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5924A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65924A CN108365924A CN201710061846.XA CN201710061846A CN108365924A CN 108365924 A CN108365924 A CN 108365924A CN 201710061846 A CN201710061846 A CN 201710061846A CN 108365924 A CN108365924 A CN 1083659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transmission
- terminal
- timer
- receiving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5000021186 dishe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08000032370 Secondary transmission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1710171204 30S ribosomal protein S20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713 feedback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通信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新的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的预值为与所述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所述发送端在需要重传数据时向所述接收端重传所述数据;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所述数据;在所述定时器超时的情况下,所述发送端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所述重传数据为所述数据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最大重传次数还没用尽,但最大传输时延已经耗尽,发送端却仍然在发送数据导致接收端接收过期数据的问题,能够避免冗余传输,节约传输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极高可靠、极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ility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未来通信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场景,该场景的典型特征是可靠性高(例如达到99.999%的可靠性)且传输时延低(例如对某些业务的时延要小于1ms)。
数据的重传,例如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ybrid Auto ReQuest,HARQ)是提高传输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因此URLLC场景下的通信极有可能引入重传技术来达到可靠性的要求,包括基于反馈的重传技术和不基于反馈的重传技术。
基于反馈的重传技术即发送端发送数据后,等待接收端反馈对该数据的接收情况,如果发送端接收到接收端的负向反馈,如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或者发送端未接收到接收端的正向反馈,如ACK(ACKnowledge),则发送端对数据进行重传,重传可以是前次传输的完全复制,也可以是不同的冗余版本。
不基于反馈的重传技术,即发送端发送数据后,不必等待接收端反馈对该数据的接收情况,直接在后续可能的发送时机,如时隙、子帧等,对数据进行重传,重传可以是前次传输的完全复制,也可以是不同的冗余版本。同时需要注意到,重传必然增加时延,因此,为同时满足低时延的要求,不能无限制的进行重传,而需要在时延许可的前提下,进行一定次数的重传。
LTE系统中,发送端在进行重传之前仅对重传次数进行判断,如果未达到最大重传次数,则进行重传,否则不进行重传。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重传方式容易导致过期数据以及冗余传输,对于通信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无法满低时延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描述了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本申请针对现有技术中数据重传时容易产生过期数据以及冗余传输的问题,提供了数据重传方法。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送数据时进行时延判断的技术方案,即发送端在发送所述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包括发送端在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时启动定时器,或者有新的数据到达发送端时启动定时器。发送端启动定时器之后,每一次发送数据(包括首次传输和重传)之前或者在需要发送重传数据之前,判断定时器是否还有剩余时间,如果没有剩余时间或者剩余时间不够一次数据传输时间,则停止发送数据。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最大重传次数还没用尽,但最大传输时延已经耗尽,发送端却仍然在发送数据导致接收端接收过期数据的问题,能够避免冗余传输,节约传输资源。
另一方面,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不同,其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也有差异,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最大传输时延确定最大传输次数,发送端获取到新的数据之后根据该最大传输次数来进行首次传输和重传,而不是依据由系统统一指定的最大重传次数来进行重传。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包括:
发送端确定待发送的新的数据的最大传输次数,所述最大传输次数根据最大传输时延和单次传输时延确定;所述最大传输时延由所述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决定;
所述发送端在需要重传数据时,基于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发送重传数据,所述重传数据为所述数据的一部分或全部。
其中,最大传输次数包括首次发送所述新的数据和发送所述重传数据的重传次数。
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端确定发送数据的最大传输次数,包括:
所述发送端根据系统配置以及所述最大传输时延和单次传输时延确定发送数据的最大传输次数;或
所述发送端从来自所述接收端的指示消息中确定所述最大传输次数;所述最大传输次数由所述接收端根据系统配置以及所述最大传输时延和单次传输时延确定得到。
其中,系统配置指示配置的传输资源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或者指示配置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数值,例如T_Gap的值。
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基于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将所述数据传输至接收端,包括:
发送端在发送所述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的预值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所述发送端每向接收端发送一次数据(包括首次传输数据)即将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减一;
在所述定时器超时的情况下或所述最大传输次数为零时,所述发送端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
所述发送端在发送所述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包括发送端在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时启动定时器,或者有新的数据到达发送端时启动定时器。
再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基于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将所述数据传输至接收端,包括:
发送端在发送所述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的预值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所述发送端每向接收端发送一次数据(包括首次传输数据)即将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减一;
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且所述最大传输次数不为零,如果所述定时器的剩余时间小于接收端接收并处理所述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所述发送端停止向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
再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基于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将所述数据传输至接收端,包括:
发送端在发送所述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的预值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所述发送端每向接收端发送一次数据(包括首次传输数据)即将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减一;
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且所述最大传输次数不为零,如果所述定时器的剩余时间大于等于接收端接收并处理所述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时,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
在上述几种实现方式中,在发送端利用其预先保存的接收端为其分配的上行传输时频资源发送数据时,所述最大传输次数的计算方式为:
N_MAX=Floor(Total_Delay_MAX/Single_Tx_Delay);
其中,Floor()为向下取整;
Total_Delay_MAX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Single_Tx_Delay为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单次传输时延。
在上述几种实现方式中,在发送端请求所述接收端调度上行传输时频资源发送数据时,所述最大传输次数的计算方式为:
N_MAX=Floor((Total_Delay_MAX-Delta_T)/Single_Tx_Delay);
其中,Floor()为向下取整;
Total_Delay_MAX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Delta_T为请求调度资源的时延;
Single_Tx_Delay为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单次传输时延。
在上述几种实现方式中,所述
Single_Tx_Delay∈[(T_Tx+T_AI+T_Rx+T_Bu),(T_Gap+T_Tx+T_AI+T_Rx+T_Bu)];
其中,T_Gap≥0ms,为发送上行数据的两个相邻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T_Tx>0ms为发送端处理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Rx>0ms为接收端处理接收到的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Rx>0ms表示空口传输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Bu>0ms表示发送端的数据在缓存中等待发送所需要的时延。
在上述几种实现方式中,所述
Delta_T∈[(T_AI_SR+T_Gap_SR_D),(T_Gap_SR+T_AI_SR+T_Gap_SR_D)];
其中,T_Gap_SR≥0ms,为发送调度请求的两个相邻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T_AI_SR>0ms,为发送端在空口发送调度请求所需的时延;
T_Gap_SR_D≥0ms,为发送端发送调度请求到接收端为其分配的发送上行数据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通过设置最大传输时延,可以避免所有业务相关的数据都需要重传同样的次数所导致的冗余传输,减少了发送端与发送端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降低了重传的操作处理复杂度,减少了重传反馈时间。
又一方面,还可以采用双重判断机制,即将本申请的判断最大传输次数是否用尽和判断最大传输时延是否耗尽结合起来进行数据传输,在最大传输时延耗尽或最大传输次数用尽任一一种情况发生时,发送端都停止向接收端传输数据,从而避免冗余传输和无效的重传,以使数据传输的效率更高。
针对上行免授权传输和授权传输场景,本申请还提供了多种计算单次传输时延的方式,从而可以精确的计算不同场景下的最大传输次数,使得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要求并且满足URLLC的要求。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一种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该网络侧设备可以是一种基站,也可以是一种控制节点。当网络侧设备作为数据发送端时,终端作为数据接收端;当终端作为数据发送端时,网络侧设备作为数据接收端。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装置作为数据发送端,包括:
处理器,用于在收发器向接收端传输新的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或者所述收发器获取到所述新的数据时,所述处理器启动所述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的预值为与所述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收发器,用于在所述处理器启动定时器后,向接收端传输所述数据;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判断所述定时器是否超时,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所述收发器在需要重传数据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所述重传数据为所述数据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所述定时器超时的情况下,所述收发器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最大重传次数还没用尽,但最大传输时延已经耗尽,发送端却仍然在发送数据导致接收端接收过期数据的问题,能够避免冗余传输,节约传输资源。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装置作为数据发送端,包括:
处理器,用于确定待发送的新的数据的最大传输次数,所述最大传输次数根据最大传输时延和单次传输时延确定;所述最大传输时延由所述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决定;
收发器,用于在需要重传数据时,基于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发送重传数据,所述重传数据为所述数据的一部分或全部。
其中,最大传输次数包括首次发送所述新的数据和发送所述重传数据的重传次数。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系统配置,以及所述最大传输时延和单次传输时延确定发送数据的最大传输次数;或
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来自所述接收端的指示消息中确定所述最大传输次数;所述最大传输次数由所述接收端根据系统配置以及所述最大传输时延和单次传输时延确定得到。
其中,系统配置指示配置的传输资源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或者指示配置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数值,例如T_Gap的值。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在发送所述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的预值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所述收发器每向接收端发送一次数据(包括首次传输数据),所述处理器即将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减一;
在所述处理器判断定时器超时的情况下或所述最大传输次数为零时,所述收发器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
所述发送端在发送所述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包括发送端在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时启动定时器,或者有新的数据到达发送端时启动定时器。
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在发送所述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的预值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所述收发器每向接收端传输一次数据(包括首次传输数据),所述处理器即将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减一;
在所述处理器判断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且所述最大传输次数不为零,但所述定时器的剩余时间小于接收端接收并处理所述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所述收发器停止向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
再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在发送所述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所述收发器每向接收端传输一次数据(包括首次传输数据),所述处理器即将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减一;
在所述处理器判断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且所述最大传输次数不为零,所述定时器的剩余时间大于等于接收端接收并处理所述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所述收发器向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
上述几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
存储器,用于保存接收端为发送端预先分配的上行传输时频资源;
所述处理器利用如下公式计算所述最大传输次数:
N_MAX=Floor(Total_Delay_MAX/Single_Tx_Delay);
其中,Floor()为向下取整;
Total_Delay_MAX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Single_Tx_Delay为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单次传输时延。
上述几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收发器请求接收端调度上行传输时频资源发送数据时,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最大传输次数:
N_MAX=Floor((Total_Delay_MAX-Delta_T)/Single_Tx_Delay);
其中,Floor()为向下取整;
Total_Delay_MAX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Delta_T为请求调度资源的时延;
Single_Tx_Delay为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单次传输时延。
上述几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数据对应业务的单次传输时延:
Single_Tx_Delay∈[(T_Tx+T_AI+T_Rx+T_Bu),(T_Gap+T_Tx+T_AI+T_Rx+T_Bu)];
其中,T_Gap≥0ms,为发送上行数据的两个相邻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T_Tx>0ms为发送端的处理器处理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Rx>0ms为接收端处理接收到的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Rx>0ms表示空口传输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Bu>0ms表示发送端的数据在缓存中等待发送所需要的时延。
上述几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所述请求调度资源的时延:
Delta_T∈[(T_AI_SR+T_Gap_SR_D),(T_Gap_SR+T_AI_SR+T_Gap_SR_D)];
其中,T_Gap_SR≥0ms,为发送调度请求的两个相邻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T_AI_SR>0ms,为发送端的收发器在空口发送调度请求所需的时延;T_Gap_SR_D≥0ms,为发送端的收发器发送调度请求到接收端为其分配的发送上行数据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实施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通过设置最大传输时延,可以避免所有业务相关的数据都需要重传同样的次数所导致的冗余传输,减少了发送端与发送端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降低了重传的操作处理复杂度,减少了重传反馈时间。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还可以采用双重判断机制,即将本申请的判断最大传输次数是否用尽和判断最大传输时延是否耗尽结合起来进行数据传输,在最大传输时延耗尽或最大传输次数用尽任一一种情况发生时,发送端都停止向接收端传输数据,从而避免冗余传输和无效的重传,以使数据传输的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际中基站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站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基站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所述收发器用于支持基站与UE之间的通信,向UE发送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或者信令,接收基站所发送的信息或指令。所述基站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基站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终端行为的功能。所述终端可以为D2D终端。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UE的结构中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节点,可以包括控制器/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单元。所述控制器/处理器可以用于协调多个基站之间的资源管理和配置。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控制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所述通信单元,用于支持该控制节点与基站进行通信,譬如将所配置的资源的信息发送给基站。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方面所述的基站和终端。可选地,还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节点。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基站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UE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未来网络的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与基站进行数据重传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中使用的传输资源的一种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中使用的传输资源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七的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八的流程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九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新的通信需求对现有网络提出了包括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的种种挑战,需要下一代移动网络(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NGMN)来满足。如图1所示,NGMN主要移动网络业务划分为三类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低时延高可靠性通信URLLC以及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案,容易产生过期数据以及冗余传输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业务对时延的要求不尽相同,而且一次传输所消耗的时延(包括等待传输时机、发送端处理、空口传输、接收端处理等)也与帧结构等系统配置强相关,如果仍像现有的LTE一样,不考虑具体业务以及系统配置,仅指定一种最大重传次数,并且始终按照指定的最大重传次数进行重传,那么,极有可能会导致过期数据以及冗余传输,这对整个系统会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不同的业务类型有不同的时延要求,如何使得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时延要求,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一个技术方向。另一方面,不同的系统配置其能支持的最大传输次数是不同的,如何确定这一最大传输次数,使得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最大传输次数的要求,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另一技术方向。
为了解决上述提及的解决数据重传时容易产生过期数据以及冗余传输的问题,保证进行数据重传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重传技术。在任何一种需要进行数据重传的场景中,都可以应用本申请提供的数据重传技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定时器来判断是否发送重传数据的技术方案,即在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新的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例如,发送端获取到待发送的新数据时即启动定时器,或者发送端产生了一个待发送的新数据,或者新的数据到达发送端时即启动定时器,在每一次发送数据(包括首次传输和重传)之前,或者在需要发送重传数据之前,判断定时器是否还有剩余时间,如果没有剩余时间或者剩余时间不够一次数据传输时间时,则停止发送数据。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最大重传次数还没用尽,但最大传输时延已经耗尽,发送端却仍然在发送数据导致接收端接收过期数据的问题,能够避免冗余传输,节约传输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首次传输是为了区别于重传,可以理解为是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新的数据。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所指的定时器的启动是发送端获取到待发送的数据时立即启动,或者发送端产生了一个待发送的新数据,或者新的数据到达发送端时即启动定时器,区别于现有技术的在首次传输数据之后发送重传数据时再启动定时器。最大传输时延是从发送端获取到新的数据之后,将其发送到接收端接收数据所能容忍的总的时延,从获取到数据进行缓存到首次传输时间也包括在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在发送端获取到新的数据时立即启动定时器,而现有技术将首次传输的缓存时间和传输时间都忽略了,这种方式仍然会导致最后一次传输实际上已经超时,从而导致无效的重传,因此,本申请采用发送端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时立即启动定时器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更加准确,从而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基于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不同,其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也有差异,因此本申请中基于最大传输时延确定最大传输次数,发送端获取到新的数据之后根据该最大传输次数来进行首次传输和重传,而不是依据由系统统一指定的最大重传次数来进行重传,从而避免所有业务相关的数据都需要重传同样的次数所导致的冗余传输,减少了发送端与发送端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降低了重传的操作处理复杂度,减少了重传反馈时间。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双重判断机制,即将本申请的判断最大传输次数是否用尽和判断最大传输时延是否耗尽结合起来进行数据传输,在最大传输时延耗尽或最大传输次数用尽任一一种情况发生时,发送端都停止向接收端传输数据,从而避免冗余传输和无效的重传,以使数据传输的效率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所指的最大传输次数包括首次传输和重传次数在内,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最大重传次数。最大传输时延是从发送端获取到新的数据之后,将其发送到接收端接收数据所能容忍的总的时延,即首次传输之前的缓存时间和首次传输时间也包括在内。本申请实施例使用最大传输次数来控制发送端向接收端进行的数据传输次数,而现有技术采用的最大重传次数实际上只考虑了重传的次数,而将首次传输的缓存时间和传输时间等等都忽略了,这种方式仍然会导致最后一次传输实际上已经不满足最大传输时延的要求,但是仍然属于最大重传次数允许的范围内,这将导致无效的重传,因此,本申请采用最大传输次数相比现有技术的最大重传次数而言,更加准确,从而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质量和效率。
为进一步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技术,此处先描述一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技术所涉及的通信系统。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100。该通信系统100至少包括至少一个基站(base station,BS)20和多个终端,例如终端1、终端2、终端3,终端4等等。这些终端可以是用于D2D(Device to Device,端到端)通信的终端,例如终端3和终端4,也可以是用于蜂窝通信的终端,例如终端1,终端2和终端4,蜂窝通信是指终端和基站之间进行的通信。当然有一些终端既可以进行蜂窝通信可以作为D2D通信终端进行D2D通信,例如终端4既可以进行蜂窝通信也可以进行D2D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所指的数据重传,既可以是通信系统100中的基站和蜂窝终端之间进行的数据重传,也可以指D2D终端之间进行的数据重传。
在蜂窝通信中,终端1建立与BS20的RRC连接,进入RRC连接状态,然后向BS20发送SR请求,如果BS20允许该终端1上行发送数据,会向该终端1发送授权指令,终端1接收到授权指令后,才能根据指令要求向BS20发送上行数据。终端1与BS20之间的上行数据传输为授权传输。
终端2建立与BS20的RRC连接,进入RRC连接状态后,根据BS20预先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生成传输信号,不经BS20的授权,直接向BS20发送上行数据。为了方便描述,本文中将终端2不经过BS20授权,直接与BS20之间的数据传输称为免授权(Grant free或grantless)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所指的数据重传方案,既可以应用于授权传输场景,也可以应用于免授权传输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中,与BS20连接的控制节点60,可以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可以给终端配置资源,进行资源复用决策,或者干扰协调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系统100可以为各种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technology,RAT)系统,譬如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of Mobile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例如,5G),和机器与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系统等。
术语“系统”可以和“网络”相互替换。CDMA系统可以实现例如通用无线陆地接入(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UTRA),CDMA2000等无线技术。UTRA可以包括宽带CDMA(wideband CDMA,WCDMA)技术和其它CDMA变形的技术。CDMA2000可以覆盖过渡标准(interim standard,IS)2000(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系统可以实现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等无线技术。OF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演进通用无线陆地接入(evolved UTRA,E-UTRA)、超级移动宽带(ultramobile broadband,UMB)、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FlashOFDMA等无线技术。UTRA和E-UTRA是UMTS以及UMTS演进版本。3GPP在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和基于LTE演进的各种版本是使用E-UTRA的UMTS的新版本。此外,所述通信系统100还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通信技术。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系统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者eNodeB),在第三代(3rdgeneration,3G)系统中,称为节点B(Node B)等。为方便描述,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基站或BS。
在图2所示的通信系统中,所述控制节点可以连接多个基站,并为所述多个基站覆盖下的多个D2D终端和蜂窝终端配置资源。例如,所述基站可以为UMTS系统中的Node B,所述控制节点可以为网络控制器。又例如,所述基站可以为小站,则所述控制节点可以为覆盖所述小站的宏基站。再例如,所述控制节点可以为无线网络跨制式协同控制器等,基站为无线网络中的基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说明。
上述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技术应用的通信系统,以下再详细说明在通信系统中本申请的具体实现过程,为了清楚简要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作简单介绍。
一、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重传”可以应用于上行或下行授权传输的场景,或者上行免授权传输的场景,或者终端与终端之间通信的场景,例如,D2D(Device to Device)或M2M(Machine to Machine)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重传数据为发送端之前向接收端首次传输的数据的一部分或全部。
二、关于“发送端”和“接收端”。
在下行传输时,发送端是基站或控制节点等网络侧设备,接收端是终端;
在上行传输时(上行免授权传输或上行授权传输),发送端是终端,接收端是基站或控制节点等网络侧设备;
在D2D传输时,发送端是发送数据的D2D终端,接收端是接收数据的D2D终端。
三、关于“免授权传输”。
为了方便描述,本文中将免授权传输的英文表示为Grant Free,简称GF。但是,免授权传输还可以有其他的表示方式,例如Grantless,本文并不以此限定免授权传输的含义,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免授权传输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可能会采用其它的叫法,但是都不离本专利申请的实质。免授权传输通常是针对上行信号传输的,其可以理解为如下含义中的任一一种或多种,但是并限于这几种。例如,免授权传输也有可能被理解为是下述多种含义中的部分技术特征的组合或其他类似含义:
1)免授权传输可以指:网络侧设备预先分配并告知终端设备多个传输资源;终端设备有上行信号传输需求时,从网络侧设备预先分配的多个传输资源中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资源,使用所选择的传输资源发送上行信号;网络侧设备在所述预先分配的多个传输资源中的一个或多个传输资源上检测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所述检测可以是盲检测,也可能根据所述上行信号中某一个控制域进行检测,或者是其他方式进行检测。
2)免授权传输可以指:网络侧设备预先分配并告知终端设备多个传输资源,以使终端设备有上行信号传输需求时,从网络侧设备预先分配的多个传输资源中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资源,使用所选择的传输资源发送上行信号。
3)免授权传输可以指:获取预先分配的多个传输资源的信息,在有上行信号传输需求时,从所述多个传输资源中选择至少一个传输资源,使用所选择的传输资源发送上行信号。获取的方式可以从网络侧设备获取。
4)免授权传输可以指:不需要网络侧设备动态调度即可实现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传输的方法,所述动态调度可以是指网络侧设备为终端设备的每次上行信号传输通过信令来指示传输资源的一种调度方式。可选地,实现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传输可以理解为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终端设备的数据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进行上行信号传输。可选地,所述传输资源可以是终端接收所述的信令的时刻以后的一个或多个传输时间单位的传输资源。一个传输时间单位可以是指一次传输的最小时间单元,比如TTI(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数值可以为1ms,或者可以是预先设定的传输时间单元。
5)免授权传输可以指:终端设备在不需要网络侧设备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上行信号传输。所述授权可以指终端设备发送上行调度请求给网络侧设备,网络侧设备接收调度请求后,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授权,其中所述上行授权指示分配给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资源。
6)免授权传输可以指:一种竞争传输方式,具体地可以指多个终端在预先分配的相同的时频资源中的部分或全部时频资源上同时进行上行信号传输,而无需网络侧设备进行授权。
7)免授权传输可以指:网络侧设备为终端指定一部分上行传输时频资源专用于进行不需要授权的上行信号传输。
8)免授权传输可以指:终端请求网络侧设备调度上行传输时频资源,利用该上行传输时频资源进行上行传输过后,保留该上行传输时频资源,之后终端需要进行上行传输时,直接利用该部分上行传输时频资源而不需要每次进行上行传输的时候,都重新请求网络侧设备调度上行传输时频资源。
上述盲检测可以理解为在不预知是否有数据到达的情况下,对可能到达的数据进行的检测。所述盲检测也可以理解为没有显式的信令指示下的检测。
四、关于“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可以为包括业务数据或者信令数据。
五、关于“传输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传输资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资源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时域资源,如无线帧、子帧、符号等;
频域资源,如子载波、资源块等;
空域资源,如发送天线、波束等;
码域资源,如稀疏码多址接入(英文全称为: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英文简称为:SCMA)码本、低密度签名(英文全称为:Low Density Signature,英文简称为:LDS)序列、CDMA码等;
上行导频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所指的用于数据重传的发送端或者接收端都可以统称为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一种实现方式是网络侧设备,另一种实现方式是终端。
网络侧设备可以包括作为对传统无线电信系统中的对等设备的改进的系统和设备。这种高级或下一代设备可以包含在演进无线通信标准(例如长期演进(LTE))中。例如,LTE系统可以包括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节点B(eNB)、无线接入点或类似组件,而不是传统的基站。任何此类组件将在本文中被称作eNB,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组件不一定是eNB。下一代通信系统,将使用“gNB”代替LTE系统的eNB。
具体的,网络侧设备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BS20或者控制节点60,终端可以是图2所示的终端1或终端2或终端3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网络侧设备网络侧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移动台通信的设备,也可以是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Node B,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网络侧设备等。
本申请结合终端描述了各个实施例。终端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等。终端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中的站点(STAION,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通信网络(例如,5G)中的移动台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D2D终端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由如图3中所示的通信装置30方式来实现。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3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通信装置3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301、存储器302、通信总线303和至少一个通信接口304。
处理器301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存储器3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总线103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30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处理器301用于执行存储器3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301可以是一个或多个CPU;或者一个或多个DSP,或者是基带处理器等。例如图3中所示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装置3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每个处理器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装置3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305和输入设备306。输出设备305和处理器3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305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或投影仪(projector)等。输入设备306和处理器3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受用户的输入。例如,输入设备可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设备或传感设备等。
上述的通信装置30可以是一个通用通信装置或者是一个专用通信装置。在具体实现中,通信装置30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设备、通信设备、嵌入式设备或有图3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通信装置30的类型。
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以下仅以终端和基站作为示例,并且终端作为发送端,基站作为接收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重传技术进行说明。发送端为网络侧设备,接收端为终端,或者发送端和接收端都为D2D终端或M2M终端的场景与之类似。
图4示意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与基站进行数据重传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包括:收发器400和处理器401,该终端4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402,其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系统总线403,该系统总线403连接处理器401,收发器400和存储器402等。基站41包括收发器410和处理器411,该基站41还可以包括存储器412,其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系统总线413,该系统总线413连接处理器411,收发器410和存储器412等。终端40的收发器400通过天线向基站41的收发器410发送上行初传数据和相应的重传数据。基站41的收发器410通过天线接收来自终端40的收发器401发送的首次传输数据和相应的重传数据。当然基站41也会向终端发送相应的首次传输数据或重传数据。
下面,将结合图4,说明终端与基站进行数据重传的各种方法实施例。
应理解,以下各个实施例的方法中所示的步骤或操作仅仅作为示例,也可以执行其他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并且,在具体实施时,各个步骤还可以按照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示出的全部操作或步骤。或者,也可能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所示出的更多的操作或步骤。
结合图4和图5,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定时器来控制数据重传满足最大传输时延的要求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一,如下:
步骤500,基站41的收发器410首先将最大传输时延发送给终端40的收发器400;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最大传输时延的值由基站41从与该终端40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参数中获取或确定;该QoS参数在承载建立时,由基站41通过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下发给终端40。
步骤501,终端40的处理器401,用于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时,例如,在新的数据到达本终端40的收发器400,立即启动定时器TIMER_Tx;定时器TIMER_Tx的预值为该数据对应的业务的最大传输时延;
终端40的收发器400在所述处理器401启动定时器TIMER_Tx后,首次向数据接收端-基站41传输数据,基站41的收发器410接收终端40的收发器400向其首次传输和重传的数据;
此处的终端40的收发器400首次向数据接收端传输数据可以理解为是向接收端发送新的数据或者数据包。
步骤502,终端40的收发器400在需要重传数据时,根据最大传输时延向基站41重传所述数据;这里所指的重传数据,包括如下两种实现方式:
方式一:在定时器TIMER_Tx未超时的情况下,终端40向基站41发送重传数据;在定时器TIMER_Tx超时的情况下,终端40停止向基站41发送重传数据。
方式二:在定时器TIMER_Tx未超时的情况下,且其剩余时间小于基站41接收并处理所述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时,终端40停止向基站41发送重传数据.
方式二考虑了终端40向基站41发送重传数据加上基站41接收并处理该重传数据的时间,如果定时器TIMER_Tx剩余的时间只够终端40发送数据,但不够基站41处理该数据,则该数据到达基站41之后,也是无效的数据,因此这种情况终端40也不应该再进行数据重传,这种方式对于重传的控制更加精确。
作为接收端的基站41的处理器411也可以启动相应定时器TIMER_Rx,来判断合适需要丢弃没有成功接收的数据,该定时器TIMER_Rx可以在接收并处理完终端40首次发送的数据后启动,其取值通常小于该业务允许的最大传输时延。
上述实施例中,终端40确定是否需要重传数据,有两种机制:一种是基于反馈的机制,另一种是不基于反馈的机制。
如图6所示,在基于反馈的机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二流程如下:
步骤600,终端40的处理器401在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时,例如,在新的数据到达本终端40的收发器400时,立即启动定时器TIMER_Tx;
步骤601,终端40的收发器400等待一定时间,判断是否收到基站41的正向反馈如ACK消息,若是,则结束流程;若否,则确定需要向基站41重传数据;或者此步骤601还可以是判断是否接收到来自基站41的负向反馈NACK消息,若是,则确定需要向基站41重传数据;若没有接收到来自基站41的负向反馈NACK消息,则结束流程;
步骤602,终端40的收发器400在向基站41重传数据之前,首先判断本次重传是否满足最大传输时延的要求,也即判断定时器TIMER_Tx剩余的时间是否足够支持本次重传?若是,则转入步骤603,进行重传,这里的重传包括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两种流程,在此不再赘述;若否,则结束流程。
如图7所示,在不基于反馈的机制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三中,终端40则发送数据后,不必等待基站41反馈对该数据的接收情况,直接在后续可能的发送时机,如时隙、子帧等,确定对数据进行重传,因此与图6相比,不需要判断是否收到来自基站41的负向反馈如NACK消息或者在一定时间未收到基站41的正向反馈如ACK消息,在启动定时器并进行首次传输之后,直接判断重传是否满足最大时延要求。具体流程详见图7,其余步骤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上述数据重传方法,在终端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时即启动定时器,每一次发送数据(包括首次传输和重传)之前,或者在发送重传数据之前,判断定时器是否还有剩余时间,如果没有剩余时间或者剩余时间不够一次数据传输时间时,则停止发送数据。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最大重传次数还没用尽,但最大传输时延已经耗尽,终端却仍然在向基站发送数据导致基站接收过期数据的问题,能够避免冗余传输,节约传输资源。
基站向终端发送重传数据或者D2D终端向D2D终端发送重传数据,或者M2M终端向M2M终端发送重传数据的过程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基于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不同,其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也有差异,因此本申请中基于最大传输时延确定最大传输次数,以最大传输次数来指导重传过程。该最大传输次数有两种确定方式,分别是:
方式一:终端从来自基站的指示消息中确定最大传输次数;所述最大传输次数由基站根据系统配置以及最大传输时延和单次传输时延确定得到;
方式二:终端自己根据系统配置以及最大传输时延和单次传输时延确定发送数据的最大传输次数。
下面分两种场景介绍本申请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
免授权场景:在终端利用其预先保存的基站为其分配的上行传输时频资源发送数据时,即免授权传输场景中,其资源使用情况参见图8,这种场景下,假设终端在用于发送数据的资源#0上首次发送某数据包。终端在#0上首次发送数据包后,如需重传,会在#1上重传该数据包。
不管是终端还是基站来计算最大传输次数N_MAX,其计算方式为:
N_MAX=Floor(Total_Delay_MAX/Single_Tx_Delay);
其中,Floor()为向下取整;例如:Floor(3.6)=3;
Total_Delay_MAX为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Single_Tx_Delay为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单次传输时延。
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单次传输时延Single_Tx_Delay的计算方式如下:
Single_Tx_Delay∈[(T_Tx+T_AI+T_Rx+T_Bu),(T_Gap+T_Tx+T_AI+T_Rx+T_Bu)];
其中,T_Gap≥0ms,为发送数据的两个相邻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T_Tx>0ms为发送端处理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Rx>0ms为接收端处理接收到的数据所需要的时延;这里所说的“处理数据”可以是物理层对数据的处理,也可能是物理层以及其他协议层对数据的处理,这里的其他协议层指的是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层;T_Rx>0ms表示空口传输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Bu>0ms表示发送端的数据在缓存中等待发送所需要的时延。
在具体实现中,Single_Tx_Delay至少有如下几种取值方式:
Single_Tx_Delay=T_Gap+T_Tx+T_AI+T_Rx+T_Bu;
或Single_Tx_Delay=T_Tx+T_AI+T_Rx+T_Bu;
或Single_Tx_Delay=T_Gap/2+T_Tx+T_AI+T_Rx+T_Bu;
或Single_Tx_Delay=T_Gap/2+T_AI+T_Bu。
授权场景:
在发终端请求基站调度上行传输时频资源发送数据时,即授权传输场景中,其资源使用情况参见图9,这种场景下,假设终端在用于发送调度请求(SR)的资源SR#1上发送调度请求,在其后的用于发送数据的资源#0上首次发送某数据包。终端在#0上首次发送数据包后,如需重传,会在#1上重传该数据包。
不管是终端还是基站来计算最大传输次数N_MAX,其计算方式为:
N_MAX=Floor((Total_Delay_MAX-Delta_T)/Single_Tx_Delay);
其中,Floor()为向下取整;例如:Floor(3.6)=3;
Total_Delay_MAX为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Delta_T为请求调度资源的时延;
Single_Tx_Delay为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单次传输时延。
其中,请求调度资源的时延Delta_T的计算方式如下:
Delta_T∈[(T_AI_SR+T_Gap_SR_D),(T_Gap_SR+T_AI_SR+T_Gap_SR_D)];
T_Gap_SR≥0ms,为发送调度请求的两个相邻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T_AI_SR>0ms,为终端在空口发送调度请求所需的时延;
T_Gap_SR_D≥0ms,为终端发送调度请求到基站为其分配的发送上行数据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具体实现中,Delta_T有如下几种取值方式:
Delta_T=T_Gap_SR+T_AI_SR+T_Gap_SR_D;或
Delta_T=T_AI_SR+T_Gap_SR_D;或
Delta_T=T_Gap_SR/2+T_AI_SR+T_Gap_SR_D。
这种场景下,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单次传输时延Single_Tx_Delay的计算方式与免授权传输场景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4和图10,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基站设置最大传输次数来控制终端进行数据重传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四,如下:
本实施例四中,终端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之后,根据该最大传输次数来进行首次传输和重传,而不是依据由系统统一指定的最大重传次数来进行重传,并且最大传输次数由基站确定。
具体如下:
步骤800,基站41的处理器411确定终端40进行数据传输的最大传输次数;基站41确定最大传输次数的计算方式如上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801,基站41的收发器410将最大传输次数发送给终端40;具体实现中,基站41可以将确定的最大重传次数通过如下方式告知终端40:
(1)广播,如携带在系统消息(System Information,SI)中通知给终端40;适用于免授权传输场景;
(2)携带在高层专用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中通知给终端40;如RRC重配置、切换等指令中;适用于授权传输场景、半静态调度(Semi-PersistentScheduling,SPS)场景;
(3)携带在底层控制信号中通知给终端40,如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中。
步骤802,终端40基于最大传输次数,将数据发送至基站41。具体的,终端40的收发器400每向基站41的收发器410发送一次数据,其处理器401即将最大传输次数减1,当最大传输次数为0的时候,终端40则不可以再向基站41发送数据。
下面结合图4和图11,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由终端自己设置最大传输次数来控制终端进行数据重传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五,如下:
步骤900,基站41和终端40分别确定最大传输次数,在本实施例中,最大传输次数由基站41和终端40根据预先约定的相同的规则、表格、公式等确定当前对该业务所能进行的最大传输次数。
步骤901,终端40基于最大传输次数,将数据发送至基站41。具体的,终端40的收发器400每向基站41的收发器410发送一次数据,其处理器401即将最大传输次数减1,当最大传输次数为0的时候,终端40则不可以再向基站41发送数据。
上述步骤900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公式方式
基站41和终端40根据预先定义的公式,确定当前系统配置下,业务所允许的最大传输次数,该公式以及相关参数的获取方法前述相同,不再赘述;
(2)表格方式
基站41首先对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或QoS类型进行划分,在建立业务承载时,基站41和终端40能够获知业务类型或QoS参数类型,再基于配置的表格获取当前所能支持的最大传输次数。该表格1中至少包含两列,一列为业务类型或QoS类型,另一列为业务类型或QoS类型对应的所能支持的最大传输次数,如下所示:
表1
业务类型或QoS类型 | 最大传输次数 |
0 | 2 |
1 | 3 |
2 | 4 |
例如,业务类型或QoS类型为0,其对应的最大传输次数为2,业务类型或QoS类型为2,其对应的最大传输次数为3,其他依次类推。这里的最大传输次数仍然可以根据上述的公式计算得出,但是不需要基站41或终端40进行计算,只需要依据公式将计算结果在终端40和基站41上预先设置即可。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配置表格除以上两列之外,还可能包括系统配置的列,如下表格2:
表2
例如,业务类型或QoS类型为0,但系统配置类型为0,则对应的最大传输次数为2;再如,业务类型或QoS类型为0,但系统配置类型为1,则对应的最大传输次数为4;这里的系统配置类型具体表示为基站41为终端40配置的传输资源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例如系统配置类型为1,表示传输资源是连续的,系统配置类型为0,表示传输资源是非连续的;当然此处仅为举例,系统配置类型还可以有其他的表示方式。当配置的传输资源在时域上是连续的时候,即前述的T_Gap时间间隔为0,该终端40可能分配的最大传输次数就较多,反之较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实施例八和实施例九,基于最大传输时延确定最大传输次数,发送端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之后,根据该最大传输次数来进行首次传输和重传,而不是依据由系统统一指定的最大重传次数来进行重传,从而避免所有业务相关的数据都需要重传同样的次数所导致的冗余传输,减少了发送端与发送端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降低了重传的操作处理复杂度,减少了重传反馈时间。
同样的,基于最大传输次数来进行数据重传,也有基于反馈的重传和不基于反馈的重传两种流程。
参见图12,为本申请基于反馈机制的重传和最大传输次数来进行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六的示意图。
与图6相似,但在重传数据之前,在步骤1002,终端40的处理器401是判断重传是否满足最大传输次数的要求,若是则在步骤1003,终端40的收发器41向基站41发送重传数据,若不满足就停止重传。
参见图13,为本申请不基于反馈机制的重传和最大传输次数来进行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七的示意图。
与图7相似,但在重传数据之前,在步骤1101是判断重传是否满足最大传输次数的要求,若是则在步骤1102进行重传,若不满足就停止重传。
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双重判断机制,即将本申请的判断最大传输次数是否用尽和判断最大传输时延是否耗尽结合起来进行数据传输,在最大传输时延耗尽或最大传输次数用尽任一一种情况发生时,发送端都停止向接收端传输数据,从而避免冗余传输和无效的重传,以使数据传输的效率更高。
具体的,终端在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时启动定时器,定时器的预值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终端每向基站发送一次数据(包括首次传输数据)即将所述最大传输次数减一;在定时器超时的情况下或所述最大传输次数为零时,所述终端停止向基站发送重传数据。
进一步的,在定时器未超时且所述最大传输次数不为零时,但定时器的剩余时间小于接收端接收并处理所述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时,发送端停止向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当定时器的剩余时间大于等于接收端接收并处理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时,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
参见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基于反馈的机制实行双重判断机制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八的流程示意图。
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200,终端40的处理器401在该终端40获取到待发送的新的数据,例如新的数据到达本终端40的收发器400时,立即启动定时器TIMER_Tx,进行首次传输;
步骤1201,终端40的收发器400等待一定时间,判断是否收到基站41的正向反馈如ACK消息,若是,则结束流程;若否,则确定需要向基站41重传数据;或者此步骤1201还可以是判断是否接收到来自基站41的负向反馈NACK消息,若是,则确定需要向基站41重传数据;若没有接收到来自基站41的负向反馈NACK消息,则结束流程;
步骤1202,终端40的处理器401判断是否到达最大传输次数,若是,则转入步骤1203,由终端40的收发器400向基站41发送重传数据;若否,则结束重传。
参见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不基于反馈的机制实行双重判断机制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九的流程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终端40则发送数据后,不必等待基站41反馈对该数据的接收情况,直接在后续可能的发送时机,如时隙、子帧等,确定对数据进行重传,因此与图14相比,不需要判断是否收到来自基站41的负向反馈如NACK消息或者在一定时间未收到基站41的正向反馈如ACK消息,在启动定时器并进行首次传输之后,直接判断重传是否满足最大时延要求。具体流程详见图15,其余步骤与图14所示的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侧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新的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的预值为与所述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所述数据;
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所述发送端在需要重传数据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所述重传数据为所述数据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所述定时器超时的情况下,所述发送端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重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传输新的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包括:所述发送端获取到所述新的数据时启动所述定时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所述发送端在需要重传数据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包括:
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且所述定时器的剩余时间大于等于接收端接收并处理所述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所述发送端在需要重传数据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包括:
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且其所述定时器的剩余时间小于接收端接收并处理所述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所述发送端停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端判断本次传输是否超过最大传输次数,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如果本次传输未超过最大传输次数,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端判断本次传输是否超过最大传输次数,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如果本次传输超过最大传输次数,所述发送端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端利用其预先保存的接收端为其分配的上行传输时频资源发送所述数据时,所述最大传输次数的计算方式为:
N_MAX=Floor(Total_Delay_MAX/Single_Tx_Delay);
其中,Floor()为向下取整;
Total_Delay_MAX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Single_Tx_Delay为所述数据对应业务的单次传输时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端请求所述接收端调度上行传输时频资源发送所述数据时,所述最大传输次数的计算方式为:
N_MAX=Floor((Total_Delay_MAX-Delta_T)/Single_Tx_Delay);
其中,Floor()为向下取整;
Total_Delay_MAX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Delta_T为请求调度资源的时延;
Single_Tx_Delay为所述数据对应业务的单次传输时延。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Single_Tx_Delay∈[(T_Tx+T_AI+T_Rx+T_Bu),(T_Gap+T_Tx+T_AI+T_Rx+T_Bu)];
其中,T_Gap≥0ms,为发送上行数据的两个相邻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T_Tx>0ms为发送端处理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Rx>0ms为接收端处理接收到的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Rx>0ms表示空口传输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Bu>0ms表示发送端的数据在缓存中等待发送所需要的时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Delta_T∈[(T_AI_SR+T_Gap_SR_D),(T_Gap_SR+T_AI_SR+T_Gap_SR_;
其中,T_Gap_SR≥0ms,为发送调度请求的两个相邻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T_AI_SR>0ms,为发送端在空口发送调度请求所需的时延;
T_Gap_SR_D≥0ms,为发送端发送调度请求到接收端为其分配的发送上行数据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11.一种通信装置,其作为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在收发器向接收端传输新的数据之前启动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的预值为与所述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收发器,用于在所述处理器启动定时器后,向接收端传输所述数据;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判断所述定时器是否超时,在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所述收发器在需要重传数据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重传数据;所述重传数据为所述数据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所述定时器超时的情况下,所述收发器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获取到所述新的数据时,所述处理器启动所述定时器。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器判断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且所述定时器的剩余时间大于等于接收端接收并处理所述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所述收发器向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器判断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且所述定时器的剩余时间小于接收端接收并处理所述重传数据所需的时间,所述收发器停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15.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器判断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且本次传输未超过最大传输次数,所述收发器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器判断所述定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且本次传输超过最大传输次数,所述收发器停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接收端为发送端预先分配的上行传输时频资源;
在所述收发器通过所述存储器预先保存的上行传输时频资源发送所述数据时,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最大传输次数:
N_MAX=Floor(Total_Delay_MAX/Single_Tx_Delay);
其中,Floor()为向下取整;
Total_Delay_MAX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Single_Tx_Delay为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单次传输时延。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发器请求所述接收端调度上行传输时频资源发送所述数据时,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最大传输次数:
N_MAX=Floor((Total_Delay_MAX-Delta_T)/Single_Tx_Delay);
其中,Floor()为向下取整;
Total_Delay_MAX为所述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最大传输时延;
Delta_T为请求调度资源的时延;
Single_Tx_Delay为与数据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单次传输时延。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Single_Tx_Delay∈[(T_Tx+T_AI+T_Rx+T_Bu),(T_Gap+T_Tx+T_AI+T_Rx+T_Bu)];
其中,T_Gap≥0ms,为发送上行数据的两个相邻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T_Tx>0ms为发送端的所述处理器处理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Rx>0ms为接收端处理接收到的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Rx>0ms表示空口传输数据所需要的时延;T_Bu>0ms表示发送端的数据在缓存中等待发送所需要的时延。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Delta_T∈[(T_AI_SR+T_Gap_SR_D),(T_Gap_SR+T_AI_SR+T_Gap_SR_D)];
其中,T_Gap_SR≥0ms,为发送调度请求的两个相邻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T_AI_SR>0ms,为发送端的收发器在空口发送调度请求所需的时延;
T_Gap_SR_D≥0ms,为发送端的收发器发送调度请求到接收端为其分配的发送上行数据的传输资源之间的时间间隔。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061846.XA CN108365924B (zh) | 2017-01-26 | 2017-01-26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装置 |
PCT/CN2018/073855 WO2018137621A1 (zh) | 2017-01-26 | 2018-01-23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装置 |
EP18743951.8A EP3550754B1 (en) | 2017-01-26 | 2018-01-23 |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US16/523,941 US11082166B2 (en) | 2017-01-26 | 2019-07-26 |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061846.XA CN108365924B (zh) | 2017-01-26 | 2017-01-26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65924A true CN108365924A (zh) | 2018-08-03 |
CN108365924B CN108365924B (zh) | 2021-02-12 |
Family
ID=62979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061846.XA Active CN108365924B (zh) | 2017-01-26 | 2017-01-26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82166B2 (zh) |
EP (1) | EP3550754B1 (zh) |
CN (1) | CN108365924B (zh) |
WO (1) | WO2018137621A1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45867A (zh) * | 2018-08-14 | 2019-01-18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发送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
CN110831212A (zh) * | 2018-08-10 | 2020-02-21 |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用户设备 |
WO2020125473A1 (en) * | 2018-12-21 | 2020-06-25 |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 Uplink harq in 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WO2020199854A1 (zh) * | 2019-03-30 | 2020-10-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确定传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CN111757491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指示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988119A (zh) * | 2019-05-21 | 2020-11-24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一种资源分配指示方法和设备 |
WO2021128219A1 (zh) * | 2019-12-26 | 2021-07-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参数设置方法、参数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WO2022028531A1 (zh) * | 2020-08-05 | 2022-02-1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
WO2022266964A1 (zh) * | 2021-06-24 | 2022-12-2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基于低功耗蓝牙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6112128A (zh) * | 2023-04-14 | 2023-05-12 | 海马云(天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重传请求的方法及装置、数据接收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170856A1 (zh) * | 2017-03-23 | 2018-09-2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US10958383B2 (en) * | 2017-12-06 | 2021-03-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ime based redundancy version determination for grant-free signaling |
DE102019133894A1 (de) * | 2019-12-11 | 2021-06-17 | Beckhoff Automation Gmbh | Verfahren zum zyklischen Übertragen von Daten zwischen Kommunikationsteilnehmern auf einem Datenübertragungskanal und Datenübertragungssystem |
US12133245B2 (en) * | 2020-09-18 | 2024-10-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ow latency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for uplink power saving |
WO2022109782A1 (zh) * | 2020-11-24 | 2022-06-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传输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
US11582590B2 (en) * | 2020-12-15 | 2023-02-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ehic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vehicle controller and set of wireless relay devices |
WO2024060208A1 (en) * | 2022-09-23 | 2024-03-2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s,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in large propagation d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4930A (zh) * | 1999-04-06 | 2002-06-19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半可靠重传协议的分组丢弃通告 |
WO2008097003A1 (en) * | 2007-02-06 | 2008-08-1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discarding data blo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80209297A1 (en) * | 2005-10-21 | 2008-08-2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management for reliable hybrid arq process |
CN101277174A (zh) * | 2007-03-30 | 2008-10-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服务质量的数据重传的方法及其装置和无线通信系统 |
CN101444033A (zh) * | 2006-05-16 | 2009-05-27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低延迟业务的双向rlc非持久模式 |
CN101686196A (zh) * | 2008-09-26 | 2010-03-31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业务调度方法与装置 |
CN102548011A (zh) * | 2011-01-04 | 2012-07-04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中继接入链路的半持续调度、接收方法、系统及装置 |
CN105850068A (zh) * | 2014-11-05 | 2016-08-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传输装置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56540U (zh) * | 1988-04-12 | 1990-04-25 | 马勇敢 | 一种含有跳片的开关 |
FR2830397B1 (fr) | 2001-09-28 | 2004-12-03 | Evolium Sas | Procede pour ameliorer les performances d'un protocole de transmission utilisant un temporisateur de retransmission |
JP3801559B2 (ja) * | 2002-12-26 | 2006-07-2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US7584397B2 (en) * | 2004-06-10 | 2009-09-01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data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and controlling H-ARQ processes |
KR101289157B1 (ko) * | 2005-12-22 | 2013-07-23 |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보안 및 자동 반복 요청 실시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CN101132260B (zh) * | 2006-08-22 | 2010-06-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增强上行链路异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重传控制方法 |
JP2011504329A (ja) * | 2007-11-08 | 2011-02-03 |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テクノロジ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結合された媒体アクセス制御および無線リンク制御処理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CN105939184B (zh) * | 2016-03-04 | 2019-10-22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空天DTN网络bundle传输时延估计的方法 |
-
2017
- 2017-01-26 CN CN201710061846.XA patent/CN108365924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23 WO PCT/CN2018/073855 patent/WO2018137621A1/zh unknown
- 2018-01-23 EP EP18743951.8A patent/EP3550754B1/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7-26 US US16/523,941 patent/US1108216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4930A (zh) * | 1999-04-06 | 2002-06-19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半可靠重传协议的分组丢弃通告 |
US20080209297A1 (en) * | 2005-10-21 | 2008-08-2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management for reliable hybrid arq process |
CN101444033A (zh) * | 2006-05-16 | 2009-05-27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低延迟业务的双向rlc非持久模式 |
WO2008097003A1 (en) * | 2007-02-06 | 2008-08-1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discarding data blo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277174A (zh) * | 2007-03-30 | 2008-10-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服务质量的数据重传的方法及其装置和无线通信系统 |
CN101686196A (zh) * | 2008-09-26 | 2010-03-31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业务调度方法与装置 |
CN102548011A (zh) * | 2011-01-04 | 2012-07-04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中继接入链路的半持续调度、接收方法、系统及装置 |
CN105850068A (zh) * | 2014-11-05 | 2016-08-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传输装置及方法 |
Cited B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31212A (zh) * | 2018-08-10 | 2020-02-21 |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用户设备 |
CN109245867B (zh) * | 2018-08-14 | 2022-09-27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发送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
CN109245867A (zh) * | 2018-08-14 | 2019-01-18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发送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
WO2020125473A1 (en) * | 2018-12-21 | 2020-06-25 |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 Uplink harq in 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11984986B2 (en) | 2018-12-21 | 2024-05-14 | JR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Ltd. | Uplink HARQ in 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CN113169828A (zh) * | 2018-12-21 | 2021-07-23 |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 蜂窝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
CN113169828B (zh) * | 2018-12-21 | 2022-11-04 |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 蜂窝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上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
CN111757491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指示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0199854A1 (zh) * | 2019-03-30 | 2020-10-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确定传输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
CN111988119B (zh) * | 2019-05-21 | 2022-11-11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一种资源分配指示方法和设备 |
CN111988119A (zh) * | 2019-05-21 | 2020-11-24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一种资源分配指示方法和设备 |
CN115175349A (zh) * | 2019-12-26 | 2022-10-1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参数设置方法、参数指示方法和终端设备 |
WO2021128219A1 (zh) * | 2019-12-26 | 2021-07-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参数设置方法、参数指示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CN115175349B (zh) * | 2019-12-26 | 2024-02-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参数设置方法、参数指示方法和终端设备 |
WO2022028531A1 (zh) * | 2020-08-05 | 2022-02-1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
WO2022266964A1 (zh) * | 2021-06-24 | 2022-12-2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基于低功耗蓝牙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6112128A (zh) * | 2023-04-14 | 2023-05-12 | 海马云(天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重传请求的方法及装置、数据接收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6112128B (zh) * | 2023-04-14 | 2023-06-27 | 海马云(天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重传请求的方法及装置、数据接收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137621A1 (zh) | 2018-08-02 |
EP3550754B1 (en) | 2023-07-05 |
EP3550754A1 (en) | 2019-10-09 |
US11082166B2 (en) | 2021-08-03 |
EP3550754A4 (en) | 2019-12-25 |
US20190349135A1 (en) | 2019-11-14 |
CN108365924B (zh) | 2021-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65924A (zh)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通信装置 | |
CN111386747B (zh) | 用于调度请求的随机接入过程 | |
KR101863203B1 (ko) |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3795511B (zh) | 一种在基站接收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及基站 | |
EP2384598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schedul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
EP2543219B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user equipment for us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comprising a relay node | |
JP4625127B2 (ja) | 拡張専用チャネル送信制御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05556884B (zh)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的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
CN110621075B (zh) |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9120314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和数据传输系统 | |
EP3094028B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JP2022531166A (ja) | 構成されたグラントでのエンハンストアップリンクデータ送信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 |
CN107580798A (zh) | 在免授权频带中执行随机接入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
EP2068485B1 (en) | Method for improv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2010032920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Scheduling Information Re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8988998A (zh) | 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启用对直接链路通信的调度和控制的方法 | |
CN108293268A (zh) | 非授权带中的信道接入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8289331A (zh) |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终端、网络侧设备 | |
WO2010086498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modifying a transmission frame | |
WO2021163601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user device buffer manage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 |
CN106171004B (zh) |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 |
CN103828465B (zh) | 用于同时传送和接收的调度器系统 | |
EP4014643A1 (en) | User equipment and scheduling node | |
JP2024516949A (ja) | サイドリンクフィードバックリソースの決定方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 |
KR102326651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 개의 자원 요청을 처리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