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39577B - 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客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客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39577B CN108839577B CN201810639489.5A CN201810639489A CN108839577B CN 108839577 B CN108839577 B CN 108839577B CN 201810639489 A CN201810639489 A CN 201810639489A CN 108839577 B CN108839577 B CN 10883957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fuel cell
- hydrogen fuel
- controller
- driving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7/00—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7/10—Dynamic electric regenerative brak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客车,该混合动力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电连接的氢燃料电池控制器、氢燃料电池系统、DC/DC转换器、DC/DC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和与动力耦合器相连的驱动电机,所述电机控制器依次通过电连接有配电柜、外接充电口、动力电池;发电机和驱动电机通过动力耦合器与后桥减速机构机械相连,后桥减速机构的两侧机械连接有驱动车轮,所述外接充电口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连接。使用该动力系统的客车,能量利用率高,节约电量;在恶劣工况下,切换成发动机输出功率驱动车辆行驶,既可以通过发电机发电储存在动力电池,又可以能量利用分配最大化,提高电力系统总能量,增大续航里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客车。
背景技术
业内专家认为,电池车、燃油车哪种动力总成未来会成为主流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电动化是汽车动力总成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整车动力,必然是多种电动化形式并存的局面。但各种动力的占比,仍存在很大的变数。首先,2020年后补贴取消,成为完全的自由竞争市场,哪种动力会成为主流,目前还不确定。其次,电池性能未来会提高、成本肯定会下降,但何时技术突破、何时达成市场需求,现在还不确定。最后,充电基础设施存在不确定性,国家规划是2020年,全国建成430万个充电桩,能满足500万辆电动车的充电需求。但建设过程困难重重,而且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电池车全面普及的需求;私家车充电依然是长期的难题。
未来车企将会在混动技术路线,也会做选择题,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不插电混动;将车辆的电压提升到200V-300V,车辆怠速、低速、滑行等工况下,燃油发动机停机,同时可实现多数工况下的能量回收,实现25-35%的节油效果。另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增加电池容量,增大电机功率,初步实现长距离的纯电行驶,回收更多能量,根据用户充电习惯的不同,短途或城市用电,长途用混合动力,可实现70%-80%的节油效果;目前国内90%的混动都是这种类型;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日趋活跃,燃料电池汽车以氢为燃料,能量转化率高,燃料经济性好,而且燃料电池汽车行驶过程中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氢作为交通能源载体,其来源广泛,多种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都能转化为氢能,这对于实现能源多元化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与严重依赖于石油燃料并有大量尾气排放的传统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是一个诱人的选择,因此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得到政府、企业、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研发进展较快,呈现出“官、产、学、研”协力推进,氢能和燃料电池客车技术不仅是政府支持的发展战略方向,也是客车界战略产品开发的重点。世界著名客车企业、能源企业和燃料电池企业都在支持和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客车的研究开发。而传统的氢燃料电池客车存在以下不足:单一的纯燃料电池驱动(PFC),燃料电池功率大,成本高,对燃料电池系统的动态性能和可靠性提出很高的要求,不能进行制动能量回收;与辅助动力电池联合驱动(FC+B),由于动力电池的使用使得整车质量增加,动力性和经济性受到影响,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会有能量损耗,制动回收能量使电池充电较少较慢;与超级电容器联合驱动(FC+C),超级电容器比能量低,能量存储有限,峰值功率持续较短;在没有加氢的情况下,续航里程较短。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氢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联合驱动(FC+B)和混联式混合动力(PSHEV)的优点,保证辅助设备供电充足、电量消耗小,同时提高电力系统总能量,增大续航里程,能量利用率高,大大降低整车成本,储存电量较快较多,发动机峰值功率持续时间长,实现长距离的纯电行驶,回收更多能量,根据用户充电习惯的不同,短途或城市用电,长途用混合动力等动力性和经济性较高,此发明技术对其研究是极其必要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客车,旨在解决诸如辅助设备供电不足、水热管理系统和燃料电池堆加热不再采用电加热策略,改用发动机水循环加热,节约电量;提高电力系统总能量,增大续航里程;能量利用率高等问题;对单一燃料电池的大功率结构形式进行改进,大大降低整车成本,燃料电池工作效率较高,性能要求较低,冷启动性能较好,动力电池不仅制动回收能量,还利用发电机发电,储存电量较快较多,发动机峰值功率持续时间长,实现长距离的纯电行驶,回收更多能量,根据用户充电习惯的不同,短途或城市用电、长途用混合动力等动力性和经济性较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电连接的氢燃料电池控制器、氢燃料电池系统、DC/DC转换器、DC/DC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和与动力耦合器相连的驱动电机,所述电机控制器依次通过电连接有配电柜、外接充电口、动力电池;
该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车载充电机、发电机、与发电机机械连接的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机通过动力耦合器与后桥减速机构机械相连,后桥减速机构的两侧机械连接有驱动车轮,所述氢燃料电池控制器、DC/DC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与整车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外接充电口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氢燃料电池控制器将氢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转换电压后输送至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动力耦合器与后桥减速机构机械相连而使驱动车轮行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氢燃料电池控制器将氢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多余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转换电压输送至配电柜,再传送到动力电池而为其充电。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动力电池将电能通过配电柜输送到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动力耦合器与后桥减速机构机械相连而使驱动车轮行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接充电口通过配电柜为动力电池充电;所述驱动电机制动回收电能后通过电机控制器将电能输送到配电柜而为动力电池充电。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通过配电柜输送到动力电池储存起来;发动机通过动力耦合器与后桥减速机构机械相连,驱动车轮行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氢燃料电池控制器将氢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动力电池通过配电柜共同将电能输送给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动力耦合器与后桥减速机构机械相连而使驱动车轮行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氢燃料电池控制器将氢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转换后,输送给电机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与发动机共同通过动力耦合器与后桥减速机构机械相连,驱动车轮行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动力电池通过配电柜将电能输送给电机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与发动机共同通过动力耦合器与后桥减速机构机械相连,驱动车轮行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客车,该客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前部设有控制盒,控制盒内设有氢燃料电池控制器和整车控制器;在车身底架的中部设有储氢系统并用第一螺栓固定,在储氢系统的上方设有储氢灭火器,储氢系统与加氢口之间设有连通管,同时还设有氢燃料冷却系统,氢燃料冷却系统通过第二螺栓固定在车身底架上;车体的后部设有后桥减速机构,后桥减速机构与两侧车轮、驱动电机机械相连,在万用仓的支撑梁上设有电机控制器,所述驱动电机与发动机连接部位设有动力耦合器,在车体的后部还设有外接充电口,上面安装动力电池、配电柜和二合一控制器;
所述配电柜、二合一控制器、DC/DC转换器、DC/DC转换控制器和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安装在第三支撑梁上;车顶的后尾设有高压舱,高压舱的上方设有散热风扇和灭火器,靠右边设有车载充电机,车载充电机通过固定支架机械焊接在车顶下方,靠左边设有动力电池灭火器;在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上设有动力电池,在车体的后部设置的第四支撑梁下方设有空滤器,空滤器通过第三螺栓固定,空滤器下方的骨架梁上设有空气压缩机并通过第四螺栓固定,骨架梁的下方设有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系统通过第五螺栓和第六螺栓固定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上设有固定板,右侧安装有驱动电机和发动机,驱动电机和发动机通过第一固定支座、第二固定支座进行固定安装,最右侧的骨架梁上设有发电机并通过第七螺栓固定;
所述车体后尾设有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包括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系统通过进气管与空气压缩机的出气管相连通,空气压缩机的进气管与空滤器的出气管相连通,空滤器的进气管与顶进气管相连通,顶进气管的端口外设有防护罩并带有过滤网,所有气体连通的软管连接处均用卡箍固定锁紧;
所述储氢系统包括固定架,固定架设有四个储气瓶,储气瓶上设有三通气阀管,三通气阀管的上管道沿着固定架的上梁并采用固定夹扣将其固定,下管道沿着固定架的中梁并采用固定夹扣将其固定,四个储气瓶的下管道用三通管相连,同时在固定架的底部设有固定支座,固定支座上放置的四个储气瓶采用半圆形的铁圈带并通过第八螺栓固定,三通气阀管的第三个连通管封闭,下管道与外通管相连,所述外通管通过三通管分别与进气管和出气管相连通,在出气管上设有泄压阀,并与泄压口通过气管相连通,同时还设有气压传感器、氢浓度传感器和气阀总成;
所述氢燃料冷却系统包括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上面设有四个冷却风扇并通过第九螺栓固定,固定支架与车身底架机械焊接连接,在固定支架的左侧还设有风扇控制器和温度控制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具有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客车,形成多元化组合形式的行驶模式,能量利用率高,降低经济成本;
2、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和发电机结合,解决了诸如辅助设备供电不足的缺陷,水热管理系统和燃料电池堆加热不再采用电加热策略,改用发动机水循环加热,节约电量;
3、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和发动机组合方式可根据不同的工况采取不同的组合或者单一动力输出,可提高电力系统总能量,增大续航里程,能量利用率高;
4、对单一燃料电池的大功率结构形式大大降低整车成本,燃料电池工作效率较高,性能要求较低,冷启动性能较好;
5、动力电池不仅制动回收能量,还利用发电机发电,储存电量较快较多;在发动机工作的情况下,一直始终控制于半充半放状态,既不过充,也不过放,所以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
6、在发动机工作的情况下,发动机峰值功率持续时间长,节油率较高,可实现长距离的纯电行驶,回收和发电更多能量,根据用户充电习惯的不同,具有短途或城市用电,长途用混合动力等动力性和经济性较高等优点。
7、氢燃料系统底置设计,为了空间最大化利用,同时去掉传统的氢燃料电池车顶部的保护罩盖和两侧的护板,既减小了整车的整备质量,又节约了成本,使车身外型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客车内部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客车内部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车体内部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车体内部储氢系统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车体内部储氢系统右视图;
图7是车体内部氢燃料冷却系统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车体内部氢燃料冷却系统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如图1所示,该混合动力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电连接的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氢燃料电池系统19、DC/DC转换器33、DC/DC控制器203、电机控制器4和与动力耦合器105相连的驱动电机5。电机控制器4依次通过电连接有配电柜8、外接充电口11、动力电池7。该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车载充电机32、发电机35、与发电机35机械连接的发动机6,发电机35和驱动电机5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后桥减速机构104的两侧机械连接有驱动车轮106。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DC/DC控制器203、电池管理系统34、电机控制器4与整车控制器201通信连接,外接充电口11与电池管理系统34通信连接。
其中,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将氢燃料电池系统19产生的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33转换电压后输送至电机控制器4,电机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5,驱动电机5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而使驱动车轮106行驶。
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将氢燃料电池系统19产生的多余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33转换电压输送至配电柜8,再传送到动力电池7而为其充电。
动力电池7将电能通过配电柜8输送到电机控制器4,电机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5,驱动电机5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而使驱动车轮106行驶。
外接充电口11通过配电柜8为动力电池7充电;驱动电机5制动回收能量后通过电机控制器4将能量输送到配电柜8而为动力电池7充电。
发动机6带动发电机35发电,发电机35产生的电能通过配电柜8输送到动力电池7储存起来;发动机6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驱动车轮106行驶。
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将氢燃料电池系统19产生的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33与动力电池7通过配电柜8共同将电量输送给电机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5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驱动车轮106行驶。
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将氢燃料电池系统19产生的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33将电量输送给电机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5与发动机6共同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驱动车轮106行驶。
动力电池7通过配电柜8将电量输送给电机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5与发动机6共同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驱动车轮106行驶。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客车,如图2所示,包括车体210,车体210的前部设有控制盒204,控制盒204内设有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和整车控制器201。车身底架1的中部设有储氢系统2并用第一螺栓101固定,在储氢系统2的上方设有储氢灭火器13。储氢系统2与加氢口10之间设有连通管102,同时还设有氢燃料冷却系统3,氢燃料冷却系统3通过第二螺栓103固定在车身底架1上。车体210的后部设有后桥减速机构104,后桥减速机构104与两侧车轮106、驱动电机5机械相连,在万用仓212的支撑梁12上设有电机控制器4。驱动电机5与发动机6连接部位设有动力耦合器105,在车体210的后部还设有外接充电口11,上面安装动力电池7、配电柜8和二合一控制器9。
如图3所示,车顶29的后尾设有高压舱213,高压舱213的上方设有散热风扇31和灭火器30,靠右边设有车载充电机32,车载充电机32通过固定支架28机械焊接在车顶29下方,靠左边设有动力电池灭火器27,第三支撑梁26上安装有配电柜8、二合一控制器9、DC/DC转换器33、DC/DC转换控制器203和动力电池管理系统34。在第一支撑梁24和第二支撑梁25上设有动力电池7。在车体210的后部设置的第四支撑梁214下方设有空滤器23,空滤器23通过第三螺栓38固定,空滤器23下方的骨架梁215上设有空气压缩机22并通过第四螺栓216固定,骨架梁215的下方设有氢燃料电池系统19,氢燃料电池系统19通过第五螺栓20和第六螺栓17固定在固定支架21上,固定支架16上设有固定板18,右侧安装有驱动电机5和发动机6,驱动电机5和发动机6通过第一固定支座14、第二固定支座15进行固定安装,最右侧的骨架梁36上设有发电机35并通过第七螺栓37固定。
如图4所示,在车体210后尾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217包括氢燃料电池系统19,氢燃料电池系统19通过进气管42与空气压缩机22的出气管218相连通,空气压缩机22的进气管41与空滤器23的出气管40相连通,空滤器23的进气管39与顶进气管46相连通,顶进气管46的端口外设有防护罩43并带有过滤网44,所有气体连通的软管连接处均用卡箍45固定锁紧。
如图5、6所示,储氢系统2包括固定架48,固定架48设有四个储气瓶219,储气瓶219上设有三通气阀管49,三通气阀管49的上管道50沿着固定架48的上梁52并采用固定夹扣51将其固定,下管道47沿着固定架48的中梁53并采用固定夹扣51将其固定,四个储气瓶219的下管道47用三通管54相连,同时在固定架48的底部设有固定支座58,固定支座58上放置的四个储气瓶219采用半圆形的铁圈带59并通过第八螺栓60固定,三通气阀管49的第三个连通管64封闭,下管道220与外通管61相连,外通管61通过三通管69分别与进气管67和出气管68相连通,在出气管68上设有泄压阀62,并与泄压口70通过气管71相连通,同时还设有气压传感器63、氢浓度传感器65和气阀总成66。
如图7、8所示,氢燃料冷却系统3包括固定支架74,固定支架74上面设有四个冷却风扇73并通过第九螺栓76固定,固定支架74与车身底架1机械焊接连接,在固定支架74的左侧还设有风扇控制器72和温度控制器75。
该具有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客车的工作原理:
1)高压储氢系统2中的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客车搭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19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多余的电能就会流向动力电池7储存起来;当动力不足时,动力电池7可以单独输出能量;当氢燃料用完时,动力电池7馈电则由外接充电口11直接给予充电;最后各种动力能量使驱动电机5工作,驱动电机5产生的机械能经后桥减速机构104传给驱动车轮106,驱动客车行驶;
2)当野外无加氢站、无充电桩时,发动机6直接工作,不仅可以通过动力耦合器105经后桥减速机构104传给车轮106,持续驱动客车行驶,而且利用发电机6给动力电池7充电,使得续航里程大大增加。
3)该系统的控制策略随着动力系统的组合结构形式不同,行驶模式不同,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遵循客车动力性、经济性和续驶里程三大基本控制目标最优能量分配;恶劣工况下,如果用纯电模式或者氢燃料系统输出功率,会造成动力电池电量和氢气使用过快,工作效率和预期里程数都较低,因此起步时使用纯电模式动力电池输出功率,待转速稳定托起发动机运转,根据动力电池SOC电荷状态来判断是否关闭纯电模式,若SOC电荷状态处于最大值,则优先使用纯电模式;反之切换成发动机输出功率驱动车辆行驶,既可以通过发电机发电储存在动力电池,又可以能量利用分配最大化,氢燃料电池系统不启动,待到好的路况再切入纯电模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使用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电连接的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氢燃料电池系统(19)、DC/DC转换器(33)、DC/DC控制器(203)、电机控制器(4)和与动力耦合器(105)相连的驱动电机(5),所述电机控制器(4)依次通过电连接有配电柜(8)、外接充电口(11)、动力电池(7);
该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车载充电机(32)、发电机(35)、与发电机(35)机械连接的发动机(6),发电机(35)和驱动电机(5)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后桥减速机构(104)的两侧机械连接有驱动车轮(106),所述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DC/DC控制器(203)、电池管理系统(34)、电机控制器(4)与整车控制器(201)通信连接,所述外接充电口(11)与电池管理系统(34)通信连接;
所述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将氢燃料电池系统(19)产生的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33)转换电压后输送至电机控制器(4),电机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5),驱动电机(5)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而使驱动车轮(106)行驶;
所述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将氢燃料电池系统(19)产生的多余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33)转换电压输送至配电柜(8),再传送到动力电池(7)而为其充电;
所述动力电池(7)将电能通过配电柜(8)输送到电机控制器(4),电机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5),驱动电机(5)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而使驱动车轮(106)行驶;
所述外接充电口(11)通过配电柜(8)为动力电池(7)充电;所述驱动电机(5)制动回收电能后通过电机控制器(4)将电能输送到配电柜(8)而为动力电池(7)充电;
所述发动机(6)带动发电机(35)发电,发电机(35)产生的电能通过配电柜(8)输送到动力电池(7)储存起来;发动机(6)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驱动车轮(106)行驶;
所述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将氢燃料电池系统(19)产生的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33)、动力电池(7)通过配电柜(8)共同将电能输送给电机控制器(4),电机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5),驱动电机(5)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而使驱动车轮(106)行驶;
所述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将氢燃料电池系统(19)产生的电能通过DC/DC转换器(33)转换后,输送给电机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5)与发动机(6)共同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驱动车轮(106)行驶;
所述动力电池(7)通过配电柜(8)将电能输送给电机控制器(4),控制驱动电机(5)与发动机(6)共同通过动力耦合器(105)与后桥减速机构(104)机械相连,驱动车轮(106)行驶;
所述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客车,还包括车体(210),所述车体(210)的前部设有控制盒(204),控制盒(204)内设有氢燃料电池控制器(202)和整车控制器(201);在车身底架(1)的中部设有储氢系统(2)并用第一螺栓(101)固定,在储氢系统(2)的上方设有储氢灭火器(13),储氢系统(2)与加氢口(10)之间设有连通管(102),同时还设有氢燃料冷却系统(3),氢燃料冷却系统(3)通过第二螺栓(103)固定在车身底架(1)上;车体(210)的后部设有后桥减速机构(104),后桥减速机构(104)与两侧车轮(106)、驱动电机(5)机械相连,在万用仓(212)的支撑梁(12)上设有电机控制器(4),所述驱动电机(5)与发动机(6)连接部位设有动力耦合器(105),在车体(210)的后部还设有外接充电口(11),上面安装动力电池(7)、配电柜(8)和二合一控制器(9);
所述配电柜(8)、二合一控制器(9)、DC/DC转换器(33)、DC/DC转换控制器(203)和动力电池管理系统(34)安装在第三支撑梁(26)上;车顶(29)的后尾设有高压舱(213),高压舱(213)的上方设有散热风扇(31)和灭火器(30),靠右边设有车载充电机(32),车载充电机(32)通过固定支架(28)机械焊接在车顶(29)下方,靠左边设有动力电池灭火器(27);在第一支撑梁(24)和第二支撑梁(25)上设有动力电池(7),在车体(210)的后部设置的第四支撑梁(214)下方设有空滤器(23),空滤器(23)通过第三螺栓(38)固定,空滤器(23)下方的骨架梁(215)上设有空气压缩机(22)并通过第四螺栓(216)固定,骨架梁(215)的下方设有氢燃料电池系统(19),氢燃料电池系统(19)通过第五螺栓(20)和第六螺栓(17)固定在固定支架(21)上,固定支架(16)上设有固定板(18),右侧安装有驱动电机(5)和发动机(6),驱动电机(5)和发动机(6)通过第一固定支座(14)、第二固定支座(15)进行固定安装,最右侧的骨架梁(36)上设有发电机(35)并通过第七螺栓(37)固定;
所述车体(210)后尾设有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217),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217)包括氢燃料电池系统(19),氢燃料电池系统(19)通过进气管(42)与空气压缩机(22)的出气管(218)相连通,空气压缩机(22)的进气管(41)与空滤器(23)的出气管(40)相连通,空滤器(23)的进气管(39)与顶进气管(46)相连通,顶进气管(46)的端口外设有防护罩(43)并带有过滤网(44),所有气体连通的软管连接处均用卡箍(45)固定锁紧;
所述储氢系统(2)包括固定架(48),固定架(48)设有四个储气瓶(219),储气瓶(219)上设有三通气阀管(49),三通气阀管(49)的上管道(50)沿着固定架(48)的上梁(52)并采用固定夹扣(51)将其固定,下管道(47)沿着固定架(48)的中梁(53)并采用固定夹扣(51)将其固定,四个储气瓶(219)的下管道(47)用三通管(54)相连,同时在固定架(48)的底部设有固定支座(58),固定支座(58)上放置的四个储气瓶(219)采用半圆形的铁圈带(59)并通过第八螺栓(60)固定,三通气阀管(49)的第三个连通管(64)封闭,下管道(220)与外通管(61)相连,所述外通管(61)通过三通管(69)分别与进气管(67)和出气管(68)相连通,在出气管(68)上设有泄压阀(62),并与泄压口(70)通过气管(71)相连通,同时还设有气压传感器(63)、氢浓度传感器(65)和气阀总成(66);
所述氢燃料冷却系统(3)包括固定支架(74),固定支架(74)上面设有四个冷却风扇(73)并通过第九螺栓(76)固定,固定支架(74)与车身底架(1)机械焊接连接,在固定支架(74)的左侧还设有风扇控制器(72)和温度控制器(7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39489.5A CN108839577B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客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39489.5A CN108839577B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客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39577A CN108839577A (zh) | 2018-11-20 |
CN108839577B true CN108839577B (zh) | 2021-07-27 |
Family
ID=64202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39489.5A Active CN108839577B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客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83957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67385A (zh) * | 2018-12-04 | 2019-02-22 | 苏州同捷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823157B (zh) * | 2019-01-18 | 2020-06-23 | 清华大学 |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及其耦合运行方法 |
CN109795326A (zh) * | 2019-01-28 | 2019-05-24 | 汉腾汽车有限公司 | 氢燃料电池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制动能量回收方法 |
CN109830708B (zh) * | 2019-02-25 | 2020-08-25 | 北方工业大学 |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的耦合热管理系统 |
CN110053470A (zh) * | 2019-04-08 | 2019-07-26 | 小飞象汽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基于固体氢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 |
CN110053494A (zh) * | 2019-04-08 | 2019-07-26 | 小飞象汽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基于固体氢技术的燃料电池汽车 |
CN110040007A (zh) * | 2019-04-08 | 2019-07-23 | 小飞象汽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基于固体氢的巴士动力系统 |
CN109980253A (zh) * | 2019-04-08 | 2019-07-05 | 镁格氢动能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固体氢技术的充电设施系统 |
CN111469715A (zh) * | 2020-04-28 | 2020-07-31 |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燃料电池汽车能量分配的控制方法 |
CN112092601B (zh) * | 2020-08-14 | 2021-09-10 | 江苏大学 | 内燃机与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12092602B (zh) * | 2020-08-21 | 2021-09-10 | 江苏大学 | 一种带增程式燃料电池的拖拉机混合动力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112124102A (zh) * | 2020-09-29 | 2020-12-25 |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氢能汽车的下车体结构 |
CN112550185A (zh) * | 2020-11-30 | 2021-03-26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氢燃料电池车载高压集成控制器 |
CN113043916A (zh) * | 2021-04-23 | 2021-06-29 | 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氢燃料电池车续航能力的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
CN113580960A (zh) * | 2021-07-09 | 2021-11-02 |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氢能燃料电池卡车驱动系统和卡车 |
CN113715601B (zh) * | 2021-08-23 | 2024-06-25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动力装置 |
CN114039078B (zh) * | 2021-11-02 | 2023-06-02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氢燃料电池纯电动客车电池散热组件 |
CN115257411A (zh) * | 2022-06-24 | 2022-11-01 | 安徽普思标准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卡车 |
CN115195910A (zh) * | 2022-08-19 | 2022-10-18 | 湖南大学 | 一种氢燃料电池客车总装工艺 |
CN116039371A (zh) * | 2023-02-01 | 2023-05-02 | 南京聚力纤维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低温双能源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
CN117984813A (zh) * | 2024-04-03 | 2024-05-07 | 山东科技大学 | 一种车辆柴氢复合动力装置及其布置方法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20801A (ja) * | 1997-11-21 | 1999-08-10 | Lockheed Martin Corp | 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自動車用給熱システム |
JP2001028805A (ja) * | 1999-07-12 | 2001-01-30 | Toyota Motor Corp | 移動体の駆動装置 |
US6672415B1 (en) * | 1999-05-26 | 2004-01-06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Moving object with fuel cells incorporated therein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JP2006166559A (ja) * | 2004-12-06 | 2006-06-22 | Toyota Motor Corp | 入出力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 |
CN1918068A (zh) * | 2003-11-26 | 2007-02-21 | 阿森布朗公司 | 氢储存和输送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099217A (zh) * | 2008-02-13 | 2011-06-15 | 尼尔·杨 | 混合电动车辆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233807A (zh) * | 2010-04-23 | 2011-11-09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自学习卫星导航辅助混合动力车辆控制系统 |
CN103085676A (zh) * | 2011-11-02 | 2013-05-08 | 伊顿公司 | 增程式电动汽车发电系统 |
CN105459801A (zh) * | 2016-01-07 | 2016-04-06 | 重庆三峡学院 | 基于氢能源的车用混合动力装置及方法 |
CN107310372A (zh) * | 2017-06-22 | 2017-11-03 | 同济大学 | 一种插电式电‑电混合燃料电池增程式四驱动力系统 |
CN108091906A (zh) * | 2016-11-21 | 2018-05-2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燃料电池装置,具有其的车辆和燃料电池装置的操作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PL2931551T3 (pl) * | 2012-12-12 | 2021-12-06 | Tevva Motors Limited | Sterowanie dla urządzenia zwiększającego zasięg |
-
2018
- 2018-06-20 CN CN201810639489.5A patent/CN10883957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20801A (ja) * | 1997-11-21 | 1999-08-10 | Lockheed Martin Corp | 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自動車用給熱システム |
US6672415B1 (en) * | 1999-05-26 | 2004-01-06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Moving object with fuel cells incorporated therein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JP2001028805A (ja) * | 1999-07-12 | 2001-01-30 | Toyota Motor Corp | 移動体の駆動装置 |
CN1918068A (zh) * | 2003-11-26 | 2007-02-21 | 阿森布朗公司 | 氢储存和输送的方法和装置 |
JP2006166559A (ja) * | 2004-12-06 | 2006-06-22 | Toyota Motor Corp | 入出力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 |
CN102099217A (zh) * | 2008-02-13 | 2011-06-15 | 尼尔·杨 | 混合电动车辆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233807A (zh) * | 2010-04-23 | 2011-11-09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自学习卫星导航辅助混合动力车辆控制系统 |
CN103085676A (zh) * | 2011-11-02 | 2013-05-08 | 伊顿公司 | 增程式电动汽车发电系统 |
CN105459801A (zh) * | 2016-01-07 | 2016-04-06 | 重庆三峡学院 | 基于氢能源的车用混合动力装置及方法 |
CN108091906A (zh) * | 2016-11-21 | 2018-05-29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燃料电池装置,具有其的车辆和燃料电池装置的操作方法 |
CN107310372A (zh) * | 2017-06-22 | 2017-11-03 | 同济大学 | 一种插电式电‑电混合燃料电池增程式四驱动力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39577A (zh) | 2018-1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39577B (zh) | 一种氢燃料电池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客车 | |
CN102358201B (zh) | 基于燃料电池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及控制方法 | |
Vidyanandan | Overview of electric and hybrid vehicles | |
CN202357902U (zh) | 燃料电池做车载增程式充电器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 |
CN100595085C (zh) | 插电式集成起动发电机混合动力轿车驱动系统 | |
CN106515468A (zh) | 一种储能电车控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电车 | |
CN101081593A (zh) | 并联型气电混合动力车动力系统 | |
CN1970359A (zh) | 一种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 | |
CN104626958A (zh) | 一种大功率太阳能智能混合动力汽车 | |
CN201604532U (zh) | 一种带有发电充电装置的纯电动汽车 | |
CN106585357A (zh) | 一种车载分布式能源供给系统 | |
CN109318725A (zh) | 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及增程方法 | |
CN205663534U (zh) | 醇‑氢‑电混合动力系统 | |
KR20070082399A (ko) | 하이브리드 전기자동차의 듀얼모드 동력전달장치 | |
CN208760439U (zh) | 一种纯电动车动力运行系统 | |
Kumar et al. | Architecture and configuration of electrified vehicles: A review | |
CN102874088A (zh) | 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输出装置、混合动力汽车 | |
CN217435499U (zh) | 一种新型汽车氨氢混合燃料动力系统 | |
CN204304564U (zh) | 一种节能环保型充电车 | |
CN110126623A (zh) | 一种拖挂车的燃料电池-蓄电池动力系统 | |
CN204472537U (zh) | 一种大功率太阳能智能混合动力汽车 | |
CN104129272A (zh) | 燃油或燃气与气体混合动力车 | |
CN208971430U (zh) | 增程式大功率低速非连续运行电动牵引系统 | |
CN206781517U (zh) | 一种车载分布式能源供给系统 | |
CN102529740A (zh) | 氢电混合动力场地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