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787190B -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7190B
CN104787190B CN201510166464.4A CN201510166464A CN104787190B CN 104787190 B CN104787190 B CN 104787190B CN 201510166464 A CN201510166464 A CN 201510166464A CN 104787190 B CN104787190 B CN 1047871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ain frame
straddle
engine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664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87190A (zh
Inventor
金塚征志
工东隆夫
今野阳
小笠原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664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87190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08006565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28698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87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7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87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7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具备:主框架,其从头管向后斜下方延伸;发动机,其配置在主框架的下方,且由主框架支承;座椅,其配置在主框架的后部上方;电池,其配置在发动机的斜前上方且头管的后方,并由主框架支承;吸气量调整装置,其配置在发动机与主框架之间,根据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而对向发动机供给的吸气量进行调整;空气滤清器,其配置在发动机的斜前上方;吸气系统部件,其配置在空气滤清器与吸气量调整装置之间,在座椅与头管之间,且在主框架的上方形成有供驾驶员跨越主框架的跨越空间,其中,电池配置在主框架的下方,吸气系统部件在跨越空间的下方配置在电池的侧。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0年3月24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0/002079、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12年9月21日、国家申请号为201080065658.0、发明名称为“跨骑型车辆的吸气系统的配置结构”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此类技术,一直以来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该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结构是,在机动二轮车中,在头管的前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从该空气滤清器延伸的作为吸气系统部件之一的连接管通过头管与前叉之间而延伸至头管后方的发动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03699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结构那样,当吸气系统部件通过延伸至头管的侧方的前叉与头管之间时,存在吸气系统部件的大小因前叉而受到制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手段。
(1)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具备:主框架,其从头管向后斜下方延伸;发动机,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且由所述主框架支承;座椅,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后部上方;电池,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斜前上方且所述头管的后方,并由所述主框架支承;吸气量调整装置,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主框架之间,根据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而对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的吸气量进行调整;空气滤清器,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斜前上方,且配置在所述头管的前方;以及吸气系统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与所述吸气量调整装置之间,在所述座椅与所述头管之间,且在所述主框架的上方形成有供所述驾驶员跨越所述主框架的跨越空间,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所述吸气系统部件在所述跨越空间的下方配置在所述电池的侧方,并且,所述电池在车辆俯视观察下从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心线偏向配置有所述吸气系统部件的一侧的相反侧配置。
(2)在上述(1)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中,所述主框架由通过车身中心线上的一根框架构成,所述电池在车辆俯视观察下偏向所述主框架的一侧配置,所述吸气系统部件偏向所述主框架的另一侧配置。
(3)在上述(2)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中,所述吸气系统部件是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一部分,所述空气滤清器在车辆俯视观察下呈从所述头管的前方到所述主框架的侧方的L字形状。
(4)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中,在车辆侧视观察下,所述吸气量调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电池重叠。
(5)在上述(4)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中,所述电池以收纳在由挠性材料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电池箱中的状态支承于所述主框架,在所述主框架上设有移动限制框架,该移动限制框架配置在所述电池箱与所述吸气量调整装置之间,来限制所述电池箱向吸气量调整装置侧的移动。
(6)在上述(5)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中,所述移动限制框架配置在所述吸气系统部件与所述电池箱之间。
(7)在上述(5)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中,所述移动限制框架也作为用于将所述电池箱支承于所述主框架的支承支架而发挥功能。
(8)在上述(5)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中,所述移动限制框架安装在所述主框架的一侧,并从该一侧朝向所述主框架的另一侧延伸。
(9)在上述(5)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中,所述电池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所述主框架的下表面的方式,且以沿着所述主框架略微倾斜的状态经由所述电池箱而支承于所述主框架。
(10)在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中,所述电池与点火线圈前后排列配置。
(11)在上述(1)所记载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中,从所述主框架垂下而支承所述电池的电池支承支架形成为将两端部熔敷于主框架的コ形状。
发明效果
在上述(1)所记载的发明中,通过在主框架的下方配置电池,从而能够防止主框架因电池而向外鼓出,进而导致驾驶员在乘车时用腿跨越主框架时的跨越性变差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跨越性。并且,主框架通过电池的上方,由此能够使从头管朝向发动机延伸出的主框架的前半部分的倾斜平缓,进而能够使将主框架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连接的主框架的弯曲部的弯曲平缓,因此能够实现车身的薄壁小型化,从而实现轻型化。并且,吸气系统部件在跨越空间的下方配置在与电池的侧方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跨越空间因将在发动机的斜前上方配置的空气滤清器与吸气量调整装置相连的吸气系统部件而变小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跨越性。
空气滤清器配置在头管的前方,与位于头管的后方的吸气量调整装置离开距离,由此能够延长连接管的吸气管的长度,从而能够增大低速转矩。
在上述(2)所记载的发明中,电池偏向主框架的一侧配置,由此能够在主框架的另一侧确保空间,因此能够使配置在电池的侧方的吸气系统部件大型化。
在上述(3)所记载的发明中,电池偏向主框架的一侧配置,由此能够在主框架的另一侧确保空间,因此能够使配置在电池的侧方的吸气系统部件作为空气滤清器的一部分,且在车辆俯视观察下,空气滤清器能够呈从头管的前方到主框架的侧方的L字形状而实现大型化。而且,通过大型化了的空气滤清器,能够实现吸气噪声的降低。
在上述(4)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将电池与吸气量调整装置分开配置在车辆的左右,因此能够将电池与吸气量调整装置配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从而能够缩短车辆的前后长度。
在上述(5)所记载的发明中,通过在吸气量调整装置与电池箱之间配置的移动限制框架,来防止由挠性材料构成的电池箱因振动等而挠曲,进而吸气量调整装置与电池箱发生接触的情况,从而能够使电池与吸气量调整装置在车宽方向上接近配置,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在车宽方向上大型化。
在上述(6)所记载的发明中,通过在吸气系统部件与电池箱之间配置的移动限制框架,来防止由挠性材料构成的电池箱因振动等而挠曲,进而吸气系统部件与电池箱发生接触的情况,从而能够使电池与吸气系统部件在车宽方向上接近配置,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在车宽方向上大型化。
在上述(7)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移动限制框架作为将电池箱支承于主框架的支承支架和限制电池箱向吸气量调整装置侧或吸气系统部件侧移动的限制构件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在上述(8)所记载的发明中,能够牢固地限制配置在主框架的一侧的电池向吸气系统部件或吸气量调整装置侧即另一侧的移动。
在上述(9)所记载的发明中,能够将电池从主框架突出的突出量抑制得较小。
在上述(10)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点火线圈和电池前后相邻配置,因此能够缩短到点火线圈的高压电线。
在上述(11)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以コ形状来熔敷两端部,因此能够提高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滤清器的立体图。
图6是在安装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滤清器的头管上形成的支架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滤清器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8A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箱的右侧视图。
图8B是图8A的沿着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16是从右下方观察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框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左下方观察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主框架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图。
图1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并且,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附图中的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以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结构的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首先,在机动二轮车1的车辆的前部设有旋转自如的前轮2,在前轮2的上部设有前挡泥板3。在前挡泥板3的上方设有使前轮2转向的把手4,把手4设置于转向轴杆7的上部,该转向轴杆7由在车架5的前端形成的头管6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转向轴杆7的下部设有向左右延伸的板状的下桥8,在下桥8的左右端部固定有利用下部将前轮2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左右一对的前叉9的上端。即,前叉9定位于头管6的下方。
车架5具备:主框架10,其由从头管6向斜后下方延伸出的一根矩形截面的钢制管材构成;座椅轨道11,其从主框架10的后端分支为两叉状而向斜后上方延伸出,然后以大致水平状态向后方延伸出,其中,在主框架10的下部后侧设有枢轴板10a。在枢轴板10a的前方且在主框架10的后部下方支承有空冷单气缸的发动机12,在座椅轨道11的大致水平区域上部支承有供驾驶员就座的座椅13。
发动机12具备:由车架5支承的曲轴箱12a;从曲轴箱12a向前方突出的气缸体12b;在气缸体12b的前端安装的气缸盖12c。曲轴箱12a的后部由枢轴板10a支承,曲轴箱12a的上部由在主框架10上设置的发动机吊架10b支承。更详细地说,发动机12以气缸轴线L1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姿态被支承。在机动二轮车1中,在座椅13的前方且主框架10的上方,更详细地说,在座椅13与头管6之间,并且在主框架10的上方且后述主框架罩23的上方形成有跨越空间S,该跨越空间S为驾驶员为了乘车而向座椅13就座时跨越的空间。
在发动机12的后部的枢轴板10a上经由枢轴14而支承有能够向上下方向摆动的摆臂15,在摆臂15的后部支承有旋转自如的后轮16。并且,在摆臂15与座椅轨道11之间夹设有后缓冲件17,在发动机12的气缸盖12c上连接有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18的前端。在该排气管18的后端连接有在后轮16的右侧方向后上方延伸的消声器19。
构成机动二轮车1的车辆外观的车身罩20由多个树脂制罩体构成。详细地说,车身罩20包括:使把手4的左右端部面向外部而覆盖中央侧的车把罩21;在比车把罩21靠下方从前方覆盖头管6的前罩22;与前罩22的后端连接且主要包围主框架10的主框架罩23。并且车身罩20还包括:与前罩22及主框架罩23的下端连接且主要覆盖发动机12的气缸体的侧方的下部罩24;与主框架罩23及下部罩24的后端连接且主要覆盖座椅13的下方的后罩25。
在此,图2、3、4中示出取下车身罩20后的状态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面、上表面、右侧面,上述附图中将位于跨越空间S的下方的主框架10以露出的状态示出。
如上述附图明确示出的那样,在位于跨越空间S的下方的主框架10上配置有各种部件。以下,对在主框架10周边配置的部件进行详细地说明。
首先,在相对于发动机12位于斜前上方的位置的头管6的前方配置有主要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空气滤清器27。也参照图5,该空气滤清器27具有:具备开口28C的空气滤清器箱28;从空气滤清器箱28的开口28C侧安装的能够装拆的空气滤清器罩29;以及将由空气滤清器箱28与空气滤清器罩29形成的空间划分为作为上游侧的脏污侧27B和作为下游侧的清洁侧27C的元件(element)27A。空气滤清器箱28以其开口28C朝向前上方的状态配置在头管6的前方,元件27A以覆盖空气滤清器箱28的开口28C的方式由空气滤清器箱28与空气滤清器罩29夹持。由此,元件27A将空气滤清器27内划分为元件27A的前侧的脏污侧27B和元件27A的后侧的清洁侧27C。在空气滤清器罩29上安装有使空气滤清器27内的脏污侧27B向外部开放的吸气管道32。吸气管道32从空气滤清器罩29朝向下方延伸,在下端设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开口部32A。
如图5所示,在空气滤清器箱28的开口28C的外侧缘的上部、下部及右侧部一体形成具有螺栓穿过孔的凸起部28A,在图6中示出形成在头管6的前部且将多个钢制管材弯曲及熔敷而成的支架30。在支架30上与凸起部28A对应地熔敷有三个具有焊接螺母31A的托架31,如图7所示,空气滤清器箱28通过使凸起部28A与托架31重叠并使螺栓31B与焊接螺母31A螺合而进行安装。
参照图5,在空气滤清器箱28的后部左侧形成有朝向后方鼓出的鼓出部28B,在鼓出部28B的后表面形成有连通口33。在空气滤清器箱28的连通口33上连接连接管34。该连接管34将来自空气滤清器27的新鲜空气向车辆后方的发动机12输送。
如图2、图3所示,连接管34通过头管6的左侧方,并且通过左侧的前叉9的上方,在主框架10的左侧方中的比主框架10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以沿着主框架10的倾斜的方式向车辆斜后下方大致笔直地延伸出。即,连接管34从图3所示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车辆中心线C1靠左方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主框架10位于车辆中心线C1上。并且,在此,在头管6的成为配置有连接管34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头管6的右侧方设置有车把锁定装置41。该车把锁定装置41根据驾驶员的钥匙操作而在规定的位置将把手4锁定,该车把锁定装置41由熔敷于头管6的车把锁定托架6A支承。
连接管34具有从空气滤清器27到发动机12的附近大致笔直地延伸的形状,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连接管34的后部向车辆内侧弯曲。连接管34在弯曲而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后端与作为吸气量调整装置的节气门区35连接。节气门区35在内部具备节气门阀等,从而根据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而对向发动机12供给的吸气量进行调整。
如图2所示,节气门区35配置在发动机12与主框架10之间,经由连接管34与空气滤清器27连接,并经由吸气管35A与气缸盖12c连接。当观察图3时,节气门区35在车辆俯视观察下从车辆宽度方向的车辆中心线C1偏向左方配置,即,该节气门区35偏向配置有连接管34的一侧配置。来自节气门区35的新鲜空气与来自设置于吸气管35A的喷射器35B的燃料一起向发动机12输送。
当参照图4而从右侧观察主框架10时,在主框架10上支承有电池36。该电池36在侧视观察下呈长方形,收容于同样在侧视观察下呈长方形的由挠性材料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电池箱37中而配置在主框架10的下部。
电池36配置在发动机12的斜前上方且头管6的后方,并配置在主框架10的下方,该电池36以其长度方向沿着主框架10的下表面的方式,且以沿着主框架10略微倾斜的状态经由电池箱37而支承于主框架10。
图8A中示出电池箱37的右侧面,图8B中示出图8A的沿着a-a线的截面。如上述附图所示,电池箱37是右侧方敞开的箱体,具有从右侧方收容电池36的电池收容部37A。在电池箱37的上部形成有前后排列的一对板状的安装片38,如图4所示,上述安装片38螺栓紧固于在主框架10的右侧部熔敷的右托架39。并且,如图8B所示,在电池箱37的左侧壁部37B形成有收容螺栓的螺栓收容部37C,收容于该螺栓收容部37C的螺栓紧固于在主框架10的左侧部熔敷而垂下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左托架40。由此,电池36经由电池箱37而支承于主框架10。此外,在此,左托架40定位于连接管34与电池36之间。
在电池箱37的下部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而延伸的在侧视观察下呈扁平形状的通路37F、37R,上述通路37F、37R沿前后排列而形成。通过该通路37F、37R,在电池36的下方形成空气层,因此电池36能够难以受到来自发动机12的热量,从而能够将电池36与发动机12接近配置。对电池36的配置位置进行详细地说明,如图3所示,电池36在车辆俯视观察下比中心线C1偏向右方配置。并且,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如图2所示,电池36定位于与连接管34重叠的位置,即,电池36配置于连接管34的侧方。
另外,如图4所示,在电池36中,在后方侧设置且指向右方的正极端子42上连接有电力供给电缆43。该电力供给电缆43在接近电池36的位置经由高压线(高压电线)43A与在电池36的后方设置的点火线圈44连接。点火线圈44由熔敷于主框架10的右侧部的托架44A支承,即,电池36与点火线圈44以前后排列的状态支承于主框架10。而且,在点火线圈44上连接有点火高压线45的一端。该点火高压线45的另一端与发动机12所具备的未图示的火花塞连接,由此,火花塞能够被供给电力。
图2、图4中利用双点划线假想地示出车身罩20的前罩22和主框架罩23,图3中利用双点划线假想地示出主框架罩23。参照上述附图,对车身罩20与主框架10周边的上述部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空气滤清器27与连接管34被前罩22覆盖前方,空气滤清器27的后方的头管6被主框架罩23从后方覆盖。由此,空气滤清器27、连接管34以及头管6被前罩22和主框架罩23覆盖其外周整个区域。
另外,在图2中示出由主框架10后方的座椅轨道11支承且能够收纳头盔等的收纳箱46。参照图1,该收纳箱46配置在座椅13与主框架10之间,通过配置在其上方的座椅13而能够开闭。而且,该收纳箱46的侧部被后罩25覆盖。
如图2、图3所示,如以上所记载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1中,前叉9配置在头管6的下方,连接管34通过头管6的侧方,并且通过前叉9的上方。因此,通过前叉9比头管6靠下方配置,从而连接管34能够在不受前叉9制约的情况下通过头管6的侧方,因此能够自由地设定连接管34的直径的大小。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主框架10的后部上方配置有座椅13,在座椅13的前方且在主框架10的上方形成有供驾驶员跨越主框架10的跨越空间S,连接管34在主框架10的一侧中的比主框架10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以沿着主框架10的倾斜的方式朝向节气门区35而向车辆后方延伸出。因此,通过连接管34在主框架10的一侧中的比主框架10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以沿着主框架10的倾斜的方式朝向节气门区35而向车辆后方延伸出,从而连接管34不向位于主框架10的上方的跨越空间S突出,因此能够防止跨越空间S变小。并且,由于连接管34以沿着主框架10的倾斜的方式从空气滤清器27朝向节气门区35而向斜下后方延伸出,因此能够减少连接管34的弯曲,从而也具有减少吸气阻力的效果。
另外,如图3所示,在头管6的一侧设置有车把锁定装置41,连接管34通过头管6的另一侧。因此,连接管34以与在头管6的一侧设置的车把锁定装置41夹着头管6的方式通过相反侧的头管6的侧方,从而能够使连接管34尽量靠近头管6配置,因此能够抑制连接管34向头管6的侧方较大地突出,从而实现车辆在车宽方向上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3所示,节气门区35在车辆俯视观察下从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心线C1偏向配置有连接管34的一侧配置。因此,由于节气门区35在车辆俯视观察下从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心线C1偏向配置有连接管34的一侧配置,因此能够使节气门区35与连接管34接近,从而能够防止连接管34不必要地冗长。更详细地说,当节气门区35在车辆俯视观察下隔着车辆中心线C1而位于连接管34所配置的一侧的相反侧时,连接管34不得不以跨越主框架10而向相反侧延伸的方式配置,从而连接管34不必要地变长,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消除这样的问题。
另外,如图1、图2所示,在座椅13与主框架10之间配置有收纳箱46,在发动机12的斜前上方配置有支承于主框架10的下方的电池36,连接管34通过电池36的侧方,如图3所示,电池36在车辆俯视观察下从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心线C1偏向配置有连接管34的一侧的相反侧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在发动机12的斜前上方且主框架10的下方形成的无用空间而配置电池36,从而能够使收纳箱46的容量不受电池36制约而形成得较大。并且,通过电池36在车辆俯视观察下从车辆中心线C1偏向配置有连接管34的一侧的相反侧配置,从而能够防止通过电池36的侧方的连接管34从车辆中心线C1较大地向外突出,因此能够实现车辆在车宽方向上的小型化。
另外,使用连接管34作为将空气滤清器27与节气门区35相连的吸气系统部件。在该情况下,空气滤清器27配置在头管6的前方,与位于头管6的后方且发动机12的上方的节气门区35离开距离,由此能够延长连接管34的吸气管长度,从而能够增大低速转矩。并且,由于前叉8比头管6靠下方配置,因此连接管34能够在不受前叉6制约的情况下通过头管6的侧方,从而能够使连接管34的直径变粗,还能够减少吸气阻力。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50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空气滤清器箱28的后部左侧形成有朝向后方鼓出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鼓出部28B,在该鼓出部28B的后表面连接有连接管51。该连接管51通过头管6的左侧方,并且通过左侧的前叉9的上方。
在此,如由图9明确示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管51在头管6的侧方通过比下桥8的外侧端部8A靠内侧且比左侧的前叉9的外侧端部9A靠内侧的位置。
而且,连接管51以从空气滤清器箱28的鼓出部28B在车宽方向上离开主框架10的方式向后方延伸出,并在电池36的侧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从而在车宽方向上接近主框架10而向后方延伸出,并且在其后端与节气门区35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管51与节气门区35、电池36等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引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2,空气滤清器27和连接管34被前罩22覆盖前方,空气滤清器27的后方的头管6被主框架罩23从后方覆盖,由此空气滤清器27、连接管34以及头管6被前罩22和主框架罩23覆盖其外周整个区域等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以上记载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50中,头管6被从前方覆盖头管6的前罩22和从后方覆盖头管6的主框架罩23覆盖其外周,连接管51通过头管6的侧方,且通过比前叉9的外侧端靠内侧的位置。因此,连接管51的通过头管6的侧方的部分位于比前叉9的外侧端部9A靠内侧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覆盖头管6的外周的前罩22与主框架罩23大型化。并且,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发动机12为喷射器式且使用节气门区35,但也可以代替于此而使发动机12为化油器式,从而代替节气门区35而使用化油器。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图12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60的左侧面、上表面、右侧面。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12为化油器式,机动二轮车60具备空气滤清器61、连接管62以及化油器63,由空气滤清器61、连接管62以及化油器63构成吸气系统。在空气滤清器61的空气滤清器箱64的后部左侧一体形成有朝向后方鼓出的鼓出部64B、从该鼓出部64B朝向后方延伸出的延长鼓出部66。而且,空气滤清器61包括:能够装拆地安装于空气滤清器箱64的空气滤清器罩65;将由空气滤清器箱64和空气滤清器罩65形成的空间划分为作为上游侧的脏污侧65B与作为下游侧的清洁侧65C的元件61A;一体形成有鼓出部64B和延长鼓出部66的空气滤清器箱64。
如图11所示,空气滤清器61在车辆俯视观察下呈L字形状。上述元件61A将空气滤清器61内划分为元件61A的前侧的上述脏污侧65B和元件61A的后侧的清洁侧65C。在空气滤清器罩65上安装有使空气滤清器61内的脏污侧65B向外部敞开的吸气管道65A。吸气管道65A从空气滤清器罩65朝向下方延伸出,在下端设置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开口部65D。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空气滤清器61通过将空气滤清器箱64固定于在头管6上形成的支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架30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图示)而被支承。延长鼓出部66通过头管6的左侧方,并且通过左侧的前叉9的上方,如图10所示,延长鼓出部66在主框架10的左侧方,且在比主框架10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以沿着主框架10的倾斜的方式向车辆斜后下方延伸出。即,空气滤清器箱64的延长鼓出部66从图11所示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1偏向左方配置。
延长鼓出部66形成为空洞状,以使从吸气管道65A吸入的新鲜空气从前方流向后方,在其后表面形成的未图示的连通口上连接有连接管62。连接管62中,其前端与延长鼓出部66连接,而其后端与作为吸气量调整装置的化油器63连接。化油器63配置在发动机12与主框架10之间,并夹设在连接管62与发动机12的气缸盖12c之间,该化油器63经由与其后部连接的吸气管63A而与气缸盖12c连接。内装有节气门阀等,从而根据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来对向发动机12供给吸气量进行调整。在此,关注图11,化油器63在车辆俯视观察下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1偏向左方配置。即,化油器63偏向配置有延长鼓出部66及连接管62的一侧配置。
参照图10~图12,在主框架10上支承有电池36。该电池36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电池,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将电池箱37的安装片38螺栓紧固于在主框架10的右侧部熔敷的右托架39,将电池箱37的左侧壁部37B螺栓紧固于在主框架10的左侧部熔敷而垂下的左托架40。由此,电池36经由电池箱37而支承于主框架10。如图10所示,电池36定位于与鼓出延长部66重叠的位置,即,电池36配置在鼓出延长部66的侧方。
在以上记载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60中,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效果之外,如图11所示,由于空气滤清器61在车辆俯视观察下呈从头管6的前方到主框架10的侧方的L字形状而形成为大型,因此能够实现吸气噪声的降低。并且,由于实现了吸气噪声的降低,因此也能够增大吸气管道65A的开口而提高输出。并且,在将空气滤清器61成为大型的情况下,能够使空气滤清器61接近化油器63而缩短将空气滤清器6与化油器63相连的连接管62,进而能够抑制从空气滤清器61到发动机12的吸气通路内的脉动。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图15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80的左侧面、上表面、右侧面。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发动机12为化油器式,机动二轮车80具备空气滤清器61、连接管62及化油器63等,电池36及电池箱37的结构也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但将电池36固定于主框架10的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参照图15,将在电池箱37的上部前后排列而形成的板状的安装片38螺栓紧固于在主框架10的右侧部熔敷的前后一对的托架81,并参照图13,将电池箱37的左侧壁部37B螺栓紧固于在主框架10的左侧部熔敷的托架67,由此电池36被支承于主框架10。托架67包括将两端熔敷于主框架10的U字形状的基部68、以架设在该基部68的U字形状的对置的边部之间的方式熔敷的支承支架69,通过形成在支承支架69上的螺栓紧固孔69a将电池箱37固定。
电池36配置在发动机12的斜前上方且头管6的后方,且配置在主框架10的下方,该电池36以其长度方向沿着主框架10的下表面的方式,并以沿着主框架10略微倾斜的状态经由电池箱37而支承于主框架10,并且,如图14所示,在车辆俯视观察下比中心线C1偏向右方配置。并且,如图13所示,电池36定位于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与空气滤清器箱64的延长鼓出部66重叠的位置,即,配置在延长鼓出部66的侧方。并且,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化油器63的一部分与电池36重叠。更详细地说,化油器63的前部与电池36的后部重叠。
参照图1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框架10设置有移动限制框架70,该移动限制框架70配置在电池36及电池箱37与化油器63及延长鼓出部66之间,限制电池36及电池箱37向化油器63侧的移动。移动限制框架70通过将钢制管材等形成为U字形状或コ形状而得到,其两端部熔敷于主框架10的右侧部,以从主框架10垂下的状态设置。
如图16、图17所示,移动限制框架70从主框架10的右侧部朝向主框架的左方延伸出,其底部到达托架67的下方。移动限制框架70的对置的边部之间比电池箱37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设定得大,移动限制框架70以包围电池箱37的方式从主框架10的右侧部朝向主框架的左方延伸出。通过这样的移动限制框架70来限制电池箱37向左方的移动。
在以上记载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80中,除了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效果之外,通过在化油器63与电池箱37之间配置的移动限制框架70,来防止由挠性的材料构成的电池箱37因振动等而挠曲,从而导致化油器63与电池箱37接触的情况,由此能够使电池36与化油器63在车宽方向上接近配置,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在车宽方向上大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限制电池箱37向化油器63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框架70,而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未设置这样的构件,但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相当于移动限制框架70的构件。并且,在本发明所说的“空气滤清器的一部分”与本实施方式的延长鼓出部66对应。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将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移动限制框架70的底部焊接于托架67的基部68的底部。符号71表示移动限制框架70的底部与托架67的基部68的底部的焊接部。其它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移动限制框架70具有将电池箱37支承于主框架10的支承支架、限制电池36及电池箱37向化油器63或延长鼓出部66侧的移动的限制构件的功能,由此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减少。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的大小以及配置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36不同。其它部位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框架10的下方配置的电池100在车辆俯视观察下以跨中心线C1的方式配置。在电池100的左外侧方配置有连接管34,连接管34配置在主框架10的左外侧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连接管34位于电池100的侧方且主框架10的左外侧方,因此可较大地取得电池100。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搭载有第三实施方式说明的空气滤清器61的车辆中设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100。在该情况下,由于延长鼓出部66位于电池100的侧方且主框架10的左外侧方,因此可较大地取得电池100。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自由地设定跨骑型车辆中的吸气系统部件的大小。
符号说明:
1、60、80 机动二轮车
2 前轮
4 把手
5 车架
6 头管
7 转向轴杆
8 下桥
9 前叉
10 主框架
12 发动机
13 座椅
22 前罩(前半罩)
23 主框架罩(后半罩)
27、61 空气滤清器
28、64 空气滤清器箱
34、51、62 连接管(吸气系统部件)
35 节气门区(吸气量调整装置)
36、100 电池
37 电池箱
41 车把锁定装置
44 点火线圈
46 收纳箱
63 化油器(吸气量调整装置)

Claims (11)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具备:
主框架,其从头管向后斜下方延伸;
发动机,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且由所述主框架支承;
座椅,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后部上方;
电池,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斜前上方且所述头管的后方,并由所述主框架支承;
吸气量调整装置,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与所述主框架之间,根据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而对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的吸气量进行调整;
空气滤清器,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斜前上方,且配置在所述头管的前方;以及
吸气系统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与所述吸气量调整装置之间,
在所述座椅与所述头管之间,且在所述主框架的上方形成有供所述驾驶员跨越所述主框架的跨越空间,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
所述吸气系统部件在所述跨越空间的下方配置在所述电池的侧方,
并且,所述电池在车辆俯视观察下从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心线偏向配置有所述吸气系统部件的一侧的相反侧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由通过车身中心线上的一根框架构成,
所述电池在车辆俯视观察下偏向所述主框架的一侧配置,
所述吸气系统部件偏向所述主框架的另一侧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系统部件是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一部分,
所述空气滤清器在车辆俯视观察下呈从所述头管的前方到所述主框架的侧方的L字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侧视观察下,所述吸气量调整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电池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以收纳在由挠性材料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电池箱中的状态支承于所述主框架,
在所述主框架上设有移动限制框架,该移动限制框架配置在所述电池箱与所述吸气量调整装置之间,来限制所述电池箱向吸气量调整装置侧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框架配置在所述吸气系统部件与所述电池箱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框架也作为用于将所述电池箱支承于所述主框架的支承支架而发挥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框架安装在所述主框架的一侧,并从该一侧朝向所述主框架的另一侧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以其长度方向沿着所述主框架的下表面的方式,且以沿着所述主框架略微倾斜的状态经由所述电池箱而支承于所述主框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与点火线圈前后排列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主框架垂下而支承所述电池的电池支承支架形成为将两端部熔敷于主框架的コ形状。
CN201510166464.4A 2010-03-24 2010-03-24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Active CN1047871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66464.4A CN104787190B (zh) 2010-03-24 2010-03-24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80065658.0A CN102869874B (zh) 2010-03-24 2010-03-24 跨骑型车辆的吸气系统的配置结构
CN201510166464.4A CN104787190B (zh) 2010-03-24 2010-03-24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5658.0A Division CN102869874B (zh) 2010-03-24 2010-03-24 跨骑型车辆的吸气系统的配置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7190A CN104787190A (zh) 2015-07-22
CN104787190B true CN104787190B (zh) 2017-10-17

Family

ID=53673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66464.4A Active CN104787190B (zh) 2010-03-24 2010-03-24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871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8762B (zh) * 2018-08-28 2022-06-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9551A (zh) * 2002-02-07 2003-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电瓶配置结构
CN101152838A (zh) * 2006-09-28 2008-04-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鞍形座骑乘式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和电池支撑结构
CN101171170A (zh) * 2005-05-11 2008-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1172503A (zh) * 2006-11-02 2008-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54761A (ja) * 2007-12-27 2009-07-1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9551A (zh) * 2002-02-07 2003-09-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的电瓶配置结构
CN101171170A (zh) * 2005-05-11 2008-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1152838A (zh) * 2006-09-28 2008-04-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鞍形座骑乘式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和电池支撑结构
CN101172503A (zh) * 2006-11-02 2008-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7190A (zh) 2015-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27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の配置構造
CN103097235B (zh)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JP5373426B2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2010030584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9051323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4177928A (ja) 鞍乗型車両
JP5189846B2 (ja) 車両
CN102869874B (zh) 跨骑型车辆的吸气系统的配置结构
JP547818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カウル構造
JP2013043588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泥除け部構造
CN101172505B (zh) 机动两轮车
JP619401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58653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4787190B (zh)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JP544213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150441B2 (ja) 自動二輪車
US9815521B2 (en) Exhaust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93286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8162015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WO2021065733A1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EP2711277B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ing type automotive vehicle
JP4908348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08626019A (zh) 用于安装空气冷却式内燃发动机的车辆结构
JP7440552B2 (ja) シュラウド
JP6964108B2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