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0404B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10404B CN112510404B CN202011101531.1A CN202011101531A CN112510404B CN 112510404 B CN112510404 B CN 112510404B CN 202011101531 A CN202011101531 A CN 202011101531A CN 112510404 B CN112510404 B CN 1125104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 connector
- restricting
- terminal
- circuit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防止能够浮动的可动壳体与电路基板的碰撞、且时限低矮化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备: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壳体(21)、接受对象连接体的可动壳体(26)、具备弹性部(14)的端子(10)、以及限制金属件(30),端子(10)跨固定壳体(21)与可动壳体(26),在弹性部(14)处能够形成弹性变形,上述限制金属件(30)的上述限制部(34)位于与可动壳体的下表面的局部面对面或抵接的位置,上述可动壳体中,在该可动壳体的下表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对上述限制部的至少局部进行收纳的没入部(29C)。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710590345.0、申请日为2017年07月19日、发明名称为“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状态连接有对象连接体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连接器,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较多情况下处于相对于电路基板或多或少偏离正规位置的状态,相对于此,嵌合有作为对象连接体的其他的连接器等时,或者安装于上述电路基板的上述连接器相对于电路基板处于正规位置,对象连接体相对于上述连接器偏离正规位置而嵌合时,在已经安装于电路基板的上述连接器作用不期望的较大的负荷,因此为了允许上述偏离而使用能够浮动的电连接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浮动连接器,其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具有: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壳体、和相对于固定壳体可动的可动(浮动)壳体,端子跨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地安装,在该端子形成有弯曲的弹性部,从而供对象连接体嵌合连接的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可动。
这样的能够浮动的连接器使可动壳体为可动,因此若对象连接体以较大的力从上方进行嵌合连接,则会使该可动壳体朝向下方过大地移动,其结果,存在可动壳体的下表面与电路基板碰撞,损伤电路基板的电路部等的担忧。
因此,专利文献1中,为了确保可动壳体的上下方向上的浮动的可能性,并且防止上述那样的与电路基板的碰撞,将具有强度的位置限制部件(压紧件)安装于固定壳体,使设置于该位置限制部件的板状的位置限制部位于与上述可动壳体的下表面面对面的位置。因此,在对象连接体朝可动壳体嵌合连接时,即使可动壳体朝下方移动,在与电路基板抵接之前,通过上述位置限制部可限制朝向下方的位置变化而不会与电路基板碰撞。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6298
这种连接器有欲使安装有本发明连接器的电路基板与安装有对象连接体的其他的电路基板之间距离尽量小的迫切期望,需要使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尺寸)较小。谋求所谓的低矮化。
然而,对于上述的专利文献1而言,安装于固定壳体的位置限制部件的位置限制部位于电路基板与可动壳体的下表面之间,因此作为连接器整体,导致连接器的高度尺寸增大了与位置限制部件的板厚尺寸加上该限制部件与固定壳体之间的间隙尺寸得到的和相应的量。假设,若与该增加量对应地使可动壳体的高度尺寸变小,则会导致原本应该制成为必要最小限的高度尺寸的可动壳体的强度降低,从而不优选。
这样,根据专利文献1,为了避免可动壳体朝电路基板的碰撞而设置了位置限制部件,但对于连接器低矮化的要求起到相反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确保可动壳体的浮动且可靠地避免该可动壳体朝电路基板的碰撞、并且也能够使连接器低矮化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端子和保持该端子的壳体,该端子在一端侧形成有用于朝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接触对象连接体的接触部,该壳体具有:固定壳体,其用于经由上述端子朝电路基板进行的安装;以及可动壳体,其与该固定壳体作为分开独立部件形成,相对于该固定壳体可动,配置端子的接触部,在固定壳体上,安装有具备对可动壳体的下表面与电路基板的抵接进行阻止的限制部的限制金属件。
在这样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端子具有:受固定壳体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受可动壳体保持的可动侧被保持部、以及连结固定侧被保持部与可动侧被保持部而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上述限制金属件的上述限制部位于与可动壳体的下表面的局部面对面或抵接的位置,上述可动壳体中,在该可动壳体的下表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对上述限制部的至少局部进行收纳的没入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的本发明,由于端子的弹性部的存在,使可动壳体能够浮动。另外,本发明中,安装于限制金属件的限制金属件的限制部位于与可动壳体的下表面面对面的位置,因此,例如在浮动时,即使可动壳体朝下方移动,在该可动壳体与电路基板抵接之前,上述限制金属件的限制部对可动壳体进行位置限制,因此,该可动壳体不与电路基板抵接。这样的上述限制部其至少局部在上下方向上收纳于可动壳体的下表面的没入部,因此可确保连接器低矮化。此时,没入部不需要形成于可动壳体的下表面全表面,因此,不损害可动壳体的强度。
本发明中,优选限制金属件具有朝电路基板进行安装的安装部。若限制金属件具有安装部,则限制金属件朝电路基板焊料安装,从而在支承限制部时,用于对抗从可动壳体受到的力的强度提高。
本发明中,优选限制金属件具有被固定部,该被固定部压入于以从固定壳体的下表面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于该固定壳体的保持槽,在该被固定部上,具有在对象连接体的拔出时供固定壳体的对应突起部卡止的缺口部。
这样的限制金属件通过该限制金属件的被固定部朝固定壳体的保持槽的压入而形成朝固定壳体固定安装,并且通过缺口部与对应突起部的卡止,在对象连接体的拔出时,通过上述缺口部与对应突起部的卡止,由固定壳体稳固地保持的限制金属件可靠地保持固定壳体,从而可阻止固定壳体的随着对象连接体形成向拔出方向移动。
本发明中,优选限制金属件在与限制部分离的位置上在多处位置设置有被固定部,在连结该多个被固定部的基部彼此的方向上的与上述限制部相同的位置或是与上述限制部重复的位置,设置有被支承部,该被支承部朝向从固定壳体的下表面起朝上方延伸形成的支承槽压入或插入。这样,在限制金属件的与限制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被支承部,若朝支承槽插入,则在可动壳体的浮动时,即使上述限制部受到来自可动壳体的力,限制金属件应对在连结上述被固定部的基部彼此的范围内特别是在限制部处的由弯曲所产生的扭转变形的强度变大。
本发明如以上那样,确保了使可动壳体能够进行朝向电路基板的朝下方的移动的浮动,并且通过限制金属件的限制部限制上述移动,并且使该限制部朝向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形成于可动壳体的下表面的没入部收纳,至少是朝向该限制部的局部收纳,因此,不会使可动壳体的强度降低并能够确保连接器的低矮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插头侧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和与其嵌合连接的插座侧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的嵌合连接前状态的外观立体图(第一连接器被局部剖开)。
图2是表示图1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连接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用单体示出图1的第一连接器,与图1上下姿势反转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用单体示出图1的第二连接器,与图1上下姿势反转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内部的与图1对应的嵌合连接前状态的剖视立体图,且为嵌合连接前的状态。
图6是图1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与图2对应的嵌合连接后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7是表示用于图1~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限制金属件的立体图,(A)是从一个面观察的图,(B)是从另一个面观察的图。
图8示出限制部与没入部的抵接前后的情况,(A)示出抵接前,(B)示出限制部未产生弹性变形而抵接时,(C)示出限制部产生弹性变形而抵接时。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3对应的姿势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端子;26...可动壳体;11A...接触部;29C...没入部;11B...可动侧被保持部;30...限制金属件;12B...固定侧被保持部;31...被固定部;13...连接部;31A...缺口部;20...壳体;32...被支承部;21...固定壳体;34...限制部;23A...保持槽;35...安装部;23B...支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插头侧连接器(以下称为“第一连接器”)和与插头侧连接器嵌合连接的插座侧连接器(以下称为“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嵌合连接前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嵌合连接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此处,插头侧表示具有阳性的端子的一侧,插座侧表示具有与阳性的端子嵌合的阴性的端子的一侧。图3是表示使图1的第一连接器姿势上下反转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表示使图1的第二连接器姿势上下反转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5是表示图1的两连接器的内部的与图1对应的嵌合连接前状态的剖视立体图,图6是与图2对应的嵌合连接后的剖视立体图。并且,图7是用于第二连接器的限制金属件的立体图,(A)是从一个面观察的图,(B)是从另一个面观察的图。
第一连接器1具有:阳性的第一端子(对构成第一连接器的端子、壳体标注“第一”,对第二连接器2标注“第二”。)10、保持该第一端子10的电绝缘材料制的第一壳体20、以及被该第一壳体20保持的限制金属件30。该第一壳体20具有:经由第一端子10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固定壳体21、和相对于该固定壳体21可动的可动壳体26。上述第一连接器1为,第一壳体20的与电路基板平行的面沿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延伸,成为大致长方体外形,沿该第一壳体20的长边方向排列有两列上述第一端子10。两列第一端子10在与上述长边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以对称的朝向对置。
固定壳体21利用相对于电路基板竖立并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侧壁22和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端壁23形成周壁24,该周壁24的内侧上下贯通而形成从上方收纳可动壳体26的中央空间24A。上述侧壁22在长边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且在外壁面设置有用于保持第一端子10的突出壁22A,该侧壁22的内壁面形成有朝向内侧和下方开口的固定侧凹部22B(参照图5)。该固定侧凹部22B形成对后述的第一端子10的弹性部进行收纳的收纳空间的局部。上述突出壁22A和固定侧凹部22B在下文与第一端子10关联地详述。
固定壳体21的侧壁22上,除了上述突出壁22A之外,该侧壁22的大部分的下表面位于比可动壳体26的底壁29的下表面靠上方。如图1、图5可见那样,该侧壁22的在连接器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位于端子排列范围外的部分)的下表面成为限制面22C。该限制面22C位于可动壳体26的后述的被限制突起部26C的上方,通过与该被限制突起部26C抵接,将可动壳体26的朝向上方(连接器拔出方向)移动乃至第一端子10朝上方的弹性位移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在上述固定壳体21的端壁23,限制金属件30以在端壁23的厚度内被保持的方式设置。通过使形成于该限制金属件30的后述的腿片状的安装部35利用焊料朝电路基板稳固地固定安装,将固定壳体21不仅经由既已说明的第一端子10,还经由该限制金属件30相对于电路基板(未图示)进行安装。
在上述固定壳体21的端壁23,在该端壁23的厚度范围内,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两个位置,以成为上下贯通的狭缝孔的方式,形成用于对上述限制金属件30的后述的被固定部进行保持的保持槽23A,并且在上述两个保持槽23A之间形成有用于对上述限制金属件30的后述的被支承部进行支承的上下贯通的狭缝孔的支承槽23B,在上述保持槽23A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形成于后述的限制金属件30的窗状的缺口部卡止的突起部23D。另外,在上述端壁23上,在其底面侧也形成有将上述两个保持槽23A和位于两保持槽23A间的支承槽23B连通的横槽23C。
可动壳体26如后述那样由于第一端子10的弹性部14的弹性变形而相对于固定壳体21可动。如图5可见那样,该可动壳体26具有:贯入上述固定壳体21的中央空间24A内而位于其中的贯入部26A、和从上述中央空间24A朝上方突出而位于该处的突出部26B。对于该可动壳体26而言,在从上述突出部26B到贯入部26A的范围,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用于接受对象连接部件例如作为对象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的接受凹部27。在该接受凹部27内设置有从可动壳体26的底壁29立起的用于对第一端子10进行保持的中央突壁29A。并且,在可动壳体26的贯入部26A的外表面,以与上述固定壳体21的固定侧凹部22B对置的方式形成向下方开口的可动侧凹部26D。该可动侧凹部26D与上述固定侧凹部22B一起形成收纳后述的第一端子10的上述弹性部的收纳空间20A。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壳体26的中央突壁29A保持第一端子10,但该中央突壁29A不是必需的,例如也可以不设置中央突壁29A,而仅第一端子10的后述的可动侧柱部11在接受凹部27内直立。
另外,如图5清楚可见的那样,可动壳体26具有:从连接器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位于端子排列范围外的部分)的下端部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棱柱状的被限制突起部26C(也参照图1)。该被限制突起部26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至固定壳体21的侧壁22的范围,该被限制突起部26C的顶端部位于该侧壁22的端部的平坦的下表面(既已说明的限制面22C)的下方。在第一端子10的弹性部14处于自由状态时,被限制突起部26C的平坦的上表面如图1、图5所见那样,以在该上表面与侧壁22的限制面22C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存在。而且,在通过上述弹性部14的弹性变形使可动壳体26朝上方移动时,该被限制突起部26C与侧壁22的限制面22C抵接,由此可动壳体26的移动和第一端子10朝上方的弹性位移留在规定范围内。换言之,固定壳体21的限制面22C以及可动壳体26的被限制突起部26C通过相互抵接而构成决定第一端子10朝上方的弹性变形范围极限的第一限制单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限制突起部26C的上表面和限制面22C全域成为平坦面,该平坦面彼此抵接,但并不是必须是全域为平坦面,例如,也可以在被限制突起部26C的上表面和限制面22C中一者设置突出部分,通过该突出部分与另一者抵接。
另外,如图3清楚可见那样,可动壳体26在连接器长边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处的底壁29的底面(图3中作为上表面表示),以成为近似梯形的平面形状的方式,形成对限制金属件30的后述的板片状的限制部34的板厚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的没入部29C。在第一端子10的弹性部14处于自由状态时,收纳上述限制部34的没入部29C的底面以在该底面与限制金属件30的限制部34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存在。而且,在通过上述弹性部14的弹性变形使可动壳体26朝下方移动时,该没入部29C与限制部34抵接,由此,使可动壳体26移动、即第一端子10进行朝下方的弹性位移而令该限制部34的板厚的至少一部分留在规定范围内。另外,如图5可见那样,在可动壳体26的底壁29的下表面,形成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域朝向下方突出并且在连接器长边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全域地延伸的下突起部29D。
如图5可见那样,成为阳端子的第一端子10被赋予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形状。该第一端子10以使相同形状的端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的方式在同方向上对置成对地配置,并在连接器长边方向上排列有多对。成对图示的两个第一端子10是左右对称配置并为相同形状,因此,以下,仅对一个第一端子10(图5中位于右侧的第一端子10)进行说明。
如图5可见那样,第一端子10一体地具有: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对置的成为对象方的第二端子40接近的位置竖立并被可动壳体26保持的可动侧柱部11、在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该可动侧柱部11相反一侧并竖立的固定侧柱部12、从固定侧柱部12的下端沿横向延伸的连接部13、以及位于可动侧柱部11与固定侧柱部12之间的弹性部14。
对于上述可动侧柱部11而言,其上半部成为与第二连接器2的阴性的第二端子40接触的接触部11A,下半部成为被固定保持于可动壳体26的可动侧被保持部11B。接触部11A以使其顶端(上端)容易朝上述第二端子40嵌入的方式倒角,可动侧被保持部11B为了与可动壳体26卡止而在其侧缘设置有卡止突起11B-1。
上述可动侧被保持部11B被从下方压入形成于可动壳体26的底壁29的保持槽29B而被该保持槽29B保持。此时,上述卡止突起11B-1啮入该保持槽29B的对应内表面而使卡止稳固。
上述固定侧柱部12中,比下端侧的基部12A靠上方的部分作为固定侧被保持部12B而形成。在该固定侧被保持部12B设置有用于与固定壳体21卡止的卡止突起12B-1。该固定侧被保持部12B被从下方压入在固定壳体21的侧壁22的外壁面突出的突出壁22A的厚度内上下贯通地形成的保持槽22A-1,并受该保持槽22A-1保持。此时,上述卡止突起12B-1啮入该保持槽22A-1的对应内表面而使卡止稳固。
设置有连接部13,其从上述固定侧柱部12的基部12A的下端起沿着固定壳体21的下表面沿横向延伸并朝向固定壳体21外突出。
上述第一端子10在位于上述可动侧被保持部11B与固定侧被保持部12B之间的部分具有弹性部14。对于该弹性部14而言,经由从上述可动侧被保持部11B的下端沿横向延伸的可动侧移至部15,朝左方与上述可动侧被保持部11B连结,经由从上述固定侧被保持部12B的下方的基部12A沿横向延伸的固定侧移至部16,朝右方与上述固定侧被保持部12B连结。
上述弹性部14从上述可动侧移至部15和固定侧移至部16立起,成为近似M字状地弯曲,成为一个连续的带状部。成为近似M字状的该弹性部14成为宽度比可动侧被保持部11B和固定侧被保持部12B窄的带状,在上部具有两个弯曲形状的弯曲部14A、14C,在下部具有一个弯曲形状的弯曲部14B,并且还具有连结弯曲部14A与弯曲部14B的内侧直状部14D、和连结弯曲部14C与弯曲部14B的内侧直状部14E,以及分别从上述弯曲部14A和弯曲部14C向外侧延伸的外侧直状部14F、14G,成为连续具有三个波浪形部的波浪形,以使一个U字状的波浪形部位于两个倒U字状的波浪形部,作为整体成为近似M字状,能够弹性变形。这样,三个波浪形部各自具有弯曲部和直状部。在三个波浪形部中,各直状部14D、14E、14F、14G形成以随着远离弯曲部14A和弯曲部14C或者弯曲部14B而波浪形开口打开宽度变宽的方式倾斜的扩宽部分。
上述三个波浪形部中的位于左侧的波浪形部具有倾斜部14H,该倾斜部14H从外侧直状部14F向下方延伸,在上下方向上比弯曲部14B靠下方的位置,朝向下方向向内侧(图5中右侧)倾斜,相对于此,位于右侧的波浪形部具有倾斜部14I,该倾斜部14I从上述外侧直状部14G向下方延伸,在比下方的弯曲部14B靠下方的位置,朝向下方向向内侧(图5中左侧)倾斜。这样,上述倾斜部14H和倾斜部14I朝向下方向向内侧倾斜,从而,在比上述下方的弯曲部14B靠下方的范围,上述倾斜部14H和倾斜部14I缩小彼此的间隔。
如图3、图7的(A)、(B),特别是如图7的(A)、(B)清楚可见那样,限制金属件30是通过沿板厚方向弯曲金属板部件而制成的,具有:臂状的被固定部31,其被压入在上述固定壳体21的端壁23形成的保持槽23A;被支承部32,其朝支承槽23B压入或插入;横部33,其插入横槽23C;限制部34,其从该横部33弯曲,收纳于可动壳体26的没入部29C;以及安装部35,其通过焊料朝电路基板(未图示)安装。
在图7的(A)、(B)中,上述被固定部31、被支承部32以及横部33位于竖立的一个面上,被固定部31从横部33的两端向上方延伸,被支承部32从两被固定部31之间的中央位置向上方延伸。
上述被固定部31延伸至比上述被支承部32高的位置,在其上部形成有窗状的缺口部31A。从强度上考虑,该缺口部31A优选窗状,但若设置有上边缘部,也可以为一个侧缘被切掉的形状。另外,上述被固定部31在其侧缘设置有卡止突起31B、31C。对于该被固定部31而言,其上端部在板厚方向和宽度方向上成为楔面状,从而容易朝保持槽23A压入。两个被固定部31其下部彼此通过横部33连结,被支承部32从该横部33的横向中央位置向上方延伸。与上述被固定部31相同,上述被支承部32也是上端部在板厚方向和宽度方向上成为楔面状,从而容易朝支承槽23B插入。
在上述横部33的横向中央位置,具有宽度比上述被支承部32的宽度宽的基部的限制部34相对于上述横部33向直角方向弯曲、延伸。该限制部34成为从弯曲位置的基部朝向顶端宽度收窄的近似三角形状。
另外,设置有安装部35,其从位于横部33的横向两端的被固定部31的下端位置朝向与上述限制部34相反方向弯曲地延伸。
通过使被固定部31从固定壳体21的底面侧、即从图1的下方、或者说是从图3的上方朝固定壳体21的保持槽23A中压入或插入,被支承部32朝支承槽23B插入,横部33插入横槽23C,从而这样的限制金属件30朝固定壳体21安装。对于上述被固定部31而言,其卡止突起31B、31C啮入保持槽32A的内壁,明确限制金属件30的安装位置,并且防止该限制金属件30的脱落。该安装结束状态下,上述限制部34与该没入部29C的底面形成间隙并且面对面。
另外,上述安装部35位于面对固定壳体21的端壁23的下表面的位置,能够利用焊料朝电路基板进行安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限制部34相对于可动壳体26的没入部29C全域成为平坦面,与没入部29C抵接,但不是必须是全域为平坦面,例如,也可以是,在没入部29C的上表面侧设置局部突出部分,另外在没入部29C的与该局部突出部分相应的位置,形成有进一步没入的阶梯状局部没入部,该局部突出部分被收纳于上述局部阶梯状没入部,限制部34与没入部29C能够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既已说明的那样,对于第一端子10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范围而言,上方的极限通过第一限制单元(固定壳体21的限制面22C和可动壳体26的被限制突起部26C)来决定,下方的极限通过第二限制单元(限制金属件30的限制部34和可动壳体21的没入部29C)来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弹性变形范围的上下方向尺寸设定为,使弹性部14的在该弹性变形范围内的弹簧力小于以连接器嵌合状态的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11A与后述的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端子40的接触部44A之间的在连接器插拔方向上的摩擦为基础的保持力。换言之,在上述弹性变形范围内,弹性部14的处于最大弹性变形量时的弹簧力(以下,称为“最大弹簧力”)小于上述保持力。
接下来,如图1、2、3、4、5、6可见那样,第二连接器2具有:阴性的第二端子40、保持该第二端子40的电绝缘材料制的第二壳体50、以及受该第二壳体50保持的安装金属件60,第二壳体50经由上述第二端子40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该第二壳体50成为将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壳体20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分别作为该第二壳体50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在该第二壳体50的长边方向上成为两列地排列有上述第二端子40。两列第二端子40在与上述长边方向成直角的短边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此外,在图1、图2、图5、图6中,上述第二连接器2以朝向与位于下方的第一连接器1嵌合的方向的姿势示出,但示出第二连接器2单体的图4中,以上下方向反转的姿势描绘。
作为第一连接器1的对象方的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壳体50具有:向电路基板(未图示)进行安装的安装块部51、和从该安装块部51向朝第一连接器1嵌合的方向突出的嵌合块部52,并且成为将第一连接器1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分别同样作为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对于上述第二壳体50而言,在图1和图5中,从上方观察,在安装块51的中央,且在上部一侧形成有上部没入部53A,而且在下部一侧形成有宽度比上部没入部53A宽度窄且深度比上部没入部53A深的下部没入部53B,在该上部没入部53A与下部没入部53B之间的部分形成有中央壁部54,形成有沿着上述上部没入部53A和下部没入部53B的内壁延伸并贯通上述中央壁部54的端子槽55。在该端子槽55中压入保持后面将详述的第二端子40。
对于沿上述安装块部5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侧壁56的外表面而言(参照图4),在该长边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在短边方向上隐没的凹壁部56A,在此处存在有后面将详述的第二端子40的连接部42,从而容易进行该连接部42朝电路基板的焊接和该连接确认。
在上述第二壳体50的端壁57上,在其外表面位置设置有L型的安装金属件60,L型的安装金属件60利用朝连接器长边方向外侧延出的安装片61,通过焊料稳固地固定安装于电路基板。此外,在第二壳体50朝电路基板的安装时,该安装金属件60不是必需的,在上述第二端子40朝电路基板的焊接的安装强度能够得到充分确保时,不需要该安装金属件60。
如连接器嵌合连接前的状态的图5可见那样,与既已说明的第一端子10相应地,成为阴端子的第二端子40,是通过沿板厚方向弯曲金属带状部件而被赋予形状。与第一端子10相同,该第二端子40中,将相同形状的端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而在相同方向上对置并成对地配置,在连接器长边方向上排列有多对。图5中,以从第二壳体50提取出多对第二端子40中的一对的状态进行了图示。成对图示的两个第二端子40左右对称配置并为相同形状,因此,以下,对一个第二端子40(图5中位于右侧的第二端子40)进行说明。
图5中,上述第二端子40具有:平带状的被保持部41,其在该第二端子40的中间部的位置,成为与上述第一端子10的板面成直角方向的板面;连接部42,其在比该被保持部41靠上端侧,以与该被保持部41的板面成直角地弯曲;中间基部43,其在比上述被保持部41靠下方的中间位置,截面成为U字状;以及接触部44,其在比该中间基部43进一步靠下侧,且由以手指状延伸的一对接触片44A构成。
上述被保持部41成为平带状,并且在两侧缘设置有啮入第二壳体50的端子槽55的对应面的卡止突起41A。
上述中间基部43经由中间变细的连结部45而与上述被保持部41连结,并具有:在上述被保持部41的板面沿下方的延长的板面状的底面部、和从该底面部的两侧缘以与相该底面部的板面成直角的方式在图5中位于纸面外侧和里侧的两个侧面部,通过上述底面部与两侧的侧面部成为U字状。
上述接触部44,是通过使从上述中间基部43的两侧的侧面部的下端以手指状分别朝向下方延伸的一对接触片44A在图5中与纸面成直角方向上对置而形成。该一对接触片44A以随着靠向下方而使其间隔逐渐变窄的方式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倾斜,在下端附近使上述间隔最小,再次朝向下端,间隔扩张,该间隔在最小的部分形成喉部44A-1。该喉部44A-1处的两接触片44A的间隔小于既已说明的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11A的板厚,通过上述喉部44A-1夹压该接触部11A而形成弹性接触。
这样的形状的第二端子40在图1、图2、图5、图6中从上方朝第二壳体50的端子槽55压入(在相对于图1、图2、图6上下反转示出的图4中,使第二连接器2从下方压入)。在图5中,由于上述第二端子40从上方压入,所以,上述端子槽55中,在上述中央壁部54,以上下贯通该中央壁部54的方式,形成内周形状与上述第二端子40的最大外周形状、即截面成为U字状的中间基部43的外周形状相当的矩形孔54A,并能够供上述中间基部43通过。另一方面,在矩形孔54A和上部没入部53A的内壁面,以与该被保持部41的板厚相当的深度的槽的形式,形成有在上述截面为U字状的中间基部43通过了上述中央壁部54的上述矩形孔54A后、对位于该上部没入部53A的内壁面处的平带状的被保持部41进行收纳的槽部55A,在被保持部41的卡止突起41A朝该被保持部41的槽部55A压入时,朝该槽部55A的内表面形成啮入,从而被第二壳体50受到保持并被防止脱落。另外,在比上述中央壁部54靠下方(图4中上方)的下部没入部53B的内壁面形成有,在将上述第二端子40压入组装于规定位置时收纳上述中间基部43和接触部44的槽部55B。上述槽部55B中,对于上述中间基部43,该槽部55B的槽底面与上述中间基部43的底面部43A接触或者形成间隙,槽侧面与侧面部43B形成间隙,另外,对于接触部44,上述槽部55B形成能够使一对接触片44A弹性变形的空间。
以下主要基于图1、图5、图6对这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使用要领进行说明。
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通过焊接分别向对应的电路基板(未图示)进行安装。即,第一连接器1通过在受固定壳体21保持的第一端子10的连接部13和限制金属件30向电路基板进行焊接安装,第二连接器2通过在第二端子40的连接部42和安装金属件60向电路基板进行焊接安装。图1、图5、图6中,电路基板省略图示,但第一连接器1其下表面安装于电路基板,而且第二连接器2其上表面安装于电路基板。
首先,如图1和图5可见的那样,上表面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第二连接器2以其嵌合块部52向下的姿势被带至上述第一连接器1的上方位置。在此之后,上述第二连接器2保持该姿势下降,上述嵌合块部52朝第一连接器1的可动壳体26的接受凹部27进入并与该可动壳体26嵌合(参照图2、图6)。
若第二连接器2与第一连接器1嵌合,则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端子40的由成对的手指状的接触片44A构成的接触部44夹压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11A而以具有规定的保持力的方式与该接触部11A弹性接触。
上述第二端子40的接触部44在成对接触片44A的下端附近具有喉部44A-1,因此第一端子10的平带状的接触部11A朝该喉部44A-1顺利地进入,从而具有弹力地夹压该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11A而完成与该第一端子10的电连接。
这样,将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连接,第一连接器1侧的电路基板与第二连接器2侧的电路基板经由第一端子10和第二端子40而成为导通状态。
第二端子40的接触部44夹压了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11A的状态(以下,称为“夹压状态”)是从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途)的阶段产生,在连接器嵌合过程结束后也维持该夹压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既已说明的那样,在第一端子10的弹性部14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弹性变形范围内,由上述夹压状态产生的保持力大于上述弹性部14的最大弹簧力。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对于第一端子10的可动侧柱部11而言,若该可动侧柱部11的接触部11A被第二端子40的接触部44具有上述保持力地夹压,则可动侧柱部11维持与接触部44的接触位置(夹压位置)地,即,不会产生接触部11A与接触部44的滑动地,与第二端子40一起朝下方移动。通过弹性部14朝下方的弹性变形来允许该可动侧柱部11的移动。另外,压入保持该可动侧柱部11的可动壳体26也与该可动侧柱部11一起朝下方移动。
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的上述的可动壳体26朝下方的移动进行到该可动壳体26的没入部29C与限制金属件30的限制部34抵接上。若可动壳体26的没入部29C与上述限制部34抵接,则该可动壳体26更大程度地朝向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部34限制,从而可动壳体26不会与电路基板碰撞。在上述抵接的状态下,限制部34的板厚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上述没入部29C。若限制部34被收纳于没入部29C,则该限制部34的侧边缘用板厚面与没入部29C的阶梯状边缘部形成对置,因此在与没入部29C的底面平行的横向上,上述没入部29C的阶梯状边缘部也与上述限制部34的侧边缘抵接,从而进行浮动量的限制。
由于被固定部31被压入固定壳体21的保持槽23A并且卡止突起31B、31C啮入保持槽23A的内表面,因此限制金属件30被相对于固定壳体21定位,并且在第二连接器2的插拔时,限制金属件30受力,也不会从上述保持槽23A脱落。另外,形成于被固定部31的缺口部31A与形成于固定壳体21的保持槽23A的内表面的突起部23D卡止,因此在第二连接器拔出时,可靠地对抗固定壳体21的朝向上述拔出方向的力而防止由该力引起的移动、损伤。
另外,限制金属件30在与限制部34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被支承部32,该被支承部32受固定壳体21的支承槽23B支承,因此在限制部34对可动壳体26朝下方的移动进行限制时,即使从可动壳体26受到力而欲在横部33产生扭转,由受上述支承槽23B支承的被支承部32接受该扭转的力,因此,横部33未产生扭转变形。
在上述可动壳体26的没入部29C与限制金属件30的限制部34抵接的时刻,该弹性部14由于上述抵接而不会更大程度地朝下方弹性变形,因此弹性部14朝下方的弹性变形量在弹性变形范围内最大。因此,在没入部29C与限制部34的抵接后,若第二连接器2被从上方进一步压入,则第一端子10的可动侧柱部11和接触部11A不移动,仅第二端子40的接触部44朝下方移动,由此,接触部11A与接触部44间形成滑动。连接器嵌合过程在为了在上下两个电路基板彼此间确保规定尺寸而配置的隔离物(未图示)上抵接了该电路基板的时刻结束,其结果,连接器1、2彼此成为连接器嵌合状态。该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维持可动壳体26的被没入部29C与限制金属件30的限制部34抵接的状态以及弹性部14具有最大变形量地朝下方变形的状态。另外,在可动壳体26的被限制突起部26C与固定壳体21的限制面22C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间隙(参照图2)。另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第二连接器2的嵌合块部52的下端不与第一连接器1的接受凹部27的底面抵接,在两者间形成有间隙。
在上述可动壳体26的没入部29C与限制金属件30的限制部34抵接时,根据抵接的状况,存在没入部29C较轻地与限制部34抵接而在该抵接位置停止的情况(前者)、和没入部29C较强地抵接而使限制部34暂时弹性变形的情况(后者)。前者的情况下,没入部29C在与限制部34抵接的位置被限制部34限制朝下方的移动,在该限制部34的位置停止,保留该状态。另一方面,后者的情况下,从图8的(A)所示那样的没入部29C与限制部34分离的状态起,在如图8的(B)所示那样没入部29C较强地与限制部34抵接,如图8的(C)那样直至使限制部34向下方弹性挠曲到与电路基板P抵接为止,使没入部29C本身朝下方移动该挠曲的量之后,通过限制部34的恢复力,使没入部29C返回图8的(B)的状态并停止,维持其位置。此外,上述限制部34也可以从连接器嵌合前位于与可动壳体的下表面抵接的位置。
接下来,基于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既已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可见那样,限制金属件30的限制部34成为近似三角形状,但不局限于此,能够如图9那样成为四边形。因此,伴随于此,可动壳体26的没入部29C也具有四边形状的底面。该形态下,限制部成为四边形状,因此能够与没入部29C抵接的面积变大,从而其强度提高。另外,在对横向上的浮动量进行限制的情况下,限制部34的侧边缘与没入部29C的阶梯状边缘部的长度均较大,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横向的限制力。
上述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10的弹性部14不仅能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也能在连接器长边方向和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即使第二连接器2在连接器长边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稍微偏离正规位置或者正规姿势,也能够通过上述弹性部14吸收该偏离。
Claims (2)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具有端子和保持该端子的壳体,该端子在一端侧形成有用于朝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接触对象连接体的接触部,
该壳体具有:固定壳体,其用于经由所述端子朝电路基板进行的安装;以及可动壳体,其与该固定壳体作为分开独立部件形成,相对于该固定壳体可动,配置端子的接触部,
在固定壳体上,安装有具备对可动壳体的下表面与电路基板的抵接进行阻止的限制部和朝电路基板进行安装的安装部的限制金属件,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受固定壳体保持的固定侧被保持部、受可动壳体保持的可动侧被保持部、以及连结固定侧被保持部与可动侧被保持部并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
所述限制金属件具有以相对于电路基板呈直角地延伸的板状部分,
所述限制部在所述板状部分的下边缘处弯曲并向所述可动壳体侧延伸,位于使所述限制部与可动壳体的下表面的局部面对面或抵接的位置,并且,
所述限制部位于比所述安装部靠上方处,在所述限制部与电路基板之间形成间隙,该限制部能因受向下方移动了的可动壳体按压而朝向下方弹性挠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能朝向下方弹性挠曲到与电路基板抵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56115 | 2016-08-09 | ||
JP2016156115A JP6771989B2 (ja) | 2016-08-09 | 2016-08-09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CN201710590345.0A CN107706569B (zh) | 2016-08-09 | 2017-07-19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90345.0A Division CN107706569B (zh) | 2016-08-09 | 2017-07-19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10404A CN112510404A (zh) | 2021-03-16 |
CN112510404B true CN112510404B (zh) | 2022-09-13 |
Family
ID=610183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90345.0A Active CN107706569B (zh) | 2016-08-09 | 2017-07-19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202011101531.1A Active CN112510404B (zh) | 2016-08-09 | 2017-07-19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90345.0A Active CN107706569B (zh) | 2016-08-09 | 2017-07-19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03146B2 (zh) |
JP (1) | JP6771989B2 (zh) |
CN (2) | CN107706569B (zh) |
DE (1) | DE10201700723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65123B (zh) * | 2016-08-10 | 2020-12-22 | 京瓷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JP7154782B2 (ja) * | 2018-03-15 | 2022-10-18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可動コネクタ |
JP7197996B2 (ja) * | 2018-04-26 | 2022-12-28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EP3604035B1 (en) * | 2018-07-30 | 2023-06-21 | Valeo Iluminacion | Electronic connection assembly, automotive ligh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automotive lighting device |
JP7093283B2 (ja) * | 2018-10-04 | 2022-06-29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20064834A (ja) * | 2018-10-19 | 2020-04-23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可動コネクタ |
JP6617187B1 (ja) * | 2018-10-23 | 2019-12-11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可動コネクタ |
JP2020102389A (ja) * | 2018-12-25 | 2020-07-0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基板用コネクタ |
JP7206169B2 (ja) * | 2019-08-27 | 2023-01-17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視認部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装置 |
JP7245432B2 (ja) * | 2019-09-19 | 2023-03-2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297622B2 (ja) * | 2019-09-20 | 2023-06-2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
JP2021125397A (ja) * | 2020-02-06 | 2021-08-30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369666B2 (ja) * | 2020-05-15 | 2023-10-26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63358A (ja) * | 2002-07-31 | 2004-02-26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フローティング電気コネクタ |
CN203503853U (zh) * | 2013-11-04 | 2014-03-26 | 昆山上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02497A (en) * | 1990-01-26 | 1991-03-26 | Molex Incorporated | Floatable panel mount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JP2568142B2 (ja) * | 1991-12-30 | 1996-12-25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フローティング構造の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法 |
EP1104048A3 (en) * | 1999-10-28 | 2003-12-17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Blind m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echanical assist means |
JP2004214092A (ja) * | 2003-01-07 | 2004-07-29 | Jst Mfg Co Ltd | 可動型コネクタ用補強タブ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可動型コネクタ |
JP4012075B2 (ja) * | 2003-01-07 | 2007-11-21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可動型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5122995A (ja) * | 2003-10-15 | 2005-05-12 | Jst Mfg Co Ltd | コネクタ |
US20060001009A1 (en) * | 2004-06-30 | 2006-01-05 | Garreau-Iles Angelique Genevie | Thick-film conductive paste |
JP2006216298A (ja) * | 2005-02-02 | 2006-08-17 | Honda Tsushin Kogyo Co Ltd |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電気コネクタ |
CN2899160Y (zh) * | 2006-04-03 | 2007-05-09 | 恩得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的结构改良 |
JP5185731B2 (ja) * | 2008-08-27 | 2013-04-17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用固定具及び該固定具を用いる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
JP2011249076A (ja) * | 2010-05-25 | 2011-12-08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
JP5809463B2 (ja) * | 2011-07-04 | 2015-11-11 | ケル株式会社 |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
JP5801125B2 (ja) * | 2011-07-14 | 2015-10-2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遊動型コネクタ |
JP5946804B2 (ja) * | 2013-08-09 | 2016-07-06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TWM474280U (zh) * | 2013-10-21 | 2014-03-11 | Santa Electronics Inc | 電連接器 |
JP5568677B1 (ja) * | 2013-11-13 | 2014-08-06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N203747124U (zh) * | 2014-01-23 | 2014-07-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卡连接器 |
JP5849166B1 (ja) * | 2014-12-12 | 2016-01-27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基板間接続構造 |
JP6245159B2 (ja) * | 2014-12-17 | 2017-12-13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
JP2016156115A (ja) | 2015-02-24 | 2016-09-01 | 楠野 弦 | 汚物溜まりを有するおむつ |
-
2016
- 2016-08-09 JP JP2016156115A patent/JP67719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7-19 CN CN201710590345.0A patent/CN107706569B/zh active Active
- 2017-07-19 CN CN202011101531.1A patent/CN112510404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02 US US15/666,754 patent/US10003146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03 DE DE102017007235.3A patent/DE102017007235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63358A (ja) * | 2002-07-31 | 2004-02-26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フローティング電気コネクタ |
CN203503853U (zh) * | 2013-11-04 | 2014-03-26 | 昆山上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06569B (zh) | 2021-03-12 |
CN107706569A (zh) | 2018-02-16 |
US10003146B2 (en) | 2018-06-19 |
CN112510404A (zh) | 2021-03-16 |
US20180048083A1 (en) | 2018-02-15 |
JP6771989B2 (ja) | 2020-10-21 |
DE102017007235A1 (de) | 2018-02-15 |
JP2018026221A (ja) | 2018-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510404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07026335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JP6446392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と相手接続部材との接続構造 | |
US9219325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including connector terminal with buffer portion | |
JP5090509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3811886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5688063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120122350A1 (en) | Board-to-board-type connector | |
US9825386B2 (en) | Board to board male connector and board to board female connector | |
CN107799932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US20190199023A1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 |
JP525965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KR20210113076A (ko) |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및 회로 기판이 부착된 전기 커넥터 | |
CN106030921A (zh) | 连接器的端子保持构造 | |
JP6883305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KR101625691B1 (ko) |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 |
JP6356775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6934095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3675638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KR102539251B1 (ko) | 디렉트 플러그-인 커넥터를 위한 컨택트, 및 디렉트 플러그-인 커넥터 | |
JP2015220172A (ja) | 端子構造及び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