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954618B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4618B
CN104954618B CN201510142400.0A CN201510142400A CN104954618B CN 104954618 B CN104954618 B CN 104954618B CN 201510142400 A CN201510142400 A CN 201510142400A CN 104954618 B CN104954618 B CN 1049546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automatic
paging
setting
original cop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424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4618A (zh
Inventor
山田雅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954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4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4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46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1Ejecting or st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1Ejecting or stacking
    • H04N1/00633Ejecting or stacking selectively to one of a plurality of output t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1Ejecting or stacking
    • H04N1/00636Ejecting sheets selectively to the top or bottom of a single stack or tr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687Presence or absence
    • H04N1/00689Pres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24Type of sheet, e.g. colour of paper or transpar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该机构用于根据对原稿的检测来设置是否使移位功能有效,其中,所述移位功能用于移位在其上打印了图像的薄片。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些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多个排出目的地(排出托盘),并且可以基于各个作业,设置要使用哪一排出目的地和设置排出目的地的优先级。例如,假定具有三个排出目的地(排出托盘1、2、3)的图像形成设备,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复印作业时的排出目的地的优先级如下:赋予排出托盘2以第一优先,赋予排出托盘1以第二优先,并且赋予排出托盘3以第三优先。在这种情况下,复印作业的打印物被排出至排出托盘2,除非存在特殊原因。在对于复印作业所设置的功能和薄片类型不适于排出托盘2、而是适于排出托盘1的情况下,使用优先级为第二的排出托盘1来进行排出。
另外,一些排出托盘具有作为排出功能之一的移位功能。移位是这样一种功能:以基于各个打印物将打印物移位约1cm的方式,输出打印物,从而使得容易地对打印物进行分页。由于用户不大可能认为移位功能是应该手动设置的功能,因而通常利用预设值(默认值)来设置移位功能。一些排出托盘具有移位功能,而其它排出托盘不具有这一移位功能,因此,存在排出目的地的指定优先级与移位设置相矛盾的情况。在不能进行移位、并且同时指定了移位功能的排出目的地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控制,以优先进行使用所指定的排出目的地的排出,也就是说,在不进行移位的情况下进行排出(排出目的地优先)。
日本特开2009-91092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使在从图像形成设备所发送的“处理”和“排出目的地”的设置中存在矛盾,该技术也能够使得通过薄片后处理设备来进行接受或者适当处理。
然而,上述传统技术具有以下问题。例如,在利用预设值指定移位功能的情况下,即使不能进行移位的排出托盘具有高优先级,由于赋予移位功能以优先,因而也导致使用可以进行移位的排出托盘的排出,除非用户明确取消移位。也就是说,即使在指定了通过用户所设置的排出目的地和排出目的地优先级的情况下,也存在打印物未被输出至想要的排出目的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如果进行控制以赋予排出目的地以优先,即使在用户想要使用移位功能的情况下,也存在打印物在未被移位的情况下被排出的可能性,除非优先级高的排出目的地具有移位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使得能够实现一种机构,该机构用于根据对原稿的检测,设置是否启用用于移位在其上打印了图像的薄片的移位功能。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原稿;读取单元,用于读取所述检测单元所检测到的原稿的图像;打印单元,用于将所述读取单元所读取的图像打印在薄片上;以及设置单元,用于设置是否根据所述检测单元对所述原稿的检测而使移位功能有效,其中所述移位功能用于对所述打印单元打印了所述图像的薄片进行移位。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原稿;读取所检测到的原稿的图像;将所读取的图像打印在薄片上;以及设置是否根据对所述原稿的检测而使移位功能有效,其中所述移位功能用于对打印了所述图像的薄片进行移位。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和1B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硬件结构。
图2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控制器的结构。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事件检测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装置设置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自动整理设置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自动设置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开始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接收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自动设置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0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保持在RAM中的数据的例子。
图11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画面的例子。
图12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画面的例子。
图13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画面的例子。
图14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画面的例子。
图15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画面的例子。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排出目的地选择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自动整理设置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自动设置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开始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20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画面的例子。
图21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画面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应该注意,这些实施例所述的组件的相对配置、数值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除非另有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
下面参考图1A~15,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首先,参考图1A和1B,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硬件结构。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例子,说明多功能外围设备(MFP)100。图1A和1B分别示出MFP 100的结构和外观。
MFP 100包括控制器101、扫描器102、原稿进给器103、打印机104、自动整理器105和网络接口106。控制器101控制MFP 100,并且具有图2所示的硬件结构。通过控制器101控制扫描器引擎102,并且扫描器引擎102从原稿读取图像。通过控制器101控制原稿进给器103,并且原稿进给器103将要读取的原稿逐个传送给扫描器引擎102。
通过控制器101控制打印机104,并且打印机104被连接至自动整理器105,而且将在其上进行了打印的记录介质(例如,纸质薄片)输出至自动整理器105。自动整理器105可以统一装订和移位从打印机104所输出的多个记录介质。自动整理器105同样受控制器101的控制。
网络(以太网)接口106经由自身向控制器101提供双向通信,并且经由网络被连接至个人计算机107。操作单元108显示来自控制器101的信息,接受用户输入,并且将用户输入通知给控制器101。
如图1B所示,自动整理器105设置有作为记录介质的排出目的地的三个排出托盘110、111、112。排出托盘110不具有移位功能,而排出托盘111、112具有移位功能。
控制器的结构
参考图2,现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MFP 100的控制器101的结构。控制器101包括CPU201、ROM 203、RAM 204、硬盘控制器205、HDD 206、输入/输出接口210和装置接口211。CPU201是整体控制该设备的中央处理单元。CPU 201通过诸如数据总线等的总线202而连接至各种组件。ROM 203存储诸如引导程序和BIOS等的固定程序和数据。RAM 204是主存储设备,并且用作提供用于通过CPU 201执行处理的工作区的工作存储器。RAM 204存储自动分页标志(自动设置标志)301、排出目的地信息302、作业间移位标志303、分页标志304和前一移位位置305。RAM 204还存储份数219、页数220、排出目的地221、移位位置222、排出目的地标志223和结束标志224。稍后详细说明这些信息。
硬盘控制器205控制作为存储装置的例子的硬盘设备(HDD)206,以将各种类型的数据存储在HDD 206中、并且取回所存储的数据。HDD 206存储用于控制整个系统的控制程序212、控制数据213和图像数据218等。
液晶显示器(LCD)207是显示单元的例子,并且显示虚拟键(以下称为按钮)和要呈现给用户的信息。触摸屏208被配置在LCD 207的上表面上,并且检测用户对于上述按钮所进行的操作的位置(坐标)。硬件键209是由硬件项所构成的多个键(开关)。LCD 207、触摸屏208和硬件键209构成图1A和1B所示的操作单元108。作为硬件键209,包括装置设置键215、开始键216和数字键217。
输入/输出接口210能连接至LCD 207、触摸屏208和硬件键209。装置接口211能连接至打印机104和扫描器102。CPU 201经由装置接口211,控制打印机104和扫描器102。另外,经由装置接口211,将打印机104和扫描器102的装置状态传送给CPU 201。装置接口211可以是诸如中断控制器等的简单的装置接口,或者可以被配置成高度独立于复杂的内部控制机构。在任一情况下,CPU 201将从打印机104和扫描器102所传送的装置状态处理为事件。与打印机104和扫描器102类似,CPU 201还对自动整理器105和原稿进给器103进行控制和装置状态检测。原稿进给器103设置有原稿检测传感器214。
事件检测处理
下面使用流程图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设备的处理流程。下述流程图的内容作为控制程序被记录在ROM 203、RAM 204和HDD 206中的一个中,并且通过CPU 201顺序读取并执行。首先,参考图3,说明下面的情况下的处理:作为事件,接收到了装置状态的变化。
在步骤S101,CPU 201将装置状态的变化检测为事件。随后,在步骤S102,CPU 201判断在步骤S101所检测到的事件的类型。这里假定事件类型包括按下装置设置键、按下自动整理按钮、检测到原稿、按下数字键、按下开始键和接收到打印请求。
如果在步骤S101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装置设置键215,则处理进入步骤S103。在操作单元108中所设置的硬件键中包括装置设置键215。经由输入/输出接口210,通过CPU201将用户按下装置设置键215检测为装置设置键按下事件。稍后参考图4详细说明步骤S103。
如果在步骤S101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自动整理按钮,则处理进入步骤S104。图11的画面400是显示在LCD 207上的用于复印的基本画面。经由触摸屏208和输入/输出接口210,CPU 201将用户按下与基本画面400上所显示的自动整理按钮401相对应的区域,检测为自动整理按钮按下事件。稍后参考图5详细说明步骤S104。
如果在步骤S101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检测到原稿,则处理进入步骤S105。原稿进给器103设置有原稿检测传感器214,当用户将原稿置于原稿进给器103上时,原稿检测传感器214检测到原稿。经由装置接口211,CPU 201将通过原稿检测传感器214检测到原稿,检测为原稿检测事件。稍后参考图6详细说明步骤S105。
如果在步骤S101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数字键217,则处理进入步骤S106。在操作单元108中所设置的硬件键中包括数字键217。经由输入/输出接口210,CPU 201将用户按下数字键217检测为数字键按下事件。在步骤S106,CPU 201根据在步骤S101所检测到的数字键,设置份数。所设置的份数219被保持在RAM 204中。省略对步骤S106的处理的详细说明。
如果在步骤S101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开始键216,则处理进入步骤S107。在操作单元108中所设置的硬件键中包括开始键216。经由输入/输出接口210,CPU 201将用户按下开始键216检测为开始键按下事件。稍后参参考图7详细说明步骤S107。
如果在步骤S101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接收到打印请求,则处理进入步骤S108。如果网络接口106接收到了来自PC等的打印请求,则CPU 201将该接收检测为打印请求事件。稍后参考图8详细说明步骤S108。
装置设置处理
参考图4,现详细说明上述步骤S103的装置设置处理。首先,在步骤S201,CPU 201在LCD 207上显示装置设置画面。图12的附图标记501表示装置设置画面的例子。在装置设置画面501上,配置有自动分页设置开始按钮502、排出目的地设置开始按钮503、作业间移位设置开始按钮504和关闭按钮505。
在步骤S202,CPU将装置状态的变化检测为事件。随后,在步骤S203,CPU 201判断在步骤S202所检测到的事件的类型。如果在步骤S202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自动分页设置开始按钮502,则处理进入步骤S204。如果在步骤S202所检测到的事件按下排出目的地设置开始按钮503,则处理进入步骤S215。如果在步骤S202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作业间移位设置开始按钮504,则处理进入步骤S216。如果在步骤S202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关闭按钮505,则处理进入步骤S217。
在步骤S204,CPU 201将自动分页设置画面显示在LCD 207上。应该注意,在步骤S204以后的处理,CPU 201用作自动设置单元。图13示出自动分页设置画面的例子。在自动分页设置画面601上,配置有自动分页设置按钮602、自动分页取消按钮603、OK按钮606和取消按钮607。另外,根据环境,还显示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和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根据自动分页标志301的内容,确定自动分页设置画面601的初始显示状态。被保持在RAM 204中的自动分页标志301是表示自动分页和自动移位是否有效的自动设置信息。
如图10所示,对于自动分页和自动移位中的每一个,自动分页标志301具有值“ON(有效)”或者“OFF(无效)”。如果值是“ON”,则当原稿检测传感器214检测到原稿时,将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或者移位设置成“ON”,如稍后参考图6所述。
例如,在自动分页为“ON”、并且自动移位为“OFF”的情况下,显示图13的自动分页设置画面601。在自动分页为“OFF”的情况下,显示图13的自动分页设置画面610。也就是说,在自动分页为“ON”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在图13中以阴影)显示自动分页设置按钮602,并且以非按下状态(非阴影)显示自动分页取消按钮603。
另一方面,在自动分页为“OFF”的情况下,以非按下状态显示自动分页设置按钮602,并且以按下状态显示自动分页取消按钮603。另外,在自动分页为“ON”的情况下,显示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和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并且在自动分页为“OFF”的情况下,不显示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和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此外,在自动移位为“ON”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显示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在自动移位为“OFF”的情况下,以非按下状态显示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并且以按下状态显示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
在步骤S205,CPU 201将装置状态的变化检测为事件。在步骤S206,CPU201判断在步骤S205所检测到的事件的类型。如果在步骤S2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自动分页设置按钮602,则处理进入步骤S207。如果在步骤S2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自动分页取消按钮603,则处理进入步骤S209。如果在步骤S2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或者按下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则处理进入步骤S211。如果在步骤S2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OK按钮606,则处理进入步骤S213。如果在步骤S2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取消按钮607,则处理进入步骤S214。
在步骤S207,CPU 201将自动分页设置按钮602的显示改变成相反状态,从而使得自动分页设置按钮602的显示处于按下状态,并且使得自动分页取消按钮603的显示处于非按下状态。随后,在步骤S208,CPU 201显示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和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并且返回至步骤S205的处理。
在步骤S209,CPU 201将自动分页设置按钮602的显示改变成相反状态,从而使得自动分页设置按钮602的显示处于非按下状态,并且使得自动分页取消按钮603的显示处于按下状态。随后,在步骤S210,CPU 201使得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和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处于非显示状态,并且返回至步骤S205的处理。
在步骤S211,CPU 201将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和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的显示改变成相反状态。具体地,如果在步骤S205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则使得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的显示处于按下状态,并且使得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的显示处于非按下状态。如果在步骤S2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则使得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的显示处于非按下状态,并且使得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的显示处于按下状态。当步骤S211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205。
在步骤S213,CPU 201将自动分页设置按钮602、自动分页取消按钮603、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和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的显示状态反映在自动分页标志301中。也就是说,如果自动分页设置按钮602处于按下状态,则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分页的项被更新成“ON”。如果自动分页取消按钮603处于按下状态,则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分页的项被更新成“OFF”。如果以按下状态显示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则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移位的项被更新成“ON”。如果没有显示启动移位设置按钮604、或者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处于按下状态,则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移位的项被更新成“OFF”。当步骤S213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214。在步骤S214,CPU 201使得自动分页设置画面601处于非显示状态(导致显示装置设置画面501的状态),并且返回至步骤S202的处理。
在步骤S215,CPU 201设置排出目的地。首先,显示图12所示的排出目的地设置画面510,并且根据用户设置设置作业各自的排出目的地。排出目的地的信息被保持在RAM204中作为排出目的地信息302。排出目的地设置画面510示出排出目的地信息302的例子。对于每一作业类型,排出目的地信息302存储作为第一优先、第二优先和第三优先所使用的托盘的信息。没有包含托盘信息的栏,这表示不存在相应优先级的托盘。例如,在图10所示的排出目的地信息302的情况下,在复印作业中,分别使用托盘A和托盘B作为第一优先排出目的地和第二优先排出目的地。CPU 201选择通过排出目的地信息302所表示的具有最高优先级的托盘作为排出目的地。在复印作业中,由于不存在托盘C的信息,因而不使用托盘C。CPU 201可以用作优先级设置单元,并且根据用户输入来设置排出目的地信息302。
与作业类型和托盘位置相对应,在排出目的地设置画面510上配置有按钮511~522。例如,按钮511对应于复印作业和托盘A。按钮511~522具有切换机构,其中,通过该切换机构,每一次用户按下这些按钮时,这些按钮在按下状态(显示数字的状态)和非按下状态(不显示数字的状态)之间切换。另外,对于每一作业类型,这些按钮上所显示的数字按照使得这些按钮处于按下状态的顺序而变化。例如,如果在按钮511处于按下状态并且按钮515和519处于非按下状态时,用户按下按钮515,则使得按钮515处于按下状态,并且在按钮515上显示数字2。处于按下状态的按钮表示:在与该按钮相对应的作业中,使用与该按钮相对应的托盘。此外,按钮上所显示的数字表示相应托盘的优先级。例如,在排出目的地设置画面510处于图12所示的状态下,按钮515表示在复印作业中使用托盘B作为第二优先。
如果用户按下OK按钮523,则根据按钮511~522的显示状态,设置排出目的地信息302,并且使得排出目的地设置画面510处于非显示状态。由于与用户按下这些按钮相对应的处理流程与自动分页设置画面的情况相同,因而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当步骤S215的排出目的地设置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202。
在步骤S216,CPU 201设置作业间移位。首先,显示图14所示的作业间移位设置画面701,并且根据用户设置,设置是否进行作业间移位。将表示是否进行作业间移位的信息保持在RAM 204中作为作业间移位标志303。图10示出作业间移位标志303的例子。作业间移位标志303具有以下两个状态中的一个:“ON”和“OFF”。在作业间移位标志303处于“ON”的情况下,以作业为单位,在排出时进行移位。在作业间移位标志303处于“OFF”的情况下,不以作业为单位进行移位。
在作业间移位设置画面701上配置有ON按钮702和OFF按钮703。如果用户按下ON按钮702,则使得ON按钮702处于按下状态(阴影状态),并且使得OFF按钮703处于非按下状态(非阴影状态)。如果用户按下OFF按钮703,则使得ON按钮702处于非按下状态,并且使得OFF按钮703处于按下状态。如果用户按下OK按钮705,则根据ON按钮702和OFF按钮703的按下状态,设置作业间移位标志303。如果ON按钮702处于按下状态,则作业间移位标志303被设置成“ON”,并且如果OFF按钮703处于按下状态,则作业间移位标志303被设置成“OFF”。由于与用户按下这些按钮相对应的处理流程与自动分页设置画面的情况相同,因而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当步骤S216的作业间移位设置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202。
在步骤S217,CPU 201使得装置设置画面501处于非显示状态(导致显示装置设置画面501之前的状态),并且结束用于配置装置设置的子例程(返回至步骤S101的处理)。
自动整理设置处理
现参考图5,详细说明在按下了自动整理按钮的情况下的上述步骤S104的自动整理设置处理。首先,在步骤S301,CPU 201判断是否设置了分页标志。分页标志304是被保持在RAM 204中的信息,并且表示以下两项:分页类型和移位。分页类型具有以下四个类型的值中的一个:“不分页”、“分页”、“分组”和“装订”。移位具有以下值中的一个:“ON”和“OFF”。移位表示在单个作业中,是否以每一预定份数来移位排出打印物。相反,作业间移位标志303表示:在进行多个作业时,是否以作业为单位来移位排出打印物。在步骤S301,处理基于分页类型而发生分支,如果分页类型是“不分页”,则处理进入步骤S302,否则,则进入步骤S303(该附图中为“是”)。
在步骤S302,CPU 201将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和移位分别设置成“分页”和“ON”,并且进入步骤S303。在步骤S303,CPU 201在LCD 207上显示自动整理画面。图11的附图标记410表示自动整理画面的例子。在自动整理画面410上,配置有分页设置按钮411、分组设置按钮412、装订设置按钮413、移位设置按钮414、复位按钮415和OK按钮416。由RAM204中的分页标志304中所保持的分页类型,确定分页设置按钮411、分组设置按钮412和装订设置按钮413的初始显示状态。如果分页类型是“分页”,则以按下状态(图11中以阴影)显示分页设置按钮411,并且以非按下状态(图11中以无阴影)显示分组设置按钮412和装订设置按钮413。如果分页类型是“分组”,则以按下状态显示分组设置按钮412,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分页设置按钮411和装订设置按钮413。如果分页类型是“装订”,则以按下状态显示装订设置按钮413,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分页设置按钮411和分组设置按钮412。根据RAM204中的分页标志304中所保持的移位的内容,确定移位设置按钮414的初始显示状态。如果移位为“ON”,则以按下状态显示移位设置按钮414,并且如果移位是“OFF”,则以非按下状态显示移位设置按钮414。
接着在步骤S304,CPU 201将装置状态的变化检测为事件。随后,在步骤S305,CPU201判断在步骤S304所检测到的事件的类型。在步骤S304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分页设置按钮411、分组设置按钮412和装订设置按钮413中的一个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306。如果在步骤S304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移位设置按钮414,则处理进入步骤S307。如果在步骤S304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OK按钮416,则处理进入步骤S308。如果在步骤S304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复位按钮415,则处理进入步骤S310。
在步骤S306,CPU 201根据检测到的按下按钮,改变分页设置按钮411、分组设置按钮412和装订设置按钮413的显示状态。在检测到了按下分页设置按钮411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显示分页设置按钮411,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分组设置按钮412和装订设置按钮413。在检测到了按下分组设置按钮412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显示分组设置按钮412,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分页设置按钮411和装订设置按钮413。在检测到了按下装订设置按钮413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显示装订设置按钮413,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分页设置按钮411和分组设置按钮412。当步骤S306中的用于改变分页类型按钮的显示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304。
在步骤S307,CPU 201反转移位设置按钮414的显示状态。如果移位设置按钮414处于按下状态,则移位设置按钮414的显示状态被切换成非按下状态,并且如果移位设置按钮414处于非按下状态,则移位设置按钮414的显示状态被切换成按下状态。当步骤S307中的用于反转移位按钮的显示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304。
在步骤S308,CPU 201根据自动整理画面410的显示状态,改变分页标志304的内容。如果分页设置按钮411处于按下状态,则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被设置成“分页”。如果分组设置按钮412处于按下状态,则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被设置成“分组”。如果装订设置按钮413处于按下状态,则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被设置成“装订”。如果移位设置按钮处于按下状态,则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被设置成“ON”,并且如果移位设置按钮处于非按下状态,则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被设置成“OFF”。随后,在步骤S309,CPU 201使得自动整理画面410处于非显示状态(导致显示复印基本画面401的状态),并且结束用于执行在按下了自动整理按钮的情况下的处理的子例程(返回至步骤S101的处理)。
在步骤S310,CPU 201将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设置成“不分页”,并且将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设置成“OFF”。当步骤S310中用于清除分页标志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309。
自动设置处理
现参考图6,说明在检测到了原稿的情况下上述步骤S105的处理的过程。应该注意,在下述处理中,CPU 201用作排出功能设置单元。当用户将原稿置于原稿进给器103上时,CPU 201在步骤S401参考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并且处理基于分页类型而发生分支。在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是“不分页”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402(该附图中为“否”),否则,结束该子例程(该附图中为“是”)。
在步骤S402,CPU 201参考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分页的项,并且如果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分页的项是“ON”,则进入步骤S403的处理(该附图中为“是”),否则,结束该子例程(该附图中为“否”)。在步骤S403,CPU 201将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设置成“分页”。
接着在步骤S404,CPU 201参考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移位的项,并且如果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移位的项为“ON”,则进入步骤S405的处理(该附图中为“是”),否则,结束该子例程(该附图中为“否”)。在步骤S405,CPU 201将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的项设置成“ON”,并且结束用于执行对于检测到原稿的情况的处理的子例程(返回至步骤S101的处理)。
开始处理
现参考图7,说明在按下了开始键216的情况下的上述步骤S107的处理的过程。首先,在步骤S501,CPU 201使得扫描器102从原稿读取图像,并且输出图像数据。具体地,CPU201通过控制原稿进给器103将原稿传送给扫描器102,并且使得扫描器102读取原稿。所读取的图像被保持在HDD 206中作为图像数据218。另外,每当读取原稿的一个页时,都增大RAM 204中所保持的页数220。通过重复上述处理来读取所有原稿,直到原稿进给器103的原稿检测传感器214不再检测到任何原稿为止。
接着在步骤S502,CPU 201参考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第一排出功能)的项,并且在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是“ON”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503的处理(该附图中为“是”),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505。
在步骤S503,CPU 201参考图10所示的排出目的地信息302和功能信息306,并且从可以进行移位的托盘中选择托盘(排出托盘)。这里,功能信息306表示对于多个排出目的地中的每一个,排出功能是否是可执行的,并且功能信息306被预先存储在RAM 204中。在图10的例子中,功能信息306表示:托盘A具有移位功能、而托盘B不具有移位功能。具体地,如果与复印作业相对应的排出目的地信息302中的第一优先托盘可以进行移位,则CPU 201选择第一优先托盘作为排出目的地。如果第一优先托盘不能进行移位,则选择第二优先托盘作为排出目的地。如果第一优先托盘和第二优先托盘都不能进行移位,则选择第三优先托盘作为排出目的地。所选择的托盘作为排出目的地221被保持在RAM 204中。应该注意,在该步骤中,作为托盘选择的信息,还可以包括与移位无关的设置的信息。例如,在第一优先托盘和第二优先托盘都可以进行移位的情况下,如果仅可以通过第二优先托盘实现配置设置,则选择第二优先托盘作为排出目的地。另外,假定在通过与打印作业相对应的排出目的地信息302中所设置的排出目的地中的任一个都不能进行移位的情况下,在排出目的地221中不设置值。
接着在步骤S504,CPU 201判断是否在排出目的地221中设置了值,在排出目的地221中设置了值的情况下,CPU 201进入步骤S506的处理(该附图中为“是”),并且在排出目的地221中没有设置值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505的处理(该附图中为“否”)。在步骤S505,CPU201参考排出目的地信息302,并且选择托盘。具体地,选择与复印作业相对应的排出目的地信息302中的第一优先托盘,作为排出目的地。所选择的托盘被保持在RAM 204中作为排出目的地221。应该注意,在该步骤中,作为托盘选择的信息,还可以包括与移位无关的设置的信息。例如,在仅可以通过第二优先托盘实现配置设置的情况下,选择第二优先托盘作为排出目的地。应该注意,在该步骤中,作为第一优先、第二优先和第三优先所设置的托盘中的一个,总是被保持在RAM204中作为排出目的地221。当步骤S505的托盘选择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506。
在步骤S506,CPU 201参考作业间移位标志303,并且如果作业间移位标志303为“ON”,则进入步骤S507的处理(该附图中为“是”),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508(该附图中为“否”)。应该注意,作业间移位功能对应于第二排出功能。在步骤S507,CPU 201参考前一移位位置305,并且设置移位位置。前一移位位置305被作为移位位置222保持在RAM 204中。前一移位位置305是表示对于每一排出托盘,是否在前一排出时进行了移位的信息,并且其被保持在RAM 204中。图10示出前一移位位置305的例子。图10的例子表示:托盘A在前一排出时进行了移位,而托盘B在前一排出时没有进行移位。在步骤S507,参考与排出目的地221相对应的前一移位位置305中的项,并且如果在前一排出时进行了移位,则移位位置222被设置成“不移位”。另一方面,如果在前一排出时没有进行移位,则移位位置222被设置成“移位”。应该注意,在将不能进行移位的托盘设置为排出目的地221的情况下,在该步骤中不进行任何处理。当步骤S507的移位位置设置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509。另一方面,在步骤S508,CPU 201将移位位置222设置成“不移位”。当步骤S508的移位位置初始化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509。在步骤S509,CPU 201参考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并且在分页类型是“分页”或者“装订”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510的处理,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519。应该注意,该分页功能对应于第三排出功能。
步骤S510~步骤S518形成一个循环,并且重复步骤S511以后的处理与作为份数219所设置的值相对应的次数。这里假定使用循环计数N。N取1到作为份数219所设置的值的范围内的任何值。步骤S511~步骤S514也形成一个循环,并且将步骤S512以后的处理重复与作为页数220所设置的值相对应的次数。这里假定使用循环计数P。P取1到作为页数220所设置的值的范围内的任何值。
在步骤S512,CPU 201将图像数据218中的第P页的数据发送给打印机104,并且使得打印机104将第P页的图像打印在薄片上。随后,在步骤S513,CPU 201将在步骤S512所打印的薄片传送至自动整理器105,并且将薄片排出至被设置为排出目的地221的排出托盘。此时,参考移位位置222,并且在移位位置222被设置成“移位”的情况下,在对排出位置进行移位的同时进行排出。应该注意,在被设置为排出目的地221的排出托盘不能进行移位的情况下,不进行用于移位排出位置的控制。在步骤S514,CPU 201进行与循环终止的条件有关的判断,也就是说,如果循环计数P达到了作为页数220所设置的值,则处理进入步骤S515,否则,将循环计数增大1,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511。
在步骤S515,CPU 201将移位位置222的内容保持在RAM 204中作为前一移位位置305。更新与被设置为排出目的地221的排出托盘相对应的前一移位位置305中的项。应该注意,在被设置为排出目的地221的排出托盘不能进行移位的情况下,在该步骤不进行任何处理。随后,在步骤S516,CPU 201参考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的项,并且如果移位是“ON”,则进入步骤S517的处理(该附图中为“是”),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518(该附图中为“否”)。在步骤S517,CPU 201更新移位位置222的内容。在移位位置222的内容被设置成“移位”的情况下,将移位位置222的内容切换成“不移位”。在移位位置222的内容被设置成“不移位”的情况下,将移位位置222的内容切换成“移位”。当步骤S517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518。
在步骤S518,CPU 201进行与循环终止的条件有关的判断,也就是说,如果循环计数N达到了作为份数219所设置的值,则结束该子例程,否则,将循环计数增大1,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510。当该子例程结束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101。
由于除在循环顺序上颠倒份数和页数以外,步骤S519~步骤S526的处理与步骤S510~步骤S518的处理相同,因而省略对其的说明。
用于接收打印请求的处理
现参考图8,说明在从PC等接收到了打印请求的情况下的上述步骤S108的处理。首先,在步骤S601,CPU 201经由网络接口106从例如个人计算机107接收要打印的数据。可以以页面描述语言(PDL)描述要打印的数据,并且该数据可以是某类格式的位图数据。
接着在步骤S602,CPU 201根据在步骤S601所接收到的数据,生成要打印的图像数据。CPU 201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同样保持在HDD 206中作为图像数据218。在步骤S603,CPU201参考排出目的地信息302,并且选择排出托盘。CPU 201根据在与打印作业相对应的排出目的地信息302中所设置的优先级,选择排出托盘。此时,可以使用在上述步骤S101所接收到的打印请求和在上述步骤S601所接收到的数据,作为用于选择排出托盘的信息。CPU 201将所选择的排出托盘保持在RAM 204中作为排出目的地221。
接着在步骤S604,CPU 201参考作业间移位标志303,并且如果作业间移位标志303为“ON”,则进入步骤S605的处理(该附图中为“是”),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606(该附图中为“否”)。在步骤S605,CPU 201参考前一移位位置305,并且设置移位位置。CPU 201将该移位位置保持在RAM 204中,作为移位位置222。在步骤S605中,参考与排出目的地221相对应的前一移位位置305中的项,并且如果在前一排出时进行了移位,则移位位置222被设置成“不移位”。另一方面,如果在前一排出时没有进行移位,则移位位置222被设置成“移位”。应该注意,在不能进行移位的托盘被设置为排出目的地221的情况下,在该步骤不进行任何处理。当步骤S605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607。另一方面,在步骤S606,CPU 201将移位位置222设置成“不移位”,并且进入步骤S607的处理。
在步骤S607,CPU 201将图像数据218中的数据发送给打印机104,并且使图像打印在薄片上。随后,在步骤S608,CPU 201将在步骤S607所打印的薄片传送给自动整理器105,并且将薄片排出至被设置为排出目的地221的排出托盘。此时,参考RAM 204中的移位位置222,并且在移位位置222被设置成“移位”的情况下,在对排出位置进行移位的同时进行排出。应该注意,在被设置为排出目的地221的排出托盘不能进行移位的情况下,不进行用于移位排出位置的控制。
接着在步骤S609,CPU 201将移位位置222的内容保持在RAM 204中作为前一移位位置305。更新与被设置为排出目的地221的排出托盘相对应的前一移位位置305中的项。应该注意,在被设置为排出目的地221的排出托盘不能进行移位的情况下,在该步骤不进行任何处理。当步骤S609的处理结束时,结束该子例程,并且处理返回至步骤S10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通过按下自动整理画面410上的移位设置按钮414而指定了移位的情况下,在上述步骤S503中,从可以进行移位的托盘中选择排出目的地,因此可以可靠地进行移位。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的按下状态,在原稿检测传感器214检测到了原稿时,可以设置或者不设置移位。在自动移位设置按钮被设置成“ON”的情况下,与自动分页同时设置移位,因此用户可以在无需关心移位功能的情况下体验移位功能的方便。另一方面,通过将自动移位设置按钮设置成“OFF”,可以严格按照排出目的地的优先级来选择排出目的地。此外,在自动整理画面410上的自动移位和移位设置未被配置、并且仅设置了作业间移位的情况下,在上述步骤S505中,从所有托盘中选择排出目的地。这样,对于每一作业类型,都可以选择符合排出目的地特性的设置的排出目的地。
应该注意,存在在步骤S108的网络打印中接收到针对多份的打印请求的情况。在针对多份的打印请求中,份数可以等于作业数量,或者多份可以归入单个作业中。在多份归入单个作业中的打印请求的情况下,该打印请求可以表示逐份移位。在这种情况下,移位控制可以与复印作业中的移位控制相同或者不同。也就是说,在根据排出目的地信息302选择了排出目的地之后,如果排出目的地可以进行移位,则可以进行移位(优先排出目的地)。可选地,可以根据排出目的地信息302,选择可以进行移位的排出目的地(优先该功能)。此外,对于网络打印可以设置与自动分页标志301相同的标志,以进行与复印作业中的移位控制相同的移位控制。
第二实施例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的自动分页设置画面1501所示,在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图13的自动分页设置画面601上,设置自动移位自动按钮801。在这种情况下,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移位取以下三个值:“ON”、“OFF”和“自动”。这里,“ON”表示配置了自动设置,“OFF”表示没有配置自动设置,并且“自动”表示可以选择配置自动设置。类似于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和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在作为用于配置装置设置的子例程的步骤S103内的步骤S206和步骤S211中,分别检测和处理自动移位自动按钮801的按下。在检测到按下自动移位自动按钮801的情况下,在步骤S211,使得自动移位设置按钮604和自动移位取消按钮605处于非按下状态,并且使得自动移位自动按钮801处于按下状态。此外,在步骤S213,在自动移位自动按钮801处于按下状态的情况下,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移位的项被设置成“自动”。
自动设置处理
图9示出作为用于执行检测到了原稿的情况下的处理的子例程的、步骤S107的处理的内容。图9的处理与图6的处理大体相同。因此,下面说明图6和图9之间的不同。在图9所示的处理流程中,代替步骤S404的处理,执行步骤S701的处理。在步骤S701,CPU 201参考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移位的项,并且如果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移位的项是“ON”,则进入步骤S405的处理(该附图中为“ON”)。如果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移位的项为“OFF”,则结束该子例程(该附图中为“OFF”)。如果自动分页标志301中的自动移位的项为“自动”,则处理进入步骤S702(该附图中为“自动”)。
在步骤S702,CPU 201参考排出目的地信息302,并且判断与复印作业相对应的第一优先托盘是否可以进行移位。如果与复印作业相对应的第一优先托盘可以进行移位,则处理进入步骤S405(该附图中为“是”),否则,结束该子例程(该附图中为“否”)。其它处理与图6的处理流程的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得自动移位自动按钮801处于按下状态,可以控制是否可以对优先的排出目的地进行自动移位。在优先的排出目的地是可以进行移位的托盘的情况下,进行自动移位。此外,在想要使用不能进行移位的托盘作为优先的排出目的地的情况下,仅改变排出目的地设置就足够了,并且不必改变自动移位设置。
第三实施例
下面说明与用户指定排出目的地的情况有关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用户仅指定排出目的地的优先级,并且不直接指定排出目的地。相反,下述本实施例涉及用于用户指定了排出目的地的情况的控制。在本实施例中,在用户直接选择了排出目的地的情况下,不管排出功能和优先级的设置如何,都将薄片排出至用户所设置的排出目的地。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同样执行与图3所示的流程图相同的处理。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代替图5的流程图,在按下自动整理按钮时所调用的子例程(步骤S104)的处理的内容,与图16的流程图的相同。
自动整理设置处理
现参考图16,说明该子例程的处理的内容。首先,在步骤S801,CPU 201在LCD 207上显示排出目的地选择画面。图20的附图标记901表示排出目的地选择画面的例子。在排出目的地选择画面901上,配置有自动整理器设置按钮902、堆叠器设置按钮903、复位按钮904、返回按钮905和下一按钮906。
接着在步骤S802,CPU 201判断是否设置了排出目的地标志223。排出目的地标志223是被保持在RAM 204中的信息,并且具有以下三种类型的值中的一个:“未设置”、“堆叠器的堆叠单元”和“堆叠器的排出托盘”。如果排出目的地标志被设置成“未设置”,则处理进入步骤S803(该附图中为“否”),并且如果排出目的地标志被设置成“堆叠器的堆叠单元”或者“堆叠器的排出托盘”,则处理进入步骤S804(该附图中为“是”)。
在步骤S803,CPU 201使得自动整理器设置按钮902处于按下状态,使得堆叠器设置按钮903处于非按下状态,并且进入步骤S805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步骤S804,CPU 201使得堆叠器设置按钮903处于按下状态,使得自动整理器设置按钮902处于非按下状态,并且进入步骤S805的处理。在图20的排出目的地选择画面901的例子中,堆叠器设置按钮903处于按下状态(阴影),并且自动整理器设置按钮902处于非按下状态。
在步骤S805,CPU 201将装置状态的变化检测为事件。随后,在步骤S806,CPU 201判断在步骤S805所检测到的事件的类型。在步骤S8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自动整理器设置按钮902或者堆叠器设置按钮903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807(在该附图中,按下用于改变排出目的地的按钮)。如果在步骤S8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下一按钮906,则处理进入步骤S808。如果在步骤S8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复位按钮904,则处理进入步骤S812。如果在步骤S8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返回按钮905,则处理进入步骤S814。
在步骤S807,CPU 201根据所检测到的按下按钮,改变自动整理器设置按钮902和堆叠器设置按钮903的显示状态。在检测到了按下自动整理器设置按钮902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显示自动整理器设置按钮902,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堆叠器设置按钮903。在检测到了按下堆叠器设置按钮903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显示堆叠器设置按钮903,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自动整理器设置按钮902。当步骤S807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805。
在步骤S808,CPU 201判断堆叠器设置按钮903的显示状态是否是按下状态。在以按下状态显示堆叠器设置按钮903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809(该附图中为“是”),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810。步骤S809是用于执行堆叠器的自动整理设置的处理的子例程。现参考图17说明该子例程的处理的内容。
首先,在步骤S901,CPU 201在LCD 207上显示自动整理画面。图20的附图标记907表示自动整理画面的例子。在自动整理画面907上,配置有分页设置按钮908、分组设置按钮909、移位设置按钮910、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复位按钮913、返回按钮914和OK按钮915。
接着在步骤S902,CPU 201进行与排出目的地标志223的内容有关的判断。如果排出目的地标志被设置成“未设置”,则处理进入步骤S903(该附图中为“否”),并且如果排出目的地标志被设置成除“未设置”以外的值(“堆叠器的堆叠单元”或者“堆叠器的排出托盘”),则处理进入步骤S904(该附图中为“是”)。
在步骤S903,CPU 201将自动整理画面907的显示状态设置成初始显示状态。也就是说,以按下状态显示分页设置按钮908,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分组设置按钮909。以按下状态显示移位设置按钮910。以按下状态显示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当步骤S903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905。
在步骤S904,CPU 201根据排出目的地标志223和分页标志304的内容,设置自动整理画面907的显示状态。如果排出目的地标志223被设置成“堆叠器的堆叠单元”,则以按下状态显示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如果排出目的地标志223被设置成“堆叠器的排出托盘”,则以按下状态显示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另外,如果排出目的地标志223被设置成“堆叠器的排出托盘”,则以使得对移位设置按钮910的按下无效的状态来显示移位设置按钮910(该附图中的虚线)。如果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是“分页”,则以按下状态显示分页设置按钮908,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分组设置按钮909。如果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为“分组”,则以按下状态显示分组设置按钮909,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分页设置按钮908。如果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是“ON”,则以按下状态显示移位设置按钮910。当步骤S904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905。
在步骤S905,CPU 201将装置状态的变化检测为事件。应该注意,在使得移位设置按钮910的按下无效的情况下,即使用户按下LCD 207上与移位设置按钮910相对应的区域,该按下也不会被检测为事件。在步骤S906,CPU 201判断在步骤S905所检测到的事件的类型。在步骤S9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分页设置按钮908或者分组设置按钮909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907(在该附图中,按下用于改变分页类型的按钮)。如果在步骤S9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移位设置按钮910,则处理进入步骤S908。如果在步骤S9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或者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则处理进入步骤S909(在该附图中,按下与堆叠器的排出目的地相对应的按钮)。如果在步骤S9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OK按钮915,则处理进入步骤S911。如果在步骤S9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返回按钮914,则处理进入步骤S915。如果在步骤S905所检测到的事件是按下复位按钮913,则处理进入步骤S916。
在步骤S907,CPU 201根据所检测到的按下按钮,改变分页设置按钮908和分组设置按钮909的显示状态。在检测到了按下分页设置按钮908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显示分页设置按钮908,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分组设置按钮909。在检测到了按下分组设置按钮909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显示分组设置按钮909,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分页设置按钮908。当步骤S907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905。
在步骤S908,CPU 201反转移位设置按钮910的显示状态。如果移位设置按钮910处于按下状态,则将移位设置按钮910的显示状态切换成非按下状态,并且如果移位设置按钮910处于非按下状态,则将移位设置按钮910的显示状态切换成按下状态。当步骤S908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905。
在步骤S909,CPU 201根据所检测到的按下按钮,改变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和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的显示状态。在检测到按下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显示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在检测到按下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的情况下,以按下状态显示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并且以非按下状态显示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随后,在步骤S910,CPU 201根据在步骤S905所检测到的按下按钮,改变移位设置按钮910的显示状态。在检测到按下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的情况下,将移位设置按钮910的显示状态切换成非按下状态,并且使得对其的按下无效。在检测到按下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的情况下,如果使得移位设置按钮910的按下无效,则取消该无效状态(使得移位设置按钮910处于非按下状态)。如果在步骤S905所检测到的按下按钮是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并且没有使得移位设置按钮910的按下无效,则不进行任何处理。当步骤S910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905。
在步骤S911,CPU 201根据自动整理画面907的显示状态,改变排出目的地标志223的内容。如果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处于按下状态,则排出目的地标志223的内容被设置成“堆叠器的堆叠单元”。如果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处于按下状态,则排出目的地标志223的内容被设置成“堆叠器的排出托盘”。随后,在步骤S912,根据自动整理画面907的显示状态,改变分页标志304的内容。如果分页设置按钮908处于按下状态,则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被设置成“分页”。如果分组设置按钮909处于按下状态,则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被设置成“分组”。如果移位设置按钮处于按下状态,则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被设置成“ON”,并且如果移位设置按钮处于非按下状态、或者在使得按下移位设置按钮无效的状态下,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被设置成“OFF”。接着在步骤S913,CPU 201将结束标志224设置成“结束”,并且进入步骤S914的处理。结束标志224表示该子例程的结束状态,并且具有下面的值中的一个:“结束”、“返回”和“复位”。
在步骤S915,CPU 201将结束标志224设置成“返回”,并且进入步骤S914的处理。在步骤S916,CPU 201将结束标志224设置成“复位”,并且进入步骤S914的处理。
在步骤S914,CPU 201使得自动整理画面907处于非显示状态(导致显示排出目的地选择画面901的状态)。在步骤S914之后,结束用于执行堆叠器的自动整理设置的处理的子例程,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811。到此结束对步骤S809中的子例程的处理的内容的说明。
现回到对图16的说明。在步骤S810,CPU 201执行用于自动整理器的自动整理设置的处理的子例程。在该子例程中,显示图21所示的用于自动整理器的自动整理画面1001,并且设置排出目的地标志223、分页标志304和结束标志224。由于可以通过对图17和5的类推来理解这些处理,因而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应该注意,在检测到按下OK按钮1008的情况下,排出目的地标志223被设置成“未设置”。当步骤S810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811。
在步骤S811,CPU 201进行与结束标志224的内容有关的判断。如果结束标志224被设置成“返回”,则处理进入步骤S805。如果结束标志224被设置成“结束”,则处理进入步骤S814。如果结束标志224被设置成“复位”,则处理进入步骤S812。
在步骤S812,CPU 201将排出目的地标志223设置成“未设置”。随后,在步骤S813,CPU 201将分页标志304中的分页类型设置成“不分页”,并且将分页标志304中的移位设置成“OFF”。当步骤S813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814。在步骤S814,CPU 201使得排出目的地选择画面901处于非显示状态(导致显示复印基本画面401的状态),并且结束该处理(返回至步骤S101的处理)。
自动设置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在检测到了原稿的情况下的步骤S105中的子例程的处理的内容与图18的流程图相同。下面仅说明不同于图6的、图18的流程图中的处理。给予相同处理,即,步骤S401~步骤S405的处理以相同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在步骤S1001,CPU 201进行与排出目的地标志223的内容有关的判断。如果排出目的地标志223被设置成“未设置”,则处理进入步骤S401(该附图中为“否”),否则,结束该子例程(该附图中为“是”)。
开始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按下了开始键216的情况下的步骤S107中的子例程的处理的内容与图19的流程图的相同。下面仅说明不同于图7的、图19的流程图的部分。给予相同处理,即,步骤S501~步骤S527的处理以相同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在步骤S501之后,CPU 201进入步骤S1101,并且进行与排出目的地标志223的内容有关的判断。如果排出目的地标志223被设置成“未设置”,则处理进入步骤S502(该附图中为“否”),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1102(该附图中为“是”)。在步骤S1102,CPU 201将RAM 204中的排出目的地221设置成与排出目的地标志223的内容相一致。当步骤S1102的处理结束时,处理进入步骤S506。步骤S502及步骤S506以后的处理与图7的相同。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用户利用堆叠单元设置按钮911或者排出托盘设置按钮912指定了排出目的地的情况下,不管自动分页标志301的内容如何,都使用用户所指定的排出目的地来进行排出。
其它实施例
尽管上述实施例旨在移位功能,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除移位以外的任何排出功能。例如,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其它排出功能中的、用于在排出时对齐薄片的边缘的薄片对齐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第一排出功能是用于在执行单个作业期间,基于类型来对齐预定类型的薄片的功能,而第二排出功能是用于在执行多个作业期间,以作业为单位来对齐薄片的功能。此外,尽管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未被应用于装订,但是本发明同样可应用于装订。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置于原稿进给器上的原稿;
读取单元,用于读取置于所述原稿进给器上的所述原稿的图像;以及
打印单元,用于将所述读取单元所读取的图像打印在薄片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
设置单元,用于基于用户指示,设置是否根据所述检测单元对所述原稿的检测而自动使移位功能有效,其中所述移位功能用于对所述打印单元打印了所述图像的薄片进行移位以对该薄片进行分页;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设置单元设置为根据所述检测单元对所述原稿的检测而使所述移位功能有效的情况下设置所述移位功能,以及用于确定将所述薄片排出至的排出目的地,
其中,在所述设置单元没有设置为自动使所述移位功能有效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不会响应于所述检测单元对所述原稿的检测而自动使所述移位功能有效,以及在所述设置单元设置为使所述移位功能有效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从能够移位所述薄片的排出目的地中确定将所述薄片排出至的排出目的地,以及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排出目的地的优先级,确定将所述薄片排出至的排出目的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针对所述图像形成设备所执行的作业的各个类型来设置所述排出目的地的优先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基于用户指示来设置所述排出目的地的优先级。
4.一种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置于原稿进给器上的原稿;
读取置于所述原稿进给器上的所述原稿的图像;以及
将所读取的图像打印在薄片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基于用户指示,设置是否根据检测到置于所述原稿进给器上的所述原稿而自动使移位功能有效,其中所述移位功能用于对打印了所述图像的薄片进行移位以对该薄片进行分页;
在设置为自动使所述移位功能有效的情况下,响应于对所述原稿的检测而自动使所述移位功能有效;以及
在设置为使所述移位功能有效的情况下,基于能够移位所述薄片的排出目的地的优先级,从该排出目的地中确定将所述薄片排出至的排出目的地,
其中,在没有设置为自动使所述移位功能有效的情况下,不会响应于对所述原稿的检测而自动使所述移位功能有效。
CN201510142400.0A 2014-03-28 2015-03-27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49546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0083A JP6363858B2 (ja) 2014-03-28 2014-03-28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070083 2014-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4618A CN104954618A (zh) 2015-09-30
CN104954618B true CN104954618B (zh) 2018-08-31

Family

ID=54168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42400.0A Active CN104954618B (zh) 2014-03-28 2015-03-27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84684B2 (zh)
JP (1) JP6363858B2 (zh)
CN (1) CN10495461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48A (zh) * 1994-06-07 1997-03-05 夏普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091092A (ja) * 2007-10-05 2009-04-30 Ricoh Elemex Corp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40851A (en) * 1987-08-07 1989-02-13 Minolta Camera Kk Control method for copying system
JP4013935B2 (ja) * 2004-09-27 2007-11-2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9548A (ja) * 2006-12-01 2008-06-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542320B2 (ja) * 2007-12-03 2014-07-09 オセ−テクノロジーズ・ベー・ヴエー 原稿走査システム
JP4706721B2 (ja) * 2008-05-27 2011-06-2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用紙排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5188350B2 (ja) * 2008-09-30 2013-04-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2011003005A (ja) * 2009-06-18 2011-01-06 Canon Inc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138653B2 (ja) * 2009-09-30 2013-02-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777298B2 (ja) * 2010-07-01 2015-09-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48A (zh) * 1994-06-07 1997-03-05 夏普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091092A (ja) * 2007-10-05 2009-04-30 Ricoh Elemex Corp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4618A (zh) 2015-09-30
US20150281489A1 (en) 2015-10-01
JP2015192411A (ja) 2015-11-02
US9584684B2 (en) 2017-02-28
JP6363858B2 (ja) 2018-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93152B (zh) 处理装置和处理方法
JP4645917B2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設定プログラム
US10824331B2 (en) Information input device having express mode display,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346045A (zh) 图像形成设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JP7548405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65589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177790A (ja) 表示装置、プログラム
EP2853948B1 (en) Display input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display input device
JP20061357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954618B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7383444B2 (ja) 画像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102439A (ja) 処理装置及び設定内容提示プログラム
JP2009080306A (ja) 操作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394387B2 (ja) プログラム、印刷設定装置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JP2008033597A (ja) 印刷制御システム、印刷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印刷制御装置
JP2008040845A (ja) 文書管理装置
JP4726720B2 (ja) 操作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237817B2 (ja) 表示制御装置、サービス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9880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操作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0453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151057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7281074B2 (ja) 表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927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711890B2 (ja)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058697A (ja) 操作入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