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335126B -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5126B
CN113335126B CN202110771554.1A CN202110771554A CN113335126B CN 113335126 B CN113335126 B CN 113335126B CN 202110771554 A CN202110771554 A CN 202110771554A CN 113335126 B CN113335126 B CN 1133351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energy consumption
travel
determining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15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35126A (zh
Inventor
汪庆
刘红领
顾昌明
夏广飞
董童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7155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351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35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51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351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51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in response to charging parameters, e.g. current, voltage or electrical 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6Data transfer between charging stations an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2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responding to state of charge [So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获取行程信息、系统设置和负载数据;根据所述行程信息、所述系统设置和所述负载数据确定行程能耗;获取动力电池剩余电量;根据所述行程能耗和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判断是否有即时充电需求,若有则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本发明能够在行程开始前获取行程信息、系统设置和负载数据,确定行程能耗,并在动力电池有即时充电需求时,根据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自动前往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能够保证每次行程都有充足的电量,避免用户在行程中充电。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问题也成为原来越多用户所关心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总是担心电池的电量无法满足目的行程的里程需求,而用户又无法保证在每次出行前都将电池充满电,因此,保障电池电量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成为了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广的必然要求。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电动汽车产品能够结合导航信息,在电池电量较低的时候给驾驶者最近的充电信息提示,并通过对剩余电量的预判结合驾驶者驾驶习惯和目标地点,推荐最佳充电地点。这种方式虽然避免了电池没电影响行程,但只能实现应急功能,不能作为长期充电策略。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根据目标行程制定充电策略,保证用户的每次行程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充电提示仅考虑电池电量,用户需要在行程中等待充电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根据目标行程制定充电策略,保证用户的每次行程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行程信息、系统设置和负载数据;
根据所述行程信息、所述系统设置和所述负载数据确定行程能耗;
获取动力电池剩余电量;
根据所述行程能耗和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判断是否有即时充电需求,若有则
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行程能耗和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判断是否有即时充电需求,具体包括:
若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并且
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行程能耗,则
认为有即时充电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行程能耗大于或等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则
根据行程信息确定二次充电计划,所述二次充电计划包括充电地点和充电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并且
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大于所述行程能耗,则
向用户发出充电需求选择,若接收到充电指令,则
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具体包括:
获取设定范围内的充电系统信息,若设定范围内存在闲置充电位,则控制车辆行驶至距离最近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否则以设定频率获取设定范围内的充电系统信息,直至捕捉到闲置充电位,控制车辆行驶至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行程信息包括出发时间和行车路线,所述系统设置包括驾驶模式、能量回收模式和空调设置,所述负载数据包括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
所述根据所述行程信息、所述系统设置和所述负载数据确定行程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行车路线、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确定基础能耗;
根据出发时间、行车路线和空调设置确定空调能耗;
根据行车路线、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确定负载能耗;
确定所述基础能耗、所述空调能耗和所述负载能耗之和为行程能耗。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行车路线、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确定基础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行车路线进行行车路况划分,包括行车路况和每种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里程;
根据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确定每种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基础能耗率;
根据每种行车路况的里程和对应的基础能耗率确定每种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能耗;
将所有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能耗相加计算基础能耗。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出发时间、行车路线和空调设置确定空调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出发时间和行车路线确定空调预计工作时间;
根据空调设置、行车路线的环境温度和所述空调预计工作时间确定空调能耗。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行车路线、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确定负载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行车路线计算负载能耗率;
根据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估算整车负载重量;
根据所述整车负载重量和所述负载能耗率确定负载能耗。
进一步地,所述当前充电模式包括自定义模式,所述自定义模式包括预设充电时段;
所述当前充电模式为自定义模式时,所述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具体包括:
根据充电功率,计算满足行程能耗的最短充电时长;
控制车辆在所述预设充电时段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至少充电所述最短充电时长。
进一步地,所述当前充电模式为自动模式时,所述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具体包括:
根据充电功率,计算满足行程能耗的最短充电时长;
根据所述行程信息和电力波段信息,确定目标充电时段;
控制车辆在所述目标充电时段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至少充电所述最短充电时长。
进一步地,还包括:
在车辆行驶期间,根据实时路况将确定更新行程能耗;
获取实时动力电池剩余电量;
若所述实时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更新行程能耗,则
根据行程信息确定补充充电计划,所述补充充电计划包括充电地点和充电时间。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用于执行如前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前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能够在行程开始前获取行程信息、系统设置和负载数据,确定行程能耗,并在动力电池有即时充电需求时,根据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自动前往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能够保证每次行程都有充足的电量,避免用户在行程中充电。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申请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申请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获取行程信息、系统设置和负载数据;
步骤S102:根据所述行程信息、所述系统设置和所述负载数据确定行程能耗;
步骤S103:获取动力电池剩余电量;
步骤S104:根据所述行程能耗和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判断是否有即时充电需求,若有则
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具体来说,行程信息、系统设置和负载数据由用户通过智能车机系统在中控大屏或手机APP进行设定,可以通过手动或语音的方式设定。行程信息包括出行时间、目标路线等;负载数据包括载人和载物的重量;行程信息和负载数据在每次行程前均进行设置。系统设置包括驾驶模式、能量回收模式以及空调设置、充电模式等,系统设置可以设定为长期设置,不需在每次设置行程时都进行系统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在行程开始前,根据行程信息、系统设置和负载数据确定行程能耗,并判断动力电池剩余电量是否满足行程能耗,并通过比较行程能耗和动力电池剩余电量的大小关系,判断是否需要即时进行充电,即是否有即时充电需求,若有则控制车辆自动行驶至闲置充电为进行充电,以保证电池电量能够满足行程能耗。
本申请实施例根据智能车机系统,用户在行程开始前对行程进行设置,能够提前对行程能耗进行计算,并在行程开始前自动进行充电,保证行程的顺利进行,避免在行程中进行充电耽误用户正常行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行程能耗和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判断是否有即时充电需求,具体包括:
若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并且
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行程能耗,则
认为有即时充电需求。
具体来说,在动力电池剩余电量不大于行程能耗,并且动力电池不处于满电状态时,则需要即时进行充电,此时判断为有即时充电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和行程能耗判断是否有即时充电需求,能够确保即时充电需求的准确判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行程能耗大于或等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则
根据行程信息确定二次充电计划,所述二次充电计划包括充电地点和充电时间。
若动力电池满电电量都无法达到行程能耗的需求,则必须在行程中进行二次充电,本申请实施例预先根据行程路线,结合GPS路况信息确定满足行程需求的最佳充电地点和充电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并且
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大于所述行程能耗,则
向用户发出充电需求选择,若接收到充电指令,则
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具体来说,在动力电池剩余电量满足行程能耗要求时,若动力电池没有达到满电状态,则通过向用户发出充电需求选择,由用户确定是否进行充电操作,在收到用户的充电指令时,车辆自动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向用户发送的充电需求选择,若车辆处于启动状态,则可以通过中控大屏弹出选择窗口,或通过车内扬声器向用户发送充电需求选择语音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在中控大屏向智能车机系统发送指令;若车辆处于熄火状态,则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或APP等方式通知用户,并接收用户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发送的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在动力电池剩余电量满足行程能耗要求时,由用户进行选择是否执行充电操作,能够提醒用户利用车辆空闲时间进行充电,保证车辆续航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具体包括:
获取设定范围内的充电系统信息,若设定范围内存在闲置充电位,则控制车辆行驶至距离最近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否则以设定频率获取设定范围内的充电系统信息,直至捕捉到闲置充电位,控制车辆行驶至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具体来说,为保证车辆安全,并使用户能够在紧急使用时快速找到车辆,控制车辆在设定范围内充电,所述设定范围可以是系统预设,也可以由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车辆在执行充电操作时,自动连接网络,搜寻设定范围内是否存在闲置充电位,若不存在闲置充电位,则按照设定频率获取充电系统信息直至搜索到闲置充电位,车辆请求上电后自动驾驶至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车辆请求上电信息可以通过中控大屏或手机等移动终端发送给用户,由用户确认后车辆自动上电。
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车辆在设定范围内自动充电,并能够按照设定频率自动搜索闲置车位,确保车辆能够尽快充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程信息包括出发时间和行车路线,所述系统设置包括驾驶模式、能量回收模式和空调设置,所述负载数据包括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
所述根据所述行程信息、所述系统设置和所述负载数据确定行程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行车路线、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确定基础能耗;
根据出发时间、行车路线和空调设置确定空调能耗;
根据行车路线、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确定负载能耗;
确定所述基础能耗、所述空调能耗和所述负载能耗之和为行程能耗。
具体地,行程能耗的估算包括基础能耗、空调能耗和负载能耗:基础能耗指用于车辆驱动的能耗,其取决于路况、里程及车速等相关数据;空调能耗指行程中用于空调系统运行的能耗,其取决于行车时长、空调模式设置和环境温度等相关数据;负载能耗指由于车辆载重所带来的额外能耗,其取决于车辆载重,包括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等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确定行程能耗时,不仅考虑车辆驱动的基础能耗,还考虑了空调运行的空调能耗和负载带来的负载能耗,所估算的行程能耗更为准确,从而确保充电后的电池容量能够保障目标行程的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行车路线、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确定基础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行车路线进行行车路况划分,包括行车路况和每种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里程;
根据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确定每种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基础能耗率;
根据每种行车路况的里程和对应的基础能耗率确定每种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能耗;
将所有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能耗相加计算基础能耗。
具体来说,将行车路线中的行车路况划分为市区路况、郊区路况和高速路况,并确定每种行车路况对应的里程。由于不同的行车路况下的速度和速度变化率不同,因此单位里程的能耗率不同,将各种行车路况的里程和对应的能耗率相乘,能够得到行程中各种行车路况下的能耗,所有行车路况下的能耗相加即为全程的基础能耗。
作为一个例子,基础能耗(E1)=市区路况里程(km)*市区路况基础能耗率E11(kWh/km)+郊区路况里程(km)*郊区路况基础能耗率E12(kWh/km)+高速路况里程(km)*高速路况基础能耗率E13(kWh/km)。其中不同行车路况的里程根据定位系统确定各条道路的信息,例如,高速公路的划分能够根据道路名称进行划分,高速公路的里程能够直接从定位系统获取,而市区路况和郊区路况难以根据道路名称划分,则可以根据道路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道路限速等信息进行划分,行车路况划分完成后再获取对应行车路况的里程。
基础能耗率还与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相关,在不同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不同行车路况下不同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对应的基础能耗率,生成基础能耗率标定表,在进行基础能耗计算时通过查表确定对应的基础能耗率。
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定位系统将行车路线划分为多种行车路况,单独计算每种行车路况下的能耗,确定行车路线的基础能耗,有效提高了基础能耗的估算准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出发时间、行车路线和空调设置确定空调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出发时间和行车路线确定空调预计工作时间;
根据空调设置、行车路线的环境温度和所述空调预计工作时间确定空调能耗。
具体来说,出发时间和行车路线结合网络上搜索的各个区域的天气预报,能够估算车辆行驶在不同区域的时长,和对应区域的环境温度,以此估算出空调预计工作时间,之后结合空调的温度设置、行车路线的环境温度和空调预计工作时间,能够确定空调在整个行程中的能耗。
本申请实施例根据行程信息和空调设置计算行程中的空调能耗,能够根据外界温度估算出空调能耗,该估算结果较为准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行车路线、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确定负载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行车路线计算负载能耗率;
根据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估算整车负载重量;
根据所述整车负载重量和所述负载能耗率确定负载能耗。
具体来说,首先根据定位信息将行车路线进行行车路况划分,包括行车路况和每种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里程,其划分方式与前述实施例中行车路况的划分方式相同。行车路况,包括市区路况、郊区路况和高速路况,而不同行车路况下的负载能耗率不同,具体与对应行车路况下的基础能耗率相关。
关于整车负载重量,首先按照用户输入的乘员数量,根据预设乘员重量值确定乘员数量,乘员重量和载物重量之和即为整车负载重量,一般来说,预设乘员重量值大于成人平均重量,以避免估算的负载能耗偏低。
作为一个例子,负载能耗(E2)=整车负载重量M*负载能耗率=整车负载重量M*(市区路况里程(km)*市区路况基础能耗率E11(kWh/km)*市区路况敏感系数K1+郊区路况里程(km)*郊区路况基础能耗率E12(kWh/km)*郊区路况敏感系数K2+高速路况里程(km)*高速路况基础能耗率E13(kWh/km)*高速路况敏感系数K3)。其中市区路况敏感系数K1、郊区路况敏感系数K2和高速路况敏感系数K3根据能耗试验和仿真结果得出。
本申请实施例将行车路线划分出多种行车路况,估算出当前路线的负载能耗率,考虑了不同行车路况负载能耗不同的情况,能够估算出较为准确的负载能耗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前充电模式包括自定义模式,所述自定义模式包括预设充电时段;
所述当前充电模式为自定义模式时,所述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具体包括:
根据充电功率,计算满足行程能耗的最短充电时长;
控制车辆在所述预设充电时段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至少充电所述最短充电时长。
具体来说,当前充电模式由用户设定,当充电模式为自定义模式时,由用户自定义预设充电时段和充电功率,则车辆自动在预设充电时段寻找充电位以充电功率进行充电。预设充电时段可以在每次设置行程的同时进行设置。
在进行充电操作前,首先根据充电功率计算最短充电时长,若车辆在预设充电时段充电最短充电时长后,还有剩余时间,可以向用户发送充电请求,经用户确认后充电至电池满电或预设充电时段结束。
本申请实施例在充电模式为自定义模式时,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充电时段和充电功率,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充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当前充电模式为自动模式时,所述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具体包括:
根据充电功率,计算满足行程能耗的最短充电时长;
根据所述行程信息和电力波段信息,确定目标充电时段;
控制车辆在所述目标充电时段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至少充电所述最短充电时长。
具体来说,当用户设置充电模式为自动模式时,自动模式下设定固定的充电功率,根据该充电功率,计算最短充电时长。之后确定目标充电时段,目标充电时段结合行程时间优先选择在用电波谷段进行充电,即夜间电力负荷较小的时候进行充电,以提高经济性,也能保证充电效率,若行程时间与用电波谷段重合,则在保证不影响的情况下,使目标充电时段处于用电波谷段的时间尽可能多。
本申请实施例在充电模式为自动模式时,自动在用电波谷段进行充电,提高经济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在车辆行驶期间,根据实时路况将确定更新行程能耗;
获取实时动力电池剩余电量;
若所述实时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更新行程能耗,则
根据行程信息确定补充充电计划,所述补充充电计划包括充电地点和充电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在车辆行驶期间,通过定位系统获取实时路况,例如道路出现拥堵等情况,根据实时路况对行程能耗进行更新,若实时动力电池剩余电量不满足更新行程能耗的需求,则根据行程信息确定补充充电计划,选择最佳充电地点和充电时间,并向用户发出提醒,避免由于行程中的突发路况影响用户行程。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包括:
步骤S201:获取行程信息、系统设置和负载数据,所述行程信息包括出发时间和行车路线,所述系统设置包括驾驶模式、能量回收模式和空调设置,所述负载数据包括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
步骤S202:根据行车路线、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确定基础能耗;
根据出发时间、行车路线和空调设置确定空调能耗;
根据行车路线、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确定负载能耗;
确定所述基础能耗、所述空调能耗和所述负载能耗之和为行程能耗;
步骤S203:若所述行程能耗大于或等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执行步骤S204后执行步骤S205,否则直接执行步骤S205;
步骤S204:根据行程信息确定二次充电计划,所述二次充电计划包括充电地点和充电时间;
步骤S205:获取动力电池剩余电量;
步骤S206:若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则执行步骤S207;
步骤S207: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行程能耗,则执行步骤S209-S210;否则执行步骤S208;
步骤S208:向用户发出充电需求选择,若接收到充电指令,则执行步骤S209-S211;
步骤S209:若当前充电模式为自定义模式,则执行步骤S210,若当前充电模式为自动模式,则执行步骤S211;
步骤S210:根据所述充电功率,计算满足行程能耗的最短充电时长;
控制车辆在所述预设充电时段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至少充电所述最短充电时长;
步骤S211:根据所述充电功率,计算满足行程能耗的最短充电时长;
根据所述行程信息和电力波段信息,确定目标充电时段;
控制车辆在所述目标充电时段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至少充电所述最短充电时长;
步骤S212:在车辆行驶期间,根据实时路况将确定更新行程能耗;
步骤S213:获取实时动力电池剩余电量;
步骤S214:若所述实时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更新行程能耗,则执行步骤S215;
步骤S215:根据行程信息确定补充充电计划,所述补充充电计划包括充电地点和充电时间。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用于执行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301;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3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302;其中,
所述存储器302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301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301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301能够执行前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的所有步骤。
电子设备优选为车载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进一步为车载电子控制单元中的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
图3中以一个处理器302为例:
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303和输出装置304。
处理器301、存储器302、输入装置303及显示装置304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302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图1或2所示的方法流程。处理器3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302中的非易失性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存储器3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3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3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3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执行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的装置。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303可接收输入的用户点击,以及产生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信号输入。显示装置304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在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存储在所述存储器302中,当被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301运行时,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分别公开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在本申请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行程信息、系统设置和负载数据;
根据所述行程信息、所述系统设置和所述负载数据确定行程能耗;
获取动力电池剩余电量;
根据所述行程能耗和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判断是否有即时充电需求,若有则
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若当前充电模式为自动模式,具体包括:
根据充电功率,计算满足行程能耗的最短充电时长;
根据所述行程信息和电力波段信息,确定目标充电时段,目标充电时段结合行程时间优先选择在用电波谷段进行充电,即夜间电力负荷较小的时候进行充电,若行程时间与用电波谷段重合,则在保证不影响的情况下,使目标充电时段处于用电波谷段的时间尽可能多;
控制车辆在所述目标充电时段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至少充电所述最短充电时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行程能耗和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判断是否有即时充电需求,具体包括:
若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并且
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行程能耗,则
认为有即时充电需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行程能耗大于或等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则
根据行程信息确定二次充电计划,所述二次充电计划包括充电地点和充电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动力电池满电电量,并且
所述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大于所述行程能耗,则
向用户发出充电需求选择,若接收到充电指令,则
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具体包括:
获取设定范围内的充电系统信息,若设定范围内存在闲置充电位,则控制车辆行驶至距离最近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否则以设定频率获取设定范围内的充电系统信息,直至捕捉到闲置充电位,控制车辆行驶至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信息包括出发时间和行车路线,所述系统设置包括驾驶模式、能量回收模式和空调设置,所述负载数据包括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
所述根据所述行程信息、所述系统设置和所述负载数据确定行程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行车路线、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确定基础能耗;
根据出发时间、行车路线和空调设置确定空调能耗;
根据行车路线、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确定负载能耗;
确定所述基础能耗、所述空调能耗和所述负载能耗之和为行程能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行车路线、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确定基础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行车路线进行行车路况划分,包括行车路况和每种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里程;
根据驾驶模式和能量回收模式确定每种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基础能耗率;
根据每种行车路况的里程和对应的基础能耗率确定每种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能耗;
将所有所述行车路况对应的能耗相加计算基础能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出发时间、行车路线和空调设置确定空调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出发时间和行车路线确定空调预计工作时间;
根据空调设置、行车路线的环境温度和所述空调预计工作时间确定空调能耗。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行车路线、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确定负载能耗,具体包括:
根据行车路线计算负载能耗率;
根据乘员数量和载物重量估算整车负载重量;
根据所述整车负载重量和所述负载能耗率确定负载能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充电模式包括自定义模式,所述自定义模式包括预设充电时段;
所述当前充电模式为自定义模式时,所述根据当前充电模式,控制车辆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进行充电,具体包括:
根据充电功率,计算满足行程能耗的最短充电时长;
控制车辆在所述预设充电时段行驶至设定范围内的闲置充电位至少充电所述最短充电时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车辆行驶期间,根据实时路况将确定更新行程能耗;
获取实时动力电池剩余电量;
若所述实时动力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更新行程能耗,则
根据行程信息确定补充充电计划,所述补充充电计划包括充电地点和充电时间。
12.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CN202110771554.1A 2021-07-08 2021-07-08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3351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1554.1A CN113335126B (zh) 2021-07-08 2021-07-08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1554.1A CN113335126B (zh) 2021-07-08 2021-07-08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5126A CN113335126A (zh) 2021-09-03
CN113335126B true CN113335126B (zh) 2023-01-06

Family

ID=77483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1554.1A Active CN113335126B (zh) 2021-07-08 2021-07-08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351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2298B (zh) * 2021-12-25 2024-01-23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装置以及充电柜
CN114655058B (zh) * 2022-03-29 2024-08-20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沧州供电分公司 汽车稳压充电系统和充电装置
CN116811589A (zh) * 2023-06-26 2023-09-29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补能方式的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163003B (zh) * 2023-08-31 2025-07-15 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 混动汽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8411281B (zh) * 2024-03-14 2025-05-23 上海宏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车联网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8834A (zh) * 2020-11-17 2021-03-02 宁波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电动车智能充电优化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204797A1 (en) * 2016-05-25 2017-11-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charge electric vehicles
CN110375757A (zh) * 2019-06-27 2019-10-25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基于大数据的新能源汽车智能辅助行车路线规划方法
CN111532166A (zh) * 2020-04-30 2020-08-14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路径规划方法、装置、汽车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232679B (zh) * 2020-10-19 2023-08-29 杭州世创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边缘计算的电动车与充电设备动态智能匹配方法
CN112224089A (zh) * 2020-11-06 2021-01-15 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能耗的行程规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406874B (zh) * 2020-11-27 2022-04-22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远距离充电辅助决策方法
CN112477635A (zh) * 2020-11-30 2021-03-12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的电量补充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8834A (zh) * 2020-11-17 2021-03-02 宁波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电动车智能充电优化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5126A (zh) 2021-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35126B (zh) 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3135100B (zh) 车辆的充电提醒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车辆
US11884181B2 (en) Determining a minimum state of charge for an energy storage means of a vehicle
CN111806239B (zh) 电动车辆续航里程测量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EP2645062B1 (en) Route search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ic automobile
CN111220168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路径规划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US10906424B2 (en) System for announcing predicted remaining amount of energy
JP4973475B2 (ja) 充電制御装置
US9604633B2 (en) Travel support device, travel support method, and drive support system
CN103575285B (zh) 路径搜索装置
US1047347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hicle energy estimation, adaptive control and routing
CN111815096B (zh) 共享汽车投放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80080995A1 (en) Not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maining running time of a battery
CN110549877A (zh) 电动汽车及其充电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1769723B1 (ko) 이동 지원 장치, 이동 지원 방법, 및 구동 지원 시스템
US10801848B2 (en) Crowd sourcing to predict vehicle energy consumption
WO2024103702A1 (zh) 一种预见性能量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13213799A (ja) 情報提供システム、端末装置、および、サーバー
CN119389178A (zh) 一种高速路段的汽车续航管理方法及装置
JP2012189466A (ja) 走行支援システムおよび車載システム
CN112849155A (zh) 车辆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车辆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46957A (zh) 电池操作的车辆路线确定
JP2018114815A (ja) 車両制御装置
CN116620031A (zh) 一种续航里程延长方法及系统
JP2023155978A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