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274C - 多色钢板制造方法及多色钢板制造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色钢板制造方法及多色钢板制造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3274C CN1183274C CNB008195250A CN00819525A CN1183274C CN 1183274 C CN1183274 C CN 1183274C CN B008195250 A CNB008195250 A CN B008195250A CN 00819525 A CN00819525 A CN 00819525A CN 1183274 C CN1183274 C CN 118327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plate
- drying
- printing
- degrees centigrade
- link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26—Printing on other surfaces than ordinary paper
- B41M1/28—Printing on other surfaces than ordinary paper on met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14—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M1/18—Printing one ink over another
Landscapes
- Printing Method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Supply, Installation And Extraction Of Printed Sheets Or Plate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在钢板表面上制造多种颜色,样式或图案的方法及一种实施上述方法的多色钢板制造系统。该方法的步骤包括:利用第一单色染料在钢板表面上进行印刷操作;在一定温度下对印刷于钢板上的第一颜色进行干燥处理;对完成干燥的钢板进行冷却处理;在完成第一颜色印刷的钢板表面上进行第二单色的印刷操作;在一定温度下对印刷于钢板上的双色进行干燥处理;对完成干燥的钢板进行冷却处理;在完成第二颜色印刷的钢板表面上进行第三单色的印刷操作;在一定温度下对印刷于钢板上的三种颜色进行干燥处理;对完成干燥的钢板进行冷却处理;在完成第三颜色印刷的钢板表面上进行第四单色的印刷操作;在一定温度下对印刷于钢板上的四种颜色进行干燥处理;对完成干燥的钢板进行冷却处理;在完成印刷和干燥处理的钢板表面上进行涂覆膏体的涂层处理;在一定温度下对完成涂层处理的钢板进行干燥处理;对完成涂层和干燥处理的钢板进行冷却处理;最后通过在钢板表面上层压保护薄层以制成多色钢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色钢板制造方法和多色钢板制造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钢板表面上印刷各种精致的、单色的图形、样式或图案来制造多色钢板的方法及用于高效运用该方法的多色钢板制造系统。
背景技术
在传统彩色钢板中,其表面上使用单一颜色的染料,大多数情况下印制在其表面上的样式显得单调,这样其不能够满足要求多种美学需求及与各领域中的风格协调的精致图像的用户的需要。
近年来,人们作出了各种利用各种颜色的染料印制具有更多种颜色的样式或图形的来制造多色钢板的尝试,然而,这些尝试仍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现实情况中,有一些表面具有各种颜色的样式或图案的多色钢板产品。但是这些表面样式或图案的颜色状态质量比较差,并且颜色的印刷过程比较耗费时间。另外,这种产品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从而价格较高。
另外,传统多色钢板具有一个决定性的缺点,当钢板发生弯曲或弯折或者其受到轻微载荷时,染料表面将产生裂纹或者裂痕。
上述各种问题是影响传统多色钢板广泛应用的直接因素。由此,目前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多色钢板的制造方法仍然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多色钢板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色钢板的制造方法,该方法能够制造具有各种颜色和样式并极少出现裂纹或者裂痕的多色钢板,而且该方法能够根据用户对样式和颜色的需求以适中的价格实现批量生产。
一种多色钢板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第一步骤:使具有需求样式的丝网与钢板的表面紧密接触并加载第一单色染料以在钢板表面上进行第一单色的印刷操作;
第二步骤:使完成第一单色印刷的钢板在1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进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紧密、牢固地粘结于钢板表面上;
第三步骤:采用空调或者冷却扇使钢板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却;
第四步骤:采用具有与第一色印刷过程中同序列样式的丝网,通过加载第二单色染料在完成第一色印刷并完成干燥处理的钢板上进行第二单色的印刷操作;
第五步骤:使完成第二单色印刷的钢板在1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进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紧密、牢固地粘结于钢板表面上;
第六步骤:采用冷却扇使钢板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却;
第七步骤:通过加载第三单色的染料在钢板表面上完成第三单色的印刷操作;
第八步骤:使完成第三单色印刷的钢板在1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进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紧密、牢固地粘结于钢板表面上:
第九步骤:采用空调或者冷却扇使钢板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却;
第十步骤:采用具有与第三色印刷过程中同序列样式的丝网,通过加载第四单色染料在完成第三色印刷并完成干燥处理的钢板上进行第四单色的印刷操作;
第十一步骤:使完成第三单色印刷的钢板在1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进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紧密、牢固地粘结于钢板表面上;
第十二步骤:采用冷却扇使钢板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却;
第十三步骤:在完成印刷和干燥操作的钢板表面上涂覆上具有均匀厚度的透明、粘性涂层;
第十四步骤:将涂覆有膏体的钢板在1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进行干燥以使膏体得到干燥并使其紧密、牢固地粘结于钢板表面上;
第十五步骤:采用冷却扇使钢板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钢板表面上的涂层膏体和印刷染料得到完全冷却;和
第十六步骤:在钢板表面叠压保护性合成树脂薄层。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中的多色钢板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中的多色钢板制造系统的布局图。
图3A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优选加料装置的主视图。
图3B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优选加料装置的俯视图。
图4A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第一至第七优选配置装置的前视图。
图4B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第一至第七优选配置装置的侧视图。
图5A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至第四优选印刷装置的前视图。
图5B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至第四优选印刷装置的侧视图。
图6A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至第四优选进给装置的前视图。
图6B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至第四优选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7A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的前视图。
图7B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的俯视图。
图8A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二至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的前视图。
图8B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二至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的俯视图。
图9A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至第五卸料装置的前视图。
图9B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至第五卸料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涂层装置的前视图。
图11A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至第三转向装置的前视图。
图11B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至第三转向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干燥装置的前视图。
图13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初步干燥装置的前向截面图。
图14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层压装置的前视图。
图15A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接收装置的前视图。
图15B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接收装置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中主要元件的附图标号对应关系如下:
10:多色钢板制造系统
20:加料装置
21,22:导轨 23:输送区域
24,25:加料料斗 26:输送框架
27:运送车 28:输送臂
29:空气垫
30,30a,30b,30c,30d,30e,30f: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配置装置
31:框架 32:输送滚轮
33:固定销 34:圆柱体
35:定位销
40,40a,40b,40c: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印刷装置
41:框架 42:工作台
43:丝网框架
50,50a,50b,50c: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进给装置
51:框架
52:进给滚轮
60,60a,60b,60c,60d: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
61:干燥机罩
62:冷却机罩 63:干燥室
64:冷却室 65:进给皮带
66:红外线加热器 67:鼓风扇
68:排风扇 68a:冷却扇
70,70a,70b,70c,70d: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卸料装置
71:卸料框架 74:卸料臂
75:空气垫 76:卸料台
77:脚轮 80:涂层装置
81:框架 82:进给滚轮
83:进料口 90,90a:第一、第二转向装置
91:框架 92:进给滚轮
93:快速进料板 94:快速进给滚轮
100:干燥装置 101:机罩
102:干燥室 103:进给皮带
104:红外线加热器 105:鼓风扇
106:排气扇 110:初步干燥装置
111:机罩 112:干燥室
113:进给皮带 114:鼓风扇
115:红外线加热器 116:排气扇
120:层压装置 121:框架
122:连接滚轮 123:保护层
130:接收装置 131,132:导轨
133:收集区域 134,135:收集台
136:收集框架 137:收集车
138:收集臂 139:空气垫
M1,M2,M3,M4,M5,M6,M7,M8,M9:驱动电机
M10,M11,M12,M13,M14,M15: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多色钢板的制造方法,其二是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下面,首先对多色钢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中的多色钢板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的多色钢板制造方法包括十六个步骤:第一印刷步骤、第一干燥步骤、第一冷却步骤、第二印刷步骤、第二干燥步骤、第二冷却步骤、第三印刷步骤、第三干燥步骤、第三冷却步骤、第四印刷步骤、第四干燥步骤、第四冷却步骤、表面涂层处理、第五干燥步骤、第五冷却步骤、层压步骤。下面对各个操作步骤中的结构和操作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1
第一印刷步骤用于采用丝网印刷方法在钢板表面上进行第一单色的印刷操作。使具有设置成需求形状的网眼的丝网与钢板表面紧密接触,然后将第一单色染料注入到丝网上。接下来,用橡胶滚轴在丝网上来回移动以使第一单色染料通过网眼,这样在钢板表面上完成第一单色的印刷操作。
步骤2
第一干燥步骤用于对印刷在第一钢板上的第一颜色进行干燥处理,其通过将完成印刷的钢板加热到150摄氏度到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染料得到干燥。该处理步骤使染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并且紧密地粘接到钢板的表面上。
如果在100或者100以下的温度实施该处理步骤,则染料的干燥状态不好并且染料不能够紧密地粘接到钢板表面上。
步骤3
第一冷却步骤用于对干燥的钢板进行冷却。在该步骤中,经过干燥步骤的钢板在空调器和风扇的作用下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这样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完全得到干燥。该步骤使后续步骤的进程加快。
实际上,经过干燥步骤之后钢板上温度升高的染料并没有完全干燥,这样其不能进入到下一步印刷步骤中。
步骤4
第二印刷步骤用于在完成一次印刷并干燥的钢板表面上进行第二单色的印刷操作。该步骤中,首先使与第一印刷步骤中同序列的具有设置成需求形状网眼的丝网与钢板表面紧密接触,然后将第二单色染料注入到丝网上。接下来,采用橡胶滚轴在丝网上来回移动以使第二单色染料通过网眼,这样在钢板表面上完成两色印刷操作。
步骤5
该步骤用于对完成第二色印刷的钢板进行第二干燥处理,其通过将完成印刷的钢板加热到150摄氏度到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使染料得到干燥。该处理步骤使完成二次印刷的染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并且紧密地粘接到钢板的表面上。
步骤6
第二冷却步骤用于对干燥的钢板进行冷却。在该步骤中,经过第二次干燥步骤的钢板在空调器和风扇的作用下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这样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完全得到干燥。该步骤使后续步骤的进程加快。
步骤7
第三印刷步骤用于采用丝网印刷方法在钢板表面上进行第三单色的印刷操作。该步骤中,使具有设置成需求形状的网眼的丝网与钢板表面紧密接触,然后将第三单色染料注入到丝网上。接下来,采用橡胶滚轴在丝网上来回移动以使第三单色染料通过网眼,这样在钢板表面上完成三色印刷操作。
步骤8
该步骤用于对完成第三色印刷的钢板进行第三干燥处理,其通过将完成印刷的钢板加热到150摄氏度到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使染料得到干燥。该处理步骤使完成三次印刷的染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并且紧密地粘接到钢板的表面上。
如果在100或者100以下的温度实施该处理步骤,则染料的干燥状态不好并且染料不能够紧密地粘接到钢板表面上。
步骤9
第三冷却步骤用于对干燥的钢板进行冷却。在该步骤中,经过干燥步骤的钢板在空调器和风扇的作用下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这样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完全得到干燥。该步骤使后续步骤的进程加快。
实际上,经过干燥步骤之后,钢板上温度升高的染料并没有完全干燥,这样其不能进入到下一步印刷步骤中。
步骤10
第四印刷步骤用于采用丝网印刷方法在钢板表面上进行第四单色的印刷操作。该步骤中,使具有设置成需求形状的网眼的丝网与钢板表面紧密接触,然后将第四单色染料注入到丝网上。接下来,采用橡胶滚轴在丝网上来回移动以使第四单色染料通过网眼,这样在钢板表面上完成四色印刷操作。
步骤11
该步骤用于对完成第四色印刷的钢板进行第四干燥处理,其通过将完成印刷的钢板加热到150摄氏度到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使染料得到干燥。该处理步骤使完成四次印刷的染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并且紧密地粘接到钢板的表面上。
步骤12
第四冷却步骤用于对干燥的钢板进行冷却。在该步骤中,经过干燥步骤的钢板在空调器和风扇的作用下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这样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完全得到干燥。该步骤使后续步骤的进程加快。
步骤13
涂层步骤用于在完成印刷和干燥处理的钢板表面上涂覆上一层透明、具粘性的膏体。完成印刷和干燥处理的钢板通过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滚轮之间的位置,如此在钢板表面涂覆上一层用于保护染料颜色和样式的均匀厚度的膏体。
步骤14
该步骤用于对完成涂覆膏体的钢板进行第五干燥处理,其通过将完成印刷的钢板加热到150摄氏度到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使钢板表面上涂覆的膏体和印刷的染料得到得到干燥。该处理步骤使膏体得到一定程度的干燥并且紧密地粘接到钢板的表面上。
步骤15
第五冷却步骤用于对完成涂层步骤和干燥处理的钢板进行冷却。在该步骤中,经过干燥步骤的钢板在空调器和风扇的作用下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这样使钢板表面上涂覆的膏体和印刷的染料得到彻底干燥。得到干燥。该步骤使后续步骤的进程加快。
步骤16
层压步骤通过使钢板经过最终处理在钢板表面上叠合一层合成树脂薄层。层压在印刷钢板表面上的合成树脂薄层使印刷钢板表面处于真空状态从而使完成印刷的表面在钢板传输过程中受到的损坏达到最小。
采用多个具有系列样式的丝网反复实施上述步骤1到步骤12的步骤,即可将四种颜色或者更多种颜色印刷在钢板表面上。该方法中,完成染料印刷操作的钢板经过数次的干燥和冷却处理,如此染料紧密地粘接到钢板表面上,从而产生优良的耐久性能,这样当多色钢板发生弯折或弯曲或者钢板表面受到一定冲击时,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将不会出现裂纹或裂痕。
下面对本发明中的多色钢板制造系统的结构和操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2是显示本发明中的多色钢板制造系统的布局图。如图所示,多色钢板制造系统包括加料装置20、第一配置装置30、第一印刷装置40、第一进给装置50、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第二配置装置30a、第二卸料装置70a、第二印刷装置40a、第二进给装置50a、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第三配置装置30b、第二卸料装置70a、第三印刷装置40b、第三进给装置50b、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第四配置装置30c、第三卸料装置70b、第四印刷装置40c、第四进给装置50c、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第五配置装置30d、第四卸料装置70c、涂层装置80、第一转向装置90、干燥装置100、第二转向装置90a、初步干燥装置110、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第六配置装置30e、第五卸料装置70d、层压装置120、第七配置装置30f和接收装置130。上述各个部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各个结构元件通过依次成直线排列并通过置于中间位置的第一、第二转向装置90、90a形成U字形,以此来完成在钢板上完成印刷的起始和终止操作。
图3A和图3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优选加料装置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3A和图3B所示,两组导轨21、22设置成垂直相交,从而在其中间位置形成输送区域23,加料料斗24、25设置于导轨21、22上,这样加料料斗在驱动电机M1、Mla作用下依次进入到输送区域23中。输送区域23上方安装有输送架26,其上设置有在驱动电机M2作用下上、下移动的输送车27。输送车27上安装有可升降式输送臂28。输送臂28的底部安装有多个用于输送材料的空气垫29。
第一配置装置30设置成与输送区域23平行以使其与上述加料装置20的输送架26一端相连。图4A和图4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优选配置装置30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多个能够容纳加装材料宽度的输送滚轮32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以使其通过装置如驱动电机M3及连接在一起的皮带进行驱动。配置装置30的一个上端部设置有固定销33,其相对端设置有通过圆柱体34能够实现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销35。
第一印刷装置40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配置装置30的直线端相连以与第一配置装置30形成共同轴线。图5A和图5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印刷装置40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工作台42安装于框架41上以使其与第一配置装置30的输送滚轮3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其能够正确地承接住从第一配置装置输送的材料。工作台42的两侧安装有通过驱动电机M4的作用左、右移动的卸料部件45。在丝网固定部件46和驱动电机M5作用下作前、后运动的橡胶滚轴44固定于安装在工作台42顶端的丝网框架43上以使其能够进行升降运动。具有设置成需求样式的网眼的丝网粘贴到丝网固定部件46的底部。
第一进给装置50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印刷装置40的直线端相连以使其与第一印刷装置40形成共同轴线。图6A和图6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进给装置50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第一进给装置50具有多个进给滚轮52,其沿轴向安装于框架51上以使其通过如驱动电机M6及结合在一起的皮带进行驱动并与第一印刷装置40的工作台4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完成印刷步骤的材料可以平稳地输送到第一进给装置50中。
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进给装置50的直线端相连以使其与第一进给装置50形成共同轴线。图7A和图7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大致分成两个室: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其分别由干燥机罩61和冷却机罩63所包围。由驱动电机M7驱动的进给皮带安装于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中并穿过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以使其与第一进给装置50的进给滚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一进给装置50输送的材料可以平稳地输送到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的进给皮带65中。多行红外线加热器69和数个鼓风扇67安装于干燥室62中,与此同时干燥室中还安装有多行冷却器64。干燥室62外部设置用于将内部空气强行排放到外部的排气扇68,同时冷却室64顶端安装有冷却扇68a。
第二配置装置30a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的直线端相连以与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形成共同轴线。图4A和图4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二配置装置30a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多个由驱动电机M3驱动的输送滚轮32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以使其与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的进给皮带65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一燥及冷却装置60输送的材料平稳地输送到第二配置装置30a的输送滚轮32a上。第二配置装置30a其中的一个上端部设置有固定销33,其相对端设置有通过圆柱体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销35。
第一卸料装置70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配置装置30a相连并构成垂直相交。图9A和图9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一卸料装置70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9A和图9B所示,卸料框架71安装成与第二配置装置30a垂直相交,这样卸料框架71其中的一端形成卸料区域78。在驱动电机M8作用下从第二配置装置30a顶端到卸料区域78作上、下运动的卸料车73位于卸料框架71上,卸料车73安装有可升降的卸料臂74,卸料臂74底部安装有用于移送材料的空气垫75,同时设置有脚轮77的卸料斗位于卸料区域78中,这样卸料臂74卸下的材料被收集起来。
第二印刷装置40a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配置装置30a的直线端相连以使其与第二配置装置30a形成共同轴线。图5A和图5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二印刷装置40a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工作台42安装于框架41上以使其与第二配置装置30a的输送滚轮3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其能够正确承接从第二配置装置30a输送的材料。工作台42的两侧安装有通过驱动电机M4的作用实现左、右移动的卸料部件45。在丝网固定部件46和驱动电机M5作用下作前、后运动的橡胶滚轴44固定于安装在工作台42顶端的丝网框架43上以使其能够实现升降运动。具有设置成需求样式的网眼的丝网粘贴到丝网固定部件46的底部。
第二进给装置50a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印刷装置40a的直线端相连以使其与第二印刷装置40a形成共同轴线。图6A和图6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二进给装置50a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第二进给装置50a具有多个进给滚轮52,其沿轴向安装于框架51上以使其通过如驱动电机M6及结合在一起的皮带进行驱动,并与第一印刷装置40的工作台4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经过印刷步骤的材料可以平稳地输送到第二进给装置50a中。
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进给装置50a的直线端相连以使其与第二进给装置50a形成共同轴线。图8A和图8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大致分成两个室: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其分别由干燥机罩61和冷却机罩63所包围。由驱动电机M9驱动的进给皮带安装于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中并穿过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以使其与第二进给装置50a的进给滚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二进给装置50a输送的材料可以平稳地输送到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的进给皮带65中。多行红外线加热器69和数个鼓风扇67安装于干燥室62中,干燥室62外部设置用于将内部空气强行排放到外部的排气扇68,同时冷却室64顶端安装有冷却扇68a。
第三配置装置30b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的直线端相连以与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形成共同轴线。图4A和图4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三配置装置30b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多个由驱动电机M3驱动的输送滚轮32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以使其与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的进给皮带65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输送的材料平稳地输送到第三配置装置30b的输送滚轮32上。第三配置装置30b其中的一个上端部设置有固定销33,其相对端设置有通过圆柱体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销35。
第二卸料装置70a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三配置装置30b相连并构成垂直相交。图9A和图9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二卸料装置70a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9A和图9B所示,卸料框架71安装成与第三配置装置30b垂直相交,这样卸料区域78形成于卸料框架71其中一端的部位。在驱动电机M8作用下从第三配置装置30b顶端到卸料区域78作上、下运动的卸料车73位于卸料框架71上,卸料车73安装有可升降的卸料臂74,卸料臂74底部安装有用于移送材料的空气垫75,同时设置有脚轮77的卸料斗位于卸料区域78中,这样卸料臂74卸下的材料被收集起来。
第三印刷装置40b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三配置装置30b的直线端相连以使其与第三配置装置30b形成共同轴线。图5A和图5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三印刷装置40b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工作台42安装于框架41上以使其与第三配置装置30b的输送滚轮3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其能够正确承接从第三配置装置30b输送的材料。工作台42的两侧安装有通过驱动电机M4的作用实现左、右移动的卸料部件45。在丝网固定部件46和驱动电机M5作用下作前、后运动的橡胶滚轴44固定于安装在工作台42顶端的丝网框架43上以使其能够实现升降运动。具有设置成需求样式的网眼的丝网粘贴到丝网固定部件46的底部。
第三进给装置50b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三印刷装置40b的直线端相连以使其与第三印刷装置40b形成共同轴线。图6A和图6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三进给装置50b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第三进给装置50b具有多个进给滚轮52沿轴向安装于框架51上以使其通过如驱动电机M6及结合在一起的皮带进行驱动,并与第一印刷装置40的工作台4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经过印刷步骤的材料可以平稳地输送到第三进给装置50b中。
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三进给装置50b的直线端相连以使其与第三进给装置50b形成共同轴线。图8A和图8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大致分成两个室: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其分别由干燥机罩61和冷却机罩63所包围。由驱动电机M9驱动的进给皮带安装于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中并穿过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以使其与第三进给装置50b的进给滚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三进给装置50b输送的材料可以平稳地输送到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的进给皮带65中。多行红外线加热器69和数个鼓风扇67安装于干燥室62中,干燥室62外部设置用于将内部空气强行排放到外部的排气扇68,同时冷却室64顶端安装有冷却扇68a。
第四配置装置30c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的直线端相连以与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形成共同轴线。图4A和图4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四配置装置30c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多个由驱动电机M3驱动的输送滚轮32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以使其与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的进给皮带65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输送的材料平稳地输送到第四配置装置30c的输送滚轮32上。第四配置装置30c其中的一个上端部设置有固定销33,其相对端设置有通过圆柱体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销35。
第三卸料装置70b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四配置装置30c相连并构成垂直相交。图9A和图9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三卸料装置70b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9A和图9B所示,卸料框架71安装成与第四配置装置30c垂直相交,这样卸料区域78形成于卸料框架71其中一端的部位。在驱动电机M8作用下从第四配置装置30c顶端到卸料区域78作上、下运动的卸料车73位于卸料框架71上,卸料车73安装有可升降的卸料臂74,卸料臂74底部安装有用于移送材料的空气垫75,同时设置有脚轮77的卸料斗位于卸料区域78中,这样卸料臂74卸下的材料被收集起来。
第四印刷装置40c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四配置装置30c的直线端相连以使其与第四配置装置30c形成共同轴线。图5A和图5B是分别慨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四印刷装置40c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工作台42安装于框架41上以使其与第四配置装置30c的输送滚轮3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四配置装置30c输送的材料被正确承接。工作台42的两侧安装有通过驱动电机M4的作用实现左、右移动的卸料部件45。在丝网固定部件46和驱动电机M5作用下作前、后运动的橡胶滚轴44固定于安装在工作台42顶端的丝网框架43上以使其能够实现升降运动。具有设置成需求样式的网眼的丝网粘贴到丝网固定部件46的底部。
第四进给装置50c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四印刷装置40c的直线端相连以使其与第四印刷装置40c形成共同轴线。图6A和图6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四进给装置50c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第四进给装置50c具有多个进给滚轮52沿轴向安装于框架51上以使其通过如驱动电机M6及结合在一起的皮带进行驱动,并与第一印刷装置40的工作台4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经过印刷步骤的材料可以平稳地输送到第四进给装置50c中。
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四进给装置50c相连以使其与第四进给装置50c形成共同轴线。图8A和图8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大致分成两个室: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其分别由干燥机罩61和冷却机罩63所包围。由驱动电机M9驱动的进给皮带安装于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中并穿过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以使其与第四进给装置50c的进给滚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四进给装置50c输送的材料可以平稳地输送到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的进给皮带65中。多行红外线加热器69和数个鼓风扇67安装于干燥室62中,干燥室62外部设置用于将内部空气强行排放到外部的排气扇68,同时冷却室64顶端安装有冷却扇68a。
第五进给装置30d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的直线端相连以与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形成共同轴线。图4A和图4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五进给装置30d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多个由驱动电机M3驱动的输送滚轮32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以使其与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的进给皮带65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输送的材料平稳地输送到第五进给装置30d的输送滚轮32上。第五进给装置30d其中的一个上端部设置有固定销33,其相对端设置有通过圆柱体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销35。
第四卸料装置70c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五进给装置30d相连并构成垂直相交。图9A和图9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四卸料装置70c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9A和图9B所示,卸料框架71安装成与第五进给装置30d垂直相交,这样卸料区域78形成于卸料框架71其中一端的部位。在驱动电机M8作用下从第五进给装置30d顶端到卸料区域78作上、下运动的卸料车73位于卸料框架71上,卸料车73安装有可升降的卸料臂74,卸料臂74底部安装有用于移送材料的空气垫75,同时设置有脚轮77的卸料斗位于卸料区域78中,这样卸料臂74卸下的材料被收集起来。
涂层装置80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五配置装置30d直线端相连。图10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涂层装置的前视图。如图10所示,进给滚轮82沿轴箱设置于框架上以使其通过驱动轮(图中未视出)驱动。形成于上、下端进给滚轮82之间的间隙与第五配置装置30d上输送滚轮32的顶端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五配置装置30d进给的材料能够平稳地输送到进给滚轮82之间。输送滚轮84沿轴向安装并与进给滚轮82相连,这样膏体可以输送到进给滚轮82上。涂层装置80还设置有将作为涂层物质的膏体输送到输送滚轮84上的输送口83。
第一转向装置90与具有上述结构的涂层装置80的直线端相连并与涂层装置80形成共同轴线。图11A和图11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一转向装置90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多个用于承受材料宽度和总体长度的进给滚轮92沿轴箱方向均匀地设置于由驱动电机10驱动的框架上。进给滚轮92与设置于涂层装置80上进给滚轮82之间的间隙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经过涂层装置80完成涂层的材料平稳地输送到进给滚轮92上。多个位于进给滚轮92之间的快速进给滚轮94沿轴向设置于快速进给板93上以使其沿垂直于进给滚轮92转动的方向转动,这样快速进给滚轮94能够在快速进给板93的作用下实现升降运动。
干燥装置100以垂直相交方式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转向装置90的直线端相连。图12是概要显示本发明的优选干燥装置100的前视图。干燥装置100设置有由机罩101包围的干燥室102。由驱动电机M11驱动的进给皮带103安装于干燥室中以使其与第一转向装置90的快速进给滚轮94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一转向装置90进给的材料平稳地加载到进给皮带103上。多行红外线加热器104设置于进给皮带103上方,数个鼓风扇105安装于干燥室102的内部,排气扇106固定于机罩101外部并强行将内部空气排放到外部。
第二转向装置90a与具有上述结构的干燥装置100的直线端相连。图11A和图11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二转向装置90a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多个用于承受材料宽度和总体长度的进给滚轮92沿轴箱方向均匀地设置于由驱动电机10驱动的框架上。多个位于进给滚轮92之间的快速进给滚轮94沿轴向设置于快速进给板93上以使其沿垂直于进给滚轮92转动的方向转动,这样快速进给滚轮94能够在快速进给板93的作用下实现升降运动。
初步干燥装置110以垂直相交方式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转向装置90a的直线端相连并与第二转向装置90a形成共同轴线。图13是概要显示本发明的优选初步干燥装置110的前视图。如图13所示,由驱动电机M12驱动的进给皮带113设置于由机罩111包围的干燥室112中以使其与第二转向装置90a的快速进给滚轮94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由驱动电机M11驱动的进给皮带103安装于干燥室中以使其与第二转向装置90a的快速进给滚轮94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由此从第二转向装置90a进给的材料平稳地加载到进给皮带113上。多行红外线加热器115设置于进给皮带113上方,数个鼓风扇114安装于干燥室112的内部,排气扇116固定于干燥室112顶端并用于强行将内部空气排放到外部。
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与具有上述结构的初步干燥装置110相连以使其与初步干燥装置110形成共同轴线。图8A和图8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大致分成两个室: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其分别由干燥机罩61和冷却机罩63所包围。由驱动电机M9驱动的进给皮带安装于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中并穿过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以使其与第四进给装置50c的进给滚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四进给装置50c输送的材料可以平稳地输送到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的进给皮带65中。多行红外线加热器69和数个鼓风扇67安装于干燥室62中,干燥室62外部设置用于将内部空气强行排放到外部的排气扇68,同时冷却室64顶端安装有冷却扇68a。
第六配置装置30e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的直线端相连以与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形成共同轴线。图4A和图4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六配置装置30e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多个由驱动电机M3驱动的输送滚轮32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以使其与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的进给皮带65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输送的材料平稳地输送到第六配置装置30e的输送滚轮32上。第六配置装置30e其中的一个上端部设置有固定销33,其相对端设置有通过圆柱体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销35。
第五卸料装置70d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五配置装置30d相连并构成垂直相交。图9A和图9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第五卸料装置70d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9A和图9B所示,卸料框架71安装成与第五配置装置30d垂直相交,这样卸料区域78形成于卸料框架71其中一端的部位。在驱动电机M8作用下从第五配置装置30d顶端到卸料区域78作上、下运动的卸料车73位于卸料框架71上,卸料车73安装有可升降的卸料臂74,卸料臂74底部安装有用于移送材料的空气垫75,同时设置有脚轮77的卸料斗位于卸料区域78中,这样卸料臂74卸下的材料被收集起来。
层压装置120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六配置装置30e的直线端相连并与第六配置装置30e形成共同轴线。图14是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层压装置120的前视图。如图14所示,多个由驱动电机M13驱动的上、下端结合滚轮122、122a沿轴向安装于框架12上以使其保持预定的间隔(保证材料通过的间隔)。上、下端结合滚轮122、122a之间形成的间隔与第六配置装置30e的输送滚轮3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第六配置装置30e输送的材料平稳地输送到上、下端结合滚轮122、122a之间的间隙中。装载于框架121顶端并呈卷曲状态的保护薄层123安装成卷绕在上端结合滚轮122上,这样保护薄层123可以在上端结合滚轮122的驱动作用下被正确地绕开。
第七配置装置30f与具有上述结构的层压装置120的直线端相连以与层压装置120形成共同轴线。图4A和图4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第七配置装置30f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多个由驱动电机M3驱动的输送滚轮32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以使其与层压装置120的进给皮带65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样从层压装置120输送的材料平稳地输送到第七配置装置30f的输送滚轮32上。第七配置装置30f其中的一个上端部设置有固定销33,其相对端设置有通过圆柱体34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销35。
接收装置130与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七配置装置相连。图15A和图15B是分别概要显示本发明中的优选接收装置130的前视图和俯视图。如图15A和图15B所示,两组导轨131、132安装成垂直相交的状态,在两组导轨之间形成收集区域133,收集料斗134、135安放于导轨131、132之上,这样收集料斗134、135在驱动电机M14、M14a的驱动作用下依次进入到收集区域133中。收集框架136安装于跨越收集区域133及第七配置装置30f的顶端的位置,在收集框架136上设置有在驱动电机15的驱动下从收集区域133到第七配置装置30f的顶端之间作上、下运动的收集车137。收集车137设置有可以升降的收集臂138。收集臂138的底表面上固定有运送材料的多个空气气垫139。
Claims (11)
1.一种多色钢板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第一步骤:使具有需求样式的丝网与钢板的表面紧密接触并加载第一单色染料以在钢板表面上进行第一单色的印刷操作;
第二步骤:使完成第一单色印刷的钢板在1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进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紧密、牢固地粘结于钢板表面上;
第三步骤:采用空调或者冷却扇使钢板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却;
第四步骤:采用具有与第一色印刷过程中同序列样式的丝网,通过加载第二单色染料在完成第一色印刷并完成干燥处理的钢板上进行第二单色的印刷操作;
第五步骤:使完成第二单色印刷的钢板在1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进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紧密、牢固地粘结于钢板表面上;
第六步骤:采用冷却扇使钢板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却;
第七步骤:通过加载第三单色的染料在钢板表面上完成第三单色的印刷操作;
第八步骤:使完成第三单色印刷的钢板在1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进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紧密、牢固地粘结于钢板表面上;
第九步骤:采用空调或者冷却扇使钢板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却;
第十步骤:采用具有与第三色印刷过程中同序列样式的丝网,通过加载第四单色染料在完成第三色印刷并完成干燥处理的钢板上进行第四单色的印刷操作;
第十一步骤:使完成第三单色印刷的钢板在1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进行干燥以使染料得到干燥并使其紧密、牢固地粘结于钢板表面上;
第十二步骤:采用冷却扇使钢板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印刷在钢板表面上的染料得到完全冷却;
第十三步骤:在完成印刷和干燥操作的钢板表面上涂覆上具有均匀厚度的透明、粘性涂层;
第十四步骤:将涂覆有膏体的钢板在1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进行干燥以使膏体得到干燥并使其紧密、牢固地粘结于钢板表面上;
第十五步骤:采用冷却扇使钢板强行冷却到零下1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从而使钢板表面上的涂层膏体和印刷染料得到完全冷却;和
第十六步骤:在钢板表面叠压保护性合成树脂薄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色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重复实施印刷步骤可以制造具有五种颜色或者更多种颜色的多色钢板。
3.一种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其包括:
加料装置,其包括设置成跨越由两组垂直相交的导轨(21、22)形成的输送区域(23)顶端的输送框架(26),在导轨(21、22)上设置有加载料斗(24、25)以使其依次进入到输送区域(23)中,所述输送框架(26)上安装有输送车(27);
第一配置装置(30),其设置成与所述加料装置(20)的所述输送区域(23)平行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并被驱动的输送滚轮(32);
与所述第一配置装置(30)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一印刷装置(40),其具有安装于框架(41)上的工作台(42)和安装于所述工作台(42)两侧并能够左、右移动的进给皮带(45);
与所述第一印刷装置(40)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一进给装置(50),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51)上并被驱动的进给滚轮(52);
与所述第一进给装置(50)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其包括分别由干燥机罩(61)和冷却机罩(63)包围的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同时其还包括穿过其中的进给皮带(65);
与所述第一干燥及冷却装置(60)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二配置装置(30a),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并被驱动的输送滚轮(32);
与所述第二配置装置(30a)垂直相交的第一卸料装置(70),其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二配置装置(30a)垂直相交并且其一端形成卸料区域(78)的卸料框架(71),所述卸料框架(71)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卸料车(73),其还包括设置有脚轮(77)并置于所述卸料区域(78)中的卸料斗(76);
与所述第二配置装置(30a)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二印刷装置(40a),其具有安装于框架(41)上的工作台(42)和安装于所述工作台(42)两侧并能够左、右移动的进给皮带(45);
与所述第二印刷装置(40a)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二进给装置(50a),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51)上并被驱动的进给滚轮(52);
与所述第二进给装置(50a)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其包括分别由干燥机罩(61)和冷却机罩(63)包围的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同时其还包括穿过其中的进给皮带(65);
与所述第二干燥及冷却装置(60a)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三配置装置(30b),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并被驱动的输送滚轮(32);
与所述第三配置装置(30b)以垂直相交方式连接的第二卸料装置(70a),其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三配置装置(30b)垂直相交并且其一端形成卸料区域(78)的卸料框架(71),所述卸料框架(71)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卸料车(73),其还包括设置有脚轮(77)并置于所述卸料区域(78)中的卸料斗(76);
与所述第三配置装置(30b)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三印刷装置(40b),其具有安装于框架(41)上的工作台(42)和安装于所述工作台(42)两侧并能够左、右移动的进给皮带(45);
与所述第三印刷装置(40b)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三进给装置(50b),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51)上并被驱动的进给滚轮(52);
与所述第三进给装置(50b)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其包括分别由干燥机罩(61)和冷却机罩(63)包围的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同时其还包括穿过其中的进给皮带(65);
与所述第三干燥及冷却装置(60b)的直线端相连的第四配置装置(30c),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并被驱动的输送滚轮(32);
与所述第四配置装置(30c)以垂直相交方式连接的第三卸料装置(70b),其包括具有与所述第四配置装置(30c)垂直相交并且其一端形成卸料区域(78)的卸料框架(71),所述卸料框架(71)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卸料车(73),其还包括设置有脚轮(77)并置于所述卸料区域(78)中的卸料斗(76);
与所述第四配置装置(30c)的直线端相连的第四印刷装置(40c),其具有安装于框架(41)上的工作台(42)和安装于所述工作台(42)两侧并能够左、右移动的进给皮带(45);
与所述第四印刷装置(40c)的直线端相连的第四进给装置(50c),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51)上并被驱动的进给滚轮(52);
与所述第四进给装置(50c)的直线端相连的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其包括分别由干燥机罩(61)和冷却机罩(63)包围的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同时其还包括穿过其中的进给皮带(65);
与所述第四干燥及冷却装置(60c)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五配置装置(30d),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并被驱动的输送滚轮(32);
与所述第五配置装置(30d)以垂直相交方式连接的第四卸料装置(70c),其包括具有与所述第四配置装置(30c)垂直相交并且其一端形成卸料区域(78)的卸料框架(71),所述卸料框架(71)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卸料车(73),其还包括设置有脚轮(77)并置于所述卸料区域(78)中的卸料斗(76);
与所述第五配置装置(30d)的直线端相连的涂层装置(80),其具有沿轴向安装于框架(81)并被驱动的上、下端进给滚轮(82);
与所述涂层装置(80)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一转向装置(90),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91)上并被驱动的进给滚轮(92)和多个位于进给滚轮(92)之间并沿轴向安装于快速进给板(93)上以使其沿与所述进给滚轮(92)的转动方向垂直方向转动的快速进给滚轮(94),这样所述快速进给滚轮(94)可以在所述快速进给板(93)作用下实现升降运动;
与所述第一转向装置(90)的直线端以垂直相交方式连接的干燥装置(100),其具有由机罩(101)包围的干燥室(102),其还包括对其进行驱动的进给皮带(103);
与所述干燥装置(100)垂直相交的第二转向装置(90a),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91)上并被驱动的进给滚轮(92)和多个位于进给滚轮(92)之间并沿轴向安装于快速进给板(93)上以使其沿与所述进给滚轮(92)的转动方向垂直方向转动的快速进给滚轮(94),这样所述快速进给滚轮(94)可以在所述快速进给板(93)作用下实现升降运动;
与所述第二转向装置(90a)垂直相交的直线端相连的初步干燥装置(110),其具有由机罩(111)包围并且其中安装有用于驱动的进给皮带(113)的干燥室(112)、固定于所述干燥室(112)中的数个鼓风扇(114)和多行红外线加热器(115)和位于所述机罩(111)外部的排气扇(116);
与所述初步干燥装置(110)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其包括分别由干燥机罩(61)和冷却机罩(63)包围的干燥室(62)和冷却室(64),同时其还包括穿过其中的进给皮带(65);
与所述第五干燥及冷却装置(60d)的直线端相连的第六配置装置(30e),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并被驱动的输送滚轮(32);
与所述第六配置装置(30e)以垂直相交方式连接的第五卸料装置(70d),其包括具有与所述第四配置装置(30c)垂直相交并且其一端形成卸料区域(78)的卸料框架(71),所述卸料框架(71)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卸料车(73),其还包括设置有脚轮(77)并置于所述卸料区域(78)中的卸料斗(76);
与所述第六配置装置(30e)的直线端相连的层压装置(120),其具有沿轴向安装于框架(121)上的多个结合滚轮(122、122a),所述框架(121)上加载有处于卷绕状态并卷绕在上端结合滚轮(122)上的保护性薄层(123);
与所述层压装置(120)的直线端相连的第七配置装置(30f),其具有多个沿轴向安装于框架(31)上并被驱动的输送滚轮(32);
与所述第七配置装置(30f)相连的接收装置(130),其包括:两组设置成垂直相交的导轨(131、132);形成于两组导轨之间的收集区域(133);位于导轨(131、132)上的收集料斗(134、135),该收集料斗(134、135)在驱动电机(M14、M14a)的驱动作用下依次进入到收集区域(133)中和在收集区域(133)及第七配置装置(30f)二者的顶端之间作上、下运动的收集车(137)。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料装置(20)的输送车(27)在所述输送框架(26)作用下能够向后及向前运动;输送车(27)上安装有输送臂(28);输送臂(28)的底部安装有多个空气垫(29)。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装置(30、30a、30b、30c、30d、30e、30f)设置有位于框架(31)顶部一端的固定销(33)和在位于相对端的圆柱体作用下能够向后及向前延展的定位销(35)。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印刷装置(40、40a、40b、40c、40d)设置有安装于工作台(42)顶端能够升降的丝网框架和在丝网固定部件(46)和驱动电机(M5)作用下能够向后及向前运动的橡胶滚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及冷却装置(60、60a、60b、60c、60d)具有设置有多行红外线加热器(66)的干燥室(62);设置有多行冷却器(68)的冷却室(64);安装于所述干燥室(62)外部的排气扇(69)和安装于所述冷却室(64)顶端的冷却风扇(69a)。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车(73)设置有能够升降的卸料臂(74),所述卸料臂(74)底部设置有空气垫(75)。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装置(80)具有将膏体输送到与输送滚轮(84)对接的输送滚轮(82)上的输送滚轮(84)和用于输送作为膏体的涂层材料的输送口。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装置(100)具有设置有多行红外线加热器(104)和数个鼓风扇(105)的干燥室(102)和安装于所述干燥室(102)外部的排气扇(106)。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色钢板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的接收车具有能够升降的接收臂(138),接收臂(138)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用于输送材料的空气垫(139)。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KR2000/000225 WO2001068944A1 (en) | 2000-03-17 | 2000-03-17 | A multicolored steel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 multicolored steel sheet manufacturing syste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52669A CN1452669A (zh) | 2003-10-29 |
CN1183274C true CN1183274C (zh) | 2005-01-05 |
Family
ID=19198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081952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3274C (zh) | 2000-03-17 | 2000-03-17 | 多色钢板制造方法及多色钢板制造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835272B1 (zh) |
EP (1) | EP1264006A1 (zh) |
JP (1) | JP4107371B2 (zh) |
CN (1) | CN1183274C (zh) |
WO (1) | WO200106894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70208B (zh) * | 2009-04-23 | 2012-07-25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在壳体上形成商标或图案的印刷方法 |
US20100330346A1 (en) * | 2009-06-26 | 2010-12-30 | Philip Leapold Charles Fischer | Article with an Image Displayed Thereon an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Images onto Articles |
CN101927313B (zh) * | 2010-09-13 | 2012-07-04 | 应达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坯料自动上料机 |
CN103770460B (zh) * | 2012-10-25 | 2016-05-18 | 营口盼盼超烁高科彩镀有限公司 | 一种四色长幅印花彩色涂层钢板的控制系统 |
CN103158380B (zh) * | 2013-03-11 | 2015-10-07 | 辽宁超烁图码科技板业有限公司 | 集辊涂与丝网印刷为一体的单底色图码钢板的生产方法 |
CN103158381B (zh) * | 2013-03-11 | 2015-06-17 | 辽宁超烁图码科技板业有限公司 | 一种集辊涂印刷和丝网印刷为一体的图码钢板的生产方法 |
CN103158415B (zh) | 2013-03-13 | 2016-02-10 | 辽宁超烁图码科技板业有限公司 | 改进的多色花纹辊涂彩钢板的生产方法 |
CN103204011B (zh) * | 2013-03-19 | 2016-06-01 | 辽宁超烁图码科技板业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建筑物外墙的图码保温板的辊涂生产方法 |
CN104492848B (zh) * | 2014-12-26 | 2016-05-18 | 嘉兴市雅阁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装饰用铝板的加工方法及其加工装置 |
CN104527250B (zh) * | 2014-12-26 | 2017-04-19 | 浙江雅阁集成吊顶有限公司 | 一种装饰用铝板的彩印方法及其彩印装置 |
CN108057572A (zh) * | 2018-01-18 | 2018-05-22 | 沈奉 | 一种片材的多色油边结构及其工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75890A (en) * | 1979-11-21 | 1981-06-23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Multicolor printing method of steel plate coil |
GB2128933B (en) * | 1982-10-08 | 1986-02-26 | Robert Vivian Bayliss | Screenprinting apparatus |
JPS6362576A (ja) * | 1986-09-01 | 1988-03-18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化粧鋼板の製造方法 |
CA2068829C (en) * | 1991-05-17 | 1998-12-15 | Yashichi Ooyagi | Steel strip for three-piece can body,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and resistance seam welded three-piece can body |
JPH0515839A (ja) * | 1991-07-09 | 1993-01-26 | Nippon Steel Corp | 模様付与被覆鋼材の製造方法 |
US5538601A (en) * | 1995-09-14 | 1996-07-23 | Elcorsy Inc. | Electrocoagulation printing and apparatus |
US5970865A (en) * | 1997-02-26 | 1999-10-26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multi-color images onto cylindrical body |
US5916723A (en) * | 1997-05-12 | 1999-06-29 | Hand; John E. |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images onto substrates |
JP2000079677A (ja) * | 1998-06-29 | 2000-03-21 | Takeda Fumio | 印刷金属板用の印刷装置 |
US6375782B1 (en) * | 1998-07-30 | 2002-04-23 | J. Kumar |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decorative stainless steel articles |
AU720714B2 (en) * | 1998-11-04 | 2000-06-08 | Chieh-Feng Lin | Processes for attaching colors and prints to stainless steel product |
-
2000
- 2000-03-17 JP JP2001567819A patent/JP410737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3-17 EP EP00914352A patent/EP126400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0-03-17 CN CNB008195250A patent/CN118327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3-17 US US10/221,155 patent/US683527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3-17 WO PCT/KR2000/000225 patent/WO200106894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52669A (zh) | 2003-10-29 |
EP1264006A1 (en) | 2002-12-11 |
WO2001068944A1 (en) | 2001-09-20 |
JP2003527235A (ja) | 2003-09-16 |
US6835272B1 (en) | 2004-12-28 |
JP4107371B2 (ja) | 2008-06-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83274C (zh) | 多色钢板制造方法及多色钢板制造系统 | |
CN1196538C (zh) | 制作高透明度的保护和装饰膜的挤出贴面法 | |
CN1915676A (zh) | 喷墨打印机及使用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方法 | |
CN1161293C (zh) | 玻璃板的弯曲成形方法及其装置 | |
CN1294008C (zh) | 静电印刷装置 | |
CN1232839C (zh) | 液滴图案形成装置 | |
CN1263598C (zh) | 制膜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886260A (zh) | 装饰片、装饰树脂成形品及其制造方法 | |
CN1473114A (zh) | 带图象的层压材料 | |
CN1100664C (zh) | 自动粘合偏振镜片的设备和工艺 | |
CN1473664A (zh) | 涂覆方法、涂覆设备、以及制造图案部件的方法和设备 | |
CN1461256A (zh) | 热压板、热压装置和卡制造装置 | |
CN1437044A (zh) | Lcd粘接机和用这种粘接机制造lcd的方法 | |
CN1746776A (zh) | 基板处理装置和基板定位装置 | |
CN1880079A (zh) | 喷液头、喷液装置以及喷液头的制成方法 | |
CN101054024A (zh) | 液滴喷出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 |
CN1538799A (zh) | 图形的形成方法、图形形成装置以及器件的制造方法 | |
CN1990119A (zh) | 不锈钢板表面处理、图案热转印方法及其制得的板 | |
CN1606506A (zh) | 一种图像转印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45919C (zh) | 等离子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439915A (zh) | 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 |
CN1501104A (zh) | 干燥装置和具备此干燥装置的工件处理单元 | |
CN1715081A (zh) | 表面印有图案的钢板及其转印方法和彩色电梯用板 | |
CN1531476A (zh) | 表面处理装置及表面处理方法 | |
CN1277581A (zh) | 一种液压转印方法及其设备和一种液压图案转印物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105 Termination date: 2012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