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94299B - 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 Google Patents
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94299B CN107094299B CN201610091390.7A CN201610091390A CN107094299B CN 107094299 B CN107094299 B CN 107094299B CN 201610091390 A CN201610091390 A CN 201610091390A CN 107094299 B CN107094299 B CN 1070942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layer
- rlc
- rlc layer
- data distrib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1—Inter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r service data unit [SDU] definitions; Interfaces between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增设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获取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括:在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领域中的接入网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背景技术
基于集中化、协作化、云架构以及绿色的无线接入网(C-RAN,Centralized、Cooperative、Cloud&Clean-Radio Access Network)云平台的下一代前传接口(NGFI,NextGeneration Fronthaul Interface)网络架构针对2G/3G/4G和5G多样的场景,通过灵活的前传(fronthaul)接口完成各种场景的覆盖。如图1所示,无线云中心(RCC,Radio CloudCenter)完成大数据运算,然后把指令发送给远端射频系统(RRS,Remote Radio System),RRS在RCC运算结果的基础上完成对应空口的资源分配。同样,每个RRS对从空口采集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后上报给RCC。RCC和RRS之间采用灵活的连接方式,为了降低RCC和RRS之间数据传输压力,RCC和RRS之间的功能可以灵活划分,RCC和RRS之间通过传输网络连接C-RAN。RCC和RRS之间的网络连接引入了较大的时延,参照目前支持的基于长期演进的语音业务(VoLTE,Voice over Long Term Evolution)的传输网时延和抖动的性能指标,最大单向时延大概为1.5ms左右,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与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层之间的单向时延一般不超过10us,并且MAC层从发送数据请求(Data Req),到收到RLC层的数据(Data)整个过程的时延一般在300us内。显然,传统或者理想传输网络的fronthaul下的RLC/MAC功能划分方式无法适用于NGFI网络架构上。
需要根据RCC-RRS之间非理想的fronthaul的传输特性对协议栈功能进行重新划分,以适应RCC-RRS之间采用非理想传输网络时的各种性能指标。
同时,5G网络中还会保留传统的一体化基站架构,即类似于RCC-RRS之间采用理想的fronthaul传输网络,这种基站架构不需要对协议栈架构做功能的重新划分。
针对5G网络中理想和非理想fronthaul传输网络共存的无线网络架构,需要重新设计接入网协议栈架构,以可以自适应的适配于不同的网络架构。如何重新设计接入网协议栈架构以自适应的适配于不同的网络架构目前尚未解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增设数据分布重排模块;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获取控制信息;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将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无线链路控制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无线资源控制RRC层的配置信令;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配置信令选择是否生成所述中心RLC层或者所述远端RLC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配置信令选择是否生成所述中心RLC层或者所述远端RLC层,包括:
当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生成所述中心RLC层;
当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生成所述远端RLC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增设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包括:
在所述PDCP层和所述RLC层之间增设数据分布重排层,所述数据分布重排层对应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的功能;或者,
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或者所述RLC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时,所述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包括:
在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PDCP分组数据单元PDU并转发至所述RLC层,收到所述RLC层上报的PDCP PDU后对所述PDCP PDU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时,所述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包括:
在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到PDCP层发送的RLC业务数据单元SDU,启动所述RLC层进行数据的分发处理;所述RLC层按照接收到的一个或者多个媒体接入控制MAC请求,进行RLC PDU的发送;当所述RLC层接收到MAC层上报的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通过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上报给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时,所述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包括:
在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到PDCP层发送的RLC SDU,按照MAC指示的数据分发结果分别给对应的RLC层分发数据;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从多个RLC层接收到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增设区间媒体接入控制模块;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获取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区间媒体接入控制模块向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发送所述控制信息;
所述控制信息包括:在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
一种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所述接入网架构包括:数据分布重排模块、PDCP层、RLC层;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用于获取控制信息;以及,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接入网架构还包括:RRC层;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RRC层的配置信令;根据所述配置信令选择是否生成所述中心RLC层或者所述远端RLC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时,生成所述中心RLC层;当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时,生成所述远端RLC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以数据分布重排层的形式设置在所述PDCP层和所述RLC层之间;或者,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或者所述RLC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还用于在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接收PDCP PDU并转发至所述RLC层,收到所述RLC层上报的PDCP PDU后对所述PDCP PDU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还用于在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接收到PDCP层发送的RLC SDU,启动所述RLC层进行数据的分发处理;
所述RLC层,用于按照接收到的一个或者多个媒体接入控制MAC请求,进行RLC PDU的发送;当接收到MAC层上报的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通过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上报给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接收到PDCP层发送的RLC SDU,按照MAC指示的数据分发结果分别给对应的RLC层分发数据;从多个RLC层接收到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接入网架构还包括:区间媒体接入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发送所述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括:在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增设数据分布重排模块,通过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获取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括:在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并且,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RRC层根据网络侧的传输状态生成的配置信令;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配置信令选择是否生成所述中心RLC层或者所述远端RLC层。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接入网协议栈架构,通过初始的配置信令对协议栈功能架构进行选择,从而更好地适配网络架构,同时,本发明实施例增加了新的协议功能,并且该新增的协议功能可以进行灵活的控制,既可以做为一个协议层,也可以做为上下两层协议的一个功能。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协议架构可以完全适配于不同的接入网架构。并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能够快速支撑海量用户;兼容性也较好,能够兼容3G/4G/5G网络。
附图说明
图1为NGFI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接入网协议栈架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接入网协议栈架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传统的接入网络架构为理想传输的fronthaul架构,或者是一体化的架构(即整个接入网的Layer1/Layer2/Layer3都在基站上),5G中引入了分布式网络架构,例如RCC-RRS分布式架构,并且RCC-RRS之间的传输可以是理想传输网络,也可以是非理想的传输网络。为了同时适配这两种网络架构,需要对协议栈架构进行定义。
针对5G无线接入网络为分布式架构的需求,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该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协议栈架构进行实现,通过对协议栈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义,并通过信令配置对新定义的功能进行启动和关闭,从而实现接入网协议栈能够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示例增设了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如图2所示,所述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通过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获取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括:在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增设区间媒体接入控制模块;所述通过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获取控制信息,包括:通过所述区间媒体接入控制模块向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发送所述控制信息。
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接入网协议栈架构示意图一,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入网协议栈架构基于已有的接入网协议栈方案进行设计,控制面(Control Plane)为RRC,用户面(User Plane)为PDCP/RLC/MAC/PHY。针对分布式网络架构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如下设置:
1、新增区间媒体接入控制(InterCell MAC)模块,主管实时性高于RRC的控制。
2、新增数据分布重排(DDR,Data Distribution&Reordering)模块,主管无线承载(RB,Radio Bearer)数据的分发、接收和RLCcenter/RLCremote的控制。这里,RLCcenter是指中心RLC层,RLCremote是指远端RLC层。
3、RRC新增空口信令功能,根据不同的接入网架构,对PDCP/RLC或者DDR功能进行灵活配置,以自适应于理想和非理想的接入网架构。
此外,如图1虚线框图所示,RLCcenter和RLCremote实体功能相同,且都与现在RLC协议实体功能相同,RLCcenter和RLCremote互斥出现(Mutually-exclusive RLC Entity),即存在RLCcenter时,不会存在RLCremote,同理,存在RLCremote时,不会存在RLCcenter。RLCcenter/RLCremote、MAC和PHY协议功能实体随着协议版本的改变而改变。本发明实施例将协议功能实体也称作层,例如,MAC协议功能实体还可以称为MAC层。
参照图3,InterCell MAC模块:除了对intraCell MAC的控制功能(图1中的MAC协议功能实体)进行控制外,增加对DDR的控制功能,主要包括通知DDR在每个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等。
参照图3,DDR模块:主要完成从PDCP层接收的数据向RLCcenter/RLCremote上的分发、从RLCcenter/RLCremote接收数据重组后按序递交给PDCP层,以及对RLCcenter/RLCremote的控制。发送数据时DDR模块根据MAC层提供的数据字节大小,给每个RLCremote上分发数据。接收数据时,DDR模块把多个RLCremote上的接收的数据进行重组,按序递交给PDCP层。DDR模块接收RRC层的配置信令,选择是否需要生成RLCcenter或者RLCremote协议功能实体。
RRC新增空口信令:根据网络侧是否是理想传输,RRC产生RLCcenter/RLCremote的配置信令,并发送给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这里,理想传输是指是一体化的基站,协议栈没有被分隔开,或者尽管分割开了,传输是光纤直连,传输时延与目前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传输时延在一个数量级上,或者是其他实时性满足协议栈协议实体间数据交互要求的传输,反之,则为非理想传输。如果是理想传输,RRC配置DDR只有RLCcenter协议功能实体,没有RLCremote协议功能实体。如果是非理想传输,RRC配置DDR只有RLCremote协议功能实体,没有RLCcenter协议功能实体。这里,基站侧和终端侧保持信令的一致性。
对应于上述设置的第3点,在步骤20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RRC层根据网络侧的传输状态生成的配置信令;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配置信令选择是否生成所述中心RLC层或者所述远端RLC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增设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包括:
在所述PDCP层和所述RLC层之间增设数据分布重排层,所述数据分布重排层对应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的功能;或者,
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或者所述RLC层。
这里,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配置信令选择是否生成所述中心RLC层或者所述远端RLC层,包括:
当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生成所述中心RLC层;
当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生成所述远端RLC层。
步骤202: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时,所述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包括:
在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PDCPPDU并转发至所述RLC层,收到所述RLC层上报的PDCP PDU后对所述PDCP PDU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时,所述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包括:
在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到PDCP层发送的RLC SDU,启动所述RLC层进行数据的分发处理;所述RLC层按照接收到的一个或者多个MAC请求,进行RLC PDU的发送;当所述RLC层接收到MAC层上报的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通过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上报给所述PDCP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时,所述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包括:
在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到PDCP层发送的RLC SDU,按照MAC指示的数据分发结果分别给对应的RLC层分发数据;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从多个RLC层接收到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
具体地,DDR模块可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一个独立的协议层,相当于在传统的PDCP/RLC协议功能实体间新增加了DDR协议功能实体。第二种形式为:做为PDCP或者RLC(RLCcenter/RLCremote)协议功能实体的一个新增功能。
对于第一种方式,协议栈的总体架构图如图3中除去三个实粗线框及其附属说明文字的形式。如图4所示。在图4中的个协议功能实体如以上所描述标尺不变。
对于第二种方式,如图3所示三个粗线线框所表示的:The componets for Idealfronthaul:PDCP+DDR、The componets for Ideal fronthaul:DDR+RLC、The componetsfor Non-ideal fronthaul。三种框图标识了RRC信令配置DDR后,对协议栈功能的三种组合配置:
The componets for Ideal fronthaul:PDCP+DDR:DDR模块做为PDCP层的一个新增功能,DDR模块与PDCP层保持已有的接口不变,即接收PDCP PDU,并转发给RLC层,收到各RLC层上报的来的PDCP PDU,按序递交给PDCP层。DDR模块不改变目前协议上已有的PDCP协议功能,仅仅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存在于PDCP协议功能实体中。
The componets for Ideal fronthaul:DDR+RLC:DDR模块作为RLC层的一个新增功能,因为是理想传输,DDR模块与RLC层(RLCcenter,此时RLCremote协议实体不存在)协议实体合二为一,此种情况下DDR模块与RLC层一一对应,DDR模块的数据收发和排序功能直接按照一个RLC协议功能实体处理即可,相当于数据透传。DDR模块接收到高层(即PDCP层)发送来的RLC SDU,直接启动RLC协议功能实体进行数据的发送处理;RLC协议功能实体按照接收到的一个或者多个MAC请求,完成RLC PDU的发送。当RLC协议功能实体收到底层(即MAC层)上报的数据后,重组排序完后,交给DDR模块上报给PDCP层。DDR模块不改变目前协议上已有的RLC协议功能,仅仅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存在于RLC协议功能实体中。
The componets for Non-ideal fronthaul:DDR模块作为RLC层的一个新增功能,因为是非理想传输,DDR模块与RLC层(RLCremote,此时RLCcenter协议实体不存在)协议分布式存在,DDR模块存在于集中点,RLC协议功能实体存在于远端,此种情况下一个DDR模块对应若干个RLC协议功能实体,DDR模块的数据收发和排序功能直接按照多个RLC协议功能实体处理。DDR模块接收到高层(即PDCP层)发送来的RLC SDU,按照MAC层指示的数据分发结果分别给对应的RLC层分发数据;每个RLC协议功能实体对应一个MAC协议功能实体,DDR模块从多个RLC协议功能实体上收到数据,重组后按序递交给PDCP层。DDR模块不改变目前协议上已有的RLC协议功能,仅仅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存在于RLC协议功能实体中。
本发明实施例中,DDR模块与RLCcenter/RLCremote的控制关系:对于网络侧,如图3所示,协议栈的一种分割点在DDR模块和RLCcenter/RLCremote处。在理想传输情况下,接收到RRC层的信令配置后,DDR模块只在集中点生成设成一个RLC(RLCcenter,此时RLCremote协议实体不存在)协议功能实体。在非理想传输情况下,DDR模块根据RRC层的信令配置在指定的若干个远端生成RLC(RLCremote,此时RLCcenter协议实体不存在)协议功能实体。
对于UE侧,不存在分布式架构,收到网络侧发送的RRC信令配置后,DDR模块在本地生成与网络侧一致的RLC协议功能实体以完成对等层间的数据收发。
本发明实施例中,InterCell MAC模块与DDR模块的控制关系:
1)对于网络侧:如图3所示,InterCell MAC模块给DDR模块提供主要包括通知DDR模块在每个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控制信息等。如果DDR模块能够独立获得每个空口通道上的数据吞吐量,则DDR模块自行完成,不需要InterCell MAC模块提供用户空口通道上的数据吞吐量。如果DDR模块能够通过RRC或者其他方式发获取空口链路控制信息,则DDR模块自行完成,不需要InterCell MAC模块提供空口链路信息。
其他控制信息只要DDR模块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则不需要InterCell MAC模块提供。
2)对于终端侧:因为不存在分布式架构,可以通过InterCell MAC模块进行控制,也可以通过RRC进行控制。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包括: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PDCP层52、RLC层53;所述RLC层53具体为中心RLC层531或远端RLC层532。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用于获取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括:在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将从PDCP层52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531/远端RLC层532,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531/远端RLC层532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52。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接入网架构还包括:RRC层54;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还用于接收所述RRC层54根据网络侧的传输状态生成的配置信令;根据所述配置信令选择是否生成所述中心RLC层531或者所述远端RLC层532。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还用于当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时,生成所述中心RLC层531;当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时,生成所述远端RLC层532。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对应的功能以数据分布重排层的形式设置在所述PDCP层52和所述RLC层53之间;或者,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52或者所述RLC层53。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52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还用于在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接收PDCP PDU并转发至所述RLC层53,收到所述RLC层53上报的PDCP PDU后对所述PDCP PDU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52。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53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还用于在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接收到PDCP层52发送的RLC SDU,启动所述RLC层53进行数据的分发处理;
所述RLC层53,用于按照接收到的一个或者多个媒体接入控制MAC请求,进行RLCPDU的发送;当接收到MAC层上报的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通过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上报给所述PDCP层52。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53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还用于在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接收到PDCP层52发送的RLC SDU,按照MAC指示的数据分发结果分别给对应的RLC层53分发数据;从多个RLC层53接收到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52。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接入网架构还包括:区间媒体接入控制模块55,用于向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51发送所述控制信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5所示的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中的各功能实体的实现可参照前述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实施例的相关描述而理解。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发明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布式网络架构,增设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获取控制信息;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将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无线链路控制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所述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
其中,当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生成所述中心RLC层;当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生成所述远端RLC层;
多个所述远端RLC层分别设置在基站的多个远端功能实体;所述中心RLC层设置在所述基站的中心功能实体;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无线资源控制RRC层的配置信令;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根据所述配置信令选择是否生成所述中心RLC层或者所述远端RLC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设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包括:
在所述PDCP层和所述RLC层之间增设数据分布重排层,所述数据分布重排层对应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的功能;或者,
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时,所述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包括:
在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PDCP分组数据单元PDU并转发至所述RLC层,收到所述RLC层上报的PDCP PDU后对所述PDCP PDU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时,所述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包括:
在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到PDCP层发送的RLC业务数据单元SDU,启动所述RLC层进行数据的分发处理;所述RLC层按照接收到的一个或者多个媒体接入控制MAC请求,进行RLC PDU的发送;当所述RLC层接收到MAC层上报的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通过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上报给所述PDCP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时,所述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包括:
在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接收到PDCP层发送的RLC SDU,按照MAC指示的数据分发结果分别给对应的RLC层分发数据;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从多个RLC层接收到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增设区间媒体接入控制模块;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获取控制信息,包括:
所述区间媒体接入控制模块向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发送所述控制信息;
所述控制信息包括:在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
8.一种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分布式网络架构,所述接入网架构包括:数据分布重排模块、PDCP层、RLC层;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用于获取控制信息;以及,根据所述控制信息将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发至中心RLC层/远端RLC层,以及将从所述中心RLC层/所述远端RLC层接收到的数据重组排序后发送至所述PDCP层;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还用于:当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时,生成所述中心RLC层;当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时,生成所述远端RLC层;
其中,多个所述远端RLC层分别设置在基站的多个远端功能实体;所述中心RLC层设置在所述基站的中心功能实体;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架构还包括:RRC层;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RRC层的配置信令;根据所述配置信令选择是否生成所述中心RLC层或者所述远端RLC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以数据分布重排层的形式设置在所述PDCP层和所述RLC层之间;或者,
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PDCP层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还用于在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接收PDCP PDU并转发至所述RLC层,收到所述RLC层上报的PDCP PDU后对所述PDCP PDU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还用于在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接收到PDCP层发送的RLC SDU,启动所述RLC层进行数据的分发处理;
所述RLC层,用于按照接收到的一个或者多个媒体接入控制MAC请求,进行RLC PDU的发送;当接收到MAC层上报的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通过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上报给所述PDCP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对应的功能设置在所述RLC层时,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网络侧的传输状态为非理想传输的状态下,接收到PDCP层发送的RLC SDU,按照MAC指示的数据分发结果分别给对应的RLC层分发数据;从多个RLC层接收到数据后,对所述数据进行重组排序并发送至所述PDCP层。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的接入网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架构还包括:区间媒体接入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数据分布重排模块发送所述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括:在空口通道上分发的数据字节长度、空口小区切换时的空口链路信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91390.7A CN107094299B (zh) | 2016-02-18 | 2016-02-18 | 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
EP16890408.4A EP3419248B1 (en) | 2016-02-18 | 2016-12-30 | Data processing method self-adaptive to 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s, 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
US16/077,967 US11265730B2 (en) | 2016-02-18 | 2016-12-30 |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dapted to 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
PCT/CN2016/113861 WO2017140184A1 (zh) | 2016-02-18 | 2016-12-30 | 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91390.7A CN107094299B (zh) | 2016-02-18 | 2016-02-18 | 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94299A CN107094299A (zh) | 2017-08-25 |
CN107094299B true CN107094299B (zh) | 2021-03-12 |
Family
ID=59624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91390.7A Active CN107094299B (zh) | 2016-02-18 | 2016-02-18 | 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65730B2 (zh) |
EP (1) | EP3419248B1 (zh) |
CN (1) | CN107094299B (zh) |
WO (1) | WO201714018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10261B (zh) * | 2017-10-02 | 2020-11-11 | 新加坡商 聯發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資料恢復方法及其使用者設備 |
CN110167073B (zh) | 2018-02-13 | 2020-12-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数据的方法、设备和无线网络系统 |
EP3863370A1 (en) * | 2020-02-04 | 2021-08-11 | Institut für Rundfunktechnik GmbH | Cellular network broadcasting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6287A (zh) * | 2012-11-02 | 2014-05-14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异构网络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CN104581824A (zh) * | 2013-10-17 | 2015-04-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分流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
CN104955064A (zh) * | 2014-03-28 | 2015-09-30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在双连接系统中处理用户设备端rlc/pdcp实体的方法与设备 |
CN105101253A (zh) * | 2014-05-09 | 2015-11-25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在双连接系统中使用的方法、主基站和用户设备 |
CN105264930A (zh) * | 2013-10-31 | 2016-01-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18318A2 (en) * | 2007-08-02 | 2009-02-05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rocedures |
CN101370281B (zh) | 2007-08-15 | 2011-10-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区域负载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
WO2009088343A1 (en) * | 2008-01-07 | 2009-07-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Status reporting for retransmission protocol |
KR101488015B1 (ko) * | 2008-01-25 | 2015-01-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핸드오버 수행방법 및 데이터 생성방법 |
CN101594374B (zh) * | 2008-05-29 | 2013-07-10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新的l2结构及相应的通信方法和系统 |
EP2247154B1 (en) * | 2009-04-27 | 2012-05-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Technique for coordinated RLC and PDCP processing |
EP2446672B1 (en) | 2009-06-23 | 2014-01-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ower saving in a radio base station by determining number of active and idle users camping on cell |
KR101638195B1 (ko) | 2010-02-01 | 2016-07-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링크 제어 계층 및 패킷 데이터 융합 프로토콜 계층 간의 플로우 제어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CN102857965B (zh) | 2011-06-28 | 2016-03-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定位终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A2910662C (en) * | 2013-04-26 | 2017-10-3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
US9648514B2 (en) * | 2013-08-09 | 2017-05-09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tocol layer enhancements in data offload over small cells |
US10027593B2 (en) * | 2014-01-28 | 2018-07-17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Methods for re-order PDCP packets |
CN104935413B (zh) * | 2014-03-19 | 2019-12-27 | 夏普株式会社 |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及其执行的方法 |
US10341887B2 (en) * | 2014-05-07 | 2019-07-02 | Ne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
WO2015168951A1 (zh) * | 2014-05-09 | 2015-11-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包的处理方法、终端、基站及系统 |
HUE047983T2 (hu) * | 2014-08-06 | 2020-05-28 | Ntt Docomo Inc | Felhasználói készülék |
JP5852193B1 (ja) * | 2014-08-06 | 2016-02-03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装置 |
US10440765B2 (en) * | 2014-09-24 | 2019-10-08 | Apple Inc. | Multi-RAT radio resource aggregation with split bearer support |
WO2016047904A1 (en) * | 2014-09-25 | 2016-03-3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handling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for senb related bearer release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KR102556490B1 (ko) * | 2018-06-04 | 2023-07-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암호화 및 복호화 처리를 가속화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2016
- 2016-02-18 CN CN201610091390.7A patent/CN107094299B/zh active Active
- 2016-12-30 WO PCT/CN2016/113861 patent/WO201714018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2-30 US US16/077,967 patent/US11265730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2-30 EP EP16890408.4A patent/EP3419248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6287A (zh) * | 2012-11-02 | 2014-05-14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异构网络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CN104581824A (zh) * | 2013-10-17 | 2015-04-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分流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
CN105264930A (zh) * | 2013-10-31 | 2016-01-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节点及其缓存状态上报方法 |
CN104955064A (zh) * | 2014-03-28 | 2015-09-30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在双连接系统中处理用户设备端rlc/pdcp实体的方法与设备 |
CN105101253A (zh) * | 2014-05-09 | 2015-11-25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在双连接系统中使用的方法、主基站和用户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195431A1 (en) | 2021-06-24 |
EP3419248A4 (en) | 2019-10-02 |
CN107094299A (zh) | 2017-08-25 |
EP3419248A1 (en) | 2018-12-26 |
WO2017140184A1 (zh) | 2017-08-24 |
EP3419248B1 (en) | 2021-08-25 |
US11265730B2 (en) | 2022-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988004B2 (ja) | 集中型ユニットと分散型ユニットのアーキテクチャにおける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デバイス | |
EP3439359B1 (en) | Method of generating radio access network slice, radio access network, and slice manager | |
EP3761681B1 (en) | Multi-connection data amount reporting method | |
CN107734563B (zh) | 切换场景下的QoS参数处理的方法及设备 | |
US11265755B2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or managing quality of service flows | |
CN109150388B (zh) | 支持pdcp重复功能的系统、数据传输方法及网络设备 | |
CN107484183B (zh) | 一种分布式基站系统、cu、du及数据传输方法 | |
CN109412770A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KR20190017035A (ko) | 셀 스위칭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
WO2020192438A1 (zh)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WO2018127219A1 (zh) | 一种减少中断时延的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 |
EP3664507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system | |
TW201916724A (zh) | 用於數據處理的方法和終端設備 | |
CN107094299B (zh) | 自适应于接入网架构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网架构 | |
CN111756491B (zh) | 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 |
CN107786508B (zh) | 协议层划分指示方法及装置 | |
CN108617026B (zh) | Gtp传输通道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 |
JP2020522204A (ja) | 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ユーザプレーン選択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 |
CN108464034A (zh) | 语音业务处理方法和装置 | |
CN106101286B (zh) | 基于总分式rlc单向rb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um rlc实体 | |
WO2024027560A1 (zh) | 无线承载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
WO2024164157A1 (zh) |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通信装置 | |
CN107094121B (zh) | 无线链路控制功能实体及其处理数据的方法 | |
WO2022047749A1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25021306A1 (en)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ervice data flow distribution for multi-connectivit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