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283367A - 转向柱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83367A
CN105283367A CN201480006545.1A CN201480006545A CN105283367A CN 105283367 A CN105283367 A CN 105283367A CN 201480006545 A CN201480006545 A CN 201480006545A CN 105283367 A CN105283367 A CN 105283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ole
column
bracket
st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65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83367B (zh
Inventor
田中英治
矢尾博之
布村俊介
藤田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83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3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833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3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转向柱装置设置有悬吊机构,该悬吊机构将作为固定托架的一部分的第一板联接至作为可移动托架的一部分的第二板,从而经由倾斜托架悬吊可移动护罩。在二次碰撞中使第二板从第一板的给定部分沿柱移动方向分离的树脂销穿过第一板中的第一孔以及第二板中的第二孔。该树脂销相对于第二孔具有在与柱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游隙。

Description

转向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柱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转向柱装置,车辆撞击另一车辆的一次碰撞之后,有驾驶员撞击方向盘的二次碰撞。为了在二次碰撞时吸收冲击,提出了使转向柱的一部分与车身分离并使转向柱沿柱轴方向移动的多种结构。
例如,在PTL1的图9中,在固定至车身的车身侧托架中设置有与柱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一对锁定切口。柱侧托架通过一对锁定盒支撑,所述一对锁定盒通过多个锁定销分别保持在对应的锁定切口中。锁定盒中的每个锁定盒均通过插入到每个锁定切口中的螺栓联接并固定至柱侧托架。
用于保持所述一对锁定盒的多个锁定销包括内部的两排锁定销和外部的两排锁定销,内部的两排锁定销设置在所述一对锁定切口之间并且与柱轴方向平行地延伸,外部的两排锁定销设置在两侧,相对于与柱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相当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将所述一对锁定切口夹在它们之间,并且与柱轴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二次碰撞时,保持每个锁定盒的所述多个锁定销断裂,由此每个锁定盒均与对应的锁定切口分离,并且因此锁定盒和柱托架一起沿柱轴方向移动。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PTL1】JP-A-2012-12153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组装期间或在组装之前的运输期间沿横向方向施加冲击的情况下,例如担心由树脂制成的锁定销的一部分可能断裂。为此,担心二次碰撞时的分离负载可能发生变化。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锁定销的阶梯部中发生剪断的情况下,用作用于剪切锁定销的刃的元件变为与阶梯部的小径部接触的单个位置,并且因此产生使锁定销弯曲的力,并且因此剪切位置是不稳定的。为此,剪切面积发生变化,并且因此担心可能发生分离负载变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柱装置,其可以抑制二次碰撞时分离负载的变化。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提供了一种转向柱装置(1),该转向柱装置(1)包括:固定托架(23),该固定托架(23)包括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的第一板(30);可移动护罩(16),该可移动护罩(16)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向轴(3),该转向轴(3)的一端连接有转向构件(2);可移动托架(24),该可移动托架(24)支撑可移动护罩以在二次碰撞时与可移动护罩一起沿柱移动方向(X1)移动,并且该可移动托架(24)包括面向第一板的第二板(32);悬吊机构(T1、T2),该悬吊机构(T1、T2)包括悬吊轴(25),悬吊轴(25)连接第一板与第二板,从而经由可移动托架来悬吊可移动护罩,并且该悬吊机构(T1、T2)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与第二板一起沿柱移动方向移动;以及树脂销(61、61A、61B、61C),该树脂销(61、61A、61B、61C)插入到设置在第一板中的第一孔(31)以及设置在第二板中的第二孔(33)中,从而连接第一板与第二板,并且该树脂销(61、61A、61B、61C)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断裂以使第二板从第一板的预定位置分离,其中,该树脂销相对于第二孔在与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Y1上具有预定量的游隙。
另外,括号中的字母数字标记表示将在后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相应的构成元件。然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本发明应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这同样适用于以下各段。
此外,第二孔至少在与柱移动方向侧相反一侧的区域中可以具有呈弧形形状的截面形状。
此外,树脂销可以包括具有直的横截面形状的柱状部(64),并且该柱状部可以延伸跨过第一孔和第二孔。
此外,转向柱装置还可以包括:套环(62),该套环(62)配合到柱状部上并且插入到第一孔中,其中,该套环可以包括内周、外周以及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622),该内周具有圆形横截面并且配合到柱状部的外周上,该外周面向第一孔的内周,该轴向方向上的端部(622)与第二板的第二孔的周缘接触。
此外,转向柱装置可以还包括:第一套环(620),第一套环(620)包括配合到柱状部的外周上的内周、以及面向第一孔的内周的外周;以及第二套环(680),第二套环(680)包括配合到柱状部的外周上的内周、以及配合到第二孔的内周上的外周,其中,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可以包括彼此接触的轴向方向上的端部(622、681)。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而言,树脂销相对于第一孔具有预定量的游隙,其中该树脂销插入到第一板的第一孔以及第二板的第二孔中,从而连接第一板与第二板。因此,在组装期间或在组装之前的运输期间,即使存在使固定托架和可移动托架的位置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位的冲击,也可以抑制树脂销发生剪切。以这种方式,二次碰撞时树脂销的剪切负载是稳定的,并且因此可以抑制二次碰撞时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第二板的第二孔的周缘中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侧相反一侧的区域具有呈弧形形状的截面形状,从而用作剪切树脂销的剪切刃。因此,在二次碰撞时,树脂销被顺利地剪断而不会沿柱移动方向倒下(所谓的倒伏),并且因此可以抑制二次碰撞时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树脂销的具有直横截面形状的柱状部被剪断,并且因此可以使剪切面积恒定。以这种方式,可以抑制二次碰撞时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套环的轴向方向上的端部以及第二板的第二孔的周缘用作剪切树脂销的一对剪切刃。以这种方式用作一对剪切刃的金属套环的轴向方向上的端部与第二板的第二孔的周缘彼此接触,并且因此可以抑制使树脂销在二次碰撞时弯曲的力的发生,并且因此可以抑制剪切负载的变化,并且最终可以抑制树脂销在二次碰撞时的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第一金属套环和第二金属套环的轴向方向上的端部用作彼此接触的一对剪切刃,并且因此,树脂销的剪切位置和剪切面积是恒定的。因此,可以抑制二次碰撞时分离负载的变化。此外,通过简单地改变树脂销的外径以及每个套环的内径,可以在不引起大量制造费用的情况下以及在不改变诸如固定托架或可移动托架之类的大零件的规格的情况下,对剪切负载进行调节并且最终对树脂销在二次碰撞时的分离负载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并且示出了转向柱装置的示意性构型。
图2为图1的转向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示出了沿着图1的线II-II的横截面。
图3为图1的转向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固定托架、一对悬吊机构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局部剖切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为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包括树脂销的轴线的沿向前-向后方向的横截面。
图6为二次碰撞时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第二板由于树脂销的剪断而已经从第一板的预定位置沿柱移动方向分离的状态。
图7为沿着图2的线VII-VII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第一板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横截面。
图8为沿着图2的线VIII-VIII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第二板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横截面。
图9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托架、一对悬吊机构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局部剖切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0为又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包括树脂销的轴线的沿向前-向后方向(柱移动方向)的横截面。
图11为图10的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碰撞时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第二板由于树脂销的剪断而已经从第一板的预定位置沿柱移动方向分离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示意性构型的示意图。参照图1,转向柱装置1设置有:连接至诸如方向盘之类的转向构件2的转向轴3、通过万向节4连接至转向轴3的中间轴5、通过万向节6连接至中间轴5的小齿轮轴7、以及作为转向轴的齿条轴8,齿条轴8具有与设置在小齿轮轴7的端部附近的小齿轮7a啮合的齿条8a。
转向机构A1构造有包括小齿轮轴7和齿条轴8的齿条齿轮机构。齿条轴8通过固定至车身侧构件9的壳体10支撑,以能够在沿着车辆左右方向的轴方向(与图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齿条轴8的每个端部均通过对应的拉杆和对应的转向节臂连接至对应的转向轮。
转向轴3具有上轴11和下轴12,上轴11和下轴12连接成能够一起旋转并能够通过使用例如花键联接件沿轴向方向相对地移动。转向轴3由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和车身侧构件14的转向柱15通过轴承(未图示)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
转向柱15设置有:配合成能够沿轴向方向相对移动的管状上护罩16(可移动护罩)、管状下护罩17以及连接至下护罩17的轴向方向上的下端的壳体18。壳体18中容置有减速机构20,该减速机构20减小用于转向助力的电动马达19的动力并将减小的动力传递至下轴12。减速机构20具有驱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22,其中,驱动齿轮21连接至电动马达19的旋转轴(未图示)以能够一起旋转,从动齿轮22与驱动齿轮21啮合并且与下轴12一起旋转。
在该实施方式中,基于转向柱装置1应用于电动转向装置的示例来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手动转向装置。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基于转向柱装置1能够倾斜调节的情况来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不具有倾斜调节功能的转向柱装置并且还可以应用于能够倾斜调节的且能够伸缩调节的转向柱装置。
如图2中所示,图2为示意性横截面图,该转向柱装置1设置有一对悬吊机构T1和T2,所示一对悬吊机构T1和T2通过固定托架23支撑并且经由作为可移动托架的倾斜托架24悬吊上护罩16。悬吊机构T1和T2在二次碰撞时与倾斜托架24和上护罩16一起沿柱移动方向X1(参照图1,并且在图2中为与图的平面正交的方向)移动。
也就是说,如图1和图2中所示,作为可移动托架的倾斜托架24悬吊在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的固定托架23上,该悬吊通过作为所述一对悬吊机构T1和T2的悬吊轴的悬吊螺栓25实现。另一方面,柱托架26固定至转向柱15的上护罩16。
如图1和图2中所示,转向柱装置1设置有锁定机构29,该锁定机构29根据操作杆27的操作在倾斜调节之后通过紧固轴28穿过倾斜托架24来锁定柱托架26的位置,或解除该锁定。也就是说,锁定机构29在倾斜调节之后锁定上护罩16和转向构件2的位置或解除该锁定。
如图2和图3中所示,倾斜托架24设置有一对侧板41,并且如图2所示,柱托架26呈沟槽形状并且设置有一对侧板71和连接板72,其中,所述一对侧板71分别面向倾斜托架24的所述一对侧板41,连接板72连接所述一对侧板71的下端部。
参照图2,紧固轴28由穿过倾斜托架24的侧板41以及柱托架26的侧板71的螺栓构成。通过由操作杆27的旋转动作使旋拧到紧固轴28上的螺母73旋转,侧板41和侧板71均紧固在作为紧固轴28的螺栓的头部与螺母73之间,并且因此,侧板41和侧板71均被锁定。以这种方式,在倾斜调节之后转向构件2的位置被锁定,并且因此实现了倾斜锁定。
此外,转向柱装置1设置有连接及分离机构R1,该连接及分离机构R1连接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与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并且在二次碰撞时使第二板32沿柱移动方向X1与第一板30的预定位置(图5中示出的位置)分离,如图6所示。
如图2和图4中所示,图4是局部剖切的示意性平面图,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1设置在所述一对悬吊机构T1与T2之间。也就是说,相对于方向Y1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1设置在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一对第一孔31(之后描述的)之间。具体地,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1设置在位于所述一对第一孔31之间(也就是说,位于一对悬吊螺栓25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参照图1,固定托架23设置有与二次碰撞时的柱移动方向X1(相当于转向轴3的轴向方向)平行的第一板30。第一板30中形成有用于悬吊机构T1和T2的第一孔31,其中每个第一孔均由平行于柱移动方向X1延伸的长孔构成。另一方面,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设置有面向第一板30的第二板32。第二板32中形成有用于悬吊机构T1和T2的第二孔33,其中每个第二孔均面向第一孔31的一部分。
悬吊螺栓25构造为以下螺栓,其插入到第一板30的第一孔31以及第二板32的第二孔33中并旋拧到螺母34中。连接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的悬吊螺栓25与螺母34相配合地经由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和柱托架26悬吊上护罩16(可移动护罩)。此外,在二次碰撞时,悬吊螺栓25可以与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柱托架26和上护罩16一起沿着第一孔31在柱移动方向X1上移动。
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4的下托架35支撑作为枢转轴的倾斜中央轴36。倾斜中央轴36通过转向柱15的壳体18将下护罩17支撑成能够围绕倾斜中央轴36摆动。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悬吊机构T1和T2中的每者均构造有悬吊螺栓25、例如由碟簧构成的板簧42、螺母34等。连接及分离机构R1构造有在二次碰撞时被剪断的树脂销61以及配合到树脂销61的轴向方向上的一部分上的圆筒形金属套环62。另外,可以使用由高硬度树脂、陶瓷等制成的套环来替代金属套环62。
参照图3,固定托架23设置有一对侧板37和一对安装板38,所述一对侧板37分别设置成从第一板30的一对侧边缘向下延伸,所述一对安装板38分别设置成从所述一对侧板37朝向外侧延伸。固定托架23例如由金属板形成。安装板38中的每个安装板均通过固定螺栓40(参照图4)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固定螺栓40插入到设置在每个安装板38中的螺纹插入孔39(参照图3和图4)中。以这种方式,固定托架23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
参照图2至图4,在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中,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的一对第一孔31。所述一对第一孔31平行于二次碰撞时的柱移动方向X1延伸,并且在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上彼此间隔开。
如图2和图3中所示,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例如由金属板形成。倾斜托架24设置有第二板32和所述一对侧板41并且呈沟槽形状,其中,所述一对侧板41设置成从第二板32的一对侧边缘向下延伸。如图2和图3中所示,位于第二板32与每个侧板41之间的连接部可以形成弯曲形状。
在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中,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的一对第二孔33。悬吊螺栓25中的每个悬吊螺栓顺序地插入到例如由碟簧构成的环形板簧42、第一插置板43的对应插入孔44、第一板30的对应长孔31、以及第二板32的对应圆孔33中并且旋拧到螺母34中。以这种方式,悬吊螺栓25悬吊倾斜托架24。
如图3和图4中所示,第一插置板43由沿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延伸的长板构成,并且如图2所示,第一插置板43插置在两个板簧42与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之间。第一插置板43的位于至少第一板30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树脂之类的低摩擦材料构成。也就是说,第一插置板43整体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第一插置板43的位于第一板30侧的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涂覆。
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插置有第二插置板45和第三插置板46,第二插置板45和第三插置板46用于在二次碰撞时第二板32相对于第一板30沿柱移动方向X1移动时减小滑动阻力。
第二插置板45构成沟槽形状的单元45U,该单元45U锁定至第一端部321,第一端部321为第二板32的位于柱移动方向X1侧的端部。也就是说,单元45U设置有第二插置板45、面对板47和连接板48,其中,第二插置板45沿着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以及第一板30的下表面30b,面对板47面向第二插置板45并沿着第二板32的下表面32b,连接板48连接第二插置板45与面对板47并且与第二板32的位于柱移动方向X1侧的端部边缘接触。
第二插置板45的位于至少第一板30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树脂之类的低摩擦材料构成。也就是说,第二插置板45或者说单元45U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第二插置板45的位于第一板30侧的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涂覆。
第三插置板46构成单元46U,该单元46U锁定至第二端部302和第二端部322,第二端部302为第一板30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X1侧相反一侧的端部,第二端部322为第二板32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X1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就是说,单元46U设置有第三插置板46和面对板49,其中,第三插置板46沿着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和第一板30的下表面30b,面对板49面向第三插置板46并沿着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此外,单元46U设置有连接板50和具有例如钩形形状的锁定部51,其中,连接板50连接第三插置板46与面对板49并且与第一板30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X1侧相反一侧的端部边缘接触,锁定部51钩挂并锁定至第二板32的第二端部322。
第三插置板46的位于至少第二板32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树脂之类的低摩擦材料构成。也就是说,第三插置板46或者说单元46U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第三插置板46的位于第二板32侧的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涂覆。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悬吊螺栓25中的每个悬吊螺栓均设置有头部52、大径部53、小径部54、阶梯部55和螺纹部56,其中,大径部53与头部52是连续的并且具有比头部52小的直径,小径部54与大径部53是连续的并且具有比大径部53小的直径,阶梯部55形成在大径部53与小径部54之间,螺纹部56设置在小径部54中。头部52中设置有具有例如六角孔形状的工具接合部57。
如图2中所示,大径部53插入到环形板簧42、第一插置板43的插入孔44以及第一板30的第一孔31中。阶梯部55与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接触并且被上表面32a接受。第二板32被夹紧在阶梯部55与螺母34之间,并且因此悬吊螺栓25和第二板32彼此固定。
头部52与阶梯部55之间的距离H1(等于大径部53的轴长度)形成为比插置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的第二插置板45的板厚度(或第三插置板46的板厚度)、第一板30的板厚度、沿着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的第一插置板43的板厚度、以及板簧42在最大压缩时的板厚度之和更大。以这种方式,板簧42经由第一插置板43将第一板30朝向第二板32侧弹性地偏压。
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树脂销61设置有头部63和轴部64,其中,头部63具有例如圆形横截面,轴部64为具有比头部63小的直径的柱状部。圆筒形金属套环62配合到轴部64的外周上。金属套环62的外径形成为与树脂销61的头部63的外径相等。金属套环62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621与树脂销61的头部63接触,并且金属套环62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622被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接受。以这种方式,防止了树脂销61和金属套环62掉到第二板32的下侧。
另一方面,第一插置板43设置成覆盖树脂销61的头部63的上侧,由此防止了树脂销61向上侧脱落。此外,在第一插置板43中,比头部63的外径小的观察孔65形成为面向树脂销61的头部63。在组装连接及分离机构R1之后,通过借助于第一插置板43的观察孔65来观察树脂销61的头部63,就可以容易地确定诸如未能组装树脂销61之类的工作缺陷。
树脂销61的头部63以及金属套环62的大部分均插入到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中。金属套环62的一部分从第一孔66突出。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从金属套环62突出的部分641插入到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的第二板32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二孔67中。如图5和图6中所示,在二次碰撞时,随着第一板30与第二板12的相对运动而发生剪切使得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部分641与轴部64的剩余部分分离。
如图7中所示,图7为沿着图2的线VII-VII的横截面,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第一板30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设置在位于用于悬吊机构T1和T2的第一孔31之间的中间位置处。也就是说,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树脂销61设置在位于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此外,第一板30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形成为在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上较长的横向长孔。以这种方式,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在金属套环62的外周与第一孔66的内周之间设置有间隙S1和间隙S2。
由于存在这些间隙,因此即使由于运输期间或组装期间的一些外力而使得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在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上发生少量的位置移动,树脂销61仍不会被剪断。
如图8中所示,图8为沿着图2的线VIII-VIII的横截面,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二孔67设置在用于悬吊机构T1和T2的所述一对第二孔33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第二孔67形成为圆孔,圆孔的内径等于或略大于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外径。
在二次碰撞时,树脂销61的轴部64通过金属套环62的第二端部622与第二板32的配合面的移位而被剪断。由金属套环62的第二端部622的内周边缘构成的剪切刃具有圆弧形状,并且由第二板32的第二孔67的边缘部分构成的剪切刃也具有圆弧形状。
根据该实施方式,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树脂销61相对于第一孔66具有预定量的游隙(等同于间隙S1和S2),树脂销61插入到第一板30的第一孔66以及第二板32的第二孔67中,从而连接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因此,在组装期间或者在组装之前的运输期间,即使存在使固定托架32和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的位置在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上移位的冲击,仍可以抑制树脂销61发生剪切。以这种方式,树脂销61在二次碰撞时的剪切负载是稳定的,并且因此可以抑制二次碰撞时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如图8中所示,第二板32的第二孔67的周缘中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X1侧相反一侧的区域具有呈弧形形状的截面形状,从而用作在二次碰撞时剪断树脂销61的剪切刃。因此,在二次碰撞时,树脂销61被顺利地剪断而不会沿柱移动方向X1倒下(所谓的倒伏)。因此,可以抑制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树脂销61的轴部64——即具有直的横截面形状的柱状部——被剪断,并且因此可以使剪切面积恒定。以这种方式,可以抑制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金属套环62的轴向方向上的端部以及第二板32的第二孔67的周缘用作剪断树脂销61(轴部64)的一对剪切刃。以这种方式用作一对剪切刃的金属套环62的轴向方向上的端部与第二板32的第二孔67的周缘彼此接触,并且因此可以抑制使树脂销61(轴部64)在二次碰撞时弯曲的力的产生,并且因此可以抑制剪切负载的变化,并且最终可以抑制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将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的第二板32沿柱移动方向X1从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预定位置(参照图5)分离的连接及分离机构R1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仅设置在由一对长孔构成的第一孔31之间,并且因此,抑制了在二次碰撞时发生倾斜托架24相对于固定托架23的扭曲,并且因此可以使倾斜托架24沿柱移动方向X1直线移动。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作为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设置在所述一对第一孔31之间的单个销的树脂销61被剪断,从而使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从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预定位置分离。在二次碰撞时,可以抑制在树脂销61周围发生的力矩不平衡,由此抑制了托架23和托架24发生扭曲,并且因此可以使倾斜托架24沿柱移动方向X1直线移动。
特别地,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1设置在位于所述一对第一孔31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并且因此,在二次碰撞时,可靠地抑制了扭曲的发生,并且因此可以使倾斜托架24沿柱移动方向X1可靠地直线移动。
此外,如图2中所示,在使悬吊螺栓25的阶梯部55与第二板32接触的状态下,插置在悬吊螺栓25的头部52与第二板32之间的板簧42将第一板30朝向第二板32侧弹性地偏压,并且第二板32被夹紧在阶梯部55与螺栓34之间。以这种方式,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紧固至彼此。也就是说,所谓的止挡式紧固类型的悬吊螺栓25的紧固力不影响在二次碰撞时相对移动的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的摩擦,并且因此容易进行紧固扭矩的管理。
此外,在诸如悬吊螺栓25之类的单个构件中,头部52和阶梯部55的位置精度较高,并且头部52与第二板32之间的距离由具有较高位置精度的头部52与阶梯部55之间的距离H1规定,并且因此,可以精确地设定头部52与第二板32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精确地设定板簧42的初始负载,并且因此,可以抑制二次碰撞时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即使在与该实施方式中一样设置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的情况下,由于悬吊螺栓25为所谓的止挡式紧固类型,因此仍不需要诸如交替地紧固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之类的工作,并且因此,可以显著地减少组装步骤的数目。此外,不需要将螺母34熔接至第二板32或者将螺母34充填至第二板32或悬吊螺栓25的工作,并且因此还就这点而言,可以减少组装步骤的数目。
此外,插置在板簧42与第一板30之间的第一插置板43的滑动部与第一板30中的至少一者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因此,在二次碰撞时,可以使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一对板簧42等沿柱移动方向X1平稳地移动。
此外,第一插置板43为沿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延伸并使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插入到其中的单个的长板,并且因此,在二次碰撞时,可以使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等沿柱移动方向X1直线移动而不会造成扭曲。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与第二板32一起移动的第二插置板45插置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并且第二插置板45的位于至少第一板30侧的表面由低摩擦材料构成。此外,通过第一板30保持并且在二次碰撞时相对于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相对地移动的第三插置板46插置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二板32滑动的第三插置板46的位于至少第二板32侧的表面由低摩擦材料构成。
通过第一插置板43、第二插置板45和第三插置板46的作用,可以使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在二次碰撞时更加平稳地相对移动。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抑制发生扭曲。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例如,替代图4的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及分离机构R1地,如在图9的实施方式中所示,可以使用包括多个树脂销61A、61B和61C的连接及分离机构R10,多个树脂销61A、61B和61C设置成沿柱移动方向X1排列成单排的多个销。各树脂销61A、61B和61C分别插入到对应的第一孔66A、66B和66C中。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成排的树脂销61A、61B和61C设置在所述一对第一孔31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能够具有与图4的实施方式中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可以通过选择树脂销61A、61B和61C的数目来容易地设定分离负载。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由与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此外,如图10中所示,转向柱装置1可以设置有第一金属套环620和第二金属套环680,其中,第一金属套环620的内周配合到树脂销61的轴部64(柱状部)的外周上,外周面向固定托架23的第一孔66的内周,第二金属套环680的内周配合到轴部64的外周上,外周配合到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的第二孔67的内周上。
第一套环620具有与图5的实施方式的金属套环62的构型相同的构型。然而,图5的实施方式的金属套环62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622(轴向端面)被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接受,而该实施方式的第一金属套环620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622(轴向端面)仅被第二套环680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681(轴向端面)接受。
也就是说,第一金属套环620的第二端部622以及第二金属套环680的第一端部681彼此接触,并且因此,如图11中所示,如果固定托架23和倾斜托架24在二次碰撞时沿轴向方向X1相对移动,则金属套环620和金属套环680的面对端部622、681用作一对剪切刃。在该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中,与图5和图6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由与图5和图6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根据该实施方式,在二次碰撞时,第一金属套环620和第二金属套环680的面对端部(第二端部622和第一端部681)用作彼此接触的一对剪切刃,并且因此,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剪切位置和剪切面积是恒定的。因此,可以抑制二次碰撞时分离载荷的变化。此外,通过简单地改变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外径以及金属套环620和680中的每一者的内径,能够在不引起大量制造费用的情况下以及在不改变诸如固定托架23或倾斜托架24之类的大零件的规格的情况下,对剪切负载进行调节并且最终对二次碰撞时树脂销61的分离负载进行调节。
另外,可以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附图标记列表
1:转向柱装置
2:转向构件
3:转向轴
13:车身侧构件
15:转向柱
16:上护罩(可移动护罩)
23:固定托架
24:倾斜托架(可移动托架)
25:悬吊螺栓(悬吊轴)
26:柱托架
27:操作杆
28:紧固轴
29:锁定机构
30:第一板
31:第一孔(用于悬吊机构)
32:第二板
33:第二孔(用于悬吊机构)
34:螺母
42:板簧
43:第一插置板
44:插入孔
45:第二插置板
45U:单元
46:第三插置板
46U:单元
52:头部
53:大径部
54:小径部
55:阶梯部
56:螺纹部
61;61A、61B、61C:树脂销
62:金属套环
63:头部
64:轴部(柱状部)
65:观察孔
66;66A、66B、66C:第一孔(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
67:第二孔(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
620:第一金属套环
622:第二端部
680:第二金属套环
681:第一端部
R1;R10:连接及分离机构
T1,T2:悬吊机构
X1:柱移动方向
Y1:与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

Claims (5)

1.一种转向柱装置,包括:
固定托架,所述固定托架包括固定至车身侧构件的第一板;
可移动护罩,所述可移动护罩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的一端连接有转向构件;
可移动托架,所述可移动托架支撑所述可移动护罩以在二次碰撞时与所述可移动护罩一起沿柱移动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托架包括面向所述第一板的第二板;
悬吊机构,所述悬吊机构包括悬吊轴,所述悬吊轴连接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从而经由所述可移动托架来悬吊所述可移动护罩,并且所述悬吊机构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与所述第二板一起沿所述柱移动方向移动;以及
树脂销,所述树脂销插入到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中的第一孔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板中的第二孔中,从而连接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并且所述树脂销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断裂以使所述第二板从所述第一板的预定位置分离,
其中,所述树脂销相对于所述第二孔在与所述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预定量的游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孔至少在与所述柱移动方向侧相反一侧的区域中具有呈弧形形状的截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树脂销包括具有直的截面形状的柱状部,并且所述柱状部延伸跨过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柱装置,还包括:
套环,所述套环配合到所述柱状部上并且插入到所述第一孔中,
其中,所述套环包括:内周,所述内周具有圆形横截面并且配合到所述柱状部的外周上;外周,所述外周面向所述第一孔的内周;以及轴向方向上的端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第二孔的周缘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柱装置,还包括:
第一套环,所述第一套环包括配合到所述柱状部的外周上的内周、以及面向所述第一孔的内周的外周;以及
第二套环,所述第二套环包括配合到所述柱状部的外周上的内周、以及配合到所述第二孔的内周上的外周,
其中,所述第一套环和所述第二套环包括彼此接触的轴向方向上的端部。
CN201480006545.1A 2013-01-30 2014-01-29 转向柱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833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5796 2013-01-30
JP2013015796 2013-01-30
JP2013123177A JP6150333B2 (ja) 2013-01-30 2013-06-11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123177 2013-06-11
PCT/JP2014/051924 WO2014119608A1 (ja) 2013-01-30 2014-01-29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3367A true CN105283367A (zh) 2016-01-27
CN105283367B CN105283367B (zh) 2017-12-08

Family

ID=51262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654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83367B (zh) 2013-01-30 2014-01-29 转向柱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59002B2 (zh)
EP (1) EP2952410B1 (zh)
JP (1) JP6150333B2 (zh)
CN (1) CN105283367B (zh)
WO (1) WO201411960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3413A (zh) * 2013-06-11 2016-04-06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9070929A (zh) * 2016-02-19 2018-12-21 Nsk美国有限公司 用于转向柱组件的引导和限制单元子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0333B2 (ja) 2013-01-30 2017-06-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021107B2 (ja) 2013-01-30 2016-11-0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971725B2 (ja) 2013-01-30 2016-08-1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176654B2 (ja) 2013-06-11 2017-08-0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239875B2 (ja) 2013-06-28 2017-11-2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08347B2 (ja) 2013-07-17 2017-04-0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03536B2 (ja) 2013-07-18 2017-03-2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988070B2 (en) * 2014-02-27 2018-06-05 Kyb Corporation Steering devic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4161A (en) * 1989-05-11 1991-12-24 The Torrington Company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incorporating means to decouple it
JPH0872728A (ja) * 1994-08-31 1996-03-19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と製造装置
JPH08301128A (ja) * 1995-05-12 1996-11-19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連結装置
JPH1159439A (ja) * 1997-08-08 1999-03-02 Suzuki Motor Corp 衝撃吸収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CN201195550Y (zh) * 2007-12-27 2009-02-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带有碰撞防脱机构的转向管柱
US20090249916A1 (en) * 2008-04-04 2009-10-0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shearable jacket connector
CN102481945A (zh) * 2010-06-16 2012-05-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的支承装置
CN102811896A (zh) * 2011-03-18 2012-12-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021290B (it) * 1974-09-11 1978-01-30 Alfa Romeo Alfasud Dispositivo di sicurezza per si stema di sterzo di autoveicolo
DE3616246A1 (de) 1986-05-14 1987-11-19 Porsche Ag Lenksaeulenbefestigung fuer ein kraftfahrzeug
DE3872957D1 (de) 1987-06-19 1992-08-27 Porsche Ag Lenksaeulenbefestigung fue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deformationselement.
JP3670437B2 (ja) 1997-03-18 2005-07-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衝撃吸収可能な動力伝達装置
US5899116A (en) * 1997-12-08 1999-05-0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Connection for energy-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FR2836110B1 (fr) 2002-02-15 2004-05-14 Nacam Dispositif de reglage d'un systeme d'absorption d'energi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4153786B2 (ja) 2002-12-24 2008-09-24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JP2005219641A (ja) 2004-02-05 2005-08-1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7178833B2 (en) * 2004-03-15 2007-02-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vertical capsules
KR100836909B1 (ko) 2006-07-12 2008-06-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의 충격 흡수 시스템
JP4897541B2 (ja) 2007-03-30 2012-03-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衝撃吸収式操舵装置
JP5092880B2 (ja) 2007-05-17 2012-12-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664517B1 (en) * 2010-10-22 2017-11-22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of same
CN102596689B (zh) * 2010-11-02 2014-03-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JP5327212B2 (ja) 2010-11-16 2013-10-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WO2012063609A1 (ja) 2010-11-12 2012-05-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EP2657104B1 (en) * 2010-12-21 2017-04-26 NSK Ltd. Support device for steering column
JP5573659B2 (ja) 2010-12-24 2014-08-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車体への組み付け方法
EP2626276B1 (en) * 2010-12-28 2018-01-03 NSK Ltd. Support device for steering column,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EP2671774B1 (en) 2011-02-02 2018-11-21 NSK Ltd. Column unit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5625963B2 (ja) 2011-02-02 2014-11-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408189B2 (ja) 2011-05-24 2014-02-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EP2700560B1 (en) 2011-04-22 2016-04-06 NSK Ltd. Support device for steering colum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2013001242A (ja) * 2011-06-16 2013-01-07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3073053A1 (ja) 2011-11-18 2013-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789500B2 (ja) 2011-11-29 2015-10-07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949922B2 (ja) 2012-07-23 2016-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14040181A (ja) * 2012-08-22 2014-03-06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238476B2 (en) 2013-01-22 2016-01-19 Nsk Ltd. Tilt steering apparatus
JP6150333B2 (ja) 2013-01-30 2017-06-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15769B2 (ja) * 2013-05-24 2017-04-1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4161A (en) * 1989-05-11 1991-12-24 The Torrington Company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incorporating means to decouple it
JPH0872728A (ja) * 1994-08-31 1996-03-19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と製造装置
JPH08301128A (ja) * 1995-05-12 1996-11-19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連結装置
JPH1159439A (ja) * 1997-08-08 1999-03-02 Suzuki Motor Corp 衝撃吸収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CN201195550Y (zh) * 2007-12-27 2009-02-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带有碰撞防脱机构的转向管柱
US20090249916A1 (en) * 2008-04-04 2009-10-0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shearable jacket connector
CN102481945A (zh) * 2010-06-16 2012-05-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的支承装置
CN102811896A (zh) * 2011-03-18 2012-12-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国钧: "弹射式全封闭套筒剪切模", 《模具工业》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3413A (zh) * 2013-06-11 2016-04-06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9070929A (zh) * 2016-02-19 2018-12-21 Nsk美国有限公司 用于转向柱组件的引导和限制单元子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52410A4 (en) 2016-03-02
WO2014119608A1 (ja) 2014-08-07
CN105283367B (zh) 2017-12-08
JP2014166841A (ja) 2014-09-11
US20150314802A1 (en) 2015-11-05
JP6150333B2 (ja) 2017-06-21
EP2952410B1 (en) 2017-01-25
US9359002B2 (en) 2016-06-07
EP2952410A1 (en) 2015-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83367B (zh) 转向柱装置
CN104955710B (zh) 转向柱装置
CN104955711B (zh) 转向柱装置
JP6239875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1576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604664B2 (en) Steering device
JP610834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64470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5473413A (zh) 转向装置
JP6115770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27369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