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59312B - 食品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食品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59312B CN106659312B CN201580034776.8A CN201580034776A CN106659312B CN 106659312 B CN106659312 B CN 106659312B CN 201580034776 A CN201580034776 A CN 201580034776A CN 106659312 B CN106659312 B CN 1066593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od
- unit
- heating
- tape member
- belt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796 flavor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5000013355 food flavoring agen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516 radical scaveng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helicin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O)[C@H](O)[C@@H](CO)O[C@H]1OC1=CC=CC=C1C=O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10 lo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72 mea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550 pizz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24 preserved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555 soy sau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11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17/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 F26B17/02—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belts carrying the materials;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belts or elements attached to endless belts or chains propelling the materials over stationary surfaces
- F26B17/04—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belts carrying the materials;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belts or elements attached to endless belts or chains propelling the materials over stationary surfaces the belts being all horizontal or slightly incline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14—Cooking-vessels for use in hotels, restaurants, or canteens
- A47J27/16—Cooking-vessels for use in hotels, restaurants, or canteens heated by stea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14—Cooking-vessels for use in hotels, restaurants, or cant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 Commercial Cooking Devices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食品加热装置具备传送单元、加热单元以及吸引单元。传送单元具备能够供热风通过的环状的带部件。带部件的载置食品的去程侧通过加热单元与吸引单元之间。另外,带部件的回程侧配置成与去程侧对置且避开加热单元与吸引单元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向食品吹热风来加热食品的食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边利用环状的带部件传送食品,一边加热食品的食品加热装置。作为现有的这种装置,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中,由热风发生装置发生热风,经由热风风道输送至单粒化装置。另外,通过排气风扇,以根据网传送带的网眼间,空气从上部向下部均匀地流动的方式,生成热风流。然后,对在网传送带上移动的食品吹热风,使食品干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490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排气风扇及传送食品的网传送带整体被机壳包围。因此,不仅存在网传送带被加热至所需以上的情况,还存在附着于网传送带的食品长时间持续暴露在高温的环境下而烧焦的情况。其结果,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具有以下问题,即,不仅存在烧焦的食品作为异物混入完成品的情况,还存在由于加热至所需以上而损伤传送食品的网传送带的情况。
考虑上述现有技术的实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加热装置,其能够抑制传送食品的带部件被加热至所需以上,而且能够抑制附着于带部件的食品烧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食品加热装置具备传送单元、加热单元以及吸引单元。传送单元传送食品。加热单元对由传送单元所传送的食品吹热风。吸引单元与加热单元对置地配置,且能够吸引通过了传送单元及食品的热风。而且,传送单元具备:能够供热风通过的环状的带部件;以及能够移动地支撑带部件的旋转体。带部件的载置食品的去程侧通过加热单元与吸引单元之间。另外,带部件的与去程侧连续的回程侧配置成与去程侧对置且避开加热单元与吸引单元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食品加热装置,能够抑制传送食品的带部件被加热至所需以上,能够抑制附着于带部件的食品烧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食品加热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食品加热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食品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食品加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食品加热装置的吸引箱及吸引导向部件相对于食品的位置关系,图5A是从侧面观察吸引箱的图,图5B是从上方观察吸引箱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食品加热装置的将传送单元及吸引箱和加热单元分离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食品加热装置的热风通过食品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食品加热装置来加热食品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食品加热装置。此外,在各图中,对共通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1.食品加热装置的结构例
首先,参照图1~图6,说明食品加热装置的结构例(以下,称为“本例”)。
图1是表示食品加热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食品加热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食品加热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食品加热装置的主视图。此外,图4剖视食品加热装置的带部件的一部分进行示出。
图1所示的食品加热装置1是对食品吹热风来加热的装置。如图1所示,食品加热装置1具有:对食品吹热风的加热单元2;传送食品的传送单元3;以及吸引通过了食品及传送单元的热风的吸引单元4。在此,将传送单元3传送食品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X,将与水平方向平行且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Y。另外,将食品加热装置1的上下方向设为第三方向Z,其与第二方向Y正交。
[加热单元]
加热单元2具有燃烧炉11、吹风箱12、罩部件13以及循环部15。另外,加热单元2具有支撑燃烧炉11及罩部件13的加热用支撑台17。表示加热部的一例的燃烧炉11配置于第二方向Y的一侧,吹风箱12及罩部件13配置于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
在燃烧炉11设有吸入外部空气的未图示的吸入口。燃烧炉11从吸入口吸入外部空气并加热,生成热的空气。作为燃烧炉11,例如,通过燃烧气体来加热空气。另外,在燃烧炉11设有安装热风用配管22的未图示的热风风扇。热风用配管22连接热风风扇和吹风箱12。然后,热风风扇将在燃烧炉11所生成的热风经由热风用配管22而向吹风箱12输送。
此外,从燃烧炉11向吹风箱12输送的热风例如,温度设定为200℃以上,湿度设定为20%以下。
表示吹风部的一例的吹风箱12形成为中空的容器状,且第三方向Z的下侧的一面开口。如图2所示,在吹风箱12的第三方向Z的下端,能够装卸地装配有喷出导向部件23。在喷出导向部件23设有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的多个喷出口23a。多个喷出口23a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而配置。而且,如图1所示,多个喷出口23a向第三方向Z的下方喷射经由热风用配管22而从燃烧炉11输送来的热风。
另外,喷出口23a的第二方向Y的开口的长度设定为与载置于后述的传送单元3的带部件41的食品的第二方向Y的长度大致相等、或者稍小。
另外,也可以准备喷出口23a的第二方向Y的开口的长度、喷出口23a的个数、从向吹风箱12的装配部到喷出口23a的形状(喷嘴的节流孔形状)不同的多种喷出导向部件23。由此,能够通过交换喷出导向部件23而与食品相应地调节从吹风箱12喷出的热风的风量。
在本例中说明了喷出导向部件23的喷出口23a将其开口形成为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的形状的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在第二方向Y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多个喷出口,将其开口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或者,也可以将多个喷出口配置成,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形成的平面内,沿着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而分散存在,或者,也可以将多个喷出口配置成交错格子状。
此外,在本例中说明了将喷出导向部件23和吹风箱12作为分体部件而构成的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喷出导向部件23与吹风箱12一体地构成。
另外,在本例中说明了将喷出导向部件23设于吹风箱12的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热风用配管22的排出侧的端部延长至后述的传送单元3的带部件41的第三方向Z的上方,在该热风用配管22的端部直接装配喷出导向部件23。即,由喷出导向部件23及热风用配管22的端部构成吹风部。
吹风箱12被罩部件13覆盖。罩部件13形成为中空的容器状,且在第三方向Z的下侧的一面和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开口。如图3及图4所示,罩部件13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的开口被开闭门24能够开闭地堵塞。而且,通过打开开闭门24,能够进行在罩部件13的内部空间所配置的吹风箱12的维护、喷出导向部件23的装卸作业。
另外,罩部件13覆盖后述的吸引单元4的吸引箱61及吸引导向部件65的吸引口65a的第三方向Z的上方。而且,在罩部件13的内部空间充满从吹风箱12喷射而不被后述吸引单元4吸引的热气。
另外,在罩部件13的第三方向的上面部设有由例如风扇等构成的循环部15。在循环部15连接有循环用配管25。循环用配管25连接循环部15和燃烧炉11。当循环部15驱动时,充满罩部件13的内部空间的热气经由循环用配管25而向燃烧炉11输送。由此,能够提高燃烧炉11的燃烧效率。
此外,在本例中说明了将循环部15设置于罩部件13的上面部的例,但不限于此,循环部15也可以设置于罩部件13的侧面部。
另外,也可以在从循环部15到燃烧炉11之间的任意处设置由过滤器、水、泡沫等构成的空气净化部。空气净化部去除在热气中含有的油、调味剂等污垢而净化热气。由此,能够防止在经由循环部15而将在罩部件13内充满的热气输送至燃烧炉11时,与热气一同地将油、调味剂等污垢输送至燃烧炉11。其结果,能够防止燃烧炉11内被含于热气的污垢污染、燃烧炉11的燃烧效率降低。
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在罩部件13的第一方向X的一侧设有调味剂投入部26。调味剂投入部26向由传送单元3的带部件41所传送的食品投入调味剂(例如,酱油等)。
加热用支撑台17具有:介于燃烧炉11与罩部件13之间的两个隔壁部27A、27B;载置部28;以及加热用脚部29。如图3所示,第一隔壁部27A配置于燃烧炉11和罩部件13的第一方向X的一侧,第二隔壁部27B配置于燃烧炉11和罩部件13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
如图4所示,在载置部28载置燃烧炉11。另外,加热用脚部29从载置部28的第三方向Z的下侧的端部朝向第三方向Z的下方突出。另外,加热用脚部29在燃烧炉11及罩部件13的第三方向Z的下方具有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的延伸部29a。在延伸部29a设有与底面接触来支撑加热用支撑台17的多个脚部件29b。脚部件29b构成为能够沿着第三方向Z伸缩。由此,能够进行燃烧炉11、吹风箱12以及罩部件13的高度调整。
此外,配置燃烧炉11的部位不限于吹风箱12及罩部件13的第二方向Y的一次,也可以将燃烧炉11配置于吹风箱12及罩部件13的第三方向的上侧、下侧。
[传送单元]
接下来,说明传送单元3。
如图1所示,传送单元3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带部件41;表示旋转体的一例的驱动辊42;传送用驱动部43;从动辊44;以及四个迂回辊45a、45b、45c、45d。另外,传送单元3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撑驱动辊42、从动辊44以及四个迂回辊45a、45b、45c、45d的传送用支撑台50。
传送用支撑台50具有一对支撑架51和支撑一对支撑架51的传送用支撑框52。如图3所示,一对支撑架51在第二方向Y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而且,在一对支撑架51之间配置带部件41。
另外,在支撑架51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能够旋转地支撑有从动辊44,在支撑架51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能够旋转地支撑有驱动辊42。另外,在驱动辊42连接有传送用驱动部43。而且,驱动辊42被传送用驱动部43旋转驱动。
而且,如图2所示,在支撑架51的第一方向X的中间部设有传送用支撑框52。在传送用支撑框52设有用于使传送单元3移动的车轮54。另外,在传送用支撑框52设有四个轴承部52a、52b、52c、52d。
第一轴承部52a在传送用支撑框52的第一方向X的一侧,且配置于第三方向Z的上部。第二轴承部52b在传送用支撑框52的第一方向X的一侧,且配置于比第一轴承部52a靠第三方向Z的下方。第三轴承部52c在传送用支撑框52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且配置于第三方向Z的上部。第四轴承部52d在传送用支撑框52的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且配置于比第三轴承部52c靠第三方向Z的下方。
在第一轴承部52a能够旋转地支撑有第一迂回辊45a,在第二轴承部52b能够旋转地支撑有第二迂回辊45b。另外,在第三轴承部52c能够旋转地支撑有第三迂回辊45c,在第四轴承部52d能够旋转地支撑有第四迂回辊45d。
带部件41通过将多个棒状部件以其轴向互相平行的方式排列并连结而构成。在带部件41的多个棒状部件之间空出能够供从吹风箱12喷出的热风通过的间隔。另外,构成带部件41的多个棒状部件的间隔设定为比传送的食品(在本例中为煮饭米)的直径小。
此外,在本例中说明了将带部件41由多个棒状部件构成的例,但不限于此,作为带部件41,也可以由网眼状的部件、形成有多个孔的带状的部件等其它各种部件构成。即,作为带部件41,只要是具有能够供从吹风箱12喷出的热风通过的孔的部件即可。
另外,带部件41能够旋转地卷绕驱动辊42、从动辊44、第一迂回辊45a、第二迂回辊45b、第三迂回辊45c以及第四迂回辊45d。而且,通过驱动辊42、从动辊44以及四个迂回辊45a、45b、45c、45d旋转,从而带部件41旋转而进行循环移动。
如图2所示,第一迂回辊45a及第三迂回辊45c配置于带部件41的外侧,第二迂回辊45b及第四迂回辊45d配置于带部件41的内侧。
而且,在带部件41的从从动辊44到驱动辊42的去程侧41A载置食品。另外,去程侧41A通过加热单元2的吹风箱12与后述的吸引单元4的吸引箱61之间,即加热点100。
另外,从带部件41的从驱动辊42通过第三迂回辊45c、第四迂回辊45d、第二迂回辊45b、第一迂回辊45a后返回到从动辊44的回程侧41B沿着第三方向Z而与去程侧41A对置。而且,带部件41的回程侧41B避开加热点100而配置。因此,不进行食品的加热的带部件41的回程侧41B暴露在外部空气以不经受加热点100的热风。而且,在回程侧41B,利用四个迂回辊45a、45b、45c、45d而形成向第三方向Z的下方鼓出的迂回区域41C。
另外,在本例的传送单元3中说明了应用驱动辊42、从动辊44、四个迂回辊45a、45b、45c、45d来作为用于能够移动地支撑带部件41的旋转体的例,但不限于此。作为使带部件41旋转驱动的部件,也可以,例如,在驱动辊42设置链齿,将传送用驱动部43的驱动力经由链条而传递至链齿,或者也可以通过多个齿轮而将传送用驱动部43的驱动力传递至带部件41。而且,作为旋转体,例如,也可以使用大致圆盘状的滑轮。
另外,在传送单元3的第一方向X的一侧设有未图示的平整部件和成为投入食品的受理口的未图示的食品投入料斗。平整部件及食品投入料斗配置于带部件41的去程侧41A的第三方向Z的上方。
平整部件是将从食品投入料斗所投入的食品在带部件41上摊得薄且大致均匀的部件。另外,作为平整部件,应用使由多个叶片部件构成的平整片、螺旋状的平整片旋转驱动的部件、其它各种平整部件。而且,作为平整食品的机构,可以使食品投入料斗振动、在食品投入料斗与传送单元3之间设置与传送方向正交且大致水平地以预定的长度往复运动的传送带,也可以应用上述以外的其它各种方法。
[吸引单元]
接下来,参照图1~图5A以及图5B,说明吸引单元4。
如图1及图2所示,吸引单元4是吸引从加热单元2吹出的热风的单。吸引单元4具有吸引箱61、吸引用配管62以及吸引导向部件65。
吸引箱61形成为中空的容器状,且第三方向Z的上侧的一面开口。吸引箱61经由固定部67而安装于传送用支撑台50。吸引箱61配置于在带部件41的回程侧41B所形成的迂回区域41C内,并经由带部件41的去程侧41A而与加热单元2的吹风箱12对置。而且,加热单元2的吹风箱12与吸引单元4的吸引箱61之间为加热食品的加热点100。另外,在吸引箱61的开口部,能够装卸地装配有吸引导向部件65。
图5A及图5B是表示吸引箱61及吸引导向部件65相对于食品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如图5A所示,吸引导向部件65介于吸引箱61与带部件41的去程侧41A之间。而且,吸引导向部件65与吸引箱61和带部件41紧密接触。由此,能够防止通过了带部件41的热风漏出到吸引箱61的周围。
如图1及图5B所示,在吸引导向部件65设有吸引口65a。另外,如图5B所示,吸引导向部件65的吸引口65a的第二方向Y的开口的长度设定为,与载置于带部件41的食品G1的第二方向Y的长度大致相等,或者比其稍小。
另外,也可以准备吸引口65a的第二方向Y的开口的长度、吸引口65a的开口的形状不同的多种吸引导向部件65。由此,能够通过交换吸引导向部件65来与食品相应地调节吸引箱61的吸引量、吸引的区域。
此外,在本例中说明了将吸引导向部件65和吸引箱61作为分体部件而构成的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吸引导向部件65与吸引箱61一体地构成。
另外,在吸引箱61设有连结配管64。连结配管64能够装卸地与吸引用配管62的连结部62a连结。吸引用配管62与未图示的排气风扇连接。而且,当驱动排气风扇时,经由吸引用配管62及连结配管64而吸引吸引箱61的第三方向Z的上方的空气。
图6是表示使传送单元3及吸引箱61和加热单元2分离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在此,在现有的食品加热装置中,传送食品的传送单元整体被机壳包围,而且传送单元与加热单元一体地构成。因此,为了进行传送单元的清洗、维护,需要将机壳、加热单元、传送单元解体一次,非常复杂。
与之相对,本例的食品加热装置1能够装卸地连结有与吸引箱61连接的连结配管64和吸引用配管62。另外,加热单元2仅与传送单元3的去程侧41A对置,加热单元2和传送单元3未连接。而且,本例的食品加热装置1在传送单元3的传送用支撑台50设有车轮54。
由此,如图6所示,本例的食品加热装置1能够将具有带部件41的传送单元3和加热单元2分离。从而,能够在维护时,使带部件41远离加热单元2的吹风箱12的第三方向Z的下方。因此,带部件41的去程侧41A的第三方向Z的上方开放,能够高效地进行带部件41的清洗。
另外,在本例中说明了在传送单元3的传送用支撑台50设置车轮54而传送单元3构成为能够移动的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支撑燃烧炉11及吹风箱12的加热用支撑台17设置车轮而将加热单元2侧构成为能够移动。
而且,说明了将吸引箱61固定于传送单元3的传送用支撑台50的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吸引箱61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传送用支撑台50,在使传送单元3从加热单元2分离时,使吸引箱61从传送单元3分离。由此,不仅能够使带部件41的去程侧41A的第三方向Z的上方开放,也能够使其下方开放,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带部件41的清洗。
另外,在本例的食品加热装置1中,使带部件41的回程侧41A以避开吸引箱61与加热单元2之间的方式迂回。因此,在本例的食品加热装置1中能够在带部件41的回程侧41A设置去除在带部件41所附着的食品、调味剂等的清洗单元。作为清洗单元,例如,能够应用通过对带部件41吹空气来将附着于带部件41的食品吹飞的结构、使带部件41在蓄存有水等清洗液的内通过的结构等其它各种的清洗单元。
由此,能够使食品加热装置1的传送单元3不短暂地停止,而一边清洗在带部件41所附着的调味剂、食品等,一边进行食品的加热。其结果,能够实现食品加热装置1的生产能力的提高。
2.食品的加热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图8,对使用了具有上述的结构的食品加热装置1的食品的加热方法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例的食品加热装置1的热风通过食品G1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利用本例的食品加热装置1来加热食品G1的状态的说明图。
首先,如图1所示,加热单元2的燃烧炉11从吸入口吸引外部空气,且加热所吸引的空气。然后,将被燃烧炉11加热了的空气经由热风用配管22而向吹风箱12输送。由此,在加热吹风箱12内的同时,也加热覆盖吹风箱12的罩部件13的内部空间。例如,在燃烧炉11的设定为300℃的情况下,吹风箱12内的温度为220℃。
另外,从食品投入料斗向带部件41的去程侧41A的第一方向X的一侧投入食品。然后,使带部件41旋转,同时利用未图示的平整部件将所投入的食品以其厚度大致平均的方式平整而摊在带部件41上。然后,从调味剂投入部26向带部件41上的食品G1投入调味剂。
对于吹上调味剂的食品G1,再通过带部件41将食品G1传送至吹风箱12和吸引箱61互向对置的加热点100。然后,如图6所示,输送至吹风箱12内的加热的空气作为热风而从喷出导向部件23的喷出口23a喷射。
此时,通过未图示的排气风扇驱动,从而与吹风箱12对置的吸引箱61内变成负压。因此,如图7所示,从喷出口23a所喷射的热风通过带部件41的去程侧41A及食品G1,再经由吸引导向部件65的吸引口65a而被吸引至吸引箱61。然后,被吸引至吸引箱61的热风经由连结配管64及吸引用配管62而排出到装置的外侧。
而且,在热风通过食品G1的间隙时,附着于食品G1的表面的多余水分由于通过的热风而蒸发。因此,能够使食品G1的表面干燥。另外,如图8所示,通过将吹热风的方向仅决定为从上方向下方的单一方向,从而能够加热食品G1的上表面。其结果,能够仅烧焦附着于食品G1的调味剂中的食品G1的上面部的调味剂或者食品G1的上面部,能够不烧焦其它部分。
另外,在本例中,也可以根据使食品G1干燥的程度而将从吸引口65a吸引的热风的风量设定为比从喷出口23a喷射的热风的风量小。此时,如图1所示,从喷出口23a所喷射的热风的一部分未被吸引单元4吸引而剩余。此外,在本例中,吹风箱12被罩部件13覆盖。因此,在罩部件13的内部空间充满没有被吸引单元4吸引的热气而变成正压。而且,在本例中,使循环部15驱动,将滞留于罩部件13的内部空间的热气经由循环用配管25而向燃烧炉11输送。由此,能够提高燃烧炉11的燃烧效率。
在此,因为在被吸引单元4所吸引的通过食品G1的周围的热风中混入食品G1的多余的水分,所以湿度比从燃烧炉11输送来的热风高。对于此,滞留于罩部件13的内部空间的多余的热气未通过食品G1及带部件41,因此湿度变化小。抑制了湿度上升。因此,即使利用循环部15将热气返回燃烧炉11,也能够抑制向吹风箱12供给的热风的湿度上升。
用吸引单元4吸引从吹风箱12所喷出的热风,且用罩部件13覆盖吹风箱12,从而抑制了从吹风箱12喷出的热风漏出到加热点100的周围。因此,在本例的食品加热装置1中,能够仅使加热点100成为高温的环境,能够防止周围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图2所示,带部件41的回程侧41B避开加热点100而配置。因此,带部件41的回程侧41B不被加热点100的热风吹而开放。由此,能够防止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的环境而带部件41的温度上升至所需以上,因此,能够防止在带部件41所附着的食品G1烧焦。
而且,在回程侧41B由四个迂回辊45a、45b、45c、45d形成迂回区域41C,不仅迂回加热点100,而且迂回吸引箱61的周围。由此,能够使带部件41的回程侧41B的距离比去程侧41A的距离长。即,能够使带部件41的未被加热而暴露于外部空气的期间比被加热的期间长,能够有效地抑制带部件41的温度上升。
另外,喷出口23a及吸引口65a的开口的第二方向Y的长度设定为,与向带部件41所投入的食品G1的第二方向Y的长度大致相等,或者比其稍小。由此,能够防止从带部件41的未载置食品G1的区域吸引热风。因此,能够将从喷出口23a所喷射的热风中的被吸引箱61吸引的热风全部用于食品G1的表面的干燥。其结果,能够短时间干燥食品G1的表面,而且能够防止食品G1的内部被加热至所需以上而干燥。
另外,能够防止对带部件41的无效区域吹热风,因此能够防止带部件41被加热至所需以上。由此,能够防止带部件41被高温损伤、食品G1由于被加热的带部件41而与意图相反地烧焦。
而且,在本例中设有平整部件,其在食品G1通过加热点100前,将食品G1以其厚度大致平均的方式在带部件41上较薄地平整。由此,不仅在米饭的情况下,在对纽带状、粉状、或者粒状的食品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热风通过食品的每一个,能够减轻加热不均。
然后,在食品G1通过加热点100而由加热点100进行的食品G1的加热结束时,传送单元3将食品G1传送至作为第一方向X的另一端的过渡位置。由此,使用了本例的食品加热装置1的食品加热作业完成。
以上,对食品加热装置的实施方式以包含其作用效果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食品加热装置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用米饭来作为加热的食品的一例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加热的食品不限于此。作为用本发明的食品加热装置来加热的食品,例如,能够应用于蔬菜、饭团、水产品、肉类、披萨等其它各种食品。
符号说明
1—食品加热装置,2—加热单元,3—传送单元,4—吸引单元,11—燃烧炉(加热部),12—吹风箱(吹风部),13—罩部件,15—循环部,17—加热用支撑台,22—热风用配管,23—喷出导向部件(吹风部),23a—喷出口,24—开闭门,25—循环用配管,41—带部件,41A—去程侧,41B—回程侧,41C—迂回区域,42—驱动辊(旋转体),43—从动辊(旋转体),45a、45b、45c、45d—迂回辊(迂回旋转体),50—传送用支撑台,61—吸引箱,62—吸引用配管,62a—连结部,64—连结配管,65—吸引导向部件,65a—吸引口,100—加热点,G1—食品。
Claims (4)
1.一种食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传送食品的传送单元;
对由上述传送单元所传送的上述食品吹热风的加热单元;以及
吸引单元,其与上述加热单元对置地配置,且能够吸引通过了上述传送单元及上述食品的上述热风,
上述传送单元具备:
能够供上述热风通过的环状的带部件;以及
能够移动地支撑上述带部件的旋转体,
上述带部件的载置上述食品的去程侧通过上述加热单元与上述吸引单元之间,
上述带部件的与上述去程侧连续的回程侧配置成与上述去程侧对置且避开上述加热单元与上述吸引单元之间,
上述吸引单元具有能够与在上述带部件传送的食品相应地变更吸引上述热风的吸引口的大小的导向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单元具备:
加热空气且生成上述热风的加热部;
对被上述传送单元传送的上述食品吹上述加热部所生成的上述热风的吹风部;
覆盖上述带部件的上述去程侧的上方的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吹风部的罩部件;以及
循环部,其设于上述罩部件,且使在上述罩部件的内部空间未通过上述带部件及上述食品的上述热风向上述加热部返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体在上述带部件的上述回程侧具有迂回旋转体,该迂回旋转体用于形成在上述吸引单元的周围迂回的迂回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体在上述带部件的上述回程侧具有迂回旋转体,该迂回旋转体用于形成在上述吸引单元的周围迂回的迂回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43082 | 2014-07-11 | ||
JP2014-143082 | 2014-07-11 | ||
PCT/JP2015/069608 WO2016006625A1 (ja) | 2014-07-11 | 2015-07-08 | 食品加熱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59312A CN106659312A (zh) | 2017-05-10 |
CN106659312B true CN106659312B (zh) | 2019-02-01 |
Family
ID=55064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34776.8A Active CN106659312B (zh) | 2014-07-11 | 2015-07-08 | 食品加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02358B2 (zh) |
EP (1) | EP3167774A4 (zh) |
JP (1) | JP6765303B2 (zh) |
CN (1) | CN106659312B (zh) |
WO (1) | WO20160066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167774A4 (en) * | 2014-07-11 | 2018-03-07 | Nichirei Foods Inc. | Food heating device |
US20220333861A1 (en) * | 2021-04-16 | 2022-10-20 | Ultraosonic Technology Solutions | Vibrational Drying System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64617U (ja) * | 1991-10-28 | 1993-08-27 | 四国電力株式会社 | コンベヤー式加熱調理装置 |
CN2256212Y (zh) * | 1996-05-29 | 1997-06-18 | 南海市沙头佳讯食品电子设备厂 | 燃油燃气式远红外食品烘道 |
CN1197366A (zh) * | 1997-04-10 | 1998-10-28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回流式锡焊方法和使用这种方法的回流式锡焊装置 |
CN2315785Y (zh) * | 1997-07-10 | 1999-04-28 | 曹义东 | 隧道式热风食品烤炉 |
CN2339126Y (zh) * | 1998-10-29 | 1999-09-22 | 北京宝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油炸锅 |
CN1347660A (zh) * | 2000-10-06 | 2002-05-08 | 味之素株式会社 | 导入热风的卧式旋转园筒型连续炒制装置 |
CN1437447A (zh) * | 2000-07-28 | 2003-08-20 | 株式会社富士制作所 | 面的糊化装置 |
CN1909792A (zh) * | 2003-09-16 | 2007-02-07 | 林克恩炊具公司 | 具有改进的空气回流的传送器式炉及方法 |
CN101050244A (zh) * | 2006-04-07 | 2007-10-10 | 张超 | 一种高吸水树脂的生产方法及聚合反应器 |
JP4060765B2 (ja) * | 2003-07-31 | 2008-03-12 | 京都グレイン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加熱した穀類を単粒化する装置 |
CN101726166A (zh) * | 2009-12-07 | 2010-06-09 | 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 | 钢带式干燥机 |
WO2013125529A1 (ja) * | 2012-02-20 | 2013-08-29 | 日清食品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麺線蒸煮方法及び麺線蒸煮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603568A (en) * | 1922-06-01 | 1926-10-19 | Baltimore Gas Engineering Corp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volatile fluids from solids containing same |
US3250315A (en) * | 1963-04-08 | 1966-05-10 | American Mach & Foundry | Vapor impingement heating |
JPS60139214A (ja) * | 1983-12-28 | 1985-07-24 | ヰセキフ−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連続蒸煮炊飯方法 |
US4571341A (en) * | 1983-07-27 | 1986-02-18 | Tsuyoshi Sugimura | Process for continuous rice cooking by steaming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US4746968A (en) * | 1987-03-30 | 1988-05-24 | Mcdonnell Douglas Corporation | Combined microwave and thermal drying apparatus |
JPH01178589U (zh) * | 1988-06-05 | 1989-12-21 | ||
US5570626A (en) * | 1992-05-26 | 1996-11-05 | Vos Industries Ltd. | Cooking apparatus |
US5609095A (en) * | 1993-07-01 | 1997-03-11 | Stein, Inc. | High performance cooking oven with steam chamber |
JPH09108105A (ja) * | 1995-10-24 | 1997-04-28 | Horiken Kk | 蒸煮穀類冷却装置 |
JPH1033372A (ja) * | 1996-07-22 | 1998-02-10 | Satake Eng Co Ltd | 連続式炊飯装置 |
US5826496A (en) * | 1996-07-23 | 1998-10-27 | Stein, Inc. | Cooking oven |
JP2000517408A (ja) * | 1996-09-03 | 2000-12-26 | ニロ・アクティーゼルスカブ | 乾燥又は冷却噴霧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US6539645B2 (en) * | 2001-01-09 | 2003-04-01 | Mark Savarese | Dr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
CA2478717C (en) * | 2002-03-14 | 2008-10-21 | Japan Tobacco Inc. | Raw material moisture control method and moisture control machine |
JP2004269242A (ja) * | 2003-03-12 | 2004-09-30 | Paloma Ind Ltd | コンベヤーオーブン |
WO2007136005A1 (ja) * | 2006-05-18 | 2007-11-29 | Fujifilm Corporation | 被乾燥物の乾燥方法及び装置 |
US9234701B2 (en) * | 2011-06-17 | 2016-01-12 | Kabushiki Kaisha Kinki | Crushing drying device |
EP2689666A1 (de) * | 2012-07-27 | 2014-01-29 | Bühler Gmb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Darren von Darrgut |
SI2920533T1 (sl) * | 2012-11-16 | 2018-10-30 | Nuwave Research Inc. | Naprava in metoda za dehidracijo z uporabo mikrovalovnega sevanja |
EP3167774A4 (en) * | 2014-07-11 | 2018-03-07 | Nichirei Foods Inc. | Food heating device |
NL2015311B1 (nl) * | 2015-08-17 | 2017-03-07 | Levens Cooking & Baking Systems B V | Afbakovensysteem en werkwijze. |
US20180105309A1 (en) * | 2016-10-14 | 2018-04-19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Wrapping machine and associated pneumatic system |
-
2015
- 2015-07-08 EP EP15818731.0A patent/EP316777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07-08 WO PCT/JP2015/069608 patent/WO20160066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7-08 CN CN201580034776.8A patent/CN106659312B/zh active Active
- 2015-07-08 JP JP2016532951A patent/JP6765303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7-08 US US15/324,300 patent/US1030235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64617U (ja) * | 1991-10-28 | 1993-08-27 | 四国電力株式会社 | コンベヤー式加熱調理装置 |
CN2256212Y (zh) * | 1996-05-29 | 1997-06-18 | 南海市沙头佳讯食品电子设备厂 | 燃油燃气式远红外食品烘道 |
CN1197366A (zh) * | 1997-04-10 | 1998-10-28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回流式锡焊方法和使用这种方法的回流式锡焊装置 |
CN2315785Y (zh) * | 1997-07-10 | 1999-04-28 | 曹义东 | 隧道式热风食品烤炉 |
CN2339126Y (zh) * | 1998-10-29 | 1999-09-22 | 北京宝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油炸锅 |
CN1437447A (zh) * | 2000-07-28 | 2003-08-20 | 株式会社富士制作所 | 面的糊化装置 |
CN1347660A (zh) * | 2000-10-06 | 2002-05-08 | 味之素株式会社 | 导入热风的卧式旋转园筒型连续炒制装置 |
JP4060765B2 (ja) * | 2003-07-31 | 2008-03-12 | 京都グレイン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加熱した穀類を単粒化する装置 |
CN1909792A (zh) * | 2003-09-16 | 2007-02-07 | 林克恩炊具公司 | 具有改进的空气回流的传送器式炉及方法 |
CN101050244A (zh) * | 2006-04-07 | 2007-10-10 | 张超 | 一种高吸水树脂的生产方法及聚合反应器 |
CN101726166A (zh) * | 2009-12-07 | 2010-06-09 | 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 | 钢带式干燥机 |
WO2013125529A1 (ja) * | 2012-02-20 | 2013-08-29 | 日清食品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麺線蒸煮方法及び麺線蒸煮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6006625A1 (ja) | 2016-01-14 |
US20170176101A1 (en) | 2017-06-22 |
EP3167774A1 (en) | 2017-05-17 |
CN106659312A (zh) | 2017-05-10 |
JPWO2016006625A1 (ja) | 2017-04-27 |
JP6765303B2 (ja) | 2020-10-07 |
US10302358B2 (en) | 2019-05-28 |
EP3167774A4 (en) | 2018-03-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797758B1 (en) | Continuous cooking oven system | |
US11118835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controlled conveyance of a workpiece through a fluidized bed dryer | |
CN203534106U (zh) | 一种多层链条输送式热风循环干燥机 | |
CN103919250A (zh) | 果蔬烘干机 | |
CN106659312B (zh) | 食品加热装置 | |
CN103919249A (zh) | 一种果蔬烘干机 | |
CN106766814A (zh) | 一种大米加工用烘干装置 | |
JP6997547B2 (ja) | 加熱調理方法、及び加熱調理装置 | |
JP2018082678A (ja) | 粉体付与装置及び粉体付与方法 | |
CN104406388A (zh) | 菊花自动烘干机 | |
CN207113527U (zh) | 一种多层烘干装置 | |
KR200395889Y1 (ko) | 터널 수하식 농산물 건조장치 | |
CN204478766U (zh) | 菊花自动烘干机 | |
CN107712030A (zh) | 一种罐头用的干燥机 | |
CN203776117U (zh) | 果蔬烘干机 | |
CN204466853U (zh) | 蔬菜烘干机 | |
CN203776116U (zh) | 一种果蔬烘干机 | |
JP2005341932A (ja) | 食材冷却装置、これを用いる食材加工システム及び食材冷却方法 | |
US2022039017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controlled conveyance of a workpiece through a fluidized bed dryer | |
CN219581192U (zh) | 一种工艺美术品加工用残料处理装置 | |
CN113892661B (zh) | 一种烘干装置及其应用 | |
CN209331020U (zh) | 一种干吃型方便面撒料机 | |
CN205607049U (zh) | 一种翻板式烘干装置 | |
JP5462089B2 (ja) | 焼物製造装置 | |
CN208338767U (zh) | 一种面包烘烤隧道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