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2932B - 车身下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下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72932B CN112172932B CN202010371901.7A CN202010371901A CN112172932B CN 112172932 B CN112172932 B CN 112172932B CN 202010371901 A CN202010371901 A CN 202010371901A CN 112172932 B CN112172932 B CN 1121729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dth direction
- vehicle
- vehicle width
- floor panel
- conca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6—Connections by glue bon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下部构造包括地板面板和车身骨架构件,所述车身骨架构件包括:骨架主体部;内侧纵壁部;接合凸缘部,向比所述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靠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具有供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重叠且与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端部接合的接合面;以及凹部,设于所述骨架主体部,从所述内侧纵壁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并且具备与所述接合凸缘部的所述接合面在同一平面上连续的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在车身下部具备车身骨架构件和地板面板的构造(参照日本特开2010-173392和日本专利第5606539号)。例如,在下述日本特开2010-173392所公开的技术中,在车身后侧底部的左右,后侧框架在前后延伸,在该后侧框架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上下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焊接凸缘部。并且,在该焊接凸缘部的上表面侧结合有后地板底盘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
再者,在利用上述技术的情况下,例如当考虑到后地板底盘的尺寸、配置位置的偏差等时,焊接凸缘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伸出长度需要预先设定得比焊接凸缘部中供后地板底盘重叠的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长一定程度。
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中,焊接凸缘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伸出长度变长,与之相应地能够不干扰焊接凸缘部地配置零件的空间减少,因此,零件的布局上的制约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地板面板的侧方侧的车身骨架构件设置接合凸缘部也能够使零件的布局上的制约变小的车身下部构造。
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身下部构造具备:地板面板,配置于车身下部;以及车身骨架构件。车身骨架构件包括:骨架主体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开放截面形状或闭合截面形状;内侧纵壁部,在所述骨架主体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沿车辆上下方向和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接合凸缘部,向比所述内侧纵壁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靠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具有厚度,并且具有供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重叠且与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端部接合的接合面;以及凹部,设于所述骨架主体部,从所述内侧纵壁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并且具备与所述接合凸缘部的所述接合面在同一平面上连续的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概念中,除了包括在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虽然与车辆前后方向不平行但作为整体来看被认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此外,“具有开放截面形状或闭合截面形状”意指,作为在与骨架主体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具有开放截面形状或闭合截面形状。而且,“向比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意指,在从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观察内侧纵壁部和接合凸缘部的情况下,向比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
根据上述构成,车身骨架构件的接合凸缘部是向比骨架主体部的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的部分,将车辆上下方向作为厚度方向,在该接合凸缘部的接合面重叠地接合有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在此,在骨架主体部形成有从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部,该凹部具备与接合凸缘部的接合面在同一平面上连续的面。因此,即使在因例如地板面板的尺寸、配置位置的偏差等而导致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末端位置比接合凸缘部的接合面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末端侧配置于凹部的内侧空间。即,能够将凹部的内侧空间活用为用于吸收地板面板的尺寸、配置位置的偏差的空间等。因此,能够抑制车身骨架构件的接合凸缘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零件的布局上的制约变小。
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作为所述接合凸缘部中与所述接合面相反侧的面的非接合面与所述内侧纵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面交叉。
根据上述构成,接合凸缘部的基端与内侧纵壁部相连,因此,与接合凸缘部的基端在上下两方均与内侧纵壁部分离的情况相比,接合凸缘部不易因从地板面板侧向接合凸缘部的载荷而变形。
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所述凹部是凹筋。可以是,所述凹筋在所述凹筋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表面侧具有所述凹筋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交线。可以是,所述交线从所述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至另一方的端部沿所述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可以是,所述凹筋在所述凹筋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侧具有沿所述交线形成有棱线的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从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至另一方的端部”意指,“从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的一方侧的部分(即一端部或其附近部分)至另一方侧的部分(即另一端部或其附近部分)”。
根据上述构成,形成凹部的凹筋在内表面侧具有从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至另一方的端部沿该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交线,在凹筋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侧具有沿交线形成有棱线的部位。因此,在相对于骨架主体部在该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骨架主体部不易变形。
在上述方案中,可以是,所述车身骨架构件被设为铝压铸件制,可以是,所述车身骨架构件具有:多个第一肋,将作为凹壁部的与凹面相反侧的面的凸面与所述骨架主体部的内部的所述凸面以外的面连结为一体,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在所述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排列,其中,所述凹壁部构成所述凹部中比所述内侧纵壁部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以及第二肋,从所述凸面立起设置并沿所述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将相邻的所述第一肋彼此连结为一体。
根据上述构成,车身骨架构件为铝压铸件制,因此第一肋和第二肋的形成变得容易。多个第一肋将凹壁部的凸面与骨架主体部的内部的凸面以外的面连结为一体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排列。因此,在使与车身骨架构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变形的方向的载荷作用于该车身骨架构件的情况下,被各第一肋加强的凹壁部的一部分等的变形被有效地抑制。此外,第二肋从凸面立起设置并沿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将相邻的第一肋彼此连结为一体。因此,在使与车身骨架构件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变形的方向的载荷作用于该车身骨架构件的情况下,凹壁部中未被各第一肋加强的部分的变形被第二肋抑制。即,骨架主体部被第一肋和第二肋加强而凹部的变形被有效地抑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车身下部构造,具有即使在地板面板的侧方侧的车身骨架构件设置接合凸缘部也能够使零件的布局上的制约变小这一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沿图1的II-II线剖切后的状态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3A是简化表示应用于图1的车身下部构造的后纵梁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以从车辆斜上方侧且倾斜地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3B是简化表示应用于图1的车身下部构造的后纵梁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以从车辆斜上方侧且倾斜地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4A是简化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后纵梁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以从车辆斜上方侧且倾斜地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4B是简化表示应用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后纵梁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以从车辆斜上方侧且倾斜地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简化应用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后纵梁的一部分,并以从车辆斜上方侧且倾斜地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3B,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W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箭头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此外,以下,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在图1中,以俯视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概略构成。如图1所示,在车身下部10配置有地板面板12。地板面板12被设为车辆底板面部分的面板,作为一个例子,具备前地板面板14、中地板面板16、后地板面板(也称为“后地板底盘”。)18以及后地板侧面板19。
前地板面板14构成地板面板12的前侧的部位,后地板面板18和后地板侧面板19构成地板面板12的后侧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在地板面板12的前侧的部位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设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开口的地板通道13。此外,后地板侧面板19连接于后地板面板1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另一方面,中地板面板16连接于前地板面板14的后端部的后侧,并且连接于后地板面板18的前端部的前侧,而且连接于后地板侧面板19的前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一部分的前侧。
前地板面板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接合于下边梁(rocker)20(也称为“侧梁(side sill)”。)。下边梁20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截面形状的长条状的车身骨架构件,并设有左右一对。构成下边梁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的下边梁内面板20X的与下边梁20的长尺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使开口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大致帽形状。此外,构成下边梁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的下边梁外面板20Y的与下边梁20的长尺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使开口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大致帽形状。并且,下边梁内面板20X和下边梁外面板20Y的各自的上下凸缘部彼此接合,由此形成闭合截面形状。下边梁20的后端部20A位于中地板面板16的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在下边梁20的后端部20A,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结合有作为长条状的车身骨架构件的后纵梁30的前端部30A。后纵梁30被设为铝压铸件制,在未图示的第二排座椅(座位)的后方侧附近设有左右一对并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后纵梁30的长尺寸方向的中间部以在车身俯视观察时绕过未图示的后轮的方式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并且以在车身侧视观察时向车辆上方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左右一对后纵梁30分别具备在中地板面板16(地板面板12的一部分)的侧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骨架主体部32(详情将在下文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骨架主体部32有时也被称为“外壳部”。此外,在后纵梁30接合有中地板面板16(地板面板12的一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详情将在下文说明)。
在左右一对后纵梁30的前部之间架设有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第一横梁22。第一横梁22接合于地板面板12(作为一个例子接合于前地板面板14和中地板面板16)。在左右一对后纵梁30的长尺寸方向中间部之间架设有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第二横梁24。第二横梁24接合于地板面板12(更具体而言接合于中地板面板16)。在左右一对后纵梁30的后部之间架设有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尺寸方向的第三横梁26。第三横梁26接合于地板面板12(作为一个例子接合于中地板面板16、后地板面板18以及后地板侧面板19)。
在左右一对后纵梁30的各后端部结合有长条状的后地板纵梁28的前端部。后地板纵梁28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骨架构件,并设有左右一对。后地板纵梁28接合于后地板侧面板19的下表面侧。
在图2中,示出将沿图1的II-II线剖切后的状态放大后的放大纵剖视图。如图2所示,后纵梁30的骨架主体部32具有开放截面形状,更具体而言,具有在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纵剖视时使开口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大致帽形状(详细形状将在下文说明)。
骨架主体部32的上部具备:上凸缘部34,沿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上壁部36,从上凸缘部34的下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折并延伸出。骨架主体部32的下部具备:下凸缘部35,沿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下壁部37,从下凸缘部35的上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折并延伸出。
骨架主体部3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被配置为包括在骨架主体部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沿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内侧纵壁部38。在图2的截面中,内侧纵壁部38被上下截断,但在骨架主体部32的前端部侧的部位和后端部侧的部位未被上下截断而是上下连续的。内侧纵壁部38从上壁部3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辆下方侧弯折并延伸出,并且从下壁部37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辆上方侧弯折并延伸出。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内侧纵壁部38中的比截断部分靠上侧的部分设为内侧纵壁上部38A,将内侧纵壁部38中的比截断部分靠下侧的部分称为内侧纵壁下部38B。此外,使内侧纵壁上部38A与内侧纵壁下部38B相连的部分将在下文详细说明。
在骨架主体部32的上凸缘部34和下凸缘部35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重叠并接合有轮罩内面板5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纵壁部54A。像这样地使骨架主体部32与轮罩内面板54接合,由此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形状。轮罩内面板54是后轮罩5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构成部。后轮罩52是覆盖未图示的后轮胎的上方侧的构件,作为该后轮罩5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构成部而具备轮罩外面板56。并且,轮罩内面板54的上凸缘部54F与轮罩外面板56的上凸缘部56F接合而构成后轮罩52。在轮罩外面板5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纵壁部56A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接合有构成车身侧部的外板的侧外面板(也称为“外板面板(side member outer panel)”。)58的下端部。
另一方面,后纵梁30具备接合凸缘部50,该接合凸缘部50是向比骨架主体部32的内侧纵壁部3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38X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的部分。接合凸缘部50以车辆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进行配置。如图1所示,接合凸缘部50从后纵梁30的延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至另一方的端部沿后纵梁30的延伸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接合凸缘部50具有接合面50A,该接合面50A供地板面板12的中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16A从上侧重叠并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凸缘部50与中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16A通过粘接剂和铆钉(均省略图示)接合。接合凸缘部50与内侧纵壁下部38B的上端连续地形成。并且,如图2的局部放大图所示,作为接合凸缘部50中与接合面50A相反侧的面的非接合面50B与内侧纵壁部38(更具体而言与内侧纵壁下部38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38X交叉。
此外,在骨架主体部32形成有从内侧纵壁部3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38X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部48。凹部48由凹筋(recessed bead)40形成。凹筋40具备凹壁部40W,该凹壁部40W构成凹部48中比内侧纵壁部38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
凹壁部40W被配置为包括:第一壁部42和第二壁部44,在车辆上下方向相互对置;以及第三壁部46,在车辆上下方向使第一壁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二壁部4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相连。第一壁部42是从内侧纵壁上部38A的下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的壁部。第二壁部44是从内侧纵壁下部38B的上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的壁部。此外,凹壁部40W具有:前端壁部(省略图示),使第一壁部42、第二壁部44以及第三壁部46的各前端相连;以及后端壁部(省略图示),使第一壁部42、第二壁部44以及第三壁部46的各后端相连。
在图3A和图3B中,以立体图示出后纵梁30的一部分。图3A是以从车辆斜上方侧且倾斜地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图3B是以从车辆斜上方侧且倾斜地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后纵梁30稍微弯曲,但在图3A和图3B中,方便起见,进行了简化而表示成直线状。
如图3A所示,凹部48的内表面具备:作为上端侧的朝下的面的第一面48A;作为下端侧的朝上的面的第二面48B;以及第三面48C,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此外,凹部48的第二面48B为与接合凸缘部50的接合面50A在同一平面上连续的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A中,为了容易看图,方便起见,以双点划线Lr表示凹部48的第二面48B与接合凸缘部50的接合面50A的边界。
在凹筋40的内表面侧,形成有第一面48A与第三面48C相交而成的上侧的交线40A,并且形成有第三面48C与第二面48B相交而成的下侧的交线40B。如图1所示,交线40A、40B从骨架主体部32的延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至另一方的端部沿骨架主体部32的延伸方向延伸。
如图3B所示,在后纵梁30的凹筋4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侧,在第一壁部42与第三壁部46的连接部形成有上侧的棱线40L,并且在第三壁部46与第二壁部44的连接部形成有下侧的棱线40M。即,在凹筋4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侧具有沿交线40A、40B(参照图3A)形成有棱线40L、40M的部位。棱线40L、40M与交线40A、40B同样地从骨架主体部32的延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至另一方的端部沿骨架主体部32的延伸方向延伸。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等所示的骨架主体部32形成有从内侧纵壁部3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38X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部48,该凹部48具备作为与接合凸缘部50的接合面50A在同一平面上连续的面的、第二面48B。因此,即使在因例如中地板面板16的尺寸、配置位置的偏差等而导致中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16A的末端位置比接合凸缘部50的接合面50A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中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16A的末端侧配置于凹部48的内侧空间。即,能够将凹部48的内侧空间活用为用于吸收中地板面板16的尺寸、配置位置的偏差的空间等。因此,例如与未形成有凹部48的对比构造相比,能够抑制后纵梁30的接合凸缘部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因此,与所述对比构造相比,能够不干扰接合凸缘部50地配置零件的空间被扩大,零件的布局上的制约变小。
若补充说明,则在所述对比构造中,接合凸缘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伸出长度需要预先设定得比接合凸缘部中供地板面板重叠的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长一定程度。换言之,所述对比构造成为如下这样的构造:在接合凸缘部设置额外长度部,在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末端与骨架主体部的内侧纵壁部之间确保间隙。作为其理由,除了因为需要考虑到地板面板的尺寸、配置位置的偏差等这一理由之外,例如还可以想到下述(1)、(2)这两个理由。
(1)防浸水用的密封剂(sealer)需要以覆盖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与接合凸缘部的边界部的方式涂布,需要在接合凸缘部的基端侧的部分设定不与地板面板重叠的部分。
(2)在制造上,会在接合凸缘部的基端部形成与接合凸缘部的接合面不成为同一平面而是朝向内侧纵壁部侧呈R状的曲面,因此至少需要与之相应地延长接合凸缘部的伸出长度。
并且,在所述对比构造中,除了零件本身之外,对于作为零件配置用而设于地板面板的构成部而言,也与接合凸缘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伸出长度长相应地受到位置的制约。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作为零件配置用而设于地板面板的构成部而言,例如可列举出形成于地板面板的贯通孔和凹凸形状部、以及固定于地板面板的双头螺栓等。此外,例如在使空调管道、线束贯通来进行布线的情况下等设置所述贯通孔。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上述的凹部48,由此,后纵梁30的接合凸缘部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只要确保供中地板面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16A与接合凸缘部50重叠的量即可。因此,能够将后纵梁30的接合凸缘部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抑制为最小限度,零件的布局上的制约比上述对比构造小。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即使在中地板面板16的侧方侧的后纵梁30设置接合凸缘部50,也能够使零件的布局上的制约变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接合凸缘部50中与接合面50A相反侧的面的非接合面50B与内侧纵壁部38(更具体而言与内侧纵壁下部38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38X交叉。如此,接合凸缘部50的基端与内侧纵壁部38相连,因此,例如与接合凸缘部(50)的基端在上下两方均与内侧纵壁部(38)分离的情况(参照表示后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6)相比,接合凸缘部50不易因从中地板面板16侧向接合凸缘部50的载荷而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A所示的形成凹部48的凹筋40在内表面侧具有从骨架主体部32的延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至另一方的端部沿该骨架主体部3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交线40A、40B。并且,在图3B所示的凹筋4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侧具有沿交线40A、40B(参照图3A)形成有棱线40L、40M的部位。因此,在相对于骨架主体部32在该骨架主体部32的延伸方向(换言之,在后纵梁30的轴向力方向)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骨架主体部32不易变形。即,能够提高骨架主体部32的截面屈服强度。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4A和图4B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进行说明。在图4A和图4B中,以简化后的状态的立体图示出应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作为车身骨架构件的后纵梁60的一部分。图4A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A的图,图4B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B的图。除了以下说明的点,本实施方式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同样的构成。由此,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同样的构成部,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后纵梁60的骨架主体部62的凹部66在骨架主体部62的延伸方向间断地形成有多个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骨架主体部62的其他构成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骨架主体部32(参照图3A和图3B等)实质上同样的构成。此外,应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地板面板(省略图示)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地板面板12(参照图1)同样,但在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多个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分。形成有凹部66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被设定为与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伸出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相匹配。
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伸出部分重叠于后纵梁60的接合凸缘部50的接合面50A并通过粘接剂和铆钉(均省略图示)接合于该接合面50A。此外,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除了所述伸出部分以外的部分也重叠于接合凸缘部50的接合面50A并通过粘接剂和铆钉(均省略图示)接合于该接合面50A。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地板面板中,基本上被设定为铆钉接合部沿车辆前后方向串联地排列于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但例如在因与周边零件的关系而难以进行这样的设定的地方设有所述伸出部分。
除了上述以外的点,凹部66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48(参照图3A)实质上同样,凹部66从内侧纵壁部3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38X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并且具备与接合凸缘部50的接合面50A在同一平面上连续的面66A。
此外,形成凹部66的凹筋64在骨架主体部62的延伸方向间断地形成有多个。凹筋64的其他点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筋40(参照图3B)同样。在凹筋64的内表面侧,两个面相交而成的交线64A、64B(参照图4A)沿骨架主体部62的延伸方向延伸。此外,在凹筋6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侧,形成有沿交线64A、64B延伸的棱线64L、64M(参照图4B)。
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将凹部66的内侧空间活用为用于吸收地板面板的尺寸、配置位置的偏差的空间等。因此,能够将后纵梁60的接合凸缘部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抑制为最小限度,能够使零件的布局上的制约变小。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进行说明。在图5中,以从车辆斜上方侧且倾斜地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示出应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的作为车身骨架构件的后纵梁70的一部分。后纵梁70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后纵梁30同样地稍微弯曲,但在图5中方便起见,进行了简化而表示成直线状。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纵梁70的骨架主体部72形成有第一肋74和第二肋76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同样的构成。由此,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同样的构成部,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形成有第一肋74和第二肋76这点,本实施方式的骨架主体部72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骨架主体部32(参照图3A和图3B等)同样的构成。
后纵梁70被设为铝压铸件制,具备在骨架主体部72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肋74。第一肋74将作为凹壁部40W的与凹面40X相反侧的面的凸面40Y与骨架主体部72的内部的凸面40Y以外的面36A、38C、38D、37A连结为一体,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凸面40Y由上表面40Y1、下表面40Y2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40Y3构成。此外,在图中,附图标记36A是指上壁部36的下表面,附图标记38C是指内侧纵壁上部38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附图标记38D是指内侧纵壁下部38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附图标记37A是指下壁部37的上表面。此外,图中的棱线40L、40M在第一肋74的形成部分被前后截断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棱线40L、40M(参照图3B)不同,其他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棱线40L、40M同样,因此,方便起见,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棱线40L、40M相同的附图标记。
此外,后纵梁70具备第二肋76,该第二肋76从凸面40Y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40Y3立起设置并沿骨架主体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肋76将相邻的第一肋74彼此连结为一体。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对后纵梁70作用了使与该后纵梁7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变形的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被各第一肋74加强的凹壁部40W的一部分等的变形被有效地抑制。此外,在对后纵梁70作用了使与该后纵梁7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变形的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凹壁部40W中未被各第一肋74加强的部分的变形被第二肋76抑制。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仅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骨架主体部72被第一肋74和第二肋76加强而凹部48的变形被有效地抑制。此外,后纵梁70为铝压铸件制,因此第一肋74和第二肋76的形成变得容易。
在此,关于肋的形成,举出对比构造为例进行补充说明。对比构造采用如下构造: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接合于铝压铸件制但不具有接合凸缘部50和凹部48的构成的后纵梁。在所述对比构造中,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重叠并接合于后纵梁的内侧纵壁部。在该情况下,在接合时由一对接合枪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夹住要接合的部分,因此,即使在后纵梁的骨架主体部的内侧,为了避免与接合枪的干扰,也不能在接合时配置接合枪的部分形成肋。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纵梁70具有接合凸缘部50,因此,无需在骨架主体部72的内侧配置接合枪,能够在骨架主体部72的内侧形成第一肋74和第二肋76。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6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进行说明。在图6中,以纵剖视图(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2的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构造。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凸缘部50的非接合面50B不与内侧纵壁部3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38X交叉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同样的构成。由此,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同样的构成部,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除了以下说明的点,本实施方式的作为车身骨架构件的后纵梁80的骨架主体部82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骨架主体部32(参照图3A和图3B等)实质上同样的构成。在骨架主体部82形成有在凹部48的正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凹形状部84。凹形状部84相对于内侧纵壁部3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38X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凹形状部84的内表面具备:作为上端侧的朝下的面的第一面84A;作为下端侧的朝上的面的第二面84B;以及第三面84C,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此外,凹形状部84的第一面84A被设为与接合凸缘部50的非接合面50B在同一平面上连续的面。换言之,以从兼作凹部48的下部和凹形状部84的上部的中间壁部86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的方式延伸出的部分被设为接合凸缘部50。
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凹部48的内侧空间活用为用于吸收中地板面板16的尺寸、配置位置的偏差的空间等,因此,能够抑制后纵梁80的接合凸缘部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能够使零件的布局上的制约变小。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1~图6所示的作为车身骨架构件的后纵梁30、60、70、80形成有接合凸缘部50和凹部48、66,但形成有接合凸缘部和凹部的车身骨架构件例如也可以作为具有闭合截面形状的下边梁20(参照图1)等这样的其他车身骨架构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身骨架构件的后纵梁30、60、70、80被设为铝压铸件制,但车身骨架构件例如也可以被设为钢制的多个面板接合而构成的构件等这样的其他车身骨架构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合凸缘部50的接合面50A被设为接合凸缘部50的上表面,但也可以采用接合凸缘部中供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重叠并接合的接合面被设为接合凸缘部的下表面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使图2中实线所示的构成部上下翻转这样的构成。
此外,作为图2~图4B以及图6所示的第一、第二、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可以在骨架主体部32、62、82的内部配置隔板(bulk head)。此外,作为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这样的构成:除了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以外,或者代替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肋76,设置从凹壁部40W的凸面40Y的上表面40Y1和下表面40Y2中的一方或两方立起设置并沿骨架主体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肋,该第二肋将相邻的第一肋74彼此连结为一体。而且,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是,代替第一肋74和第二肋76,在骨架主体部72的内部例如设有配置为蜂窝状的肋等这样的其他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和上述的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来实施。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了上述内容以外,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这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4)
1.一种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板面板,配置于车身下部;以及
车身骨架构件,
所述车身骨架构件包括:
骨架主体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侧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开放截面形状或闭合截面形状;
内侧纵壁部,在所述骨架主体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沿车辆上下方向和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接合凸缘部,向比所述内侧纵壁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靠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具有厚度,并且具有供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重叠且与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端部接合的接合面;以及
凹部,设于所述骨架主体部,从所述内侧纵壁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向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并且具备与所述接合凸缘部的所述接合面在同一平面上连续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接合凸缘部中与所述接合面相反侧的面的非接合面与所述内侧纵壁部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是凹筋,
所述凹筋在所述凹筋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表面侧具有所述凹筋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交线,
所述交线从所述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至另一方的端部沿所述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延伸,
所述凹筋在所述凹筋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表面侧具有沿所述交线形成有棱线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骨架构件为铝压铸件制,
所述车身骨架构件包括:
多个第一肋,将作为凹壁部的与凹面相反侧的面的凸面与所述骨架主体部的内部的所述凸面以外的面连结为一体,并沿所述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在所述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排列,其中,所述凹壁部构成所述凹部中比所述内侧纵壁部靠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以及
第二肋,从所述凸面立起设置并沿所述骨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将相邻的多个所述第一肋彼此连结为一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23892 | 2019-07-02 | ||
JP2019123892A JP7172887B2 (ja) | 2019-07-02 | 2019-07-02 | 車体下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72932A CN112172932A (zh) | 2021-01-05 |
CN112172932B true CN112172932B (zh) | 2022-07-22 |
Family
ID=73919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71901.7A Active CN112172932B (zh) | 2019-07-02 | 2020-05-06 | 车身下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14316B2 (zh) |
JP (1) | JP7172887B2 (zh) |
CN (1) | CN112172932B (zh) |
DE (1) | DE102020111260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2113070B3 (de) * | 2022-05-24 | 2023-04-20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e Karosserie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Karosserie sowie Personenkraftwagen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794A (zh) * | 1994-03-01 | 1996-11-27 | 奔驰公司 | 汽车整体承载式白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JP2006168594A (ja) * | 2004-12-17 | 2006-06-29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骨格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
CN101164819A (zh) * | 2006-10-06 | 2008-04-2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构造 |
CN101743117A (zh) * | 2007-02-28 | 2010-06-16 | 空客运营有限公司 | 用复合材料制造飞机框架的模具和方法 |
CN103072634A (zh) * | 2011-10-11 | 2013-05-0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汽车,特别是轿车 |
CN107010125A (zh) * | 2015-12-07 | 2017-08-0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地板结构 |
JP2017144946A (ja) * | 2016-02-19 | 2017-08-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CN108945110A (zh) * | 2017-05-26 | 2018-12-07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CN109565011A (zh) * | 2016-08-12 | 2019-04-02 | 蒂森克虏伯钢铁欧洲股份公司 | 具有侧面加强部的电池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131466A (en) | 1980-03-17 | 1981-10-15 | Nissan Motor Co Ltd | Fixing structure for rear side member |
DE3018811A1 (de) | 1980-05-16 | 1981-11-26 |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 Laengsverschiebbare gelagerter kraftfahrzeugsitz |
JPS5934922A (ja) * | 1982-08-23 | 1984-02-25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DE3809185C2 (de) * | 1987-03-20 | 1994-08-18 | Honda Motor Co Ltd | Kraftfahrzeugbodenkonstruktion |
JPH01195185A (ja) * | 1988-01-28 | 1989-08-07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2912049B2 (ja) * | 1991-05-10 | 1999-06-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組立方法及び車体構造 |
JPH0550951A (ja) * | 1991-08-23 | 1993-03-02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体のフロア構造 |
TW363019B (en) * | 1997-03-24 | 1999-07-01 | Honda Motor Co Ltd | A floor structure of a vehicle |
DE60017033T2 (de) | 1999-09-02 | 2005-12-15 | Nissan Motor Co., Ltd., Yokohama | Fahrzeugstruktur für Bodenplatte |
JP4096559B2 (ja) | 2002-01-22 | 2008-06-04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WO2009038088A1 (ja) | 2007-09-19 | 2009-03-26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車体の側部構造 |
US8118355B2 (en) * | 2008-11-17 | 2012-02-21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ular side body structure |
JP5310030B2 (ja) | 2009-01-28 | 2013-10-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DE102009047810A1 (de) | 2009-09-30 | 2011-03-31 | Audi Ag | Fahrzeugkarosserieaufbau mit einer Karosserieversteifung hinter der zweiten Sitzreihe |
DE102010023075A1 (de) | 2010-06-08 | 2011-12-0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Ges.D. Staates Delaware) | Hinterer Unterbau für ein Fahrzeug |
MX2014006132A (es) * | 2011-11-22 | 2015-04-16 | Toyota Motor Co Ltd | Estructura de parte lateral de cuerpo de vehiculo. |
JP5716792B2 (ja) * | 2013-05-23 | 2015-05-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MX378052B (es) | 2015-09-08 | 2025-03-10 | Wabash National Lp | Unión de un miembro de riel a una estructura de remolque compuesta. |
JP6319251B2 (ja) * | 2015-09-28 | 2018-05-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骨格構造 |
JP6211107B2 (ja) * | 2016-01-14 | 2017-10-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6514248B2 (ja) * | 2017-02-17 | 2019-05-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の下部構造 |
WO2018163815A1 (ja) * | 2017-03-10 | 2018-09-1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6881326B2 (ja) * | 2018-01-16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6655638B2 (ja) * | 2018-02-15 | 2020-02-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WO2019198753A1 (ja) * | 2018-04-11 | 2019-10-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JP7040338B2 (ja) * | 2018-07-25 | 2022-03-2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電池搭載床構造 |
JP6881404B2 (ja) * | 2018-08-13 | 2021-06-0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下部車体構造 |
JP7188183B2 (ja) * | 2019-02-27 | 2022-12-1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US11091016B2 (en) * | 2019-03-06 | 2021-08-17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CN111942480B (zh) * | 2019-05-15 | 2022-11-22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JP7338251B2 (ja) * | 2019-06-07 | 2023-09-0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7487452B2 (ja) * | 2019-07-23 | 2024-05-2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JP7211986B2 (ja) * | 2020-01-17 | 2023-01-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2021130416A (ja) * | 2020-02-20 | 2021-09-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
2019
- 2019-07-02 JP JP2019123892A patent/JP717288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24 DE DE102020111260.2A patent/DE102020111260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20-05-06 CN CN202010371901.7A patent/CN112172932B/zh active Active
- 2020-05-07 US US16/869,515 patent/US1121431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794A (zh) * | 1994-03-01 | 1996-11-27 | 奔驰公司 | 汽车整体承载式白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JP2006168594A (ja) * | 2004-12-17 | 2006-06-29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骨格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
CN101164819A (zh) * | 2006-10-06 | 2008-04-2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构造 |
CN101743117A (zh) * | 2007-02-28 | 2010-06-16 | 空客运营有限公司 | 用复合材料制造飞机框架的模具和方法 |
CN103072634A (zh) * | 2011-10-11 | 2013-05-0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汽车,特别是轿车 |
CN107010125A (zh) * | 2015-12-07 | 2017-08-0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地板结构 |
JP2017144946A (ja) * | 2016-02-19 | 2017-08-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CN109565011A (zh) * | 2016-08-12 | 2019-04-02 | 蒂森克虏伯钢铁欧洲股份公司 | 具有侧面加强部的电池箱 |
CN108945110A (zh) * | 2017-05-26 | 2018-12-07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20111260B4 (de) | 2021-09-16 |
DE102020111260A1 (de) | 2021-01-07 |
CN112172932A (zh) | 2021-01-05 |
JP7172887B2 (ja) | 2022-11-16 |
US20210001926A1 (en) | 2021-01-07 |
JP2021008238A (ja) | 2021-01-28 |
US11214316B2 (en) | 2022-0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17881B (zh) | 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 |
CN108394471B (zh) | 车辆框架结构 | |
JP4654917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US9266568B2 (en) | Vehicle body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 |
WO2016208374A1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14024505A (ja) |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 |
CN109703623B (zh) | 车身上部结构 | |
JP2019048535A (ja) | 車体構造 | |
JP2015089792A (ja) | 車両のセンタピラー下部構造 | |
JP5754643B2 (ja) | 車体の上部構造の製造方法 | |
CN112172932B (zh) | 车身下部构造 | |
JP5073638B2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JP6011269B2 (ja) | 車体後部の上側構造 | |
JP5848285B2 (ja) | 車両用ドア | |
JP7223324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5853736B2 (ja) | パネルの接合構造 | |
US10501125B2 (en) |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structure | |
JP6819517B2 (ja) | 車体構造 | |
JP7083011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CN111434570B (zh) | 车体下部构造 | |
JPS6033095Y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部構造 | |
JP2006327399A (ja) | 車体のルーフ構造 | |
JPS60131376A (ja) | ピラ−とサイドシルとの結合部構造 | |
JP6773185B2 (ja) | 車両骨格構造 | |
JP6287770B2 (ja) | 車両骨格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