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24985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24985A CN113524985A CN202110314587.3A CN202110314587A CN113524985A CN 113524985 A CN113524985 A CN 113524985A CN 202110314587 A CN202110314587 A CN 202110314587A CN 113524985 A CN113524985 A CN 1135249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bead
- radial direction
- tire radial
- outer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28—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bead reinforcing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15/0054—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ply turn-up portion parallel and adjacent to carcass main por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15/0036—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high ply turn-up, i.e. folded around the bead core and terminating radially above the point of maximum section wid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28—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bead reinforcing layer
- B60C2015/0685—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of the cords, e.g. modulus of the co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充气轮胎。实现轻量化并且提高耐久性。充气轮胎(1)包含胎体(6)、胎圈三角胶(8)和胎圈加强层(9)。胎圈三角胶(8)的高度(H1)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15%~25%。胎圈加强层(9)具有:第一部分(9A),其配置于胎体(6)的主体部(11)的轮胎轴向外侧;以及第二部分(9B),其经过胎圈芯(5)的轮胎径向的内侧而在胎体(6)的折返部(12)的轮胎轴向的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第二部分(9B)的轮胎径向的外端(9e)比折返部(12)的轮胎径向的外端(12e)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远离5mm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对于安装于各种车辆上的充气轮胎,如果其质量大,则车辆的非悬挂质量增大,有可能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车辆行驶系统的耐久性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在严 格条件下使用的竞赛用轮胎,上述影响显著,强烈希望轮胎的轻量化。
作为使轮胎轻量化的方法,例如进行胎侧厚度的降低或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缩短化(低折叠化(日文:ロータンナップ化))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93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根据上述对策,有可能降低轮胎的刚性。轮胎刚性的降低导致转弯时的抓地性恶化、耐久性恶化。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提高耐久性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其中,包含:一对胎圈部,它们分别埋设有胎圈芯;胎 体,其跨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胎圈三角胶,其从所述各胎圈芯起朝向轮胎径向的 外侧延伸;以及胎圈加强层,其由配置于所述各胎圈部的帘线帘布层构成,所述胎体 包含第一胎体帘布层,该第一胎体帘布层包含:在所述胎圈芯之间延伸的主体部;以 及绕所述各胎圈芯从轮胎轴向的内侧折返到外侧的折返部,所述胎圈三角胶的从胎圈 基线起的轮胎径向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的15%~25%,所述胎圈加强层包含:第一 部分,其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轮胎轴向外侧;以及第二部分,其经过所述胎圈芯的轮 胎径向的内侧而折返,在所述折返部的轮胎轴向的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 二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比所述折返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远离 5mm以上。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圈加强层包含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接触的接触部。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比所述第二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远离5mm以上。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从胎圈基线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的45%~60%处。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折返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从胎圈基线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的30%~45%处。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圈部分别在所述折返部的轮胎轴向的外侧设置有外侧三角胶。
另外,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优选为,所述外侧三角胶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比所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外端靠轮胎径向的外侧。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三角胶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比所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远离5mm以上。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2为所述胎圈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1以上。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2为胎圈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1的125%~175%。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三角胶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从所述胎圈基线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的55%~70%处。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体包含配置于所述第一胎体帘布层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的第二胎体帘布层,所述第二胎体帘布层由在所述胎圈芯之间延伸的主 体部构成。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胎体包含配置于所述第一胎体帘布层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的第二胎体帘布层,所述第二胎体帘布层包含:主体部,其在所述胎圈 芯之间延伸;以及折返部,其绕所述各胎圈芯从轮胎轴向的内侧折返到外侧而向轮胎 径向的外侧延伸。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胎体帘布层的所述折返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比所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外端靠轮胎径向的外侧。
本发明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实现轻量化并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右半部分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胎圈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胎圈部的放大图。
图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胎圈部的放大图。
图5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右半部分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标号说明
1:充气轮胎;4:胎圈部;5:胎圈芯;6:胎体;8:胎圈三角胶;9:胎圈加强 层;9A:第一部分;9B:第二部分;9e:外端;11:主体部;12:折返部;H:轮胎 截面高度;H1:胎圈三角胶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标准状态下 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的右半部分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图1中示出例如竞 赛用的轮胎1。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乘用车用或重载用等轮胎1。
所述“标准状态”是指在轮胎1被安装于标准轮辋(未图示)并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1的各部分的尺寸 等是在该标准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标准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轮胎来确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Design Rim)”,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标准内压”是指在包含 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轮胎来确定各规格的空气压,如果是 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极限(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 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膨胀压力(INFLATIONPRESSURE)”。
在如竞赛用轮胎1那样没有适用的规格的情况下,标准轮辋以及标准内压适用制造商推荐的轮辋以及空气压。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包含分别埋设有胎圈芯5的一对胎圈部(省略一个胎圈部的图示)4和跨在一对胎圈部4之间的胎体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包含从各胎圈 芯5起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的胎圈三角胶8以及由配置于各胎圈部4的帘线帘布层9c 构成的胎圈加强层9。
胎体6包含第一胎体帘布层6A,该第一胎体帘布层6A包含:主体部11,其在胎圈 芯5之间延伸;以及折返部12,其绕各胎圈芯5从轮胎轴向的内侧向外侧折返。
胎圈三角胶8从胎圈基线BL起的轮胎径向的高度H1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15%~25%。由此,使轮胎1轻量化。在本说明书中,胎圈基线BL是规定所述标准轮辋的轮 辋径(参照JATMA)的轮胎轴向线。
胎圈加强层9包含:第一部分9A,其配置于主体部11的轮胎轴向外侧;以及第二 部分9B,其经过胎圈芯5的轮胎径向的内侧而折返,在折返部12的轮胎轴向的内侧向 轮胎径向外侧延伸。这样的胎圈加强层9与胎体6、胎圈芯5以及胎圈三角胶8协作,进 一步提高胎圈部4的弯曲刚性。
第二部分9B的轮胎径向的外端9e比折返部12的轮胎径向的外端12e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远离5mm以上。由此,行驶时的胎圈部4的变形被分散,胎圈部4的耐久性提高。
若胎圈三角胶8的高度H1变大,则轮胎质量的降低效果有可能变小。若胎圈三角胶8的高度H1变小,则胎圈部4的耐久性有可能下降。因此,胎圈三角胶8的高度H1 优选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18%以上,更优选为22%以下。
轮胎1包含配置于胎体6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的带束层7以及配置于胎圈部4的胎圈包布13。带束层7以及胎圈包布13由公知的结构形成。
胎圈包布13例如包含内侧部13a和与内侧部13a相连的外侧部13b。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部13a配置于主体部11的轮胎轴向的内侧,形成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内端1i。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部13b从内端1i起朝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外 侧部13b例如向折返部12的轮胎轴向的外侧延伸。
胎圈包布13的外侧部13b的轮胎径向的外端13e形成为与胎圈三角胶8的轮胎径向的外端8e实质上相同的高度。由此,在转弯行驶时,由于作用有更大的横向力的胎圈 三角胶8附近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提高耐久性。所述“实质上相同的高度”是指胎圈 包布13的外端13e与胎圈三角胶8的外端8e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La(图2所示)为3mm 以下。
折返部12的外端12e优选从胎圈基线BL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H的30%~45%处。由于折返部12的外端12e为从胎圈基线BL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 的轮胎截面高度H的30%以上,因此能够提高胎圈部4的耐久性。由于折返部12的外端 12e为从胎圈基线BL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的轮胎截面高度H的45%以下,因此能够 发挥轮胎1的质量降低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体6包含第一胎体帘布层6A和配置于第一胎体帘布层6A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的第二胎体帘布层6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胎体帘布层6B由在胎圈芯5之间延伸的主体部14形成。主体部14的轮胎径向的内端14i例如配置于胎圈部4。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4的内端 14i比胎圈芯5的轮胎径向的外端5e靠轮胎径向的内侧。这样的第二胎体帘布层6B提高 了胎圈部4的刚性。主体部14的内端14i例如比胎圈芯5的轮胎径向的中间位置5c靠轮 胎径向的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4的内端14i比胎圈包布13的外侧部13b的轮胎径向的外端13e靠轮胎径向的内侧。第二胎体帘布层6B例如配置为与胎圈包布13的外侧部13b 接触。由此,进一步提高胎圈部4的耐久性。
第一胎体帘布层6A及第二胎体帘布层6B例如由贴胶(省略图示)覆盖相对于轮 胎周向以70度~90度的角度排列的胎体帘线而形成。所述胎体帘线优选采用例如尼 龙、聚酯或人造丝等有机纤维帘线或钢丝帘线。所述贴胶采用公知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圈芯5的截面形成为圆形状。胎圈芯5例如通过将预先涂有橡胶的1根胎圈线(省略图示)呈螺旋状卷绕而形成为环状。另外,胎圈芯5的截面不限 于圆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矩形状或六边形状。
图2是胎圈部4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胎圈三角胶8具有:外向端8a,其在胎圈芯 5上位于轮胎轴向最外侧;以及外侧面8b,其连接外向端8a和外端8e。在本实施方式 中,外侧面8b形成为朝向轮胎轴向的内侧凹陷的凹面。外侧面8b例如形成为平滑的圆 弧状的面。这样的胎圈三角胶8相对于转弯行驶时作用的较大的横向力,对胎圈加强 层9、胎体6的折返部12赋予牵引力,因此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另外,外侧面8b并不限 定于这样的方式。
外侧面8b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向轮胎轴向的内侧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面8b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θ1为5度~25度。这样的外侧面8b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角 度θ1是用直线连接外向端8a和外端8e而成的假想线8c的角度。
胎圈三角胶8例如优选为比胎体6的所述贴胶的复弹性模量E*a大的复弹性模量E*1。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圈三角胶8的复弹性模量E*1优选为40MPa以上,更优选为 60MPa以上,并且优选为120MPa以下,更优选为100MPa以下。这样的胎圈三角胶8 提高了胎圈部4的弯曲刚性。另外,这样的胎圈三角胶8适合用于竞赛用的轮胎1。
复弹性模量E*根据“JIS K6394”的规定,通过下述的测定条件,使用粘弹性分光仪(GABO公司制的试验机)来测量。
初始变形:5%
振幅:±1.0%
频率:10Hz
变形模式:牵引
测定温度:30℃
胎圈加强层9的第一部分9A例如与主体部11及胎圈三角胶8相接触。第二部分9B例如与折返部12及胎圈三角胶8相接触。
胎圈加强层9例如用加强橡胶(省略图示)覆盖多根加强帘线而形成。胎圈加强 层9的所述加强帘线以比所述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小的角度倾斜,例如以 20度~70度的角度倾斜,优选以30度~60度的角度倾斜,更优选以40度~50度的角度 倾斜。所述加强帘线优选采用例如尼龙、聚酯或人造丝等有机纤维帘线或钢丝帘线。 优选为,胎圈加强层9的所述加强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b例如小于胎圈三角胶8的复弹 性模量E*1。
胎圈加强层9包含第一部分9A和第二部分9B相接触的接触部17。这样的接触部17提高胎圈部4的弯曲刚性并且抑制轮胎1的质量的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17 形成在胎圈三角胶8的外端8e与第二部分9B的外端9e之间。虽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 接触部17的轮胎径向的长度H2优选为轮胎截面高度H的15%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 并且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优选地,第一部分9A的轮胎径向的外端9a比第二部分9B的轮胎径向的外端9e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远离5mm以上。由此,提高行驶时的胎圈部4的变形的分散效果。 第一部分9A的外端9a和第二部分9B的外端9e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离L2例如优选为 15mm以下。第一部分9A的外端9a和第二部分9B的外端9e之间的距离L2优选为与第二 部分9B的外端9e和折返部12的外端12e之间的距离L1(图1所示)实质上相同。所述“实 质上”是指距离L1与距离L2之差的绝对值|L1-L2|为2mm以下。
虽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9A的外端9a以及第二部分 9B的外端9e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靠轮胎径向的外侧。在本说明书中,轮胎最大宽度 位置M是指胎体6向轮胎轴向的最外侧伸出的位置。
图3是胎圈部4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胎圈加强层9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部分9A的外端)9a优选从胎圈基线BL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 截面高度H的45%~60%处。由于胎圈加强层9的外端9a从胎圈基线BL起朝向轮胎径向 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H的45%以上处,因此胎圈部4的耐久性提高。由于胎圈加强 层9的外端9a从胎圈基线BL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H的60%以下 处,因此,能够抑制轮胎1的质量的过度增加。根据这样的观点,进一步优选为胎圈 加强层9的外端9a从胎圈基线BL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H的50%以 上处,进一步优选为位于55%以下处。
轮胎1在各个胎圈部4的折返部12的轮胎轴向的外侧设置有外侧三角胶10。这样的外侧三角胶10提高胎体6、胎圈加强层9的弯曲刚性。外侧三角胶10例如配置在折返部 12和第二胎体帘布层6B之间。
外侧三角胶10的轮胎径向的外端10e优选比胎圈加强层9的外端9e靠轮胎径向的外侧。这样的外侧三角胶10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胎圈部4的弯曲刚性。
外侧三角胶10的外端10e优选为从胎圈加强层9的外端9a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远离5mm以上。外侧三角胶10的外端10e与胎圈加强层9的外端9a之间的轮胎径向的距 离L3优选为15mm以下。由此,能够均衡地提高耐久性和降低轮胎质量。另外,在本 实施方式中,由于距离L1、L2以及L3在轮胎径向上为5mm以上,因此行驶时的胎圈 部4的变形有效地被分散,发挥优异的耐久性。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优选为外侧三角胶10的外端10e从胎圈基线BL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H的55%以上处,更优选为位于60%以上处。此外, 优选为外侧三角胶10的外端10e从胎圈基线BL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 高度H的70%以下处,更优选为位于65%以下处。
外侧三角胶10的内端10i例如位于胎圈芯5的外端5e与中间位置5c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三角胶10的轮胎径向的内端10i被配置在与第二胎体帘布层6B的内端14i 在轮胎径向上相同的位置。
外侧三角胶10的最大橡胶厚度Ha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3.5mm以上,并且优 选为6mm以下,更优选为5.5mm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外侧三角胶10的最大橡胶厚 度Ha是指与第二胎体帘布层6B所接触的外侧三角胶10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面10a正交 的方向的长度。
外侧三角胶10的复弹性模量E*2优选为胎圈三角胶8的复弹性模量E*1以上。这样的外侧三角胶10能够进一步提高胎圈部4的弯曲刚性,从而能够大幅提高耐久性。
在外侧三角胶10的复弹性模量E*2过大的情况下,刚性差在胎圈三角胶8的外端8e的轮胎径向的内外侧增大,因此反而有可能使耐久性恶化。因此,外侧三角胶10的复 弹性模量E*2进一步优选为胎圈三角胶8的复弹性模量E*1的125%以上,更优选为 135%以上,并且优选为175%以下,更优选为170%以下。
另外,轮胎1例如包含胎侧胶3G,该胎侧胶3G配置在第二胎体帘布层6B的轮胎轴向的外侧。本实施方式的胎侧胶3G不与外侧三角胶10直接接触,而是隔着第二胎体 帘布层6B配置在外侧三角胶10的轮胎轴向的外侧。由此,在轮胎成型时能够有效地 排出空气。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侧胶3G形成轮胎1的外表面1a。
虽然没有特别地限定,但胎侧胶3G的橡胶厚度Hb为0.8mm~2.0mm。
图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胎圈部4的剖视图。对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圈三角胶8的外侧面8b 的角度θ1形成得大于本实施方式的外侧面8b的角度θ1。这样的外侧面8b在转弯行驶时 对第二部分9B和折返部12施加更大的牵引力。另外,外侧面8b能够使外侧三角胶10 的最大橡胶厚度Ha形成得较大。
图5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剖视图。对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胎体6包含配置于第一胎体帘 布层6A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的第二胎体帘布层6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胎体帘布层 6B包含:主体部14,其在胎圈芯5之间延伸;以及折返部16,其绕各胎圈芯5从轮胎 轴向的内侧朝向外侧折返而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
第二胎体帘布层6B的折返部16的轮胎径向的外端16e与外侧三角胶10的轮胎径向的外端10e在轮胎径向上错位。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分散行驶时的变形。
折返部16的外端16e比胎圈加强层9的外端9a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由此,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具有图1或图5的基本结构的尺寸(前轮:270/660R18、后轮:310/710R18)的竞 赛用的充气轮胎是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出的。然后,对各测试轮胎的耐久性、抓地性 及轮胎质量进行了测试。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和测试方法如下所示。
<耐久性>
使前轮用的测试轮胎在下述条件下在鼓上行驶,测定直到胎圈部产生损伤为止的行驶距离。结果以比较例1的行驶距离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内压:200kPa
载荷:9.0kN
速度:200km/h
<抓地性>
各测试轮胎在下述条件下安装于排气量3800cc的竞赛用汽车的前轮、后轮。并且,测试驾驶员使上述汽车在作为干燥沥青路面的绕圈路线的测试路线上行驶,通过测试 驾驶员的感官来评价此时的响应性、刚性感、与稳定性相关的抓地性。结果以比较例 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内压:200KPa(前轮、后轮共用)
<轮胎质量>
测量每个轮胎的质量。结果以比较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小越轻。
测试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综合评价”以耐久性×抓地性/轮胎质量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外侧三角胶的高度”:外侧三角胶的外端与胎圈基线之间的轮胎径向的长度/轮胎截面高度(%)
“胎圈加强层的高度”:胎圈加强层的外端与胎圈基线之间的轮胎径向的长度/轮胎截面高度(%)
“折返部的高度”:第一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外端与胎圈基线之间的轮胎径向的长度/轮胎截面高度(%)
【表1】
【表2】
根据测试的结果可知,实施例的测试轮胎与比较例的测试轮胎相比,实现轻量化且耐久性提高。另外,可以理解为,实施例的测试轮胎与比较例的测试轮胎相比,抓 地性优异。另外,实施例12的轮胎有可能在轮胎外表面产生不良。
Claims (14)
1.一种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充气轮胎包含:
一对胎圈部,它们分别埋设有胎圈芯;
胎体,其跨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
胎圈三角胶,其从所述各胎圈芯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以及
胎圈加强层,其由配置于所述各胎圈部的帘线帘布层构成,
所述胎体包含第一胎体帘布层,该第一胎体帘布层包含:在所述胎圈芯之间延伸的主体部;以及绕所述各胎圈芯从轮胎轴向的内侧折返到外侧的折返部,
所述胎圈三角胶的从胎圈基线起的轮胎径向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的15%~25%,
所述胎圈加强层包含:第一部分,其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轮胎轴向外侧;以及第二部分,其经过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的内侧而折返,在所述折返部的轮胎轴向的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第二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比所述折返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远离5mm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圈加强层包含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接触的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比所述第二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远离5m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从胎圈基线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的45%~60%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折返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从胎圈基线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的30%~45%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圈部分别在所述折返部的轮胎轴向的外侧设置有外侧三角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三角胶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比所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外端靠轮胎径向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三角胶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比所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向轮胎径向的外侧远离5mm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2为所述胎圈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1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2为胎圈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1的125%~175%。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三角胶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从所述胎圈基线起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位于轮胎截面高度的55%~70%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体包含配置于所述第一胎体帘布层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的第二胎体帘布层,
所述第二胎体帘布层由在所述胎圈芯之间延伸的主体部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体包含配置于所述第一胎体帘布层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的第二胎体帘布层,
所述第二胎体帘布层包含:主体部,其在所述胎圈芯之间延伸;以及折返部,其绕所述各胎圈芯从轮胎轴向的内侧折返到外侧而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胎体帘布层的所述折返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比所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外端靠轮胎径向的外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74290A JP7484370B2 (ja) | 2020-04-17 | 2020-04-17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20-074290 | 2020-04-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24985A true CN113524985A (zh) | 2021-10-22 |
CN113524985B CN113524985B (zh) | 2025-03-14 |
Family
ID=74870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14587.3A Active CN113524985B (zh) | 2020-04-17 | 2021-03-24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50892B2 (zh) |
EP (1) | EP3895916B1 (zh) |
JP (1) | JP7484370B2 (zh) |
CN (1) | CN113524985B (zh)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19621A (en) * | 1976-06-22 | 1982-03-16 | Bridgestone Tire Company Limited | Pneumatic radial tire having an improved bead portion reinforcing construction |
JPH0455108A (ja) * | 1990-06-22 | 1992-02-21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WO2002096676A1 (fr) * | 2001-05-29 | 2002-12-05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
JP2006290164A (ja) * | 2005-04-11 | 2006-10-26 | Bridgestone Corp | 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7290578A (ja) * | 2006-04-26 | 2007-11-08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レース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544165A (zh) * | 2008-03-25 | 2009-09-3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载重轮胎 |
US20150306920A1 (en) * | 2012-11-30 | 2015-10-29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6427410A (zh) * | 2015-08-04 | 2017-02-22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7154661A (ja) * | 2016-03-03 | 2017-09-0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8016215A (zh) * | 2016-11-04 | 2018-05-11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8111433A (ja) * | 2017-01-13 | 2018-07-1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8297624A (zh) * | 2017-01-13 | 2018-07-2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JP2018140710A (ja) * | 2017-02-28 | 2018-09-1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200001665A1 (en) * | 2018-06-28 | 2020-01-02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73162B1 (en) * | 1998-04-10 | 2001-08-14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with specified bead portion |
JP3493173B2 (ja) * | 2000-10-31 | 2004-02-0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US8413700B2 (en) * | 2010-02-04 | 2013-04-09 |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 Tire having staggered turn-ups |
JP2013129346A (ja) | 2011-12-22 | 2013-07-04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4125144A (ja) * | 2012-12-27 | 2014-07-07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6029404B (zh) * | 2014-02-26 | 2018-09-1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EP3354487B1 (en) * | 2015-10-15 | 2022-07-13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JP6988540B2 (ja) * | 2018-02-14 | 2022-01-0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989223B2 (ja) | 2018-05-30 | 2022-01-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20
- 2020-04-17 JP JP2020074290A patent/JP7484370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10 EP EP21161658.6A patent/EP3895916B1/en active Active
- 2021-03-22 US US17/207,800 patent/US11850892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3-24 CN CN202110314587.3A patent/CN1135249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19621A (en) * | 1976-06-22 | 1982-03-16 | Bridgestone Tire Company Limited | Pneumatic radial tire having an improved bead portion reinforcing construction |
JPH0455108A (ja) * | 1990-06-22 | 1992-02-21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WO2002096676A1 (fr) * | 2001-05-29 | 2002-12-05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
JP2006290164A (ja) * | 2005-04-11 | 2006-10-26 | Bridgestone Corp | 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7290578A (ja) * | 2006-04-26 | 2007-11-08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レース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544165A (zh) * | 2008-03-25 | 2009-09-3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载重轮胎 |
US20150306920A1 (en) * | 2012-11-30 | 2015-10-29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6427410A (zh) * | 2015-08-04 | 2017-02-22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7154661A (ja) * | 2016-03-03 | 2017-09-0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8016215A (zh) * | 2016-11-04 | 2018-05-11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8111433A (ja) * | 2017-01-13 | 2018-07-1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8297624A (zh) * | 2017-01-13 | 2018-07-2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JP2018140710A (ja) * | 2017-02-28 | 2018-09-1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200001665A1 (en) * | 2018-06-28 | 2020-01-02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Pneumatic tir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24985B (zh) | 2025-03-14 |
EP3895916A1 (en) | 2021-10-20 |
JP7484370B2 (ja) | 2024-05-16 |
US20210323359A1 (en) | 2021-10-21 |
JP2021172104A (ja) | 2021-11-01 |
US11850892B2 (en) | 2023-12-26 |
EP3895916B1 (en) | 2023-1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170821B2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JP4621091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EP2206612B1 (en) | Tire for motor-bicycle | |
CN110062705B (zh) | 泄气保用轮胎 | |
JP6638402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72830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418202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13047192A1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
JP738805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06735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49449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52800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110802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38315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3524985B (zh) | 充气轮胎 | |
JP2004161026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333511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リム装着タイヤ | |
JP652912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4980010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472466B2 (ja) | タイヤ | |
JP2006315580A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 | |
JP5173649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装着方法 | |
JP7131047B2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
JP7064352B2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
JP2024134189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