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817016A - 电连接箱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817016A
CN119817016A CN202380063589.7A CN202380063589A CN119817016A CN 119817016 A CN119817016 A CN 119817016A CN 202380063589 A CN202380063589 A CN 202380063589A CN 119817016 A CN119817016 A CN 1198170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heat dissipation
heat
electrical connection
connection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635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田泰次
下田洋树
井仓昂士
奥平裕介
一色麻衣子
合田光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9817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8170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8Distribution boxes;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 H02G3/16Distribution boxes;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support for line-connecting terminals within the box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箱(100),具备收容有多个汇流条(10)的外壳,将来自汇流条(10)的热量经由所述外壳向外侧散热,所述电连接箱具备:第一散热部(70),从汇流条(10)隔开第一间隔以下的间隔,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及第二散热部(60),从汇流条(10)隔开第二间隔以上的间隔,进行基于对流的散热。

Description

电连接箱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连接箱。
本申请主张基于2022年9月14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22-146344号的优先权,引用上述日本申请中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许多车辆具备用于介于电源与电气安装件之间来供给电力的电连接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连接装置,该电连接装置具备收容电磁继电器的外壳,在外壳中的电磁继电器的附近的位置设置有将外壳的内部的热向外部散热的开口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831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具备收容有多个汇流条的外壳,将来自所述汇流条的热量经由所述外壳向外侧散热,所述电连接箱具备:第一散热部,从所述汇流条隔开第一间隔以下的间隔,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及第二散热部,从所述汇流条隔开第二间隔以上的间隔,进行基于对流的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的透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中拆卸上壳体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中拆卸上壳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2的VI-VI线的纵剖视图。
图7是图2的VII-VII线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继电器等在通电时发热的电子部件的情况下,事实上,无法较大地期待基于对电子部件自身的散热的散热效果,经由与该电子部件连接且暴露于空气中的汇流条的散热更高效。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装置中,开口部在外壳中设置于电磁继电器的附近的位置,仅进行对电磁继电器自身的散热而没有设法进行经由汇流条的散热,很难说将电磁继电器的热高效地进行散热。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对通电时发热的电子部件的热进行散热的电连接箱。
[本公开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对通电时发热的电子部件的热进行散热的电连接箱。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也可以将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任意地组合。
(1)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具备收容有多个汇流条的外壳,将来自所述汇流条的热量经由所述外壳向外侧散热,其中,所述电连接箱具备:第一散热部,设置在从所述汇流条隔开第一间隔以下的间隔的位置,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及第二散热部,从所述汇流条隔开第二间隔以上的间隔,进行基于对流的散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的第一散热部和进行基于对流的散热的第二散热部,通过适当组合所述第一散热部及所述第二散热部来进行散热,能够更有效地经由所述汇流条对电子部件的热量进行散热。
(2)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中,所述外壳的辐射率比所述汇流条的辐射率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的辐射率比所述汇流条的辐射率大,因此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散热部及第二散热部将来自所述汇流条的热量经由所述外壳向外侧散热,能够有效地对电子部件的热量进行散热。
(3)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中,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个面与所述汇流条相对,所述第一散热部的另一个面暴露于外部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个面与所述汇流条相对,另一个面向外部空气开放,因此能够提高基于辐射的散热的效果。
(4)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中,所述第二散热部具有贯通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散热部具有贯通孔,因此空气能够通过所述贯通孔而出入所述外壳内,能够提高基于对流的散热的效果。
(5)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中,在与所述贯通孔相对的位置突出有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汇流条固定于其他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与所述贯通孔相对的位置突出有将所述汇流条固定于其他部件的固定部件,因此在与所述外壳的壁之间产生间隔,从而空气的流动容易,能够有效地执行基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散热。
(6)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具备固定于对象物的固定壁,所述多个汇流条包括一个汇流条,该一个汇流条的一个主面与和所述固定壁交叉的侧壁相对,并沿着所述侧壁延伸,所述侧壁在与所述一个汇流条的突出有所述固定部件的端部相对的位置具有所述第二散热部,在与所述一个汇流条的除了所述端部之外的其他部分相对的位置具有所述第一散热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散热部对突出有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一个汇流条的端部进行基于对流的散热,所述第一散热部对所述一个汇流条的除了所述端部以外的其他部分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这样,通过适当组合所述第一散热部及所述第二散热部来对所述一个汇流条进行散热,能够更有效果地对电子部件的热量进行散热。
(7)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在所述其他部分的另一个主面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散热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一个汇流条的其他部分的两个主面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散热部,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基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散热效果。
(8)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中,所述多个汇流条包括其他汇流条,所述其他汇流条包括具有与所述固定壁相对的相对面的扁平部,所述固定壁在与所述扁平部的所述相对面相对的相对位置具有所述第一散热部,所述固定部件从所述扁平部的与所述相对面相反的相反面突出,在所述相反面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散热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部对所述其他汇流条的扁平部的所述相对面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所述第二散热部对所述扁平部的所述相反面进行基于对流的散热。这样,通过适当组合所述第一散热部及所述第二散热部来对所述其他汇流条进行散热,能够更有效果地对电子部件的热量进行散热。
(9)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中,所述第一间隔比所述第二间隔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所述汇流条之间的间隔为所述第一间隔以下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散热部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在与所述汇流条之间的间隔比所述第一间隔宽的情况下,即为所述第二间隔以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散热部进行基于对流的散热,因此能够更有效果地对电子部件的热量进行散热。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的仰视图。在图2及图3中,用虚线表示后述的汇流条10的位置。
电连接箱100例如安装于EV(Electric Vehicle:电动汽车)的电池组500那样的安装对象的外侧。在图1中,为了方便,示出了电连接箱100安装于电池组500的状态。
电连接箱100例如具备收容有至少一个继电器40A、基板等的外壳50。外壳50为俯视大致长方形,例如由辐射率比后述的汇流条10大的材料(例如树脂)构成。
外壳50包括被安装在所述安装对象上的下壳体30以及局部覆盖下壳体30的上壳体20。在下壳体30安装有继电器40A、汇流条10等电子部件,上壳体20覆盖这些电子部件的一部分。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上壳体20侧为上,以下壳体30侧为下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中拆卸上壳体20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中拆卸上壳体20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下壳体30呈上壳体20侧的一面开放的扁平的箱体的形状。下壳体30具有外侧与所述安装对象接触而固定的大致长方形的底壁31(固定壁),在底壁31的边缘上,向上壳体20侧垂直地延伸设置有侧壁33。底壁31在两端侧形成有台阶,两端部配置在比中间部靠上方的位置。伴随于此,侧壁33的高度尺寸在底壁31的端部变短。另外,在底壁31的外侧面,形成有格子形状的肋311。如上所述,在下壳体30的内侧设置有继电器40A及汇流条10。
在下壳体30的侧壁33中的底壁31的长边侧的侧壁33的外侧面,在多个部位突出设置有与上壳体20的后述的卡合部25卡合的卡合突起35。卡合突起35由在侧壁33的长度方向上隔开设置的一对突起构成。
另外,在底壁31中,在四角和一个侧壁33的附近形成有在将下壳体30(外壳50)安装于所述安装对象时使用的固定孔37。此外,在固定孔37的附近,在侧壁33形成有切口。
如图4~图5所示,在下壳体30例如设置有一个继电器40A。继电器40A朝向下壳体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长边侧的侧壁33侧而设置有两个连接端子(未图示)。
在下壳体30设置有多种汇流条10。该多种汇流条10包括与继电器40A的所述连接端子连接的汇流条10A(一个汇流条)及汇流条10B、设置于下壳体30的一端部的汇流条10C(另一个汇流条)、设置于下壳体30的另一端部的汇流条10D及汇流条10E。汇流条10A、汇流条10B、汇流条10C、汇流条10D以及汇流条10E由辐射率比下壳体30(外壳50)小的材料(例如铜)构成。
汇流条10A及汇流条10B配设于下壳体30的所述一个长边侧的侧壁33的附近。汇流条10A及汇流条10B以各自的一个主面与所述一个长边侧的侧壁33相对的方式设置。即,汇流条10A及汇流条10B相对于底壁31垂直地立起设置。
汇流条10A为长方形的板形状,沿着所述一个长边侧的侧壁33延伸。汇流条10A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101A的附近形成有台阶,在俯视图中呈曲柄形状。汇流条10A以与一端部101A相比除了一端部101A以外的其他部分102A更接近所述一个长边侧的侧壁33的方式配设。汇流条10A的一端部101A通过螺钉200(固定部件)而螺纹紧固于继电器40A的所述两个连接端子中的靠下壳体30的另一端的连接端子(其他部件)。螺钉200从与所述一个长边侧的侧壁33相对的汇流条10A(一端部101A)的一面突出。
汇流条10B为矩形的板形状,沿着所述一个长边侧的侧壁33延伸。汇流条10B的一端部通过螺钉200而螺纹紧固于继电器40A的所述两个连接端子中的靠下壳体30的一端的连接端子。
图6是图2的VI-VI线的纵剖视图。图6表示下壳体30的一端部的结构。
汇流条10C设置于下壳体30的一端部。汇流条10C由板材构成,具备与底壁31相对配置的扁平部101C,扁平部101C的一缘部向底壁31侧弯曲。即,扁平部101C具有与底壁31相对的相对面103C。扁平部101C在上下方向上切除与固定孔37对应的部分。
汇流条10C利用螺钉200隔着夹设部件312螺纹紧固于底壁31。此时,从相对面103C到底壁31的间隔为1mm以下。另外,在扁平部101C的中央部,螺钉200从与相对面103C相反的一侧的相反面102C突出。相反面102C与上壳体20的后述的顶壁21B(参照图1及图2)相对。
汇流条10D及汇流条10E设置于下壳体30的另一端部。汇流条10D是长方形的板形状,汇流条10E是板形状,汇流条10D及汇流条10E与底壁31相对配置。汇流条10D和汇流条10E在上下方向上部分重叠,汇流条10E设置于汇流条10D的下方、即底壁31侧。汇流条10E在上下方向上切除与固定孔37对应的部分。
汇流条10D和汇流条10E通过螺钉200螺纹紧固于底壁31,螺钉200从汇流条10D的上表面突出。此时,从汇流条10D及汇流条10E的下表面到底壁31的间隔为1mm以下。汇流条10D的上表面露出而暴露于外部气体,汇流条10E的上表面局部地露出(参照图1及图2)。
上壳体20呈下壳体30侧的一面开放的箱体的形状。上壳体20局部地覆盖下壳体30,如上所述,下壳体30的另一端部的汇流条10D、汇流条10E等向外部露出(参照图1及图2)。
上壳体20具有与底壁31相对的顶壁21,在顶壁21的边缘向下壳体30侧垂直地延伸设置有侧壁22。在顶壁21形成有台阶。即,在顶壁21中,相对于与继电器40A对应的部分、即覆盖继电器40A的部分(以下,称为顶壁21A),在下壳体3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部(以下,称为顶壁21B)和另一端侧部(以下,称为顶壁21C)分别形成有台阶。因此,顶壁21B和顶壁21C配置在比顶壁21A靠下方的位置。
侧壁22沿着下壳体30的长度方向延伸,如上所述,由于顶壁21A以及顶壁21B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因此侧壁22的高度尺寸根据位置而不同。另外,上壳体20的宽度比下壳体30的宽度稍小,侧壁22与下壳体30的侧壁33相对,且与侧壁33的内侧面抵接(参照图7)。此时,侧壁22介于汇流条10A及汇流条10B与下壳体30的侧壁33之间。
在顶壁21A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继电器40A经由该贯通孔局部地露出。另外,在顶壁21A的侧壁22形成有多个侧壁贯通孔24。所述多个侧壁贯通孔24在下壳体30的长度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各侧壁贯通孔24沿上下方向延伸,从侧壁22的上端部形成到顶壁21A的缘部。此外,侧壁贯通孔24具有所操作人员的指尖无法进入的程度的、例如几mm的宽度。
更详细而言,侧壁贯通孔24形成于与连接部相对的位置,该连接部是汇流条10B及汇流条10A中的与继电器40A的连接部。即,在与侧壁贯通孔24相对的位置,将汇流条10B及汇流条10A固定于继电器40A的连接端子的螺钉200从汇流条10B及汇流条10A突出(参照图4)。此时,从汇流条10B及汇流条10A的所述连接部到侧壁22的间隔为5mm。
在顶壁21B形成有多个顶壁贯通孔23,汇流条10C经由顶壁贯通孔23局部地露出。详细而言,由在下壳体30的长度方向上形成的多个顶壁贯通孔23构成的列在下壳体30的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列。另外,顶壁21B的中央部向上方突出(参照图1及图2)。另外,顶壁贯通孔23具有所操作人员的指尖无法进入的程度的、例如几mm的宽度。
另外,顶壁21B与汇流条10C的扁平部101C相对。如上所述,将汇流条10C固定于底壁31的螺钉200从扁平部101C的相反面102C突出,顶壁21B的顶壁贯通孔23与螺钉200相对。此时,从汇流条10C的相反面102C到顶壁21B的间隔为5mm。
顶壁21C具有扁平部和设置于侧壁22的附近且垂直立起的突出部211C。
图7是图2的VII-VII线的纵剖视图。
突出部211C配设于侧壁22的附近,换言之,配设于汇流条10A的附近。突出部211C具有覆盖汇流条10A的其他部分102A的另一个主面的盖部213C。
盖部213C在与其他部分102A的另一个主面相反的一侧的面连续设置有顶壁21C的所述扁平部。
盖部213C是沿着下壳体3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在纵剖视下呈反转的L字形状。即,盖部213C的大部分是与汇流条10A(其他部分102A)的另一个主面相对的平板部,该平板部的上侧缘部向汇流条10A侧弯曲。在盖部213C的上侧缘连续设置有侧壁22。盖部213C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顶壁21A的上表面相同的位置。以下,为了方便,将盖部213C的所述平板部也称为盖部213C。
盖部213C隔开预定的间隔与汇流条10A(其他部分102A)以及侧壁22相对。汇流条10A(其他部分102A)介于盖部213C与侧壁22之间。即,侧壁22与汇流条10A(其他部分102A)的一个主面相对,盖部213C与汇流条10A(其他部分102A)的另一个主面相对。
另外,如图7所示,侧壁22的下端部的外侧面与下壳体30的侧壁33的内侧面接触。另外,如上所述,下壳体30的侧壁33也与汇流条10A(其他部分102A)的一个主面相对。
从侧壁22到汇流条10A的间隔、从盖部213C到汇流条10A的间隔及从下壳体30的侧壁33到汇流条10A的间隔均为1mm以下。
另外,在上壳体20的侧壁22的下端部的多个部位设置有与下壳体30的卡合突起35卡合的卡合部25。卡合部25呈U字形状,开放侧的两端部固定于侧壁22,弯曲部从侧壁22向下方突出。在上壳体20及下壳体30的组装时,下壳体30的卡合突起35从卡合部25的内侧通过侧壁22的边缘与卡合部25的弯曲部之间,由此进行卡合突起35与卡合部25的卡合(参照图1)。
在电连接箱100中,在通电时从继电器40A等产生热,继电器40A的热立即传递到直接接触的汇流条10。从继电器40A产生的热可能也对继电器40A及汇流条10周围的电子部件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使其迅速冷却。但是,无法较大地期待基于对继电器40A自身的散热的散热效果,经由与继电器40A连接的汇流条10的散热更高效。
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具备散热机构不同的第一散热部70及第二散热部60,将第一散热部70的散热机构及第二散热部60的散热机构适当组合来对从继电器40A产生的热经由汇流条10进行高效地散热。
第一散热部70及第二散热部60配设在汇流条10的附近。第一散热部70与汇流条10隔开第一间隔以下,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第二散热部60与汇流条10隔开第二间隔以上,进行基于对流的散热。其中,所述第一间隔小于所述第二间隔。例如,所述第一间隔为1mm,所述第二间隔为5mm。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中,对汇流条10A进行基于第一散热部70的辐射的散热(以下,简称为辐射散热)及基于第二散热部60的对流的散热(以下,简称为对流散热)。详细而言,对汇流条10A的一端部101A进行第二散热部60的对流散热,对其他部分102A进行第一散热部70的辐射对流。
上壳体20的侧壁22中的与汇流条10A的一端部101A相对的部分相当于第二散热部60。该第二散热部60相当部如上述那样与汇流条10A和继电器40A的连接部相对,在所述连接部突出有螺钉200,因此第二散热部60相当部与汇流条10A的一端部101A之间分离比所述第一间隔大的约5mm。另外,第二散热部60相当部具有多个侧壁贯通孔24。
因此,外部空气能够经由侧壁贯通孔24流入到外壳50内,并从外壳50流出,而且,第二散热部60相当部与汇流条10A的一端部101A分离约5mm,因此流入的外部空气容易流动。由此,通过外部空气的流动而产生对流,从而对因连接电阻而在汇流条10A的连接部产生的热进行冷却。另外,也能够防止所操作人员的指尖与汇流条10A接触。
另外,上壳体20的侧壁22中的与汇流条10A的其他部分102A相对的部分和盖部213C相当于第一散热部70。以下,为了方便,将上壳体20的侧壁22中的与汇流条10A的其他部分102A相对的部分以及盖部213C称为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
如上所述,该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的内侧面与汇流条10A的其他部分102A相对,其外侧面暴露于外部空气。另外,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与汇流条10A的其他部分102A分离约1mm。
这样,由于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与汇流条10A的其他部分102A之间的间隔狭窄,因此空气的流动差,但容易产生热的辐射即热辐射,有效且优先地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因此,在汇流条10A的其他部分102A产生的热通过辐射向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传递,经由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的外侧面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中,对汇流条10B进行第二散热部60的对流散热。
上壳体20的侧壁22中的与汇流条10B及继电器40A的连接部相对的部分相当于第二散热部60。以下,为了方便,将上壳体20的侧壁22中的与汇流条10B及继电器40A的连接部相对的部分称为第二散热部60相当部。
该第二散热部60相当部如上所述与汇流条10B的所述连接部相对,在所述连接部突出有螺钉200,因此第二散热部60相当部与汇流条10B之间分离约5mm。另外,第二散热部60相当部具有多个侧壁贯通孔24。
因此,外部气体能够经由侧壁贯通孔24流入到外壳50内,并从外壳50流出,而且流入的外部气体容易流动,通过外部气体的流动而产生对流,从而对因连接电阻而在汇流条10B的连接部产生的热进行冷却。另外,也能够防止所操作人员的指尖与汇流条10B接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中,对汇流条10C进行第一散热部70的辐射散热及第二散热部60的对流散热。详细而言,对汇流条10C的相反面102C进行第二散热部60的对流散热,对相对面103C进行第一散热部70的辐射对流。
顶壁21B相当于第二散热部60。如上所述,该第二散热部60(顶壁21B)与汇流条10C的相反面102C相对,在相反面102C突出有螺钉200,因此第二散热部6与汇流条10C的相反面102C之间分离约5mm。另外,第二散热部60具有多个顶壁贯通孔23。
因此,外部气体能够经由顶壁贯通孔23流入到外壳50内,并从外壳50流出,而且流入的外部气体容易流动,如上所述,通过对流来冷却在汇流条10C产生的热。另外,也能够防止所操作人员的指尖与汇流条10C接触。
另外,底壁31中的与汇流条10C的相对面103C相对的部分相当于第一散热部70。以下,为了方便,将底壁31中的与汇流条10C的相对面103C相对的部分称为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
如上所述,该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的内侧面与汇流条10C的相对面103C相对,其外侧面暴露于外部空气。另外,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与汇流条10C之间分离约1mm。
这样,由于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与汇流条10C之间的间隔狭窄,因此容易产生热辐射,优先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因此,在汇流条10C产生的热从相对面103C通过辐射向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传递,经由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的外侧面进行冷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中,对汇流条10D、10E进行第一散热部70的辐射散热。详细而言,对汇流条10D、10E的下表面进行第一散热部70的辐射对流。
底壁31中的与汇流条10D、10E的下表面相对的部分相当于第一散热部70。以下,为了方便,将底壁31中的与汇流条10D、10E的下表面相对的部分称为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
如上所述,该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的内侧面与汇流条10D、10E的下表面相对,其外侧面暴露于外部空气。另外,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与汇流条10D、10E分离约1mm。
这样,由于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与汇流条10D、10E之间的间隔狭窄,因此优先进行基于热的辐射的散热。因此,在汇流条10D、10E产生的热从所述下表面通过辐射向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传递,经由第一散热部70相当部的外侧面进行冷却。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中,能够将第一散热部70中的辐射及第二散热部60中的对流适当组合而提高继电器40A及汇流条10的散热效率。
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箱100不限于以上的记载,也可以构成为外壳50包含绝缘性的填料(例如,氧化陶瓷)。在该情况下,能够在确保外壳50的绝缘性的同时提高热传导,能够提高第一散热部70和第二散热部60的散热效果。
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含义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事项能够相互组合。另外,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能够与引用形式无关地在所有的全部组合中相互组合。而且,在权利要求书中采用了记载引用其他两项以上权利要求的权利要求的形式(多项从属权利要求形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记载引用至少一个多项从属权利要求的多项从属权利要求(多引多权利要求)的形式来记载。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10C、10D、10E 汇流条
20 上壳体
21、21A、21B、21C 顶壁
22 侧壁
23 顶壁贯通孔
24 侧壁贯通孔
25 卡合部
30 下壳体
31 底壁
33 侧壁
35 卡合突起
37 固定孔
40A 继电器
50 外壳
60 第二散热部
70 第一散热部
100 电连接箱
101A 一端部
101C 扁平部
102A 其他部分
102C 相反面
103C 相对面
200 螺钉
211C 突出部
213C 盖部
311 肋
312 夹设部件
500 电池组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箱,具备收容有多个汇流条的外壳,将来自所述汇流条的热量经由所述外壳向外侧散热,其中,
所述电连接箱具备:
第一散热部,设置在从所述汇流条隔开第一间隔以下的间隔的位置,进行基于辐射的散热;及
第二散热部,从所述汇流条隔开第二间隔以上的间隔,进行基于对流的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外壳的辐射率比所述汇流条的辐射率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个面与所述汇流条相对,所述第一散热部的另一个面暴露于外部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第二散热部具有贯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在与所述贯通孔相对的位置突出有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将所述汇流条固定于其他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电连接箱具备固定壁,所述固定壁固定于对象物,
所述多个汇流条包括一个汇流条,所述一个汇流条的一个主面与和所述固定壁交叉的侧壁相对,所述一个汇流条沿着所述侧壁延伸,
所述侧壁在与所述一个汇流条的突出有所述固定部件的端部相对的位置具有所述第二散热部,在与所述一个汇流条的除了所述端部之外的其他部分相对的位置具有所述第一散热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在所述其他部分的另一个主面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散热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多个汇流条包括其他汇流条,所述其他汇流条包括具有与所述固定壁相对的相对面的扁平部,
所述固定壁在与所述扁平部的所述相对面相对的相对位置具有所述第一散热部,
所述固定部件从所述扁平部的与所述相对面相反的相反面突出,在所述相反面侧设置有所述第二散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第一间隔比所述第二间隔小。
CN202380063589.7A 2022-09-14 2023-09-13 电连接箱 Pending CN1198170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6344 2022-09-14
JP2022146344 2022-09-14
PCT/JP2023/033279 WO2024058191A1 (ja) 2022-09-14 2023-09-13 電気接続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817016A true CN119817016A (zh) 2025-04-11

Family

ID=90275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63589.7A Pending CN119817016A (zh) 2022-09-14 2023-09-13 电连接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4058191A1 (zh)
CN (1) CN119817016A (zh)
WO (1) WO202405819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71944A (ja) * 2001-03-09 2002-09-2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気接続箱
JP4387314B2 (ja) * 2005-01-07 2009-12-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気接続箱
KR101024619B1 (ko) * 2009-04-24 2011-03-25 커넥스일렉트로닉스(주) 태양 전지 모듈용 스마트 정션박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58191A1 (ja) 2024-03-21
JPWO2024058191A1 (zh) 2024-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2856B (zh) 电路构成体
JP3958589B2 (ja) 電気接続箱
CN107531195B (zh) 蓄电单元
WO2020241310A1 (ja) 回路構成体
CN110915312B (zh) 电路结构体及电气连接箱
CN110383612B (zh) 电气连接箱
JP3958590B2 (ja) 電気接続箱用配電ユニット及び電気接続箱
CN107925233A (zh) 电路结构体以及电连接箱
CN113994774A (zh) 电路结构体
CN116583443A (zh) 电路结构体
JP4387314B2 (ja) 電気接続箱
CN114041327B (zh) 电路结构体
JP2023040725A (ja) 電子装置
CN119817016A (zh) 电连接箱
WO2022172753A1 (ja) 電気接続箱
JP6249992B2 (ja)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の放熱構造
JP2023061214A (ja) コネクタ及び組付構造
CN112889352A (zh) 电路结构体及电连接箱
JP3808810B2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CN119817015A (zh) 电连接箱
WO2022168649A1 (ja) 電気接続箱
WO2022172751A1 (ja) 電気接続箱
JP4307104B2 (ja) 電装ユニット
JP7127498B2 (ja) 放熱部材及び電気接続箱
JP2009224707A (ja) 発熱部品の放熱構造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並びに発熱部品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