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973842B -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3842B
CN111973842B CN202010842521.7A CN202010842521A CN111973842B CN 111973842 B CN111973842 B CN 111973842B CN 202010842521 A CN202010842521 A CN 202010842521A CN 111973842 B CN111973842 B CN 1119738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surface portion
blade surface
edge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25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73842A (zh
Inventor
上田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73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3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73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3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7Details of tips or shafts, e.g. grooves, expandable, bendable; Multiple coaxial sliding cannulas, e.g. for dilating
    • A61B17/3421Cannula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86Needle tip design, e.g. for improved penet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GMAKING NEEDLES, PINS OR NAILS OF METAL
    • B21G1/00Making needles used for performing operations
    • B21G1/08Making needles used for performing operations of hollow needles or needles with hollow end, e.g. hypodermic needles, larding-nee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19/00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particular grinding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main group
    • B24B19/16Single-purpose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particular grinding 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main group for grinding sharp-pointed workpieces, e.g. needles, pens, fish hooks, tweezers or record player styli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2017/00526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066Needles, e.g. needle tip configurations
    • A61B2017/06071Needles, e.g. needle tip configurations with an abrupt angle formed between two adjacent s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066Needles, e.g. needle tip configurations
    • A61B2017/061Needles, e.g. needle tip configurations hollow or tubula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7Details of tips or shafts, e.g. grooves, expandable, bendable; Multiple coaxial sliding cannulas, e.g. for dilating
    • A61B2017/3454Details of t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06"Over-the-needle" catheter assemblies, e.g. I.V. cathet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医疗用穿刺针具备包含针尖的前端部和与该前端部连续的棒状主体部,所述前端部具备刃面,所述刃面具有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倾斜、并延伸到所述针尖的第一刃面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的第二刃面部,所述第二刃面部由如下的曲面构成:在设定了包含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的一个假想平面的情况下,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随着趋向所述针尖侧,所述曲面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逐渐增大。

Description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7月20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6/003399、国家申请号为201680044501.7、发明名称为“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采血针、输液用的留置针等医疗用穿刺针,已知如下的医疗用穿刺针:为了减轻将穿刺针穿刺到人体时的疼痛而在前端部具有相对于穿刺针的长度方向倾斜的刃面。
作为这种穿刺针,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刃面形状被称为所谓“背切尖”(backcut bevel point)(以下简记作“背切型”)的刃面的穿刺针。专利文献1公开的具有背切型刃面的穿刺针,直进性优异,因此例如在向动脉穿刺、向静脉穿刺等、从身体表面穿刺到位于体内较深位置的目标部位时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042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1公开的具有背切型刃面的穿刺针,具备作为正面侧的刃面部的平切(flatcut)面和作为背面侧的刃面部的平面状的背切面,由平切面和背切面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作为一端的、作为刃缘的直线状的切削刃。因此,在将专利文献1公开的穿刺针穿刺时,该刃缘以切开皮肤的方式发挥作用,能够减小刺穿阻力,减轻患者等感受到的疼痛。
但是,若例如穿刺针的壁厚为薄壁,则平面状的背切面变小,因此难以确保切开皮肤的切削刃的长度。因此,虽然在针尖附近能够利用作为刃缘的切削刃切开皮肤,但与针尖相反一侧的切削刃的基端通过皮肤时,其后以穿刺针的外表面强行将切口撑开的方式而插入,因此患者会感到皮肤的切口被撑开时的疼痛。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确保刃缘长度的具有背切型刃面的穿刺针和该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医疗用穿刺针具备:包含针尖的前端部、和与该前端部连续的棒状的主体部,所述前端部具有刃面,所述刃面具有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倾斜、并延伸到所述针尖的第一刃面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的第二刃面部,所述第二刃面部由如下的曲面构成:在设定了包含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的一个假想平面的情况下,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随着趋向所述针尖侧,所述曲面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逐渐增大。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的是,所述刃面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的第三刃面部,所述第二刃面部及所述第三刃面部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利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所述针尖作为一端的刃缘。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的是,所述第三刃面部由在所述中心轴线方向上随着趋向所述针尖侧、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逐渐增大的曲面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的是,所述假想平面能够设定为与所述第一刃面部垂直、且包含所述中心轴线的一个平面。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医疗用穿刺针,所述医疗用穿刺针具备:包含针尖的前端部、和与该前端部连续的棒状的主体部,所述前端部具有刃面,所述刃面具有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倾斜、并延伸到所述针尖的第一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的第二刃面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的第三刃面部,所述第二刃面部及所述第三刃面部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利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所述针尖作为一端的刃缘,在将所述刃缘作为第一刃缘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刃面部和所述第二刃面部利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所述针尖作为一端的第二刃缘,所述第一刃面部和所述第三刃面部利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所述针尖作为一端的第三刃缘,所述第二刃缘及所述第三刃缘由曲线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刃面部的外缘由所述第二刃缘、所述第三刃缘、将所述第二刃缘的所述主体部侧的一端及所述第三刃缘的所述主体部侧的一端连结的凸形曲线形状的主体部侧外缘部构成,所述第二刃缘及所述第三刃缘与所述主体部侧外缘部由不经由顶点而连续的曲线相连结。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通过使棒状部件的一个端部与旋转的砂轮的磨削表面滑动接触从而在所述一个端部形成刃面,其中,一边使所述棒状部件以所述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并且使所述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磨削表面的倾倒角度变动,一边使所述一个端部与所述磨削表面滑动接触,从而形成由曲面构成的刃面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容易确保刃缘长度的具有背切型刃面的穿刺针和该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的图,图1(a)是正面侧的俯视图,图1(b)是侧视图,图1(c)是背面侧的俯视图,图1(d)是立体图。
图2(a)是图1(a)所示的前端部的放大图,图2(b)是图1(b)所示的前端部的放大图。
图3(a)是图2中的I-I剖视图,图3(b)是图2中的II-II剖视图,图3(c)是图2中的III-III剖视图,图3(d)是图2中的IV-IV剖视图,图3(e)是图2中的V-V剖视图。
图4是示出与图1所示的穿刺针不同的穿刺针的图,图4(a)是正面侧的俯视图,图4(b)是侧视图,图4(c)是背面侧的俯视图,图4(d)是立体图。
图5(a)是图4(a)所示的前端部的放大图,图5(b)是图4(b)所示的前端部的放大图。
图6(a)、(b)、(c)、(d)、(e)、(f)分别是图5中的VI-VI剖视图、VII-VII剖视图、VIII-VIII剖视图、IX-IX剖视图、X-X剖视图以及XI-XI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穿刺针的变形例的图,图7(a)是正面侧的俯视图,图7(b)是侧视图,图7(c)是背面侧的俯视图,图7(d)是立体图。
图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图8所示的刃面形成工序的概要的概要图,图9(a)是第一刃面部形成工序的概要图,图9(b)是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的概要图,图9(c)是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的概要图。
图10是示出图1所示的穿刺针的变形例的图,图10(a)是正面侧的俯视图,图10(b)是侧视图,图10(c)是背面侧的俯视图,图10(d)是立体图。
图11(a)是从针尖侧观察图10所示的穿刺针得到的图,图11(b)是图10(a)的XII-X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医疗用穿刺针和该穿刺针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在各图中共用的部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1>
首先,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医疗用穿刺针的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图1是示出穿刺针1的图。具体而言,图1(a)是穿刺针1的正面侧的俯视图,图1(b)是穿刺针1的侧视图,图1(c)示出穿刺针1的背面侧的俯视图。图1(d)是穿刺针1的立体图。
如图1(a)~(d)所示,穿刺针1具备主体部2和前端部3,并划分从主体部2连通到前端部3的中空部10。
主体部2是与前端部3连续的中空棒状即筒状的管体。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是与前端部3连续,并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外形的管体。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所说的“截面外形”的“截面”是指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正交的横截面。
如图1(a)~(d)所示,前端部3具备刃面4,刃面4具备作为正面侧刃面的第一刃面部5、作为背面侧刃面的第二刃面部6以及第三刃面部7。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具备实施了背切加工的刃面4。
第一刃面部5由相对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倾斜、延伸到针尖8的平面构成。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由曲面构成,在第一刃面部5的背面侧,由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8作为一端的刃缘23。需要说明的是,“针尖”是指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的轴线方向A(以下,仅记载为“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穿刺针1的前端。
第一刃面部5是相对于中心轴线O以例如12度、18度等的规定角度倾斜的平面,其内缘13划分开口11,所述开口11作为中空部10的前端部3侧的一端。此外,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由将针尖8作为一端的刃缘15及刃缘16、和主体部侧外缘部17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的详情将后述。
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通过针尖8且包含中心轴线O的假想平面为对称形状,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在中心轴线方向A的针尖8侧,由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8作为一端的刃缘23。需要说明的是,刃缘23为直线状,而且该刃缘23也在上述假想平面上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假想平面为相对于第一刃面部5垂直的一平面。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作为通过针尖8且包含中心轴线O的假想平面的假想平面简记作“中心平面X”。
此外,第二刃面部6由与第一刃面部5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8作为一端的刃缘15。该刃缘15是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的一部分,从针尖8延伸到外缘14上的终端点P。
而且,第三刃面部7由与第一刃面部5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8作为一端的刃缘16。该刃缘16也是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的一部,从针尖8延伸到外缘14上的终端点Q。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由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在针尖8侧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23记作“第一刃缘23”,将由第一刃面部5和第二刃面部6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15记作“第二刃缘15”,将由第一刃面部5和第三刃面部7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16记作“第三刃缘16”。
因而,将穿刺针1从身体表面穿刺时,第一刃缘23、第二刃缘15及第三刃缘16以切开皮肤的方式发挥作用,减小刺穿阻力。
在这里,第二刃面部6根据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位置,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角度发生变化。具体而言,第二刃面部6由例如螺旋面这样、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向针尖8侧以扭转的方式延伸的曲面构成。此外,第三刃面部7也同样,由例如螺旋面这样、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向针尖8侧以扭转的方式延伸的曲面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如上所述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的形状,随着趋向针尖8侧而扭转的方向互为逆向。
更具体而言,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都是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8侧而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逐渐增大的曲面构成。若将第二刃面部6做成这样的曲面,则与将第二刃面部做成平面的结构相比,容易确保第二刃缘15的长度更长。此外,若将第三刃面部7做成这样的曲面,则与将第三刃面部做成平面的结构相比,容易确保第三刃缘16的长度更长。
此外,若将第二刃面部6做成上述的曲面,则与将第二刃面部做成平面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在形成有第二刃面部6的位置处的针壁厚过度变薄,能够抑制针的强度降低。而且,由于能够抑制壁厚过度变薄,因此在制造过程中不易产生不合格品。而且,与将第二刃面部做成平面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确保第二刃面部6的面积较大,因此能够提高穿刺时的直进性。关于上述内容,在将第三刃面部7做成上述的曲面时也同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双方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逐渐增大的曲面构成,但也可以是,由这样的曲面构成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中的任一方,并由平面或具有其他表面形状的曲面构成另一方。但是,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逐渐增大的曲面构成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双方,与由上述的曲面仅构成上述任一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二刃缘15与第三刃缘16的长度总和、即在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上上从终端点P通过针尖8到终端点Q的长度确保得更长。关于第二刃缘15及第三刃缘16的长度的详情将后述(参照图3)。
在此,本申请中的“前端部”是指穿刺针中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形成有刃面的部分,“主体部”是指穿刺针中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不形成有刃面的部分。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前端部3是构成穿刺针1的作为一体中空棒状部件的筒状部件中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形成有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以及第三刃面部7的部分。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部2是构成穿刺针1的一体筒状部件中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不形成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以及第三刃面部7的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外形的部分。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穿刺针1的材料,能够使用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等金属材料。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和特征部。
[主体部2]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内周面的内径和外周面的外径一样的管体,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与前端部3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经由针基座等与例如注射器等医疗用器具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穿刺针1整体的筒状部件的内周面(主体部2的内周面和前端部3的内周面)划分中空部10,筒状部件的内周面的内径和外周面的外径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一样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筒状部件的内周面的内径和筒状部件的外周面的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向前端部3侧逐渐减小。另外,例如,也能够将筒状部件的外径设为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部3侧而逐渐减小的锥形形状,并将筒状部件的内径设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一样的结构。而且,关于构成穿刺针1的筒状部件的内径和外径,能够根据穿刺针1的用途等,采用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一部分区域设置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部3侧而内径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的部位等各种结构。
[前端部3的第一刃面部5]
图2(a)、(b)分别是图1(a)、(b)所示的前端部3的放大图。图3(a)、(b)、(c)、(d)、(e)分别是图2中的I-I剖视图、II-II剖视图、III-III剖视图、IV-IV剖视图以及V-V剖视图。
如图2(a)、(b)所示,第一刃面部5是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的平面,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第一刃面部5的一端是针尖8,另一端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连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大于在与第一刃面部5正交的截面中主体部2的外壁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在本实施方式,构成穿刺针1的筒状部件的外径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一样的结构,在与第一刃面部5正交的剖视图中,筒状部件的外壁沿中心轴线方向A延伸。因而,若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轴方向A倾斜,则第一刃面部5的倾斜角度大于主体部2的外壁的倾斜角度。但是,在将构成穿刺针1的筒状部件做成其外径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部3侧而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刃面部5构成为:在与第一刃面部5正交的截面中,不仅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也相对于主体部2的外壁倾斜。
在此,如图2(a)所示,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由第二刃缘15、第三刃缘16、将作为第二刃缘15的主体部2侧的一端的终端点P和作为第三刃缘16的主体部2侧的一端的终端点Q连接的凸形曲线形状的主体部侧外缘部17构成。
在此,第二刃缘15及第三刃缘16由曲线形成,第二刃缘15和主体部侧外缘部17由不经顶点而连续的曲线连接。换言之,第二刃缘15在也作为与主体部侧外缘部17的连接点的终端点P的位置处,与主体部侧外缘部17连续而不形成顶点。
此外,关于第三刃缘16和主体部侧外缘部17也是由不经顶点而连续的曲线连接,换言之,第三刃缘16在也作为与主体部侧外缘部17的连接点的终端点Q的位置处,与主体部侧外缘部17连续而不形成顶点。
如此,若在终端点P、终端点Q的位置不形成顶点,则能够抑制终端点P、终端点Q的位置通过皮肤时刺穿阻力变大。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做成在终端点P、终端点Q的位置不形成顶点的结构,但也可以做成在终端点P、终端点Q的位置形成刺穿阻力不增大很大的程度的顶点的结构。
[前端部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
如上所述,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8侧而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逐渐增大的曲面构成。以下,参照图3,详细说明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的形状。
图3(a)示出图2的I-I截面,即示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中形成有第一刃面部5、且未形成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3(a)所示,图2的I-I截面中的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是90度。换言之,在图2的I-I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在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刃面部5由相对于中心轴线O倾斜的平面构成,因此在以下参照的图3(b)~(e)中,与图3(a)同样,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一定,为90度。
图3(b)示出图2的II-II截面,即示出通过第二刃缘15的终端点P及第三刃缘16的终端点Q且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换言之,图3(b)是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的主体部2侧的端部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3(b)所示,图2的II-II截面中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锐角的规定角度γ1倾斜。
图3(c)示出图2的III-III截面,即示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比图3(b)所示截面靠针尖8侧的位置、且在中心轴线方向A存在有开口11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换言之,图3(c)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未形成第一刃缘23、且形成有第二刃缘15及第三刃缘16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3(c)所示,图2的III-III截面中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分别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规定角度γ2倾斜。而且,图3(c)所示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2是大于图3(b)所示截面中的角度γ1的锐角。
图3(d)示出图2的IV-IV截面,即示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比图3(c)所示截面靠针尖8侧的位置、且在中心轴线方向A存在有开口11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该图3(d)也与图3(c)同样,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未形成第一刃缘23、且形成有第二刃缘15及第三刃缘16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3(d)所示,图2的IV-IV截面中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分别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规定角度γ3倾斜,该角度γ3是大于图3(b)所示截面中的角度γ1、且大于图3(c)所示截面中的角度γ2的锐角。
图3(e)示出图2的V-V截面,即示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形成有第一刃缘23、第二刃缘15及第三刃缘16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3(e)所示,图2的V-V截面中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分别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规定角度γ4倾斜,该角度γ4是大于图3(b)所示截面中的角度γ1、且大于图3(c)所示截面中的角度γ2、且大于图3(d)所示截面中的角度γ3的锐角。
如此,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分别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剖视图中为直线,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各自的、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8侧(接近针尖8)而逐渐增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b)~(e)中,分别示出了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1~γ4,但第二刃面部6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也与第三刃面部7的角度γ1~γ4相同。此外,图3(b)~(e)的4个截面是为了表示上述角度γ1、γ2、γ3及γ4的大小关系而用于例示的,上述角度γ的大小关系的成立不限于上述4个截面。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b)~(e)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刃面部7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剖视图中为直线,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可以将第三刃面部做成如下结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剖视图中成为圆弧状的曲线;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剖视图中由直线及与该直线连续的圆弧状的曲线构成。这对于第二刃面部也同样。这种情况下的第二刃面部及第三刃面部的角度γ是指,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通过第二刃面部及第三刃面部各自的内缘和外缘的直线与所设定的1个假想平面(本实施方式中为中心平面X)所形成的角度。
[前端部3的第一刃缘23]
如上所述,第一刃缘23由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交叉的棱线形成。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23在中心平面X上延伸,作为第一刃缘23的一端的针尖8也位于中心平面X上。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是具有关于中心平面X对称结构的中空针。
如上所述,第一刃缘23在将穿刺针1向人体穿刺使作为切开皮肤的切开刃发挥作用,因此能够降低穿刺时的针尖8附近的刺穿阻力。
[前端部3的第二刃缘15及第三刃缘16]
接着,详细说明第二刃缘15及第三刃缘16。如上所述,若将第二刃面部6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逐渐增大的曲面构成,则与由平面构成第二刃面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第二刃缘15的刃缘的长度较长。换言之,若由这样的曲面构成第二刃面部6,则能够加大从针尖8侧观察穿刺针1时的、从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针尖8到终端点P的以中心角度β1表示的第二刃缘15的周向延伸范围(参照图3(b))。作为该第二刃缘15的周向延伸范围,例如可以是中心角度β1为50度以上,也可以是中心角度β1为70度以上。
如此,通过由上述的曲面构成第二刃面部6,从而能够确保第二刃缘15较长,因此能够使在穿刺针1的穿刺时利用第二刃缘15能够切开皮肤的切开宽度W1(参照图3(b))变大。也就是说,与由平面构成的第二刃面部相比,由上述的曲面构成的第二刃面部6,能够使利用第二刃缘15形成的切开宽度W1变大。因而,能够抑制第二刃缘15通过皮肤之后、皮肤的切口被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外表面、和/或外针的外表面强行撑开的撑开量,所述外针是在将穿刺针1作为内针而安装于穿刺针1的周围、与穿刺针1一起穿刺的针。因此,能够减轻在穿刺时患者感受到的疼痛。此外,若能增大切开宽度W1,则在将穿刺针1用作例如留置针的情况下,覆盖穿刺针1的导管容易进入皮肤及血管,而且能够抑制穿刺时导管被卷。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三刃面部7,也与上述的第二刃面部6同样。具体而言,若将第三刃面部7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逐渐增大的曲面构成,则与由平面构成第三刃面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第三刃缘16的刃缘的长度较长。换言之,若由这样的曲面构成第三刃面部7,则能够加大从针尖8侧观察穿刺针1时的、从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的针尖8到终端点Q的以中心角度β2表示的第三刃缘16的周向延伸范围(参照图3(b))。作为该第三刃缘16的周向延伸范围,例如可以是中心角度β2为50度以上,也可以是中心角度β2为70度以上。
如此,通过由上述的曲面构成第三刃面部7,从而能够确保第三刃缘16较长,因此能够使在穿刺针1的穿刺时利用第三刃缘16能够切开皮肤的切开宽度W2(参照图3(b))变大。也就是说,与由平面构成的第三刃面部相比,由上述的曲面构成的第三刃面部7,能够使利用第三刃缘16形成的切开宽度W2变大。因而,能够抑制第三刃缘16通过皮肤之后、皮肤的切口被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外表面、和/或外针的外表面强行撑开的撑开量,所述外针是在将穿刺针1作为内针而安装于穿刺针1的周围、与穿刺针1一起穿刺的针。因此,能够减轻在穿刺时患者感受到的疼痛。此外,若能增大切开宽度W2,则在将穿刺针1用作例如留置针的情况下,覆盖穿刺针1的导管容易进入皮肤及血管,而且能够抑制穿刺时导管被卷。
并且,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均由上述的曲面构成,则能够使利用第二刃缘15形成的切开宽度W1和利用第三刃缘16形成的切开宽度W2的总和,比仅将任一方由上述曲面构成的情况下更大,因此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为在内部划分出中空部10的中空针,但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设为不具有中空部的实心针。图7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变形例的穿刺针1′的图,图7(a)是正面侧的俯视图,图7(b)是侧视图,图7(c)是背面侧的俯视图,图7(d)是立体图。如图7所示,穿刺针1′是不在内部划分中空部的实心针,其他构成与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同样。因而,在图7中,对于与穿刺针1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由于图7所示的穿刺针1′中不在内部划分出中空部,因此刃面4′的第一刃面部5′由相对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以规定角度倾斜、在中央不形成开口的一样的平面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图7所示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具有实心棒状的形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是任意的横截面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外形的部件,只要是中空棒状或实心棒状的主体部即可,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可以设为任意横截面具有大致椭圆形的截面外形的主体部,也可以设为任意横截面具有大致圆形和大致椭圆形中的任一种截面外形的主体部。而且,也可以是一部分具有截面外形成为大致圆形或大致椭圆形的部分的主体部。另外,而且,作为圆形以外的形状,具有规定了长轴和短轴的扁平状截面外形即可,不限于上述椭圆形,例如,可列举在长方形的短边两端结合半圆形而成的圆角长方形。
图10是示出具备主体部152的穿刺针151的图,所述主体部152的任意横截面的外形成为大致圆形或大致椭圆形,图10(a)是穿刺针151的正面侧的俯视图,图10(b)是穿刺针151的侧视图,图10(c)是穿刺针151的背面侧的俯视图,图10(d)是穿刺针151的立体图。
图10所示的穿刺针151具备主体部152和前端部153,并划分从主体部152到前端部153连通的中空部160。
主体部152是与前端部153连续的中空棒状即筒状的管体。更具体而言,主体部152具备主体前端部152a、主体躯干部152b以及连结部152c,所述主体前端部152a与前端部153连续并具有大致椭圆形的截面外形,所述主体躯干部152b位于该主体前端部152a的基端侧并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外形,所述连结部152c位于主体前端部152a与主体躯干部152b之间并将主体前端部152a和主体躯干部152b连接。
主体前端部152a具有图10(a)及图10(c)的俯视图中的宽度S1成为长轴且图10(b)的侧视图中的宽度S2成为短轴的大致椭圆形的截面外形。如图10(a)~图10(c)所示,成为主体前端部152a的长轴的宽度S1比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径大,成为主体前端部152a的短轴的宽度S2比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径小。另外,主体前端部152a的中心轴线与主体躯干部152b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主体部152的中心轴线O大致成为直线。因此,连结部152c具有锥形形状,所述锥形形状在正面侧和背面侧的俯视图(参照图10(a)及图10(c))中,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部153侧而逐渐增大,与之相对,在侧视图(参照图10(b))的侧视下,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部153侧而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包含中心轴线O和针尖158的中心平面X是包含主体前端部152a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短轴的平面。
如图10(a)~图10(d)所示,前端部153与截面外形为大致椭圆形的主体前端部152a连续。前端部153具备刃面154,刃面154具备作为正面侧刃面的第一刃面部155、作为背面侧刃面的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
第一刃面部155由相对于主体部152的中心轴线O倾斜、且延伸到针尖158的平面构成。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由曲面构成,在第一刃面部155的背面侧,由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158作为一端的刃缘173。此外,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配置在夹着包含短轴的中心平面X的位置。
图10所示的第一刃面部155的形状与上述的穿刺针1的第一刃面部5的形状同样,是相对于中心轴线O以例如12度、18度等规定角度倾斜的平面,在此省略说明。
此外,图10所示的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的形状与上述的穿刺针1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的形状同样,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5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逐渐增大的曲面构成,在此省略说明。
如此,与上述的穿刺针1相比,图10所示的穿刺针151的主体部152及前端部153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的外形不同,穿刺针151的侧视图(参照图10(b))中的前端部153的最大厚度小于上述的穿刺针1的侧视图(参照图1(b))中的前端部3的最大厚度。而且,在图10所示的穿刺针151中,主体前端部152a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短轴包含于中心平面X。若做成这样的结构,则与上述的穿刺针1相比,容易实现刃面长M更短的穿刺针151。
在此,图11(a)是从针尖158侧观察图10所示的穿刺针151的图。在图11(a)中,用单点划线示出的“R1”是长轴,“R2”是短轴。如图11(a)所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的情况下,针尖158位于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为了便于说明,外周中的在图11(a)的视点不能目视的部分用虚线BL表记)的内侧。
即,穿刺针151具备:包含针尖的具有扁平状截面外形的前端部153、与该前端部153连续并具有由长轴R1和短轴R2规定的扁平状截面外形的主体前端部152a以及位于该主体前端部152a的基端侧并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外形的主体躯干部152b,前端部153具备刃面154,该刃面154具备相对于主体躯干部152b的中心轴线O倾斜并延伸到针尖158的第一刃面部155、形成于该第一刃面部155的背面侧的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的情况下,针尖158位于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的内侧。
通过将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的情况下的针尖158的位置设为这样的位置,对于第一刃面部155,能够使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与比较结构(其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的情况下的针尖的位置位于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上或外周的外侧的结构)中的第一刃面部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相等,同时使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比上述比较结构中的第一刃面部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小。因此,容易实现能够减小在穿刺途中从体内组织向背面侧推压的推压力的第一刃面部155。即,容易地实现使直进性提高的穿刺针151。
此外,如上所述,如果将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的情况下的针尖158的位置设为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的内侧,则与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的情况下的针尖的位置位于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上或外周的外侧的结构相比,能够将第一刃面部155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设为相同长度,同时进一步减小刀尖角度α。因此,容易实现刀尖薄且能够减轻刀尖处的刺穿阻力的穿刺针151。需要说明的是,刀尖角度α是指在穿刺针151的侧视图中(参照图10(b)),刃缘173与作为该刃缘173相反侧的正面侧的面在针尖158处交叉的角度。
而且,针尖158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的情况下(参照图11(a))形成于短轴方向(在图11(a)中为与短轴R2平行的方向)的一端的位置附近,但只要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的情况下(参照图11(a))位于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的内侧即可,不限于图11(a)所示的针尖158的位置。但是,优选的是,针尖158形成于短轴方向上的一端的位置或如图10、图11所示的短轴方向上的一端的位置附近(以下,将短轴方向上的一端的位置及其附近的位置记载为“短轴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位置”。)。这样,能够在如图11(a)所示的椭圆形那样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的情况下具有扁平状截面外形的前端部153上,将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形成在曲率半径较大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各自的外缘构成的刃缘的长度,结果,容易确保交叉角度τ(参照图11(b)的“τ12”)成为规定角度(例如60度)以下的切削刃的长度。
更具体而言,如果将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形成在曲率半径较大的位置,则与针尖158形成在长轴方向(在图11(a)中为与长轴R1平行的方向)的一端侧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如下结构:使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相对于包含针尖158的中心平面X的以锐角倾斜的角度γ(参照图11(b)的“γ7”)在更大角度的角度范围中,根据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而变化。换言之,与针尖158形成于长轴方向(在图11(a)中为与长轴R1平行的方向)的一端侧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为更沿着长轴R1的曲面。因此,容易确保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各自的外缘构成的刃缘中的、交叉角度τ(参照图11(b)的“τ12”)成为规定角度(例如60度)以下的切削刃部分的长度较长。
需要说明的是,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各自的外缘构成的刃缘是指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分别与第一刃面部155交叉的棱线所形成的部分。并且,在此所说的切削刃是指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各自的外缘构成的刃缘中的、交叉角度τ参照图11(b)的“τ12”)成为规定角度(例如60度)以下的、从针尖158到规定长度范围的部分。此外,交叉角度τ是指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分别与第一刃面部155所成的角度。在此说明的切削刃在穿刺时与刃缘173一起切开皮肤。因而,通过确保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各自的外缘构成的刃缘中的切削刃较长,能够减轻在穿刺时由于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各自的外缘通过而患者感到的疼痛。
在此,优选的是,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中的至少一方的刃面部的外缘构成的刃缘,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前端部153的情况下(参照图11(a))延伸到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的外侧。在图11(a)所示的例子中,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双方的外缘构成的两个刃缘延伸到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的外侧。如上所述,穿刺针151的前端部153具有扁平状截面外形,针尖158形成于短轴方向(在图11(a)中为与短轴R2平行的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位置。因此,如上所述,容易将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各自的外缘构成的刃缘中的、交叉角度τ成为规定角度(例如60度)以下的切削刃的部分确保为较长。并且,如图11(a)所示,如果设为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的外缘构成的刃缘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前端部153的情况下延伸到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的外侧的结构,则容易实现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前端部153的情况下从针尖158延伸到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的外侧的、在长轴方向(在图11(a)中为与长轴R1平行的方向)上较长的切削刃。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较长的切削刃,则能够进一步减轻在穿刺时由于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的外缘通过而患者感到的疼痛。
需要说明的是,图11(b)是图10(a)的XII-XII剖视图。在图11(b)所示的截面中,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的外缘构成的刃缘,形成交叉角度τ12成为规定角度(例如60度)以下的切削刃。即,由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的外缘构成的刃缘,形成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前端部153的情况下从针尖158延伸到主体躯干部152b的外周的外侧的、在长轴方向(在图11(a)中为与长轴R1平行的方向)上较长的切削刃。
而且,如图图11(a)所示的例子,优选的是,设为如下结构: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中的至少一方的外缘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前端部153的情况下从针尖158到达在长轴方向上前端部153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另外,而且,如图11(a)所示的例子,特别优选的是,设为如下结构:第二刃面部156及第三刃面部157双方的外缘,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观察前端部153的情况下从针尖158到达在长轴方向上前端部153的宽度成为最大的位置。如果设为这样的结构,可在前端部153的长轴方向整个宽度上形成切削刃。而且,能够在前端部153的长轴方向整个宽度上形成交叉角度τ成为规定角度(例如60度)以下的切削刃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轻在穿刺时由于前端部153通过而患者感到的疼痛。
接着,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其他穿刺针101。
图4是示出穿刺针101的图。具体而言,图4(a)是穿刺针101的正面侧的俯视图,图4(b)是穿刺针101的侧视图,图4(c)是穿刺针101的背面侧的俯视图。图4(d)是穿刺针101的立体图。此外,图5(a)、(b)分别是图4(a)、(b)所示的前端部103的放大图。图6(a),(b)、(c)、(d)、(e)、(f)分别是图5的VI-VI剖视图、VII-VII剖视图、VIII-VIII剖视图、IX-IX剖视图、X-X剖视图、XI-XI剖视图。
图4(a)~(d)所示,穿刺针101具备主体部102和前端部103,并划分从主体部102贯通到前端部103的中空部110。前端部103具备刃面104。刃面104具有作为正面侧刃面的第一刃面部105、形成于正面侧刃面的背面侧的作为背面侧刃面的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换言之,穿刺针101具有实施了背切加工的刃面104。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102的结构与上述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同样。
第一刃面部105具有由曲面构成的第一斜面105a、第二斜面105b及第三斜面105c。
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由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108作为一端的刃缘109。此外,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在中心轴线方向A的主体部102侧分别与第三斜面105c连续。并且,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划分出作为中空部110的前端部103侧的一端的开口111。
第三斜面105c在中心轴线方向A的主体部102侧与主体部102的外周面连续,在中心轴线方向A的针尖108侧与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连续。
在此,从图4(b)、图5(b)的侧视图可知,根据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位置而第二斜面105b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的角度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图4(b)、图5(b),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斜面105b和第三斜面105c连续的位置,只能看到第二斜面105b的外缘,但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形成有刃缘109的位置,能够看到第二斜面105b。即,第二斜面105b例如由螺旋面这样、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从与第三斜面105c连续的位置向针尖108侧以扭转的方式延伸的曲面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斜面105a,也与第二斜面105b同样,由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从与第三斜面105c连续的位置向针尖108侧以扭转的方式延伸的曲面构成。但是,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的向针尖108侧扭转的方向为逆向。
换言之,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由如下的曲面构成:在设定了包含主体部102的中心轴线O的一个假想平面的情况下,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08侧,所述曲面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上述一个假想平面的角度θ逐渐减小。也就是说,穿刺针101是能够定义这样的一个假想平面的穿刺针。
在此,在穿刺针101中,具有一个能够定义作为上述“假想平面”的平面。具体而言,在穿刺针101中,能够将上述“假想平面”设定为包含中心轴线O和针尖108的中心平面X,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均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0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逐渐减小的曲面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中心平面X是不仅包含针尖108,也包含刃缘109及后述的刃缘123的平面。
在穿刺针101中,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双方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0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逐渐减小的曲面构成,但也可以是,由这样的曲面构成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中的任一方,并由平面或具有其他表面形状的曲面构成另一方。但是,如果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0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逐渐减小的曲面构成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双方,能够容易地实现在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与第三斜面105c之间不形成可能成为刺穿阻力的棱线(接合点)的第一刃面部105。
关于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的曲面形状的详情将后述(参照图6等)。
此外,第三斜面105c由与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连续的凸形曲面构成。具体而言,图5(b)的侧视下,第三斜面105c是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08而以接近中心轴线O的方式倾斜的凸形的曲面,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不受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影响而大致一定。
更具体而言,如图4、图5所示,第三斜面105c由在中心轴线方向A的针尖108侧与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连续的前端侧部140a、和在中心轴线方向A与前端侧部140a的主体部102侧连续的基端侧部140b构成。前端侧部140a及基端侧部140b由在侧视图(参照图4(b)、图5(b))中曲率相互不同的凸形曲面构成。另外,前端侧部140a及基端侧部140b均由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不受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影响而大致一定的曲面构成。而且,在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与前端侧部140a之间以及前端侧部140a与基端侧部140b之间,以不形成棱线的方式平滑地连续。
换言之,通过使在穿刺针101的侧视图(参照图4(b)、图5(b))中曲率不同的前端侧部140a及基端侧部140b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连续,构成为在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与第三斜面105c之间不形成会成为刺穿阻力的棱线。也就是说,第三斜面105c的前端侧部140a是用于将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与第三斜面105c的基端侧部140b平滑地连接的连接曲面,并构成为侧视图中的曲率比基端侧部140b的曲率大。
更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前端侧部140a由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位于第一斜面105a与基端侧部140b之间的第一连接曲面130a、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位于第二斜面105b与基端侧部140b之间的第二连接曲面130b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a)中,在第一斜面105a与前端侧部140a的第一连接曲面130a之间、第二斜面105b与前端侧部140a的第二连接曲面130b之间、第一连接曲面130a与基端侧部140b之间以及第二连接曲面130b与基端侧部140b之间,画出了表示边界线的线,但这些线是指单纯的边界线,并不表示通过这些面彼此交叉而形成的棱线。如上所述,第一斜面105a经由前端侧部140a的第一连接曲面130a与基端侧部140b平滑地连接,第二斜面105b经由前端侧部140a的第二连接曲面130b与基端侧部140b平滑地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a)和图4(d)中,在第一斜面105a、第二斜面105b与前端侧部140a之间画出的线以及在前端侧部140a与基端侧部140b之间画出的线也与上述同样地仅指边界线。
此外,第三斜面105c的前端侧部140a及基端侧部140b均是以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8侧而逐渐接近中心轴线O的方式倾斜,前端侧部140a及基端侧部140b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比包含中心轴线O整体的截面中的主体部2的外壁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前端侧部140a及基端侧部140b均为凸形的曲面,所以在这里所说的“前端侧部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角度”是指在包含中心轴线整体且穿过第三斜面上的前端侧部的截面中,在第三斜面的前端侧部上的任意点处的切线与中心轴线形成的角度。此外,“基端侧部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角度”是指在包含中心轴线整体且穿过第三斜面上的基端侧部的截面中,在第三斜面的基端侧部上的任意点处的切线与中心轴线形成的角度。
构成穿刺针101的筒状部件的外径为不受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的影响而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一样的结构,在包含中心轴线O整体的截面观察的情况下,筒状部件的外壁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延伸。因此,只要第三斜面105c的前端侧部140a及基端侧部140b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则前端侧部140a及基端侧部140b的倾斜角度的倾斜角度比主体部2的外壁的倾斜角度大。但是,在将构成穿刺针101的筒状部件设为其外径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前端部3侧而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三斜面105c的前端侧部140a及基端侧部140b构成为不仅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也相对于包含中心轴线O整体的截面中的主体部2的外壁倾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与上述的穿刺针1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同样,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0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逐渐增大的曲面构成。
第二刃面部106形成于第一斜面105a的背面侧,第三刃面部107形成于第二斜面105b的背面侧。而且,第二刃面部106和第三刃面部107,在中心轴线方向A的针尖108侧,由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108作为一端的刃缘123。
此外,第一斜面105a和第二刃面部106,由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108作为一端的刃缘124。更具体而言,刃缘124通过由第一斜面105a的外缘和第二刃面部106的外缘形成的棱线构成。
而且,第二斜面105b和第三刃面部107,由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针尖108作为一端的刃缘125。更具体而言,刃缘125通过由第二斜面105b的外缘和第三刃面部107的外缘形成的棱线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由第二刃面部106和第三刃面部107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123记载为“第一刃缘123”,将由第一斜面105a和第二刃面部106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124记载为“第二刃缘124”,将由第二斜面105b和第三刃面部107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125记载为“第三刃缘125”,将由第一斜面105a和第二斜面105b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109记载为“第四刃缘109”。
如此,由于穿刺针101具备作为正面侧刃面的第一刃面部105、作为背面侧刃面的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因此能够使穿刺针101的针尖108尖锐,能够减小针尖108附近的刺穿阻力。而且,通过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0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逐渐增大曲面构成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从而能够使针尖108附近变尖锐,而且容易实现在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与构成穿刺针101的筒状部件的外周面之间不形成可形成刺穿阻力的棱线(接合点)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穿刺针101的材料,能够使用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等金属材料。
以下,参照图6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刃面104的形状。
图6(a)示出图5的VI-VI截面,即示出通过第三斜面105c的基端侧部140b且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6(a)所示,图5的VI-VI截面中的基端侧部140b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1约为90度,基端侧部140b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不受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影响而约为90度,不仅是图5的VI-VI截面。换言之,如图6(a)所示,第三斜面105c的基端侧部140b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在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
图6(b)示出图5的VII-VII截面,即示出通过第三斜面105c的前端侧部140a且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6(b)所示,图5的VII-VII截面中的前端侧部140a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2约为90度,前端侧部140a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不受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影响而约为90度,不仅是图5的VII-VII截面。换言之,如图6(b)所示,第三斜面105c的前端侧部140a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在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b)及后面参照的图6(c)~(f)中,将第三斜面105c的前端侧部140a与基端侧部140b之间的边界线以双点划线表示。
图6(c)示出图5的VIII-VIII截面,即示出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与第三斜面105c的前端侧部140a连接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6(c)所示,图5的VIII-VIII截面中的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各自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3约为90度,如图6(c)所示,在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与前端侧部140a之间不形成棱线而平滑地连接。
图6(d)示出图5的IX-IX截面,即示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形成有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且未形成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6(d)所示,图5的IX-IX截面中的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各自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4是小于角度θ3的锐角。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d)及后面参照的图6(e)及图6(f)中,将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与第三斜面105c的前端侧部140a之间的边界线以双点划线表示。
图6(e)示出图5的X-X截面,即示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形成有第一斜面105a、第二斜面105b、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且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存在有开口111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换言之,图6(e)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未形成第一刃缘123及第四刃缘109、且形成有第二刃缘124及第三刃缘125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6(e)所示,图5的X-X截面中的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各自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5是小于角度θ3且小于θ4的锐角。
此外,如图6(e)所示,在图5的X-X截面中形成有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在图6(e)的剖视图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锐角的规定角度γ5呈直线状延伸。
图6(f)示出图5的XI-XI截面,即示出在形成有第一刃缘123、第二刃缘124、第三刃缘125及第四刃缘109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6(f)所示,图5的XI-XI截面中的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各自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6是小于角度θ3、且小于θ4、且小于角度θ5的锐角。
此外,如图6(f)所示,图5的XI-XI截面中的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各自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6是大于角度γ5的锐角。
如此,第一斜面105a及第二斜面105b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剖视图中分别为直线,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08侧(接近针尖108)而逐渐减小(参照图6(c)~图6(f))。此外,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剖视图中分别为直线,各自的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08侧(接近针尖108)而逐渐增大(参照图6(e)、图6(f))。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c)~(f)中,分别示出了第二斜面105b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3~θ6,第一斜面105a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也与第二斜面105b的角度θ3~θ6相同。此外,在图6(e)及图6(f)中示出了第三刃面部10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5及γ6,第二刃面部106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也与第三刃面部107的角度γ5及γ6相同。而且,图6(c)~(f)的4个截面是为了表示上述角度θ3~θ6的大小关系及上述角度γ5、γ6的大小关系而例示的,上述角度θ及γ的大小关系的成立不限于上述4个截面。
在此,在穿刺针101中,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双方由随着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趋向针尖108侧、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γ逐渐增大的曲面构成,但也可以用这样的曲面构成第二刃面部106及第三刃面部107的任一方,用平面或具有其他表面形状的曲面构成另一方。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穿刺针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结构而实现,不限于结构。本发明的穿刺针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实施方式2>
最后,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制造方法。图8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穿刺针1的制造方法包含: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得到穿刺针1开刃前的状态下的棒状部件中的作为中空棒状部件的筒状部件;和刃面形成工序S2,在筒状部件的至少一个端部形成刃面4(参照图1、2等),并形成穿刺针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制造方法中,在刃面形成工序S2之后,还包含使用电解研磨处理等各种研磨处理,对形成的穿刺针1进行研磨的研磨工序S3。
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能够利用各种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能够包含:接收工序S1-1,将呈带状的金属制板材接收到冲压成形机;冲压成形工序S1-2,利用该冲压成形机连续地将板材冲压成形,得到一部分与该板材连接的状态下的多个管体;接合工序S1-3,焊接或利用粘接剂粘接管体的接缝部分;矫正工序S1-4,以管体的中心轴大致成为直线的方式矫正该管体的形状;以及分离工序S1-5,从板材分离管体,得到穿刺针101开刃前的状态下的筒状部件。
刃面形成工序S2包含:第一刃面部形成工序S2-1,形成第一刃面部5(参照图1、图2等);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形成第三刃面部7(参照图1、图2等);以及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形成第二刃面部6(参照1、图2等)。图9是示出在刃面形成工序S2中形成第一~第三刃面部5~7的方法的概要的概要图,图9(a)示出在第一刃面部形成工序S2-1中形成第一刃面部5的方法,图9(b)示出在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中形成第三刃面部7的方法,图9(c)示出在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中形成第二刃面部6的方法。
如图9(a)所示,在第一刃面部形成工序S2-1中,通过利用砂轮的磨削加工,在筒状部件50的端部形成第一刃面部5。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形成工序S2-1中,不使筒状部件50转动,且也不使筒状部件50的中心轴线Y相对于砂轮的磨削表面的倾倒角度变动。但是,也可以是,在上述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中的冲压成形工序S1-2中形成上述第一刃面部5。另外,第一刃面部5也能够通过线切割加工等来取代利用砂轮的磨削加工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a)~(c)中,利用双点划线“G”表示旋转的砂轮的磨削表面。
如图9(b)及(c)所示,在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及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中,通过一边使高速旋转的砂轮移动,一边使通过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形成的筒状部件50与砂轮的磨削表面G滑动接触,从而进行磨削(切入振荡(plunge oscillation)磨削),并形成第三刃面部7及第二刃面部6。
具体而言,在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及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中,通过一边使筒状部件50以筒状部件50的中心轴线Y为中心转动,并且使筒状部件50的中心轴线Y相对于砂轮的磨削表面G的倾倒角度变动,一边使第一刃面部5的背面侧与砂轮的磨削表面G滑动接触,从而形成作为由曲面构成的刃面部的第三刃面部7及第二刃面部6。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和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中,使砂轮以接近筒状部件50的方式移动,使得即使由于筒状部件50的转动和倾斜角度的变动,也维持砂轮的磨削表面G与第一刃面部5的背面侧的滑动接触(参照图9(b)及图9(c)的箭头“N1”)。
更具体而言,能够通过一边使筒状部件50以筒状部件50的中心轴线Y为中心向一个方向(参照图9(b)的箭头“L1”)转动,并且使筒状部件50的中心轴线Y相对于砂轮的磨削表面G的倾倒角度向一个倾倒方向(参照图9(b)的箭头“M1”)变动,一边使第一刃面部5的背面侧与砂轮的磨削表面G滑动接触,从而进行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通过该第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形成第三刃面部7,并且形成第三刃缘16。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中,筒状部件50的转动速度和倾倒速度既可以设为一定,也可以根据磨削位置使之变动,但优选设为一定速度从而难以形成会成为刺穿阻力的棱线(接合点)。
筒状部件50在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后被再安装到开始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的位置和姿势,能够在再安装完成后开始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
能够通过使筒状部件50以筒状部件50的中心轴线Y为中心向与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时的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参照图9(c)的箭头“L2”)转动,并且使筒状部件50的中心轴线Y相对于砂轮的磨削表面G的倾倒角度向与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时的一个倾倒方向相同的方向(参照图9(c)的箭头“M1”)变动,一边使作为第一刃面部5的背面侧且在周向上同第三刃面部7相邻的位置与砂轮的磨削表面G滑动接触,从而进行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通过该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形成第二刃面部6,并且形成第一刃缘23及第二刃缘15。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同样地,在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中,筒状部件50的转动速度和倾倒速度既可以设为一定,也可以根据磨削位置使之变动,但优选设为一定速度从而难以形成会成为刺穿阻力的棱线(接合点)。
这样,在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制造方法中的刃面形成工序S2中,更具体而言在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S2-2及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S2-3中,通过一边同时进行砂轮的旋转、砂轮的移动、筒状部件50的转动以及筒状部件50的倾倒角度的变动,一边使筒状部件50的端部与砂轮的磨削表面G滑动接触,从而能够形成由曲面构成的第三刃面部7及第二刃面部6。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图10所示的穿刺针151,通过在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中或在第一刃面部形成工序S2-1之前对圆筒状的筒状部件的一端部进行冲压加工,从而能够将形成有刃面154的一端部的截面外形设为大致椭圆形。在其后的工序中也与上述同样。另外,关于图7所示的穿刺针1,能够利用形成实心棒状部件的公知的实心棒状部件取得工序来取代上述筒状部件取得工序S1而形成实心棒状部件,利用与上述刃面形成工序S2同样的方法在该实心棒状部件的一端部形成刃面4。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1′、101、151:穿刺针
2、2′、102、152:主体部
3、103、153:前端部
4、4′、104、154:刃面
5、5′、105、155:第一刃面部
6、106、156:第二刃面部
7、107、157:第三刃面部
8、108、158:针尖
10、110、160:中空部
11、111:开口
13:第一刃面部的内缘
14:第一刃面部的外缘
15:刃缘(第二刃缘)
16:刃缘(第三刃缘)
17:主体部侧外缘部
23、123、173:刃缘(第一刃缘)
50:筒状部件(棒状部件)
105a:第一斜面
105b:第二斜面
105c:第三斜面
109:刃缘(第四刃缘)
124:刃缘(第二刃缘)
125:刃缘(第三刃缘)
130a:第一连接曲面
130b:第二连接曲面
140a:前端侧部
140b:基端侧部
A:中心轴线方向
G:砂轮的研磨表面
L1、L2:筒状部件的转动方向
M1:筒状部件的倾倒方向
N1:砂轮的移动方向
Y: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
O:中心轴线
P、Q:刃缘的终端点
R1:长轴
R2:短轴
S1、S2:主体前端部的宽度
X:中心平面
W1,W2:刃缘的切开宽度
BL:主体躯干部的外周
α:刀尖角度
β1,β2:刃缘的延伸范围的中心角度
θ:在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第一刃面部相对于中心平面的角度
γ:在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中第二、第三刃面部心平面的角度
τ:交叉角度

Claims (3)

1.一种医疗用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医疗用穿刺针具备:包含针尖的前端部、和与该前端部连续的棒状的主体部,
所述前端部具有刃面,
所述刃面具有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倾斜、并延伸到所述针尖的第一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的第二刃面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的第三刃面部,
所述第二刃面部及所述第三刃面部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利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所述针尖作为一端的刃缘,
在将所述刃缘作为第一刃缘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刃面部和所述第二刃面部利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所述针尖作为一端的第二刃缘,所述第一刃面部和所述第三刃面部利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所述针尖作为一端的第三刃缘,
所述第二刃缘及所述第三刃缘由曲线形成,
所述第二刃面部由如下的曲面构成:在设定了包含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的一个假想平面的情况下,在中心轴线方向上随着趋向所述针尖侧,所述曲面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穿刺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刃面部的外缘由所述第二刃缘、所述第三刃缘、将所述第二刃缘的所述主体部侧的一端及所述第三刃缘的所述主体部侧的一端连结的凸形曲线形状的主体部侧外缘部构成,
所述第二刃缘及所述第三刃缘与所述主体部侧外缘部由不经由顶点而连续的曲线相连结。
3.一种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通过使棒状部件的一个端部与旋转的砂轮的磨削表面滑动接触从而在所述一个端部形成刃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刃面具有相对于所述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倾斜、并延伸到穿刺针的针尖的第一刃面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的第二刃面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的第三刃面部,所述第二刃面部及所述第三刃面部利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所述针尖作为一端的第一刃缘,所述第一刃面部和所述第二刃面部利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所述针尖作为一端的第二刃缘,所述第一刃面部和所述第三刃面部利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将所述针尖作为一端的第三刃缘,
所述医疗用穿刺针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刃面部形成工序,通过利用砂轮的磨削加工在棒状部件的一个端部形成所述第一刃面部;
第三刃面部形成工序,一边使所述棒状部件以所述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并且使所述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磨削表面的倾倒角度变动,一边使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与所述磨削表面滑动接触,从而形成由下述曲面构成的第三刃面部以及所述第三刃缘,在设定了包含所述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的一个假想平面的情况下,在中心轴线方向上随着趋向所述针尖侧,所述曲面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逐渐增大;和
第二刃面部形成工序,一边使所述棒状部件以所述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转动,并且使所述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磨削表面的倾倒角度变动,一边使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且在周向上同所述第三刃面部相邻的位置与所述磨削表面滑动接触,从而形成由下述曲面构成的第二刃面部以及所述第一刃缘和所述第二刃缘,在设定了包含所述棒状部件的中心轴线的一个假想平面的情况下,在中心轴线方向上随着趋向所述针尖侧,所述曲面在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相对于所述假想平面的角度逐渐增大。
CN202010842521.7A 2015-07-30 2016-07-20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9738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1313 2015-07-30
JP2015151313 2015-07-30
CN201680044501.7A CN107847670B (zh) 2015-07-30 2016-07-20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PCT/JP2016/003399 WO2017017936A1 (ja) 2015-07-30 2016-07-20 医療用の穿刺針及び穿刺針の製造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4501.7A Division CN107847670B (zh) 2015-07-30 2016-07-20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3842A CN111973842A (zh) 2020-11-24
CN111973842B true CN111973842B (zh) 2022-12-09

Family

ID=5788415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4501.7A Active CN107847670B (zh) 2015-07-30 2016-07-20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CN202010842521.7A Active CN111973842B (zh) 2015-07-30 2016-07-20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4501.7A Active CN107847670B (zh) 2015-07-30 2016-07-20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2264B2 (zh)
JP (2) JP6744864B2 (zh)
CN (2) CN107847670B (zh)
WO (1) WO20170179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3104814T3 (pl) * 2014-02-12 2021-10-11 Gyroscope Therapeutics Limited Aparat do nadnaczyniówkowego podawania środka leczniczego
EP3597258A4 (en) 2017-03-16 2021-03-03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atheter assembly
US11439386B2 (en) * 2017-11-15 2022-09-13 Winter Innovations, Inc. Interlocking two-part sewing needle for double loop stitching
TWI734958B (zh) 2018-03-19 2021-08-01 日商泰爾茂股份有限公司 穿刺針及導管組合體
KR102384813B1 (ko) * 2018-09-06 2022-04-08 주식회사 플라워메디칼 생검용 니들셋
JP7284267B2 (ja) * 2018-12-17 2023-05-30 エスエイチエル・メディカル・アーゲー 医療ベベルニードル
CN110354334B (zh) * 2019-07-24 2024-11-26 河南曙光汇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输液港用穿刺针针头及其制成的输液港用穿刺针
CN114681019B (zh) * 2020-12-30 2024-07-02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心内膜注射装置及心内膜注射系统
KR20230147637A (ko) * 2021-01-29 2023-10-23 피어스 홀딩스, 에프엘피 혈관 내 카테터 및 그 사용 방법
CN113143524A (zh) * 2021-04-13 2021-07-23 王伟 一种用于构建微创兔膝关节炎模型的穿刺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08822A (en) * 1964-04-02 1967-03-14 Loretta Fontano Hypodermic needle
US3448740A (en) * 1966-06-24 1969-06-10 Frank H J Figge Nonheel shaving hypodermic needle
US5820609A (en) * 1995-04-28 1998-10-13 Saito; Yoshikuni Medical hollow needle and 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reof
JP3311920B2 (ja) * 1995-04-28 2002-08-05 嘉邦 斎藤 医療用中空針
US5752942A (en) * 1996-06-20 1998-05-19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Five beveled point geometry for a hypodermic needle
JP3492543B2 (ja) * 1999-03-15 2004-02-03 金子工業有限会社 注射針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025567B2 (ja) * 2002-03-29 2007-12-19 テルモ株式会社 注射針
JP4121309B2 (ja) * 2002-05-31 2008-07-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ネガ型レジスト組成物
FR2881353B1 (fr) * 2005-02-03 2008-12-05 Vygon Sa Perfectionnement aux embouts de ponction et aux tubes catheters
US20090216259A1 (en) * 2005-12-08 2009-08-27 Arkray, Inc. Insertion Needle and Lancet With the Same
JPWO2007142098A1 (ja) * 2006-06-02 2009-10-22 株式会社旭ポリスライダー 穿刺針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ランセット
WO2008074065A1 (en) * 2006-12-21 2008-06-26 Ssb Technology Pty Ltd Needle tip
JP4884955B2 (ja) * 2006-12-25 2012-02-29 日進工具株式会社 注射針
JP2008154842A (ja) * 2006-12-25 2008-07-10 Nisshin Kogu Kk 注射針
ES2440549T3 (es) * 2008-04-30 2014-01-29 Mani, Inc. Aguja de sutura médica
JP5653655B2 (ja) * 2010-06-02 2015-01-14 旭化成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穿刺針及び血管表面切痕形成器具
JP5704389B2 (ja) * 2010-11-29 2015-04-22 ニプロ株式会社 医療用中空針および医療用中空針の製造方法
JP6343840B2 (ja) * 2012-06-26 2018-06-20 株式会社ユニークメディカル 注射針および電極針
CN104721911A (zh) * 2015-03-05 2015-06-24 倪治法 无损伤防脱落穿刺针
WO2017017935A1 (ja) * 2015-07-30 2017-02-02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の穿刺針及び穿刺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53579A1 (en) 2018-06-07
JP6744864B2 (ja) 2020-08-19
JPWO2017017936A1 (ja) 2018-05-17
JP2020185428A (ja) 2020-11-19
CN107847670B (zh) 2020-09-04
WO2017017936A1 (ja) 2017-02-02
CN111973842A (zh) 2020-11-24
US10722264B2 (en) 2020-07-28
CN107847670A (zh) 2018-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73842B (zh) 医疗用穿刺针和穿刺针的制造方法
US10772660B2 (en) Medical puncture need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uncture needle
JP6982157B2 (ja) 医療用の穿刺針及び穿刺針の製造方法
JP7130732B2 (ja) 穿刺針及び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US11033691B2 (en) Medical puncture needle
JP7246278B2 (ja) 穿刺針
JP7221928B2 (ja) 穿刺針
JP2022006616A (ja) 穿刺針
CN211187288U (zh) 一种采血穿刺针管
WO2006082638A1 (ja) 医療用中空針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