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38043B -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338043B CN106338043B CN201610523211.2A CN201610523211A CN106338043B CN 106338043 B CN106338043 B CN 106338043B CN 201610523211 A CN201610523211 A CN 201610523211A CN 106338043 B CN106338043 B CN 1063380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dissipation plate
- source unit
- light source
- refl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40—Cooling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47—Passive cooling, e.g. using fins, thermal conductive elements or open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0088—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 B60Q1/0094—Arrangement of electronic circuits separat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e.g. mounting of housings for starter circuits for discharge la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1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F21S41/14—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 F21S41/141—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 F21S41/147—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the main emission direction of the LED being angled to the optical axis of the illuminating device
- F21S41/148—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the main emission direction of the LED being angled to the optical axis of the illuminating device the main emission direction of the LED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optical axi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1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F21S41/19—Attachment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F21S41/192—Details of lamp holders, terminals or conne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3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reflectors
- F21S41/39—Attachment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40—Cooling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49—Attachment of the cool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F21V23/001—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electrical wires or cables
- F21V23/002—Arrangements of cables or conductors inside a lighting device, e.g. means for guiding along parts of the housing or in a pivoting ar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7/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 F21W2107/1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for land vehi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能够改善散热效率的光源单元、照明装置和车辆。光源单元(1)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10);点亮回路(20),其被构造成操作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10);第一散热板(30),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10)载置于所述第一散热板(30);第二散热板(40),所述点亮回路(20)载置于所述第二散热板(40);配线构件(29),所述配线构件使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10)与所述点亮回路(20)电气互连;和互连构件(50),所述第一散热板(30)和所述第二散热板(40)安装于所述互连构件(50)。所述互连构件(50)的热传导率比所述第一散热板(30)和所述第二散热板(40)的热传导率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源单元、照明装置和车辆,特别涉及包括由半导体发光元件构成的光源的光源单元、照明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提出了包括发光模块(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该发光模块具有由诸如发光二极管(LED)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构成的光源(参见文献1【日本特开2012-74217号公报】)。
专利文献1公开的发光模块包括具有L形状且由金属制成的支撑构件。支撑构件的上表面安装有半导体发光元件封装体(package),支撑构件的侧面还安装有用于操作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点亮控制回路。
在文献1公开的发光模块中,半导体发光元件封装体和点亮控制回路安装于由金属制成的支撑构件。因此,由半导体发光元件封装体和点亮控制回路中的一者产生的热很可能会经由支撑构件传递到半导体发光元件封装体和点亮控制回路中的另一者。这可能导致由半导体发光元件封装体和点亮控制回路产生的热的不充分的散热。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改善散热效率的光源单元、照明装置和车辆。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光源单元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点亮回路,其被构造成操作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第一散热板,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载置于所述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所述点亮回路载置于所述第二散热板;配线构件,所述配线构件使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与所述点亮回路电气互连;和互连构件,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安装于所述互连构件。所述互连构件的热传导率比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的热传导率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照明装置包括:上述方面的光源单元;壳体,其包括开口部并收纳所述光源单元;和透光性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以覆盖所述开口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方面的照明装置和安装所述照明装置的车体。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光源单元、照明装置和车辆能够改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的前方立体图,图1B是上述光源单元的后方立体图。
图2是上述光源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上述光源单元的右视图。
图4是上述光源单元的点亮回路的框图。
图5是包括上述光源单元的照明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上述光源单元的导电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上述光源单元的导电构件与第一散热板的结合区域的截面图。
图8是上述光源单元的另一示例的后方立体图。
图9是照明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包括照明装置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11是包括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光源单元的照明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用于车辆(例如,汽车和机动两轮车)的雾灯。然而,光源单元不限于用于雾灯,还可以用于车辆的头灯或尾灯、或车辆用照明装置以外的照明装置。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接下来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根据设计等对实施方式进行变更。
参照图1至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
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LED 10)、点亮回路20、第一散热板30、第二散热板40、配线构件(线束29)、互连构件50,还包括盖60和导电构件130。在以下光源单元1的说明中,由图1A和图1B中的箭头指示的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分别与光源单元1的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对应。
光源单元1包括由发光二极管(LED)10构成的半导体发光元件。LED 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光源单元1包括多个LED 10时,可以将该多个LED 10以串联和/或并联方式连接。注意,半导体发光元件不限于LED 10,还可以是有机电子发光器件(有机EL器件)。
如图4所示,点亮回路20包括输入滤波回路21、DC-DC转换器回路22、输出滤波回路23和控制回路24。
输入滤波回路21要被电气连接到例如可以是车辆的电池的直流电源120。输入滤波回路21可以是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扼流线圈的噪声滤波器。输入滤波回路21使从DC-DC转换器回路22传递到直流电源120的高频噪声成分衰减。
DC-DC转换器回路22可以是例如升压斩波回路。DC-DC转换器回路22将经由输入滤波回路21从直流电源120输入的电源电压转换成恒定的直流电压并将该电压输出。注意,DC-DC转换器回路22不限于升压斩波回路,还可以是升降压斩波回路或降压斩波回路。
输出滤波回路23要被电气连接在DC-DC转换器回路22与LED 10之间。输出滤波回路23可以是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共模扼流线圈的噪声滤波器。输出滤波回路23使可能包含在DC-DC转换器回路22的输出中的高频噪声成分衰减。
控制回路24被构造成控制DC-DC转换器回路22的开关元件。控制回路24控制开关元件的占空比从而调制DC-DC转换器回路22的输出电压。控制回路24以使得流过LED 10的电流的值等于期望的电流值的方式控制开关元件的占空比。
在该点亮回路20中,DC-DC转换器回路22调节通过输入滤波回路21从直流电源120输入的直流电压的大小。DC-DC转换器回路22的输出电压通过输出滤波回路23施加到LED10。取决于DC-DC转换器回路22的输出电压的电流流过LED 10,这导致LED 10点亮。
点亮回路20包括诸如印刷配线板等的电路板25(参见图2)。电气部件26安装于电路板25。电气部件26构成输入滤波回路21、DC-DC转换器回路22、输出滤波回路23和控制回路24。第二散热板40在其厚度方向上具有两个表面(第一表面40a和第二表面40b),电路板25安装于这两个表面中的更靠近第一散热板30的第一表面(前表面)40a(参见图1A)。盖60安装于第二散热板40的第一表面40a。盖60为后表面开口的箱形状。当盖60安装于第二散热板40时,盖60覆盖电路板25。
电路板25安装有两个插入端子27(第二端子)(参见图2)。两个插入端子27为阳端子,并用于向点亮回路20供电。两个插入端子27沿厚度方向贯通电路板25,并从电路板25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插入端子27要被可移除地连接到阴连接端子111(第一端子),其中阴连接端子111设置于从直流电源120延伸出的电源线110(参见图5)。当从直流电源120延伸出的电源线110的连接端子111连接到光源单元1的插入端子27时,直流电压被从直流电源120供给到点亮回路20。注意,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形状,还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第二端子可以是要与设置于电源线110的末端的端子(第一端子)或电源线110本身螺接的螺纹端子。可选择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可以是彼此可移除地连接的连接器的端子。
此外,插座连接器28设置于电路板25的前表面(参见图1A)。插座连接器28要被可移除地连接到设置于线束29的第一端的插头连接器29a。插座连接器28电气连接到输出滤波回路23的输出端子。插座连接器28通过设置于盖60的矩形孔61向盖60外侧露出。
第一散热板30具有平板形状并由金属(例如,铝合金)制成。
第一散热板30可以是例如矩形的。第一散热板30具有分别与光源单元1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对应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第一散热板30在与互连构件50的上表面(第一安装面50a)沿上下方向重叠的部位处设置有贯通孔31。各贯通孔31均容纳沉头螺钉71。贯通孔31的内周面倾斜成贯通孔31的直径从下端向上端逐渐变大。因此,当沉头螺钉71插入贯通孔31时,沉头螺钉71的头部不会从第一散热板3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绝缘膜形成于第一散热板30的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中的靠近第二散热板40的安装面(图1A中的下表面)30a。LED 10和插座连接器32设置于安装面30a上形成的绝缘膜的表面。插座连接器32要被可移除地连接到设置于线束29的第二端的插头连接器29b。此外,使插座连接器32与LED 10电气互连的回路配线(例如,由诸如铜箔等的金属膜制成的回路配线)形成于在安装面30a上形成的绝缘膜的表面。对此,当线束29的插头连接器29a连接到插座连接器28并且插头连接器29b连接到插座连接器32时,LED 10通过线束29电气连接到输出滤波回路23的输出端子。
注意,使LED 10与点亮回路20电气互连的配线构件不限于线束29。例如,可以通过导电板使LED 10与点亮回路20电气互连。可选择地,可以通过一体地设置于构成互连构件50的成型产品的导电板使LED 10与点亮回路20电气互连。
第一散热板30设置有用于容纳导电构件130的一部分的贯通孔33(第一凹部)。贯通孔33可以通过例如使第一散热板30受到压力加工而形成。因此,贯通孔33的内周面不存在绝缘膜,从而第一散热板30的金属部分露出。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为贯通孔33。第一凹部不需要贯通第一散热板30,因此第一凹部可以是不贯通第一散热板30的孔。
第二散热板40具有平板形状并由金属(例如,铝合金)制成。第二散热板40为例如矩形的。第二散热板40具有分别与光源单元1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对应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第二散热板40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与第一散热板30的后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几乎相同。
第二散热板40在厚度方向上具有两个表面(第一表面40a和第二表面40b)。利用螺钉73将点亮回路20的电路板25固定于这两个表面中的更靠近第一散热板30的第一表面(图1A中的前表面)40a。第二散热板40设置有:两个螺钉孔41,其用于容纳固定互连构件50用的两个螺钉72;和三个螺钉孔42,其用于容纳固定电路板25用的三个螺钉73。该三个螺钉孔42中的两个和该两个螺钉孔41设置于第二散热板40的在前后方向上与互连构件50的后表面(第二安装面50b)重叠的部位。
此外,第二散热板40在前表面40a处例如通过压力加工形成有:两个突起43,其用于定位电路板25;两个突起44,其要与电路板25的后表面接触;和两个突起45,其用于定位盖60。电路板25设置有分别面向三个螺钉孔42的三个贯通孔251。此外,电路板25设置有分别面向两个突起43的两个贯通孔252。
在两个突起43插入两个贯通孔252的状态下,电路板25被定位在第二散热板40的前侧,并通过将插入三个贯通孔251的三个螺钉73嵌合于三个螺钉孔42而安装于第二散热板40。当电路板25螺接于第二散热板40时,突起44与电路板25的后表面接触,因此使电路板25稳定。
互连构件50由热传导率比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各自的材料(例如,诸如铝合金等的金属材料)的热传导率低的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互连构件50由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等的合成树脂制成。然而,互连构件50的材料不限于PBT,还可以是PBT以外的合成树脂。互连构件50可以由电气绝缘性的材料制成。
互连构件50为多面体,并可以在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中形成具有倒L字形状的截面。利用沉头螺钉71将第一散热板30的后端部紧固于作为互连构件50的上表面的第一安装面50a。利用螺钉72将第二散热板40的上部紧固于作为互连构件50的后表面的第二安装面50b。
互连构件50的待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的第一安装面50a和互连构件50的待安装于第二散热板40的第二安装面50b处于以下位置关系:分别包括第一安装面50a和第二安装面50b的不同的假想平面彼此相交(如图3所示)。分别包括第一安装面50a和第二安装面50b的不同的假想平面彼此相交的位置关系能够被理解成以下关系:在与第一散热板3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表面和第二散热板4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表面垂直的平面内,第一安装面50a的法线方向(与图3中的直线D1平行的方向)和第二安装面50b的法线方向(与图3中的直线D2平行的方向)以任意角度彼此相交。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面50a的法线方向和第二安装面50b的法线方向彼此垂直。然而,可以不要求第一安装面50a的法线方向与第二安装面50b的法线方向之间的角度为严格意义上的直角,而可以允许是通常被认为是直角的角度。
互连构件50设置有分别面向第二散热板40的两个螺钉孔41的两个贯通孔51。此外,互连构件50设置有分别面向两个螺钉孔42的两个贯通孔52,其中螺钉孔42设置于第二散热板40的与互连构件5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部位。另外,如上所述,两个插入端子27设置于电路板25的后表面的与互连构件5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部位。互连构件50设置有用于分别容纳两个插入端子27的两条缝(slit)(第二凹部)53。在光源单元1中,两条缝53容纳对应的插入端子27的一部分,从而插入端子27的一部分被互连构件50支撑。
盖60由金属制成。盖60形成为后端开口的箱形状。盖60在左右侧板的后端部处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安装片62。左右侧的安装片62设置有用于容纳突起45的贯通孔63。
导电构件130由导电材料(例如,金属)制成。如图6所示,导电构件130包括固定片131和突出片132。
固定片131具有矩形板形状。固定片131设置有贯通孔134。固定片131以贯通孔134与设置于电路板25的右上部位的贯通孔251重叠的方式定位于电路板25的前表面(参见图2)。
当沿左右方向看时,突出片132具有大致U字形状。突出片132的第一端连接于固定片131的上侧,突出片132的另一端分叉成两部分,该两部分的端部设置有向上突出的接触片133。
能够如下地组装光源单元1。
作业者将第二散热板40的上部与互连构件50的第二安装面50b重叠,然后将螺钉72通过贯通孔51嵌合于螺钉孔41,从而将第二散热板40螺接于互联构件50。接下来,作业者将电路板25载置在第二散热板40的前表面40a上,并将突起43插入贯通孔252,从而使电路板25相对于第二散热板40定位。作业者将螺钉73从前方侧插入电路板25的三个贯通孔251,并将这些螺钉73嵌合于对应的螺钉孔42,从而将电路板25安装于第二散热板40。在这个阶段,固定片131以使得贯通孔134与贯通孔251重叠的方式载置于电路板25的前表面,并利用螺钉73将导电构件130与电路板25一起固定于第二散热板40。因此,导电构件130与第二散热板40经由螺钉73电气连接。此外,突出片132被定位成避免与互连构件50接触,接触片133载置于互连构件50的上表面(第一安装面50a)。
此后,作业者将盖60以覆盖电路板25的方式载置于第二散热板40的前表面40a,并压溃插入安装片62的贯通孔63中的突起45,从而将盖60固定于第二散热板40。
接下来,在使第一散热板30的后部与互连构件50的第一安装面50a重叠的同时,作业者将沉头螺钉71通过贯通孔31嵌合于互连构件50的螺钉孔,从而将第一散热板30螺接于互连构件50。在此方面,如图1B和图7所示,导电构件130的一对接触片133插入第一散热板30的贯通孔33,因此该一对接触片133与贯通孔33的表面接触。绝缘膜形成于第一散热板30的下表面30a。然而,使第一散热板30受到开孔加工以形成贯通孔33,因此贯通孔33的表面未被绝缘膜覆盖。因而,接触片133和第一散热板30彼此电气连接。结果,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通过导电构件130电气互连。接触片133具有弹性,因此能够确保接触片133与第一散热板30之间有充分的接触压力。
此后,作业者将线束29的插头连接器29a连接到插座连接器28,还将插头连接器29b连接到插座连接器32。从而,完成了光源单元1的组装。
当完成光源单元1的组装时,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通过导电构件130电气互连。注意,导电构件130的与第一散热板30热结合的区域为接触片133。此外,导电构件130的与第二散热板40热结合的区域为固定片131与螺钉73的头部接触的区域。此外,互连构件50的与第一散热板30接触的区域为第一安装面50a,互连构件50的与第二散热板40接触的区域为第二安装面50b。因此,导电构件130的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热结合的区域的面积分别小于互连构件50的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热结合的区域的面积。因此,即使导电构件130的材料的热传导率高于互连构件50的材料的热传导率,也能够使通过导电构件130在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传递的热量小于通过互连构件50在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传递的热量。因此,即使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通过导电构件130电气互连,也能够抑制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的热传递。
注意,在光源单元1中,导电构件130安装于第二散热板40,并且接触片133与第一散热板30接触。可选择地,导电构件130可以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并且接触片133可以与第二散热板40接触。
此外,导电构件130不限于具有以上构造,只要导电构件130能够使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以低阻抗电气互连,就可以变型。例如,可以通过焊接、螺接等将导电构件13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散热板30的侧面,可以通过焊接、螺接等将导电构件130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散热板40的侧面。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通过导电构件130电气互连。此外,作为图8所示的光源单元1的另一示例,可以使用导电带140代替导电构件130,在该示例中,导电带140可以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此外,在光源单元1的另一示例中,可以使用电线代替导电构件130,在该示例中,电线的一端螺接于第一散热板30,另一端螺接于第二散热板4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LED 10)、点亮回路20、第一散热板30、第二散热板40、配线构件(线束29)和互连构件50。点亮回路20被构造成操作半导体发光元件。半导体发光元件载置于第一散热板30。点亮回路20载置于第二散热板40。配线构件使半导体发光元件与点亮回路20电气互连。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安装于互连构件50。互连构件50的热传导率比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的热传导率低。
因此,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一体地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的热传递。因此,能够抑制由半导体发光元件和点亮回路20中的一者产生的热向另一者的传递。从而,能够独立且适当地实现半导体发光元件和点亮回路20的散热。结果,能够改善光源单元1的散热效率。此外,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分别安装于互连构件50,因此能够作为单体部件处理,因此能够有利于光源单元1的运送和组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中,互连构件50具有处于以下位置关系的第一安装面50a和第二安装面50b:包括第一安装面50a的假想平面与包括第二安装面50b的假想平面相交。第一散热板30安装于第一安装面50a,第二散热板40安装于第二安装面50b。
因此,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安装于互连构件50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光源单元1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包括使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电气互连的导电构件130。
当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中的一者接地时,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中的另一者也接地。在该情况下,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两者均能够接地,因此能够减小可能从点亮回路20发出的噪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中,导电构件130形成为使得通过导电构件130在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传递的热量小于通过互连构件50在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传递的热量。
因此,即使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通过导电构件130电气互连,也能够抑制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的热传递。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中,导电构件130的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热结合的区域的面积分别小于互连构件50的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热结合的区域的面积。
因此,能够减小通过导电构件130在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传递的热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中,导电构件130包括柔性的接触片133。接触片133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中的一者的表面接触,并且导电构件130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中的另一者。
因此,当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安装于互连构件50时,接触片133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中的一者的表面接触。因此,无需将导电构件130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两者,因此能够有利于导电构件130的安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中,作为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中的一者、并与接触片133接触的散热板包括用于容纳接触片133的第一凹部(贯通孔33)。
因此,使插入第一凹部的接触片133与第一凹部的表面(即,内表面)接触,因此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通过导电构件130电气互连。注意,第一凹部可以是贯通散热板的贯通孔,或者是通过使散热板局部退后(setting back)而形成的盲孔(不贯通散热板的孔)。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包括用于使点亮回路20通电的电气导通构件(插入端子27)。互连构件50包括用于容纳电气导通构件的一部分的第二凹部(缝53)。
因此,能够使供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安装的互连构件50支撑电气导通构件(插入端子2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中,电气导通构件包括与电源线110的第一端子(阴连接器的连接端子111)电气连接的第二端子(阳连接器的插入端子27)。
因此,能够有利于使电源线110的第一端子电气连接到电气导通构件的第二端子。
接下来,将参照图5和图9说明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的照明装置300。注意,在照明装置300的说明中,由图5和图9中的箭头指示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分别与照明装置300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对应。
照明装置300可以是例如要安装于车辆(例如,汽车和机动两轮车)的车体101的雾灯。
照明装置300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1、壳体301和盖303(透光性构件)。在此方面,透光性构件是具有透光特性的构件,透光性构件可以是透明构件或半透明构件。
壳体301例如是诸如PBT等的合成树脂的成型产品。壳体301为前表面包括开口部302的箱形状。壳体301收纳光源单元1。光源单元1以如下方式收纳在壳体301内部:第二散热板40的第二表面40b面向壳体301的后壁并且第一散热板30与壳体301的上侧壁接触。
第一散热板30以如下方式载置在壳体301内部:比第二散热板40靠近开口部302,还靠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端侧(例如,上侧)。可选择地,第一散热板30可以载置成靠近下侧、左侧或右侧。第一散热板30与壳体301接触。因此,如果壳体301电气连接到车体101,则第一散热板30电气连接到车体101。
壳体301的后壁设置有用于使插入端子27向外部露出的贯通孔304。贯通孔304被空筒状或棱柱状的周壁305包围。阴连接器的连接端子111设置于从直流电源120延伸出的电源线110的端部,空筒状或棱柱状的外壳112以包围连接端子111的侧部的方式安装于该末端。当周壁305插入外壳112时,阴连接器的连接端子111连接到阳连接器的插入端子27,因而直流电源120电气连接到点亮回路20。此外,当周壁305插入外壳112时,设置于周壁305的外侧面的突起306嵌合于设置于外壳112的内侧面的凹部,从而能够保持外壳112与周壁305之间的连接。
壳体301以允许绕着设置于后部的上侧的轴在预定角度范围内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车体101。可以通过将壳体301的方向设定成与预定角度范围内的期望角度对应的方向来调节照射光的方向。用于使点亮回路20通电的插入端子27从互连构件50向后方突出,光源单元1以互连构件50位于上侧的方式收纳在壳体301内。总之,插入端子27位于靠近壳体301的摆动中心的位置。这可以使得由壳体301的用于调节照射光的方向的摆动引起的插入端子27的移动量减小。
盖303由透光性合成树脂(例如,聚碳酸酯)或玻璃制成。盖303安装于壳体301以覆盖开口部302(参见图5和图9)。盖303是透光性的,因此允许来自光源单元1的光线通过盖303射到外部。注意,盖303是透光性的就足够了,这意味着盖303可以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
LED 10以向下发出光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有鉴于此,反射构件80安装于光源单元1,用于向前反射从LED 10发出的光。反射构件80可以是例如合成树脂的成型产品。反射构件80包括固定部81和反射部82,固定部81固定于第一散热板30的安装面30a。
可以通过例如将从上方插入第一散热板30的贯通孔35的螺钉74嵌合于固定部81的螺钉孔81a来将固定部81紧固于第一散热板30(参见图5)。
反射部82从固定部81的前端部沿前下方向突出。反射部82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如下截面形状:从反射部82的后端部朝向反射部82的前端部,反射部82距第一散热板30的距离逐渐变大。反射部82在其厚度方向上具有两个表面,这两个表面中的靠近LED10的一个表面用作用于反射LED 10的光的反射面82a。反射面82a包括焦点位于LED 10的位置处的抛物面。因此,从LED 10发出的光被反射面82a反射,并因而向前方行进。注意,为了改善反射率,反射面82a可以例如镀银。
在图5所示的光源单元1中,盖60的前表面60a以盖60的下部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散热板40(电路板25)的前表面倾斜。构成点亮回路20的电气部件26包括相对高的高部件(tall component)26a和相对矮的矮部件(short component)26b。高部件26a可以是扼流线圈、共模扼流线圈等。矮部件26b可以是电阻器、电容器等。在光源单元1中,构成点亮回路20的多个电气部件26以如下方式配置于电路板25(第二散热板40):高部件26a距互连构件50的距离L2比矮部件26b距互连构件50的距离L1长。因此,能够使盖60的前表面60a以盖60的下部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散热板40的前表面倾斜。这可以抑制反射构件80与盖60之间的机械干涉。
图10是包括照明装置300的车辆100的主视图。车辆100包括照明装置300和安装照明装置300的车体101。更详细地,在车辆100中,用作雾灯的两个照明装置300分别安装于车体101的前部的左侧和右侧。注意,两个照明装置200以定位在照明装置300上方的方式分别安装于车体101的前部的左侧和右侧。这两个照明装置200用作前照灯。
如上述,照明装置300包括光源单元1;壳体301,其包括开口部302并收纳光源单元1;和透光性构件(盖303),其安装于壳体301以覆盖开口部302。照明装置300包括光源单元1,因此由半导体发光元件(LED 10)产生的热和由点亮回路20产生的热分别且适当地散热。这可以改善散热效率。
此外,车辆100包括照明装置300和安装照明装置300的车体101。照明装置300包括光源单元1,因此由半导体发光元件(LED 10)产生的热和由点亮回路20产生的热分别且适当地散热。这可以改善散热效率。
此外,在照明装置300中,开口部302可以位于壳体301的前侧,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可以被如下地载置。第二散热板40在第二散热板40的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表面40a和第二表面40b(参见图1A和图1B)。第二散热板40的第二表面40b被载置成在壳体301的内部与壳体301的后侧相对。第一散热板30以比第二散热板40靠近开口部302的方式载置于壳体301的内部。点亮回路20(电路板25)载置于第二散热板40的第一表面40a。根据该配置,光源单元1变得紧凑并且能够收纳在壳体301内,并且仅占据壳体301的内部的相对小的空间。
此外,照明装置300还包括反射构件80。半导体发光元件(LED 10)载置于第一散热板30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30a和30b中的靠近第二散热板40的一个表面(安装面30a)。反射构件80包括反射部82并以比第二散热板40靠近开口部302的方式载置在壳体301的内部,其中反射部82与半导体发光元件相对。反射部82具有反射面82a,反射面82a从后端部朝向前端部距第一散热板30的距离逐渐变大。点亮回路20(电路板25)载置在反射构件80的反射部82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
因此,能够通过利用反射构件8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形成的空间来收纳点亮回路20,因此能够使照明装置300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00中,构成点亮回路20的多个电气部件26包括相对高的电气部件(高部件26a)和相对矮的电气部件(矮部件26b)。多个电气部件26以如下方式配置于电路板25(第二散热板40):高部件26a距互连构件50的距离L2比矮部件26b距互连构件50的距离L1长。
因此,能够抑制反射构件80与电气部件26之间的机械干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00中,反射构件80还包括固定部81,固定部81设置于反射部82的后端部并固定于第一散热板30。反射构件80固定于安装有半导体发光元件(LED 10)的第一散热板30。因此,能够精确地保持半导体发光元件与反射构件80之间的位置关系。
此外,车辆100包括照明装置300和安装照明装置300的车体101。车辆100包括光源单元1,因此由半导体发光元件(LED 10)产生的热和由点亮回路20产生的热分别且适当地散热。这可以使得改善散热效率。
图5和图9示出了照明装置300,照明装置300包括光源单元1并且为雾灯。与之相比,图11示出了照明装置200,照明装置200包括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光源单元1a并且为前照灯。
图11是照明装置200的截面图。
该照明装置200包括光源单元1a;壳体201,其为具有开口部202的箱形状;和透镜203(透光性构件),其安装于壳体201以覆盖壳体201的开口部202。
光源单元1a收纳在壳体201的内部。在该光源单元1a中,用作半导体发光元件的LED 10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30a和30b中的远离第二散热板40的表面30b。绝缘膜形成于安装面30b的表面。LED 10安装于该绝缘膜的表面。此外,插座连接器32和使插座连接器32与LED 10电气互连的回路配线(例如,由诸如铜箔等金属膜制成的回路配线)形成于绝缘膜的表面。注意,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光源单元1a和光源单元1的相同的部件以省略多余的说明。
反射构件80a以使从LED 10向上发出的光向前方反射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的安装面30b。反射构件80a具有与图5所示的反射构件80类似的结构,因此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以省略多余的说明。
反射构件80a通过使螺钉75经由固定部81的孔81b嵌合于第一散热板30的螺钉孔36而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反射构件80a的反射部82从固定部81的前端部向前上方突出。反射部82形成为具有以下截面形状:从反射部82的后端部朝向反射部82的前端部,反射部82距第一散热板30的距离逐渐变大。反射部82在其厚度方向上具有两个表面,这两个表面中的靠近LED 10的一个表面用作用于反射LED 10的光的反射面82a。反射面82a包括焦点位于LED 10的位置处的抛物面。因此,从LED 10发出的光被反射面82a反射,并因而向前方行进。注意,为了改善反射率,反射面82a可以例如镀银。注意,固定部81螺接于第一散热板30。然而,固定部81可以通过除了螺接以外的方法固定于第一散热板30。例如,固定部81可以通过诸如焊接、型锻(swaging)和卡接配合等的合适的方法固定于第一散热板30。
壳体201例如是诸如PBT等的合成树脂的成型产品。壳体201为前表面包括开口部202的箱形状。光源单元1a以第二散热板40与壳体201的后壁接触的方式收纳在壳体201的内部。第一散热板30以比第二散热板40靠近开口部202的方式载置在壳体201的内部。
壳体201的后壁设置有用于使插入端子27向外部露出的贯通孔204。贯通孔204被空筒状或棱柱状的周壁205包围。阴连接器的连接端子111设置于从直流电源120延伸出的电源线110的端部,空筒状或棱柱状的外壳112以包围连接端子111的侧部的方式安装于该端部。当周壁205插入外壳112时,阴连接器的连接端子111连接到阳连接器的插入端子27,因而直流电源120电气连接到点亮回路20。此外,当周壁205插入外壳112时,设置于周壁205的外侧面的突起206嵌合于设置于外壳112的内侧面的凹部,从而能够保持外壳112与周壁205之间的连接。
透镜203由透明合成树脂(例如,聚碳酸酯)或玻璃制成。透镜203安装于壳体201以覆盖开口部202。透镜203接收来自LED 10的直射光和/或被反射构件80a反射的光。透镜203控制配光。
此外,反射构件90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30a和30b中的靠近第二散热板40的表面30a。反射构件90包括固定部91和反射部92。固定部91利用螺钉76紧固于第一散热板30的下表面30a。反射部92从固定部91的前端部向前下方突出。该反射部92载置在第二散热板40的前方,从而从前方侧看时隐藏了第二散热板40。注意,优选地,反射部92的指向开口部202的表面92a镀有例如银。注意,固定部91螺接于第一散热板30。然而,固定部91可以通过螺接以外的方法固定于第一散热板30。例如,固定部91可以通过诸如焊接、型锻(swaging)和卡接配合等的合适的方法固定于第一散热板30。从以上显而易见的是,在照明装置200中,半导体发光元件(LED10)可以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30a和30b中的远离第二散热板40的表面30b。
因此,能够提供以下照明装置200:半导体发光元件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30a和30b中的远离第二散热板40的表面30b。
如从以上实施方式显而易见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光源单元1、1a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10、点亮回路20、第一散热板30、第二散热板40、配线构件29和互连构件50。点亮回路20被构造成操作半导体发光元件10。半导体发光元件10载置于第一散热板30。点亮回路20载置于第二散热板40。配线构件使半导体发光元件10与点亮回路20电气互连。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安装于互连构件50。互连构件50的热传导率比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的热传导率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光源单元1、1a将结合第一方面实现。在第二方面,互连构件50具有处于以下位置关系的第一安装面50a和第二安装面50b:包括第一安装面50a的假想平面与包括第二安装面50b的假想平面相交。第一散热板30安装于第一安装面50a。第二散热板40安装于第二安装面50b。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光源单元1、1a将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实现。第三方面还包括使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电气互连的导电构件130。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光源单元1、1a将结合第三方面实现。在第四方面中,导电构件130以如下方式形成:使得通过导电构件130在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传递的热量小于通过互连构件50在第一散热板30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传递的热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光源单元1、1a将结合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实现。在第五方面中,导电构件130的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热结合的区域的面积分别小于互连构件50的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热结合的区域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光源单元1、1a将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现。在第六方面中,导电构件130包括柔性的接触片133。接触片133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中的一者的表面接触。导电构件130安装于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中的另一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光源单元1、1a将结合第六方面实现。在第七方面中,作为第一散热板30和第二散热板40中的一者、并与接触片133接触的散热板包括用于容纳接触片133的第一凹部33。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光源单元1、1a将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现。第八方面还包括用于使点亮回路20通电的电气导通构件27。互连构件50包括用于容纳电气导通构件27的一部分的第二凹部53。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光源单元1、1a将结合第八方面实现。在第九方面中,电气导通构件27包括与电源线110的第一端子111电气连接的第二端子27。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照明装置200、300包括: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光源单元1、1a;壳体201、301,其包括开口部202、302并收纳光源单元1、1a;和透光性构件203、303,其安装于壳体201、301以覆盖开口部202、302。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照明装置200、300将结合第十方面实现。在第十一方面中,开口部202、303位于壳体201、301的前侧。第二散热板40在第二散热板40的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表面40a和第二表面40b。第二散热板40的第二表面40b被载置成在壳体201、301的内部与壳体201、301的后侧相对。第一散热板30以比第二散热板40靠近开口部202、302的方式载置于壳体201、301的内部。点亮回路20载置于第二散热板40的第一表面40a。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照明装置300将结合第十一方面实现。第十二方面还包括反射构件80。半导体发光元件10载置在第一散热板30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30a、30b中的靠近第二散热板40的表面30a。反射构件80包括反射部82并以比第二散热板40靠近开口部302的方式载置在壳体301的内部,其中反射部82与半导体发光元件10相对。反射部82具有反射面82a,从反射部82的后端部朝向反射部82的前端部,反射面82a距第一散热板30的距离逐渐变大。点亮回路20载置在反射构件80的反射部82与第二散热板4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照明装置300将结合第十二方面实现。点亮回路20由以如下方式配置的多个电气部件26构成:该多个电气部件26的相对高的电气部件26a到互连构件50的距离L2比该多个电气部件26的相对矮的电气部件26b到互连构件50的距离L1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照明装置200将结合第十一方面实现。第十四方面还包括反射构件80。半导体发光元件10载置在第一散热板30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30a、30b中的远离第二散热板40的表面30b。反射构件80包括反射部82并以反射部82与半导体发光元件10相对的状态载置在壳体201的内部。反射部82具有反射面82a,从反射部82的后端部朝向反射部82的前端部,反射面82a距第一散热板30的距离逐渐变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照明装置200、300将结合第十二方面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实现。在第十五方面中,反射构件80还包括固定部81,固定部81设置于反射部82的后端部并固定于第一散热板30。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的车辆100包括:第十方面到第十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照明装置200、300;和安装该照明装置200、300的车体101。
附图标记说明
1 光源单元
10 LED(半导体发光元件)
20 点亮回路
26 电气部件
26a 高部件(电气部件)
26b 矮部件(电气部件)
27 插入端子(电气导通构件,第二端子)
29 线束(配线构件)
30 第一散热板
30a 安装面(靠近第二散热板的表面)
30b 安装面(远离第二散热板的表面)
40 第二散热板
40a 第一表面
40b 第二表面
50 互连构件
50a 第一安装面
50b 第二安装面
80 反射构件
81 固定部
82 反射部
82a 反射面
110 电源线
111 连接端子(第一端子)
130 导电构件
133 接触片
200、300 照明装置
201、301 壳体
202、302 开口部
203 透镜(透光性构件)
303 盖(透光性构件)
Claims (14)
1.一种光源单元,其包括:
半导体发光元件;
点亮回路,其被构造成操作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
第一散热板,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载置于所述第一散热板;
第二散热板,所述点亮回路载置于所述第二散热板;
配线构件,所述配线构件使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与所述点亮回路电气互连;
互连构件,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安装于所述互连构件,和
导电构件,其使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第二散热板电气互连,
其中,所述互连构件的热传导率比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的热传导率低,以及
所述导电构件以如下方式形成:使得通过所述导电构件在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第二散热板之间传递的热量小于通过所述互连构件在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第二散热板之间传递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互连构件具有处于以下位置关系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包括所述第一安装面的假想平面与包括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假想平面相交;
所述第一散热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面;并且
所述第二散热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单元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点亮回路通电的电气导通构件,
所述互连构件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电气导通构件的一部分的第二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导通构件包括与电源线的第一端子电气连接的第二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构件的与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热结合的区域的面积分别小于所述互连构件的与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热结合的区域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构件包括柔性的接触片;
所述接触片与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中的一者的表面接触;并且
所述导电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中的另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中的一者、并与所述接触片接触的散热板包括用于容纳所述接触片的第一凹部。
8.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单元;
壳体,其包括开口部并收纳所述光源单元;和
透光性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壳体以覆盖所述开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
所述第二散热板在所述第二散热板的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散热板的所述第二表面被载置成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与所述壳体的后侧相对;
所述第一散热板以比所述第二散热板靠近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载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
所述点亮回路载置于所述第二散热板的所述第一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反射构件,
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载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板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中的靠近所述第二散热板的表面,
所述反射构件包括反射部并以比所述第二散热板靠近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载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反射部与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相对;
所述反射部具有反射面,从所述反射部的后端部朝向所述反射部的前端部,所述反射面距所述第一散热板的距离逐渐变大;并且
所述点亮回路载置在所述反射构件的所述反射部与所述第二散热板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点亮回路由以如下方式配置的多个电气部件构成:所述多个电气部件的相对高的电气部件到所述互连构件的距离比所述多个电气部件的相对矮的电气部件到所述互连构件的距离长。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反射构件,
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载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板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中的远离所述第二散热板的表面,
所述反射构件包括反射部并以所述反射部与所述半导体发光元件相对的状态载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
所述反射部具有反射面,从所述反射部的后端部朝向所述反射部的前端部,所述反射面距所述第一散热板的距离逐渐变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构件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反射部的后端部并固定于所述第一散热板。
14.一种车辆,其包括:
权利要求8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安装所述照明装置的车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35517 | 2015-07-06 | ||
JP2015135517 | 2015-07-06 | ||
JP2015252222A JP6712769B2 (ja) | 2015-07-06 | 2015-12-24 | 光源ユニット、照明装置、及び、車両 |
JP2015-252222 | 2015-12-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38043A CN106338043A (zh) | 2017-01-18 |
CN106338043B true CN106338043B (zh) | 2020-11-03 |
Family
ID=57583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523211.2A Active CN106338043B (zh) | 2015-07-06 | 2016-07-05 |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41645B2 (zh) |
CN (1) | CN106338043B (zh) |
DE (1) | DE10201611233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68313B1 (fr) * | 2017-06-29 | 2020-10-02 | Valeo Vision Belgique | Dispositif d'eclairag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muni d'un faisceau electrique guide |
JP7068864B2 (ja) * | 2018-03-02 | 2022-05-17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 |
JP7261559B2 (ja) * | 2018-10-26 | 2023-04-20 |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 鞍乗車両の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
EP3671021B1 (en) * | 2018-12-20 | 2024-08-28 | Valeo Iluminacion, S.A. | Vehicle lamp incorporating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electrostatic discharges |
FR3102958B1 (fr) * | 2019-11-13 | 2022-05-27 | Psa Automobiles Sa | Dispositif d'éclairage et / ou de signalisation lumineuse pour véhicule |
CN117616228A (zh) * | 2021-05-07 | 2024-02-27 | 亮锐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led模块的两部分散热器 |
KR20230108822A (ko) * | 2022-01-12 | 2023-07-19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램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0015898D0 (en) * | 2000-06-28 | 2000-08-23 | Oxley Dev Co Ltd | Light |
JP4102240B2 (ja) * | 2003-04-08 | 2008-06-18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前照灯 |
JP2006302712A (ja) * | 2005-04-21 | 2006-11-02 | Koito Mfg Co Ltd | 車両用前照灯 |
JP4662361B2 (ja) * | 2006-01-23 | 2011-03-30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光源モジュール |
JP2010182486A (ja) * | 2009-02-04 | 2010-08-19 | Koito Mfg Co Ltd | 車両用灯具 |
JP5479751B2 (ja) * | 2009-02-16 | 2014-04-23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車輌用灯具 |
JP2010238605A (ja) * | 2009-03-31 | 2010-10-21 | Koito Mfg Co Ltd | 灯具ユニット |
JP2010238604A (ja) * | 2009-03-31 | 2010-10-21 | Koito Mfg Co Ltd | 発光素子モジュール化部材および灯具ユニット |
JP5457061B2 (ja) * | 2009-04-01 | 2014-04-02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前照灯 |
DE102009016876B4 (de) * | 2009-04-08 | 2019-09-05 | Osram Gmbh | Beleuchtungseinheit für Fahrzeugscheinwerfer und Fahrzeugscheinwerfer |
JP2011028961A (ja) | 2009-07-23 | 2011-02-10 |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 車両用照明装置 |
JP5390372B2 (ja) * | 2009-12-25 | 2014-01-15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車輌用灯具 |
JP5243505B2 (ja) | 2010-09-13 | 2013-07-24 |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 車両用前照灯 |
JP5597500B2 (ja) * | 2010-09-28 | 2014-10-01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5646264B2 (ja) * | 2010-09-28 | 2014-12-24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 |
JP2012174539A (ja) | 2011-02-22 | 2012-09-10 | Ichikoh Ind Ltd | 車両用前照灯 |
US9346395B2 (en) * | 2011-03-08 | 2016-05-2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illumination system, vehicle headlamp, proj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
US8773006B2 (en) * | 2011-08-22 | 2014-07-08 | Lg Innotek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light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
JP5690764B2 (ja) * | 2012-03-06 | 2015-03-25 | 株式会社ホンダアクセス | 照明装置 |
JP5937388B2 (ja) * | 2012-03-22 | 2016-06-22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輌用灯具 |
JP6169455B2 (ja) | 2013-09-25 | 2017-07-26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光源モジュールを用いた車両用灯具 |
US9103520B1 (en) * | 2014-04-18 | 2015-08-11 | Osram Sylvania Inc. | Combination turn and tail multi-color LED lamp |
-
2016
- 2016-07-05 CN CN201610523211.2A patent/CN106338043B/zh active Active
- 2016-07-05 US US15/201,946 patent/US10041645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7-06 DE DE102016112331.5A patent/DE102016112331A1/de not_active Ceas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041645B2 (en) | 2018-08-07 |
US20170009954A1 (en) | 2017-01-12 |
DE102016112331A1 (de) | 2017-01-12 |
CN106338043A (zh) | 2017-0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38043B (zh) |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和车辆 | |
JP5409217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KR100901401B1 (ko) | 광원 모듈 및 차량용 등기구 | |
EP3138734B1 (en) | Light module, light assembly and rear view device for a vehicle | |
KR101124845B1 (ko) | 광원 모듈 및 차량용 램프 | |
US8523416B2 (en) | Vehicular lamp | |
JP5779329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5739615B2 (ja) |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車輌用灯具 | |
JP5805929B2 (ja) | 光源ユニット | |
WO2007135579A1 (en) | Automotive lamp module and lighting unit with led lighting element | |
JP2011171277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2010219019A (ja) | バックカバー及びバックカバーの組立方法 | |
JP2012074186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2015079604A (ja) | 光源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
JP2011113909A (ja) |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車輌用灯具 | |
JP6712769B2 (ja) | 光源ユニット、照明装置、及び、車両 | |
JP2012119243A (ja) | Led標準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灯具 | |
JP2020119634A (ja) | 灯具 | |
EP3887715B1 (en) | Optical assembly, lighting and/or signal apparatus and vehicle | |
US12025284B2 (en) | Vehicle lighting unit | |
WO2013108666A1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6169455B2 (ja) | 光源モジュールを用いた車両用灯具 | |
JP7121574B2 (ja) | 灯具 | |
JP2018120782A (ja) | 灯具及び灯具における基台への取付方法 | |
JP2014170717A (ja) |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灯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