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6961B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36961B CN113036961B CN202011450465.9A CN202011450465A CN113036961B CN 113036961 B CN113036961 B CN 113036961B CN 202011450465 A CN202011450465 A CN 202011450465A CN 113036961 B CN113036961 B CN 1130369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or
- magnetic flux
- magnetic pole
- magnetic
- p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7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对励磁线圈通电而产生励磁磁通也能够抑制效率的降低的旋转电机。一种旋转电机,具备:旋转轴部件;转子,具有层叠多个软磁性板的转子芯及多个永久磁铁;定子,具有层叠多个软磁性板的定子芯及定子线圈;以及励磁线圈,相对轴线方向配置于转子及定子芯的外侧,其中,转子端部设置有比转子中央部少的数量的永久磁铁或者未设置永久磁铁,在转子中央部,在一方的磁极中磁铁磁通和励磁磁通的径向的朝向相同,在另一方的磁极中磁铁磁通和励磁磁通的径向的朝向相反,在转子端部,在周向上与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处的径向上的磁阻小于在周向上与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处的径向上的磁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旋转电机,具备:转子,设置于轴杆,具有埋设有多个永久磁铁的圆环状的转子芯;定子,具有相对转子芯在径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圆环状的定子芯及定子线圈;励磁磁轭,配置于转子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外侧;以及励磁线圈,设置于励磁磁轭,产生在励磁磁轭、转子芯、以及定子芯之间流过的励磁磁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430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旋转电机中,在对励磁线圈通电而产生励磁磁通时,由永久磁铁产生的磁铁磁通的一部分和励磁磁通的一部分干扰而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磁铁磁通以及励磁磁通减少,存在旋转电机的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对励磁线圈通电而产生励磁磁通也能够抑制效率的降低的旋转电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具备:旋转轴部件,能够以轴线为中心旋转;转子,固定于所述旋转轴部件,具有在所述旋转轴部件的轴线方向上层叠多个软磁性板而圆环状地形成的转子芯,在所述转子芯的周向上设置多个永久磁铁而交替形成有N极的磁极和S极的磁极;定子,相对所述转子在作为与所述旋转轴部件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径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具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层叠多个软磁性板而圆环状地形成的定子芯,对所述定子芯设置有定子线圈;以及励磁线圈,相对所述轴线方向配置于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芯的外侧,通过通电而在所述转子芯与所述定子芯之间产生励磁磁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子中的作为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励磁线圈侧的端部的转子端部,设置有比所述转子中的作为所述轴线方向的中央部的转子中央部少的数量的所述永久磁铁、或者、未设置所述永久磁铁,在所述转子中央部,在所述N极的磁极和所述S极的磁极中的一方的磁极中,由所述永久磁铁产生的磁铁磁通的所述径向的朝向和所述转子芯与所述定子芯之间的所述励磁磁通的所述径向的朝向相同,在另一方的磁极中,所述磁铁磁通的所述径向的朝向和所述转子芯与所述定子芯之间的所述励磁磁通的所述径向的朝向相反,在所述转子端部,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处的所述径向上的磁阻小于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处的径向上的磁阻。
由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转子芯以及定子芯分别是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层叠多个软磁性板而形成的,所以转子芯以及定子芯各自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磁阻大于所述径向的磁阻。因此,在转子芯以及定子芯中,相比于所述轴线方向,在所述径向上更易于流过励磁磁通。因此,在转子中的作为所述轴线方向的励磁线圈侧的端部的转子端部,流过比转子中央部更多的励磁磁通。而且,转子端部设置有比转子中央部少的数量的永久磁铁、或者、未设置永久磁铁,所以转子端部的励磁磁通不易与磁铁磁通干扰,能够抑制转子端部的励磁磁通与磁铁磁通相互抵消而减少。另外,在转子端部,与磁铁磁通和励磁磁通的径向的朝向相同的转子中央部的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的磁阻小于与磁铁磁通和励磁磁通的径向的朝向相反的转子中央部的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的磁阻。因此,在转子端部,与所述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相比于与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更易于流过励磁磁通。由此,转子中央部的所述一方的磁极中的磁铁磁通的一部分不易与转子端部的励磁磁通干扰,能够抑制所述磁铁磁通的一部分与励磁磁通相互抵消而减少。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即使对励磁线圈通电而产生励磁磁通,也能够抑制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磁铁磁通以及励磁磁通减少而旋转电机的效率降低的现象。
另外,在上述中,也可以在所述转子中央部,在所述一方的磁极和所述另一方的磁极中分别设置有所述永久磁铁。
由此,能够增加由转子中央部的永久磁铁产生的磁铁磁通。
另外,在上述中,也可以在所述转子中央部,在所述一方的磁极中未设置所述永久磁铁,在所述另一方的磁极中设置有所述永久磁铁。
由此,能够减少转子中央部中的永久磁铁的数量,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在上述中,所述转子端部中的所述转子芯也可以是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和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处向所述径向的所述励磁磁通的流动容易度有差异的形状。
由此,通过转子端部中的转子芯的形状,相比于转子端部的与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在转子端部的与所述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更易于流过励磁磁通,能够使转子端部的励磁磁通和转子中央部的磁铁磁通的一部分不易干扰。
另外,在上述中,也可以在所述转子端部未设置所述永久磁铁,在所述转子端部中的所述转子芯中,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的外周部设置有从所述径向的外侧朝向内侧凹状地开槽出的切口部。
由此,能够使转子端部的励磁磁通和转子中央部的磁铁磁通的一部分不易干扰。
另外,在上述中,也可以在所述转子端部未设置所述永久磁铁,在所述转子端部中的所述转子芯中,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空隙部。
由此,能够使转子端部的励磁磁通和转子中央部的磁铁磁通的一部分不易干扰。
另外,在上述中,也可以所述空隙部是从所述径向的外侧朝向内侧形成凹状的圆弧的狭缝,在所述转子端部中的所述转子芯中,在所述径向上隔开地设置有多个所述狭缝。
由此,通过转子端部中的转子芯中设置的多个狭缝,能够使励磁磁通不易在径向上流过,并且使来自定子的三相磁通易于在所述转子芯的多个狭缝之间流过。因此,能够使励磁磁通和三相磁通不易干扰,通过由三相磁通产生的旋转磁场在转子端部产生旋转转矩。
另外,在上述中,也可以是,所述转子端部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所述永久磁铁,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未设置所述永久磁铁。
由此,在转子端部,励磁磁通不易与磁铁磁通干扰,并且能够在转子端部产生基于磁铁磁通的旋转转矩。
另外,在上述中,也可以是,所述励磁磁通在所述径向上从所述定子芯朝向所述转子芯流动,所述一方的磁极是所述S极的磁极,所述另一方的磁极是所述N极的磁极。
由此,能够使在径向上从定子芯朝向转子芯流过的励磁磁通和所述一方的磁极中的磁铁磁通的朝向一致。
另外,在上述中,也可以在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外侧设置有励磁磁轭,所述励磁线圈卷绕在所述励磁磁轭而配置。
由此,能够在转子以及定子的轴线方向的端部与励磁磁轭之间,形成基于通过励磁线圈产生的励磁磁通的磁回路。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转子芯以及定子芯分别是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层叠多个软磁性板而形成的,所以转子芯以及定子芯各自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磁阻大于所述径向的磁阻。因此,在转子芯以及定子芯中,相比于所述轴线方向,在所述径向上更易于流过励磁磁通。因此,在转子中的作为所述轴线方向的励磁线圈侧的端部的转子端部流过比转子中央部更多的励磁磁通。而且,转子端部设置有比转子中央部少的数量的永久磁铁、或者、未设置永久磁铁,所以转子端部的励磁磁通不易与磁铁磁通干扰,能够抑制转子端部的励磁磁通与磁铁磁通相互抵消而减少。另外,在转子端部,与磁铁磁通和励磁磁通的径向的朝向相同的转子中央部的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的磁阻小于与磁铁磁通和励磁磁通的径向的朝向相反的转子中央部的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的磁阻。因此,在转子端部,与所述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相比于与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更易于流过励磁磁通。由此,转子中央部的所述一方的磁极中的磁铁磁通的一部分不易与转子端部的励磁磁通干扰,能够抑制所述磁铁磁通的一部分与励磁磁通相互抵消而减少。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起到即使对励磁线圈通电而产生励磁磁通也能够抑制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磁铁磁通以及励磁磁通减少而旋转电机的效率降低的现象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剖面图。
图2的(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的图1中的C1-C1剖面图。图2(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端部的图1中的A1-A1剖面图。
图3是从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示出励磁磁通的流动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剖面图。
图4的(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的图3中的C2-C2剖面图。图4的(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端部的图3中的A2-A2剖面图。
图5的(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的图1中的C1-C1剖面图。图5的(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端部的图1中的A1-A1剖面图。
图6的(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的图3中的C2-C2剖面图。图6的(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端部的图3中的A2-A2剖面图。
图7的(a)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的图1中的C1-C1剖面图。图7的(b)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端部的图1中的A1-A1剖面图。
图8的(a)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的图3中的C2-C2剖面图。图8的(b)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端部的图3中的A2-A2剖面图。
图9的(a)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的图1中的C1-C1剖面图。图9的(b)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端部的图1中的A1-A1剖面图。
图10的(a)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的图3中的C2-C2剖面图。图10的(b)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端部的图3中的A2-A2剖面图。
图11的(a)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的图1中的C1-C1剖面图。图11的(b)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子端部的图1中的A1-A1剖面图。
图12的(a)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的图3中的C2-C2剖面图。图12的(b)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子端部的图3中的A2-A2剖面图。
(符号说明)
1:旋转电机;2:轴杆;3:转子;3A、3B:转子端部;3C:转子中央部;4:定子;5A、5B:励磁磁轭;6A、6B:励磁线圈;31A、31B:转子芯端部;31C:转子芯中央部;32:永久磁铁;33A:突极部;34A:切口部;35A、37A、38C:铁心磁极部;36A:狭缝部;41:定子芯;42:定子线圈;51A、51B:外侧壁部;52A、52B:端壁部;53A、53B:内侧壁部;361a、361b、361c:狭缝。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实施方式1。此外,本发明不被本实施方式所限定。
图1是从与轴线方向D1正交的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具备轴杆2、转子3、定子4、励磁磁轭5A、励磁磁轭5B、励磁线圈6A、以及励磁线圈6B等,被用于作为电动机和发电机中的至少一方发挥功能。
轴杆2是在轴线方向D1上较长且能够以轴线AX为中心旋转的金属制的旋转轴部件。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线方向D1”定义为轴杆2的轴线方向(长度方向)。
转子3由在轴线方向D1上接触且在同一轴线上配置的转子端部3A、转子端部3B以及转子中央部3C构成。转子端部3A配置于轴线方向D1的一端侧。转子端部3B是与转子端部3A相同的构造,配置于轴线方向D1的另一端侧。转子中央部3C是与转子端部3A、3B不同的构造,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转子端部3A与转子端部3B之间。
此外,转子端部3A和转子中央部3C、以及转子端部3B和转子中央部3C分别在轴线方向D1上接触,但也可以在转子端部3A与转子中央部3C之间、以及转子端部3B与转子中央部3C之间,分别设置空隙或者设置非磁性体。
图2的(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的图1中的C1-C1剖面图。如图2的(a)所示,转子中央部3C具有转子芯中央部31C以及多个永久磁铁32。
转子芯中央部31C是将作为多个软磁性板的多个电磁钢板在轴杆2的轴线方向D1上层叠而圆筒状地形成的,以能够与轴杆2一起旋转的方式直接固定设置到轴杆2。转子芯中央部31C在轴线方向D1上在电磁钢板之间有间隙,所以轴线方向D1的磁阻大于作为与转子芯中央部31C的轴线方向D1正交的方向的径向D2、以及转子芯中央部31的周向D3的磁阻。因此,在转子芯中央部31C内,磁通不易在轴线方向D1上流过,磁通易于在径向D2以及周向D3上流过。
如图2的(a)所示,在转子芯中央部31C的外周部,设置有沿着轴线方向D1延伸的多个永久磁铁32。永久磁铁32被配置成邻接的2个成对,成为向径向外侧打开的V字形状。一对永久磁铁32被配置成极性的朝向相同。例如,配置成一对永久磁铁32各自的N极朝向转子芯中央部31C的径向D2的外侧,形成一个磁极PC1。另外,在与形成磁极PC1的一对永久磁铁32在周向D3上邻接的其他一对永久磁铁32中,以使S极朝向径向D2的外侧的方式配置,形成一个磁极PC2。而且,转子中央部3C以在外周部使N极和S极交替的方式具备8极由以朝向径向外侧按照V字形扩展的方式配置的一对永久磁铁32构成的磁极(磁极PC1以及磁极PC2)。
图2的(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图1中的A1-A1剖面图。此外,如上所述,转子端部3A和转子端部3B是相同的构造,所以以下说明转子端部3A,关于转子端部3B省略说明。如图2的(b)所示,转子端部3A是未设置永久磁铁32的转子,具有在周向D3上交替设置有4个突极部33A和4个切口部34A的转子芯端部31A。
转子芯端部31A是在轴线方向D1上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圆环状地形成的,以能够与轴杆2一起旋转的方式直接固定设置到轴杆2。关于转子芯端部31A,突极部33A中的外径与转子芯端部31A的外径相同。转子芯端部31A分别在轴线方向D1上在电磁钢板之间有间隙,所以轴线方向D1的磁阻大于径向D2以及周向D3的磁阻。因此,在转子芯端部31A内,磁通不易在轴线方向D1上流过,磁通易于在径向D2以及周向D3上流过。
另外,转子芯端部31A是在周向D3上与转子中央部3C的作为一方的磁极的磁极PC2对应的位置(磁极PA2)和在周向D3上与转子中央部3C的作为另一方的磁极的磁极PC1对应的位置(磁极PA1)上朝向径向D2的励磁磁通MF1的流动容易度存在差异的形状。
4个突极部33A在周向D3上以机械角以90[°]的间隔隔开而位于同心圆上,向径向D2的外侧突出,形成作为S极的磁极的磁极PA2。另外,4个突极部33A分别在周向D3上位于与转子中央部3C中的磁极PC2对应的位置。4个切口部34A在周向D3上以机械角以90[°]的间隔隔开而位于同心圆上,将转子芯端部31A的外周部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按照凹状开槽而设置的,形成作为N极的磁极的磁极PA1。另外,形成磁极PA1的4个切口部34A分别在周向D3上设置于与转子中央部3C中的磁极PC1对应的位置。这样,在转子端部3A中在周向D3上交替配置有作为N极的磁极的磁极PA1和作为S极的磁极的磁极PA2。
如图1所示,定子4具有在转子3的径向D2上向外方隔开预定间隔而配置的圆筒状的定子芯41和缠绕在定子芯41而设置的定子线圈42。定子芯41是在轴线方向D1上层叠多张电磁钢板而构成的。定子芯41在轴线方向D1上在电磁钢板之间有间隙,所以轴线方向D1的磁阻大于径向D2以及周向的磁阻。因此,在定子芯41内,磁通不易在轴线方向D1上流过,磁通易于在径向D2以及周向上流过。
励磁磁轭5A、5B由磁性材料构成,如图1所示,由外侧壁部51A、51B、端壁部52A、52B、以及内侧壁部53A、内侧壁部53B构成,相对轴线方向D1配置于转子3以及定子4的外侧。外侧壁部51A、外侧壁部51B从端壁部52A、端壁部52B的径向D2的外周缘部在轴线方向D1上向定子芯41侧延伸。而且,外侧壁部51A、51B的轴线方向D1的内侧的端面与定子芯41的轴线方向D1的两端面抵接。端壁部52A、52B在径向D2上延伸,分别配置于在轴线方向D1上远离转子3以及定子4的两端的位置。内侧壁部53A、53B在轴线方向D1上延伸,与端壁部52A、52B的径向D2的内周缘部连续地形成,在轴线方向D1上从转子3的两端面隔开预定间隔而配置。另外,内侧壁部53A、53B在径向D2上从轴杆2隔开预定间隔而配置。
在端壁部52A、52B的轴线方向D1上的转子3侧的面,卷绕地配置有圆环状且通过通电而产生励磁磁通的励磁线圈6A、6B。
定子4通过在定子线圈42中流过三相交流电流,在定子4的内周侧流过三相磁通而产生旋转磁场。由此,通过形成于转子3的外周部的磁极和由定子4形成的旋转磁场吸引以及排斥,从而在转子3中产生旋转转矩。另外,转子端部3A的突极部33A由转子芯端部31A的铁极部形成,所以通过由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产生的旋转磁场吸引转子端部3A的突极部33A而产生旋转转矩。
图3是示出励磁磁通MF1的流动的、从与轴线方向D1正交的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剖面图。此外,在图3中,励磁磁通MF1的流动用实线的箭头表示。如图3所示,通过励磁线圈6A被通电,从而在以励磁磁轭5A的内侧壁部53A为起点观察的情况下,形成励磁磁通MF1按照内侧壁部53A、端壁部52A、外侧壁部51A、定子芯41、转子芯端部31A的顺序流过的磁回路。即,通过励磁线圈6A被通电,在励磁磁轭5A、转子端部3A、以及定子4之间形成磁回路。此时,由于如上所述定子芯41中的轴线方向D1的磁阻大于径向D2的磁阻,所以从励磁磁轭5A的外侧壁部51A流到定子芯41的励磁磁通MF1易于从定子芯41的轴线方向D1上的励磁线圈6A侧的端部在径向D2上朝向转子芯端部31A流动。另外,转子端部3A与定子4之间的励磁磁通MF1的量能够通过调整对励磁线圈6A通电的电流量来控制。
另外,如图3所示,通过励磁线圈6B被通电,从而在以励磁磁轭5B的内侧壁部53B为起点观察的情况下,形成励磁磁通MF1B按照内侧壁部53B、外侧壁部51B、端壁部52B、定子芯41、转子芯端部31B的顺序流动的磁回路。即,通过励磁线圈6B被通电,从而在励磁磁轭5B、转子端部3B、以及定子4之间形成磁回路。此时,由于如上所述定子芯41中的轴线方向D1的磁阻大于径向D2的磁阻,所以从励磁磁轭5B的外侧壁部51B流到定子芯41的励磁磁通MF1易于从定子芯41的轴线方向D1上的励磁线圈6B侧的端部在径向D2上朝向转子芯端部31B流动。另外,转子端部3B与定子4之间的励磁磁通MF1的量能够通过调整对励磁线圈6B通电的电流量来控制。
图4的(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的图3中的C2-C2剖面图。图4的(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图3中的A2-A2剖面图。此外,在图4的(a)中,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三相磁通MF2的流动,虚线的箭头表示磁铁磁通MF3。另外,在图4的(b)中,实线的箭头表示励磁磁通MF1,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三相磁通MF2。
如图4的(a)所示,在转子中央部3C,由各磁极PC1、PC2的永久磁铁32产生的磁铁磁通MF3和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MF2在转子芯中央部31C的外周部流过。
另一方面,如图4的(b)所示,在转子端部3A,在转子芯端部31A的各突极部33A,来自定子4的励磁磁通MF1在径向D2上从外侧朝向内侧流动。另外,在转子端部3A,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MF2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突极部33A中的外周部流过。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如图4的(b)所示,在转子端部3A未设置永久磁铁32,所以从定子4的轴线方向D1的励磁线圈6A侧的端部朝向转子端部3A流动的励磁磁通MF1和磁铁磁通MF3不易干扰,能够抑制励磁磁通MF1与磁铁磁通MF3相互抵消而减少。
另外,在转子芯端部31A,在周向D3上与转子芯中央部31C的作为一方的磁极的磁极PC2对应的位置(磁极PA2)处的径向D2上的磁阻小于在周向D3上与转子芯中央部31C的作为另一方的磁极的磁极PC1对应的位置(磁极PA1)处的径向D2上的磁阻。因此,励磁磁通MF1易于经由形成转子芯端部31A的磁极PA2的突极部33A,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在转子芯端部31A中流动。
由此,在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C1中从转子中央部3C朝向定子4流动的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不易与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磁极PA2中从定子4朝向转子端部3A流动的励磁磁通MF1干扰,能够抑制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与励磁磁通MF1相互抵消而减少。另外,转子中央部3C的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对于转子端部3B的励磁磁通MF1也与转子端部3A的励磁磁通MF1同样地不易干扰,能够抑制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减少。因此,能够在转子中央部3C高效地产生基于磁铁磁通MF3的旋转转矩。进而,能够抑制转子端部3A、3B的励磁磁通MF1与转子中央部3C的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干扰而减少,所以能够在转子端部3A、3B更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
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能够抑制转子3与定子4之间的励磁磁通MF1以及磁铁磁通MF3减少而旋转电机1的效率降低的现象。
(实施方式2)
以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实施方式2。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共同的部分的说明,适当地省略。
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同样地,如图1所示的、转子3具有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一方的端部的转子端部3A、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另一方的端部的转子端部3B、以及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中央部的转子中央部3C。
图5的(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的图1中的C1-C1剖面图。图5的(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图1中的A1-A1剖面图。
如图5的(a)所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具有转子芯中央部31C以及多个永久磁铁32,成为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转子中央部3C同样的构造。
如图5的(b)所示,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转子芯端部31A未设置永久磁铁32,在周向D3上交替设置有4个铁心磁极部35A和4个狭缝部36A。
转子芯端部31A是在周向D3上与转子中央部3C的作为一方的磁极的磁极PC2对应的位置(磁极PA2)和在周向D3上与转子中央部3C的作为另一方的磁极的磁极PC1对应的位置(磁极PA1)处朝向径向D2的励磁磁通MF1的流动容易度存在差异的形状。
4个铁心磁极部35A在周向D3上以机械角以90[°]的间隔隔开而位于同心圆上,形成作为S极的磁极的磁极PA2。另外,形成磁极PA2的4个铁心磁极部35A分别在转子端部3A设置于在周向D3上与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C2对应的位置。
4个狭缝部36A在周向D3上以机械角以90[°]的间隔隔开而位于同心圆上,形成作为N极的磁极的磁极PA1。4个狭缝部36A的各个是与径向D2交叉地延伸的3个空隙部,具有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形成凹状的圆弧的3个狭缝361a、361b、361c。在构成转子芯端部31A的多个电磁钢板的各个,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按照狭缝361a、狭缝361b、狭缝361c的顺序,隔开地设置有狭缝361a、361b、361c。另外,形成磁极PA1的4个狭缝部36A分别在转子端部3A设置于在周向D3上与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C1对应的位置。这样,在转子端部3A,在周向D3上交替配置有作为N极的磁极的磁极PA1和作为S极的磁极的磁极PA2。
此外,作为设置于狭缝部36A的狭缝的数量,不限定于3个,设置1个以上的狭缝即可。另外,作为设置于狭缝部36A的狭缝的形状,不限于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成为凹状的圆弧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矩形形状。
图6的(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的图3中的C2-C2剖面图。图6的(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图3中的A2-A2剖面图。此外,在图6的(a)中,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三相磁通MF2的流动,虚线的箭头表示磁铁磁通MF3。另外,在图6的(b)中,实线的箭头表示励磁磁通MF1,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三相磁通MF2。
如图6的(a)所示,在转子中央部3C,由各磁极PC1、PC2的永久磁铁32产生的磁铁磁通MF3和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MF2在转子芯中央部31C的外周部流过。由此,在转子中央部3C,能够通过由磁铁磁通MF3产生的磁铁转矩和由三相磁通MF2产生的电抗转矩,在转子中央部3C产生旋转转矩。
另一方面,如图6的(b)所示,在转子端部3A,在转子芯端部31A的铁心磁极部35A,来自定子4的励磁磁通MF1在径向D2上从外侧朝向内侧流动。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如图6的(b)所示,在转子3的转子端部3A未设置永久磁铁32,所以从定子4的轴线方向D1的励磁线圈6A侧的端部朝向转子端部3A流过来的励磁磁通MF1和磁铁磁通MF3不易干扰,能够抑制励磁磁通MF1与磁铁磁通MF3相互抵消而减少。
另外,在转子芯端部31A,在狭缝部36A中在径向D2上隔开预定间隔而设置的3个狭缝361a、361b、361c成为妨碍相对转子芯端部31A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流动的励磁磁通MF1的流动的大的磁阻。因此,在转子芯端部31A,形成磁极PA2的铁心磁极部35A中的磁阻小于形成磁极PA1的狭缝部36A中的磁阻。因此,励磁磁通MF1易于经由形成磁极PA2的铁心磁极部35A,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在转子芯端部31A中流动。
由此,在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A1中从转子中央部3C朝向定子4流动的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不易与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磁极PA2中从定子4朝向转子端部3A流动的励磁磁通MF1干扰,能够抑制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与励磁磁通MF1相互抵消而减少。另外,转子中央部3C的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针对转子端部3B的励磁磁通MF1也与转子端部3A的励磁磁通MF1同样地不易干扰,能够抑制所述励磁磁通的一部分减少。因此,能够在转子中央部3C高效地产生基于磁铁磁通MF3的旋转转矩。进而,能够抑制转子端部3A、3B的励磁磁通MF1与转子中央部3C的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干扰而减少,所以能够在转子端部3A、3B更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
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能够抑制转子3与定子4之间的励磁磁通MF1以及磁铁磁通MF3减少而旋转电机1的效率降低的现象。
另外,如图6的(b)所示,在转子端部3A,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MF2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狭缝部36A中的、转子芯端部31A与狭缝361a之间、狭缝361a与狭缝361b之间、以及狭缝361b与狭缝361c之间流动。由此,通过由三相磁通MF2产生的电抗转矩,能够在转子端部3A产生旋转转矩,能够提高旋转电机1的旋转效率。
(实施方式3)
以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实施方式3。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共同的部分的说明,适当地省略。
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同样地,如图1所示的、转子3具有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一方的端部的转子端部3A、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另一方的端部的转子端部3B、以及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中央部的转子中央部3C。
图7的(a)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的图1中的C1-C1剖面图。图7的(b)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图1中的A1-A1剖面图。
如图7的(a)所示,转子中央部3C具有转子芯中央部31C以及多个永久磁铁32,成为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的转子中央部3C同样的构造。即,成为在周向D3上交替配置有由以使N极朝向径向D2的外侧的方式按照V字形状配置的一对永久磁铁32形成的作为N极的磁极的磁极PA1和由以使S极朝向径向D2的外侧的方式按照V字形状配置的一对永久磁铁32形成的作为S极的磁极的磁极PA2的构造。
如图7的(b)所示,转子端部3A具有转子芯端部31A以及比转子中央部3C少的数量的永久磁铁32。而且,在转子端部3A形成有作为N极的磁极的4个磁极PA1和作为S极的磁极的4个磁极PA2。
另外,转子端部3A成为在周向D3上与转子中央部3C的作为一方的磁极的磁极PC2对应的位置(磁极PA2)和在周向D3上与转子中央部3C的作为另一方的磁极的磁极PC1对应的位置(磁极PA1)处朝向径向D2的励磁磁通MF1的流动容易度存在差异的构造。
4个磁极PA1在周向D3上以机械角以90[°]的间隔隔开,在转子芯端部31A的外周部中的同心圆上分别由一对永久磁铁32形成。一对永久磁铁32被配置成以使2个永久磁铁各自的N极在转子芯端部31A的径向D2上朝向外侧的方式成为向径向D2的外侧打开的V字形状。另外,4个磁极PA1分别在周向D3上位于与转子中央部3C中的磁极PC1对应的位置。4个磁极PA2分别由在转子芯端部31A中的相邻的磁极PA1之间不设置永久磁铁32而由转子芯端部31A的铁心部构成的铁心磁极部37A形成。另外,4个磁极PA2分别在周向D3上位于与转子中央部3C中的磁极PC2对应的位置。这样,在转子端部3A,在周向D3上交替配置有N极的磁极PA1和S极的磁极PA2。
图8的(a)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的图3中的C2-C2剖面图。图8的(b)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图3中的A2-A2剖面图。此外,在图8的(a)中,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三相磁通MF2的流动,虚线的箭头表示磁铁磁通MF3。另外,在图8的(b)中,实线的箭头表示励磁磁通MF1,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三相磁通MF2,虚线的箭头表示磁铁磁通MF3。
如图8的(a)所示,在转子中央部3C,由各磁极PC1、PC2的永久磁铁32产生的磁铁磁通MF3和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MF2在转子芯中央部31C的外周部流过。由此,在转子中央部3C,能够通过由磁铁磁通MF3产生的磁铁转矩和由三相磁通MF2产生的电抗转矩,在转子中央部3C产生旋转转矩。
另一方面,如图8的(b)所示,在转子端部3A的磁极PA2中,来自定子4的励磁磁通MF1在径向D2上从外侧朝向内侧流动。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如图8的(b)所示,在形成转子芯端部31A的磁极PA2的铁心磁极部37A未设置永久磁铁32,所以从定子4的轴线方向D1的励磁线圈6A侧的端部朝向转子端部3A流过来的励磁磁通MF1和磁铁磁通MF3不易干扰,能够抑制励磁磁通MF1与磁铁磁通MF3相互抵消而减少。
另外,如图8的(b)所示,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磁极PA2中,由磁极PA1的永久磁铁32产生的磁铁磁通MF3与励磁磁通MF1同样地,相对转子芯端部31A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励磁磁通MF1和由磁极PA1的永久磁铁32产生的磁铁磁通MF3干扰且励磁磁通MF1与磁铁磁通MF3相互抵消而减少的现象。因此,能够在转子端部3A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另外,在转子端部3B也与转子端部3A同样地能够抑制励磁磁通MF1减少,能够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
另外,在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C1中在径向D2上从内侧朝向外侧流动的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不易与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磁极PA2中在径向D2上从外侧朝向内侧流动的励磁磁通MF1干扰,能够抑制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与励磁磁通MF1相互抵消而减少。另外,转子中央部3C的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针对转子端部3B的励磁磁通MF1也与转子端部3A的励磁磁通MF1同样地不易干扰,能够抑制所述励磁磁通的一部分减少。因此,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能够在转子中央部3C高效地产生基于磁铁磁通MF3的旋转转矩。进而,能够抑制转子端部3A、3B的励磁磁通MF1与转子中央部3C的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干扰而减少,所以能够在转子端部3A、3B更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
在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能够抑制转子3与定子4之间的励磁磁通MF1以及磁铁磁通MF3减少而旋转电机1的效率降低的现象。
另外,如图8的(b)所示,在转子端部3A,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MF2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磁极PA1中的外周部流动。由此,通过由三相磁通MF2产生的电抗转矩,能够在转子端部3A产生旋转转矩,能够提高旋转电机1的旋转效率。
(实施方式4)
以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实施方式4。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共同的部分的说明,适当地省略。
在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同样地,如图1所示的、转子3具有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一方的端部的转子端部3A、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另一方的端部的转子端部3B、以及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中央部的转子中央部3C。
图9的(a)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的图1中的C1-C1剖面图。图9的(b)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图1中的A1-A1剖面图。
如图9的(a)所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具有转子芯中央部31C以及多个永久磁铁32,成为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同样的构造。即,转子中央部3C成为在周向D3上交替配置有由以使N极朝向径向D2的外侧的方式按照V字形状配置的一对永久磁铁32形成的作为N极的磁极的磁极PA1和由铁心磁极部38C形成的作为S极的磁极的磁极PA2的构造。由此,能够减少转子中央部3C中的永久磁铁32的数量,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如图9的(b)所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成为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同样的构造。即,在转子端部3A,形成磁极PA2的4个突极部33A设置于在周向D3上与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C2对应的位置。另外,在转子端部3A,形成磁极PA1的4个切口部34A设置于在周向D3上与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C1对应的位置。
图10的(a)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的图3中的C2-C2剖面图。图10的(b)是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图3中的A2-A2剖面图。此外,在图10的(a)中,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三相磁通MF2的流动,虚线的箭头表示磁铁磁通MF3。另外,在图10的(b)中,实线的箭头表示励磁磁通MF1,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三相磁通MF2。
如图10的(a)所示,在转子中央部3C,在磁极PC1中由永久磁铁32产生的磁铁磁通MF3在径向D2上从内侧朝向外侧流动。另外,在转子中央部3C,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MF2在转子芯中央部31C的磁极PA1中的外周部流动。由此,能够通过由磁铁磁通MF3产生的磁铁转矩和由三相磁通MF2产生的电抗转矩,在转子中央部3C产生旋转转矩。
另一方面,如图10的(b)所示,在转子端部3A,在转子芯端部31A的各突极部33A,来自定子4的励磁磁通MF1在径向D2上从外侧朝向内侧流动。另外,在转子端部3A,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MF2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突极部33A中的外周部流动。
在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如图10的(b)所示,在转子3的转子端部3A未设置永久磁铁32,所以能够抑制励磁磁通MF1和磁铁磁通MF3干扰且励磁磁通MF1与磁铁磁通MF3相互抵消而减少的现象。因此,能够在转子端部3A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另外,在转子端部3B也与转子端部3A同样地能够抑制励磁磁通MF1减少,能够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
另外,在转子芯端部31A,与转子芯中央部31C的磁极PC2的位置对应的作为一方的磁极的磁极PA2中的磁阻小于与转子芯中央部31C的磁极PC1的位置对应的作为另一方的磁极的磁极PA1中的磁阻。因此,励磁磁通MF1易于经由形成磁极PA2的突极部33A,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在转子芯端部31A中流动。
由此,在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A1中从径向D2的内侧朝向外侧流动的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不易与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磁极PA2中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流动的励磁磁通MF1干扰,能够抑制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与励磁磁通MF1相互抵消而减少。另外,转子中央部3C的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针对转子端部3B的励磁磁通MF1也与转子端部3A的励磁磁通MF1同样地不易干扰,能够抑制所述励磁磁通的一部分减少。因此,在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能够在转子中央部3C高效地产生基于磁铁磁通MF3的旋转转矩。进而,能够抑制转子端部3A、3B的励磁磁通MF1与转子中央部3C的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干扰而减少,所以能够在转子端部3A、3B更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
在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能够抑制转子3与定子4之间的励磁磁通MF1以及磁铁磁通MF3减少而旋转电机1的效率降低的现象。
(实施方式5)
以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实施方式4。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共同的部分的说明,适当地省略。
在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同样地,如图1所示的、转子3具有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一方的端部的转子端部3A、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另一方的端部的转子端部3B、以及在轴线方向D1上配置于中央部的转子中央部3C。
图11的(a)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的图1中的C1-C1剖面图。图11的(b)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图1中的A1-A1剖面图。
如图11的(a)所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成为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同样的构造。即,成为在周向D3上交替配置有由以使N极朝向径向D2的外侧的方式按照V字形状配置的一对永久磁铁32形成的作为N极的磁极的磁极PA1和由铁心磁极部38C形成的作为S极的磁极的磁极PA2的构造。
如图11的(b)所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成为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同样的构造。即,形成磁极PA2的4个铁心磁极部35A分别在周向D3上设置于与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C2对应的位置。另外,形成磁极PA1的4个狭缝部36A分别在周向D3上设置于与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C1对应的位置。
图12的(a)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子中央部3C的图3中的C2-C2剖面图。图12的(b)是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转子端部3A的图3中的A2-A2剖面图。此外,在图12的(a)中,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三相磁通MF2的流动,虚线的箭头表示磁铁磁通MF3。另外,在图12的(b)中,实线的箭头表示励磁磁通MF1,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三相磁通MF2。
如图12的(a)所示,在转子中央部3C,在磁极PC1中由永久磁铁32产生的磁铁磁通MF3在径向D2上从内侧朝向外侧流动。另外,在转子中央部3C,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MF2在转子芯中央部31C的磁极PA1中的外周部流动。由此,能够通过由磁铁磁通MF3产生的磁铁转矩和由三相磁通MF2产生的电抗转矩,在转子中央部3C产生旋转转矩。
另一方面,如图12的(b)所示,在转子端部3A,在转子芯端部31A的铁心磁极部35A,来自定子4的励磁磁通MF1在径向D2上从外侧朝向内侧流动。在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如图12的(b)所示,在转子3的转子端部3A未设置永久磁铁32,所以能够抑制励磁磁通MF1和磁铁磁通MF3干扰且励磁磁通MF1与磁铁磁通MF3相互抵消而减少的现象。因此,能够在转子端部3A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另外,在转子端部3B也与转子端部3A同样地能够抑制励磁磁通MF1减少,能够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
另外,在转子芯端部31A,形成磁极PA2的铁心磁极部35A中的磁阻小于形成磁极PA1的狭缝部36A中的磁阻。因此,励磁磁通MF1易于经由形成磁极PA2的铁心磁极部35A,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在转子芯端部31A中流动。
由此,在转子中央部3C的磁极PA1中从径向D2的内侧朝向外侧流动的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不易与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磁极PA2中从径向D2的外侧朝向内侧流动的励磁磁通MF1干扰,能够抑制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与励磁磁通MF1相互抵消而减少。另外,转子中央部3C的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针对转子端部3B的励磁磁通MF1也与转子端部3A的励磁磁通MF1同样地不易干扰,能够抑制所述励磁磁通的一部分减少。因此,在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能够在转子中央部3C高效地产生基于磁铁磁通MF3的旋转转矩。进而,能够抑制转子端部3A、3B的励磁磁通MF1与转子中央部3C的所述磁铁磁通MF3的一部分干扰而减少,所以能够在转子端部3A、3B更高效地产生基于励磁磁通MF1的旋转转矩。
在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中,能够抑制转子3与定子4之间的励磁磁通MF1以及磁铁磁通MF3减少而旋转电机1的效率降低的现象。
另外,在转子端部3A,来自定子4的三相磁通MF2在转子芯端部31A的狭缝部36A中的、转子芯端部31A与狭缝361a之间、狭缝361a与狭缝361b之间、以及狭缝361b与狭缝361c之间流动。由此,通过由三相磁通MF2产生的电抗转矩,能够在转子端部3A产生旋转转矩,能够提高旋转电机1的效率。
Claims (10)
1.一种旋转电机(1),具备:
旋转轴部件(2),能够以轴线为中心旋转;
转子(3),固定于所述旋转轴部件,具有在所述旋转轴部件的轴线方向上层叠多个软磁性板而圆环状地形成的转子芯,在所述转子芯的周向上设置多个永久磁铁而交替形成有N极的磁极和S极的磁极;
定子(4),相对所述转子在作为与所述旋转轴部件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径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具有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层叠多个软磁性板而圆环状地形成的定子芯,对所述定子芯设置有定子线圈;以及
励磁线圈(6),相对所述轴线方向配置于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芯的外侧,通过通电而在所述转子芯与所述定子芯之间产生励磁磁通,
所述旋转电机(1)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中的作为所述轴线方向的所述励磁线圈(6)侧的端部的转子端部(3A、3B),设置有比所述转子中的作为所述轴线方向的中央部的转子中央部(3C)少的数量的所述永久磁铁(32)、或者、未设置所述永久磁铁(32),
在所述转子中央部(3C),在所述N极的磁极和所述S极的磁极中的一方的磁极中,由所述永久磁铁(32)产生的磁铁磁通的所述径向的朝向和所述转子芯与所述定子芯之间的所述励磁磁通的所述径向的朝向相同,在另一方的磁极中,所述磁铁磁通的所述径向的朝向和所述转子芯与所述定子芯之间的所述励磁磁通的所述径向的朝向相反,
在所述转子端部,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处的所述径向上的磁阻小于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处的径向上的磁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中央部,在所述一方的磁极和所述另一方的磁极中分别设置有所述永久磁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中央部,在所述一方的磁极中未设置所述永久磁铁,在所述另一方的磁极中设置有所述永久磁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端部中的所述转子芯是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和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处向所述径向的所述励磁磁通的流动容易度有差异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端部未设置所述永久磁铁,
在所述转子端部中的所述转子芯中,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的外周部设置有从所述径向的外侧朝向内侧凹状地开槽出的切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端部未设置所述永久磁铁,
在所述转子端部中的所述转子芯中,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空隙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隙部是从所述径向的外侧朝向内侧形成凹状的圆弧的狭缝,
在所述转子端部中的所述转子芯中,在所述径向上隔开地设置有多个所述狭缝。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端部,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所述永久磁铁,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转子中央部的所述一方的磁极对应的位置未设置所述永久磁铁。
9.根据权利要求1、2、3、5、6、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励磁磁通在所述径向上从所述定子芯朝向所述转子芯流动,
所述一方的磁极是所述S极的磁极,所述另一方的磁极是所述N极的磁极。
10.根据权利要求1、2、3、5、6、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外侧设置有励磁磁轭,
所述励磁线圈卷绕在所述励磁磁轭而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34808A JP7172979B2 (ja) | 2019-12-25 | 2019-12-25 | 回転電機 |
JP2019-234808 | 2019-12-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36961A CN113036961A (zh) | 2021-06-25 |
CN113036961B true CN113036961B (zh) | 2023-10-03 |
Family
ID=76460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50465.9A Active CN113036961B (zh) | 2019-12-25 | 2020-12-09 | 旋转电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72979B2 (zh) |
CN (1) | CN11303696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89422B (zh) * | 2022-01-14 | 2023-12-22 | 无锡星驱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凸极式混合励磁电机 |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91157A (ja) * | 2000-12-19 | 2002-07-05 | Denso Corp | 永久磁石併用同期回転機 |
JP2009106001A (ja) * | 2007-10-19 | 2009-05-14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 |
CN102044944A (zh) * | 2009-10-21 | 2011-05-04 | 富士电机系统株式会社 | 永磁铁式旋转电机 |
CN102570659A (zh) * | 2010-11-01 | 2012-07-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转子 |
JP2012147644A (ja) * | 2011-01-14 | 2012-08-02 | Asmo Co Ltd | 磁石埋込型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
CN102648570A (zh) * | 2009-10-13 | 2012-08-22 | 有限公司日库技术研究所 | 磁通量可变旋转电机系统 |
JP2012165540A (ja) * | 2011-02-04 | 2012-08-30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 |
JP2012165614A (ja) * | 2011-02-09 | 2012-08-30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 |
JP2014050253A (ja) * | 2012-08-31 | 2014-03-17 | Aisin Aw Co Ltd | 永久磁石回転電機用ロータ及び永久磁石回転電機 |
CN104094501A (zh) * | 2012-02-29 | 2014-10-08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混合励磁式旋转电机 |
JP2017028908A (ja) * | 2015-07-24 | 2017-02-02 |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 磁石埋め込み型モータ用ロータ構造及びこの構造を備えるモータ |
CN107196477A (zh) * | 2016-03-14 | 2017-09-22 | 铃木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CN107852048A (zh) * | 2015-09-08 | 2018-03-27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永磁铁式旋转电动机以及使用其的压缩机 |
CN108352737A (zh) * | 2015-10-30 | 2018-07-3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转子、压缩机以及制冷空调装置 |
CN108352741A (zh) * | 2015-11-02 | 2018-07-3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转子、压缩机以及制冷空调装置 |
CN109510347A (zh) * | 2017-09-15 | 2019-03-2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19583A (ja) | 2002-04-17 | 2003-11-07 | Yaskawa Electric Corp | 同期モータ |
JP4623471B2 (ja) | 2006-08-08 | 2011-02-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動機 |
JP4623472B2 (ja) | 2007-01-30 | 2011-02-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動機 |
JP2009065803A (ja) | 2007-09-07 | 2009-03-26 | Denso Corp | 磁石同期機 |
JP2015149830A (ja) | 2014-02-06 | 2015-08-2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
2019
- 2019-12-25 JP JP2019234808A patent/JP7172979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2-09 CN CN202011450465.9A patent/CN1130369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91157A (ja) * | 2000-12-19 | 2002-07-05 | Denso Corp | 永久磁石併用同期回転機 |
JP2009106001A (ja) * | 2007-10-19 | 2009-05-14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 |
CN102648570A (zh) * | 2009-10-13 | 2012-08-22 | 有限公司日库技术研究所 | 磁通量可变旋转电机系统 |
CN102044944A (zh) * | 2009-10-21 | 2011-05-04 | 富士电机系统株式会社 | 永磁铁式旋转电机 |
CN102570659A (zh) * | 2010-11-01 | 2012-07-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转子 |
JP2012147644A (ja) * | 2011-01-14 | 2012-08-02 | Asmo Co Ltd | 磁石埋込型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
JP2012165540A (ja) * | 2011-02-04 | 2012-08-30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 |
JP2012165614A (ja) * | 2011-02-09 | 2012-08-30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 |
CN104094501A (zh) * | 2012-02-29 | 2014-10-08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混合励磁式旋转电机 |
JP2014050253A (ja) * | 2012-08-31 | 2014-03-17 | Aisin Aw Co Ltd | 永久磁石回転電機用ロータ及び永久磁石回転電機 |
JP2017028908A (ja) * | 2015-07-24 | 2017-02-02 |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 磁石埋め込み型モータ用ロータ構造及びこの構造を備えるモータ |
CN107852048A (zh) * | 2015-09-08 | 2018-03-27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永磁铁式旋转电动机以及使用其的压缩机 |
CN108352737A (zh) * | 2015-10-30 | 2018-07-3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转子、压缩机以及制冷空调装置 |
CN108352741A (zh) * | 2015-11-02 | 2018-07-3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转子、压缩机以及制冷空调装置 |
CN107196477A (zh) * | 2016-03-14 | 2017-09-22 | 铃木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CN109510347A (zh) * | 2017-09-15 | 2019-03-2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172979B2 (ja) | 2022-11-16 |
JP2021103928A (ja) | 2021-07-15 |
CN113036961A (zh) | 2021-06-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689311C1 (ru) | Вращающаяс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 |
US20070057589A1 (en) |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rotor and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motor | |
JP7222341B2 (ja) | 回転電機 | |
CN110268610B (zh) | 具有磁旋转场降低和通量集中的同步电机 | |
US10622853B2 (en) | Synchronous reluctance type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JP2013074743A (ja) | 回転電機 | |
JP2017229136A (ja) |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用ロータ及び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 |
JP2007074776A (ja) | 回転電機 | |
JP6641601B2 (ja) | 回転電機用回転子 | |
CN113036961B (zh) | 旋转电机 | |
JPWO2020194390A1 (ja) | 回転電機 | |
JP6260994B2 (ja) |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形モータ | |
JP6201405B2 (ja) | 回転電機 | |
JP6282479B2 (ja) |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形モータ | |
JP6895909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界磁式ダブルギャップ同期機 | |
CN109997290B (zh) | 同步磁阻型旋转电机 | |
JP2016201967A (ja) | 回転電機 | |
JP6990014B2 (ja) | 回転電機 | |
JP6929603B2 (ja) | 回転機 | |
JP5897939B2 (ja) |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 |
JP6260995B2 (ja) |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形モータ | |
JP6830073B2 (ja) | 回転電機 | |
JP6898836B2 (ja) | 回転電機 | |
JP2015231253A (ja) | マグネ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 |
WO2021182088A1 (ja) | 永久磁石同期モ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