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91A -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0891A CN1170891A CN97113116.3A CN97113116A CN1170891A CN 1170891 A CN1170891 A CN 1170891A CN 97113116 A CN97113116 A CN 97113116A CN 1170891 A CN1170891 A CN 11708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original copy
- pictorial data
- read
- or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35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1/3248—Storage of at least a part of one of two image bearing sides of a single sheet, e.g. for two sided copy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35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1/32459—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for changing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tored data
- H04N1/32464—Changing the arrangement of pages or documents, e.g. for producing pages to be bou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35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1/32486—Storage for making a plurality of copies or reprodu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1—Image read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2—Image hardcopy reproduc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7—Image storage devi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85—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using picture signal storage, e.g. at transmitter
- H04N2201/3288—Storage of two or more complete document pages or image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toring Facsimile Image Data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它采用可人工设置的电子排序方法从而原稿输入的顺序不论从初始页开始还是从最终页开始均可,即便在已经误从初始页开始输入的场合也可以防止误复制。主CPU100在电子排序开始时或执行当中可以利用按下操作面板114的变换键120指定原稿的输入顺序,在人工设置为结束型电子排序时,即便已输入的原稿顺序是由初始页开始的也可变换为由最终页开始打印,经装置74输出。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字复印机类的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的方法。该装置具有将从自动原稿传送装置或由原稿台上读入的原稿图象存储于页面存储器中,并对该页面存储器中存储的图象的序号交换的电子排序功能。
作为将原稿台上放置的原稿图象转换为电信号,然后打印在纸上,并且具有可存放多个原稿图象的页面存储器的上述图象形成装置,可以将读入的原稿和输出的图象的序号变换(电子排序)。以电子排序方法打印输出的多张纸利用分类方式分类为一册册输往托架。上述图象形成装置可使用自动原稿传送装置(ADF)对积存的原稿进入输入,此时按下复印指令就开始自动传送,也可在玻璃面板(原稿台)上每放一张原稿按一次复印键进行人工设置的一张张的原稿输入。
采用ADF输入时,因为一定要从积存的原稿的下侧送纸,将原稿送往原稿台,原稿的读入顺序是一定的,但用人工设置输入时无论从原稿的初始页还是最终页输入均可。
在现有的图象形成装置中因为输入采用和ADF输入同样的方法,即遵循只可从积存的原稿的下侧即最后一页将原稿读入的顺序,采用人工设置由初始页开始输入时,又因为打印也从初始页开始,从而产生初始页被放在下面的复印错误。在造成误复印的场合需由初始页开始对原稿重新输入。
如上所述,现有的图象形成装置因采用和ADF输入相同的处理方式,只有从积存的原稿的下侧,即由最终页开始将原稿读入的顺序;而在以人工设置从初始页开始输入的场合因打印也从初始页开始进行,成为初始页被放在下面的复印错误;这产生需从初始页开始将原稿重新输入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论是以从初始页还是从最终页开始的顺序将原稿输入时,均可利用人工设置电子排序,使得即便已错误采用了从首页输入的时候也可以防止误复印的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将原稿的图象读入并将所得到的图象数据输出的读入装置;将该读入装置中输出的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读入的顺序进行存储的存储装置;指示在该存储装置中存储的数据是按原稿读入的顺序或与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存储的指示装置和根据上述指示装置的指示利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按原稿的读入顺序或和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存储的一系列图象数据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将原稿的图象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的读入装置;将该读入装置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进行存储的存储装置;利用该存储装置中按原稿读入顺序存储的一系列图象数据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将上述存储装置中存储的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变换为与之相反的顺序的变换装置;和图象形成的控制装置,该装置对利用变换装置变换后,按和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一系列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中图象的形成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将原稿的图象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的读入装置;将该读入装置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存储的存储装置;利用在该存储装置中存储的图象数据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在利用该图象形成装置进行图象形成过程中,在以上述读入装置将原稿读入前,或以上述原稿读入装置将原稿读入的过程中,指示根据在上述存储装置中存储的一系列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中形成图象的顺序的指示装置;和根据上述指示装置所指示的图象形成顺序,利用上述存储装置中存储的一系列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中图象的形成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将原稿传送到所定的读入位置的的原稿传送装置;将以该原稿传送装置传送到所定读入位置的原稿的图象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的读入装置;将由该读入装置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存储的存储装置;利用该存储装置中按原稿读入顺序存储的图象数据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指示利用上述存储装置中存储的内容,以和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形成图象的指示装置;在利用上述原稿传送装置开始原稿传送时,利用控制使上述指示装置的指示无效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包括将原稿的图象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的读入装置;将该读入装置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存储的存储装置;利用在该存储装置中按原稿读入顺序存储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中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该图象形成装置形成的图象以图象形成媒体的图象形成的面向上的方式输出的第一输出装置;指示将在上述存储装置中存储的数据按与原稿读入的顺序相反的顺序形成图象的指示装置;在按指示装置的指示,依次将原稿放置在上述所定的读入位置由上述读入装置对原稿的图象读入时,对根据上述指示装置指示的图象的形成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和在该控制装置控制下以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媒体的图象形成面向下的方式输出的第二输出装置。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方法的特征为将原稿的图象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将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存储;对按原稿读入的顺序或与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进行存储的指示;根据指示,利用按原稿读入顺序或与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存储的一系列的图象数据形成图象。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方法的特征为,将原稿的图象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将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存储;将存储的图象顺序从原稿读入的顺序变换为与其相反的顺序;利用变换后的,按与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存储的一系列的图象数据形成图象。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方法的特征为,将原稿的图象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将输出的图象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存储;在图象形成过程中,在原稿读入之前或原稿读入的过程中,给出上述一系列图象数据的图象形成顺序的指示;然后利用根据指示的图象形成顺序存储的一系列图象数据形成图象。
本发明的图象形成方法的特征为,将在所规定的读入位置放置的原稿的图象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将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读入的顺序存储;然后利用存储的按原稿读入顺序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再将形成的图象以图象形成媒体的图象形成面向上的方式输出;根据上述存储的数据按与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形成图象的指示,将原稿依次放在上述规定的读入位置,从而将原稿的图象读入时,根据上述指示形成的图象以图象形成媒体的图象形成面向下的方式输出。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图象形成装置有关的数字复印机的断面图。
图2为图象形成装置的系统结构图。
图3为扫描器的结构框图。
图4为SMCPU的结构框图。
图5为打印部分的结构框图。
图6为传真部分的结构框图。
图7为操作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电子排序功能的说明图。
图9为对数字复印机的全部控制动作说明的流程图。
图10为对复印动作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1为选择电子排序处理时将电子排序处理加以说明的流程图。
图12为对电子排序结束型动作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3以页面存储器存储的存储领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对电子排序结束型动作ADF输入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5为对电子排序逐次型动作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6为对逐次型动作ADF输入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7为对电子排序的打印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8为以页面存储器存储的存储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对页面变换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20为对面朝下输纸的电子排序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21为对面朝下输纸的电子排序逐次型动作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22为以页面存储器和硬盘存储的存储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对即便在打印开始后也可对页面作变换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24为对打印变换前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为与本发明相关的作为图象成形装置的数字复印机的整体结构简图。该数字复印机具有扫描器2和打印机3,其上部安装有自动原稿传送装置(ADF)4。
自动原稿传送装置4安装于作为框架的机盖本体21的后端部,该机盖借助装置本体的上面的后端部图中没有显示的合页装置自由地开关;自动原稿传送装置4具有根据需要可以整体旋转变位使原稿台5上敞开的结构。在机盖本体21的上面稍稍偏右的位置设有将多张原稿一起保持的原稿送纸台22。在装置的一侧,设有将原稿顺序一张张取出放在原稿台5的一侧(图中为左侧)的传送装置23。传送装置23具有为将原稿取出用的拾取滚筒27,将原稿与拾取滚筒贴紧的负荷板28,作为检测送往原稿送纸台22的原稿放置状态原稿检测传感器的空载传感器29。此外,在拾取滚筒27的原稿取出的方向上,配有送纸滚筒32,以确保原稿被一张张地传送。原稿传送带37覆盖在原稿台5的上面。原稿传送带37为架设于一对滚筒(40,40)间的、外表面为白色的宽幅循环皮带,在带的驱动装置(图中没有表示)作用下可进行正反两个方向运动。而且,在原稿传送带37内层的背面一侧,为保证传送带的表面压在原稿台5上,设置有多个传送带压紧滚筒41…和对自动原稿传送装置的开关状态检测的置位开关(图中没有示出)。因此,利用上述的传送装置23传送原稿时,是由原稿台5的一侧(左侧)向另一侧(右侧)传送。在装置的右侧部位设有输纸装置38,输纸装置38由传送滚筒44;将原稿压在传送滚筒44上的压紧滚筒45;在输纸方向上对被传送原稿的后端进行检测的,作为原稿检测装置的输纸传感器46构成。在原稿输出路径的下游侧装有输纸滚筒48。另外,在原稿输出路径上设有将原稿翻面,再引导到原稿台5用的门82,使得将原稿双面复印成为可能。
扫描器2由作为光源的曝光灯6;装有镜15的第一托架7;装有使光路曲折的镜8a,8b的第二托架9;透镜10;接受反射光的CCD传感器11;将它们各部分的位置变动的驱动系统(图中没有示出)和将CCD传感器11的输出即图象数据(信息)从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A/D变换器(图中没有示出)构成。上述的第一,第二托架7,9相互之间以同步皮带(图中没有示出)相连接,第二托架9以第一托架71/2的速度向同一方向移动。因此,可以在到透镜10的光路的长度为一定值的条件下进行扫描。上述透镜10因焦距是固定的在变倍率时需向光轴的方向移动。在CCD传感器11中,原稿的每个画素有一个单元与之对应。CCD传感器11的输出送入A/D变换器。第一,第二托架7,9,镜12a,12b的运动分别由步进电机(图中没有示出)驱动。上述第一,第二托架7,9随与上述步进电机的旋转轴连接用的皮带轮(图中没有示出)和惰轮(图中没有示出)间连接的同步皮带(图中没有示出)的动作而移动。由于对应的步进电机(图中没有示出)的作用螺旋轴(图中没有示出)发生旋转,而该螺旋的旋转动作转化为透镜10向光轴方向的移动。
60为激光二极管,与该激光二极管对应的配置有准直仪透镜62,多面反射镜64,透镜66,反射镜68,70,透镜72,用来将从曝光装置52发出的激光照射到感光鼓50上。
打印机3为比如激光的光学系统和可在复印纸上形成图象的电子照相方式的结合。即打印机3装置的大体中心位置有作为图象载体的感光鼓50,它可以在轴承上自由地转动;在该感光鼓50的周围顺序设置有曝光装置52,显影装置54,复印加载装置55,剥离加载装置56,PCC加载装置57,消静电灯58和带电加载装置59。感光鼓50在由于带电加载装置59的作用而带电的同时由扫描器2发出的激光在上述感光鼓50上形成原稿的图象,形成静电潜像。
并且,在上述感光鼓50上形成的静电潜象,利用显影装置54显影,再将显影后的图象经复印加载装置55复印在纸P上,该纸是由后述的作为送纸装置的送纸盒30经由送纸滚筒20,定位滚筒25传送的。由复印加载装置55由复印后的复印纸P,经交流电晕放电,从剥离加载装置上剥离,借助传送带传送到定影装置71,经过该定影装置71复印纸P上的显影的图象被溶融定影,再经输纸滚筒73的作用输出到具有输纸托架74a的装置74。装置74包括将由输纸滚筒对73输出的复印纸P,变为面朝下的滚筒对74b,和在装置74的上部在采用分类排序模式时对每册进行分类的分类器74c。
由于对上述复印用纸P上显影图象的复印和剥离后,在感光鼓50上将残留有显影液,采用PCC加载装置57可对其进行清除,然后在消静电加载装置58作用下使感光鼓50上的电位低于一定的电平之后即可以进行下一次复印。
另外,当对复印用纸P作双面复印时,前述的在定影装置71将显影的图象溶融定影后的复印纸P借助传送路径75a传送后积存在托架75b上。该托架75b上积存的单面复印后的纸P借助传送路径75c传送到上述的复印加载装置55,在没有打印的一面进行显影图象的复印。在托架75b的下方设有光反射型的纸张传感器75b,用以检测托架75b上有没有纸存放。
这样由传送路径75a,托架75b,传送路径75c和纸张传感器75a构成了作为自动两面翻转机构的自动两面装置(ADD)75。
图中30为上下若干个安装在上述装置本体1的前面作为送纸装置用的送纸盒,可以装卸自如。该送纸盒30由存放复印纸P的框状的盒体31构成,该盒体31取出纸的端部具有向纸取出方向倾斜的结构。这样在上述送纸盒30的盒体31中存放的复印纸P,在拾取滚筒81的作用下可将最上层的纸取出。由拾取滚筒81上述盒体31的取纸端取出的复印纸P送往纸分离部被一张张分离,然后再传送到打印机3,上述纸分离部是由设置于上述盒体31的取纸端内侧上部的送纸滚筒84和分离滚筒(或分离缓冲器)85构成的。
以下,参照图2到图6对图象形成装置的控制电路加以说明。图2为与一实施例相关的数字复印机控制系统等的图象形成存储装置的结构框图的简图,图3表示其扫描器部分;图4表示控制装置(SMCPU),图5为打印机部分;图6为传真部分。
上述数字复印机的控制系统,整体可看作大体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基本部分301和页面存储器部分302,基本部分包括扫描部分313和打印机部分315,和其间相连系的图象处理部分314和具有传真功能的数字复印机的传真部分(FAX)312;页面存储部则具有从基本部分301接收图象数据并加以存储,然后再将存贮的图象数据送回基本部301的存贮器复印功能。
基本部分301和页面存储器部分302经控制数据交换用的基本部系统接口316,图象数据交换用的基本部图象接口317相连接。此外,页面存储器部分还经接口318与硬盘319连接。
其次,基本部301由输入装置(扫描器)313,输出装置(打印机)315,图象处理装置(图象处理部件)314和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SMCPU)311构成。
控制装置(基本部分CPU)311的主CPU100和ROM102,RAM104,图象存储器106,定时存储器108,密码存储器110,定时器112,内部接口122,外部接口124相连接。控制面板114与内部接口122相连,在控制面板114上装有LCD显示器93,数码键100,变换键120,复印键101等。外部接口124和装置74及外部装置138相连接。
这里,图象信息的存储和调用等由主CPU100进行。例如,在存储密码和图象信息的时候在扫描器CPU160的控制下扫描器2读入的图象信息,根据主CPU100的指示存储到图象存储器106中。主CPU100的指示根据由操作面板144的输入(以键输入)模式来决定。
其次参照图3对扫描器部分31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扫描器部分313的扫描器CPU160和对曝光灯6进行控制的灯控制部件164;对扫描电机166进行控制的电机驱动器168;对包括原稿尺寸检测传感器169的传感器,开关,圆筒形线圈一类东西170进行驱动控制的驱动部分172相连接;并对其进行控制。此外该CPU还与对光电器件CCD传感器11的图象信息进行图象处理的A/D变换电路176,分辨率变换电路178,“黑点”校正电路179,图象质量改善电路180,双值化电路182相连接,并对它们进行控制。
以下,参照图5对打印机部分315作详细的说明。打印机部分315中,打印机CPU190和将主电机192驱动的主电机驱动器194;对包括纸尺寸检测传感器195的传感器,开关,圆筒形线圈一类东西196进行驱动控制的驱动器198;对定影器71的定影灯200进行控制的定影控制部分202;对带电加载装置59,复印加载装置55,剥离加载装置56,PCC加载装置57进行控制的高压输出控制部分212;对消静电灯58进行控制的消静电灯控制部分216;对送纸滚筒20和拾取滚筒81用的送纸电机222进行控制的送纸控制部分224;激光二极管60和多棱镜电机228用的激光驱动电路进行控制的调制回路232相连接。打印机CPU190对上述所连接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在高压输出控制部分212和带电加载装置59,复印加载装置55,剥离加载装置56,PCC加载装置57之间分别设有高压变压器59a,55a,56a和57a。
以下,参照图2对页面存储器部分302进行说明。页面存储器部分302是由对图象数据进行瞬时存储的存储装置(PM:页面存储器)323;生成页面存储器323地址的地址控制部分306;在页面存储器302内的各器件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图象总线320;借助图象总线320对在页面存储器323和其他的装置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数据传输进行控制的数据控制装置307;借助基本部图象接口317和基本部301进行图象数据传输时,作为图象数据接口的图象数据I/F装置308;在向分辨率不同的机器传送图象数据时将该机的分辨率变更,而在从分辨率不同的机器接收图象数据时将基本部301的打印机部分315的分辨率变换及将双值图象数据进行90°旋转处理的分辨率变换/双值旋转装置325;在传真发送和光盘存储时将图象数据压缩后发送,或为在装置中存储的目的将输入的图象信息进行压缩,与将压缩了的图象数据借助打印机部分为变为可视化时将其扩展的压缩/扩展装置324;与图象数据I/F装置308连接,在从打印机部分315输出图象数据时将图象数据作90°或-90°旋转输出时所用的多值旋转存储器309构成。
以下,参照图6对传真部分312加以说明。传真部分312和公用电话线路相连,为与模拟线路相连,由调制解调器模块242,双值图象数据的编码/解码器CODEC244,246,通讯控制程序用的EPROM248,作为图象数据存储装置的由电池250支持的虚拟存储器SRAM252,进行各种图象数据处理用的暂存RAM254,扩展存储器256和将接收的传真数据输出到图象处理部分314的接口用的ASIC258构成。
图7所示为操作面板114的结构。即操作面板114由结束型键82,显示面板83,作为送纸盒30的选择装置的送纸盒选择键86,操作引导键87,自动用纸选择键88,自动倍率选择键89,缩放/100%键90,原稿尺寸键91,纸张尺寸键92,LCD显示器93,自动密度键94,手动密度键95,予热键96,中断键97,全机清除键98,清除/停止键99,复印键101,定时键103,数码键105和变换键120构成。
结束型键82是在选择排序模式,批处理模式和分类模式时使用的。
显示面板83利用代替文字的符号或图形的点灭,显示复印机的状态。
纸盒选择键86用于当目前选定的纸盒不是所希望的尺寸时,按下该键即可选择别的盒。
操作引导键87用于在按下“HELP”键时显示操作程序的信息,在功能设定后将该键按下即可对设定的内容进行确认。
自动用纸选择键88通常位于自动用纸选择模式。对原稿台(玻璃)5上放置的原稿的尺寸自动检测出,然后自动地选择同样尺寸的复印(等尺寸复印时)。
当将自动倍率选择键89按下时即选择自动倍率选择模式,一旦指定了希望用纸的尺寸,原稿台(玻璃)5上放置的原稿的尺寸被检测出后就自动地对复印倍数进行计算。
缩放/100%键90中当按下“25%<”键时,复印的即为以1%分级一直缩小到25%而当按下“>800%”键时复印以1%分级一直放大到800%。当按下100%键时即复原为同倍数(100%)。
原稿尺寸键91在设置原稿尺寸时使用。用于在选择复印纸尺寸时将原稿尺寸设定,从而自动地设置复印倍率。
用纸尺寸键92是在选择纸张尺寸时使用。
LCD显示器93用于将电子复印机的状态,操作顺序和对用户的各种指示以文字或图形来表示。作为显示手段的LCD显示器93内部装有触摸式面板,可以进行功能设置。
选择自动密度键94时,电子复印机会自动地检测出原稿的浓淡据此选择最佳的复印密度。
选择手动密度键95时可以选择所希望的复印浓度。选择“淡”键时密度分为五级变淡,选择“浓”键时密度分为五级变浓。
在按下预热键96时进入预热(节电)状态,所有的显示灯均关闭。再次复印时需再次按下该键。
中断键97是在进行连续复印过程中需要中断复印时用。
按下全部消除键98时,所选择的模式全部被清除,复位到标准状态。
清除/停止键99应用于对复印的份数进行修改或停止复印时。
按下复印键101,复印即开始。
定时键103按下时显示出电子复印机的电源何时开关,(每周对定时进行设定时用)。
数字键105用于设定希望复印的份数。复印份数可以在1~999张之间设定。但是在传真通信时对方电话号码也使用该键输入。
变换键120利用按下后面将详细介绍的变换标志的开/关键进行循环设定。
以下参照图8对采用上述结构复印两册3页的书进行说明。
如图8(a)所示在不采用电子排序进行复印时,由自动原稿传送装置4将原稿以P3→P2→P1的顺序送到原稿读入位置,利用扫描器2将原稿读入,而以打印机3将原稿以3→3→2→2→1→1的顺序组合在纸上形成图象。复印后的具有图象的纸在装置74的托架上以1→1→2→2→3→3的顺序存放。
在图8(b)中表示采用分类电子排序的复印方式,由自动原稿进给装置4将原稿以P3→P2→P1的顺序送到原稿读入位置,利用扫描器2将原稿以3→2→1的顺序将图象读入页面存储器323。接下来以3→2→1的顺序将数据由页面存储器323读出送到打印机打印后进行分类输纸到74的托架上。同样以3→2→1的顺序由页面存储器323输出到打印机3,经分类输纸到装置74的托架上。输送到装置74的托架上的纸,从上面以1→2→3的顺序进行分类,操作人类可以得到分类好了的两部书籍的复印件。
以下将参照图9所示的流程图对本实施例的数字复印机的全部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当操作人员按下作为设定,指示装置的操作面板114上的键(ST1),主CPU 100进行动作模式设定时将指定的复印模式写入RAM104中的参数表中(ST3)。这样即将复印册数,原稿尺寸,用纸尺寸,倍率,排序模式等存储下来。另外,在装置起动时,在RAM 104的参数表中既定值已被设定,对没有指示的复印参数的设定,则以该既定值动作(ST5)。所谓其他的处理,包括复印动作和复印模式设定中不当的处理定时器112的设定和予热等等(ST6)。
以下将参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对ST5阶段的复印动作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具有页面存储器323并可以进行电子排序的数字复印机,大体可分为对页面存储器323中存储的图象进行排序打印的电子排序处理(ST13),在暂存寄存器中存储的内容按原样打印的复印处理(ST15),不用存储器对原稿输入的图象按原样进行的常规复印处理(ST16)。主CPU 100可在复印处理的开始对如何设定复印处理进行判断,实行不同的复印动作。
这里省略了对存储器复印处理步骤ST15和常规复印处理步骤ST16的说明。
以下将参照图11的流程图对步骤ST13的选择电子排序处理时的电子排序处理过程加以说明。
首先,主CPU 100参照RAM 104的参数表检查是否设定双面打印,或设定为缩小连结方式且输入原稿的张数被设为不定,在将结束型标志置于“开”后(ST33),作将原稿全部读入后再开始打印的电子排序结束型动作处理(ST34)。
这里本发明中假定输入指令已设为从初始页开始,进行电子排序结束型动作处理。
其他的设定,即在不设定双面印刷时,不论是设定为缩小连结还是不设定缩小连结,在最终页判定后,假如变换标志不是“开”时,将一边进行原稿读入一边进行一册打印的电子排序逐次处理。
上述变换标志的开/关是利用操作面板114的变换键120的按/按的循环来设定的。
下面借助图12的流程图对步骤ST34的电子排序结束型动作处理进行说明。
首先,主CPU 100参照RAM 104的参数表将装置74的分类器74c的动作模式进行设定。分类器74c的动作模式有排序,分类,分组,和非排序,这里省略了对分组和非排序动作的说明。
首先主CPU 100将读入的图象存储的页面存储器323的序号进行初始化(ST42)。页面存储器323,如图13所示,分为将扫描器2读入的原稿的图象数据写入的页面缓冲区M1,和将该图象数据压缩后的数据写入以页为单位分隔的文件区M2,在地址控制部分306页面存储器的序号的顺序参照文件区每页数据的起始地址。
在原稿读入开始时,对自动原稿传送装置(ADF)4中的作为原稿检测传感器的空载传感器29进行检查(ST43),当有原稿且结束型标志处于“开”的位置(ST44),将结束型标志“关”后(ST45)进行结束型动作ADF输入处理(ST46)。这种结束型的处理中结束型标志为“关”时,也有如图11中步骤37使变换标志位于“开”的情况。
由自动原稿送纸装置4开始原稿输入动作时,因为一定是从最后一页(积存的原稿的下侧)进行原稿输入的,仅变换标志作为结束型动作的因素的场合,按下变换键120使变换标志位于“关”(ST50),转向不变换的电子排序逐次动作的处理。
假如没有原稿(ST43),对原稿台(玻璃)5上的原稿进行扫描(ST52),将页面存储器323的页面缓冲区M1上的页面数据进行压缩,存入文件区M2中(ST53),将存放地址写入页面存储器的序号。
其后主CPU对键的输入进行检查(ST54),指示输入开始表示再次进行图象读入,指示输入结束表示原稿输入处理结束进行打印处理(ST48),指示中止表示将页面存储器的数据清除且电子排序处理结束。采用本发明在人工设置为结束型动作的原稿输入过程中可利用变换键120在“指示”/指示清除之间进行循环变换,在结束型动作过程中,输入的过程中发觉已设定为从初始页进行输入时,也可以随时进行指示的变换,将原来指示的由初始页输入的指示清除。又,即使用电子排序进行逐次处理时也可变换指示去执行步骤ST58~61键的指示中也有中断等的指示。
以下将参照图14的流程图对步骤ST46的电子排序结束型动作ADF输入处理进行说明。
由自动原稿传送装置4输入的原稿既使是结束型的也是从原稿的结尾读入,将变换键120按下使变换标志置于“关”的位置(ST71)。自动原稿传送装置4一直进行原稿传送和原稿读入的动作(ST72-76)直到原稿没有为止,和图12所示的电子排序结束型动作处理同样。但是执行中不用等待键的输入,执行中出现有效键即动作指示(ST78),中断(ST79),中止(ST80)的指示时进行相应处理。
以下参照图15的流程图对电子排序的逐次型动作处理进行说明。
在图象读入后到根据页面存储器的序号进行存储,主CPU100,进行如图12所示的同样的处理(ST91~96)。在进行逐次处理之前因为已将变换标志置于“关”,逐次动作处理时将不进行标志的操作。
此后主CPU100将页面存储器323中页面存储器序号指定的地址中存入的页面数据以压缩/扩展装置324在页面缓冲区中进行扩展(ST97),将扩展以后的图象数据打印后(ST98),等待键的输入(ST99),给出输入开始(ST106),结束(ST100),中止(ST107),中断(ST108),切换(ST109)等的指示。
在待等键输入显示结束的场合,因为原稿的读入和一册的打印已结束;如是分类模式将现在输送的纸利用装置74的分类器74c进行分类再输纸到输纸托架74a上(ST102);如是排序模式,则将装置74的输纸托架74a移动(ST103),将打印册数的计数器增加后(ST104),进行打印处理(ST105)。
在上述键的输入校验部分,也没有如图12所示的向结束型变换的指示装置。在以逐次型动作的场合(ST112),原稿输入后因为是照原样并行打印一册,以变换的方式进行打印动作是没有道理的。但因立刻就形成一册的图象,纸的输送顺序比较容易确认,因用户立刻能注意到,所以变换处理也没有特别的必要。
另外,图16中表示步骤ST112的逐次动作ADF的输入处理,因和图12同样的本发明的效果没有故将说明省略。
以下参照图17的流程图对图12所示的结束型动作输入处理后的步骤ST48的打印处理,和图15所示的逐次输入完成及一册打印动作结束后的步骤ST105的打印处理加以说明。
在电子排序打印处理的开始,变换标志处于“开”的场合(ST142),主CPU100进行页面的变换处理(ST143),使变换标志置于“关”(ST144)。
将存储于页面存储器323中页面存储器序号指定的地址中的页面数据经压缩/扩展装置324的作用在页面缓冲器中扩展(ST148),将扩展后的图象数据打印后(ST149),进行键输入的检验。
在打印进行中有效的键为中断(ST152),中止(ST153)和动作指令(ST154),可以进行上述动作。对有效以外的动作指示和设定的场合不用按键的方式进行处理。
打印进行过程中,变换指示是无效的。一边打印一边将页面存储器323的页面存储器序号增加,当结束最终页的打印时进行利用装置74的分类器74c分类,并输纸到输纸托架74a上的分类输纸动作(ST157),或进行将装置74的输纸托架74a移动的托架移动动作(ST158)。上述动作一直执行到指示出按参数表中设定的指定册数的打印结束或中止时。
图18所示为页面变换处理的概念。如图18(a)所示,在地址控制部的文件区每页的数据的起始地址存储区x1,x2…xk与在页面存储区323文件区的第1页数据…第k页数据相对应。将其变换后,如图18(b)所示,地址控制部306的文件区每页的数据的起始地址存储区xk,xk- 1,……x1与在页面存储器323的文件区中的第k页数据,……第1页数据相对应。
图13所示的电子排序的页面管理是指页面序号和页面存储器323上的图象存储起始地址相对应。将该图象存储地址从首页到终页全部进行变换,就可以将经打印机处理输出的图象的序号变换。
下面将参照图19的流程图,对步骤ST143的页面变换处理进行说明。
PM(k)为第k号的页面存储器的号码,A(k)为变换用的数组,PM(k)〔Adr〕为在第k个页面存储器的号码中存储的图象地址,A(k)〔Adr〕表示根据变换用的数组的第k个单元存储的图象的地址。
首先将作为存储图象的地址的页面存储器号码复印到变换用的数组中。然后对变换用数组以降序排列的方式将图象存储的地址取出,由于页面存储器的号码是以升序方式排列的故对页面号码对应的对象作了变换处理。
以上对电子排序的页面变换处理进行了说明,以下的场合不能进行页面变换处理。
1.利用原稿自动传送装置4进行原稿输入的场合;
2.原稿输入和打印并行处理时的电子排序逐次型的场合;
3.原稿输入中图象存储用的存储器容量不足的场合。
采用上述原稿自动传送装置4进行原稿输入的场合,必须要从原稿送纸台22的下侧(原稿的最终页侧)送纸。因为没有从初始页输入,在如图12所示的由原稿自动传送装置4开始原稿输入的场合,即便给出页面变换指令,页面变换标志为“关”的场合打印时也不能进行变换处理。
上述电子排序依次型动作的场合,立刻对输入的原稿进行一册的打印。因为打印输出的纸按输纸的顺序进行存放,如数字复印机那样以面朝上(图象形成面在上面)的方式输纸的情况下,由初始页开始输纸时,初始页将位于下面。为避免这种情况,如图11所示予先指定将由初始页进行输入的场合,以结束型的方式动作。
这里,在激光打印机式的可用面朝下(图象形成面在下面)的输纸方式的场合,如以面朝下的输纸方式进行依次型劝作,既使由初始页开始进行原稿输入也是可以的。在本实施例中如装置74有一对滚筒74b即可以实现面朝下的输纸。
图20表示面朝下输纸的电子排序处理。在可以面朝下输纸的场合,如图11所示变换标志中没有结束型和依次型的区别。原来为结束型的场合因为将原稿全部读入后才开始打印,和如图17所示的处理同样,最好在打印开始前以变换标志的开/关判断是否从初始页开始输入。
图21所示为面朝下输纸的电子排序依次型动作的处理过程。即使是可以面朝下利用原稿自动传送装置4进行原稿输入的场合,图15,图16的处理也不改变。但是,原稿自动传送装置4中一开始即对原稿输入作不用人工设置的判断,即指定由初始页输入的场合,传真的输纸模式为面朝下输纸,即便以依次型从初始页开始打印输纸,初始页也不会发生失常。当以依次型动作的方式将第一册面朝下输出时,因第二册以后均以和图17相同的方式进行打印处理,打印处理之前使输纸模式复原为面朝上。
其次,对存储器容量不足的场合进行说明。
原稿输入中出现存储器容量不足的情况时,为与前面的原稿输入连续地将输入存储器的图象打印输出,应将存储器内容清除。
A4的400dpi图象需要约2MB的存储量。假如对该图象压缩至25%,一张A4需要500KB的存储容量。据此,假如存储100张A4的图象、需要50MB的存储器。如实际装有64MB的存储器的装置将不会发生存储器不足的情况,而实际装有32MB的存储器时就会发生存储器容量不足。
作为对存储器容量不足的解决办法,在本实施例中代替利用页面存储器存储将压缩后的图象数据存储于硬盘(HDD)319中。
向硬盘319存储图象数据的场合,如图22所示仅使用页面存储器323的页面缓冲器,将图象数据存储于硬盘319中。页面图象的管理区域存储在以页面存储的硬盘319上的初始区间中。此处省略了对页面存储器323和硬盘319间的数据传输的说明。
以下对打印开始后的页面变换处理进行说明。
在进行上述的电子排序打印处理时,在打印开始后注意到是从初始页开始输入的场合也不能进行页面的变换处理。在结束型的场合,特别是在图象打印之后往往会注意到上述事实,既使打印开始后也如图23所示可以进行页面变换。
即,在打印中可以用键的输入接受作变换的指示(ST222),在指示作变换的场合时在进行打印变换前处理后(ST225),打印处理回到初始处从初始页开始打印。
如图24所示为步骤ST225的打印变换前处理。首先为区别现在输纸中的纸张和新的输纸的纸张,边利用装置74的分类器74c分类,边向输纸托架74a输纸(ST232),或进行使装置74的输纸托架74a移动的托架移动处理(ST233)。接下来为变换页面将变换标志置“开”(ST234),将打印完的册数的记数器清零,或不清零(ST235),返回到打印处理的初始处。在将打印完的册数清零的场合,即便在打印途中变换指示,由于和以前输纸的纸张容易区别,可以册数正确的完成打印。而当将印刷完的册数的记数器不清零的场合打印,册数不会浪费。
根据以上说明的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因为可在电子排序开始之前,在原稿输入过程中,在打印中把原稿的顺序指定,利用人工设置原稿输入由初始页开始也好,由最终页开始也好,不论从何处开始进行原稿输入均可。
而,既使在原稿输入中和印刷中发现页面顺序的错误,因为在中途可以对指定的原稿的顺序改变,不需要对原稿再次输入。
以上详细介绍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在采用人工设置电子排序对不论是按从初始页开始还是从最终页开始的原稿顺序进行输入均可,即便在误从初始页进行输入的场合也可防止误复印。
Claims (9)
1.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读入原稿的图象并将图象数据输出的读入装置;将读入装置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图象数据按读入的顺序进行存储的存储装置;指示该存储装置中是以原稿读入的顺序或与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存储的指示装置;和利用根据该指示装置的指示的上述存储装置中以原稿的读入顺序或与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存储的一系列图象的数据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
2.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读入原稿的图象并将图象数据输出的读入装置;将读入装置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图象数据按读入的顺序进行存储的存储装置;利用按原稿读入顺序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一系列图象数据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将在上述存储装置中存储的图象数据变换为与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的变换装置;对利用上述变换装置变换后以与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存储于上述存储装置的一系列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中图象的形成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3.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读入原稿的图象并将图象数据输出的读入装置;将读入装置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图象数据按读入的顺序进行存储的存储装置;利用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图象数据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在利用上述图象形成装置形成图象的过程中,以上述读入装置读入原稿之前或以上述读入装置读入原稿的过程中给出利用上述存储装置中存储的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指示在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中图象形成顺序的指示装置;对利用根据上述指示装置指示的相应的图象形成顺序在上述存储装置中存储的一系列的图象数据在上述图象形成装置中图象的形成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4.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原稿传送到所定的读入位置的原稿传送装置;对以该原稿传送装置送到所定的读入位置的原稿图象进行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的读入装置;将以该读入装置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的顺序进行存储的存储装置;利用存储在上述装置中的图象数据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指示以与存储在上述存储器中的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形成图象的指示装置;在以上述原稿传送装置开始原稿传送的场合进行使上述指示装置的指示无效的控制的控制装置。
5.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置于所定的原稿读入位置的原稿图象进行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的读入装置;将以该读入装置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进行存储的存储装置;利用在上述装置中按图象读入顺序存储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将从该图象形成装置形成的图象,以图象形成媒体的图象形成面朝上的方式输出的第一输出装置;指示以与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中的原稿的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形成图象的指示装置;在根据上述指示装置的指示,于上述所定的读入位置依次放置原稿用上述读入装置将原稿的图象读入时,对与上述指示装置的指示相应的图象的形成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和在该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将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媒体以图象形成面朝下的方式输出的第二输出装置。
6.一种图象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原稿的图象读入后输出图象数据,将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读入的顺序存储,指示是以原稿读入的顺序或与原稿读入的顺序相反的顺序进行的存储;根据指示利用按原稿读入的顺序或与原稿读入的顺序相反的顺序存储的一系列图象数据形成图象。
7.一种图象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原稿的图象读入后输出图象数据,将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的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存储,将存储的图象数据变换为按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利用变换后的按原稿读入顺序相反的顺序存储的一系列的图象数据形成图象。
8.一种图象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原稿的图象读入后输出图象数据;将输出的图象顺序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图象数据按原稿的读入顺序存储;在图象形成过程中,原稿读入前或原稿读入的过程中,给出上述一系列图象数据的图象形成顺序的指示;利用相应于上述指示的图象形成顺序存储的一系列的图象数据形成图象。
9.一种图象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在所定的读入位置放置的原稿的图象进行读入并将图象数据输出,将输出的图象数据分为若干个原稿部分作为一系列图象的数据按原稿读入的顺序存储,利用按原稿读入顺序存储的图象数据在图象形成媒体上形成图象,形成的图象以图象形成媒体的图象形成面朝上的方式输出;或在指示将上述存储的原稿按原稿读入的顺序相反的顺序形成图象并在上述所定读入位置依次放置原稿将原稿的图象读入时,相应于上述指示使形成的图象以图象形成媒体的图象形成面朝下的方式输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2580896 | 1996-05-21 | ||
JP8125808A JPH09312745A (ja) | 1996-05-21 | 1996-05-21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891A true CN1170891A (zh) | 1998-01-21 |
Family
ID=14919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7113116.3A Pending CN1170891A (zh) | 1996-05-21 | 1997-05-20 |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201610B1 (zh) |
EP (1) | EP0809388B1 (zh) |
JP (1) | JPH09312745A (zh) |
CN (1) | CN1170891A (zh) |
DE (1) | DE69715725T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70455A (zh) * | 2011-09-01 | 2013-03-13 | 佳能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64291A (ja) * | 1996-11-29 | 1998-06-19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877439B2 (ja) * | 1998-08-05 | 2007-02-07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671062B1 (en) * | 1998-12-18 | 2003-12-30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Journaling technique for reverse order printing |
US6975421B1 (en) * | 1999-08-31 | 2005-12-1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rint system capable of reprint print data stored in memory of print control device |
JP4144175B2 (ja) * | 2000-11-20 | 2008-09-0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ならびに画像ジョブ結合方法 |
US7548350B2 (en) * | 2002-03-20 | 2009-06-1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actively scanning images into a logical structure |
WO2004056578A1 (ja) * | 2002-12-19 | 2004-07-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印刷制御装置及び印刷制御方法 |
US20050200872A1 (en) * | 2004-03-15 | 2005-09-15 | Bert Newell | Method of processing a print batch in a print device |
US7652782B2 (en) * | 2005-10-26 | 2010-01-26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KR100820701B1 (ko) * | 2006-12-14 | 2008-04-11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가변 밸브 리프트 장치 |
JP2008273171A (ja) * | 2007-04-04 | 2008-11-13 | Seiko Epson Corp |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57589A (en) * | 1982-11-05 | 1985-12-10 | Tokyo Shibaura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Sorting apparatus |
DK152315C (da) * | 1984-10-25 | 1988-07-11 | Hans Christian Hyltoft | Elektrofotografisk informationsskriver med automatisk tosidet arktrykning |
JPH07121052B2 (ja) * | 1987-02-18 | 1995-12-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フアクシミリ装置 |
US4941023A (en) * | 1988-11-22 | 1990-07-10 | Xerox Corporation | Hybrid sequenced document copying system |
JP2822084B2 (ja) * | 1990-03-14 | 1998-11-05 | コニカ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の丁合機 |
JPH0459563A (ja) * | 1990-06-27 | 1992-02-26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US5243439A (en) * | 1990-09-28 | 1993-09-07 | Xerox Corporation | Image relocation in an electronic reprographic system |
US5175632A (en) * | 1990-10-10 | 1992-12-29 | Fuji Xerox Co., Ltd. | Multiple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
US5301262A (en) * | 1990-10-10 | 1994-04-05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processor |
JPH04205659A (ja) * | 1990-11-30 | 1992-07-27 | Toshiba Corp | 電子ファイリング装置 |
JP3125304B2 (ja) * | 1990-12-11 | 2001-01-15 |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JP3157304B2 (ja) * | 1992-09-22 | 2001-04-1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仮想キーボード |
JPH0795335A (ja) * | 1993-09-24 | 1995-04-07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記憶装置 |
JPH07185472A (ja) * | 1993-12-28 | 1995-07-25 | Hitachi Ltd | 紙葉類区分装置 |
JP3504358B2 (ja) * | 1994-12-26 | 2004-03-08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539781B2 (ja) * | 1995-02-14 | 2004-07-07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複合型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278728A (ja) * | 1995-04-10 | 1996-10-2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172067B2 (ja) * | 1995-08-31 | 2001-06-04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EP0762724A3 (en) * | 1995-08-31 | 1998-05-20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erforming interruption process in electronic sorting mode |
JP3697762B2 (ja) * | 1995-12-07 | 2005-09-21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01650B2 (ja) * | 1996-05-16 | 2007-10-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EP0827040B1 (en) * | 1996-08-30 | 2004-04-2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
-
1996
- 1996-05-21 JP JP8125808A patent/JPH09312745A/ja active Pending
-
1997
- 1997-05-20 CN CN97113116.3A patent/CN1170891A/zh active Pending
- 1997-05-21 US US08/861,107 patent/US620161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5-21 DE DE69715725T patent/DE69715725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5-21 EP EP97108230A patent/EP0809388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70455A (zh) * | 2011-09-01 | 2013-03-13 | 佳能株式会社 |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0809388A2 (en) | 1997-11-26 |
EP0809388B1 (en) | 2002-09-25 |
DE69715725T2 (de) | 2003-05-22 |
US6201610B1 (en) | 2001-03-13 |
DE69715725D1 (de) | 2002-10-31 |
JPH09312745A (ja) | 1997-12-02 |
EP0809388A3 (en) | 1999-05-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724490A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full of file buffer | |
EP0854632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orming images | |
CN1115859C (zh) | 图象形成系统 | |
CN1145851C (zh) | 成象方法 | |
CN1159015A (zh) | 图像处理装置 | |
CN1170891A (zh) |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 |
CN1152747A (zh) | 图表处理装置和图表处理方法以及信息处理装置 | |
US807807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 |
CN1106592C (zh) | 图象形成装置 | |
JPH079537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17206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CN1092349C (zh) | 以电子分类模式进行复制的成像设备及成像方法 | |
JP453196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215177A (zh) | 图象形成装置 | |
CN1113522C (zh) | 图象形成设备 | |
JP335468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31271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53036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5156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121240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と画像形成方法 | |
JPH0833136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869224A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装置 | |
JPH1175059A (ja) | 複合型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CN1164053A (zh) | 图像数据处理器 | |
JPH04135073U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