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1355B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31355B CN110431355B CN201780087530.6A CN201780087530A CN110431355B CN 110431355 B CN110431355 B CN 110431355B CN 201780087530 A CN201780087530 A CN 201780087530A CN 110431355 B CN110431355 B CN 1104313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flow
- blower
- intake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换气装置(1)具备:热交换器(10),其层叠多个分隔部件(10a)而形成;以及框体(50),其在内部收容热交换器(10),并具有将沿着层叠方向的热交换器(10)的一端侧覆盖的一端侧壁部(19)和将沿着层叠方向的热交换器(10)的另一端侧覆盖的另一端侧壁部(55),并且将热交换器(10)的周围划分成排气流流入空间(36)、排气流流出空间(37)、进气流流入空间(38)和进气流流出空间。排气流在热交换换气时经过排气流流出空间(37),在普通换气时经过进气流流入空间(38)。进气流在热交换换气时经过进气流流入空间(38),在普通换气时经过排气流流出空间(3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的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当对进行过空气调节的室内进行换气时,为了回收空气调节所使用的能量,有时会使用具备热回收用热交换器的热回收型换气装置。热回收型换气装置具备:使室外空气向室内进气的进气流经过的进气用风路;使室内空气向室外排气的排气流经过的排气用风路;以及使进气流和排气流在热交换器经过而在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另外,还有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换气装置,其进一步具备绕过热交换器的非热交换风路即普通风路,通过进行普通风路开闭的切换机构的切换,可在不进行热交换的普通换气和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换气中的任意模式下进行换气。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382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具备普通风路的换气装置,存在仅仅具备使进气流旁通的普通风路和使排气流旁通的普通风路中的任意一方的换气装置。对于这样的换气装置,在进行普通换气时,有在尽管未进行热交换却也没有被旁通的风路通过的气流会经过热交换器。因而,在气流经过热交换器的风路中,压力损失变大,为了确保风量而导致送风机大型化。由此,造成了消耗电力的增大以及噪音的增大。
另一方面,还存在同时具备使进气流旁通的普通风路以及使排气流旁通的普通风路这两者的换气装置,但存在为了多设置普通风路而导致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可抑制产品大型化的同时可实现抑制普通换气时的压力损失的轻减以及普通换气时的噪音的抑制的换气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换气装置具备: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层叠有多个分隔部件,且形成有朝向与分隔部件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供排气流流入的排气流流入面、朝向与分隔部件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供排气流流出的排气流流出面、朝向与分隔部件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供进气流流入的进气流流入面和朝向与分隔部件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供进气流流出的进气流流出面;以及框体,该框体在内部收容热交换器,且具有将沿着层叠方向的热交换器的一端侧覆盖的一端侧壁部和将沿着层叠方向的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侧覆盖的另一端侧壁部。框体的内部被划分成排气流流入面露出的排气流流入空间、排气流流出面露出的排气流流出空间、进气流流入面露出的进气流流入空间和进气流流出面露出的进气流流出空间。在一端侧壁部,形成有与排气流流入空间连通的第1开口、与排气流流出空间连通的第2开口、与进气流流入空间连通的第3开口以及与进气流流出空间连通的第4开口。在框体,形成有与排气流流出空间连通的第5开口以及与进气流流入空间连通的第6开口。换气装置还具备:第1挡板,该第1挡板选择性地将第1开口以及第3开口中的任意一方封闭;以及第2挡板,该第2挡板选择性地将第2开口以及第4开口中的任意一方封闭。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换气装置发挥可抑制产品的大型化同时可实现普通换气时的压力损失的轻减以及普通换气时的噪音的抑制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IV-IV线处剖切的向视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V-V线处剖切的向视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中的热交换部的立体图,且是示出挡板位于上方的状态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1中的热交换部的立体图,且是示出挡板位于下方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上下分隔部件的详细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上下分隔部件的详细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正在进行热交换换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图10所示的状态省略了送风机部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正在进行普通换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图12所示的状态省略了送风机部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根据室内温度检测热敏电阻所检测的室内温度及热交换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或普通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所检测的外气温度的普通换气和热交换换气的判定映射的一例的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XVI-XVI线处剖切的向视剖视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XVII-XVII线处剖切的向视剖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并不以该实施方式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的IV-IV线处剖切的向视剖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V-V线处剖切的向视剖视图。
换气装置1具备:构成外轮廓的框体50;热交换器10;作为第2送风机的进气送风机3;以及作为第1送风机的排气送风机4。热交换器10、进气送风机3以及排气送风机4被收容在框体50的内部。
进气送风机3和排气送风机4并列地配置。进气送风机3和排气送风机4被收容在由送风机部外壁6包围的空间中。进气送风机3与排气送风机4之间由送风机部风路分隔板5分隔开。由进气送风机3、排气送风机4和送风机部风路分隔板5构成送风机部2。送风机部外壁6以及送风机部风路分隔板5构成框体50的一部分。在后会详述,通过进气送风机3进行驱动,在框体50的内部产生从室外朝向室内的空气流即进气流。另外,通过排气送风机4进行驱动,在框体50的内部产生从室内朝向室外的空气流即排气流。另外,进气送风机3在自身进行了驱动时,经过后述的第2开口22和第4开口24来抽吸空气。排气送风机4在自身进行了驱动时,向后述的第1开口21和第3开口23送入空气。
热交换器10通过层叠多个分隔部件10a而构成。多个分隔部件10a彼此之间利用省略图示的间隔保持部件来设置间隙。热交换器10的形状是沿着分隔部件10a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四方柱形状。即,热交换器10具有朝向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的4个面。热交换器10的朝向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的4个面被分为供排气流流入的排气流流入面51、供排气流流出的排气流流出面52、供进气流流入的进气流流入面53和供进气流流出的进气流流出面54。排气流流入面51和排气流流出面52为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面,进气流流入面53和进气流流出面54为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面。排气流流入面51与进气流流入面53以及进气流流出面54邻接。排气流流出面52与进气流流入面53以及进气流流出面54邻接。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分隔部件10a的层叠方向简称为层叠方向。
在框体50中,设有将沿着层叠方向的热交换器10的一端侧覆盖的一端侧壁部即风路转换壁19和将沿着层叠方向的热交换器10的另一端侧覆盖的另一端侧壁部即另一端壁55。框体50具有左右分隔部件13和上下分隔部件14,将内部划分成排气流流入面51露出的排气流流入空间36、排气流流出面52露出的排气流流出空间37、进气流流入面53露出的进气流流入空间38和进气流流出面54露出的进气流流出空间39。具体来讲,左右分隔部件13和上下分隔部件14设置成与形成排气流流入面51、排气流流出面52、进气流流入面53以及进气流流出面54彼此的交界即热交换器10的四角相接。在换气装置1之中,由收容热交换器10的部分即排气流流入空间36、排气流流出空间37、进气流流入空间38、进气流流出空间39、风路转换壁19和另一端壁55来构成热交换部9。在进气流流入面53设有进气用过滤器11,在排气流流入面51设有排气用过滤器12,对热交换器10加以保护。
在风路转换壁19,设有与排气流流入空间36连通的第1开口21、与排气流流出空间37连通的第2开口22、与进气流流入空间38连通的第3开口23和与进气流流出空间39连通的第4开口24。
图6是实施方式1中的热交换部9的立体图,且是示出挡板位于上方的状态的图。图7是实施方式1中的热交换部9的立体图,且是示出挡板位于下方的状态的图。在图6以及图7中,为了便于理解,将挡板打上了影线。
在风路转换壁19上,设有选择性地将第1开口21以及第3开口23中的任意一方封闭的第1挡板20a和选择性地将第2开口22以及第4开口24中的任意一方封闭的第2挡板20b。第1挡板20a和第2挡板20b虽然也可以分别独立地动作,但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1挡板20a和第2挡板20b一体地构成了挡板20。挡板20通过上下移动,能够切换成将第1开口21和第4开口24封闭的状态以及将第2开口22和第3开口23封闭的状态。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在第2开口22设有过滤器。
在另一端壁55,形成有与排气流流出空间37连通的第5开口25和与进气流流入空间38连通的第6开口26。第5开口25以及第6开口26构成为将与框体50连接的圆管的圆形形状的风路无压力损失地导入至框体50内部的风路这样的形状。上下分隔部件14也形成为在屋外管侧具有能够与另一端壁55平滑连接的倾斜部14a的形状。另外,第5开口25以及第6开口26也可以形成在框体50的外表面之中与另一端壁55不同的面上。
在框体50中,设有进气(SA)管导向件15、回气(RA)管导向件16、屋外侧管导向件17、屋外侧管导向件18。进气管导向件15、回气管导向件16、屋外侧管导向件17、屋外侧管导向件18是安装于形成在框体50上的开口部分而与管连接的管连接部。进气管导向件15、回气管导向件16、屋外侧管导向件17、屋外侧管导向件18分别连接有管,屋外的空气经过框体50向室内供给,室内的空气经过框体50向屋外排出。
在此,若总结换气装置1的概略构成,则送风机部2即进气送风机3以及排气送风机4隔着风路转换壁19设在与热交换器10相反的一侧。另外,进气管导向件15以及回气管导向件16设置在送风机部外壁6之中与风路转换壁19相向的部分。
图8以及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上下分隔部件14的详细构成的立体图。上下分隔部件14具有随着从风路转换壁19去往另一端壁55而端部形状逐渐变化的结构,以使在热交换器10的周边中与屋外侧的管相连的上半部分的面积大的方式变形。而除了另一端壁55侧的一定区域以外的区域为维持水平的形状。
为了从第5开口25的屋外侧端部以及第6开口26的屋外侧端部朝向框体50的内部进行从连接圆型管的圆形形状向热交换器10的周边的梯形形状的变换,另一端壁55形成为具有厚度的结构。
换气装置1具备设置在送风机部2的配置有排气送风机4的空间内的室内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7。室内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7检测室内温度。室内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7为了避免排气送风机4所具备的马达的排热温度的影响,设置在比排气送风机4靠上游侧的位置。换气装置1具备设置在进气流流入空间38的热交换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8。热交换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8检测热交换换气时的外气温度。换气装置1具备设置在进气流流出空间39的普通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9。普通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9检测普通换气时的外气温度。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1正在进行热交换换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从图10所示的状态起省略了送风机部2来表示的图。在热交换换气时,挡板20位于上方,将第2开口22和第3开口23封闭。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若进气送风机3和排气送风机4被驱动,则进行热交换换气。在热交换换气时,排气流从回气管导向件16流入送风机部2,经过第1开口21而流入热交换部9的排气流流入空间36。然后,经过热交换器10、排气流流出空间37,经由与屋外侧管导向件17连接的管而向屋外被排出。排气流在经过热交换器10之前经过排气用过滤器12。
另外,在热交换换气时,进气流经由与屋外侧管导向件18连接的管向热交换部9的进气流流入空间38流入。然后,向热交换器10、进气流流出空间39流入。然后,经过第4开口24向送风机部2流入,经过进气管导向件15向室内被供给。这样,进气流和排气流经过热交换器10,由此在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1正在进行普通换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从图12所示的状态将送风机部2省略来进行表示的图。在普通换气时,挡板20位于下方,将第1开口21和第4开口24封闭。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若进气送风机3和排气送风机4被驱动,则进行普通换气。在普通换气时,排气流从回气管导向件16向送风机部2流入,经过第3开口23向热交换部9的进气流流入空间38流入。然后,不经过热交换器10,而是经由与屋外侧管导向件18连接的管向屋外被排出。
另外,在普通换气时,进气流经由与屋外侧管导向件17连接的管向热交换部9的排气流流出空间37流入。然后,不经过热交换器10,而是经过第2开口22向送风机部2流入,经过进气管导向件15向室内被供给。此时,进气流经过设于第2开口22的过滤器。这样,通过不使进气流和排气流经过热交换器10,进行在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不执行热交换的普通换气。
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将热交换换气时排气流所经过的排气流流出空间37作为普通换气时进气流所经过的风路,所以,无需单独设置使进气流旁通的风路。另外,由于将热交换换气时进气流所经过的进气流流入空间38作为普通换气时排气流所经过的风路,所以,无需单独设置使排气流旁通的风路。因而,可获得能抑制装置的大型化且同时进行普通换气和热交换换气这两者的换气装置1。另外,在普通换气时,由于进气流以及排气流双方都不经过热交换器10,所以,可实现压力损失的轻减以及噪音的抑制。
换气装置1在控制电路箱30内具有控制电路31。室内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7、热交换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8、普通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9与控制电路31连接,控制电路31可获取它们的温度信息。在控制电路31内具有以下功能:根据这些温度信息、在出厂时预先设定的数值、或是通过遥控器32等由使用者设定的数值,选择是进行普通换气还是进行热交换换气。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换气装置1中的、根据室内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7所检测的室内温度与热交换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8或是普通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9所检测的外气温度获得的普通换气和热交换换气的判定映射的一例的图。在图14所示的判定映射中,设定有允许普通换气这样的最低外气温度33、若室内温度为其以上则允许普通换气的最低室内温度34和允许普通换气的室内外温度差35。另外,室内外温度差35通过从室内温度减去外气温度来求得。在处于由表示最低外气温度33的线、表示最低室内温度34的线和表示室内外温度差35的线包围的区域内的场合,实施普通换气,在位于该区域外的场合实施热交换换气。是实施普通换气还是实施热交换换气的判断隔着一定的时间间隔来进行。一定的时间间隔可例示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的间隔程度。
另外,在进气送风机3以及排气送风机4可使用例如作为离心送风机的西洛克风扇或涡轮风扇。另外,也可以将排气流流出空间37与进气流流出空间39的上下的位置关系以及进气流流入空间38与排气流流入空间36的上下的位置关系设成与上述例子相反。即,也可以是,排气流流出空间37形成在进气流流出空间39之下,进气流流入空间38形成在排气流流入空间36之下。在该场合,形成在上下分隔部件14上的倾斜部14a的倾斜方向也变成相反方向。
另外,送风机部2也可以设成与热交换部9分离。例如在换气装置1的设置空间有限的场合,也可以将送风机部2与热交换部9分离地设置,由管连接两者。
实施方式2.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XVI-XVI线处剖切的向视剖视图。图17是图15所示的XVII-XVII线处剖切的向视剖视图。图18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在图18中,透过换气装置101的框体50也示出了内部构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成,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一端侧壁部即风路转换壁19构成了连接有进气管以及回气管的一侧即室内侧的壁,但在本实施方式2中,一端侧壁部即风路转换壁19构成的是连接有屋外侧管的一侧即室外侧的壁。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另一端侧壁部即另一端壁55构成了连接有屋外侧管的一侧即室外侧的壁,而在本实施方式2中,另一端侧壁部即另一端壁55构成的是连接有进气管以及回气管的一侧即室内侧的壁。即,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换气装置101中,送风机部2设置在另一端侧壁部即另一端壁55侧。具体来讲,进气送风机3以及排气送风机4隔着另一端壁55设置在与热交换器10相反的一侧。另外,第2送风机即进气送风机3经过第6开口26抽吸空气。第1送风机即排气送风机4朝向第5开口25送入空气。
第5开口25经由排气流流入空间36和热交换器10与排气流流出空间37连通。第6开口26经由进气流流出空间39和热交换器10与进气流流入空间38连通。
另外,在隔着风路转换壁19与热交换器10相反的一侧,设有管连接箱102。管连接箱102是将形成于风路转换壁19的第1开口21、第2开口22、第3开口23、第4开口24覆盖的箱体。在管连接箱102的内部设有分隔壁103。分隔壁103将管连接箱102的内部分隔成形成有第1开口21和第3开口23的空间与形成有第2开口22和第4开口24的空间。由此,可防止经过第1开口21或第3开口23的空气与经过第2开口22或第4开口24的空气发生混合。
在管连接箱102中,形成有与形成了第1开口21以及第3开口23的空间连通的管连接口104、以及与形成了第2开口22以及第4开口24的空间连通的管连接口105。在管连接口104设有屋外侧管导向件17,在管连接口105设有屋外侧管导向件18(还参照图15)。
在此,总结一下换气装置101的概略构成,送风机部2即进气送风机3以及排气送风机4隔着另一端壁55设置在与热交换器10相反的一侧。另外,进气管导向件15以及回气管导向件16设置在送风机部外壁6之中与另一端壁55相向的部分。另外,屋外侧管导向件17、18设置在管连接箱102之中与风路转换壁19相向的部分。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若由挡板20将第2开口22和第3开口23封闭则进行热交换换气,若由挡板20将第1开口21和第4开口24封闭则进行普通换气。另外,在图18中,示出了第2开口22和第3开口23由挡板20封闭而进行热交换换气的状态。
另外,在进气送风机3以及排气送风机4可以使用例如作为离心送风机的西洛克风扇或涡轮风扇。另外,也可以将排气流流出空间37与进气流流出空间39的上下的位置关系以及进气流流入空间38与排气流流入空间36的上下的位置关系设成与上述例子相反。即,也可以是,排气流流出空间37形成在进气流流出空间39之上,进气流流入空间38形成在排气流流入空间36之上。在该场合,形成于上下分隔部件14的倾斜部14a的倾斜方向也变成相反方向。
另外,送风机部2以及管连接箱102也可以设置成与热交换部9分离。例如在换气装置101的设置空间有限的场合,也可以将送风机部2以及管连接箱102从热交换部9分离地设置,利用管将送风机部2与热交换部9之间连接,利用管将管连接箱102与热交换部9之间连接。另外,第5开口25以及第6开口26也可以形成在框体50的外表面之中与另一端壁55不同的面上。在该场合,送风机部外壁6也是只要形成为将第5开口25以及第6开口26覆盖即可。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构成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例,也可以与其他公知的技术进行组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范围内还可以将构成的一部分省略、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换气装置,2送风机部,3进气送风机,4排气送风机,5送风机部风路分隔板,6送风机部外壁,9热交换部,10热交换器,10a分隔部件,11进气用过滤器,12排气用过滤器,13左右分隔部件,14上下分隔部件,14a倾斜部,15进气管导向件,16回气管导向件,17屋外侧管导向件,18屋外侧管导向件,19风路转换壁,20挡板,20a第1挡板,20b第2挡板,21第1开口,22第2开口,23第3开口,24第4开口,25第5开口,26第6开口,27室内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8热交换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29普通换气时外气温度检测热敏电阻,36排气流流入空间,37排气流流出空间,38进气流流入空间,39进气流流出空间,50框体,51排气流流入面,52排气流流出面,53进气流流入面,54进气流流出面,55另一端壁,102管连接箱,103分隔壁,104、105管连接口。
Claims (13)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装置具备: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层叠有多个分隔部件,且形成有朝向与上述分隔部件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供排气流流入的排气流流入面、朝向与上述分隔部件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供上述排气流流出的排气流流出面、朝向与上述分隔部件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供进气流流入的进气流流入面和朝向与上述分隔部件的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供上述进气流流出的进气流流出面;以及
框体,该框体在内部收容上述热交换器,且具有将沿着上述层叠方向的上述热交换器的一端侧覆盖的一端侧壁部和将沿着上述层叠方向的上述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侧覆盖的另一端侧壁部,
上述框体的内部被划分成上述排气流流入面露出的排气流流入空间、上述排气流流出面露出的排气流流出空间、上述进气流流入面露出的进气流流入空间和上述进气流流出面露出的进气流流出空间,
在上述一端侧壁部,形成有与上述排气流流入空间连通的第1开口、与上述排气流流出空间连通的第2开口、与上述进气流流入空间连通的第3开口以及与上述进气流流出空间连通的第4开口,
在上述框体,形成有与上述排气流流出空间连通的第5开口以及与上述进气流流入空间连通的第6开口,
所述换气装置还具备:
第1挡板,该第1挡板选择性地将上述第1开口以及上述第3开口中的任意一方封闭;以及
第2挡板,该第2挡板选择性地将上述第2开口以及上述第4开口中的任意一方封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还具备:
朝上述第1开口以及上述第3开口送入空气的第1送风机;以及
经过上述第2开口以及上述第4开口抽吸空气的第2送风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送风机以及上述第2送风机隔着上述一端侧壁部设在与上述热交换器相反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送风机以及上述第2送风机在上述排气流以及上述进气流的流向上相比上述热交换器设在室内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还具备在内部收容上述第1送风机以及上述第2送风机的送风机部,
在上述送风机部之中与上述一端侧壁部相向的部分设有与管连接的管连接部。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5开口以及上述第6开口形成在上述另一端侧壁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还具备:
朝上述第5开口送入空气的第1送风机;以及
经过上述第6开口抽吸空气的第2送风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送风机以及上述第2送风机隔着上述另一端侧壁部设在与上述热交换器相反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送风机以及上述第2送风机在上述排气流以及上述进气流的流向上相比上述热交换器设在室内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气装置还具备在内部收容上述第1送风机以及上述第2送风机的送风机部,
在上述送风机部之中与上述另一端侧壁部相向的部分设有与管连接的管连接部。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5开口以及上述第6开口形成在上述另一端侧壁部。
12.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体具有隔着上述一端侧壁部设在与上述热交换器相反的一侧且将上述第5开口以及上述第6开口覆盖的管连接箱,
在上述管连接箱之中与上述一端侧壁部相向的部分设有与管连接的管连接部。
13.如权利要求1~3、5、7~8、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挡板和上述第2挡板一体地形成,能够切换成将上述第1开口和上述第4开口封闭的状态以及将上述第2开口和上述第3开口封闭的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7/012107 WO2018173277A1 (ja) | 2017-03-24 | 2017-03-24 | 換気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31355A CN110431355A (zh) | 2019-11-08 |
CN110431355B true CN110431355B (zh) | 2021-02-09 |
Family
ID=63585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7530.6A Active CN110431355B (zh) | 2017-03-24 | 2017-03-24 | 换气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35109B2 (zh) |
EP (1) | EP3604944B1 (zh) |
JP (1) | JP6948383B2 (zh) |
CN (1) | CN110431355B (zh) |
WO (1) | WO201817327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54170B2 (en) * | 2018-08-24 | 2021-07-06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irflows across a heat exchanger |
US11506417B2 (en) | 2020-12-31 | 2022-11-22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Dampers placed on the half face of the inlet and the outlet of side-by-side airflow energy recovery sections used as recirculation path |
CN215523568U (zh) * | 2021-06-01 | 2022-01-14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空调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79745A (ja) | 1982-04-16 | 1983-10-21 |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 空調換気扇 |
JPS58179746A (ja) | 1982-04-16 | 1983-10-21 |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 空調換気扇 |
JP3438280B2 (ja) | 1993-12-24 | 2003-08-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調換気装置 |
US5490557A (en) * | 1994-10-07 | 1996-02-13 | Trent Metals Limited | Housing for a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with fans hingedly mounted to housing |
CA2134168C (en) * | 1994-10-24 | 2002-06-11 | Frederic Lagace | Ventilation system |
AU2003269540A1 (en) | 2003-10-14 | 2005-04-27 | Lg Electronics, Inc. | Ventilator |
WO2005095873A1 (ja) * | 2004-03-31 | 2005-10-13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調湿装置 |
KR100651879B1 (ko) * | 2005-08-16 | 2006-12-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환기시스템 |
NL1032801C2 (nl) * | 2006-11-02 | 2008-05-06 | Johannes Dirk Mooij | Systeem voor het koppelen van twee naast elkaar geplaatste warmtewisselaars en daarbij toe te passen koppeleenheid. |
FI20075595A0 (fi) * | 2007-06-27 | 2007-08-30 | Enervent Oy Ab | Ilmanvaihtokojeyksikkö |
CN102365500B (zh) * | 2009-04-27 | 2014-04-0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换气装置 |
IES20090526A2 (en) * | 2009-07-10 | 2011-01-19 | Eamon John Fidgeon |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modular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
WO2011155069A1 (ja) * | 2010-06-11 | 2011-12-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換気空調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DK177457B1 (en) * | 2011-11-24 | 2013-06-17 | Airmaster As | An element based ventilation unit with energy recovery |
WO2014050072A1 (ja) * | 2012-09-25 | 2014-04-0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熱交換気装置 |
KR101440723B1 (ko) * | 2013-03-14 | 2014-09-17 | 정인숙 | 현열교환기, 이를 포함하는 열회수 환기장치, 및 그 해빙운전과 점검운전 방법 |
US10527367B2 (en) * | 2015-08-14 | 2020-01-07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Heat exchange assembly in an air to air heat exchanger |
CN105485828B (zh) * | 2015-10-31 | 2018-05-29 | 中山新风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内循环净化空气的全热新风交换器 |
US11187429B2 (en) * | 2017-08-31 | 2021-11-30 | Steven Winter Associates, Inc. | Integrated heat and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system |
GB201717799D0 (en) * | 2017-10-30 | 2017-12-13 | Airia Devel Inc | Defrost damper system and method |
-
2017
- 2017-03-24 US US16/480,021 patent/US11435109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3-24 JP JP2019506905A patent/JP6948383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3-24 CN CN201780087530.6A patent/CN110431355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24 EP EP17901865.0A patent/EP3604944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3-24 WO PCT/JP2017/012107 patent/WO20181732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604944A4 (en) | 2020-04-01 |
US11435109B2 (en) | 2022-09-06 |
WO2018173277A1 (ja) | 2018-09-27 |
JPWO2018173277A1 (ja) | 2019-06-27 |
US20190368769A1 (en) | 2019-12-05 |
JP6948383B2 (ja) | 2021-10-13 |
EP3604944B1 (en) | 2021-05-26 |
CN110431355A (zh) | 2019-11-08 |
EP3604944A1 (en) | 2020-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855482B1 (ko) | 바닥형 열회수 환기장치 | |
KR101578528B1 (ko) | 바이패스 유로를 별도로 구비한 열회수 환기장치 | |
KR101149815B1 (ko) | 전열교환 환기유니트 | |
KR20180064276A (ko) | 미세먼지센서를 이용한 실내공기 청정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US20060035579A1 (en) | Ventilating system | |
CN105745499B (zh) | 空调室外单元 | |
CN110431355B (zh) | 换气装置 | |
US20050287945A1 (en) | Ventilating system | |
JP4961987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
CN210141631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JP3747570B2 (ja) | 換気装置 | |
CN216897427U (zh) | 空调油烟机 | |
KR20170121111A (ko) | 환기시스템의 바이패스장치 | |
KR20170035824A (ko) | 환기시스템의 바이패스장치 | |
KR20170057197A (ko) | 환기시스템의 바이패스장치 | |
KR20170010304A (ko) | 환기시스템의 바이패스장치 | |
CN108474582A (zh) | 空调系统 | |
KR20170113721A (ko) | 환기시스템의 바이패스장치 | |
JP7495626B2 (ja) | 換気装置 | |
KR20170095785A (ko) | 환기시스템의 바이패스장치 | |
WO2024045314A1 (zh) | 新风模块、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 |
WO2023042624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WO2021210250A1 (ja) | 加湿ユニット | |
CN114110699A (zh) | 空调油烟机 | |
KR101773501B1 (ko) | 환기시스템의 댐퍼분리형 바이패스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