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50383A - 可折叠显示器和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显示器和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250383A CN116250383A CN202080105706.8A CN202080105706A CN116250383A CN 116250383 A CN116250383 A CN 116250383A CN 202080105706 A CN202080105706 A CN 202080105706A CN 116250383 A CN116250383 A CN 1162503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ion
- adhesive layer
- polymer film
- metal film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6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0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2
- 229920006254 polymer film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8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13 Cyclic olefin copoly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089 Cyclic olefin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207 poly(ethylene-2,6-naphthalat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431 polycarbonate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668 polycarbonate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2100031885 General transcription and DNA repair factor IIH helicase subunit XPB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920748 Homo sapiens General transcription and DNA repair factor IIH helicase subunit XPB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049574 Human herpesvirus 6A (strain Uganda-1102) U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50064834 ssl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20 nano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30/02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FETs having insulated gates [IGFET]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30/00—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T]
- H10D30/60—Insulated-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GFET]
- H10D30/67—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10K59/8722—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可折叠显示器(1)包含:挠性显示面板(4),其包含:包含金属膜的冲击吸收层(2);以及在冲击吸收层(2)的一侧的面上所具备的显示层(3);第1区域(R1)、第2区域(R2)以及第3区域(R3),其是挠性显示面板(4)的区域,第3区域(R3)位于第1区域(R1)与第2区域(R2)之间;第1支撑基板(5),其具有非挠性,从冲击吸收层(2)侧支撑第1区域(R1);第2支撑基板(6),其具有非挠性,从冲击吸收层(2)侧支撑第2区域(R2);折弯机构(7),其与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连结,并且在俯视时与第3区域(R3)重叠;以及狭缝(SL1、SL2),其设置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的金属膜,第1位置是第1区域(R1)中的离第3区域(R3)的最短距离比离第1区域(R1)的与第3区域(R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第2位置是第2区域(R2)中的离第3区域(R3)的最短距离比离第2区域(R2)的与第3区域(R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可折叠显示器和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发光元件,例如,包含具备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或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挠性(柔性)显示面板的可折叠显示器受到高度关注。
然而,在可折叠(foldable)显示器的领域中,存在无法得到能够满意的程度的耐久性的问题,正在活跃地进行研究改善耐久性。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包含挠性显示面板、由不锈钢形成的板、以及在板的折弯区域之下的多个齿轮的可折叠显示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21092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可折叠显示器中,为了使可折叠显示器易于弯曲,进行了在折弯区域的整体设置由多个齿轮带来的多个开口部等设计。然而,在这种构成中,由于在折弯区域的整体具有由多个齿轮带来的多个开口部,因此存在耐冲击性变弱的问题。
本公开的一方案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耐冲击性和耐弯曲性高的可折叠显示器和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公开的可折叠显示器包含:
挠性显示面板,其包含:包含金属膜的冲击吸收层;以及在所述冲击吸收层的一侧的面上所具备的显示层;
第1区域、第2区域以及第3区域,其是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区域,所述第3区域位于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之间;
第1支撑基板,其具有非挠性,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支撑所述第1区域;
第2支撑基板,其具有非挠性,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支撑所述第2区域;
折弯机构,其与所述第1支撑基板和所述第2支撑基板连结,并且在俯视时与所述第3区域重叠;以及
狭缝,其设置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的所述金属膜,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第1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1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第2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2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公开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包含:
形成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所述挠性显示面板是在包含金属膜的冲击吸收层的一侧的面上具备显示层的挠性显示面板;以及
将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第1区域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固定到具有非挠性的第1支撑基板,将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第2区域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固定到具有非挠性的第2支撑基板,使位于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之间的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第3区域与连结于所述第1支撑基板和所述第2支撑基板的折弯机构在俯视时重叠的固定工序,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还包含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的所述金属膜设置狭缝的工序,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第1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1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第2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2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案,能够提供耐冲击性和耐弯曲性高的可折叠显示器和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2的(a)是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的(b)是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所能够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4的(a)、(b)以及(c)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所能够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折弯为U字形状的情况的图。
图6是示出没有设置狭缝的样本面板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7的(a)、(b)以及(c)是用于说明在将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折弯为U字形状的情况下设置狭缝的优选位置的图。
图8的(a)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变形例折弯为滴状的情况的图,图8的(b)是图8的(a)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9的(a)和(b)是用于说明在将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变形例折弯为滴状的情况下设置狭缝的优选位置的图。
图10是示出没有设置狭缝的其它样本面板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可折叠显示器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3的(a)、(b)、(c)、(d)以及(e)是示出包含图12所图示的挠性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3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可折叠显示器所能够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5的(a)和(b)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可折叠显示器所能够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的其它变形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6的(a)、(b)、(c)、(d)、(e)、(f)、(g)以及(h)是示出包含图14和图15所图示的挠性显示面板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8的(a)、(b)、(c)以及(d)是示出包含图17所图示的挠性显示面板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9的(a)、(b)、(c)、(d)、(e)、(f)、(g)以及(h)是示出包含图17所图示的挠性显示面板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的其它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19如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的方式。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具有与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相同的功能的构成,有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可折叠显示器1具备挠性显示面板4,挠性显示面板4包含:包含金属膜的冲击吸收层2;以及在冲击吸收层2的一侧的面上所具备的显示层3。
挠性显示面板4包含第1区域R1、第2区域R2、以及位于第1区域R1与第2区域R2之间的第3区域R3。
可折叠显示器1还包含:第1支撑基板5,其是从冲击吸收层2侧支撑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1区域R1的非挠性基板;第2支撑基板6,其是从冲击吸收层2侧支撑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2区域R2的非挠性基板;以及折弯机构7,其与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连结,并且在俯视时与第3区域R3重叠。
在可折叠显示器1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1区域R1的冲击吸收层2,设置有狭缝SL1,在可折叠显示器1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2区域R2的冲击吸收层2,设置有狭缝SL2。
此外,如图1所示,可折叠显示器1具有作为第3区域R3的图中左右方向的中心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
冲击吸收层2是为了吸收对可折叠显示器1的冲击而设置的层,至少需要包含金属膜。冲击吸收层2通过包含金属膜,能够得到与可折叠显示器1所具备的其它层、例如有机层一起吸收对可折叠显示器1的冲击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冲击吸收层2包括金属膜、设置于所述金属膜的一侧的面的粘合层、以及设置于所述金属膜的另一侧的面的粘合层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冲击吸收层2也可以是不包含至少其中一个粘合层的构成,还可以是如后述的实施方式那样还包含高分子膜的构成。
显示层3是具有挠性的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发光元件,列举包含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控制所述发光元件的TFT元件、电容元件、以及它们的配线等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发光元件,也可以设为代替OLED而具备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构成,作为发光元件,还可以设为具备OLED和QLED这两者的构成。而且,也可以设为代替发光元件而具备例如反射型的液晶显示层的构成。即,显示层3只要是具有挠性的显示层即可,其种类不作特别限定。
此外,在显示层3包含OLED或QLED作为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优选显示层3还具备覆盖这些发光元件的密封层。密封层例如能够包括第1无机层、有机层以及第2无机层,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仅由无机层形成,也可以仅由有机层形成。
虽然未图示,但是可折叠显示器1也可以在显示层3的与冲击吸收层2侧的面相对的面(图1的显示层3的上表面)上,例如具备对挠性功能层(例如,触摸面板)、显示层3进行保护的挠性罩。作为挠性罩的一个例子,可列举被实施了硬涂层加工的公知的窗膜。
只要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各自具有非挠性即可,其材质等不作特别限定,但是优选在其内部例如具有能够存放电源(例如,电池)、驱动电路等的空间。通过设为这种构成,能够实现更薄型的可折叠显示器1,并且不会将电源、驱动电路折弯,因此能够实现提高了可靠性的可折叠显示器1。此外,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各自与冲击吸收层2的固定例如可以使用粘合层等贴合进行固定,例如也可以使用螺钉等固定机构进行固定。而且,也可以仅在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的外缘部使用粘合层或胶带等进行固定。
折弯机构7例如是能够在折弯的状态下固定的铰链等。折弯机构7只要是与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连结,并且在俯视时与第3区域R3重叠即可,其材质不作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在金属材料开设有多个孔的构成。
图2的(a)是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的俯视图,图2的(b)是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所能够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a的俯视图。
如图2的(a)所示,挠性显示面板4包含:第1区域R1,其支撑于第1支撑基板5;第2区域R2,其支撑于第2支撑基板6;以及第3区域R3,其位于第1区域R1与第2区域R2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a)所示,在可折叠显示器1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中,列举在第1区域R1中的离第3区域R3的最短距离LB比离第1区域R1的与第3区域R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LA更近的第1位置的金属膜设置有狭缝SL1,在第2区域R2中的离第3区域R3的最短距离LD比离第2区域R2的与第3区域R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LC更近的第2位置的金属膜设置有狭缝SL2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上述的第1位置的金属膜和上述的第2位置的金属膜的仅其中一个金属膜设置有狭缝。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在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中的每个区域各设置有1个狭缝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中的每个区域设置有多个狭缝。
此外,在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中的每个区域设置有多个狭缝的情况下,只要设置于第1区域R1的多个狭缝中的至少1个狭缝设置于上述的第1位置即可,只要设置于第2区域R2的多个狭缝中的至少1个狭缝设置于上述的第2位置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a)所示,列举狭缝SL1和狭缝SL2沿着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形成为直线状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满足上述的第1位置或上述的第2位置即可,狭缝例如也可以是以相对于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不平行的斜线形状来形成,而且,也可以是以曲线形状来形成。
此外,如图2的(a)所示,在挠性显示面板4中,在第1区域R1的金属膜设置有狭缝SL1,在第2区域R2的金属膜设置有狭缝SL2的情况下,第1区域R1的金属膜由狭缝SL1截断为2个部分,第2区域R2的金属膜由狭缝SL2截断为2个部分。
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也可以具备图2的(b)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a来代替图2的(a)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在图2的(b)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a中,狭缝SL1’和狭缝SL2’的形状与图2的(a)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中的狭缝SL1和狭缝SL2的形状不同。
在图2的(b)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a中,狭缝SL1’包括多个子狭缝SSL1,多个子狭缝SSL1各自分隔开距离S形成。设置于多个子狭缝SSL1之间的距离S相当于连接部分,优选距离S为100μm以下。同样地,狭缝SL2’包括多个子狭缝SSL2,多个子狭缝SSL2各自分隔开距离S形成。设置于多个子狭缝SSL2之间的距离S相当于金属连接部分,优选距离S为100μm以下。这样,当采用了图2的(b)所示的狭缝SL1’和狭缝SL2’的构成时,虽然详细内容后述,但由于存在金属连接部分,能以作为被单片化的尺寸的、可折叠显示器1的尺寸贴合,对准调整变得容易,能够消除对准不良,提高成品率。此外,在图2的(b)所示的狭缝SL1’和狭缝SL2’的情况下,例如,当在可折叠显示器1的出厂前的检查中进行弯曲(例如,100次以下)时,有时上述的金属连接部分会被截断,但是即使所述金属连接部分被截断,也几乎不会对可折叠显示器1产生影响,也不会对可折叠显示器1的显示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图2的(a)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中的狭缝SL1和狭缝SL2以及图2的(b)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a中的狭缝SL1’和狭缝SL2’都能起到作为狭缝的功能。
图2的(a)所示的狭缝SL1和狭缝SL2以及图2的(b)所示的狭缝SL1’和狭缝SL2’在与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图2中上下方向的宽度,图1所图示的狭缝的宽度SL1W和狭缝的宽度SL2W)优选为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μm以下。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4的(a)、图4的(b)以及图4的(c)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所能够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的变形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3所示,挠性显示面板4包含:包含金属膜2m的冲击吸收层2;以及在冲击吸收层2的一侧的面上所具备的显示层3。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冲击吸收层2还包含在金属膜2m的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1粘合层2a和在金属膜2m的另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2粘合层2b,狭缝SL1和狭缝SL2设置于第1粘合层2a和第2粘合层2b以及金属膜2m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如图4的(a)所示,挠性显示面板4b包含:包含金属膜2m的冲击吸收层2;以及在冲击吸收层2的一侧的面上所具备的显示层3。并且也可以是,冲击吸收层2还包含:在金属膜2m的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1粘合层2a;以及在金属膜2m的另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2粘合层2b,狭缝SL1和狭缝SL2仅设置于金属膜2m。另外,如图4的(b)所示,挠性显示面板4c包含:包含金属膜2m的冲击吸收层2;以及在冲击吸收层2的一侧的面上所具备的显示层3。并且也可以是,冲击吸收层2还包含:在金属膜2m的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1粘合层2a;以及在金属膜2m的另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2粘合层2b,狭缝SL1和狭缝SL2设置于金属膜2m和第1粘合层2a。而且,如图4的(c)所示,挠性显示面板4d包含:包含金属膜2m的冲击吸收层2;以及在冲击吸收层2的一侧的面上所具备的显示层3。并且也可以是,冲击吸收层2还包含:在金属膜2m的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1粘合层2a;以及在金属膜2m的另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2粘合层2b,狭缝SL1和狭缝SL2设置于金属膜2m和第2粘合层2b。如以上所示,狭缝可以仅设置于金属膜2m,也可以设置于第1粘合层2a和第2粘合层2b中的至少一个粘合层以及金属膜2m。此外,第1粘合层2a和第2粘合层2b优选为透明粘合层(OCA)。
此外,金属膜2m优选包含不锈钢、铝、钛以及铜中的至少1种。
另外,金属膜2m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1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50μm以下。
图1所示的可折叠显示器1的制造方法包含: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4a~4d的工序,挠性显示面板4、4a~4d是在包含金属膜2m(图3所图示)的冲击吸收层2的一侧的面上具备显示层3的挠性显示面板;以及将挠性显示面板4、4a~4d的第1区域R1从冲击吸收层2侧固定到具有非挠性的第1支撑基板5,将挠性显示面板4、4a~4d的第2区域R2从冲击吸收层2侧固定到具有非挠性的第2支撑基板6,使位于第1区域R1与第2区域R2之间的挠性显示面板4、4a~4d的第3区域R3与连结于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的折弯机构7在俯视时重叠的固定工序,如图2的(a)和图2的(b)所示,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4a~4d的工序还包含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的金属膜2m设置狭缝SL1、SL2、SL1’、SL2’的工序,该第1位置是第1区域R1中的离第3区域R3的最短距离LB比离第1区域R1的与第3区域R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LA更近的位置,该第2位置是第2区域R2中的离第3区域R3的最短距离LD比离第2区域R2的与第3区域R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LC更近的位置。
此外,在所述固定工序中,例如可以使用粘合层等使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各自与冲击吸收层2贴合而固定,例如也可以使用螺钉等固定机构将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各自与冲击吸收层2固定。而且,也可以仅在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的外缘部使用粘合层或胶带等进行固定。
图5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折弯为U字形状的情况的图。
此外,在图5中,仅图示出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
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1区域R1由作为未图示的非挠性基板的第1支撑基板5支撑,因此是非弯曲状态,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2区域R2由作为未图示的非挠性基板的第2支撑基板6支撑,因此是非弯曲状态。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3区域R3是显示层3的弯曲半径r比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小的第1弯曲状态,挠性显示面板4的折弯形状为U字形状。
此外,如图5所示,显示层3的弯曲半径r是从在与图2的(a)所示的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正交的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图5的平面上)存在的弯曲中心点C到显示层3为止的所述平面上的长度,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是从所述平面上存在的弯曲中心点C到冲击吸收层2的与接触于显示层3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止的所述平面上的长度。即,显示层3的弯曲半径r是不包含显示层3的厚度的长度,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是包含冲击吸收层2的厚度的长度。
图6是示出没有设置狭缝的样本面板101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6所示的样本面板101是从冲击吸收层120侧起将冲击吸收层120、显示层3、功能层124以及罩层126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冲击吸收层120是从第2高分子膜2q侧起将第2高分子膜2q、第2粘合层2b、没有设置狭缝的金属膜112m、第1粘合层2a、第1高分子膜2p、以及设置于第1高分子膜2p与显示层3之间的第3粘合层2c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功能层124是从第4粘合层121a侧起将设置于显示层3与触摸面板122之间的第4粘合层121a、触摸面板122、第5粘合层121b以及偏振板123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罩层126是从第6粘合层121c侧起将设置于偏振板123与窗膜125之间的第6粘合层121c、以及窗膜125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此外,在样本面板101中,第3粘合层2c、第4粘合层121a、第5粘合层121b以及第6粘合层121c是透明粘合层(OCA)。
图7的(a)、图7的(b)以及图7的(c)是用于说明在将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折弯为U字形状的情况下设置狭缝的优选位置的图。
图7的(a)是示出通过胶带等固定构件102将图6所示的没有设置狭缝的样本面板101固定到包含2个非挠性支撑基板的弯曲夹具100来进行模拟的情况的图。
使用弯曲夹具100,将样本面板101以使包括第2高分子膜2q、第2粘合层2b、没有设置狭缝的金属膜112m、第1粘合层2a、第1高分子膜2p以及第3粘合层2c的冲击吸收层120的弯曲半径R成为1.5mm、2.0mm、2.5mm以及3.0mm的方式折弯为图5所示的U字形状,按每个弯曲半径R得到了模拟结果。
图7的(b)是在以使样本面板101的冲击吸收层120的弯曲半径R成为1.5mm、2.0mm、2.5mm以及3.0mm的方式将样本面板101折弯为图5所示的U字形状的情况下以离弯曲中心的距离来表示产生最大剥离应力的位置的模拟结果。此外,剥离应力是指将样本面板101所包含的膜或各种膜剥下的力。
如图7的(b)所示,在弯曲半径R为1.5mm的情况下,产生最大剥离应力的位置是从弯曲中心分隔开5mm的位置,在弯曲半径R为2.0mm的情况下,产生最大剥离应力的位置是从弯曲中心分隔开5.9mm的位置,在弯曲半径R为2.5mm的情况下,产生最大剥离应力的位置是从弯曲中心分隔开6.9mm的位置,在弯曲半径R为3.0mm的情况下,产生最大剥离应力的位置是从弯曲中心分隔开7.8mm的位置。
图7的(c)是用于说明剥离应力最大位置和设置狭缝的优选位置的图。
如图7的(c)所示,可知在将样本面板101以使弯曲半径R成为1.0mm以上的方式折弯为U字形状的情况下,剥离应力最大位置按离弯曲中心的距离来计,处于2πR/4以上、2πR/4×3以下的范围。因此,在设想的是以使图5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3区域R3的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成为1.0mm以上的方式将可折叠显示器1折弯为U字形状的情况时,优选狭缝SL1、SL2设置于离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的最短距离为π×R×0.5以上、π×R×1.5以下的区域。
而且,如图7的(c)所示,可知在将样本面板101以使弯曲半径R为2.0mm以上的方式折弯成为U字形状的情况下,剥离应力最大位置按离弯曲中心的距离来计处于2πR/4以上、2πR/4×2以下的范围。因此,在设想的是以使图5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3区域R3的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成为2.0mm以上的方式将可折叠显示器1折弯为U字形状的情况时,优选狭缝SL1、SL2设置于离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的最短距离为π×R×0.5以上、π×R以下的区域。
图8的(a)是示出将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变形例折弯为滴状的情况的图,图8的(b)是图8的(a)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此外,在图8的(a)和图8的(b)中,仅图示出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的变形例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
如图8的(a)和图8的(b)所示,在挠性显示面板4’的情况下,与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正交的方向的第3区域R3的长度(图8的(b)中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包含从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起的一部分区域(处于第1弯曲状态的第3区域的一部分区域)R3a、以及剩余的区域R3b、R3b’(处于第2弯曲状态的第3区域的一部分区域),因此设定得比较长。
如图8的(a)和图8的(b)所示,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1区域R1由作为未图示的非挠性基板的第1支撑基板5支撑,因此是非弯曲状态,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2区域R2由作为未图示的非挠性基板的第2支撑基板6支撑,因此是非弯曲状态。在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3区域R3中,从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起的一部分区域R3a是显示层3的弯曲半径r比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小的第1弯曲状态,剩余的区域R3b、R3b’是显示层3的弯曲半径r比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大的第2弯曲状态,挠性显示面板4’的折弯形状是滴状。
在从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起的一部分区域R3a中,显示层3的弯曲半径r是从在与图8的(b)所示的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平面上(图5的平面上)存在的弯曲中心点C到显示层3为止的所述平面上的长度,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是从所述平面上存在的弯曲中心点C到冲击吸收层2的与接触于显示层3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止的所述平面上的长度。即,显示层3的弯曲半径r是不包含显示层3的厚度的长度,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是包含冲击吸收层2的厚度的长度。
在剩余的区域R3b中,显示层3的弯曲半径r是从在与图8的(b)所示的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平面上(图8的(a)的平面上)存在的弯曲中心点D到显示层3的与接触于冲击吸收层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止的所述平面上的长度,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是从所述平面上存在的弯曲中心点D到冲击吸收层2为止的所述平面上的长度。在剩余的区域R3b’中,显示层3的弯曲半径r是从在与图8的(b)所示的以直线状延伸的第3区域R3的弯曲中心GC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平面上(图8的(a)的平面上)存在的弯曲中心点E到显示层3的与接触于冲击吸收层2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为止的所述平面上的长度,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是从所述平面上存在的弯曲中心点E到冲击吸收层2为止的所述平面上的长度。即,在剩余的区域R3b、R3b’中,显示层3的弯曲半径r是包含显示层3的厚度的长度,冲击吸收层2的弯曲半径R是不包含冲击吸收层2的厚度的长度。
图9的(a)和图9的(b)是用于说明在将实施方式1的可折叠显示器1的变形例折弯为滴状的情况下设置狭缝的优选位置的图。
图10是示出没有设置狭缝的其它样本面板104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0所示的样本面板104是从冲击吸收层120’侧起将冲击吸收层120’、显示层3、功能层124以及罩层126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冲击吸收层120’是从没有设置狭缝的金属膜112m侧起将金属膜112m、第1粘合层2a、第1高分子膜2p、以及设置于第1高分子膜2p与显示层3之间的第3粘合层2c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功能层124是从第4粘合层121a侧起将设置于显示层3与触摸面板122之间的第4粘合层121a、触摸面板122、第5粘合层121b以及偏振板123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罩层126是从第6粘合层121c侧起将设置于偏振板123与窗膜125之间的第6粘合层121c、以及窗膜125按该顺序层叠而成的层。此外,在样本面板104中,第3粘合层2c、第4粘合层121a、第5粘合层121b以及第6粘合层121c是透明粘合层(OCA)。
图9的(a)是示出将没有设置狭缝的样本面板104固定到包含2个非挠性支撑基板的固定夹具103来进行模拟的情况的图。
使用固定夹具103将样本面板104折弯为图8的(a)所示的滴状,得到了模拟结果。
图9的(b)示出在样本面板104中产生剥离应力的位置和产生压缩应力的位置。如图9的(b)所示,可知在由固定夹具103固定的平坦区域(非弯曲区域),特别是在由固定夹具103固定的平坦区域(非弯曲区域)中的靠近弯曲区域的区域,剥离应力变大。因此,在由固定夹具103固定的平坦区域(非弯曲区域),特别是在由固定夹具103固定的平坦区域(非弯曲区域)中的靠近弯曲区域的区域,样本面板104所包含的膜或各种膜有可能会剥落。因此,优选在样本面板104的由固定夹具103固定的平坦区域(非弯曲区域)设置狭缝,进一步优选在由固定夹具103固定的平坦区域(非弯曲区域)中的靠近弯曲区域的区域设置狭缝。
如上所述,优选如图8的(a)和图8的(b)所示,狭缝SL1和狭缝SL2在挠性显示面板4’的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中以与第3区域R3的处于第2弯曲状态的区域R3b、R3b’接触的方式设置。
冲击吸收层2为了起到冲击吸收功能,必然需要包含金属膜2m。但是,金属膜2m与其它构成构件相比弹性模量大,受到相同应力时(弯曲时),金属膜2m的应变比其它构成构件小,因此其它构成构件从金属膜2m受到大的变形(应变)的应力(stress)。因而,在存在金属膜2m的情况下,易于产生压曲(buckle)。
在本实施方式的可折叠显示器1所具备的包含冲击吸收层2和显示层3且冲击吸收层2包含金属膜2m的挠性显示面板4、4’、4a~4d中,当使俯视时与折弯机构7重叠的第3区域R3弯曲时,在支撑于非挠性的第1支撑基板5的第1区域R1和支撑于非挠性的第2支撑基板6的第2区域R2中的靠近第3区域R3的区域,剥离应力变大。通过在这种剥离应力大的区域的金属膜2m形成狭缝SL1、SL2、SL1’、SL2’,能够缓和剥离应力,能够实现耐冲击性和耐弯曲性高的可折叠显示器1。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基于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的可折叠显示器30包含框体8,框体8包含折弯机构8b,这一点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可折叠显示器1不同。其它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附图所示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可折叠显示器30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1所示的可折叠显示器30包含框体8,框体8包含折弯机构8b。框体8包含:与第1支撑基板5连结的平坦部分8a;与第2支撑基板6连结的平坦部分8c;以及能弯曲的折弯机构8b。折弯机构8b在俯视时与第3区域R3重叠。框体8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以是金属材料。在框体8是金属材料的情况下,能够设为仅在相当于折弯机构8b的部分开设有多个孔的构成。
此外,第1支撑基板5与平坦部分8a的固定或者第2支撑基板6与平坦部分8c的固定例如可以使用粘合层等贴合进行固定,例如也可以使用螺钉等固定机构进行固定。而且,也可以仅在第1支撑基板5和第2支撑基板6的外缘部使用粘合层或胶带等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可折叠显示器30所具备的包含冲击吸收层2和显示层3且冲击吸收层2包含金属膜2m的挠性显示面板4中,当使俯视时与折弯机构8b重叠的第3区域R3弯曲时,在支撑于非挠性的第1支撑基板5的第1区域R1和支撑于非挠性的第2支撑基板6的第2区域R2中的靠近第3区域R3的区域,剥离应力变大。通过在这种剥离应力大的区域的金属膜2m形成狭缝SL1、SL2,能够缓和剥离应力,能够实现耐冲击性和耐弯曲性高的可折叠显示器30。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基于图12和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e具备包含第3粘合层2c、第1高分子膜2p、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第2粘合层2b以及第2高分子膜2q的冲击吸收层2’,仅在金属膜2m形成有狭缝SL1’和狭缝SL2’,这一点与在实施方式1和2中说明的可折叠显示器1、30不同。其它如在实施方式1和2中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和2的附图所示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e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12所示,挠性显示面板4e具备包含第3粘合层2c、第1高分子膜2p、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第2粘合层2b以及第2高分子膜2q的冲击吸收层2’。
此外,仅形成于金属膜2m的狭缝SL1’和狭缝SL2’是与图2的(b)所示的狭缝SL1’和狭缝SL2’相同的形状。
为了提高冲击吸收层2’的冲击吸收功能,优选第1高分子膜2p和第2高分子膜2q中的一个高分子膜包含聚酰亚胺、PET、PEN、COC以及芳族聚酰胺中的至少1种,第1高分子膜2p和第2高分子膜2q中的另一个高分子膜包含PET、氨基甲酸酯(urethane)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酰亚胺以及聚酰胺中的至少1种。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聚酰亚胺、PET、PEN、COC以及芳族聚酰胺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第1高分子膜2p,由PET、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酰亚胺以及聚酰胺中的任意一种形成第2高分子膜2q,但是不限于此。例如,配置为比第1高分子膜2p更远离显示层3的第2高分子膜2q也可以为丙烯酸泡沫、氨基甲酸酯泡沫这样的发泡体。
另外,为了提高冲击吸收层2’的冲击吸收功能,优选第1高分子膜2p的杨氏模量与第2高分子膜2q的杨氏模量不同。
另外,为了提高冲击吸收层2’的冲击吸收功能,优选第1高分子膜2p和第2高分子膜2q中的至少一个高分子膜的厚度比金属膜2m的厚度大。即,可以是第1高分子膜2p的厚度比金属膜2m的厚度大,第2高分子膜2q的厚度比金属膜2m的厚度小。另外,也可以是第2高分子膜2q的厚度比金属膜2m的厚度大,第1高分子膜2p的厚度比金属膜2m的厚度小。而且,还可以是第1高分子膜2p的厚度和第2高分子膜2q的厚度都比金属膜2m的厚度大,在该情况下,只要第1高分子膜2p和第2高分子膜2q各自的厚度比金属膜2m的厚度大即可,第1高分子膜2p的厚度和第2高分子膜2q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13的(a)、图13的(b)、图13的(c)、图13的(d)以及图13的(e)是示出包含图12所图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e的实施方式3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此外,对于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中的固定工序,在实施方式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在此仅对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e的工序进行说明。
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e的工序包含:如图13的(a)所示,使第1高分子膜2p隔着第3粘合层2c贴合到显示层3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以及如图13的(b)所示,在金属膜卷2mR的相当于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在图中由实线示出的区域)形成包括多个子狭缝SSL1、SSL2并且多个子狭缝SSL1、SSL2各自分隔开距离S形成的狭缝SL1’、SL2’的工序。此外,在形成狭缝SL1’、SL2’的工序中,能够通过对金属膜卷2mR进行蚀刻来形成狭缝SL1’、SL2’。而且,包含:如图13的(b)所示,从金属膜卷2mR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2m的工序;如图13的(c)所示,从第2高分子膜卷2qR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2q的工序;以及如图13的(d)所示,使被单片化的金属膜2m与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2q隔着第2粘合层2b贴合的工序。并且包含:最后如图13的(d)和图13的(e)所示,在包含被单片化的金属膜2m、第2粘合层2b以及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2q的第2构件BP的被单片化的金属膜2m形成第1粘合层2a,使第2构件BP与包含显示层3、第3粘合层2c以及第1高分子膜2p的第1构件AP隔着第1粘合层2a贴合的工序。
此外,图13的(c)所示的第2高分子膜卷2qR是至少包含第2高分子膜的卷(roll),例如,第2高分子膜卷2qR可以仅由第2高分子膜2q构成,也可以包括第2高分子膜2q和第2粘合层2b。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隔着设置于第2构件BP的被单片化的金属膜2m的第1粘合层2a使第1构件AP和第2构件BP贴合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1粘合层2a也可以设置于第1构件AP的第1高分子膜2p,也可以设置于第1构件AP的第1高分子膜2p和第2构件BP的被单片化的金属膜2m这两者,也可以隔着这样设置的第1粘合层2a使第1构件AP与第2构件BP贴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在金属膜卷2mR形成狭缝SL1’、SL2’后,从金属膜卷2mR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2m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从金属膜卷2mR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2m后,在被单片化的金属膜2m形成狭缝SL1’、SL2’。
此外,当采用了狭缝SL1’和狭缝SL2’的构成时,由于存在金属连接部分,在使图13的(d)所示的被单片化的金属膜2m与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2q隔着第2粘合层2b贴合的工序中,能以作为被单片化的尺寸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尺寸进行贴合,对准调整变得容易,能够消除对准不良,提高成品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包含冲击吸收层2’和显示层3且冲击吸收层2’包含金属膜2m的挠性显示面板4e中,当使俯视时与折弯机构7、8b重叠的第3区域R3弯曲时,在支撑于非挠性的第1支撑基板5的第1区域R1和支撑于非挠性的第2支撑基板6的第2区域R2中的靠近第3区域R3的区域,剥离应力变大。通过在这种剥离应力大区域的金属膜2m形成狭缝SL1’、SL2’,能够缓和剥离应力,能够实现耐冲击性和耐弯曲性高的可折叠显示器。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基于图14、图15以及图16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本实施方式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f~4h具备包含第3粘合层2c、第1高分子膜2p、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第2粘合层2b以及第2高分子膜2q的冲击吸收层2’,在第1粘合层2a和第2粘合层2b中的至少一个粘合层以及金属膜2m形成有狭缝SL1和狭缝SL2,这一点与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可折叠显示器不同。其它如在实施方式1至3中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至3的附图所示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f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14所示,挠性显示面板4f具备包含第3粘合层2c、第1高分子膜2p、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第2粘合层2b以及第2高分子膜2q的冲击吸收层2’。图14所示的狭缝SL1形成于第1粘合层2a、第2粘合层2b以及金属膜2m,图14所示的狭缝SL2形成于第1粘合层2a和金属膜2m。
图15的(a)和图15的(b)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可折叠显示器所能够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的其它变形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5的(a)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g具备包含第3粘合层2c、第1高分子膜2p、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第2粘合层2b以及第2高分子膜2q的冲击吸收层2’。图15的(a)所示的狭缝SL1和狭缝SL2形成于第1粘合层2a和金属膜2m。
图15的(b)所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h具备包含第3粘合层2c、第1高分子膜2p、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第2粘合层2b以及第2高分子膜2q的冲击吸收层2’。图15的(b)所示的狭缝SL1和狭缝SL2形成于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以及第2粘合层2b。
图16的(a)、图16的(b)、图16的(c)、图16的(d)、图16的(e)、图16的(f)、图16的(g)以及图16的(h)是示出包含图14和图15所图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f~4h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此外,对于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中的固定工序,在实施方式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在此仅对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f~4h的工序进行说明。
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f~4h的工序包含:如图16的(a)所示,使第1高分子膜2p隔着第3粘合层2c贴合到显示层3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如图16的(b)和图16的(c)所示,形成层叠体卷BP’R的工序,层叠体卷BP’R是在金属膜2m的卷的一侧的面上隔着第2粘合层2b贴合有第2高分子膜2q的卷,在所述金属膜2m的卷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第1粘合层2a的层叠体卷。而且,包含:如图16的(d)所示,在层叠体卷BP’R的相当于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在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将金属膜2m截断为2个部分,并且在第2粘合层2b和第1粘合层2a中的至少一个粘合层以及金属膜2m形成狭缝SL1、SL2的工序;以及从形成有狭缝SL1、SL2的层叠体卷BPR切取相当于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的工序。此外,在形成狭缝SL1、SL2的工序中,例如,能够从层叠体卷BP’R通过冲孔或模切来形成狭缝SL1、SL2。另外,在形成狭缝SL1、SL2的工序中,第2高分子膜2q成为支撑基材。另外,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得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因此形成狭缝SL1、SL2的工序和得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的工序也可以由同一工序进行。图16的(e)是示出在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以及第2粘合层2b形成有狭缝SL1,在第1粘合层2a和金属膜2m形成有狭缝SL2的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的图,图16的(f)是示出在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以及第2粘合层2b形成有狭缝SL1、SL2的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的图,图16的(g)是示出在第1粘合层2a和金属膜2m形成有狭缝SL1、SL2的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的图。并且包含:最后如图16的(h)所示,使包含显示层3、第3粘合层2c以及第1高分子膜2p的第1构件AP的第1高分子膜2p与图16的(e)所示的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隔着第1粘合层2a贴合的工序。此外,在此,列举使图16的(e)所示的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与第1构件AP贴合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图16的(f)或图16的(g)所示的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与第1构件AP贴合。
通过使用上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在使第1构件AP的第1高分子膜2p与被单片化的层叠体(第2构件)BP隔着第1粘合层2a贴合的工序中,能以作为被单片化的尺寸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尺寸进行贴合,对准调整变得容易,能够消除对准不良,提高成品率。
而且,在上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的形成狭缝SL1、SL2的工序中,是从层叠体卷BP’R通过冲孔或模切来形成狭缝SL1、SL2,因此与使用蚀刻来形成狭缝的情况相比,能够更低价地制造可折叠显示器。
在本实施方式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包含冲击吸收层2’和显示层3且冲击吸收层2’包含金属膜2m的挠性显示面板4f~4h中,当使俯视时与折弯机构7、8b重叠的第3区域R3弯曲时,在支撑于非挠性的第1支撑基板5的第1区域R1和支撑于非挠性的第2支撑基板6的第2区域R2中的靠近第3区域R3的区域,剥离应力变大。通过在这种剥离应力大的区域的金属膜2m形成狭缝SL1、SL2,能够缓和剥离应力,能够实现耐冲击性和耐弯曲性高的可折叠显示器。
〔实施方式5〕
接下来,基于图17、图18以及图19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本实施方式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i具备包含第3粘合层2c、第1高分子膜2p、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第2粘合层2b以及第2高分子膜2q的冲击吸收层2’,在第1粘合层2a和第2粘合层2b、金属膜2m、以及第1高分子膜2p和第2高分子膜2q中的至少一个高分子膜形成有狭缝SL1和狭缝SL2,这一点与在实施方式3和4中说明的可折叠显示器不同。其它如在实施方式1至4中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实施方式1至4的附图所示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i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17所示,列举本实施方式的可折叠显示器所具备的挠性显示面板4i具备包含第3粘合层2c、第1高分子膜2p、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第2粘合层2b以及第2高分子膜2q的冲击吸收层2’,在第1粘合层2a和第2粘合层2b、金属膜2m、以及第2高分子膜2q形成有狭缝SL1和狭缝SL2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1粘合层2a和第2粘合层2b、金属膜2m、以及第1高分子膜2p和第2高分子膜2q中的至少一个高分子膜形成有狭缝SL1和狭缝SL2。
图18的(a)、图18的(b)、图18的(c)以及图18的(d)是示出包含图17所图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i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此外,对于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中的固定工序,在实施方式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在此仅对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i的工序进行说明。
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i的工序包含:如图18的(a)所示,使第1高分子膜2p隔着第3粘合层2c贴合到显示层3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以及如图18的(b)所示,形成层叠体卷BP’R的工序,层叠体卷BP’R是在金属膜2m的卷的一侧的面上隔着第2粘合层2b贴合有第2高分子膜2q的卷,在金属膜2m的卷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第1粘合层2a的层叠体卷。而且包含:如图18的(b)所示,在层叠体卷BP’R的相当于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图18的(b)中由实线示出的区域)中,将层叠体卷BP’R截断为多个层叠体BP1’、BP2’、BP3’,使得通过截断得到的多个层叠体BP1’、BP2’、BP3’的合计面积比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面积(图18的(b)中由实线示出的区域)小的工序。即,在将层叠体卷BP’R截断为多个层叠体BP1’、BP2’、BP3’的工序中,是考虑到之后形成的狭缝SL1、SL2的宽度(图18的(c)所图示的狭缝SL1、SL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而使得通过截断得到的多个层叠体BP1’、BP2’、BP3’的合计面积比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面积(图18的(b)中由实线示出的区域)小。此外,在将层叠体卷BP’R截断为多个层叠体BP1’、BP2’、BP3’的工序中,利用模切,从层叠体卷BP’R得到多个层叠体BP1’、BP2’、BP3’。而且包含:如图18的(c)和图18的(d)所示,使多个层叠体BP1’、BP2’、BP3’隔着第1粘合层2a贴合到包含显示层3、第3粘合层2c以及第1高分子膜2p的第1构件AP的第1高分子膜2p,并且分隔开多个层叠体BP1’、BP2’、BP3’各自之间的距离形成狭缝SL1、SL2的工序。
通过使用上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能够通过将模切和贴合组合来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i,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制造可折叠显示器。而且,能够削减由与冲击吸收层2’的制造相关的工序增加引起的设备投资费用。
图19的(a)、图19的(b)、图19的(c)、图19的(d)、图19的(e)、图19的(f)、图19的(g)以及图19的(h)是示出包含图17所图示的挠性显示面板4i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的其它一个例子的图。
此外,对于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中的固定工序,在实施方式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在此仅对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i的工序进行说明。
如图19的(a)所示,形成挠性显示面板4i的工序包含:使第1高分子膜2p隔着第3粘合层2c贴合到显示层3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以及如图19的(b)和图19的(c)所示,形成层叠体卷BP”R的工序,层叠体卷BP”R是在金属膜2m的卷的一侧的面上隔着第2粘合层2b贴合有第2高分子膜2q的卷,在金属膜2m的卷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第1粘合层2a,第2高分子膜2q的卷与基材10隔着粘合性比第1粘合层2a、第2粘合层2b以及第3粘合层2c弱的第4粘合层11贴合的层叠体卷。而且包含:如图19的(d)所示,在层叠体卷BP”R的相当于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图19的(d)中由实线示出的区域),在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将金属膜2m截断为2个部分,并且至少在第2粘合层2b和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以及第2高分子膜2q形成狭缝SL1、SL2的工序;以及如图19的(d)所示,从形成有狭缝SL1、SL2的层叠体卷BP”R切取相当于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的工序。图19的(e)所示的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是示出狭缝SL1、SL2形成于第2粘合层2b和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以及第2高分子膜2q的情况的图,图19的(f)所示的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是示出狭缝SL1、SL2形成于第2粘合层2b和第1粘合层2a、金属膜2m、第2高分子膜2q、以及第4粘合层11的一部分的情况的图。此外,在形成上述的狭缝SL1、SL2的工序中,基材10成为支撑基材。另外,在形成上述的狭缝SL1、SL2的工序中,如图19的(f)所示,在第4粘合层11的一部分也可以形成狭缝SL1、SL2,因此通过具备基材10和第4粘合层11,能够扩大狭缝工序的工序余量。而且包含:如图19的(g)所示,使包含显示层3、第3粘合层2c以及第1高分子膜2p的第1构件AP的第1高分子膜2p与被单片化的层叠体(第2构件)BP”隔着第1粘合层2a贴合的工序;以及如图19的(h)所示,从被单片化的层叠体BP”的第2高分子膜2q将基材10和第4粘合层11剥离的工序。
通过使用上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能够扩大狭缝工序的工序余量,能够提高成品率。
〔总结〕
〔方案1〕
一种可折叠显示器,包含:
挠性显示面板,其包含:包含金属膜的冲击吸收层;以及在所述冲击吸收层的一侧的面上所具备的显示层;
第1区域、第2区域以及第3区域,其是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区域,所述第3区域位于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之间;
第1支撑基板,其具有非挠性,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支撑所述第1区域;
第2支撑基板,其具有非挠性,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支撑所述第2区域;
折弯机构,其与所述第1支撑基板和所述第2支撑基板连结,并且在俯视时与所述第3区域重叠;以及
狭缝,其设置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的所述金属膜,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第1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1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第2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2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
〔方案2〕
根据方案1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层还包含在所述金属膜的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1粘合层和在所述金属膜的另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2粘合层中的至少一个粘合层,
所述狭缝设置于所述第1粘合层和所述第2粘合层中的至少一个粘合层以及所述金属膜。
〔方案3〕
根据方案1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层还包含:在所述金属膜的一侧的面隔着第1粘合层而具备的第1高分子膜;以及在所述金属膜的另一侧的面隔着第2粘合层而具备的第2高分子膜,
所述狭缝设置于所述第1粘合层和所述第2粘合层、所述金属膜、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第2高分子膜中的至少一个高分子膜。
〔方案4〕
根据方案3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第2高分子膜中的一个高分子膜包含聚酰亚胺、PET、PEN、COC以及芳族聚酰胺中的至少1种,
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第2高分子膜中的另一个高分子膜包含PET、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以及聚碳酸酯树脂中的至少1种。
〔方案5〕
根据方案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层还包含:在所述金属膜的一侧的面隔着第1粘合层而具备的第1高分子膜;以及在所述金属膜的另一侧的面隔着第2粘合层而具备的第2高分子膜,
所述第2高分子膜是配置为比所述第1高分子膜更远离所述显示层的发泡体。
〔方案6〕
根据方案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杨氏模量与所述第2高分子膜的杨氏模量不同。
〔方案7〕
根据方案3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第2高分子膜中的至少一个高分子膜的厚度比所述金属膜的厚度大。
〔方案8〕
根据方案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沿着以直线状延伸的所述第3区域的弯曲中心形成为直线状。
〔方案9〕
根据方案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将所述金属膜截断为2个部分。
〔方案10〕
根据方案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包括多个子狭缝,
所述多个子狭缝各自分隔开形成。
〔方案11〕
根据方案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在与以直线状延伸的所述第3区域的弯曲中心正交的方向的宽度为500μm以下。
〔方案12〕
根据方案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各自是非弯曲状态,
所述第3区域是所述显示层的弯曲半径比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弯曲半径小的第1弯曲状态,
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折弯形状是U字形状。
〔方案13〕
根据方案12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3区域的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弯曲半径为R,
所述狭缝设置于离以直线状延伸的所述第3区域的弯曲中心的最短距离为π×R×0.5以上、π×R×1.5以下的区域。
〔方案14〕
根据方案13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设置于离以直线状延伸的所述第3区域的弯曲中心的最短距离为π×R×0.5以上、π×R以下的区域。
〔方案15〕
根据方案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各自是非弯曲状态,
所述第3区域中的从以直线状延伸的所述第3区域的弯曲中心起的一部分区域是所述显示层的弯曲半径比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弯曲半径小的第1弯曲状态,剩余的区域是所述显示层的弯曲半径比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弯曲半径大的第2弯曲状态,
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折弯形状是滴状。
〔方案16〕
根据方案15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设置为与所述第3区域的处于所述第2弯曲状态的区域接触。
〔方案17〕
根据方案1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显示层还包含密封层。
〔方案18〕
根据方案1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金属膜包含不锈钢、铝、钛以及铜中的至少1种。
〔方案19〕
根据方案1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金属膜的厚度为10μm以上、100μm以下。
〔方案20〕
一种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包含:
形成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所述挠性显示面板是在包含金属膜的冲击吸收层的一侧的面上具备显示层的挠性显示面板;以及
将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第1区域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固定到具有非挠性的第1支撑基板,将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第2区域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固定到具有非挠性的第2支撑基板,使位于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之间的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第3区域与连结于所述第1支撑基板和所述第2支撑基板的折弯机构在俯视时重叠的固定工序,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还包含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的所述金属膜设置狭缝的工序,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第1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1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第2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2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
〔方案21〕
根据方案20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包含:
使第1高分子膜隔着第3粘合层贴合到所述显示层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
在金属膜的卷的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形成包括多个子狭缝并且所述多个子狭缝各自分隔开形成的所述狭缝的工序;
从所述金属膜的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的工序;
从至少包含第2高分子膜的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的工序;
使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与所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隔着第2粘合层贴合的工序;以及
使包含所述显示层、所述第3粘合层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第1构件与包含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所述第2粘合层以及所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的第2构件隔着设置于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中的至少一个膜的第1粘合层贴合的工序。
〔方案22〕
根据方案20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包含:
使第1高分子膜隔着第3粘合层贴合到所述显示层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
从金属膜的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的工序;
在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形成包括多个子狭缝并且所述多个子狭缝各自分隔开形成的所述狭缝的工序;
从至少包含第2高分子膜的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的工序;
使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与所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隔着第2粘合层贴合的工序;以及
使包含所述显示层、所述第3粘合层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第1构件与包含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所述第2粘合层以及所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的第2构件隔着设置于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中的至少一个膜的第1粘合层贴合的工序。
〔方案23〕
根据方案20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包含:
使第1高分子膜隔着第3粘合层贴合到所述显示层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
形成层叠体卷的工序,所述层叠体卷是在金属膜的卷的一侧的面上隔着第2粘合层贴合有第2高分子膜的卷,在所述金属膜的卷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第1粘合层的层叠体卷;
在所述层叠体卷的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将所述金属膜截断为2个部分,并且在所述第2粘合层和所述第1粘合层中的至少一个粘合层以及所述金属膜形成所述狭缝的工序;
从所述层叠体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使包含所述显示层、所述第3粘合层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第1构件的所述第1高分子膜与所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隔着所述第1粘合层贴合的工序。
〔方案24〕
根据方案20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包含:
使第1高分子膜隔着第3粘合层贴合到所述显示层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
形成层叠体卷的工序,所述层叠体卷是在金属膜的卷的一侧的面上隔着第2粘合层贴合有第2高分子膜的卷,在所述金属膜的卷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第1粘合层的层叠体卷;
在所述层叠体卷的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将所述层叠体卷截断为多个层叠体,使得通过截断得到的多个层叠体的合计面积比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面积小的工序;以及
使所述多个层叠体隔着所述第1粘合层贴合到包含所述显示层、所述第3粘合层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第1构件的所述第1高分子膜,并且分隔开所述多个层叠体各自之间的距离形成所述狭缝的工序。
〔方案25〕
根据方案20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包含:
使第1高分子膜隔着第3粘合层贴合到所述显示层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
形成层叠体卷的工序,所述层叠体卷是在金属膜的卷的一侧的面上隔着第2粘合层贴合有第2高分子膜的卷,在所述金属膜的卷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第1粘合层,所述第2高分子膜的卷与基材隔着粘合性比所述第1粘合层、所述第2粘合层以及所述第3粘合层弱的第4粘合层贴合的层叠体卷;
在所述层叠体卷的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将所述金属膜截断为2个部分,并且至少在所述第2粘合层和所述第1粘合层、所述金属膜、以及所述第2高分子膜形成所述狭缝的工序;
从所述层叠体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的工序;
使包含所述显示层、所述第3粘合层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第1构件的所述第1高分子膜与所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隔着所述第1粘合层贴合的工序;以及
从所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的所述第2高分子膜将所述基材和所述第4粘合层剥离的工序。
〔附记事项〕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示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而且,通过使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可折叠显示器和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30可折叠显示器
2、2’、120、120’冲击吸收层
2m、112m 金属膜
2mR 金属膜的卷
2a 第1粘合层
2b 第2粘合层
2p 第1高分子膜
2q 第2高分子膜
2qR 第2高分子膜的卷
2c 第3粘合层
3 显示层
4、4’挠性显示面板
4a~4i 挠性显示面板
5 第1支撑基板
6 第2支撑基板
7、8b 折弯机构
8 框体
10 基材
11、121a 第4粘合层
SL1、SL2、SL1’、SL2’ 狭缝
R1 第1区域
R2 第2区域
R3 第3区域
R3a 处于第1弯曲状态的第3区域的一部分区域
R3b、R3b’ 处于第2弯曲状态的第3区域的一部分区域
GC 弯曲中心
R、r 弯曲半径
AP 第1构件
BP 第2构件(被单片化的层叠体)
BP’R 层叠体卷
BPR 形成有狭缝的层叠体卷
BP1’、BP2’、BP3’ 多个层叠体
BP”R 层叠体卷
BP’ 被单片化的层叠体(第2构件)
SL1W、SL2W 与以直线状延伸的弯曲中心正交的方向的狭缝的宽度。
Claims (25)
1.一种可折叠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挠性显示面板,其包含:包含金属膜的冲击吸收层;以及在所述冲击吸收层的一侧的面上所具备的显示层;
第1区域、第2区域以及第3区域,其是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区域,所述第3区域位于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之间;
第1支撑基板,其具有非挠性,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支撑所述第1区域;
第2支撑基板,其具有非挠性,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支撑所述第2区域;
折弯机构,其与所述第1支撑基板和所述第2支撑基板连结,并且在俯视时与所述第3区域重叠;以及
狭缝,其设置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的所述金属膜,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第1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1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第2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2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层还包含在所述金属膜的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1粘合层和在所述金属膜的另一侧的面所具备的第2粘合层中的至少一个粘合层,
所述狭缝设置于所述第1粘合层和所述第2粘合层中的至少一个粘合层以及所述金属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层还包含:在所述金属膜的一侧的面隔着第1粘合层而具备的第1高分子膜;以及在所述金属膜的另一侧的面隔着第2粘合层而具备的第2高分子膜,
所述狭缝设置于所述第1粘合层和所述第2粘合层、所述金属膜、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第2高分子膜中的至少一个高分子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第2高分子膜中的一个高分子膜包含聚酰亚胺、PET、PEN、COC以及芳族聚酰胺中的至少1种,
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第2高分子膜中的另一个高分子膜包含PET、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以及聚碳酸酯树脂中的至少1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层还包含:在所述金属膜的一侧的面隔着第1粘合层而具备的第1高分子膜;以及在所述金属膜的另一侧的面隔着第2粘合层而具备的第2高分子膜,
所述第2高分子膜是配置为比所述第1高分子膜更远离所述显示层的发泡体。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杨氏模量与所述第2高分子膜的杨氏模量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第2高分子膜中的至少一个高分子膜的厚度比所述金属膜的厚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沿着以直线状延伸的所述第3区域的弯曲中心形成为直线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将所述金属膜截断为2个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包括多个子狭缝,
所述多个子狭缝各自分隔开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在与以直线状延伸的所述第3区域的弯曲中心正交的方向的宽度为500μ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各自是非弯曲状态,
所述第3区域是所述显示层的弯曲半径比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弯曲半径小的第1弯曲状态,
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折弯形状是U字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3区域的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弯曲半径为R,
所述狭缝设置于离以直线状延伸的所述第3区域的弯曲中心的最短距离为π×R×0.5以上、π×R×1.5以下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设置于离以直线状延伸的所述第3区域的弯曲中心的最短距离为π×R×0.5以上、π×R以下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各自是非弯曲状态,
所述第3区域中的从以直线状延伸的所述第3区域的弯曲中心起的一部分区域是所述显示层的弯曲半径比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弯曲半径小的第1弯曲状态,剩余的区域是所述显示层的弯曲半径比所述冲击吸收层的弯曲半径大的第2弯曲状态,
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折弯形状是滴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狭缝设置为与所述第3区域的处于所述第2弯曲状态的区域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显示层还包含密封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金属膜包含不锈钢、铝、钛以及铜中的至少1种。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其中,
所述金属膜的厚度为10μm以上、100μm以下。
20.一种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形成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所述挠性显示面板是在包含金属膜的冲击吸收层的一侧的面上具备显示层的挠性显示面板;以及
将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第1区域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固定到具有非挠性的第1支撑基板,将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第2区域从所述冲击吸收层侧固定到具有非挠性的第2支撑基板,使位于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之间的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第3区域与连结于所述第1支撑基板和所述第2支撑基板的折弯机构在俯视时重叠的固定工序,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还包含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的所述金属膜设置狭缝的工序,所述第1位置是所述第1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1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所述第2区域中的离所述第3区域的最短距离比离所述第2区域的与所述第3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更近的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包含:
使第1高分子膜隔着第3粘合层贴合到所述显示层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
在金属膜的卷的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形成包括多个子狭缝并且所述多个子狭缝各自分隔开形成的所述狭缝的工序;
从所述金属膜的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的工序;
从至少包含第2高分子膜的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的工序;
使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与所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隔着第2粘合层贴合的工序;以及
使包含所述显示层、所述第3粘合层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第1构件与包含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所述第2粘合层以及所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的第2构件隔着设置于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中的至少一个膜的第1粘合层贴合的工序。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包含:
使第1高分子膜隔着第3粘合层贴合到所述显示层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
从金属膜的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的工序;
在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形成包括多个子狭缝并且所述多个子狭缝各自分隔开形成的所述狭缝的工序;
从至少包含第2高分子膜的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的工序;
使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与所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隔着第2粘合层贴合的工序;以及
使包含所述显示层、所述第3粘合层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第1构件与包含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所述第2粘合层以及所述被单片化的第2高分子膜的第2构件隔着设置于所述第1高分子膜和所述被单片化的金属膜中的至少一个膜的第1粘合层贴合的工序。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包含:
使第1高分子膜隔着第3粘合层贴合到所述显示层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
形成层叠体卷的工序,所述层叠体卷是在金属膜的卷的一侧的面上隔着第2粘合层贴合有第2高分子膜的卷,在所述金属膜的卷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第1粘合层的层叠体卷;
在所述层叠体卷的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将所述金属膜截断为2个部分,并且在所述第2粘合层和所述第1粘合层中的至少一个粘合层以及所述金属膜形成所述狭缝的工序;
从所述层叠体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使包含所述显示层、所述第3粘合层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第1构件的所述第1高分子膜与所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隔着所述第1粘合层贴合的工序。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包含:
使第1高分子膜隔着第3粘合层贴合到所述显示层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
形成层叠体卷的工序,所述层叠体卷是在金属膜的卷的一侧的面上隔着第2粘合层贴合有第2高分子膜的卷,在所述金属膜的卷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第1粘合层的层叠体卷;
在所述层叠体卷的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将所述层叠体卷截断为多个层叠体,使得通过截断得到的多个层叠体的合计面积比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面积小的工序;以及
使所述多个层叠体隔着所述第1粘合层贴合到包含所述显示层、所述第3粘合层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第1构件的所述第1高分子膜,并且分隔开所述多个层叠体各自之间的距离形成所述狭缝的工序。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工序包含:
使第1高分子膜隔着第3粘合层贴合到所述显示层的一侧的面上的工序;
形成层叠体卷的工序,所述层叠体卷是在金属膜的卷的一侧的面上隔着第2粘合层贴合有第2高分子膜的卷,在所述金属膜的卷的另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第1粘合层,所述第2高分子膜的卷与基材隔着粘合性比所述第1粘合层、所述第2粘合层以及所述第3粘合层弱的第4粘合层贴合的层叠体卷;
在所述层叠体卷的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将所述金属膜截断为2个部分,并且至少在所述第2粘合层和所述第1粘合层、所述金属膜、以及所述第2高分子膜形成所述狭缝的工序;
从所述层叠体卷切取相当于所述挠性显示面板的各个区域,得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的工序;
使包含所述显示层、所述第3粘合层以及所述第1高分子膜的第1构件的所述第1高分子膜与所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隔着所述第1粘合层贴合的工序;以及
从所述被单片化的层叠体的所述第2高分子膜将所述基材和所述第4粘合层剥离的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0/037177 WO2022070316A1 (ja) | 2020-09-30 | 2020-09-30 | フォルダブル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フォルダブル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250383A true CN116250383A (zh) | 2023-06-09 |
Family
ID=80949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105706.8A Pending CN116250383A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可折叠显示器和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45652A1 (zh) |
CN (1) | CN116250383A (zh) |
WO (1) | WO202207031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20060605A (ko) * | 2020-11-04 | 2022-05-1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US12115771B2 (en) * | 2021-06-07 | 2024-10-15 | Apple Inc. |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multilayer adhesive |
CN115206189B (zh) * | 2022-07-11 | 2024-08-06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CN115311942B (zh) * | 2022-07-22 | 2023-12-08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TW202412358A (zh) * | 2022-09-08 | 2024-03-16 |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可撓性顯示裝置用金屬支持體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可撓性顯示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26145B2 (ja) * | 2004-07-16 | 2006-09-27 | 株式会社クラレ | 集光フィルム、液晶パネル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並びに集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WO2006129765A1 (ja) * | 2005-06-02 | 2006-12-07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電磁波シールド性光透過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2366516B1 (ko) * | 2015-08-31 | 2022-02-22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접이식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6918560B2 (ja) * | 2016-04-28 | 2021-08-11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情報処理装置 |
KR102611993B1 (ko) * | 2016-10-12 | 2023-12-0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시블 표시 장치 |
JP2018091913A (ja) * | 2016-11-30 | 2018-06-14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KR102672832B1 (ko) * | 2016-12-30 | 2024-06-0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
KR102612041B1 (ko) * | 2016-12-30 | 2023-12-07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
JP6704477B2 (ja) * | 2017-01-24 | 2020-06-0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 |
CN110463347A (zh) * | 2017-03-30 | 2019-11-15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KR101834793B1 (ko) * | 2017-07-28 | 2018-03-06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US10923553B2 (en) * | 2017-09-26 | 2021-02-1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isplay device |
KR102454623B1 (ko) * | 2017-12-29 | 2022-10-13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CN108428731B (zh) * | 2018-05-17 | 2021-01-01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oled显示面板及柔性oled显示装置 |
CN109671753B (zh) * | 2018-12-14 | 2021-06-01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US11444268B2 (en) * | 2019-03-26 | 2022-09-13 | Apple Inc. |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flexible display cover layers |
KR102671010B1 (ko) * | 2019-06-25 | 2024-06-0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WO2021020793A1 (ko) * | 2019-07-29 | 2021-02-04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용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10853520B (zh) * | 2019-11-28 | 2022-01-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可折叠支撑件、显示装置 |
KR102727809B1 (ko) * | 2019-12-10 | 2024-11-07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표시장치 |
US11048295B1 (en) * | 2020-01-10 | 2021-06-29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Flexible window for foldable display |
US11469386B2 (en) * | 2020-01-13 | 2022-10-11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folding area with multi-colored openings |
CN111722674B (zh) * | 2020-06-16 | 2024-01-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模组的背板、柔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KR20220077953A (ko) * | 2020-12-02 | 2022-06-1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KR20220088605A (ko) * | 2020-12-18 | 2022-06-2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12991948A (zh) * | 2021-02-23 | 2021-06-1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支撑件以及显示装置 |
-
2020
- 2020-09-30 US US18/028,006 patent/US2023034565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9-30 CN CN202080105706.8A patent/CN116250383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9-30 WO PCT/JP2020/037177 patent/WO202207031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70316A1 (ja) | 2022-04-07 |
US20230345652A1 (en) | 2023-10-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250383A (zh) | 可折叠显示器和可折叠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 |
CN113764356B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11989054B2 (en) |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 |
CN112419890B (zh) | 背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8735101B (zh) | 柔性显示装置 | |
CN114694501B (zh) | 可折叠显示装置 | |
KR20210083930A (ko) |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 |
CN112071193A (zh) | 背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US12001242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240365654A1 (en) |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4141149A (zh) | 柔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JP4866200B2 (ja) | 発光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
CN113035067A (zh) | 柔性膜和显示装置 | |
US20240217203A1 (en) | Support Pl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 |
US20220312601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back plate thereof | |
CN113936550A (zh) | 内折屏电子设备 | |
CN115394187B (zh) | 支撑膜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
JP7508654B2 (ja) | 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 | |
US11700745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placing protective film | |
EP4390618A1 (en) |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 |
US20240259732A1 (en) | Apparatus | |
CN117935683A (zh) | 一种支撑结构件、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JP2020008852A (ja) |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25002546A (ja) | 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用支持体及び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 | |
JP2024146190A (ja) | 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用金属支持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