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2284A - 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62284A CN110462284A CN201880021546.1A CN201880021546A CN110462284A CN 110462284 A CN110462284 A CN 110462284A CN 201880021546 A CN201880021546 A CN 201880021546A CN 110462284 A CN110462284 A CN 1104622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mp
- substrate
- light
- light source
- sad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1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F21S43/19—Attachment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9/00—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10—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能够接近配置不同的灯,并且防止灯体的尺寸及配件数的增加。在将利用第一光源(L1)的照射光而发光的第一灯(W)与利用第二光源(L2)的照射光而发光的第二灯(T)接近配置的车辆的照明装置(20)中,具有供第一光源(L1)安装的第一基板(100)。第一基板(100)作为遮光的遮光壁而发挥作用,以使第二光源(L2)的照射光不会向第一灯(W)侧泄露。具有将第一灯(W)与第二灯(T)一体地收纳的壳体(22),在壳体(22)设有在方向中央的主灯体区域(M)、以及从该主灯体区域(M)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副灯体区域(S)。将第一灯(W)与第二灯(T)的一部分配设在副灯体区域(S)。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特别涉及在单一的壳体内接近配置不同类型的灯而形成的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其将接近配置的多个不同类型的灯收纳在单一的壳体,由单一的外透镜进行覆盖。
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一种照明装置,其在尾灯的车宽方向外侧接近配置有转向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4/15735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照明装置中,为了在尾灯与转向灯之间设置遮光壁,在接近配置不同类型的灯时,需要设置防止相互的照射光发生干涉的遮光结构。与此相对,虽然可以考虑延长灯的反射器之间所接触的部分来作为遮光壁发挥作用、或者配置在灯之间具有遮光功能的延伸部件的结构,但当形成上述结构时,存在容易增加灯体的尺寸及配件数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其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能够接近配置不同的灯,并且防止灯体的尺寸及配件数的增加。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在将利用第一光源(L1)的照射光而发光的第一灯(W)与利用第二光源(L2)的照射光而发光的第二灯(T)接近配置的车辆的照明装置(20)中,具有安装所述第一光源(L1)的第一基板(100),所述第一基板(100)作为遮光的遮光壁发挥作用,以使所述第二光源(L2)的照射光不会向所述第一灯(W)侧泄露。
另外,第二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第一灯(W)与所述第二灯(T)一体地收纳的壳体(22),在所述壳体(22)设有车宽方向中央的主灯体区域(M)、以及从该主灯体区域(M)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副灯体区域(S),所述第一灯(W)与所述第二灯(T)的一部分配设在所述副灯体区域(S)。
另外,第三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W)具有凹状的反射器部(33),该反射器部(33)形成有将所述第一光源(L1)的照射光向车体后方反射的反射器面(37、39),在所述反射器部(33)的未形成有所述反射器面(37、39)的位置设有开口(36),所述第一基板(100)堵塞所述开口(36)而固定在所述反射器部(33)。
另外,第四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基板(100)固定在所述反射器部(33)时,所述开口(36)的车体后方侧的缘部分(31a)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0)的车体后方侧。
另外,第五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部(33)的开口(36)形成在所述反射器部(33)的车体下方侧,在将所述第一基板(100)固定在所述反射器部(33)时,所述第一基板(100)的平面部指向于车体上下方向,所述第一灯(W)接近配置在所述第二灯(T)的上侧。
另外,第六特征在于,具有安装所述第二光源(L2)的第二基板(80),所述第一基板(100)与所述第二基板(80)以不同的角度进行配设。
此外,第七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W)为转向灯,所述第二灯(T)为尾灯。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特征,因为在将利用第一光源(L1)的照射光而发光的第一灯(W)与利用第二光源(L2)的照射光而发光的第二灯(T)接近配置的车辆的照明装置(20)中,具有安装所述第一光源(L1)的第一基板(100),所述第一基板(100)作为遮光的遮光壁而发挥作用,以使所述第二光源(L2)的照射光不会向所述第一灯(W)侧泄露,所以,在接近配置两个灯时,为了使相互的照射光不会发生干涉而需要遮光壁,通过使安装有一侧的灯的光源的基板兼而用做遮光壁,不需要另外设置遮光壁,能够使两灯最大限度地接近而实现照明装置的小型化。另外,不需要将遮光壁作为分体配件而设置,能够防止配件的增加。
根据第二特征,因为具有将所述第一灯(W)与所述第二灯(T)一体地收纳的壳体(22),在所述壳体(22)设有车宽方向中央的主灯体区域(M)、以及从该主灯体区域(M)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副灯体区域(S),所述第一灯(W)与所述第二灯(T)的一部分配设在所述副灯体区域(S),所以,通过在副灯体区域配设第一灯,第一灯从主灯体区域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能够提高第一灯的可视性。另外,能够在副灯体区域内接近配置第一灯与第二灯,得到设计性较高的照明装置。
根据第三特征,因为所述第一灯(W)具有凹状的反射器部(33),该反射器部(33)形成有将所述第一光源(L1)的照射光向车体后方反射的反射器面(37、39),在所述反射器部(33)的未形成有所述反射器面(37、39)的位置设有开口(36),所述第一基板(100)堵塞所述开口(36)而固定在所述反射器部(33),所以,通过利用第一基板堵塞反射器部的开口,能够使第一基板作为反射器部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并且作为遮光壁而发挥作用,以使第二灯的照射光不会向第一灯的反射器面泄露。
根据第四特征,因为在将所述第一基板(100)固定在所述反射器部(33)时,所述开口(36)的车体后方侧的缘部分(31a)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0)的车体后方侧,所以,在从车体后方观察照明装置时,利用开口的缘部分遮挡第一基板,能够提高外观性。
根据第五特征,因为所述反射器部(33)的开口(36)形成在所述反射器部(33)的车体下方侧,在将所述第一基板(100)固定在所述反射器部(33)时,所述第一基板(100)的平面部指向于车体上下方向,所述第一灯(W)接近配置在所述第二灯(T)的上侧,所以,能够使第一灯位于上侧,接近配置第一灯及第二灯。另外,通过使第一基板的平面部指向于车体上下方向,利用开口的缘部分容易遮挡第一基板整体。
根据第六特征,因为具有安装所述第二光源(L2)的第二基板(80),所述第一基板(100)与所述第二基板(80)以不同的角度进行配设,所以,由第一基板构成第一灯与第二灯之间的遮光壁,容易实现灯体的小型化。另外,构成为使第一光源的照射光利用反射器进行反射而向车体后方照射,并且使第二光源的照射方向指向车体后方,能够使第一灯及第二灯的照明方式相互不同。
根据第七特征,因为所述第一灯(W)为转向灯,所述第二灯(T)为尾灯,所以,相对于始终亮灯的尾灯,转向灯只在工作时闪烁,因此,与组合了能够继续亮灯状态的照明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热量处于有利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鞍乘式车辆的尾灯装置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尾灯装置附近的侧视图。
图3是尾灯装置附近的后视图。
图4是尾灯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尾灯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6是尾灯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尾灯装置的后视图。
图8是延伸部件的主视图。
图9是从图4的状态拆除外透镜及延伸部件后的主视图。
图10是从图9的状态拆除红色透镜后的主视图。
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拆除内透镜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是延伸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延伸部件的仰视图。
图14是安装了第一基板后的延伸部件的仰视图。
图15是安装了第一基板后的延伸部件的立体图。
图16是图4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图4的XVII-XVI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应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的尾灯装置20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机动二轮车1是在转向手柄2与座椅19之间设有驾驶员放置双脚的低底面地板11的脚踏式鞍乘式车辆。在钢管制的主框架F4的前端部固定有旋转自如地轴支承转向杆F1的头管F2。在转向杆F1的上端部固定有转向手柄2,在头管F2的下端部固定有底梁F3。在底梁F3固定有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前轮WF的左右一对前叉8,在前叉8安装有覆盖前轮WF的上方的前轮挡泥板7。
从头管F2向车体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F4与指向车体后方的底部车架F5连接。在底部车架F5的后端部连结有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后车架F7,在主框架F4与后车架F7之间配设有加固管F6。在底部车架F5的后端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有一体地构成发动机与变速器的摆动单元13的连杆机构12。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的摆动单元13的后端部利用后缓冲16悬挂在后车架F7。在摆动单元13的上部配设有空气滤清器箱15。
头管F2的车体前方由支承作为前组合灯的前照灯装置26的车头罩5覆盖,头管F2的车体后方由后板3覆盖。在安装有细长形状的罩部件6的前照灯26的上方配设有挡风屏4。
在后板3的下方连结有具有低底面地板11的底板10。在底板10的后上方连结有覆盖后车架F7的左右一对后罩18。在后罩18的后部安装有乘员所把持的扶手杆17,在扶手杆17的下方配设有作为后组合灯的尾灯装置20。在尾灯装置20的下方配设有后挡泥板14。
图2是尾灯装置20附近的侧视图。另外,图3是尾灯装置20附近的后视图。尾灯装置20使其露出面从开口面对车体后方而进行配设,该开口在左右后罩18、扶手杆17、以及具有牌照灯14a的后挡泥板14之间形成。尾灯装置20具有: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大致梯形的主灯体区域M、以及从主灯体区域M的下部向下方倾斜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副灯体区域S。副灯体区域S的外侧被作为外包装配件的突出部18a覆盖。
图4是尾灯装置20的主视图。尾灯装置20是具有与车辆的电源联动而亮灯的尾灯、报告制动操作的制动灯、以及作为方向指示灯的转向灯的组合灯,构成为在由有色不透明的树脂等形成的单一的壳体22收纳有安装LED光源的基板及内透镜等,并利用由无色透明的树脂等形成的单一的外透镜21进行覆盖。在该图中,图示的左侧表示安装了外透镜21的状态,图示的右侧表示拆除了外透镜21后的状态。尾灯的光源与制动灯的光源为同一LED,通过进一步增强发光强度,能够作为制动灯而发挥作用。
尾灯装置20的发光面由上侧尾灯部20a、下侧尾灯部20b以及转向灯W构成。在上侧尾灯部20a与下侧尾灯部20b之间形成有不发光区域20c。上侧尾灯部20a由在单一的红色透镜50设置的上侧红色透镜区划部51形成,另外,下侧尾灯部20b由在相同的红色透镜50设置的下侧红色透镜区划部52形成。在红色透镜50的表面侧配设有由有色不透明的树脂等形成的延伸部件30。延伸部件30形成有区划上侧红色透镜区划部51与下侧红色透镜区划部52之间的不发光区域20c,并且在车宽方向外侧下方形成有转向灯W。
在壳体22设有构成副灯体区域S的突出部24,在该突出部24收纳有在上下接近配置的细长形状的转向灯W以及下侧尾灯部20b的一部分即尾灯T。由此,转向灯W配置在从主灯体区域M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副灯体区域S,能够提高转向灯W的可视性。另外,能够在副灯体区域S内接近配置转向灯W与尾灯T,从而得到具有崭新的设计性的尾灯装置20。
延伸部件30利用螺钉等紧固部件53固定在壳体22。另外,在壳体22的车体下方侧端部设有用于将尾灯装置20固定在车体侧的第一支柱23a。
图5是尾灯装置20的左侧视图。另外,图6是尾灯装置20的俯视图,图7是尾灯装置20的后视图。外透镜21向车体后方大幅延伸,并且在车体侧视观察下形成为朝向后上方的形状。红色透镜50及延伸部件30接近配置在该外透镜21的后表面侧。
在壳体22的背面侧分别设有左右一对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二支柱23b、以及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第三支柱23c,在壳体22的车体上方侧端部设有左右一对第四支柱23d。向各灯供给电力的线束25连结在壳体22的车体上方且靠近左侧的位置。
图8是延伸部件30的主视图。延伸部件30构成为,在车宽方向延伸的主体部31的左右端部设有向斜上方延伸的上侧延伸部32、以及向斜下方延伸的反射器部33。转向灯W通过由外透镜21(参照图4)覆盖凹状的反射器部33的车体后方侧而构成。在上侧延伸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边缘设有紧固部件53的基座34及配线支承部35。
图9是从图4的状态拆除外透镜21及延伸部件30后的主视图。红色透镜50利用通过贯通孔53a而固定延伸部件30的紧固部件53,紧固并固定在壳体22。在壳体22的周缘形成有外透镜21所卡合的槽22a。在壳体22的突出部24中,在槽22a与尾灯T之间设有收纳延伸部件30的反射器部33的收纳凹部22b。延伸部件30也具有作为遮挡部件的功能,使在壳体22的底部固定的第二基板80及配线81、82在外侧不可见。平面部指向于车体前后方向的第二基板80与下侧红色透镜区划部52对应而安装构成尾灯T的LED光源。配线81、82向安装有转向灯W的LED光源的第一基板(参照图14)供给电力。
图10是从图9的状态拆除红色透镜50后的主视图。在红色透镜50的后表面侧配设有由无色透明的树脂等形成的内透镜90、以及位于内透镜90的车体上方侧的遮挡部件60。
在内透镜90形成有与上侧红色透镜区划部51对应的纵长形状的上侧内透镜区划部91、以及与下侧红色透镜区划部52对应的纵长形状的下侧内透镜区划部92。在上侧内透镜区划部91的车体前方侧配设有LED光源L,在下侧内透镜区划部92的车体前方侧配设有第二LED光源L2。对上侧内透镜区划部91及下侧内透镜区划部92的表面侧施行透镜切割,对一个LED光源提供一个发光区划。
遮挡部件60的下端部形成为沿着上侧内透镜区划部91的上缘的形状,由此,具有在上侧内透镜区划部91发光时使上侧的轮郭明确的功能。在遮挡部件60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有螺钉等紧固部件62的基座61,紧固部件62将内透镜90及遮挡部件60紧固并固定于壳体22。
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拆除内透镜90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内透镜90在遮挡部件60之前安装在壳体22,由紧固部件62紧固并固定而构成,但在该图中,表示了再次只安装遮挡部件60后的状态。
在壳体22固定有安装使上侧尾灯部20a发光的共计12个LED光源L的上侧基板70、以及安装使下侧尾灯部20b发光的共计15个第二LED光源L2的第二基板80。在上侧基板70的车宽方向右侧设有线束25所连接的连接器72。另外,在上侧基板70的车宽方向左侧设有向第二基板80供给电力的配线83所连接的连接器84。此外,在第二基板80的左右端部设有向安装转向灯W的LED光源的第一基板(参照图14)供给电力的配线81、82。
图12是延伸部件30的立体图。另外,图13是延伸部件30的仰视图。构成转向灯W的反射器部33形成为向车体前方膨出的凹形状。该凹形状的车体前方侧的壁形成为使两个弯曲面组合的形状,构成转向灯W的第一反射器面37。另外,凹形状的顶壁构成设有多个直线状的透镜切割的第二反射器面39。而且,在凹形状的底面部分形成有用于使转向灯W的第一LED光源L1面对的开口36。开口36的车体后方侧的缘部分31a形成为与反射器部33的车体上方侧相同的形状。
在第一反射器面37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与第一反射器面37及第二反射器面39相同的设计来提高外观性的虚设部38。在虚设部38的车体后方侧连结有与形成了螺孔40a的凸台40相连的肋部44。在凸台40接近配置有第一定位突起41。另外,在车宽方向外侧的第一反射器面37的后方侧设有第二定位突起42及钩状的卡合突起43。
图14是安装了第一基板100后的延伸部件30的仰视图。另外,图15是安装了第一基板100后的延伸部件30的立体图。在左右一对第一基板100安装有使转向灯W发光的两个第一LED光源L1。第一基板100在使第一定位突起41、第二定位突起42及卡合突起43卡合的基础上,通过紧固螺钉等紧固部件101,堵塞开口36而固定在反射器部33。由此,两个第一LED光源L1配设在第一反射器面37的弯曲部的大致中央,第一LED光源L1的照射光通过被第一反射器面37及第二反射器面39反射而向车体后方照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第一基板100堵塞反射器部33的开口36,第一基板100作为反射器部33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并且作为遮光壁而发挥作用,使尾灯T的照射光不会向转向灯W的反射器面37、39泄露。由此,不必另外设置遮光壁而能够抑制配件数的增加,并且能够接近配置尾灯T与转向灯W,从而减小尾灯装置20的上下尺寸。另外,在将第一基板100安装在反射器部33时,第一基板100的平面部指向于车体上下方向,并且开口36的车体后方侧的缘部分31a位于第一基板100的车体后方侧,所以,在从车体后方观察尾灯装置20时,利用开口36的缘部分31a遮挡第一基板100,能够提高外观性。
图16是图4的XVI-XVI线剖视图。另外,图17是图4的XVII-XVII线剖视图。开口36的缘部分31a构成为,不只位于第一基板100的车体后方侧,而且缘部分31a的上表面与第一LED光源L1的安装面齐平。另外,在缘部分31a的下部形成有向车体下方侧的折返部,具有在下侧红色透镜区划部52发光时使上侧的轮郭明确的功能。位于第一反射器面37的车体前方侧的卡合突起43也具有防止第二LED光源L2的照射光从通过卡合突起43的贯通孔向转向灯W侧侵入的功能。
安装有第二LED光源L2的第二基板80指向于车体上下方向而进行配设,另一方面,安装有第一LED光源L1的第一基板100在比车体前后方向稍微靠近后下方进行配设,双方指向于大体90度差异的方向上。由此,能够使转向灯W与尾灯T尽可能地接近,减小尾灯装置20的上下尺寸。
使转向灯W发光的第一LED光源L1的照射光C1由反射器面37、39进行反射并向车体后方照射。另一方面,使尾灯T发光的第二LED光源L2在车辆的电源打开期间持续亮灯,其照射光C2通过内透镜90的下侧内透镜区划部92而向车体后方照射,此外,照射光C3持续照射第一基板100的下表面。但是,因为转向灯W只在行驶中需要的时候闪烁,所以第一基板100的温度难以上升,不需要特殊的热措施,第一基板100适合兼而作为遮光板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尾灯装置的形状及结构、红色透镜及内透镜的形状及结构、发光面的形状、LED光源的个数、第一基板的形状及结构、延伸部件的形状及结构、以及开口及反射器面的形状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接近配置两个类型不同的灯时,通过将在一侧的灯的反射器部设置的开口由基板堵塞、将该基板作为遮光壁加以利用而不单独设置独立的遮光壁来接近配置两灯、减小灯体尺寸的结构不限于尾灯装置,也可以应用在车体前方侧配设的照明装置中。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两个类型不同的灯为转向灯与尾灯,但例如也可以为转向灯与位置灯、尾灯与位置灯、转向灯与前照灯等的组合。本发明的鞍乘式车辆的尾灯装置不限于机动二轮车,可以应用在鞍乘式的三轮车及四轮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动二轮车(鞍乘式车辆);20尾灯装置(照明装置);30延伸部件;31a缘部分;33反射器部;36开口;37,39反射器面;W转向灯(第一灯);T尾灯(第二灯);80第二基板;100第一基板;L1第一LED光源(第一光源);L2第二LED光源(第二光源);M主灯体区域;S副灯体区域。
Claims (7)
1.一种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将利用第一光源(L1)的照射光而发光的第一灯(W)与利用第二光源(L2)的照射光而发光的第二灯(T)接近配置,该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20)的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基板(100),供所述第一光源(L1)安装,
所述第一基板(100)作为遮光的遮光壁而发挥作用,以使所述第二光源(L2)的照射光不会向所述第一灯(W)侧泄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壳体(22),其将所述第一灯(W)与所述第二灯(T)一体地收纳,
在所述壳体(22)设有车宽方向中央的主灯体区域(M)、以及从所述主灯体区域(M)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副灯体区域(S),
所述第一灯(W)与所述第二灯(T)的一部分配设在所述副灯体区域(S)。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灯(W)具有凹状的反射器部(33),该反射器部(33)形成有将所述第一光源(L1)的照射光向车体后方反射的反射器面(37、39),
在所述反射器部(33)的未形成有所述反射器面(37、39)的位置设有开口(36),
所述第一基板(100)堵塞所述开口(36)而固定在所述反射器部(3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基板(100)固定在所述反射器部(33)时,所述开口(36)的车体后方侧的缘部分(31a)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0)的车体后方侧。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器部(33)的开口(36)形成在所述反射器部(33)的车体下方侧,
在将所述第一基板(100)固定在所述反射器部(33)时,所述第一基板(100)的平面部指向于车体上下方向,
所述第一灯(W)接近配置在所述第二灯(T)的上侧。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基板(80),供所述第二光源(L2)安装,
所述第一基板(100)与所述第二基板(80)以不同的角度进行配设。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灯(W)为转向灯,
所述第二灯(T)为尾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67980 | 2017-03-30 | ||
JP2017067980 | 2017-03-30 | ||
PCT/JP2018/009594 WO2018180432A1 (ja) | 2017-03-30 | 2018-03-12 |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62284A true CN110462284A (zh) | 2019-11-15 |
CN110462284B CN110462284B (zh) | 2021-10-22 |
Family
ID=63675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21546.1A Active CN110462284B (zh) | 2017-03-30 | 2018-03-12 | 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827525B2 (zh) |
CN (1) | CN110462284B (zh) |
AR (1) | AR111584A1 (zh) |
MY (1) | MY195924A (zh) |
WO (1) | WO201818043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48443B (zh) * | 2022-01-14 | 2024-07-11 |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 跨坐型車輛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202200005108A1 (it) * | 2022-03-16 | 2023-09-16 | Piaggio & C Spa | Motociclo a tre ruote con gruppo ottico posterior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00243A (zh) * | 2010-03-25 | 2011-09-28 | 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照明装置 |
JP2014010942A (ja) * | 2012-06-28 | 2014-01-20 | Koito Mfg Co Ltd | バスバーを用いた車両用灯具 |
JP2014213685A (ja) * | 2013-04-24 | 2014-11-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尾灯装置 |
US9310043B2 (en) * | 2012-09-20 | 2016-04-12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turn signal light device structure having a light shielding plate |
JP2016068698A (ja) * | 2014-09-29 | 2016-05-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テールライト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264502A (ja) * | 1986-05-09 | 1987-11-17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薄型車両用灯具 |
JP5538787B2 (ja) * | 2009-09-15 | 2014-07-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ルランプユニット |
-
2018
- 2018-03-12 JP JP2019509187A patent/JP6827525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3-12 WO PCT/JP2018/009594 patent/WO201818043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3-12 MY MYPI2019005504A patent/MY195924A/en unknown
- 2018-03-12 CN CN201880021546.1A patent/CN110462284B/zh active Active
- 2018-03-28 AR ARP180100772A patent/AR111584A1/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00243A (zh) * | 2010-03-25 | 2011-09-28 | 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照明装置 |
JP2014010942A (ja) * | 2012-06-28 | 2014-01-20 | Koito Mfg Co Ltd | バスバーを用いた車両用灯具 |
US9310043B2 (en) * | 2012-09-20 | 2016-04-12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turn signal light device structure having a light shielding plate |
JP2014213685A (ja) * | 2013-04-24 | 2014-11-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尾灯装置 |
JP2016068698A (ja) * | 2014-09-29 | 2016-05-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テールライト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48443B (zh) * | 2022-01-14 | 2024-07-11 |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 跨坐型車輛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62284B (zh) | 2021-10-22 |
JPWO2018180432A1 (ja) | 2020-05-14 |
AR111584A1 (es) | 2019-07-31 |
WO2018180432A1 (ja) | 2018-10-04 |
JP6827525B2 (ja) | 2021-02-10 |
MY195924A (en) | 2023-0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748902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 |
CN103171661B (zh) | 跨乘式车辆 | |
US9688332B2 (en) | Headlamp assembly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 |
JP6116935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前照灯装置 | |
JP2007030592A (ja) | 車両用ライト装置及び該ライト装置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 |
JP5301295B2 (ja) | 車両の尾灯装置 | |
JP5856523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 |
CN110461694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装置 | |
JP6886029B2 (ja) | 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イト | |
JP6701369B2 (ja) | 車両の灯火装置 | |
JP5875435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尾灯装置 | |
JP6125308B2 (ja) | 車両用尾灯装置 | |
CN110475709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装置 | |
JP2009158409A (ja) | 車両用灯火器構造 | |
CN110462284B (zh) | 鞍乘式车辆的照明装置 | |
JP6192238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10476007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装置 | |
JP6381081B2 (ja) | 車両の灯火装置 | |
US9302724B2 (en) | Headlamp assembly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 |
JP2020131751A (ja) | 灯火器 | |
JP6236047B2 (ja) | 車両用リア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及び車両 | |
TWI438113B (zh)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JP6858741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 |
BR112021011233A2 (pt) | Dispositivo de iluminação para veículo de montar | |
CN110462282B (zh) | 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