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2317B -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92317B CN111092317B CN201910891977.XA CN201910891977A CN111092317B CN 111092317 B CN111092317 B CN 111092317B CN 201910891977 A CN201910891977 A CN 201910891977A CN 111092317 B CN111092317 B CN 1110923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protruding
- fitting
- width direction
- terminal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7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76—Coupling devices for connection between PCB and component, e.g. displa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即使将处于嵌合连接状态的连接器彼此作为倾斜状态解除。也将这些嵌合部尽可能地呈直线状分离,来减少施加给嵌合部等的负荷等。在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壳体的第一周壁的嵌合侧,设置有在第一宽度方向上比最向嵌合侧突出的突出弯曲部的顶部向外侧伸出、且沿着第一长度方向延伸的碰撞面,该碰撞面设置于在第一长度方向上比第1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第一端子的排列范围靠外侧的区域等,在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壳体的第二周壁的与嵌合侧相反一侧设置有伸出部,该伸出部在第二宽度方向上比第二周壁向外侧伸出,且沿着第二长度方向延伸,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连接时,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碰撞面碰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被嵌合连接及嵌合解除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备进行嵌合连接及嵌合解除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当解除处于嵌合连接状态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时,优选沿着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沿着正规的嵌合方向的方向,例如沿着与第一连接器的安装面及第二连接器的安装面双方正交的方向,将它们相互呈直线状分离。这是因为在不是直线状而为倾斜状态的情况下,更加详细而言,在使一个连接器的一端侧相对于另一连接器朝向另一端侧转动,而将它们分离的情况下,产生如下担忧,即:对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部、配置于上述嵌合部的端子施加非期望的负荷,而使嵌合部、端子破损,另外,减弱端子的接触力。该问题在端子的一部分以作为弹性突部向嵌合部内突出的状态设置的情况下特别大。
虽然优选像这样呈直线状分离,但例如在日本特开2017-204433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73747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也指出的那样,实际上,不是直线状而以倾斜状态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分离的情况也较多。这是因为,对于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呈直线状分离,需要在一个连接器中,将其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相对于另一连接器同时抬起,这样的作业非常烦杂,另外,伴随着连接器的小型化,也大多意识不到地以这样的状态分离,进一步详细而言,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分别连接于电路基板的情况下,由于这些连接器隐藏于电路基板,因此不能够目视到连接器,其结果为,用户几乎未意识到,另外,忘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处于嵌合连接状态,而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为倾斜状态。
专利文献1及2所公开的专利用于解决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解除时,由于使它们为倾斜状态而产生的问题,例如,专利文献1的目的在于即使对第一连接器赋予使第二连接器倾斜那样的力时,也防止第一端子卷起,专利文献2的目的在于在那样的时候抑制连接器的嵌合状态及电连接被解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044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737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具备被嵌合连接及嵌合解除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即便在使处于嵌合连接状态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不是直线状而为倾斜状态来解除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部尽可能地呈直线状分离,来减小施加至上述嵌合部、配置于此的端子的负荷,防止嵌合部、端子的破损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沿着嵌合方向相互进行嵌合连接及嵌合解除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上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壳体,其具有上述嵌合方向和与上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一长度方向及第一宽度方向;和第1的第一端子组及第2的第一端子组,它们分别包含保持于上述第一壳体且沿着上述第一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端子,上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壳体,其具有上述嵌合方向和与上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二长度方向及第一宽度方向;和第1的第二端子组及第2的第二端子组,它们分别包含保持于上述第二壳体且沿着上述第二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端子,上述第一连接器的上述第一壳体具有:突壁,其在上述嵌合方向上朝向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侧立起,且沿着上述第一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周壁,其在上述嵌合方向上朝向上述嵌合侧立起,且在上述第一长度方向及上述第一宽度方向上环绕上述突壁的外周;以及第一接收部,其在上述嵌合方向上朝与上述嵌合侧相反一侧凹陷,且在上述第一长度方向及上述第一宽度方向上位于上述突壁与上述第一周壁之间,上述第一连接器的上述第1的第一端子组及上述第2的第一端子组沿着上述第一长度方向分别排列,且在上述第一宽度方向上隔着上述突壁地相互对置配置,上述第一端子包含第一接触部、和在上述嵌合方向上朝上述嵌合侧突出的突出弯曲部,上述突出弯曲部以从上述第一壳体露出的状态设置,上述第二连接器的上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周壁,其在上述嵌合方向上朝向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侧立起,且在上述第二长度方向及上述第二宽度方向上呈环状配置,上述第二周壁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嵌合连接时嵌入于上述第一接收部;和第二接收部,其在上述嵌合方向上朝与上述嵌合侧相反一侧凹陷,且在上述第二长度方向及上述第二宽度方向上形成在上述第二周壁的内侧,上述第二接收部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嵌合连接时供上述突壁嵌入,上述第二连接器的上述第1的第二端子组及上述第2的第二端子组沿着上述第二长度方向分别排列,且在上述第二宽度方向上隔着上述第二接收部地相互对置配置,上述第二端子包含:第二接触部,其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嵌合连接时嵌入于上述第一接收部并与上述第一端子的上述第一接触部接触;和连接部,其在上述第二宽度方向上比上述第二周壁向外侧突出,在上述第一周壁的上述嵌合侧,设置有在上述第一宽度方向上比最向上述嵌合侧突出的上述突出弯曲部的顶部向外侧伸出且沿着上述第一长度方向延伸的碰撞面,该碰撞面设置于如下区域,即在上述第一长度方向上比上述第1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上述第一端子的排列范围靠外侧的区域、及在上述第一长度方向上比上述第2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上述第一端子的排列范围靠外侧的区域,在上述第二周壁的与上述嵌合侧相反一侧设置有伸出部,上述伸出部在上述第二宽度方向上比上述第二周壁向外侧伸出,且沿着上述第二长度方向延伸,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嵌合解除时,上述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碰撞面碰撞。
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上述第一长度方向比上述第一宽度方向长,且上述第二长度方向比上述第二宽度方向长。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解除时,上述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嵌合方向上被定位在上述连接部与上述碰撞面之间。
进一步,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优选上述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为上述伸出部的靠上述嵌合侧的面中的、在上述第一宽度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部位。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在上述嵌合方向上,上述伸出部的靠上述嵌合侧的面和上述第二接收部的与上述嵌合侧相反一侧的面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在上述嵌合方向上,上述碰撞面与上述突壁的靠上述嵌合侧的顶面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在上述嵌合方向上,上述碰撞面与上述突出弯曲部的上述顶部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在上述嵌合方向,上述突壁的靠上述嵌合侧的顶面与上述突出弯曲部的上述顶部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进一步,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上述第一端子在由上述嵌合方向和上述第一宽度方向形成的面上,响应上述第一接收部而形成为大致凹状,当上述第二周壁嵌入于上述第一接收部时,上述第二周壁嵌入于大致凹状的上述第一接收部。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上述第一端子在上述第一宽度方向上比上述突出弯曲部的上述顶部靠外侧的位置,具有沿着上述嵌合方向并与上述突出弯曲部连续的外侧臂部,该外侧臂部埋没保持于上述第一壳体。
进一步,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宽度方向上位于比上述突出弯曲部的上述顶部靠外侧的上述突出弯曲部的一部分以在外部露出的状态设置,在上述第1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上述第一端子的排列范围、及上述第2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上述第一端子的排列范围中,上述第一壳体形成与以在外部露出的状态设置的上述突出弯曲部的一部分的面相同的面。
另外,在上述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设置有在上述第一长度方向及上述第一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共计四个上述碰撞面。
根据本发明,提供在具备进行嵌合连接及嵌合解除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中,即使在将处于嵌合连接状态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不是直线状而作为倾斜状态解除的情况下,也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部尽可能地呈直线状分离,来减少施加给上述嵌合部、配置于此的端子的负荷,能够防止嵌合部、端子的破损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所包含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在嵌合连接前或嵌合解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使图1的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上下翻转来示出的立体图。
图3为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在嵌合连接前或嵌合解除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为图4的A-A线及B-B线剖视图。
图6为表示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在嵌合连接后或嵌合解除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为图6的C-C线及D-D线剖视图。
图8为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在嵌合解除时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E-E线及F-F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插座连接器(第一连接器);2…插头连接器(第二连接器);10…壳体(第一壳体);12…突壁;13…周壁(第一周壁);16…接收部;20…插座信号端子(第一端子);20A…第一端子组(第1的第一端子组);20B…第一端子组(第2的第一端子组);23B…移行部(突出弯曲部);23B-2…顶部;24…连接部;25…碰撞面;50…壳体(第二壳体);51…伸出部;51a…位于最外侧的部位;53…周壁(第二周壁);56…接收部(第二接收部);60…插头信号端子(第二端子);60A…第二端子组(第1的第二端子组);60B…第二端子组(第2的第二端子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所包含的插座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及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进行嵌合连接及嵌合解除的作为对象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的立体图,示出它们在嵌合连接前或嵌合解除后的状态。图2为使图1的插座连接器1及插头连接器2上下翻转来示出的立体图,进一步,图3为插座连接器1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插座连接器1及插头连接器2为配置在分别不同的电路基板5、6(分别仅在图1中示出插座连接器1的电路基板5,另外,仅在图2中示出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基板6。)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构成以与各电路基板5、6的安装面成直角的方向为原本的、换言之,理想的嵌合方向“α”的连接器组装体。为了方便,在本说明书中,将使插头连接器2嵌合连接于插座连接器1的方向称为嵌合连接方向“α1”,相反地,将使插头连接器2从插座连接器1嵌合解除的方向称为嵌合解除方向“α2”,进一步,将沿着上述嵌合连接方向“α1”及嵌合解除方向“α2”的方向称为嵌合方向“α”。另外,为了方便,在嵌合方向“α”中,将插座连接器1所在的一侧作为“下”侧,另一方面,将插头连接器2所在的一侧作为“上”侧来进行区分。但是,这些“上”、“下”的用语仅用于区分方向而不存在特别的意思。
[插座连接器1的结构]
插座连接器1以图1、图2所示的姿势配置安装在电路基板5上。插座连接器1形成大致长方体外形,具有:壳体(第一壳体)10,其具有嵌合方向“α”、和与该嵌合方向“α”正交的长度方向“β1”(第一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γ1”(第一宽度方向);多个插座信号端子20及插座电源端子45A、45B,它们沿着长度方向“β1”通过一体模制成形(一体成形)而排列保持于壳体10;以及插座加强金属件30,其通过一体模制成形而保持于壳体10。插座信号端子20在宽度方向“γ1”上形成对称的二列,且沿着长度方向“β1”排列有多个(这里为六个)。另外,插座电源端子45包括在宽度方向“γ1”上形成对称的二列,且沿着长度方向“β1”排列在插座信号端子20的外侧的共计两个插座电源端子45A、45B。插座加强金属件30以利用固定部34等焊接于电路基板5的状态分别各一个地配置于在长度方向“β1”上对置的壳体10的端部。壳体10例如可以是长度方向“β1”的尺寸为3~10mm左右,宽度方向“γ1”的尺寸为1~5mm左右较小的尺寸。这里,将长度方向“β1”设为壳体10的长边方向,将宽度方向“γ1”设为壳体10的短边方向,另外,长度方向“β1”与宽度方向“γ1”正交,但也可以将长度方向“β1”设为短边方向,将宽度方向“γ1”设为长边方向,另外,长度方向“β1”与宽度方向“γ1”不必一定正交。
壳体10通过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作,具有:底壁11,其具有与作为安装对象面的电路基板5的安装面平行的底面并以长度方向“β1”为长边方向延伸(参照图2);突壁12,其在底壁11的宽度方向“γ1”上的中央域从底壁11朝向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侧向上方立起,且沿着长度方向“β1”延伸;以及矩形框状的周壁(第一周壁)13,其从底壁11向上方立起,且在长度方向“β1”及宽度方向“γ1”上环绕突壁12的外周围。
周壁13具有:一对作为外壁的侧壁14,它们从在宽度方向“γ1”上对置的底壁11的缘部向上方立起并沿长度方向“β1”延伸;和一对作为外壁的端壁15,它们从在长度方向“β1”上对置的底壁11的缘部向上方立起,并且将上述一对侧壁14的端部彼此连结并沿宽度方向“γ1”延伸。在周壁13、特别是在其侧壁14的嵌合侧,以在长度方向“β1”及宽度方向“γ1”上相互分离的状态设置有共计四个碰撞面25a~25d,碰撞面25a~25d至少在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解除时,与插头连接器2的一部分碰撞。周壁13与突壁12之间开口的矩形环状的空间形成用于接收插头连接器2的一部分(53)的接收部(第一接收部)16。接收部16在长度方向“β1”及宽度方向“γ1”上位于周壁13与突壁12之间,在嵌合方向“α”上以向与插座连接器1和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侧相反一侧凹陷的状态设置。
壳体10在长度方向“β1”上的端部形成为比插座端子20、插座连接器电源端子45、插座加强金属件30、及碰撞面25a~25d高。在上述端部中,在侧壁14的内表面(位于接收部16侧的面)的上部,形成有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宽度方向“γ1”内侧倾斜的侧方引导面14A。该侧方引导面14A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将插头连接器2在宽度方向“γ1”朝向接收部16内引导。
在端壁15的内表面(位于接收部16侧的面)的上部,在宽度方向“γ1”上的两端域形成有随着朝向下方而向长度方向“β1”内侧倾斜的端引导面15A。该端引导面15A的上缘及下缘位于与侧方引导面14A的上缘及下缘相同的高度。该端引导面15A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将插头连接器2在连接器长度方向“β1”朝向接收部16内引导。
另外,在侧方引导面14A与端引导面15A之间,形成有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宽度方向“γ1”内侧及长度方向“β1”内侧倾斜的角引导面10A。该角引导面10A的上缘及下缘位于与侧方引导面14A及端引导面15A的上缘及下缘相同的高度。该角引导面10A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将插头连接器2在宽度方向“γ1”及长度方向“β1”向接收部16内引导。
插座信号端子20与插座电源端子45A、45B一起,形成两个端子组(第1的第一端子组)20A和端子组(第2的第一端子组)20B,上述端子组20A及端子组20B分别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β1”上的后述的突壁12的范围内,形成在宽度方向“γ1”上对称的二列并沿着长度方向“β1”排列,且在宽度方向“γ1”上隔着壳体10的突壁12而相互对置配置。
设置于周壁13的碰撞面25a~25d分别仅设置在比端子组20A所包含的插座信号端子20及插座电源端子45A的排列范围28A在长度方向“β1”上靠外侧的区域、及比端子组20B所包含的插座信号端子20(更详细而言,为其接触臂部22)及插座电源端子45B(更详细而言,为其接触臂部44)的排列范围28B在长度方向“β1”上靠外侧的区域。换言之,在端子组20A所包含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排列范围28A、及端子组20B所包含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排列范围28B,未设置有碰撞面25a~25d。其结果为,在上述范围内,与设置有碰撞面25a~25d的部分相比,成为在宽度方向“γ1”向内侧凹陷的状态。
在突壁12中,在长度方向“β1”上的与插座信号端子2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信号端子用槽部12A,进而在与插座电源端子4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电源端子用槽部12B,信号端子用槽部12A及电源端子用槽部12B从与宽度方向“γ1”成直角的突壁12的侧面没入并且沿嵌合方向“α”延伸。端子用槽部12A、12B遍及突壁12的立起范围的大致整个区域地形成,在上端位置敞开,并且在下端位置通过底壁11将至少一部分封闭。该端子用槽部12A、12B收容端子20、45的接触臂部22、44。
*在先前的申请(Y2A-0661)中,构成形成为插座加强金属件30的一部分的插座电源端子45,但在本申请中没有这个必要。即,将加强金属件30、与电源端子45A、45B记载为分体。图5B也不矛盾。
在图4中,示出图1、图2所示的状态下的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侧视图,在图5的(A)中,示出图4的A-A线剖视图,在图5的(B)中,示出图4的B-B线剖视图。
如在图5的(A)中较好示出那样,插座信号端子20通过将带状的金属板条片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制作,并具有:基部21,其在宽度方向“γ2”上沿着壳体的底壁11延伸;接触臂部22,其从该基部21的靠突壁12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倒U字状的被保持部23,其在基部21的靠侧壁14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延伸之后朝向下方折返;以及连接部24,其在宽度方向“γ2”上从该被保持部23的下端朝向外侧延伸。基部21、接触臂部22、及被保持部23在由嵌合方向“α”和宽度方向“γ1”形成的面中,响应接收部16而形成为大致凹状。在底壁11中,在长度方向“β1”上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对应位置,沿着长度方向“β1”排列形成有在嵌合方向“α”贯通的多个底孔部11A,这些底孔部11A在宽度方向“γ1”上形成在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接触臂部22与被保持部23之间。
基部21通过一体模制成形而保持于底壁11。该基部21朝向接收部16内而使其上表面露出,并且其下表面的一部分在电路基板侧露出。
接触臂部22收容在突壁12的信号端子用槽部12A内,并能够在其板厚方向(宽度方向“γ1”)弹性位移。该接触臂部22的作为其自由端侧的上端侧部分朝向侧壁14突出弯曲,并形成为用于与后述的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信号端子60弹性接触的弹性突部22A。为了与插头信号端子60可靠地接触,弹性突部22A以在宽度方向“γ1”上比突壁12向外侧弹性突出的状态设置。对于接触臂部22而言,在自由状态下,弹性突部22A的弯曲顶部从壳体10的信号端子用槽部12A突出并位于接收部16内。
被保持部23具有:内侧臂部23A,其沿着该侧壁14的内表面从基部21的靠侧壁14侧的端部沿嵌合方向“α”朝向上方延伸;移行部23B,其从该内侧臂部23A的上端连续并在宽度方向“γ1”上比该内侧臂部23A靠外侧位置朝向下方折返;以及外侧臂部23C,其从该移行部23B连续并在宽度方向“γ1”上比该移行部23B靠外侧位置沿着嵌合方向“α”朝向下方延伸,并通过一体模制成形保持于侧壁14。
内侧臂部23A朝向接收部16内使板面露出,形成有从该板面呈矩形状没入的锁定凹部23A-1。该锁定凹部23A-1与后述的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信号端子60的被锁定阶梯部61A-1卡止,由此维持连接器嵌合状态来防止连接器彼此的脱落,并且在与该被锁定阶梯部61A-1的卡止时接触而电导通,由此也起到辅助上述弹性突部22A的作用。
对于移行部23B而言,朝向上方突出弯曲而形成突出弯曲部,并且包含突出弯曲部中的、在宽度方向“γ1”上比最向嵌合侧突出的该突出弯曲部的顶部23B-2靠内侧及外侧的部位在内的其大致整体从壳体10(侧壁14)露出。外侧臂部23C不从侧壁14露出而埋设保持于该侧壁14内(也参照图5的(B))。
连接部24在比基部21靠下方位置,在宽度方向“γ1”上从外侧臂部23C的下端朝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至与侧壁14的外表面几乎相同的位置,并从壳体10的底壁11露出。该连接部24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5的对应信号电路部(未图示)。
前述的碰撞面25a~25d在宽度方向“γ1”上比形成移行部23B的突出弯曲部中的、最向嵌合侧突出的该突出弯曲部23B的顶部23B-2向外侧伸出,且以沿着长度方向“β1”延伸的状态设置。即,碰撞面25a~25d为由与嵌合方向“α”正交的长度方向“β1”和宽度方向“γ1”形成的面。另外,上述碰撞面25a~25d在嵌合方向“α”上被定位在与突出弯曲部23B的顶部23B-2相同的位置,另外被定位在与突壁12的靠嵌合侧的顶面12-1相同的位置。进一步,突壁12的靠嵌合侧的顶面12-1在嵌合方向“α”上被定位在与突出弯曲部23B的顶部23B-2相同的位置。
如图5的(B)较好示出那样,插座电源端子45具有与插座信号端子20实质上相同的截面形状。插座电源端子45作为与插座信号端子20的基部21、接触臂部22、被保持部23、及连接部24对应的部件,分别具有基部43、接触臂部44、被保持部39、及连接部42。在接触臂部44形成有与插座信号端子20的弹性突部22A对应的弹性突部44A,另外,在侧壁侧被保持部39的锁定板部41形成有与插座信号端子20的锁定凹部23A-1对应的呈矩形状没入的锁定凹部41A。
被保持部39的移行部40与插座信号端子20的被保持部23的移行部23B同样地,朝向上方突出弯曲,其顶部40A在嵌合方向“α”上被定位在与移行部23B的顶部23B-2、侧壁14的上表面相同的位置。
以上结构的插座连接器1通过以下的要领制造。
首先,通过从上方带来的上侧模具与从下方带来的下侧模具将插座信号端子20、插座电源端子45、及插座加强金属件30进行固定。此时,特别是,关于插座信号端子20与插座电源端子45,设置在宽度方向“γ1”上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6的结果为,能够按压移行部23B的整体,因此与仅按压移行部23B的一半的情况相比较,更加详细而言,与仅在形成移行部23B的突出弯曲部中的、在宽度方向“γ1”上比最向嵌合侧突出的该突出弯曲部的顶部23B-2靠内侧进行按压的情况相比较,按压的面积较大,因此能够使一体模制成形时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姿势更加稳定。此外,上述凹部26使在宽度方向“γ1”上位于比端子20的突出弯曲部23B的顶部23B-2靠外侧的突出弯曲部23B的一部分向外部露出,另外,位于上述凹部26的第一壳体10在排列范围28A及28B中形成与在外部露出的突出弯曲部23B的一部分的面相同的面。
接下来,将树脂注入到被组合的上下两个模具内,通过将插座信号端子20、插座电源端子45及插座加强金属件30与壳体10进行一体模制成形,从而保持于该壳体10。
之后,使上侧模具及下侧模具分别向上方及下方移动来拔出,由此插座连接器1完成。
[插头连接器2的结构]
接下来,关于插头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插头连接器2以图1、图2所示的姿势配置安装在电路基板6上。如图1、图2所示那样,插头连接器2形成大致长方体外形,具有:壳体(第二壳体)50,其具有嵌合方向“α”、和与该嵌合方向“α”正交的长度方向“β2”(第二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γ2”(第二宽度方向);多个插头信号端子60及插头电源端子75A、75B,它们沿着长度方向“β2”通过一体模制成形而排列保持于壳体50;以及插头加强金属件70。插头信号端子60在宽度方向“γ2”上形成对称的二列,且沿着长度方向“β2”排列有多个(这里为六个)。另外,插头电源端子75包括在宽度方向“γ2”上形成对称的二列,且沿着长度方向“β1”排列在插头信号端子60的外侧的共计两个插座电源端子75A、75B。在长度方向“β2”上对置的壳体50的端部分别各一个地配置有插头加强金属件70。这里将长度方向“β2”设为壳体50的长边方向,将宽度方向“γ2”设为壳体50的短边方向,另外,长度方向“β2”与宽度方向“γ2”正交,但也可以将长度方向“β2”设为短边方向,将宽度方向“γ2”设为长边方向,另外,长度方向“β2”与宽度方向“γ2”不必一定正交。
壳体50通过树脂等的电绝缘材料制作,具有:底壁51,其具有与作为安装对象面的电路基板6的安装面平行的底面并沿长度方向“β2”延伸;作为嵌合部的矩形框状的周壁(第二周壁)53,其从该底壁51朝向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侧并向下方立起,且在长度方向“β2”及宽度方向“γ2”上配置成环状;以及接收部(第二接收部)56,其在嵌合方向“α”上向与嵌合侧相反一侧凹陷,且在长度方向“β2”及宽度方向“γ2”上形成在周壁53的内侧。
周壁53具有:两个侧壁54,它们相互对置并沿长度方向“β2”延伸;和两个端壁55,它们将该两个侧壁54的端部彼此连结并沿与连接器长度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γ2”延伸。由周壁53围起来并在嵌合侧开口的空间形成用于接收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12的接收部56。
在底壁51、换言之,在与周壁53的嵌合侧相反一侧形成有伸出部51A。伸出部51A遍及侧壁54在长度方向“γ2”上的整个区域地延伸,且以在宽度方向“γ2”上比侧壁54向外侧伸出的状态形成。伸出部51A在宽度方向“γ2”上,位于与插座端子20的移行部23B及插座连接器电源端子45的移行部40对应的位置。伸出部51A的靠嵌合侧的面51A-1位于比后述的插头信号端子60的连接部62及插头电源端子75的侧方固定部74双方的上表面74-1高的位置。另外,伸出部51A的靠嵌合侧的面51A-1、和接收部56中的与嵌合侧相反一侧的面56-1在嵌合方向“α”上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插头信号端子60与插头电源端子75A、75B一起形成两个端子组(第1的第二端子组)60A及端子组(第2的第二端子组)60B,上述端子组60A及端子组60B分别在壳体50在长度方向“β2”上的后述的接收部56的范围内,形成在宽度方向“γ2”上对称的二列并沿着长度方向“β2”排列,且在宽度方向“γ2”上隔着壳体50的后述的接收部56而相互对置配置。
如在图5的(A)中较好示出那样,插头信号端子60通过将带状的金属板条片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制作,并具有:U字状的U字状部61,其保持于侧壁54;和连接部62,其在宽度方向“γ2”上从该U字状部61的两个臂部中的位于接收部56侧的一个臂部(后述的内侧臂部61C)的上端朝向外侧延伸并与电路基板的对应信号电路部连接。插头信号端子60通过U字状部61利用与壳体50的一体模制成形而被保持。
U字状部61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突入到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接触臂部22与内侧臂部23A之间的部分,以从下方跨侧壁54的方式埋设于该侧壁54。该U字状部61具有:外侧臂部61A,其沿着侧壁54的外表面向下方延伸;移行部61B,其在宽度方向“γ2”上从该外侧臂部61A的下端在内侧位置朝向上方折返;以及内侧臂部61C,其经过该移行部61B朝向上方延伸。
U字状部61的外侧臂部61A从侧壁54的外表面将板面露出。在该露出的板面形成有被锁定阶梯部61A-1,被锁定阶梯部61A-1呈因该板面的上部没入而形成的阶梯状并沿该外侧臂部61A的宽度方向(连接器长度方向)延伸,该被锁定阶梯部61A-1与插座端子20的锁定凹部23A-1卡止。移行部61B沿宽度方向“γ2”延伸,该移行部61B的下表面从侧壁54露出。内侧臂部61C的靠接收部56侧的板面从侧壁54的内表面露出,该露出的板面形成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插座信号端子20的弹性突部22A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的对应接触部。
连接部62在宽度方向“γ2”上从内侧臂部61C的上端沿着底壁51的底面比侧壁54朝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并向壳体50外延伸(也参照图1),并能够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信号电路部。
如图5的(B)较好示出那样,插头电源端子75具有与插头信号端子60实质上相同的形状。插头电源端子75与插头信号端子60同样地,通过将金属板部件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制作,作为与插头信号端子60的外侧臂部61A、移行部61B、及内侧臂部61C、连接部62对应的部件,分别具有外侧臂部71、移行部72、内侧臂部73、及连接部74。在外侧臂部71形成有与插头信号端子60的被锁定阶梯部对应的呈阶梯状没入的被锁定阶梯部71A。该被锁定阶梯部71A形成于与插头信号端子60的外侧臂部61A的被锁定阶梯部61A-1相同的高度位置。该被锁定阶梯部71A在与插座连接器1的嵌合状态下与插座连接器电源端子45的锁定凹部41A相互锁定。
在图6中,示出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嵌合连接后或嵌合解除前的状态,换言之,示出与图4对应的侧视图,另外,在图7的(A)中,示出图6的C-C线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5的(A)的图,在图7的(B)中,示出图6的D-D线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5的(B)的剖视图。
在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嵌合连接时,插头连接器2的周壁53与插头信号端子60等一起嵌入于插座连接器1的接收部16,另外,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12与插座辅助金属件30的一部分一起嵌入于插头连接器2的接收部56、响应接收部56的形状而由插座信号端子20的一部分、即基部21、接触臂部22、及被保持部23形成为大致凹状的部分。其结果为,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信号端子60的U字状部61将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弹性突部22A与锁定凹部23A-1之间扩张并突入到它们之间,进而,接触臂部22在宽度方向“γ1”上向内侧弹性位移。进一步,若U字状部61的突入继续进行,则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弹性突部22A与U字状部61的内侧臂部61C(对应接触部)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并且U字状部61的外侧臂部61A的被锁定阶梯部61A-1突入到锁定凹部23A-1内,位于能够相对于该锁定凹部23A-1的上缘在连接器拔出方向卡止的位置。其结果为,连接器1、2的端子20、60彼此电导通并且相互被锁定。
另外,在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嵌合连接时,设置于插座连接器1的壳体10的碰撞面25a~25d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壳体50的伸出部51A在嵌合方向“α”上相互对接。
接下来,参照图8、图9,对嵌合解除时的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相当于图4、图6的侧视图,另外,图9的(A)是图8的E-E线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5及图7的(A)的图,图9的(B)是图8的F-F线剖视图,且是相当于图5及图7的(B)的图。
在将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解除时,优选将它们呈直线状分离。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插头连接器2的宽度方向“γ2”上的两侧,更加详细而言,在端子组20A所包含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排列范围28A与端子组20B所包含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排列范围28B双方,分别设置有凹部26,因此例如在插座连接器1、插头连接器2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的情况下,通过将夹具等插入于这些凹部26,也能够容易地将处于嵌合状态的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呈直线状分离。
另外,即使在由于将插头连接器2在宽度方向“γ2”上的一侧与另一侧从插座连接器1分离的时机错开,或者由于用户仅将它们中的一侧从插座连接器1分离,进一步由于与插头连接器2相比,电路基板6较大,处于与插座连接器1嵌合连接状态的插头连接器2隐藏于电路基板6而无法目视到,从而使处于嵌合连接状态的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为倾斜状态的情况下,换言之,即使在使插头连接器2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向“θ”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以下进行说明那样,也能够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嵌合部尽可能地呈直线状分离,来减轻对配置于上述嵌合部的端子施加的负荷,防止嵌合部、端子的破损。
当变成倾斜状态时,伸出部51A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伸出部51A的靠嵌合侧的面51A-1中的、在宽度方向“γ1”上位于最外侧的部位51a在嵌合方向“α”上被定位在插头信号端子60的连接部62与碰撞面25a~25d之间。其结果为,设置于插座连接器1的壳体10的碰撞面25a~25d、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壳体50的伸出部51A的一部分、在图9的(B)的例子中特别是伸出部51A的靠嵌合侧的面51A-1中的、在宽度方向“γ1”上位于最外侧的部位51a碰撞,插头连接器2以该碰撞部分为中心利用杠杆原理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转动。
如了解到的那样,该情况下,在杠杆原理下作为力点的部位例如凹部26、与作为支点的部位例如部位51a之间的距离越大,对端子的嵌合部等的作用点作用的力越大,因此能够以更少的力进行嵌合解除,另外,作为支点的部位(51a)与端子的嵌合部等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越大,插头连接器2越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呈直线状分离。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那样,通过使设置于插座连接器1的壳体10的碰撞面25a~25d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壳体50的伸出部51A的一部分碰撞,从而与使它们不碰撞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施加至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部(12、16、53、56)、配置于上述嵌合部的端子(20、30、60、70)、特别是为了能够进行弹性接触而以向嵌合部内突出的状态设置的端子的弹性接触部(22A、44A)等的负荷。如了解到的那样,该情况下,作为支点的部位如本实施方式所公开的那样,优选为伸出部51A的靠嵌合侧的面51A-1中的、在宽度方向“γ1”上位于最外侧的部位51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接触臂部22的弹性突部22A为在宽度方向“γ1”上向接收部16内突出的状态,认为特别是在宽度方向“γ1”上带给端子的影响较大,因此以在宽度方向“γ1”上将插头连接器2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分离为前提来进行了说明,但无须详细地进行说明,在长度方向“β1”上转动的情况也根据同样的原理,能够减小对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部、端子施加的负荷。其效果在端子的一部分以作为弹性突部向嵌合部内突出的状态设置的情况下特别大,当然,即使未必为那样的情况下,也得到优选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端子与壳体一体成形来进行了说明,但不需要一定进行一体成形,只要端子保持于壳体便足够。例如,端子也可以压入固定于壳体。
Claims (11)
1.一种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沿着嵌合方向相互进行嵌合连接及嵌合解除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
第一壳体,其具有所述嵌合方向和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一长度方向及第一宽度方向;和
第1的第一端子组及第2的第一端子组,它们分别包含保持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沿着所述第一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端子,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
第二壳体,其具有所述嵌合方向和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二长度方向及第二宽度方向;和
第1的第二端子组及第2的第二端子组,它们分别包含保持于所述第二壳体且沿着所述第二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壳体具有:
突壁,其在所述嵌合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侧立起,且沿着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延伸;
第一周壁,其在所述嵌合方向上朝向所述嵌合侧立起,且在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及所述第一宽度方向上环绕所述突壁的外周;以及
第一接收部,其在所述嵌合方向上朝与所述嵌合侧相反一侧凹陷,且在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及所述第一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突壁与所述第一周壁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1的第一端子组及所述第2的第一端子组沿着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分别排列,且在所述第一宽度方向上隔着所述突壁地相互对置配置,
所述第一端子包含第一接触部、和在所述嵌合方向上朝所述嵌合侧突出的突出弯曲部,所述突出弯曲部以从所述第一壳体露出的状态设置,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第二壳体具有:
第二周壁,其在所述嵌合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侧立起,且在所述第二长度方向及所述第二宽度方向上呈环状配置,所述第二周壁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连接时嵌入于所述第一接收部;和
第二接收部,其在所述嵌合方向上朝与所述嵌合侧相反一侧凹陷,且在所述第二长度方向及所述第二宽度方向上形成在所述第二周壁的内侧,所述第二接收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连接时供所述突壁嵌入,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第1的第二端子组及所述第2的第二端子组沿着所述第二长度方向分别排列,且在所述第二宽度方向上隔着所述第二接收部地相互对置配置,
所述第二端子包含:第二接触部,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连接时嵌入于所述第一接收部并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和连接部,其在所述第二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周壁向外侧突出,
在所述第一周壁的所述嵌合侧,设置有在所述第一宽度方向上比最向所述嵌合侧突出的所述突出弯曲部的顶部向外侧伸出、且沿着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延伸的、并且以在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上分离开的状态配置的成对的碰撞面,该碰撞面分别设置于如下区域,即在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突出弯曲部的排列范围靠外侧的区域、及在所述第一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2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突出弯曲部的排列范围靠外侧的区域,
在所述第二周壁的与所述嵌合侧相反一侧设置有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在所述第二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二周壁向外侧伸出,且沿着所述第二长度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解除时,所述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碰撞面碰撞,
在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1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所述第一端子的排列范围、及所述第2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所述第一端子的排列范围中,设置有在所述第一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使在所述第一宽度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突出弯曲部的所述顶部靠外侧的所述突出弯曲部的一部分在外部露出,
由于所述凹部,在所述第1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所述第一端子的排列范围、及所述第2的第一端子组所包含的所述第一端子的排列范围中,所述第一壳体形成与以在外部露出的状态设置的所述突出弯曲部的一部分的面相同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长度方向比所述第一宽度方向长,且所述第二长度方向比所述第二宽度方向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解除时,所述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嵌合方向上被定位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碰撞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为所述伸出部的靠所述嵌合侧的面中的、在所述第一宽度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方向上,所述伸出部的靠所述嵌合侧的面和所述第二接收部的与所述嵌合侧相反一侧的面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方向上,所述碰撞面与所述突壁的靠所述嵌合侧的顶面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方向上,所述碰撞面与所述突出弯曲部的所述顶部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方向上,所述突壁的靠所述嵌合侧的顶面与所述突出弯曲部的所述顶部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在由所述嵌合方向和所述第一宽度方向形成的面上,响应所述第一接收部而形成为大致凹状,当所述第二周壁嵌入于所述第一接收部时,所述第二周壁嵌入于大致凹状的所述第一接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第一宽度方向上比所述突出弯曲部的所述顶部靠外侧的位置,具有沿着所述嵌合方向与所述突出弯曲部连续的外侧臂部,该外侧臂部埋没保持于所述第一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在所述第一长度方向及所述第一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共计四个所述碰撞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00098 | 2018-10-24 | ||
JP2018200098A JP7341651B2 (ja) | 2018-10-24 | 2018-10-24 | 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92317A CN111092317A (zh) | 2020-05-01 |
CN111092317B true CN111092317B (zh) | 2023-06-06 |
Family
ID=70325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91977.XA Active CN111092317B (zh) | 2018-10-24 | 2019-09-20 |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04647B2 (zh) |
JP (1) | JP7341651B2 (zh) |
KR (1) | KR102701665B1 (zh) |
CN (1) | CN111092317B (zh) |
TW (1) | TW202017252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06169B2 (ja) * | 2019-08-27 | 2023-01-17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視認部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装置 |
US11404809B2 (en) * | 2020-05-13 | 2022-08-02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hielding shells surrounding each of first and second connectors |
CN113675651A (zh) * | 2020-05-13 | 2021-11-19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JP2022040584A (ja) * | 2020-08-31 | 2022-03-11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WO2025047944A1 (ja) * | 2023-09-01 | 2025-03-0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セット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5951A (zh) * | 2013-08-27 | 2015-03-18 | Smk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7809037A (zh) * | 2016-09-08 | 2018-03-1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74692B2 (ja) * | 2008-02-29 | 2010-11-0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N201285839Y (zh) | 2008-08-21 | 2009-08-0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SG174642A1 (en) * | 2010-03-22 | 2011-10-28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JP5793660B2 (ja) * | 2010-10-19 | 2015-10-1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 |
JP5825477B2 (ja) * | 2011-08-18 | 2015-12-02 | Smk株式会社 | 接続コネクタ |
JP2015185310A (ja) | 2014-03-24 | 2015-10-22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6051242B2 (ja) * | 2014-07-16 | 2016-12-27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6110706A (ja) | 2014-12-02 | 2016-06-20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6341876B2 (ja) * | 2015-04-01 | 2018-06-13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6385875B2 (ja) | 2015-04-01 | 2018-09-0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6319210B2 (ja) | 2015-07-02 | 2018-05-09 | Smk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
JP2017204433A (ja) | 2016-05-13 | 2017-11-16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 |
JP6727074B2 (ja) * | 2016-08-29 | 2020-07-2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8073747A (ja) | 2016-11-02 | 2018-05-10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
2018
- 2018-10-24 JP JP2018200098A patent/JP7341651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8-12 TW TW108128530A patent/TW202017252A/zh unknown
- 2019-09-20 CN CN201910891977.XA patent/CN111092317B/zh active Active
- 2019-10-23 US US16/661,192 patent/US10804647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0-24 KR KR1020190132681A patent/KR102701665B1/ko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5951A (zh) * | 2013-08-27 | 2015-03-18 | Smk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7809037A (zh) * | 2016-09-08 | 2018-03-1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341651B2 (ja) | 2023-09-11 |
US20200136306A1 (en) | 2020-04-30 |
JP2020068117A (ja) | 2020-04-30 |
TW202017252A (zh) | 2020-05-01 |
KR20200047396A (ko) | 2020-05-07 |
CN111092317A (zh) | 2020-05-01 |
US10804647B2 (en) | 2020-10-13 |
KR102701665B1 (ko) | 2024-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92317B (zh) |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 |
CN105322369B (zh) |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 |
US896121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 |
CN106058516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US9917403B2 (en) | Connecting structure having a regulating portion to control deformation of an elastic portion of a terminal i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I239123B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6058518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JP6385815B2 (ja)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
CN105390838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6681951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4241951A (zh) | 带引导零件的电连接器 | |
WO2007094149A1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8210616A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組合せコネクタ | |
JP6727074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US9876295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US2008018809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uiding poriton | |
EP400260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 |
US20200194919A1 (en) | Electric terminal housing with a terminal lock | |
KR101685627B1 (ko) | 마이크로 유에스비 커넥터 플러그 | |
KR101677678B1 (ko) | 마이크로 유에스비 커넥터 플러그 | |
JP2002184544A (ja) | コネクタ | |
JPH0511346U (ja) | 雌型電気コネクタ | |
JPH0679077U (ja) | コンタク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