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795783A - 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发动机的制造方法及发动机的供油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发动机的制造方法及发动机的供油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5783A
CN106795783A CN201680002892.6A CN201680002892A CN106795783A CN 106795783 A CN106795783 A CN 106795783A CN 201680002892 A CN201680002892 A CN 201680002892A CN 106795783 A CN106795783 A CN 106795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food tray
access
cylinder block
oil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28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5783B (zh
Inventor
本田绚大
小口智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795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57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5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57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8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jet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10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venting or purifying means, e.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16Controlling lubricant pressure or quant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3Mounting or connecting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relative to the machine or engine; Details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01M2001/0207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ump
    • F01M2001/0238Rotary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01M2001/0207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ump
    • F01M2001/0246Adjustabl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01M2001/0253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mp driv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01M2001/064Camshaft with passagew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25Oilsumps with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29Oilsumps with oil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54Fastening to the cylinder blo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79Oilsumps with the oil pump integrated or fixed to s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01M2011/02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for lubricating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01M2011/026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for lubricating crankshaf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5/00Heating, cooling, 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ubrication means facilitating engine starting
    • F01M5/005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lubrica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使供油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简略化。根据本发明的油供给装置(200)具备汽缸体(2)、油盘(3)、油泵(81)和油滤清器(82)。油盘(3)的壁部与汽缸体(2)的壁部连结。油盘(3)上安装有油滤清器(82),并形成有油滤清器(82)过滤后的油流通的上游侧供油路(71)。汽缸体(2)上形成有包含在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主连廊(74)的下游侧供油路(72)。汽缸体(2)的壁部及油盘(3)的壁部上形成有连通主连廊(74)和上游侧供油路(71)的第一连通路(73a)。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发动机的制造方法及发动机的供油路 结构
技术领域
此处公开的技术涉及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发动机的制造方法及发动机的供油路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通过油泵抽吸油盘的油再供给至发动机的各部的油供给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油供给装置中,曲轴的轴承部形成于汽缸体。通过油泵抽吸出的油通过油滤清器或油冷却器等后,通过形成于汽缸体的供油路供给至轴承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74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发动机中,不限于曲轴的轴承部,油会供给至各种部分。然而,若形成于汽缸体的供油路变复杂,则变更与油供给装置相关的规格时,汽缸体的变更会变得繁杂。
此处公开的技术鉴于以上而得出,其目的在于使供油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简略化。
解决问题的手段:
此处公开的技术,具备:形成有在规定的汽缸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汽缸孔的汽缸体、安装于所述汽缸体的油盘、抽吸并吐出所述油盘的油的油泵、和过滤所述油泵吐出的油的油滤清器,所述油盘的壁部与所述汽缸体的壁部连结,所述油盘上安装有所述油滤清器,并形成有该油滤清器过滤后的油流通的上游侧供油路,所述汽缸体上形成有包含在所述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油路的下游侧供油路,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上游侧供油路的第一连通路。
根据该结构,将与油供给装置相关的构件及供油路尽可能汇集于油盘,可使供油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简略化。具体而言,油滤清器安装于油盘,上游侧供给路形成于油盘。因此,关于从油滤清器至第一油路的供油路,汽缸体上至少形成有第一连通路即可,所以可使供油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简略化。
其结果是,即使在因装载发动机的车辆部分(vehicle segment)、发动机的排气量、有无电动化系统等的规格变更导致油供给装置的规格需要改变时,由于与油供给装置相关的构件及供油路汇集于油盘,因此可主要以油盘的规格变更进行对应,可极大抑制因油供给装置引起的汽缸体的规格变更。由此,可实现通用架构。
此外,与油供给装置相关的构件及供油路汇集于油盘,以此可降低对汽缸体的与油供给装置相关的限制,可改善汽缸体周围的布局的自由度。
又,也可以是所述下游侧供油路形成于所述汽缸体,且还包含在所述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隔着所述汽缸孔配置,在相对于所述汽缸孔与所述第一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处形成所述第一连通路,在相对于所述汽缸孔与所述第二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处,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上游侧供油路的第二连通路,所述上游侧供油路与控制向所述第二油路的油流量的流量控制阀连接,所述流量控制阀安装于所述油盘。
根据该结构,即使是汽缸体上形成第一油路及第二油路的结构,关于从油滤清器至第一油路及第二油路的供油路,汽缸体上至少形成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即可。从油滤清器至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的供油路形成于油盘。因此,可使供油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简略化。
除此之外,控制向第二油路的油流量的流量控制阀安装于油盘。即,作为与油供给装置相关的构件,油滤清器及流量控制阀汇集于油盘。此外,从油滤清器至通过流量控制阀的供油路形成于油盘。由此,供油路进一步汇集于油盘。
又,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油路与向曲轴的特定的轴承部供给油的分岔路连接,所述第二油路与向曲轴的所述特定的轴承部以外的轴承部供给油的分岔路连接。
根据该结构,可从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分别向不同的轴承部供给油。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下游侧供油路形成于所述汽缸体,且还包括在所述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油路,所述第三油路与向插通所述汽缸孔的活塞喷射油的油喷嘴(oiljet)连接。
又,也可以是油供给装置还具备调节所述油泵吐出的油的温度的热交换器、和具有电动马达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变速装置,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油滤清器配置在所述油盘中相对于所述汽缸孔的一方侧,所述变速装置配置在所述油盘中相对于所述汽缸孔的另一方侧。
根据该结构,热交换器和油滤清器总体配置在油盘中相对于汽缸孔的一方侧,由此可确保相对于汽缸孔的另一方侧的油盘侧方的空间。而且,可有效利用该空间地配置变速装置。
又,所述油泵是具有压力室,并根据该压力室的压力调节容量的容量可变型的油泵;具备调节向所述压力室供给的油的油压的容量控制阀,所述容量控制阀与从所述上游侧供油路分岔后连接于所述压力室的控制用油路中连接,并形成为调节经由该控制用油路向该压力室供给的油的油压的结构,且安装于所述油盘。
根据该结构,油滤清器安装于油盘。又,容量控制阀与油滤清器同样安装于油盘。由此,与容量控制阀安装于汽缸体的结构相比,容量控制阀易于配置于油滤清器附近。容量控制阀与从供油路分岔后连接于压力室的控制用油路中连接,所以通过将容量控制阀配置于油滤清器附近,以此可缩短控制用油路中从供油路至容量控制阀的部分。又,油泵形成为抽吸储存于油盘的油的结构,因此油泵配置于油盘附近,例如,油盘的内部。因此,通过将容量控制阀安装于油盘,以此也易于将容量控制阀配置于油泵附近。由此,可缩短控制用油路中从容量控制阀至压力室的部分。其结果是,可整体缩短控制用油路,因此从供油路分岔的油流入压力室的时间变短,进而可改善油泵的容量控制的响应性。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容量控制阀配置于比储存于所述油盘的油的油面靠近下方处。
根据该结构,容量控制阀配置于比储存于油盘的油的油面靠近下方处,形成为其内部充满油的状态。发动机启动时容量控制阀内充满油,则能够迅速向油泵的压力室供给所需油压的油。即,可改善发动机启动时调节油泵的容量时的响应性。
此处,“储存于油盘的油的油面”意味着常规使用发动机时储存于油盘的油的油面,意味着相当于为适当使用发动机而规定的发动机油的下限量的油面。
又,也可以是所述油泵安装于所述汽缸体,所述供油路和控制用油路形成于所述汽缸体及油盘,且所述油盘安装于所述汽缸体,以此所述供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汽缸体的部分和所述供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油盘的部分相连通,并且所述控制用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汽缸体的部分和所述控制用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油盘的部分相连通。
又,也可以是所述油泵配置于所述汽缸体的所述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所述容量控制阀安装于所述油盘的所述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的壁部。
根据该结构,油泵及容量控制阀两者配置于发动机中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所以油泵和容量控制阀可临近配置。由此,可缩短控制用油路,可更进一步改善油泵的容量控制的响应性。
此外,油泵通过正时链条或正时皮带被曲轴驱动时,配置油泵的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是汽缸列方向中正时链条或正时皮带所在的一侧。即,汽缸体的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的壁部上配置有正时链条或正时皮带等,所以难以配置容量控制阀。对此,不在油盘的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的壁部上配置正时链条或正时皮带。因此,能在油盘的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的壁部上配置容量控制阀。即,将容量控制阀安装于油盘,以此在汽缸列方向中将油泵向正时链条或正时皮带室靠近地配置时,能将容量控制阀安装在汽缸列方向中正时链条或正时皮带侧的壁部,其结果是,可配置在油泵附近。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油滤清器安装于所述油盘中所述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的部分上。
根据该结构,油滤清器也配置在发动机中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因此容量控制阀和油滤清器可临近配置。由此,可缩短控制用油路,可更进一步改善油泵的容量控制的响应性。
此外,也可以是还具备检测流通所述供油路的油的油压的油压检测部,所述容量控制阀根据所述油压检测部检测的油压调节向所述压力室供给的油的油压。
又,所述油泵配置于所述油盘内所述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所述上游侧供油路中,所述第一连通路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通路的连接部相连接的部分,以在所述油盘中穿通比所述油泵靠近所述汽缸列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壁部的形式形成。
此处,“配置于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意味着配置于油盘中比汽缸列方向中央偏向某侧处。油泵通过正时链条、正时皮带或齿轮与曲轴或凸轮轴等连结,被曲轴或凸轮轴等驱动。通过将油泵配置于油盘内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以此能在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连结油泵和曲轴等。此时,油盘的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除了油泵还配置有用于连结油泵和曲轴等的机构(卷绕正时链条的链轮等)等。
为形成油盘的壁部的供油路,需加厚形成供油路的那部分壁部。油盘的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配置有用于连结油泵或曲轴等的机构时,与油盘的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相比,油盘中比油泵靠近汽缸列方向的另一方侧空间有富余。因此,在油盘中比油泵靠近汽缸列方向的另一方侧处形成上游侧供油路,则能够以高自由度配置上游侧供油路。特别是如前所述,隔着多个汽缸孔在两侧的汽缸体及油盘的壁部上形成使上游侧供油路和下游侧供油路连通的连通路的结构中,需要隔着汽缸孔将上游侧供油路从一方侧的油盘的壁部延伸设置至另一方侧的壁部。所以,至少上游侧供油路中连接其与第一连通路的连接部和其与第二连通路的连接部的部分,以穿通油盘中比油泵靠近汽缸列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壁部的形式形成。由此,则能够以高自由度容易地配置上游侧供油路的该部分。如果这样能提高配置的自由度,则可配置上游侧供油路以使上游侧供油路的机械加工或铸造时的铸造变得容易。
又,也可以是所述汽缸体形成为上部区块(upper block)和下部区块(lowerblock)的分割结构,所述下部区块在多处被螺栓紧固于所述上部区块,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形成于所述上部区块,所述第一连通路及所述第二连通路中形成于所述汽缸体的部分分别在邻接的螺栓紧固处之间的位置上,贯通所述下部区块且形成于所述上部区块,并分别到达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
根据该结构,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配置于邻接的螺栓紧固处之间的位置。即,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形成于上部区块和下部区块密封性较高的部分。由此,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形成于上部区块的部分、和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形成于下部区块的部分的各自连结部的漏油能得到抑制。
又,所述下游侧供油路形成于所述汽缸体,且还包含在所述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隔着所述汽缸孔配置,在相对于所述汽缸孔与所述第一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上形成所述第一连通路,在相对于所述汽缸孔与所述第二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上,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上游侧供油路的第二连通路,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一油路同侧的所述油盘的壁部上,配置有调节所述油泵吐出的油的温度的热交换器,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二油路同侧的所述油盘的壁部上,配置有控制经由所述第二连通路向所述第二油路供给的油流量的流量控制阀。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热交换器及流量控制阀安装于油盘,以此无需将热交换器及流量控制阀安装于汽缸体,因此可确保在汽缸体周围配置其他辅机的空间。又,热交换器配置于油盘的一方的壁部,流量控制阀配置于油盘的另一方的壁部,以此热交换器和流量控制阀并非总体配置于油盘的一方的壁部,而是配置于分别的壁部,可提高各自的配置自由度,可有效利用油盘的周围空间。
除此之外,通过将热交换器及流量控制阀安装于油盘,以此可在油盘上汇集与油供给装置有关的辅机。连接这些辅机的供油路主要形成于油盘,可与之相应地使形成于汽缸体的供油路简略。又,即使在装载发动机的车辆部分、发动机的排气量、有无电动化系统等规格变更导致需要改变油供给装置的规格时,与油供给装置相关的辅机及其连接的供油路汇集于油盘,因此可主要以油盘的规格变更进行应对,可极力抑制汽缸体的规格变更。
又,也可以是所述热交换器配置于比储存于所述油盘的油的油面靠近下方处。
根据所述的结构,需要将油盘的壁部加厚至能够形成上游侧供油路的程度。在对油盘的外部形状,即,尺寸有限制的情况下,加厚油盘的壁部,则会减少油盘的容积。相对于此,通过将热交换器配置于比油盘的油的油面靠近下方处,以此热交换器内也能储存油,因此能确保油储存量。即,使油在热交换器的内部流通,通过与流通的油进行热交换以此调节油的温度。即,热交换器兼具储存油的能力。因此,通过将热交换器配置于比油盘的油的油面靠近下方处,以此可维持热交换器内充满油的状态,即,热交换器储存油的状态。其结果是,通过热交换器辅助油盘的油储存量。
又,此处公开的技术是发动机的制造方法,所述发动机具备:形成有在规定的汽缸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汽缸孔的汽缸体、安装于所述汽缸体的油盘、和抽吸并吐出所述油盘的油的油泵;所述汽缸体上,形成有包含相对于该多个汽缸孔配置于一方侧且在该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油路、和相对于该多个汽缸孔配置于另一方侧且在该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油路的下游侧供油路,并且,形成有分别在与所述油盘的契合部处开口的第一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和第二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其中,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一油路同侧和第一油路连通,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二油路同侧和所述第二油路连通;所述油盘上,形成有:从所述油泵吐出的油流通的上游侧供油路、以及分别在与所述汽缸体的契合部处开口的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和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其中,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与所述上游侧供油路连通并能与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连通,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与所述上游侧供油路连通并能与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连通;通过组装所述油盘的契合部与所述汽缸体的契合部,以此连通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和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同时连通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和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所述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相对所述多个汽缸孔的位置设定为能在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内共通。
此外,此处公开的技术是发动机的供油路结构,所述发动机具备:形成有在规定的汽缸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汽缸孔的汽缸体、安装于所述汽缸体的油盘、和抽吸并吐出所述油盘的油的油泵;所述油盘上形成有使所述油泵吐出的油流通的上游侧供油路,所述汽缸体上形成有下游侧供油路,所述下游侧供油路包含相对于该多个汽缸孔配置于一方侧且在该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油路、和相对于该多个汽缸孔配置于另一方侧且在该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油路,所述油盘的壁部与所述汽缸体的壁部连结,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一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上,形成有连通所述上游侧供油路和所述第一油路的第一连通路,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二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上,形成有连通所述上游侧供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的第二连通路,所述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相对所述多个汽缸孔的位置设定为能在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内共通。
此处,“所述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相对多个汽缸孔的位置共通”意味着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相对特定的汽缸孔(例如,第一汽缸的汽缸孔)的位置在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内共通、或者意味着多个汽缸孔中,位于从汽缸列方向的一端侧至第几个汽缸孔与第几个汽缸孔之间(例如,第二汽缸的汽缸孔与第三汽缸的汽缸孔之间)的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为共通(此时,邻接的两个汽缸孔之间的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的严格位置不受限)。
根据这些结构,能尽量将与油供给装置相关的构件及供油路汇集于油盘,可使供油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简略化。具体而言,油滤清器安装于油盘,上游侧供给路形成于油盘。另一方面,汽缸体上形成有夹着多个汽缸孔配置的第一油路及第二油路。而且,关于从油滤清器至第一油路及第二油路的供油路,汽缸体上至少形成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即可,因此可使供油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简略化。
而且,第一连通路形成于相对于多个汽缸孔与第一油路同侧的汽缸体的壁部及油盘的壁部,另一方面,第二连通路形成于相对于多个汽缸孔与第二油路同侧的汽缸体的壁部及油盘的壁部。而且,通过将油盘安装于汽缸体,以此连通第一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和第一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并连通第二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和第二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如此,只需将油盘安装于汽缸体,便能容易地连通上游侧供油路和下游侧供油路。
除此之外,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相对多个汽缸孔的位置设定为可在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内共通。由此,即使在因排气量的变更而使上游侧供油路和下游侧供油路等的设计变更时,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相对多个汽缸孔的位置为共通。因此,即使改变上游侧供油路或下游侧供油路的结构,由于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的位置共通,因此可维持在油盘的汽缸体上安装带来的上游侧供油路和下游侧供油路的连通结构。又,供油路除了汇集于油盘,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的位置共通,所以形成于汽缸体的供油路只要进行与排气量的变更相应的下游侧供油路的变更即可。如此,可极力抑制油供给装置引起的汽缸体的变更。由此,可实现通用架构。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可使供油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简略化。
根据所述发动机的制造方法,可使供油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简略化。又,能够短期内容易地进行排气量不同的各发动机的油盘的上游侧供油路和汽缸体的下游侧供油路的设定(设计),并且可推进各发动机的油盘和汽缸体的定位装配工序的共通化而改善装配性。
根据所述发动机的供油路结构,可使供油路中形成于汽缸体的部分简略化,并且能够短期内容易地进行排气量不同的各发动机的油盘的上游侧供油路和汽缸体的下游侧供油路的设定(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被包含汽缸的轴心的平面剖切的发动机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两个汽缸孔之间的部分被平面剖切的发动机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以发动机的下部为中心的立体图;
图4是位于汽缸列方向的中央的上部区块的纵壁及下部区块的纵壁的剖视图;
图5是曲轴的纵剖视图;
图6是油供给装置的油压回路图;
图7是油供给装置的供油路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取下油盘的状态的发动机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上方观察油盘的立体图;
图10是油盘的下表面图;
图11是汽缸体的俯视图;
图12是与图11排气量不同的汽缸体的俯视图;
图13是发动机的概略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例示的实施形态。
图1示出了被包含汽缸的轴心的平面剖切的发动机100的概略剖视图。图2示出两个汽缸孔之间的部分被平面剖切的发动机100的概略剖视图。图3示出以发动机100的下部为中心的立体图。本说明书中,为方便说明,将汽缸的轴心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汽缸列方向称为前后方向。此外,汽缸列方向上发动机100的变速器相反侧称为前侧,变速器侧称为后侧。
发动机100是在规定的汽缸列方向上排列配置四个汽缸的直列四缸发动机。发动机100具备汽缸盖1、安装于汽缸盖1的汽缸体2、和安装于汽缸体2的油盘3。
汽缸体2具有上部区块21和下部区块22。下部区块22安装于上部区块21的下表面。下部区块22的下表面上安装有油盘3。
上部区块21上,在汽缸列方向排列形成有与四个汽缸对应的四个汽缸孔23(图1仅示出一个汽缸孔23)。汽缸孔23形成于上部区块21的上部,上部区块21的下部划分出曲轴箱的一部分。汽缸孔23上插通有活塞24。活塞24通过连接杆25与曲轴26连结。由汽缸孔23、活塞24、汽缸盖1划分燃烧室27。另,四个汽缸孔23从前侧依次相当于第一汽缸、第二汽缸、第三汽缸及第四汽缸,区别他们时称为第一汽缸孔23A、第二汽缸孔23B、第三汽缸孔23C、第四汽缸孔23D。
汽缸盖1上设有朝燃烧室27开口的进气口11和排气口12,进气口11上设置有开闭进气口11的进气门13。排气口12上设置有开闭排气口12的排气门14。进气门13及排气门14分别由设置于凸轮轴41、42上的凸轮部41a、42a驱动。
具体地,进气门13及排气门14被气门弹簧15、16朝闭合方向(图1中为上方向)施力。进气门13及排气门14和凸轮部41a、42a之间,分别介设有摇臂43、44。摇臂43、44的一端部分别支持于油压间隙调节器(Hydraulic Lash Adjuster;以下称为“HLA”)45、46。摇臂43、44通过设置于其大致中央部的凸轮从动件43a、44a分别按压凸轮部41a、42a,以此将支持于HLA45、46的一端部作为支点而揺动。摇臂43、44通过这样的摇动,分别通过另一端部抵抗气门弹簧15、16的施加力从而使进气门13及排气门14向打开方向(图1中为下方向)移动。HLA45、46通过油压自动将气门间隙调节为零。另,设置于第一汽缸及第四汽缸上的HLA45、46具备分别使进气门13及排气门14的动作停止的阀停止机构。汽缸盖1的上部安装有凸轮盖47。凸轮轴41、42被汽缸盖1及凸轮盖47可旋转地支持。
进气侧凸轮轴41的上方设置有进气侧油喷头48,排气侧凸轮轴42的上方设置有排气侧油喷头49。进气侧油喷头48及排气侧油喷头49形成为使油滴在凸轮部41a、42a与摇臂43、44的凸轮从动件43a、44a的接触部上的结构。
又,发动机100上设置有变更进气门13及排气门14的各自阀特性的可变气门正时机构(以下称为“VVT”;Variable Valve Timing)17、18(参照图6)。VVT17为油压式,VVT18为电动式。
上部区块21具有:相对于四个汽缸孔23位于进气侧的第一侧壁21a、相对于四个汽缸孔23位于排气侧的第二侧壁21b、位于比第一汽缸孔23A靠近前侧的前壁21d(仅图5示出)、位于比第四汽缸孔23D靠近后侧的后壁21e(仅图5示出)、和在邻接的两个汽缸孔23之间的部分于上下方向扩展的多个纵壁21c。
下部区块22具有:与上部区块21的第一侧壁21a对应且位于进气侧的第一侧壁22a、与上部区块21的第二侧壁21b对应且位于排气侧的第二侧壁22b、与上部区块21的前壁对应且位于前侧的前壁22d(仅图5示出)、与上部区块21的后壁对应且位于后侧的后壁22e(仅图5示出)、和与上部区块21的纵壁21c对应的多个纵壁22c。
上部区块21和下部区块22被螺栓紧固。具体地,第一侧壁21a和第一侧壁22a被螺栓紧固,第二侧壁21b和第二侧壁22b被螺栓紧固,前壁之间被螺栓紧固,后壁之间被螺栓紧固,纵壁21c和纵壁22c被螺栓紧固。下部区块22的第一侧壁22a、第二侧壁22b、前壁、后壁及纵壁22c上贯通形成有螺栓插通孔22f,上部区块21的第一侧壁21a、第二侧壁21b、前壁、后壁及纵壁21c上形成有螺丝孔21f(图2示出纵壁21c的螺丝孔21f及纵壁22c的螺栓插通孔22f)。第一侧壁21a及第一侧壁22a上,于汽缸列方向分别设有多个螺丝孔21f及螺栓插通孔22f。第二侧壁21b及第二侧壁22b上,也于汽缸列方向分别设有多个螺丝孔21f及螺栓插通孔22f。前壁、后壁、纵壁21c及纵壁22c上分别各自设有两个螺丝孔21f及螺栓插通孔22f。
图4是示出位于汽缸列方向的中央的上部区块21的纵壁21c及下部区块22的纵壁22c的剖视图。
又,上部区块21的前壁和下部区块22的前壁之间,上部区块21的后壁和下部区块22的后壁之间,纵壁21c和纵壁22c之间,设有支持曲轴26的轴承部28。轴承部28配置于一对螺丝孔21f及螺栓插通孔22f之间。轴承部28具有圆筒状的轴承合金29。纵壁21c及纵壁22c各自的接合部上形成有半圆状的缺口部。轴承合金29具有由第一半圆部29a和第二半圆部29b构成的分割结构,第一半圆部29a安装于纵壁21c的缺口部,第二半圆部29b安装于纵壁22c的缺口部。通过使纵壁21c和纵壁22c结合,以此使第一半圆部29a和第二半圆部29b结合,形成为圆筒状。第一半圆部29a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油槽29c。除此之外,第一半圆部29a上贯通形成有一端在第一半圆部29a的外周面开口,而另一端在油槽29c开口的连络路29d。详情后述,第一半圆部29a的外周面通过供油路供给油,连络路29d配置于与供油路连通的位置。由此,从供油路供给的油通过连络路29d流入油槽29c。
另,上部区块21的前壁和下部区块22的前壁之间,上部区块21的后壁和下部区块22的后壁之间也设有同样的轴承部28。区别各自的轴承部28时,从前侧依次称为第一轴承部28A、第二轴承部28B、第三轴承部28C、第四轴承部28D、第五轴承部28E。
图5是示出曲轴26的纵剖视图。曲轴26具有支持于轴承部28的轴颈(journal)61、曲柄臂62、和与连接杆25连结的曲柄销63。
轴颈61与轴承部28的个数对应地可设有五个。在分别区别多个轴颈61时,从前侧依次称为第一轴颈61A、第二轴颈61B、第三轴颈61C、第四轴颈61D、第五轴颈61E。
曲柄臂62两个一组设于每个汽缸孔23上。即,曲柄臂62与汽缸孔23的个数对应地可设有四组。在分别区别多个曲柄臂62时,从前侧依次称为第一曲柄臂62A、第二曲柄臂62B、第三曲柄臂62C、第四曲柄臂62D。
曲柄销63设于每个汽缸孔23上。即,曲柄销63与汽缸孔23的个数对应地可设有四个。曲柄销63设于对应的一对曲柄臂62之间。在分别区别多个曲柄销63时,从前侧依次称为第一曲柄销63A、第二曲柄销63B、第三曲柄销63C、第四曲柄销63D。曲柄销63与对应的连接杆25旋转自如地连结。
曲轴26上形成有用于将供给至第二轴承部28B的油供给至第一曲柄销63A及第二曲柄销63B的第一连通路64、和用于将供给至第四轴承部28D的油供给至第三曲柄销63C及第四曲柄销63D的第二连通路65。
第一连通路64具有:在径方向上贯通第二轴颈61B的第一供油路64a;一端与第一供油路64a连接、另一端在第一曲柄销63A的外周面开口的第二供油路64b;和一端与第一供油路64a连接、另一端在第二曲柄销63B的外周面开口的第三供油路64c。第二供油路64b贯通一对第一曲柄臂62A中靠近第二轴颈61B侧的第一曲柄臂62A。第三供油路64c贯通一对第二曲柄臂62B中靠近第二轴颈61B侧的第二曲柄臂62B。
第二连通路65具有:在径方向上贯通第四轴颈61D的第一供油路65a;一端与第一供油路65a连接、另一端在第三曲柄销63C的外周面开口的第二供油路65b;和一端与第一供油路65a连接、另一端在第四曲柄销63D的外周面开口的第三供油路65c。第二供油路65b贯通一对第三曲柄臂62C中靠近第四轴颈61D侧的第三曲柄臂62C。第三供油路65c贯通一对第四曲柄臂62D中靠近第四轴颈61D侧的第四曲柄臂62D。
如此构成的曲轴26中,通过轴承部28润滑轴颈61及曲柄销63。
具体地,轴承部28上,如前述供给有油,该油充满轴承合金29的内周面的油槽29c内。轴承合金29的内周面是与轴颈61的滑动面,所以轴颈61相对轴承合金29滑动时可润滑该轴颈61。
此处,第一连通路64的第一供油路64a在第二轴颈61B的外周面上开口。因此,供给至第二轴颈61B的外周面的油从第一供油路64a流入第一连通路64。第二供油路64b及第三供油路64c从第一供油路64a开始分岔,第二供油路64b的下游端及第三供油路64c的下游端分别在第一曲柄销63A的外周面及第二曲柄销63B的外周面上开口。即,供给至第二轴颈61B的外周面的油,通过第一连通路64供给至第一曲柄销63A的外周面及第二曲柄销63B的外周面。如此可润滑第一曲柄销63A及第二曲柄销63B。
同样地,第二连通路65的第一供油路65a在第四轴颈61D的外周面上开口。因此,供给至第四轴颈61D的外周面的油从第一供油路65a流入第二连通路65。第二供油路65b及第三供油路65c从第一供油路65a开始分岔,第二供油路65b的下游端及第三供油路65c的下游端分别在第三曲柄销63C的外周面及第四曲柄销63D的外周面上开口。即,供给至第四轴颈61D的外周面的油,通过第二连通路65供给至第三曲柄销63C的外周面及第四曲柄销63D的外周面。如此可润滑第三曲柄销63C及第四曲柄销63D。
又,如图3所示,汽缸体2的前壁上安装有链条套19。链条套19的内侧配置有设于曲轴26的驱动链轮、卷绕该驱动链轮的正时链条、和对该正时链条施与张力的链条张紧器等。
接着,参照图6~图8说明油供给装置200。图6示出了油供给装置200的油压回路。图7是油供给装置200的供油路的概略立体图。图8是从下发观察卸下油盘3的状态的发动机100的立体图。
油供给装置200是用于向发动机100的各部供给油的装置。油供给装置200具备:
所述汽缸体2、所述油盘3、抽吸并吐出油盘3的油的油泵81、过滤油泵81吐出的油的油滤清器82、和调节油泵81吐出的油的温度的油冷却器83。汽缸体2及油盘3上形成有流通油的供油路7。被油泵81从油盘3抽吸的油经由油滤清器82过滤,流通供油路7后供给至发动机100的各部。油冷却器83是热交换器的一个示例。
供油路7包括,主要形成于油盘3的上游侧供油路71、主要形成于汽缸体2的下游侧供油路72、连通上游侧供油路71和下游侧供油路72的连通路73。下游侧供油路72详情后述,但至少包括主连廊(gallery)74、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连通路73包括与主连廊74连接的第一连通路73a、与第一副连廊75连接的第二连通路73b、和与第二副连廊76连接的第三连通路73c。
上游侧供油路71至少具有:连接油泵81和油滤清器82的第一供油路71a、连接油滤清器82和油冷却器83的第二供油路71b、从第二供油路71b分岔后与第一油控制阀84连接的第三供油路71c、连接第一油控制阀84和油泵81的第四供油路71d、连接油冷却器83和第一连通路73a的第五供油路71e、从第五供油路71e分岔后与第二油控制阀85连接的第六供油路71f、连接第二油控制阀85和第二连通路73b的第七供油路71g、以及连接第二油控制阀85和第三连通路73c的第八供油路71h。
油泵81是公知的可变容量型的油泵,被曲轴26驱动。油泵81如图8所示,是安装于下部区块22的下表面,容纳于油盘3内的状态。具体地,油泵81具有:曲轴26旋转驱动的驱动轴81a、与驱动轴81a连结的转子81b、从转子81b向半径方向进退自如地设置的多个叶片81c、容纳所述转子81b及叶片81c且形成为可调节相对转子81b的旋转中心的偏心量的结构的凸轮环81d、将凸轮环81d向增大相对转子81b的旋转中心的偏心量的方向施力的弹簧81e、配置于转子81b的内侧的环构件81f、和容纳转子81b、叶片81c、凸轮环81d、弹簧81e及环构件81f的壳体81g。
驱动轴81a如图8所示,向壳体81g的外方突出。驱动轴81a中从壳体81g露出的部分上连结有从动链轮81h。从动链轮81h上卷绕有正时链条C。该正时链条C也卷绕曲轴26的驱动链轮。如此,转子81b通过正时链条C由曲轴26旋转驱动。
转子81b旋转时各叶片81c在凸轮环81d的内周面上滑动。由此,通过转子81b、邻接的两个叶片81c、凸轮环81d及壳体81g划分泵室(工作油室)81i。
壳体81g上形成有向泵室81i内吸入油的吸入口81j,还形成有从泵室81i吐出油的吐出口81k。吸入口81j与油过滤网81l连接。油过滤网81l浸渍在油盘3内储存的油中。即,油盘3内储存的油通过油过滤网81l从吸入口81j吸入至泵室81i内。另一方面,吐出口81k与第一供油路71a连接。即,被油泵81升压的油从吐出口81k吐出至第一供油路71a。
凸轮环81d以绕着规定的支点揺动的形式支持于壳体81g。弹簧81e向该支点旋转的一方侧对凸轮环81d施力。又,在凸轮环81d和壳体81g之间划分压力室81m。压力室81m形成为通过第四供油路71d从外部供给油的结构。凸轮环81d上作用有压力室81m内的油的油压。因此,凸轮环81d根据弹簧81e的施加力和压力室81m的油压的平衡而摇动,决定凸轮环81d相对转子81b的旋转中心的偏心量。根据凸轮环81d的偏心量,油泵81的容量变化,油的吐出量变化。
油泵81吐出的油通过第一供油路71a流入油滤清器82,被油滤清器82过滤。油滤清器82过滤后的油通过第二供油路71b流入油冷却器83,被油冷却器83冷却。油滤清器82过滤后的油的一部分通过第三供油路71c流入第一油控制阀84。
第一油控制阀84是根据发动机的运行状态控制油泵81的容量(吐出量)的泵控制装置(相当于容量控制阀)。第一油控制阀84通过第四供油路71d将来自第三供油路71c的油供给至油泵81的压力室81m。第一油控制阀84根据后述的控制器300送来的控制信号,调节供给至油泵81的油的流量(油压)。由此,可将油泵81的容量调节成与控制信号相应的值。
被油冷却器83冷却的油通过第五供油路71e及第一连通路73a供给至主连廊74,并且从第五供油路71e向第六供油路71f分岔,供给至第二油控制阀85。
第二油控制阀85执行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的流量控制。第二油控制阀85与第七供油路71g及第八供油路71h连接,这些第七供油路71g及第八供油路71h分别通过第二连通路73b及第三连通路73c与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连接。第二油控制阀85通过控制从第六供油路71f流入第七供油路71g的油的流量(油压),以此控制第一副连廊75的油的流量(油压)。又,第二油控制阀85通过控制第六供油路71f流入第八供油路71h的油的流量(油压),控制第二副连廊76的油的流量(油压)。本实施形态中,第二油控制阀85形成为连动地控制第一副连廊75的油的流量(油压)及第二副连廊76的油的流量(油压)的结构。即,第二油控制阀85将来自第三供油路71c的油调节油的流量(油压)并分配至第七供油路71g及第八供油路71h、乃至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第二油控制阀85是控制向第一副连廊75的油流量的流量控制阀的一个示例。
主连廊74、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以在汽缸体2上于汽缸列方向延伸的形式形成。如图1、2所示,主连廊74形成于上部区块21的第一侧壁21a,配置于与汽缸孔23的下端部大致等高处。另一方面,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形成于上部区块21的第二侧壁21b,配置于与汽缸孔23的下端部大致等高处。主连廊74是第一油路的一个示例,第一副连廊75是第二油路的一个示例,第二副连廊76是第三油路的一个示例。
如图6、图7所示,分别向第二轴承部28B及第四轴承部28D供给油的第一分岔路74a及第二分岔路74b从主连廊74开始分岔。第一分岔路74a及第二分岔路74b在分别对应的纵壁21c内延伸,到达第二轴承部28B及第四轴承部28D。第一分岔路74a及第二分岔路74b各自的下游端在对应的纵壁21c的半圆状的缺口部的内周面开口。供给至第二轴承部28B及第四轴承部28D的油,如前所述,通过第一连通路64及第二连通路65还供给至第一~第四曲柄销63A~63D,因此主连廊74的油压设定为高于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此外,第三分岔路74c从主连廊74开始分岔。第三分岔路74c以向配置于进气侧凸轮轴41的最前侧的凸轮轴颈的金属轴承的油供给部41b、进气侧的VVT17及油压式链条张紧器(省略图示)的油供给部40供给油的形式分岔。第一连通路73a上设有检测在第一连通路73a、乃至主连廊74内流通的油的油压的第一油压传感器(相当于油压检测部)74d。
分别向第一轴承部28A、第三轴承部28C及第五轴承部28E供给油的第一分岔路75a、第二分岔路75b及第三分岔路75c从第一副连廊75开始分岔。第一分岔路75a、第二分岔路75b及第三分岔路75c在分别对应的纵壁21c内延伸,到达第一轴承部28A、第三轴承部28C及第五轴承部28E。第一分岔路75a、第二分岔路75b及第三分岔路75c各自的下游端在对应的纵壁21c的半圆状的缺口部的内周面开口。此外,第四分岔路75d从第一副连廊75开始分岔。第四分岔路75d以向分别配置于凸轮轴41、42的凸轮轴颈的金属轴承的油供给部41b、42b、HLA45、46、油喷头48、49、排气侧的VVT18、及正时链条C的油喷嘴86供给油的形式分岔。通过所述金属轴承的油供给部42b向排气侧的VVT18供给油。第一副连廊75上设有检测在第一副连廊75内流通的油的油压的第二油压传感器75e。
第二副连廊76与用于冷却活塞24的油喷嘴87连接。油喷嘴87设于每个汽缸孔23上。油喷嘴87具有:逆止阀87a;和在上部区块21的第二侧壁21b中曲轴箱的顶部,以面向汽缸孔23的形式配置的喷嘴87b(参照图1)。喷嘴87b形成为朝活塞24的背面喷射油的结构。第二副连廊76上设有检测在第二副连廊76内流通的油的油压的第三油压传感器76a。
另,通过主连廊74、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供给至发动机100的各部的油被冷却或润滑后,通过排油通道(省略图示)滴入并储存于油盘3。
如此构成的油供给装置200被控制器300控制。控制器300具有处理器及存储器,并输入有来自检测发动机100的运行状态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例如,控制器300内除了来自发动机100的曲轴角传感器、空气流量传感器、水温传感器、油温传感器、凸轮轴41、42的凸轮角传感器等的检测信号外,还输入有来自第一油压传感器74d、第二油压传感器75e及第三油压传感器76a的检测信号。控制器300基于该检测结果判断发动机100的运行状态,根据判断的运行状态控制油供给装置200。控制器300内存储有规定了与发动机100的运行状态相应的目标油压的映射图,按照判定的运行状态和映射图,决定目标油压。而且,控制器300以使第一油压传感器74d、第二油压传感器75e及第三油压传感器76a检测出的油压分别为目标油压的形式,控制第一油控制阀84及第二油控制阀85。
具体地,控制器300以使第一油压传感器74d检测出的主连廊74的油压为目标油压的形式,控制油泵81的吐出量。此时,控制器300向第一油控制阀84发送具有与目标油压对应的占空比的控制信号。第一油控制阀84将与该占空比相应的流量的油供给至油泵81的压力室81m。由此,调节油泵81的吐出量。控制器300以使第一油压传感器74d检测出的油压为目标油压的形式,调节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除此以外,控制器300以使第二油压传感器75e及第三油压传感器76a检测出的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的油压为目标油压的形式,控制第二油控制阀85。控制器300通过调节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以此调节第二油控制阀85的开度,从而调节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的油压。
如上构成的油供给装置200中,上游侧供油路71形成于油盘3。以下参照图3、图7、图9、图10说明油盘3及上游侧供油路71的详细结构。图9示出油盘3的立体图。图10示出油盘3的下表面图。另,图7中,供油路7中形成于油盘3的部分画有阴影。
油盘3如图9所示,具有进气侧的第一侧壁31、排气侧的第二侧壁32、前壁33、后壁34、和底壁35,形成为上方(即,汽缸体2的一方)开口的箱状。
如图3、图9、图10所示,第一侧壁31和底壁35形成的角部中较前方的部分处,形成有向油盘3的内侧凹入的凹部36,该凹部36上安装有油滤清器82。第一侧壁31中汽缸列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安装有油冷却器83。前壁33中,靠近第一侧壁31的部分处安装有第一油控制阀84。又,第二侧壁32上安装有第二油控制阀85。
图7所示连接的油泵81和油滤清器82的第一供油路71a、连接油滤清器82和油冷却器83的第二供油路71b、从第二供油路71b分岔与第一油控制阀84连接的第三供油路71c、连接第一油控制阀84和油泵81的第四供油路71d、及连接油冷却器83和第一连通路73a的第五供油路71e,均形成于第一侧壁31。
从第五供油路71e分岔与第二油控制阀85连接的第六供油路71f从第一侧壁31跨过后壁34及第二侧壁32而形成。即,第六供油路71f的上游侧部分形成于第一侧壁31,第六供油路71f的中间部分形成于后壁34,第六供油路71f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于第二侧壁32。
连接第二油控制阀85和第二连通路73b的第七供油路71g、及连接第二油控制阀85和第三连通路73c的第八供油路71h形成于第二侧壁32。
油滤清器82、油冷却器83、第一油控制阀84及第二油控制阀85从油盘3的外侧安装。通过将油滤清器82安装于油盘3,以此使油滤清器82与第一供油路71a及第二供油路71b分别连通。通过将油冷却器83安装于油盘3,以此使油冷却器83与第二供油路71b及第五供油路71e分别连通。通过将第一油控制阀84安装于油盘3,以此使第一油控制阀84与第三供油路71c及第四供油路71d分别连通。通过将第二油控制阀85安装于油盘3,以此使第二油控制阀85与第六供油路71f、第七供油路71g及第八供油路71h分别连通。
另,第一供油路71a的上游侧部分及第四供油路71d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于下部区块22。通过将油泵81安装于下部区块22,以此使油泵81与第一供油路71a的上游侧部分及第四供油路71d的下游侧部分分别连通。
此外,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的上游侧部分也形成于油盘3的壁部。第一连通路73a的上游侧部分形成于第一侧壁31中向内侧鼓出的部分。第二连通路73b的上游侧部分及第三连通路73c的上游侧部分形成于第二侧壁32中向内侧鼓出的部分。第一连通路73a的上游侧部分及第二连通路73b的上游侧部分在油盘3中汽缸列方向大致中央,且配置于比油泵81靠近后方处。第三连通路73c的上游侧部分配置于油盘3中汽缸列方向前部。第一连通路73a的上游侧部分、第二连通路73b的上游侧部分及第三连通路73c的上游侧部分在油盘3上方开口。另,第一供油路71a的下游侧部分及第四供油路71d的上游侧部分也在油盘3上方开口。油盘3的第一侧壁31、第二侧壁32、前壁33、后壁34及底壁35是油盘的壁部的一个示例。
另一方面,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于汽缸体2。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的下游侧部分贯通下部区块22且在上部区块21穿孔,分别到达主连廊74、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第一连通路73a的下游侧部分如图2所示,形成于上部区块21的第一侧壁21a及纵壁21c、以及下部区块22的纵壁22c。第二连通路73b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于上部区块21的第二侧壁21b及纵壁21c、以及下部区块22的纵壁22c。图2中省略图示,但第三连通路73c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于上部区块21的第二侧壁21b及前壁、以及下部区块22的前壁。第一连通路73a的下游侧部分、第二连通路73b的下游侧部分及第三连通路73c的下游侧部分在下部区块22下方开口。上部区块21的纵壁21c及下部区块22的纵壁22c中,第一连通路73a的下游侧部分相对于汽缸孔23配置于一方侧(第一侧壁22a侧),第二连通路73b的下游侧部分相对于汽缸孔23配置于另一方侧(第二侧壁22b侧),第三连通路73c的下游侧部分相对于汽缸孔23配置于另一方侧(第二侧壁22b侧)。上部区块21的第一侧壁21a、第二侧壁21b、纵壁21c、前壁及后壁、以及、下部区块22的第一侧壁22a、第二侧壁22b、纵壁22c、前壁及后壁是汽缸体的壁部的一个示例。
另,第一供油路71a的上游侧部分及第四供油路71d的下游侧部分也在下部区块22下方开口。
而且,油盘3安装于汽缸体2,以此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的上游侧部分和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的下游侧部分分别连通。另,油盘3安装于下部区块22,以此第一供油路71a的上游侧部分和第一供油路71a的下游侧部分连通,第四供油路71d的上游侧部分和第四供油路71d的下游侧部分连通。
接着说明发动机100的制造方法。
首先,准备形成有上游侧供油路71的油盘3及形成有下游侧供油路72的汽缸体2。
具体地,汽缸体2上形成多个汽缸孔23、下游侧供油路72、第一连通路73a的下游侧部分、第二连通路73b的下游侧部分及第三连通路73c的下游侧部分。作为下游侧供油路72,包含相对于多个汽缸孔23配置于一方侧且在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主连廊74、和相对于多个汽缸孔23配置于另一方侧且在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第一连通路73a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于作为相对多个汽缸孔23与主连廊74同侧的侧壁的上部区块21的第一侧壁21a及下部区块22的第一侧壁22a,与主连廊74连接。第二连通路73b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于作为相对多个汽缸孔23与第一副连廊75同侧的侧壁的上部区块21的第二侧壁21b及下部区块22的第二侧壁22b,与第一副连廊75连接。第三连通路73c的下游侧部分形成于作为相对多个汽缸孔23与第二副连廊76同侧的侧壁的上部区块21的第二侧壁21b及下部区块22的第二侧壁22b,与第二副连廊76连接。
上部区块21及下部区块22分别形成后,两者被螺栓紧固以此形成汽缸体2。上部区块21及下部区块22例如通过铸造及机械加工形成。
油盘3上形成有上游侧供油路71、第一连通路73a的上游侧部分、第二连通路73b的上游侧部分及第三连通路73c的上游侧部分。第一连通路73a的上游侧部分形成于作为相对多个汽缸孔23与主连廊74同侧的侧壁的第一侧壁31上。第二连通路73b的上游侧部分形成于作为相对多个汽缸孔23与第一副连廊75同侧的侧壁的第二侧壁32上。第三连通路73c的上游侧部分形成于作为相对多个汽缸孔23与第二副连廊76同侧的侧壁的第二侧壁32上。油盘3例如通过铸造及机械加工形成。
而且,油盘3安装于汽缸体2,具体而言安装于下部区块22上。油盘3的第一侧壁31及第二侧壁32的契合部分别与下部区块22的第一侧壁22a及第二侧壁22b的契合部螺栓连结。此时,第一连通路73a的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连通,第二连通路73b的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连通,第三连通路73c的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连通。
这样的制造方法中,形成于汽缸体2及油盘3的第一连通路73a、第二连通路73b及第三连通路73c中相对于多个汽缸孔23的位置设定为与汽缸孔23个数相同或不同且在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内共通。例如,即使是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也存在汽缸孔23的个数及汽缸孔23的轴心的位置等的基本结构共通的情况。这样的发动机中,例如,改变汽缸孔23的直径从而改变排气量。这样使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共通,则关于排气量等详细规格不同的发动机可使设计及制造简略化。因此,本实施形态的发动机100中,第一连通路73a、第二连通路73b及第三连通路73c相对多个汽缸孔23的位置设定为与汽缸孔23的个数相同且在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内共通。具体而言,如图11、图12所示,在汽缸孔23个数相同且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之间,第一连通路73a及第二连通路73b在汽缸列方向上配置于第几个汽缸孔23和第几个汽缸孔23之间是共通的。具体而言,任何发动机中,第一连通路73a及第二连通路73b在汽缸列方向上配置于第二汽缸孔23B和第三汽缸孔23C之间。
此外,在汽缸孔23个数相同且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之间,第一连通路73a、第二连通路73b及第三连通路73c设定为到达连接多个汽缸孔23的轴心的直线X的距离A1、A2、A3为一定、且到达特定的汽缸孔23(例如,第一汽缸孔23A)的轴心的汽缸列方向的距离B1、B2、B3为一定。
由此,可实现发动机100的通用架构,关于排气量等详细规格不同的发动机可使设计及制造简略化。即,可短期内容易地进行排气量不同的各发动机的油盘的上游侧供油路和汽缸体的下游侧供油路的设定(设计),并且还可推进各发动机的油盘和汽缸体的定位装配工序的共通化而改善装配性。
另,汽缸孔个数不同亦可,例如,图11示出的四个汽缸孔23可以是由汽缸孔23A、23B、23C构成的三缸发动机,可应用于多缸发动机。即使在三缸发动机和四缸发动机的情况下,例如,第一连通路73a及第二连通路73b在汽缸列方向上配置于第二汽缸孔23B和第三汽缸孔23C之间这点是共通的。或者,到达作为特定的汽缸孔23的第一汽缸孔23A的轴心的第一连通路73a、第二连通路73b及第三连通路73c的汽缸列方向的距离B1、B2、B3设定为一定。
根据以上结构,比与主连廊74、第一副连廊75及第二副连廊76(以下亦称为“主连廊74等”)连接的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靠近上游侧的供油路形成于油盘3,以此供油路7尽量汇集于油盘3,可使供油路7中形成于汽缸体2的部分简略化。即,从主连廊74、第一副连廊75或第二副连廊76向汽缸盖1及汽缸体2中需要供给油的各部分配油,所以这些主连廊74等需要形成于汽缸体2。而且,供油路7中比主连廊74靠近上游侧的部分处,形成于汽缸体2的只有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供油路7中比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靠近上游侧的部分基本形成于油盘3(不过,连接油泵81和油滤清器82的第一供油路71a的一部分、以及连接第一油控制阀84和油泵81的第四供油路71d的一部分,在油泵81安装于汽缸体2时,形成于汽缸体2)。由此,因装载发动机100的车辆部分、发动机100的排气量、电动化系统有无等的规格变更导致润滑系统的规格需改变时,主要改变油盘3的结构即可应对。因润滑或冷却所需部分的结构变更而不得不也改变供油路7中主连廊74等及比其靠近下游侧的结构,虽然不可避免但仍可极力抑制润滑系统的变更引起的汽缸体2的结构变更。
又,尽量将供油路7汇集于油盘3,可使供油路7中形成于汽缸体2的部分简略化,可使主连廊74等的位置及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的位置在规格不同的发动机100内共通。其结果是,可实现发动机100的通用架构。例如,发动机100的排气量改变,则油盘3的油储存量改变,因此可改变油盘3的形状。此时,即使改变上游侧供油路71的结构,而不改变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的位置,则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中形成于油盘3的部分和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中形成于汽缸体2的部分只需藉由油盘3安装于汽缸体2上即可连通。又,铸造上部区块21及下部区块22时,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也可在成型时形成。即,预先使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的位置为一定,则通过铸造形成的下部区块22的基本结构可在规格不同的发动机100内共通。尤其是下部区块22上不形成上游侧供油路71和下游侧供油路72,只形成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变更发动机100的规格,从而上游侧供油路71或下游侧供油路72的结构发生变更,下部区块22的结构也不变。
此外,供油路7中比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靠近上游侧的部分形成于油盘3,以此可降低油供给装置200对汽缸体2引起的限制,可改善汽缸体2周围的布局的自由度。具体地,汽缸体2的周围配置有各种各样的辅机,因此油盘3的周围相比汽缸体2空间富余。因此,供油路7中比第一~第三连通路73a~73c靠近上游侧的部分所包含的油滤清器82、油冷却器83、第一油控制阀84及第二油控制阀85并非安装于汽缸体2,而是油盘3上。由此,可确保汽缸体2的周围的空间。例如,发动机100的规格变化,则发动机100的侧壁的面积变化,从而辅机的配设空间变化。油滤清器82等安装于汽缸体2的情况下,例如,汽缸数变化而发动机100的侧壁的面积减小时,用于配设其他辅机的空间的确保变得非常严格。相对于此,油滤清器82等安装于油盘3,则即便发动机100的侧壁的面积变小,用于配设其他辅机的空间的确保变得容易。例如,如图13所示,汽缸体2的进气侧的侧壁上配置有交流发电机91及空调机的压缩机92。又,汽缸体2的排气侧的侧壁上配置有具有电动马达93a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变速装置93。
除此之外,油滤清器82、油冷却器83、第一油控制阀84及第二油控制阀85中尺寸较大的油滤清器82及油冷却器83配置于油盘3一方的侧壁(本实施形态中为第一侧壁31)一侧。因此,可在油盘3的其他侧壁周围确保空间。即,还可利用油盘3的侧方空间配设辅机。例如,如图13所示,油盘3的排气侧的侧方存在空间,安装于汽缸体2的排气侧的侧壁的变速装置93的下部位于该空间内。
如此构成的油供给装置200中,油滤清器82及第一油控制阀84两者安装于油盘3。油滤清器82与从油泵81延伸的第一供油路71a及向油冷却器83延伸的第二供油路71b连接。第一油控制阀84与从第二供油路71b分岔的第三供油路71c及向油泵81的压力室81m延伸的第四供油路71d连接。油滤清器82及第一油控制阀84两者安装于油盘3,因此油滤清器82和第一油控制阀84可靠近地配置。其结果是,至少可缩短第三供油路71c。第三供油路71c与第四供油路71d一起形成控制用油路,该控制用油路从油泵81吐出的油经由油滤清器82而流通的供油路分岔后与油泵81的压力室81m连接。即,可缩短第三供油路71c从而缩短控制用油路。由此,可缩短流通供油路的油到达压力室81m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油泵81的容量控制的响应性。
又,第一油控制阀84如图3所示配置于比油盘3内储存的油的油面靠近下方处。由此,第一油控制阀84也与油冷却器83同样维持充满油的状态。启动发动机100时第一油控制阀84内充满油,则能够迅速向油泵81的压力室81m供给所需油压的油。即,可改善发动机启动时调节油泵81的容量时的响应性。
又,所述油泵81安装于所述汽缸体2,所述供油路(第一供油路71a和第二供油路71b)和控制用油路(第三供油路71c和第四供油路71d)形成于所述汽缸体2及油盘3,且所述油盘3安装于所述汽缸体2,以此还可以形成为连通所述供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汽缸体2的部分和所述供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油盘3的部分,并且连通所述控制用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汽缸体2的部分和所述控制用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油盘3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通过正时链条或正时皮带被曲轴驱动的油泵81在汽缸体2上的安装是容易的,此外,在汽缸体2上安装油盘3,以此可容易地形成所述供油路(第一供油路71a和第二供油路71b)和控制用油路(第三供油路71c和第四供油路71d)。
又,油泵81配置于汽缸体2中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本实施形态中为前侧),第一油控制阀84配置于油盘3的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即,油泵81及第一油控制阀84两者配置于发动机100中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
根据该结构,油泵81和第一油控制阀84靠近地配置。油泵81和第一油控制阀84通过第四供油路71d连接,因此油泵81和第一油控制阀84靠近则可缩短第四供油路71d。由此,可缩短控制用油路,从而可改善油泵81的容量控制的响应性。
此外,油滤清器82安装于油盘3中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的部分,具体而言,底壁35的前部。
根据该结构,油泵81和油滤清器82和第一油控制阀84靠近地配置。由此,可缩短连接油泵81和油滤清器82的第一供油路71a,以及可缩短从与油滤清器82连接的第二供油路71b分岔后与第一油控制阀84连接的第三供油路71c。由此,可缩短从油泵81出来后流入压力室81m为止的油的油路,从而可改善油泵81的容量控制的响应性。
又,油泵81通过正时链条C由曲轴26驱动,因此油泵81配置于汽缸体2中汽缸列方向的前侧。汽缸体2的汽缸列方向前侧的侧壁上配置有正时链条C,油泵81在汽缸列方向上配置于靠近正时链条C侧。即,前述的“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是指汽缸列方向的正时链条侧。
根据该结构,油泵81、油滤清器82及第一油控制阀84配置于汽缸列方向的前侧。此处,汽缸体2的前壁上配置有正时链条C,因此第一油控制阀84难以安装于汽缸体2的前壁。相对于此,油盘3的前壁33上未配置有正时链条C,因此可容易安装第一油控制阀84。即,通过使第一油控制阀84安装于油盘3,以此油泵81靠近于正时链条C配置时,可将第一油控制阀84安装于正时链条侧的壁部。其结果是,第一油控制阀84可靠近于油泵81配置。
此外,从作为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两者均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方向(进气排气方向)观察发动机100时,如图10所示,油滤清器82及第一油控制阀84配置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具体而言是进气侧。如此,不仅汽缸列方向,宽度方向上也紧密配置油滤清器82和第一油控制阀84,以此可使油滤清器82和第一油控制阀84更靠近。
例如,铸造油盘3时,上游侧供油路71可由铸造孔形成。即,在油盘3的表面上开口的多个铸造孔形成后,该铸造孔的开口部被塞子塞住。使这样的铸造孔进行相互交叉等组合,从而构成上游侧供油路71。例如,如图10所示,第六供油路71f中,形成于第一侧壁31的上游侧油路71x以在后壁34开口的形式形成,形成于后壁34的中间油路71y以与形成于第一侧壁31的上游侧油路71x交叉且在第一侧壁31开口的形式形成,形成于第二侧壁32的下游侧部分71z以与形成于后壁34的中间油路71y交叉且在后壁34开口的形式形成。其后,通过用塞子塞住各部分的开口,以此形成一根第六供油路71f。通过铸造形成油盘3时,其他供油路也同样,以在任一侧壁开口的形式形成后,用塞子塞住开口,以形成规定的供油路。
上游侧供油路71的一部分配置于结构较简略的油盘3的后部,以此可容易地进行这样的铸造孔的形成。又,即使在通过钻头穿孔等机械加工形成上游侧供油路71时,一旦对油盘3的表面上开口的孔进行穿孔后,仍需用塞子塞住开口部。即便是这样的情况,通过将上游侧供油路71的一部配置于结构较简略的油盘3的后部,以此可容易地进行机械加工的形成。
尤其在本实施形态的油供给装置200中,在汽缸体2及油盘3的进气侧的侧壁和排气侧的侧壁两者处使上游侧供油路71和下游侧供油路72连通。具体而言,汽缸体2及油盘3的进气侧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连通路73a,汽缸体2及油盘3的排气侧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连通路73b及第三连通路73c。因此,油盘3中上游侧供油路71需从第一侧壁31延设至第二侧壁32。这样的结构中,如前所述,上游侧供油路71中连接与第一连通路73a的连接部和与第二连通路73b的连接部的部分形成于结构较简略的油盘3的后部,该结构尤其有效。
又,汽缸体2是上部区块21和下部区块22的分割结构,下部区块22相对于上部区块21在多处被螺栓紧固,主连廊74及第一副连廊75形成于上部区块21,第一连通路73a及第二连通路73b中形成于汽缸体2的部分分别在邻接的螺栓紧固处之间的位置处,贯通下部区块22且形成于上部区块21,并分别到达主连廊74及第一副连廊75。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第一连通路73a配置于两个螺栓插通孔22f之间。由此,第一连通路73a形成于上部区块21和下部区块22之间密封性较高的部分。图8中未图示但第二连通路73b也同样配置于两个螺栓插通孔22f之间。其结果是,可抑制形成于第一连通路73a及第二连通路73b的上部区块21的部分、以及形成于第一连通路73a及第二连通路73b的下部区块22的部分的各自连结部的漏油。
如上构成的油供给装置200中,如图10所示,油盘3的第一侧壁31上配置有调节油泵81吐出的油的温度的油冷却器83,油盘3的第二侧壁32上配置有控制经由第二连通路73b供给至第一副连廊75的油供给量的第二油控制阀85。
根据该结构,油冷却器83及第二油控制阀85无需安装于汽缸体2,因此可确保在汽缸体2的周围配置其他辅机的空间。又,油冷却器83及第二油控制阀85配置于油盘3的各侧壁,因此与两者均配置于油盘3任一方侧壁的情况相比,可提高各自的配置自由度,甚至可有效利用油盘3的周围的空间。
除此之外,油冷却器83及第二油控制阀85安装于油盘3,以此与油供给装置200相关的辅机可汇集于油盘3。由此,连接油冷却器83及第二油控制阀85的上游侧供油路71可主要形成于油盘3,可使形成于汽缸体2的供油路简略。又,即使在因装载发动机100的车辆部分、发动机的排气量、电动化系统的有无等的规格变更而导致油供给装置的规格需要变更时,由于与油供给装置200相关的辅机及与其连接的上游侧供油路71汇集于油盘3,因此可主要以油盘3的规格变更进行应对,可极力抑制汽缸体2的规格变更。
此处,油冷却器83与形成于第一侧壁31的第二供油路71b及第五供油路71e连接。又,第二油控制阀85与形成于第二侧壁32的第六供油路71f、第七供油路71g及第八供油路71h连接。这样为了在油盘3的侧壁上形成供油路,则需要加厚油盘3的侧壁。在油盘3的外部形状,即,尺寸无限制时,可维持油盘3的容积的同时加厚油盘3的侧壁。然而,对油盘3的外部形状多少有些限制的情况居多,此时,难以加大油盘3的外部形状的同时加厚油盘3的侧壁,加厚油盘3的侧壁会导致油盘3的容积缩小。即,油盘3的油储存量处于减少的倾向中。
因此,本实施形态中,如图3所示,油冷却器83配置于比油盘3内储存的油的油面(图示虚线)靠近下方处。油盘3内储存的油的油面是相当于为了适当使用发动机100而规定的发动机油的下限量的油面。即,发动机的通常的使用状态中,油冷却器83始终位于比油盘3内储存的油的油面靠近下方处。油冷却器83是使油流通于其内部,并与该油进行热交换的部件,具有储存与流通油的量相应的油的能力。即,油冷却器83配置于比油盘3内储存的油的油面靠近下方处,以此维持油冷却器83内充满油的状态,即,储存油的状态。由此,因加厚侧壁而减少的油盘3的油储存量的至少一部可被油冷却器83填补。
具体而言,以使油冷却器83的内部的油路的至少一部位于比油面靠近下方处的形式配置油冷却器83亦可。如此,可仅将油冷却器83的内部的油路的一部分用于油的储存。又,优选地,以使油冷却器83中流入油的流入口及流出油的流出口两者位于比油面靠近下方处的形式,配置油冷却器83。由此,油冷却器83的内部的油路的大部分可用于油的储存。此外,优选地,以使油冷却器83整体位于比油面靠近下方处的形式配置油冷却器83。由此,油冷却器83的内部的油路的几乎全部可用于油的储存。
如上,作为本申请公开技术示例而说明了所述实施形态。然而,本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此,也可适用于适应性进行变更、替换、添加、省略等的实施形态。又,也可以组合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的各结构要素,形成新实施形态。又,附图及详细说明所记载的结构要素中,不仅包含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必要的结构要素,还包含为了例示上述技术,为了解决技术问题而非必要的结构要素。因此,不应因在附图或详细说明中记载了这些非必要的结构要素,而直接认定这些非必要结构要素为必要。
工业应用性:
如上说明,此处公开的技术在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中有用。
符号说明:
100 发动机;
2 汽缸体;
21 上部区块;
21a 第一侧壁;
21b 第二侧壁;
22 下部区块;
22a 第一侧壁;
22b 第二侧壁;
23 汽缸孔;
24 活塞;
28 轴承部;
3 油盘;
31 第一侧壁;
32 第二侧壁;
33 前壁;
7 供油路;
71 上游侧供油路;
72 下游侧供油路;
73a 第一连通路;
73b 第二连通路;
73c 第三连通路;
74 主连廊(第一油路);
75 第一副连廊(第二油路);
76 第二副连廊(第三油路);
81 油泵;
81m 压力室;
82 油滤清器;
83 油冷却器(热交换器);
85 第二油控制阀(流量控制阀);
87 油喷嘴;
93 变速装置;
93a 电动马达;
200 油供给装置。

Claims (17)

1.一种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形成有在规定的汽缸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汽缸孔的汽缸体、
安装于所述汽缸体的油盘、
抽吸并吐出所述油盘的油的油泵、和
过滤所述油泵吐出的油的油滤清器;
所述油盘的壁部与所述汽缸体的壁部连结;
所述油盘上安装有所述油滤清器,并形成有该油滤清器过滤后的油流通的上游侧供油路;
所述汽缸体上形成有包含在所述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油路的下游侧供油路;
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上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上游侧供油路的第一连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供油路形成于所述汽缸体,且还包含在所述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油路;
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隔着所述汽缸孔配置;
在相对于所述汽缸孔与所述第一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处形成所述第一连通路;
在相对于所述汽缸孔与所述第二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处,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上游侧供油路的第二连通路;
所述上游侧供油路与控制向所述第二油路的油流量的流量控制阀连接;
所述流量控制阀安装于所述油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路与向曲轴的特定的轴承部供给油的分岔路连接;
所述第二油路与向曲轴的所述特定的轴承部以外的轴承部供给油的分岔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供油路形成于所述汽缸体,且还包括在所述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油路;
所述第三油路与向插通所述汽缸孔的活塞喷射油的油喷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调节所述油泵吐出的油的温度的热交换器、和具有电动马达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变速装置;
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油滤清器配置在所述油盘中相对于所述汽缸孔的一方侧;
所述变速装置配置在所述油盘中相对于所述汽缸孔的另一方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泵是具有压力室,并根据该压力室的压力调节容量的容量可变型的油泵;
具备调节向所述压力室供给的油的油压的容量控制阀;
所述容量控制阀与从所述上游侧供油路分岔后连接于所述压力室的控制用油路中连接,并形成为调节经由该控制用油路向该压力室供给的油的油压的结构,且安装于所述油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量控制阀配置于比储存于所述油盘的油的油面靠近下方处。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泵安装于所述汽缸体;
所述上游侧供油路和控制用油路形成于所述汽缸体及油盘,且所述油盘安装于所述汽缸体,以此所述上游侧供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汽缸体的部分和所述上游侧供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油盘的部分相连通,并且所述控制用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汽缸体的部分和所述控制用油路中形成于所述油盘的部分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泵配置于所述汽缸体的所述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
所述容量控制阀安装于所述油盘的所述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的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滤清器安装于所述油盘中所述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检测流通所述供油路的油的油压的油压检测部;
所述容量控制阀根据所述油压检测部检测的油压调节向所述压力室供给的油的油压。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泵配置于所述油盘内所述汽缸列方向的一方侧;
所述上游侧供油路中,所述第一连通路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通路的连接部相连接的部分,以在所述油盘中穿通比所述油泵靠近所述汽缸列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壁部的形式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缸体形成为上部区块和下部区块的分割结构;
所述下部区块在多处被螺栓紧固于所述上部区块;
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形成于所述上部区块;
所述第一连通路及所述第二连通路中形成于所述汽缸体的部分分别在邻接的螺栓紧固处之间的位置上,贯通所述下部区块且形成于所述上部区块,并分别到达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二油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供油路形成于所述汽缸体,且还包含在所述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油路;
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隔着所述汽缸孔配置;
在相对于所述汽缸孔与所述第一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上形成所述第一连通路;
在相对于所述汽缸孔与所述第二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上,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上游侧供油路的第二连通路;
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一油路同侧的所述油盘的壁部上,配置有调节所述油泵吐出的油的温度的热交换器;
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二油路同侧的所述油盘的壁部上,配置有控制经由所述第二连通路向所述第二油路供给的油流量的流量控制阀。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配置于比储存于所述油盘的油的油面靠近下方处。
16.一种发动机的制造方法,所述发动机具备:形成有在规定的汽缸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汽缸孔的汽缸体、安装于所述汽缸体的油盘、和抽吸并吐出所述油盘的油的油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缸体上,形成有包含相对于该多个汽缸孔配置于一方侧且在该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油路、和相对于该多个汽缸孔配置于另一方侧且在该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油路的下游侧供油路,并且,形成有分别在与所述油盘的契合部处开口的第一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和第二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其中,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一油路同侧和第一油路连通,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二油路同侧和所述第二油路连通;
所述油盘上,形成有:从所述油泵吐出的油流通的上游侧供油路、以及分别在与所述汽缸体的契合部处开口的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和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其中,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与所述上游侧供油路连通并能与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连通,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与所述上游侧供油路连通并能与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连通;
通过组装所述油盘的契合部与所述汽缸体的契合部,以此连通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和所述第一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同时连通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上游侧部分和所述第二连通路的下游侧部分;
所述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相对所述多个汽缸孔的位置设定为能在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内共通。
17.一种发动机的供油路结构,所述发动机具备:形成有在规定的汽缸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汽缸孔的汽缸体、安装于所述汽缸体的油盘、和抽吸并吐出所述油盘的油的油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盘上形成有所述油泵吐出的油流通的上游侧供油路;
所述汽缸体上形成有下游侧供油路,所述下游侧供油路包含相对于该多个汽缸孔配置于一方侧且在该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油路、和相对于该多个汽缸孔配置于另一方侧且在该汽缸列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油路;
所述油盘的壁部与所述汽缸体的壁部连结;
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一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上,形成有连通所述上游侧供油路和所述第一油路的第一连通路;
在相对于所述多个汽缸孔与所述第二油路同侧的所述汽缸体的壁部及所述油盘的壁部上,形成有连通所述上游侧供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的第二连通路;
所述第一连通路及第二连通路相对所述多个汽缸孔的位置设定为能在排气量不同的发动机内共通。
CN201680002892.6A 2015-03-05 2016-03-01 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发动机的制造方法及发动机的供油路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7957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44008A JP6142885B2 (ja) 2015-03-05 2015-03-05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エンジン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ンジンの給油路構造
JP2015-044008 2015-03-05
PCT/JP2016/001083 WO2016139923A1 (ja) 2015-03-05 2016-03-01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エンジン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ンジンの給油路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5783A true CN106795783A (zh) 2017-05-31
CN106795783B CN106795783B (zh) 2019-05-14

Family

ID=56844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289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795783B (zh) 2015-03-05 2016-03-01 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发动机的制造方法及发动机的供油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4702B2 (zh)
JP (1) JP6142885B2 (zh)
CN (1) CN106795783B (zh)
DE (1) DE112016000698T5 (zh)
WO (1) WO201613992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5360A (zh) * 2017-12-04 2018-04-27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润滑冷却油路总成
CN111648834A (zh) * 2020-06-22 2020-09-1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凸轮轴座总成及轴承座总成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08687B2 (en) * 2016-06-09 2019-02-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ngine oil pump
KR102463186B1 (ko) * 2016-12-13 2022-11-03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피스톤 냉각 장치
US10428705B2 (en) * 2017-05-15 2019-10-0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10550754B2 (en) 2017-05-15 2020-02-0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JP2019069691A (ja) * 2017-10-10 2019-05-09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暖機制御装置、暖機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1199115B2 (en) * 2018-08-30 2021-12-14 Volvo Truck Corporation Oil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oil system
KR102518738B1 (ko) * 2018-11-30 2023-04-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통합 열관리 시스템의 밸브 제어 방법
JP7445204B2 (ja) * 2020-03-25 2024-03-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冷却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4494A (en) * 1983-04-18 1985-01-2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Type engine
JPH05272321A (ja) * 1992-03-27 1993-10-19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潤滑構造
JPH08270419A (ja) * 1995-03-31 1996-10-15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動弁系潤滑構造
JPH09264117A (ja) * 1996-03-29 1997-10-07 Mazda Motor Corp 動弁装置の潤滑油路構造
JP2002168106A (ja) * 2000-12-04 2002-06-14 Mazd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への給油構造
CN1408998A (zh) * 2001-09-28 2003-04-09 株式会社久保田 多气缸发动机
US20090194062A1 (en) * 2008-02-01 2009-08-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Oil drain passage structure
JP2010216405A (ja) * 2009-03-18 2010-09-30 Honda Motor Co Ltd V型内燃機関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0704U (ja) * 1983-10-21 1985-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潤滑油循環装置
DE3803546A1 (de) 1987-02-06 1988-08-18 Honda Motor Co Ltd Kuehlsystem zur wasserkuehlung von motoroel eines kraftfahrzeugs
US5307865A (en) 1987-02-06 1994-05-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oil cooling system
US6058898A (en) * 1998-12-28 2000-05-09 Detroit Diesel Corporation Structural oil pan with integrated oil filtr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US6484680B2 (en) * 2001-03-10 2002-11-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variable cam timing oil filter with restrictor arrangement
DE10328164A1 (de) * 2003-06-24 2005-01-13 Daimlerchrysler Ag Zylinderkurbelgehäuse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JP2006275039A (ja) * 2005-03-02 2006-10-12 Toyota Motor Corp 潤滑装置
DE102007040666A1 (de) * 2007-08-27 2009-03-05 Mann + Hummel Gmbh Ölwanne
JP5724332B2 (ja) 2010-12-01 2015-05-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給油装置
US9534520B2 (en) * 2012-05-24 2017-01-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emperature-controlled segregation of hot and cold oil in a sump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945325B2 (ja) * 2012-07-11 2016-07-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過給機
JP5598510B2 (ja) * 2012-08-28 2014-10-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5730846B2 (ja) * 2012-12-27 2015-06-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ジェット装置
JP6065595B2 (ja) * 2013-01-09 2017-0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6056595B2 (ja) * 2013-03-27 2017-0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型オイルポンプの制御装置
JP5859493B2 (ja) * 2013-07-09 2016-0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油路構造
JP6259688B2 (ja) * 2014-03-14 2018-01-10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潤滑油供給機構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4494A (en) * 1983-04-18 1985-01-2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Type engine
JPH05272321A (ja) * 1992-03-27 1993-10-19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潤滑構造
JPH08270419A (ja) * 1995-03-31 1996-10-15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動弁系潤滑構造
JPH09264117A (ja) * 1996-03-29 1997-10-07 Mazda Motor Corp 動弁装置の潤滑油路構造
JP2002168106A (ja) * 2000-12-04 2002-06-14 Mazd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への給油構造
CN1408998A (zh) * 2001-09-28 2003-04-09 株式会社久保田 多气缸发动机
US20090194062A1 (en) * 2008-02-01 2009-08-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Oil drain passage structure
JP2010216405A (ja) * 2009-03-18 2010-09-30 Honda Motor Co Ltd V型内燃機関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5360A (zh) * 2017-12-04 2018-04-27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润滑冷却油路总成
CN111648834A (zh) * 2020-06-22 2020-09-1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凸轮轴座总成及轴承座总成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0698T5 (de) 2017-11-09
CN106795783B (zh) 2019-05-14
US20180030867A1 (en) 2018-02-01
US10774702B2 (en) 2020-09-15
JP6142885B2 (ja) 2017-06-07
WO2016139923A1 (ja) 2016-09-09
JP2016160923A (ja) 2016-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5783A (zh) 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发动机的制造方法及发动机的供油路结构
JP6156296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1815850B (zh) 发动机
CN102112707B (zh) 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换气阀的配气正时的装置
EP2882944B1 (en) Cylinder head
CN107642385A (zh) 发动机的油供给装置
CN101153551B (zh) 油路结构
JP2013113148A (ja) 内燃機関の油路構造
CN104696035A (zh) 发动机
KR100856644B1 (ko) 오일 통로 구조
CN109072735A (zh) 发动机的凸轮轴颈润滑油供给机构
KR101165167B1 (ko) 직렬 다기통 엔진의 실린더 블록
US20160290190A1 (en) Engine
JP2016050501A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US2865361A (en) Engine lubricating system
KR101361806B1 (ko) 다기통 엔진의 오일 공급구조
JP6107856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2017048774A (ja) Ohv型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6194912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1852145B (zh) 带油路的曲轴箱盖
JP6107855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6107857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12431652A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回油结构
JP2015175300A (ja) エンジンの潤滑油供給機構
KR20060058163A (ko) 실린더 헤드의 오일 공급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