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78670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78670A CN114578670A CN202111323118.4A CN202111323118A CN114578670A CN 114578670 A CN114578670 A CN 114578670A CN 202111323118 A CN202111323118 A CN 202111323118A CN 114578670 A CN114578670 A CN 1145786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ing
- heat
- temperature
- heat source
- recording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91 soa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2 wa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33—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 G03G15/5045—Detecting the temperat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80—Details relating to power supplies, circuits boards, electrical connec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mode of operation, e.g. standby, warming-up, err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8—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够实现装置的成本降低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100)具有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主加热器(102a)等的定影部件加热用的第一加热源,以及配热特性与第一加热源不同的副加热器(102b)等的定影部件加热用的第二加热源。第一加热源在能够通过纸张的纸张等的记录材料的最大尺寸宽度内具有宽度方向均匀的发热量的配热特性,第二加热源具有与最大尺寸宽度的宽度方向两侧对应的发热量高于中央的发热量的配热特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的定影装置具备定影部件、配热特性互为不同的定影部件加热用的多个的加热源,并将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上述定影装置,记载了具有作为加热源的主加热器和副加热器的定影装置,所述主加热器具有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发热量比宽度方向端部的发热量多的配热特性,所述副加热器具有宽度方向端部的发热量比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发热量多的配热特性。该定影装置具有检测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传感器和检测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传感器。根据第一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主加热器,根据第二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副加热器。另外,副加热器的端部的发热量比主加热器的中央部的发热量多。
但是,有可能存在着零件数量多,导致装置的成本上升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5927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定影部件和配热特性互不相同的定影部件加热用的多个加热源,并使记录材料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加热源,其在能够通过纸张的所述记录材料的最大尺寸宽度内具有宽度方向均匀的发热量的配热特性,以及第二加热源,其具有与所述最大尺寸宽度的宽度方向两侧对应的发热量比中央的发热量高的配热特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装置的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3(a)所示是导向部件的立体图,图3(b)所示是导向部件的主视图。
图4所示是与定影装置中各加热器点亮控制有关的控制模块图。
图5所示是说明以往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器构成的图。
图6所示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器构成的图。
图7所示是使副加热器熄灭时的发热量的图。
图8所示是各加热器的点亮控制的时间流程图的一个示例图。
图9所示是各加热器的点亮控制的时间流程图的另一个示例图。
图10所示是定影动作时各加热器的点亮控制的控制流程图。
图11所示是定影带端部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12所示是将断电装置与定影带的宽度方向端部相向而对配置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包括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对电子照相方式的彩色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200”)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200的概要构成图。
图1所示的打印机200是形成多种颜色图像的成像部沿着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11的展开方向被并列设置的串列方式的彩色打印机。但是,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该方式,另外,不仅是打印机,还能够应用于复印机、传真装置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打印机200采用的是将作为可以形成图像的图像载体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并列设置的串列构造,所述图像是分别对应于被颜色分解为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等各色的像。
在打印机200中,由形成在各感光鼓20Y、20C、20M、20Bk上的调色剂图像构成的可视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一边与各感光鼓对置一边能够沿箭头A1方向移动的环状带的转印带11上。通过执行该一次转印过程,各个颜色的图像被重叠转印,然后,通过对作为记录材料的片材状的纸张P执行二次转印过程,来被一并转印。
在各感光体鼓20的周围,配置有随着感光体鼓20的旋转来用于图像形成处理的装置。以进行黑色的图像形成的感光体鼓20Bk为代表来说明时就是,沿着感光体鼓20Bk的回转方向配置有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充电装置30Bk、显影装置40Bk、一次转印辊12Bk以及清洁装置50Bk。在使用由充电装置30Bk均匀充电后进行的写入光Lb的写入中,使用光写入装置8。
对转印带11的重叠转印中,中间转印带11在图中A1方向上的移动的过程中,形成在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1的同一位置上重叠地转印。因此,一次转印是通过夹着转印带11被配设为与各感光鼓20Y、20C、20M、20Bk相向而对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的电压施加,从图中A1方向上游侧开始朝着下游侧来错开时机进行的。
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从图中A1方向的上游侧开始按该顺序排列。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被设置在用于分别形成黄色(Y)、青色(C)、品红色(M)、黑色(Bk)的图像的图像站里。
打印机200包括有进行每一颜色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四个图像站,和在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的上方被相向而对地配设,并具有转印带11及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的转印带单元10。另外,还具备与转印带11对置配设,从动于转印带11来带动旋转的二次转印辊5,和与转印带11对置配设,清洁转印带11的带清洁装置13。然后,还具备在上述四个图像站的下方对置配设的光写入装置8。
光写入装置8设置有作为写入静电潜像的光源的半导体激光源、耦合透镜、fθ透镜、曲面透镜、折返反射镜以及作为偏光机构的旋转多面镜等。光写入装置8的构成是,相对于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来照射对应于每一种颜色的写入光Lb,在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上形成静电潜像。写入光Lb在图1中,为了方便起见,是仅以黑色图像的图像站为对象来赋予符号的,对其他的图像站也是同样的。
在该打印机200中设置有作为供纸卡盒的纸张供给装置61,该供纸卡盒装载有向转印带11与二次转印辊5之间输送的纸张P。另外,设置有对位辊对4将纸张供给装置61输送来的纸张P以对应于图像站对调色剂图像的形成时机的规定的时机来朝着转印带11和二次转印辊5之间的二次转印部陆续送出。另外,还设置有检测纸张P的前端到达对位辊对4的传感器。
另外,在打印机200中设有作为定影单元的接触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100来用于在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上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以及将定影完毕的纸张P排出到打印机200的主体外部的排出辊7。另外,在打印机200的主体上部具备排纸盘17,来装载由排出辊7排出到打印机200的主体外部的纸张P。另外,在排纸盘17的下侧的装置主体内,设有充填了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的各色的调色剂的调色剂罐9Y、9C、9M、9Bk。
转印带单元10除了转印带11和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以外,还具有转印带11被架设环绕的驱动辊72及从动辊73。
从动辊73还具有相对于转印带11为张力施力机构的功能,因此,在从动辊73里设有使用弹簧等的施力机构。通过这些转印带单元10,和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和二次转印辊5,和带清洁装置13,就构成了转印装置71。
纸张供给装置61被配设在打印机200的主体下部,具有与最上面的纸张P的上表面抵接的供纸辊3。供送辊3通过在图中反时针转动方向上的回转驱动,来将最上面的纸张P朝着对位辊对4进行供给。
安装在转印装置71中的带清洁装置13包括有与转印带11相向而对且以抵接的方式来配设的清洁刷和清洁刮板。然后,带清洁装置13通过清洁刷和清洁刮板来刮落并除去转印带11上的残留调色剂等的异物,来对转印带11进行清洁。
另外,带清洁装置13具有用于搬出和废弃从转印带11除去的残留调色剂的排出机构。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100的概要构成图。
定影装置100具有作为可旋转的定影部件的定影带101,以及与此相向而对配置的作为可旋转的加压部件的加压辊103。另外,在定影带101的内侧配置有作为第一加热源的主加热器102a、作为第二加热源的副加热器102b、作衬垫为夹持形成部件的衬垫106以及支撑部件107等。这些被配置在定影带101内侧的主加热器102a、副加热器102b、衬垫106、滑动部件116及支撑部件107都具有定影带101的宽度方向长度以上的长度。
定影带101是由采用了镍、SUS等金属带或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的环状带或膜材来构成的。带的表层具有PFA或PTFE层等的脱模层,并具有脱模性以使得调色剂不会附着其上。在带的基础材料和PFA或PTFE层的之间也可以有硅橡胶层等形成的弹性层。没有硅橡胶层时虽然因热容量减小而提高了定影性,但在将未定影图像压碎后定影时,带表面上的微小凹凸被转印到图像里后,就会产生在图像的实心(solid)部里残留有橘子皮状的光泽不均(橘皮图像)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点,就需要将硅橡胶层设置在100μm以上。通过硅橡胶层的变形来吸收微小凹凸后就改善了橘皮图像。
加压辊103在芯棒105上具有弹性橡胶层104,并且为了得到脱模性而在表面设有脱模层(PFA或PTFE层)。加压辊103是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里的马达等驱动源借助于齿轮来传递有驱动力后旋转的。另外,加压辊103通过弹簧等被推压到定影带101一侧,并因为弹性橡胶层104被按压后的变形而具有规定的夹持宽度。加压辊103可以是中空的辊,也可以在加压辊103里设有卤素发热管等的加热源。弹性橡胶层可以是实心橡胶,在加压辊103内部没有加热管时,也可以采用海绵橡胶。海绵橡胶因为绝缘性高,并且定影带101的热量不易被带走而更为优选。
作为夹持部形成部件被配置在定影带101内侧的衬垫106,通过定影带101与加压辊103之间形成定影夹持N。衬垫106设有与定影带内表面滑动的滑动部件116。该衬垫106由支撑部件107支撑。
在图2中,衬垫106的与加压辊103相对的面为平坦状,但也可以是凹形状或其他形状。通过使衬垫106的与加压辊103相对的面为凹形状,定影夹持部N就成为向定影带一侧凹陷的凹形状。其结果是,由于记录材料先端的排出方向偏向加压辊83而提高了分离性,所以卡纸的发生得到抑制。
支撑部件107防止衬垫106受到加压辊103的压力而引起的挠曲,并希望在轴向上得到均匀的夹持宽度。
主加热器102a和副加热器102b是卤素发热管,定影带101通过这些加热器102a、102b的辐射热从内周一侧被直接加热。这里,各加热器102a、102b只要能够加热定影带101即可,既可以是IH,也可以是阻抗发热体、碳发热管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加热器102a、102b与支撑部件107之间设置有反射板109。通过设置反射板109,来抑制支撑部件107因来自各加热器102a、102b的辐射热等被加热而导致的无谓的能量消耗。这里,代之以设有反射板109,对支撑部件107的表面进行绝热或镜面处理,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定影带101的外部设置有检测定影带101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110。作为温度检测传感器110,使用热电堆等的温度响应性高的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传感器110检测定影带10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温度(参照图6)。
定影带101由加压辊103来带动旋转。在图2的情况下,加压辊103通过驱动源来旋转,定影带101通过定影夹持部N中传递到带里的驱动力来旋转。纸张上的图像即调色剂图像在定影夹持部N中通过加热、加压而被定影。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能够廉价地实现生产率和定影性的确保。
图3(a)所示是导向部件的立体图,图3(b)所示是导向部件的主视图。
配设在定影带10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导向部件451为相同的形状。如图所示,导向部件451具有被安装在定影装置100的侧板上的安装部451b和与定影带101的内周面的一端相向而对的导向部451a。
导向部451a是加压辊一侧被切除的大致圆筒形状。导向部451a具有与定影带101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并具有从定影带101的两端向内侧进入规定量的长度。导向部451a通过插入定影带101的端部来滑动,将定影带101的截面形状维持为圆形状。
在安装部451b的与导向部451a的内侧对应的部位里设有贯通孔451c,支撑部件107和加热器102a、102b贯通于该贯通孔451c来安装到定影装置100的侧板上。
图4所示是与定影装置中各加热器102a、102b的点亮控制有关的控制模块图。
控制部150具有CPU(中央处理装置)、存储控制程序的读出专用的存储器(ROM)、暂时存储数据的可读写存储器(RAM)、非易失性的闪存等。在控制部150中连接有主加热器102a、副加热器102b、温度检测传感器110、操作面板80。操作面板80具有显示部和操作部,来接受用户的输入操作。
控制部150将用户对操作面板80进行操作而输入的放置在纸张供给装置61里的纸张的尺寸信息存储到非易失性的闪存中。控制部150根据存储在该非易失性闪存中的纸张的尺寸信息以及温度检测传感器110检测到的定影带101的温度,来进行各加热器102a、102b的点亮控制。
图5所示是说明以往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器构成的图。
如图5所示,以往所具备的是仅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发热区域的配热特性的中央加热器202a、和仅在宽度方向两端具有发热区域的配热特性的端部加热器202b。使中央加热器202a和端部加热器202b点亮时的发热区域L在装置能够通过纸张的最大宽度尺寸以上。
以往,具有检测定影带101的端部的温度的端部温度检测传感器210b和检测定影带101的中央部的温度的中央部温度检测传感器210a。在通过大尺寸的纸张的情况下,根据端部温度检测传感器210b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端部加热器202b的点亮控制。根据中央部温度检测传感器210a的检测结果来进行中央加热器202a的点亮控制。由此,在宽度方向上将定影带101大致维持在规定温度即定影温度里。
在该以往的技术中,通过设有上述配热特性的中央加热器202a和端部加热器202b,能够在小尺寸纸张时断开端部加热器202b,在不对定影带101的端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定影。由此,在以较短的纸与纸之间的间隔来大量地连续印刷小尺寸纸张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定影带101的端部成为异常高温。但是,在面向办公室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几乎没有连续大量印刷纸张的情况,对于连续印刷时的生产率也不怎么要求。在这种面向办公室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要求的是廉价且首次打印时间快的装置。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采用的构成是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均匀地发热的配热特性的主加热器102a,以及具有宽度方向两端的发热量比中央的发热量多的配热特性的副加热器102b。由此,与图5所示的以往的构成相比,能够实现温度检测传感器的削减,实现装置的成本降低。另外,通过点亮主加热器102a和副加热器102b两者,能够使定影带的温度大致均匀地迅速上升到定影温度,能够抑制大尺寸纸张的首次打印时间的降低。
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
图6所示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器构成的图。
如图6所示地,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采用的构成是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均匀地发热的配热特性的主加热器102a,以及具有宽度方向两端的发热量比中央的发热量多的配热特性的副加热器102b。
各加热器102a、102b的发热区域L在本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通过纸张的最大宽度尺寸以上,副加热器102b的中央的发热量比主加热器102a的发热量少。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带10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设有一个温度检测传感器110,并且仅使用该温度检测传感器110来控制加热器,以使定影带101的温度维持在规定温度(待机温度或定影温度)里。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温度检测传感器110设置在定影带101的宽度方向中央,但只要配置在本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通过纸张的最小宽度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A6纵向尺寸:105mm)的范围内即可。
如图6所示,使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双方点亮时的端部的总的发热量比中央的发热量多。另一方面,当副加热器102b熄灭而仅有主加热器102a点亮时,如图7所示,在宽度方向上成为大致均匀的发热量,从而能够大致均匀地加热定影带101。
在本实施方式中,副加热器102b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具有规定的发热量,但副加热器102b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发热量也可以是0[W]。
图8所示是各加热器102a、102b的点亮控制的时间流程图的一个示例图。
控制部150在电源接通时的预热动作中,使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双方点亮。
在使定影带101的温度上升到规定温度(定影温度或待机温度)的预热时,定影带101的端部侧的热量被具有在定影带101的端部滑动的导向部451a的端部接触部件即导向部件451夺去。因此,定影带101的端部侧温度与中央侧相比容易产生温度降低的所谓温度下跌。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00在预热时,点亮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的双方,来使得端部的发热量比中央多。由此,即使定影带101的端部被导向部件451夺去一些热量,也能够抑制定影带101端部的温度下跌。由此,能够使定影带101的宽度方向端部与中央同等地迅速上升到规定温度(定影温度或待机温度)。由此,能够实现预热时间的缩短化,能够实现首次打印时间的缩短化。另外,能够确保预热结束后的最初的图像形成时的纸张端部的定影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夹持部通过纸张的纸张尺寸为大尺寸时,使得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双方点亮。如此,通过使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双方点亮,能够抑制以产生端部温度下跌的状态来进行定影动作,并能够抑制调色剂图像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定影不良的产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B4纵向(宽度尺寸:257mm)以上的尺寸设为大尺寸,将小于B4纵向的尺寸设为小尺寸,但不限于此,只要根据装置的构成来适当地设定大尺寸、小尺寸即可。
然后,控制部150从通过纸张开始(定影动作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停止副加热器102b的点亮控制,根据温度检测传感器110的检测结果仅对主加热器102a进行点亮控制,来将定影带101维持在定影温度里。
在定影动作刚开始后,由于导向部件451处于定影温度以下,因此热从定影带101的端部向导向部件451移动。但是,经过规定时间后,导向部件451升温到定影温度附近,从定影带101的端部向导向部件451的热移动就减少。如上所述,定影带101的宽度方向长度在装置能够通过纸张的最大宽度尺寸以上,定影带101的端部不直接与纸张接触。因此,定影带101的端部被纸张夺去的热量比定影带101的中央少。由此,当从定影带101的端部朝着导向部件451的热移动变少时,定影带101的端部被纸张或导向部件451夺去的热量就与中央的被纸张夺去的热量为相同程度了。其结果是,即使端部的发热量不比中央的发热量多,也不会产生端部温度下跌,并能够将定影带101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大致维持在定影温度。
仅有主加热器102a点亮时,如图7所示,在宽度方向上就成为大致均匀的发热量,定影带101就被大致均匀地加热。因此,在成为不发生端部温度下跌的条件后,根据配置在宽度方向中央的温度检测传感器110检测出的定影带101的温度,来进行主加热器102a的点亮控制。由此,能够将定影带101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维持为大致的定影温度,并能够抑制宽度方向端部的定影不良的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主加热器102a的配热特性设为在宽度方向上大致均匀地发热,在不产生端部温度下跌的条件后,能够通过以下的控制在宽度方向上将定影带101维持在大致的定影温度里。即,使副加热器102b断开,并根据温度检测传感器110的检测结果仅对主加热器102a进行点亮控制。由此,能够去除用于将端部维持在定影温度里的副加热器102b的点亮控制用的端部温度检测传感器210b,与以往构成相比,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削减,并能够实现装置的成本降低。
另一方面,在通过纸张的纸张为小尺寸时,根据温度检测传感器110的检测结果仅对主加热器102a进行点亮控制,来将定影带101维持在定影温度里。
当通过纸张的纸张为小尺寸时,由于形成在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比起发生定影带101的端部温度下跌的区域来是通过宽度方向内侧,因此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不会受到温度下跌的影响。由此,当纸张或调色剂图像为小尺寸时,就不点亮副加热器102b,而仅对主加热器102a进行点亮控制。由此,与点亮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的双方来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消耗电力的削减。另外,与点亮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的双方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定影带101的端部成为异常高温。
另外,在待机时,控制部150根据温度检测传感器110的检测结果对主加热器102a和副加热器102b的双方进行点亮控制,来将定影带101维持在待机温度里。
待机中,不会从纸张夺去热量。另一方面,定影带101的端部在待机中也会被导向部件451夺去热量。其结果是,在根据检测定影带101的中央部的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110的检测结果,仅通过主加热器102a的点亮控制来将定影带101的温度维持在待机温度里的情况下,有可能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即,定影带101的端部与中央部的温度差逐渐扩大,从而导致端部温度比中央部低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待机时是根据温度检测传感器110的检测结果,来对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的双方进行点亮控制,从而将定影带101维持在待机温度里。如上所述,通过使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的双方点亮,端部的发热量就会比中央部多。由此,能够对待机时定影带101的端部的温度低于中央部进行抑制。另外,待机时,热不会被纸张夺去,用于将定影带101维持在待机温度里的每单位时间的点亮量少。因此,即使端部的发热量与中央部的发热量之差有些大,定影带101的端部的温度也不会成为异常高温。
另外,当副加热器102b在中央部也具有规定的发热量(发热量>0[W])时,也可以根据温度检测传感器110的检测结果,仅对副加热器102b进行点亮控制,将定影带101维持在待机温度(参照图9)里。还有,在待机时仅点亮副加热器102b的情况下,与点亮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的双方的情况相比,发热量变少。其结果是,用于将定影带101维持在待机温度里的每单位时间的点亮量增多。由此,当副加热器102b的端部与中央部的发热量之差大时,定影带101的端部就有可能会成为异常高温。因此,在待机时仅对副加热器102b进行点亮控制的情况下,是将副加热器102b的端部与中央部的发热量之差设定得比在待机时对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两者进行点亮控制的情况少。
作为导向部件451,在热容量大、导向部件451的温度难以下降的构成时,也可以在待机中通过仅是主加热器102a的点亮控制来维持在待机温度里。
如上所述,当纸张为大尺寸时,以规定时间对主加热器102a和副加热器102b进行点亮控制。但是,即使纸张为大尺寸时,只要在与定影带端部的温度下跌的区域对应的部位里没有调色剂图像,在该调色剂图像的宽度方向端部就不会发生定影不良。因此,在定影夹持部里通过纸张的纸张尺寸为大尺寸时,在距纸张宽度方向端部的规定距离内没有调色剂图像(图像面积率=0)的情况下,与将小尺寸纸张在定影夹持部里进行通过纸张时为同样地,也可以仅对主加热器102a进行点亮控制。由此,与点亮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的双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消耗电力的削减。
图10所示是定影动作时各加热器102a、102b的点亮控制的控制流程图。
首先,控制部150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装置接收到打印指令后,就从闪存来读出放置在纸张供给装置61中的纸张的尺寸信息。接着,控制部150确认从闪存读出的纸张尺寸是否为大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宽度尺寸B4纵向以上)(S1)。
纸张尺寸为小尺寸(小于B4纵向尺寸)时(S1的″否″),如上所述,由于比起定影带端部的发生温度下跌的区域来是通过宽度方向内侧,所以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就不会受到温度下跌的影响。由此,在小尺寸时,就不点亮副加热器102b,而仅点亮主加热器102a(S6)。
另一方面,当纸张尺寸为大尺寸(B4纵向尺寸以上)时(S1的″是″),控制部150基于形成在纸张上的图像数据,确认在距纸张宽度方向端部的规定距离内是否有图像(S2)。即使是大尺寸纸张,在定影带端部的发生温度下跌的区域没有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S2的″否″),仅使主加热器102a点亮(S6)。
另外,根据纸张尺寸,从纸张宽度方向端部到因温度下跌的影响而发生定影不良为止的距离是不同的。因此,控制部150如下述表1所示,根据纸张尺寸,变更距纸张宽度方向端部的规定距离。
表1
纸张宽度 | 图像区域 |
A | 距纸张端部○○mm以内没有图像 |
B | 距纸张端部○○+ΔΔmm以内没有图像 |
另一方面,在距纸张宽度方向端部的规定距离内存在图像时(S2的″是″),就使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双方都点亮(S3)。然后,从定影动作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S4的″是″),导向部件451上升到定影温度附近,并在来自定影带端部的热移动变少后,熄灭副加热器102b(S5)。
另外,从点亮副加热器102b开始到熄灭为止的规定时间优选的是根据在定影夹持部N里通过纸张的纸张宽度而变更。
图11所示是定影带端部的温度变化图。
图11所示是点亮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的双方,来使定影带101达到定影温度t。其后,熄灭副加热器102b,并以纸张宽度为B4纵向(宽度尺寸:257mm)以上来纸张宽度互不相同的纸张通过定影夹持部时的定影带101的端部温度变化。
在使纸张宽度比纸张2窄的纸张1通过时,纸张从定影带101的端部夺取的热量少。因此,从定影带的端部向导向部件451移动的热量多,导向部件451在短时间内上升到定影温度t附近。因此,定影带101的端部温度以较少的时间来恢复到定影温度t,消除了温度下跌。即,在纸张1中,从纸张在定影夹持部通过纸张起只要经过X1秒,即使仅点亮主加热器102a,也不会产生定影带101的端部的温度下跌。
另一方面,对于纸张宽度宽的纸张2,由于纸张从定影带101的端部夺取的热量多,因此从定影带101的端部向导向部件451移动的热量就会变少。因此,热量长时间从定影带101的端部向导向部件451移动,定影带101的端部恢复到定影温度t就需要时间。即,在纸张2中,从纸张在定影夹持部通过纸张起只要经过X2秒(X1<X2),即使仅点亮主加热器102a,也不会产生定影带101端部的温度下跌。
如此,根据通过纸张的纸张宽度,即使仅点亮主加热器102a,定影带101的端部也不产生温度下跌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如下述表2所示,优选的是根据纸张宽度来改变使副加热器102b熄灭的规定时间。
表2
纸张宽度 | 规定时间 |
A | ○○秒 |
B(A<B) | ○○+ΔΔ秒 |
另外,从点亮定影动作时的副加热器102b到使其熄灭为止的规定时间优选的是装置的电源接通后的最初的图像形成时与待机状态后的图像形成时是不同的。具体地说,装置的电源接通时,由于具有与定影带101的端部接触的导向部451a的导向部件451大致为室温,所以,通过从定影带101的端部的热移动,比起待机状态后的图像形成时,导向部件451上升到定影温度附近更需要时间。因此,在装置的电源接通后的最初的图像形成时,与待机状态后的图像形成时相比,从点亮副加热器102b到熄灭为止的规定时间更长。
另外,在上述中,根据在距纸张宽度方向端部的规定距离内是否有调色剂图像,来进行是否仅使主加热器102a点亮、或使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双方点亮的点亮判断,但也可以如下所述地来进行点亮判断。即,控制部150可以基于从定影带101的端部到图像的端部的距离,来判断是仅点亮主加热器102a还是点亮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双方。
另外,在上述中,在距纸张宽度方向端部的规定距离内存在调色剂图像(图像面积率>0)时,使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双方点亮。但是,根据装置的构成,定影带端部的温度下降(温度下跌)有时也会是少的。在这样的装置中,例如在距纸张宽度方向端部的规定距离内的图像面积率为规定值以上时,也可以使副加热器102b和主加热器102a的双方都点亮。这是因为,即使在距纸张宽度方向端部的规定距离内有图像,如果该图像面积率少,被调色剂图像夺去的热量会很少。因此,即使在定影带101的端部存在温度下跌,也能够良好地进行距纸张宽度方向端部的规定距离内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
另外,一般的定影装置具有检测定影带101的表面温度的异常并停止向加热器供电的电力切断机构即断电装置。
作为断电装置可以例举有热电堆或温度熔断器。另外,作为断电装置,还可以列举的是具有温度响应性比温度检测传感器110差且廉价的热电堆等的异常温度检测机构即异常温度检测传感器,并根据该异常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切断对加热器的电力。
热电堆、温度熔断器或异常温度检测传感器与定影带101相向而对配置,当定影带101达到规定温度时,电力切断机构动作,从而停止向加热器的电力供给。
如图12所示,断电装置(热电堆、温度熔断器或异常温度检测传感器)130与定影带101的宽度方向端部相向而对配置。该定影带101的宽度方向端部是使主加热器102a和副加热器102b点亮时的发热量多的区域,是温度容易上升的区域。另外,即使在小尺寸纸张通过纸张时,该定影带101的端部也是温度容易上升的区域。因此,通过将断电装置130与定影带101的宽度方向端部相向而对配置,能够提早检测出异常,并能够切断对各加热器102a、102b的供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大量地连续印刷小尺寸纸张时,定影带101的端部温度容易比中央部高。这是因为定影带101的中央部接二连三地被通过定影夹持部的小尺寸纸张夺去热量。另一方面,对于定影带101的端部,因为热量几乎不被纸张夺去,当导向部件451升温至定影温度附近后,与中央部相比,由主加热器102a赋予的热量不会被纸张等其他部件夺去。其结果是,在小尺寸纸张的大量连续印刷时,定影带101的端部温度与中央部相比容易变高。
因此,也可以在衬垫106与定影带101的内周面之间设置均热部件来使得热积极地在宽度方向移动而降低定影带101的长度方向的温度不均匀性。通过设置均热部件,能够通过均热部件来使定影带端部的热向中央部移动。由此,在抑制中央部的温度下降的同时,还抑制了定影带端部的温度上升。另外,通过抑制定影带101的中央部的温度降低,在用于将定影带101维持在定影温度的控制中,能够基于温度检测传感器110的检测结果来抑制主加热器102a的每单位时间的点亮量。由此,能够抑制对定影带101的端部赋予的每单位时间的热量,并能够抑制定影带端部的温度上升。
另外,通过设置均热部件,能够迅速消除端部温度下跌,并缩短在定影夹持部对大尺寸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使主加热器102a和副加热器102b两者点亮的时间。由此,能够实现耗电的削减。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在使用定影带101的带定影方式中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在使用定影辊的辊定影方式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下面的各种方式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方式1)
在具有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和配热特性互不相同的定影部件加热用的多个加热源,并使纸张等的记录材料的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100中,设有在能够通过纸张的记录材料的最大尺寸宽度内具有宽度方向均匀的发热量的配热特性主加热器102a等的第一加热源,以及具与所述最大尺寸宽度的宽度方向两侧对应的发热量高于中央的发热量的配热特性的副加热器102b等的第二加热源。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定影装置中,主加热器的配热特性是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发热量比宽度方向端部的发热量多的配热特性。副加热器的配热特性是宽度方向端部的发热量多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发热量、且宽度方向端部的发热量多于主加热器的中央部的发热量。由于是这样的发热特性,在仅是主加热器的点亮控制的情况下,定影部件的端部温度就降低。另一方面,在仅对副加热器进行点亮控制的情况下,定影部件的中央部的温度就降低。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定影装置基于第一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温度来控制主加热器,并基于第二温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温度来控制副加热器,从而将定影部件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维持在大致规定温度(待机温度或定影温度)里。
与此相对,在方式1中,是将主加热器等的第一加热源的配热特性设为在宽度方向上具有均匀的发热量的配热特性。由此,在仅接通第一加热源的情况下,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加热定影部件,并在接通第一加热源和第二加热源时,能够使宽度方向端部的发热量多于中央部。
例如,在电源接通时等的与定影部件的端部接触的导向部件451等的端部接触部件的温度低的情况下,从定影部件的端部向端部接触部件移动的热量多。因此,此时,通过接通第一加热源和第二加热源来使宽度方向端部的发热量多于中央部的发热量,就能够使定影部件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大致均匀。通过第一加热源和第二加热源对定影部件加热规定时间时,端部接触部件的温度与定影部件为大致相同的温度。如此,当端部接触部件的温度大致与定影部件相同时,从定影部件的端部向端部接触部件移动的热就减少。因此,即使端部的发热量不比中央部多,也能够使定影部件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大致均匀。由此,在通过第一加热源和第二加热源加热规定时间后断开第二加热源,并基于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仅通过第一加热源来将定影部件的温度维持在规定温度里的控制,就能够将定影部件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大致维持在规定温度里。如此,在通过第一加热源和第二加热源加热规定时间后,因为仅通过第一加热源就能够将定影部件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大致维持为规定温度,所以就能够除去第二加热源用的温度检测传感器。由此,在方式1中,与专利文献1相比减少了温度传感器的个数,并能够将定影部件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大致维持为规定温度,从而能够实现装置的成本降低。
(方式2)
在方式1中,在对小于规定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小于B4纵向尺寸)的小尺寸宽度的纸张等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进行定影时,仅通过主加热器102a等的第一加热源加热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并在对规定宽度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是B4纵向尺寸以上)的大尺寸宽度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进行定影时,仅通过第一加热源、或者通过第一加热源和副加热器102b等的第二加热源的双方来加热定影部件。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在小于规定宽度的小尺寸宽度的记录材料的情况下,通过仅以主加热器102a等的第一加热源来加热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与通过第一加热源和副加热器102b等的第二加热源来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的端部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对大尺寸宽度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进行定影时,能够根据定影部件的端部温度下跌的状态、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仅通过第一加热源、或者通过第一加热源和第二加热源的双方来进行定影处理。
(方式3)
在方式2中,在对大尺寸宽度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进行定影时,从定影动作开始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通过主加热器102a等的第一加热源和副加热器102b等的第二加热源的双方加热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并在经过规定时间后,仅通过第一加热源来加热定影部件。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从定影动作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时,从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的端部向导向部件451等的端部接触部件的热移动变少,即使端部的热量不比中央部多,也不会产生端部温度下跌。由此,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前,通过以主加热器102a等的第一加热源和副加热器102b等的第二加热源的双方来加热定影部件,能够抑制定影部件的端部温度下跌。然后,经过规定时间后,通过仅以第一加热源加热定影部件,能够抑制定影带的端部的温度高于中央部。
(方式4)
在方式3中,规定时间根据纸张等的记录材料的尺寸宽度来决定。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当纸张的尺寸宽度短时,提早从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的端部向导向部件451等的端部接触部件的热移动变少,即使端部的热量不比中央部多,也不会产生端部温度下跌。由此,通过基于纸张等的记录材料的尺寸宽度来决定规定时间,能够良好地抑制定影部件的端部温度下跌,并且能够抑制端部的温度高于中央部。
(方式5)
在方式2至方式4中的任一方式中,在大尺寸宽度的情况下,当距纸张等的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端部为规定距离的范围内的图像面积率在阈值以下时,仅通过主加热器102a等的第一加热源加热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即使在定影夹持部通过纸张的记录材料为大尺寸宽度,距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端部为规定距离的范围内的图像面积率在阈值以下时,即使在定影部件的端部存在温度下跌,也不会在图像里发生定影不良。由此,在大尺寸宽度的情况下,当距纸张等的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端部为规定距离的范围内的图像面积率在阈值以下时,仅通过主加热器102a等的第一加热源加热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由此,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的发生,并且,与通过第一加热源和副加热器102b等的第二加热源对定影部件进行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耗电的降低。
(方式6)
在方式5中,规定距离基于记录材料的尺寸宽度来决定。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根据记录材料的尺寸宽度,因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的端部温度下跌的影响,距变为定影不良的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端部的距离是不同的。由此,通过基于记录材料的尺寸宽度来确定规定距离,能够抑制定影不良的发生,并且,与通过第一加热源和副加热器102b等的第二加热源对定影部件进行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耗电的降低。
(方式7)
在方式1至方式6中的任一方式中,在能够通过纸张的记录材料的最小尺寸宽度内配置温度检测传感器,并根据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主加热器102a等的第一加热源。
由此,能够将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维持在定影温度等的规定温度里。
(方式8)
在方式1至7中的任一方式中,在待机时,仅通过副加热器102b等的第二加热源、或主加热器102a等的第一加热源和第二加热源的双方来加热定影部件。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能够抑制在待机时产生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的端部的温度下跌。
(方式9)
在方式1至方式8中的任一方式中,设有断电装置130等的电力切断机构,当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温度在阈值以上时,切断对各加热源的电力供给。
由此,如实施方式说明的,通过基于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温度来切断对加热源的电力供给,能够提早检测温度异常,并切断向加热源的电力供给。
(方式10)
在方式1至方式9中的任一方式中,主加热器102a等的第一加热源的宽度方向各位置的发热量高于副加热器102b等的第二加热源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发热量。
由此,仅通过主加热器102a的加热就能够良好地将定影带101等的定影部件的温度维持在定影温度等的规定温度里。
(方式11)
一种具有在纸张等的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和将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100等的定影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定影机构,使用方式1~10中任一项的定影装置。
由此,在实现装置的成本降低的同时,能够得到良好的图像。
Claims (11)
1.一种具有定影部件和配热特性互不相同的定影部件加热用的多个加热源,并使记录材料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加热源,其在能够通过纸张的所述记录材料的最大尺寸宽度内具有宽度方向均匀的发热量的配热特性,以及
第二加热源,其具有与所述最大尺寸宽度的宽度方向两侧对应的发热量比中央的发热量高的配热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小于规定宽度的小尺寸宽度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进行定影时,仅通过所述第一加热源加热所述定影部件,在对规定宽度以上的大尺寸宽度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进行定影时,仅通过所述第一加热源、或者通过所述第一加热源和所述第二加热源的双方来加热所述定影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大尺寸宽度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进行定影时,从定影动作开始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通过所述第一加热源和所述第二加热源的双方加热所述定影部件,并在经过所述规定时间后,仅通过所述第一加热源来加热所述定影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时间根据所述记录材料的尺寸宽度来决定。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大尺寸宽度的情况下,当距所述记录材料的宽度方向端部为规定距离的范围内的图像面积率在阈值以下时,仅通过所述第一加热源加热所述定影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距离根据所述记录材料的尺寸宽度来决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能够通过纸张的所述记录材料的最小尺寸宽度内配置温度检测传感器,
并根据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第一加热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待机时,仅通过所述第二加热源、或所述第一加热源和所述第二加热源的双方来加热所述定影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电力切断机构,当所述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温度在阈值以上时,切断对各加热源的电力供给。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源的宽度方向各位置的发热量高于所述第二加热源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发热量。
11.一种具有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和将形成在所述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定影到该记录材料上的定影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定影机构,使用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99733 | 2020-12-01 | ||
JP2020199733A JP7557711B2 (ja) | 2020-12-01 | 2020-12-01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78670A true CN114578670A (zh) | 2022-06-03 |
Family
ID=78770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23118.4A Pending CN114578670A (zh) | 2020-12-01 | 2021-11-09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662678B2 (zh) |
EP (1) | EP4009111B1 (zh) |
JP (1) | JP7557711B2 (zh) |
CN (1) | CN114578670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71634B2 (ja) * | 2021-03-12 | 2024-10-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2023112654A (ja) | 2022-02-01 | 2023-08-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9363A (ja) * | 1992-06-30 | 1994-01-28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JP2000162907A (ja) * | 1998-11-30 | 2000-06-16 | Canon Inc |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55772A (ja) * | 2000-03-08 | 2001-09-21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72802A (ja) * | 2002-03-19 | 2003-09-26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 |
JP2006308977A (ja) * | 2005-04-28 | 2006-11-0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50286175A1 (en) * | 2014-04-03 | 2015-10-08 | Konica Minolta, Inc.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6105129A (ja) * | 2014-12-01 | 2016-06-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80004135A1 (en) * | 2016-07-01 | 2018-01-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47290B2 (ja) | 1998-11-30 | 2005-05-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012685B2 (ja) | 2000-02-14 | 2007-11-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773462B2 (ja) * | 2002-04-09 | 2006-05-10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257902A (ja) | 2004-03-10 | 2005-09-22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14086B2 (ja) | 2004-09-09 | 2011-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333743B2 (en) * | 2004-09-09 | 2008-02-19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device, and fixing method |
US7414640B2 (en) | 2006-06-14 | 2008-08-1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Fix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method |
JP4592782B2 (ja) * | 2008-05-14 | 2010-12-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30316B2 (ja) | 2008-09-16 | 2013-07-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 |
JP2016099590A (ja) | 2014-11-26 | 2016-05-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618887B2 (en) * | 2015-01-30 | 2017-04-11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7021325A (ja) | 2015-07-09 | 2017-0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US10067449B2 (en) | 2015-07-09 | 2018-09-0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9804546B2 (en) | 2015-07-15 | 2017-10-31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9904220B2 (en) | 2016-02-25 | 2018-02-27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7302167B2 (ja) * | 2017-12-26 | 2023-07-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338412B2 (ja) | 2019-01-31 | 2023-09-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3696614B1 (en) * | 2019-01-31 | 2022-08-10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CN211264073U (zh) | 2020-01-22 | 2020-08-14 | 天津兰普里克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的双管卤素加热灯 |
-
2020
- 2020-12-01 JP JP2020199733A patent/JP7557711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1-09 CN CN202111323118.4A patent/CN114578670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1-23 EP EP21209857.8A patent/EP4009111B1/en active Active
- 2021-11-24 US US17/534,456 patent/US1166267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9363A (ja) * | 1992-06-30 | 1994-01-28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JP2000162907A (ja) * | 1998-11-30 | 2000-06-16 | Canon Inc |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55772A (ja) * | 2000-03-08 | 2001-09-21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72802A (ja) * | 2002-03-19 | 2003-09-26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 |
JP2006308977A (ja) * | 2005-04-28 | 2006-11-0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50286175A1 (en) * | 2014-04-03 | 2015-10-08 | Konica Minolta, Inc.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4977833A (zh) * | 2014-04-03 | 2015-10-14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6105129A (ja) * | 2014-12-01 | 2016-06-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80004135A1 (en) * | 2016-07-01 | 2018-01-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171315A1 (en) | 2022-06-02 |
US11662678B2 (en) | 2023-05-30 |
EP4009111B1 (en) | 2025-02-12 |
EP4009111A1 (en) | 2022-06-08 |
JP2022087671A (ja) | 2022-06-13 |
JP7557711B2 (ja) | 2024-09-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8192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eventing excessiv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of fixing device | |
US6778790B2 (en) |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preventing excessiv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 |
JP5768507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918003B2 (en) | Fixing device | |
JP517346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112024B2 (en) | Heat fixing apparatus | |
JP6907635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575444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JP6299462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10064440A1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
CN114578670A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6200802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0144223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2164249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JP201419940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699184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01051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2126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849447B2 (ja) |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816488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3172474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3171069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2139944A (ja)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14178635A (ja)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090851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