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5847A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615847A CN107615847A CN201580080375.6A CN201580080375A CN107615847A CN 107615847 A CN107615847 A CN 107615847A CN 201580080375 A CN201580080375 A CN 201580080375A CN 107615847 A CN107615847 A CN 1076158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quence
- signal
-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 ray
- status sw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886 linear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4—Pilot insertion in the transmitter chain, e.g. pilot overlapping with data, insertion in time or frequency domai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15—Reduction thereof using 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2—Reduction thereof by selection of pilot symb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传输消息的方法,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不仅可以承载待发送的信息,还便于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即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估计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从而起到节约能量的效果;同时,第二信号的峰均比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有关,因此第二通信设备可以通过预设置一个合适的第二序列从而把第二信号的峰均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在无线通信领域,考虑到通信设备之间的相互运动、噪声或者无线信道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往往与被发送的信号有所差异。为了提高接收性能,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往往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均衡。一般来说,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需要进行信道估计;出于实现复杂度的考虑,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一般不会使用盲估计的方法,而是通过传输一种或者多种收发双方预知的信号用以实现信道估计。例如在LTE系统中,用户设备(英文:User Equipment,缩写:UE)会向基站发送双方预知的参考信号,以便于基站对用户设备至该基站的无线信道进行估计,以便于对后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由于用于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往往是收发双方预知的,因此对于无线通信的发送端来说,参考信号不承载任何信息;对于接收端而言,参考信号承载的信道的信息体现在接收到的参考信号与本地保存的参考信号副本的差别上。
一种被称之为“梳齿”频分复用(Comb F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技术方案被用来实现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在一个符号上同时传输用于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和承载待传输信息的信号。具体方案为: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将其在一个符号上对应的频率资源划分为两个子载波组,在其中的一个子载波组上传输参考信号,在另一个子载波组上映射待传输的信息,图1示出了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在一个符号上的参考信号和承载待传输信息的信号的资源映射情况:所述发送设备在该符号上占用的频率资源被划分为12个子载波,依次编号为1至12;这12个子载波中编号为奇数的子载波用于映射参考信号,该参考信号为收发双方预先确知的,该12个子载波中编号为偶数的子载波用于映射待传输的信息对应的信号。
上述的技术方案存在信号的峰均比不可控的技术问题。具体来说,由于所述发送设备在一个符号上被映射的参考信号与承载信息的信号是两个随
机的信号,因此,从时域角度来看,两个随机信号相加后实际上破坏了信号的单载波特性,这往往容易造成较高的峰均比。这对于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的射频模组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以解决当在在一个符号上传输承载待传输信息的信号以及参考信号时,在该符号上所传输的信号的峰均比不可控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包括:
第一通信设备收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未经历所述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2……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2,……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2,……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Ai=AConst×Bi×Csi;
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所述i=0,1,……N-1,所述s=0,1,2,……M-1。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包括:
所述序列状态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Csi=BConst×Wf(s)×i;
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
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
所述i=0,1,2,……N-1,
所述s=0,1,2,……M-1,
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结合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f(s)具体为f(s)=s或者f(s)=-s。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子载波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Zadoff-Chu)序列的循环扩充或截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到第四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到第五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四序列为{D0,D1,D2,……DN-1},所述第一通信设备至少根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和所述第二序列的Bp,以及根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q×K和所述第二序列的元素Bp+q×K,估计所
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其中,所述p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所述p+q×K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q为不为零的整数。
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p为0。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到第七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均衡;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均衡后的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包括:
第二通信设备确定待发送的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2……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2,……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2,……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
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Ai=AConst×Bi×Csi;
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所述i=0,1,……N-1,所述s=0,1,2,……M-1。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包括:
所述序列状态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Csi=BConst×Wf(s)×i;
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
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
所述i=0,1,2,……N-1,
所述s=0,1,2,……M-1,
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结合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f(s)具体为f(s)=s或者f(s)=-s。
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子载波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Zadoff-Chu)序列的循环扩充或截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到第四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
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未经历所述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
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2……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2,……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2,……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Ai=AConst×Bi×Csi;
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所述i=0,1,……N-1,所述s=0,1,2,……M-1。
结合第三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包括:
所述序列状态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Csi=BConst×Wf(s)×i;
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
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
所述i=0,1,2,……N-1,
所述s=0,1,2,……M-1,
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结合第三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f(s)具体为f(s)=s或者f(s)=-s。
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值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子载波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Zadoff-Chu)序列的循环扩充或截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三方面第一到第四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结合第三方面第一到第五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四序列为{D0,D1,D2,……DN-1},所述处理器至少根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和所述第二序列的Bp,以及根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q×K和所述第二序列的元素Bp+q×K,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其中,所述p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所述p+q×K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q为不为零的整数。
。
结合第三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p为0。
结合第三方面第一到第七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包括:
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均衡;
所述处理器还根据所述均衡后的第一信号和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状态序
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
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待发送的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所述收发器用于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2……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2,……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2,……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Ai=AConst×Bi×Csi;
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所述i=0,1,……N-1,所述s=0,1,2,……M-1。
结合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包括:
所述序列状态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Csi=BConst×Wf(s)×i;
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
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
所述i=0,1,2,……N-1,
所述s=0,1,2,……M-1,
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结合第四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f(s)具体为f(s)=s或者f(s)=-s。
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第一至第三种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子载波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Zadoff-Chu)序列的循环扩充或截短得到的序列。
结合第四方面第一到第四种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系统,包括:
第二通信设备确定待发送的第二信号;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收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对应未经历所述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承载的所述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
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不仅可以承载待发送的信息,还便于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即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估计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从而起到节约能量的效果;同时,第二信号的峰均比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有关,因此第二通信设备可以通过预设置一个合适的第二序列从而把第二信号的峰均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在一个符号上同时传输参考信号和信息的方法示意图;
图2示出了一种通信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一个OFDM符号的时频域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结构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结构图。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基于正交频分复用(英文: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缩写:OFDM)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应用在例如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跳频扩频通信系
统等无线通信系统中,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第一通信设备、第二通信设备仅用于区分不同的无线通信设备,并无更进一步的限定作用。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第一通信设备或者第二通信设备可以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移动终端、基站、演进型基站、微基站或者中继节点等,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的一种应用场景。场景中包括两个无线通信设备,分别为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在一次通信过程中,第一通信设备具体为接收设备,第二通信设备具体为发送设备。例化为更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在长期演进(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缩写:LTE)系统中,第一通信设备为小区基站,第二通信设备为用户设备,反之亦可。
在图2示出的应用场景中,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信号经过了无线信道的传输,在抵达第一通信设备时,由于无线信道的影响,信号发生畸变,这里的畸变包括由于多径引起的信号在部分频点的衰落。为了提高信号的接收性能,降低误码率,一般来说第二通信设备会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一个双方预先约定好的参考信号,第一通信设备会根据接收到参考信号与本地保存的参考信号副本进行比较,以获取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当第一通信设备获得了该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后,可以利用该信道信息对收到的其他信号进行均衡或者调整,以提高信号的接收性能,降低误码率。
由此可见,在图2示出的场景中,第二通信设备需要发送一个没有承载任何信息量的序列,以辅助第一通信设备进行信道估计。
为了更高效的利用无线信道的传输资源,一种被称之为“梳齿”频分复用的技术方案被用来实现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在一个符号上同时传输用于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和承载待传输信息的信号。这一技术方案具体为,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为了在一个符号内同时传输参考信号和承载有效信息的信号,将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在一个符号内可以使用的频率资源划分为互相不重叠的两个载波组,以分别传输参考信号和承载有效信息的信号。
图1示出了这一技术方案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在一个符号中占用了一定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该符号占用的所述频率资源由多个子载波组成,这些子载波被分为至少两个子载波组,通信设备在其中
的一个子载波组上传输参考信号,在另一个子载波组上传输承载待传输信息的信号。
但是在如图2示出的技术方案中,一个符号内,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占用的物理资源块被分成至少两个“梳齿”以同时传输参考信号和待传输的信息,由于所述发送设备在一个符号上被映射的参考信号与承载信息的信号之间的相关性不确定,因此,从时域角度来看,两个随机信号相加后实际上很有可能破坏了信号的单载波特性,这往往容易造成较高的峰均比。当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为用户设备、移动终端等射频能力较弱的设备时,较高的峰均比很可能影响设备的射频性能。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在本发明实施例提出方法中,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信号中承载了待传输的信息,第一通信设备在接收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信号后,可以获取第二通信设备在此信号上承载的待传输的信息,还可以获取该信号在传输时所经历的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传输信息的方法的流程,流程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未经历所述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应理解,考虑到无线信道的影响,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的第一信号是不同的;具体的,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由于无线信道的作用,相对于第二信号可能在频率、相位、幅度上发生了改变。例如,当该无线信道为多径信道时,第一信号相对于第二信号而言可能在部分频率上出现较大的衰落;又例如,当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可能会由于多普勒效应使得接收到的第一信号所占
用的频率与第二信号占用的频率有所偏差。
应理解,第一信号也承载了第二信号上承载的信息。尽管第二信号经过了无线信道和噪声的作用形成第一信号,但是一般来说从接收端的角度来说,从第一信号中仍然可以恢复出第二信号上承载的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承载了待传输的信息,具体来说,这一待传输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举一例以说明: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希望向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传递“确认”或者“否认”两种信息之一,则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从一个预定义的状态集合中选择“确认”信息对应的状态元素,或者选择“否认”信息对应的状态元素,并将此状态元素对应的信号发送至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
在本发明的本实施例以及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应理解,M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即,待传输的信息至少为两种可选信息中的一种,例如待传输的信息为“确认”信息或者“否认”信息中的一种。
应理解,传输无线信号需要占用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无线信号占用的频率资源以离散的方式表示,即,可以将无线信号占用的频率资源划分为多个子载波,本发明实施例将这些子载波组成的集合称之为子载波集合。在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二信号占用的子载波集合对应的序列定义为第一序列。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二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该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具体的,第二序列为预设置的,即该第二序列为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所共同知道的,达到共同知道的方法可以为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在执行步骤301之前已经互相通信以确知的,或者为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所默认的或所预定义好的。
应理解,第一序列正比例于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的乘积,指的是第一序列中的任一元素,正比例于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对应元素的乘积;第一序列、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的长度相等。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状态序列集合中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具体来说,为了满足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为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状态序列集合中至少包括M个第三序列,以对应M个状态值。
可选的,状态序列集合中包括的第三序列的数量多于M个;进一步可选的,多于一个第三序列对应一种状态值。
应理解,状态序列集合中还可能包括其他的序列,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为了更加清楚明白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体现的思想,本发明实施例假设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0个至第M-1个序列为第三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的据此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推广至状态序列集合中第三序列编号为其他形式的情景,例如状态集合中的第1个至第M个序列为第三序列的情景,因此不应该将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作出的假设认定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状态序列集合中的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K为小于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且K大于等于M。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本实施例以及其他实施例中,将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X0,X1,X2,X3……Xi……}定义为:
Xi=XConst×ej×g(i)
其中,Xi为上述复指数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为小于该序列长度的任一非负整数;XConst为一个复常数;e为自然底数,j为虚数标记,g(i)为一个以i为变量的线性函数,一个一般化的g(i)可以表示为:
g(i)=a×i+b,对于一个序列来说,a和b为常实数。
对应到本发明实施例中,若设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为{Cs0,Cs1,Cs2,……Cs(N-1)},则该第三序列满足:
Csi=CConst×ej×f(s)×h(i)
其中,Csi为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CConst为一个对于该第s个序列不变、或者为一个对于该状态序列集合不变的复常数,e为自然底数,j为虚数标记,N为第三序列的长度,h(i)为一个以i为变量的线性函数,f(s)为一个以s为变量的函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f(s)实际上对应着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N长的第三序列可以由一个K长的序列循环扩充得到的,即有Cs(i+K)=Cs(i mod K),这里i=0,1,2,…N-K-1。
值得说明的是,N也是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长度。
进一步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任一第三序列中相间隔为K-1个元素
的元素相等,即有Csi=Cs(i+K),其中(i+K)为不大于N-1的正整数。举一例以进一步说明:若K为4,则任一第三序列相间隔为3个元素的元素相等,那么对于序列{Cs0,Cs1,Cs2,Cs3,Cs4,Cs5,Cs6,Cs7}有,Cs1=Cs5,Cs1与Cs5中间隔了3个元素,即间隔了Cs2、Cs3和Cs4。
可选地,所述K等于M,即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M-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从而能保证当有M个待传输的状态值时,每隔M-1个子载波的子载波上第三序列值是相同的。从而可基于所述作用了相同第三序列值的子载波来做信道估计。
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状态序列集合是一种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明白理解本发明意图的抽象概念,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状态序列集合以及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在第一通信设备和/或第二通信设备中的存在形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状态序列集合中的每一个第三序列可以以完整序列的形式存在于通信设备的存储器中,也可以仅存储第三序列中相邻几个元素,在应用时通过该相邻的几个元素生成一个完整的第三序列,还可以仅存储一个第三序列的例如初相位和/或相位增量等的参数,在应用时根据这些参数计算得到该完整的第三序列。
步骤302,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二信号经历了无线信道的传输成为第一信号,即第一信号为在第二信号的基础上受到无线信道的作用形成的信号。在具体的通信过程中,第一通信设备为了尽量可靠的获得第二通信设备向其传输的信息,可以获取该无线信道的相关信息,并进一步的根据信道信息,对接收到的第一信号进行处理。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一通信设备作为通信的接收方,在接收到通过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信号后,通过比较该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和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可以估计出该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一种可行的方法为,第一通信设备在接收到经过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信号后,将其转换为对应的频域序列,再通过比对该频域序列和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从而得出对该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的估计值。
步骤303,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
具体的,第一通信设备根据通过步骤302获得的信道信息,对第一信号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后的第一信号确定第二通信设备在第二信号上承载的信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通信设备不仅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信号获得了传输第二信号的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还同时根据该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对第一信号进行了处理,可以以更高的可靠性确定第二通信设备在第二信号上承载的信息。即,通过对第一信号的检测既获得了对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的估计值,又获取了第二通信设备在第一信号上承载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额外的能量被浪费。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通信的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不仅提高了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提高了传输信号的可靠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若设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2,……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
在具体实施步骤301的过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Ai=AConst×Bi×Csi;
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例如可以为1,所述i=0,1,2……N-1,所述s=0,1,2,……M-1。
可选的,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还可能满足:
Ai=AConst1×Bi×Csi+AConst2,其中所述AConst1和AConst2都为常数,AConst2表示第一序列的直流偏置。
在具体实施步骤301的过程中,可选的,状态序列集合中的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所述第一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Csi=BConst×Wf(s)×i;
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例如可以为1,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所述i=0,1,2,……N-1,
所述s=0,1,……M-1,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进一步考虑到时域运算和频率域运算之间的变换关系,更具体的,频域相移对应时域时移,例如:一个信号占用N个子载波,该信号编号为k的编号为k的子载波上的值为X(k),k=0,1,…,N-1;该信号在频率域发生相移后,即相当于被作用了后,对应的编号为k的编号为k的子载波的值变为那么{Y(k)}对应的时域信号值y(t)为{X(k)}对应的时域信号值x(t)的循环移位,y(t)=x(t-t0)。其中,t0=n0/N*T,T为周期函数x(t)的周期。N为{X(k)}、{Y(k)}的序列长度,n0为实数,可选地,n0=N/K,K是整数。
可以知道,当第二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的乘积,且第三序列有如上的表达形式时,第二信号对应的时域信号为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对应的时域信号的循环移位。
当第三序列具有上述的特性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二通信设备可以通过对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对应的时间序列进行简单的时域移位,从而获得待发送的信号。因此可以降低运算的复杂程度,简化第二通信设备在发送信号时的算法设计。第二通信设备的在发送第二信号时,第二信号的峰均比由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决定,从而第二通信设备在发送信号时的峰均比可控。
更进一步可选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序列,或者乍道夫-楚(Zadoff-Chu)序列,或者乍道夫-楚(Zadoff-Chu)序列的循环扩充或截短得到的序列。
将第二序列视为频率域序列,第二序列变换至时间域的序列依然可以保持住低峰均比的优点。由此,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也具有低峰均比的优点,这对于一些射频能力不强的通信设备,例如手持终端、用户设备等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即,这有助于降低作为第二通信设备在发送第一序列时的峰均比,从而降低对第二通信设备的射频模组的性能要求,具体来说,
减少了对第二通信设备射频部分功率回退的量值的要求,即减小了对第二通信设备的功率放大器的动态范围的需求。
或者,更进一步可选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对应的时间域序列为具有恒包络特性的序列。那么当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Csi=BConst×Wf(s)×i这一形式时,第二信号是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对应的时间域序列的时间移位,因此第二信号也具有恒包络的特性。由此可以降低对通信设备射频能力的需求。
在具体实施步骤301的过程中,可选的,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Csi满足:Csi=BConst×Wf(s)×i,其中f(s)的一种表达形式可以是:f(s)=s或f(s)=-s。
具体的,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Csi满足:
Csi=BConst×Ws×i=BConst×e(-j2π/K)×s×i
当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上述条件时,状态序列集合可以表示为:
由此可见,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第一元素为1,结合第三序列中间隔为K-1的元素的元素相等这一特性,则可以确定不论第二通信设备选择的第三序列为哪一个,对应的第1个,第K+1个,第2K+1个……元素都是预知的值。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根据这一特性,以及基于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对接收到的第一信号所经历的无线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在具体实施步骤301的过程中,可选的,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在具体实施步骤302的过程中,可选的,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
一信号和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估计该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具体可以包括:
设第一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四序列为{D0,D1,D2,……DN-1},那么该第一通信设备至少根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和预设置的第二序列的对应元素Bp,以及根据该第四序列的元素Dp+q×K和该第二序列的元素Bp+q×K,确定编号为p的子载波和编号为p+q×K的子载波的信道信息。其中p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p+q×K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q为不为零的整数。
进一步的,该第一通信设备根据估计出来的至少两个子载波的信道信息,进一步估计该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应理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任一第三序列中相间隔K-1的元素相等,那么第一序列中相间隔K-1的元素即为预设置的第二序列被作用了相同值的结果,更进一步的,第一序列中相间隔为q×K-1的元素也相等,应理解p+q×K应为不大于N-1的正整数,q为正整数。举一例以说明:第一序列中的元素Ap和Ap+K为间隔为K-1的元素,两元素分别满足:
Ap=AConst×Bp×Csp
Ap+K=AConst×Bp+K×Cs(p+K)
在上式中,有Csp=Cs(p+K),因此可以进一步整理为
Ap=A’Const×Bp
Ap+K=A’Const×Bp+K
其中A’Const=AConst×Csp=AConst×Cs(p+K)
由以上算式可以知道,第一序列中间隔为K-1的元素与第二序列对应元素有着简单的对应关系。
当第二信号经历无线信道的传输,成为第一信号并被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后,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一信号对应的第四序列中间隔为K-1的元素,或者更一般的,根据间隔为q×K-1的元素,与对应的第二序列中的元素进行对比,从而估计对应的子载波上的信道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更进一步的,第一通信设备根据至少两个子载波的信道信息,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具体的估计方式可以通过内插的方法,以通过少量的子载波的信道信息,以估计第二信号占用的所有子载波上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应理解,这里提及的无线信道具体为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在传输第二信号时所占用的无线信道,即对应有限的频谱资源和时间资源。应理
解第一通信设备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息具体为估计第二信号传输时所经历的无线信道对应的信道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理解,在估计信道信息时,可以利用的子载波数量越多,则一般地,估计得到的信道信息就越准确,因此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四序列中的ceil(N/K)个元素,以及第二序列中对应的元素,估计对应子载波上的信道信息,并进一步估计该无线信道的信息,其中这ceil(N/K)个元素为相间隔为q×K-1的元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理解,在估计信道信息时,可以利用的子载波数量越多,则一般地,估计得到的信道信息就越准确。因此如果要传输的可能的状态个数是M时,K=M时,可以用来进行信道估计的子载波的个数最多,为ceil(N/M)。
应理解,ceil表示向上取整,N为第一序列、第二序列、任一第三序列和第四序列的长度。举一例以说明:
假设N为12,K为5,那么对应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有Cs1=Cs6=Cs11,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根据第四序列中的元素D1,D6,D11,以及对应的第二序列中的元素B1,B6,B11,确定对应的子载波1,子载波6和子载波11上的信道信息,并进一步估计无线信道的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当p为0时,结合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Csi满足Csi=BConst×e(-j2π/K)×s×i,第一通信设备在执行信道估计时的运算可以进一步简化。具体的,状态序列集合可以表示为:
观察以上状态序列集合可以知道,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第0个,第K个……第q×K个元素都等于1,因此第一通信设备可以选择这些位置的元素进行信道估计,从而简化设计。
在具体实施步骤303的过程中,可选的,该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
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可以进一步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均衡;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均衡后的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综而言之,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既获取了信号传输经历的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又获得了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在此信号上承载的信息,从而提高了无线资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仅适用于两个通信设备之间通信的场景,还可以在多用户场景中得到应用。例如,在一种多个第二通信设备和一个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到的场景中,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使用不同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并根据各自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一步的,多个第二通信设备可以应用相同的时频域资源实现以上的技术方案。
更进一步的,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应用的不同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可以是由相同的基序列生成的,一种可选的方式为,假设基序列为{G0,G1……GN-1},则某一第二通信设备应用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B0,B1……BN-1}中的任一元素Bi满足Bi=e-j2π/N×n_cs×i×Gi,或者Bi=ej2π/N×n_cs×i×Gi,其中i=0,1……N-1,n_cs对应该第二通信设备应用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更进一步的,n_cs对应着该第二通信设备应用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的时域信号相对于基序列对应时域信号的循环移位。优选的,n_cs为不大于K的非负整数,由此,当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使用满足条件的不同的n_cs时,可实现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间的区分和复用,且每一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也满足峰均比可控的特性。
应理解,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应用不同n_cs的配置可以保证不同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不相同,从而保证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应用了不同的第二序列,因此即使当至少两个第二通信设备在状态序列集合中选用了相同的第三序列,那么对应的第二通信设备确定的第一序列也是不相同的;当第一通信
设备接收来自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即各自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时,仍然可以对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进行区分。从而实现了多个第二通信设备区分和复用的功能。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发送信号的方法,以对应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出的传输信息的方法。在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方法中,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一个承载了待传输信息的信号,这一信号便于第一通信设备不仅获取该信号经历的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还可以获取该信号上承载的信息,而且,这一信号的峰均比对于第二通信设备而言是可控的。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传输信息的方法的流程,流程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第二通信设备确定待发送的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承载了待传输的信息,具体来说,这一待传输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其中M为大于1的正整数。举一例以说明: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希望向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传递“确认”或者“否认”两种信息之一,则作为发送端的通信设备从一个预定义的状态集合中选择“确认”信息对应的状态元素,或者选择“否认”信息对应的状态元素,并将此状态元素对应的信号发送至作为接收端的通信设备。
在本发明的本实施例以及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应理解,M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即,待传输的信息至少为两种可选信息中的一种,例如待传输的信息为“确认”信息或者“否认”信息中的一种。
应理解,传输无线信号需要占用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无线信号占用的频率资源以离散的方式表示,即,可以将无线信号占用的频率资源划分为多个子载波,本发明实施例将这些子载波组成的集合称之为子载波集合。在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二信号占用的子载波集合对应的序列定义为第一序列。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二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该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具体的,第二序列为预设置的,即该第二序列为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所共同知道的,达到共同知道的方法可以为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在执行步骤401之前已经互相通信以确知的,或者为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所默认的或所预定义好的。
应理解,第一序列正比例于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的乘积,指的是第一序列中的任一元素,正比例于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对应元素的乘积;第一序列、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的长度相等。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状态序列集合中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具体来说,为了满足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为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状态序列集合中至少包括M个第三序列,以对应M个状态值。可选的,状态序列集合中包括的第三序列的数量多于M个;进一步可选的,多于一个第三序列对应一种状态值。
应理解,状态序列集合中还可能包括其他的序列,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为了更加清楚明白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体现的思想,本发明实施例假设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0个至第M-1个序列为第三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的据此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推广至状态序列集合中第三序列编号为其他形式的情景,例如状态集合中的第1个至第M个序列为第三序列的情景,因此不应该将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作出的假设认定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状态序列集合中的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K为小于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且K大于等于M。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本实施例以及其他实施例中,将线性相位的
复指数序列{X0,X1,X2,X3……Xi……}定义为:
Xi=XConst×ej×g(i)
其中,Xi为上述复指数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为小于该序列长度的任一非负整数;XConst为一个复常数;e为自然底数,j为虚数标记,g(i)为一个以i为变量的线性函数,一个一般化的g(i)可以表示为:
g(i)=a×i+b,对于一个序列来说,a和b为常实数。
对应到本发明实施例中,若设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为{Cs0,Cs1,Cs2,……Cs(N-1)},则该第三序列满足:
Csi=CConst×ej×f(s)×h(i)
其中,Csi为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CConst为一个对于该第s个序列不变、或者为一个对于该状态序列集合不变的复常数,e为自然底数,j为虚数标记,N为第三序列的长度,h(i)为一个以i为变量的线性函数,f(s)为一个以s为变量的函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f(s)实际上对应着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N长的第三序列相当于由一个K长的序列循环扩充得到的,即有Cs(i+K)=Csi。
值得说明的是,N也是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的长度。
进一步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任一第三序列中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即有Csi=Cs(i+K),其中(i+K)为不大于N-1的正整数。举一例以进一步说明:若K为4,则任一第三序列相间隔为3个元素的元素相等,那么对于序列{Cs0,Cs1,Cs2,Cs3,Cs4,Cs5,Cs6,Cs7}有,Cs1=Cs5,Cs1与Cs5中间隔了3个元素,即间隔了Cs2、Cs3和Cs4。
可选地,所述K等于M,即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M-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从而能保证当有M个待传输的状态值时,每隔M-1个子载波的子载波上第三序列值是相同的。从而可便于第一通信设备基于所述作用了相同第三序列值的子载波来做信道估计。
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状态序列集合是一种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明白理解本发明意图的抽象概念,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状态序列集合以及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在第一通信设备和/或第二通信设备中的存在形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状态序列集合中的每一个第三序列可以以完整序列的形式存在于通信设备的存储器中,也可以仅
存储第三序列中相邻几个元素,在应用时通过该相邻的几个元素生成一个完整的第三序列,还可以仅存储一个第三序列的例如初相位和/或相位增量等的参数,在应用时根据这些参数计算得到该完整的第三序列。
步骤402,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时间域上第二信号等价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对应的时间域信号在时间上的平移,那么对于发送第二信号的第二通信设备来说,可以通过预设置一个合适的第二序列,以向第一通信设备传输信息,这里所谓“合适的”第二序列指的是,对应的时域信号的峰均比在第二通信设备的射频模组能力范围内的第二序列,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序列指的是从频率域的序列。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第二通信设备在通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第二信号,不仅向第一通信设备传递了信息,而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解释可以知道,当第二信号具有本发明实施例2和本发明实施例1的特性时,第一通信设备还可以方便的通过接收到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即第一信号)获取该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更进一步的,由于第二信号是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对应的时域信号的平移,所以第二信号的峰均比可以由预设置的第二序列确定,具体来说,第二通信设备可以根据其射频模组的能力来合理选择第二序列,以将第二信号的峰均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若设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2,……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
在具体实施步骤401的过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Ai=AConst×Bi×Csi;
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例如可以为1,所述i=0,1,2……N-1,
所述s=0,1,2,……M-1。
可选的,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还可能满足:
Ai=AConst1×Bi×Csi+AConst2,其中所述AConst1和AConst2都为常数,AConst2表示第一序列的直流偏置。
在具体实施步骤401的过程中,可选的,状态序列集合中的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的元素相等,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所述第一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Csi=BConst×Wf(s)×i;
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例如可以为1,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所述i=0,1,2,……N-1,
所述s=0,1,……M-1,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进一步考虑到时域运算和频率域运算之间的变换关系,更具体的,频域相移对应时域时移,例如:一个信号占用N个子载波,该信号编号为k的子载波上的值为X(k),k=0,1,…,N-1;该信号在频率域发生相移后,即相当于被作用了后,对应的编号为k的子载波的值变为那么{Y(k)}对应的时域信号值y(t)为{X(k)}对应的时域信号值x(t)的循环移位,y(t)=x(t-t0)。其中,t0=n0/N*T,T为周期函数x(t)的周期。N为{X(k)}、{Y(k)}的序列长度,n0为实数,可选地,n0=N/K,K是整数。
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正比例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的乘积,且第三序列有如上的表达形式时,第二信号对应的时域信号为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对应的时域信号的循环移位。
当第三序列具有上述的特性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二通信设备可以通过对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对应的时间序列进行简单的时域移位,从而获得待发送的信号。因此可以降低运算的复杂程度,简化第二通信设备在发送信号时的算法设计,同时第二通信设备的在发送第二信号时,第二信号的峰均比由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决定,从而第二通信设备在发送信号时的峰均比可控。
更进一步可选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序列,或者乍道夫-楚(Zadoff-Chu)序列。当将第二序列视为频率域序列时,第二序列变换至时间域的序列依然可以保持住低峰均比的优点。由此,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也具有低峰均比的优点,这对于一些射频能力不强或者说射频模组能力较弱的通信设备,例如手持终端、用户设备等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即,这有助于降低作为第二通信设备在发送第一序列时的峰均比,从而降低对第二通信设备的射频模组的性能要求,具体来说,减少了对第二通信设备射频部分功率回退的量值的要求,即减小了对第二通信设备的功率放大器的动态范围的需求。
或者,更进一步可选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对应的时间域序列为具有恒包络特性的序列。那么当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Csi=BConst×Wf(s)×i这一形式时,第二信号是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对应的时间域序列的时间移位,因此第二信号也具有恒包络的特性。由此可以降低对通信设备射频能力的需求。
在具体实施步骤401的过程中,可选的,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Csi满足:Csi=BConst×Wf(s)×i,其中f(s)的一种表达形式可以是:f(s)=s或f(s)=-s。
具体的,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Csi满足:
Csi=BConst×Ws×i=BConst×e(-j2π/K)×s×i
当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上述条件时,状态序列集合可以表示为:
由此可见,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第一元素为1,结合第三序
列中间隔为K-1的元素的元素相等这一特性,则可以确定不论第二通信设备选择的第三序列为哪一个,对应的第1个,第K+1个,第2K+1个……元素都是预知的值。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根据这一特性,以及基于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对接收到的第一信号所经历的无线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在具体实施步骤401的过程中,可选的,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当K为N不为1的真因子,那么对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任一第三序列中的N个元素,可以被均匀分为N/K组,每组包括数量相同的元素,即为K个元素。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根据这一特性,选择所述一组元素对应的子载波上的第一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仅适用于两个通信设备之间通信的场景,还可以在多用户场景中得到应用。例如,在一种多个第二通信设备和一个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到的场景中,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使用不同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并根据各自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一步的,多个第二通信设备可以应用相同的时频域资源实现以上的技术方案。
更进一步的,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应用的不同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可以是由相同的基序列生成的,一种可选的方式为,假设基序列为{G0,G1……GN-1},则某一第二通信设备应用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B0,B1……BN-1}中的任一元素Bi满足Bi=e-j2π/N×n_cs×i×Gi,或者Bi=e-j2π/N×n_cs×i×Gi,其中i=0,1……N-1,n_cs对应该第二通信设备应用的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优选的,n_cs为小于K的非负整数,由此,当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使用满足条件的不同的n_cs时,每一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也满足峰均比可控的特性。应理解,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应用不同n_cs的配置可以保证不同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不相同,从而保证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较小。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理解,在估计信道信息时,可以利用的子载波数量越多,则一般地,估计得到的信道信息就越准确。因此如果要传输的可能的状态个数是M时,K=M时,可以用来进行信道估计的子载波的个数最多,为ceil(N/M)。
综而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不仅有峰均比可控的优点,而且在承载了面向第一通信设备信息的同时还便于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接收到的信号估计信道信息,从而将
原本需要至少发送两个的信号减少为一个,提高了无线资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
实施例3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明白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提供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将以OFDM技术为背景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应用的一些具体参数来源于应用了OFDM技术的长期演技(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缩写:LTE)系统,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仅可以应用于LTE系统中。
图5示出了在LTE系统中的一个OFDM符号(或者一个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符号)的示意图。图中,一个OFDM符号在频率域上占用12个子载波,在时间域上占用66.7us;应理解,在不同版本的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占用的频率间隔可能不相同,例如在Release-8版本中,一个子载波占用的频率间隔为15kHz,而在未来的基于毫米波的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可能占用的频率间隔更大,同样的,不同版本中1个OFDM符号的持续时间也可能不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认为一个OFDM符号在时间域上由12个采样点组成,换言之,一个OFDM符号对应一个包括12个元素的序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使用更多的采样点数从时间域表示一个OFDM符号,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个OFDM符号占用频率域上的12个子载波;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为LTE系统中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序列,包括12个元素,该序列具有类似于乍道夫-楚序列的性质,即该序列和该序列的傅里叶变化对应的序列都具有低峰均比的特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设备确定待发送的信息,并且从4种状态中,选择待发送的信息对应的一种状态,以此为依据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该状态对应的信号。
图6示出了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方法,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进行通信的方法流程,流程包括:
步骤601,第二通信设备确定待发送的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
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对应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情景中,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4种状态中的一种,即M=4;第二信号占用的12个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和状态序列集合中第三序列的乘积。如上所述,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为LTE系统中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序列,包括12个元素;对应于4种候选状态,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4种第三序列。
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且满足K≥M,则有K≥4,此处设K=4。
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3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则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Cs0,Cs1,Cs2,Cs3,Cs4,Cs5,Cs6,Cs7,Cs8,Cs9,Cs10,Cs11}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Csi的一种优选的形式为:
Csi=e(-j2π/4)×s×i
其中,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i=0,1,2,……11,
所述s=0,1,……3。
由此,可以知道状态序列集合具体为:
{
{1,1,1,1,1,1,1,1,1,1,1,1};
{1,-j,-1,+j,1,-j,-1,+j,1,-j,-1,+j};
{1,-1,1,-1,1,-1,1,-1,1,-1,1,-1};
{1,+j,-1,-j,1,+j,-1,-j,1,+j,-1,-j};
}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一序列正比例于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结合本实施例提供的场景,第一序列{A0,A1,……A11}与第二序列{B0,B1,……B11}和状态序列集合中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
{Cs0,Cs1,……Cs11}满足的关系可以是:
对于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Ai,有:
Ai=Bi×Csi
结合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表现形式,以及在本发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阐述过的、频域序列与对应的时域序列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第二信号为第二序列对应的时域信号的平移,且时域平移量与所述选择第三序列的相位增量有关。
具体来说,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场景,假设第二序列对应的时域信号为b(t),应理解,b(t)是第二序列{B0,B1……B11}经过逆离散傅里叶变换后得到的信号,具体为连续周期信号。当第三序列为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0个第三序列时,第二信号对应的时间信号具体为:b(t);
当第三序列为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1个第三序列时,第二信号对应的时间域信号具体为b(t-t0);
当第三序列为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2个第三序列是,第二信号对应的时间域信号具体为b(t-2t0);
当第三序列为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3个第三序列是,第二信号对应的时间域信号具体为b(t-3t0);
其中,t0=n0/N*T,T为周期函数b(t)的周期。N为所述第二序列的长度12,n0为实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0=3。
进一步观察状态序列集合,注意到,状态序列集合中相隔3个元素的元素相等,例如C11,C15,C19为相等的元素;更特别的,Cs0,Cs4,Cs8都为1,其中s=0,1,2,3,这一特性可以方便第一通信设备对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进行估计,本发明实施例在后面会对此有详细的介绍。
步骤602,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第二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第二信号;由以上可以知道,当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不相同,但是经过逆DFT变换后对应的时域信号是b(t)的时域循环移位,因此第二信号的峰均比由该序列决定,由此第二信号的峰均比可控;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场景,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为LTE系统中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序列,该序列具有类似于乍道夫-楚序列的特性,即该序列具有低峰均比的特性,以及经过傅里叶变换后的该序列的也具有峰均比很低的特性,所以,当第二通信设备在发送
第二信号时,可以将峰均比维持在一个较低的状态,从而有利于降低对第二通信设备的射频模组的性能要求。
步骤603,第一通信设备收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未经历所述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的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无线信道的作用,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与第一通信设备相应的接收到的信号,即第一信号,是有所差别的,本发明实施例1已经对无线信道影响无线信号的传输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604,该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设收到的第一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四序列为{D0,D1,D2,……D11},参考状态序列集合
{
{1,1,1,1,1,1,1,1,1,1,1,1};
{1,-j,-1,+j,1,-j,-1,+j,1,-j,-1,+j};
{1,-1,1,-1,1,-1,1,-1,1,-1,1,-1};
{1,+j,-1,-j,1,+j,-1,-j,1,+j,-1,-j};
}
尽管第一通信设备还不确定第二通信设备在第二信号上承载了什么信息,即不确定第二信号对应哪一个第三序列,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任一第三序列相间隔为3的元素都相等;第一通信设备可以在第四序列中选择相间隔为3的元素,与第二序列中对应的元素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对应子载波上的信道信息。进一步举一例说明:
第一通信设备可以选择第四序列中的元素D2,D6,D10和第二序列中的元素B2,B6,B10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对应的编号为2、6、10的子载波上的信道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优选的,第一通信设备可以选择第一序列中的元素D0,D4,D8,和第二序列中的元素B0,B4,B8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对应的编号为0、4、8的子载波上的信道信息。参考状态序列集合,可以知道状态序列集合中的任一第三序列的编号为0、4、8的元素都为1,换言之,对
于第二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A0,A1,……A11}而言,不论第二通信设备选择状态序列集合中的哪一个第三序列,都有A0=B0,A4=B4,A8=B8;相应的第一通信设备可以选择D0,D4,D8与对应的B0,B4,B8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对应的子载波上的信道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一通信设备在获取了至少两个子载波上的信息信息后,可以进一步的依据这些信道信息估计出第一信号占用的所有子载波上的信道信息。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数值内插等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605,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步骤604已经获取了信道信息,进一步的,第一通信设备根据获得的信道信息,对接收到的第一信号进行均衡。
均衡的目的在于尽量消除无线信道对接收到信号的影响,换言之,第一通信设备对第一信号进行均衡,以使得第一信号更“像”第二信号,以进一步使得通过第一信号恢复出的信息更加可靠。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一通信设备对第一信号进行均衡,假设均衡后的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五序列为{D’0,D’1,D’2……D’11};进一步的,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五序列和预设置的第二序列,确定第二通信设备选定的第六序列。一种可选的确定的方法包括,由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的第六序列{C’0,C’1,……C’11}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C’i满足:
C’i=D’i/Bi
其中,i=0,1,2……11。应理解,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认为第二序列中任一元素为非零的值。
进一步的,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根据由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的第六序列{C’0,C’1,……C’11},确定第二通信设发送的第二信号对应的信息对应的第三序列。一种可选的确定方法为,第一通信设备对第六序列进行傅里叶变化分析,从而确定{C’0,C’1,……C’11}中相邻元素之间的相位增量,即确定对应原始第三序列{C0,C1,……C11}中的相位增量s;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对状态序列集合中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编号为i的元素的描述,即Csi=e(-j2π/4)×s×i,可以知道当确定第三序列中相邻元素的相位增量s,即可以确定该第三序列为
状态序列集合中的哪一个第三序列。
由此可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第一通信设备从第一信号中获取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还获取了第二通信设备在其上承载的信息;对于第二通信设备来说,发送的第二信号的峰均比不会因为承载的信息不同而导致第二信号的峰均比不可控。
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具体应用在如下应用场景中:
场景1,第二通信设备在一个符号上传输控制信道和参考信号,控制信道可以携带ACK/NACK确认消息的上行控制信息,参考信号为上行解调参考信号;其中,所述ACK/NACK确认消息对应的状态的个数可以为1,2,3或其他大于4的值中的任意一个。如,一个下行数据信道的一个Codeword(码字)对应所述码字的ACK和NACK这两个状态。当数据块接收错误时,接收设备反馈NACK,当数据块接收正确时,接收设备反馈ACK。当下行数据信道最大有两个Codeword时,可以有最多4个状态。
当ACK/NACK确认消息对应的状态的个数为2时,上述实施例3的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状态值个数M为2,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且满足K≥M,则有K≥2,此处设K=2。
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则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Cs0,Cs1,Cs2,Cs3,Cs4,Cs5,Cs6,Cs7,Cs8,Cs9,Cs10,Cs11}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Csi的一种优选的形式为:
Csi=e(-j2π/2)×s×i或Csi=e(j2π/2)×s×i
其中,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i=0,1,2,……11,
所述s=0,1。
对应的状态序列集合可表示为:
{
{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
}
其他实施步骤同实施例三。
场景2,以单载波多址方式、或者滤波器单载波正交频分复用(英文:
Filter-Single Carrier-OFDM,缩写:Filter-SC-OFDM)或其他单载波频分多址(英文: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缩写:SC-FDMA)等技术为背景的系统中,第二通信设备在一个符号内同时传输控制信息和参考信号。
场景3,第二通信设备在控制信道中携带秩指示消息,或其他任意一种控制信息。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二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可以是无线信号占用的频率资源内的一部分子载波,其中,所述无线信号占用的频率资源包括至少一个物理资源块,而所述每个物理资源块对应频率域上的L个连续的子载波。如将所述无线信号占用的频率资源中的所有子载波分成至少p(p>=2)组,可选地,所有第p*k+i号子载波构成第i组,这里k=0,1,…,N/p-1,i=0,1,2,..,p-1.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二信号占用的子载波集合可以为所述p组中的第i组,i取值为0,1,…,p-1中的一个。所述p组中除第i组外的其他子载波集合组可以用来传输探测参考信号(英文: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缩写:SRS),或者其他另外一个或者一组用户的传输ACK/NACK的信道。一般地,所述第二信号占用的子载波集合为等间隔地均匀分布的N个子载波的集合,不一定是连续的N个子载波。
实施例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用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传输信息的方法。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的结构图,该传输信息的装置包括处理器701和收发器702,其中:
收发器702用于接收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未经历所述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
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处理器70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处理器701还用于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2……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2,……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2,……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Ai=AConst×Bi×Csi;
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所述i=0,1,……N-1,所述s=0,1,2,……M-1。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包括:所述序列状态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Csi=BConst×Wf(s)×i;
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
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
所述i=0,1,2,……N-1,
所述s=0,1,2,……M-1,
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f(s)具体为f(s)=s或者f(s)=-s。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子载波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处理器70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四序列为{D0,D1,D2,……DN-1},所述处理器701至少根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和所述第二序列的Bp,以及根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q×K和所述第二序列的元素Bp+q×K,确定编号为p的子载波和编号为p+q×K的子载波的信道信息;
其中,所述p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所述p+q×K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q为不为零的整数;
所述处理器701根据至少两个子载波的信道信息,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p为0。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处理器701用于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包括:
所述处理器701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均衡;
所述处理器701还根据所述均衡后的第一信号和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
所述处理器701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该传输信息的装置不仅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信号获得了第二信号经历的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还同时根据该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对第一信号进行了处理,可以以更高的可靠性确定第二通信设备在第二信号上承载的信息。即,通过对第一信号的检测既获得了对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的估计值,又获取了第二通信设备在第二信号上承载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额外的能量被浪费。
实施例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用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传输信息的方法。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的结构图,该传输信息的装置包括处理器801和收发器802,其中:
所述处理器801用于确定待发送的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所述收发器802用于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2……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2,……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2,……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
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Ai=AConst×Bi×Csi;
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所述i=0,1,……N-1,所述s=0,1,2,……M-1。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包括:
所述序列状态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
Csi=BConst×Wf(s)×i;
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
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
所述i=0,1,2,……N-1,
所述s=0,1,2,……M-1,
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f(s)具体为f(s)=s或者f(s)=-s。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子载波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的,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该传输信息的装置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不仅有峰均比可控的优点,而且在承载了面向第一通信设备信息的同时还便于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接收到的信号估计信道信息,从而将原本需要至少发送两次的信号减少为一次,提高了无线资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提及的序列或者信号以复数形式表示,是出于便于描述的目的;在具体的应用中,第二通信设备的一种可选的发送信号方式为,第二通信设备基于逆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将以复数形式表示的第一序列转换为时域信号,即第二信号,第二通信设备进一步将第二信号的实部映射为发送通道的同相通道、将第二信号的虚部映射为发送通道的正交通道,并再进一步的将映射的信号经过上变频等过程处理变为射频信号发送出去;在具体的应用中,第一通信设备的一种可选的接收信号的方式为,第一通信设备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下变频、滤波等操作,将该接收到的信号搬移至以同相信号和正交信号表示的第一信号,再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
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缩写: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缩写: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1)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信设备收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未经历所述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2……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2,……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2,……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Ai满足:Ai=AConst×Bi×Csi;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所述i=0,1,……N-1,所述s=0,1, 2,……M-1。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包括:所述序列状态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Csi=BConst×Wf(s)×i;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所述i=0,1,2,……N-1,所述s=0,1,2,……M-1,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f(s)具体为f(s)=s或f(s)=-s。
-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子载波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 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 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四序列为{D0,D1,D2,……DN-1},所述第一通信设备至少根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和所述第二序列的Bp,以及根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q×K和所述第二序列的元素Bp+q×K,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其中,所述p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所述p+q×K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q为不为零的整数。
-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为0。
- 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均衡;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均衡后的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通信设备确定待发送的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2……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2,……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 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2,……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Ai=AConst×Bi×Csi;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所述i=0,1,……N-1,所述s=0,1,2,……M-1。
-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包括:所述序列状态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Csi=BConst×Wf(s)×i;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所述i=0,1,2,……N-1,所述s=0,1,2,……M-1,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f(s)具体为f(s)=s,或者f(s)=-s。
-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子载波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 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 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未经历所述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
-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2……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2,……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2,……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Ai=AConst×Bi×Csi;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所述i=0,1,……N-1,所述s=0,1,2,……M-1。
-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包括:所述序列状态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Csi=BConst×Wf(s)×i;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所述i=0,1,2,……N-1,所述s=0,1,2,……M-1,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s)具体为f(s)=s,或者f(s)=-s。
- 根据权利要求16至19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值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子载波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
- 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 根据权利要求17至21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具体包括;所述第一信号占用的子载波对应的第四序列为{D0,D1,D2,……DN-1},所述处理器至少根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和所述第二序列的Bp,以及根 据所述第四序列的元素Dp+q×K和所述第二序列的元素Bp+q×K,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其中,所述p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所述p+q×K为小于N的非负整数,q为不为零的整数。。
-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为0。
- 根据权利要求17至23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所述信息,包括: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均衡;所述处理器还根据所述均衡后的第一信号和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 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待发送的第二信号,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承载的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所述收发器用于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具体为{A0,A1,A2……AN-1},其中Ai为所述第一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第二序列具体为{B0,B1,B2,……BN-1},其中Bi为所述第二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具体为{Cs0,Cs1,……Cs(N-1)},其中Csi为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 的编号为i的元素;i=0,1,2,……N-1,s=0,1,2,……M-1,所述N为所述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和所述状态序列集合中任一第三序列的元素数量;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包括: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的乘积,所述第一序列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Ai=AConst×Bi×Csi;其中所述AConst为不为零的复常数,所述i=0,1,……N-1,所述s=0,1,2,……M-1。
-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线性相位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的元素相等,包括:所述序列状态集合中的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中的编号为i的元素满足:Csi=BConst×Wf(s)×i;其中,所述BConst为不为0的复常数,所述W=e(-j2π/K),或者W=e(+j2π/K),所述e为自然底数,所述j为虚数单位,所述K为小于所述N的正整数,所述i=0,1,2,……N-1,所述s=0,1,2,……M-1,所述f(s)为s的函数,所述f(s)对应所述编号为s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状态值。
-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s)具体为f(s)=s,或者f(s)=-s。
- 根据权利要求25至28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置的第二序列包括LTE系统中的上行参考信号对应的子载波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或者乍道夫-楚序列循环扩充或者截断得到的序列。
- 根据权利要求26至29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K为所述N的不为1的真因子。
- 一种传输信息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通信设备确定待发送的第二信号;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向第一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收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经历了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对应未经历所述无线信道传输的第二信号;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序列,估计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无线信道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第二信号上承载的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号承载的所述信息对应M个状态值中的一种,所述第二信号占用子载波对应的第一序列满足:所述第一序列正比例于预设置的第二序列与状态序列集合中的第三序列的乘积,其中所述状态序列集合至少包括对应所述M个状态值的M个第三序列,所述M个第三序列中任一第三序列为相位线性的复指数序列,且所述任一第三序列的相间隔为K-1个元素的元素相等,其中所述K和所述M满足K≥M,所述M为大于1的正整数,所述K为小于所述第三序列长度的正整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5/080781 WO2016192082A1 (zh) | 2015-06-04 | 2015-06-04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15847A true CN107615847A (zh) | 2018-01-19 |
CN107615847B CN107615847B (zh) | 2020-03-10 |
Family
ID=57439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80375.6A Active CN107615847B (zh) | 2015-06-04 | 2015-06-04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36105B2 (zh) |
EP (1) | EP3294025B1 (zh) |
CN (1) | CN107615847B (zh) |
WO (1) | WO201619208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35808A1 (zh) * | 2015-09-02 | 2017-03-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号发送或接收方法和设备 |
JP6584037B2 (ja) * | 2015-09-14 | 2019-10-02 | ホアウェ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 アップリンク制御情報伝送方法、端末デバイス、基地局、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プログラム |
JP6652760B2 (ja) * | 2015-10-30 | 2020-02-26 |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機 |
CN111464478B (zh) * | 2019-01-21 | 2023-04-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1680A (zh) * | 2005-08-23 | 2006-07-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及其装置 |
US20100074244A1 (en) * | 2008-09-18 | 2010-03-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data and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833861A (zh) * | 2011-06-16 | 2012-12-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
US20130343477A9 (en) * | 2011-11-04 | 2013-12-26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PUSCH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High Doppler Frequency |
US20150009847A1 (en) * | 2012-03-09 | 2015-01-08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83386A1 (en) * | 2005-08-03 | 2007-08-09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s and Multi-User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 Allocation |
EP2028776A4 (en) * | 2006-06-07 | 2012-10-24 | Fujitsu Ltd |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FREQUENCY TO A POLITE SEQUENCE |
WO2008078919A2 (en) * | 2006-12-22 | 2008-07-0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s for sequence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based o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transmission uni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20080072508A (ko) * | 2007-02-02 | 2008-08-0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양한 자원 블록 길이를 가지는 시퀀스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위한 시퀀스 그룹핑 방법 |
US8363692B2 (en) * | 2007-02-05 | 2013-01-2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generating 2 or more sequence set,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sequence for the same |
US7899481B2 (en) * | 2007-03-19 | 2011-03-01 |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 Reference signal selection techniqu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80232486A1 (en) * | 2007-03-19 | 2008-09-25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tending zadoff-chu sequences to a non-prime number length to minimize average correlation |
US8165228B2 (en) * | 2007-03-20 | 2012-04-24 | Alcatel Lucent | Non-coherent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s using a constant amplitude zero-autocorrelation sequence |
KR101494002B1 (ko) * | 2007-06-11 | 2015-02-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및 그에 따른 수신 장치 및방법 |
KR100956494B1 (ko) * | 2007-06-14 | 2010-05-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
WO2008153367A1 (en) * | 2007-06-15 | 2008-12-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nd acquiring ack/nack resourc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9019878A1 (ja) * | 2007-08-08 | 2009-02-12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KR101457685B1 (ko) * | 2007-08-10 | 2014-11-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셀룰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애크/내크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US8140102B2 (en) * | 2007-08-14 | 2012-03-20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power calibration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wireless system |
KR100940730B1 (ko) * | 2007-09-07 | 2010-02-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준 신호 생성 방법 |
US9124407B2 (en) * | 2007-09-14 | 2015-09-01 | Optis Cellular Technology, Llc | Method of generat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00238984A1 (en) * | 2009-03-19 | 2010-09-23 | Motorola, Inc. | Spatial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KR20110038585A (ko) * | 2009-10-08 | 2011-04-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GB201005319D0 (en) * | 2010-03-30 | 2010-05-12 | Icera Inc | Processing a signal to be transmitted on a random access channel |
US9100228B2 (en) * | 2010-06-16 | 2015-08-04 |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uplink canonical channel estimation |
WO2012026366A1 (ja) * | 2010-08-27 | 2012-03-0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半導体チップ |
US9137624B2 (en) * | 2011-03-04 | 2015-09-15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rang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NO334170B1 (no) * | 2011-05-16 | 2013-12-30 | Radionor Comm As | Fremgangsmåte og system for langdistanse, adaptivt, mobilt, stråleformende adhoc-kommunikasjonssystem med integrert posisjonering |
US9025476B2 (en) * | 2011-08-10 | 2015-05-05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ndom access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heterogeneous cellular networks |
EP2742748A4 (en) * | 2011-08-12 | 2015-08-26 | Intel Co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POWER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3096389A (zh) * | 2011-11-07 | 2013-05-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上行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JP5934723B2 (ja) * | 2012-01-27 | 2016-06-15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US9397780B2 (en) * | 2012-06-29 | 2016-07-19 | Nec Corporation | Receiving device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
JP2014022896A (ja) * | 2012-07-17 | 2014-02-03 | Sharp Corp | 送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送信方法、及び送信プログラム |
CN103702424A (zh) * | 2013-12-13 | 2014-04-02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高速车载环境下的动态中继选择方法 |
US9730174B2 (en) * | 2014-02-27 | 2017-08-0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 scheduling assignment signal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n apparatus thereof |
US9973362B2 (en) * | 2014-03-07 | 2018-05-1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mmon broadcast channel low PAPR signaling in massive MIMO systems |
WO2016010399A1 (ko) * | 2014-07-17 | 2016-01-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US9780970B2 (en) * | 2014-11-25 | 2017-10-03 | Collision Communications, Inc. |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adaptive channel estimation and equalization in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7035808A1 (zh) * | 2015-09-02 | 2017-03-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号发送或接收方法和设备 |
US9763177B1 (en) * | 2016-02-08 | 2017-09-12 | Mbit Wireless, Inc. | False cell filtering during cell search |
US11412534B2 (en) * | 2016-11-04 | 2022-08-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pp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
2015
- 2015-06-04 EP EP15893738.3A patent/EP3294025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6-04 WO PCT/CN2015/080781 patent/WO201619208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6-04 CN CN201580080375.6A patent/CN107615847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2-01 US US15/829,535 patent/US1073610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01680A (zh) * | 2005-08-23 | 2006-07-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及其装置 |
US20100074244A1 (en) * | 2008-09-18 | 2010-03-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data and reference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833861A (zh) * | 2011-06-16 | 2012-12-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
US20130343477A9 (en) * | 2011-11-04 | 2013-12-26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PUSCH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High Doppler Frequency |
US20150009847A1 (en) * | 2012-03-09 | 2015-01-08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294025B1 (en) | 2021-08-04 |
WO2016192082A1 (zh) | 2016-12-08 |
EP3294025A4 (en) | 2018-05-02 |
EP3294025A1 (en) | 2018-03-14 |
US10736105B2 (en) | 2020-08-04 |
CN107615847B (zh) | 2020-03-10 |
US20180103475A1 (en) | 2018-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4843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ilot signal transmission | |
EP2446566B1 (en) | Transmission of reference signal on non-contiguous clusters of resources | |
CN107370701B (zh) | 传输信号的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 |
CN107949991B (zh) | 一种信号发送或接收方法和设备 | |
Hou et al. |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for LTE-Advanced uplink | |
CN106411486B (zh) | 一种上行解调导频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
CN108632189B (zh) | 上行数据的发送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 |
US10135589B2 (en) | Inserting and extracting pilot sequences | |
CN109391403B (zh) | 用于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5316026B (zh) | 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9802820B (zh) |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信号处理装置 | |
WO2010033411A1 (en) | Mimo preamble for initial access with an unknown number of transmit antennas | |
CN112600785B (zh) |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与装置 | |
WO2014196560A1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
CN114600431B (zh) |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 |
CN107615847A (zh)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3503329B (zh) | 控制信道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 |
CN108282439B (zh) | 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
CA2714455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hoosing cyclic delays in multiple antenna ofdm systems | |
CN109479035B (zh) | 用于ZT DFT-s-OFDM的信道估计 | |
CN112187690B (zh) |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 |
CN110299980B (zh) | 一种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KR20110085887A (ko) | 상향링크 mimo 전송에서 데이터와 다중화된 상향링크 dm-rs 전송 방법 | |
Lee et al. | Use of training subcarriers for synchronization in low latency uplink communication with GFDM | |
JP2022166204A (ja) | Ofdm変調器、ofdm復調器、ofdm変調器を動作させる方法、およびofdm復調器を動作させ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