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26A - 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826A CN1152826A CN96119268A CN96119268A CN1152826A CN 1152826 A CN1152826 A CN 1152826A CN 96119268 A CN96119268 A CN 96119268A CN 96119268 A CN96119268 A CN 96119268A CN 1152826 A CN1152826 A CN 11528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communication line
- node
- branch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86 process control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100161469 Arabidopsis thaliana ABCB2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00132433 Arabidopsis thaliana VIII-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00324822 Neurospora crassa (strain ATCC 24698 / 74-OR23-1A / CBS 708.71 / DSM 1257 / FGSC 987) fes-4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50115605 atm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161471 Arabidopsis thaliana ABCB24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459319 Arabidopsis thaliana VIII-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11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520018 Ceratodon purpureus PHY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05660 PHY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125452 Arabidopsis thaliana ICR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653235 Homo sapiens Protein-glutamine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K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0944 Protein-glutamine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K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75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2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4—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for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H04Q11/0428—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e. 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gitised signals, e.g. speech, data, telecentral, television signals
- H04Q11/0478—Provisions for broadband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29—Admission control
- H04L2012/563—Signalling, e.g. protocols, reference mod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29—Admission control
- H04L2012/5631—Resource management and allocation
- H04L2012/5636—Monitoring or policing, e.g. compliance with allocated rate, corrective a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38—Services, e.g. multimedia, GOS, QOS
- H04L2012/564—Connection-oriented
- H04L2012/5642—Multicast/broadcast/point-multipoint, e.g. VO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对发送方终端用的端口和接收方终端用的端口进行中继,并将前面通讯线路的信息加以分枝或将后面通讯线路的信息加以汇合的节点中,设置管理存贮与对应的RM单元拥塞状态的管理表。参照管理表将有关后面通讯线路上的拥塞情况的信息在发送方终端上进行上述RM单元的组合处理加以传送。在判定全部前向通讯线路上未发生拥塞情况时将最后接收的RM单元向后传送,而后判定某一前向通讯线路上发生拥塞情况时将RM单元向后传送;然后,在下一判定周期前停止参照取决于其它端口的RM单元的管理表。
Description
本发明是关于在采用ATM(Asynchronous TransferMode,异步传送模式)技术建立的网络中一发送方终端与多个接收方终端进行通信时,按照网络的拥塞状态来改变发送方传送信息的速度的控制方法。
采用ATM技术的网络上具有一种提供服务的ABR(AvailableBit Rate,可行位速率)作业。在这种作业中,发送方终端与接收方终端间的通信期间,采用根据网络的拥塞状态能改变信息传送速度的措施来减轻因拥塞而造成的单元的废弃。用作这种传送速度调整的方式有几种方法可考虑,向其中有效的方法是在ATM论坛中讨论的EPRCA(EnhancedPropotional Rate Control Algorithm,增强的比例速率控制算法)。
关于EPRCA,例如在ATM论坛的文献(94-394r5:Baseline Text for Traffic ManagementSab-Working Group,通讯量控制分组的基础版本)中提出规范。然而,EPRCA仅仅是关于单路发送(unicast)的规定,针对多路发送(multi-cast)通讯线路的有关通讯线路设置的发明,例如有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6-326727等。而有关多路发送通讯线路的局际转接通信(link-by-link)中进行信息送达确认的控制,在日本专利公开昭63-173437中有说明,但有关对通讯线路上各接收方终端以均匀发送速度发送信息的方法方面还没有包含EPRCA的其他方式的发明。下面利用附图对EPRCA的操作作概要说明。
图22为网络结构和通信状态的图示,图中T1、T2代表发送方终端。T3、T4表示接收方终端。T1与T3、T2与T4代表进行通信的举例。N1、N2表示进行ATM交换的节点,L1、L2、L3、L4、L5代表实际通路。这里,实际通路作成能进行双向通信的结构。C1、C2分别表示T1与T3间、T2与T4间的通信的逻辑连线,各自构成全双2状态。由发送方终端至接收方终端的前向连线为C1f、C2f,后向连线为C1b、C2b。
图23表示用于EPRCA的RM(资源管理)单元的发送定时的图形,U1-U8表示传送ATM中的信息的用户单元,RM1、RM2表示RM单元。
图24为EPRCA中的发送方终端的信息传送速度的控制示例。t表示表明经过时间的基线,t1-t6表示RM单元的发送接收时刻。
下面利用附图概述EPRCA的操作。
如图22所示,在由T1向T3、由T2向T4分别利用线路C1f和C2f发送信息的情况中,二者的通信量相竞争,在N1处发生拥塞状态。这种拥塞状态如果继续下去,N1中就会发生单元的废弃。为防止发生这种情况,EPRCA中规定了以下这样的二种操作模式(EFCI ExplicitForward Congestion Identificalion,显式前向拥塞鉴别)模式和ER(Explicit Rate,显式速率)模式。
首先说明EFCI模式。
在发送方终端(这种情况下为T1和T2),如图23中所示,在Nrm单元中以1单元的比例插入RM单元。就是说,如果以Nrm-1发送用户单元就以1单元插入RM单元。目前推荐的是Nrm为32。最初在发送方终端开始以ICR(Initial Cell Rate,初始单元速率)发送单元流,直到由后向通信线(这一情况中为C1b和C2b)接收到表明不拥塞的RM单元,使发送速率作指数地减小。在此操作中,将某一时刻能发送的速率称做ACR(Allowed Cell Rate,允许单元速率)。然后,如接收到表示不拥塞的RM单元,就以与这时的ACR成比例值来增加发送率。
图24中时刻t1、t3、t5,由前向通信线(C1f和C2f)发送RM单元,t2、t4时由后向通信线接收表示不拥塞的RM单元,就这样来进行发送速率的增加。在t6时虽然也不接收RM单元,但由于出现拥塞,所以继续减小发送速率。如图24中所示,ACR在MCR(MinimumCell Rate,最小单元速率)与PCR(Peak CellRate最高单元速率)之间变动。
另一方面,在节点上如检测出拥塞状态,例如在以输出缓冲开关构成的情况下,如果等待引出线的单元数超过一定的数量,就设置该引出线中输出的用户单元的单元标题中所定义的EFCI毕特(位)。在图22的情况中,N1为陷入拥塞状态的可能性,这一情况下,C1f和C2f的用户单元的EFCI毕特被设定。
而在EFCI毕特被设定的用户单元的接收方终端(这种情况下为T3和T4)中,在紧接接收RM单元的时刻之前的用户单元中EFCI毕特被设定时,即判定该线路处于拥塞状态,将接收的线路的RM单元变换成表示拥塞状态的RM单元,由在后向线路上发送信息来通知发送方终端网络的拥塞情况。否则,将RM单元变换成表示非拥塞状态的RM单元,在后向线路上发送。由此而在发送方终端如前述那样增加发送速率。
下面说明ER模式的操作。
ER模式中的程序与EFCI模式相同,但在ER模式的情况中,在发送RM单元时将希望从终端发送的速率(例如:PCR)设定在RM单元上。在节点上以前向线路接收到RM单元时,考虑到节点的拥塞状态,计算出节点能允许对该线路发送信息的速率。在节点上进行被写在接收的RM单元上的值与从节点计算出的值间的比较,如果从节点计算出的值小,就将RM单元改写成表示拥塞状态的形式,并改写发送速率值在前面线路上传送RM单元。
在ER模式中顺次进行上述操作,就使得接收方终端接收被写入有在该线路上能发送的最小值的RM单元。在接收方终端上为通知发送方终端这一情况,利用后向线路传送。
以上是单路发送通讯线路中EPRCA的操作概况。
下面对将其应用于多路发送通讯线路的情况的操作进行说明。图25为多路发送通信的示例,T5-T8表示终端。其中,T5为发送方终端(root,根),T6-T8为接收方终端(leaf),叶)。在多路发送通信中,用户信息由发送方终端对接收方终端利用前向线路C3f发送。根据EPRCA的RM单元被由C3f和后向线路C3b发送。另外,图中L6-L11表示实际的通路,将节点中的实际通路的连接点称做端口,以P31、P32等表示。
以下利用图25概略说明操作。
EPRCA不管是EFCI模式还是ER模式,均对由T5发送的用户流按图23所示那样插入RM单元。RM单元与用户单元同样地,在N4、N5中被对各自的端口复制后发送。由此而在全部终端(T6-T8)中被同样地接收。这些前向通讯线路中RM单元的处理与单路发送情况相同。但另一方向,在后面时,在后向通讯线路汇合的节点(以后称之为分枝汇合节点,在这一情况中为图25的N4,N5)上,由各自的端口接收的RM单元相组合,对下一实际通路(图25中的17、18)使成为一个RM单元加以发送。据此,在终端上与单路发送同样,RM单元数不会比发送的RM单元数增大地接收RM单元。
在历来的EPRCA中多路发送通讯线路的情况下,虽然规定在分枝汇合节点上要将后向线路中由各自的端口接收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组合为一个,但对于在由各端口来的RM单元的接收定时上存在差异情况的处理未作规定,因而存在着不能进行实际的组合处理的问题。
而且,因为在全部的分枝汇合节点上组合RM单元,能减轻下一实际通路(上流方向的实际通路)中RM单元的传输量,但相反的一面是,必须对全部的多路通讯线路进到RM单元的组合处理,这状态存在着分枝汇合节点的处理负担显著增大的问题。
再有,在历来的EPRCA的多路发送线路中的流控制上,在当由分枝汇合节点至下一分枝汇合节点或接收方终端的距离大小不同时(例如:在作LAN-WAN-LAN(局域网-广域网-局域网)连接时存在有由一方LAN的分枝汇合节点至同一LAN中其终端的通讯线路,和由一方LAN的分枝汇合节点经过WAN至远离的另一方LAN的其终端的通讯线路时的情况),或者节点(或终端)的RM单元的处理性能的大小不同时,效率就不佳。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RM单元的循环速度(相当于在于前向线路上发送RM单元之后直到在后向线路中接收到RM单元为止的时间)的大小产生差异,从发送信息时(以ICR发送时)起使发送速率上升的速度和使自拥塞状态恢复时的发送速率上升的速度,就要受到因适应拥塞情况而降低速度的一方的制约。
而为进行后向的RM单元的汇合处理,即使由最接近发送方终端的分枝汇合接点作动态的接收方终端的追加和消减而改变多路发送树网络时,虽然对应此存在着必须加以改变的情况,但这种对应是不充分的。
再者,在各分枝汇合接点作单向环状连接时,前向通信线路的RM单元与后向的RM单元并行通过环路上许多部分,显得十分冗长。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期望在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以规范分枝汇合节点中的后向RM单元的处理来实现对稳定的拥塞情况的控制。
还希望能减轻分枝汇合节点的处理负担。
上述拥塞控制在即使包含有不具有流程控制功能的终端的系统中亦能实现。
而且在即使终端中出现故障时并可能进行与未发生故障的终端之间的正常流程控制。
并且也以能达到对带宽富裕的终端进行高效率传送的流程控制作为目的。
还期望能在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以规范分枝汇合节点中后向单元的RM单元的处理来实现稳定的和高效率的拥塞情况控制。
目的还在于当动态地进行接收方终端的追加、削减时,能实现根据需要来转换进行后向RM单元的汇合处理的分枝汇合节点的处理步骤。
并且以能减除单向环状网络中的RM单元的循环冗长性为目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ATM网络中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在对发送用户信息的发送方终端与接点间的端口和接收该信息的多个接收方终端与节点间的端口进行中继,将来自发送终端的前向通讯线路的信息加以分枝而将反方向的后向通讯线路的控制信息加以汇合的分枝汇合节点中,设置管理存贮各端口的资源管理(RM)单元对应的拥塞状态的管理表,参照此管理表在根据来自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判断所有前向通讯线路上均未发生拥塞时即将最后接收信号的判定对象的RM单元作后向转送,而在由来自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判定任一前向通讯线路上发生拥塞时则将判定时刻的判定对象的RM单元作后向传送,然后到下一判定周期开始再参照来自其他端口的RM单元所确定的管理表进行RM单元的汇合处理。
而作为用于用户信息传送的流程控制仅将网络中有无拥塞现象传送给发送方终端来对发送速率进行控制的EFCI模式中,将来自发送方终端的RM单元加以序列编号,管理表也对上述序列编号进行管理,在当判定所有前向通讯线路上均未发生拥塞情况时,对应地使得仅将接收信号的后向通讯线路的同一序列编号的RM单元中最后接收信号的RM单元传送到后向通讯线路,而在判定在一前向通讯线路上发生拥塞情况时,则将此同一序列编号中最初接收信号的后向通讯线路的表示拥塞的RM单元向发送方传送,在接收到具有此的表示拥塞的RM单元大的序列编号的RM单元之前废弃以后由其他端口来的RM单元。
而在用作为传送用户信息的流程控制的按照网络中的拥塞程度来向发送方终端指示发送速率的ER模式中,在由任一RM单元判定前向通讯线路中发生拥塞情况时,如果接收信号的上述RM单元要求小于当前发送速率的速率的话就将该RM单元向发送方传送。
在监视后向通讯线路中的RM单元中检测出该RM单元的废弃时,即判断对应的前向通讯线路中发生了拥塞,将表示拥塞的RM单元作后向传送,直到检测出非拥塞状态之后,再参照取决于其他端口的RM单元的管理表。
而对管理表中所存贮的下一RM单元的接收的刻进行管理并且在此管理的时刻内不接收RM单元的情况下,判定对应端口为拥塞状态时就将管理表的对应区域变更为拥塞状态。
而作为检测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废弃的时间基础,以含有移动平均时间,平均时间、回归分析中任一统计时间设定基准。
而且,作为检测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废弃的基准,按照由适当的分枝汇合节点至对应的接收方终端的传送距离和中继节点数设定基准。
并在基本结构外还在分枝汇合节点上设置有先入先出(FIFO)缓冲器,并给RM单元加以序列号码,还在管理表管理RM单元的接收信号时刻将RM单元传送到前向通讯线路的情况下将上述序列号码和对应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予定接收信号时刻输入到FIFO存贮器中,在由后向通讯线路接收到RM单元时,进行拥塞的判断并更新管理表的对应拥塞管理区,由对应端口的FIFO存贮器取出予定接收信号的RM单元的序列号码和予定时刻,在上述管理表中记录上述内容。
而当在对应端口设置的FIFO存贮器中没有RM单元的信息的情况下,将序列号码和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予定接收时刻记录在由前向通信线路的RM单元得到的管理表中。
并且在中继各端口的分枝汇合节点中,只有特定的分枝汇合接点才设置有管理表来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作为特定的分枝汇流节点只有最接近发送方终端的分枝汇合节设置管理表来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而且在发送方终端附近只有分枝汇合的线路数在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才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而且在发送方终端附近只有进行分枝的线路的峰值单元速率(PeakCell Rate)之和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才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而作为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以发送信号步骤由发送方的终端中指定,设置管理表以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而对于被检测出故障的接收方终端,在障碍恢复前省去管理表的参照管理而不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而对检测终端的故障,形成ATM层的OAM(Operationand maintenance,运行维护)单元加以发送。
而当由向通信线路的RM单元检测在特定的前向通讯线路中没有发生拥塞情况时,就在此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将判定对未发生拥塞时的接收信号的判定对象的RM单元进行后向传送。
分枝汇合节点是将中继与规定的接收方终端的端口的规定节点作为规定的终端来管理存贮拥塞状态的管理表的独立的第一控制部分,该规定节点则在与上述规定的终端之间设置管理表,以便为了管理拥塞状态而设置与第一控制部分不同的第二控制部分进到拥塞管理。
在第二控制部分中使用与第一控制部分中规定节点作为规定的终端用的由规定节点所定的最初的单元速率ICL(Initial Cell Rate,初始单元速率)不同的值。
而在加入新的接收方终端或原有的接收方终端脱离系统,中继对应端口的节点成为进行拥塞管理的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的情况下,或要脱离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的操作的情况下,对以远的节点发送局部RM单元以通知成为新的分枝汇合节点,或要脱离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进行操作。
在现有的接收方终端脱离系统,中继对应端口的节点要将进行拥塞管理的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的机构转换到新的节点而发送局部RM单元但无接收响应时,中继上述对应端口的节点即发送第二局部RM单元通知继续作连续的特定分枝汇合节点。
而在接收方终端对应的各管理节点作为环状连接,其管理节点的特定节点成为分枝汇合节点时,此分枝汇合节点使承载拥塞信息的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对该环路进行循环,各管理节点将后向通讯线路的控制信息搭载在以后的周期的上述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上。
另外,在特定节点以外的环状的各管理节点上,对环路上流的RM单元加以复制在自身向作管理的接收方终端发送RM单元的同时,将来自该接收方终端的先前定时时刻的后向通讯线路的控制信息搭载在上述接收信号的上流的RM单元上发送到环路的下流方向。
而在环状的特定分枝汇合节点中接收到环路上经过一圈的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时,即对下流的最先的管理节点发送后向通讯线路的属性的RM单元。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中RM单元的传送系统的示例;
图2表示分枝汇合节点中作管理的拥塞状态管理表示例;
图3表示实施方式1的进行RM单元组合处理的分枝汇合节点的硬件结构;
图4为EFCI模式中的前向通讯线路中RM单元的处理流程图;
图5为EFCI模式中后向通讯线路中RM单元的处理流程图;
图6为ER模式中后向通讯线路中RM单元的处理流程图;
图7说明实施方式1中未发生拥塞状态时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
图8说明实施方式1中发生了拥塞状态时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
图9说明实施方式1中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在规定时间内未被接收时的操作;
图10说明实施方式1中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中途被废弃时的操作;
图11表示在分枝汇合节点中根据连接线路数判断有未执行后面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算法;
图12为在分枝汇合节点中在设定连接线路时确定有未执行后面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程序列示例;
图13表示物理层和ATM层中的警报传送的OAM的程序序列;
图14表示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的ATM层的OAM在进到后向通讯线路中警报传送时的扩展程序序列;
图15表示分配控制部门各自进行独立控制的系统的结构;
图16表示图15的系统中的ACR的时间上的迁移;
图17表示实施方式9的系统中的ACR的时间的迁移;
图18说明实施方式10中根据多路发送树的改变进行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节点的变更状况;
图19表示实施方式10中的局部RM单元的结构;
图20表示实施方式10中随同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节点的转移的控制操作;
图21表示实施方式11中单向环形结构网络的构成和RM单元的状况;
图22表示单路发送通讯线路中的通讯状态示例;
图23表示EPRCA中前向的RM单元的插入方式;
图24表示EPRCA中发送方终端的RM单元的接收和发送速率的变动状态;和
图25表示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的通信状态示例。
图示符号:
10拥塞状态管理表;
20 FIFO;
T5、T6、T7、T8终端;
T10、T11、T12、T32、T33、T42、T43、T44、T45、T52、T53、T54接收方终端;
T20、T31、T41、T51发送方终端;
N、N42、N43节点;
N3、N4、N5、N10、N32、N41、N51分枝汇合节点;
N52、N53、N54管理节点;
L6、L7、L8、L9、L10、L11实际通路;
C3b、C3f逻辑(ATM)连接线路;
P31、P32、P41、P42、P43、P51、P52、Portx、Port y、Port z端口;
100发送方终端中的发送速率;
101R、101b分枝汇合节点中的由前向通讯线路接收的RM单元;
102a、102b、102c分枝汇合节点中由前向通讯线路发送的RM单元;
103a、103b、103c、103d、103e、103f分枝汇合节点中由后向通讯线路发送的RM单元;
ATM1、ATM2、ATM层终端点;
PHY1、PHY2物理层终端点;
U1、U2、U3、U4、U5、U6、U7、U8用户单元;
RM1、RM2、RM单元;
RM51、RM52、RM54、RM55前向通讯线路RM单元;
RM53、RM56后向通讯线路RM单元;
ICR1第一控制部分的初始单元速率;
ICR2第二控制部分的初始单元速率;
LRM局部单元。
图1示出了分枝汇合节点和接收方终端间的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RM单元的传送系统。
图中,N10表示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分枝汇合节点。T20表示发送方终端,T10、T11、T12表示接收方终端。Portx、Porty、Portz分别为节点N10与各终端T10、T11、T12相连接的实际端口。序列中#S、#S+1分别表示具有号码S、S+1的序列号。箭头表示RM的流向。C表示拥塞状态,NC表示非拥塞状态。
图2表示分枝汇合节点中按多路发送通讯线路设置的管理各不同端口的拥塞状态的表10(下面称为拥塞状态管理表或管理表)的结构例。
图中TRT(Target Peturn Time,目标返回时间)表示下一RM单元的予期接收时刻。
图3表示分枝汇合节点中为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硬件结构。分枝汇合节点设置有进行RM单元的分枝处理的分枝部11和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汇合部12以及先进先出FIFO缓冲器20。分枝部11将前向通讯线路上传送的RM单元的序列号和该RM单元在后向通讯线路上的予期接收时刻输出到管理表N10或FIFO存贮器20。图4-图6表示进行RM单元汇合处理的节点的操作流程图。
图7-图10说明图1结构中的分枝汇合节点的典型操作。
图中100表示由发送方终端(图1的T20)发出的发送速率,101a、101b表示分枝汇合节点的前向通讯线路上接收的RM单元,102a、102b表示由分枝汇合节点在前向通讯线路上传送到各端口的RM单元。而103a、103b表示后向通讯线路上接收的RM单元,100a表示后向通讯线路上被发送到上流侧的实际通路的RM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宗旨在于,为能够控制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的拥塞状态,在如果全部通讯线路均处于非拥塞状态时,停止途中RM单元的发送,而将最后接收的表明非拥塞的RM单元作为双路发送通信线路的状态发送给终端;而如果某处为拥塞状态,则将最先接收的表明拥塞的RM单元作为多路发送线路的状态发送给终端而停止以后的RM单元的发送。
如对数据发送的各个程序序列按上述这样实施,就可能对每一程序序列进行拥塞管理。
而在某一个分枝汇合节点进行以上所述过程,就能在以后的节点中免除这些处理,而能减轻拥塞管理中的处理负担。
下面利用附图说明操作。
图1为说明基本思想的序列图。亦即如图1的(a)中所示,在分枝汇合节点中将序列号#S的RM单元发送给各终端,在由后向通讯线路接收各终端的RM单元时在序号#S的RM单元中接收到表示拥塞状态的最先的RM单元的情况下,将该最先的RM单元发送到下一实际通路上。将在此之后的序列号#S的RM单元废弃。而在接收到图1的(b)所示的RM单元的情况下,将具有同一序列号的RM单元中最后接收的RM单元传送给下一实际通路。
在使得上述操作成为可能的情况下,也可在分枝汇合节点中每一端口准备一个表来管理各序列号的拥塞状态。而且虽不是必要的,但如果设置图3的先入先出(FIFO)缓冲器20,就能容易地管理拥塞状态。
下面利用图2-图6分别详细说明(1)前向通讯线路中的RM单元的处理,(2)后向通讯线路中的RM单元的处理,(3)关于修订拥塞状态管理表的处理。进行上述图4-图6的操作的控制手段包含在图3的节点N10中。
A)EFCI模式
首先对EFCI模式的情况加以说明。在说明操作中引用下列变量。
Status-i:节点中设置的拥塞状态管理表10中的Porti(图1中T10与N10间为Port x,T11与N10间为Porty,T12与N10间为Port z)的拥塞状态存贮区12。
SN-NT-i:由Port i中的后向通讯线路下一个接收的予定RM单元的序列号(在图1中以由终端T10、T11、T12至分枝汇合节点N10的#S、#S+1表示)13。
TRT-NT-i:由Port i中后向通讯线路下一个接收的予定的RM单元的予期接收时刻与SN-NT-i组成对)14。
SN-tr-i:向Port i中前向通讯线路传送的RM单元的序列号。
TRT-tr-i:向Port i中前向通讯线路传送的RM单元的由后向通讯线路接收的予期时刻(与SN-tr-i组成对)。
SN-rv-i:由Port i中的后向通讯线路实际接收的RA单元的序列号。
而且还引用各端口(Port i)中的标志(Wait-i)。并就是表示存放在FIFO存贮器中,还是直接写入表中,这一标志为置位状态时是指直接写入表中,在写入时使成复位状态等待来自各端口的后向通讯线路上的应答。如果图3中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先入先出FIFO缓冲器中有一个RM单元或RM单元的数据,就将标志(Wait-i)复位。亦即,进行前向通讯线路的处理直至后向通讯线路的全部端口的应答到达复位状态为止。
A-(1)前向通讯线路上的RM单元的处理
在前向通讯线路中接收RM单元的情况下,进行对发送下一接收的RM单元的各自的端口作如下处理。在此,对Port i情况中的操作根据图4加以说明。
步骤ST30中,计算TRT-tr-i。
作为TRT-tr-i的计算方法,各端口中通常对在RM单元由前向通讯线路发送之后直至此RM单元由后向通讯线路接收为止的时间加以监视,并使用其移动平均。
步骤ST31中,在判定Wait-i被置位时(亦即FIFO存贮器20中没有RM单元),在步骤ST32中进行如下的操作。
SN-NT-i=SN-tr-i
TRT-NT-i=TRT-tr-i
将Wait-i复位。
在Wait-i未被置位的情况下,在步骤ST33中SN-tr-i和TRT-tr-i取入Port i用的FIFO存贮器中的数据。
A-(2)后向通讯线路上的RM单元的处理
在后向通讯线路中接收RM单元的情况中,对接收它的端口进行如下处理。在里根据图5对Port i情况中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步骤ST41中SN-NT-i<SN-rv-i的(即就是,由于网络上单元的消失等序列号的期待值与实测不同)的情况时。
在步骤ST42中,在直到SN-rv-i=SN-tr-i之前,即直到期待值与实测值一致为止,由Port i用FIFO存储器读出SN-tr-i和TRT-tr-i。
步骤ST44中,使表的TRT-NT-i=TRT-tr-i。
步骤ST45中,检查RM单元以判断接收信号的RM单元是否表明拥塞状态。
1)RM单元表明为拥塞状态的情况
在步骤ST46,设定Status-i=1。下面在各步骤中进行以后的处理。
亦即,在SN-NT-i表示拥塞的端口中如果序列号为最大,亦即,例如表示拥塞的其他端口序列号为S,此接收的RM单元的序列号如为S+1等,则将该RM单元传送到下一实际通路。
而在上述以外的情况,废弃该RM单元。
2)RM单元表示非拥塞的情况
设定Status-i=0。
而在全部端口为非拥塞状态,SN-NT-i最小时,亦即,例如其他全部的端口的单元的序号为S,该接收的RM单元的序列号也为S时,则将该RM单元传送到下一实际通路。
而在上述以外的情况下废弃该RM单元。
接收后向通讯线路上的RM单元由FIFO存贮器读出单元(数据),进行上述操作在全部FIFO存贮器成为不再有数据时,设定Wait-i。
在此以外的情况,在步骤ST56如后向这样设置输入。
SN-NT-i=下一个SN-tr-i
TRT-NT-i=下一个TRT-tr-i,并由FIFO消除对应的单元或数据。
在步骤ST57,SN-NT-i=SN-rv-i(亦即期待值与实测值一致)时,进行由SN-NT-i<SN-rv-i的情况下拥塞/非拥塞状态的表示的不同向确定的1)、2)的后面的相同的操作。
在由步骤ST41、ST57检测得SN-NT-i>SN-rv-i时,即认为网络的操作发生了异常情况,在步骤ST58中看作为顺序差错将全部操作复位。
A-(3)关于修订拥塞状态管理表的处理
与RM单元的接收不同步地对各端口进行如下的处理。判断下一RM单元的予期接收时刻TRT(TRT-NT-i)的值是否在通过当前时刻,在正通过时,作为成为拥塞状态而使该端口的Status-i=1。
B)ER模式
下面说明有关ER模式情况下的操作。
在ER模式情况下,拥塞状态存贮区的变数Status-i成为2次向量的形式,如以下所示由拥塞/非拥塞(Status-i-Congestion)和允许发送速率(Status-i-Rate)组成。
Status-i=[Status-i-Congestion,Status-i-Rate]
在ER模式中,使用变量Status-i的上述A-(2)、A-(3)的操作,与EFCI模式的情况中不同。下面对这一部分加以说明。
B-(2)后向通讯线路上的RM单元的处理
在后向通讯线路中,接收RM单元时对接收的端口进行如下的处理。这里根据图6来对Port i的情况的操作加以说明。
开始在步骤ST61中,SN-NT-i<SN-rv-i的情况下,与EFCI模式相同,由Port i用的FIFO成为SN-rv-i=SN-tr-i为止,亦即到期待值与实测值相一致为止,读出SN-tr-i和TRT-tr-i。
在步骤ST63使TRT-NT-i=TRT-tr-i。
按照接收RM单元所表示的拥塞/非拥塞进行与1)、2)的操作后面相同的操作。
1)亦即,在表示拥塞的情况,Status-i=[1,ER] (这里,ER表示被允许的发送速率)。
在这种状态下,端口发生拥塞现象被允许最小,而SN-NT-i为这些端口中最大时,亦即较其他拥塞端口接收的RM单元的序列号为大时,就将该RM单元传送到下一实际通路。
在上述以外的情况中废弃该RM单元。
2)表明非拥塞状态的情况
Status-i=[0,ER](在这一情况下ER为发送方终端设定的值不加改变)。
而在全部端口均为非拥塞状态、SN-NT-i最小时,亦即其他的端口方加大或者相同的序列号时,将该RM单元传送到下一实际通路。
在上述以外的情况废弃该RM单元。
进行上述操作FIFO缓冲器20的内容空了时,将Wait-i置位。
在除这种情况以外的情况时,如下所述设定输入。
SN-NT-i=下一个SN-tr-i
TRT-NT-i=下一个TRT-tr-i
开始后,在步骤ST77,SN-NT-i=SN-rv-i的情况中,取决于SN-NT-i<SN-rv-i情况下的拥塞/非拥塞状态的表示的不同,执行与1)、2)相同的操作。
开始后,在步骤ST61、ST77中检测到SN-NT-i>SN-rv-i时,认为网络操作出现了异常情况,作为顺序差错而将全部操作复位。
B-(3)关于拥塞状态表的修订的处理
与RM单元的接收不同步地对各端口进行以下的处理。
判断TRT值是否通过当前时刻,在正通过时,在该端口的Status-i内使Status-i-Congestion成为1。
针对上述操作,利用图7-图10来说明进行图3的构成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节点的EFCI模式情况下的典型操作。
图7表示(1)全部都未发生拥塞状态的情况,图8表示(2)发生拥塞状态的情况,图9表示(3)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在TRT以内不被接收的情况,图10表示(4)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中途被废弃的情况。但为说明简单起见,不涉及FIFO存贮器的结构地说明SN-NT-i与SN-tr-i必须一致的情况,每次引用时刻在图7-图10中增添图2表来说明。
(1)全部未发生拥塞状态的情况
图7中,在RM单元103R被接收的时刻,管理表10中的区域Port x的SN-tr-x和TRT-tr-x被修正。同样,在RM单元103b发生的时刻,Port y的SN-tr-y和TRT-tr-y被修正。而在RM单元103c发生的时刻Port z的SN-tr-z和TRT-tr-z被修正,这时的序列号全部成为S+1。从而,在RM单元103发生时刻103c的RM单元的序列号S+1成为最小,其RM单元104a被发送至下一实际通路。
(2)发生拥塞状态的情况
图8中,由于RM单元103a为表示拥塞状态的RM单元,在发生RM单元103a的时刻就将此RM单元作为104a传送。此后,RM单元103c被作为表示拥塞状态的RM单元由Port z接收,但比较由此时表示拥塞状态的端口来的RM单元的序列号的结果由于不存在SN-tr-z为最大,所以此RM单元不被传送。
(3)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在TRT以内不接收的情况
图9中,由于在经过TRT-tr-y时也不接收来自Port y的RM单元,此时的拥塞状态管理表的Status-y被改变成拥塞状态。此后,在接收来自Port y的RM单元103c的阶段,上述表返回到正常状态。
(4)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在中途被废弃的情况
图10中,在由Port y来的RM单元因网络的原因被废弃的情况下,对于序列号i+1不发送给下一实际通路。然而,在i+2时恢复到正常状态。
依靠上述操作,可对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分枝汇合节点中的后向的RM单元的处理加以规范,从而能实现作为第一目的的稳定的拥塞状态控制。
实施方式2
作为实施方式1中采用的TRT-tr-i的计算方法,也可以不采用移动平均,而采用指数平滑。这是一种将最新接收到的单元的对时间1/2,下一单元的时间作1/4,再下一单元的时间作1/8等的指数加权后计算平均的方法。
或者,也可以取代实施方式1中用的TRT-tr-i的计算方法的移动平均,而采用平均。以简单的计算方法来取得大效相同的效果。
而且也可以取代实施方式1中所用的TRT-tr-i的计算方法的移动平均,而采用由回归分析估算得的值。或者,不同此回归分析而采取其他的统计措施来取得同样的效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也可以替换实施方式1中用的TRT-tr-i的计算方法的监视接收RM单元之间的时间的方法,而是来求取由该分枝汇合节点主接收方终端的传送距离,和取决于其间通过的节点数的TRT-tr-i。亦即,由于广域网中存在着因单元的延迟的节点中的处理或由于远距离传送而引起的固定延迟的问题,而着重考虑该固定延迟的问题。
另外,在实施形态1中是与接收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同步地将在拥塞状态时的最先的单元或在非拥塞状态时的最后的单元在发送方侧的后向方向上作为RM单元传送,但也可以使其停止而在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分枝汇合节点上积累,在一定时间后再生成RM单元加以传送。
实施方式3
现在说明不在全部分枝汇合节点上进行实施方式1中的RM单元的处理,而是根据如下的决定规则在特定的分枝合流节点上进行的示例。
在分枝汇合节点中不进行实施方式1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节点,而进行与通常的单路发送通讯线路相同的EPRCA的操作。
选取最接近发送方终端的分枝汇合节点作为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分枝汇合节点。例如,在图25中所示的网络结构中,针对终端T7和T8的连接线路在节点N5进行分枝汇合,但在节点N5不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仅在最接近发送方终端(T5)的支持汇合节点N4中进行。这时,在节点N4中进行来自终端T6、T7、T8的后向通讯线路中RM单元的组合。而由于来自终端T7和T8的RM单元经过同一实际通路L8到达节点N4,图2中拥塞状态管理表Port栏就成为作为Port的下层的connection;因而对终端T7和T8即由Port的下层connection管理。
不由分枝汇合节点进行这一操作而由最接近发送方终端的不进行分枝汇合的节点(N3)来进行能得到同样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上述那样,将分枝汇合节点中最接近发送终端的节点选作为进行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处理的节点,就使得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即减轻分枝汇合节点的处理负担成为可能。
实施方式4
现在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加通讯线路数的开始RM单元组合处理的情形和停止组合处理的情况。
是否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按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上的分枝数(连接线路数)是否超过某一规定值来确定。
图11为表示这一步骤的流程图,(a)表示其中多路发送通讯线路增加时的操作,(b)表示多路发送通讯线路减少时的操作。
下面利用图11说明操作情况。
在追加多路发送通讯线路的情况下,步骤ST11判断有否由节点执行该操作时,仅只组合处理数量增加。而在未执行该操作时,则在步骤T12中判断上流方向(发送方终端侧)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数量是否超过一定数(K)。在超过K时,判断该组合处理为合理的,在转换到执行处理的同时,在步骤ST14中,在内部改变管理中的上流方向的通讯线数。同时对上流方向的分枝汇合节点由称之为变更单元的本身的单元通知改变情况。这一操作在由下流侧的分枝汇合节点接收变更单元的情况中也同样进行。
多路发送通讯线路被削除的情况中也同样地在步骤ST21判断是否在进行RM单元的组合操作,在进行该操作时即在步骤ST22判断线路数是否达到K值。在未达到K值时,由于没有组合处理的趋向,所以在步骤ST23中止组合处理,利用通讯线路数的变更单元向上流的分枝汇合节点发送通知。这种操作在由下流侧的分枝汇合节点接收变更单元的情况中也同样进行。
在上述操作中关于进行通讯线路数的判断的阈值K,即使在执行组合处理的开始和处理的中止时使此K的值带有滞后也是可能的,这是很显见的。而变更单元的传送利用被设置在分枝汇合节点间的管理通讯用的线路进行。
按照上述,在分枝汇合节点内动态地是选择进行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处理的节点,由此就能实现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减轻分枝汇合节点的处理负担。
而且也可以不用分枝的通讯线路数,而借助分枝的通讯线路的PCR(Peak Cell Rate,峰值单元速率)的总和来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亦即,在PCR的总合大于某一值时进行RM单元的组合。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在分枝汇合节点内动态地选择进行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处理的节点,就有可能实现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即减轻分枝汇合节点的处理负担。
实施方式5
在特定的或全部分枝汇合节点中,在指定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时,在调用设定阶段进行这种指定,现举例说明。
图12中表示指示在图25的结构中指定的节点中的RM单元组合处理的程序序列图。进行这一操作如图12(a)(上半部)所示那样,在通常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的线路设定序列中对汇合分枝节点提出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要求。具体说,具有在Setup(或Aad Party)的消息中记载组合处理的请求命令的指示方式,和如图12(b)(下半部分)所示那样,与通常的通讯线路设定序列不同,设置进行操作请求的程序列(Operate和Operate Ack)的指示方式。
按照上述,能在设定通讯线路时信号化过程中确定分枝汇合节点内进行后向RM单元处理的节点,依靠这种设定就能减轻分枝汇合节点的处理负担。
而且不论哪一种实施方式中,对不具有流程控制功能的接收方终端由RM单元的组合处理对象除外,对该终端的通信则以在具有流程控制功能的接收方终端间确定的发送速率进行。例如,在图25这样的网络结构中接收方终端T7不具有流程控制功能的情况下,以对T8、T6的连接线路确定的发送速率由发送方终端T5传送信息,也可以此速率对接收方终端T7传送。利用上述结构,在将不具有流程控制功能的终端直接到通讯线路上时,也能构成系统进行拥塞控制。
实施方式6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被连接在发生故障的分枝通讯线路上的接收方终端,由流程控制对象中避开。例如,在图25那样的网络结构中实际通路L8发生故障时,处于其前端的终端T7和T8由流程控制的对象中避开。这种情况的故障按实际链路故障、线路故障、终端间的通协议故障加以检测。
实际链路故障、线路故障可由OAM(运行和维护)级的信号进行检测。为此,将有关当前的ATM的规范(例如:ATM论坛,UN1规格3.1版)中所列的过程加以扩展。具体说,在OAM的原则中,警报传送的OAM如图13中所示那样,能大致上区分物理层OAM的信号与ATM层OAM的单元。图中所示,如检测到物理层终端点PHY2(例如节点装置)具有的物理层故障,就利用反方向通路对PHY1发送物理层OAM的FERF的信号。
同时对前方的ATM层终端点ATM2(例如接收方终端)发送ATM层的AIS单元。结果由接收方终端ATM2对例如发送方终端ATM1发送ATM层的FERF单元。结果就可能发现ATM线路两端(例如发送方终端和接收方终端)的故障。而在多路发送通讯线路的情况下,后向线路上没有规定传送ATM级的OAM信息。对这一点进行如下的扩展。
在图14中对此扩展情况进行说明
图中如将ATM1看作是发送方终端,则在如图14(a)中所示接收方终端之一的ATM2接收作为ATM层OAM单元的AIS单元时,就在后向通讯线路上向发送终端ATM1发送FERF(图中下面的线)单元,这样来扩展设定。而如图14(b)那样,在物理层终端点节点装置检测到后向通讯线路的通路故障时,就向发送方终端ATM1发送ATM层的AIS单元(图中下面的线),这样来扩展设定。来用上述结构,位于多路发送终端ATM1,也能检测线路的故障。
利用这种扩展,在进行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分枝汇合节点中,也能检测出该线路的故障,而将含有速率控制对象产生的故障的分枝通讯线路避开。对于本发明的目的之一的即使发生故障也能在正常操作的地点进行流程控制。
而在上面说明的ATM规范的扩展中,为使得不脱离ATM规范的UNI细则,在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分枝汇合节点与实际最接近发送方终端的节点之间任意的节点中削除后向通讯线路的ATM层的OAM信号。这样就能在作为本发明的目的之一的在发生故障时也能正常操作的场所在OAM的当前标准的范围内执行流程控制。
实施方式7
在实施方式1中,在发送方终端传送RM单元的处理在全部分枝通讯线路被检测为非拥塞状态后,就将最后检测的RM单元加以传送。在本实施方式中改变为检测全部单元的非拥塞状态,在识别到一定数量的分枝通讯线路为非拥塞状态时,进行向发送方终端传送RM单元。由此,即使发送的信息不具有那么高的可靠性,而且在对终端的链路的空间频带上存在着差异的情况,也是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对具有多个空间频带的终端能分配多个频带。亦即,这里所说的多个是仅仅注意重要的终端的通讯线路,如果此重要线路全都为非拥塞状态,就认为全部的通讯线路都是非拥塞状态。
而在ER模式中,改变为对发送方终端通知最少的频带,将一定顺序的频带通知发送方终端。由此,即使在发送的信息不具有那么高的可靠性,而且存在着对终端的链路的空间频带差别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作为本发明的目的之一的对具有多个空间频带的终端分配多个频带。
实施方式8
在前向的实施方式中,由任一发送方终端至各个接收方终端作成闭路系统,亦即,有关拥塞状态的管理是以被叫做独立的控制部分的系统来实现的。在以独立的控制部分内,进行能取得最佳ACR那样对拥塞状态的管理。但在某一接收方终端比其他终端离开得相当远的距离时,涉及到为应答其拥塞状态的时间上,如后述那样,将降低线路的使用效率。
下面进行改善上述线路的使用效率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5表示被叫做多路发送树或多个控制部分的本实施方式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的结构。
图中,T31、T32表示终端,其中T31为发送终端,T32、T33为接收方终端。N31、N32、N33、表示节点,其中N32为分枝汇合节点。L31、L32、L33、LX、L34表示实际通路。200表示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发送方向。201表示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发送方向。
图16表示图15的多路发送树结构上的ACR的时间迁移,图16(a)表示将系统分割成表示本实施中方式的多个控制部分情况下的ACR时间迁移,图16(b)表示不分割比较用的控制部分情况中的ACR的时间迁移。
现对本多路发送树结构的操作加以说明。
图15中LX比之其他实际通路长得多,此时将节点N32分割成若干部分,对发送方终端T31节点N31、N32,接收方终端T32作为独立的第一控制部分#1进行流程控制。而对N32、N33、T33则作为另一闭路的第二控制部分#2进行流程控制。这时,控制部分#1和控制部分#2各自适用于以往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流程控制方式或单路发送通讯线路中的流程控制方式。
而分割控制部分的节点的选定可以这样来选择作为分割控制部分的节点,即节点N32从发送方终端方向看或从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方向看,对接收方终端32和具有假想的VD的节点N32作RM单元的应答是相等的,亦即不实际通路L32和L33上应答相等处的节点。
这样,在图15中,节点N32因对控制部分#1作为一个接收方终端操作,对控制部分#2作为发送方终端操作,所以称做VS/VD(Virtual Source/Virtual Destination,虚拟源/虚拟对象)。因而对控制部分#1被设置为VD装置,而对控制部分#2则设置为VS装置。在图15所示结构中,第一和第二控制部分各自独立的管理拥塞状态,例如第一控制部分中,节点N32以外的分枝汇合节点进行实施方式1中的拥塞控制。而且,跨越二系统的数据则被往由节点N32传送。
这时ACR时间上的操作如图16(a)所示。在发送开始时,开始以ICR(Initial Call Rate,起始呼叫速率)发送信息,不发生拥塞的极限发送速率随RM单元的循环而增大。在EPRCA中因与现行的ACR成比例地更新ACR,所以表示ACR增长的曲线就成为向下凸的曲线。经过时间t31后,N32成为发送开始状态,以ICR开始发送信号,进行与第一控制部分#1相同的操作,在时刻t33ACR达到PCR(Peak Call Rate,峰值呼叫速率)。图中,以斜线表示的区域为实际中空间的频带,但它是在控制安排中不能使用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控制部分#1中ACR达到PCR为止的时间部分,和第二控制部分#2开始发送信号后至ACR达到PCR为止的时间之内,控制部门#1的ACR与控制部门#2的ACR相差的部分即为这一区域。
另一方面,图16(b)表示用作比较的控制部门#1中如含有N33和T33的情况的以往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的流程控制情况的ACR的操作与成为无用的区域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因向距离远的接收方终端T33的RM单元往来传送上的时间的影响,也就使得达到PCR为止的时刻t34延长。一般,ACR达到PCR为止的时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方很短,成为不用的频带也很少。
由上述操作,就能实现本发明的有效地利用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的频带的流程控制方式的目的。
实施方式9
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在设置有多个独立的控制部分的多路发送树结构的情况下,各控制部分中ICR,亦即单元速率的初始值均相同。但实际上以各自设定不同的ICR能提早到达PCR的时间,亦即能提高频带的利用效率。
在实施方式8中,使第二控制部分#2的ICR与第一控制部分#1的ICR不同。具体说,图17中表示这种情况的ACR的时间进程。ICR通常是在设定通讯线路时在信号化过程中确定的,但在作为VS功能时不遵导ICR独立确定。例如在ER模式的情况中,将最先接收的RM单元中所表示的值作为VS功能的ICR。亦即,此时将在第一控制部分#1的前向通讯线路中最先由节点N32的VD功能接收的RM单元中所表示的值作为第二控制部分#2的VS功能的ICR。这样就能加快第二控制部分的PCR到达时间。
当然也可利用其他方法来确定VS功能的ICR。采取基于上述构成的操作,就能实现本发明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稳定且有效地利用频带的流程控制方式的目的。
实施方式10
现在说明在将全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控制部分时,随着管理终端的迁移动态地将特定的分枝汇流节点变更为另外的组合。这样将使得作为管理拥塞状态的分枝汇合节点能被选择为最合适的节点。
下面对实现上述想法的实施方式予以说明。这一装置是为解决前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仅只在最接近发送方终端的分枝汇合节点中实行的方式中才改变管理终端的情况的问题的装置。
图18表示进行由信号化过程动态地改变多重发送树结构和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分枝汇合的节点的转换状态。上部(A)表示追加接收方终端的情况,下部(B)表示削除接收方终端的情况。
图中,T41-T45表示终端,其中T41为发送方终端,其他均为接收方终端。N41-N43表示节点。L41-L47表示实际通路。 C41和C42表示多路发送通讯线路,其中C41为前向通讯线路,C42为后向通讯线路。LRM表示进行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节点转换中应用的局部RM单元,亦即意味着不是按标准决定的RM单元那样记述的单元。而连接图中(A)部分(B)部的粗箭头表示变更多路发送树时的转变方向,向下的箭头,亦即由(A)部到(B)部的方向表示因通讯线路接收方终端被削减时(在接收方终端T42由多路发送树脱离时即成为图18(B)的状态的转移方向。上向箭头亦即自(B)部至(A)部的方向表示因线路追加接收方终端被增加时(接收方终端T42被追加到多路发送树结构时的情况中,成为图18(A)的状态)的转移方向。
图19表示图18的粗箭头发生变化时亦即管理对象的接收方终端有变化时对应的分枝汇合节点向下流方向流动的局部RM(LRM)单元的结构。
图中,ID表示表明为局部RM单元(含有按标准确定的RM单元)的独特的格式。DIR表示单元的发送方向(DIR=0表示前向连接线路,DIR=1表示后向连接线路)。LRI表示RM单元中识别作为局部RM单元时的毕特位(LRI=1为局部RM单元),作为对分枝汇合节点的说明和依据。NBN为通知进行后向线路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节点的毕特位。
图20表示表明此局部RM单元的生成和接收这一信息的下流各节点的操作的转换控制流程图。
下面利用图20(A)-(D)说明各节点的操作。
各节点中均具有如下的二个局部标志。
NBN-标志:表示本节点为进行后向线路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
DN-标志:表示本节点为处理进行上述组合处理的特定分枝汇合节点的下流一侧(接收方一侧)。
在这些标志的初始状态同时被复位。
线路设定后按照图20进行下述控制。
(A)追加线路时,亦即图18中作向上方向转移时,成为图20(A)步骤ST101。
接着在步骤ST102,NBN-标志=复位,而在DN-标志=复位时(图18(A)的N41的操作),则在步骤ST103,使DIR=0且NBN=1的局部RM单元向下流发送(在图18中,由节点N41向节点N42方向发送)。
然后使NBN-标志=置位(图18中,在节点N41中进行,结果说明节点N41成为进行组合处理的节点)。
(B)在接收DIR=0且NBN=1的局部RA单元时则为步骤ST111(图18中,为进行向上方向(A)部转移、下流节点N42、N43接收由节点41按图20(A)的流程图发送的局部RA单元的情况)。
步骤112中,使DN-标志=置位,和
NBN-标志=复位,将局部RM单元向下一节点传送。
(C)在削减线路时,亦即图18中进行向下方向转移时,成为图20(C)的步骤ST121。
接着,在步骤ST122,如NBN-标志=置位(图18(B)的节点N41操作),即在步骤ST123中发送DIR=0且NBN=0的局部RM单元(图18中由节点N41向节点N42方向发送)。
而后使NBN-标置=复位。
(图18中在节点N41中进行,从而节点N41成为不进行组合处理的节点。)
(D)在接收DIR=0且NBN=0的局部RM单元时成为步骤131(图18中,为向下方向(B)部转移,节点N42接收由节点N41按图20(C)流程图发送的局部RM单元的情况)。
在步骤ST132,如本节点为分枝汇合节点时(图18(B)的N42)。
在步骤ST133,如DN-标志=复位,
则在步骤134中使得NBN-标志=置位(图18中,在节点N42中进行,由此节点42就成为进行组合处理的节点)。
发送DIR=0且NBN=1的局部单元(图18(B)中,由节点42对节点N43发送)。
在上述操作中,图18(B)的节点N42由于其不存在裕度等原因也可能不成为分枝汇合节点的情况。
这一情况下不进行图20(D)的操作流程图。亦即,从节点41看下流的节点不回复接收响应。此时,图18(B)所示的节点41,例如在一定时间之后,将图20(A)流程图对应部分所示的第二局部RM单元向下流发送。向后继续进行特定的分枝汇合操作。
按照上述操作,在作为本发明的目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当进行动态接收方终端的追加,削除时,就能根据需要更换进行后向的RM单元的组合处理的分枝汇合节点。
实施方式11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
这是关于单方向环状网络中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的流程控制方式。
图21表示有关单方向环路中应用流程控制中的RM单元的循环状况。
图中,T51-T54表示终端,其中T51为发送方终端,其余为接收方终端。N51-N54表示节点。L51-L58表示实际通路。RM51-RM56表示作循环的RM单元,浅色RM表示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而深色RM单元则表示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i表示RM单元的i顺序的序列号。
在将到此为止的实施方式(例如实施方式1)应用于环形网络时,由发送方终端T51发送的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经节点51传送到环路上,在分枝汇合节点N52、分枝汇合节点N53、还对终端T52和终端T53被加以复制。并传送到环路上,经节点N54送到接收方终端T54。
另一方面,后向线路的RM单元,在接收方终端T52、T53、T54接收前向线路的RM单元后,将此单元作为后向线路的RM单元变更单元的属性(DIR=0成为DIR=1),各自对收容的节点发送。此后,在节点53中对由终端T52和T53来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逐个地组合传送至节点N54。在节点N54对经节点N53组合的RM单元和由终端T54来的RM单元再次加以组合,通过节点N51传送到发送方终端T51。如上所述,在单向环形网络中,前向通讯线路和独立地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在环路上循环。
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主发的环状网络中拥塞状态的管理中,为消除环路上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由各终端7向着节点的序列#i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例如来自终端T52的RM53)等待接收节点(例如节点N52)中环路上的下一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例如RM51)下一序列的#i+1,将其中的信息加以复制向下流发送。当然,此时节点(例如节点N52)同时向终端(例如终端T52)复制RM单元(例如RM+51)发送序列#i+1的信息。
如上述这样,下流的节点(例如节点53)也就可能了解序列#i+1的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上前面节点的后向通讯线路的序列#i的信息。
环路上的各节点就这样以同一RM单元来接收上流的序列#i的前向通讯线路信息和序列#i-1的后向通讯线路信息。
下面说明上述环形结构的节点和终端的操作。
由发送终端T51定期地发送在前向通讯线路上加以序列号的RM单元,在分枝汇合节点N52、N53、N54中分别加以复制,发送到接收方终端T52、T53、T54。在接收方终端T52、T53、T54中改变接收到的RM单元的方向(将DIR=0变更成为DIR=1),作为后向通讯线路上的RM单元分别对节点N52、N53、N54按RM53所示方式发送。
此时,例如在节点N52中将关于序列号i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RM53)的拥塞情况的信息,由序列号i+1的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RM51)在环路上传送加以记存(在节点N52被复制后在环路上传送的单元)。
同样,在节点N52中,针对在RM51中被复制后送至T52的RM单元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记存进序列号i+2的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中。节点N53中也进行同样的操作,在节点N54中改变环路上对节点N51发送的RM单元的方向属性(将DIR=0变成DIR=1,作为N5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使得对节点N51中发送终端T51返送回节点N54的方向属性的变更的单元,以节点N51进行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而将分枝汇合节点中的由接收方终端来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信息记存入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也不一定要借助下一序列号,也可以在接收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之后,记存入同一线路中最先接收的前向线路的RM单元中。
采取上述操作,在作为本发明的目的的单向环状网络中,能取得消除多个RM单元进行循环的冗长性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的流程控制方式。
如上述那样按照本发明,设置RM单元对应的管理表,使得将关于后向通讯线路中拥塞状态信息发送至发送方终端,所以即使在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也具有能对考虑由各端口接收RM单元的时间上的偏差的拥塞情况加以控制的效果。并且根据必要来使得某一分枝汇合节点承担RM单元的处理,从而具有能减轻处理负担的效果。
对照作分枝的线路中最拥挤的端口来控制发送速率,或者对照任意的分枝线路的拥塞状态来控制发送速率,所以具有能对网络作最适宜的信息通信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能在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进行使频带闲置最小的流程控制。
并能得到与接收方终端动态地增减相关连地改变分枝汇合节点的多路发送树结构。
而在单向环状网络中,具有能削减RM单元的处理和必须的个数的效果。
Claims (24)
1.一种ATM网络中的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
在对发送用户信息的发送方终端与节点间的端口,和接收所述信息的多个接收方终端与节点间的端口进行中继,将来自所述发送方终端的前面通讯线路的信息加以分枝,将反方向的后向通讯线路的控制信息加以汇合的分枝汇合节点上,设置管理存贮所述端口的资源管理(RM)单元对应的拥塞状态的管理表,参照所述管理表在按照来自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判定全部前向通讯线路上均未发生拥塞时,将该最后接收的判定对象的RM单元作后向传送,而不按照来自所述后向通讯线路的所述RM单元判定任一前向通讯线路中发生拥塞时,在该判定时刻将所述判定对象的RM单元作后向传送,然后,直至下一判定周期为止停止参照取决于来自其它端口的RM单元的管理表对RM单元进行组合处理。
2.权利要求1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
在作好为传送用户信息的流程控制的使得对仅将网络中有无拥塞情况向发送方终端发送的发送速率进行控制的EFCI模式中,对由所述发送方终端来的RM单元加以序列号,以管理表管理所述序列号,在判定全部前向通讯线路上均未发生拥塞时,将对应地接收的后向通讯线路的同一序列号的RM单元中仅将最后接收的RM单元传送到后向通讯线路上,而在判定任一前向通讯线路上发生拥塞时,则将该同一序列号中最初接收的后向通讯线路的表示拥塞的RM单元向发送方传送,直至接收到具有大于所述表示拥塞的RM单元的序列号的RM单元为止,废弃以后由其他端口来的RM单元。
3.权利要求1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
在作好为传送用户信息的流程控制、按照网络中拥塞程度指示发送方终端中的发送速率的ER模式中,在由任一RM单元判定前向通讯线路上发生拥塞、该判定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要求比当前的发送速率小的速率时就将该RM单元向发送方传送。
4.权利要求1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对后向通讯线路来的RM单元进行监视在检测到该RM单元的废弃时判定对应的前向通讯线路上发生拥塞,将表示拥塞的RM单元作后向传送,然后直到检测到非拥塞状态为止停止参照由其他端口来的RM单元所确定的管理表。
5.权利要求1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管理管理表中存贮的下一RM单元的予期接收时刻在该管理的时刻内没有接收到RM单元时,判定对应端口存在有拥塞而将所述管理表的对应区域变更成拥塞状态。
6.权利要求5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作为检测来自后面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废弃的时间基准,按含有移动平均时间,平均时间、回归时间分析中任一个的统计时间来设定基准。
7.权利要求5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作为检测来自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废弃的基准;根据由相当的分枝片合带节点至对应的接收方终端的传送距离和中继节点数来设定基准。
8.权利要求1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
分枝汇合节点中设置先入先出缓存器(FIFO),并在RM单元上加以序列号,而以管理表管理RM单元的接收时刻。
在将RM单元传送到前向通讯线路上时在所述FIFO中输入所述序列号和来自对应的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予期接收时刻。
在由后向通讯线路接收到RM单元时,进行拥塞的判定而后更新管理表的对应拥塞管理区域,由对应端口的FIFO取出予定接收的RM单元的序列号和予期时刻,登记进所述管理表。
9.权利要求8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在与端口对应设置的FIFO中没有RM单元的信息时,按照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在管理表中登记序列号和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的予期接收时刻。
10.权利要求1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在中继各端口的分枝汇合节点中,只有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设置管理表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11.权利要求10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作为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仅有最接近发送方终端的分枝汇合节点设置管理表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12.权利要求10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从发送方终端看只有分枝汇合的线路数超过规定值时才需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13.权利要求10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从发送方终端看是有分枝中的线路的峰值单元速率的合计超过规定值时才需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14.权利要求10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作为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由发送方终端按信号化过程指定,设置管理表进行RM单元组合处理。
15.权利要求1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对被检测出故障的接收方终端,在故障恢复之前免除管理表的参照管理不进行RM单元的组合处理。
16.权利要求15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为检测终端的故障,生成ATM层OAM(运行维护)单元加以发送。
17.权利要求1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根据来自后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检测出特定的前向通讯线路上未发生拥塞时,作为多路发送通讯线路中无拥塞而将该判定时接收的判定对象的RM单元作后向传送。
18.权利要求1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
分枝汇合节点设置有针对中继规定的接收方终端的端口的规定节点看作是规定的终端管理管理存贮拥塞状态的管理表而作为独立的第一控制部分,和
所述规定的节点与所述规定的终端间设置管理表以管理拥塞状态的与所述第一控制部分不同的第二控制部分。
19.权利要求18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在第二控制部分中采用规定节点确定的最先的单元速率(ICL,起始单元速率)与第一控制部分中所述规定节点作为规定终端所用的ICL不同的值。
20.权利要求10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在新的接收方终端加入或者既有的接收方终端由系统脱离,中继对应端口的节点成为进行拥塞管理的特定分枝汇合节点时或使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退出时,对以远的节点发送局部RM单元来通知形成新的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或者使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退出的情况。
21.权利要求20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在既有的接收方终端由系统脱离,中继对应端口的节点作为将进行拥塞管理的特定分枝汇合节点的机能转移到另一新节点发送局部RM单元,而没有接收应答时,中断所述对应端口的节点发送第二局部RM单元,以通知继续作为接续的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
22.权利要求1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接收方终端对应的各管理节点作环形连接;所述管理节点中特定节点成为分枝汇合节点时,所述分枝汇合节点使得载有拥塞信息的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对该环路作循环,所述各管理节点将后向通讯线路的控制信息搭载在以后周期的所述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上。
23.权利要求22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在特定节点外的环状的各管理节点中,复制来自环路上流的RM单元,自身将RM单元发送到管理的接收方终端,同时将来自该接收方终端的以前定时时刻的后向通讯线路的控制信息搭载在所述RM单元上向环路下流发送。
24.权利要求22所述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在环状的特定的分枝汇合节点中接收到作一次环路循环的前向通讯线路的RM单元时,即对下流的最先的管理节点发送后向通讯线路的属性的RM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62873/1995 | 1995-10-11 | ||
JP262873/95 | 1995-10-11 | ||
JP26287395 | 1995-10-11 | ||
JP6454696 | 1996-03-21 | ||
JP64546/1996 | 1996-03-21 | ||
JP64546/96 | 1996-03-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826A true CN1152826A (zh) | 1997-06-25 |
CN1112002C CN1112002C (zh) | 2003-06-18 |
Family
ID=26405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61192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2002C (zh) | 1995-10-11 | 1996-10-11 | 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831973A (zh) |
KR (1) | KR100217527B1 (zh) |
CN (1) | CN1112002C (zh) |
DE (1) | DE19643584C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80241839A1 (en) * | 2011-10-27 | 2018-08-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ach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11130B2 (ja) * | 1996-10-11 | 2000-02-2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Atm信号切替装置 |
US5991265A (en) * | 1996-12-02 | 1999-11-23 | Conexant Systems, Inc. |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system and method |
JP2853701B2 (ja) * | 1997-03-18 | 1999-02-0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Atm網における端末間フロー制御方法 |
US6539000B1 (en) | 1998-07-21 | 2003-03-2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Multicas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KR20000044353A (ko) * | 1998-12-30 | 2000-07-15 | 윤종용 | 비동기 전송 모드 교환기에서 스위치 포트 통합장칭 |
US6394998B1 (en) * | 1999-01-22 | 2002-05-28 | Intuitive Surgical, Inc. | Surgical tool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telesurgical applications |
US7102998B1 (en) * | 1999-03-22 | 2006-09-05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caleable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for multicast communications over a data network |
SE9904026L (sv) * | 1999-11-05 | 2001-05-06 | Net Insight Ab | Metod för styrning av resurser i ett kommunikationsnät |
US8161182B1 (en) * | 2000-01-26 | 2012-04-17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anaging network congestion using dynamically advertised congestion status |
US7415025B1 (en) | 2000-12-29 | 2008-08-19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earing a large number of connections in an ATM network |
US7570584B1 (en) | 2002-03-29 | 2009-08-04 | Cisco Technology, Inc. | Network-wide congestion control of SPVC signaling messages |
CN1866764A (zh) * | 2005-09-30 | 2006-11-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播业务路径保护方法及系统 |
JP2009111747A (ja) * | 2007-10-30 | 2009-05-21 | Sony Corp | 中継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WO2010050022A1 (ja) * | 2008-10-29 | 2012-03-2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配信システム、代理サーバおよび配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26727A (ja) * | 1986-07-19 | 1988-02-04 | Hitachi Ltd | 乗算方式 |
JPS63173437A (ja) * | 1987-01-13 | 1988-07-18 | Nec Corp | 同報通信方式 |
JP3186290B2 (ja) * | 1993-01-20 | 2001-07-1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符号化方法、符号化装置、復号化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
JPH06326727A (ja) * | 1993-05-13 | 1994-11-25 | Fujitsu Ltd | Atm網におけるマルチキャスト接続制御システム |
JPH0766820A (ja) * | 1993-08-24 | 1995-03-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フロー制御方式 |
US5457687A (en) * | 1993-09-02 | 1995-10-10 | Network Equipm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ckward 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BECN) in an ATM network |
JP3187230B2 (ja) * | 1993-09-06 | 2001-07-11 | 株式会社東芝 | ふくそう制御方法及びふくそう制御装置 |
US5541927A (en) * | 1994-08-24 | 1996-07-30 | At&T Corp. | Method of multicasting |
US5515359A (en) * | 1994-08-26 | 1996-05-07 |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 Credit enhanced proportional rate control system |
US5650993A (en) * | 1995-03-20 | 1997-07-22 | Bel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c. | Drop from front of buffer policy in feedback networks |
US5701291A (en) * | 1996-08-22 | 1997-12-23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ATM systems |
-
1996
- 1996-10-11 KR KR1019960045287A patent/KR10021752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6-10-11 DE DE19643584A patent/DE19643584C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10-11 CN CN96119268A patent/CN111200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10-11 US US08/730,668 patent/US5831973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80241839A1 (en) * | 2011-10-27 | 2018-08-2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ach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10791194B2 (en) * | 2011-10-27 | 2020-09-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ach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9643584C2 (de) | 2001-05-10 |
KR100217527B1 (ko) | 1999-09-01 |
CN1112002C (zh) | 2003-06-18 |
KR970024751A (ko) | 1997-05-30 |
DE19643584A1 (de) | 1997-04-17 |
US5831973A (en) | 1998-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002C (zh) | 多路发送通讯线路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 |
CN1108678C (zh) | 在atm交换系统中的反馈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1248541C (zh) | 信息传输方法及所属的网络过渡单元 | |
CN1274108C (zh) | 用于atm的交换方法 | |
CN1198423C (zh) | 自修复网络及其传输线路交换方法和传输设备 | |
CN1157989C (zh) | 一种atm交换节点和用于操作atm交换节点的方法 | |
CN1241371C (zh) | 网络中的路由选择装置和路由选择方法 | |
CN101032137A (zh) | 网络系统、节点及节点控制程序、网络控制方法 | |
CN1171683A (zh) | 光传输系统 | |
CN1135897C (zh) | 在异步传送模式节点处理不同异步传送模式适应层协议的方法 | |
CN1132881A (zh) | 交换机适配器、计算机和数据交换方法 | |
CN1285129A (zh) | 异步传送模式时间标记排队 | |
CN1754352A (zh) | 用于进行通信网络中的通道的故障救济的装置和方法 | |
CN1187274A (zh) | 短信元复用atm传送系统及传送方法 | |
CN1135898C (zh) | 处理不同的异步传送模式适应层协议的异步传送模式系统 | |
CN86101327A (zh) | 在分布式控制交换系统中的路径搜索 | |
CN100344134C (zh) | 通信业务控制交换设备 | |
CN1870589A (zh) | 信息包传输装置及网络系统 | |
CN86101287A (zh) | 分布式控制交换系统中顺序呼叫的处理 | |
CN1127279C (zh) | 用于连接呼叫和时分复用矩阵的系统和方法 | |
CN1477833A (zh) | 局域网交换方法和局域网交换机 | |
CN1720693A (zh) | 用于弹性包环上的多业务支路的传输装置和方法 | |
CN1780260A (zh) | Atm装置间通信支持系统、数据发送方法及其支持装置 | |
CN1071076C (zh) | 调制解调器结构简单且发送效率高的电缆电视局域网络 | |
CN1180969A (zh) | 混合交换机,交换机,及交换机中s tm 数据的重组方法(其中stm为本领域公知术语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618 Termination date: 2011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