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00431B -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00431B CN114600431B CN201980101423.3A CN201980101423A CN114600431B CN 114600431 B CN114600431 B CN 114600431B CN 201980101423 A CN201980101423 A CN 201980101423A CN 114600431 B CN114600431 B CN 1146004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ymbol
- transmission symbol
- transmission
- reference point
- ph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65—Arrangements for sidelobes suppression specially adapted to multicarrier systems, e.g. spectral pre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多个复数符号获得对应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集合与对应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集合;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中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使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使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对经过信号处理的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保证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本申请可以保证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抵抗信道的多径效应,在符号间添加保护间隔的技术被提出。首先,保护间隔可以去除相邻符号间的码间串扰(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ISI);其次,在经过多径信道后,保护间隔将信道与发射符号的线性卷积转换为信道与发射符号的循环卷积,这使得符号接收端可以采用频域均衡方法消除信道多径效应。
通常,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被用作符号间的保护间隔。循环前缀是一个数据符号后面(或称为尾部)的一段数据复制到该符号的前面(或称为头部)形成的循环结构。
那么,如何能够保证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呢?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可以保证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其中,所述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所述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位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之前。
可选地,调整后的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也可以理解为,相位调整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中在第一参考点与第二发射符号在第二参考点的符号连续。
在本申请中,对于时域连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通过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保证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从而可以控制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之间共有的符号分量的长度,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此外,应理解,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之间共有的符号分量的长度不会影响发射符号的帧结构,因此,针对不同信道条件的用户,通过相位调整,使得配置不同长度的该共有的符号分量,首先可以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其次,被配置了不同保护间隔的用户之间也可以进行(频分,空分和时分)复用。
因此,本申请在CP长度固定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实现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配置保护间隔的长度。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得到多个复数符号;将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其中,每个集合对应一个发射符号;对多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时域连续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之间具有部分相同的复数符号;在所述复制操作之后,对所述多个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对经过信号处理的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以使得时域连续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之间具有部分相同的复数符号相同。
在本申请中,通过对时域连续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两个集合之间具有相同的复数符号,从而有助于获得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此外,通过相位调整,有助于解决当信息放置于非0频带宽造成的相位不连续,从而导致的灵活长度保护间隔失效的问题,也就是说,可以保证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得到多个复数符号;将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其中,每个集合对应一个发射符号,多个集合中包括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集合以及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集合,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第一发射符号位于第二发射符号之前;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中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其中,在第一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子集称为第一子集,将第二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子集称为第二子集,第一子集的时域位置与第二子集的时域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生成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该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所述第二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之间具有部分相同的复数符号相同。
应理解,若该信号处理为循环移位,则是对第一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进行信号处理;若该信号处理为频域加权,则是对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进行频域加权。
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的实现方式有多种。
可选地,作为第一种实现方式,该信号处理包括第一信号处理,该第一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包括: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分别进行第一信号处理,该第一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应理解,通过对时域连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对应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一信号处理,使得第一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第二集合中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通过对经过第一信号处理生成的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从而可以获得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因此,本申请对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保证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的实现,即可以在固定CP长度的前提下,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可选地,作为第二种实现方式,该信号处理包括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该第一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该第二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其中,若第一信号处理为循环移位,第二信号处理为循环移位;若第一信号处理为频域加权,第二信号处理可以为频域加权或循环移位。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包括: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分别进行第一信号处理,该第一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统一对第一集合经过第一信号处理之后的信号以及第二集合经过第一信号处理之后的信号进行第二信号处理,该第二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二信号处理可以理解为是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的公共移位操作。
应理解,通过对时域连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对应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以及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通过对经过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生成的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从而可以获得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因此,本申请对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保证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的实现,即可以在固定CP长度的前提下,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此外,应理解,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以及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滤波器的拖尾效应对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扩展的影响。
可选地,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该信号处理包括第三信号处理,该第三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
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包括: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分别进行第三信号处理,该第三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应理解,第三种实现方式可以视为,将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的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合并为一次信号处理的结果,其中,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均为循环移位,或者,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均为频域加权。
还应理解,通过对时域连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对应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三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以及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通过对经过第三信号处理生成的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从而可以获得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因此,本申请对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保证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的实现,即可以在固定CP长度的前提下,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此外,应理解,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三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以及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滤波器的拖尾效应对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扩展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提及“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指的是,第一集合中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尾部位置,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头部位置。
本文中提及“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的前提是,对第一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即对第一集合进行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应理解,在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的前提下,“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可以理解为“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头部位置”,或者“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三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三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起始位置”。或者,从第一发射符号的时域结构来看,“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可以表达为“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为了阐述第一子集的时域位置对应到第一发射符号中的时域位置是覆盖了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即第一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因此,采用如下描述方式“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基于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的尺寸、循环前缀的长度、频率资源位置、子载波中心位置、子载波间隔、采样间隔、发射符号周期、发射符号索引。
可以理解,可以基于以上一项或多项信息,确定用于调整发射符号相位的相位补偿因子。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基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在本申请中,可以基于相邻两个发射符号之间的相位差,对该两个发射符号或者其中任意一个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以使得该两个发射符号共用的符号分量相位相同。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公式:
或,/>
其中,f0表示子载波中心位置,Δf表示子载波间隔,T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持续时间,N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采样点个数,l表示发射符号索引,j表示复数符号,N表示IFFT的尺寸。
应理解,向上取整仅是示例性说明,例如也可以是向下取整或四舍五入取整等。
还应理解,该两个发射符号的相位差表示的是在相位调整之前的相位差。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以下任意一项: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除以相位补偿因子;对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所述相位补偿因子;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乘以第一相位因子,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第二相位因子,所述第一相位因子和所述第二相位因子之间的相位差为所述相位补偿因子。
可以理解,可以对进行信号处理的发射符号进行上述任意一项运算处理。
可选地,相位补偿因子可以为以下任意一项:
或,/>或,/>
应理解,上述仅是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并未限定于此,只要可以保证相位调整后,第一发射符号中在第一参考点与第二发射符号在第二参考点的符号连续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对第一发射符号乘以一相位因子,对第二发射符号除以另一相位因子。又如,也可以是对第一发射符号除以一相位因子,对第二发射符号除以另一相位因子。又如,也可以是对第一发射符号除以一相位因子,对第二发射符号乘以另一相位因子。又如,也可以是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其他的运算。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包括: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频域处理,获得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对所述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所述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获得第一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对第一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进行循环移位,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本实现方式可以适用于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的场景。
在本申请中,在IFFT之后通过循环移位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滤波器的拖尾效应对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扩展的影响。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包括: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获得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对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进行频域加权,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本实现方式可以适用于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的场景。
在本申请中,在DFT之后通过频域加权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滤波器的拖尾效应对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扩展的影响。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包括:直接对复制操作得到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循环移位,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本实现方式可以适用于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或SC-QAM符号的场景。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包括: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子集的时域位置与第二子集的时域位置可以相同,即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与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相同,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的时域索引与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的时域索引相同。
本实现方式中的复制操作称为同位置复制操作。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的过程中,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与循环前缀的长度以及符号编号有关。
可选地,在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的过程中,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i满足如下公式:
i=A+CLCP(l)
其中,l表示所述第一集合的符号编号,A表示符号编号l为0的集合中参与复制操作的子集的时域索引,CLCP(l)表示符号编号为l的所述第一集合的等效累加CP长度。
应理解,本申请可以对连续多个发射符号对应的集合进行复制操作。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子集和第二子集具有相同的长度,但不具有同样的索引,例如,第一子集的时域位置与第二子集的时域位置不同,此时,发射机可在后续处理步骤中通过时域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等处理将第一子集和第二子集调整至相同的时域位置,即等效为同位置复制。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包括:将第一集合中的第一复数符号复制到第二集合中。
本实现方式中的复制方式可以称为后向复制。
可选地,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第二发射符号为非参考信号。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包括:将第二集合中的第一复数符号复制到第一集合中。
本实现方式中的复制方式可以称为前向复制。
可选地,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发射符号为非参考信号,第二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得到多个复数符号;将所述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所述多个集合中包括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所述第一集合对应第一发射符号,所述第二集合对应第二发射符号,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位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之前,所述第一集合中的第一子集中的复数符号与所述第二集合中的第二子集中的复数符号相同;对所述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生成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所述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所述信号处理使得所述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所述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所述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所述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
可选地,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均为参考信号,例如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
应理解,在本申请中,没有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当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对应的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时,可以在保证参考信号的准确性的前提下,可以保证实现参考信号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基于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的尺寸、循环前缀的长度、频率资源位置、子载波中心位置、子载波间隔、采样间隔、发射符号周期、发射符号索引。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基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在本申请中,可以基于相邻两个发射符号之间的相位差,对该两个发射符号或者其中任意一个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以使得该两个发射符号共用的符号分量相位相同。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公式:
或,/>
其中,f0表示子载波中心位置,Δf表示子载波间隔,T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持续时间,N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采样点个数,l表示发射符号索引,j表示复数符号,N表示IFFT的尺寸。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以下任意一项: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除以相位补偿因子;对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所述相位补偿因子;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乘以第一相位因子,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第二相位因子,所述第一相位因子和所述第二相位因子之间的相位差为所述相位补偿因子。
可选地,相位补偿因子可以为以下任意一项:
或,/>或,/>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包括: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频域处理,获得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对所述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所述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获得第一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对第一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与第二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进行循环移位,使得所述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所述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本实现方式可以适用于发射符号的波形为DFT-s-OFDM波形的场景。
在本申请中,在IFFT之后通过循环移位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滤波器的拖尾效应对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扩展的影响。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包括: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获得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对三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进行频域加权,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本实现方式可以适用于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的场景。
在本申请中,在DFT之后通过频域加权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滤波器的拖尾效应对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扩展的影响。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包括:直接对复制操作得到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循环移位,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本实现方式可以适用于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或SC-QAM符号的场景。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发射符号和第二发射符号,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发射符号分量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发射符号分量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所述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CP的位置,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位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之前;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装置,该通信装置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可选地,该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的模块。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对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的执行使得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模块与通信接口,处理模块用于控制通信接口与外部进行通信,处理模块还用于实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实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为以循环前缀(CP)作为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示意图;
图3与图4为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灵活配置符号间保护间隔的示意图;
图5为0频传输的一示意图;
图6为非0频传输的一示意图;
图7为多用户复用的下行DFT-S-OFDM传输的一示意图;
图8为单用户的上行DFT-S-OFDM传输的一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方法的基本流程图;
图10为非0频传输时符号相位的一示意图;
图11、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方法的基本流程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不进行循环移位的情况下集合与发射符号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循环移位的情况下集合与发射符号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射符号的时域结构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流程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多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多个符号进行循环移位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射符号的时域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装置的又一示意性框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装置的再一示意性框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相对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等多载波波形,DFT-S-OFDM或SC-QAM等单载波波形具有较低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eak 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因此在相同的功放下,单载波波形可以提供更大的输出功率和更高的功放效率,从而达到提升覆盖和降低能耗的目的。因此,DFT-S-OFDM或SC-QAM等单载波波形在各类通信系统中被广泛应用,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
其中,DFT-S-OFDM为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ation-spread-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DFT-S-OFDM)。SC-QAM为单载波正交幅度调制(Single carrier-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SC-QAM)。
在NR和LTE中,DFT-S-OFDM波形均采用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作为符号(DFT-S-OFDM符号)间的保护间隔。
图1为循环前缀(以下记为CP)作为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时域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给出两个发射符号:发射符号1与发射符号2。发射符号1的CP指的是,发射符号1中截取CP的位置到结束位置之间的一段发射符号分量被复制到发射符号1的前面形成的循环结构。类似地,发射符号2的CP指的是,发射符号2中截取CP的位置到结束位置之间的一段发射符号分量被复制到发射符号2的前面形成的循环结构。
发射符号2的CP用作发射符号1与发射符号2之间的保护间隔,发射符号1的CP用作发射符号1与其之前的发射符号(图1未画出)之间的保护间隔。
图2示出图1所示的发射符号1与发射符号2经过信道传输之后在接收端的接收情况(作为示意,图2中只示出信道的最大多径时延)。
情况1表示信道最大多径时延不超过CP长度。在情况1中,因为有CP的保护,每个发射符号的接收窗均不包含其它发射符号的ISI,如图2所示,发射符号2的接收窗内不包括发射符号1,因此可以避免发射符号1的ISI,发射符号1的接收窗内也不包括发射符号1之前的发射符号(图2未示出),因此发射符号1也不会受到ISI。此外,在情况1中,在每个发射符号的接收窗内,接收符号为发射符号与信道的循环卷积,这使得接收端可以采用频域均衡方法消除信道多径效应。
情况2表示信道最大多径时延超过CP长度。在情况2中,由于信道时延超过CP长度,导致一个发射符号的接收窗内会包含其它发射符号,如图2所示,发射符号2的接收窗内包含发射符号1的一段发射符号分量,因此,发射符号2受到发射符号1的ISI,发射符号1的接收窗内也可能包含发射符号1之前的发射符号(图2中未示出),因此,发射符号1也会受到ISI。此外,在情况2中,在每个发射符号的接收窗内,接收符号不再是发射符号与信道的循环卷积,不利于接收端消除信道多径效应。
上面描述提及的发射符号表示发射端发出去的符号,接收符号表示由接收端接收到的符号。
从图2可知,情况2的信道条件所需的CP长度大于情况1的信道条件所需的CP长度。换句话说,不同信道条件,对CP长度的需求也可能不同。
从图1或图2可知,CP长度影响帧结构。由于收发机复杂度和带外干扰等原因,具有不同CP长度的用户之间进行(频分,空分和时分)复用的灵活性较差。在实现中,为了进行灵活的多用户复用,网络设备通常会为不同用户配置相同的CP长度。但是,如图2所示,具有不同信道条件的用户设备对CP长度的需求也可能不同。
为了克服图2所示的问题,即为了保证所有经历不同信道条件的用户的性能,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
作为示例,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的时域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符号分量D1在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符号分量D2在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中截取CP的位置。
如图3所示,可以将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与第二发射符号的CP一起视为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之间的等效保护间隔。可以看出,通过如图3所示的方案,在CP长度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
图4示出图3所示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经过信道传输之后)在接收端(与发射端相呼应)的接收情况。
情况1表示信道最大多径时延不超过CP长度。在情况1中,因为有CP的保护,每个发射符号的接收窗均不包含其它发射符号的ISI。如图4所示,第二发射符号的接收窗内不包括第一发射符号的成分,可以避免第一发射符号的ISI。
情况2表示信道最大多径时延超过CP长度。在情况2中,由于信道时延超过CP长度,导致一个发射符号的接收窗内可能包含其它发射符号。如图4所示,第一发射符号的符号分量D1进入第二发射符号的接收窗,但因为第一发射符号的符号分量D1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所以,第一发射符号的符号分量D1进入第二发射符号的接收窗,相当于是,第二发射符号的符号分量D2进入第二发射符号的接收窗。此外,由于在第二发射符号中,符号分量D2与用作CP的符号分量连续,则基于第二发射符号的CP不会对第二发射符号造成ISI的原理,进入第二发射符号的接收窗的第一发射符号的符号分量D1也不会对第二发射符号造成ISI。
从图3与图4可知,即使CP长度固定,也可以通过灵活配置符号分量D1的长度(也相当于是灵活配置符号分量D2的长度),使得符号分量D1的长度与CP长度之和大于信道时延,则可以抵抗信道的多径效应。
但是,上述方案并没有考虑在非0频上传输存在的扩展CP不连续的问题。
在基带处理时,如果传输带宽的中心频点在0这个位置,则是0频传输。图5示出了0频传输的一示意图。
在基带处理时,如果传输带宽的中心频点不在0这个位置,则是非0频传输。图6示出了非0频传输的一示意图。非0频传输是一种常见的传输方式。
例如,如图7所示,以多用户复用的下行DFT-S-OFDM传输为例。假设多用户包括UE1、UE2、UE3。
该多用户不一定全部使用DFT-S-OFDM传输,有可能部分用户使用OFDM,部分用户使用DFT-S-OFDM。在这种场景下,考虑到一般给用户分配的资源是连续的,不会分配按0频对称的频率资源(frequency resource),可以看到能够使用0频传输的用户只有一个。其他大部分用户会使用非0频传输。
又如,如图8所示,以单用户的上行DFT-S-OFDM传输为例。
如果网络设备给用户配置的资源是非0频的,则该用户也会使用非0频传输。
可以看出,不管是上行传输,还是下行传输,或者,不管是多用户复用的下行传输,还是单用户的上行传输,都可能使用非0频传输。
当使用DFT-S-OFDM作为传输波形,且使用如上图3所示的灵活CP传输方案时,可能会使得如图3所示的方案失效。
首先,对信号做DFT操作,假设发射端进行DFT的点数为M,可知DFT后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其中,j表示复数符号,即Sn’表示符号n’的时间连续信号。
对DFT后的信号做映射并IFFT,假设发射端进行IFFT的尺寸为N,可以得到最终的时域信号,时域信号可以表示为:
其中,fk为M点DFT后的信号映射到N点IFFT的第k个输入的索引,j表示复数符号,即应理解,上述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可以参考现有协议。
对这两个公式合并,可以得到最终时域信号与发送信号的关系。
当使用0频传输时,即中心频点f0等于0,则无相位偏转;当使用非0频传输时,即中心频点f0不等于0,则时域信号乘以一个相位对于传统发送方式,这个相位对信号的解调不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在信道估计和均衡的时候,该相位做为一个公共的相位即可以消除。但是当需要使用如图3所示的方案,这个相位会造成符号间相位的不连续,从而使得如图3所示的方案失效。
本申请提出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可以解决现有的灵活长度保护间隔的单载波系统(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DFT-S-OFDM、SC-QAM)中,当信息放置于非0频带宽造成的相位不连续,从而导致的灵活长度保护间隔失效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LTE等蜂窝通信系统及其演进、5G系统或NR系统、机器与机器通信(machine to machine,M2M)系统、未来演进的其它通信系统等。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其中,所述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所述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位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之前。
通过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第一发射符号在第一参考点和第二发射符号在第二参考点的符号连续。或者说,通过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如图3或图4所示,第一发射符号的D1这段信号与第二发射符号的D2这段信号相同。
作为示例,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包括:通过相位补偿因子对第一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或,通过相位补偿因子对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或,通过相位补偿因子对第一发射符号和第二发射符号均进行相位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文结合图3的描述中,提及“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这里的相同不一定是绝对意义上的相同,也可以表示近似相同。应理解,由于滤波器拖尾效应,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之间可能稍有偏差。
本申请提供的符号处理的方法可以由发射端实现,例如,可以由发射机或用于实现发射机的电路实现。该发射端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网络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射符号可以是通信系统中的上行波形符号,和/或下行波形符号。
在本申请中,通过对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使得时域连续的发射符号,如第一发射符号和第二发射符号,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不仅可以灵活配置保护间隔的长度,而且可以避免在一些场景下,如非0频传输的场景,灵活长度保护间隔生效的问题,从而保证如图3所示的方案的实现。
此外,应理解,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之间共有的符号分量的长度不会影响发射符号的帧结构,因此,针对不同信道条件的用户,通过配置不同长度的该共有的符号分量,首先可以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其次,被配置了不同保护间隔的用户之间也可以进行(频分,空分和时分)复用。
因此,本申请在CP长度固定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配置保护间隔的长度,还可以避免灵活长度保护间隔生效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及的长度,例如,CP的长度,符号分量的长度,均指的是时间长度。例如,本文中提及的长度(即时间长度)的单位为Tc=1/(4096·480·103)秒。再例如,时间长度还可以用时域采样点的数目表示。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与描述而非限定,在本文中,针对发射符号定义三个参考点:第一参考点、第二参考点与第三参考点(下文实施例将提到),如图3所示。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CP的位置,第三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起始位置。其中,第二参考点距离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的长度等于CP长度。其中,发射符号的起始位置指的是发射符号本身的起始位置,不是该发射符号的CP的起始位置,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发射符号的起始位置指的是该发射符号的CP的结束位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多次提及多个符号分量(如上述的符号分量D1与符号分量D2)相同。符号分量相同可以表示符号分量包含的内容相同,以及符号分量的时间长度相同。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及的位置均指时域位置。
下文将描述与发射符号的生成过程相关的内容。
图9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基本流程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流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320、S340、S360和S380。
在S320中,对多个复数符号(complex-valued symbols)进行分组,获得多个集合(set),其中,每一个集合对应一个发射符号。
或者说,多个复数符号被分为(be divided into)多个集合,每个集合对应一个发射符号。
为了便于区分而非限定,本文中对信号的命名作如下约定:将待分组(或划分)为集合的信号称为复数符号;将对复数符号分组(或划分)得到的信号称为集合;将集合中的部分复数符合所构成的集称为子集;将发射端发送的信号称为发射符号。
应理解,这些命名仅是为了便于理解与区分,而非限定。例如,将来技术演进过程中,在符号生成流程的不同阶段得到的信号可能具有其它命名。
多个复数符号中可以包括通过对编码比特流进行调制获得的调制符号。
其中,对编码比特流进行调制的调制方式可以包括pi/2-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phase shift keying,BPSK),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16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64QAM,256QAM,相移键控(phaseshift keying,PSK),振幅移相键控(amplitude phase shift keying,APSK),非均匀QAM等。
可选地,多个复数符号中还可以包括参考信号采样点。例如,参考信号采样点可以包括相位跟踪参考信号(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PTRS)采样点等。
每个集合对应一个发射符号,指的是,最终生成的每个发射符号均是基于相应的一个集合生成的。例如,每个集合对应一个DFT-s-OFDM符号或SC-QAM符号。
每个集合中可以包括若干复数符号。例如,每个集合可以视作一个多维的时域向量,集合中的复数符号可以视为时域向量中的元素。
S340,对步骤S320得到的多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时域连续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之间具有部分相同的复数符号。
在本申请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下文将进行描述。
S360,通过对步骤S360得到的多个集合进行处理,获得多个发射符号,其中,该处理包括添加CP。
或者,在步骤S360中,基于步骤S340得到的经过复制操作后的集合,进行添加CP,再经过其他操作,获得发射符号。这里所述的其他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快速傅里叶变换,载波映射、采样、滤波等。
应理解,因为时域连续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之间具有部分相同的复数符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这两个集合对应的两个发射符号的时域结构如图3所示。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时域连续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两个集合之间具有相同的复数符号,从而有助于生成时域结构如图3所示的发射符号,从而可以在固定CP长度的前提下,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考虑到一些场景下,如非0频传输,由于时域信号还需要乘以一个相位,如这个相位会造成符号间相位的不连续,从而使得上述步骤S340中的复制操作失效,即不能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因此,方法还可以包括S380。
S380,相位调整。
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也就是说,对经过信号处理后得到的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相位调整后,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
如图10所示,假设使用非0频传输,如前所述,对时域信号乘以一个相位那么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处的相位可能为:/>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处的相位可能为:/>符号间的相位不连续,从而通过步骤S340使得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的方案失效。
为了使得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如为了使得即使使用非0频传输时,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保证CP的延长,达到循环卷积的效果。本申请提出,可以根据相位符号偏转值,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以保证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相应地,对于接收端,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以能够正确恢复数据信息。下文主要介绍发射端的情况,接收端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相位符号偏转值,或者称符号相位偏转量,或者称符号相位偏转值或符号相位偏转量,或者称相位补偿因子,仅是一种命名,并不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相位符号偏转值,可以表示发射符号的相位之间的偏转量。以图10为例,相位符号偏转值,可以表示与/>之间的相位差。
可选地,可以基于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的尺寸、CP的长度、频率资源位置、子载波中心位置、子载波间隔、采样间隔、发射符号周期、发射符号索引。
也就是说,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具体的相位调整,可以基于上述一项或多项信息决定。
可选地,可以基于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具体的相位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考虑相邻两个发射符号之间的相位差,对该两个发射符号或者其中任意一个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以使得该两个发射符号共用的符号分量相同,如使得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
可选地,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公式:
或,/>
其中,f0表示子载波中心位置,Δf表示子载波间隔。T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CP的持续时间。N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CP的采样点个数,如可以为144等。l表示发射符号索引,l=0,1,2,……。j表示复数符号,即N表示IFFT的尺寸。关于上述参数的含义,具体可以参考现有协议中的含义。
例如,协议可以预先规定相位差,当使用非0频传输时,可以基于预先规定的相位差,对经过信号处理的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或者说相位补偿,使得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位连续,或者说,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
应理解,上述列举的相位差所满足的公式仅是两种可能的形式,任何属于上述任一公式的变形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还应理解,上述相位差,表示的是在相位调整之前,第一发射符号和第二发射符号之间的相位差。
还应理解,通过考虑相邻两个发射符号之间的相位差,对该两个发射符号或者其中任意一个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只要可以使得该两个发射符号共用的符号分量相同,任何相位调整的方式都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下面示例地列举几种可能的方案。
可选地,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案实现。
方案1,对第一发射符号除以相位补偿因子。
可以理解,在经过步骤S360,生成发射符号后,基于相位补偿因子对该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如发射符号除以相位补偿因子,最后输出相位调整后的发射符号。
可选地,相位补偿因子可以表示为以下任意一项:
或,/>或,/>
其中,t表示时间变量,如表示在生成一个长度为一个子帧信号的时间变量。Tc表示采样间隔。表示向上取整,应理解,此处还可以是向下取整或者四舍五入取整等,对此不作限定。下文主要以向上取整为例进行说明。
示例地,以图10为例,第一发射符号除以相位补偿因子,那么: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处的相位可以调整为:从而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处的相位相同,进而使得符号间的相位连续,即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
在相位调整前,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的相位为:对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的相位/>的相位调整过程可以为以下任意一项:
;
或者,
或者,
以相位补偿因子的表示形式为为例,可以对第一发射符号的每个采样点都除以/>从而,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处的相位可以调整为:/>
在该方案下,协议可以预先规定相位补偿因子,当使用非0频传输时,将相位补偿因子补偿到信号上,如对第一发射符号与相位补偿因子作相除运算。
方案2,对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相位补偿因子。
可以理解,在经过步骤S360,生成发射符号后,基于相位补偿因子对该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如发射符号乘以相位补偿因子,最后输出相位调整后的发射符号。
可选地,相位补偿因子可以表示为以下任意一项:
或,/>或,/>
其中,t表示时间变量,如表示在生成一个长度为一个子帧信号的时间变量。Tc表示采样间隔。表示向上取整,应理解,此处还可以是向下取整或者四舍五入取整等,对此不作限定。下文主要以向上取整为例进行说明。
示例地,以图10为例,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相位补偿因子,那么: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处的相位可以调整为:从而与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处的相位相同,进而使得符号间的相位连续,即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
在相位调整前,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的相位为:对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的相位/>的相位调整过程可以为以下任意一项:
;
或者,
或者,
例如,以相位补偿因子的表示形式为为例,可以对第二发射符号的每个采样点都乘以/>从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处的相位可以调整为:/>
在该方案下,协议可以预先规定相位补偿因子,当使用非0频传输时,将相位补偿因子补偿到信号上,如对第二发射符号与相位补偿因子作相乘运算。
方案3,对第一发射符号乘以第一相位因子,对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第二相位因子。
可选地,第一相位因子和第二相位因子之间的相位差可以为上述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之间的相位差,如:或,/>
可以理解,在经过步骤S360,生成发射符号后,基于第一相位因子和/或第二相位因子对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最后输出相位调整后的发射符号。
示例地,以图10为例,对第一发射符号乘以第一相位因子,对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第二相位因子,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相位补偿因子,那么: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处的相位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处的相位可以调整为一样的,如均调整为:或/>从而使得符号间的相位连续,即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
在该方案下,协议可以预先规定第一相位因子和第二相位因子;或者,可以预先规定第一相位因子和相位补偿因子,从而可以推算出第二相位因子;或者,可以预先规定第二相位因子和相位补偿因子,从而可以推算出第一相位因子。当使用非0频传输时,分别将第一相位因子和第二相位因子补偿到相邻信号上,如对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一相位因子作相乘运算,对第二发射符号与第二相位因子作相乘运算。
应理解,上述列举的三种方案仅是示例性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并未限定于此。只要可以通过相位调整,使得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的相位连续,或者说,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和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均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例如,也可以通过一相位因子对第一发射符号作相除运算,通过又一相位因子对第二发射符号作相除运算。又如,也可以通过一相位因子对第一发射符号作相乘运算,通过又一相位因子对第二发射符号作相除运算。
上述以发射端为例进行了说明,应理解,接收端也会对整个发射符号进行相位因子补偿或者说相位调整,以便能够正确恢复数据信息。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使用需要复制数据的频率位置,对该数据的频率信息进行子载波级相位补偿,相位补偿由频率资源位置/CP长度/符号索引值共同决定,具体地可以参考上文相位补偿因子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射符号可以是单载波波形的符号。例如,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DFT-s-OFDM符号表示波形为DFT-s-OFDM波形的单载波符号。再例如,发射符号为SC-QAM符号。SC-QAM符号表示波形为SC-QAM波形的单载波符号。
下文中,将本申请适用于采用DFT-s-OFDM波形的无线通信系统记为应用场景一,将本申请适用于采用SC-QAM波形的无线通信系统记为应用场景二。
可选地,本申请的应用场景为应用场景一,即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如图11所示,在步骤S360中,不仅包括添加CP的操作,还包括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ation,DFT)与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的操作。
例如,在步骤S360中,发射机对经过复制操作后的集合进行M点DFT变换;将DFT变换之后的M点频域元素映射至M个连续的子载波(图11未画出);在子载波映射之后,再对频域信号进行IFFT变换;对经过IFFT的信号添加CP,最终获得DFT-s-OFDM符号。其中,DFT也可称为频域预编码。
可选地,步骤S360中还包括频域赋形(frequency domain spectrum shaping,FDSS)操作。
例如,在步骤S360中,发射机对经过复制操作后的集合进行M点DFT变换;对DFT变换之后的M点频域元素进行循环扩展与频域滤波(即FDSS操作);然后将经过FDSS操作之后的频域元素映射至M1(M1>=M)个连续的子载波;在子载波映射之后,再对频域信号进行IFFT变换;对经过IFFT的信号添加CP,最终获得DFT-s-OFDM符号。
应理解,在应用场景一中,对集合的复制操作在DFT之前进行。
可选地,本申请的应用场景为应用场景二,即发射符号为SC-QAM符号。如图12所示,在步骤S360中,不仅包括添加CP的操作,还包括上采样与滤波。
例如,在步骤S360中,发射机对经过复制操作后的集合添加CP,获得添加CP后的信号,然后对添加CP后的信号进行上采样与滤波,最终获得SC-QAM符号。
应理解,在应用场景二中,对集合的复制操作在添加CP之前执行。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时域连续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两个集合之间具有相同的复数符号,从而有助于生成时域结构如图3所示的发射符号,从而可以在固定CP长度的前提下,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此外,通过对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保证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的实现。
为了便于理解与描述对集合的复制操作,下文先说明集合与发射符号之间的关联关系。
为了便于描述而非限定,针对发射符号定义三个参考点:第一参考点、第二参考点与第三参考点,如图3所示。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CP的位置,第三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起始位置。其中,第二参考点距离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的长度等于CP长度。
下文将分别以应用场景一与应用场景二为例进行描述。
1)应用场景一,即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在应用场景一中,符号处理流程如图11所示。
假设(记为假设1),发射端进行DFT的点数为M,则要进行DFT变换的时域向量的维度应该为M。该时域向量可以记为:
xl=[xl(0),xl(1),...,xl(M-1)]T
其中,xl表示该时域向量。
在时域向量xl中包括M个元素,第一个元素至最后一个元素的时域索引分别为0,1,…,M-1。
假设(记为假设2),发射端进行DFT的点数为M(与假设1一致),发射端进行IFFT的尺寸为N,CP的采样点数目为Q,则CP所占用的长度在DFT前可等效的点数为:K=Q/N·M。
如果Q不能被N整除,则K的计算结果为非整数,这种情形下,需要对K的计算结果取整,即 表示对(Q/N)·M向下取整,应理解,这里的取整方式还可以是向上取整或四舍五入等。
应理解,CP的采样点数目Q可以根据CP的长度获得。
基于上述假设,对于DFT-s-OFDM符号的第一参考点,其在时域向量xl中的时域索引为M-1;对于DFT-s-OFDM符号的第二参考点,其在时域向量xl中的时域索引为M-K-1;对于DFT-s-OFDM符号的第三参考点,其在时域向量xl中的时域索引为0。
应理解,上述对应关系可以表示复数符号集合在生成DFT-s-OFDM符号后,各个复数符号的主要分量在DFT-s-OFDM符号中所处的位置。
2)应用场景二,即发射符号为SC-QAM符号。如图12所示,在SC-QAM符号的生成过程中,在添加CP之前不包括DFT与IFFT,且上采样与滤波是在添加CP之后执行,所以,可以根据CP的长度直接获得CP的长度在时域向量中的等效点数。因此发射机可以直接得到等效CP长度值K1。等效CP长度值K1可以根据CP的长度获得。
假设未添加CP的时域向量如应用场景一中描述的M维的时域向量xl,假设等效CP长度值为K1,则对于SC-QAM符号的第一参考点,其在时域向量xl中的时域索引为M-1,对于SC-QAM符号的第二参考点,其在时域向量xl中的时域索引为M-K1-1,对于SC-QAM符号中的第三参考点,其在时域向量xl中的时域索引为0。
前文已描述,集合可以视为多维时域向量。上文示例中的时域向量xl可以表示集合对应的时域向量。时域向量xl中的元素对应于集合中的复数符号。时域向量xl中元素的时域索引对应于集合中复数符号在该集合中的位置。
上文示例表明,时域向量xl中元素的时域索引与时域向量xl对应的发射符号中的时域位置(例如,第一参考点、第二参考点、第三参考点)具有对应关系。因此,可以理解到,集合中复数符号的位置也与该集合对应的发射符号中的位置具有对应关系。
图13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410至步骤S450。
S410,得到多个复数符号。
该多个复数符号中可以包括通过对编码比特流进行调制获得的调制符号。
可选地,多个复数符号中还可以包括参考信号采样点。例如,参考信号采样点可以包括PTRS采样点。
S420,将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
每个集合中可以包括若干复数符号。例如,每个集合可以视作一个多维的时域向量,集合中的复数符号可以视为时域向量中的元素。
每个集合对应一个发射符号。例如,每个集合对应一个DFT-s-OFDM符号或SC-QAM符号。
多个集合中包括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集合以及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集合,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第一发射符号位于第二发射符号之前。
步骤S420可以对应于图9、图11、图12中所示的步骤S320。
S430,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其中,第一复数符号可以包括多个复数符号。
本文将第一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子集称为第一子集,将第二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子集称为第二子集。
在步骤S430中,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包括第一子集,第二集合包括第二子集,第一子集与第二子集中包括的复数符号相同,其中,第一子集的时域位置与第二子集的时域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集的时域位置与第二子集的时域位置可以相同,即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与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相同,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的时域索引与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的时域索引相同。
本文中,将本实施例中步骤S430的复制操作称为同位置复制操作。
下文中提及的步骤S430的复制操作为同位置复制操作,指的就是,步骤S430中的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且第一集合中的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一子集的时域位置与第二集合中的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二子集的时域位置相同。
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第一子集和第二子集具有相同的长度,但不具有同样的索引,例如,第一子集的时域位置与第二子集的时域位置不同,此时,发射机可在后续处理步骤中通过时域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等处理将第一子集和第二子集调整至相同的时域位置,即等效为同位置复制。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430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的复制操作也可理解为,在第一集合和第二集合中映射第一复数符号。
步骤S430可以对应于图9、图11、图12中所示的步骤S340。
应理解,在应用场景一中,步骤S430在DFT之前执行;在应用场景二中,步骤S430在添加CP之前执行。
步骤S430中的复制操作可以是前向复制也可以是后向复制。
可选地,在图13所示实施例中,步骤S430包括:将第一集合中的第一复数符号复制到第二集合中。这种复制方式可以称为后向复制。
可选地,在图13所示实施例中,步骤S430包括:将第二集合中的第一复数符号复制到第一集合中。这种复制方式可以称为前向复制。
S440,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生成第一发射符号和第二发射符号。
该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下文详细描述。
应理解,若步骤S440中的信号处理为循环移位,则在步骤S440中,是对第一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进行信号处理;若步骤S440中的信号处理为频域加权,则在步骤S440中,是对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进行频域加权。
S450,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通过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第一发射符号在第一参考点和第二发射符号在第二参考点的符号连续。或者说,通过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
步骤S450可以对应于图9、图11、图12中所示的步骤S380。
下文详细描述步骤S440中提及的信号处理。
步骤S440有多种实现方式。
可选地,作为第一种实现方式,步骤S440中的信号处理包括第一信号处理,该第一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步骤S440包括: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分别进行第一信号处理,该第一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时域连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对应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一信号处理,使得第一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第二集合中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从而可以生成时域结构如图3所示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固定CP长度的前提下,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此外,通过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保证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可选地,作为第二种实现方式,步骤S440中的信号处理包括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该第一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该第二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其中,若第一信号处理为循环移位,第二信号处理为循环移位;若第一信号处理为频域加权,第二信号处理可以为频域加权或循环移位。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步骤S440包括: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分别进行第一信号处理,该第一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统一对第一集合经过第一信号处理之后的信号以及第二集合经过第一信号处理之后的信号进行第二信号处理,该第二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二信号处理可以理解为是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的公共移位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时域连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对应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以及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从而可以生成时域结构如图3所示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固定CP长度的前提下,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此外,通过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保证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此外,应理解,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以及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滤波器的拖尾效应对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扩展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提及“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指的是,第一集合中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尾部位置,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头部位置。
本文中提及“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的前提是,对第一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即对第一集合进行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应理解,在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的前提下,“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可以理解为“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头部位置”,或者“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三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三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起始位置”。或者,从第一发射符号的时域结构来看,“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可以表达为“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如图16所示。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为了阐述第一子集的时域位置对应到第一发射符号中的时域位置是覆盖了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即第一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因此,采用如下描述方式“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可选地,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步骤S440中的信号处理包括第三信号处理,该第三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
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步骤S440包括: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分别进行第三信号处理,该第三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应理解,第三种实现方式可以视为,将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的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合并为一次信号处理的结果,其中,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均为循环移位,或者,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均为频域加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时域连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对应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三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以及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从而可以生成时域结构如图3所示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固定CP长度的前提下,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此外,通过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保证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此外,应理解,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三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以及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滤波器的拖尾效应对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扩展的影响。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下文结合图14与图15进行示例性描述。在图14与图15中,集合1对应发射符号1,集合2对应发射符号2。
图14示出在未进行步骤S440的情况下,集合与发射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图14中,集合1与集合2为经过复制操作(即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S430)的集合。集合1与集合2中均包括第一复数符号,该第一复数符号可以包括多个复数符号。该第一复数符号在集合1中构成的子集如图14中所示的子集S1,该第一复数符号在集合2中构成的子集如图14中所示的子集S2,子集S1与子集S2的时域位置相同,即子集S1与子集S2的起始位置相同,结束位置也相同。
图14中,发射符号1表示在不进行步骤S440的情况下,基于集合1生成的发射符号,发射符号2表示在不进行步骤S440的情况下,基于集合2生成的发射符号。发射符号1中的符号分量D1与发射符号2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且符号分量D1与符号分量D2的时域位置相同。其中,集合1中的子集S1对应于发射符号1中的符号分量D1,集合2中的子集S2对应于发射符号2中的符号分量D2。
从图14可以看出,由于发射符号1表示在不进行步骤S440的情况下基于集合1生成的发射符号,发射符号2表示在不进行步骤S440的情况下基于集合2生成的发射符号,因此,发射符号1中的符号分量D1的位置相对于集合1中的子集S1的位置未发生移位,发射符号2中的符号分量D2的位置相对于集合2中的子集S2的位置未发生移位。
图15示出在进行步骤S440的情况下,集合与发射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图15的示例中,步骤S440的实现方式为上述第二种实现方式或第三种实现方式。
在图15中,集合1与集合2为经过复制(即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S430)的集合。集合1与集合2中均包括第一复数符号,该第一复数符号可以包括多个复数符号。该第一复数符号在集合1中构成的子集如图15中所示的子集S1,该第一复数符号在集合2中构成的子集如图15中所示的子集S2,子集S1与子集S2的时域位置相同,即子集S1与子集S2的起始位置相同,结束位置也相同。
在图15中,发射符号1表示在进行步骤S440的情况下,基于集合1生成的发射符号,发射符号2表示在进行步骤S440的情况下,基于集合2生成的发射符号。发射符号1中的符号分量D1与发射符号2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符号分量D1的起始位置位于发射符号1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符号分量D1的结束位置位于发射符号1的第一参考点之后(即发射符号1的头部),换句话说,符号分量D1的结束位置位于发射符号1的第三参考点之后,如图15所示。符号分量D2的起始位置位于发射符号2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符号分量D2的结束位置位于发射符号2的第二参考点之后。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截取CP的位置,即第二参考点距离第一参考点的距离等于CP的长度,第三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起始位置。其中,发射符号1中的符号分量D1对应于集合1中的子集S1,发射符号2中的符号分量D2对应于集合2中的子集S2。
从图15可以看出,由于发射符号1表示在进行步骤S440的情况下基于集合1生成的发射符号,发射符号2表示在进行步骤S440的情况下基于集合2生成的发射符号,因此,发射符号1中的符号分量D1相对于集合1中的子集S1的位置发生了移位,发射符号2中的符号分量D2相对于集合2中的子集S2的位置发生了移位。
作为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集合可以对应于图15中的集合1,第二集合可以对应于图15中的集合2,第一发射符号可以对应于图15中的发射符号1,第二发射符号可以对应于图15中的发射符号2。
作为一个示例,步骤S440包括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集合对应的第一发射符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第二发射符号的时域结构如图16所示。在图16中,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相同,符号分量D1的起始位置位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符号分量D1的结束位置位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即位于第一发射符号的头部),符号分量D2的起始位置位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符号分量D2的结束位置位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
在图16中,将符号分量D1中位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符号分量记为D11,将符号分量D1中位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符号分量(即位于第三参考点之后的符号分量)记为D12;将符号分量D2中位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符号分量记为D21,将符号分量D2中位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符号分量记为D22。参见图3与图16可知,图16中所示的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1对应于图3中所示的第一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1,图16中所示的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1对应于图3中所示的第二发射符号中的符号分量D2。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时域连续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以及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可以生成时域结构如图16所示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固定CP长度的前提下,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此外,通过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保证该方案的实现,即保证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此外,应理解,通过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第一信号处理与第二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以及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与结束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与之后的位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滤波器的拖尾效应对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扩展的影响。
为了便于理解与描述,本申请中以时域连续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本申请提供的符号处理的方法可以适用于发射端发射的信号流中的任意时域连续的两个发射符号或多个发射符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S440的执行时机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而不同。
在应用场景一中,步骤S840的执行时机可以包括如图6中所示的①、②、③。
可选地,在图13所示实施例中,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步骤S440中的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该步骤S440包括如下操作:对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进行频域处理,获得所述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所述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对所述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所述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进行IFFT,获得所述第一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以及所述第二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对所述第一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以及所述第二集合对应的时域信号进行循环移位,使得所述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所述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本实施例对应于在图11中③所示的时机执行步骤S440。对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进行频域处理,指的是,对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进行DFT。
作为示例,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本申请生成DFT-s-OFDM符号的流程如如图17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对编码比特流进行调制,获得多个调制符号,该调制符号可以称为复数符号,该步骤可以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10。对多个复数符号进行分组,获得多个集合,这个步骤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20。对多个集合进行复数符号的复制操作,该步骤可以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30。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信号进行DFT。将DFT变换之后的M点频域元素映射至M个连续的子载波(图17未画出),发射机在除此M个子载波之外的子载波插零或映射其余信号。在子载波映射之后,再对频域信号进行IFFT变换。对经过IFFT的信号进行循环移位,该步骤可以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40。对经过循环移位的信号添加CP,经过并串转换(P/S),最终获得DFT-s-OFDM符号。对获得的DFT-s-OFDM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以使得调整后的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该步骤可以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50。
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分组可以通过串/并转换(serial/parallel,S/P)实现。
可选地,在图13所示实施例中,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步骤S440中的信号处理包括频域加权,该步骤S440包括如下操作: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获得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对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进行频域加权,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应理解,本实施例中的频域加权可等效为时域符号的循环移位。
本实施例对应于在图11中②所示的时机执行循环移位。
作为示例,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本申请生成DFT-s-OFDM符号的流程包括如下步骤。对编码比特流进行调制,获得多个调制符号,该调制符号可以称为复数符号,该步骤可以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10。对多个复数符号进行分组,获得多个集合,这个步骤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20。对多个集合进行复数符号的复制操作,该步骤可以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30。对经过复制操作之后的信号进行DFT。对DFT变化之后的M点频域元素进行上述频域加权。将进过频域加权之后的M点频域元素映射至M个连续的子载波,发射机在除此M个子载波之外的子载波插零或映射其余信号。在子载波映射之后,再对频域信号进行IFFT变换。对经过IFFT的信号进行循环移位,该步骤可以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40。对经过循环移位的信号添加CP,最终获得DFT-s-OFDM符号。对获得的DFT-s-OFDM符号进行相位调整,以使得调整后的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该步骤可以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450。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频域加权的方式等效实现循环移位。
作为示例,对第一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以及第二集合对应的频域信号进行频域加权时,采用的权值满足如下公式:
C(k,l)=C0(l)·exp(j2πkn0(l)/P)
其中,C(k,l)表示权值。C0(l)与符号编号l相关,在一个发射符号内,其为常数,本申请不限定C0(l)的具体取值。可选地,C0(l)=1。j表示复数符号,即
P的可能取值包括两种,P=Nu或P=M,其中,Nu表示IFFT后符号除CP外的长度,M表示DFT点数。
P的可能取值包括两种,P=Nu或P=M,其中,Nu表示IFFT后符号除CP外的长度,M表示DFT点数。
假设IFFT后的移位值为CP长度,即NCP,l,等效的频域加权的参数取值如下,当P=Nu时,n0(l)=NCP,l;当P=M时,n0(l)=M·NCP,l/Nu。
符号编号为l的发射符号的移位值为当P=Nu时,当P=M时,/>
其中,o1表示累加的起始符号,取值可以是0,1,2等;N1表示初始移位值,N1可以设置。
对应的,可以得到,n0(1)=M·N1/Nu。
可选地,可以通过N1计算n0(1)的取值。
可选地,可以通过协议直接定义n0(1)的取值。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符号编号为l+1的发射符号的等效移位值比符号编号为l的发射符号的等效移位值多NCP,l+1。
可以理解到,因此可得到:
可选地,可以通过协议直接定义NCP,l/Nu的取值。
例如,在现有的NR协议中,一种可能的取值为
在应用场景二中,循环移位在复制操作之后,添加CP之前进行,例如,在图12中④所示的时机进行。
可选地,在图13所示实施例中,发射符号为DFT-s-OFDM符号或SC-QAM符号,步骤S440中的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该步骤S440包括如下操作:直接对步骤S430得到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循环移位,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
本实施例可以对应于在图12中①所示的时机执行循环移位,或者,本实施例可以对应于在图13中④所示的时机执行循环移位。
可选地,在步骤S430为同位置复制操作的实施例中,即步骤S430包括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中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且第一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与第二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相同,其中,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与CP的长度以及符号编号有关。
换句话说,针对每两个时域连续的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可以根据发射符号的符号编号,确定参与复制操作的复数符号的位置。
作为示例,在步骤S430中,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同位置复制操作,其中,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i满足如下公式:
i=A+CLCP(l)
其中,l表示第一集合的符号编号,其中,l=0表示信号流中的第一个发射符号,l=1表示信号流中的第二个发射符号,以此类推。A表示符号编号l为0的集合中的第一子集的时域索引。CLCP(l)表示符号编号为l的第一集合的等效累加CP长度,表示符号编号为o1的发射符号至符号编号为l的发射符号的CP的长度之和在DFT之前的时域向量中的等效长度,其中o1表示累加的起始符号,取值可以是0,1,2等。
符号编号不同的发射符号的CP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示例,符号编号l为的集合的等效累加CP长度CLCP(l)满足如下公式:
其中,M表示DFT点数,Nu表示IFFT后符号除CP外的长度,NCP,o表示符号编号为o的集合在IFFT后的移位值(CP长度),o1表示累加的起始符号,取值可以是0,1,2等,表示向下取整。向下取值可替换为其他取整方式。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流中不同符号编号的发射符号的CP的长度均相同,则在经过复制操作的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中,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i满足如下公式:
i=A+l·LCP
其中,l表示第一集合的符号编号,其中,l=0表示信号流中的第一个发射符号,l=1表示信号流中的第二个发射符号,以此类推。A表示符号编号l为0的集合中的第一子集的时域索引。LCP表示CP的长度在DFT之前的时域向量中的等效长度。
还应理解,在步骤S430中,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与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相同,因此,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i也满足上述如下公式。
应理解,对符号编号为l与l+1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的复制位置(即被复制的符号分量的时域索引),与对符号编号为l+1与l+2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的复制位置不同。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图18为对时域连续的多个时域符号对应的多个集合进行同位置复制操作之后的时域结构示意图。
在图18中,作如下假设:集合1的符号编号为0,集合2的符号编号为1,…,集合6的符号编号5;不同符号编号的集合对应的发射符号的CP的长度相同;符号编号为0的集合1中参与复制操作的子集的时域索引A为0。
如图18所示,集合1与集合2均具有复数符号构成的子集G1,且子集G1在集合1与集合2中的位置相同;集合2与集合3均具有子集G2,且子集G2在集合1与集合2中的位置相同,以此类推。对于集合1与集合2,子集G1的时域索引为0;对于集合2与集合3,子集G2的时域索引为LCP;对于集合3与集合4,子集G3的时域索引为i=A+l·LCP=2LCP;对于集合4与集合5,子集G4的时域索引为i=A+l·LCP=3LCP;对于集合5与集合6,子集G5的时域索引为i=A+l·LCP=4LCP。其中,LCP表示CP的长度在DFT之前的时域向量中的等效长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30包括: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中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且第一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与第二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相同,其中,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即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三参考点之后的位置),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即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三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CP的位置,第三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起始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440中,可以不对第一集合进行循环移位,仅对第二集合进行循环移位。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40中的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对于第一集合的循环移位步长根据CP的长度与第一发射符号的符号编号确定,对于第二集合的循环移位步长根据CP的长度与第二发射符号的符号编号有关。l=0
例如,l表示发射符号的符号编号,假设l=0对应信号流中的第一个发射符号,l=1对应信号流中的第二个发射符号,以此类推。在该假设下,在步骤S440中,符号编号为ll的集合的循环移位步长Z(l)满足如下公式:
其中,Z(0)表示符号编号为0的集合的循环移位步长,表示符号编号为l的集合的等效累加CP长度,表示符号编号为o1的发射符号至符号编号为l的发射符号的CP的长度之和在IFFT之后的时域向量中的等效长度。
符号编号不同的发射符号的CP的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流中不同符号编号的发射符号的CP的长度均相同,符号编号为l的集合的循环移位步长Z(l)满足如下公式:
Z(l)=Z0+l·NCP
其中,Z0表示符号编号为0的集合的循环移位步长,该集合的循环移位步长可以预设值,例如可以为经验值。NCP表示CP的长度在IFFT之后的时域向量中的等效长度。
图19为对时域连续的多个时域符号对应的多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与信号处理(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的示意图。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图19中位于发射符号的时域窗口内的6个发射符号表示由经过步骤S430与步骤S440处理的集合1至集合6生成的时域连续的发射符号。在图19中,不考虑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CP)。图19中,发射符号1至发射符号6的符号编号依次为0,1,…,5。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循环移位,而画出一个发射符号的时域窗口,这个时域窗口仅为了便于理解与描述,不对本申请实施例造成限定。
可以等效地认为,图19中的发射符号1是对图18中的集合1进行信号处理(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得到的发射符号,图19中的发射符号2是对图18中的集合2进行信号处理(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得到的发射符号,等等,图19中的发射符号6是对图18中的集合6进行信号处理(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得到的发射符号。
从图19还可以理解到,符号编号为l+1的发射符号的循环移位步长与符号编号ll为的发射符号的循环移位步长相差一个CP长度。这里假设不同符号编号的发射符号的CP长度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生成DFT-s-OFDM符号与SC-QAM符号。此外,本申请还可以应用于生成参考信号,例如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等参考信号。
对于DFT-s-OFDM波形,参考信号通常在频域生成并直接进行子载波映射。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当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复制操作在计算将参考信号频域序列变换至时域的采样值之后执行。
考虑到参考信号用于估计信道,为了保证信道性能,不希望参考信号中包含其它符号的时域采样点。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发射符号x为参考信号,发射符号x之前与之后的发射符号均为非参考信号,则对于发射符号x之前的发射符号(包括该参考信号x),在步骤S430中采用前向复制,对于该发射符号x之后的参考信号(包括该参考信号x),在步骤S430中采用后向复制。
可选地,在上述后向复制的各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射符号可以为参考信号,第二发射符号为非参考信号。
例如,第一发射符号为DMRS。
可选地,在上述前向复制的各个实施例中,第一发射符号为非参考信号,第二发射符号可以为参考信号。
例如,第二发射符号为DMRS。
在本实施例中,既可以实现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又可以保证参考信号的完整性。
图20示出3个发射符号(1,2,3)的时域结构示意图,其中,发射符号2为DMRS,发射符号1与发射符号2为非参考信号,发射符号2对应的集合2与发射符号1对应的集合1之间的复制关系是前向复制,发射符号2对应的集合2与发射符号3对应的集合3之间的复制关系是后向复制。
从图20可知,发射符号2中起始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R12被复制到发射符号1中,复制到发射符号1中的符号分量R12的起始位置为发射符号1的第三参考点,发射符号2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R11被复制到发射符号1中,复制到发射符号1中的符号分量R11的结束位置为发射符号1的第一参考点。发射符号2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R21被复制到发射符号3中,复制到发射符号3中的符号分量R21的结束位置为发射符号3的第二参考点,发射符号2中起始位置为第三参考点的符号分量R22被复制到发射符号3中,复制到发射符号3中的符号分量R22的起始位置为发射符号3的第二参考点。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CP的位置,第三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起始位置(CP的结束位置),如图20所示。
如图20所示,发射符号2与发射符号1的复制关系是前向复制,即将DMRS中的符号分量R11与R12向复制到符号1中,以此类推,将发射符号1中的符号分量D0复制到符号1之前的符号(图20中未示出)中;DMRS与发射符号3的复制关系是后向复制,即将DMRS中的符号分量R21与R22复制到发射符号3中,以此类推,将发射符号3中的符号分量复制到发射符号2之后的符号(图20中未示出)中。
应理解,本实施例既可以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又可以保证参考信号的准确性,从而可以保证信道性能。
在存在时域连续的两个或多个发射符号均为参考信号的情况下,本申请提出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得到多个复数符号。
步骤2),将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多个集合中包括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第一集合对应第一发射符号,第二集合对应第二发射符号,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第一发射符号位于第二发射符号之前,第一集合中的第一子集中的复数符号与第二集合中的第二子集中的复数符号相同。
例如,第一集合对应的时域向量与第二集合对应的时域向量相同。
步骤3),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生成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
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步骤4),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
可选地,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对应的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例如,为DMRS。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没有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当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对应的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时,可以在保证参考信号的准确性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参考信号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
基于上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时域连续的两个发射符号对应的两个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以及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的信号处理,可以生成时域结构如图3所示的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固定CP长度的前提下,实现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此外,通过对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可以保证该方案的实现,即保证符号间的保护间隔的灵活配置的实现。
在本申请中,通过对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从而可以实现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配置保护间隔的长度。
应理解,除了本文提供的实施例,其它任何可以生成时域结构如图3所示的发射符号的方案也均落入本申请保护范围。
本文中描述的各个实施例可以为独立的方案,也可以根据内在逻辑进行组合,这些方案都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执行主体既可以是终端设备或者可用于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或者可用于网络设备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
上文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下文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实施例。应理解,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相互对应,因此,未详细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见上文方法实施例,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图21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符号处理的装置2100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210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该装置2100可以包括如下单元。
获取单元2110,用于得到多个复数符号。
分组单元2120,用于将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其中,每个集合对应一个发射符号,多个集合中包括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集合以及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集合,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第一发射符号位于第二发射符号之前。
复制单元2130,用于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中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在第一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与在第二集合中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相同。
信号处理单元2140,用于在复制操作之后,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该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该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符号生成单元2150,用于基于经过信号处理之后的信号,生成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
相位调整单元2160,用于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相位调整单元2160,具体用于:基于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的尺寸、循环前缀的长度、频率资源位置、子载波中心位置、子载波间隔、采样间隔、发射符号周期、发射符号索引。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相位调整单元2160,具体用于:基于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公式:
或,/>
其中,f0表示子载波中心位置,Δf表示子载波间隔,T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持续时间,N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采样点个数,l表示发射符号索引,j表示复数符号,N表示IFFT的尺寸。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相位调整单元2160,具体用于:对第一发射符号除以相位补偿因子;或,对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相位补偿因子;或,对第一发射符号乘以第一相位因子,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第二相位因子,第一相位因子和第二相位因子之间的相位差为相位补偿因子。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第二发射符号为非参考信号。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射符号为非参考信号,第二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
因此,本申请在CP长度固定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实现灵活配置符号间的保护间隔,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配置保护间隔的长度。
可选地,当该装置2100应用于应用场景一,作为示例,如图22所示,符号生成单元2150可以包括DFT子单元、子载波映射子单元、IFFT子单元、添加CP子单元。
在图22中,信号处理单元2140位于复制单元2130与符号生成单元2150之间,这种情形下的信号处理单元2140可以称为循环移位单元。
可选地,信号处理单元2140可以位于符号生成单元2150中。
例如,信号处理单元2140位于DFT子单元与IFFT子单元之间,这种情形下,信号处理单元2140可以称为频域加权单元。
再例如,信号处理单元2140位于IFFT子单元与添加CP子单元之间,这种情形下,信号处理单元2140可以称为循环移位单元。
可选地,当该装置2100应用于应用场景二,作为示例,如图23所示,符号生成单元2150可以包括添加CP子单元、上采样子单元与滤波子单元。这种情形下,信号处理单元2140可以称为循环移位单元。
可选地,作为该装置2100的另一种实施例,获取单元2110,用于得到多个复数符号。分组单元2120,用于将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多个集合中包括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第一集合对应第一发射符号,第二集合对应第二发射符号,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第一发射符号位于第二发射符号之前,第一集合中的第一子集中的复数符号与第二集合中的第二子集中的复数符号相同;信号处理单元2140,用于对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信号处理使得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符号生成单元2150,用于基于经过信号处理之后的信号,生成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相位调整单元2160,用于对第一发射符号和/或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述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射符号与第二发射符号均为参考信号。
可选地,获取单元2110、分组单元2120、复制单元2130、信号处理单元2140、符号生成单元2150、相位调整单元2160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实现,还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方式实现。另外,获取单元2110、分组单元2120、复制单元2130、信号处理单元2140、符号生成单元2150、相位调整单元2160也可以分别为不同的芯片,也可以集成在一个芯片或集成电路上。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获取单元2110、分组单元2120、复制单元2130、信号处理单元2140、符号生成单元2150、相位调整单元2160均可采用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实现。
如图2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符号处理的装置2400。装置2400包括处理器2410、存储器2420和收发器2430,存储器2420中存储有程序,处理器2410用于执行存储器2420中存储的程序,对存储器2420中存储的程序的执行,使得装置2400用于执行上文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芯片。该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
当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图25示出了一种简化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便于理解和图示方便,图25中,终端设备以手机作为例子。如图25所示,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种类的终端设备可以不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说明,图25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终端设备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的处理单元。
如图25所示,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单元2510和处理单元2520。收发单元2510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2520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地,可以将收发单元25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25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25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收发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252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收发单元2510用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关的收发操作。例如,收发单元2510用于发送或接收DFT-s-OFDM符号或SC-QAM符号。
应理解,图25仅为示例而非限定,上述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的终端设备可以不依赖于图25所示的结构。
当该通信装置为芯片时,该芯片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或通信接口;处理单元可以为该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芯片。该通信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当该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时,例如为基站。
图26示出了一种简化的基站结构示意图。基站包括2610部分以及2620部分。2610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2620部分主要用于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2610部分通常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2620部分通常是基站的控制中心,通常可以称为处理单元,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侧的处理操作。
2610部分的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或收发器等,其包括天线和射频单元,其中射频单元主要用于进行射频处理。可选地,可以将2610部分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2610部分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2620部分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单板,每个单板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处理器用于读取和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以及对基站的控制。若存在多个单板,各个单板之间可以互联以增强处理能力。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或者是多个单板共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或者是多个单板同时共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2620部分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2610部分用于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关的收发操作。例如,2610部分用于发送或接收DFT-s-OFDM符号或SC-QAM符号。
应理解,图26仅为示例而非限定,上述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的网络设备可以不依赖于图26所示的结构。
当该通信装置为芯片时,该芯片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通信接口;处理单元为该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包括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式设备、可穿戴设备或计算设备。作为示例,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或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终端设备可以是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用于与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也可以用于与一个或多个具有部分终端功能的基站进行通信(比如宏基站与微基站,如接入点,之间的通信)。网络设备可以称为基站。基站可能有多种形式,比如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和接入点等。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到的网络设备可以是新空口(new radio,NR)中的基站,也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中的节点B(nodeB,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节点B(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其中,5G NR中的基站还可以称为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或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B,gNB)。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
上述提供的任一种通信装置中相关内容的解释及有益效果均可参考上文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该应用层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另外,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7)
1.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得到多个复数符号;
将所述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其中,每个集合对应一个发射符号,所述多个集合中包括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集合以及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集合,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位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之前;
对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中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其中,在所述第一集合中所述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与在所述第二集合中所述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相同;
在所述复制操作之后,对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生成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
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所述信号处理使得所述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所述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所述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所述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所述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
基于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的尺寸、循环前缀的长度、频率资源位置、子载波中心位置、子载波间隔、采样间隔、发射符号周期、发射符号索引。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公式:
或,/>
其中,f0表示子载波中心位置,Δf表示子载波间隔,T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持续时间,N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采样点个数,l表示发射符号索引,j表示复数符号,N表示IFFT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除以相位补偿因子;
对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所述相位补偿因子;
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乘以第一相位因子,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第二相位因子,所述第一相位因子和所述第二相位因子之间的相位差为所述相位补偿因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为非参考信号;或,
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为非参考信号,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或,
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所述第二发射符号均为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DFT-S-OFDM符号。
7.一种符号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得到多个复数符号;
将所述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所述多个集合中包括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所述第一集合对应第一发射符号,所述第二集合对应第二发射符号,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位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之前,所述第一集合中的第一子集中的复数符号与所述第二集合中的第二子集中的复数符号相同;
对所述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生成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所述第二发射符号;
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所述信号处理使得所述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所述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所述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所述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所述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所述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
基于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的尺寸、循环前缀的长度、频率资源位置、子载波中心位置、子载波间隔、采样间隔、发射符号周期、发射符号索引。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公式:
或,/>
其中,f0表示子载波中心位置,Δf表示子载波间隔,T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持续时间,N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采样点个数,l表示发射符号索引,j表示复数符号,N表示IFFT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除以相位补偿因子;
对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所述相位补偿因子;
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乘以第一相位因子,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第二相位因子,所述第一相位因子和所述第二相位因子之间的相位差为所述相位补偿因子。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均为解调参考信号。
13.一种符号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得到多个复数符号;
分组单元,用于将所述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其中,每个集合对应一个发射符号,所述多个集合中包括对应于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集合以及对应于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集合,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位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之前;
复制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进行复制操作,使得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中均具有第一复数符号,其中,在所述第一集合中所述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与在所述第二集合中所述第一复数符号所构成的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的时域索引相同;
信号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复制操作之后,对所述第一集合与所述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所述信号处理使得所述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所述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所述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符号生成单元,用于基于经过所述信号处理之后的信号,生成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
相位调整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所述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所述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调整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的尺寸、循环前缀的长度、频率资源位置、子载波中心位置、子载波间隔、采样间隔、发射符号周期、发射符号索引。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调整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公式:
或,/>
其中,f0表示子载波中心位置,Δf表示子载波间隔,T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持续时间,N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采样点个数,l表示发射符号索引,j表示复数符号,N表示IFFT的尺寸。
17.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调整单元,具体用于:
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除以相位补偿因子;或,
对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所述相位补偿因子;或,
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乘以第一相位因子,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第二相位因子,所述第一相位因子和所述第二相位因子之间的相位差为所述相位补偿因子。
18.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为非参考信号;或,
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为非参考信号,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为参考信号;或,
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所述第二发射符号均为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DFT-S-OFDM符号。
19.一种符号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得到多个复数符号;
分组单元,用于将所述多个复数符号分为多个集合,所述多个集合中包括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所述第一集合对应第一发射符号,所述第二集合对应第二发射符号,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时域连续,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位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之前,所述第一集合中的第一子集中的复数符号与所述第二集合中的第二子集中的复数符号相同;
信号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集合与第二集合进行信号处理,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包括循环移位或频域加权,所述信号处理使得所述第一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一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的第一参考点之后的位置,以及使得所述第二子集的起始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前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子集的结束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第二参考点之后的位置,所述第一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结束位置,所述第二参考点表示发射符号的截取循环前缀的位置;
符号生成单元,用于基于经过所述信号处理之后的信号,生成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
相位调整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调整后的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所述第一参考点的符号分量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中结束位置为所述第二参考点的符号分量相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调整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以下一项或多项信息,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的尺寸、循环前缀的长度、频率资源位置、子载波中心位置、子载波间隔、采样间隔、发射符号周期、发射符号索引。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调整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和/或所述第二发射符号进行相位调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的相位差满足以下任意一项公式:
或,/>
其中,f0表示子载波中心位置,Δf表示子载波间隔,T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持续时间,Ncp,l表示第l个发射符号的循环前缀的采样点个数,l表示发射符号索引,j表示复数符号,N表示IFFT的尺寸。
23.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位调整单元,具体用于:
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除以相位补偿因子;或,
对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所述相位补偿因子;或,
对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乘以第一相位因子,所述第二发射符号乘以第二相位因子,所述第一相位因子和所述第二相位因子之间的相位差为所述相位补偿因子。
24.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符号与所述第二发射符号均为解调参考信号。
2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对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的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9/114462 WO2021081831A1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00431A CN114600431A (zh) | 2022-06-07 |
CN114600431B true CN114600431B (zh) | 2023-08-04 |
Family
ID=75715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101423.3A Active CN114600431B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63697A1 (zh) |
EP (1) | EP4030713A4 (zh) |
CN (1) | CN114600431B (zh) |
WO (1) | WO202108183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87682B (zh) * | 2019-07-02 | 2022-08-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
CN115776430A (zh) * | 2021-09-07 | 2023-03-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US20230123276A1 (en) * | 2021-10-18 | 2023-04-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 processing for higher bands |
WO2024041522A1 (zh) * | 2022-08-26 | 2024-02-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号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78341A (zh) * | 2000-11-29 | 2004-02-25 | ����ɭ�绰�ɷ�����˾ | 电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
WO2008056901A1 (en) * | 2006-11-10 | 2008-05-15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Transmitter for extending guard interval for individual user equipment in ofdma systems |
CN105745889A (zh) * | 2014-10-28 | 2016-07-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注册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8965187A (zh) * | 2018-06-14 | 2018-12-07 |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循环前缀去除方法及装置 |
CN109428846A (zh) * | 2017-08-25 | 2019-03-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号传输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61591B2 (en) * | 2006-03-20 | 2011-06-14 | Fujitsu Limited |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transmitters and methods |
WO2010079757A1 (ja) * | 2009-01-08 | 2010-07-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EP2317712B1 (en) * | 2009-10-28 | 2012-09-19 | STMicroelectronics Srl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hannel estimation and corresponding program product |
US9350573B2 (en) * | 2010-12-23 | 2016-05-24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discontinuities between waveform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30107785A1 (en) * | 2011-11-02 | 2013-05-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cking loop enhancements for mitigating signal interference and adjusting signal power |
WO2016182394A1 (ko) * | 2015-05-13 | 2016-11-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CN106470064B (zh) * | 2015-08-21 | 2021-07-30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发送分集方法及设备 |
CN114285540B (zh) * | 2015-09-07 | 2024-07-26 | 凝聚技术公司 | 使用正交时间频率空间调制的多路存取 |
US10200994B2 (en) * | 2016-05-20 | 2019-02-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on-equal bit allocation for coexistence with scaled numerology systems |
CN107770110A (zh) * | 2016-08-19 | 2018-03-06 | 弥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非连续帧的发送方法、信道补偿方法 |
CN117061077A (zh) * | 2017-05-05 | 2023-11-14 |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 物理控制信道结构 |
EP3714581B1 (en) * | 2017-11-24 | 2022-09-2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A processing device for a network access node for generating phase compensated modulation symbols |
WO2021181278A1 (en) * | 2020-03-10 | 2021-09-16 | Ntwine, Llc | Bandwidth constrain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frequency dom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
2019
- 2019-10-30 CN CN201980101423.3A patent/CN114600431B/zh active Active
- 2019-10-30 WO PCT/CN2019/114462 patent/WO2021081831A1/zh unknown
- 2019-10-30 EP EP19950696.5A patent/EP4030713A4/en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4-29 US US17/733,783 patent/US20220263697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78341A (zh) * | 2000-11-29 | 2004-02-25 | ����ɭ�绰�ɷ�����˾ | 电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
WO2008056901A1 (en) * | 2006-11-10 | 2008-05-15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Transmitter for extending guard interval for individual user equipment in ofdma systems |
CN105745889A (zh) * | 2014-10-28 | 2016-07-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注册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9428846A (zh) * | 2017-08-25 | 2019-03-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号传输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8965187A (zh) * | 2018-06-14 | 2018-12-07 |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循环前缀去除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263697A1 (en) | 2022-08-18 |
CN114600431A (zh) | 2022-06-07 |
EP4030713A4 (en) | 2022-10-05 |
EP4030713A1 (en) | 2022-07-20 |
WO2021081831A1 (zh) | 2021-05-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102417B2 (ja) | 基準信号を伝送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 |
CN114600431B (zh) |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 |
CN104823402B (zh) | 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设备内执行多载波调制的方法 | |
CN107370701B (zh) | 传输信号的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 |
CN107949991B (zh) | 一种信号发送或接收方法和设备 | |
CN111200572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02960038B (zh) | 在单载波通信系统中的待发送信号 | |
US11770281B2 (en) | Symbol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12187690B (zh) |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 |
US11943086B2 (en) | Symbol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11835669A (zh) |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 |
CN107615847A (zh) |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14556875B (zh) | 符号处理的方法与装置 | |
CN110971554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KR20210108151A (ko) |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이의 채널 추정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