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71004B -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71004B CN106171004B CN201580000691.8A CN201580000691A CN106171004B CN 106171004 B CN106171004 B CN 106171004B CN 201580000691 A CN201580000691 A CN 201580000691A CN 106171004 B CN106171004 B CN 1061710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data packet
- rlc data
- sent
- rl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7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101100465000 Mus musculus Prag1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DIAOJQJAZSZGDC-WYMLVPIESA-N undecyl (e)-3-(3,4-dihydroxyphenyl)prop-2-e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OC(=O)\C=C\C1=CC=C(O)C(O)=C1 DIAOJQJAZSZGDC-WYMLVPIE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21186 dish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760358 Enod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6—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 H04W28/0861—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between base stations
- H04W28/0864—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between base stations of different hierarchy levels, e.g. Master Evolved Node B [MeNB] or Secondary Evolved node B [SeNB]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6—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 H04W28/0861—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access entities between base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用以解决由于宏微基站间的传输时延较大从而会影响非理想回传HetNet的CA场景下的UE的性能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基站可以在进行调度前请求所需的RLC数据包,这样宏基站就能够提前将微基站所需的RLC数据包发送给微基站,从而尽量减少宏基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传输时延,提高UE的接收性能。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2月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PCT/CN2015/072572、发明名称为“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以及要求于2015年8月25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PCT/CN2015/088049、发明名称为“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的两件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alution,LTE)系统包括演进的分组核心网(EvolvedPacket Core,EPC)、演进基站(Evolved NodeB,eNodeB)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ement,UE)。其中,EPC为核心网部分,包括负责信令处理的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gementEntity,MME),负责数据处理的服务网关(Serving,Gateway,SGW)。eNodeB与EPC通过S1接口连接,eNodeB之间通过X2接口连接,eNode B与UE间通过Uu接口连接。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Network,E-UTRAN),由eNodeB组成,负责与无线相关的功能。E-UTRAN协议框架分为用户面协议和控制面协议。用户面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PDCP)、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ediaAccess Control,MAC)。
请参见图1,现有技术中,数据包可以从PDCP实体传输到RLC实体。RLC实体可以包括透明模式(Tranparent,TM)、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以及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图1中所示的为AM的RLC实体。
对于理想回传的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HetNet)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场景,在RLC的AM模式下,可以将数据包分流到主小区(PrimaryCell,Pcell)所属的宏基站(Macro eNodeB)和辅小区(Secondary Cell,Scell)所属的微基站(Micro eNodeB),以通过主小区和辅小区分别将数据包发送给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提高数据发送效率。
实际网络中,Macro eNodeB和Micro eNodeB之间通常为非理想回传,由于MacroeNodeB和Micro eNodeB之间的传输时延较大,影响非理想回传HetNet的CA场景下的UE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用以解决,由于宏微基站间的传输时延较大从而会影响非理想回传HetNet的CA场景下的UE的性能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包括:
宏基站接收微基站发送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微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或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微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
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所述宏基站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所述宏基站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微基站。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将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UE。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和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宏基站接收的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中包括NACK,则所述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若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所述宏基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采用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RLC数据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具体包括:
当所述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在所述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时,则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宏基站接收所述微基站发送的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RLC组包结果,通过所述主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所述宏基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包括:
微基站向宏基站发送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微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或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微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所述微基站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确定过程包括: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所述宏基站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微基站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反馈信息,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属于所述UE向所述宏基站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还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微基站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发送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宏基站,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微基站发送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微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或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微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
分配模块,用于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微基站。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宏基站还包括第二发送模块,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用于:
通过所述主小区将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UE。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宏基站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所述第二接收模块用于:
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和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宏基站还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接收模块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后,若所述ACK/NACK信息中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中包括NACK,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还用于:若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采用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RLC数据包。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断模块具体用于:
当判断所述微基站在所述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时,则确定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宏基站还包括重传模块,用于:
若所述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第二接收模块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前,接收所述微基站发送的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重传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RLC组包结果,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送模块还用于:
若所述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微基站,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宏基站发送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或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微基站通过第二发送模块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确定过程包括: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所述宏基站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反馈信息,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属于所述UE向所述宏基站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还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送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之前,向所述宏基站发送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宏基站,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接口;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接口,用于接收微基站发送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微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或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微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的所述指令,用于执行: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及,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所述接口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微基站。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宏基站还包括收发器;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收发器,将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UE。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和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所述收发器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后,若所述ACK/NACK信息中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中包括NACK,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及,若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所述接口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采用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RLC数据包。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具体为:
当判断所述微基站在所述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时,则确定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若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收发器,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口还用于:在所述收发器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前,接收所述微基站发送的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收发器,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具体为:根据所述RLC组包结果,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收发器,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若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所述接口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微基站,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接口和收发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指令,用于执行:通过所述接口向宏基站发送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处理器在第一时刻通过所述接口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或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所述接口,用于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确定过程包括: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所述宏基站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口还用于:
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反馈信息,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属于所述UE向所述宏基站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还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所述接口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之前,通过所述接口向所述宏基站发送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所述收发器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所述收发器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基站可以在向UE发送RLC数据包的时刻前的所述第一时刻请求所需的RLC数据包,这样宏基站就能够提前将微基站所需的RLC数据包发送给微基站,从而尽量减少宏基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传输时延,提高非理想回传HetNet的CA场景下的UE的接收性能。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用t时长接收到微基站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然后确定从当前时刻到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这段时长内宏基站能够发送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然后就将序号位于前面的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分配给宏基站,同时将序号位于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分配给微基站,且宏基站开始向UE发送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因为宏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所需的时长为从当前时刻到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这段时长,那么宏基站将所述第二数量个数据包发送完毕时正好微基站接收并开始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而这些RLC数据包之间的序号是按顺序排列的,从而保证了RLC数据包的顺序发送,避免UE因接收到乱序的RLC数据包而无法解码,进一步提高了UE的接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AM的RLC数据包传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侧RLC数据包分流方法的主要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基站侧RLC数据包分流方法的主要流程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的主要结构框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的详细结构框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基站的主要结构框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基站的详细结构框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于通用移动通讯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LTE系统,以及LTE的后续演进系统。
第一基站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该第二基站向该第一基站请求该第二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该第二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该第一基站的,该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大于等于2t,该第二时刻为该第二基站向该UE发送该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t为该第二基站与该第一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该第一基站根据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确定该第一基站通过主小区向该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
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该第一基站从该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该第一基站分配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该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该第二基站分配该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该第一基站将该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该第二基站。
第二基站向第一基站发送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该第二基站向该第一基站请求该第二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该第二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该第一基站的,该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大于等于2t,该第二时刻为该第二基站向该UE发送该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该t为该第二基站与该第一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该第二基站接收该第一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其中,该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确定过程包括:根据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该第一基站确定该第一基站通过主小区向该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该第一基站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该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该第一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该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该第二基站分配该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中均以接收端是UE为例。
主小区是工作在主频带上的小区。UE通过主小区与Macro eNodeB进行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建立。
辅小区是工作在辅频带上的小区。具有CA能力的UE与Macro eNodeB完成RRC连接建立,可为该UE配置辅小区以提供额外的无线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组网的场景来进行描述。其中,第一基站可以是宏基站,也可以是微基站,同样的,第二基站也可以是宏基站或者可以是微基站,本发明实施例对于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类型均不作限制。例如,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都可以是宏基站,或者例如,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都可以是微基站,或者例如,第一基站是宏基站第二基站是微基站,或者例如,第一基站是微基站第二基站是宏基站,等等。其中,在以下的介绍中,均以第一基站是宏基站、第二基站是微基站为例。
那么,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是以宏微基站组网的HetNet场景来进行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介绍的宏基站,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也可能替换为微基站,同样,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介绍的微基站,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也可能替换为宏基站,即,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同样适用于宏基站之间以及微基站之间的组网场景。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所述方法的主要流程描述如下。
步骤201:宏基站接收微基站发送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
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微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微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可选的,单向传输时延可以通过带有时间戳的数据包的收发测量获取。其他用于获取单向传输时延的方法也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可选的,微基站根据该微基站与该CAUE间的无线信道质量、该微基站的辅小区的小区负载、该CA UE在辅小区的频谱效率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确定该微基站在第二时刻向该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该第一数量。微基站将该第一数量通过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发送给宏基站,用以该微基站向该宏基站请求该第一数量的RLC数据包。
可选的,微基站将该微基站与该CAUE间的无线信道质量、该微基站的辅小区的小区负载、该CA UE在辅小区的频谱效率通过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发送给宏基站,用以该微基站向该宏基站请求该第一数量的RLC数据包。宏基站根据收到的该微基站与该CAUE间的无线信道质量、该微基站的辅小区的小区负载、该CA UE在辅小区的频谱效率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确定该微基站在第二时刻能够向该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进一步的,宏基站还可以综合考虑该宏基站与该CAUE间的无线信道质量、该宏基站的主小区的小区负载,该CA UE在主小区的频谱效率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用以确定该微基站在第二时刻能够向该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
其中,无线信道质量可以为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信号干扰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或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Received Quality,RSRQ)。
其他的用于基站确定向UE发送RLC数据包的数量的参数,譬如:调度时延、调度数据包大小等也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具有CA能力的UE称为CA UE。
可选的,在步骤201之前,还包括:
具有CA能力的UE,使其优先驻留到宏基站上,即,使其将宏基站中的小区作为其主小区。
在令UE优先驻留到宏基站后,当UE向所述主小区中的基站(即该宏基站)发起业务承载建立时,宏基站建立宏基站与UE之间的AM的RLC数据业务逻辑信道,以及建立微基站与UE之间的AM的RLC数据业务逻辑信道。其中,微基站中的小区为UE的辅小区。
具体的,令具有CA能力的UE优先驻留到宏基站,以及宏基站分别建立RLC数据业务逻辑信道,都是现有技术中的过程,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基站知晓何时开始向UE发送RLC数据包,那么,在开始向UE发送RLC数据包之前的所述第一时刻,微基站可以首先向宏基站发送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宏基站向微基站发送RLC数据包。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微基站所需的RLC数据包的数量称为所述第一数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刻与所述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T大于等于2t。较佳的,所述第一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T等于2t。
步骤202: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
该宏基站收到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后,确定该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该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该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该宏基站接收到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
宏基站根据该宏基站与该CAUE间的无线信号质量、该宏基站的主小区的小区负载、该CA UE在主小区的频谱效率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确定该宏基站在上述时长内能够传输的RLC数据包,即确定该宏基站通过主小区向该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
若所述第一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等于2t,那么宏基站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
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后,确定从当前时刻到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这段时长内,宏基站能够传输多少RLC数据包,以及需要消耗多少序列号(SerialNumber,SN)资源,例如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宏基站这段时长内能够传输的RLC数据包的数量称为所述第二数量。其中,每个RLC数据包可以具有一个序号,无论宏基站还是微基站,都是根据RLC数据包的序号来顺序发送RLC数据包的。那么,为每个RLC数据包添加序号所消耗的资源就是SN资源。
例如,若所述第一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等于2t,那么宏基站就需要确定在未来t时长内宏基站能够传输的RLC数据包的数量以及所消耗的SN资源,即,所述第二数量就是在未来t时长内宏基站能够传输的RLC数据包的数量。这里所说的未来t时长,其起始时刻为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
步骤203: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所述宏基站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例如,宏基站确定所述第二数量为50,即宏基站在从所述当前时刻到所述第二时刻之间会发送50个RLC数据包,且确定微基站所需的RLC数据包的数量为30。那么宏基站就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待发送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宏基站分配前50个RLC数据包,而将从第51个数据包开始的30个RLC数据包分配给微基站。
步骤204:所述宏基站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微基站。
即,宏基站在为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可以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微基站。微基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时,若所述第二时刻已到,则微基站可以直接开始按照RLC数据包的序号,顺序向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较佳的,若所述第一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等于2t,那么微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可能就刚好是所述第二时刻,则微基站一接收到RLC数据包就可以马上发送,减少了微基站需要暂时存储RLC数据包的步骤,节省了存储资源。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将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UE。
即,在确定为宏基站分配的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后,宏基站可以直接将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UE。
例如,所述第一时刻与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等于2t。宏基站确定所述第二数量为50,即宏基站在从所述当前时刻到所述第二时刻之间会发送50个RLC数据包,且确定微基站所需的RLC数据包的数量为30。那么宏基站就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待发送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宏基站分配前50个RLC数据包,而将从第51个数据包开始的30个RLC数据包分配给微基站,且,宏基站将从第51个数据包开始的30个RLC数据包发送给微基站。
在为宏基站分配前50个RLC数据包之后,宏基站可以直接按照RCL数据包的序号,顺序向UE发送该前50个RLC数据包。当宏基站发送到第50个RLC数据包时,微基站正好接收到后30个RLC数据包,而所述第二时刻也刚到,则微基站也按照RCL数据包的序号,开始顺序向UE发送第51个RLC数据包。这样,UE在接收RLC数据包时都是顺序接收的,避免因出现接收乱序的情况而影响到UE的解码,提高了UE的接收性能。且发送过程中延迟较小,提高了发送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用t时长接收到微基站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然后确定从当前时刻到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这段时长内宏基站能够发送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然后就将序号位于前面的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分配给宏基站,同时将序号位于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分配给微基站,且宏基站开始向UE发送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因为宏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所需的时长为从当前时刻到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这段时长,那么宏基站将所述第二数量个数据包发送完毕时正好微基站接收并开始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而这些RLC数据包之间的序号是按顺序排列的,从而保证了RLC数据包的顺序发送,避免UE因接收到乱序的RLC数据包而无法解码,进一步提高了UE的接收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接收端是UE为例,那么,无论是宏基站还是微基站,要将RLC数据包发送给UE,都可以将RLC数据包发送到空口,UE通过空口接收。
UE在接收到RLC数据包后,根据收到的RLC数据包的正确性,要向宏基站反馈确认应答(Acknowledgement,ACK)/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e,NACK)信息。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和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宏基站接收所述微基站发送的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宏基站给微基站分配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微基站可能将其全部传输给了UE,但也有可能只传输了一部分给UE。例如,宏基站共分配给微基站3个RLC数据包,例如分别为1、2和3,则微基站可能将这3个RLC数据包全部传输给了UE,则所述RLC组包结果就用于表明这3个RLC数据包的信息,或者微基站可能只将其中的1和2传输给了UE,则所述RLC组包结果就用于表明1和2两个RLC数据包的信息,或者微基站可能只将其中的1以及2中的一部分数据传输给了UE,则所述RLC组包结果就用于表明1和2中的传输给UE的那部分数据的信息。
即,虽然宏基站知道给微基站分配了哪些RLC数据包,但微基站具体将其中的哪部分传输给了UE,需要微基站通过所述RLC组包结果告诉宏基站。
例如,微基站可以在将分配的RLC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若接收端是UE,则是发送到空口)时将所述RLC组包结果发送给宏基站,这样,宏基站就可以知道微基站究竟将哪些RLC数据传输给了UE。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宏基站接收的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中包括NACK,则所述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若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所述宏基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采用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RLC数据包。
如果宏基站确认所接收的针对微基站所传输的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是NACK,那么宏基站确认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需要重传。
若宏基站确定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需要重传,那么宏基站可以首先判断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对所述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例如,微基站共传输给UE三个RLC数据包,分别为RLC数据包1、RLC数据包2和RLC数据包3,则UE将针对这三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均发送给宏基站。例如针对其中RLC数据包2,UE发送的反馈信息为NACK,则宏基站会判断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对RLC数据包2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若宏基站确定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对RLC数据包2进行HARQ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那么宏基站就会将RLC数据包2对应的NACK发送给微基站,并指示微基站通过HARQ方式重传RLC数据包2。
当然,如果宏基站接收的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中包括ACK,则宏基站直接将这些ACK发送给微基站。例如,针对其中RLC数据包1和RLC数据包3,UE发送的反馈信息均为ACK,则宏基站将RLC数据包1对应的ACK和RLC数据包3对应的ACK均发送给微基站。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具体包括:
当所述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在所述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时,则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若微基站在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说明还有空闲的HARQ进程,则宏基站可以将该NACK发送给微基站,并指示微基站采用HARQ方式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微基站在接收到宏基站发送的NACK及用于指示微基站采用HARQ方式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的指示后,会通过辅小区采用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微基站可以直接使用空闲的HARQ进程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重传时延较小,基本不会影响到UE的吞吐量,UE能够正常获得HARQ合并增益。
而若微基站在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不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则微基站需要等到有空闲的HARQ进程时才能向所述UE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这样导致重传时延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微基站如果通过辅小区继续用HARQ方式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UE是无法获得HARQ合并增益的,因此采用这种方式来判断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对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中,若宏基站判断确定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对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那么宏基站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方式:宏基站自己通过主小区将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通过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方式向所述UE进行重传。
第二种方式:宏基站指示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将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通过ARQ方式向所述UE进行重传。
以下分别介绍。
第一种方式: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若所述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宏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宏基站根据所述RLC组包结果,通过所述主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即,若宏基站判断确定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那么宏基站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是:自行通过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因为在步骤201之前,宏基站已经获得了所述RLC组包结果,知道微基站具体将哪些RLC数据包传输给了UE,因此宏基站可以直接通过ARQ方式向所述UE传输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而现有技术中,宏基站即使要重传RLC数据包,也需要先等待UE反馈的SN状态报告,在接收到SN状态报告后才知道微基站究竟将哪些RLC数据包传输给了UE,然后宏基站才能重传其中的部分或全部RLC数据包,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缩短了RLC的业务交互时间,提高了传输效率。
第二种方式: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若所述宏基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所述宏基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若宏基站判断确定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对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那么宏基站可以采用的另一种方式是:将该NACK发送给微基站,并指示微基站通过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微基站在接收到宏基站发送的NACK及用于指示微基站通过辅小区、以ARQ方式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的指示后,会通过辅小区、采用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例如在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统中,协议上规定的HARQ进程(ID)个数是8个(即空口最大可用的HARQ ID数量),但由于HARQ的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RTT)的存在,实际的HARQ的RTT是8+N个(N是指站间单向链路时延),在极端场景下,会造成HARQ ID的可用数量不足。在现有技术中,当辅小区上的8个HARQ ID都已经被使用且没有HARQ ID被释放时,此时微基站若还有新的RLC数据包需要重传,则暂时不进行重传,而要等待有HARQ ID空闲时再进行重传。即,由于HARQ ID不足,部分时间无法发送RLC数据包,使UE的吞吐量有所损失,一般来说,UE损失的吞吐率负增益为N/(8+N)*100%。
另外,现有技术中,若8个HARQ ID都已经被使用且没有被释放时,此时若还有新的RLC数据包需传送,还可以采用HARQ复用方式,即占用一个已经使用的HARQ ID,并置位该HARQ ID的RLC数据包为新传的RLC数据包。这样会导致被占用的HARQ ID上一次发送的RLC数据包在需要进行HARQ重传时,也只能按照新传的RLC数据包发送到接收端,不能再将其作为重传的RLC数据包处理,导致接收端无法获得HARQ合并增益。
而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后,宏基站首先判断一下微基站在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 ID数量是否小于HARQ ID的最大数量(即所述HARQ最大进程数量),若小于,则确定还有空闲的HARQ ID可供重传RLC数据包,则待重传的RLC数据包可以得到及时传输,即接收端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而若微基站在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 ID数量不小于HARQID的最大数量,一般来说即微基站在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 ID数量等于HARQ ID的最大数量,说明已没有空闲的HARQ ID用于重传新的RLC数据包,那么新的RLC数据包可能得不到及时传输,则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放弃HARQ方式,而改用ARQ方式重传该新的RLC数据包,尽量使RLC数据包得到尽快重传,减少数据包重传所需的时延,提高数据包重传的效率。
请参见图3,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所述方法的主要流程描述如下。
步骤301:微基站向宏基站发送RLC数据包请求消息。
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微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微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步骤302:所述微基站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该宏基站收到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后,确定该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该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该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该宏基站接收到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
其中,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确定过程包括: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所述宏基站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微基站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还包括:
微基站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UE。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微基站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UE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所述微基站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反馈信息,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属于所述UE向所述宏基站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还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即,UE将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发送给宏基站,宏基站在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后,若其中有ACK,则宏基站直接将其中的ACK发送给微基站,若其中有NACK,则宏基站会判断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对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若能够获得,则宏基站将NACK发送给微基站,并指示微基站对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微基站在接收到NACK以及宏基站的指示后,会通过辅小区、以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而,若宏基站判断确定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对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宏基站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宏基站依然将NACK发送给微基站,并指示微基站对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向所述UE进行ARQ,那么微基站在接收到NACK以及宏基站的指示后,会通过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另一种是,宏基站自行通过主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宏基站可能就不会将NACK发送给微基站。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微基站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发送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如果宏基站判断确定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对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且宏基站自行通过主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因为宏基站已经获得了所述RLC组包结果,知道微基站具体将哪些RLC数据包传输给了UE,因此宏基站可以直接通过ARQ方式向所述UE传输该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而现有技术中,宏基站即使要重传RLC数据包,也需要先等待UE反馈的SN状态报告,在接收到SN状态报告后才知道微基站究竟将哪些RLC数据包传输给了UE,然后宏基站才能重传其中的部分或全部RLC数据包,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缩短了RLC的业务交互时间,提高了传输效率。
图3实施例中的相关细节实现部分,凡是在图3实施例中没有介绍的,在图2实施例中都已有介绍,具体可参见图2实施例,此处不多赘述。
请参见图4A,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宏基站,所述宏基站可以包括第一接收模块401、确定模块402、分配模块403和第一发送模块404。
第一接收模块401,用于接收微基站发送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微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微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确定模块402,用于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宏基站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
在第一接收模块401收到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后,确定模块402确定该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该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该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该宏基站接收到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
分配模块403,用于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第一发送模块404,用于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微基站。
可选的,请参见图4B,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宏基站还包括第二发送模块405,第二发送模块405用于:
通过所述主小区将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UE。
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4B,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宏基站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406,第二接收模块406用于:
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和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4B,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宏基站还包括判断模块407,判断模块407用于:在第二接收模块406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后,若所述ACK/NACK信息中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中包括NACK,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第一发送模块404还用于:若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采用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RLC数据包。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判断模块407具体用于:
当判断所述微基站在所述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时,则确定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4B,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宏基站还包括重传模块408,重传模块408用于:
若判断模块407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所述主小区、经第二发送模块405,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
第一接收模块401还用于:
在第二接收模块406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前,接收所述微基站发送的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重传模块408具体用于:根据所述RLC组包结果,通过所述主小区、经第二发送模块405,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发送模块404还用于:
若判断模块407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请参见图5A,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基站,所述微基站可以包括第一发送模块501和第一接收模块502。
第一发送模块501,用于向宏基站发送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微基站通过第二发送模块503(请参见图5B,所述微基站还包括第二发送模块503)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第一接收模块502,用于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确定过程包括: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所述宏基站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接收模块502还用于:
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反馈信息,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属于所述UE向所述宏基站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还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发送模块501还用于:
在第一接收模块502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之前,向所述宏基站发送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经第二发送模块503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经第二发送模块503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发送模块503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UE。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发送模块503还用于,根据所述宏基站的指示,通过所述辅小区,以HARQ或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请参见图6A,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宏基站,所述宏基站可以包括连接到总线600的存储器601、处理器602和接口603。
存储器601,用于存储处理器602执行任务所需的指令;
接口603,用于接收微基站发送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微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微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处理器602,调用存储器601存储的所述指令,用于执行: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确定所述宏基站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及,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具体的,处理器602,用于执行:在通过接口603收到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后,确定该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该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该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接收到该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
处理器602,还用于通过接口603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微基站。
可选的,请参见图6B,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宏基站还包括连接到总线600的收发器604;处理器602还用于: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收发器604,将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UE。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收发器604还用于: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和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602还用于:
在收发器604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后,若所述ACK/NACK信息中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中包括NACK,则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及,若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接口603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采用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RLC数据包。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602还用于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具体为:
当判断所述微基站在所述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时,则确定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602还用于:
若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收发器604,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
接口603还用于:在收发器604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前,接收所述微基站发送的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处理器602还用于过所述主小区、经收发器604,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具体为:根据所述RLC组包结果,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收发器604,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602还用于:
若判断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接口603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微基站,并指示所述微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请参见图7,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基站,所述微基站可以包括连接到总线700的存储器701、处理器702、接口703和收发器704。
存储器701,用于存储处理器702执行任务所需的指令;
处理器702,调用存储器701存储的所述指令,用于执行:通过接口703向宏基站发送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微基站向所述宏基站请求所述微基站通过辅小区向CA 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处理器702在第一时刻通过接口703发送给所述宏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等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处理器702通过收发器704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微基站与所述宏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接口703,用于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确定过程包括: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所述宏基站确定所述宏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宏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所述宏基站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宏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微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口703还用于: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反馈信息,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属于所述UE向所述宏基站发送的ACK/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还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702还用于:
在接口703接收所述宏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之前,通过接口703向所述宏基站发送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处理器702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收发器704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处理器702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收发器704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702还用于:通过收发器704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UE。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处理器702还用于,根据所述宏基站的指示,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收发器704,以HARQ或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本发明实施例中,微基站可以在向UE发送RLC数据包的时刻前的所述第一时刻请求所需的RLC数据包,这样宏基站就能够提前将微基站所需的RLC数据包发送给微基站,从而尽量减少宏基站和微基站之间的传输时延,提高非理想回传HetNet的CA场景下的UE的接收性能。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宏基站用t时长接收到微基站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然后确定从当前时刻到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这段时长内宏基站能够发送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然后就将序号位于前面的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分配给宏基站,同时将序号位于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分配给微基站,且宏基站开始向UE发送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因为宏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所需的时长为从当前时刻到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这段时长,那么宏基站将所述第二数量个数据包发送完毕时正好微基站接收并开始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而这些RLC数据包之间的序号是按顺序排列的,从而保证了RLC数据包的顺序发送,避免UE因接收到乱序的RLC数据包而无法解码,进一步提高了UE的接收性能。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同样适用于第一基站之间的组网场景以及第二基站之间的组网场景,即本发明实施例对基站形态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但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3)
1.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站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请求所述第二基站通过辅小区向载波聚合CA用户设备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第二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确定所述第一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
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所述第一基站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第一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第二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将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UE。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确认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和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基站接收的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中包括NACK,则所述第一基站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若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并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采用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RLC数据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基站判断所述第二基站在所述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时,则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基站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以自动重传请求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第一基站通过所述主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基站根据所述RLC组包结果,通过所述主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基站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所述第一基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并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9.一种无线链路控制层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基站向第一基站发送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请求所述第二基站通过辅小区向载波聚合CA用户设备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第二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确定过程包括: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所述第一基站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第一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第二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反馈信息,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属于所述UE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确认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还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12.一种基站,用于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无线链路控制层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请求所述第二基站通过辅小区向载波聚合CA用户设备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第二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确定所述第一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
分配模块,用于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第一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第二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二发送模块,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用于:
通过所述主小区将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UE。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所述第二接收模块用于:
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确认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和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接收模块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后,若所述ACK/NACK信息中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中包括NACK,则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还用于:若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并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采用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RLC数据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模块具体用于:
当判断所述第二基站在所述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时,则确定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重传模块,用于:
若所述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以自动重传请求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第二接收模块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前,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重传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RLC组包结果,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19.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还用于:
若所述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并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20.一种基站,用于第二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基站发送无线链路控制层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请求所述第二基站通过辅小区向载波聚合CA用户设备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二基站通过第二发送模块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确定过程包括: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所述第一基站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第一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第二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反馈信息,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属于所述UE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确认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还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之前,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23.一种基站,用于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和接口;
所述接口,用于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无线链路控制层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请求所述第二基站通过辅小区向载波聚合CA用户设备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第二基站在第一时刻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确定所述第一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及,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第一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第二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所述接口将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收发器;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收发器,将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发送给所述UE。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
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确认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和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所述收发器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后,若所述ACK/NACK信息中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中包括NACK,则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及,若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所述接口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并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采用H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RLC数据包。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是否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具体为:
当判断所述第二基站在所述辅小区上当前使用的HARQ进程数量小于HARQ最大进程数量时,则确定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能够获得HARQ合并增益。
28.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若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收发器,以自动重传请求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还用于:在所述收发器通过所述主小区接收所述UE发送的ACK/NACK信息之前,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收发器,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具体为:根据所述RLC组包结果,通过所述主小区、经所述收发器,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30.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若判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对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进行HARQ不能获得HARQ合并增益,则通过所述接口将所述NACK发送给所述第二基站,并指示所述第二基站通过所述辅小区、以ARQ方式向所述UE重传所述NACK对应的RLC数据包。
31.一种基站,用于第二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接口和收发器;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通过所述接口向第一基站发送无线链路控制层RLC数据包请求消息,其中,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用于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请求所述第二基站通过辅小区向载波聚合CA用户设备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一数量,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是所述处理器在第一时刻通过所述接口发送给所述第一基站的,所述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T,其中T大于2t,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UE发送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时刻,所述t为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单向传输时延;
所述接口,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确定过程包括:根据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所述第一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基站在T-t时长内通过主小区向所述UE发送的RLC数据包的第二数量,其中所述T-t时长的起始时刻为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RLC数据包请求消息的时刻,所述第一基站按照待发送的RLC数据包的序号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所述待发送的RLC数据包中为所述第一基站分配前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并从序号位于所述前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之后的第一个RLC数据包开始,为所述第二基站分配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反馈信息,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属于所述UE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确认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信息,所述ACK/NACK信息还包括所述UE针对所述第二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所述接口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所述UE针对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的反馈信息之前,通过所述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RLC组包结果,所述RLC组包结果用于表明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所述收发器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的信息;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辅小区、经所述收发器传输给所述UE的RLC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量个RLC数据包中的部分或全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PCT/CN2015/072572 | 2015-02-09 | ||
CN2015072572 | 2015-02-09 | ||
CNPCT/CN2015/088049 | 2015-08-25 | ||
CN2015088049 | 2015-08-25 | ||
PCT/CN2015/093233 WO2016127666A1 (zh) | 2015-02-09 | 2015-10-29 |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71004A CN106171004A (zh) | 2016-11-30 |
CN106171004B true CN106171004B (zh) | 2019-10-01 |
Family
ID=56614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00691.8A Active CN106171004B (zh) | 2015-02-09 | 2015-10-29 |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40611B2 (zh) |
EP (1) | EP3247148B1 (zh) |
JP (1) | JP2018510548A (zh) |
KR (1) | KR101927017B1 (zh) |
CN (1) | CN106171004B (zh) |
ES (1) | ES2735407T3 (zh) |
HK (1) | HK1226234A1 (zh) |
WO (1) | WO201612766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71004B (zh) * | 2015-02-09 | 2019-10-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
JP7153074B2 (ja) | 2017-12-20 | 2022-10-13 | ノキア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アンド ネットワークス オサケユキチュア | クラウド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負荷分散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WO2019127292A1 (zh) * | 2017-12-28 | 2019-07-0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复制传输功能的控制方法和设备 |
US10432295B2 (en) | 2018-01-11 | 2019-10-01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Radio link control layer based relaying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networks |
WO2020191560A1 (zh) * | 2019-03-22 | 2020-10-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
CN112243266B (zh) * | 2019-07-18 | 2024-04-19 | 大唐联仪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组包方法及装置 |
TWI732552B (zh) * | 2020-05-15 | 2021-07-01 |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行動邊緣運算平台及基於行動邊緣運算的封包卸載方法 |
CN116094665A (zh) * | 2021-10-29 | 2023-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33557A (zh) * | 2011-08-10 | 2014-04-16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用于多站点调度的上行链路反馈 |
CN103929783A (zh) * | 2013-01-12 | 2014-07-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分流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
CN104080121A (zh) * | 2013-03-26 | 2014-10-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
WO2015011184A1 (en) * | 2013-07-24 | 2015-01-29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Efficient discard mechanism in small cell deployment |
CN104812000A (zh) * | 2014-01-27 | 2015-07-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81517A (en) * | 1997-09-22 | 2000-06-27 | Integrated Telecom Express, Inc. | Digital subscriber loop access circuit for digital switch and packet network interconnections |
US7522919B2 (en) * | 2003-07-14 | 2009-04-2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Enhancements to periodic silen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JP4457868B2 (ja) * | 2004-11-25 | 2010-04-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移動局 |
EP2018749A2 (en) * | 2006-05-11 | 2009-01-28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ulti-carrier allocation using reciprocal nature of uplink and downlink in time division duplex to use just uplink pilots |
US8379646B2 (en) * | 2006-07-31 | 2013-02-1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process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80130684A1 (en) * | 2006-12-05 | 2008-06-05 | Sam Shiaw-Shiang Jiang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eorde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8477719B2 (en) * | 2007-10-01 | 2013-07-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order delivery in downlink during handover |
US20090168723A1 (en) * | 2007-11-27 | 2009-07-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out-of-order packets during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509180B2 (en) * | 2008-05-02 | 2013-08-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handover in LTE |
US20090319850A1 (en) * | 2008-06-24 | 2009-12-24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Local drop control for a transmit buffer in a repeat transmission protocol device |
US8630259B2 (en) * | 2008-08-04 | 2014-01-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DCP behaviour at handover and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US20100034169A1 (en) * | 2008-08-04 | 2010-02-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al end of handover indication |
CN101754351B (zh) | 2008-12-05 | 2013-09-2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家庭基站的同步方法、系统及设备 |
US8638773B2 (en) * | 2009-01-29 | 2014-01-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LC for multi-carrier LTE systems |
CN101795494B (zh) | 2009-02-03 | 2012-10-10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lte-a系统内的数据分流方法、装置及系统 |
RU2496263C2 (ru) * | 2009-03-17 | 2013-10-20 | Хуавэ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 Способ,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отправки пакета данных |
US8989004B2 (en) * | 2010-11-08 | 2015-03-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oint HSDPA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a multi-link PDCP sublayer |
KR20120070434A (ko) * | 2010-12-21 | 2012-06-29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무선링크제어 계층의 패킷 데이터 재정렬 및 재조립 방법 |
CN102958102B (zh) | 2011-08-22 | 2017-09-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rlc分流传输方法及系统 |
US9414409B2 (en) * | 2012-02-06 | 2016-08-0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on multiple carrier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3137677A1 (en) * | 2012-03-16 | 2013-09-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handling ue behavior in inter-band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cell specific tdd configuration |
KR20140136512A (ko) * | 2012-03-22 | 2014-11-28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백홀 트래픽을 오프로딩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9386458B1 (en) * | 2012-04-23 | 2016-07-05 | Airhop Communications, Inc. | Data offload using distributed network architectures |
KR20150018531A (ko) | 2012-05-09 | 2015-02-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불연속 수신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8971298B2 (en) * | 2012-06-18 | 2015-03-03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Wireless device connection to an application server |
US9408125B2 (en) * | 2012-07-05 | 2016-08-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ggregation of data bearer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
CN103748952B (zh) * | 2012-07-23 | 2017-12-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分流的方法、用户设备、宏基站和小节点 |
CN102868504A (zh) * | 2012-08-24 | 2013-01-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送状态报告的方法和rlc接收实体 |
EP2896267A4 (en) * | 2012-09-12 | 2016-05-11 | Intel Corp | PASSIVE RADIO LINK CONTROL ENTITY WITH UNIFIED INTERFACE |
CN103840927B (zh) | 2012-11-23 | 2017-09-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
US20160021581A1 (en) * | 2013-01-17 | 2016-01-2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placement |
US9173147B2 (en) * | 2013-01-18 | 2015-10-27 | Blackberry Limited | Communicating data using a local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node |
JP6139166B2 (ja) * | 2013-02-15 | 2017-05-31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KR102045332B1 (ko) * | 2013-03-26 | 2019-11-18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랜을 이용해서 트래픽을 오프 로드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US9629025B2 (en) * | 2013-05-03 | 2017-04-18 | Blackberry Limited | Controlling data offload in response to feedback information |
WO2014198023A1 (zh) * | 2013-06-09 | 2014-12-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调度方法及基站 |
FI126018B (en) * | 2013-07-01 | 2016-05-31 | Cargotec Finland Oy | A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to control the braking of a machine set on a track |
KR102081999B1 (ko) * | 2013-07-11 | 2020-04-14 | 주식회사 팬택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연결 제어 계층의 데이터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
EP2833665A1 (en) | 2013-07-31 | 2015-02-04 | Fujitsu Limited | Activation mechanism for small cells |
US9648514B2 (en) * | 2013-08-09 | 2017-05-09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tocol layer enhancements in data offload over small cells |
JP6006422B2 (ja) * | 2013-08-09 | 2016-10-1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基地局 |
US9572171B2 (en) * | 2013-10-31 | 2017-02-14 | Intel IP Corporation |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fficient device-to-device channel contention |
EP2894903B1 (en) * | 2014-01-13 | 2021-02-24 | Alcatel Lucent | Bearer offload in dual connectivity operation |
US10027593B2 (en) * | 2014-01-28 | 2018-07-17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Methods for re-order PDCP packets |
JP6646585B2 (ja) * | 2014-01-31 | 2020-02-14 | ノキア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アンド ネットワークス オサケユキチュア | ある範囲のシーケンスナンバーの確認 |
US10212728B2 (en) * | 2014-03-02 | 2019-02-1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reorder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acket data unit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CN104935413B (zh) * | 2014-03-19 | 2019-12-27 | 夏普株式会社 |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及其执行的方法 |
CN105101293A (zh) * | 2014-04-30 | 2015-11-25 | 夏普株式会社 | Pdcp发送实体、辅基站、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
US10341887B2 (en) * | 2014-05-07 | 2019-07-02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
US9838282B2 (en) * | 2014-05-09 | 2017-12-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DCP and flow control for split bearer |
WO2015174658A1 (en) * | 2014-05-13 | 2015-11-1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reorder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acket data unit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CN104202778B (zh) * | 2014-08-05 | 2017-12-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承载接纳控制方法及装置 |
JP5852193B1 (ja) * | 2014-08-06 | 2016-02-03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装置 |
CN104168655B (zh) * | 2014-08-08 | 2017-12-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20160219458A1 (en) * | 2015-01-26 | 2016-07-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adio link control switching |
CN106171004B (zh) * | 2015-02-09 | 2019-10-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
KR101870022B1 (ko) * | 2015-04-02 | 2018-06-22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무선 베어러 재구성 방법 및 그 장치 |
US10594612B2 (en) * | 2015-09-04 | 2020-03-17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Threshold for reduced latency mechanisms |
US10116578B2 (en) * | 2015-10-22 | 2018-10-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optimizing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ggregation |
EP3453131B1 (en) * | 2016-05-04 | 2023-05-03 | Apple Inc. | User equipment (ue) and methods for reception of packets on a split radio bearer |
GB2560065B (en) * | 2016-11-24 | 2021-09-15 | Reliance Jio Infocomm Ltd |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offloading in a hetnet |
US10432761B2 (en) * | 2017-01-18 | 2019-10-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handling internet protocol flows in a layer 2 architecture of a wireless device |
US10750520B2 (en) * | 2017-04-27 | 2020-08-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dio link control/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window advance with holes |
-
2015
- 2015-10-29 CN CN201580000691.8A patent/CN106171004B/zh active Active
- 2015-10-29 ES ES15881816T patent/ES2735407T3/es active Active
- 2015-10-29 KR KR1020177025180A patent/KR101927017B1/ko active Active
- 2015-10-29 EP EP15881816.1A patent/EP3247148B1/en active Active
- 2015-10-29 WO PCT/CN2015/093233 patent/WO201612766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10-29 JP JP2017541819A patent/JP2018510548A/ja active Pending
-
2016
- 2016-12-14 HK HK16114215A patent/HK1226234A1/zh unknown
-
2017
- 2017-08-08 US US15/671,718 patent/US1044061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33557A (zh) * | 2011-08-10 | 2014-04-16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用于多站点调度的上行链路反馈 |
CN103929783A (zh) * | 2013-01-12 | 2014-07-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分流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
CN104080121A (zh) * | 2013-03-26 | 2014-10-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
WO2015011184A1 (en) * | 2013-07-24 | 2015-01-29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Efficient discard mechanism in small cell deployment |
CN104812000A (zh) * | 2014-01-27 | 2015-07-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247148A4 (en) | 2018-01-10 |
JP2018510548A (ja) | 2018-04-12 |
HK1226234A1 (zh) | 2017-09-22 |
KR101927017B1 (ko) | 2019-02-20 |
US20170339599A1 (en) | 2017-11-23 |
EP3247148A1 (en) | 2017-11-22 |
ES2735407T3 (es) | 2019-12-18 |
WO2016127666A1 (zh) | 2016-08-18 |
KR20170116096A (ko) | 2017-10-18 |
US10440611B2 (en) | 2019-10-08 |
CN106171004A (zh) | 2016-11-30 |
EP3247148B1 (en) | 2019-05-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71004B (zh) |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 |
US10178676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EP3061199B1 (en) | Coverage enhancement and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support in lte-tdd systems | |
US9622132B2 (en) | Switching between cellular and license-exempt (shared) bands | |
RU2602385C1 (ru) | Способ, устройство, ue и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гибридного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запроса-подтверждения на повторную передачу данных | |
CN104170341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2739376B (zh) |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的处理方法及系统及一种终端 | |
CN102158972A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US10075264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CN107251605B (zh) | 有效可靠传输的方法及用户装置 | |
US1053053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102326651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 개의 자원 요청을 처리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4104485A (zh) | 一种d2d的数据传输方法 | |
CN104349475B (zh) | 一种tdd-fdd跨载波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4618075B (zh) | Tti集束的传输处理方法及装置、网络侧设备、ue | |
CN103384403A (zh) | 处理分时双工系统中资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 |
CN106165514B (zh) | 一种rlc数据包重传方法及基站 | |
CN103701573A (zh) | 一种终端自发中断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623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