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84113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84113A CN104584113A CN201380043066.2A CN201380043066A CN104584113A CN 104584113 A CN104584113 A CN 104584113A CN 201380043066 A CN201380043066 A CN 201380043066A CN 104584113 A CN104584113 A CN 1045841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 brightness
- mentioned
- image
- refl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2—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 G09G3/342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the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being distributed in two dimensions, e.g. matrix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33—Improving the luminance or brightness uniformity across the screen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8—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by changing the viewing angle properties, e.g. widening the viewing angle, adapting the viewing angle to the view direction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2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8—Arrangements within a display terminal for setting, manually or automatically, display parameters of the display terminal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54/00—Aspects of interface with display user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60/00—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splay systems
- G09G2360/14—Detecting light within display terminals, e.g. using a single or a plurality of photosensors
- G09G2360/144—Detecting light within display terminals, e.g. using a single or a plurality of photosensors the light being ambient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外部光向显示器面的映入产生的不均,进而能够实现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觉辨认度的显示装置。在本发明的一方式设计的显示装置中,为了防止由显示装置的显示器中的在表面的外部光的映入而产生的反射亮度的不均,校正显示器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从而抑制不均。即,按以下方式按每像素对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进行校正:在显示器表面的反射亮度和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相加而成的合成显示亮度MDB,不论反射亮度R为多少,都成为服从一定的特性曲线OMDBC的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涉及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器(显示元件)且能够抑制(降低)反射不均匀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具备显示字符、图形、照片等图像的显示器(监视器)的显示装置被装入至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运算处理系统(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或显示各种信息的便携的信息显示终端(便携电话等移动终端)等中。
在此种显示装置中,根据周围的明亮度(射向显示器的外部光的照度)对显示器的画面(显示图像)的明亮度(显示亮度)进行自动调整,提高视觉辨认度的技术是众所周知的。例如,检测显示器的周围的明亮度(环境亮度),周围越明亮越使显示图像明亮,使显示图像易于观看的技术被广泛使用。
此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内容:考虑到外部光的照度根据显示器的表面(显示器面)上的位置而不同的情况,针对显示器面的每部分,检测外部光的照度,根据检测的照度对亮度或色调进行调整,而不是对显示图像整体的显示亮度统一地进行调整。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下内容:检测从显示器面反射到观察者的方向的太阳光的强度,基于该检测结果,对显示在显示器上的显示图像的画质进行调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1-481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7-2928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有时,观察者的背景,特别是太阳、照明器具(荧光灯)、窗户等高亮度体映入显示器的表面(显示器面),在显示器面上引起反射不均(反射亮度的不均),该被称为外部光的映入的现象众所周知。该外部光的映入即反射不均(反射斑)与显示图像重叠,而招致显示图像的视觉辨认度的低下。另外,根据相对于显示器的观察者的观察位置(观察方向),外部光的映入的情形也会不同,显示图像的易于观看性也会不同。
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按显示器面的每部分根据外部光的照度进行亮度调整等,但关于外部光向显示器面的映入却没有被考虑。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在太阳光从显示器面向观察者的方向反射的情况下,通过画质调整来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觉辨认度。由此,提出了考虑相对于显示器面的观察者的观察位置与太阳的位置的关系,不仅根据外部光的照度,而且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而实施画质调整。
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进行关于观察者与太阳的位置关系的准确的检测,没有区别发生太阳的映入的区域与没有发生的区域,而是针对事前划分的每个画面区域(多个画面之中的各个画面)实施统一的画质调整。
另一方面,由外部光的映入引起的视觉辨认度的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太阳或荧光灯等高亮度体映入显示器面的一部分,该部分的显示图像变得难以看清,如果针对其周边部分的显示图像也实施统一的画质调整,则存在反而变为难以看清的图像的问题。
本发明为鉴于该情况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外部光向显示器面的映入产生的反射亮度的不均,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觉辨认度的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二维的显示元件,显示由观察者观察的显示图像;拍摄单元,对显示元件显示显示图像的一侧进行拍摄;面部图像检测单元,从由拍摄单元拍摄到的拍摄图像中检测观察者的面部图像;反射亮度推定单元,基于由面部图像检测单元检测的观察者的面部图像在拍摄图像内的位置、以及拍摄图像的亮度信息,推定表示由观察者视觉辨认的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各点处的外部光的反射亮度的反射亮度分布;以及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基于由反射亮度推定单元推定的反射亮度分布,对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进行校正,以降低反射亮度的不均。
通过本发明,能够基于由照相机对显示元件的表面侧拍摄而得到的拍摄图像,检测观察者的面部图像,从该位置推定观察者在显示元件的表面上视觉辨认的外部光的反射亮度分布。然后,基于该反射亮度分布,通过对显示在显示元件中的显示图像的显亮度进行校正,能够降低反射亮度的不均。由此,能够实现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觉辨认度。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元件具备透射型的液晶面板和配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单元;背光单元具备按二维排列且能够个别控制亮度的多个发光元件;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基于由反射亮度推定单元推定的反射亮度分布,变更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的发光亮度,从而对显示在液晶面板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进行校正。
本方式为用于校正显示在液晶面板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一个方式,是校正背光单元的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即,照射到显示面板上的背光的明亮度(背光亮度)的方式。由此,能够降低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来校正,也能够节省功率。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元件具备透射型的液晶面板和配置在该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单元;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基于由反射亮度推定单元推定的反射亮度分布,校正液晶面板的各点处的光透射率,从而校正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
本方式为用于校正显示在液晶面板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一个方式,是校正液晶面板的光透射率从而校正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方式。在此方式中,不需要控制背光亮度,具有控制简易这种优点。此外,作为背光单元,不需要个别控制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的手段。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元件具备透射型的液晶面板和配置在该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单元;背光单元具备按二维排列且能够个别控制亮度的多个发光元件;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基于由反射亮度推定单元推定的反射亮度分布,变更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的发光亮度,且基于由反射亮度推定单元推定的反射亮度分布,校正液晶面板的各点处的光透射率,从而校正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
本方式为用于校正显示在液晶面板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一个方式,是校正背光单元的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背光亮度)和液晶面板的光透射率两者的方式。由于能够用两个要素校正,所以控制的自由度很高,例如,能够适当地进行优先节省功率的控制。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在通过面部图像检测单元没有检测出观察者的面部图像的情况下,不实施校正。
通过本方式,可以防止观察者的面部图像没有被检测的情况下的错误动作。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拍摄单元至少以适当曝光和低于适当曝光的曝光进行拍摄;面部图像检测单元使用由拍摄单元以适当曝光拍摄的拍摄图像,检测观察者的面部图像;反射亮度推定单元使用由拍摄单元以低于适当曝光的曝光拍摄的拍摄图像,推定反射亮度分布。
通过本方式,可以防止一定以上的亮度的被摄体过度曝光而全白,反射亮度分布不能被准确推定这一事态。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亮度校正单元,校正对应于作为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由影像信号提供的输入图像而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使得将相互对应点处的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和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反射亮度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成为对应于影像信号的信号值预定的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
本方式为以下方式:校正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使得将相互对应点处的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和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反射亮度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成为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该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校正没有被限定于特定的方法。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变更背光单元的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的发光亮度,使得将相互对应点处的对应于作为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由影像信号提供的输入图像而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和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反射亮度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成为对应于影像信号的信号值预定的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
本方式表示为了校正显示在液晶面板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而校正背光单元的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背光亮度)的情况下的具体的方式。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亮度校正单元校正与作为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而由影像信号提供的输入图像的亮度对应的液晶面板的各点的光透射率,使得将相互对应点处的对应于输入图像而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和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反射亮度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成为对应于影像信号的信号值预定的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
本方式表示为了校正显示在液晶面板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而校正液晶面板的光透射率的情况下的具体的方式。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变更背光单元的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的发光亮度,并且校正与作为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而由影像信号提供的输入图像的亮度对应的液晶面板的各点的光透射率,使得将相互对应点处的对应于输入图像而显示在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和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反射亮度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成为对应于影像信号的信号值预定的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
本方式表示为了校正显示在液晶面板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而对背光单元的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背光亮度)和液晶面板的光透射率两者进行校正的情况的具体的方式。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将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下限值设为在反射亮度分布中的最大亮度以上的值。
通过本方式,能够进行控制以使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低的暗部侧的区域的合成显示亮度即使在显示亮度大的区域也确实地成为与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对应的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进而能够适当地抑制显示图像的暗部区域中的反射亮度的不均。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在节省功率模式的情况下,将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设为:不进行校正的情况下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以下的值。
通过本方式,与反射亮度的大小、以及不进行校正的情况下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大小(影像信号的信号值的大小)无关,能够按降低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方向进行校正,且与不进行校正的情况相比,更能够降低消耗在图像显示上的功率。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在提高视觉辨认度模式的情况下,将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设为:将反射亮度分布中的最大亮度和不进行校正的情况下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以上的值。
通过本方式,能够将进行了校正的情况下的显示图像的合成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设为不进行校正的情况下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以上,而能够进行视觉辨认度优异的图像显示。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亮度校正单元能够根据反射亮度分布的状态变更目标的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下限值。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显示亮度校正单元能够根据反射亮度分布的状态变更目标的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
本发明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反射亮度推定单元,在由拍摄单元拍摄的拍摄图像中,使用事先指定的对称点,以相对于由面部图像检测单元检测的观察者的面部图像的位置成为点对称的位置作为基准,提取与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大小以及形状对应的范围的图像,基于提取出的范围内的图像的亮度信息推定反射亮度分布。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降低由外部光向显示器面的映入产生的反射亮度的不均,进而能够实现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觉辨认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移动终端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2为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移动终端的外观的主视图。
图3为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移动终端的外观的仰视图。
图4为表示显示器的概略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5为提取适用本发明的移动终端的与本发明相关联的结构部而表示的框图。
图6A为表示反射不均的抑制处理的流程的说明图。
图6B为表示反射不均的抑制处理的流程的其他说明图。
图6C为表示反射不均的抑制处理的流程的其他说明图。
图6D为表示反射不均的抑制处理的流程的其他说明图。
图7为用于反射不均的说明的说明图。
图8为用于反射不均的说明的说明图。
图9为表示反射不均抑制处理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0A为表示由移动终端的照相机拍摄的拍摄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10B为表示对由图10A表示的拍摄图像实施失真校正处理后的图像的一例的图。
图11为表示观察者在观察显示在移动终端的显示器上的显示图像时的在照相机的拍摄图像上的观察者的位置和映入范围的关系的图。
图12为表示观察者在观察显示在移动终端的显示器上的显示图像时的观察者(眼睛)的位置和显示器面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3为用于说明考虑照相机的位置与显示器面的中心位置的偏移(offset)量而求出映入范围时的、表示观察者在观察显示在移动终端的显示器上的显示图像时的观察者(眼睛)的位置和显示器面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4为用于说明考虑照相机的位置与显示器面的中心位置的偏移(offset)量而求出映入范围时的、表示观察者在观察显示在移动终端的显示器上的显示图像时的在照相机的拍摄图像上的观察者的位置和映入范围的关系的图。
图15为从照相机的拍摄图像中提取作为向显示器面的映入像而映入的映入范围的图像的图。
图16A为关于通常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的图。
图16B为关于通常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的其他的图。
图16C为关于通常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的其他的图。
图17A为表示在通常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合成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图。
图17B为表示在通常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合成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17C为表示在通常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合成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18A为表示在通常显示中反射不均的情况的图。
图18B为表示在通常显示中反射不均的情况的其他的图。
图18C为表示在通常显示中反射不均的情况的图。
图19A为表示在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合成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图。
图19B为表示在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合成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19C为表示在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合成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20A为表示在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面板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图。
图20B为表示在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面板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20C为表示在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面板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21A为表示在第1校正实施方式中的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背光亮度的关系的图。
图21B为表示在第1校正实施方式中的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背光亮度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21C为表示在第1校正实施方式中的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背光亮度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22A为表示在第2校正实施方式中的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光透射率的关系的图。
图22B为表示在第2校正实施方式中的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光透射率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22C为表示在第2校正实施方式中的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光透射率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23A为表示在第3校正实施方式中的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背光亮度的关系的图。
图23B为表示在第3校正实施方式中的校正显示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光透射率的关系的图。
图24A为在用于提高视觉辨认度的校正显示的说明中使用的、表示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合成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图。
图24B为在用于提高视觉辨认度的校正显示的说明而使用的、表示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和合成显示亮度的关系的其他的图。
图25A为举例示出在节省功率模式和提高视觉辨认度模式中的校正显示的显示图像的图。
图25B为举例示出在节省功率模式和提高视觉辨认度模式中的校正显示的显示图像的其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3为表示适用本发明的便携电话(智能手机等)或平板(tablet)终端等的移动终端10的外观的斜视图、主视图以及仰视图。
如在这些图中所示那样,移动终端10具备正面侧的周缘部、覆盖侧面以及背面的壳体框架(chassis frame)12、配置在正面侧的显示器(2维的显示元件)20、以及避开正面侧的显示器20而配置在下侧中央位置的照相机(拍摄单元)60,且按整体的外表面成为薄型的长方体(板状体)的方式被构成。
壳体框架12在内部的空间中收容保持电路等内置物,并且具备与设置在正面侧的长方形的开口12A同形状的显示器20,且在设置在开口12A附近的开口12B具备照相机(camera、摄像机)60。
显示器20例如是附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如图4所示那样触摸面板36被配置在最前面(最表面)侧,且LCD面板22被配置在该触摸面板36的背后。构成为扩散板(漫射板)32被配置在LCD面板22的背后,且该背后配置有背光单元24。
背光单元24中,隔板31,31,…按格子状被配置在基板30的前面,白色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26、26…作为发光元件被配置在由这些隔板31进行划分而抑制了光向周围泄漏的各个区域。由此,多个(多数)的白色LED26(发光元件)按2维在纵横方向上等间隔地被排列在基板30上。
此外,在基板30上安装的电路,成为能够对各个白色LED26的发光亮度进行个别控制的结构,通过背光局部调光(backlight local dimming)(BLD)技术,能够用每个区域明亮度不同的背光对LCD面板22进行照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能够按LCD面板22的每像素控制背光的明亮度(背光亮度)来进行说明,背光单元24也可以为按由LCD面板22的多个像素构成的每个区域控制背光亮度,即使在该情况下也把一个区域看做1个像素,从而作为能够按每个像素控制背光亮度。
LCD面板22为透射型的LCD面板(液晶面板),且通过对众所周知的液晶层中2维面上的各个点(像素)处的光透射率进行个别控制,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亮度被控制而显示出所希望的图像。
此外,通过配置在LCD面板22的前面侧的触摸面板36,检测对触摸面板36的表面,即,显示器20的表面(称为显示器面34)的触摸操作,通过显示器面34的触摸操作能够进行各种信息的输入操作。
另外,作为显示器20的种类,对于触摸面板36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此外,也可以不具备触摸面板36。
此外,以下在称为显示器20的表面(显示器面34)的情况下,设为相对于显示器20中显示图像的2维的图像显示区域存在于表面侧(观察者一侧)的面、且相对于图像显示区域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即使在形成显示器面34的透明部件被延长设置直到图像显示区域以外的范围的情况下,该延长设置部分的表面也不会被设为对象。
在图1~图3中示出的照相机60由对被摄体的光像进行成像的光学系统(透镜、光圈等)、将由光学系统成像的光像作为电信号而进行光电转换的固体摄像元件(CCD或MOS等)等构成。
通过该照相机60,相对于显示器面34的相对侧(移动终端10的正面侧)被拍摄,被拍摄的被摄体的静态图像或者动态图像被读取至内部电路,并进行拍摄图像的记录保存等。另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照相机60,优选其为使用了鱼眼透镜等的广角透镜的广角照相机。
图5为提取出前述移动终端10的与本发明相关联的结构部而表示的框图。
如图5所示那样,移动终端10具备:通过使在各个处理部之间的数据传送成为可能的总线86而相互连接的CPU80、存储部82、影像信号生成部40、背光控制信号生成部50、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图像存储器84等。
CPU80为根据事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中央运算处理部,根据由该CPU80提供的控制信号,移动终端10内的各个处理部进行动作,从而由CPU80对装置整体进行统一的控制。
存储部82表示含有存储了在CPU80中被执行的程序或其他的需要的数据的读取专用的ROM(Read Only Memory)、以及存储由CPU80等暂时使用的数据的能够读取与写入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的存储单元,且通过总线86能够进行和CPU80等的数据的交换。
图像存储器84为存储用照相机60拍摄的拍摄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卡、硬盘等外部存储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主要用于图像数据的存储的图像存储器84,但并特别不限定于存储图像数据的用途,能够存储任意的数据。
影像信号生成部40基于通过总线86从CPU80或图像存储器84等输入的图像数据(输入图像;对应输入影像信号),生成用于在构成显示器20的图4所示的LCD面板22上显示该图像(影像)的格式的影像信号,并将该影像信号输出至LCD驱动电路42。
LCD驱动电路42驱动LCD面板22,且根据由影像信号生成部40提供的影像信号,对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进行控制。由此,与提供LCD驱动电路42的影像信号对应的图像被显示在LCD面板22上。
背光控制信号生成部50基于由CPU80提供的信息生成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发送至LED驱动器52,该控制信号表示构成显示器20的图4所示的背光单元24的各个白色LED26的发光亮度。
LED驱动器52驱动背光单元24的各个白色LED26,根据由背光控制信号生成部50提供的控制信号,控制各个白色LED26的发光亮度。由此,通过CPU80能够控制由背光单元24向LCD面板22照射的背光(照明光)的明亮度(背光亮度)。
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读取由照相机60拍摄而得到的拍摄图像,执行面部检测等的后述的解析处理,并将解析结果的数据发送至CPU80.
图中省略与照相机60相关联的结构的详细说明,照相机60具备光学系统或固体摄像元件,根据从CPU80而得的控制信号,光学系统或固体摄像元件被驱动,能够进行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拍摄。由固体摄像元件得到的图像信号,被实施所需要的模拟信号处理(CDS、AGC等)、向数字信号转换后的数字信号处理(AWB、轮廓校正、增益校正),并作为拍摄图像的数据被发送至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另外,构成为仅在需要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的处理时,才向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直接或间接地输入由照相机60拍摄的拍摄图像的数据即可,也可以构成为不经过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而通过总线86也向CPU80、影像信号生成部40、图像存储器84等其他的处理部发送。
接下来,对如上述那样被构成的移动终端10中的反射不均的抑制处理进行说明。使用图6A~图6D对反射不均的抑制处理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6A表示观察者(观察者的眼睛200)从相对于移动终端10左前方观察被显示在显示器20上的显示图像的状态。即,相当于将移动终端10横置(长边方向置为左右方向)把持并从斜下方观察显示器20的画面的状态。
此时,若设与移动终端10的显示器面34相对一侧存在荧光灯那样未图示的高亮度体,则从该高亮度体来的光被照射到显示器面34的各处而反射。这些反射光中,射入观察者的眼睛200而被视觉辨认的反射光在显示器面34上的反射位置比其他部分看起来要明亮。
即,形成显示器面34的材料若为玻璃或者亚克力(acryl,丙烯酰基)那样会镜面反射的材料,则观察者将经过在该显示器面34的反射后进入视野范围的物体作为外部光向显示器面34的映入(映入像)而视觉辨认。像这样经过显示器面34的反射后的视野范围(映入范围)或映入像,根据显示器面34与观察者的眼睛200的位置关系而变化。
例如图7、图8所示,若与移动终端10的显示器面34相对一侧存在高亮度体A,B,且观察者(眼睛200)改变从相对于显示器面34垂直方向起的角度观察显示器面34,则从比图8角度要大的图7的角度观察的情况下,如图7中的7A部分那样,从观察者来看,只有存在于高亮度体B的前方的高亮度体A进入经过显示器面34的反射后的观察者的视野范围内。因此,如从显示器面34的正面表示的7B部分那样,高亮度体A明亮地映入显示器面34,高亮度体B不会映入。
与此相对,从图8的角度观察的情况下,如图8中的8A部分那样,高亮度体A与高亮度体B两者进入经过显示器面34的反射后的观察者的视野范围内,如8B部分那样,高亮度体A与高亮度体B两者明亮地映入显示器面34。另外,假设不存在观察者本身向显示器面34的映入或由于观察者引起的光的遮断。
此外,显示器面34的映入像不仅限于荧光灯、太阳等高亮度体。以与存在于映入范围的物体的明亮度相应的明亮度映入显示器面34。
由于像这样的外部光的映入,在显示器面34产生反射不均(反射亮度的不均),显示在显示器20的图像显示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LCD面板22)上的显示图像的视觉辨认度会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10中,作为用于抑制(降低)按这样而产生的显示器面34的反射不均的反射不均抑制处理,首先,用照相机60对与显示器面34相对一侧进行拍摄,如图6B所示那样,取得拍摄图像100。然后,用现在已知的任意的面部检测技术从拍摄图像100中检测观察者的面部图像102。另外,通常由于多个人同时使用移动终端10的情况很少,设为拍摄图像中只包含了一个人的面部图像,被检测的面部图像设为观察者的面部图像。
若检测出观察者的面部图像,则继续基于拍摄图像100中观察者的面部图像102的位置,从拍摄图像100中,对该观察者经过在显示器面34的反射而视觉辨认的视野范围,即,作为映入像向显示器面34映入的图像范围(映入范围104)如图6B那样进行确定。
若确定了映入范围104,则如图6C那样提取该映入范围104内的图像106,基于该映入范围104内的图像106的亮度分布,求出观察者在显示器面34上作为反射不均而视觉辨认的映入像的亮度分布,即,表示显示器面34上的各点处的外部光的反射亮度的反射亮度分布。
求出在显示器面34上的外部光的反射亮度分布后,基于该反射亮度分布,对显示在显示器面34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进行校正(显示亮度校正处理)。观察者观察了如图6D那样显示在显示器面34上的显示图像108时,图6C的映入范围104的图像作为映入像映入,产生了反射不均,但使在相互对应点处(相对于显示器面34垂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彼此间)将该显示图像108的显示亮度和显示器面34上的外部光的反射亮度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即,包含观察者实际视觉辨认的外部光的反射在内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成为没有反射不均的亮度分布。由此,显示观察者不能视觉辨认发射不均的显示图像。
显示在显示器面34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校正,通过如后述那样的被照射到LCD面板22上的从背光单元24射出的背光的明亮度(背光亮度)的校正、LCD面板22的光透射率(液晶层的光透射率)的校正而进行。
接下来,边参照图9的流程图边按顺序说明用于抑制(降低)显示器面34的反射不均的反射不均抑制处理的详细内容。
在步骤S10中,移动终端10的电源被接通时的启动时的初期处理在CPU80等中进行。然后,移到步骤S12的处理。
在步骤S12,根据CPU80的指示驱动照相机60,由照相机60进行与显示器面34相对一侧的拍摄。然后,该拍摄图像被读取至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该处理后,移到步骤S14的处理。另外,从本步骤S12到下述的步骤S24为止的处理,在任意的图像作为显示图像在显示器20中显示的状况下反复被实施。
在步骤14中,由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面部图像检测单元)所具备的面部图像检测单元,进行在步骤S12中被读取的拍摄图像中检测观察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检测处理。
图10A表示由移动终端10的照相机60拍摄的拍摄图像的一例。另外,本来拍摄图像中也包含了观察者的面部图像,但在图10A中被省略。如图10A所示那样,由照相机60拍摄的拍摄图像100根据光学特性(镜头特性)而具有桶形像差等的失真,没有成为对于实数空间准确地透视投影后的图像。特别是优选使用了鱼眼镜头等广角镜头的广角照相机作为照相机60,该情况下拍摄图像的失真也大。
因此,在进行面部图像的检测之前,对照相机60的拍摄图像实施与光学特性相应的失真校正处理,变换为如图10B所示那样的没有失真的拍摄图像100’。像这样的失真校正处理,既可以不论是否进行反射不均抑制处理,只要在用照相机60拍摄时,就对全部的拍摄图像进行,也可以仅在进行反射不均抑制处理时进行。此外,在失真不大的情况等,并不是一定要进行失真校正处理。
另外,在以下的处理中使用的拍摄图像,在进行像这样的失真校正处理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明示该意思,也设为实施过失真校正处理的拍摄图像。
观察者观察显示器20的显示图像的状态时由照相机60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如图11那样能得到包含观察者的面部图像102的失真校正处理后的拍摄图像100’。
对该拍摄图像100’实施众所周知的面部检测处理,检测观察者的面部图像102。然后,检测拍摄图像100’内的面部图像的位置。在此,若对拍摄图像100’的各个像素(像面上的各个点),分配设横轴为X轴且纵轴为Y轴的二维坐标(x,y),则可以求出拍摄图像100’中的面部图像102的中心位置f的坐标(Xf,Yf),该中心位置f作为观察者的面部图像的位置f(眼睛的位置)被检测。另外,由于在面部检测处理中也能够掌握眼睛的位置,也可以以眼睛的位置为基准而作为面部图像的位置f(左右眼睛的中间位置等)。若以上的面部检测处理结束,则移到图9的步骤S16的处理。
在步骤S16中,由CPU80从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取得前述的面部检测处理的结果,进行是否检测出观察者的面部图像的判断处理。根据该判断处理,在步骤S14的面部检测处理中产生了如没有检测出面部图像的情况或检测出多个面部图像的情况那样无法确定观察者的面部图像的状况时,判断为没有检测出观察者的面部图像,并判断为错误。然后,在判断为适当地检测出面部图像时,转移到步骤S18,在判断为错误时,回到步骤S12的处理,从步骤12的处理开始重新执行。
另外,已经在后述的步骤S22中实施了后述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的情况下,在本步骤S16中被判断为错误时,既可以照原样使用在该前一次进行了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中使用了的参数来实施显示亮度校正处理(反射不均抑制处理),也可以将在步骤S20中求出的在显示器面34的外部光的反射亮度分布设为0,并使用相对于前一次求出的反射亮度分布的移动平均来实施步骤S22中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
在步骤S18中进行映入范围确定处理,该处理通过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具备的映入范围确定单元,并基于在步骤S14中检测的观察者的面部图像的位置f,从在步骤S12中读取的拍摄图像中对作为映入像映入在显示器面34的映入范围进行确定。
若关于映入范围确定处理详细说明,则首先,如图12所示那样,假设照相机60被配置在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设图11为通过在该位置配置的照相机60拍摄的拍摄图像100’。在这种情况下,将通过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并且相对于显示器面34垂直的轴设为Z轴,在显示器面34的相对一侧与Z轴相交的物点(以下,称为相对于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垂直的方向的物点)映射在图11的拍摄图像100’的像面的中心位置c(坐标(Xc,Yc))。
另外,这种情况虽为设照相机60的光轴与相对于显示器面34的垂直方向平行的情况,但照相机60的光轴与相对于显示器面34的垂直方向不同的情况下,相对于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垂直的方向的物点,作为与拍摄图像上的中心位置c不同位置的像点而映射。在该情况下,事先根据移动终端10的设计信息等求出该像点的位置,将该像点的位置看作拍摄图像100’的中心位置(对称点)c,适用以下的处理即可。
另一方面,若将图12中连结观察者的眼睛与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对称点)的视线L1与Z轴所成的角设为θ,则相对于Z轴成为与视线L1对称的直线L2上的物点,即作为包含Z轴与视线L1的平面上的直线且对于Z轴从视线的相反侧以角度θ与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相交的直线L2上的物点,作为映入像映入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对称点)。该物点在照相机60拍摄的图11的拍摄图像100’上映入映入范围104的中心位置e,该映入范围104的中心位置e的坐标值(Xe,Ye)作为相对于拍摄图像100’的中心位置c(Xc,Yc)成为与面部图像的位置f(Xf,Yf)对称的点而被求出。即,映入范围104的中心位置e(Xe,Ye)能够作为下式(1)(2)的关系成立的点而求出。
|Xe-Xc|=|Xf-Xc|…(1)
|Ye-Yc|=|Yf-Yc|…(2)
然后,若求出映入范围104的中心位置e(Xe,Ye),则能够将该中心位置e(Xe,Ye)设为中心,如图11那样决定与显示器面34的形状以及大小对应的映入范围104。此时,也考虑照相机60的像素数或焦点距离。
在这里,实际上照相机60并非如图12那样被配置在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而是如图13所示那样被配置在显示器面34的外侧附近。因此,用照相机60拍摄的拍摄图像的中心位置c(Xc,Yc)并非为与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垂直的方向的物点映射的位置,而成为与照相机60的位置垂直的方向的物点映射的位置。
校正像这样的照相机的位置与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的偏离时,求出与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垂直的方向的物点映射的拍摄图像上的位置c’(坐标(Xc’,Yc’)),代替在上式(1)、(2)中使用的坐标(Xc,Yc)而使用该坐标(Xc’,Yc’)进行校正即可。
即,设位置c’(Xc’,Yc’)由下式(3)、(4)表示。
Xc’=Xc+Xoffset…(3)
Yc’=Yc+Yoffset…(4)
此时,映入范围的中心位置e(Xe,Ye)能够作为下式(1)’、(2)’的关系成立的点求出。
|Xe–Xc’|=|Xf-Xc’|…(1)’
|Ye–Yc’|=|Yf-Yc’|…(2)’
表示X轴方向与Y轴方向的偏移量的Xoffset与Yoffset的值能够基于照相机60的像素数、焦点距离、显示器面34与照相机60的位置关系而求出。像这样校正而求出的映入范围105如图14所示那样从假设照相机60被配置在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时的无校正的映入范围104起稍微偏离。另外,也可以将由配置在实际的位置上的照相机60拍摄的拍摄图像,变换为由假设配置在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上的照相机60拍摄的拍摄图像,通过上式(1)、(2)求出映入范围。此外,由照相机60的位置与显示器面34的中心位置的偏离所引起的映入范围的偏离设为微小的偏离,并非一定有进行此种映入范围的校正的必要。
若以上的映入范围确定处理结束,则移到图9的步骤S20。
在步骤S20中,由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反射亮度推定单元)具备的反射亮度推定单元进行反射亮度推定处理,该反射亮度推定处理将按前述那样确定后的映入范围的图像按图15所示那样进行提取,并推定(算出)观察者在显示器面34上视觉辨认的映入像的亮度分布,即由在显示器面34的外部光的反射产生的反射亮度分布。
在这里,通过使映入范围的图像的纵横的长度适合显示器面34的纵横的实际尺寸的长度,能够求出映入范围的图像的各个像素所映入的显示器面34上的位置,映入范围的图像的各个像素i(i为正整数)的位置和各个像素i所映入的显示器面34上的各个位置i作为对应位置被建立对应。
首先,将映入范围的图像的各个像素i的亮度值设为Yi,被摄体亮度Bi由下式(5)算出。
Bi=Yi×f(γ)×(α×F2/S×T)…(5)
在这里,
α:系数(决定校正强度的常数)
F:光圈值
S:ISO感光度
T:快门速度
若设在显示器面34的镜面反射率为r,各个像素i映入的显示器面34上的各个位置i处的外部光的反射亮度Ri由下式(6)算出。
Ri=Bi×r…(6)
由此,由显示器面34的各个位置i处的外部光的反射而得的反射亮度Ri基于在对应位置的各个像素i的亮度值而被算出,进而能够求出表示显示器面34上的各个点的反射亮度的反射亮度分布。
另外,由照相机60得到的拍摄图像为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将由相邻的R,G,B的像素构成的表现一个颜色的一组像素看作一个像素,该看作一个的像素的亮度(亮度值)基于一组的R,G,B的各个像素的像素值,通过加权平均等求出即可。在拍摄图像为黑白图像的情况下,将各个像素的像素值设为亮度值即可。
此外,也可以在步骤S12中由照相机60拍摄时,以曝光量设为适当条件的情况(适当曝光的情况)和设为曝光不足条件的情况(曝光低于适当曝光的情况)交替地进行拍摄,将以适当条件拍摄的拍摄图像用于步骤S14的面部检测处理,将以曝光不足条件拍摄的拍摄图像用于本步骤S20中的反射亮度分布的算出。由此,能够避免一定以上的亮度的被摄体过度曝光而全白,不能准确地算出反射亮度分布的事态。
进一步,也可以将如前述那样算出的反射亮度分布的过去的数据存储一定时间,将基于这些数据由移动平均等求出的反射亮度分布设为现在的反射亮度分布。在观察者和显示器面34以及照明的相对位置断续地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产生振荡的事态。
若以上的反射亮度推定处理结束,则移到步骤S22的处理。
在步骤S22中,通过CPU80(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具备的显示亮度校正单元,进行基于按前述那样求出的在显示器面34的反射亮度分布对显示在显示器20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进行校正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由此,在显示器面34的反射不均被抑制。另外,后述关于本步骤S22中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的详细内容。若步骤S22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结束,则移到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通过CPU80进行是否进行了断开电源的操作的判断处理。通过该判断处理,判断为断开电源的操作没有被进行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2的处理,反复执行从步骤S12开始的处理。
判断为断开电源的操作被进行的情况下,移到步骤S26,进行结束时的处理并断开电源,结束本流程图的反射不均抑制处理。
接下来,详细说明关于步骤S22中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
首先,若说明关于显示在显示器20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则显示在显示器20上的显示图像从CPU80等向影像信号生成部40作为输入影像信号(与输入图像对应)被提供。该输入影像信号在影像信号生成部40中被实施按照从CPU80而得的指示的显示特性变换等处理,并且被变换为与LCD面板22的控制对应的格式的影像信号并输出至LCD驱动电路42。然后,按照该影像信号,通过LCD驱动电路42,控制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对显示在LCD面板22上的显示图像的各个像素的显示亮度进行控制。
此外,LCD面板22被背光(照明光)从背面侧照射,该背光由背光单元24的多个白色LED26生成。各个白色LED26的发光亮度可以进行个别控制,指定这些个别发光亮度的指示从CPU80提供给背光控制信号生成部50。在背光控制信号生成部50中,按照从CPU80而得的指示,生成控制各个白色LED26的发光亮度的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输出至LED驱动器。然后,按照该控制信号由LED驱动器控制背光单元24的各个白色LED26的发光亮度。像这样通过对各个白色LED26的发光亮度进行个别控制,能够以像素单位变更LCD面板22的背光亮度,能够控制由LCD面板22显示的显示图像的各个像素的显示亮度。
因此,由LCD面板22显示的显示图像的各个像素的显示亮度(为不包含在显示器面34的反射亮度的在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显示亮度,以下,称为“面板显示亮度”)和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能够由与背光单元24的各个白色LED26的发光亮度相应的针对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背光亮度进行控制。
另外,LCD面板22具有显示彩色图像的滤色器的情况下,例如将由相邻的R,G,B的像素构成的表现一个颜色的一组像素看作一个像素,将该一组像素中的R,G,B的各个像素的亮度进行加权平均等而求出的值,设为前述看作一个像素的一组像素的显示亮度(亮度值)即可。此时,在控制显示图像的各个像素的显示亮度时的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或背光亮度,表示对应于看作一个的像素的光透射率或背光亮度,所谓将看作一个的像素控制(设定)为其光透射率,意思是控制1组的R,G,B的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以与在该光透射率下的显示亮度一致,并且控制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以成为按照由这些1组的R,G,B的像素表现的颜色信息的比率。此外,所谓将相对于看作一个的像素的背光亮度控制(设定)为规定亮度,意思是将相对于1组的R,G,B的各个像素的背光亮度同样地控制为该规定亮度。
LCD面板22为显示黑白图像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每个像素的光透射率或背光亮度按每个像素控制显示亮度。
进一步,也可以将由多个像素构成的区域看作一个像素,将基于该区域的各个像素的亮度算出的值(平均值等)作为前述看作1个像素的区域的显示亮度(亮度值)。背光单元24为将LCD面板22的多个像素作为1区域并按每个区域控制背光亮度的情况下,按这样定义区域的亮度,且将以下说明的每个像素的控制作为每个区域的控制而适用即可。
若关于在不实施反射不均抑制处理的通常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进行说明,则在通常显示中,背光单元24的各个白色LED26被设定为相同的发光亮度,且背光对于LCD面板22全表面用同样的明亮度进行照射。根据用户操作或周围的明亮度等使LCD面板22整体(显示图像整体)变明亮的情况或变暗的情况下,全部的白色LED26的发光亮度在被维持在相同的发光亮度的状态中被变更,使全部的像素的背光亮度同样地被增减。因此,在通常显示中,根据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仅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被控制,显示图像被显示在LCD面板22上。
图16A~图16C为关于通常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的图。图16A表示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与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T的关系,该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表示作为向影像信号生成部40输入的输入影像信号且在显示器20显示的显示图像的各个像素的亮度值,该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T由基于信号值X从影像信号生成部40输出的影像信号控制。图16B表示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与由从背光控制信号生成部50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的在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背光亮度BL的关系,图16C表示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与面板显示亮度DB的关系。
如图16A所示那样在通常显示中,根据事先决定的特性曲线TC控制光透射率T,在从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的最小值Xmin到最大值Xmax之间,光透射率T按信号值X越大(信号值越大的像素)使LCD面板22的光透射率T越高而显示亮度变得越高的方式被控制。
相对于根据像这样的特性曲线TC被控制的LCD面板22的光透射率T,在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显示亮度,即,面板显示亮度DB根据背光亮度BL而变化。在通常显示中,对应于LCD面板22的全部的像素的背光亮度BL按同样的亮度被设定,此外,如图16B所示那样,无论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多大,背光亮度BL根据特性曲线BLC(直线)被设定为一定亮度BLO。在使画面整体变明亮的情况或变暗的情况下,LCD面板22的全部的像素的背光亮度BL同样地向变高的方向或变低的方向变动,特性曲线BLC被变更为特性曲线BLC’(直线)或特性曲线BLC”(直线)。
由于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面板显示亮度成为光透射率T和背光亮度BL相乘后的值,因此面板显示亮度DB的特性曲线DBC如图16C所示那样,成为使图16A的光透射率T的特性曲线TC的整体按与背光亮度BL相应的倍率在纵方向伸缩而成的特性曲线DBC。根据该特性曲线DBC,对应于输入影像信号的各个像素的信号值X,控制(变更)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面板显示亮度DB。
若设为在根据图16B的特性曲线BLC(背光亮度BLO)控制背光亮度BL的情况下,面板显示亮度DB根据图16C的特性曲线DBC而被控制,则在使背光亮度BL按特性曲线BLC’那样变高的情况(使画面变明亮的情况)下,面板显示亮度DB的特性曲线DBC如特性曲线DBC’那样,按与背光亮度BL的增加比例相同的比例,向使面板显示亮度DB变高的方向变动。另一方面,在使背光亮度BL按特性曲线BLC”那样变低的情况(使画面变暗的情况)下,面板显示亮度DB的特性曲线DBC如特性曲线DBC”那样,按与背光亮度BL的减少比例相同的比例,向使面板显示亮度DB变低的方向变动。
此外,控制为在信号值X为最大值Xmax的时候面板显示亮度DB成为最大值DBmax,在将信号值X为最大值Xmax的时候的光透射率T的最大值Tmax设为百分之100(数值为1.0)的情况下,该最大值DBmax成为与背光亮度BLO相等。
另外,在下述说明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能够考虑为对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实施了校正(变更),该校正量根据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而变动。在前述说明中示出,根据背光亮度BL的值,表示背光亮度BL的特性曲线的符号BLC也变更,与其相应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特性曲线的符号DBC也变更。然而,由于背光亮度BL的特性曲线BLC的亮度BLO本身没有被限定为特定的值,因此在变更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的情况下,设为变更特性曲线BLC的亮度BLO的值,并设为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根据特性曲线BLC而被控制,面板显示亮度DB根据特性曲线DBC而被控制。
另一方面,前述那样在通常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中,在显示器面34由外部光的反射而产生外部光(映入像)的映入的情况下,观察者将作为显示在LCD面板22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面板显示亮度DB和在显示器面34上的外部光的反射亮度R在相互对应位置相加后的亮度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观察。
在这里,显示在LCD面板22上的显示图像(像面上)的各个点(各个像素)的位置,以显示该显示图像的各个像素的LCD面板22(图像显示面上)的各个点(各个像素)的位置作为对应位置而被建立对应,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位置和显示器面34(显示器20的表面上)的各个点的位置,以相对于显示器面34垂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彼此作为对应位置而被建立对应。此外,显示图像的各个像素的位置和显示器面34的各个点的位置,以与LCD面板22的相同位置具有对应位置关系的位置彼此作为对应位置而被建立对应。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表示这些各个面的对应位置处的亮度的情况下,存在作为与实际上不同面的位置(点、位置、像素等)处的亮度而记载的情况,由于根据附加给亮度的名称(面板显示亮度、反射亮度、合成显示亮度等)等清楚是在哪个面的亮度,因此作为与其相应的面的对应位置处的亮度。
另外,在以下中,将LCD面板22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和显示器面34中的反射亮度R在相互对应位置相加后的亮度作为称为“合成显示亮度”的亮度,与面板显示亮度DB进行区别。
图17A~图17C为表示通常显示中的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与合成显示亮度MDB的关系的图,图17A为表示在显示器面34上的外部光的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图17C为表示在显示器面34整体之中的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图17B为表示在反射亮度R成为在0~最大值Rmax之间的中间值Rmid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
如图17A所示那样在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合成显示亮度MDB根据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且按与图16C所示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特性曲线DBC相同的特性曲线MDBCmin而变化。此外,信号值X为最大值Xmax时的合成显示亮度MDB的最大值MDBmax也与图16C所示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相等。
与此相对如图17B或图17C所示那样,在反射亮度R不为0的点,成为使图17A的特性曲线MDBCmin(即,图16C的特性曲线DBC)的整体向变高反射亮度R量的方向变动后的特性曲线MDBCmid、MDBCmax,与反射亮度成为0的点比较,在各个信号值X的合成显示亮度MDB变高反射亮度R量。
即,若将特性曲线DBC作为对应于信号值X的函数DBC(X)而表示,且将合成显示亮度MDB的特性曲线作为对应于信号值X的函数MDBC(X)而表示,则下式(7)
合成显示亮度MDB=面板显示亮度DB+反射亮度R…(7)
成立,所以特性曲线MDBC(X)被由下式(8)表示。
MDBC(X)=DBC(X)+R…(8)
在该关系式(8)中,特性曲线MDBCmin、MDBCmid、MDBCmax分别表示特性曲线MDBC(X)的R设为R=0、R=Rmid、R=Rmax时的曲线。
因此,在通常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的情况下,观察者观察对应于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服从根据显示器面34的各个位置上的反射亮度R而不同的特性曲线MDBC(X)的合成显示亮度MDBC的显示图像。例如,设为在显示器面34如图18A所示那样,产生由反射亮度R为低亮度(例如0)的低亮度区域120和反射亮度R为高亮度(R>0)的高亮度区域122构成的反射亮度分布。
此时,若按照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特性曲线DBC(X),将如图18B所示那样的显示图像108在LCD面板22上显示,则如图18C所示那样的显示图像108被观察到。
由此,在反射亮度R的高亮度区域中发光亮度偏移,成为通常所说的黑浮(黑色失调)的图像。另一方面,在反射亮度R的低亮度区域(R=0)成为通常的灰度特性的图像。因此,即使本来为平坦的显示图像,外部光反射的区域会看起来明亮,被视觉辨认为反射不均(反射斑)。由此,显示图像的视觉辨认度会变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中,对于在通常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校正LCD面板22的面板显示亮度DB,以使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和合成显示亮度MDB的关系不论反射亮度R为多少都按照一定的特性曲线被控制。另外,将基于实施了该显示亮度校正处理的亮度显示控制的显示称为“校正显示”。
图19A~图19C为表示在进行校正显示的情况中,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和合成显示亮度MDB的关系的图,对应于图17A~图17C,图19A为表示在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图19B为表示在反射亮度R成为在0~最大值之间的中间值Rmid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图19C为表示在显示器面34整体之中的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
如这些图19A~19C所示那样,在校正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中,不论反射亮度R为多少,都设对应于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合成显示亮度MDB按照相同的特性曲线OMDBC被控制。为此,显示在LCD面板22上的显示图像的面板显示亮度DB(背光亮度BL×光透射率T)按后述那样进行校正。
由此,观察者观察在显示器20上显示的显示图像的情况下,也包含反射亮度R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灰度特性在画面整体被统一。因此,在通常显示中,如图18C那样被观察的显示图像在校正显示中,如图25A、25B那样成为抑制了反射不均的显示图像,实现了视觉辨认度的提高。
在图19A~19C的特性曲线OMDBC的例子中,将信号值X为最大值Xmax的时候的合成显示亮度MDB的最大值MDBmax作为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且特性曲线OMDBC的可变范围被设定为该最大值MDBmax和显示器面34整体之中的反射亮度R的最大值Rmax之间的范围。为此,成为相对于图19A~19C分别表示的在通常显示中的特性曲线MDBmin、MDBCmid、MDBCmax压缩了动态范围的曲线。另外,反射亮度R的最大值Rmax基于由图9的步骤S20推定的反射亮度分布而被求出,设为该反射亮度分布内的最大值。
在这里,像这样被设定的特性曲线OMDBC称为目标特性曲线OMDBC,该目标特性曲线OMDBC以对应于信号值X的函数OMDBC(X)表示,将按照目标特性曲线OMDBC(X)控制的合成显示亮度MDB特别称为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此外,将用于使合成显示亮度MDB按照该目标特性曲线OMDBC(X)被控制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特性曲线称为校正特性曲线CDBC,该校正特性曲线CDBC以对应于信号值X的函数CDBC(X)表示,将按照校正特性曲线CDBC(X)被控制的面板显示亮度DB特别称为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
此时,根据上式(7),对于任意的信号值X,下式(9)成立。
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反射亮度R…(9)
根据该式(9),下式(10)成立。
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反射亮度R…(10)
因此,下式(11)成立。
CDBC(X)=OMDBC(X)-R…(11)
根据该式(10)、(11),控制为按照目标特性曲线OMDBC(X)使合成显示亮度MDB成为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按成为从对应于显示图像的各个像素的信号值X求出的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中减去在各个像素的反射亮度R后得到的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的方式控制(校正)面板显示亮度DB即可,这表示像这样用于控制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X)设为从目标特性曲线OMDBC(X)中减去反射亮度R后的曲线即可。
图20A~20C为关于在校正显示中显示亮度控制的图,并表示了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和面板显示亮度DB的关系。对应图19A~图19C,图20A为表示在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图20B为表示在反射亮度R成为在0~最大值之间的中间值Rmid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图20C为表示在显示器面34整体之中的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
前述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X)作为反射亮度R不同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min、CDBCmid、CDBCmax而被表示在这些图中,在校正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按照与反射亮度R相应的这些校正特性曲线CDBCmin、CDBCmid、CDBCmax而被控制。
与图19A~图19C相比较可知,此外根据上式(11)也明确可知,特性曲线CDBCmin、CDBCmid、CDBCmax成为使目标特性曲线OMDBC向降低反射亮度R量的方向变动后的曲线。
此外,在图20A~20C中也将在图16A~16C中表示的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特性曲线DBC一并显示,校正特性曲线CDBCmin、CDBCmid、CDBCmax分别与通常显示中的特性曲线DBC的差分成为校正显示中的相对于通常显示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校正量。
示出将作为校正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作为相对于在图16C中表示的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校正量ΔDB(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校正量ΔDB)而算出时的算式。将在图16C表示的通常显示中的特性曲线DBC称为标准特性曲线,若将该标准特性曲线DBC与上式(8)中使用的同样地以对应于信号值X的函数DBC(X)来表示,且将按照标准特性曲线DBC(X)而被控制的面板显示亮度DB特别称作标准面板显示亮度NDB,则校正量ΔDB使用上式(10)由下式(12)求出。
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校正量ΔDB=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标准面板显示亮度NDB=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反射亮度R-标准面板显示亮度NDB=OMDBC(X)-R–DBC(X)…(12)
因此,在校正显示中,设定目标特性曲线OMDBC(X)后,将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校正量ΔDB基于在各个像素的信号值X以及反射亮度R由上式(12)算出,以对于标准面板显示亮度NDB进行了该校正量ΔDB量的校正(加法)而得到的面板显示亮度,对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显示亮度进行控制即可。
但是,像这样对于标准面板显示亮度NDB校正校正量ΔDB量并求出的面板显示亮度DB由于是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其自身的值,也可以并不是求出校正量ΔDB,而是使用上式(10)或上式(11)直接求出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按使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显示亮度成为该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的方式控制。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解释为对在通常显示中的标准面板显示亮度NDB进行了校正。
在这里,不能够进行使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为负的值这样的校正,不优选从上式(9)中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成为比反射亮度R小的值。
为此,优选将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目标特性曲线OMDBC(X))的最小值(可变范围的下限值)设为图19A~19C那样的反射亮度R的最大值Rmax或设为比其大的值。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标准面板显示亮度NDB)的最小值(标准特性曲线DBC的可变范围的下限值)不为0的情况下,优选设为将该最小值与反射亮度R的最大值Rmax相加后的值以上的值。
但是,在即使显示图像的低亮度侧的灰度特性差也不存在问题的情况等中,也可以使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的最小值缩小为小于反射亮度R的最大值Rmax等。
优选像这样的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目标特性曲线OMDBC(X))的最小值根据在显示器面34的反射亮度分布等的状况而变更。也能够使用户可以手动设定。
另一方面,为了将画面的明亮度保持为与通常显示同等的明亮度,优选使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目标特性曲线OMDBC(X))的最大值(可变范围的上限值)与通常显示中的标准面板显示亮度NDB的最大值DBmax一致,所以在图19A~19C的特性曲线的例子中已设为这样的值。但是,如后述那样优选该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的最大值根据在显示器面34的反射亮度分布等的状况而变更。
另外,若目标特性曲线OMDBC(X)不论反射亮度R为多少都为相同的特性曲线,则能够设定为任意的形态的特性曲线。
接下来,说明在校正显示中用于按照图20A~20C那样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X)(校正特性曲线ODBCmin、ODBCmid、ODBCmax)控制面板显示亮度DB,以使合成显示亮度MDB按照如图19A~19C那样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而被控制的具体实施方式。
与本实施方式不同,显示器20为有机EL(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器那样的自发光型的显示面板(二维的显示元件)时,不需要背光,能够通过使驱动像素电极的驱动电路的电压变化来控制显示面板的各个像素的显示亮度。因此,自发光型面板的情况下,基于各个像素的反射亮度R和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按照图20A~20C所示那样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X)控制各个像素的显示亮度即可。
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的LCD面板那样透射型的显示面板的情况下,按以下那样进行校正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
如前述那样,面板显示亮度DB由背光亮度BL和LCD面板22的光透射率T通过下式(13)表示。
面板显示亮度DB=背光亮度BL×光透射率T…(13)
因此,作为按面板显示亮度DB成为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的方式进行控制(校正)的方式,考虑对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和LCD面板22的光透射率T之中的任意一方或者两方进行控制的三种方式。
因此,将仅对背光亮度BL进行校正的显示亮度控制(显示亮度校正处理)作为第1校正方式,将仅对LCD面板22的光透射率T进行校正的显示亮度控制(显示亮度校正处理)作为第2校正方式,将对背光亮度BL和LCD面板22的光透射率T两方进行校正的显示亮度控制(显示亮度校正处理)作为第3校正方式,以下按顺序说明。
首先,关于第1校正方式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进行说明。第1校正方式为仅对背光亮度BL进行校正,以使面板显示亮度DB成为按照图20A~20C所示那样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X)(校正特性曲线ODBCmin、ODBCmid、ODBCmax)的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的方式,若将该背光亮度BL设为校正背光亮度CBL,则校正背光亮度CBL根据上式(10)、(13)由下式(14)求出。
校正背光亮度CBL=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光透射率T=(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反射亮度R)/光透射率T…(14)
在这里,将对应于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校正背光亮度CBL服从的特性曲线称作背光校正特性曲线,该背光校正特性曲线以对应于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的函数CBLC(X)表示,将图16A所示的在通常显示中的光透射率T的特性曲线TC称作光透射率标准特性曲线,设该光透射率标准特性曲线以对应于信号值X的函数TC(X)表示。此外,设与在上式(9)、(10)中使用的同样地将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服从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以函数OMDBC(X)表示,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服从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以函数CDBC(X)表示。此时,上式(14)由下式(16)表示。
CBLC(X)=CDBC(X)/TC(X)=(OMDBC(X)-R)/TC(X)…(15)
因此,设定目标特性曲线OMDBC(X)后,基于各个像素的信号值X以及反射亮度R,由上式(15)算出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校正背光亮度CBL,按使各个像素的背光亮度BL成为校正背光亮度CBL的方式控制即可。像这样的控制例如能够通过CPU80基于从照相机图像解析部72取得的反射亮度分布和能够从影像信号生成部40等取得的显示图像的各个像素的信号值X,将控制信号输出至背光控制信号生成部50来进行。
关于将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服从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X)按图19A~19C所示那样设定了的情况进行说明。与在上式(12)中使用了的同样地将图16C所示的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特性曲线DBC称作标准特性曲线DBC,若设该标准特性曲线DBC以对应于信号值X的函数DBC(X)表示,则目标特性曲线OMDBC(X)由下式(16)表示(参照图19A~19C)。
OMDBC(X)=DBC(X)·(MDBmax–Rmax)/MDBmax+Rmax…(16)
如前述,MDBmax与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标准特性曲线DBC(X)的最大值)DBmax相等,此外,若将在通常显示中的光透射率T的最大值Tmax设为百分之100(数值为1.0),则DBmax与图16B所示的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O相等(在这里按那样做)。Rmax表示反射亮度R的最大值。
此外,由上式(13),标准特性曲线DBC(X)成为对光透射率标准特性曲线TC(X)乘以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O后的曲线。因此,上式(16)由下式(17)表示。
OMDBC(X)=BLO·TC(X)·(BLO–Rmax)/BLO+Rmax=TC(X)·(BLO-Rmax)+Rmax…(17)
若上式(17)带入上式(15),则得到下式(18)。
CBLC(X)=BLO–Rmax+(Rmax–R)/TC(X)…(18)
图21A~21C为表示按照上式(18),由第1校正方式进行校正显示的情况中的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和背光亮度BL(校正背光亮度CBL)的关系的图。对应于图20A~图20C,图21A为表示在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图21B为表示在反射亮度R成为在0~最大值之间的中间值Rmid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图21C为表示在显示器面34整体之中的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
此外,在图21A~21C中,与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相关的特性曲线BLC(表示一定的背光亮度BLO的直线)、与图20A~20C所示的在通常标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L相关的标准特性曲线DBC(相当于光透射率标准特性曲线TC)、以及与在校正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相关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X)(CDBCmin、CDBCmid、CDBCmax)都对应亮度等级来表示。
在图21A~21C中,前述的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X)作为反射亮度R不同的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in、CBLCmid、CBLCmax而被表示。在根据第1校正方式的校正显示中,对应于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按照这些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in、CBLCmid、CBLCmax,控制背光亮度BL。
各个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in、CBLCmid、CBLCmax,表示用于使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标准特性曲线DBC与在校正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min、CDBCmid、CDBCmax一致的背光亮度BL。
根据图21C与上式(18)明确示出:在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ax向与在通常显示中的特性曲线BLC相比降低亮度Rmax量的方向变动,不论信号值X为多少,背光亮度BL都被保持为背光亮度(BLO-Rmax)。
由此,像图20A~20C那样设定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意味着:在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无论信号值X为多少,都使背光亮度BL下降为背光亮度(BLO-Rmax),将假设为对应于信号值X按照在通常显示中的光透射率标准特性曲线TC(X)控制光透射率T的情况下合成显示亮度MDB所服从的特性曲线作为目标特性曲线而设定。
在反射亮度R不为最大值Rmax的点,如图21A、21B的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in、CBLCmid那样,信号值X为最大值Xmax时,背光亮度BL被设定为与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O相比降低了与反射亮度R相同的亮度量的背光亮度BL。另外,示出信号值X变得越小则背光亮度BL变得越大的趋势。
根据上式(18),信号值X为最小值Xmin时光透射率T(光透射率标准特性曲线TC(X))成为0那样的情况下,背光亮度BT会发散,实际上光透射率T不能成为0,此外,由于在信号值X低的区域像素很暗,即使面板显示亮度DB产生与校正特性曲线CDBCmin、CDBCmid的差异,也不会对显示图像产生大的差异,因此能够以对背光亮度BT设置上限等,避免背光亮度BT的发散。
接下来关于第2校正方式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进行说明。第2校正方式为仅对光透射率T进行校正,以使面板显示亮度DB成为服从图20A~20C所示那样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X)(校正特性曲线ODBCmin、ODBCmid、ODBCmax)的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的情况,若设该光透射率T为所谓校正光透射率CT,则校正光透射率CT根据上式(10)、(13)由下式(19)求出。
校正光透射率CT=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背光亮度BL=(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反射亮度R)/背光亮度BL…(19)
在这里,将对应于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校正光透射率CT服从的特性曲线称作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该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以对应于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的函数CTC(X)表示,将图16B所示的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的特性曲线BLC称作背光标准特性曲线,该背光标准特性曲线以对应于信号值X的函数BLC(X)表示。此外,与在上式(9)、(10)中使用的同样地将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服从的目标特性曲线以函数OMDBC(X)表示,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服从的校正特性曲线以函数CDBC(X)表示。此时,上式(19)由下式(20)表示。
CTC(X)=CDBC(X)/BLC(X)=(OMDBC(X)-R)/BLC(X)…(20)
因此,设定目标特性曲线OMDBC(X)后,基于在各个像素的信号值X以及反射亮度R,由上式(20)算出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校正光透射率CT,按使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T成为校正光透射率CT的方式控制即可。
关于将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服从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X)按图19A~19C所示那样设定后的情况进行说明。与在上式(12)中使用的同样地将图16C所示的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特性曲线DBC称作标准特性曲线,将该标准特性曲线DBC以对应于信号值X的函数DBC(X)表示。此外,将图16A所示的在通常显示中的光透射率T的特性曲线TC称作光透射率标准特性曲线,将该光透射率标准特性曲线以对应于信号值X的函数TC(X)表示,与上式(17)同样地作为表示目标特性曲线OMDBC(X)的函数,带入上式(20)从而得到下式(21)。另外,上式(20)的BLC(X)也与上式(17)同样地设为BLC(X)=BLO。
CTC(X)=(TC(X)·(BLO–Rmax)+Rmax–R)/BLO=TC(X)·(BLO–Rmax)/BLO+(Rmax–R)/BLO…(21)
图22A~22C为表示按照上式(21),由第2校正方式进行校正显示情况中的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与光透射率T(校正光透射率CT)的关系的图,对应于图20A~图20C,图22A为表示在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图22B为表示在反射亮度R成为在0~最大值之间的中间值Rmid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图22C为表示在显示器面34整体之中的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像素)的关系的图。另外,图22A~22C也表示控制在通常显示中的光透射率T的光透射率标准特性曲线TC。
在图22A~22C中,将前述的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X)作为反射亮度R不同的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in、CTCmid、CTCmax而表示。在根据第2校正方式的校正显示中,对应于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按照这些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in、CTCmid、CTCmax,控制光透射率T。各个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in、CTCmid、CTCmax表示用于使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标准特性曲线DBC与在校正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min、CDBCmid、CDBCmax一致的光透射率T。
根据图22A~22C与上式(21)明确可知,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X)无论反射亮度R为多少,都成为对光透射率标准特性曲线TC(X)将光透射率T伸缩(压缩)(BLO–Rmax)/BLO倍后的曲线,作为整体成为使光透射率T从1.0向降低与反射亮度R相应的值(Rmax–R)/BLO量的方向变动后的值。此外,根据上式(20)明确可知,也相当于将图20A~20C所示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X)(CDBCmin、CDBCmid、CDBCmax)除以背光亮度BLO而得到的曲线。
另外,在第2校正方式中,由于没有必要按每像素对背光亮度BL进行控制,即使是作为背光单元不能够像本实施方式那样按每像素(每区域)对背光亮度进行个别控制的情况也可以。
另外,像第2实施方式那样,主要是通过光透射率T进行校正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光透射率T的可变范围(动态范围)加以限制(例如,8bit:255灰度的面板之中,只使用6bit:64灰度),确保可校正的范围。
接下来关于第3校正方式的显示亮度校正处理进行说明。第3校正方式为对背光亮度BL和光透射率T两方进行校正,以使面板显示亮度DB成为服从校正特性曲线CDBC的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的方式,若将该校正的背光亮度BL称作校正背光亮度CBL,校正的光透射率T称作校正光透射率CT,则从上式(10)、(13)推导出下式(22)。
校正背光亮度CBL×校正光透射率CT=校正面板显示亮度CDB=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反射亮度R…(22)
这种情况下,校正背光亮度CBL和校正光透射率CT不被规定为一种意义,至少它们相乘后的面板显示亮度DB只要满足上式(22),就能够自由地变更。即,按校正背光亮度CBL×校正光透射率CT按照图20A~20C所示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X)(CDBCmin、CDBCmid、CDBCmax)被控制的方式分别控制校正背光亮度CBL和校正光透射率CT即可。
例如,考虑以下形态等:对分别与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和光透射率T对应的第1校正方式中的背光亮度BL的校正量和第2校正方式中的光透射率的校正量进行调整,兼用第1校正方式和第2校正方式的形态;根据在各个像素的反射亮度R将针对各个像素适用的校正方式设为与第1校正方式和第2校正方式不同的另外的校正方式的形态;根据信号值X将适用的校正方式设为与第1校正方式和第2校正方式不同的另外的校正方式的形态。进一步也考虑将这些形态进行组合,哪一种形态都可以。
在这里,作为第3校正方式,关于对于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像素适用第1校正方式,且对于反射亮度R成为最小值0的像素适用第2校正方式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23A、23B为表示在第3校正方式中的显示亮度控制(显示亮度校正处理)的图,图23A为表示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和背光亮度BL(校正背光亮度CBL)的关系的图,图23B为表示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和光透射率T(校正光透射率CT)的关系的图。
图23A、图23B表示如下情况下的特性曲线:与前述第1校正方式或第2校正方式同样地,对于图16A~16C所示在通常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像图20A~20C那样无论反射亮度R为多少,都按照作为相同的特性曲线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对合成显示亮度MDB进行控制。
图23A表示如下所述的校正特性曲线:对应于图20A~20C,关于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像素)的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in、关于反射亮度R成为在0~最大值之间的中间值Rmid的点(像素)的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id、以及关于显示器面34整体之中的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像素)的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ax。
图23B同样地表示如下所述的校正特性曲线:关于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像素)的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in、关于反射亮度R成为在0~最大值之间的中间值Rmid的点(像素)的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id、以及关于显示器面34整体之中的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像素)的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ax。
由此,在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如图23A所示那样对应于信号值X,背光亮度BL按照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in而被控制,无论信号值X为多少,都与通常显示的情况同样地背光亮度BL被保持为一定亮度BLO。
因此,在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成为进行与第2校正方式相同的显示亮度控制,如图23B所示那样,按照与图22A所示的第2校正方式一致的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in控制光透射率T。由此,按照图20A所示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min控制面板显示亮度DB,按照图19A所示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控制合成显示亮度MDB。
此外,在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如图23A所示那样对应于信号值X,背光亮度BL按照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ax而被控制,无论信号值X为多少,背光亮度BL都被降低且被保持为一定的背光亮度(BLO-Rmax)。
因此,在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成为进行与第1校正方式相同的显示亮度控制,如图23B所示那样,按照与图16C所示的在通常显示中的特性曲线TC一致的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ax控制光透射率T。由此,按照图20C所示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max控制面板显示亮度DB,按照图19C所示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控制合成显示亮度MDB。
另一方面,在反射亮度R成为中间值Rmid的点,如图23A所示那样对应于信号值X,背光亮度BL按照背光校正特性曲线CBLCmid而被控制,无论信号值X为多少,背光亮度BL都被保持为一定的背光亮度(BLO-Rmid)。与此相对,光透射率T如图23B所示那样按照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id而被控制。
该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id对应于信号值X的最大值Xmax,与其他的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in、CTCmax同样地,成为光透射率T的最大值1.0,对应于信号值X的最小值Xmin,取(Rmax–Rmid)/BLO的值。由此,按照图20B所示的校正特性曲线CDBCmid控制面板显示亮度DB,按照图19B所示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控制合成显示亮度MDB。
像这样的在反射亮度R成为中间值Rmid点的控制与第1校正方式以及第2校正方式中的任意一个都不同,设为使背光亮度BL降低与反射亮度R相当的量,并通过光透射率校正特性曲线CTCmid的曲线形状使得与校正特性曲线CDBCmid一致。
根据该第3校正方式,由于使背光亮度BL降低,有节省功率的效果,此外,由于不论信号值X为多少都使背光亮度保持为一定亮度即可,作为控制很简洁。基于该第3校正方式的校正显示能够称为“节省功率模式”。
接下来,关于用于在前述校正显示中进一步提高视觉辨认度的处理进行说明。
在图19A~19C所示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的例子中,表示了使信号值X为最大值Xmax时的最大值MDBmax与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一致的情况,但最大值MDBmax比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小或大都可以。
图24A、24B表示了使图19A~19C所示的目标特性曲线OMDBC(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的最大值MDBmax大于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的情况,图24A表示在反射亮度R成为0的点(像素)的关系,图24B表示在显示器面34整体之中的反射亮度R成为最大值Rmax的点(像素)的关系,省略在反射亮度R成为在0~最大值之间的中间值Rmid的点(像素)的关系。
相对于如图19A~19C那样设定了目标特性曲线OMDBC的情况,如图24A、24B那样设定目标特性曲线OMDBC的情况虽意味着提高在校正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但假设提高了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O来与图19A~19C同样地设定目标特性曲线OMDBC,与在使用了前述的任意的校正方式的校正显示中的显示亮度控制一致。因此,关于该情况下的控制不需要详细的说明。使目标特性曲线OMDBC的最大值MDBmax小于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的情况也为同样的情况。
另外,像这样假设变更了在通常显示中的背光亮度BLO而进行适用了第2校正方式(仅对光透射率T进行校正的方式)的显示亮度控制的情况中,实际上对于通常显示,由于背光亮度BL也变更了,因此该情况的显示亮度控制也可以说是符合第3校正方式而不是符合第2校正方式,但由于背光亮度BL不是根据反射亮度R或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而进行变更,设其为符合第2校正方式的显示亮度控制是适当的。
使目标特性曲线OMDBC的最大值MDBmax小于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的情况下(使目标特性曲线OMDBC的最大值MDBmax越小),节省功率的效果越增加。
另一方面,如图24A、24B那样使目标特性曲线OMDBC的最大值MDBmax大于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的情况下,会成为观察图25B所示的显示图像的情况,与如图19A~19C那样使目标特性曲线OMDBC的最大值MDBmax与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一致的情况下观察的图25A相比较,能够改善对比度,能够提高视觉辨认度。
在这里,无论是在第1校正方式~第3校正方式的任意一个的校正显示的情况中,还是在对于自发光型的显示面板的校正显示的情况中,都优选用户能够恰当地根据状况通过规定的选择单元(使用了触摸面板36的输入操作等)对实现节省功率化的“节省功率模式”和优先提高视觉辨认度“提高视觉辨认度模式”进行选择。
在选择了“节省功率模式”的情况下,如图19A~19C那样,优选将目标特性曲线OMDBC的最大值MDBmax设定为: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以下的值,即,将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最大值MDBmax)设定为通常显示(不进行校正的情况)中的显示图像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最大值DBmax)以下的值。
另一方面,在选择了“提高视觉辨认度模式”的情况下,优选将目标特性曲线OMDBC的最大值MDBmax设定为:在通常显示中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最大值DBmax以下的值,即,将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最大值MDBmax)设定为大于通常显示(不进行校正的情况)中的显示图像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最大值DBmax)的值。特别是,若将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最大值MDBmax)设定为以下值:将反射亮度分布中最大亮度(反射亮度R的最大值Rmax)和通常显示(不进行校正的情况)中的显示图像的面板显示亮度DB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最大值DBmax)相加后的合成显示亮度以上的值,则能够在与通常显示中的显示亮度的动态范围同等以上的动态范围中进行图像显示,因此是优选的。
在这些各个模式中被设定的目标合成显示亮度OMDB的最大值DBmax,既可以是按照事先决定的算法的值,也可以作为用户能够任意设定、变更的值。也可以不进行模式的选择,而是能够由用户对该值本身任意地设定、变更。进一步,既可以在整体上反射亮度R低的情况则为“节省功率模式”,反射亮度R高的情况则为“提高视觉辨认度模式”,像这样根据反射亮度分布的状态等自动地切换为任一个模式,也可以根据反射亮度分布的状态等自动地切换最大值DBmax。
以上的校正显示的显示亮度控制(显示亮度校正处理)例如在图5中,由CPU80取得在显示器面34的反射亮度分布的信息,基于该反射亮度分布的信息设定目标特性曲线OMDBC(参照图19A~19C)。然后,在校正背光亮度BL的情况下,CPU80根据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反射亮度R和输入影像信号的信号值X以及目标特性曲线OMDBC,求出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背光亮度BL,并按照该背光亮度BL向背光控制信号生成部50输出控制信号,进而控制背光亮度。
在校正LCD面板22的光透射率T的情况下,能够同样地算出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T,并将该信息输出至影像信号生成部40,将按照该信息的影像信号从影像信号生成部40输出至LCD驱动电路42,从而控制LCD面板22的各个像素的光透射率T。但是,也能够将中间性的信息输出至影像信号生成部40,在影像信号生成部40中进行校正。例如,也可以将在校正显示中用于控制光透射率T的特性曲线CTC(X)按图20A~20C那样生成,并将该特性曲线CTC(X)提供至影像信号生成部40。此时,也同时提供各个像素的反射亮度R的信息,对应于各个像素,进行服从与反射亮度R相应的特性曲线的校正。
此外,像这样的显示亮度控制(显示亮度校正处理)也可以不在CPU80进行,而是在其他处理部进行。
此外,虽然根据反射亮度R进行服从不同的特性曲线的控制,但是也可以把反射亮度R划分为几个等级范围,根据每个等级范围的特性曲线进行控制。
以上,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关于对移动终端适用了涉及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能够适用于组装在任意的设备中的显示装置。例如,在台式个人计算机或电视机等的通常不会携带的设备上使用的显示装置中也能够有效地适用。
标号说明
10…移动终端、20…显示器、22…LCD面板、24…背光单元、26…白色LED、34…显示器面、36…触摸面板、40…影像信号生成部、42…LCD驱动电路、50…背光控制信号生成部、52…LED驱动器、60…照相机(camera,摄像机)、72…照相机图像解析部、80…CPU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二维的显示元件,显示由观察者观察的显示图像;
拍摄单元,对上述显示元件的显示显示图像的一侧进行拍摄;
面部图像检测单元,从由上述拍摄单元拍摄到的拍摄图像中检测上述观察者的面部图像;
反射亮度推定单元,基于由上述面部图像检测单元检测的上述观察者的面部图像在上述拍摄图像内的位置、以及上述拍摄图像的亮度信息,推定表示由上述观察者视觉辨认的上述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各点处的外部光的反射亮度的反射亮度分布;以及
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基于由上述反射亮度推定单元推定的上述反射亮度分布,对显示在上述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进行校正,以降低上述反射亮度的不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元件具备透射型的液晶面板和配置在该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单元;
上述背光单元具备按二维排列且能够个别控制亮度的多个发光元件;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基于由上述反射亮度推定单元推定的反射亮度分布,变更上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的发光亮度,从而对显示在上述液晶面板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进行校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元件具备透射型的液晶面板和配置在该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单元;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基于由上述反射亮度推定单元推定的反射亮度分布,校正上述液晶面板的各点处的光透射率,从而校正上述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元件具备透射型的液晶面板和配置在该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单元;
上述背光单元具备按二维排列且能够个别控制亮度的多个发光元件;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基于由上述反射亮度推定单元推定的反射亮度分布,变更上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的发光亮度,并且基于由上述反射亮度推定单元推定的反射亮度分布,校正上述液晶面板的各点处的光透射率,从而校正上述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在由上述面部图像检测单元没有检测出上述观察者的面部图像的情况下,不实施上述校正。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拍摄单元至少以适当曝光和低于该适当曝光的曝光进行拍摄,
上述面部图像检测单元使用由上述拍摄单元以上述适当曝光拍摄的拍摄图像,检测上述观察者的面部图像;
上述反射亮度推定单元使用由上述拍摄单元以低于上述适当曝光的曝光拍摄的拍摄图像,推定上述反射亮度分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校正对应于作为显示在上述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由影像信号提供的输入图像而显示在上述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使得将相互对应点处的显示在上述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和上述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反射亮度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成为对应于上述影像信号的信号值预定的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变更上述背光单元的上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的发光亮度,使得将相互对应点处的、对应于作为显示在上述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由影像信号提供的输入图像而显示在上述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和上述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反射亮度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成为对应于上述影像信号的信号值预定的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校正与作为显示在上述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而由影像信号提供的输入图像的亮度对应的上述液晶面板的各点的光透射率,使得将相互对应点处的对应于上述输入图像而显示在上述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和上述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反射亮度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成为对应于上述影像信号的信号值预定的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变更上述背光单元的上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各自的发光亮度,并且校正与作为显示在上述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而由影像信号提供的输入图像的亮度对应的上述液晶面板的各点的光透射率,使得将相互对应点处的对应于上述输入图像而显示在上述显示元件上的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和上述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反射亮度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成为对应于上述影像信号的信号值预定的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
11.如权利要求7至10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将上述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下限值设为上述反射亮度分布中的最大亮度以上的值。
12.如权利要求7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在节省功率模式的情况下,将上述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设为:不进行上述校正的情况下的上述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以下的值。
13.如权利要求7至12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在提高视觉辨认度模式的情况下,将上述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设为:将上述反射亮度分布中的最大亮度和不进行上述校正的情况下的上述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相加而得到的合成显示亮度以上的值。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根据上述反射亮度分布的状态,变更上述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下限值。
15.如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亮度校正单元根据上述反射亮度分布的状态,变更上述目标的合成显示亮度的可变范围的上限值。
16.如权利要求1至15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反射亮度推定单元在由上述拍摄单元拍摄的拍摄图像中,使用事先指定的对称点,以相对于由上述面部图像检测单元检测出的上述观察者的面部图像的位置成为点对称的位置作为基准,提取与上述显示元件的表面的大小以及形状对应的范围的图像,基于提取出的该范围内的图像的亮度信息推定上述反射亮度分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80245 | 2012-08-15 | ||
JP2012-180245 | 2012-08-15 | ||
PCT/JP2013/070726 WO2014027569A1 (ja) | 2012-08-15 | 2013-07-31 | 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84113A true CN104584113A (zh) | 2015-04-29 |
CN104584113B CN104584113B (zh) | 2017-03-08 |
Family
ID=50685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43066.2A Active CN104584113B (zh) | 2012-08-15 | 2013-07-31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89900B2 (zh) |
JP (1) | JP5777820B2 (zh) |
CN (1) | CN104584113B (zh) |
WO (1) | WO2014027569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51421A (zh) * | 2015-07-31 | 2018-03-27 | 索尼公司 | 视频信号处理装置、视频信号处理方法和显示装置 |
CN109326246A (zh) * | 2018-11-29 | 2019-02-12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显示装置的方法及系统 |
CN109906476A (zh) * | 2016-11-02 | 2019-06-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带有显示器的电子设备和操作这种设备的方法 |
CN112513967A (zh) * | 2020-07-07 | 2021-03-16 | 北京凯视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控制装置及其确定像素点亮度的方法 |
CN113643651A (zh) * | 2021-07-13 | 2021-11-12 |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增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4167639A (zh) * | 2020-09-11 | 2022-03-11 |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484242B1 (ko) * | 2013-12-19 | 2015-01-16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자동차의 디스플레이 제어장치 및 제어방법 |
US10636384B2 (en) | 2014-04-04 | 2020-04-28 | Sony Corporatio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
JP6432159B2 (ja) * | 2014-05-22 | 2018-12-05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情報表示装置、情報表示方法、および情報表示プログラム |
WO2017085786A1 (ja) * | 2015-11-17 | 2017-05-26 | Eizo株式会社 | 画像変換方法及び装置 |
KR102485167B1 (ko) * | 2016-05-09 | 2023-01-0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휘도 보정 방법 |
JP2017227794A (ja) * | 2016-06-23 | 2017-12-28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動作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EP3559900B8 (en) * | 2016-12-20 | 2021-09-22 | Faurecia Irystec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ensation of reflection on a display device |
EP3401899B1 (en) | 2017-05-11 | 2021-09-08 | ams International AG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display parameter of a mobile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CN111613146B (zh) * | 2020-06-23 | 2022-07-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显示模组的驱动方法 |
JP2022177629A (ja) * | 2021-05-18 | 2022-12-0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表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車載用表示システム |
CN114220381B (zh) * | 2022-02-22 | 2022-05-13 | 深圳灏鹏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亮度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54661A (en) * | 1997-09-30 | 1998-12-2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btracting reflection images from a display screen |
US20030122810A1 (en) * | 2001-12-31 | 2003-07-03 | Tsirkel Aaron M.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djust the brightness of a display screen |
US20040070565A1 (en) * | 2001-12-05 | 2004-04-15 | Nayar Shree K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images |
CN1779508A (zh) * | 2004-11-26 | 2006-05-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显示控制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66270B1 (en) * | 1998-05-29 | 2002-04-02 | Silicon Graphics, Inc. | Multiple light source color balancing system within a liquid crystal flat panel display |
JP4348409B2 (ja) * | 2001-02-27 | 2009-10-21 | ドルビー ラボラトリーズ ライセンシング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高ダイナミック・レンジ表示装置 |
JP3870109B2 (ja) * | 2002-03-08 | 2007-01-17 |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及び画像表示プログラム |
JP2004363680A (ja) * | 2003-06-02 | 2004-12-24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表示装置及び方法 |
US7505054B2 (en) * | 2004-05-12 | 2009-03-1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Display resolu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
JP2005346012A (ja) * | 2004-06-07 | 2005-12-1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表示装置、表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4575207B2 (ja) * | 2005-03-30 | 2010-11-0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視角依存性のある表示装置のための高画質再生装置 |
US8218080B2 (en) * | 2005-12-05 | 2012-07-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Personal settings, parental control, and energy saving control of television with digital video camera |
TW200729141A (en) * | 2006-01-20 | 2007-08-01 | Asustek Comp Inc | Display device capable of compensating luminance of environments |
JP2007292810A (ja) | 2006-04-20 | 2007-11-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表示装置 |
US20070247717A1 (en) | 2006-04-20 | 2007-10-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Display apparatus |
KR100799869B1 (ko) * | 2006-06-29 | 2008-01-3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Led를 구비한 lcd 백라이트 구동 시스템 |
JP2009031337A (ja) * | 2007-07-24 | 2009-02-12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映像表示装置 |
DK2240924T3 (en) * | 2008-01-09 | 2016-07-04 | Dolby Laboratories Licensing Corp | REDUCING LCD flicker |
US20120044224A1 (en) | 2009-05-19 | 2012-02-2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2011048198A (ja) * | 2009-08-27 | 2011-03-10 | Sharp Corp | 表示装置 |
US20130100097A1 (en) * | 2011-10-21 | 2013-04-25 |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ghting of a display based on ambient lighting conditions |
JP2013113940A (ja) * | 2011-11-25 | 2013-06-10 | Sharp Corp |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2013
- 2013-07-31 CN CN201380043066.2A patent/CN104584113B/zh active Active
- 2013-07-31 JP JP2014530514A patent/JP577782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7-31 WO PCT/JP2013/070726 patent/WO201402756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
- 2015-02-09 US US14/617,501 patent/US948990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54661A (en) * | 1997-09-30 | 1998-12-2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btracting reflection images from a display screen |
US20040070565A1 (en) * | 2001-12-05 | 2004-04-15 | Nayar Shree K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images |
US20030122810A1 (en) * | 2001-12-31 | 2003-07-03 | Tsirkel Aaron M.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djust the brightness of a display screen |
CN1779508A (zh) * | 2004-11-26 | 2006-05-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显示控制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51421A (zh) * | 2015-07-31 | 2018-03-27 | 索尼公司 | 视频信号处理装置、视频信号处理方法和显示装置 |
US10777148B2 (en) | 2015-07-31 | 2020-09-15 | Sony Corporation | Image signal luminance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US11263984B2 (en) | 2015-07-31 | 2022-03-01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Image signal luminance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CN109906476A (zh) * | 2016-11-02 | 2019-06-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带有显示器的电子设备和操作这种设备的方法 |
CN109326246A (zh) * | 2018-11-29 | 2019-02-12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显示装置的方法及系统 |
CN112513967A (zh) * | 2020-07-07 | 2021-03-16 | 北京凯视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控制装置及其确定像素点亮度的方法 |
CN112513967B (zh) * | 2020-07-07 | 2021-08-10 | 北京凯视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控制装置及其确定像素点亮度的方法 |
CN114167639A (zh) * | 2020-09-11 | 2022-03-11 |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控制方法 |
CN114167639B (zh) * | 2020-09-11 | 2024-02-27 |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控制方法 |
CN113643651A (zh) * | 2021-07-13 | 2021-11-12 |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增强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154919A1 (en) | 2015-06-04 |
CN104584113B (zh) | 2017-03-08 |
JP5777820B2 (ja) | 2015-09-09 |
JPWO2014027569A1 (ja) | 2016-07-25 |
US9489900B2 (en) | 2016-11-08 |
WO2014027569A1 (ja) | 2014-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84113A (zh) | 显示装置 | |
KR101787856B1 (ko) | 투명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 |
TWI423198B (zh) | 依據環境光之亮度調整畫面灰階度的顯示裝置及方法 | |
US11222564B2 (en) | Display panel,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device thereof | |
US10643549B1 (en) | Display with adjustable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 |
KR20200052246A (ko) | 단말기 스크린, 스크린 구조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장치와 단말기 | |
US12200348B2 (en) | Under-display camera systems and methods | |
US10964275B2 (en) | Displays with adjustable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and adaptive processing | |
US9324283B2 (en) |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of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KR102208322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 |
KR102142624B1 (ko) | 표시장치 | |
JP5275956B2 (ja) | 情報入力装置、情報入力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電子機器 | |
JP2007102154A (ja) | 平面表示装置 | |
CN105009195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US10571744B1 (en) | Displays with adjustable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s and power consumption compensation | |
US20150091792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16918340A (zh) | 屏下相机系统和方法 | |
JP2007226045A (ja) |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座標入力方法 | |
US20210029347A1 (en) | Test image measur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uminance correcting method | |
US20240282257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which may improve performance of sensor module | |
CN119252188A (zh) | 显示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22135034A1 (zh) | 帧频切换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084856A (zh) | 标定图像的亮度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Kim et al. | Auto-brightness control technology depending on user’s pupil area | |
WO2024129131A1 (en) | Image noise reduction based on human vision percep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