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62925B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62925B CN110662925B CN201780091203.8A CN201780091203A CN110662925B CN 110662925 B CN110662925 B CN 110662925B CN 201780091203 A CN201780091203 A CN 201780091203A CN 110662925 B CN110662925 B CN 1106629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humidity
- target
- air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air-humidif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5/00—System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 G05B15/02—System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electri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24F2110/22—Humidity of the outside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2—Position of occupa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空调系统具备:制冷剂系统,其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室外机、一台或多台室内机、以及一台或多台换气装置,并供制冷剂循环;和控制装置,其控制制冷剂系统。控制装置具有:目标温度调整部,其基于设置于满足确定基准的室内机和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的温湿度检测单元的检测值来调整目标蒸发温度;和空调控制部,其控制制冷剂系统,以使室内机和换气装置各自的蒸发温度成为在目标温度调整部中调整后的目标蒸发温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空调装置和换气装置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具备空调装置和换气装置的空调系统中,换气装置进行将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外部空气置换的换气运转,在制冷时在从外部导入的空气的焓较高的情况下,制冷负荷变大。另外在空调系统中,作为制冷负荷以外的热负荷,有在室内产生的室内负荷、和从建筑物壁面等侵入的主体负荷。
在以往的空调系统中,使空调装置的室内热交换器的蒸发温度在低温下恒定来处理上述那样的热负荷中的潜热负荷。然而,在使蒸发温度在低温下恒定来处理潜热负荷的运转中,存在运转效率降低的课题。另一方面,若提高蒸发温度,则运转效率升高,但是存在潜热处理量不足,从而室内湿度上升、舒适性降低的课题。
因此,为了改善蒸发温度的设定方法,以往提出有能够分别处理潜热和显热的潜显分离空调系统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专利文献1和2的空调系统计算出室内目标温度与室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和室内目标绝对湿度与室内绝对湿度之间的湿度差,使用温度差和湿度差各自与任意的阈值之差来设定目标蒸发温度。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961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072221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2那样的以往的空调系统中,从任意的温湿度检测单元取得室内温度和室内绝对湿度。即,存在即使在空调装置和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安装于空调负荷大且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的情况下,也使用设置于这样的场所的装置的温湿度检测单元的检测值的情况。
在此,作为空调负荷大且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例如假设有如入口大厅或电梯间那样外部空气等的混入较多并且不是始终有人的环境的场所等。若使用配置于这样的场所的温湿度检测单元的检测值,则会计算出相对较大的温度差或湿度差,与使用配置于其他场所的温湿度检测单元的检测值的情况相比,目标蒸发温度设定得较低。即,在以往的空调系统中,即使在能够不损害舒适性并提高目标蒸发温度的状况下,也会由于目标蒸发温度设定得较低而妨碍蒸发温度的变化。因此存在不能提高运转效率,不能提高节能性能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损害舒适性且实现节能化的空调系统。
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具备:制冷剂系统,其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室外机、一台或多台室内机、以及一台或多台换气装置,并供制冷剂循环;和控制装置,其控制制冷剂系统,制冷剂系统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第一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第二膨胀阀以及换气装置冷却器,室外机具有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换气装置具有换气装置冷却器,在室内机和换气装置分别设置有检测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温湿度检测单元,控制装置具有:目标温度调整部,其确定满足确定基准的室内机和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并基于在确定的室内机和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设置的温湿度检测单元的检测值来调整目标蒸发温度,并且在调整该目标蒸发温度时,不使用在不满足确定基准的室内机和换气装置设置的温湿度检测单元的检测值,所述确定基准用于确定在与对舒适性的影响的大小对应的空气调节优先顺序相对较高的场所配置的室内机和换气装置;和空调控制部,其控制制冷剂系统,以使室内机和换气装置各自的蒸发温度成为在目标温度调整部中调整后的目标蒸发温度。
根据本发明,根据设置于满足确定基准的室内机和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的温湿度检测单元的检测值来调整目标蒸发温度,因而不使用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的温湿度检测单元,因此不损害舒适性而能够实现节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简略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空调系统在制冷时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图1的空调系统的换气装置的简略构成图。
图4是包括图1的空调系统的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表示图1的集中控制器的功能的构成的框图。
图6是表示图4的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构成的框图。
图7是例示了用于求出图2的室内热交换器和换气装置冷却器各自的目标蒸发温度的目标温度导出信息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图2的室内热交换器和换气装置冷却器各自的目标蒸发温度的设定范围的表。
图9是表示图1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系统的简略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系统的简略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系统的一个例子的简略图。
图16是包括图15的空调系统的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系统的另一个例子的简略图。
图18是例示了用于求出图16的室内热交换器和换气装置冷却器各自的目标蒸发温度的目标温度导出信息的曲线图。
图19是表示图17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的空调系统中的区域划分的空气线图。
图21是表示图20所示的四个区域的每一个的蒸发温度等级的空气线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的简略图。空调系统100应用于大楼用多联式空调等,具有一台或多台室内机1、一台或多台换气装置3、以及室外机2。另外,空调系统100具有集中控制器20,该集中控制器20对室内机1、室外机2和换气装置3进行统一控制管理。集中控制器20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设备”。以下,将一台或多台室内机1总称为“室内机1”,将一台或多台换气装置3总称为“换气装置3”。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空调系统100具有三台室内机1和一台换气装置3的情况。
室内机1构成为一边对空调对象空间S的空气进行温度调整、一边使其循环。以下也将空调对象空间S的空气称为室内空气。换气装置3构成为:置换室内空气和外部空气,并且利用后述的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将向空调对象空间S导入的外部空气冷却并除湿。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分别经由制冷剂配管102与室外机2连接。室内机1、室外机2以及换气装置3分别经由传输线103与集中控制器20连接。话虽如此,集中控制器20也可以通过无线与室内机1、室外机2以及换气装置3通信。
图2是表示图1的空调系统在制冷时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室内机1具有第一膨胀阀14a、室内热交换器15以及室内送风机17。室外机2具有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以及室外送风机16。换气装置3具有第二膨胀阀14b和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空调系统100形成有作为制冷剂系统的制冷剂回路200,该制冷剂系统通过制冷剂配管102连接有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第一膨胀阀14a、室内热交换器15、第二膨胀阀14b以及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并供制冷剂循环。另外,在图2中为了避免复杂化而省略一台室内机1。
图3是图1的空调系统的换气装置的简略构成图。如图3所示,换气装置3还具有供气用送风机19a、排气用送风机19b、以及在室内空气(RA)与外部空气(OA)之间进行总热交换的总热交换器30。另外,在换气装置3设置有检测外部空气(OA)的温度和绝对湿度的OA温湿度检测单元31、和检测室内空气(RA)的温度和绝对湿度的RA温湿度检测单元32。总热交换后的外部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向室内供给,总热交换后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气。
图4是包括图1的空调系统的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4所示,室外机2还具有与集中控制器20协作来控制制冷剂回路200的控制装置50。另外,在室外机2设置有设置于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蒸发温度检测单元42。蒸发温度检测单元42例如由热敏电阻构成,是检测制冷剂回路200中的蒸发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在各室内机1中,分别在吸入空调对象空间S的空气的空气吸入口的附近设置有吸入温湿度检测单元43。吸入温湿度检测单元43是检测作为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吸入温度和作为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的吸入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
在此,空调系统100能够将在RA温湿度检测单元32中检测到的室内空气的温度、或者在吸入温湿度检测单元43中检测到的吸入温度用作在蒸发温度等级的设定中使用的室内温度Ta。另外,空调系统100能够将在RA温湿度检测单元32中检测到的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或者在吸入温湿度检测单元43中检测到的吸入湿度用作在蒸发温度等级的设定中使用的室内绝对湿度Xa。在此,RA温湿度检测单元32和吸入温湿度检测单元43相当于本发明的“温湿度检测单元”,以下存在总称为“温湿度传感器”的情况。
图5是表示图1的集中控制器的功能构成的框图。集中控制器20对空调系统100的整个控制进行统一管理,从而能够对室外机2和换气装置3进行各种指示。集中控制器20将与基于在空调对象空间S中的配置的确定基准对应的确定基准信息向控制装置50发送。以下,也将基于在空调对象空间S中的配置的确定基准称为“确定基准”。
如图5所示,集中控制器20具有输入显示部21、控制部22以及存储部23。在本实施方式1中,输入显示部21是将输入部21a和显示部21b层叠而构成的触摸面板。输入部21a接受用户的输入操作,并将与接受到的输入操作相应的信号向控制部22输出。显示部21b例如由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构成,由控制部22控制,并显示文字或图像等。
更具体而言,输入部21a接受对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各自的室内目标温度Ta_tgt和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进行设定的操作。室内目标温度Ta_tgt是室内空气的温度的设定值,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是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的设定值。另外,输入部21a接受对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各自的空气调节优先顺序进行设定的操作。在本实施方式1中,空气调节优先顺序基于在空调对象空间S中的配置来决定,与对舒适性的影响的大小对应。即,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是指不满足确定基准的场所,即,对舒适性的影响相对较小的场所。另一方面,空气调节优先顺序高的场所是指满足确定基准的场所,是对舒适性的影响较大的场所。
在此,在设定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各自的空气调节优先顺序的操作中,也包括选定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中的至少一台的操作。以下,将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总称为“空调设备”。例如,输入部21a也可以接受从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中选定空气调节优先顺序相对较低的装置的操作。在该情况下,用户能够经由输入部21a选定即使室内温度Ta远离室内目标温度Ta_tgt也认为没有问题的空调设备。另外,输入部21a也可以接受从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中选定空气调节优先顺序相对较高的装置的操作。在该情况下,用户能够经由输入部21a选定认为对舒适性的影响较大的空调设备。
控制部22具有显示处理部22a和数据处理部22b。显示处理部22a根据用户的输入操作等,使文字和图像等在显示部21b显示、或变更显示部21b的显示内容。
数据处理部22b经由输入部21a取得作为室内目标温度Ta_tgt和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的信息的目标温湿度信息,并使取得的目标温湿度信息存储于存储部23。而且,数据处理部22b将目标温湿度信息向控制装置50发送。即,数据处理部22b通过与输入部21a的协作,作为设定室内目标温度Ta_tgt和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的目标温湿度设定单元发挥功能。
另外,数据处理部22b经由输入部21a取得与空调设备的空气调节优先顺序相关的设定内容的信息,并将取得的信息作为确定基准信息向室内机1的控制装置50发送。例如在从多个空调设备中选定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空调设备的情况下,数据处理部22b在输入部21a将所选定的空调设备的地址作为确定基准信息向控制装置50发送。在该情况下,确定基准信息包括在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时被排除的空调设备的地址,数据处理部22b通过对控制装置50发送确定基准信息来请求排除所选定的空调设备。在此,空调设备的“地址”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空调设备的“识别信息”。
控制部22能够通过实现上述各功能的电路设备等硬件来实现,例如也能够作为在微型计算机、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或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运算装置上执行的软件来实现。
在存储部23存储有室内目标温度Ta_tgt和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的信息等各种数据。也可以在存储部23存储有控制部22的动作程序。存储部23能够由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和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等PROM(Programmable 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构成。
图6是表示图4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图7是例示了用于求出图2的室内热交换器和换气装置冷却器各自的目标蒸发温度的目标温度导出信息的曲线图。图8是表示图2的室内热交换器和换气装置冷却器各自的目标蒸发温度的设定范围的表。根据图6~图8对室外机2的控制装置50的构成进行具体地说明。
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50具有控制部51和存储部55。在存储部55存储有作为成为监视对象的空调设备的地址的信息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和表示蒸发温度等级的等级设定信息等各种数据。在初始状态下,监视对象设备信息包括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各自的地址。在图1的构成的情况下,在初始状态下,在存储部55存储有三台室内机1的地址和一台换气装置3的地址作为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也可以在存储部55存储有控制部51的动作程序。
另外,在存储部55储存有如图7所例示的那样的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在图7中,纵轴表示室内热交换器15或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的蒸发温度,横轴表示作为从室内温度Ta减去室内目标温度Ta_tgt后的值的温度差ΔT。温度差ΔTn例示了从当前的室内温度Ta减去室内目标温度Ta_tgt后的值。即,如图7所示,在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将温度差ΔT与目标蒸发温度Te建立关联,通过将温度差ΔTn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对照,能够求出目标蒸发温度Te。Te_max表示作为目标蒸发温度Te的最大值的最大蒸发温度,Te_min表示作为目标蒸发温度Te的最小值的最小蒸发温度。
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在温度差ΔT为“0<ΔT<T1”的范围内,在温度差ΔT与目标蒸发温度Te之间,存在若温度差ΔT增加,则目标蒸发温度Te减少的比例关系。在此,T1是预先决定的温度阈值。另外,对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而言,在温度差ΔT为0以下时,将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为最大蒸发温度ET_max,在温度差ΔT为T1以上时,将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为最小蒸发温度ET_min。
在图8中,最大蒸发温度ET_max与图7中的最大蒸发温度Te_max对应,最小蒸发温度ET_min与图7中的最小蒸发温度Te_min对应。最大蒸发温度Te_max和最小蒸发温度Te_min分别与室内热交换器15和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对应地设定。并且,作为最大蒸发温度Te_max和最小蒸发温度Te_min,按照蒸发温度等级设定有多个模式的值。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蒸发温度等级,设定有蒸发温度相对较高的高等级(Hi等级)和蒸发温度相对较低的低等级(Lo等级)这两种模式。即,最大蒸发温度Te_max和最小蒸发温度Te_min分别设定有Hi等级的值和比Hi等级的值小的Lo等级的值。
即,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存储部55,作为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储存有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Hi等级相应的第一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Lo等级相应的第二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与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的Hi等级相应的第三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以及与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的Lo等级相应的第四目标温度导出信息。第一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和第三目标温度导出信息相当于本发明的“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第二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和第四目标温度导出信息相当于本发明的“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
在第一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将最大蒸发温度设定为ETi_hi_max,将最小蒸发温度设定为ETi_hi_min。在第二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将最大蒸发温度设定为ETi_lo_max,将最小蒸发温度设定为ETi_lo_min。在第三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将最大蒸发温度设定为ETv_hi_max,将最小蒸发温度设定为ETv_hi_min。在第四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将最大蒸发温度设定为ETv_lo_max,将最小蒸发温度设定为ETv_lo_min。
因此,在设定为Hi等级的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15的目标蒸发温度Te根据温度差ΔT,设定为从最大蒸发温度ETi_hi_max到最小蒸发温度ETi_hi_min的范围内的温度。同样,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的目标蒸发温度Te根据温度差ΔT,设定为从最大蒸发温度ETv_hi_max到最小蒸发温度ETv_hi_min的范围内的温度。在设定为Lo等级的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15的目标蒸发温度Te根据温度差ΔT,设定为从最大蒸发温度ETi_lo_max到最小蒸发温度ETi_lo_min的范围内的温度。同样,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的目标蒸发温度Te根据温度差ΔT,设定为从最大蒸发温度ETv_lo_max到最小蒸发温度ETv_lo_min的范围内的温度。
在此对于Hi等级,第一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的ETi_hi_max和第三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的最大蒸发温度ETv_hi_max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另外,第一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的最小蒸发温度ETi_hi_min和第三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的最小蒸发温度ETv_hi_min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同样对于Lo等级,第二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的最大蒸发温度ETi_lo_max和第四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的最大蒸发温度ETv_lo_max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另外,第二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的最小蒸发温度ETi_lo_min和第四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的最小蒸发温度ETv_lo_min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
如图6所示,控制部51具有取得处理部52、目标温度调整部53以及空调控制部54。取得处理部52使从数据处理部22b发送的室内目标温度Ta_tgt和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存储于存储部55。
此外,取得处理部52使从数据处理部22b发送的确定基准信息存储于存储部55,并更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例如,在从数据处理部22b发送了在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时被排除的空调设备的地址作为确定基准信息的情况下,取得处理部52使该地址存储于存储部55。此时,取得处理部52通过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作为确定基准信息的地址来更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另外,在从数据处理部22b发送了应用于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的空调设备的地址作为确定基准信息的情况下,取得处理部52根据该地址改写并更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通过这些处理,将用户认为对舒适性的影响较小的空调设备的地址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由取得处理部52更新后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包括有地址的空调设备相当于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
目标温度调整部53确定满足确定基准的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中的至少一台,根据设置于确定的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中的至少一台的温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调整目标蒸发温度Te。目标温度调整部53具有差值运算部53a、等级判定部53b以及目标温度决定部53c。
差值运算部53a通过从室内温度Ta减去室内目标温度Ta_tgt来求出温度差ΔT。另外,差值运算部53a通过从室内绝对湿度Xa减去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来求出湿度差ΔX。而且,差值运算部53a将求出的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向等级判定部53b输出。另外,差值运算部53a将求出的温度差ΔT向目标温度决定部53c输出。
差值运算部53a分别从RA温湿度检测单元32和吸入温湿度检测单元43取得检测值。差值运算部53a在求出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时,参照监视对象设备信息,确定取得室内温度Ta的温湿度传感器和取得室内绝对湿度Xa的温湿度传感器。即,差值运算部53a不使用空调设备的温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上述空调设备具有通过取得处理部52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被排除的地址。
在本实施方式1中,差值运算部53a如果没有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全部室内机1的地址,则将在室内机1的吸入温湿度检测单元43中检测到的吸入温度作为室内温度Ta使用。在空调系统100具有多台室内机1的情况下,差值运算部53a取得室内温度Ta的室内机1根据设置环境等预先设定。另一方面,差值运算部53a如果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全部室内机1的地址,则将在RA温湿度检测单元32中检测到的室内空气的温度作为室内温度Ta使用。
另外,差值运算部53a如果没有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全部换气装置3的地址,则将在RA温湿度检测单元32中检测到的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作为室内绝对湿度Xa使用。在空调系统100具有多台换气装置3的情况下,差值运算部53a取得室内绝对湿度Xa的换气装置3根据设置环境等预先设定。另一方面,差值运算部53a如果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全部换气装置3的地址,则将在室内机1的吸入温湿度检测单元43中检测到的吸入湿度作为室内绝对湿度Xa使用。
等级判定部53b判定是否满足温度差ΔT为温度阈值T1以下、并且湿度差ΔX为预先设定好的湿度阈值X1以下这样的温湿度条件。在此,不满足温湿度条件的情况包括以下情况:温度差ΔT为温度阈值T1以下,但是湿度差ΔX比湿度阈值X1大的情况;湿度差ΔX为湿度阈值X1以下,但是温度差ΔT比温度阈值T1大的情况;以及温度差ΔT比温度阈值T1大,并且湿度差ΔX比湿度阈值X1大的情况。
另外,等级判定部53b根据是否满足温湿度条件的判定结果,更新存储部55内的等级设定信息。即,在等级设定信息被设定为Hi等级时,若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不满足温湿度条件,则等级判定部53b将等级设定信息设定变更为Lo等级。另外,在等级设定信息被设定为Lo等级时,若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满足温湿度条件,则目标温度决定部53c将等级设定信息设定变更为Hi等级。即,对于空调系统100而言,若在Hi等级下的运转时不满足温湿度条件,则移至Lo等级下的运转,若在Lo等级下的运转时满足温湿度条件,则移至Hi等级下的运转。
目标温度决定部53c根据存储部55内的等级设定信息及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和温度差ΔT,决定室内热交换器15和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各自的目标蒸发温度Te。即,目标温度决定部53c通过将温度差ΔT与对应于等级设定信息的蒸发温度等级的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对照,从而决定室内热交换器15和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各自的目标蒸发温度Te。而且,目标温度决定部53c将决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向空调控制部54输出。
空调控制部54控制制冷剂回路200,以使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各自的蒸发温度成为在目标温度调整部53调整后的目标蒸发温度Te。即,空调控制部54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各种致动器,以使全部室内热交换器15和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各自的蒸发温度成为在目标温度决定部53c决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例如,空调控制部54能够调整压缩机11的运转频率。另外,空调控制部54能够调整室外送风机16的转速。并且,空调控制部54能够调整第一膨胀阀14a和第二膨胀阀14b的开度。此外,空调控制部54能够调整室内送风机17的转速。
控制部51能够通过实现上述各功能的电路设备等硬件来实现,例如也能够作为在微型计算机、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或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运算装置上执行的软件来实现。存储部55能够由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和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等PROM(Programmable 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构成。
图9是表示图1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参照图9对包括由空调系统100进行的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在内的空调方法进行说明。在此,例示在集中控制器20选定在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时排除的空调设备的情况下的动作。
首先,若用户经由集中控制器20的输入部21a选定认为对舒适性的影响较小的空调设备,则数据处理部22b将所选定的空调设备的地址向控制装置50发送。于是,取得处理部52识别从集中控制器20有将至少一台空调设备排除的请求(步骤S101/是),并使排除的空调设备的地址存储于存储部55。此时,取得处理部52将存储于存储部55的地址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步骤S102)。
接下来,差值运算部53a根据被取得处理部52更新后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确定取得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的空调设备。接下来,差值运算部53a从设置于确定的空调设备的温湿度传感器取得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而且,差值运算部53a从取得的室内温度Ta减去室内目标温度Ta_tgt而求出温度差ΔT。另外,差值运算部53a从取得的室内绝对湿度Xa减去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而求出湿度差ΔX(步骤S103)。
另一方面,如果用户不进行空调设备的选定操作(步骤S101/否),则差值运算部53a根据现有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确定取得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的空调设备,与上述相同地求出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步骤S103)。在此,在移至步骤S103的时刻在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包括有地址的空调设备相当于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
接下来,等级判定部53b判定是否满足温度差ΔT为温度阈值T1以下并且湿度差ΔX为湿度阈值X1以下这样的温湿度条件(步骤S104)。在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满足温湿度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04/是),等级判定部53b将等级设定信息设定为Hi等级(步骤S105)。另一方面,在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不满足温湿度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04/否),等级判定部53b将等级设定信息设定为Lo等级(步骤S106)。
接着,目标温度决定部53c将差值运算部53a求出的温度差ΔT与对应于等级设定信息的蒸发温度等级的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对照,决定室内热交换器15和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各自的目标蒸发温度Te(步骤S107)。而且,空调控制部54执行对空调系统100的各种致动器的空调控制,以使室内热交换器15和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各自的蒸发温度成为在目标温度决定部53c决定的目标蒸发温度Te(步骤S108)。
集中控制器20和控制装置50反复执行上述的步骤S101~S108的各工序。例如,在用户不进行空调设备的选定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差值运算部53a也可以在经过一定的待机时间后,求出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此外,上述的步骤S104~S108的一系列的工序相当于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
如以上那样,根据空调系统100,根据设置于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的温湿度传感器的温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调整目标蒸发温度Te,因此不使用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的温湿度传感器,因此不损害舒适性就能够实现节能化。另外,控制装置50从集中控制器20取得与确定基准对应的确定基准信息,根据取得的确定基准信息,确定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因此,控制装置50通过与集中控制器20的协作,能够灵活地调整目标蒸发温度Te。
此外,集中控制器20接受对空气调节优先顺序相对较低的空调设备进行选定的操作,并将所选定的空调设备的地址作为确定基准信息向控制装置50发送。而且,控制装置50使用将确定基准信息排除后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来确定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因此能够实现与用户的喜好相应的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
另外,控制装置50从设置于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的温湿度传感器取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并求出取得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ΔT、和取得的湿度与目标湿度之间的湿度差ΔX。另外,在温度差ΔT为温度阈值T1以下并且湿度差ΔX为湿度阈值X1以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使用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目标蒸发温度Te。因此能够增加提高蒸发温度的地方,并能够实现节能化。
(代替结构)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控制装置50使用从集中控制器20发送的确定基准信息来更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存储部55预先储存有将不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的地址排除后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控制装置50使用该监视对象设备信息来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空调对象空间S设置通过红外线、超声波、或可见光检测人体的人体传感器,集中控制器20的控制部22构成为取得基于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在该情况下,控制部22根据基于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随时间推移判定在各空调设备各自的空气调节区域是否存在人即可。在此,空调设备的空气调节区域是指多个空调设备各自的周边的区域。例如,控制部22也可以根据基于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抽出在一定时间以上不存在人的区域,并将与抽出的区域对应的空调设备的地址作为确定基准信息向控制装置50发送。在该情况下,确定基准信息表示不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的地址。这样,如果自动地确定不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则能够省去用户进行选定操作的麻烦。话虽如此,控制装置50也可以取得基于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随时间推移判定在各空调设备各自的空气调节区域是否存在人。即,控制装置50例如也可以根据基于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抽出在一定时间以上不存在人的区域,并将与抽出的区域对应的空调设备的地址作为确定基准信息使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控制作为制冷剂系统的制冷剂回路200的控制装置50设置于室外机2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即,控制装置50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2的外部,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室内机1或换气装置3。在此,在控制室内机1内的各种致动器的室内控制装置设置于室内机1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与室内控制装置协作控制第一膨胀阀14a和室内送风机17即可。同样,在控制换气装置3内的各种致动器的换气控制装置设置于换气装置3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与换气控制装置协作控制第二膨胀阀14b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集中控制器20接受基于用户的空调设备的空气调节优先顺序的设定并将确定基准信息向控制装置50发送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空调系统100也可以具有作为空调设备的操作用而配置于空调对象空间S,并通过有线或无线与换气装置连接的遥控器。而且,遥控器也可以接受对基于用户的空调设备的空气调节优先顺序进行设定的操作,并将关于空调设备的空气调节优先顺序的确定基准信息向控制装置50发送。在该情况下,遥控器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设备”。上述那样的各代替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后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
实施方式2
在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满足作为满足最低限度的舒适性的温度差和湿度差的条件的舒适性条件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2中的空调系统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其他系统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若在空调对象空间S存在较大偏离室内目标温度Ta_tgt或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的空调设备,则即使其为对舒适性的影响较小的空调设备,也会设想有例如在制冷时出现对不冷的抱怨。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在调整目标蒸发温度Te时,由于没有考虑到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空调设备的周边的温度和湿度,因此特别是存在损害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空调设备的空气调节区域的舒适性的可能性。
因此,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100构成为:即使存在不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在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不满足舒适性条件的情况下,也不进行提高蒸发温度的处理。在此,舒适性条件是指温度差ΔT小于舒适温度阈值T2并且湿度差ΔX小于舒适湿度阈值X2这样的条件。舒适温度阈值T2和舒适湿度阈值X2是室内机1和换气装置3应该最低限度遵守的温度和湿度的基准。舒适温度阈值T2设定得比温度阈值T1大,舒适湿度阈值X2设定得比湿度阈值X1大。
即,本实施方式2的差值运算部53a从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各自的温湿度传感器取得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另外,差值运算部53a求出与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分别对应的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而且,只要在与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分别对应的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满足舒适性条件的情况下,差值运算部53a就使用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的温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判定是否满足温湿度条件。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然而,舒适温度阈值T2和舒适湿度阈值X2可以预先设定,也可以是能够从集中控制器20变更。另外,当在空调对象空间S设置有人体传感器的情况下,集中控制器20的控制部22也可以根据基于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分析空调对象空间S的人口密度。而且,控制部22也可以根据空调对象空间S的人口密度的增减,自动地变更舒适温度阈值T2和舒适湿度阈值X2。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参照图10对基于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100的空调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工序,标注与图9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首先,空调系统100与图9的情况相同地执行步骤S101和S102的处理。接下来,差值运算部53a从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各自的温湿度传感器取得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而且,差值运算部53a求出与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分别对应的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步骤S201)。
接下来,差值运算部53a判定与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分别对应的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是否满足温度差ΔT小于舒适温度阈值T2并且湿度差ΔX小于舒适湿度阈值X2这样的舒适性条件(步骤S202)。在与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分别对应的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满足舒适性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202/是),差值运算部53a移至步骤S104的处理。而且,空调系统100与图9的情况相同地执行步骤S104~S108的一系列的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在本系统的空调设备中,即使有一台不满足舒适性条件(步骤S202/否),则也要待机至经过预先设定好的等待时间(步骤S203/否),在经过等待时间后,差值运算部53a返回到步骤S202的处理。
如以上那样,即使在集中控制器20选定了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空调设备的情况下,如果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不满足舒适性条件,则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100也不进行提高蒸发温度的处理。即,即使在从集中控制器20发送了确定基准信息的情况下,如果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不满足舒适性条件,则本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50也不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因此能够避免在制冷时不冷那样的损害舒适性的状况。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系统100而言,如果本系统的全部空调设备满足舒适性条件,则根据基于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的温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调整目标蒸发温度Te。因而能够避免冷却不足或除湿不足等,从而确保最低限度的舒适性。而且,由于能够在适当的地方使蒸发温度上升,因此能够实现节能化。对于其他效果和各代替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3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系统的简略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3的空调系统110具有第一空调系统100A和第二空调系统100B。第一空调系统100A和第二空调系统100B构成为能够相互通信。由于第一空调系统100A和第二空调系统100B各自的系统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或2的空调系统100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此外,集中控制器20A和20B构成为与实施方式1或2的集中控制器20相同,但是为了便于说明,标注后缀进行区别。控制装置50A和50B构成为与实施方式1或2的控制装置50相同,但是为了便于说明,标注后缀进行区别。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空调系统100A和第二空调系统100B以同样的方式构成,因此以下以第一空调系统100A的结构和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从第一空调系统100A来看,自身的制冷剂回路200是本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第二空调系统100B的制冷剂回路200是其他系统的制冷剂回路。
集中控制器20A接受对其他系统的空调设备进行选定的操作。因而,在本系统的全部换气装置3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并且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高的场所的情况下,用户能够经由输入部21a进行排除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并增加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选定操作。在该情况下,数据处理部22b将被选定为排除用的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和被选定为增加用的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作为确定基准信息向控制装置50A发送。控制装置50A的取得处理部52根据确定基准信息,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将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排除,并在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增加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而且,差值运算部53a基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将在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RA温湿度检测单元32中检测到的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作为室内绝对湿度Xa使用。此外,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相当于本发明的“另外的换气装置”。
另外,在本系统的全部室内机1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并且其他系统的室内机1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高的场所的情况下,用户能够经由输入部21a,进行排除本系统的室内机1并增加其他系统的室内机1的选定操作。在该情况下,数据处理部22b将被选定为排除用的室内机1的地址、和被选定为增加用的室内机1的地址作为确定基准信息向控制装置50A发送。控制装置50A的取得处理部52根据确定基准信息,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本系统的室内机1的地址,并在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增加其他系统的室内机1的地址。而且,差值运算部53a基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将在其他系统的室内机1的吸入温湿度检测单元43检测到的吸入温度作为室内温度Ta使用。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和2相同。
图12是表示图11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参照图12对基于本实施方式3的空调系统110的空调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工序,标注与图9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此,对本系统的全部换气装置3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并且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高的场所的情况进行说明。
用户经由集中控制器20A的输入部21a,进行排除本系统的全部换气装置3并增加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选定操作。于是,数据处理部22b将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和被选定为增加用的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向控制装置50A发送。控制装置50A的取得处理部52识别有排除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并增加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请求(步骤S301/是),并使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和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各自的地址存储于存储部55。此时,取得处理部52将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并将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增加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步骤S302)。
接下来,差值运算部53a根据被取得处理部52更新后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确定取得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的空调设备。而且,差值运算部53a通过与控制装置50B或集中控制器20B的通信,从被增加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的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温湿度传感器取得室内绝对湿度Xa。另外,差值运算部53a从本系统的室内机1的温湿度传感器取得室内温度Ta。而且,差值运算部53a从取得的室内温度Ta减去室内目标温度Ta_tgt而求出温度差ΔT。另外,差值运算部53a从取得的室内绝对湿度Xa减去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而求出湿度差ΔX(步骤S303)。
另一方面,如果用户不进行排除本系统的全部换气装置3并增加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选定操作(步骤S301/否),则差值运算部53a根据现有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确定取得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的空调设备,并求出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步骤S303)。在此,在移至步骤S303的时刻在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包括有地址的空调设备相当于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
而且,第一空调系统100A与图9的情况相同地执行步骤S104~S108的一系列的处理。第一空调系统100A除了进行上述的步骤S301~S303和步骤S104~S108的一系列的处理之外,也可以进行实施方式2的图11所示的步骤S201~S203的一系列的处理。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3的空调系统110,能够从集中控制器20A或20B接受将在本系统中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空调设备排除并增加在其他系统中空气调节优先顺序高的空调设备的选定操作。而且,集中控制器20A或20B将排除用的空调设备和增加用的空调设备各自的地址向控制装置50A或50B发送。因此,控制装置50A或50B不仅能够从本系统的空调设备,还能够从其他系统的空调设备的温湿度传感器,取得室内温度Ta或室内绝对湿度Xa。因此,能够利用更高精度的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求出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从而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因此能够增多使蒸发温度上升的地方,并能够实现节能化。对于其他效果和各代替结构,与实施方式1和2相同。
然而,在上述的说明中,举出了第一空调系统100A或第二空调系统100B的全部换气装置3设定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的情况为例,但是第一空调系统100A或第二空调系统100B也可以不具有换气装置3。在该情况下,例如,若用户经由集中控制器20A的输入部21a进行增加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选定操作,则数据处理部22b将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向控制装置50A或50B发送。于是,控制装置50A或50B的取得处理部52在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增加其他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
实施方式4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系统的简略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4的空调系统100C具有通信装置60。另外,在空调对象空间S设置有空调系统1000。空调系统1000例如与空调系统100C的制造商不同,因此空调系统100C与空调系统1000不能相互进行通信。
空调系统100C的系统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和2的空调系统100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此外,空调系统1000是具有室内机1001、室外机1002、以及换气装置1003的一般的空调系统。换气装置1003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高的场所。
通信装置60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与集中控制器20和控制装置50进行通信。通信装置60在换气装置1003的附近,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高的场所。作为通信装置60,例如假设有空调设备的操作用的遥控器。如图13所示,通信装置60具有检测空调对象空间S的空气的绝对湿度的湿度传感器61。集中控制器20取得通信装置60的地址并使其存储于存储部23。控制装置50能够取得湿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而且,控制装置50能够将湿度传感器61的检测值适当地作为室内绝对湿度Xa使用。另外,在通信装置60设定有目标温度和目标绝对湿度。控制装置50可以从通信装置60直接取得目标温度和目标绝对湿度,也可以经由集中控制器20取得。
集中控制器20接受对通信装置60进行选定的操作。因而,在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全部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的情况下,用户能够经由输入部21a,进行排除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并增加通信装置60的选定操作。在该情况下,数据处理部22b将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和通信装置60的地址作为确定基准信息向控制装置50发送。因而,控制装置50的取得处理部52根据确定基准信息,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并在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增加通信装置60的地址。而且,差值运算部53a参照监视对象设备信息,将在通信装置60的湿度传感器61中检测到的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作为室内绝对湿度Xa使用。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和2相同。
图14是表示图13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参照图14对基于本实施方式4的空调系统100C的空调方法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工序标注与图9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用户经由集中控制器20A的输入部21a,进行排除本系统的全部换气装置3并增加通信装置60的选定操作。于是,数据处理部22b将换气装置3的地址和通信装置60的地址向控制装置50发送。控制装置50的取得处理部52识别有排除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并增加通信装置60的请求(步骤S401/是),使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和通信装置60的地址存储于存储部55。此时,取得处理部52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地址,并在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增加通信装置60的地址(步骤S402)。
接下来,差值运算部53a根据被取得处理部52更新后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确定取得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的空调设备。而且,差值运算部53a从通信装置60的湿度传感器61取得室内绝对湿度Xa。另外,差值运算部53a从本系统的室内机1的温湿度传感器取得室内温度Ta。而且,差值运算部53a从取得的室内温度Ta减去室内目标温度Ta_tgt而求出温度差ΔT。另外,差值运算部53a从取得的室内绝对湿度Xa减去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而求出湿度差ΔX(步骤S403)。
另一方面,如果用户不进行将本系统的全部换气装置3排除并增加通信装置60的选定操作(步骤S401/否),则差值运算部53a根据现有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取得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并求出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步骤S403)。在此,在移至步骤S403的时刻在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包括有地址的空调设备相当于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
而且,空调系统100C与图9的情况相同地执行步骤S104~S108的一系列的处理。空调系统100C除了进行上述的步骤S401~S403和步骤S104~S108的一系列的处理之外,也可以进行实施方式2的图11所示的步骤201~S203的一系列的处理。
如以上那样,在实施方式4的空调系统100C中,在空气调节优先顺序高的场所设置有具有湿度传感器61的通信装置60,控制装置50能够从湿度传感器61取得室内空气的绝对湿度。而且,集中控制器20接受将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排除并增加通信装置60的选定操作,并且将本系统的换气装置3和通信装置60各自的地址向控制装置50发送。因此,控制装置50能够从通信装置60的湿度传感器61取得室内绝对湿度Xa。因此,能够在使用更高精度的室内绝对湿度Xa求出湿度差ΔX后,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因此能够增多使蒸发温度上升的地方,并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节能化。对于其他效果和各代替结构,与实施方式1和2相同。
实施方式5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系统的一个例子的简略图。图16是包括图15的空调系统的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调系统的另一个例子的简略图。如图15~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5的空调系统100D和100E的特征在于具有两个制冷剂系统这一点。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和2的空调系统100相同的结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名称并省略说明。
空调系统100D具有制冷剂回路200A,上述制冷剂回路200A是具备室外机2和一台或多台室内机1的一方的制冷剂系统。另外,空调系统100D具有制冷剂回路200B,上述制冷剂回路200B是具备室外机4和一台或多台换气装置3的另一个制冷剂系统。此外,在图15和图16中,例示了制冷剂回路200A具有三台室内机1的情况。在图15和图16中,例示了制冷剂回路200B具有一台换气装置3的情况。以下,将相当于制冷剂回路200A的一方的制冷剂系统称为“第一制冷剂系统”,将相当于制冷剂回路200B的另一方的制冷剂系统称为“第二制冷剂系统”。
室外机2和室内机1通过制冷剂配管102a连接。室外机4和换气装置3通过制冷剂配管102b连接。室内机1、室外机2、换气装置3、以及室外机4分别通过传输线103与集中控制器20连接。话虽如此,集中控制器20也可以通过无线与室内机1、室外机2、换气装置3、以及室外机4通信。
制冷剂回路200A具有压缩机11A、四通阀12A、室外热交换器13A、第一膨胀阀14a、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5。制冷剂回路200B具有压缩机11B、四通阀12B、室外热交换器13B、第二膨胀阀14b、以及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室外机2具有附属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3A的室外送风机16A。室外机2具有控制制冷剂回路200A和室外送风机16A的控制装置50A。室外机4具有附属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3B的室外送风机16B。室外机4具有控制制冷剂回路200B和室外送风机16B的控制装置50B。控制装置50A和控制装置50B分别构成为与实施方式1~4的控制装置50相同。控制装置50A和控制装置50B能够相互协作地控制空调系统100D。
空调系统100E构成为与空调系统100D相同,但是在制冷剂回路200B具有一台或多台室内机1这一点上与空调系统100D不同。在图17中,例示了制冷剂回路200B具有一台换气装置3和一台室内机1的情况。由于空调系统100E的制冷剂回路图与图16相同,因此省略图示。
集中控制器20能够与控制装置50A和控制装置50B分别协作,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而且在本实施方式5中,例如在如空调系统100D那样,与制冷剂回路200B连接的空调设备全部是换气装置3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B仅使用换气装置3的RA温湿度检测单元32的检测值,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另外,即使在如空调系统100E那样,在与制冷剂回路200B连接的空调设备中包括有室内机1的情况下,在用户进行排除制冷剂回路200B的全部室内机1的选定操作后,控制装置50B也仅使用换气装置3的RA温湿度检测单元32的检测值,进行目标蒸发温度Te的调整处理。
图18是例示了用于求出图16的室内热交换器和换气装置冷却器各自的目标蒸发温度的目标温度导出信息的曲线图。在控制装置50B的存储部55储存有图18所例示那样的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在图18中,纵轴表示室内热交换器15或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8的蒸发温度,横轴表示湿度差ΔX。湿度差ΔXn例示了从当前的室内绝对湿度Xa减去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后的值。即,如图18所示,在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将湿度差ΔX和目标蒸发温度Te建立关联,通过将湿度差ΔXn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对照,能够求出目标蒸发温度Te。Te_max表示作为目标蒸发温度Te的最大值的最大蒸发温度,Te_min表示作为目标蒸发温度Te的最小值的最小蒸发温度。并且,在图18中示出了设定为高于湿度阈值X1的湿度阈值X3、和设定为低于0的湿度阈值X4。
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在湿度差ΔX为“0<ΔX<X1”的范围内,在湿度差ΔX与目标蒸发温度Te之间,存在若湿度差ΔX增加则目标蒸发温度Te减少那样的比例关系。另外,对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而言,在湿度差ΔX为0以下时,目标蒸发温度Te被设定为最大蒸发温度ET_max,在湿度差ΔX为X1以上时,目标蒸发温度Te被设定为最小蒸发温度ET_min。
而且,与图8的表相同,最大蒸发温度Te_max和最小蒸发温度Te_min按照每个蒸发温度等级设定有多个模式的值。在本实施方式5中,作为蒸发温度等级,也设定有蒸发温度相对较高的Hi等级和蒸发温度相对较低的Lo等级这两个模式。
在此,在制冷剂回路200B以Hi等级运转中,在湿度差ΔX比湿度阈值X3大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除湿能力不足而无法处理潜热负荷。因此,为了提高除湿能力,控制装置50B也可以从Hi等级移至Lo等级。另一方面,在制冷剂回路200B以Lo等级运转中,在湿度差ΔX比湿度阈值X4小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除湿能力充裕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蒸发温度。因此为了降低除湿能力,控制装置50B也可以从Lo等级移至Hi等级。
图19是表示图17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参照图19对基于空调系统100E的集中控制器20和控制装置50B的处理内容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工序,标注与图9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此,对制冷剂回路200B的全部室内机1设置于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场所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若用户经由集中控制器20的输入部21a,进行将第二制冷剂系统的全部室内机1排除的选定操作,则数据处理部22b将被选定为排除用的室内机1的地址向控制装置50B发送。于是,控制装置50B的取得处理部52识别有将第二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1排除的请求(步骤S501/是),使被选定为排除用的室内机1的地址存储于存储部55。此时,取得处理部52通过将被选定为排除用的室内机1的地址从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从而更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步骤S502)。
接下来,差值运算部53a根据被取得处理部52更新后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从第二制冷剂系统的换气装置3的温湿度传感器取得室内绝对湿度Xa。而且,差值运算部53a从取得的室内绝对湿度Xa减去室内目标绝对湿度Xa_tgt而求出湿度差ΔX(步骤S503)。
接下来,等级判定部53b判定是否满足湿度差ΔX为湿度阈值X1以下这样的湿度条件(步骤S504)。在湿度差ΔX满足湿度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504/是),等级判定部53b将等级设定信息设定为Hi等级(步骤S105)。另一方面,在湿度差ΔX不满足湿度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504/否),等级判定部53b将等级设定信息设定为Lo等级(步骤S106)。而且,空调系统100E与图9的情况相同地执行步骤S107和步骤S108的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用户不进行将第二制冷剂系统的全部室内机1排除的选定操作(步骤S501/否),则差值运算部53a根据现有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确定取得室内温度Ta和室内绝对湿度Xa的空调设备,并求出温度差ΔT和湿度差ΔX(图9的步骤S103)。而且,空调系统100E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执行图9的步骤S104~S108的处理。在此,在移至步骤S503或步骤S103的时刻在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包括有地址的空调设备相当于满足确定基准的空调设备。空调系统100E除了进行上述一系列的处理,也可以进行实施方式2的图11所示的步骤201~S203的一系列的处理。此外,在空调系统100D的情况下,能够省略步骤S501和S502的处理。
如以上那样,对于本实施方式5中的空调系统而言,在任意的制冷剂回路的全部室内机1的空气调节优先顺序低的情况下,或者在任意的制冷剂回路的空调设备全部是换气装置3的情况下,仅利用该制冷剂回路的换气装置3中的湿度差ΔX来决定目标蒸发温度Te。因此,即使在不知道温度差ΔT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节能化。对于其他效果和各代替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话虽如此,上述的实施方式1~4的空调系统也可以进行步骤S504的处理和与其附带的处理来代替步骤S104的处理和与其附带的处理。
<变形例>
图20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的空调系统中的区域划分的空气线图。图21是示出了图20所示的四个区域的每一个的蒸发温度等级的空气线图。如图20和图21所示,本变形例中的空调系统通过根据干球温度和绝对湿度分割而成的四个区域,能够切换第一制冷剂系统和第二制冷剂系统各自的蒸发温度等级。
如图20所示,将干球温度的阈值T0和绝对湿度的阈值X0作为边界,由OA温湿度检测单元31检测到的温度和湿度的值被分成区域I~IV四个区域。在处于区域I的情况下,由于外部空气为低温且低湿度,因此成为低显热负荷条件和低潜热负荷条件。在处于区域II的情况下,由于外部空气为低温且高湿度,因此成为低显热负荷条件和高潜热负荷条件。在处于区域III的情况下,由于外部空气为高温且低湿度,因此成为高显热负荷条件和低潜热负荷条件。在处于区域IV的情况下,由于外部空气为高温且高湿度,因此成为高显热负荷条件和高潜热负荷条件。
在区域I和区域II的低显热负荷条件下,由于控制显热的第一制冷剂系统的显热负荷小,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并降低冷却能力。因此,如图21所示,第一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等级能够设为Hi等级。另一方面,在区域III和区域IV的高显热负荷条件下,由于控制显热的第一制冷剂系统的显热负荷大,因此需要降低第一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并提高冷却能力。因此,如图21所示,第一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等级需要设为Lo等级。
在区域I和区域III的低潜热负荷条件下,由于控制潜热的第二制冷剂系统的潜热负荷小,因此能够提高第二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并降低除湿能力,因此,如图21所示,第二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等级能够设为Hi等级。另一方面,在区域II和区域IV的高潜热负荷条件下,由于控制潜热的第二制冷剂系统的潜热负荷大,因此需要降低第二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并提高除湿能力。因此如图21所示,第二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等级需要设为Lo等级。
在此,如以下那样决定作为各区域的阈值的干球温度的阈值T0和绝对湿度的阈值X0。在将第一制冷剂系统的目标蒸发温度Te作为Hi等级Tei_hi_min时,阈值T0是能够处理显热负荷的外部空气温度的最大值。即,如果在阈值T0以下,则即使是在Hi等级的蒸发温度范围内也能够达到目标温度。实际上,显热负荷不仅需要考虑外部空气的温湿度条件,还需要考虑人体和照明等的内部发热。但是,人体和照明等的内部发热量在一定程度上被假设为大楼或公寓楼等的每个物件,其变动较少,因此能够使用对每个物件所假设的值计算T0。
另一方面,在将第二制冷剂系统的目标蒸发温度Te作为Hi等级的Tev_hi_min时,阈值X0是能够处理潜热负荷的外部空气绝对湿度的最大值。即,如果在阈值X0以下,则即使是在Hi等级的蒸发温度范围内也能够达到目标湿度。实际上,潜热负荷不仅需要考虑外部空气的温湿度条件,还需要考虑人体和照明等的内部发热。但是,人体和照明等的内部发热量在一定程度上被假设为大楼或公寓楼等的每个物件,其变动较少,因此能够使用对每个物件所假设的值计算X0。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的空调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以空调系统100E的结构为前提,参照图22对本变形例的基于四个区域的蒸发温度等级的附加的调整处理进行说明。对于与图19相同的工序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变形例的空调系统100E与图22的情况相同地执行步骤S501~S504的一系列的处理。而且,在湿度差ΔX满足湿度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504/是),控制装置50B的等级判定部53b将第一制冷剂系统和第二制冷剂系统的双方的蒸发温度等级设定为Hi等级(步骤S105)。
另一方面,在湿度差ΔX不满足湿度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504/否),等级判定部53b从OA温湿度检测单元31取得外部空气的温湿度,并执行作为是四个区域中的哪一个的判定的区域判定。此外,湿度差ΔX不满足湿度条件的情况是指满足温度差ΔT大于温度阈值T1的条件、和湿度差ΔX大于湿度阈值X1的条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
即,在为区域IV的情况下(步骤S601/是),等级判定部53b将第一制冷剂系统和第二制冷剂系统的双方的蒸发温度等级设定为Lo等级。在不是区域IV的情况下(步骤S601/否),在区域I的情况下(步骤S602/区域I),等级判定部53b移至步骤S105的处理(步骤S105)。在为区域II的情况下(步骤S602/区域II),等级判定部53b将第一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等级设定为Hi等级,并将第二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等级设定为Lo等级(步骤S603)。在为区域III的情况下(步骤S602/区域III),等级判定部53b将第一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等级设定为Lo等级,并将第二制冷剂系统的蒸发温度等级设定为Hi等级(步骤S604)。
而且,空调系统100E与图22的情况相同地执行步骤S107和步骤S108的处理。在此,本变形例的空调系统100E除了进行上述一系列的处理,也可以进行实施方式2的图11所示的步骤S201~S203的一系列的处理。
如以上那样,在本变形例中的空调系统中,在不满足温湿度条件的情况下,目标温度调整部53从OA温湿度检测单元31取得检测值。而且,目标温度调整部53在外部空气为低温且低湿度时分别对第一制冷剂系统和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目标蒸发温度Te。目标温度调整部53在外部空气为低温且高湿度时对第一制冷剂系统使用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目标蒸发温度Te,并且对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目标蒸发温度Te。目标温度调整部53在外部空气为高温且低湿度时对第一制冷剂系统使用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目标蒸发温度Te,并且对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目标蒸发温度Te。目标温度调整部53在外部空气为高温且高湿度时分别对第一制冷剂系统和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目标蒸发温度Te。即,根据本变形例中的空调系统,能够降低蒸发温度的模式会增加,因此能够更灵活地实现进一步的节能化。
在本变形例中,例示了控制装置50A与控制装置50B协作进行蒸发温度等级的设定处理等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空调系统100D和100E例如也可以在室外机2或室外机4的内部或外部具有一个兼具控制装置50A的功能和控制装置50B的功能的控制装置。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是空调系统中的优选的具体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形态。例如,在上述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图中,存在各结构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际的大小关系不同的情况。另外,对于用后标进行区别等的多个同种类的设备等,在不需要特别地进行区别、确定的情况下,也存在省略后标来记载的情况。
此外,在图1中,例示了空调系统100具有三台室内机1和一台换气装置3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空调系统100也可以具有一台、两台、或四台以上的室内机1。同样,空调系统100也可以具有两台以上的换气装置3。对于实施方式2~5中的空调系统也是相同的。另外,在图2和图16中,例示了第一膨胀阀14a设置于室内机1,第二膨胀阀14b设置于换气装置3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膨胀阀14a和第二膨胀阀14b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2或室外机4。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集中控制器20、20A、以及20B具有由触摸面板构成的输入显示部21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输入显示部21也可以将由包括物理按钮等而构成的输入部21a、和例如由液晶显示器构成的显示部21b分离配置。
在图7中,例示了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为曲线图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也可以是与图7所示的曲线图相同地将温度差ΔT与目标蒸发温度Te建立关联的表格信息。在图18中,例示了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为曲线图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也可以是与图18所示的曲线图相同地将湿度差ΔX与目标蒸发温度Te建立关联的表格信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蒸发温度等级分为Hi等级和Lo等级两个阶段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蒸发温度等级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上而设定。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温湿度传感器等检测的湿度为绝对湿度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温湿度传感器等也可以检测相对湿度。但是,若使用相对湿度进行运算处理,则受到温度的影响,因室内温度而舒适性发生变化,因此优选温湿度传感器等是检测绝对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然而,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各空调设备分别具有检测空调对象空间S的空气的温度和绝对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各空调设备也可以分别具有检测空调对象空间S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检测空调对象空间S的空气的绝对湿度的湿度传感器。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原则上使用基于代表设备的温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判定是否满足温湿度条件或湿度条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针对满足确定基准的全部空调设备的温湿度传感器各自的检测值,判定是否满足温湿度条件或湿度条件,从而进行蒸发温度等级的切换处理。另外,也可以根据将满足确定基准的全部空调设备的温湿度传感器各自的检测值平均后的值,判定是否满足温湿度条件或湿度条件,从而进行蒸发温度等级的切换处理。
附图标记说明
1、1001...室内机;2、1002...室外机;3、1003...换气装置;4...室外机;11、11A、11B...压缩机;12、12A、12B...四通阀;13、13A、13B...室外热交换器;14a...第一膨胀阀;14b...第二膨胀阀;15...室内热交换器;16、16A、16B...室外送风机;17...室内送风机;18...换气装置热交换器;19a...供气用送风机;19b...排气用送风机;20、20A、20B...集中控制器;21...输入显示部;21a...输入部;21b...显示部;22...控制部;22a...显示处理部;22b...数据处理部;23...存储部;30...总热交换器;31...OA温湿度检测单元;32...RA温湿度检测单元;42...蒸发温度检测单元;43...吸入温湿度检测单元;50、50B、50C...控制装置;51...控制部;52...取得处理部;53...目标温度调整部;53a...差值运算部;53b...等级判定部;53c...目标温度决定部;54...空调控制部;55...存储部;60...通信装置;61...湿度传感器;100、100C、100D、100E、110、1000...空调系统;100A...第一空调系统;100B...第二空调系统;102、102a、102b...制冷剂配管;200、200A、200B...制冷剂回路;T0...阈值;T1...温度阈值;T2...舒适温度阈值;Ta...室内温度;Ta_tgt...室内目标温度;Te...目标蒸发温度;Te_max...最大蒸发温度;Te_min...最小蒸发温度;X0...阈值;X1...湿度阈值;X2...舒适湿度阈值;X3、X4...湿度阈值;Xa...室内绝对湿度;Xa_tgt...室内目标绝对湿度;ΔT、ΔTn...温度差;ΔX、ΔXn...湿度差。
Claims (15)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冷剂系统,其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室外机、一台或多台室内机、以及一台或多台换气装置,并供制冷剂循环;和
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制冷剂系统,
所述制冷剂系统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第一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第二膨胀阀以及换气装置冷却器,
所述室外机具有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
所述室内机具有所述室内热交换器,
所述换气装置具有所述换气装置冷却器,
在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分别设置有检测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温湿度检测单元,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
目标温度调整部,其确定满足确定基准的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并基于在确定的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设置的所述温湿度检测单元的检测值来调整目标蒸发温度,并且在调整该目标蒸发温度时,不使用在不满足所述确定基准的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设置的所述温湿度检测单元的检测值,所述确定基准用于确定在与对舒适性的影响的大小对应的空气调节优先顺序相对较高的场所配置的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和
空调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制冷剂系统,以使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各自的蒸发温度成为在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中调整后的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设备,其将与所述确定基准对应的确定基准信息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
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基于从所述控制设备发送的所述确定基准信息,来确定满足所述确定基准的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设备接受选定基于在所述空调对象空间中的配置的空气调节优先顺序相对较低的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的操作,并将所选定的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的识别信息作为所述确定基准信息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设备取得设置于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人体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并基于所取得的所述检测信息抽出在一定时间以上不存在人的区域,将与抽出的区域对应的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的识别信息作为所述确定基准信息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还具有:
存储部,其存储包括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各自的识别信息在内的监视对象设备信息;和
取得处理部,其从所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作为所述确定基准信息的识别信息,并更新所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
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使用由所述取得处理部更新后的所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来确定满足所述确定基准的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从在满足所述确定基准的所述室内机和所述换气装置中的至少一台设置的所述温湿度检测单元取得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求出所取得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和所取得的湿度与目标湿度之间的湿度差,并使用求出的所述温度差和所述湿度差中的至少一个来调整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设备具有与设置于其他制冷剂系统并具备检测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的另外的换气装置进行通信的功能,并且在接受了将所述换气装置排除并增加所述另外的换气装置的选定操作时,将该换气装置和该另外的换气装置各自的识别信息作为所述确定基准信息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
所述取得处理部从所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所述换气装置的识别信息,并且在所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增加所述另外的换气装置的识别信息并更新所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
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从设置于满足所述确定基准的所述室内机的所述温湿度检测单元取得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求出所取得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并且从所述另外的换气装置的所述湿度传感器取得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湿度,求出所取得的湿度与目标湿度之间的湿度差,使用求出的所述温度差和所述湿度差中的至少一个来调整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通信装置,其具备检测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设备在接受了将所述换气装置排除并增加所述通信装置的选定操作时,将该换气装置和该通信装置各自的识别信息作为所述确定基准信息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
所述取得处理部从所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所述换气装置的识别信息,并且增加所述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并更新所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
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从设置于满足所述确定基准的所述室内机的所述温湿度检测单元取得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求出所取得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并且从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湿度传感器取得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湿度,求出所取得的湿度与目标湿度之间的湿度差,使用求出的所述温度差和所述湿度差中的至少一个来调整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设备在接受了将全部所述室内机排除的选定操作时,将全部所述室内机的识别信息作为所述确定基准信息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
所述取得处理部从所述监视对象设备信息中排除全部所述室内机各自的识别信息,
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从设置于所述换气装置的所述温湿度检测单元取得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湿度,求出所取得的湿度与目标湿度之间的湿度差,并使用求出的所述湿度差来调整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部存储将所述温度差或所述湿度差与所述目标蒸发温度建立关联的目标温度导出信息,
在所述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存在有将蒸发温度设定得相对较高的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和将蒸发温度设定得比所述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低的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
在所述温度差为温度阈值以下并且所述湿度差为湿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使用所述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部存储将所述湿度差与所述目标蒸发温度建立关联的目标温度导出信息,
在所述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中存在有将蒸发温度设定得相对较高的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和将蒸发温度设定得比所述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低的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
在所述湿度差为湿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使用所述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检测外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外部空气温湿度检测单元,
所述制冷剂系统具有两台所述室外机,并且具有:
第一制冷剂系统,其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一方的所述室外机和一台或多台所述室内机,并供制冷剂循环;和
第二制冷剂系统,其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另一方的所述室外机和一台或多台所述换气装置,并供制冷剂循环,
对于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而言,
在满足所述温度差大于所述温度阈值的条件和所述湿度差大于所述湿度阈值的条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从所述外部空气温湿度检测单元取得检测值,
在外部空气为低温且低湿度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制冷剂系统和所述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在外部空气为低温且高湿度时,对所述第一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并且对所述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在外部空气为高温且低湿度时,对所述第一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并且对所述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在外部空气为高温且高湿度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制冷剂系统和所述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检测外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外部空气温湿度检测单元,
所述制冷剂系统具有两台所述室外机,并且具有:
第一制冷剂系统,其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一方的所述室外机和一台或多台所述室内机,并供制冷剂循环;和
第二制冷剂系统,其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有另一方的所述室外机和一台或多台所述换气装置,并供制冷剂循环,
对于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而言,
在满足所述湿度差大于所述湿度阈值的条件的情况下,从所述外部空气温湿度检测单元取得检测值,
在外部空气为低温且低湿度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制冷剂系统和所述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在外部空气为低温且高湿度时,对所述第一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并且对所述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在外部空气为高温且低湿度时,对所述第一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并且对所述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高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在外部空气为高温且高湿度时,分别对所述第一制冷剂系统和所述第二制冷剂系统使用所述低目标温度导出信息来决定所述目标蒸发温度。
14.根据权利要求6~8以及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只有在所述温度差小于被设定得比温度阈值大的舒适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湿度差小于被设定得比湿度阈值大的舒适湿度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执行所述目标蒸发温度的调整。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只有在所述温度差小于被设定得比温度阈值大的舒适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湿度差小于被设定得比湿度阈值大的舒适湿度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目标温度调整部执行所述目标蒸发温度的调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7/020497 WO2018220803A1 (ja) | 2017-06-01 | 2017-06-01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62925A CN110662925A (zh) | 2020-01-07 |
CN110662925B true CN110662925B (zh) | 2021-05-25 |
Family
ID=64455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91203.8A Active CN110662925B (zh) | 2017-06-01 | 2017-06-01 | 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36474B2 (zh) |
JP (1) | JP6808033B2 (zh) |
CN (1) | CN110662925B (zh) |
DE (1) | DE112017007594T5 (zh) |
WO (1) | WO201822080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21645B2 (en) * | 2018-10-24 | 2023-11-21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Wireless remote indoor sensor for home automation |
JP7101605B2 (ja) * | 2018-12-10 | 2022-07-15 |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 空調配置方法及び空調配置システム |
CN111442507B (zh) * | 2020-04-07 | 2022-07-19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
JP7075019B2 (ja) | 2020-07-13 | 2022-05-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WO2022044325A1 (ja) * | 2020-08-31 | 2022-03-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換気報知装置および換気報知プログラム |
US20230116421A1 (en) * | 2020-11-11 | 2023-04-13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Control device,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
BR102020026026A2 (pt) * | 2020-12-18 | 2022-06-28 | Robert Bosch Limitada | Método e sistema de gerenciamento de conforto térmico em ambientes com ar-condicionado |
CN112762641B (zh) * | 2020-12-31 | 2022-10-25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回热器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
CN112797668A (zh) * | 2020-12-31 | 2021-05-14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水冷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EP4109051A3 (en) * | 2021-06-22 | 2023-02-15 | SMC Corporation | Humidity measuring device |
CN114110884B (zh) * | 2021-11-24 | 2023-06-30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3983587B (zh) * | 2021-11-30 | 2023-01-31 |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及其除湿方法 |
CN114279057B (zh) * | 2021-12-29 | 2023-10-17 | 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
CN114413443A (zh) * | 2022-01-14 | 2022-04-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新风调节空调系统、空调器 |
US11815280B2 (en) * | 2022-01-31 | 2023-11-14 | Mitsubishi Electric U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a fan in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WO2024095444A1 (ja) * | 2022-11-04 | 2024-05-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65410A (ja) * | 1998-08-21 | 2000-03-0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JP2005036989A (ja) * | 2003-07-15 | 2005-02-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CN101769574A (zh) * | 2009-01-07 | 2010-07-0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CN102734903A (zh) * | 2011-03-31 | 2012-10-17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JP2013204899A (ja) * | 2012-03-28 | 2013-10-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CN203615545U (zh) * | 2013-11-15 | 2014-05-2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5026846A (zh) * | 2013-03-05 | 2015-11-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CN105518396A (zh) * | 2013-09-24 | 2016-04-2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32739A (ja) * | 1994-06-10 | 1995-12-22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695034B (zh) * | 2002-10-30 | 2010-11-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JP4330348B2 (ja) * | 2003-02-10 | 2009-09-16 | トリニティ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装置付塗装設備とその制御システム |
KR100792520B1 (ko) | 2006-10-25 | 2008-01-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시스템 에어컨의 운전제어방법 |
KR100810508B1 (ko) * | 2007-01-05 | 2008-03-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시스템 에어컨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5445493B2 (ja) | 2011-03-16 | 2014-03-19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多室型空気調和装置 |
JP5954995B2 (ja) * | 2012-01-12 | 2016-07-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4246395B (zh) * | 2012-03-15 | 2016-08-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AU2012392672B2 (en) * | 2012-10-18 | 2015-06-11 | Daikin Europe N.V.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04782140B9 (zh) * | 2012-11-13 | 2019-01-1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和系统以及中央管理装置 |
EP2924368B1 (en) * | 2012-11-22 | 2019-02-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and oper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US10330335B2 (en) * | 2013-02-07 | 2019-06-25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 operational mode of a building control component |
WO2014184883A1 (ja) | 2013-05-14 | 2014-11-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JP5780280B2 (ja) * | 2013-09-30 | 2015-09-1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WO2015173910A1 (ja) | 2014-05-14 | 2015-11-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JP2016003805A (ja) * | 2014-06-16 | 2016-01-12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WO2016016918A1 (ja) * | 2014-07-28 | 2016-02-04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6138666A (ja) * | 2015-01-26 | 2016-08-04 |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 空気調和機 |
JP6497195B2 (ja) * | 2015-04-28 | 2019-04-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装置 |
US10760810B2 (en) * | 2016-04-15 | 2020-09-01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Equipment management system |
JP6376189B2 (ja) * | 2016-09-05 | 2018-08-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室内ユニット |
-
2017
- 2017-06-01 WO PCT/JP2017/020497 patent/WO201822080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6-01 DE DE112017007594.7T patent/DE112017007594T5/de active Pending
- 2017-06-01 US US16/605,074 patent/US11536474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6-01 JP JP2019521883A patent/JP6808033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6-01 CN CN201780091203.8A patent/CN1106629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65410A (ja) * | 1998-08-21 | 2000-03-0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JP2005036989A (ja) * | 2003-07-15 | 2005-02-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CN101769574A (zh) * | 2009-01-07 | 2010-07-0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CN102734903A (zh) * | 2011-03-31 | 2012-10-17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JP2013204899A (ja) * | 2012-03-28 | 2013-10-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CN105026846A (zh) * | 2013-03-05 | 2015-11-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CN105518396A (zh) * | 2013-09-24 | 2016-04-2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 |
CN203615545U (zh) * | 2013-11-15 | 2014-05-2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300489A1 (en) | 2020-09-24 |
DE112017007594T5 (de) | 2020-03-12 |
CN110662925A (zh) | 2020-01-07 |
JPWO2018220803A1 (ja) | 2019-12-12 |
JP6808033B2 (ja) | 2021-01-06 |
US11536474B2 (en) | 2022-12-27 |
WO2018220803A1 (ja) | 2018-1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62925B (zh) | 空调系统 | |
US10088211B2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EP2187141B1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JP5058325B2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EP2333442B1 (en) | Air conditioner controller | |
JP5180172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JP2011089683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冷凍装置の制御装置 | |
AU2016392133B2 (en) | Air-conditioning control system and remote control device | |
JP6058036B2 (ja) | 制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US10088191B2 (en) | Occupancy based control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WO2020003447A1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JP2011144956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 |
KR101936634B1 (ko) | 공기조화기를 포함한 중앙관리 시스템 | |
JP5452284B2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KR101962164B1 (ko) | 공기조화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WO2019159241A1 (ja) | 空調システム、空調制御装置、空調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KR20200114321A (ko) | 공조 실내기 제어방법, 이를 이용하는 컨트롤러 및 공조기 | |
JP2020009004A (ja) |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集中制御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6038264B1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JP2023047932A (ja) | 空調装置、制御装置、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制御方法 | |
WO2022059100A1 (ja) | 制御装置、換気システム、空調装置、換気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00065410A (ja)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US20250075927A1 (en) | Whole buildin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JP7515998B2 (ja) | 空調機及び空調制御方法 | |
JP2023147391A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