弹簧股37′通过此过渡区与控制沉降片17′的基体18′连接,控制沉降片的构型除此之外与按图2对控制沉降片17的说明是一样的。大体上在图3中使用了与图2中相同的符号,所以在说明时无需特别提及控制沉降片17′中用这些相同符号表示的部分,对此可参见借助于图2所作说明中包含的内容。
对于控制沉降片17′,为了便于说明,前提是它可替代按图2的控制沉降片17具有同样功能地用于针织机10中,因此,它的梯形基体18′的倾斜边23和26的定向和长度、它的在倾转边27与在倾转边相对位置处的钝角的角棱边32之间测量的底部宽度a、它的复位踵19的构型、它的排出踵61、它的沿控制沉降片17′移动方向测量的相互距离以及弹簧股37′的支承端46相对于控制沉降片17′的排出踵61的配置等,都与在按图2的控制沉降片17中的一致。在按图3的沉降片17′中与按图2的沉降片17的差别具体如下:
在弹簧股37′处于其图中所表示的松驰状态时来看,弹簧股沿径向在外部的纵边43和沿径向在内部的纵边47在自由支承端46与弹簧底部33之间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径地一直延伸到弹簧股37′的底部33′,此弹簧股37′的底部33′与控制沉降片17′的梯形基体18′端边22的距离,小于从该端边22起测量的沉降片基体18′钝角的角27和32的距离。弹簧股37′的底部33′可以说被“置入”基体18′内,所以与按图2的实施例相比,弹簧股37′的长度LF较长,它大约比按图2的控制沉降片17的弹簧股37的长度LF′长15%。与弹簧股37′的中性挠度曲线54′的走向相应的、在弹簧股37′沿径向在外部的纵边43和沿径向在内部的纵边47的曲率半径之间取平均值的曲率半径,约等于弹簧股长度LF′的6倍。
弹簧股37′的底部宽度hb′只大约比自由支承端46处的它的宽度ha大20%。
可支承在安装控制沉降片17′的针槽16槽底25上的以沉降片17′可绕其倾转的旋转点为标志的钝角棱边27,设在一个从弹簧底部33′起测量大体沿弹簧股长度LF′的1/10延伸的支承鼻83上,支承鼻面朝弹簧股37′的沿径向在外部的纵边84,在底部33′区域内平行于弹簧股37′中性挠度曲线54′延伸。
一方面在控制沉降片17′控制股34′的起始段62沿径向在内部的纵边41与其控制股37′沿径向在外部的纵边43之间,以及另一方面在弹簧股37′沿径向在内部的纵边47与控制沉降片17′支承鼻83沿径向在外部的纵边84之间,通过曲率半径相同的180°圆弧形弯曲的轮廓区86和87,分别形成光滑的连接,在此为了说明所选择的实施例中,该曲率半径为0.75mm。在所列举的它的其余尺寸均与按图2的控制沉降片17中的一致的控制沉降片17′的尺寸中,这一比较小的曲率半径足以可靠地避免在控制沉降片17′底部区33′内的缺口应力集中效应。

Claims (9)

1.用于选择和控制针织机针织工具的针织运动的控制沉降片,为针织工具各配设一个基本形状为细长的扁平杆状(排出)沉降片作为控制元件,控制元件可在沉降片底座的导槽内沿其纵向方向交替地偏移,沉降片底座包括许多(例如2000)互相平行延伸等间距并列的这种导槽,其中各装有一个控制沉降片,沉降片的驱动通过沉降片底座与三角座相对运动进行,在三角座上制有带排出边的排出三角部分,通过排出边经过旗状排出踵横向于沉降片移动方向延伸的轮廓边来操纵控制沉降片的偏移,其中,控制沉降片可在各一个从该沉降片的基体出发基本形状为细长杆状的其自由端可滑动地支承在控制沉降片导槽底部的控制弹簧的最小预紧力作用下,紧压在其排出踵与三角座排出三角部分的排出边相啮合以便促成偏移传动的位置,此外,控制沉降片可被三角座起摩擦力与形状相配连接作用的控制部分紧压在一个其排出踵与排出三角的排出边的传动啮合被取消的基本位置,可通过永久磁铁装置的吸力固定在此基本位置,并可通过一可以控制的电磁装置的补偿控制释放以便过渡到排出位置,其特征为:沉降片(17;17′)包括它的控制弹簧(37;37′)在内设计为整体式的弹簧钢件;垂直于控制弹簧(37;37′)的中性挠度曲线(54;54′)测量的控制弹簧宽度(h),在控制弹簧与沉降片基体(18;18′)连接的弹簧底端,其值大于在弹簧自由端(48)处的值,弹簧(37;37′)可以此自由端支承在其导槽(16)的底部(25)上;以及,弹簧(17;17′)在其底端通过扩大此根部的光滑曲线连接在沉降片的基体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沉降片,其特征为:控制弹簧(37;37′)的宽度(h)在支承端(46)在弹簧厚度的80%和120%之间,在底部在弹簧厚度的150%和250%之间。
3.按照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沉降片,其特征为:控制弹簧(37;37′)在沉降片处于排出位置时平行或大体平行于沉降片(17;17′)细长的控制杆(34;34′)延伸,后者在其长度(LS)的中部在其背对弹簧端(46)的纵侧制有排出踵(61),以及在控制弹簧在其松驰状态的构型中有一个离开杆(34;34′)方向向外的弯曲,其曲率半径大于弹簧(11)的长度(L)。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沉降片,其特征为:控制弹簧(37;37′)的曲率半径值在弹簧长度(L)的5倍与8倍之间,并最好大体等于其6.5倍。
5.按照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沉降片,其特征为:控制弹簧(37)通过它与沉降片(10)基体(18)和控制杆光滑地连接的曲率半径,在控制弹簧底部宽度值的1.5倍与2倍之间。
6.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控制沉降片,其特征为:控制弹簧(37′)通过它与沉降片基体(18′)以及与沿纵向伸出弹簧(37′)支承端的沉降片(17′)控制杆(34′)连接的光滑曲线(86)从那里开始的弹簧底部(33′),同样通过光滑曲线(87)与一个从沉降片基体(18′)出发布置在控制弹簧(37′)与控制杆(34′)相对侧的朝弹簧自由端方向指的支承鼻(83)连接,后者在其背对控制弹簧的一侧可通过一标志沉降片倾转轴(27)的钝角棱边支靠在导槽(16)的底部。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沉降片,其特征为:控制弹簧(17′)在沉降片(17′)的支承鼻与控制杆(34)之间延伸的在底部附近部分的长度(l)、(b)在弹簧长度LF′的7%和15%之间,最好约为其10%。
8.按照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沉降片,其特征为:控制弹簧(37′)的底部(33′)分别通过同一个曲率半径光滑地连接在控制杆(34′)和支承鼻(83)上与之相邻的平行或几乎平行于它的纵向边(43、47)延伸的轮廓边(41和84)上。
9.按照权利要求6至8之一所述的控制沉降片,其特征为:控制弹簧(37′)通过它们光滑地连接在相邻的沉降片(17′)控制杆(34′)和沉降片(17′)支承鼻上的曲率半径值在控制弹簧(37′)的底部宽度与其1.5倍之间,最好大约是控制弹簧(37′)底部宽度的1.1倍。
CNB961981245A 1995-11-07 1996-10-01 控制片 Expired - Lifetime CN113968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541407A DE19541407A1 (de) 1995-11-07 1995-11-07 Platine für die Auswahl und Steuerung maschenbildender Bewegungen von Strickwerkzeugen einer Strickmaschine
DE19541407.1 1995-1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1497A true CN1201497A (zh) 1998-12-09
CN1139685C CN1139685C (zh) 2004-02-25

Family

ID=7776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61981245A Expired - Lifetime CN1139685C (zh) 1995-11-07 1996-10-01 控制片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6082142A (zh)
EP (1) EP0859881B1 (zh)
JP (1) JPH11501998A (zh)
CN (1) CN1139685C (zh)
AT (1) ATE196327T1 (zh)
CA (1) CA2236966C (zh)
CZ (1) CZ287829B6 (zh)
DE (2) DE19541407A1 (zh)
ES (1) ES2151676T3 (zh)
PT (1) PT859881E (zh)
TW (1) TW470797B (zh)
WO (1) WO19970174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20169C2 (de) * 1997-05-14 1999-04-08 Groz Beckert Kg Auswahlplatine
DE10015730B4 (de) * 2000-03-29 2012-09-13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Platine für eine insbesondere nach der Relativtechnik arbeitende Strickmaschine und mit einer derartigen Platine ausgerüstete Strickmaschine
CZ298570B6 (cs) * 2001-03-20 2007-11-07 Uniplet Trebíc, A. S. Zarízení pro volbu jehel
DE10148196C1 (de) * 2001-09-28 2003-04-03 Groz Beckert Kg Systemteil
EP2374921A1 (en) * 2010-04-07 2011-10-12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Jacquard needle equipped with a return structure
DE102010017952B4 (de) * 2010-04-22 2012-04-19 H. Stoll Gmbh & Co. Kg Strick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DE102017106961B3 (de) * 2017-03-31 2018-05-30 Terrot Gmbh Strickmaschine, Strickverfahren und Gestrick
EP4411043A1 (de) 2023-02-02 2024-08-07 Groz-Beckert KG Einsetzteil einer textilmaschine, verpackung für zumindest ein einsetzteil, verfahren zur versorgung einer textilmaschine mit zumindest einem einsetzteil und zum betrieb derselben, system zur weiterverarbeitung textiler werkstoff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40520A (en) * 1933-08-02 1933-12-19 Zimic Michael Knitting machine
DE1760405B2 (de) * 1968-05-14 1974-03-21 Erich 7832 Kenzingen Ribler Mustervorrichtung an Textilmaschinen
DE1785125B1 (de) * 1968-08-13 1971-10-14 Harry Apprich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r Maschenware
IT1137166B (it) * 1981-05-28 1986-09-03 Mecmor Spa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a cilindro e piatto con dispositivo di selezione degli aghi del piatto
DE3712673C1 (de) * 1987-04-14 1988-08-25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Mehrsystemige Rundstrickmaschine mit elektromagnetischer Nadelauswahl
EP0311563B1 (de) * 1987-10-08 1993-02-24 Walter Neukomm Strickmaschine
DE3915684C1 (zh) * 1989-05-13 1990-05-23 Theodor Groz & Soehne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Kg, 7470 Albstadt, De
DE4225655A1 (de) * 1992-08-03 1994-02-10 Schieber Universal Maschf Textilmaschine
DE4241906A1 (de) * 1992-12-11 1994-06-16 Schieber Universal Maschf Flachstrick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082142A (en) 2000-07-04
CA2236966C (en) 2005-04-26
WO1997017486A1 (de) 1997-05-15
CA2236966A1 (en) 1997-05-15
CN1139685C (zh) 2004-02-25
TW470797B (en) 2002-01-01
PT859881E (pt) 2001-03-30
DE19541407A1 (de) 1997-05-15
EP0859881B1 (de) 2000-09-13
ES2151676T3 (es) 2001-01-01
DE59605892D1 (de) 2000-10-19
CZ287829B6 (en) 2001-02-14
JPH11501998A (ja) 1999-02-16
ATE196327T1 (de) 2000-09-15
CZ111798A3 (cs) 1998-07-15
EP0859881A1 (de) 1998-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1497A (zh) 用于选择和控制针织机针织工具针织运动的沉降片
CN102065951B (zh) 多叶准直器中或与其有关的改进
US7762009B2 (en)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circular tread pattern
CN1317516C (zh) 压配合的毂和凸轮轴
CN1277582A (zh) 轮胎的胎冠加强件
CN1289730C (zh) 按相对技术工作的针织机及其沉降片
CN1488014A (zh) 横机上线圈密度控制装置
EP0144184B1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carding engines
CN1151322C (zh) 针织机的选针装置
WO2002038473A1 (en) Linear motion guide
CN1502534A (zh) 条形部件的传送带
CN1665615A (zh) 用于连续可变传动装置的压带的横向元件的形成方法
CN111887513A (zh) 钢圈穿套装置
CN1054562C (zh) 环面蜗杆成型方法
JP2001065662A (ja) ボールネジ
CN2521183Y (zh) 铁线下料装置
CN1685097A (zh) 用于纺织精梳机的顶梳和顶梳支架
CN1327225A (zh) 平面屏幕的玻璃槽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09346186U (zh) 一种置鞋架的升降输送装置
CN1040737A (zh) 鞋的组成件及其制造装置
US20050044914A1 (en) Movable mounting bed apparatus of spring forming machine
CN220515112U (zh) 一种折弯装置
CN213923011U (zh) 一种竹制品加工用上料装置
WO2023174790A1 (en) Spacer for rotating members mounted on a drive shaft
KR0184851B1 (ko) 점파용 파종롤러 및 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IPRA PATENT DEVELOPMENT COOPERATIV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ANS-RUESTER GMBH

Effective date: 200207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20706

Address after: Albstadt

Applicant after: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Address befor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pplicant before: Hands - rossett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ROTZ - BECKETT COMBINING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IPRA PATENT DEVELOPMENT COOPERATIV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704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427

Address after: Albstadt

Patentee after: Grosz & Beckett GmbH & Co. kg

Address before: Albstadt

Patentee before: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2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