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417C - 物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417C CN1044417C CN93109945A CN93109945A CN1044417C CN 1044417 C CN1044417 C CN 1044417C CN 93109945 A CN93109945 A CN 93109945A CN 93109945 A CN93109945 A CN 93109945A CN 1044417 C CN1044417 C CN 104441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bolster
- york piece
- integrally formed
- mod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09 Tef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62 Tef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74 biops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08 accum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07 loc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2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ptical heads, e.g.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物镜驱动装置,其物镜保持体上安装有驱动用线圈,相对支承轴可转动且可作轴向移动地设置,其轭板设有与上述驱动用线圈对置的驱动用磁铁,本发明通过模型一体成形,使上述支承轴与轭板相连接,或通过模型一体成形形成上述支承轴,可获得加工方便,支承轴的垂直度极好,物镜光轴精度高的物镜驱动装置。又通过使半径方向倾角调整螺钉和光轨方向倾角调整螺钉分别穿过较大的孔或光轨方向较长的长孔后螺入驱动装置,更可提高精度。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光检波等所用的物镜驱动装置。
光检波在以光盘为记录载体的光盘装置中,用于向光盘写入信息信号或从中读取信息信号。
在光检波中,必须使激光正确地聚光于上述光盘的信息位。
因此使用了物镜驱动装置,针对上述光盘的振摆和摇动,驱动物镜在其光轴方向作移动。
作为光检波等所用的物镜驱动装置,有一种例子结构如下:物镜保持体相对支承轴可转动且可作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支承轴上,物镜保持体上安装有聚焦驱动用线圈和跟踪驱动用线圈,聚焦驱动用磁铁和跟踪驱动用磁铁安装在轭架上,并使它们与上述聚焦驱动用线圈和跟踪驱动用线圈分别相对而置。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专利公开平1-307029号公报记载的便是其中一例。
图22示出上述传统的物镜驱动装置的重要部分。图22中,冲压成形的第1轭架91和第2轭架93垂叠起来通过粘接等予以固定,支承轴90通过压入等方法插入固定在第1轭架91的中心孔98内。支承轴90上设有可转动且可作轴向移动的物镜保持体97。物镜保持体97上成一体地设有未图示的物镜,并成一体地安装有驱动用线圈96。驱动用线圈96与固定于第1轭架91内周面的驱动用磁铁95的内周面对置但留有适当的间隙。驱动用线圈96由聚焦驱动用线圈和跟踪驱动用线圈组成,驱动用磁铁95由聚焦驱动用磁铁和跟踪驱动用磁铁组成。通过向聚焦驱动用线圈进行通电控制,可使物镜保持体97和物镜一起在支承轴90方向移动,进行聚焦控制,通过向跟踪驱动用线圈进行通电控制,可使物镜与物镜支承体97一起绕支承轴90转动,进行跟踪控制。
根据上述传统的物镜驱动装置,支承轴90是通过压入等方法固定在冲压成形的第1轭架91的中心孔98内的,所以,冲压成形时第1轭架91的中心孔98的垂直度的偏移,以及支承轴90压入时的垂直度的偏移等累积起来后,支承轴90的倾斜就很大,影响组装后的性能。此外,还存在组装工序多,组装所需时间长等困难。
此外,为了使物镜保持体97能顺畅地在支承轴90方向移动(滑动)以及绕支承轴90转动,一般在支承轴90的表面涂有树脂(例如特氟隆)等。但是,若要将支承轴90通过压入来固定于第1轭架91的中心孔98内,如图21所示,支承轴90压入第1轭架91内的压入部94就必须做到不涂树脂,为此,需要先将压入第1轭架91内的压入部94遮蔽好后再进行涂覆,使支承轴90仅在物镜保持部97移动的部分涂覆上树脂。因此涂覆工序烦杂,而且,将涂覆后的支承轴90压入第1轭架91内时,容易损伤涂覆面。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传统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镜驱动装置,该装置的可转动又可移动地支承物镜保持体用的支承轴的垂直度极好,组装工序简单,且组装时不易损伤支承轴表面的树脂涂层。
本发明提供的第1种物镜驱动装置,其保持物镜的物镜保持体上装有驱动用线圈,该物镜保持体相对支承轴可转动且可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支承轴上,设有驱动用磁铁的第1轭架开设有固定所述支承轴用的中心孔,并使该驱动用磁铁与上述驱动用线圈对置,并且,上述第1轭架的中心孔具有直径大于上述支承轴直径的内径;上述支承轴与上述第1轭架的连接部分设有由模型一体成形时充填在上述第1轭架的中心孔内的树脂形成的、固定支承轴用的基部;上述支承轴在上述模型一体成形之前制成,并通过上述基部与上述第1轭架相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第2种物镜驱动装置,其保持物镜的物镜保持体上安装有驱动用线圈,该物镜保持体相对支承轴可转动且可作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支承轴上,设有驱动用磁铁的第1轭架开设有固定所述支承轴用的中心孔,并使该驱动用磁铁与上述驱动用线圈对置,并且,上述支承轴与上述第1轭架的连接部分设有由模型一体成形时充填在上述第1轭架的中心孔内的树脂形成的、固定支承轴用的基部;所述支承轴本身在上述模型一体成形时与上述基部一起一体形成,并通过上述基部与上述第1轭架相连接。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物镜驱动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在于,上述驱动用磁铁相对第1轭架的定位部通过模型一体成形而形成。
本发明提供的物镜驱动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还在于,上述基部形成有支承轴倾角调整用的调整面。
本发明提供的物镜驱动装置,其进一步的特点还在于,还设有夹着驱动用线圈与第1轭架对置的第2轭架,上述支承轴、第1轭架和第2轭架通过模型一体成形而相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物镜驱动装置,因为其支承轴与第一轭架的连接部分设有由模型一体成形时充填在上述第一轭架的中心孔内的树脂形成的、固定支承轴用的基部,即,通过该模型一体成形时形成的基部,支承轴与第一轭架相连接并被固定,所以,只要模型一体成形时所使用的金属模高精度高,制成的可转动又可移动地支承物镜保持体用的支承轴的垂直度就会极好,就能使组装后的物镜驱动装置有良好的性能。又因为采用模型一体成形工艺,故组装工序简单易行,且组装时不易损伤预先制成的支承轴表面的树脂涂层。
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因为驱动用磁铁相对第1轭架的定位部通过模型一体成形而形成,所以,驱动用磁铁定位方便;又因为基部形成有支承轴倾角调整用的调整面,所以,整体的倾角调整方便;还因为与第1轭架对置的第2轭架也通过模型一体成形而与支承轴及第1轭架相连接,所以,第2轭架的装配也很方便。
以下通过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物镜驱动装置。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本发明涉及的物镜驱动装置第1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2:图1的俯视图。
图3:图1的正面剖视图。
图4:上述实施例中的机架的俯视图。
图5:图4中机架的正面剖视图。
图6:上述实施例中的固定单元的侧面俯视图。
图7:图6中固定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8:图6中固定单元的正面剖视图。
图9:图6中固定单元的仰视图。
图10: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物镜驱动装置另一实施例重要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1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物镜驱动装置又一实施例重要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12:本发明涉及的物镜驱动装置第2实施例中的固定单元的俯视图。
图13:图12中固定单元的剖视图。
图14:本发明涉及的物镜驱动装置第2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15:图14的正面剖视图。
图16:本发明涉及的物镜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重要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17:从上述实施例中除去了可动单元后的俯视图。
图18:图17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19:本发明涉及的光检波的倾角调整机构的俯视图。
图20:图19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21:传统的物镜驱动装置所用的支承轴一例的主视图。
图22 :传统的物镜驱动装置一例的剖视图。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物镜驱动装置的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在用树脂一体成形等制成的机架10的上面,载放着由作为第1轭架的外轭板18、作为第2轭架的内轭板20和支承轴26用树脂连接成一体的固定单元1。由上述支承轴26支承着可动单元2。以下,按机架10、固定单元1、可动单元2的次序作详细说明。
在图4、图5中,机架10在其长度方向一侧边缘部分的大致中央处有半导体激光器46,在半导体激光器46射出的激光的前进路上,有衍射光栅48和把激光束向一侧(图中的左方)反射的分束器(beam splitter)50。在用分束器50反射的激光的前进路上有反射镜52,该反射镜52将激光向上反射并导入物镜和光盘。在被光盘反射,与上述物镜及反射镜52逆向而行并透过分束器50的激光的前进路上,设有兼作光劈(optical wedge)的传感透镜54,传感透镜54的后方(图中右侧)有光检测器56。在图中机架10的左侧内底部设有成球面的凹部30。在凹部30的外侧,相对凹部30的中心成90度角的位置,分别设有孔58、60。在图中机架10的右端部,设有叉状的导向部62,通过该导向部62夹着导向轴64,机架10就可沿着导向轴64,在图4的上下方向,即光盘的半径方向可移动地被安装着。
接着说明固定单元1。如图6-图9所示,构成固定单元1的作为第1轭架的外轭板18做成圆的一部分被扇形状地切除了的平面形状,在该外轭板上有中心孔15,在夹着中心孔15,相距180°位置处的外周缘部被折弯形成呈局部圆筒状的周壁。外轭板18之上重叠置放着作为第2轭架的内轭板20。内轭板20也与外轭板18一样,在夹着中心孔17,相距180°处的外周缘部分被折弯形成呈局部圆筒状的周壁。在外轭板18上,在相对其中心点成90度角且与上述机架10的孔58、60重叠的位置,设有螺孔70、72。
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的各个呈局部圆筒状的周壁内外对置并留有规定的间隙。在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直接相重叠的部分,形成有贯穿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的孔,通过这些孔,由树脂模型一体成形而形成铆钉部38,从而使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连接成一体。在上述模型一体成形的同时,各轭板18、20的中心孔内被充填树脂而形成基部28,同时由该基部28,使支承轴26与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一起连接成一体。上述基部28的底面成球面并成为后面将要详细说明的支承轴26倾角调整用的调整面32。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的中心孔15,17的直径大于支承轴26的直径,支承轴26留有空隙地插入上述中心孔15、17,定位后进行模型一体成形,由充填入上述中心孔15、17内的树脂形成基部28。在支承轴26的模型一体成形部分预先设有周槽27,以防止模型一体成形后的脱出。另外,如事前不设周槽27等,将支承轴26插入模型成形的金属模内时,通过用夹具抓住支承轴26使其带伤痕,也完全可以防止脱出。这样,通过在将支承轴插入模型成形金属模时使其带伤痕,就能在供给支承轴26时不必象事前设周槽等时那样需要确认方向,作业率可进一步得到提高。
此外,在上述模型一体成形的同时,在外轭板18的底部的、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的各个呈局部圆筒状的周壁之间,还一体形成有如后文所述的驱动磁铁定位用的载放台44,载放台44之上还一体形成有突起66。载放台44用于确定驱动磁铁的高度方向即支承轴26方向的位置,突起66用于确定驱动磁铁的周向的位置。
如上所述,当作为第1轭架的外轭板18,作为第2轭架的内轭板20及支承轴26用树脂成形而连接成一体时,外轭板18,内轭板20及支承轴26是在成型金属模内定位好后模型一体成形的。因此,外轭板18,内轭板20及支承轴26的相对位置关系,尤其是支承轴26与各轭板18、20的垂直度,取决于金属模的精度,如果事先高精度地制作好金属模,上述相对位置关系及支承轴26的垂直度就能接需要获得充分的精度。
如图1-图3所示,在外轭板18的成对的呈局部圆筒状的周壁的内侧面上,用粘接等方法分别固定着聚焦用驱动磁铁22和跟踪用驱动磁铁24。使各驱动磁铁22、24与上述载放台44的上侧面相抵接,以此确定支承轴26方向的位置,此外,各驱动磁铁22、24被上述突起66分隔,可确定圆周方向的位置。这样便构成固定单元1。
上述固定单元1的基都28的球面状的调整面32落入上述机架10的球面状的凹部30内。在机架10的上述两个孔58、60内插入倾角调整螺钉34、36,这些调整螺钉34、36被旋拧在外轭板18的上述螺孔70、72内。机架10上用安装螺钉42固定着板弹簧40的一端端部,板弹簧40的顶端部在中间夹着支承轴26,在离外轭板18的上述螺孔70、72最远的位置推压外轭板18。因此,通过旋紧或放松倾角调整螺钉34、36,上述调整面32便与上述凹部30滑动接触,与此同时,上述固定单元1由于板弹簧40的弹力或对抗该弹力,以上述调整面32的球心为中心作转动,其倾角角度便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用调整螺钉34可调整支承轴26的一个方向的倾角θr,即调整光盘的半径方向,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通过位于相对支承轴26,与调整螺钉34相距90°位置处的调整螺钉36,可调整与上述倾角θr互相垂直的方向的倾角θj,即调整光盘的光盘道方向。如此便能对支承轴26与机架10的倾角进行微调。详细情况下面说明。
支承轴26上设有可在支承轴26的轴向移动,且可绕支承轴26转动的上述可动单元2。可动单元2装有由于插入支承轴26的外周处因而可沿支承轴26移动且可绕支承轴26转动的物镜保持体12,在该物镜保持体12上成一体地设有物镜16的保持架,并固定着驱动线圈14。上述物镜16位于由图4,图5说明过的反射镜52所反射的激光的光路上,它使该激光聚焦于光盘85的记录位上,又把来自光盘85的反射光导向上述反射镜52。上述驱动线圈14是由多个螺旋形的模型线圈(pattern coil)用绝缘材料相夹而制成的片状线圈,大致形成C字形,固定在物镜保持体12的外周面上。上述模型线圈由聚焦用驱动线圈和跟踪用驱动线圈组成,聚焦用驱动线圈与聚焦用驱动磁铁22对置,跟踪用驱动线圈与跟踪用驱动磁铁24对置。
在上述的第1实施例中,通过机架10沿导轨64移动,整个物镜驱动装置成一体地移动,进行查找(Seek)动作(即向光盘的半径方向移动的动作)。同时,通过对聚焦用驱动线圈进行通电控制,由于该线圈与聚焦用驱动磁铁22之间产生的推力,包括物镜16在内的可动单元2便沿支承轴26方向移动,便可进行聚焦控制。另外,通过对跟踪用驱动线圈进行通电控制,由于该线圈与跟踪用驱动磁铁24之间产生的推力,包括物镜16在内的可动单元2便绕支承轴26转动,便可进行跟踪控制。
根据上述说明的第1实施例,由于在各轭板18、20上形成了直径大于可动单元支承轴26直径的中心孔15、17,通过模型一体成形连接支承轴26和各轭板18、20,并由填充在各轭板18、20的中心孔15、17内的树脂形成基部28,所以可以依靠模型成形金属模的精度抑制支承轴26的倾斜,并可以提高精度和后道工序的材料利用率。此外,即使整个支承轴26都施加涂覆层,涂层也不会因模型成形而剥落,所以,可以避免如传统方法那样,必须遮蔽支承轴26的一部分后再进行涂覆的麻烦。此外,还能同时形成可作为驱动磁铁的支承轴26方向的基准面和圆周方向的基准面的载放台44和突起66,以及供整个可动单元2的倾角调整用的成球面的调整面32,在成本及精度等方面是有利的,而且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及支承轴26等多个部分的装配能在模型成形的同时一起完成,所以从这一点看,在降低成本和提高精度等方面也是有利的。
此外,承托整个可动单元2的倾角调整用的成球面的调整面32的机架一侧的接受面不是球面也可以。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做成把设于机架78上的孔80作为接受部,用孔80的周缘部分承托上述调整面32。另外也可以用3个以上的点承托上述调整面32。或者与此相反,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驱动单元2的底面设置大致圆柱形的凸部29,让该凸部29进入机架78上形成的凹球面30内。
以下说明第2实施例,这是对第1实施例作了改进的物镜驱动装置。
第2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物镜驱动装置,该装置能极方便地形成用来支承物镜保持体并使其可转动和作轴向移动的支承轴,而且,该支承轴的垂直度极好,并能提高透镜光轴精度。
第2实施例的特征,是在第1实施例的固定单元1上,用树脂一体成形形成支承轴26。
接着说明第2实施例,主要对固定单元1进行了说明,关于机架10及可动单元2,因为其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相同,所以可参照上述第1实施例,这里说明予以省略。
图14和图15示出了第2实施例的物镜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在由树脂一体成形等方法制成的机架10上置放着固定单元1,该固定单元1用树脂使作为第1轭架的外轭板18和作为第2轭架的内轭板20连接成一体,又用树脂一体成形形成支承轴26。由上述支承轴26支承着可动单元2。
该固定单元1如图12、图13所示,构成固定单元1的外轭板18做成圆被切除了呈扇形的一部分后的平面形状,设有中心孔15,其夹着中心孔15,相距180°的外周缘部分被折弯形成呈局部圆筒状的周壁。外轭板18之上重叠置放着内轭板20。内轭板20也与外轭板18一样,在夹着中心孔17相距180°的外周缘部分被折弯形成呈局部圆筒状的周壁。在外轭板18上,在相对其中心点成90度角的位置,且与上述机架10的孔58、60相重叠的位置,设有螺孔70、72。
外轭板18与内轭板20的备呈局部圆筒状的周壁留规定的间隙内外相对置。在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直接相重叠的部分形成有贯穿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的孔,通过这些孔,由树脂模型一体成形形成铆钉部38,从而使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连接成一体。在上述模型一体成形的同时,树脂充填在外轭板18的中心孔15内,形成基都28,与此同时,由树脂一体成形形成支承轴26。支承轴26从基部28起穿过内轭板20的中心孔17而向上立起。上述基部28的底面成球面,是后面将详细说明的支承轴26的倾角调整用的调整面32。
此外,在上述模型一体成形的同时,在外轭板18底部的、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的各个呈局部圆筒状的周壁之间,一体成形形成如后文所述的驱动磁铁定位用的载放台44,并在载放台44之上一体成形形成突起66。载放台44用于确定驱动磁铁的高度方向即支承轴26方向的位置,突起66用于确定驱动磁铁圆周方向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用树脂成形将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连成一体时,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要在成形金属模内定位好后模型一体成形。因此,外轭板18、内轭板20及支承轴26的相对位置关系,尤其是支承轴26与各轭板18、20的垂直度,取决于金属模的精度,如果事先高精度地制作好金属模,上述相对位置关系及支承轴26的垂直度便能按需要获得充分的精度。
如图14、图15所示,在外轭板18的成对的呈局部圆筒状的周壁的内侧面上,用粘接等方法分别固定着聚焦用驱动磁铁22和跟踪用驱动磁铁24。使各驱动磁铁22、24与上述载放台44的上侧面相抵靠,从此确定支承轴方向的位置,此外,各驱动磁铁22、24被上述突起66分隔,确定圆周方向的位置。这样便构成固定单元1。
上述固定单元1的基部28的球面状的调整面32落入上述机架10的球面形凹都30内。在机架10的上述两个孔58、60之内插入倾角调整螺钉34、36,这些调整螺钉34、36被拧在外轭板18的上述螺孔70、72内。机架10上用安装螺钉42固定着板弹簧40的一端端部,板弹簧40的顶端部隔着支承轴26,在离外轭板18的上述螺孔70、72最远的位置推压外轭板18。因此,通过旋紧或放松倾角调整螺钉34、36,上述调整面32便与上述凹部30滑动接触,同时上述固定单元1便会由于板弹簧40的弹力或对抗该弹力,以上述调整面32的球心为中心作转动,其倾角角度便发生变化。如图14所示,由调整螺钉34可调整支承轴26的一个方向的倾角θr,即调整光盘的半径方向,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通用位于相对支承轴26,与调整螺钉34相距90°位置处的调整螺钉36,可调整与上述倾角θr互相垂直方向的倾角θj,即调整光盘的光盘道方向。如此便能对支承轴26与机架10的倾角进行微调。详细说明见后面。
在上述的第2实施例中,与上述第1实施例一样,通过机架10沿导轨64移动,整个装置成一体地移动,进行查找动作(即向光盘的半径方向移动的动作)。同时,通过对聚焦用驱动线圈进行通电控制,由于该线圈与聚焦用驱动磁铁22之间产生的推力,包括物镜16在内的可动单元2便沿支承轴26方向移动,就可进行聚焦控制。另外,通过对跟踪用驱动线圈进行通电控制,由于该线圈与跟踪用驱动磁铁24之间产生的推力,包括物镜16在内的可动单元2绕支承轴26转动,便可进行跟踪控制。
又,模型一体成形所用的树脂,最好使用掺合有碳纤维或特氟隆(商品名)等可改善滑动性用的填充物的树脂,这样做的优点是,即使支承轴26表面不进行涂覆处理,可动单元2也能顺利地向支承轴26方向滑动及绕支承轴26转动。
若使用如上所述的第2实施例,则有如下的作用效果。
1.因为通过模型一体成形,与作为第1轭架、第2轭架的轭板18、20成一体地形成支承轴26,所以,支承轴26的加工工序减少,可极方便地形成支承轴26,并可降低生产成本。
2.若通过在成形树脂中掺合填充物等,采用滑动性能好的树脂,则支承轴26的表面就不必进行涂覆处理,所以也就不会发生损伤涂层面、或涂层剥落现象,便能获得可靠性高的物镜驱动装置。而且,由于填充物已分散至内部,所以即使表面受到磨损,也会逐渐出现新层,故能抑制因磨损而导致的性能下降。
3.由于树脂的减振性能良好,所以使用树脂性的支承轴26能抑制有害的振动,以及抑制有害振动传递到可动单元。
4.依靠模型成形金属模的精度能抑制支承轴26的倾斜,能提高光检波等的性能。此外,若在树脂中掺合填充物,由于作为基本材料的树脂和填充物之间的内部磨擦,减振性能还能进一步提高。
5.因为支承轴是用树脂经模型一体成形设置的,所以可以通过树脂的填入增强支承轴26的基部,这种方法与通过压入或粘接等设置支承轴的情况相比,不仅可以缩短包括上述树脂的填入部在内的支承轴26整体的长度,而且可以使整个物镜驱动装置薄型化。
6.作为驱动磁铁在支承轴26方向及圆周方向的基准面的载放台44和突起66,以及供整个可动单元2的倾角调整用的成球面的调整面32也能够同时模型一体成形,这在成本及精度等方面是有利的,且因为外轭板18和内轭板20等多个部件的装配能在模型成形的同时完成,所以从这点看,在降低成本和提高精度等方面也是有利的。
此外,承受整个可动单元2的倾角调整用的成球面的调整面32的机架侧的承受面,不是球面也可以。例如,如图16所示,可做成把设于机架78上的孔80作为承受部,用孔80的周缘部分承受上述调整面32。另外,也可以用3个以上的点承受上述调整面32。
以下对光检波中的物镜的倾角调整进行说明。
在向光盘照射激光,光学性地再生信息信号的光检波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物镜的性能,必须尽量缩小光点,因此,必须使物镜光轴对光盘的倾斜接近零。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检波的倾角调整机构,该机构能大幅度降低物镜驱动装置和机架之间的转动方向的松动,能减小物镜在自然位置的偏移,而且能高精密地调整需要保持高精度的光盘道方向的倾角,并能极度地减少因光盘道方向的倾角调整引起的光盘半径方向的调整角度的偏移。
以下参照附图对光检波的倾角调整机构进行说明,与上述第1和第2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分标上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在图18中,机架10的左侧内底部设有成球面的凹部30。在凹部30的外侧,相对凹部30的中心成90度角的位置,分别设有孔58、60。在机架10的右端部设有叉状的导向部,通过该导向部夹着导向轴64,机架10可沿着导向轴64,在图17的上下方向,即光盘(未图示)的半径方向可移动地被安装着。
如图17所示,在外轭板18的成对的呈局部圆筒状周壁的内侧面上,通过粘接等分别固定着聚焦用驱动磁铁22和跟踪用驱动磁铁24。包括这些磁铁22、24,构成固定单元1。固定单元1的基部28的成球面的调整面32落入上述机架10的成球面的凹部30内。倾角调整螺钉34、36插入机架10的上述两个孔58、60内,这些调整螺钉34、36再旋入外轭板18的螺孔70、72内。上述孔58的直径大于倾角调整螺钉34的外径,而上述孔60则是在光盘道方向形成的长孔,该长孔60的宽度(光盘半径方向)与倾角调整螺钉36的外径大致相同。
在图19、20中,支承轴26上支承着可沿支承轴26滑动和绕支承轴26转动的物镜保持体12,物镜保持体在离开支承轴26的位置保持上述物镜,此外,在呈局部圆筒状的外周部,成一体地设有聚焦用驱动线圈和跟踪用驱动线圈。聚焦用驱动线圈配置在聚焦用驱动磁铁22和内轭板20之间,跟踪用驱动线圈配置在跟踪用驱动磁铁24和内轭板20之间。如前所知,通过控制向聚焦用驱动线圈的通电,物镜保持体12沿支承轴26移动,物镜16向光轴方向移动,就可进行聚焦控制,通过控制向跟踪用驱动线圈的通电,物镜保持体12绕支承轴26转动,物镜16向光盘的半径方向移动,就可进行跟踪控制。就是这样,由固定单元1和可动单元2构成物镜驱动装置,驱使物镜16在光盘半径方向和光盘道方向移动。
在机架10上用安装螺钉42固定着板弹簧40的一端端部,板弹簧40的顶端部在中间夹着支承轴26、在离外轭板18的上述螺孔70、72最远的位置推压外轭板18。因此,通过旋紧或旋松倾角调整螺钉34、36,上述调整面32便一边与上述凹部30滑动接触,一边由于板弹簧40的弹力或对抗该弹力,以上述调整面32的球心O为中心作转动,上述固定单元1的倾角角度便发生变化。如图19所示,通过调整调整螺钉34,能调整在光盘半径方向A的倾角,另一方面,通过调整调整螺钉36,能调整在光盘道方向B的倾角。
插有调整螺钉36的机架10的长孔60是在光盘道方向形成的长孔,所以,用调整螺钉34调整光盘半径方向A的倾角,调整螺钉36便会向长孔60的长度方向移动,光盘道方向B的倾角便偏移。另一方面,用调整螺钉36调整光盘道方向B的倾角,调整螺钉34便会在孔58内移动,光盘半径方向A的倾角便会偏移,但因为调整螺钉36只向长孔60的长度方向移动来调整光盘道方向B的倾角,所以,光盘半径方向A的倾角几乎不发生偏移,即使产生也很微小。
因此,首先用调整螺钉34调整光盘半径方向A的倾角,然后用调整螺钉36进行光盘道方向B的调整。这样做,在用调整螺钉36进行光盘道方向B的调整中,即使光盘半径方向A的倾角发生偏移,该偏移也很微小。而且如前所述,光盘半径A的倾角的偏移,对再生时跳动(jitter)特性的影响比光盘道方向B的倾角的偏移的影响要少,所以,所以能获得跳动良好的光检波的倾角调整机构。
如上所述,根据图示的第1、第2实施例,光盘半径方向倾角调整螺钉34,穿过机架10的孔58,旋入物镜驱动装置,而光盘道方向调整螺钉36则穿过设于机架10的光盘道方向的长孔60,旋入物镜驱动装置,做成只能在光盘道方向移动的结构,所以具有如下优点:由固定单元1和可动单元2组成的物镜驱动装置和机架10之间的转动方向的松动,受到上述长孔60的限制,物镜16的自然位置的偏差减少。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轭架上设有直径大于物镜保持体的支承轴直径的中心孔,用模型一体成形将轭架和支承轴相连接,利用充填在轭架中心孔内的树脂形成基部,所以,可以依靠模型成形金属模的精度抑制支承轴的倾斜,并可以提高精度和后道工序的材料利用率。此外,即使整个支承轴都施加涂覆,涂层也不会因模型成形而剥落,所以可以避免如传统方法那样,必须遮蔽支承轴的一部分后再进行涂覆的麻烦。
此外,根据本发明,因为确定驱动用磁铁与轭架的位置的定位部分也是由模型一体成形形成的,所以不必再麻烦地用别的工序来设置确定驱动用磁铁位置的基准面,对降低成本和提高精度等方面都有利。
再有,根据本发明,因为在基部形成了支承轴倾角调整用的调整面,所以能在由模型一体成形形成基部的同时形成调整面,从这点考虑对降低成本及提高精度等方面也有利。
此外,根据本发明,因为设置了夹着驱动用线圈与第1轭架相对置的第2轭板,并通过模型一体成形将支承轴、第1轭架及第2轭架相连接,所以,能方便地以低成本提供装有第1、第2轭架的物镜驱动装置。
又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因为通过模型一体成形,与轭架成一体地形成物镜保持体的支承轴,所以,支承轴的加工工序减少,能极方便地形成支承轴。若再使用滑动性好的树脂,则支承轴表面就不必作涂层处理,所以不会发生涂层面损伤或剥落,可以获得可靠性高的物镜驱动装置。而且,由于树脂的减振性能良好,所以用树脂性的支承轴能抑制有害的振动,能抑制有害振动被传递至可动单元。另外,还可以依靠模型成形金属模的精度抑制支承轴的倾斜,提高光检波等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因为光盘半径方向倾角调整螺钉穿过机架的孔,旋入物镜驱动装置,而光盘道方向调整螺钉则穿过设在机架上的光盘道方向的长孔,旋入物镜驱动装置,做成只在光盘道方向移动的结构,所以有如下效果:物镜驱动装置与机架间的转动方向的松动,受到上述长孔的限制,物镜的自然位置偏差减少。
此外,若在先调整光盘半径方向的倾角后,再进行光盘道方向的调整,即使在光盘道方向的调整中光盘半径方向的倾角发生偏移,该偏移也很小,而且,光盘半径方向倾角偏移对再生时的跳动特征的影响要比光盘道方向倾角偏移的影响小,所以,能获得跳动良好的光检波倾角调整机构。
Claims (8)
1.一种物镜驱动装置,其保持物镜的物镜保持体上装有驱动用线圈,该物镜保持体相对支承轴可转动且可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支承轴上,设有驱动用磁铁的第1轭架开设有固定所述支承轴用的中心孔,并使该驱动用磁铁与上述驱动用线圈对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轭架的中心孔具有直径大于上述支承轴直径的内径;
上述支承轴与上述第1轭架的连接部分设有由模型一体成形时充填在上述第1轭架的中心孔内的树脂形成的、固定支承轴用的基部;
上述支承轴在上述模型一体成形之前制成,并通过上述基部与上述第1轭架相连接。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用磁铁相对第1轭架的定位部通过模型一体成形而形成。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形成有支承轴倾角调整用的调整面。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夹着驱动用线圈与第1轭架对置的第2轭架,上述支承轴、第1轭架和第2轭架通过模型一体成形而相连接。
5.一种物镜驱动装置,其保持物镜的物镜保持体上安装有驱动用线圈,该物镜保持体相对支承轴可转动且可作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支承轴上,设有驱动用磁铁的第1轭架开设有固定所述支承轴用的中心孔,并使该驱动用磁铁与上述驱动用线圈对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轴与上述第1轭架的连接部分设有由模型一体成形时充填在上述第1轭架的中心孔内的树脂形成的、固定支承轴用的基部;
所述支承轴本身在上述模型一体成形时与上述基部一起一体形成,并通过上述基部与上述第1轭架相连接。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上述驱动用磁铁相对第1轭架的定位部通过模型一体成形而形成。
7.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通过模型一体成形而形成的支承轴的基部,还形成有支承轴倾角调整用的调整面。
8.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夹着上述驱动用线圈而与上述第1轭架对置的第2轭架,上述支承轴、第1轭架及第2轭架通过模型一体成形而相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92064732U JP2563395Y2 (ja) | 1992-08-24 | 1992-08-24 | コンクリート礎石用型枠 |
JP64733/92 | 1992-08-24 | ||
JP1992064733U JP2566381Y2 (ja) | 1992-08-24 | 1992-08-24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64734/92 | 1992-08-24 | ||
JP0464733 | 1992-08-24 | ||
JP0464734 | 1992-08-24 | ||
JP36788/93 | 1993-06-11 | ||
JP0536788 | 1993-06-11 | ||
JP3678893U JPH076920U (ja) | 1993-06-11 | 1993-06-11 |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傾角調整機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051A CN1089051A (zh) | 1994-07-06 |
CN1044417C true CN1044417C (zh) | 1999-07-28 |
Family
ID=27289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31099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417C (zh) | 1992-08-24 | 1993-08-23 | 物镜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488594A (zh) |
CN (1) | CN1044417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24337A (en) * | 1993-10-29 | 1998-03-03 | Tdk Corporation | Optical pickup with a compact design |
USRE40928E1 (en) | 1993-10-29 | 2009-10-06 | Tdk Corporation | Optical pickup |
JPH10327549A (ja) * | 1997-05-26 | 1998-12-08 |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
US6411474B1 (en) | 1998-06-22 | 2002-06-25 | Hewlett-Packard Co. | Carriage and actuator assembly |
US6333838B1 (en) * | 1998-06-22 | 2001-12-25 | Hewlett-Packard Co. | Voice coil actuated carriage in which a support structure for the carriage is disposed at least partially within the motor |
KR200212483Y1 (ko) * | 1998-09-30 | 2001-02-15 | 전주범 | 광픽업 액츄에이터의 틸트 조정구조 |
JP3547038B2 (ja) * | 1998-10-06 | 2004-07-28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US6388836B2 (en) | 1998-11-13 | 2002-05-14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agnetic shield for a tape drive read/write head |
JP2000163776A (ja) * | 1998-11-27 | 2000-06-16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それに使用されるダンパベース及びその調整方法 |
US7031116B2 (en) * | 2000-08-30 | 2006-04-18 | Seagate Technology Llc | Moving magnet voice coil motor using Halbach arrays |
JP2003077156A (ja) * | 2001-06-20 | 2003-03-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光ヘッド装置 |
JP3835245B2 (ja) * | 2001-10-19 | 2006-10-1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JP2004326938A (ja) * | 2003-04-25 | 2004-11-18 | Victor Co Of Japan Ltd | メディア駆動装置 |
EP1684271A1 (de) * | 2005-01-21 | 2006-07-26 |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 Optische Abtasteinrichtung für ein Gerät zum Lesen und/oder Beschreiben optischer Aufzeichnungsträger |
EP1684272B1 (en) * | 2005-01-21 | 2008-10-08 | THOMSON Licensing |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for an appliance for reading and/or writing to optical recording media |
US20070169139A1 (en) * | 2006-01-18 | 2007-07-19 | Thomson Licensing |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for an appliance for reading and/or writing to optical recording media |
US10126560B2 (en) * | 2016-02-18 | 2018-11-13 |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Optical Instrumentation | Spectrum-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multiple-diffraction optical phasometry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307029A (ja) * | 1988-06-03 | 1989-12-12 |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
US4998802A (en) * | 1988-06-03 | 1991-03-12 | Kabushiki Kaisha Sankyo Seiki Seisakusho | Objective lens driving device in an optical pickup |
US5103438A (en) * | 1988-09-01 | 1992-04-07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 Optical pickup device having yoke with a central u-shaped base and inverted u-shaped portions connected thereto |
US5132850A (en) * | 1989-10-05 | 1992-07-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ens actuat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88568A (en) * | 1974-06-20 | 1975-06-10 | Polaroid Corp | Multi-element lens assembly |
JPS62267927A (ja) * | 1986-05-16 | 1987-11-20 | Asahi Optical Co Ltd | 光ピツクアツプ |
JPS63129524A (ja) * | 1986-11-19 | 1988-06-01 | Matsushita Commun Ind Co Ltd | 光ピツクアツプ装置 |
JPS63149838A (ja) * | 1986-12-12 | 1988-06-22 | Hitachi Ltd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H0428023A (ja) * | 1990-05-24 | 1992-01-30 | Chinon Ind Inc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
-
1993
- 1993-08-23 CN CN93109945A patent/CN104441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3-08-24 US US08/110,960 patent/US5488594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307029A (ja) * | 1988-06-03 | 1989-12-12 |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 対物レンズ駆動装置 |
US4998802A (en) * | 1988-06-03 | 1991-03-12 | Kabushiki Kaisha Sankyo Seiki Seisakusho | Objective lens driving device in an optical pickup |
US5103438A (en) * | 1988-09-01 | 1992-04-07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 Optical pickup device having yoke with a central u-shaped base and inverted u-shaped portions connected thereto |
US5132850A (en) * | 1989-10-05 | 1992-07-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ens actuat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5488594A (en) | 1996-01-30 |
CN1089051A (zh) | 1994-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417C (zh) | 物镜驱动装置 | |
CN1216375C (zh) | 光学拾取装置 | |
CN1193372C (zh) | 光盘设备及其调节方法 | |
CN1542785A (zh) | 光学拾取透镜以及包括该透镜的光学拾取单元 | |
MY125323A (en) | Disk drive apparatus for a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plural recording surfaces in a layered structure | |
EP0978825B1 (en) | Disc player | |
CN1314019C (zh) | 拾光器执行机构 | |
CN1137470C (zh) | 物镜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40303A (zh) | 组装盘形记录媒体的装置及其组装盘形记录媒体的方法 | |
CN1161762C (zh) | 双轴调节器,光学部件和光盘装置 | |
CN1399263A (zh) | 圆盘卡持装置和圆盘驱动器及所用转盘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27725C (zh) | 光学读取器和光盘播放器 | |
CN101079287A (zh) | 物镜、透镜驱动机构、光学拾取头装置以及它们的组装方法 | |
CN1080916C (zh) | 盘重放装置 | |
CN1474387A (zh) | 光盘播放器的倾斜度调整装置 | |
CN1130707C (zh) | 光头及其制造方法 | |
CN1400592A (zh) | 致动器磁体、致动器以及磁化装置 | |
CN1409855A (zh) | 光盘重放设备 | |
CN104614788B (zh) | 透镜形成金属模具、透镜形成方法、透镜和拾取装置 | |
CN1297961C (zh) | 用于调节记录介质驱动装置中导向轴的倾斜度的方法 | |
CN1385841A (zh) | 中心孔形状不对称的高密度光盘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91394C (zh) | 光拾取装置和光盘设备 | |
CN1821814A (zh) | 复合透镜的制造方法 | |
CN1115673C (zh) | 双轴致动件及记录和/或再现光盘的装置 | |
CN1306277A (zh) | 盘片居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