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4592B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14592B CN110914592B CN201780091019.3A CN201780091019A CN110914592B CN 110914592 B CN110914592 B CN 110914592B CN 201780091019 A CN201780091019 A CN 201780091019A CN 110914592 B CN110914592 B CN 1109145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upply
- base
- light source
- lighting device
- cooling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3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66 seal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51 Alloy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668 polycarbonat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31 polycarbonat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90 polystyre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45 sealing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502—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for cool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F21V29/503—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for cool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of light sour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502—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for cool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F21V29/508—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for cool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of electrical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6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orced flow of gas, e.g. air
- F21V29/67—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orced flow of gas, e.g.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7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 F21V29/74—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with fins or blades
- F21V29/77—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with fins or blades with essentially identical diverging planar fins or blades, e.g. with fan-like or star-like cross-s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照明装置(1A)具备:基座(2);发光元件,其配置在基座(2)的下方;多个散热片(4),其配置在基座(2)的上方;冷却风扇(6),其产生冷却基座(2)及多个散热片(4)的气流;以及电源装置(7),其具有使发光元件点亮的光源驱动电路和收纳光源驱动电路的电源框体(7d)。电源装置(7)配置在多个散热片(4)的上方。冷却风扇(6)配置在电源装置(7)的上方。基座中心线(BC)是通过基座(2)的中心且与基座(2)垂直的直线。电源中心线(PC)是通过电源框体(7d)的中心且与基座(2)垂直的直线。电源中心线(PC)相对于基座中心线(BC)而位置偏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了发光二极管(LED)这样的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正被广泛使用。若发光元件的温度由于发光元件的发热而变高,则能量效率下降,或者发光元件的寿命变短。因此,期望使发光元件的热耗散的散热性良好,以避免发光元件的温度变高。特别是,工厂、仓库、体育馆、竞技设施等的设置在较高的天花板上的高天花板用照明装置被放置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中,因此发光元件的冷却变得更重要。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壳体(20)的内部具备使发光元件的热耗散的散热器(40)、冷却风扇(60)和电源装置(80)的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在散热器(40)的上方配置冷却风扇(60),在冷却风扇(60)的上方配置电源装置(80)。此外,括号内表示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21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以往的系统中,存在以下这样的课题。由于冷却风扇(60)夹在散热器(40)与电源装置(80)之间,因此由冷却风扇(60)产生的气流的通气阻力较大。因此,难以增大风量,难以提高冷却性能。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对发光元件及电源装置的冷却性能良好的照明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基座;发光元件,其配置在基座的下方;多个散热片,其配置在基座的上方;冷却风扇,其产生冷却基座及多个散热片的气流;以及电源装置,其具有使发光元件点亮的光源驱动电路和收纳光源驱动电路的电源框体,电源装置配置在多个散热片的上方,冷却风扇配置在电源装置的上方,基座中心线是通过基座的中心且与基座垂直的直线,电源中心线是通过电源框体的中心且与基座垂直的直线,电源中心线相对于基座中心线而位置偏移。
另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基座;发光元件,其配置在基座的下方;多个散热片,其配置在基座的上方;冷却风扇,其配置在多个散热片的上方,产生冷却基座及多个散热片的气流;电源装置,其具有使发光元件点亮的光源驱动电路和收纳光源驱动电路的电源框体,位于冷却风扇的上方;以及电源支承件,其将电源装置支承于基座,电源支承件具有与基座连结的腿部和由腿部支承并且固定于电源框体的梁部,电源框体具有使电源框体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空气入口及空气出口,在从与梁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电源框体具有比梁部的边缘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空气入口及空气出口形成于电源框体的突出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对发光元件及电源装置的冷却性能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剖视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所具备的电源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6是表示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束、光源电流、光源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变形例所具备的电源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与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的剖视侧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所具备的电源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各图中共通或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本公开能够包含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能够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组合。
实施方式1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A的立体图。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A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A的剖视侧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A所具备的电源装置7的剖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A的功能框图。这些图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A设置于天花板,向下照射光,从而能够优选用于照射比照明装置1A靠下的空间的用途。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使用照明装置1A时的姿势为基准,确定上及下的方向。照明装置1A例如能够适合用作发出数千流明至数万流明的光束的装置。照明装置1A特别适于设置在工厂、仓库、体育馆、竞技设施等的较高的天花板上来使用。
照明装置1A具备基座2、发光元件3、散热片4、冷却风扇6以及电源装置7。如图1及图3所示,基座2整体上具有实质上为板状的形状。基座2具备上表面及下表面。在照明装置1A的使用时,基座2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实质上水平。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基座2的形状为圆形。作为变形例,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基座2的形状也可以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基座2的周缘部安装有环11。环11具有沿着基座2的周缘部的圆环状的形状。
如图2所示,在基座2的下方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3。发光元件3从照明装置1A向下照射光。本实施方式中的发光元件3具备发光二极管(LED)。发光元件3设置成能够向基座2的下表面导热。由发光元件3产生的热向基座2导热。发光元件3也可以经由导热性材料与基座2的下表面接触。在下表面安装有发光元件3的光源基板(省略图示)的上表面也可以直接或经由导热性材料与基座2的下表面接触。导热性材料例如可以是导热性油脂、导热性片材、导热性粘接剂、导热性双面粘胶带中的任一种。安装有发光元件3的光源基板和基座2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作为发光元件3,例如可以使用表面安装型LED封装、炮弹型LED封装、带配光透镜的LED封装、芯片级封装的LED、板上芯片(COB)型的LED封装中的至少一种。另外,发光元件3不限于具备LED,例如也可以具备有机电致发光(EL)元件、半导体激光器等。
在基座2的上方配置有多个散热片4。基座2及散热片4通过使由发光元件3产生的热向周围的空气耗散来冷却发光元件3。基座2及散热片4相当于散热器。散热片4从基座2的上表面突出。散热片4与基座2的上表面垂直。本实施方式中的散热片4具有板状的形状。由发光元件3产生的热向基座2导热,从基座2进一步向散热片4导热。热从基座2及散热片4的表面向周围的空气耗散。通过利用基座2及散热片4增大散热器的表面积,能够使由发光元件3产生的热高效地耗散。结果,能够降低发光元件3的温度,因此能够提高发光元件3的能量效率即发光效率,并且能够延长发光元件3的寿命。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具备使热从基座2向散热片4移动的热管。
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多个散热片4配置成放射状。多个散热片4分别从基座2的中央区域向径向外侧延伸。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将多个板状的散热片4相互平行地配置。作为其他变形例,散热片4也可以是具有销形的形状的销翅片。
基座2及散热片4优选由轻量且导热系数高的金属材料制成。作为这样的金属材料,例如可列举出铝、铝类合金、铜类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散热片4是将金属薄板折弯而制作的。由此,能够实现轻量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片散热片4通过折弯一张金属薄板而制成。如图1所示,由一张金属薄板形成的相邻的两片散热片4的基端部经由固定部4a相连。固定部4a固定于基座2。此外,将散热片4固定于基座2的方法例如可以是铆接固定、螺纹紧固、粘接、焊接、钎焊等任何方法。另外,也可以通过例如压铸方式等将基座2及散热片4一体成形。
在多个散热片4的上方配置有电源装置7。在电源装置7的上方配置有冷却风扇6。冷却风扇6产生冷却基座2及散热片4的气流。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风扇6是具有螺旋桨式风扇和使该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电动机的轴流风扇。冷却风扇6的中心线与基座2垂直。冷却风扇6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与基座2垂直。从冷却风扇6吹出气流的方向与基座2垂直。
如图4所示,电源装置7具备电子电路基板7c、电源框体7d以及散热器7m。在电源框体7d内收纳有电子电路基板7c。电源装置7具有供给使发光元件3点亮的电流的光源驱动电路7a和供给驱动冷却风扇6的电流的风扇驱动电路7b。由电子电路基板7c构成光源驱动电路7a及风扇驱动电路7b。作为变形例,光源驱动电路7a的电子电路基板与风扇驱动电路7b的电子电路基板也可以分离。作为其他变形例,也可以在冷却风扇6的内部设置风扇驱动电路7b。电源框体7d具有实质上为长方体的形状。
在电子电路基板7c设置有电气元件7j。在照明装置1A点亮时,电气元件7j发热。电气元件7j例如可以是半导体元件、电抗器、电阻、电容器中的任一个。电源框体7d具有形成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壁7h和形成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壁7i。电气元件7j经由导热性材料7k与第一侧壁7h的内表面接触。从电气元件7j产生的热经由导热性材料7k向电源框体7d的第一侧壁7h导热。作为变形例,电气元件7j也可以与第一侧壁7h的内表面直接接触。在电子电路基板7c还设置有多个电气元件7n。各电气元件7n例如可以是半导体元件、电抗器、电阻、电容器中的任一个。电源框体7d具有形成上表面的上壁7p。
散热器7m设置在电源框体7d的第一侧壁7h的外侧。如图1所示,散热器7m具备与第一侧壁7h的外表面直接或经由导热性材料接触的板状的基座部、以及从该基座部向外侧突出的多个散热片。从电源装置7所具备的电气元件7j、7n产生的热传递至电源框体7d,从电源框体7d的表面向周围的空气耗散。另外,传递到电源框体7d的热的一部分进一步向散热器7m导热,从散热器7m的表面向空气耗散。这样,电源装置7被冷却,从而能够防止电源装置7的效率下降。
如图1及图2所示,电源装置7由电源支承件8支承。电源支承件8将电源装置7支承于基座2。电源支承件8具有腿部8a及梁部8b。两个腿部8a隔着基座2的中心配置在相互相反侧的位置。各腿部8a的下端部与基座2连结。各腿部8a配置在比散热片4靠外侧的位置。梁部8b将两个腿部8a的上端部之间连接。梁部8b由两个腿部8a支承。梁部8b与基座2平行地配置。在梁部8b固定有电源框体7d。
如图3所示,电源框体7d的上壁7p固定于电源支承件8的梁部8b的下表面。电源框体7d的底面位于比散热片4的上端高的位置。在电源框体7d的底面与散热片4的上端之间存在空间。冷却风扇6由风扇支承件12支承。风扇支承件12将冷却风扇6支承于电源支承件8的梁部8b。风扇支承件12具有相对于梁部8b的上表面固定的部分和相对于冷却风扇6固定的部分。冷却风扇6经由风扇支承件12固定于电源支承件8的梁部8b。
此外,将基座2、冷却风扇6、电源框体7d、电源支承件8、环11、风扇支承件12等各部件相互固定的方法可以是例如螺纹紧固、焊接、钎焊、粘接、嵌合等任何方法。
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A具备主体支承件9。主体支承件9支承照明装置1A的主体部。照明装置1A的主体部包括基座2、发光元件3、多个散热片4、冷却风扇6、电源装置7、电源支承件8、环11以及风扇支承件12。主体支承件9具有细长的板状的固定部9a和从固定部9a的两端突出的一对臂部9b。各臂部9b在与固定部9a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突出。在各臂部9b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弯曲成圆弧状的长孔9c。主体支承件9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于照明装置1A的主体部。各臂部9b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于环11。环11具有从周向的两个部位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1a。各臂部9b与环11的突出部11a连结。螺栓10通过主体支承件9的臂部9b的长孔9c而插入到设置于环11的突出部11a的螺纹孔中。主体支承件9的旋转轴RA的位置是沿着长孔9c的圆弧的圆的中心的位置。作为变形例,螺栓10的位置也可以是主体支承件9的旋转轴RA的位置。旋转轴RA与基座2平行。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旋转轴RA通过基座2的中心。
在设置照明装置1A时,通过紧固螺栓10,主体支承件9以不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照明装置1A的主体部。螺栓10是能够将主体支承件9以不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照明装置1A的主体部的固定单元的例子。
主体支承件9的固定部9a固定于建筑物的天花板或梁等的安装面。在固定部9a形成有用于穿过该固定用的螺栓的孔。在图1至图3的状态下,固定部9a与基座2平行。在安装面为水平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主体支承件9的固定部9a固定于安装面。由此,以基座2成为水平的适当的姿势固定照明装置1A。与此相对,在安装面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面的情况下,能够改变主体支承件9相对于照明装置1A的主体部的角度,以使主体支承件9的臂部9b与该倾斜面垂直。即,当松开螺栓10时,主体支承件9能够以旋转轴RA为中心旋转,能够使主体支承件9相对于照明装置1A的主体部倾斜。当主体支承件9相对于照明装置1A的主体部倾斜时,螺栓10相对于长孔9c相对地移动。通过再次紧固螺栓10,能够将主体支承件9固定于该倾斜角度的位置。这样,在安装面为倾斜面的情况下,能够以主体支承件9的臂部9b与该倾斜面垂直的方式使固定部9a倾斜。由此,能够以适当的姿势设置照明装置1A。
如图3所示,基座中心线BC是通过基座2的中心且与基座2垂直的直线。电源中心线PC是通过电源框体7d的中心且与基座2垂直的直线。电源中心线PC相对于基座中心线BC而位置偏移。图3是沿包含基座中心线BC及电源中心线PC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图3是沿与主体支承件9的旋转轴RA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冷却风扇6的中心线与基座中心线BC一致。
当冷却风扇6运转时,如下所述。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由图3中的带有箭头的曲线示意性地表示。从冷却风扇6向下吹出气流。气流通过散热片4之间而吹到基座2的上表面。吹到基座2上的气流改变方向。吹到基座2上的气流从基座2的中央区域通过散热片4之间向基座2的外周侧呈放射状地流动。这样,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沿着基座2的上表面及散热片4的表面流动,从而能够使发光元件3的热更高效地耗散,能够进一步降低发光元件3的温度。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散热片4配置成放射状,能够将来自冷却风扇6的气流高效地向基座2的外周侧排出。因此,空气能够顺畅地流动,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另外,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吹到电源框体7d的表面。由此,能够促进热从电源框体7d的表面耗散,能够高效地冷却电源装置7。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电源装置7的效率的下降。通过使电源中心线PC相对于基座中心线BC而位置偏移,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配置成从冷却风扇6向基座2及散热片4的气流不易被电源框体7d妨碍。由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的通气阻力小,因此能够增大风量。因此,能够提高基座2及散热片4的冷却效率。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由冷却风扇6产生对流,能够高效地同时冷却成为发热源的发光元件3及电源装置7这双方。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中心线BC通过电源框体7d的外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冷却风扇6向基座2及散热片4的气流被电源框体7d妨碍。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由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的通气阻力,能够进一步增大风量。
图4是在与图3相同的位置剖切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电源框体7d的第一侧壁7h与基座中心线BC的距离小于第二侧壁7i与基座中心线BC之间的距离。越靠近基座中心线BC的位置,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有越快的倾向。因此,第一侧壁7h与较快的气流碰撞,因此易于被冷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从电气元件7j产生的热向该易于被冷却的第一侧壁7h导热。因此,能够降低电气元件7j的温度,因此有利于电源装置7的效率提高。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备设置于第一侧壁7h的外侧的散热器7m,从而散热器7m与较快的气流碰撞。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电源装置7的温度。但是,也可以没有散热器7m。
如上所述,气流在散热片4之间沿基座2的半径方向流动,并向基座2的外周侧排出。若在散热片4的外侧存在构造物,则该气流难以流动。因此,在电源支承件8的腿部8a的位置,从散热片4之间向外侧排出的气流有可能难以流动。
如图1所示,主体支承件9的各臂部9b位于电源支承件8的各腿部8a的外侧。由此,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能够防止主体支承件9的臂部9b妨碍从散热片4之间向外侧排出的气流。假如主体支承件9的臂部9b配置在与电源支承件8的腿部8a不同的位置,则主体支承件9的臂部9b有可能妨碍从散热片4之间向外侧排出的气流。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主体支承件9的臂部9b不会妨碍从散热片4之间向外侧排出的气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作为变形例,也可以代替本实施方式那样的轴流风扇,使用离心风扇、斜流风扇、横流风扇等作为冷却风扇6。冷却风扇6只要是成为强制风冷方式的风扇,则可以是任意的风扇。
电源框体7d、电源支承件8、主体支承件9、环11以及风扇支承件12优选由具有高强度及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料制作。作为该金属材料,例如可列举出铝、铝类合金、不锈钢等。
如图1所示,照明装置1A具备从电源装置7向发光元件3供给电力的电缆13和从电源装置7向冷却风扇6供给电力的电缆14。电缆13、14优选由橡胶类材料等覆盖以便具有防水性。通过从电源装置7经由电缆13使电流流过发光元件3,发光元件3点亮。通过从电源装置7经由电缆14使电流流过冷却风扇6,冷却风扇6旋转。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A具备透光罩15。透光罩15配置在基座2的下方,固定于环11。透光罩15整体地覆盖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3的区域。来自发光元件3的光透过透光罩15,向照明装置1A的外部照射。透光罩15可靠地保护发光元件3免受污垢或水等的影响。通过设置透光罩15,能够可靠地防止发光元件3的劣化或故障。透光罩15也可以由使光规则透射(日文:正透過)的透明材料制作。或者,透光罩15也可以使光漫透射。透光罩15例如可以由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等树脂材料或玻璃材料制作。也可以对透光罩15的表面施加有利于抑制老化的例如硬质涂层处理那样的涂层处理。透光罩15也可以具有防水性。也可以在透光罩15与环11的接合部设置具有防水性的密封材料或粘接剂。该密封材料或粘接剂例如可以由软性树脂材料、硅酮类等密封材料、橡胶类材料等构成。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装置7除了光源驱动电路7a及风扇驱动电路7b以外,还具备控制部7e。控制部7e经由光源驱动电路7a驱动光源部17。控制部7e经由风扇驱动电路7b驱动冷却风扇6。控制部7e具备处理器7f及存储器7g。典型地,控制部7e具有包括微型计算机的结构。控制部7e设置在电源框体7d内。控制部7e设置于电子电路基板7c。作为变形例,构成控制部7e的电子电路基板和构成光源驱动电路7a及风扇驱动电路7b的电子电路基板也可以分离。
光源部17由多个发光元件3构成。在图5的例子中,在光源部17中,多个发光元件3以串联方式连接。代替该例,光源部17中的多个发光元件3可以以并联方式连接,也可以以串并联方式连接。
光源驱动电路7a使电流流过光源部17的发光元件3。光源驱动电路7a具备将从照明装置1A的外部的交流电源100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电源电路。电源电路例如也可以具备使用了半导体开关元件的开关电源。典型地,交流电源100是商用电源。光源驱动电路7a根据来自控制部7e的指令,调整流过发光元件3的电流,从而能够调整从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束。由此,能够调整照明装置1A的照度及亮度。
以下,将与光源部17的发光元件3的温度相关的温度称为“光源温度”。光源温度传感器18检测光源温度。光源温度传感器18是光源温度检测单元的例子。基座2或散热片4的温度与发光元件3的温度相关。因此,通过将光源温度传感器18安装于基座2或散热片4,能够检测光源温度。或者也可以在发光元件3自身上安装光源温度传感器18。由光源温度传感器18检测出的光源温度的信息被输入到控制部7e。控制部7e能够基于由光源温度传感器18检测出的光源温度的信息,单独地控制光源驱动电路7a及风扇驱动电路7b。
风扇驱动电路7b根据来自控制部7e的指令,向冷却风扇6的电动机供给电力。风扇驱动电路7b通过调整向冷却风扇6的电动机供给的电力的电流、电压以及频率中的至少一个,能够调整冷却风扇6的旋转速度。以下,将冷却风扇6的旋转速度称为“风扇速度”。检测风扇速度的风扇速度传感器19设置于冷却风扇6。风扇速度传感器19是风扇速度检测单元的例子。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向光源部17的发光元件3供给的直流电流的电流值称为“光源电流”。由风扇速度传感器19检测出的风扇速度的信息经由风扇驱动电路7b被输入到控制部7e。控制部7e通过基于由风扇速度传感器19检测出的风扇速度的信息来控制光源驱动电路7a,能够控制光源电流。控制部7e通过基于由光源温度传感器18检测出的光源温度的信息来控制光源驱动电路7a,能够控制光源电流。并且,控制部7e通过基于该光源温度的信息来控制风扇驱动电路7b,能够控制冷却风扇6的风扇速度。
图6是表示发光元件3发出的光束、光源电流、光源温度的关系的图。如图6所示,发光元件3具有以下那样的特性。若增加光源电流,则光束增加。在光源电流相等的情况下,与光源温度高的条件相比,在光源温度低的条件下,光束变大。为了得到规定的光束,需要控制光源电流,并且控制光源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光源温度的信息,控制部7e控制光源驱动电路7a,从而能够控制光源电流和光源温度这两者。以下,对控制的例子进行说明。
(例1)如上所述,为了得到规定的光束,需要控制光源电流和光源温度这两者。例如,在将光源驱动电路7a控制成光源电流恒定的情况下,光束根据光源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使光源温度恒定。在该情况下,控制部7e利用风扇驱动电路7b控制冷却风扇6的风扇速度,以使由光源温度传感器18检测出的光源温度恒定,从而能够使光源温度恒定。也就是说,控制部7e控制光源驱动电路7a及风扇驱动电路7b,以使光源电流恒定且光源温度恒定,从而能够提供可得到恒定的光束的照明装置1A。通过得到恒定的光束,能够得到恒定的照度及亮度。作为变形例,控制部7e也可以控制冷却风扇6的开/关,以使由光源温度传感器18检测出的光源温度恒定。
(例2)作为另一例,设想在光源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范围内照明装置1A点亮的情况。该规定温度是指在发光元件3能够使用的温度范围内,并且在使发光元件3以该规定温度长时间点亮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所期望的光束,能够达到所期望的寿命时间的温度。在光源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范围内照明装置1A点亮的情况下,控制部7e控制光源驱动电路7a及风扇驱动电路7b,以使光源温度越低则光源电流越低,光源温度越高则光源电流越高,从而能够得到恒定的光束。通过得到恒定的光束,能够得到恒定的照度及亮度。根据该例2,能够减小冷却风扇6的运转时间及风扇速度中的至少一方。结果,能够延长冷却风扇6的寿命,能够进一步提高照明装置1A的可靠性。
在控制部7e经由风扇驱动电路7b进行指令以使冷却风扇6运转的状态下,在由风扇速度传感器19检测出的风扇速度为零或非常低速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冷却风扇6由于例如老化或寿命而发生了故障。这样,控制部7e能够检测冷却风扇6的故障、老化或者寿命到期那样的冷却风扇6的异常。
在检测到冷却风扇6的异常的情况下,控制部7e也可以控制光源驱动电路7a,以使与没有冷却风扇6的异常的情况相比光源电流降低。在检测到冷却风扇6的异常的情况下,控制部7e也可以减小光源电流,以使由光源温度传感器18检测出的光源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下。通过以上这样设置,在冷却风扇6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防止光源温度大幅上升,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发光元件3的热老化。
控制部7e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与终端装置60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终端装置60构成为用户能够对照明装置1A进行远程操作。控制部7e与终端装置60之间的通信方式可以是有线通信,也可以是无线通信。终端装置60具备用于供用户操作的操作部61和通过显示文字、图形、字符等来通知信息的显示器62。终端装置60能够根据用户操作来向控制部7e发送例如与照明装置1A的点亮、熄灭、调光等有关的指令。例如,操作部61及显示器62可以由触摸屏一体构成。显示器62是通知单元的例子。除了显示器62以外,或者代替显示器62,终端装置60也可以具备例如声音输出装置等其他通知单元。终端装置60也可以固定于房间的墙壁等。终端装置60也可以是能够携带的移动终端。终端装置60与控制部7e也可以能够直接通信。终端装置60和控制部7e也可以经由例如照明控制系统的控制器那样的其他设备或网络而能够间接地进行通信。
控制部7e也可以基于从环境传感器(省略图示)接收到的信息来控制光源驱动电路7a及风扇驱动电路7b,该环境传感器检测与使用照明装置1A的环境或接收来自照明装置1A的光的环境有关的信息。即,控制部7e也可以基于由环境传感器检测出的信息来控制发光元件3的点亮、熄灭、调光等,或者控制冷却风扇6的动作。环境传感器例如可以是检测环境的气温的气温传感器、检测环境的明亮度的明亮度传感器、检测处于环境的人的人感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例如,也可以如下这样设置。
也可以是,通过作为环境传感器的气温传感器检测气温,控制部7e进行控制,以使与气温比较低的情况相比,在气温比较高的情况下冷却风扇6的风扇速度变高。也可以是,通过作为环境传感器的明亮度传感器来检测环境的明亮度,控制部7e增减来自照明装置1A的光输出,以使环境的明亮度恒定。也可以是,在作为环境传感器的人感传感器检测到人的情况下,控制部7e使照明装置1A点亮。也可以是,在人感传感器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控制部7e使照明装置1A减光或熄灭。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A的变形例所具备的电源装置7A的剖视图。照明装置1A也可以具备图7所示的电源装置7A来代替图3所示的电源装置7。以下,关于具备该电源装置7A的变形例,说明与上述结构的不同点。图7是在与图3相同位置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电源装置7A不具备散热器7m。电源装置7A的电源框体7d的内部的布局与电源装置7不同。发热的电气元件7j经由导热性材料7k与电源装置7A的电源框体7d的上壁7p的内表面接触。从电气元件7j产生的热经由导热性材料7k向电源框体7d的上壁7p导热。作为变形例,电气元件7j也可以与上壁7p的内表面直接接触。
如图3所示,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的一部分吹到电源框体7d的上壁7p的外表面。因此,上壁7p易于被冷却。根据图7的变形例,能够使从电气元件7j产生的热向该易于冷却的上壁7p导热。因此,能够降低电气元件7j的温度,因此有利于电源装置7的效率提高。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与基座中心线BC垂直的方向观察,在冷却风扇6与电源框体7d之间形成有空气能够通过的空间。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在从与基座中心线BC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冷却风扇6与电源框体7d以无间隙地相接的方式配置。作为变形例,照明装置1A也可以具备多个冷却风扇6。在该情况下,各冷却风扇6的中心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为以基座中心线BC为中心而旋转对称。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8及图9,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相同部分或相当部分简化或省略说明。图8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1B的立体图。图9是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1B的俯视图。此外,在图9中,为了易于观察,表示在中途切断主体支承件9的臂部9b并除去了固定部9a的状态。另外,在图9中,为了易于理解电源框体7d的位置,用粗虚线表示电源框体7d的外缘。
如图8所示,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1B与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A相比,电源装置7、电源支承件8以及风扇支承件12的配置不同。照明装置1B的电源装置7、电源支承件8以及风扇支承件12与照明装置1A相比,位于以基座中心线BC为中心旋转移动了90度的位置。
如图9所示,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如下所述。主体支承件9的旋转轴RA通过基座2的中心。电源框体7d的中心位于旋转轴RA上。电源框体7d的中心与旋转轴RA的距离实质上为零。基座2的中心与电源框体7d的中心之间的、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等于基座中心线BC与电源中心线PC的距离。
由于电源中心线PC相对于基座中心线BC而位置偏移,因此照明装置1B的重量平衡偏向电源装置7侧。在照明装置1B通过主体支承件9安装于建筑物的状态下,照明装置1B的主体部以不相对于主体支承件9旋转的方式通过螺栓10固定。然而,若万一螺栓10松动,则有可能照明装置1B的主体部以旋转轴RA为中心旋转,照明装置1B的主体部倾斜。
电源框体7d的中心的位置可以认为与电源装置7的重心的位置大致相等。因此,电源装置7的重量能够视为作用于电源框体7d的中心。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电源框体7d的中心位于旋转轴RA上,从而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电源装置7的重量不易产生绕旋转轴RA的旋转力矩。因此,即使是万一螺栓10松动时,照明装置1B的主体部也不会以旋转轴RA为中心旋转,能够可靠地防止照明装置1B的主体部倾斜。
作为变形例,若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基座2的中心与电源框体7d的中心之间的、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比电源框体7d的中心与旋转轴RA之间的距离长,则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类似的效果。
如图9所示,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整个电源框体7d位于基座2的外缘的内侧。由此,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由于能够削减照明装置1B的实质的占有空间,因此能够节省空间地配置照明装置1B。由于能够防止照明装置1B的重量平衡的恶化,因此能够减小地震时的照明装置1B的振幅,能够进一步提高抗震性。这样的结构及效果在实施方式1以及后述的实施方式3中也共通。
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电源框体7d具有以与连结基座2的中心和电源框体7d的中心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形状。由此,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能够防止电源框体7d覆盖在基座2的中央区域的上方,并且能够增大电源框体7d的容积。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电源框体7d妨碍从冷却风扇6向基座2及散热片4的气流。这样的结构及效果在实施方式1中也共通。
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冷却风扇6的占有区域被分为第一区域6a及第二区域6b。第一区域6a是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电源框体7d重叠的区域。在图9中,为了便于理解,对第一区域6a标注了阴影线。第二区域6b是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不与电源框体7d重叠的区域。在图9中,第二区域6b相当于冷却风扇6的占有区域中的未标注阴影线的区域。第二区域6b的面积大于第一区域6a的面积。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第一区域6a的比例越大,吹到电源框体7d的气流越增加,吹到基座2及散热片4的气流越减少。相反地,第二区域6b的比例越大,吹到基座2及散热片4的气流越增加,吹到电源框体7d的气流越减少。通过使第二区域6b的面积大于第一区域6a的面积,能够充分地增多吹到基座2及散热片4的气流。另外,由于存在冷却风扇6与电源框体7d重叠的第一区域6a,从而能够使气流也可靠地吹到电源框体7d。以上那样的结构及效果在实施方式1中也共通。
实施方式3
下面,参照图10至图12,对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相同部分或相当部分简化或省略说明。图10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1C的立体图。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1C的剖视侧视图。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1C所具备的电源装置7C的剖视图。
照明装置1C具备基座2、发光元件3、多个散热片4、冷却风扇6、电源装置7C以及电源支承件20。如图10及图11所示,冷却风扇6配置在多个散热片4的上方。电源装置7C位于冷却风扇6的上方。电源装置7C具备电源框体7q和收纳于电源框体7q内的电子电路基板7c。
如图10所示,电源装置7C由电源支承件20支承。电源支承件20将电源装置7C支承于基座2。电源支承件20具有腿部20a及梁部20b。两个腿部20a隔着基座2的中心配置于相互相反侧的位置。各腿部20a的下端部与基座2连结。各腿部20a配置在比散热片4靠外侧的位置。梁部20b将两个腿部20a的上端部之间连接。梁部20b由两个腿部20a支承。梁部20b与基座2平行地配置。电源框体7q的底部固定于梁部20b的上表面。电源框体7q的长度方向与电源支承件20的梁部20b的长度方向平行。主体支承件9的各臂部9b位于电源支承件20的各腿部20a的外侧。由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冷却风扇6由多个支柱21支承。各支柱21具有与基座2连结的下端部和与冷却风扇6连结的上端部。各支柱21配置在散热片4彼此之间。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在正方形的冷却风扇6的四角分别配置有支柱21。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构成为电源支承件20代替支柱21支承冷却风扇6。
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如下所述。冷却风扇6的中心的位置与基座2的中心一致。电源框体7d的中心的位置与基座2的中心一致。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是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电源框体7d的中心的位置位于与基座2的中心不同的位置。
图11是沿通过基座2的中心且与基座2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图11是沿与电源支承件20的梁部20b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如图11所示,冷却风扇6的底面位于比散热片4的上端高的位置。在冷却风扇6的底面与散热片4的上端之间存在空间。图12是在与图11相同的位置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12所示,在从与电源支承件20的梁部20b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如下所述。电源框体7q具有比梁部20b的边缘20c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7r。电源框体7q具有隔着梁部20b相互位于相反侧的两个突出部7r。电源框体7q具有宽度L1。宽度L1是与梁部20b的长度方向垂直且与基座2平行的方向上的电源框体7q的尺寸。梁部20b具有宽度L2。宽度L2是与梁部20b的长度方向垂直且与基座2平行的方向上的梁部20b的尺寸。电源框体7q的宽度L1大于梁部20b的宽度L2。
电源框体7q具有空气入口7s及空气出口7t。空气入口7s及空气出口7t使电源框体7q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空气入口7s及空气出口7t是设置于形成电源框体7q的壁上的开口。空气入口7s及空气出口7t形成于电源框体7q的突出部7r。电源框体7q具有形成于电源框体7q的上表面的空气入口7s和形成于电源框体7q的侧面的空气入口7s。空气出口7t形成于电源框体7q的底面中的未被梁部20b覆盖的部分。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形成于电源框体7q的上表面的空气入口7s的位置至少部分地与形成于电源框体7q的底面的空气出口7t的位置重叠。
在电源框体7q的内部配置有具有电气元件7j、7n的电子电路基板7c和散热器7u。散热器7u具备经由导热性材料7k与电气元件7j接触的板状的基座部、以及从该基座部向外侧突出的多个散热片。作为变形例,电气元件7j也可以与散热器7u的基座部直接接触。
当冷却风扇6运转时,如下所述。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由图11中的带有箭头的曲线示意性地表示。通过从冷却风扇6向下吹出的气流,将基座2及散热片4冷却。通过冷却风扇6从上方吸入空气,空气通过空气入口7s及空气出口7t而在电源框体7q的内部流动。空气从空气入口7s流入到电源框体7q内。在电源框体7q的内部流动的空气从空气出口7t向电源框体7q外排出。从空气出口7t排出的空气被吸入冷却风扇6。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通过使空气在电源框体7q的内部流动,能够高效地冷却位于电源框体7q的内部的电子电路基板7c的电气元件7j、7n。从电源框体7q的空气出口7t排出的空气能够流入冷却风扇6,因此能够减轻由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的通气阻力。因此,向基座2及散热片4的风量变多,能够高效地冷却基座2及散热片4。作为比较例,若假设电源框体7q不具有空气入口7s及空气出口7t,则冷却风扇6的吸入口被电源框体7q的底面覆盖,从而由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的通气阻力容易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与基座2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空气出口7t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冷却风扇6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从电源框体7q的空气出口7t排出的空气能够更顺畅地流入冷却风扇6。结果,在电源框体7q的内部通过的空气的流量变多。另外,能够进一步减轻由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的通气阻力。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与基座2平行的方向观察,在冷却风扇6与电源框体7q之间形成有空气能够通过的空间。来自该空间的空气不通过电源框体7q的内部而被吸入冷却风扇6。通过设置该空间,能够进一步减轻由冷却风扇6产生的气流的通气阻力,能够进一步增多冷却风扇6的风量。
如图10所示,空气入口7s及空气出口7t分别具有沿着梁部20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形状。由此,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能够可靠地防止大的异物从空气入口7s及空气出口7t进入到电源框体7q的内部,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多在电源框体7q的内部通过的空气的流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电源装置7C具备散热器7u,从而能够进一步高效地冷却电气元件7j。从空气入口7s流入到电源框体7q内的空气沿着散热器7u的表面流动后,从空气出口7t向电源框体7q外排出。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照明装置;2基座;3发光元件;4散热片;6冷却风扇;7、7A、7C电源装置;7a光源驱动电路;7b风扇驱动电路;7c电子电路基板;7d电源框体;7e控制部;7f处理器;7g存储器;7h第一侧壁;7i第二侧壁;7j、7n电气元件;7k导热性材料;7m散热器;7p上壁;7q电源框体;7r突出部;7s空气入口;7t空气出口;7u散热器;8电源支承件;8a腿部;8b梁部;9主体支承件;9a固定部;9b臂部;9c长孔;10螺栓;11环;12风扇支承件;13、14电缆;15透光罩;17光源部;18光源温度传感器;19风扇速度传感器;20电源支承件;20a腿部;20b梁部;20c边缘;21支柱;60终端装置;61操作部;62显示器;100交流电源。
Claims (46)
1.一种照明装置,其中,具备:
基座;
发光元件,其配置在所述基座的下方;
多个散热片,其配置在所述基座的上方;
冷却风扇,其产生冷却所述基座及所述多个散热片的气流;
电源装置,其具有使所述发光元件点亮的光源驱动电路和收纳所述光源驱动电路的电源框体;
电源支承件,其将所述电源装置支承于所述基座;
主体支承件,其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于主体部,并支承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所述基座、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多个散热片、所述冷却风扇、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电源支承件;以及
固定单元,其能够将所述主体支承件以不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电源装置配置在所述多个散热片的上方,
所述冷却风扇配置在所述电源装置的上方,
基座中心线是通过所述基座的中心且与所述基座垂直的直线,
电源中心线是通过所述电源框体的中心且与所述基座垂直的直线,
所述电源中心线相对于所述基座中心线而位置偏移,
所述电源支承件具有与所述基座连结的腿部,
所述主体支承件具有位于所述电源支承件的所述腿部的外侧的臂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基座中心线通过所述电源框体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源框体具有以与连结所述基座的中心和所述电源框体的中心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框体具有形成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壁和形成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配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内部的发热的电气元件,
所述电气元件直接或经由导热性材料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框体具有形成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壁和形成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的散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框体具有形成上表面的上壁,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配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内部的发热的电气元件,
所述电气元件直接或经由导热性材料与所述上壁的内表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冷却风扇的占有区域被分为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是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电源框体重叠的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是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电源框体重叠的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散热片配置成放射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整个所述电源框体位于所述基座的外缘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驱动所述冷却风扇的风扇驱动电路,所述风扇驱动电路收纳于所述电源框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装置具备:
风扇驱动电路,其驱动所述冷却风扇;
光源温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温度相关的温度即光源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及所述风扇驱动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以使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值即光源电流恒定,并且控制所述冷却风扇的运转以使所述光源温度恒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温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温度相关的温度即光源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以使所述光源温度越低则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值即光源电流越低,所述光源温度越高则所述光源电流越高。
13.一种照明装置,其中,具备:
基座;
发光元件,其配置在所述基座的下方;
多个散热片,其配置在所述基座的上方;
冷却风扇,其配置在所述多个散热片的上方,产生冷却所述基座及所述多个散热片的气流;
电源装置,其具有使所述发光元件点亮的光源驱动电路和收纳所述光源驱动电路的电源框体,并位于所述冷却风扇的上方;以及
电源支承件,其将所述电源装置支承于所述基座,
所述电源支承件具有与所述基座连结的腿部和由所述腿部支承并且固定于所述电源框体的梁部,
所述电源框体具有使所述电源框体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空气入口及空气出口,
在从与所述梁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源框体具有比所述梁部的边缘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空气入口及所述空气出口形成于所述电源框体的所述突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当使所述冷却风扇运转时,空气通过所述空气入口及所述空气出口而在所述电源框体的内部流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入口及所述空气出口分别具有沿着所述梁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
发热的电气元件,其配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内部;以及
散热器,其配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内部,与所述电气元件直接或经由导热性材料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装置具备:
主体支承件,其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于主体部,并支承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所述基座、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多个散热片、所述冷却风扇、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电源支承件;以及
固定单元,其能够将所述主体支承件以不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电源支承件具有与所述基座连结的腿部,
所述主体支承件具有位于所述电源支承件的所述腿部的外侧的臂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散热片配置成放射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整个所述电源框体位于所述基座的外缘的内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驱动所述冷却风扇的风扇驱动电路,所述风扇驱动电路收纳于所述电源框体。
21.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装置具备:
风扇驱动电路,其驱动所述冷却风扇;
光源温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温度相关的温度即光源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及所述风扇驱动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以使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值即光源电流恒定,并且控制所述冷却风扇的运转以使所述光源温度恒定。
22.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温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温度相关的温度即光源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以使所述光源温度越低则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值即光源电流越低,所述光源温度越高则所述光源电流越高。
23.一种照明装置,其中,具备:
基座;
发光元件,其配置在所述基座的下方;
多个散热片,其配置在所述基座的上方;
冷却风扇,其产生冷却所述基座及所述多个散热片的气流;
电源装置,其具有使所述发光元件点亮的光源驱动电路和收纳所述光源驱动电路的电源框体;
电源支承件,其将所述电源装置支承于所述基座;
主体支承件,其能够相对旋转地连结于主体部,并支承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所述基座、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多个散热片、所述冷却风扇、所述电源装置以及所述电源支承件;以及
固定单元,其能够将所述主体支承件以不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电源装置配置在所述多个散热片的上方,
所述冷却风扇配置在所述电源装置的上方,
基座中心线是通过所述基座的中心且与所述基座垂直的直线,
电源中心线是通过所述电源框体的中心且与所述基座垂直的直线,
所述电源中心线相对于所述基座中心线而位置偏移,
主体支承件旋转轴是所述主体支承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旋转轴,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基座的中心与所述电源框体的中心之间的、与所述主体支承件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电源框体的中心与所述主体支承件旋转轴之间的距离长。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基座中心线通过所述电源框体的外侧。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源框体具有以与连结所述基座的中心和所述电源框体的中心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形状。
26.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框体具有形成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壁和形成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配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内部的发热的电气元件,
所述电气元件直接或经由导热性材料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接触。
27.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框体具有形成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壁和形成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的散热器。
28.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框体具有形成上表面的上壁,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配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内部的发热的电气元件,
所述电气元件直接或经由导热性材料与所述上壁的内表面接触。
29.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冷却风扇的占有区域被分为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是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电源框体重叠的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是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电源框体重叠的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
30.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散热片配置成放射状。
31.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整个所述电源框体位于所述基座的外缘的内侧。
32.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驱动所述冷却风扇的风扇驱动电路,所述风扇驱动电路收纳于所述电源框体。
33.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装置具备:
风扇驱动电路,其驱动所述冷却风扇;
光源温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温度相关的温度即光源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及所述风扇驱动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以使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值即光源电流恒定,并且控制所述冷却风扇的运转以使所述光源温度恒定。
34.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温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温度相关的温度即光源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以使所述光源温度越低则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值即光源电流越低,所述光源温度越高则所述光源电流越高。
35.一种照明装置,其中,具备:
基座;
发光元件,其配置在所述基座的下方;
多个散热片,其配置在所述基座的上方;
冷却风扇,其产生冷却所述基座及所述多个散热片的气流;以及
电源装置,其具有使所述发光元件点亮的光源驱动电路和收纳所述光源驱动电路的电源框体,
所述电源装置配置在所述多个散热片的上方,
所述冷却风扇配置在所述电源装置的上方,
基座中心线是通过所述基座的中心且与所述基座垂直的直线,
电源中心线是通过所述电源框体的中心且与所述基座垂直的直线,
所述电源中心线相对于所述基座中心线而位置偏移,
从所述冷却风扇向下吹出所述气流,
所述冷却风扇产生的所述气流的一部分吹到所述电源框体的上壁的外表面,
从与所述基座中心线垂直的方向观察,在所述冷却风扇与所述电源框体的所述上壁之间形成有空气能够通过的空间。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基座中心线通过所述电源框体的外侧。
37.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源框体具有以与连结所述基座的中心和所述电源框体的中心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形状。
38.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框体具有形成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壁和形成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配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内部的发热的电气元件,
所述电气元件直接或经由导热性材料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接触。
39.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框体具有形成第一侧面的第一侧壁和形成所述第一侧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侧面的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基座中心线的距离,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的散热器。
40.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框体具有形成上表面的上壁,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配置于所述电源框体的内部的发热的电气元件,
所述电气元件直接或经由导热性材料与所述上壁的内表面接触。
41.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冷却风扇的占有区域被分为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是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电源框体重叠的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是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不与所述电源框体重叠的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
42.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散热片配置成放射状。
43.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在从与所述基座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整个所述电源框体位于所述基座的外缘的内侧。
44.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驱动所述冷却风扇的风扇驱动电路,所述风扇驱动电路收纳于所述电源框体。
45.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装置具备:
风扇驱动电路,其驱动所述冷却风扇;
光源温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温度相关的温度即光源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及所述风扇驱动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以使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值即光源电流恒定,并且控制所述冷却风扇的运转以使所述光源温度恒定。
46.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温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与所述发光元件的温度相关的温度即光源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光源驱动电路,以使所述光源温度越低则所述发光元件的电流值即光源电流越低,所述光源温度越高则所述光源电流越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7/025794 WO2019012704A1 (ja) | 2017-07-14 | 2017-07-14 | 照明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14592A CN110914592A (zh) | 2020-03-24 |
CN110914592B true CN110914592B (zh) | 2021-06-15 |
Family
ID=65001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91019.3A Active CN110914592B (zh) | 2017-07-14 | 2017-07-14 | 照明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84333B2 (zh) |
CN (1) | CN110914592B (zh) |
WO (1) | WO20190127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55206B2 (ja) * | 2019-01-30 | 2023-04-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 |
US11092327B2 (en) * | 2019-06-05 | 2021-08-17 | FOHSE Inc. | ED luminair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JP2025026165A (ja) * | 2023-08-10 | 2025-02-2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70232B2 (ja) * | 2007-12-12 | 2012-07-04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 |
JP5597500B2 (ja) * | 2010-09-28 | 2014-10-01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5746897B2 (ja) * | 2011-04-07 | 2015-07-08 | 扶桑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 Led照明装置 |
JP5910144B2 (ja) * | 2012-02-15 | 2016-04-27 | 岩崎電気株式会社 | 光源ユニット |
JP6131891B2 (ja) * | 2013-10-28 | 2017-05-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照明器具およびヒートシンク |
-
2017
- 2017-07-14 CN CN201780091019.3A patent/CN110914592B/zh active Active
- 2017-07-14 WO PCT/JP2017/025794 patent/WO20190127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7-14 JP JP2019529429A patent/JP6784333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9012704A1 (ja) | 2019-11-14 |
WO2019012704A1 (ja) | 2019-01-17 |
CN110914592A (zh) | 2020-03-24 |
JP6784333B2 (ja) | 2020-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40313B2 (ja) | Led照明装置 | |
JP2015002027A (ja) | 照明装置 | |
JP6708308B2 (ja) | 照明装置及び連結照明装置 | |
JP2015002028A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の駆動制御方法 | |
EP2287527A1 (en) |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ing device | |
JP2010153198A (ja) | 照明器具 | |
US10174924B1 (en) | Heat sink for an LED light fixture | |
JP2008098020A (ja) | Led照明装置 | |
CN110914592B (zh) | 照明装置 | |
JP2011187264A (ja) | 照明装置 | |
MX2011003139A (es) | Aparato de iluminacion con sistema de disipacion de calor. | |
JP5606381B2 (ja) | 照明装置 | |
JP6389837B2 (ja) | 投光器 | |
JP2011129447A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2012069395A (ja) | 照明装置 | |
JP2008210593A (ja) | 照明装置 | |
JP4944221B2 (ja) | 多段層基板によって達成されかつ熱を即座に放散するledランプ | |
CN103423637A (zh) | 光源单元、光源装置及照明装置 | |
JP2011187296A (ja) | 照明装置 | |
JP2010097915A (ja) | 非常用照明装置 | |
US20210041095A1 (en) | Led luminaire bracket with shielded integral mounted drivers | |
JP6784332B2 (ja) | 照明システム | |
JP2022152414A (ja) | 照明器具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CN111051765B (zh) | 天花板埋入式照明装置 | |
JP2012043536A (ja) | 照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