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5991A - 用于继电器线圈导线绕线的绕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继电器线圈导线绕线的绕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55991A CN112955991A CN201980070002.9A CN201980070002A CN112955991A CN 112955991 A CN112955991 A CN 112955991A CN 201980070002 A CN201980070002 A CN 201980070002A CN 112955991 A CN112955991 A CN 1129559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winding
- axis
- yoke
-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50/443—Connections to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2—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9—Winding machines having two or more work holders or form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relays or part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线圈导线绕在继电器线圈轭架(108)的线圈绕芯上的绕线装置(100)。所述线圈轭架(108)包括分别带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105‑1,105‑2)的第一和第二轭臂(108‑1,108‑2),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105‑1,105‑2)分别沿第一和第二纵向轴线(105‑11,105‑22)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和第二纵向轴线(105‑11,105‑22)彼此平行设置。该绕线装置(100)包括可转动线圈容纳结构(101),该可转动线圈容纳结构(101)可绕平行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纵向轴线(105‑11,105‑22)的转动轴线(101‑1)转动,且用于保持所述线圈轭架(108)。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支持所述线圈轭架(108)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101‑1)横向移位,以使得具有所述第一和第二纵向轴线(105‑11,105‑22)的所述线圈绕芯位于用于将线圈导线缠绕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105‑1,105‑2)上的所述转动轴线(101‑1)上。该绕线装置(100)还包括用于使线圈导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101‑1)出线的绕线嘴(10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的绕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线圈的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线圈绕芯上进行线圈导线的绕线时,线圈绕芯通常绕其纵向轴线转动,而待缠绕于线圈绕芯上的线圈导线沿垂直于线圈绕芯转动轴线的方向绕在线圈绕芯上。通过沿纵向轴线移动线圈导线引导装置,可以实现在线圈绕芯上的螺旋绕线。然而,此类方法对于需要在U形线圈轭架等结构上彼此平行设置的两个线圈绕芯上绕成两个独立线圈的情形而言并不奏效。在按照上述方法在两个线圈绕芯上绕成独立线圈时,需要首先对两个线圈绕芯单独绕线,而且必须在绕线之后才能将线圈绕芯设于线圈轭架的轭臂上。然而,此类方法效率不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为高效地将线圈导线缠绕于继电器线圈绕芯上的绕线装置,以及一种将线圈导线缠绕于继电器线圈绕芯上的改进方法。
上述目的由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实现。本发明的有利实施方式见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及附图技术方案。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线圈导线绕在继电器的线圈轭架的第一线圈绕芯和第二线圈绕芯上的绕线装置,所述线圈轭架具有带第一线圈绕芯的第一轭臂以及带第二线圈绕芯的第二轭臂,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绕芯沿第一纵向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线圈绕芯沿第二纵向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线圈绕芯和第二线圈绕芯相邻且平行设置,该绕线装置包括:用于保持所述线圈轭架的可转动线圈容纳结构,其中,该线圈容纳结构可绕转动轴线转动,该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和第二纵向轴线,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以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横向位移的方式支持所述线圈轭架,以将用于在该第一线圈绕芯上缠绕线圈导线的所述第一线圈绕芯置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的位置;以及将用于在该第二线圈绕芯上缠绕线圈导线的所述第二线圈绕芯置于所述第二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的位置;以及用于使线圈导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出线的绕线嘴。
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实现一种安装空间尽可能小且绕线速度更快的绕线装置,该绕线装置能够在相邻设置的两个线圈绕芯上分别形成两个线圈。
通过将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当中的一者以其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的方式置于该转动轴线上,可以实现随着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相应线圈绕芯也绕其纵向轴线转动。相应地,另一线圈绕芯绕所述转动轴线以及设于该转动轴线上的线圈绕芯的纵向轴线转动。
通过将所述绕线嘴设置为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且平行于置于该转动轴线上的所述线圈绕芯的纵向轴线,并且将该绕线嘴紧邻置于转动轴线上的线圈绕芯设置,可以实现绕线嘴的线圈导线因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的转动而仅缠绕于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的线圈绕芯上。
通过使所述线圈轭架在所述线圈容纳结构内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横向移动,可以将先前未绕线的线圈绕芯置于使得其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的位置。通过使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绕所述转动轴线以及移至该转动轴线上的线圈绕芯的纵向轴线转动,可以实现仅在这一线圈绕芯上进行绕线。如此,通过一个绕线过程,可以实现分别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上的前后绕线,无需将所述线圈轭架从所述绕线装置上拆下。
通过使所述线圈容纳结构带动待绕线线圈绕芯相对于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设置的绕线嘴转动,可以避免使用需能够在对各个线圈绕芯进行绕线时分别绕相应线圈绕芯转动的绕线嘴。如此,由于无需为所述绕线嘴设置能够做转动和枢转两种运动的高成本支承部件,而且无需为该绕线嘴设置相应的驱动部件,因此可以减小所述绕线装置的安装空间。
除此之外,与所述绕线嘴需要绕设于该绕线嘴之外的转动轴线转动的情形相比,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仅需绕延伸通过该线圈容纳结构的转动轴线转动即可,因此该线圈容纳结构的可转动支承部件的设计在技术上可更为简单。如此,可以通过更高的转动速度缩短绕线时间,而且还能提高绕线精度,从而达到更高的绕线质量。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用于通过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而将所述绕线嘴的线圈导线绕在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的线圈绕芯上。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可在将线圈导线缠绕于所述线圈绕芯上的过程中,将所述绕线嘴保持到位。这一点的优势源于其使得所述绕线装置的设计具有更小的安装空间。另外,与绕线嘴绕线圈绕芯转动的设计相比,通过在绕线过程中将所述绕线嘴保持静止,可以实现更为精确的绕线效果,而且更加不容易出错。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用于绕所述转动轴线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以在所述第一线圈绕芯上形成具有第一绕线方向的第一线圈,以及用于绕所述转动轴线在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绕线方向上转动以在所述第二线圈绕芯上形成具有第二绕线方向的第二线圈。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在对具有两个线圈绕芯的线圈轭架进行的一次绕线过程中,所述绕线装置可实现绕线方向相反的两个线圈。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绕线嘴可沿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的线圈绕芯平行于该转动轴线前后移动,以实现线圈导线在所述线圈绕芯上的均匀绕线。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可以实现在线圈绕芯整个长度上的螺旋绕线。此外,绕线嘴的非转动平移运动实现了一种在技术上尽可能简单的螺旋绕线方案。通过绕线嘴的前后反复移动,还可实现线圈导线的多层螺旋绕线。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线圈容纳结构包括上半容纳部分和下半容纳部分,所述线圈轭架保持于所述上半容纳部分和下半容纳部分之间。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可将所述线圈轭架牢固地保持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上。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上半容纳部分和下半容纳部分通过连接部件以可释开方式彼此连接。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可通过设于所述上半容纳部分和下半容纳部分之间的夹紧连接件,将所述线圈轭架牢固地保持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上。另外,还可通过释开所述上半和下半容纳部分之间的连接件,实现轻松地令所述上半和下半容纳部分释放所述线圈轭架。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上半容纳部分和/或下半容纳部分具有相邻设置的通道,这些通道可供所述第一轭臂和第二轭臂穿过,所述第一线圈绕芯和第二线圈绕芯设于所述通道之外。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可将所述线圈轭架固定保持于所述上半和下半容纳部分之间。此外,通过令轭臂穿过所述通道,可以防止线圈轭架横向滑动至所述转动轴线上。另外,通过将线圈绕芯设于所述通道之外,可以实现以线圈导线对线圈绕芯进行完全绕线。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彼此相邻设置的通道限定出所述线圈轭架在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线圈绕芯的第一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线圈绕芯的第二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可以更加容易地将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设置为使得其第一和第二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从而确保按照如下方式将所述线圈轭架保持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上:在任何时间点上,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当中总有一者处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的转动轴线上,以供线圈导线缠绕于其上。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线圈容纳结构具有沿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贯通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的多条通道,这些通道用于暴露所述线圈轭架供线圈导线电连接的电连接结构,尤其连接柱。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在以所述绕线嘴对所述线圈轭架的连接柱进行线圈导线的绕线时,无需将所述线圈轭架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上拆下,而是可以直接进行绕线。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线圈容纳结构具有用于在绕线过程中将线圈导线固定在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上的多个支持柱。这些支持柱可以实现以简单方式将线圈导线固定在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上。如此,不但可以在绕线过程中及绕线完成后将所述线圈导线保持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上,而且还可保持所述绕线嘴的线圈导线的张力不变。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细长形的绕线嘴可从与所述转动轴线平行的位置进行竖直枢转,以使得所述线圈轭架的连接柱能够绕线。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仅以所述绕线嘴即可实现对线圈轭架连接柱的绕线,无需额外装置。此外,通过将绕线嘴设置为以可枢转方式支承,可以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小绕线装置的安装空间。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绕线嘴可在所述竖直位置下在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进行横向枢转,以触及所述线圈轭架的不同连接柱和/或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的不同支持柱,以供线圈导线的绕线。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仅需在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上枢转所述绕线嘴即可实现所述连接柱的绕线,无需额外装置,而且所述绕线嘴、所述线圈轭架的所有连接柱以及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的支持柱均可供触及。另外,通过将绕线嘴设置为以可枢转方式支承,可以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小绕线装置的安装空间。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竖直位置下,所述绕线嘴可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以及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平移。如此,可以确保所述线圈轭架的所有连接柱以及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的所有支持柱均可供所述绕线嘴触及。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绕线嘴可在所述竖直位置下绕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的转动轴线垂直的第二转动轴线转动,以实现线圈导线在所述线圈轭架的连接柱和/或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的支持柱上的绕线。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仅需所述绕线嘴在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上做旋转运动便可实现所述连接柱和支持柱的绕线,无需额外装置,以及所述绕线嘴可对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的所有连接柱和支持柱进行绕线。此外,通过将绕线嘴设置为以可旋转方式支承,可以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小绕线装置的安装空间。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绕线嘴用于在已绕线的连接柱与已绕线的支持柱之间断开线圈导线,以结束绕线过程。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在绕线过程结束时,线圈导线在所述线圈轭架的连接柱与相应的支持柱之间自动断开,因此无需通过手动切断线圈导线来将带有已完成绕线的第一和第二线圈的线圈轭架与所述绕线嘴的线圈导线手动分开。另外,线圈导线仍旧保留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的至少一个支持柱之上,从而使所述绕线嘴的线圈导线的张力保持不变。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由电介质材料形成为套筒形状。如此,所实现的技术优点在于,能够尽可能地提高线圈绕线效率。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线圈导线绕在继电器线圈轭架的第一线圈绕芯和第二线圈绕芯上的方法,所述线圈轭架具有带第一线圈绕芯的第一轭臂以及带第二线圈绕芯的第二轭臂,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绕芯沿第一纵向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线圈绕芯沿第二纵向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线圈绕芯和第二线圈绕芯彼此相邻且平行设置,该方法包括:将所述线圈轭架设于可绕平行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和第二纵向轴线的转动轴线转动的可转动线圈容纳结构上;使所述线圈轭架在所述线圈容纳结构上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横向移位,并将所述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当中的一者设置于使得其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的位置;利用绕线嘴,将平行于线圈绕芯纵向轴线出线的线圈导线缠绕于该线圈绕芯上,所述线圈绕芯的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将所述线圈容纳结构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以将所述绕线嘴的线圈导线缠绕于纵向轴线与所述转动轴线重合的所述线圈绕芯上。
如此,可以确保,在绕线过程中,可以分别对相邻且平行设置的线圈绕芯以线圈导线先后绕线,从而实现两个线圈,其中,第一线圈设于第一线圈绕芯上,而第二线圈设于第二线圈绕芯上。
该方法可由上述第一方面的装置执行。该方法的其他特征直接源自于所述装置的各实施方式和/或功能。
附图说明
以下,参考附图,对其他例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中:
图1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1B为图1A绕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1C为图1A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1D为图1A绕线装置的放大前视图;
图2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2B为图2A绕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2C为图2A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2D为图2A绕线装置的放大前视图;
图3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3B为图3A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3C为图3A绕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3D为图3A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3E为图3A绕线装置的放大前视图;
图4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4B为图4A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4C为图3A绕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4D为图4A绕线装置的另一平面图;
图4E为图4A绕线装置的放大前视图;
图5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意图;
图5B为图5A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5C为图5A绕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5D为图5A绕线装置的另一平面图;
图5E为图4A绕线装置的放大前视图;
图6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6B为图6A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6C为图6A绕线装置的侧视图;
图6D为图6A绕线装置的另一平面图;
图6E为图6A绕线装置的放大前视图;
图7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7B为图7A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7C为图7A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8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8B为图8A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8C为图8A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9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9B为图9A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9C为图9A绕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10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线圈轭架在不同视角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0绕线装置
101线圈容纳结构
101-1转动轴线
102绕线嘴
102-2第二转动轴线
103上半容纳部分
103-1通道
103-2通道
103-3支持柱
104下半容纳部分
105-1第一线圈绕芯
105-11第一纵向轴线
105-2第二线圈绕芯
105-22第二纵向轴线
108线圈轭架
108-1第一轭臂
108-2第二轭臂
109连接柱
307-1第一线圈
405-3线圈绕芯兜槽
507-2第二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0的立体图,其中,线圈轭架108处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一位置,绕线嘴102处于竖直姿态。
如图1A所示,绕线装置100用于将线圈导线绕在继电器的线圈轭架108的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线圈轭架108具有带第一线圈绕芯105-1的第一轭臂108-1以及带第二线圈绕芯105-2的第二轭臂108-2,第一线圈绕芯105-1沿第一纵向轴线105-11的方向延伸,第二线圈绕芯105-2沿第二纵向轴线105-22的方向延伸,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第二线圈绕芯105-2彼此相邻且平行设置。绕线装置100包括用于保持线圈轭架108的可转动线圈容纳结构101,该线圈容纳结构101可绕转动轴线101-1转动,其中,转动轴线101-1平行于第一纵向轴线105-11,且平行于第二纵向轴线105-22。线圈容纳结构101用于以可使得线圈轭架108按如下方式横向移位至转动轴线101-1的方式支持线圈轭架108:以用于将在第一线圈绕芯105-1缠绕线圈导线的第一线圈绕芯105-1置于第一纵向轴线105-11与转动轴线101-1重合的位置;以及用于将在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缠绕线圈导线的第二线圈绕芯105-2置于第二纵向轴线105-22与转动轴线101-1重合的位置。绕线装置100还包括用于使线圈导线平行于转动轴线101-1出线的绕线嘴102。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线圈容纳结构101设有上半容纳部分103和下半容纳部分104,上半和下半容纳部分103,104均用于将线圈轭架108保持于线圈容纳结构101内。
如图1A所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线圈容纳结构101的上半容纳部分103包括用于供第一和第二轭臂108-1,108-2穿过的多条通道103-1。上半容纳部分103的多条通道103-1使得线圈轭架108能够设置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图1A以及图1B至图1D中,线圈轭架108示为设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一位置。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在线圈轭架108的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一位置上,第一线圈绕芯105-1位于转动轴线101-1上,以使得第一纵向轴线105-11与线圈容纳结构101的转动轴线101-1重合。
如图1A所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通道103-1按如下方式设计:其可由线圈轭架108的第一和第二轭臂108-1,108-2穿过,而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105-1,105-2设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之外。
如图1A所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线圈容纳结构101具有多个开口103-2。开口103-2沿竖直方向贯穿线圈容纳结构101,并设计为使得绕线嘴102能够触及线圈轭架108的连接柱109,而且使得线圈导线能够绕在连接柱109上。
如图1A所示,支持柱103-3沿垂直于线圈容纳结构101转动轴线101-1的方向延伸。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绕线嘴102用于绕第二转动轴线102-2做旋转运动,以实现在线圈容纳结构101的支持柱103-3和线圈轭架108的连接柱109上的绕线。如图1A所示,第二转动轴线102-2沿竖直方向延伸。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用于在线圈容纳结构101的支持柱103-3和线圈轭架108的连接柱109上绕线的绕线嘴102可枢转至竖直姿态,而且可绕相对于线圈容纳结构101的转动轴线101-1为横向的方向枢转。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绕线嘴102还可沿转动轴线101-1以及垂直于转动轴线101-1的两个方向平移。如图所示1A,这三个垂直方向对应于三个空间方向,从而使得绕线嘴102可沿线圈容纳结构101的纵向、横向、竖向移动。
图1B为图1A绕线装置100的侧视图。图1C为图1A绕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图1D为图1A绕线装置100的放大前视图。绕线过程开始时,线圈轭架108置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一位置,以使得第一线圈绕芯105-1的第一纵向轴线105-11与转动轴线101-1重合。此外,绕线嘴102枢转至竖直姿态,并通过绕线嘴102,将线圈导线绕在线圈容纳结构101的支持柱103-3上。
图2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0的立体图,其中,线圈轭架108置于线圈容纳结构101的第一位置,绕线嘴102置于竖直姿态。
与图1A相比,在图2A中,绕线嘴102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线圈容纳结构101朝线圈轭架108的方向位置降低。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绕线嘴102可沿竖直方向以竖直姿态平移。此外,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绕线嘴102通过绕第二转动轴线102-2做旋转运动而使得线圈导线缠绕于连接柱109上,从而实现线圈导线在线圈轭架108上的固定。
另外,如图2A所示,在第一位置下,线圈轭架108按照如下方式设置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通道103-2将线圈轭架108的连接柱109暴露在外,以使得绕线嘴102能够触及该连接柱。
图2B为图2A绕线装置100的侧视图。图2C为图2A绕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D为图2A绕线装置100的放大前视图。
图3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0的立体图,其中,线圈轭架在线圈容纳结构上置于第一位置,绕线嘴置于水平姿态。
与图2A相比,在图3A中,绕线嘴102枢转至水平姿态,并因此平行于线圈容纳结构101的转动轴线101-1。如图3A所示,绕线嘴102设于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第一轭臂108-1附近。
在绕线嘴102的水平姿态下,绕线装置100处于准备好在第一线圈绕芯105-1上绕线的状态。绕线时,线圈容纳结构101绕转动轴线101-1和第一线圈绕芯105-1的第一纵向轴线105-11转动。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绕线嘴102用于沿转动轴线101-1和第一线圈绕芯105-1的第一纵向轴线105-11做平移运动。
图3D为图3A绕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其中,绕线嘴102正沿转动轴线101-1朝线圈容纳结构101移动。如图3D所示,在第一线圈绕芯105-1上绕制第一线圈307-1的过程中,绕线嘴102自线圈容纳结构101附近的位置开始,沿转动轴线101-1前后交替平移,即沿第一线圈绕芯105-1的第一纵向轴线105-11交替远离和朝向线圈容纳结构101移动。如此,可以实现线圈导线的多层螺旋绕线。
图3B为图3A绕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其中,绕线嘴正沿转动轴线远离线圈容纳结构移动。与图3D相比,第一线圈307-1在图3B中完成绕线,而且绕线嘴102到达第一线圈绕芯105-1的一端。
图3C为图3A绕线装置100的侧视图。图3E为图3A绕线装置100的放大前视图。
图4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0的立体图,其中,第一线圈307-1已绕制于第一线圈绕芯105-1上,线圈轭架108处于线圈容纳结构101的第二位置,绕线嘴102置于竖直姿态。
与图3A相比,在图4A中,第一线圈绕芯105-1的第一线圈307-1已完成绕线。绕线嘴102枢转至竖直姿态,线圈轭架108处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二位置,以使得第二线圈绕芯105-2设置于转动轴线101-1上,而且第二线圈绕芯105-2的第二纵向轴线105-22与转动轴线101-1重合。如图4A所示,绕线嘴102设于第一线圈绕芯105-1与第二线圈绕芯105-2之间。此外,绕线嘴102能够通过线圈容纳结构101内的通道103-2,将线圈导线缠绕于线圈轭架108的连接柱109上。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105-1,105-2均具有线圈绕芯兜槽405-3。
图4B为图4A绕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图4C为图4A绕线装置100的侧视图。图4D为图4A绕线装置100的另一俯视图。图4E为图4A绕线装置100的放大前视图。
图5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0的立体图,其中,第一线圈307-1形成于第一线圈绕芯105-1上,且第二线圈507-2形成于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线圈轭架108置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二位置,绕线嘴102置于水平姿态。
与图4A相比,在图5A中,绕线嘴102枢转至与线圈容纳结构101的转动轴线101-1平行的水平姿态。
如图5A所示,在第二线圈绕芯105-2的绕线过程中,绕线嘴102设于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第二线圈绕芯105-2之间。随着线圈容纳结构101绕转动轴线101-1以及在线圈轭架108第二位置上与转动轴线101-1重合的第二纵向轴线105-22的转动,绕线嘴102可将线圈导线绕在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并可在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形成第二线圈507-2。
图5B为图5A绕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图5C为图5A绕线装置100的侧视图。图5D为图5A绕线装置100的另一俯视图。图5E为图5A绕线装置100的放大前视图。
图6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0的立体图,其中,第一线圈307-1形成于第一线圈绕芯105-1上,第二线圈507-2形成于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线圈轭架108处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二位置,绕线嘴102置于竖直姿态。
与图5A相比,在图6A中,绕线嘴102枢转至竖直姿态。在完成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第二线圈507-2的绕线后,绕线嘴102绕线圈轭架108的连接柱109作旋转运动,以将线圈导线绕在其上。最后,绕线嘴102还进一步以线圈导线对线圈容纳结构101的支持柱103-3进行绕线,并在连接柱109与支持柱103-3之间将线圈导线断开,以使得带有已形成于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105-1,105-2上的第一和第二线圈307-1,507-2的线圈轭架108与绕线嘴102的线圈导线和线圈容纳结构101分开。
图6B为图6A绕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图6C为图6A绕线装置100的侧视图。图6D为图6A绕线装置100的另一俯视图。图6E为图6A绕线装置100的放大前视图。
图7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0放大前视图,其中,线圈轭架108处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一位置,绕线嘴102示为竖直和水平两种姿态。
在绕线过程开始时,线圈轭架108设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一位置,且第一线圈绕芯105-1置于转动轴线101-1上,以使得第一纵向轴线105-11与转动轴线101-1重合。随后,绕线嘴102以竖直姿态在线圈容纳结构101的支持柱103-3上进行线圈导线的绕线,以将线圈导线固定在线圈容纳结构101上。之后,绕线嘴102对线圈轭架108的连接柱109进行线圈导线的绕线,以将线圈导线固定在线圈轭架108上。
在进行第一线圈307-1的绕线时,绕线嘴102枢转至水平姿态,且与第一线圈绕芯105-1相邻设置。在绕线嘴102的水平姿态下,线圈容纳结构101绕转动轴线101-1以及第一线圈绕芯105-1处于第一转动方向上的第一纵向轴线105-11转动,以在第一线圈绕芯105-1上形成具有第一绕线方向的第一线圈307-1。为此目的,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线圈容纳结构101用于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
图7B为图7A绕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图7C为图7A绕线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8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0放大前视图,其中,线圈轭架108处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二位置,绕线嘴102置于竖直姿态。
在完成第一线圈307-1的绕线后,绕线嘴102枢转至竖直姿态,而且线圈轭架108移动至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二位置,以使得第二线圈绕芯105-2的第二纵向轴线105-22与转动轴线101-1重合。
图8B为图8A绕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图8C为图8A绕线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9A为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00的放大前视图,其中,线圈轭架108置于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二位置,绕线嘴102示为竖直和水平两种姿态。
在绕制第二线圈绕芯105-2的第二线圈507-2时,绕线嘴102枢转至水平姿态,并设置于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第二线圈绕芯105-2之间。在绕线嘴102的水平姿态下,线圈容纳结构101绕转动轴线101-1以及第二线圈绕芯105-2处于第二转动方向上的第二纵向轴线105-22转动,以在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形成具有第二绕线方向的第二线圈507-2。为此目的,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线圈容纳结构101设计为绕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如此,可以绕成具有第一绕线方向的第一线圈307-1以及具有与第一绕线方向相反的第二绕线方向的第二线圈507-2。
在完成第二线圈507-2的绕线后,绕线嘴102枢转至竖直姿态。随后,绕线嘴102对线圈轭架108的另一连接柱109以及线圈容纳结构101的另一支持柱103-3进行线圈导线的绕线,并在线圈轭架108的已绕线连接柱与线圈容纳结构101的相应已绕线支持柱103-3之间断开线圈导线,以使得带有第一和第二线圈307-1,507-2的线圈轭架108与绕线嘴102的线圈导线和线圈容纳结构101分开。
图9B为图9A绕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图9C为图9A绕线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带有两个轭臂108-1,108-2和两个继电器线圈绕芯105-1,105-2的U形线圈轭架108在不同视角下的立体图。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U形线圈轭架108包括彼此平行设置的第一轭臂108-1和第二轭臂108-2。第一线圈绕芯105-1设于第一轭臂108-1上,第二线圈绕芯105-2设于第二轭臂108-2上。在线圈轭架108的每一侧,第一和第二线圈绕芯105-1,105-2下方均设有连接柱109。
Claims (15)
1.一种绕线装置(100),用于将线圈导线绕在继电器线圈轭架(108)的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轭架(108)具有带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的第一轭臂(108-1)以及带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的第二轭臂(108-2),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沿第一纵向轴线(105-1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沿第二纵向轴线(105-22)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相邻且平行设置,其中,所述绕线装置(100)包括:
用于保持所述线圈轭架(108)的可转动线圈容纳结构(101),其中,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可绕转动轴线(101-1)转动,所述转动轴线(101-1)平行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105-11)和所述第二纵向轴线(105-22),其中,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以可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101-1)横向位移的方式支持所述线圈轭架(108),以将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上缠绕所述线圈导线的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置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105-11)与所述转动轴线(101-1)重合的位置;以及将用于在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缠绕所述线圈导线的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置于所述第二纵向轴线(105-22)与所述转动轴线(101-1)重合的位置;以及
用于使所述线圈导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101-1)出线的绕线嘴(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用于通过绕所述转动轴线(101-1)转动而将所述绕线嘴(102)的所述线圈导线绕在所述纵向轴线(105-11,105-22)与所述转动轴线(101-1)重合的所述线圈绕芯(105-1,105-2)上。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用于绕所述转动轴线(101-1)在第一转动方向上转动以在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上生成具有第一绕线方向的第一线圈(307-1),以及用于绕所述转动轴线(101-1)在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绕线方向上转动以在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生成具有第二绕线方向的第二线圈(507-2)。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嘴(102)能够沿纵向轴线(105-11,105-22)与所述转动轴线(101-1)重合的所述线圈绕芯(105-1,105-2)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101-1)前后移动,以实现所述线圈导线在所述线圈绕芯(105-1,105-2)上的均匀绕线。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一项的所述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包括上半容纳部分(103)和下半容纳部分(104),其中,所述线圈轭架(108)保持于所述上半容纳部分(103)和所述下半容纳部分(104)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容纳部分(103)和/或所述下半容纳部分(104)具有相邻设置的通道(103-1),其中,所述通道(103-1)可供所述第一轭臂(108-1)和所述第二轭臂(108-2)穿过,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1)设置于所述通道(103-1)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彼此相邻设置的所述通道(103-1)定义了所述线圈轭架(108)在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的所述第一纵向轴线(105-11)与所述转动轴线(101-1)重合;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的所述第二纵向轴线(105-22)与所述转动轴线(101-1)重合。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具有沿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线(101-1)的方向贯通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的多条通道(103-2),其中所述通道(103-2)用于暴露所述线圈轭架(108)的供所述线圈导线电连接的电连接结构,尤其连接柱(109)。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具有用于在绕线过程中将所述线圈导线固定在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的多个支持柱(103-3)。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嘴(102)能够从与所述转动轴线(101-1)平行的位置进行竖直枢转,以使得所述线圈轭架(108)的连接柱(109)能够绕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嘴(102)能够在所述竖直位置下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101-1)进行横向枢转,以触及所述线圈轭架(108)的不同连接柱(109)和/或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的不同支持柱(103-3),以供所述线圈导线绕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嘴(102)能够在竖直位置下绕与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的所述转动轴线(101-1)垂直的第二转动轴线(102-2)转动,以实现所述线圈导线在所述线圈轭架(108)的所述连接柱(109)和/或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的所述支持柱(103-3)上的绕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当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嘴(102)用于在已绕线的所述连接柱(109)与已绕线的所述支持柱(103-3)之间断开所述线圈导线,以结束绕线过程。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由电介质材料形成为套筒形状。
15.一种将线圈导线绕在继电器线圈轭架(108)的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第二线圈绕芯(105-2)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轭架(108)具有带第一线圈绕芯(105-1)的第一轭臂(108-1)以及带第二线圈绕芯(105-2)的第二轭臂(108-2),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沿第一纵向轴线(105-1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沿第二纵向轴线(105-22)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线圈轭架(108)设置于可绕转动轴线转动的可转动线圈容纳结构(101)上,其中,所述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纵向轴线(105-11)和所述第二纵向轴线(105-22);
使所述线圈轭架(108)在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上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线(101-1)横向移位,并且将所述第一线圈绕芯(105-1)和所述第二线圈绕芯(105-2)当中的一者放置为使得所述纵向轴线(105-11,105-22)与所述转动轴线(101-1)重合;
利用绕线嘴(102),将平行于所述线圈绕芯(105-1,105-2)纵向轴线(105-11,105-22)出线的所述线圈导线缠绕于所述线圈绕芯(105-1,105-2)上,其中,所述线圈绕芯(105-1,105-2)的所述纵向轴线(105-11,105-22)与所述转动轴线(101-1)重合;
将所述线圈容纳结构(101)绕所述转动轴线(101-1)转动,以将所述绕线嘴(102)的所述线圈导线缠绕于所述线圈绕芯(105-1,105-1)上,其中,所述线圈绕芯(105-1,105-1)的所述纵向轴线(105-11,105-22)与所述转动轴线(101-1)重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BE20185740A BE1026729B1 (de) | 2018-10-26 | 2018-10-26 | Wickelvorrichtung zum Wickeln von Spulendraht für ein Relais |
BEBE2018/5740 | 2018-10-26 | ||
PCT/EP2019/075688 WO2020083595A1 (de) | 2018-10-26 | 2019-09-24 | Wickelvorrichtung zum wickeln von spulendraht für ein relai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55991A true CN112955991A (zh) | 2021-06-11 |
CN112955991B CN112955991B (zh) | 2022-12-30 |
Family
ID=64331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0002.9A Active CN112955991B (zh) | 2018-10-26 | 2019-09-24 | 用于继电器线圈导线绕线的绕线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10350992A1 (zh) |
EP (1) | EP3871241B1 (zh) |
JP (1) | JP7138241B2 (zh) |
CN (1) | CN112955991B (zh) |
BE (1) | BE1026729B1 (zh) |
WO (1) | WO202008359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47441A (zh) * | 2020-09-24 | 2020-12-29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临沂供电公司 | 多功能继电保护试验线盘 |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17888A (en) * | 1986-04-22 | 1989-04-04 | Meteor Ag | Multiple spindle winding machine for electric coils |
EP0334393A2 (en) * | 1983-04-28 | 1989-09-27 |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symmetric reaction |
JPH04254314A (ja) * | 1991-01-30 | 1992-09-09 | Seiko Epson Corp | スピンドル式コイル巻線機 |
US5642249A (en) * | 1993-12-08 | 1997-06-24 | Kuznetsov; Stephen B.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miting high current electrical faults in distribution networks by use of superconducting excitation in transverse flux magnetic circuit |
JP2005247562A (ja) * | 2004-03-08 | 2005-09-15 | Toyoda Mach Works Ltd | コイル巻線方法及びコイル巻線装置 |
CN1812016A (zh) * | 2005-01-25 | 2006-08-02 | 台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变压器绕线圈的改良结构 |
CN102577048A (zh) * | 2009-10-12 | 2012-07-11 | 奥曼有限公司 | 缠绕方法、特别是用于构成电气线圈的缠绕方法 |
CN202524254U (zh) * | 2012-04-06 | 2012-11-07 | 杨惠忠 | 绕线设备 |
JP2012216741A (ja) * | 2011-03-30 | 2012-11-08 |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 コイル装置 |
US20130234554A1 (en) * | 2012-03-06 | 2013-09-12 | Shouichi Tanaka | Transverse flux machine apparatus |
EP2648195A2 (de) * | 2012-03-22 | 2013-10-09 | Meteor Ag | Wickel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Wickelgütern und Verfahren zu deren Betrieb |
CN105185571A (zh) * | 2015-07-16 | 2015-12-23 | 王立华 | 立体三角卷铁芯变压器的双头绕线方法及双头卧式绕线机 |
CN105845428A (zh) * | 2015-01-16 | 2016-08-10 |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绕制线圈的线架及自动绕线机 |
CN105917425A (zh) * | 2014-01-15 | 2016-08-31 |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 绕线机轴 |
EP3223411A1 (en) * | 2016-03-25 | 2017-09-27 | Marsilli S.p.A. | Machine for performing wire windings on cores arranged on the internal lateral surface of cylindrical stators for electric motors |
CN108231399A (zh) * | 2016-12-17 | 2018-06-29 | 深圳市安托山特种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全自动立式绕线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94248A (en) * | 1938-12-21 | 1940-03-19 | William F Saul | Coil winding machine |
CH378419A (de) * | 1960-04-25 | 1964-06-15 | Micafil Ag | Einrichtung an einer Spulenwickelmaschine |
DE2616852A1 (de) * | 1976-04-15 | 1977-11-03 | Barmag Barmer Maschf | Spulenaufzug |
CH651705A5 (de) * | 1980-02-11 | 1985-09-30 | Micafil Ag | Wickelvorrichtung zum bewickeln von mit wickelkopfabstuetzungen versehenen statoren elektrischer maschinen. |
JPH03236209A (ja) * | 1990-02-14 | 1991-10-22 | Seiko Epson Corp | コイル巻線機の捨絡げ及び捨絡げ除材方法 |
JP2592506Y2 (ja) * | 1992-05-25 | 1999-03-24 | 田中精機株式会社 | 巻線機の巻線抑え装置付きノズルホルダ |
JP3381381B2 (ja) * | 1994-05-17 | 2003-02-2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巻線装置 |
JPH08236383A (ja) * | 1995-02-23 | 1996-09-13 | Sony Corp | コイル巻線装置及び方法 |
JPH09205034A (ja) * | 1996-01-25 | 1997-08-05 | Sony Corp | 線材掛け装置と線材掛け方法 |
JP3764374B2 (ja) * | 2001-11-13 | 2006-04-05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電機子製造方法、巻線巻回装置、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
JP5936268B2 (ja) * | 2012-08-08 | 2016-06-22 |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巻線装置及び線材の端子への絡げ方法 |
-
2018
- 2018-10-26 BE BE20185740A patent/BE1026729B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9
- 2019-09-24 EP EP19772740.7A patent/EP3871241B1/de active Active
- 2019-09-24 CN CN201980070002.9A patent/CN112955991B/zh active Active
- 2019-09-24 US US17/283,691 patent/US2021035099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9-09-24 WO PCT/EP2019/075688 patent/WO2020083595A1/de unknown
- 2019-09-24 JP JP2021521335A patent/JP7138241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334393A2 (en) * | 1983-04-28 | 1989-09-27 |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 Electromagnetic relay with symmetric reaction |
US4817888A (en) * | 1986-04-22 | 1989-04-04 | Meteor Ag | Multiple spindle winding machine for electric coils |
JPH04254314A (ja) * | 1991-01-30 | 1992-09-09 | Seiko Epson Corp | スピンドル式コイル巻線機 |
US5642249A (en) * | 1993-12-08 | 1997-06-24 | Kuznetsov; Stephen B.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miting high current electrical faults in distribution networks by use of superconducting excitation in transverse flux magnetic circuit |
JP2005247562A (ja) * | 2004-03-08 | 2005-09-15 | Toyoda Mach Works Ltd | コイル巻線方法及びコイル巻線装置 |
CN1812016A (zh) * | 2005-01-25 | 2006-08-02 | 台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变压器绕线圈的改良结构 |
CN102577048A (zh) * | 2009-10-12 | 2012-07-11 | 奥曼有限公司 | 缠绕方法、特别是用于构成电气线圈的缠绕方法 |
JP2012216741A (ja) * | 2011-03-30 | 2012-11-08 |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 コイル装置 |
US20130234554A1 (en) * | 2012-03-06 | 2013-09-12 | Shouichi Tanaka | Transverse flux machine apparatus |
EP2648195A2 (de) * | 2012-03-22 | 2013-10-09 | Meteor Ag | Wickel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Wickelgütern und Verfahren zu deren Betrieb |
CN202524254U (zh) * | 2012-04-06 | 2012-11-07 | 杨惠忠 | 绕线设备 |
CN105917425A (zh) * | 2014-01-15 | 2016-08-31 |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 绕线机轴 |
CN105845428A (zh) * | 2015-01-16 | 2016-08-10 |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绕制线圈的线架及自动绕线机 |
CN105185571A (zh) * | 2015-07-16 | 2015-12-23 | 王立华 | 立体三角卷铁芯变压器的双头绕线方法及双头卧式绕线机 |
EP3223411A1 (en) * | 2016-03-25 | 2017-09-27 | Marsilli S.p.A. | Machine for performing wire windings on cores arranged on the internal lateral surface of cylindrical stators for electric motors |
CN108231399A (zh) * | 2016-12-17 | 2018-06-29 | 深圳市安托山特种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全自动立式绕线机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王伟民等: "多轴绕线机的研究",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 |
田健男: "精密绕线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083595A1 (de) | 2020-04-30 |
JP2022505348A (ja) | 2022-01-14 |
CN112955991B (zh) | 2022-12-30 |
BE1026729A1 (de) | 2020-05-20 |
EP3871241A1 (de) | 2021-09-01 |
EP3871241B1 (de) | 2022-11-02 |
JP7138241B2 (ja) | 2022-09-15 |
BE1026729B1 (de) | 2020-05-28 |
US20210350992A1 (en) | 2021-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648071B1 (ko) | 다극 전기자의 권선 방법 및 권선 장치 | |
CN101512873B (zh) | 线圈架装置 | |
CN112955991B (zh) | 用于继电器线圈导线绕线的绕线装置 | |
WO2007104484A8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winding wire coils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 cores | |
CN207853578U (zh) | 用于三相电机的定子组件 | |
CN114340852B (zh) | 用于发夹形件的夹持设备和夹持方法 | |
US7252260B2 (en) | Winding method and winding apparatus | |
KR101112708B1 (ko) | 스테이터의 조립방법 및 그 조립장치 | |
US7370401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wire coil lead placement | |
US20030061708A1 (en) | Produc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 stator coils having leads at final attachment points before insertion into a stator core | |
CN215955083U (zh) | 一种小孔磁环绕线扭线机 | |
WO1997042698A9 (en) | Stator wi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1997042698A1 (en) | Stator wi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JP2004328817A (ja) | コイル形成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形成挿入方法 | |
JP3814606B2 (ja) |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 | |
CN110829762A (zh) | 绕线设备 | |
EP3657632A1 (en) | A stator for a brushless motor | |
CN110912359A (zh) | 绕线设备的绕线方法 | |
KR101800087B1 (ko) | 전선 4코아 케이블의 코아 정렬장치 | |
CN111799912B (zh) | 一种定子绕线结构、定子及电机绕线方法 | |
KR20230129696A (ko) | 헤어핀 타입의 스테이터 코일용 삽입장치 및 헤어핀 타입의 스테이터 코일 조립방법 | |
JPH0736685B2 (ja) | モータアマチュアの巻線方法 | |
EP1245072A1 (en) | Numerically controlled 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 for winding an electric wire on closed slot stators | |
US20240313494A1 (en) | Terminal reel unit and electric wire processing apparatus | |
JPS582140Y2 (ja) | デンキキキノドウセンタンブコテイソウ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