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0728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10728B CN104110728B CN201310411079.2A CN201310411079A CN104110728B CN 104110728 B CN104110728 B CN 104110728B CN 201310411079 A CN201310411079 A CN 201310411079A CN 104110728 B CN104110728 B CN 10411072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air
- heat exchanger
- dehumidifying
-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提高除湿材耐久性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1)具备制冷剂回路、箱体(2)、除湿块(8)、和支承部件(21)。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3)、流路切换装置(4)、第1热交换器(5)、减压装置和第2热交换器(7)。箱体(2)内具有配置第1热交换器(5)和第2热交换器(7)的风路。除湿块(8)设在箱体(2)内,具有供空气流过的通风面,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支承部件(21)支承除湿块(8),并且覆盖除湿块(8)的、通风面的至少周缘部。支承部件(21)的、覆盖风路下游侧除湿块(8)的部分的面积,在覆盖风路上游侧除湿块(8)的部分的面积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特别涉及具有除湿功能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已往,具有除湿功能的空调装置,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除霜加热器构成。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内,填充有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被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送入冷凝器。流入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向空气中放出热量而液化。该液化了的制冷剂,在膨胀阀被减压,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在蒸发器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而气化,再流到压缩机。该空调装置用于冷冻或冷藏仓库时,需要控制为保持低于10℃的温度带,所以,蒸发器中的蒸发温度低于0℃。因此,在蒸发器上产生了霜,使空调装置的冷冻能力(除湿能力)降低。
为此,利用安装在蒸发器上的除霜加热器,定期地进行除霜运转。结果,由于进行除霜运转,相应地消耗了能量,使空调装置的效率降低。另外,除湿运转后,冷冻或冷藏仓库内的温度上升,空调装置承受的负荷增大,电力消耗增加。另外,在能控制压缩机转速的空调装置的情况下,在制冷的中间期(梅雨时、秋季等),由于制冷负荷变小,使压缩机的转速降低,由此可以顺应其负荷。结果,蒸发器中的蒸发温度上升,虽然能除去房间内的可感热,但是,不能除去房间内的潜热,房间的相对湿度上升,增加了室内人员的不舒适感。
为此,已往提出了不需要除霜运转的技术,该技术组合了制冷剂冷冻机和水分吸附机构,利用水分吸附机构,把流入蒸发器(吸热器)内的空气中的水分预先除去。专利文献1揭示了具备除湿转子的空调装置。该专利文献1中,把被水分吸附机构即除湿转子减湿后的空气,供给蒸发器(吸热器),另外,为了将吸湿后的水分吸附机构(除湿转子)的水分脱去、使其再生,把被冷凝器(散热器)加热了的空气,供给该水分吸附机构(除湿转子)。
另外,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也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揭示了利用除湿转子进行除湿的空调装置或除湿装置。
专利文献4揭示了除臭装置,该除臭装置中,从空气流路的上游侧起,依次配置第1热交换器、除臭单元、和第2热交换器,通过切换第1热交换器和第2热交换器的加热及冷却,切换进行使除臭单元吸附臭气成分的吸附运转、和分解被脱臭机构所吸附臭气成分的分解运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41693号公报(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6、第6页~第8页,图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08236号公报(权利要求1、第0015段、图2)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50305号公报(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图1)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148832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1)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4中,在使用除臭单元期间,除臭单元反复地膨胀和收缩,沿风的流通方向翘曲,该除臭单元可能会变形。该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3的除湿转子中也同样存在。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提高除湿块的耐久性的空调装置。
发明内容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箱体、除湿块、和支承部件。上述制冷剂回路中,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和第2热交换器。上述箱体内,具有配置第1热交换器和第2热交换器的风路。上述除湿块,设在箱体内,具有供空气流通的通风面,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上述支承部件,覆盖除湿块通风面中的至少周缘部,并支承除湿块。该支承部件,覆盖风路下游侧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比覆盖风路上游侧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支承除湿块的支承部件,由于覆盖风路下游侧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比覆盖风路上游侧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大,所以,能抑制除湿块朝风的流通方向翘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图。
图2是除湿块8中使用的固体吸附材的水分吸附特性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块8和支承部件21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部件21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作用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第1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
图7是表示第2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方式的限定。另外,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物不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使用了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但这仅仅是为了说明,这些用语并不能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a)、图1(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图。下面,参照图1(a)、图1(b)说明空调装置1。如图1(a)、图1(b)所示,空调装置1,在机械室2a内具备压缩机3和流路切换装置4。另外,在箱体2内,具备第1热交换器5、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6、与第1热交换器5平行配置的第2热交换器7,这些设备由制冷剂配管连接成环状,构成了制冷剂回路A。
压缩机3,将吸入的制冷剂压缩成为高压。流路切换装置4,用于切换流路,使得制冷剂朝图1(a)的方向或图1(b)的方向流动,在切换为图1(a)的流路的情况下,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过流路切换装置4、第1热交换器5、膨胀阀6、第2热交换器7、和流路切换装置4,返回压缩机3,构成制冷循环。在该构造中,第1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动作,第2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动作。
另一方面,在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被切换为图1(b)的流路的情况下,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3、流路切换装置4、第2热交换器7、膨胀阀6、第1热交换器5、和流路切换装置4,返回压缩机3,构成制冷循环。该构造中,第2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动作,第1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动作。
作为该空调装置1中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410A。另外,制冷剂并不限定于R410A,也可以使用HFC系制冷剂、HC制冷剂或HFO制冷剂等。另外,也可以使用CO2或NH3等自然制冷剂。使用CO2制冷剂时,如果是高压为临界压力以上的运转,冷凝器作为散热器动作。
另外,第1热交换器5和第2热交换器7,例如由翅片管热交换器构成,在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翅片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膨胀阀6是开度固定的阀,将通过的制冷剂减压膨胀。另外,膨胀阀6也可以是开度可变的电子式膨胀阀。
在箱体2中,在箱体2的一个侧面上,形成了将除湿对象空气导入内部的吸入口10a,在箱体2的另一个侧面,形成了将除湿后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吹出口10b。由送风装置9运送的空气,朝着图1(a)、图1(b)中的箭头α的方向,从吸入口10a流向吹出口10b。在风路室10内,形成了风路B,在风路B中,串联地配置第1热交换器5、与第1热交换器5平行配置的除湿材即除湿块8、与第1热交换器5平行配置的第2热交换器7和送风装置9。从吸入口10a被吸入到风路B内的空气,在风路B内,直线地依次流过第1热交换器5、除湿块8、第2热交换器7和送风装置9后,从吹出口10b排出到空调装置1的外部。
下面,说明除湿块8。除湿块8,是将除湿材成型为矩形固体的物体,由可吸附解吸水分的材料构成。该材料例如可使用沸石、硅胶、介孔材料或高分子型吸附材等。图2是除湿块8中使用的固体吸附材的水分吸附特性图。图2中,横轴是相对湿度,纵轴是平衡吸附率。图2中的C,是硅胶或沸石等。图2中的D,是多孔质硅材料,水分的平衡吸附率相对于处在30%至40%范围的相对湿度的变化率(倾斜),大于水分的平衡吸附率相对于处在不足30%的范围及超过40%范围的相对湿度的变化率。该多孔质硅材料,例如是开设有多个约1.5nm细孔的材料(介孔材料)。另外,图2中的E,是高分子型吸附材,相对湿度为高范围时的平衡吸附率极高。
作为除湿块8的除湿材,可以选择图2中C、D、E的任一种,但是,图2中的D、E,在水分的解吸时,不必将相对湿度形成为低湿度。因此,第1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动作时(后述的第1运转模式时),可用其吹出空气,将除湿块8中所含的水分解吸。另外,选择图2中的C作为除湿材时,仅用从第1热交换器5吹出的空气,不能完全将水分解吸,有时需要另外的辅助加热器(图未示)。
该除湿块8,由支承部件21支承。图3(a)、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除湿块8和支承部件21的概略图。其中,图3(a)是从与风路B中空气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看除湿块8的图。图3(b)是在图3中,从第2热交换器7侧看除湿块8的图。图4(a)、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部件21的概略图。其中,图4(a)是从第1热交换器5侧看支承部件21的图,图4(b)是从第2热交换器7侧看支承部件21的图。
如图3(a)、图3(b)所示,支承除湿块8的支承部件21,是一个框体,覆盖除湿块8的、不与第1热交换器5及第2热交换器7相对的4个面。另外,该支承部件21,覆盖除湿块8的、与第2热交换器7相对的面的周缘部,除了该周缘部的部分,成为开口部21c。另外,该支承部件21,与第1热交换器5相对的面不覆盖除湿块8,与该除湿块8相对的部分,全部是开口部21c。
这样,支承部件21是一个框体,如图4(a)、图4(b)所示,在覆盖第2热交换器7侧、即风路B下游侧的除湿块8的部分(图4(b))的面积,比在覆盖第1热交换器5侧、即风路B上游侧的除湿块8的部分(图4(a))的面积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支承部件21做成为框体,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支承部件21形成为格子状。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作用。图5(a)、图5(b)、图5(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的作用的概略图。其中,图5(a)是表示没有支承部件21的除湿块8的图。图5(b)是表示使风持续流过没有支承部件21的除湿块8,除湿块8变形了的图。图5(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除湿块8的图。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作用,将本实施方式的除湿块8(图5(c))、和没有支承部件21的除湿块8(图5(a)、图5(b))进行比较说明。
先说明没有支承部件21的除湿块8。如图5(a)所示,设除湿块8的、风流通方向的长度为D1。使空调装置动作,使风持续通过该除湿块8时,除湿块8反复地膨胀、收缩。若反复地膨胀、收缩,则如图5(b)所示,不久,除湿块8便朝风的通过方向翘曲变形。因此,与除湿块8的翘曲相应地,除湿块8的、风通过方向的长度变长,成为D2(D2>D1)。
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c)所示,除湿块8的、风通过方向的下游侧,由形成框体的支承部件21支承。因此,即使使空调装置1动作,使风持续通过该除湿块8,该除湿块8反复地膨胀、收缩,除湿块8的翘曲也被支承部件21抑制。因此,可提高除湿块8的耐久性。
另外,为了将支承部件21和除湿块8固定,也可以将除湿块8的、风路B下游侧的端面与支承部件21抵接,实施硬化处理。若对除湿块8实施了硬化处理,则在该实施了硬化处理的部分,约有5mm左右厚度,与此相应地,其水分吸附解吸能力显著下降。在已往的使用除湿转子的空调装置中,流过除湿转子的风的方向,不是一个方向,而是两个方向。因此,为了把支承部件21固定在该除湿转子上,需要对除湿转子的两个面实施硬化处理,这样,在除湿转子的两个面,水分吸附解吸能力显著下降。而本实施方式中,流过除湿块8的风的方向,是一个方向,所以,只要对风路B下游侧的面实施硬化处理即可。因此,水分吸附解吸能力下降的部分,只是一个面,相对于已往的除湿转子,可以起到抑制水分吸附解吸能力的下降的效果。
另外,在风路室10中,设有测量空调装置1的吸入空气温湿度(空调装置1周围的温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11。另外,在空调装置1的机械室2a中,设有控制空调装置1的动作的控制装置12。该控制装置12,进行后述的除湿运转控制(根据温湿度传感器11的检测信号,切换流路切换装置4等)、送风装置9的转速控制、压缩机3的转速控制、以及膨胀阀6的开度控制等各种控制。
下面,说明空调装置1的除湿运转动作。空调装置1中,利用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切换,可实现2个运转模式。下面依次说明。
(第1运转模式:制冷循环的动作)
先说明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被切换到图1(a)的方向时、即第1运转模式的动作。第1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循环的动作如下。低压的气体被压缩机3吸入后,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经过流路切换装置4,流入第1热交换器5。流入到第1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向在风路B内流动的空气散热,将空气加热,同时制冷剂自身冷却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第1热交换器5流出。从第1热交换器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6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然后,制冷剂流入第2热交换器7,从在风路B内流动的空气中吸热,将空气冷却,同时制冷剂自身被加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然后,制冷剂经过流路切换装置4,被压缩机3吸入。
(第1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下面,参照图6说明第1运转模式中的空气的动作。图6是表示第1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纵轴表示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表示空气的干球温度。图6中的曲线表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相对湿度是100%。
空调装置1周围的空气(图6、a点),流入空调装置1后,在第1热交换器5被加热,温度上升,同时相对湿度下降(图6、b点)。然后,空气流入除湿块8,但是,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低,所以,保持在除湿块8内的水分解吸(放出),空气中所含的水分量增加。另一方面,从流入到除湿块的空气中,夺取了伴随水分解吸的解吸热,使得空气温度下降且成为高湿度的状态(图6、c点)。然后,空气流入第2热交换器7并被冷却。另外,在制冷剂回路A中,第2热交换器7内的制冷剂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地进行运转,空气被第2热交换器7冷却、同时被除湿,成为低温且绝对湿度低的状态(图6、d点)。然后,空气流入送风装置9,从吹出口10b排出到空调装置1的外部。
(第2运转模式:制冷循环的动作)
下面,说明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被切换到图1(b)的方向的情况、即第2运转模式的动作。第2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循环的动作如下。低压的气体被压缩机3吸入后,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经过流路切换装置4,流入第2热交换器7。流入到第2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向在风路B内流动的空气散热,将空气加热,同时制冷剂自身冷却而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第2热交换器7流出。从第2热交换器7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6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然后,制冷剂流入第1热交换器5,从在风路B内流动的空气中吸热,将空气冷却,同时制冷剂自身被加热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然后,制冷剂经过流路切换装置4,被压缩机3吸入。
(第2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下面,参照图7说明第2运转模式中的空气的动作。图7是表示第2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纵轴表示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表示空气的干球温度。图7中的曲线表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相对湿度是100%。
空调装置1周围的空气(图7、a点),流入空调装置1后,在第1热交换器5被冷却。另外,制冷剂回路A以第1热交换器5内的制冷剂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的方式进行运转,空气被第1热交换器5冷却、同时被除湿,成为低温且高相对湿度的状态(图7、e点)。然后,空气流入除湿块8,但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高,所以,水分被除湿块8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量减少,进一步被除湿。另一方面,流入到除湿块8的空气,被伴随吸附的吸附热加热,其温度上升,成为高温且低湿度的状态(图7、f点)。然后,空气流入第2热交换器7,被加热成为高温(图7、g点)。然后,空气流入送风装置9,从吹出口10b排出到空调装置1的外部。
这样,在第2运转模式中,除了被第1热交换器5中的制冷剂冷却而除湿(图7:绝对湿度a-e的差)外,还被除湿块8的吸附而除湿(图7:绝对湿度e-f的差)。因此,将图6与图7比较可知,第2运转模式与第1运转模式相比可确保更多的除湿量。因此,空调装置1中主要的除湿,由第2运转模式实施。
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中,交替地反复实施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例如,持续实施第2运转模式的情况,由于除湿块8所含的水分量有上限,所以,运转了一定时间后,除湿块8不再吸附水分,除湿量降低。为此,在除湿块8所保持的水分量接近上限的阶段,切换为第1运转模式,实施从除湿块8中放出水分的运转。这样,交替地实施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依次进行除湿块8的吸附解吸作用,利用除湿块8的吸附解吸作用,保持除湿量增加的效果。
另外,除湿块8的解吸时,第2热交换器7是作为蒸发器作用,但是如果翅片管热交换器、即蒸发器的翅片所保持的水分(结露水)保持在翅片间不落下,除湿块8吸附时、即第2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作用时,保持在翅片间的水分再蒸发,反而起到了加湿的作用。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把第2热交换器7做成为能改善水分滑落性的构造,在第2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动作时,使得水分不保持在翅片间。
已往,空调装置1中采用除湿转子的构造时,需要具备驱动除湿转子用的马达及其固定结构等,使装置的构造复杂化。另外,已往需要用吸附部和解吸部将风路分开,需要有将吸附部和解吸部的交界部分气密地分离的密封构造。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风路B只有一个,利用流路切换装置4的切换,可切换除湿块8的吸附和解吸。所以,不需要已往那样的密封构造,可使装置简单化,实现低成本化。另外,由于装置构造简单化,所以,可容易地进行除湿块8的更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运转模式中,用第1热交换器5和除湿块8,对运送来的空气进行除湿。而已往那样只用制冷循环进行除湿(只用第1热交换器5除湿)时,运送来的空气温度到达约10℃以下时,在第1热交换器5上就产生结霜,所以,需要频繁地除霜,不能持续地除湿,除湿能力极端降低。而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用第1热交换器5的除湿外,还利用除湿块8进行除湿。所以,即使当运送来的空气温度到达约10℃以下时,第1热交换器5的除湿能力降低,也能由除湿块8担任除湿,所以,可以抑制已往那样除湿能力极端降低的情形。
另外,若像已往那样只用制冷循环进行除湿时,其限度是得到40%左右的相对湿度。而本实施方式的第2运转模式中,除了利用第1热交换器5进行除湿和利用除湿块8进行除湿外,还利用第2热交换器7的加热来实施除湿。因此,空调装置1的吹出空气,成为高温且水分量少的状态(图7、g点),可以将相对湿度形成为例如20%以下的低相对湿度。这种低相对湿度的空气,是适合于干燥用途的空气,若使该空气直接接触洗涤物等被干燥物,可以促进被干燥物的干燥,可实现更高性能的干燥功能。
(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下面,说明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分别可以是预先确定的时间,但是,对于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分别有与空气条件及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等相应的适当值。因此,为了在其适合值下进行运转,也可以根据空气条件和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等,决定各运转模式。
在第1运转模式中,从除湿块8中放出适当量的水分且残存在除湿块8中的水分量成为适当量所需的时间,为适当值。残存在除湿块8中的水分量比适当量多时,若结束第1运转模式,切换到第2运转模式,则用第2运转模式抑制除湿块8吸附的水分量,第2运转模式的除湿量降低。反之,如果使第1运转模式的时间过长,则在第1运转模式的后半段,水分几乎不能从除湿块8中解吸的状态持续,实现比第1运转模式高除湿量的第2运转模式的切换为时已晚。因此,这种情况下,总的除湿量也降低。
在第2运转模式中,由于水分被除湿块8吸附,所以,除湿块8吸附的水分量成为适当量的时间为适当值。虽然除湿块8有吸附的余地,但是,在把运转切换到第1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与第1运转模式相比,高除湿量的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变短,就总量而言,除湿量降低。反之,如果第2运转模式的时间过长,则在第2运转模式的后半段,除湿块8成为不能吸附的状态,这时除湿量也降低。
除湿块8所保持的水分量的变化,取决于流入除湿块8的空气的相对湿度,高相对湿度的空气流入时,除湿块8内的水分不容易放出,反而水分吸附量增多。另外,低相对湿度的空气流入除湿块8时,除湿块8内的水分容易放出,反而水分吸附量减少。
从除湿对象空间被吸入到风路B内的吸入空气的状态,由状态检测装置检测,下面,说明根据上述状态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吸入空气的状态,决定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该状态检测装置,例如是设在风路室10内的温湿度传感器11,用该温湿度传感器11,检测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根据其相对湿度,分别决定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预先设定作为吸入空气的基准的相对湿度(下面,称为基准相对湿度),同时,预先用实验或模拟等,分别求出该基准相对湿度的吸入空气通过风路B时成为高除湿量的各运转模式的基准运转时间。根据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与基准相对湿度的大小关系,从各运转模式的各基准运转时间适当增减,分别决定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除湿运转开始时,根据温湿度传感器11得到的吸入空气的状态,求出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在该相对湿度比预先确定的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第1运转模式中从除湿块8放出的水分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的水分放出量少,另外,在第2运转模式中除湿块8的水分吸附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的水分吸附量多。因此,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高时,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反之,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另一方面,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低时,控制装置12,使第1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1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反之,使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2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
这样,通过调节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可恰当地保持除湿块8的水分保持量,因此,可提高空调装置1的除湿量。
实施方式2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支承除湿块8的支承部件21中,覆盖除湿块8侧面的部分的内壁21a是倾斜的。在本实施方式2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支承除湿块8的支承部件21中,覆盖除湿块8的、不与第1热交换器5及第2热交换器7相对的4个面之中的、上下2个面的部分的内壁21a,从风路B的上游侧朝着风路B的下游侧倾斜而变厚。即,在支承部件21的、覆盖除湿块8的上下2个面的部分的内壁21a设置锥体。这样,支承部件21的内侧,风路B的下游侧比风路B的上游侧狭窄。因此,从风路B的上游侧把除湿块8嵌入支承部件21时,越进入风路B的下游侧(里侧)越窄,其嵌合强度提高。因此,本实施方式,除了具有实施方式1的效果外,还更加能抑制除湿块8的翘曲。
实施方式3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1。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支承部件21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部21b,比除湿块8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面8a朝风路B上游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3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支承部件21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部21b,比除湿块8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面8a朝风路B上游侧突出。即,若设除湿块8的、风流通方向的长度为D1,支承部件21的、风流通方向的长度为D3,则D3>D1。这样,本实施方式除了具有实施方式1的效果外,还可以抑制除湿块8从支承部件21上脱落。
当持续使用空调装置1而使除湿块8翘曲变形时,将要流过该除湿块8的风,容易从除湿块8的周缘部漏出,这样,通过除湿块8本身的风量就减少。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承部件21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部21b,比除湿块8的、风路B上游侧的端面8a朝风路B上游侧突出。所以,即使除湿块8有一些翘曲变形,支承部件21的端部21b,也能捕捉将要从除湿块8周缘部漏出的风,将其导向除湿块8。因此,本实施方式,能抑制流过除湿块8的风量的减少。
实施方式4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在除湿块8中,穿插了抑制除湿块8变形的加强部件22。在本实施方式4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除湿块8中,穿插了加强部件22,该加强部件22的穿插方向,与流过风路B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垂直。该加强部件22例如是3根加强杆。这样,本实施方式除了具有实施方式1的效果外,还能进一步抑制除湿块8的变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强部件22,穿插了3根加强杆,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3根以下,还可以是3根以上。
实施方式5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图11(a)、图11(b)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其中,图11(a)是从与风路B中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看除湿块8的图。图11(b)是在图11(a)中,从第2热交换器7侧看除湿块8的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除湿块8是在水平方向被分割的单片除湿块8b、以及支承部件21支承该单片除湿块8b。在本实施方式5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a)、图11(b)所示,除湿块8是在水平方向被分割的3个单片除湿块8b。支承部件21支承该3个单片的除湿块8b。本实施方式,由于将除湿块8分割配置,所以,各单片的除湿块8b,比分割前的除湿块8小,因此,不容易翘曲。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把除湿块8分割成单片的除湿块8b,所以,除了具有实施方式1的效果外,更加能抑制除湿块8的翘曲。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是将除湿块8在水平方向分割成3块,但是也可以分割成2块,也可以分割成3块以上。另外,不限定于水平方向,也可以在垂直方向分割,另外,也可以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割,即分割成格子状。
实施方式6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6的空调装置1。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除湿块8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特定了除湿块8和第1热交换器5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6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热交换器5,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是翅片管热交换器,在其内壁上有多个翅片5a。如图12所示,第1热交换器5与除湿块8的间隙,在第1热交换器5的翅片5a的间距(FP)以上。
为了使空调装置1小型化,第1热交换器5与除湿块8的间隙,最好尽可能小。但是,如果第1热交换器5与除湿块8过分接近,则当第1热交换器5结露时,该结露23会附着在除湿块8上,除湿块8会被濡湿。该结露23的最大粒径,取决于第1热交换器5的翅片间距(FP),是翅片间距(FP)的2倍(结露23的最大粒径=2×FP)。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热交换器5与除湿块8的间隙在第1热交换器5的翅片5a的间距(FP)以上,所以,即使第1热交换器5结露,该结露23也不容易接触到除湿块8。因此,可以抑制结露23附着在除湿块8上来抑制濡湿。
另外,第2热交换器7中,与第1热交换器5同样,有时也结露。因此,也可以使第2热交换器7与除湿块8的间隙在第2热交换器7的翅片间距以上。这样,即使第2热交换器7结露,也可以抑制该结露23附着在除湿块8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把除湿块8安装在支承部件21上,也可以不安装支承部件21。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支承部件21安装在除湿块8上时,除了具有抑制结露23附着到除湿块8上的效果外,也能一并得到实施方式1的效果。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空调装置,2…箱体,2a…机械室,3…压缩机,4…流路切换装置,5…第1热交换器,5a…翅片,6…膨胀阀,7…第2热交换器,8…除湿块,8a…端面,8b…单片除湿块,9…送风装置,10…风路室,10a…吸入口,10b…吹出口,11…温湿度传感器,12…控制装置,21…支承部件,21a…内壁,21b…端部,21c…开口部,22…加强部件,23…结露。
Claims (9)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制冷剂回路、箱体、除湿块、和支承部件;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1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和第2热交换器;
上述箱体具有配置上述第1热交换器和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风路;
上述除湿块设在上述箱体内,具有供空气流过的通风面,进行水分的吸附、解吸;
上述支承部件支承上述除湿块,并且覆盖上述除湿块的通风面的至少周缘部;
上述支承部件的、覆盖上述风路下游侧的上述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大于覆盖上述风路上游侧的上述除湿块的部分的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件的、覆盖上述除湿块侧面的部分的内壁,从上述风路上游侧朝着上述风路下游侧倾斜而变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风路上游侧的端部,比上述除湿块的、上述风路上游侧的端面,朝上述风路的上游侧突出。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除湿块中,在与流过上述风路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有抑制该除湿块变形的加强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除湿块,是被分割成格子状的多个单片除湿材,
上述支承部件,覆盖该多个单片除湿材,支承上述单片除湿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控制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控制装置;
上述控制装置,用于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第1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动作,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使保持在上述除湿块内的水分解吸;在第2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动作,使上述除湿块从通过上述风路的空气中吸附水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风路内,串联地配置上述第1热交换器、上述除湿块、和上述第2热交换器;
上述空调装置具备送风装置,上述送风装置设在上述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流到上述风路内;
上述第1热交换器具有多个翅片;
上述第1热交换器与上述除湿块的间隙,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的翅片间距以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风路内,串联地配置上述第1热交换器、上述除湿块、和上述第2热交换器;
上述空调装置具备送风装置,上述送风装置设在上述风路内,使除湿对象空间内的空气流到上述风路内;
上述第2热交换器具有多个翅片;
上述第2热交换器与上述除湿块的间隙,在上述第2热交换器的翅片间距以上。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控制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控制装置;
上述控制装置,用于上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1运转模式和第2运转模式;在第1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动作,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使保持在上述除湿块内的水分解吸;在第2运转模式中,上述第1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上述第2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动作,使上述除湿块从通过上述风路的空气吸附水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85707A JP6108928B2 (ja) | 2013-04-16 | 2013-04-16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3-085707 | 2013-04-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10728A CN104110728A (zh) | 2014-10-22 |
CN104110728B true CN104110728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1707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11079.2A Active CN104110728B (zh) | 2013-04-16 | 2013-09-11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08928B2 (zh) |
CN (1) | CN104110728B (zh) |
TW (1) | TWI58692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61650B2 (ja) * | 2016-08-15 | 2022-10-27 | 義夫 伊藤 | 除加湿空調機 |
JP6159865B1 (ja) * | 2016-11-10 | 2017-07-05 | 伸和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 加湿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JP6140878B1 (ja) * | 2016-11-10 | 2017-06-07 | 伸和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924787B2 (ja) * | 2019-02-08 | 2021-08-25 | 株式会社Uacj | ヒートシンク及び熱交換器 |
CN110687251B (zh) * | 2019-09-19 | 2022-06-10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 控制柜及其湿度预警方法和装置 |
CN115419953A (zh) * | 2022-09-02 | 2022-12-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除湿机及除湿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05215A (ja) * | 2002-01-15 | 2003-07-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吸着除湿装置及び換気装置 |
CN102259570A (zh) * | 2010-05-26 | 2011-11-30 | 塞莫金公司 | 湿度控制和空调系统 |
JP2012127630A (ja) * | 2010-12-17 | 2012-07-0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84866B2 (ja) * | 1995-08-04 | 2004-01-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2000274717A (ja) * | 1999-03-26 | 2000-10-06 | Noritz Corp | 空調機用熱交換器及び浴室乾燥機 |
JP2001029732A (ja) * | 1999-07-23 | 2001-02-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調湿装置 |
DE10234890A1 (de) * | 2002-07-31 | 2004-02-19 | Behr Gmbh & Co. | Filteranlage zum Reinigen eines Mediums, Wärmetauscher und Kältemittelkreislauf |
JP2005238108A (ja) * | 2004-02-26 | 2005-09-08 | Seiichiro Deguchi | 吸湿器及び空調装置 |
JP3864982B2 (ja) * | 2005-05-30 | 2007-01-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JP3891207B2 (ja) * | 2005-06-17 | 2007-03-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5045088B2 (ja) * | 2006-12-15 | 2012-10-10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脱臭装置 |
JP5018402B2 (ja) * | 2007-10-31 | 2012-09-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CN102200326A (zh) * | 2010-03-22 | 2011-09-28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除湿机 |
-
2013
- 2013-04-16 JP JP2013085707A patent/JP610892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7-26 TW TW102126827A patent/TWI58692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3-09-11 CN CN201310411079.2A patent/CN1041107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05215A (ja) * | 2002-01-15 | 2003-07-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吸着除湿装置及び換気装置 |
CN102259570A (zh) * | 2010-05-26 | 2011-11-30 | 塞莫金公司 | 湿度控制和空调系统 |
JP2012127630A (ja) * | 2010-12-17 | 2012-07-0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10728A (zh) | 2014-10-22 |
TW201441558A (zh) | 2014-11-01 |
JP2014206358A (ja) | 2014-10-30 |
TWI586924B (zh) | 2017-06-11 |
JP6108928B2 (ja) | 2017-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95752B2 (ja) | 除湿システム | |
CN104955548B (zh) | 除湿装置 | |
CN104110728B (zh) | 空调装置 | |
JP483568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空調システム | |
JP2005164165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EP2990092B1 (en) | Dehumidifying device | |
JP6138336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2010054135A (ja) | 乾式デシカント装置及び空気熱源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KR101632494B1 (ko) | 히트펌프에 간접식증발냉각기 배수를 이용한 하이브리드 제습냉방시스템 | |
JP2006308229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4110751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JP2013130389A (ja) | 空気熱源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JP6138335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4110748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JP614150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 |
WO2020217341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1237891A (zh) | 一种除湿转轮和低温转轮除湿机组 | |
JP6050107B2 (ja) | 除湿システム | |
JP201710191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4070885A (ja) | 調湿装置 | |
JP2007024375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9300901A (zh) | Co2吸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