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1680A - 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01680A CN1801680A CN 200510092586 CN200510092586A CN1801680A CN 1801680 A CN1801680 A CN 1801680A CN 200510092586 CN200510092586 CN 200510092586 CN 200510092586 A CN200510092586 A CN 200510092586A CN 1801680 A CN1801680 A CN 18016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quency
- pilot
- user
- carrier
- pilot sig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58 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8199 S ph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105 trans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3—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with extension to other symbols
- H04L25/0232—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with extension to other symbols by interpolation between sounding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包括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将用户进行分组处理;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之间交错占用彼此的导频子载波。本发明可以减小导频符号在频域上占用的导频子载波的间隔,进而获得较好的插值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IFDMA,interleav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导频复用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多载波技术成为宽带无线通信的热点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宽带载波划分成为多个子载波,并在划分出的多个子载波上并行传输数据。通常子载波的宽度要小于信道的相干带宽,这样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上,每个子载波的衰落就为平坦衰落,可以减少数据符号间的串扰,并且不需要复杂的信道均衡,适合于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多载波技术通常会采用到频域信道估计技术和频域均衡技术,一些单载波系统也可通过在接收端进行傅立叶变换(FFT,Fourier Transformation),把单载波系统等效为由多个并行子载波构成的系统,以进行频域信道估计和频域均衡处理。
频域信道估计通常采用基于辅助信息的相干解调方法,在发送端发送信号的某些固定位置插入一些已知的导频符号或训练序列,并在接收端利用这些导频信号按照某种算法进行频域信道估计。其中对信道进行频域估计,相当于系统具有时频二维结构(即时域性和频域性),因此这里采用的导频符号设计要尽可能考虑到信道的时频二维相关特性。其中只要导频符号在时间和频率方向上的间隔与信道的相关时间和信道相干带宽相比足够小,在接收端就可以较好地估计所插入导频符号位置的信道传输函数,然后再采用二维插值的方法来估计所有插入导频符号位置的信道传输函数。因此插入的导频符号的设计在采用频域信道估计和频域均衡处理的系统中日益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目前,在无线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中,发射功率的峰均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用户终端功放的有效性和耗电特性。现有的交织频分多址(IFDMA,interleav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通过在时域波形上进行信号的承载,使得发射功率的峰均比比较低;同时,不同用户之间占用的时频资源也互不相交,从而可以保证小区内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减小。IFDMA可以通过时域处理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频域处理来实现,其IFDMA使用频域实现的方式称为DFT-S-OFDMA,这两种实现方式都能获得发射功率峰均比较低的时域波形。这两种实现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发送数据的处理,其中IFDMA使用时域处理来实现时,是通过时域的重复来实现频域上的梳状谱;而IFDMA使用频域处理来实现时,则是直接根据频域特征来构造梳状谱,然后通过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处理成时域波形。下面分别说明使用时域处理过程和频域处理过程实现IFDMA的实现过程。
1、时域处理实现过程
这里假设某一用户i的Q个数据符号dq (i)(dq (i)可以为实数,也可以为复数)组成一个数据块block,其中每个数据符号时长为Ts,该用户的一个数据块block可以表示为
(其中T表示矩阵转置),现在压缩这个数据块block中的数据符号,使其由数据符号时长Ts变为码片时长Tc,然后再对该数据块block进行L次的重复,得到重复处理后的数据符号为:
其中times表示该数据块block的重复次数,该重复处理后的数据符号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这样经过重复处理后得到的数据符号序列在频率轴上呈现为一组梳状的频谱形状,如图1所示。
由于每个用户的数据块block都经过上述相同的处理,所以在频率轴上表现为相同的梳状谱,同时为了避免多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需将各个用户之间的梳状谱彼此交错开来,这样就需要在此选择一组用户特定的相位向量:
将得到的用户的这组相位向量与上述得到的数据符号cl (i)按元素进行相乘,最后将得到该用户i的发送信号的有用数据部分为:
在实际处理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入保护时间以减少或消除由于信道多径时延而引起的数据符号间干扰,其中加入的保护时间要求满足TΔ>τmax(其中TΔ表示加入的保护时间值,τmax表示信道的最大多径时延扩展);同时为了简化接收端的频域均衡处理过程,还要选择为发送信号符号加入循环前缀(CP,cyclicprefix),即将每个发送信号符号的末尾一段符号复制到该信号符号的起始位置之前,这样得到的发送信号符号长度将变为Ts+TΔ,而接收端在处理接收信号之前要相应去除CP部分的冗余。
相应的,在接收端需要将多个用户的梳状谱进行分离,并且合并各自重复的数据符号;同时还需要引入频域均衡器来抵抗在无线传输过程中引起的数据块中数据符号间的干扰ISI。由时域处理方式实现的IFDMA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大复用用户数目将不超过其数据块的重复次数L。
2、频域处理实现过程(DFT-S-OFDMA)
如图2所示为现有DFT-S-OFDMA的实现原理示意图:发送端首先将发送的时域数据进行离散傅立叶(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ation)处理,即对预发送的时域数据进行“预编码”操作;然后对DFT处理后的频域数据进行频域加窗处理,以进一步降低预发送时域数据的峰均比(此过程可选);然后根据规定的映射规则将频域数据映射到更宽的频带上,最后对映射处理后的频域数据进行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以得到对应的时域波形。
这个处理过程的关键步骤就是频域数据的映射处理,如果DFT与IFFT的长度相等,那么映射就是一一对应的,此时DFT处理与IFFT处理完全抵消,等效为一个单载波链路;而如果DFT的长度要小于IFFT,那么就需要通过等间隔的映射处理,即:
以得到与上述时域处理方式中对数据块重复L次形成的频谱相同的梳状谱(如图1所示),其中上述矩阵中的每个X[m]表示经DFT变换得到的频域样点,而区分不同的用户是通过不同的频域子载波偏移来实现的,等效为IFDMA系统中的用户相位旋转。
经上述过程处理后的时域波形同样需要经过增加CP操作。
相应的,在接收端去掉CP后,对应的首先需要对去除CP处理后的数据进行FFT处理,然后按照发送端的映射规则将不同用户的梳状谱分离,再经过频域的均衡处理后进行IDFT,以得到解调处理需要的时域数据。同理,由频域处理方式实现的IFDMA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大复用用户数目也将不超过L。
在上述实现方式实现的IFDMA系统中,每个用户至少要占用一个子载波系(即一组梳齿),而该子载波系在整个频带上分散分布,从频率上看,用户的信号符号经过实际信道传输时,经历了不同的频率衰落,因此具有频率分集的效果。
在实际的IFDMA系统中,需要每个用户在发送上行数据的同时,也要提供给接收方用于频域信道估计的导频符号,由于IFDMA系统中发送信号采用时域波形承载信息,同时为了避免引起过高的峰均比,要选择导频符号与数据符号进行时分复用的方式。但是导频符号的利用还需要考虑效率的问题,设计的原则是导频符号的资源占用在所有符号资源(导频符号和数据符号之和)中不超过20%为佳;并且为了跟踪时变信道,如用户的移动速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一个发射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为0.5ms或为更长时,一个TTI中需要多个分散的导频符号,显然导频符号比数据符号短的结构很容易满足上述条件的要求:既能够保证符号资源的占用率较低,又能够跟踪时变信道。目前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处理的方便性,可假设将导频符号设定为数据符号的一半长度,称为半符号导频,如图3所示为采用半符号导频的典型TTI结构示意图,其中该TTI中包括了两个短的导频符号,并且分散在一个TTI内的数据符号之间。
以图3所示的TTI结构为例,这样的TTI结构满足设计上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IFDMA系统中的多址方式下,半符号导频方式又带来了其它问题。在数字信号处理中,时间长度决定了在频域上的数字频率的粒度,导频符号和数据符号不等长,将造成该用户的导频符号和数据符号在频域上的频率分量不相对应。也就是说,在经过无线信道传输之后,导频符号不能够直接提供数据符号的所有频率分量经历的衰落信息,从而可能影响到接收信号符号的解调性能。以下将具体阐述导致这个缺陷的原因:
在数字信号处理中,通常用FFT/IFFT变换对来表示信号符号的时域波形和频域表现,即:
X[m]表示频域表现,即各子载波;
按照上面的IFDMA技术描述,在半符号导频与数据符号的时分复用TTI结构中,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具有不同的相位旋转因子:用户i的数据部分的相位旋转因子为
i=0,1,...,L-1,为了支持同样多的用户数目,半符号长度的导频部分的相位旋转因子为:
以上均假设Q和L为偶数,则将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重复部分分别写出,则获得数据部分的发送信号符号为:
而获得导频部分的发送信号符号为:
分别对获得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时域信号进行FFT变换到频域,则分别得到各自的频率分量:
m=0,1,...,QL-1,i=0,1,...,L-1
显然,如上公式所示导频部分含有的频率分量是数据部分的一半,同时由于导频符号的长度正好是数据符号的一半,则得出导频符号的频率分量的间隔正好是数据符号的频率分量的间隔的两倍,也就是子载波的密度不相同,具体如图4所示。
为了在接收端进行有效的频域均衡处理,就需要获得与数据符号相同的频率粒度的信道信息,为此进行频域插值处理。其中对频域信道估计结果进行插值处理的原理是:假设两个频点的间隔在信道相干带宽以内,利用其相关性获得中间的若干个频点。目前通常选择FFT插值算法,接收端的频域信道估计和插值处理的步骤为:
首先将接收到的导频信号符号xp (i)进行FFT变换到频域中,变换长度为
用已知的发送导频信号进行频域信道估计,得到
个频点;
并对变换后的时域信号补零处理,做QL点的FFT变换:
m=0,1,...,QL-1;i=0,1,...,L-1
由此获得与数据部分相等频率粒度的信道频域响应;
最后就可以利用该得到的信道频率响应计算频域均衡器的系数,从而对接收到的数据信号符号进行频域均衡处理。
其中在多用户IFDMA系统中,当一个用户的导频符号所占用子载波的间隔比较大时,会使得频域插值处理的效果不够理想;而如果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导频符号所占用的子载波的平均频域间隔比较小时,才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插值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及其装置,以减小导频符号在频域上占用的导频子载波的间隔,进而获得较好的插值处理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包括步骤:
A、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
B、将用户进行分组处理;
C、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之间交错占用彼此的导频子载波。
较佳地,所述步骤A中是通过将导频符号的时间长度设定为小于数据符号的时间长度来实现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导频子载波密度的。
较佳地,所述步骤A中是通过在数据子载波中选取部分子载波作为导频子载波来实现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导频子载波密度的。
较佳地,所述步骤B中每组用户中的各个用户之间的数据子载波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或各个用户之间的数据子载波位置关系是随机的。
较佳地,所述步骤C的实现过程具体包括:
C1、每组内的各个用户按照原始先后顺序在第一个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并
C2、在下一导频符号频域上,将该组内各个用户的先后顺序进行相互调换后,在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
较佳地,所述每组内的各个用户之间在每一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和自身的数据子载波有频谱重叠的导频子载波。
较佳地,所述步骤C中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占用的导频子载波比例相同。
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装置,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包括:
设定单元,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
分组单元,用于将用户进行分组处理;
复用单元,用于将所述分组单元分出的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在所述设定单元设定的各个导频符号之间交错占用彼此的导频子载波。
较佳地,所述复用单元具体包括:
导频子载波交替占用子单元,用于每组内的各个用户按照原始先后顺序在第一个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
用户顺序调换子单元,用于在下一导频符号频域上,将组内各个用户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换处理;所述导频子载波交替占用子单元在组内各个用户的先后顺序调换后,在该下一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
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包括步骤:
a.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频域上占用的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频域上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密度;
b.选定一导频符号;
c.在所述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
d.在其他每个导频符号频域上,将所述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的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分别进行相同移位量的循环移位处理;对于不同的导频符号频域,对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进行移位处理时所选取的移位量互不相同。
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装置,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包括:
设定单元,用于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频域上占用的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频域上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密度;
选定单元,用于选定一导频符号;
导频子载波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选定单元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
移位处理单元,用于针对其他每个导频子载波,将所述导频子载波确定单元在选定单元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的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分别进行相同移位量的循环移位处理;对于不同的导频子载波,对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进行移位处理时的移位量互不相同。
本发明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通过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将用户进行分组处理;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之间交错占用彼此的导频子载波;从而可以实现在交织频分多址IFDMA系统中,多个用户在导频符号频域上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平均间隔减小,即能够保证各个导频子载波在导频符号频域上有比较小的间距,进而提高了频域信道估计和插值处理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数据块经过重复处理后得到的数据符号序列在频率轴上呈现的梳状频谱形状示意图;
图2为现有DFT-S-OFDMA的实现原理示意图;
图3为采用半符号导频的典型TTI结构示意图;
图4为采用半符号导频后的数据符号的频率分量间隔和导频符号的频率分量间隔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基于IFDMA的导频复用方法的主要实现原理流程图;
图6为按照本发明方法原理,以4个用户为例给出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第一实例复用方式示意图;
图7为按照本发明方法原理以4个用户为例给出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第二实例复用方式示意图;
图8为按照本发明方法原理以4个用户为例给出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第三实例复用方式示意图;
图9为按照本发明方法原理以6个用户、3个导频为例给出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第一实例复用方式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基于IFDMA的导频复用装置的主要组成结构框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基于IFDMA的导频复用方法的主要实现原理流程图;
图12为按照本发明方法原理以6个用户、3个导频为例给出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第二实例复用方式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另一基于IFDMA的导频复用装置的主要组成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设计目的是给出一种多个用户可以复用导频符号频域的方式,使得导频符号频域上的各个导频子载波之间的间隔变小,以获得较好的插值处理效果。
下面将结合各个附图对本发明的主要实现原理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请参照图5,该图是本发明基于IFDMA的导频复用方法的主要实现原理流程图,主要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如一个TTI或几个TTI)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其主要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S10,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其中可以通过将导频符号的时间长度设定为小于数据符号的时间长度来实现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导频子载波密度的;还可以通过在数据子载波中选取部分子载波作为导频子载波来实现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导频子载波密度的。
步骤S20,将用户进行分组处理;其中分组出的每组用户中的各个用户之间的数据子载波位置关系可以是相邻的;各个用户之间的数据子载波位置关系也可以是随机的。
步骤S30,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之间交错占用彼此的导频子载波。其具体实现包括:
每组内的各个用户按照原始先后顺序在第一个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并
在下一导频符号频域上,将该组内各个用户的先后顺序进行相互调换后,在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
其中每组内的各个用户之间在每一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和自身的数据子载波有频谱重叠的导频子载波。
其中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占用的导频子载波比例相同。
按照上述现有技术中叙述的IFDMA技术特点,假设第k个用户数据符号的相位旋转因子为Φ(k),则该用户其中一个半符号长度的导频符号的相位旋转因子就为2Φ(i),其中的
其中L表示数据块的重复次数,
表示向下取整。
图6给出了按照本发明方法原理,以4个用户为例给出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第一实例复用方式示意图,即当L=4;k=0,1,2,3时,按照上述公式关系对应得到i=0,2,1,3,也就是说当有4个用户进行交织频分复用时,这4个用户在数据部分是的相位偏移量分别为0,1,2,3,而在导频部分的相位偏移量则分别是0,2,1,3,并且是以两倍的步长进行相位旋转,相当于数据部分中每两个梳齿相邻的用户分为一组,这两个用户交替占用和自己的数据子载波有频谱重叠的导频子载波。也就是说,数据中用户复用的顺序是0,1,2,3,而导频中用户复用的顺序是0,2,1,3。
由此可见,利用本发明方法实现的IFDMA系统通常对高速运动的用户更加合适。而为了更好的跟踪高速运动的用户的时变信道,通常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会采用多个时间上分散的导频符号,基于此原理,本发明这里还提出将上述第k个用户的第二个半符号长度的导频符号的相位旋转因子设为2Φ(j),其中的
即当L=4;k=0,1,2,3时,按照上述公式对应得到j=2,0,3,1,也就是说在第二个导频符号中,这4个用户的相位偏移分别是2,0,3,1,并且是以两倍的步长进行相位旋转,相当于数据部分中每两个梳齿相邻的用户分为一组,在第一个导频符号中交替占用和自己的数据子载波有频谱重叠的导频子载波,在第二个导频符号中同组的这两个用户交换顺序后,再交替占用和自己的数据子载波有频谱重叠的导频子载波。也就是说,数据中用户复用的顺序是0,1,2,3,而第一个导频中用户复用的顺序是0,2,1,3,第二个导频中用户复用的顺序是1,3,0,2。具体如图7所示,为按照本发明方法原理以4个用户为例给出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第二实例复用方式示意图;
如图7所示,在这样的导频复用方式下,同一用户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的两个导频符号所在的子载波对应到数据子载波呈现一种交错状态,实际上相当于缩小了导频符号在频域上的子载波间隔,因此可以获取较好的频域插值处理效果。
当然,当IFDMA系统为用户配置了多于两个导频时,也可以在这多个导频之间采用同组用户交替占用和自己的数据子载波有频谱重叠的导频子载波方式。
当然,也并不一定必须将频域梳齿相邻的用户分为一组,任何2个用户都可以划分形成组,同组用户之间在多个导频之间交错占用彼此的导频子载波。导频子载波也并不一定和该用户的数据子载波有频谱重叠。如图8所示为按照本发明方法原理以4个用户为例给出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第三实例复用方式示意图;如该图所示,这里将用户0和2分为一组,并将用户1和3分为一组。
此外,也可以选择多于2个用户进行划分分组,并且同组用户按照规定的规则在多个导频之间交错占用彼此的导频子载波。如图9所示为按照本发明方法原理以6个用户、3个导频为例给出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第一实例复用方式示意图。
相应地,相对于上述提出的方法,本发明这里还提出了一种基于IFDMA的导频复用装置,请参照图10,该图是本发明基于IFDMA的导频复用装置的主要组成结构框图;其主要包括:
设定单元10,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
分组单元20,用于将用户进行分组处理;
复用单元30,用于将分组单元20分出的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在设定单元10设定的各个导频符号之间交错占用彼此的导频子载波。
其中复用单元30具体包括:
导频子载波交替占用子单元,用于每组内的各个用户按照原始先后顺序在第一个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
用户顺序调换子单元,用于在下一导频符号频域上,将组内各个用户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换处理;所述导频子载波交替占用子单元在组内各个用户的先后顺序调换后,在该下一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基于IFDMA的导频复用方法,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基于IFDMA的导频复用方法的主要实现原理流程图,主要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其主要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S100,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频域上占用的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频域上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密度;
步骤S110,在上述设定处理后的导频符号中选定一导频符号;在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
步骤S120,在其他每个导频符号频域上,将所述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的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分别进行相同移位量的循环移位处理;对于不同的导频符号频域,对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进行移位处理时所选取的移位量互不相同。
即较佳地,还可以将所有同时进行并行传输数据符号的用户作为一个分组,该分组内的用户之间通过相同的跳频方式在多个导频之间交错占用所有的导频子载波,如图12所示为按照本发明方法原理以6个用户、3个导频为例给出的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的第二实例复用方式示意图:
其中导频2中各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位置是导频1中各导频子载波位置的一个循环移位,不同用户的导频子载波移位量相同,导频3中各用户占用的导频子载波的位置是导频1中各导频子载波位置的另一个循环移位,经过这种方式的复用后,每个用户的导频子载波在3个导频中的频域上都是具有较小的子载波间隔的。
相应针对上述提出的另一方法,本发明相应提出了一种基于IFDMA的导频复用装置,如图13所示,其主要包括:
设定单元100,用于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频域上占用的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频域上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密度;
选定单元110,用于在设定单元100设定处理后的各个导频符号中选定一导频符号;
导频子载波确定单元120,用于在选定单元110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
移位处理单元130,用于针对其他每个导频子载波,将导频子载波确定单元120在选定单元110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的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分别进行相同移位量的循环移位处理;对于不同的导频子载波,对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进行移位处理时的移位量互不相同。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包括步骤:
A、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
B、将用户进行分组处理;
C、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之间交错占用彼此的导频子载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是通过将导频符号的时间长度设定为小于数据符号的时间长度来实现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导频子载波密度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是通过在数据子载波中选取部分子载波作为导频子载波来实现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导频子载波密度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每组用户中的各个用户之间的数据子载波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或
各个用户之间的数据子载波位置关系是随机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实现过程具体包括:
C1、每组内的各个用户按照原始先后顺序在第一个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并
C2、在下一导频符号频域上,将该组内各个用户的先后顺序进行相互调换后,在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内的各个用户之间在每一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和自身的数据子载波有频谱重叠的导频子载波。
7、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占用的导频子载波比例相同。
8、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装置,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包括:
设定单元,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期间占用的子载波密度;
分组单元,用于将用户进行分组处理;
复用单元,用于将所述分组单元分出的每组内的各个用户在所述设定单元设定的各个导频符号之间交错占用彼此的导频子载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用单元具体包括:
导频子载波交替占用子单元,用于每组内的各个用户按照原始先后顺序在第一个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
用户顺序调换子单元,用于在下一导频符号频域上,将组内各个用户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换处理;所述导频子载波交替占用子单元在组内各个用户的先后顺序调换后,在该下一导频符号频域上交替占用各个导频子载波。
10、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包括步骤:
a.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频域上占用的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频域上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密度;
b.选定一导频符号;
c.在所述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
d.在其他每个导频符号频域上,将所述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的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分别进行相同移位量的循环移位处理;对于不同的导频符号频域,对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进行移位处理时所选取的移位量互不相同。
11、一种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装置,用于在一个信道估计周期内至少两个和用户数据符号时分的导频符号之间进行导频复用处理,包括:
设定单元,用于设定用户在数据符号频域上占用的数据子载波密度大于用户在各个导频符号频域上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密度;
选定单元,用于选定一导频符号;
导频子载波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选定单元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
移位处理单元,用于针对其他每个导频子载波,将所述导频子载波确定单元在选定单元选定的导频符号频域上确定的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分别进行相同移位量的循环移位处理;对于不同的导频子载波,对各个用户所占用的导频子载波进行移位处理时的移位量互不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092586 CN1801680A (zh) | 2005-08-23 | 2005-08-23 | 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及其装置 |
CN2006800168203A CN101176285B (zh) | 2005-08-23 | 2006-08-23 | 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的上行导频复用方法、系统及终端 |
PCT/CN2006/002147 WO2007022715A1 (fr) | 2005-08-23 | 2006-08-23 | Procede, systeme et terminal de multiplexage de pilote de liaison ascendante d'apres l'acces multiple par repartition en frequence a simple porteus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10092586 CN1801680A (zh) | 2005-08-23 | 2005-08-23 | 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及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01680A true CN1801680A (zh) | 2006-07-12 |
Family
ID=3681147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10092586 Pending CN1801680A (zh) | 2005-08-23 | 2005-08-23 | 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及其装置 |
CN20068001682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6285B (zh) | 2005-08-23 | 2006-08-23 | 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的上行导频复用方法、系统及终端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1682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6285B (zh) | 2005-08-23 | 2006-08-23 | 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的上行导频复用方法、系统及终端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801680A (zh) |
WO (1) | WO2007022715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25273A1 (fr) * | 2006-08-23 | 2008-03-06 | Da 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pour le multiplexage de pilotes dans le système ofdm |
US20080279170A1 (en) * | 2007-05-07 | 2008-11-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cdm pilot and fdm data |
CN103731240A (zh) * | 2007-08-30 | 2014-04-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信号发送和接收装置、以及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 |
WO2016192082A1 (zh) * | 2015-06-04 | 2016-12-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6576029A (zh) * | 2014-08-19 | 2017-04-19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利用时间轴上的移位形成非对称序列集生成和发送导频序列的方法 |
WO2018027806A1 (zh) * | 2016-08-11 | 2018-02-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解调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08880773A (zh) * | 2018-06-11 | 2018-11-23 | 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导频分配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83661B (zh) * | 2014-09-26 | 2017-12-08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载波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6034329B (zh) * | 2015-03-09 | 2019-09-1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10736074B2 (en) | 2017-07-31 | 2020-08-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to facilitate location determination by beamforming of a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
US11777764B2 (en) | 2019-03-28 | 2023-10-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waveform desig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11239967B2 (en) | 2019-05-02 | 2022-02-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tterns for reference signals used for position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11082183B2 (en) | 2019-09-16 | 2021-08-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mb shift design |
CN112751628B (zh) * | 2020-12-18 | 2022-06-07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 一种多个有限带宽范围内梳状谱干扰信号频点确定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139237B2 (en) * | 2000-12-29 | 2006-11-21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ultirate multiuser modulation |
WO2005011167A1 (ja) * | 2003-07-29 | 2005-02-03 | Fujitsu Limited | Ofdm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イロット多重方法及び送受信装置 |
US20050063298A1 (en) * | 2003-09-02 | 2005-03-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nchronization in a broadcast OFDM system usi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ed pilots |
KR100950668B1 (ko) * | 2003-09-30 | 2010-04-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업링크 파일럿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EP1542488A1 (en) * | 2003-12-12 | 2005-06-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 pilot signal adapted to the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
2005
- 2005-08-23 CN CN 200510092586 patent/CN1801680A/zh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8-23 CN CN2006800168203A patent/CN10117628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8-23 WO PCT/CN2006/002147 patent/WO200702271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25273A1 (fr) * | 2006-08-23 | 2008-03-06 | Da 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pour le multiplexage de pilotes dans le système ofdm |
US20080279170A1 (en) * | 2007-05-07 | 2008-11-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cdm pilot and fdm data |
US8369299B2 (en) * | 2007-05-07 | 2013-02-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CDM pilot and FDM data |
CN103731240B (zh) * | 2007-08-30 | 2018-01-0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信号发送和接收装置、以及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 |
CN103731240A (zh) * | 2007-08-30 | 2014-04-1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信号发送和接收装置、以及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 |
CN106576029A (zh) * | 2014-08-19 | 2017-04-19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利用时间轴上的移位形成非对称序列集生成和发送导频序列的方法 |
WO2016192082A1 (zh) * | 2015-06-04 | 2016-12-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7615847A (zh) * | 2015-06-04 | 2018-01-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7615847B (zh) * | 2015-06-04 | 2020-03-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US10736105B2 (en) | 2015-06-04 | 2020-08-0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WO2018027806A1 (zh) * | 2016-08-11 | 2018-02-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解调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08880773A (zh) * | 2018-06-11 | 2018-11-23 | 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导频分配方法 |
CN108880773B (zh) * | 2018-06-11 | 2020-04-28 | 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导频分配方法 |
US11445504B2 (en) | 2018-06-11 | 2022-09-13 | Sunwave Communications Co., Ltd. | Method for distributing pilot frequency in massive antenna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76285A (zh) | 2008-05-07 |
WO2007022715A1 (fr) | 2007-03-01 |
CN101176285B (zh) | 2010-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82548B2 (en) |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hem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JP4897793B2 (ja) | 単一キャリアfdmaシステムのための周波数ホッピング設計 | |
RU2374775C2 (ru) | Ограниченное переключение каналов в беспроводных системах связи | |
US784843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ilot signal transmission | |
JP5039713B2 (ja) | 多重搬送波システムに適用されるパイロット信号転送方法 | |
CN1956433A (zh) | 多载波通信系统 | |
CN1605172A (zh) | 用于mimo-ofdm系统的分散导频图案和信道估计方法 | |
CN1801680A (zh) | 基于交织频分多址的导频复用方法及其装置 | |
CN1859346A (zh) | 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 | |
CN101043496A (zh) | 多载波通信系统不同业务导频资源复用方法及装置 | |
JP2015019382A (ja) | ワイヤレス通信についての柔軟な時間−周波数多重化構成 | |
CN1692586A (zh) | 在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中生成前置序列的装置和方法 | |
WO2019008916A1 (ja)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
CN1543103A (zh) | 多个天线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的信道估计的装置和方法 | |
CN1809047A (zh) | 兼容的单载波正交频分多址信号发送方法 | |
CN1808961A (zh) | 一种降低小区间干扰的上行多用户导频方法 | |
CN1132388C (zh) | 用于多载波系统的时间频率差分编码的装置和方法 | |
CN1703034A (zh) | 一种基于mimo-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 | |
CN1909534A (zh) | 可重构ofdm系统及其发送和接收操作方法 | |
WO2010116397A1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通信方法 | |
CN1535509A (zh) | 多载波发射分集系统中的信道估算 | |
CN1567764A (zh) | 多用户ofdma系统中新的子信道生成和分配方法 | |
CN1917490A (zh) | 降低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峰均比的方法 | |
Ahamed |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OFDM. | |
WO2007025466A1 (fr) | Procede de distribution de ressources de frequence temporelle a liaison ascendante et dispositif associ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6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