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2899A - 可拆卸的双离合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可拆卸的双离合器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82899A CN110382899A CN201880016799.XA CN201880016799A CN110382899A CN 110382899 A CN110382899 A CN 110382899A CN 201880016799 A CN201880016799 A CN 201880016799A CN 110382899 A CN110382899 A CN 1103828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utch
- fixing component
- module
- actuating system
- ax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ORQBXQOJMQIAOY-UHFFFAOYSA-N nobelium Chemical compound [No] ORQBXQOJMQIA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CVOFKRWYWCSDMA-UHFFFAOYSA-N 2-chloro-n-(2,6-diethylphenyl)-n-(methoxymethyl)acetamide;2,6-dinitro-n,n-dipropyl-4-(trifluoromethyl)aniline Chemical compound CCC1=CC=CC(CC)=C1N(COC)C(=O)CCl.CCCN(CCC)C1=C([N+]([O-])=O)C=C(C(F)(F)F)C=C1[N+]([O-])=O CVOFKRWYWCSDM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8—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 F16D25/082—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the line of action of the fluid-actuated members co-inciding with the axis of rot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0—Clutch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fluid-actuated clutch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2—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 F16D25/123—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in view of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16D2021/0661—Hydraulically actuated multiple lamellae clutch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D2300/12—Mounting or assemb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离合器机构(10),其包括附接构件(600),该附接构件以可拆卸的方式附接到离合器支撑件(500)并且通过穿过入口板(109)及第一出口盘支架(110)和第二出口盘支架(210)产生的入口(T)的中间件可从所述双离合器机构(10)的前部接近。附接构件(600)布置成能够采取(i)第一配置,其中它在双离合器机构(10)的离合器模块(15)与双离合器机构(10)的致动系统(300)之间建立机械连接,以及(ii)第二配置,其中它允许离合器模块(15)相对于致动系统(300)释放。本发明还涉及这种双离合器机构(10)的可逆组装方法和非破坏性拆卸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领域的可拆卸双离合器机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这种双离合器机构的传动系统、一种用于可逆组装的方法以及一种用于这种双离合器机构的非破坏性拆卸的方法。
背景技术
离合器机构包括许多需要小心组装的部件。最近的发展不断寻求减小离合器机构的尺寸,不断减小可用于组装它们并将它们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变速器上更具体地说是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的空间。
以已知的方式,离合器机构通常包括第一子组件和第二子组件,第一子组件至少包括与用于操作它的部件相关的离合器,第二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致动器,该致动器允许离合器配置成处于其接合或脱离配置。
根据第一种类型的已知结构,这种离合器机构的第一和第二子组件可以通过离合器机构的“内部”固定装置组装以形成模块;然后,由此形成的模块通过离合器机构的“外部”固定装置安装在变速器上。这种配置有利地使得可以通过使它们更容易更换来促进对离合器机构的维护操作:为了将离合器机构从其安装所在的变速器上拆卸所需的全部操作是操纵“外部”固定装置。根据第二种类型的已知结构,这种离合器机构的第一和第二子组件可以一个接一个地组装并安装在变速器上,而无需预先组装。
在这两种类型的结构中,已知的离合器机构的一个缺点是,组装它们和/或将它们安装在它们打算与之配合的变速器上是不容易的,因为安装或拆卸方法通常很长且很复杂。更具体地,固定装置相对于离合器机构的尺寸通常很笨重,并且有时至少部分地穿过离合器机构,使得它们可被固定,同时保证安装和拆卸可及—并不总是容易的。因此有时需要在离合器机构的某些部件中设置开口,这些开口导致元件的整体性能降低。例如,用于润滑离合器机构的一些润滑油可以通过开口从所述离合器机构逸出,而不是沿一个或多个离合器的方向移动。另外,使用用于安装和/或拆卸离合器机构的相应工具到达固定装置并不总是容易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并且通过提出一种新的双离合器机构还带来进一步的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改进这种双离合器机构的润滑。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使得可以实现这种双离合器机构的可逆组装和非破坏性拆卸。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便于这种双离合器机构的组装和拆卸。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用于安装在发动机和机动车辆的变速器之间的离合器模块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该离合器模块包括:
-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一离合器;
-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二离合器;
-离合器支撑件,其设计成通过支撑轴承径向支撑第一和第二离合器,离合器支撑件限定允许液压流体流通的管道,所述管道具有至少一个出口孔,液压流体可通过该出口孔离开管道;
-用于附接离合器模块的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配置成允许离合器模块固定到致动系统的壳体上,所述致动系统设计成在接合配置和脱离配置之间配置第一和第二离合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用于将离合器模块附接到致动系统的壳体的固定构件的入口径向地位于管道的出口孔的内侧。有利地,在管道包括穿过离合器支撑件的多个出口孔的情况下,至固定构件的入口径向地位于每个出口孔的内侧。可替代地,固定构件径向地位于至少一个出口孔的内侧,优选地是位于最靠近所述入口的一个。离合器模块包括由离合器支撑件界定的管道。特别地,管道可以包括在离合器支撑件中,例如形成穿过所述离合器支撑件的至少一部分的通孔,或者在离合器支撑件的外周面上形成凹槽。在这种情况下,管道然后可以由离合器支撑件和离合器模块的另一个组成部件例如支撑轴承共同界定。管道包括例如至少一个轴向延伸部和/或至少一个径向延伸部。
管道可以另外或替代地包括至少一个倾斜延伸部,其意味着与平行于离合器模块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形成的角度严格地在0°和90°之间。管道的出口孔,特别是径向延伸部或轴向延伸部的出口孔,或者倾斜延伸部的出口孔,采用位于离合器支撑件的外部面上的端部开口的孔的形式,允许在离合器模块中管道和径向位于离合器支撑件外侧的空间之间的流体连通。因此,在离合器支撑件的管道内流通的液压流体通过出口孔朝向第一和第二离合器抛出,以便特别地润滑和/或冷却第一和第二离合器。在本发明的意义上,出口孔被定义为位于离合器支撑件的外部面上的开口,其允许在离合器模块中管道例如分别是所述径向延伸部或所述轴向延伸部或者所述倾斜延伸部与径向位于离合器支撑件的外侧的空间连通。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用于将离合器模块附接到致动系统的壳体的固定构件的入口径向地位于出口孔的内侧。至固定构件的出口可能潜在地位于出口孔和管道的轴向延伸部之间径向中间的位置。换句话说,至固定构件的入口可以径向地位于与管道的径向延伸部齐平,同时径向地位于出口孔的内侧。
因此,这种有利的配置使得可以不干扰流出管道的液压流体的流体流动。具体地,因为至固定构件的入口径向地位于出口孔的内侧,因此液压流体不能通过所述入口流动。结果,沿管道流通并通过出口孔从所述管道排出的所有液压流体被引向第一和第二离合器,以便有助于润滑它们。因此,该配置使得可以改进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通过任何能够到达固定构件的装置来限定入口,即允许操作者到达固定构件和/或允许插入工具以便操纵所述固定构件的装置。特别地,通过允许固定构件被操纵的任何装置来限定入口,以便将其配置成处于包括在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之间的所有配置,在第一配置,固定构件在离合器模块和致动系统之间建立机械连接,在第二配置,固定构件不与致动系统配合或不再与其配合,从而允许离合器模块从所述致动系统中释放。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形成至固定构件的入口的装置可以通过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的某些部件的凹部和/或通开口和/或特定机加工形成。这些装置将在下面的附图中描述。
有利地,尽管是非限制性的,但是轴向地具有至固定构件的入口,这意味着形成所述入口的装置允许固定构件在大致轴向方向上被接近:凹部和/或开口在基本平行于离合器模块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定向。
在说明书的其余部分和权利要求中,为了便于理解,将非限制性地使用以下术语:
-“前”或“后”,其取决于方向,相对于由离合器模块的旋转主轴线O确定的轴向定向,“后”指的是位于图右侧的部分,在变速器侧,“前”指的是位于图中的左侧部分,在发动机侧;以及
-“内/内侧/内部”或“外/外侧/外部”,其相对于轴线O且在与所述轴向定向正交的径向定向上,“内侧”指的是靠近轴线O的部分,“外侧”指的是远离轴线O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可以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将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单独地或组合地考虑:
-固定构件径向地位于至少一个轴向轴承的内侧,该轴向轴承将联接到第一离合器的第一输出盘支架与联接到第二离合器的第二输出盘支架分开;
-固定构件位于离合器支撑件的一个轴向端部处,以便在安装到变速器上或从变速器拆卸的操作期间便于接近其。优选地,固定构件位于离合器支撑件的前端。有利地,至固定构件的入口位于离合器支撑件的轴向端部处,例如位于离合器支撑件的前端处;
-固定构件位于支撑轴承的与致动系统相对的一侧,以便在安装到变速器上或从变速器上拆卸的操作期间便于接近其。有利地,至固定构件的入口位于支撑轴承的与致动系统相对的一侧;
-固定构件压靠着离合器支撑件的前面,以便在安装到变速器上或从变速器上拆卸的操作期间便于接近其;
-离合器模块包括用于旋转地联接到发动机输入轴的输入腹板、旋转地联接到第一离合器的第一输出盘支架以及旋转地联接到第二离合器的第二输出盘支架,所述输入腹板和所述第一及所述第二输出盘支架每个包括至少一个轴向开口,这些开口位于面向固定构件并形成至所述固定构件的入口。特别地,开口的径向尺寸可以大于固定构件的外径,以便允许更容易地接近所述固定构件;
-每个轴向开口的外部面的直径大于固定构件的外径,以便于接近和/或操纵固定构件;
-轴向开口允许固定构件配置成处于第一配置,其中所述固定构件与致动系统建立机械连接,以及第二配置,其中可以将离合器模块从致动系统释放;
-轴向开口位于面向固定构件的致动区域,以便于接近和/或操纵固定构件;
-固定构件配置成将离合器模块轴向地锁定在致动系统的壳体上,从而允许离合器模块非永久地附接到致动系统。一旦以这种方式组装,离合器模块形成可以容易地处理的模块。之后,所述模块可以例如更容易地组装在致动系统上和/或更容易地安装在变速器上。此外,这种有利的配置使得能够从致动系统和/或变速器快速地拆卸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同时限制拆卸操作的数量和难度;
-固定构件是轴向锁定环类型的,允许离合器模块轴向地锁定在致动系统的壳体上;
-固定构件容纳在离合器支撑件的前面的间断或不间断的圆形凹槽中,以便于其与离合器模块的预先组装,更具体地,其相对于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的旋转轴线居中;
-固定构件是由内部轮廓和外部轮廓限定的卡环类型,内径能够径向变形。因此,这种有利的配置允许固定构件能够采用第一径向配置,其中它配置成能够与致动系统的壳体配合,以便在离合器模块和所述壳体之间建立机械连接,优选地通过如前所述的轴向锁定。这种有利的配置还允许固定构件能够采用第二径向配置,其中它配置成不再与致动系统的壳体配合,以使离合器模块从所述壳体释放。有利地,固定构件的第一配置和/或第二配置对应于所述固定构件的径向变形,其中内部轮廓和/或外部轮廓变形,以便同时一方面与离合器模块优选地是离合器支撑件且另一方面是致动系统配合;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包括用于保持固定构件的轴向保持装置,以便于其在离合器支撑件上的预先组装,所述轴向保持装置至少部分地限定凹槽,特别是圆形凹槽;
-轴向保持装置形成到离合器支撑件中。可替代地,轴向保持装置被添加并固定到离合器支撑件上。在该实施例中,轴向保持装置通过任何已知的方式固定到离合器支撑件上,特别是通过焊接和/或通过螺纹连接。轴向保持装置可以在离合器支撑件上形成固定构件的包覆模制件。轴向保持装置适当地配置成允许固定构件能够采用其配置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以便能够将离合器模块联接到致动系统或者能够释放这些;
-轴向保持装置围绕旋转轴线均匀地成角度地分布,以使固定构件在离合器支撑件上的预先组装更加稳定;
-根据实施例的第一替代形式,轴向保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凸缘,其设计成将固定构件轴向锁定在离合器支撑件上。每个凸缘可以有利地采用至少部分地覆盖固定构件的角扇形的形式;
-根据实施例的第二替代形式,轴向保持装置采用环形板的形式,其设计成与离合器支撑件的前面配合形成用于固定构件的壳体,所述固定构件被轴向夹在环形板和离合器支撑件的前面之间,环形板包括至少一个扇形开口,其提供至固定构件的入口。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双离合器机构,包括如上所述的离合器模块,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根据其任何一个改进,致动系统包括:
-第一致动器,其设计成轴向移动以接合或脱离第一离合器;
-第二致动器,其设计成轴向移动以接合或脱离第二离合器;
-壳体,其容纳第一和第二致动器,所述壳体包括允许液压流体流通的通道,所述通道设计成允许液压流体在管道和通道之间的流体流通。该通道例如包括轴向延伸部,其设计成与管道配合,特别是与管道的轴向延伸部或径向延伸部配合。
有利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可以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以单独地或组合地考虑:
-致动系统的壳体包括轴向伸长平台,其在第一和第二致动器的前面轴向延伸,轴向伸长平台设计成与离合器支撑件配合。致动系统的轴向伸长平台沿离合器模块的方向轴向延伸。更具体地,轴向伸长平台在离合器支撑件的方向上延伸,以便与其配合。离合器支撑件和壳体的轴向延伸平台之间的配合可以采用径向肩部的形式,以便特别地实现相对于离合器模块的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的旋转轴线居中—通过离合器支撑件—在致动系统上—通过壳体。为此,离合器支撑件的内部圆柱形平台可径向地抵靠着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的外部面,所述轴向伸长平台径向地位于所述离合器支撑件的内侧。可替代地,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的内部面可径向地抵靠着离合器支撑件的外部面,所述轴向伸长平台径向地位于所述离合器支撑件的外侧;
-根据实施例的第一替代形式,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形成到所述壳体中。根据实施例的第二替代形式,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附接到所述壳体并通过任何已知的固定装置牢固地固定到壳体,例如通过焊接,通过销钉,通过推入配合,优选地通过力配合,或者通过搭扣紧固。在实施例的第一替代形式中,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可以由与所述壳体相同的材料或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特别地,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有利地由钢或由含钢的合金制成;
-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包括凹槽,特别是周向凹槽,其设计成能够部分地容纳固定构件。壳体中的凹槽特别是周向凹槽设计成能够与固定构件配合地参与将离合器模块固定到致动系统;
-周向凹槽的内部面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固定构件的内部轮廓的直径,有利地,当所述固定构件配置成将离合器模块固定到致动系统时。这种有利的配置允许固定构件径向地插入周向凹槽中并且保持在那里以便持久且非永久地将离合器模块固定到致动系统;
-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包括位于致动系统的致动器相对于周向凹槽的相对侧的端部,所述端部具有的外部面的直径小于或等于固定构件的内部轮廓直径,有利地,当所述固定构件未配置成用于将离合器模块固定到致动系统时;
-轴向伸长平台的端部采用锥形表面的形式,其直径随着远离周向凹槽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从而产生固定构件的径向变形,更具体地说是所述固定构件的内部轮廓的径向变形;
-在周向凹槽的远端,锥形面的直径小于固定构件的内部轮廓的直径,以便使离合器模块更容易组装在致动系统上;
-离合器支撑件的内部面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的外径,使得所述轴向伸长平台被力配合到离合器支撑件中;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包括用于将壳体旋转地联接到离合器支撑件的装置。根据实施例的第一替代形式,旋转联接装置包括位于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上的第一花键,并且其通过互补形状的接合与位于离合器模块的离合器支撑件上的第二花键配合。第一花键可以是凸型的,第二花键可以是凹型的,或者第一花键可以是凹型的,第二花键可以是凸型的。根据实施例的第二替代形式,旋转联接装置包括位于致动系统的壳体上或位于离合器模块的离合器支撑件上的键,并且其与分别位于离合器支撑件上或壳体上的相应键壳配合;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是“湿”多盘型的。
根据实施例的第一替代形式,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布置成径向配置,第一离合器径向地位于第二离合器的外侧。根据实施例的第二替代形式,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布置成轴向配置,第一离合器径向地位于第二离合器的前面。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或其任何一个改进的双离合器机构,并且其中:
-第一离合器通过第一输入盘支架旋转地联接到变速器的第一输出轴;
-第二离合器通过第二输入盘支架旋转地联接到变速器的第二输出轴;
-第一和第二离合器交替地旋转地联接到输入腹板,所述输入腹板旋转地联接到由至少一个曲轴旋转驱动的输入轴。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可逆组装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或根据其任何一个改进的双离合器机构的方法,所述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固定构件安装在离合器支撑件上的步骤;
-组装离合器模块的步骤;
-使离合器模块相对于旋转轴线在致动系统的壳体上居中的步骤;
-使离合器模块相对于致动系统平移地移动以使所述离合器模块更靠近所述致动系统的步骤;
-将离合器模块轴向地锁定到致动系统的步骤。
可逆组装的意思在于,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组装方法允许可逆地组装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的构成部件,所述构成部件能够被拆卸而无需破坏零件以分离各个构成部件。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离合器模块可以可逆地组装在致动系统上。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可逆组装方法中,可以在任一方向上执行这些步骤。可能地,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可逆组装方法的步骤以上述顺序执行。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可逆组装方法可以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以单独地或组合地考虑:
-轴向锁定步骤通过固定构件和致动系统的壳体之间的配合来实现;
-轴向锁定步骤包括减小固定构件的内部轮廓的直径以便将所述固定构件保持在周向凹槽中的步骤;
-平移运动步骤包括逐渐增加固定构件的内部轮廓的直径的步骤,所述固定构件在平移运动步骤期间径向变形;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可逆组装方法包括将致动系统旋转地联接到离合器模块的附加步骤;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可逆组装方法还包括对如上所述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或根据其任何一个改进的离合器模块的输入腹板和输出盘支架进行角度分度的附加步骤,角度分度步骤在组装离合器模块的步骤和轴向锁定步骤之间。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非破坏性拆卸如上所述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或根据其任何一个改进的双离合器机构的方法,所述拆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配置固定构件使得能够将离合器模块从致动系统释放的步骤;
-将离合器模块相对于致动系统分离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用于非破坏性拆卸的方法可以有利地包括以下改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这些改进的技术特征可以单独地或组合地考虑:
-配置步骤包括使固定构件径向变形以使其离开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的周向凹槽的步骤;
-使固定构件径向变形的步骤包括将所述固定构件的内部轮廓的直径增大到超过壳体的轴向伸长平台的外部面的直径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用于非破坏性拆卸的方法包括先前的步骤:对双离合器机构的输入腹板和输出盘支架进行角度分度,以便允许通过入口插入用于拆卸固定构件的工具。
预期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以其所有可能的组合结合这里说明的各种可选特征。
附图说明
一方面通过以下描述且另一方面通过参考附图的非限制性指示给出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2A和2B分别示出了预先组装在图1A所示的双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支撑件上并且根据实施例的第一替代形式的固定构件的轮廓图、视图面和等轴视图;
-图3A、3B和3C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各种替代形式的预先组装在双离合器机构的离合器支撑件上的固定构件的各种视图;
-图3D至3F示出了固定构件的替代形式的各种视图;
-图4A、4B和4C示出了用于图1A中所示的双离合器机构的可逆组装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轮廓图;
-图5A、5B、5C和5D示出了用于图1A中所示的双离合器机构的非破坏性拆卸的方法的一个示例的轮廓图。
当然,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特征、替代形式和各种形式可以以各种组合彼此组合,只要它们不相互排斥或不相容。特别地,如果这些特征的选择足以赋予技术优势或将现有技术与发明区分开,则可以设想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替代形式,其仅包括与所描述的其他特征隔离的下文所述的特征的选择。
特别地,如果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阻止这种组合的东西,则可以将所描述的所有替代形式和所有实施例的模式彼此组合。
在附图中,许多附图中共有的部件具有相同的参考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A,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10的示例性实施例优选为湿式双离合器类型并且包括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还优选地,在称为径向的位置中,第一离合器100位于第二离合器200的外侧。可替代地,双离合器机构10可以处于称为轴向的配置,第一离合器100位于第二离合器100的前面。双离合器机构10旨在集成到传动系中,该传动系包括可旋转地联接到双离合器机构10的变速器。
通常,双离合器机构10设计成能够通过第一离合器100或第二离合器200分别将输入轴(未示出)旋转地联接到第一传动轴A1或可替代地旋转地联接到第二传动轴A2。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输入轴至少由发动机(例如内燃机)的曲轴旋转驱动,并且第一和第二传动轴A1、A2旨在旋转地联接到安装在机动车辆上的那种变速器,例如通过齿轮箱。
优选地,第一传动轴A1和第二传动轴A2是同轴的。更具体地,第二传动轴A2可以采用中空圆筒的形式,第一传动轴A1可以插入其中。
如图1A所示,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有利地是多盘型的。每个多盘离合器一方面包括牢固地旋转地连接到输入轴的多个第一摩擦元件101、201,例如板,另一方面包括牢固地旋转地连接到传动轴A1、A2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第二摩擦元件102、202,例如摩擦盘。
多个第一摩擦元件101、201可以潜在地包括旋转地牢固地连接到输入轴的摩擦盘,多个第二摩擦元件102、202可以潜在地包括旋转地牢固地连接到传动轴A1、A2中的至少一个的板。
第一传动轴A1旋转地联接到输入轴。当第一离合器100配置成处于称为接合的位置(对此,多个第一摩擦元件101旋转地联接到多个第二摩擦元件102)时,第一传动轴A1由输入轴旋转地驱动。可替代地,当第一离合器100配置成处于称为脱开的位置(对此,多个第一摩擦元件101与多个第二摩擦元件102旋转地脱开)时,第一传动轴A1与输入轴旋转地脱开。
类似地,第二传动轴A2旋转地联接到输入轴。当第二离合器200配置成处于接合位置(对此,多个第一摩擦元件201旋转地联接到多个第二摩擦元件202)时,第二传动轴A2由输入轴旋转驱动。可替代地,当第二离合器200配置成处于称为脱离位置的位置(对此,多个第一摩擦元件201与多个第二摩擦元件202旋转地脱开)时,第二传动轴A2与输入轴旋转地脱开。
在图1A所示的双离合器机构10中,第一离合器100设计成接合变速器的奇数比,第二离合器200设计成接合变速器的偶数比和倒档。可替代地,可以分别切换由所述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处理的比率。
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设计成根据每个离合器100和200的相应配置并通过输入腹板109将所谓的输入动力—扭矩和转速从输入轴交替地传递到两个传动轴A1、A2中的一个。
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设计成使得它们不同时处于相同的接合配置。相反,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可以同时配置成处于其脱离位置。
双离合器机构10包括输入元件,该输入元件一方面旋转地联接到输入轴,另一方面旋转地联接到输入腹板109,以便将在发动机处产生的动力—扭矩和旋转速度传递到离合器机构10的离合器100、200中的一个。优选地,双离合器机构10的输入元件包括输入毂130,优选地绕纵向轴线O旋转。输入毂130包括可能通过阻尼装置例如双质量飞轮旋转地和/或轴向地连接到输入轴的第一下伸长部。
输入毂130包括外部伸长部,其联接到输入腹板109,更具体地说联接到输入腹板109的下端1091。下端1091位于朝向所述输入腹板109的前部AV。优选地,输入腹板109和输入毂130牢固地连接,例如通过焊接和/或通过铆接固定。
输入腹板109包括上端1092,输入腹板109通过该上端1092旋转地连接到第一离合器100,更具体地,在第一离合器100的第一摩擦元件101的区域中。该连接通过输入盘支架106的外部轴向伸长平台1061实现,输入盘支架106旋转地连接到输入腹板109,可能通过配合形状,例如所述外部轴向伸长平台1061的前端AV上的花键。可替代地,输入盘支架106和输入腹板109通过任何类似的连接装置旋转地连接在一起。
在其内端1091处,输入腹板包括多个椭圆形通开口1093,其形成至固定构件600的入口T,这将在后面描述。开口1093优选地围绕双离合器机构10的旋转轴线O均匀地成角度地分布。每个开口1093的径向尺寸大于固定构件600的外部径向尺寸,以便于其操纵和/或插入用于操纵和/或配置它的工具。
第一和第二离合器100和200由致动系统300操作,致动系统300设计成能够将它们配置成包括在接合配置和脱离配置之间的任何配置。
致动系统300包括:
-第一致动器320,其设计成将第一离合器100配置成处于包括在接合配置和脱离配置之间的配置;
-第二致动器330,其设计成将第二离合器200配置成处于包括在接合配置和脱离配置之间的配置;
-壳体307,其中容纳第一和第二致动器320、330中的至少一些。
优选地,第一和第二致动器320、330是液压千斤顶类型的。第一和第二致动器320、330可各自包括环形活塞,每个环形活塞与轴线O同轴并产生轴向运动以便配置相应的离合器。在该情况下,致动系统300还包括用于每个致动器320、330的液压流体供应通道。优选地,液压流体是加压流体,例如油。
第一致动器320一方面通过第一分离轴承140连接到第一离合器100,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力传递构件105连接到第一离合器100。第一分离轴承140设计成将由第一致动器320产生的轴向载荷传递到第一力传递构件105。
第一力传递构件105设计成通过其上伸长部将平行于纵向轴线O施加的轴向载荷E1传递到第一离合器100,所述上伸长部朝向前部AV轴向延伸,以便能够将第一摩擦元件101与第二摩擦元件102分开,或者一方面将第一摩擦元件101压靠在第二摩擦元件102上,另一方面压靠在输入腹板109的外部反作用装置103上。当第一摩擦元件101与第二摩擦元件102分开时,则第一离合器100配置成处于其脱离配置。相反,当第一摩擦元件101压靠在第二摩擦元件102上时,则第一离合器100配置成处于其接合配置。
第一力传递构件105采用在其外径向端部朝向前部AV轴向弯曲的波纹板的形式。更具体地,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经由多个外部轴向延伸平台1051与第一离合器100配合,所述外部轴向延伸平台1051平行于旋转轴线O延伸并且形成上指状物,其能够在第一致动器320的轴向运动(朝向前部AV)的作用下朝向前部AV推动第一离合器100的摩擦元件101、102。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轴向延伸平台1051通过在输入盘支架106中制成的开口1064与第一离合器100配合。
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包括位于外部轴向延伸平台1051的后部AR的上径向延伸平台1052。上径向延伸平台1052从第一离合器100径向延伸直至第二离合器200。
中间轴向延伸平台1053将第一上径向延伸平台1052在第二离合器200下方朝向双离合器机构10的前部AV延伸。第一中间轴向延伸平台1053径向与外部轴向延伸平台1051对齐。中间轴向延伸平台1053平行于纵向轴线O且平行于外部轴向延伸平台1051形成。
最后,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包括通过弯曲区域1054连接到中间轴向延伸平台1053的多个内部径向延伸平台1055。内部径向延伸平台1055的后面AR与连接到第一致动器320的第一分离轴承140的前面AV接触。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可以通过冲压获得。
外部反作用装置103固定到输入腹板109。优选地,外部反作用装置103通过输入盘支架106连接到输入腹板109;可替代地,外部反作用装置103通过任何固定装置牢固地固定到输入腹板109,例如通过铆接或通过焊接。
外部反作用装置103特别具有外花键,其与输入盘支架106上的相应内花键配合。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外部反作用装置103可以采用环的形式,其中齿设置在外周上并且中心压力凹槽向后部AR轴向延伸。再次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外部反作用装置103可以采用输入腹板109上的凸台的形式。
外部反作用装置103具有与第一或第二摩擦元件101、102的形状互补的形状,以便当第一致动器320朝向前部AV施加第一轴向载荷E1时允许第一和第二摩擦元件101、102通过摩擦联接,以将第一离合器100配置成处于其接合位置。相比之下,当第一力传递构件105被后面将描述的弹性返回装置推向后部AR时,第一摩擦元件101与第二摩擦元件102分离,从而允许所述摩擦元件脱开,从而使得可以将第一离合器100配置成处于其脱离配置。
第一离合器100用于通过形成所述第一离合器100的输出元件的第一输出盘支架110旋转地联接到第一传动轴A1。更具体地,第一输出盘支架110通过输出盘支架110包括的上端1101旋转地联接到第二摩擦元件102。仍更具体地,第一输出盘支架110经由第一输出盘支架110包括的内端1102旋转地联接到第一输出毂120。
第一输出盘支架110在其外部径向周边上包括配备有齿组的第一轴向伸长部107,所述齿组用于与每个第二摩擦元件102上的互补齿组配合,更具体地说在第一离合器100的每个第二摩擦元件102的内部径向周边处。因此,第一输出盘支架110通过与第一离合器100的第二摩擦元件102啮合而被旋转地联接。
第一输出盘支架110的内端1102连接到第一输出毂120;这些优选通过焊接、铆接等固定在一起。
在其内端1102处,第一输出盘支架110包括多个椭圆形通开口1103,其形成至固定构件600的入口T,这将在后面描述。第一输出盘支架110的开口1103优选地围绕双离合器机构10的旋转轴线O均匀地成角度地分布。第一输出盘支架110的每个开口1103的径向尺寸大于固定构件600的外部径向尺寸,以便更容易操纵和/或便于插入用于操纵和/或配置它的工具。有利地,第一输出盘支架110的开口1103与输入腹板109的开口1093同轴。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输出盘支架110的开口1103的径向尺寸等于输入腹板109的开口1093的径向尺寸。
第一输出毂120沿径向在内侧包括轴向花键,该轴向花键设计成与位于第一传动轴A1上的互补花键配合,以实现旋转联接。
径向轴承117介于第一输出毂120和输入毂130之间,以便承受输入毂130和/或输入腹板109的径向载荷,尽管输入轴和第一传动轴A1可以转动的转速不同。
类似地,双离合器机构10的第二离合器200在设计上类似于第一离合器100。
第二致动器330一方面通过第二分离轴承240连接到第二离合器200,另一方面通过第二力传递构件205连接到第二离合器200。第二分离轴承240设计成将由第二致动器330产生的轴向载荷传递到第二力传递构件205。
第二力传递构件205总体上轴向地位于输入盘支架106和第一力传递构件105之间。
第二力传递构件205设计成通过其上伸长部将平行于纵向轴线O施加的轴向载荷E2传递到第二离合器200,所述上伸长部朝向前部AV轴向延伸,以便能够将第一摩擦元件201与第二摩擦元件202分开或者将第一摩擦元件201一方面压靠在第二摩擦元件202上,另一方面压靠在内部反作用装置203上。当第一摩擦元件201与第二摩擦元件202分开时,则第二离合器200配置成处于其脱离配置。相反,当第一摩擦元件201压靠在第二摩擦元件202上时,则第二离合器200配置成处于其接合配置。
第二力传递构件205采用在其外径向端部朝向前部AV轴向弯曲的波纹板的形式。更具体地,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经由多个轴向延伸平台2051与第二离合器200配合,所述轴向延伸平台2051允许第二离合器200的摩擦元件201、202在第二致动器330的朝向前部AV的轴向运动的作用下被推向前部AV。第二力传递构件205的轴向延伸平台2051经由穿过输入盘支架106形成的开口1065与第二离合器200配合。
第二力传递构件205包括位于外部轴向延伸平台2051的后部AR的上径向延伸平台2052。上径向延伸平台2052从第二离合器200径向延伸直到第二离合器200的内部,更具体地说在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中间轴向延伸平台1053的水平处。
中间轴向延伸平台2053在第二离合器200下方朝向双离合器机构10的前部AV延伸上径向延伸平台2052。中间轴向延伸平台2053径向地位于第二离合器200的内侧并且位于第一力传递构件105的上径向延伸平台1052的水平处。
最后,第二力传递构件205包括通过弯曲区域2054连接到中间轴向延伸平台2053的多个内部径向延伸平台2055。内部径向延伸平台2055的后AR面与连接到第二致动器330的第二分离轴承240的前AV面接触。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可以通过按压获得第二力传递构件205。
内部反作用装置203固定到朝向前部AV定向的内部轴向伸长部1062并且固定到输入盘支架106,通过任何方式固定到输入盘支架106,例如通过焊接或铆接。可替代地,内部反作用装置203和输入盘支架106一起形成为一体。
外部反作用装置203具有与第一和第二摩擦元件201、202的形状互补的形状,以便当第二致动器330朝向前部AV施加轴向载荷E2时允许第一和第二摩擦元件201、202通过摩擦联接,以将第二离合器200配置成处于其接合位置。相反,当第二力传递构件205通过稍后将描述的弹性返回元件被推回到后部AR时,则第一摩擦元件201与第二摩擦元件202分离,从而允许所述摩擦元件201、202分离,因此允许第二离合器200配置成处于其脱离配置。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外部反作用装置203可以采用环的形式,其中齿设置在外部周边上且中央按压凹槽朝向后部AR轴向延伸。
第二离合器200旨在通过形成所述第二离合器200的输出元件的第二输出盘支架210旋转地联接到第二传动轴A2。更具体地,第二输出盘支架210一方面在其上端处旋转地联接到第二摩擦元件202,另一方面在其下端处旋转地联接到第二输出毂220。
第二输出盘支架210在其内部径向周边上包括设置有齿组的轴向伸长部207,该齿组用于与每个第二摩擦元件202上的互补齿组配合,更具体地说是在第二离合器200的每个第二摩擦元件202的内部径向周边上。因此,第二输出盘支架210通过与第二离合器200的第二摩擦元件202啮合而被旋转地联接。
第二输出盘支架210的内部径向端2102连接到第二输出毂220,它们优选地通过焊接、铆接等固定在一起。
在其内端2102处,第二输出盘支架210包括多个椭圆形通开口2103,其形成至将在后面描述的固定构件600的入口T。第二输出盘支架210的开口2103优选地围绕双离合器机构10的旋转轴线O均匀地成角度地分布。第二输出盘支架210的每个开口2103的径向尺寸大于固定构件600的外部径向尺寸,以便于其操纵和/或插入用于操纵和/或配置它的工具。有利地,第二输出盘支架210的开口2103与输入腹板109的开口2092和/或第一输出盘支架110的开口1103同轴。还优选地,第二输出盘支架210的开口2103的径向尺寸等于输入腹板109的开口1093的径向尺寸和/或第一输出盘支架110的开口1103的径向尺寸。
第二输出毂220沿径向在内侧上包括轴向花键,该花键设计成与位于第二传动轴A2上的互补花键配合,以实现旋转联接。
轴向轴承116介于第一输出盘支架110和第二输出盘支架210之间,以便能够在两个输出盘支架110、210之间传递轴向载荷,当第一和第二离合器100、200配置成处于不同的配置时,它们可以以不同的速度转动。
第一和第二离合器100、200分别包括弹性返回元件,以自动地将第一和第二致动器320、330向后推回。更具体地,弹性返回元件分别将第一和第二力传递构件105、205轴向地推向后部AR,以便通过将第一和第二致动器320、330向后推回而分别促进第一摩擦元件101、201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离合器100、200的第二摩擦元件102、202的分离。举例来说,这些可以例如是贝氏弹簧垫圈。
输入盘支架106还包括轴向延伸平台1066和内部段1067,轴向延伸平台1066在第二离合器200下方朝向前部AV轴向延伸,内部段1067基本垂直于双离合器机构10的旋转轴线O径向延伸。在其内端,输入盘支架106的内部段1067压靠在跟部118上,该跟部118径向压靠在由离合器支撑件500支撑并设计成承受输入盘支架106的径向载荷的支撑轴承113上。
离合器支撑件500位于致动系统300与第一和第二输出毂120、220之间的中间轴向位置。
轴向地朝向前部AV,支撑轴承113轴向压靠在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部AV轴向端部510上并形成压力跟部。通常,能够轴向地阻止支撑轴承113的压力跟部布置在由第一或第二致动器320、330施加的轴向载荷E1、E2的相对侧。
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部AV轴向端部510经由轴向轴承115轴向压靠在第二输出盘支架210上,以便能够在第二输出盘支架210和离合器支撑件500之间传递轴向载荷,防止所述离合器支撑件500旋转,而当第二离合器200配置成处于其接合配置时,第二输出盘支架210可被给予旋转运动。
支撑轴承113在此例如是滚动轴承。有利地,支撑轴承113是角接触轴承类型的,以便能够传递轴向载荷和径向载荷。该轴向载荷在滚动轴承113处由压力跟部处的离合器支撑件500反作用。具体地,当第一或第二致动器320、330将朝向前部AV定向的轴向载荷E1传递到第一或第二力构件105、205以便将相应的离合器100、200配置成处于接合配置时,轴向载荷E1、E2在包括所述第一或第二致动器320、330的第一端和位于传动轴A1、A2处的第二端之间传递,更具体地说在固定构件600处。涉及在双离合器机构10的操作期间传递轴向载荷E1、E2并且轴向地位于固定构件600与第一或第二致动器320、330之间的所有部件被轴向锁定,以便能够传递所述轴向载荷E1、E2。
将参考图2A和2B更具体地描述离合器支撑件500。
为了在它们运行时润滑和冷却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双离合器机构10包括允许液压流体被输送到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的管道和通道。更具体地,离合器支撑件500包括通过出口孔725在离合器500外部开口的管道700。
管道700包括例如径向延伸部720,在所示的示例中,径向延伸部720位于支撑轴承113的区域中,所述径向延伸部720通过出口孔725从离合器支撑件500开口。
而在图1A和2A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管道700包括在图1B和2B所示的实施例中承载的轴向延伸部710和径向延伸部720,所述管道700包括在径向延伸部720中。
管道700的径向延伸部720有利地位于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部AV轴向端部510附近,仍更具体地,位于离合器支撑件113和输出毂120、220之间的某处的中间状态。
出口孔725径向地位于管道700的径向延伸部720的外侧。出口孔725采用在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外部面上的端部开口的孔的形式,更具体地说在形成压力跟部的前部AV轴向端部510的外部面上。换句话说,出口孔725由位于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外部面上的开口限定,并且提供通向管道700特别是管道700的径向延伸部720的入口,从而允许所述管道特别是所述径向延伸部720在离合器模块15中与径向位于离合器支撑件500外侧的空间连通。
径向地,出口孔725位于固定构件600的外侧。仍更具体地,出口孔725径向地位于第一输出盘支架110的开口1103和/或第二输出盘支架210的开口2103和/或输入腹板109的开口1093的外侧。这种有利的配置允许经由出口孔725离开管道700的液压流体不经由以形成至固定构件600的入口T的开口1093、1103、2103流出双离合器机构10。因此,改进了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在运行时的润滑和/或冷却。
致动系统300的壳体307包括允许液压流体流通的通道800。在所示的示例中,所述通道800包括轴向延伸部810和位于轴向延伸部810的前部AV轴向端部处的径向延伸部820。通道800设计成与管道700的轴向延伸部710配合,以允许管道700和通道800中的液压流体的流体流通。更具体地,通道800的径向延伸部820的外部径向端部与管道700的后轴向端部配合,以便允许管道700和通道800之间的流体连通。通道800有利地位于壳体307的径向内部部分上,仍更优选地,位于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的内侧上。
致动系统300的壳体307包括轴向伸长平台3071,其径向地位于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的内侧,并且在输入腹板109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朝向前部AV轴向延伸。壳体307的轴向伸长平台3071设计成与离合器支撑件500配合,以实现居中和/或旋转联接。通过推入配合优选地通过力配合实现居中和/或旋转联接,壳体307的轴向伸长平台3071的外部面的径向直径小于或等于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内部面的径向直径。使用位于轴向伸长平台3071上并且与位于离合器支撑件500上的第二花键配合的第一花键,可以潜在地实现旋转联接。
轴向延伸平台3071的前部AV终端3072设计成当致动系统300组装在离合器支撑件500上时与固定构件600配合,更具体地,以便于将壳体307压配合到离合器支撑件500中。特别地,壳体307的轴向延伸平台3071的终端3072采用锥形表面3073的形式,其直径随着远离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种有利的配置使得可以通过迫使固定构件600径向变形来促进固定构件600伸展开。将参考图2A和2B更详细地描述固定构件600与壳体307的轴向伸长平台3071之间的相互作用。
壳体307的轴向伸长平台3071还包括用于与固定构件600配合的周向凹槽3074。周向凹槽3074轴向地位于锥形表面3073与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之间。周向凹槽3074的轴向尺寸使得固定构件600可以至少部分地接合在所述周向凹槽3074中,以用作轴向止动件。换句话说,周向凹槽3074的轴向尺寸大于或等于固定构件600的轴向厚度。
最后,双离合器机构由使用可逆组装的方法组装在致动系统300上的离合器模块15形成,这将在后面参照图4A至4C进行描述。
离合器模块15包括由离合器支撑件500支撑的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更一般地,离合器模块15包括能够在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与输入轴和传动轴A1、A2之间建立旋转联接的所有元件。特别地,离合器模块15包括输入腹板109、输入盘支架106、第一输出盘支架110和第二输出盘支架210、第一力传递构件105和第二力传递构件205、外部反作用装置103和内部反作用装置203以及轴向轴承115、116、117。
离合器模块15经由固定构件600组装在致动系统300的壳体307上,从而形成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10。
现在将参考图3A至3C和3更具体地描述致动系统300,图3A至3C和3描述了预先组装在图1A中描述的双离合器机构10的离合器支撑件500上的这种固定构件600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
如在图2A和2B中可以看到,在相应的替代形式的实施例中,离合器支撑件500包括轴向延伸部530,其配置成布置在离合器100、200下方并且通过支撑轴承113支撑所述离合器100、200。离合器支撑件500的轴向延伸部530采用中空圆柱形平台的形式,以便能够容纳传动轴A1、A2,其在图2A和2B中不可见。离合器支撑件500还包括前轴向端部510,其在离合器支撑件500的轴向延伸部530的外侧上径向延伸。通常,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部AV轴向端部510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离合器支撑件500的轴向延伸部530延伸。
如横截面2A所示,在该示例中,离合器支撑件500的轴向延伸部530容纳先前描述的管道700的轴向延伸部710;且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部AV轴向端部510容纳管道700的径向延伸部720。在截面2B所示的示例中,离合器支撑件500的轴向延伸部530容纳管道700的径向延伸部720。
在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部AV轴向端部510的前面515处,固定构件600可拆卸地容纳。特别地,固定构件600牢固地压靠在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面515上并且通过轴向保持装置550非永久地保持在该位置。轴向保持装置550有利地位于形成入口T的输入腹板109及输出盘支架110、210的椭圆形开口1093、1103、2103的内侧,以便于固定构件600的安装和拆卸。在图2A-2B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保持固定构件600的轴向保持装置500采用多个凸缘550a、550b、550c的形式,每个凸缘形成角扇形并且使得可以实现固定构件轴向锁定在前面上,可能具有非零轴向间隙。
凸缘550a-550c有利地形成到离合器支撑件500中。它们可以通过任何固定装置添加并固定到离合器支撑件500上。径向地,凸缘550a-550c有利地径向地位于形成入口T的输入腹板109及输出盘支架110、210的椭圆形开口1093、1103、2103的内侧,以便于固定构件600的安装和拆卸。
凸缘550a-550c有利地围绕旋转轴线O均匀地成角度地分布,以便改善固定构件600相对于离合器支撑件500的轴向保持。
因此,每个凸缘550a-550c形成凹槽520,固定构件600可以轴向容纳和保持在该凹槽520中。更具体地,凹槽520的轴向尺寸大于或等于固定构件600的轴向厚度,至少在其径向外部部分中考虑。
有利地,凹槽的径向尺寸使得在固定构件600的外部轮廓620与凹槽520的外部轮廓521之间存在非零径向间隙,以允许通过相对于离合器支撑件500的旋转轴线O偏心来拆卸所述固定构件600。当然,当固定构件600可径向变形时,上述径向间隙不是必不可少的。
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固定构件600采用径向可变形的轴向锁定环的形式:固定构件600的内部轮廓610和/或外部轮廓620可径向变形,以允许所述固定构件600从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凹槽520中移出或容纳在其中。可变形的意思是,固定构件600可以经历径向弹性变形,该径向弹性变形允许改变其内部轮廓610和/或其外部轮廓620的径向尺寸,因此,使得可以改变其内径和/或其外径,以便将其配置成处于第一配置,其中固定构件600在离合器模块15和致动系统200之间建立机械连接,以及第二配置,其中固定构件600不再与致动系统300配合,从而允许离合器模块15从所述致动系统300中释放。
图3C示出了将固定构件600保持在离合器支撑件500上的轴向保持装置550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更具体地,轴向保持装置在此采用与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面515配合的环形封闭板的形式。以与图3A-3C的凸缘550a-550c相当的方式,图3C中所示的封闭板形成位于所述封闭板和离合器支撑件的前面515之间的凹槽,固定构件600可以容纳在该凹槽内,而可能没有轴向间隙。为了移除固定构件600,该构件径向变形,以使其进入环形封闭板的中心。为了便于操纵固定构件600,在封闭板中设置开口540a-540c。开口540a-540c采用扇形形状的椭圆形孔的形式,围绕旋转轴线O均匀地成角度地分布。开口540形成至固定构件600的入口T,以允许其组装和拆卸。封闭板中的开口540a-540c有利地径向地位于形成入口T的输入腹板109及输出盘支架110、210的椭圆形开口1093、1103、2103的内侧,以便于固定构件600的安装和拆卸。
现在将参考图4A、4B和4C详细描述组装上述双离合器机构10的方法。
通常,组装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10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固定构件600安装在离合器支撑件500上的步骤;和/或
-组装离合器模块15的步骤;和/或
-将离合器模块15在致动系统300的壳体307上居中的步骤;和/或
-使离合器模块15相对于致动系统300相对平移运动以使所述离合器模块15更靠近所述致动系统300的步骤;和/或
-将离合器模块15轴向锁定到致动系统300的步骤。
这将有利地是可逆组装的方法,可以非破坏性地拆卸双离合器机构10。
在图4A中,双离合器机构10的离合器模块15已经组装好,因此所述离合器模块15面向致动系统300设置,以便组装双离合器机构10。
离合器模块15和致动系统300优选地相对于旋转轴线O同轴对准,并且通过朝向后部AR移动离合器模块,或通过朝向前部AV移动致动系统300,或通过这两个运动的组合,执行离合器模块15相对于致动系统300的相对平移运动。在图4A和4B中,离合器模块15相对于致动系统300朝向前部AV的相对运动由箭头F表示,箭头F施加平行于旋转轴线O并朝向后部AR定向的力,其施加到离合器模块15。
如图4B所示,壳体307的轴向伸长平台3071被推入离合器支撑件500的轴向伸长平台530中,壳体307的轴向伸长平台3071的外部面与离合器支撑件500的轴向伸长平台530的内部面配合。
通过朝向前部AV继续这种相对平移运动,壳体的轴向延伸平台3071的锥形表面3073与固定构件600配合。更具体地,锥形表面3073与固定构件600的内部轮廓610配合。然后,固定构件600至少在其内部轮廓610的区域中径向变形:随着致动系统300相对于离合器模块15朝向前部AV的相对运动逐渐进行,由固定构件600的内部轮廓610“看到”的锥形表面3073的表观直径增加,迫使固定构件径向变形一点,以允许所述内部轮廓610生长并到达壳体307的轴向伸长平台3071的周向凹槽3074。
图4C示出了双离合器机构10,其中固定构件600接合在周向凹槽3074中,从而实现离合器模块15与致动系统300的轴向联接,更具体地说是轴向锁定。在该配置中,固定构件600使得可以将离合器模块15非永久地附接到致动系统300。
应注意的是,离合器模块15在致动系统300上的组装有利地在没有工具且不操纵固定构件600的情况下执行:一旦固定构件600组装到离合器支撑件500上,就通过所述离合器模块15相对于所述致动系统300的简单相对平移运动实现离合器模块15与致动系统300的联接,并且当离合器模块15相对于致动系统300的相对位置到达时,固定构件自动地将其自身配置成处于其联接配置。标称位置由壳体307的周向凹槽3074形成。
现在将参考图5A、5B、5C和5D详细描述用于拆卸先前描述的双离合器机构10的方法。
通常,用于拆卸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离合器机构10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配置固定构件600以使其不再与致动系统300配合的步骤;
-分离离合器模块15和致动系统300的步骤。
这有利地是关于双离合器机构10的各种元件的非破坏性拆卸的方法,随后可以重新组装后者。
图5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拆卸方法的第一步骤。为了能够开始拆卸,输入腹板109和输出盘支架110、210首先围绕旋转轴线O进行角度分度,以便允许分别在所述输入腹板109及所述输出盘支架110、210上制成的椭圆形开口1093、1103、2103被制成同轴,使得可以形成至固定构件600的入口T。
接下来,工具M通过入口T插入,以便与固定构件600配合,并允许其配置成其不再与致动系统300配合并允许离合器模块15从所述致动系统300中释放的配置。固定构件600的配置的变化有利地通过所述固定构件的径向变形来实现,特别是使得可以改变其内部轮廓610的直径。图5A示出了固定构件600的配置,其中在工具M改变固定构件600的所述配置之前,所述固定构件600在离合器模块15和致动系统300的壳体307之间建立机械连接。
为了便于将工具M施加到固定构件600上以改变其配置,可能优选的是将朝向前部AV定向的轴向载荷施加到离合器模块15,以便减轻固定构件600上的轴向载荷。
图5B示出的步骤紧接着图5A示出的步骤,其中固定构件600的配置已被改变,以便允许离合器模块15从致动系统300释放。与图5A相比,固定构件的内部轮廓610的直径更大,固定构件在工具M的作用下已径向变形。结果,固定构件600的内部轮廓610和壳体307的周向凹槽3074之间存在非零径向间隙。
如图5C和5D所示,然后可以通过所述离合器模块15和所述致动系统300之间的相对轴向平移运动将离合器模块15与致动系统300分离。
总之,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双离合器机构10,其包括固定构件600,该固定构件600可拆卸地附接到离合器支撑件500并且经由穿过输入腹板109及第一输出盘支架110和第二输出盘支架210产生的入口T可从所述双离合器机构10的前部接近。固定构件600设计成能够采用(i)第一配置,其中它在双离合器机构10的离合器模块15和所述双离合器机构10的致动系统300之间建立机械连接,以及(ii)第二配置,其中它允许所述离合器模块15从所述致动系统300释放。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刚刚描述的示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示例进行许多修改。特别地,本发明的各种特征、形状、替代形式和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彼此组合,只要它们不相互排斥或不相容。特别地,上文描述的所有替代形式和实施例可以彼此组合。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安装在发动机和机动车辆的变速器之间的离合器模块(15),该离合器模块(10)包括:
-围绕旋转轴线(O)旋转的第一离合器(100);
-围绕旋转轴线(O)旋转的第二离合器(200);
-离合器支撑件(500),其设计成通过支撑轴承(113)径向支撑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离合器支撑件(500)限定管道(700),其允许液压流体朝向离合器(100、200)流通,所述管道(700)具有至少一个出口孔(725),液压流体可通过该出口孔(725)离开管道;
-用于附接离合器模块(15)的固定构件(600),该固定构件(600)配置成允许离合器模块(15)固定到致动系统(300)的壳体(307)上,所述致动系统(300)设计成在接合配置和脱离配置之间配置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
其特征在于,至所述固定构件(600)的入口(T)径向地位于所述管道(700)的出口孔(725)的内侧。
2.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离合器模块(15),其中,所述固定构件(600)位于所述离合器支撑件(500)的一个轴向端部处。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模块(15),其中,所述固定构件(600)抵靠着所述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面(515)。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模块(15),所述离合器模块(15)包括用于旋转地联接到发动机输入轴的输入腹板(109)、旋转地联接到第一离合器(100)的第一输出盘支架(110)以及旋转地联接到第二离合器(200)的第二输出盘支架(210),所述输入腹板(109)和所述第一输出盘支架(110)及所述第二输出盘支架(210)每个包括至少一个轴向开口(1093、1103、2103),这些开口位于面向固定构件(600)并形成至所述固定构件(600)的入口(T),每个轴向开口(1093、1103、2103)的外部面的直径特别地大于固定构件(600)的外径。
5.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离合器模块(15),其中,所述轴向开口(1093、1103、2103)允许固定构件(600)配置成处于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在第一配置中所述固定构件(600)与致动系统(300)建立机械连接,在第二配置中可以将离合器模块(15)从致动系统(300)释放。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模块(15),其中,所述固定构件(600)配置成将离合器模块(15)轴向锁定在致动系统(300)的壳体(307)上。
7.如考虑结合权利要求3的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离合器模块(15),其中,所述固定构件(600)容纳在凹槽(520)中,所述凹槽(520)特别是在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面(515)中的圆形凹槽。
8.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离合器模块(15),所述离合器模块(15)包括用于保持固定构件(600)的轴向保持装置(550),所述轴向保持装置至少部分地界定所述凹槽(52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器模块(15),其中,所述轴向保持装置(550)包括至少两个凸缘(550a、550b、550c)。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合器模块(15),其中,所述轴向保持装置(550)包括环形板,其设计成与离合器支撑件(500)的前面(515)配合形成所述凹槽(520)。
11.一种双离合器机构(10),包括: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合器模块(15);
-所述致动系统(300)包括:
-第一致动器(320),其设计成轴向移动以接合或脱离第一离合器(100);
-第二致动器(330),其设计成轴向移动以接合或脱离第二离合器(200);
-壳体(307),其容纳第一致动器(320)和第二致动器(330),所述壳体(307)包括允许液压流体流通的通道(800),所述通道(800)设计成允许液压流体在管道(700)和通道(800)之间的流体流通。
12.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离合器机构(10),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以轴向配置布置,第一离合器(100)径向位于第二离合器(200)的前面。
13.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传动系统(1),包括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双离合器机构(10),其中:
-所述第一离合器(100)通过第一输出盘支架(110)旋转地联接到变速器的第一输出轴(A1);
-所述第二离合器(200)通过第二输出盘支架(210)旋转地联接到变速器(400)的第二输出轴(A2);
-所述第一离合器(100)和第二离合器(200)交替地旋转地联接到输入腹板(109),所述输入腹板(109)旋转地联接到由发动机的至少一个曲轴旋转地驱动的输入轴。
14.一种用于可逆组装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双离合器机构(10)的方法,所述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固定构件(600)安装在离合器支撑件(500)上的步骤;
-组装离合器模块(15)的步骤;
-使离合器模块(15)相对于旋转轴线(O)在致动系统(300)的壳体(307)上居中的步骤;
-使离合器模块(15)相对于致动系统(300)平移地移动以使所述离合器模块(15)更靠近所述致动系统(300)的步骤;
-将离合器模块(15)轴向地锁定到致动系统(300)的步骤。
15.一种用于非破坏性拆卸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双离合器机构(10)的方法,所述拆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配置固定构件(600)使得能够将离合器模块(15)从致动系统(300)释放的步骤;
-将离合器模块(15)相对于致动系统(300)分离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1750992A FR3062695B1 (fr) | 2017-02-07 | 2017-02-07 | Mecanisme a double embrayages demontable |
FR1750992 | 2017-02-07 | ||
FR1758049A FR3062697B1 (fr) | 2017-02-07 | 2017-08-31 | Mecanisme a double embrayage demontable |
FR1758049 | 2017-08-31 | ||
PCT/EP2018/052670 WO2018146019A1 (fr) | 2017-02-07 | 2018-02-02 | Mécanisme a double embrayage démontabl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82899A true CN110382899A (zh) | 2019-10-25 |
CN110382899B CN110382899B (zh) | 2021-08-24 |
Family
ID=585016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16799.XA Active CN110382899B (zh) | 2017-02-07 | 2018-02-02 | 可拆卸的双离合器机构 |
CN201880010640.7A Pending CN110268178A (zh) | 2017-02-07 | 2018-02-06 | 离合器支撑件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10640.7A Pending CN110268178A (zh) | 2017-02-07 | 2018-02-06 | 离合器支撑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2) | EP3580468B1 (zh) |
CN (2) | CN110382899B (zh) |
FR (4) | FR3062695B1 (zh) |
WO (2) | WO2018146019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64585A (zh) * | 2020-03-30 | 2021-10-01 | 蜂巢传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 用于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离合组件及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82572B1 (fr) * | 2018-06-14 | 2021-01-15 | Valeo Embrayages | Dispositif d'arret axial entre deux pieces |
FR3089580B1 (fr) * | 2018-12-07 | 2020-11-27 | Valeo Embrayages | Dispositif d’entretoisement pour mécanisme d’embrayage humide et mécanisme d’embrayage humid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d’entretoisement |
FR3097603B1 (fr) * | 2019-06-18 | 2021-07-02 | Valeo Embrayages | Mecanisme a double embrayage humide et module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comprenant un tel mecanism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161466A2 (de) * | 2008-09-09 | 2010-03-10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Mehrfachkupplung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Doppelkupplungseinrichtung, mit mittels eines Lamellenträgers betätigbarer Lamellen-Kupplungsanordnung |
US20110039626A1 (en) * | 2008-02-18 | 2011-02-17 | Hans Jurgen Hauck | Clutch device with a flex plate |
DE102011014778A1 (de) * | 2010-03-25 | 2011-09-29 | Borgwarner Inc. | Konzentrische Doppelkupplungseinrichtung |
CN102434594A (zh) * | 2007-08-01 | 2012-05-02 | Valeo离合器公司 | 用于将模块化离合器装置固定在从动轴上的固定装置 |
CN105074251A (zh) * | 2013-04-30 | 2015-11-18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变速装置 |
FR3024508A1 (fr) * | 2014-08-01 | 2016-02-05 | Valeo Embrayages | Dispositif d'embrayag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88022U (ja) * | 1981-12-11 | 1983-06-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油圧クラツチへの作動油供給装置 |
JPH065094B2 (ja) * | 1984-08-07 | 1994-01-19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 |
FR2626638B1 (fr) * | 1988-02-02 | 1990-05-25 | Valeo | Embrayage a commande hydraulique du genre comportant un frein de trainee |
DE602004004223T2 (de) * | 2003-09-30 | 2007-10-25 | Borgwarner Inc., Auburn Hills | Ölverwaltungssytem für Doppelkupplungsantrieb |
EP1610017A1 (de) * | 2004-06-21 | 2005-12-28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und Antriebstrang mit dieser |
EP1612444B1 (de) * | 2004-06-29 | 2008-03-12 | BorgWarner Inc. | Mehrfachkupplungsanordnung |
DE102008063385B4 (de) * | 2008-12-30 | 2013-08-14 | Getrag Ford Transmissions Gmbh | Kupplungssupport |
DE102010010922C5 (de) * | 2009-08-14 | 2024-08-08 | Borgwarner Inc. | Parallele Doppelkupplungseinrichtung und Antriebsstrang mit einer solchen parallelen Doppelkupplungseinrichtung |
DE202013009459U1 (de) * | 2013-10-28 | 2015-01-29 |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 Nabenanordnung für Kraftfahrzeugkupplung |
-
2017
- 2017-02-07 FR FR1750992A patent/FR3062695B1/fr active Active
- 2017-08-31 FR FR1758049A patent/FR3062697B1/fr active Active
- 2017-08-31 FR FR1758052A patent/FR3062699A1/fr not_active Ceased
- 2017-08-31 FR FR1758050A patent/FR3062698B1/fr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2-02 EP EP18703557.1A patent/EP3580468B1/fr active Active
- 2018-02-02 CN CN201880016799.XA patent/CN110382899B/zh active Active
- 2018-02-02 WO PCT/EP2018/052670 patent/WO2018146019A1/fr unknown
- 2018-02-06 EP EP18703587.8A patent/EP3580469A1/fr active Pending
- 2018-02-06 WO PCT/EP2018/052929 patent/WO2018146087A1/fr unknown
- 2018-02-06 CN CN201880010640.7A patent/CN11026817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34594A (zh) * | 2007-08-01 | 2012-05-02 | Valeo离合器公司 | 用于将模块化离合器装置固定在从动轴上的固定装置 |
US20110039626A1 (en) * | 2008-02-18 | 2011-02-17 | Hans Jurgen Hauck | Clutch device with a flex plate |
EP2161466A2 (de) * | 2008-09-09 | 2010-03-10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Mehrfachkupplung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Doppelkupplungseinrichtung, mit mittels eines Lamellenträgers betätigbarer Lamellen-Kupplungsanordnung |
DE102009000474A1 (de) * | 2008-09-09 | 2010-03-11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Mehrfachkupplung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Doppelkupplungseinrichtung, mit mittels eines Lamellenträgers betätigbarer Lamellen-Kupplungsanordnung |
DE102011014778A1 (de) * | 2010-03-25 | 2011-09-29 | Borgwarner Inc. | Konzentrische Doppelkupplungseinrichtung |
CN105074251A (zh) * | 2013-04-30 | 2015-11-18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变速装置 |
FR3024508A1 (fr) * | 2014-08-01 | 2016-02-05 | Valeo Embrayages | Dispositif d'embrayag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64585A (zh) * | 2020-03-30 | 2021-10-01 | 蜂巢传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 用于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离合组件及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
CN113464585B (zh) * | 2020-03-30 | 2023-04-14 | 蜂巢传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 用于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离合组件及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FR3062697B1 (fr) | 2019-03-22 |
CN110268178A (zh) | 2019-09-20 |
EP3580468B1 (fr) | 2021-03-03 |
EP3580468A1 (fr) | 2019-12-18 |
FR3062698B1 (fr) | 2020-06-26 |
FR3062698A1 (fr) | 2018-08-10 |
FR3062697A1 (fr) | 2018-08-10 |
EP3580469A1 (fr) | 2019-12-18 |
FR3062699A1 (fr) | 2018-08-10 |
CN110382899B (zh) | 2021-08-24 |
FR3062695B1 (fr) | 2019-03-22 |
WO2018146019A1 (fr) | 2018-08-16 |
WO2018146087A1 (fr) | 2018-08-16 |
FR3062695A1 (fr) | 2018-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58487B2 (en) | Cooling system for clutch mechanism | |
CN110382899A (zh) | 可拆卸的双离合器机构 | |
KR102320710B1 (ko) | 습식 이중 클러치용 유압식 제어 시스템 | |
US8910766B2 (en) | Multi-disc clutch | |
US7481735B2 (en) | Transmission having integrated braking device | |
CN103228955A (zh)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
CN101668959B (zh) | 离合器主轮毂或具有这种离合器主轮毂的双离合器 | |
KR101774673B1 (ko) | 자동 변속기에 있어서의 마찰 체결 요소의 윤활 구조 | |
CN103228954A (zh)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
KR20170107926A (ko) | 제어 시스템 상에 지지된 습식 이중 클러치 | |
CN107202080B (zh) | 离合器机构及用于将这样的机构组装在传动链上的方法 | |
CN103228956A (zh) |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 |
KR102320702B1 (ko) | 제어 시스템의 피스톤의 행정을 제한할 수 있는 안전 베어링을 구비한 습식 이중 클러치 | |
US20130288808A1 (en) | Damper device | |
US11098768B2 (en) | Inner disc-carrier for wet-type friction-clutch | |
JP2007309516A (ja) | クラッチ構造 | |
CN107448502B (zh) |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轴向卡合系统 | |
KR20160042387A (ko) | 습식 이중 클러치 메커니즘을 포함하는 트랜스미션 시스템 | |
US7017340B2 (en) | Hydrokinetic torque converter for an automatic vehicle transmission | |
DE102009042050B4 (de) | Kombinierte Kraftübertragungs- und/oder Antriebseinheit und Antriebsstrang für ein Hybridsystem | |
KR101602586B1 (ko) | 클러치 유닛 | |
CN112218774A (zh) | 用于机动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摩擦离合器、动力传动系单元、变速器单元和动力传动系 | |
CN109983245B (zh) | 离合器机构在变速器上的径向组装 | |
CN109681536A (zh) | 使用压配来组装多个部件的产品和方法 | |
JP4606125B2 (ja) | 前後進切替装置の潤滑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