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105645B - 泵式喷出容器 - Google Patents

泵式喷出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5645B
CN104105645B CN201380008720.6A CN201380008720A CN104105645B CN 104105645 B CN104105645 B CN 104105645B CN 201380008720 A CN201380008720 A CN 201380008720A CN 104105645 B CN104105645 B CN 1041056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nozzle head
mentioned
pump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87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5645A (zh
Inventor
植平庄治
冈田知子
阿部和也
吉田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wa C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wa C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wa C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wa C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05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5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5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5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018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 B05B7/0025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 B05B7/0031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with disturbing means promoting mixing, e.g. balls, crowns
    • B05B7/0037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with disturbing means promoting mixing, e.g. balls, crowns including sieves, porous member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01Piston pu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42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1073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87Combination of liquid and air pu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005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0062Outlet valves actuat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fluid to be sprayed
    • B05B11/0064Lift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01Piston pumps
    • B05B11/1009Piston pumps actuated by a lever
    • B05B11/1012Piston pumps actuated by a lever the pump chamber being arranged substantially coaxially to the neck of the container
    • B05B11/1014Piston pumps actuated by a lever the pump chamber being arranged substantially coaxially to the neck of the container the pump chamber being arranged substantially coaxially to the conta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01Piston pumps
    • B05B11/1016Piston pumps the outlet valve having a valve seat located downstream a movable valve element controlled by a pressure actuated controlling element
    • B05B11/1019Piston pumps the outlet valve having a valve seat located downstream a movable valve element controlled by a pressure actuated controlling element the inlet valve moving concurrently with the controlling element during whole pressure and aspiration strokes, e.g. a cage for an inlet valve ball being part of the controlling element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针对能够防止因喷嘴略微上下移动而造成液体漏出的特定构造的泵式喷出容器,改善在从喷嘴头部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起的最初的下压时的液体的喷出容易度。在液室内填满有液体且喷嘴头部被向上方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第一次止回阀实现液室内与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从喷嘴头部被提起到上限位置的状态起欲为了喷出液体而欲下压喷嘴头部时,液室内与容器主体内相连通,因此在下压时产生的阻力明显减小,能够通过较小的力容易地喷出液体。

Description

泵式喷出容器
关联申请
本申请主张在2012年02月0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25857号的优先权,且在此引用其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式喷出容器,特别涉及泵式喷出容器的使用性的改善,该泵式喷出容器能够防止在搬运时等因喷嘴略微上下移动而造成液体漏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这样的泵式喷出容器:通过使安装于容器主体上方的喷嘴头部上下移动,从而使收容在容器主体内的液体自喷嘴头部顶端的喷出口喷出。在这样的泵式喷出容器中,通常,在喷出泵体内部设有液室(作动缸与活塞之间的间隙),并且在该液室的上游侧(容器主体侧)末端设有第一次止回阀,在下游侧(喷出口侧)末端设有第二次止回阀。并且,在喷嘴头部上升时,第二次止回阀被关闭而液室内成为减压状态,容器主体内的液体经由因减压而被打开的第一次止回阀向液室内填充。接着,在喷嘴头部下降时,在第一止回阀被关闭的状态下,液室内被加压,填充到液室内的液体经由因加压而被打开的第二次止回阀自喷出口喷出。
这样的泵式喷出容器通常被设计为:在喷嘴头部被下压时,用于开闭液室出口的第二次止回阀随着与喷嘴头部联动的活塞的下降而立即打开,因此若喷嘴头部即使是稍微被下压,液室出口的第二次止回阀就会打开,结果,造成液室内的液体向外部漏出。例如,即使是以使喷嘴头部不会自上限位置下降的方式设有顶盖、止挡件的泵式喷出容器,在使装入纸箱的容器错误地以倒置状态搬送的情况下,也存在因路面凹凸等产生的振动导致喷嘴头部略微上下移动的情况。此时,在由于错误地使容器为倒置状态时,由球阀等构成的第一次止回阀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打开,因此导致容器主体内的液体进入液室内。而且,存在这样的问题:喷嘴头部随着搬送时的振动而上下移动,只要液室出口的第二次止回阀稍微打开,进入液室内的液体就会自喷出口漏出,而弄脏纸箱内的容器。或者,在欲以喷嘴头部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挪动使用中的泵式喷出容器时,即使是喷嘴头部略微上下移动液体就会意外漏出,因此还存在操作不便这样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问题,近年来,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这样的泵式喷出容器:用于支承向上方对活塞施力的弹簧的下端的部分能够相对于作动缸在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从而实现了自喷嘴头部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起即使喷嘴头部稍微下降,第二次止回阀也不会立即打开(参照专利文献1)。即,泵式喷出容器的用于开闭液室出口的第二次止回阀通常为因弹簧的收缩而打开的结构,但专利文献1所述的泵式喷出容器构成为:在喷嘴头部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下,用于支承弹簧的下端的部分能够向下方稍微移动。因此,即使是在喷嘴头部自上限位置稍微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只要弹簧支承部与作动缸抵接、未到达泵的上止点位置(弹簧开始发生收缩的位置),弹簧也就不会发生收缩,因此第二次止回阀也不会立即打开,结果,能够防止在搬运时等液体意外漏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172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泵式喷出容器,例如,在通过手把持喷嘴头部使容器移动、或者再次嵌入止挡件等在使用时暂时将喷嘴头部自泵的上止点位置进一步提起的情况下,在为了欲喷出液体而欲再次下压喷嘴头部时,在最初的下压时需要较大的力,因此存在难以喷出液体的情况。另外,为了使液体喷出需要以较大的力下压,结果,若即使是稍微下压喷嘴头部,阻力就会急剧变小,因此还存在难以通过下压幅度调整液体的喷出量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进行的,即,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针对能够防止因喷嘴头部略微上下移动而造成液体漏出的特定构造的泵式喷出容器,改善在从喷嘴头部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起的最初的下压时的液体的喷出容易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能够防止因喷嘴略微上下移动而造成液体漏出的特定构造的泵式喷出容器做成这样的结构、即在液室内填满有液体且喷嘴头部被向上方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第一次止回阀实现液室内与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由此在欲自喷嘴头部的上限位置下压喷嘴头部以欲喷出液体时,液室内与容器主体内相连通,因此在下压时产生的阻力明显减小,能够通过较小的力容易地喷出液体,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泵式喷出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和安装于该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喷出泵体,该泵式喷出容器通过使设于该喷出泵体的上方的喷嘴头部上下移动而自设于该喷嘴头部的喷出口喷出被收容在该容器主体内的液体,上述喷出泵体包括:筒状的液用作动缸体部,其能够与上述容器主体内连通;第一次止回阀,其能够实现或切断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与上述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液用活塞部,其为能够与上述喷嘴头部联动而上下移动的筒状构件,其下方末端的外侧面与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的内壁面滑动接触,由该液用活塞部和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围成的空间构成液室,该液用活塞部能够经由其上方的开口端与上述喷嘴头部内连通;棒状阀芯,其为棒状的构件,设在由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和上述液用活塞部围成的空间内,上方末端贯通上述液用活塞部的上方开口端,且在该贯通上方开口端的上方末端设有外径扩大为比该液用活塞部的开口端的直径大的扩径部分,该棒状阀芯用于构成第二次止回阀,在该第二次止回阀中,通过使该扩径部分与该液用活塞部的开口端抵接而堵塞该开口端、或者使该扩径部分与该开口端不抵接而敞开该开口端,由此能够实现或切断上述液用活塞部内与上述喷嘴头部内之间的连通;筒状卡定部,其为筒状构件,用于自外侧与上述棒状阀芯的下方末端卡合,以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在该筒状构件的下方末端的扩径部分的下表面能够与以向内侧伸出的方式设在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的底部周缘的台座部分的上表面抵接;弹簧部,其介于上述液用活塞部的下方末端与上述筒状卡定部的扩径部分的上表面之间,用于向该液用活塞部与该筒状卡定部之间的间隙扩大的方向施力;筒状的喷嘴头部,其能够经由上述上方开口端与上述液用活塞部内连通,在其末端设有喷出口,在该泵式喷出容器中,在自由于上述喷嘴头部向下方的移动而上述弹簧部开始发生收缩的上止点位置起使该喷嘴头部进一步向上方移动时,上述液用活塞部、上述弹簧部和上述筒状卡定部与该喷嘴头部联动而一并向上方移动,上述筒状卡定部的扩径部分的下表面离开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的底部周缘的台座部分的上表面,由此在该扩径部分的下表面与该底部周缘的台座部分的上表面之间设有规定间隔,上述筒状卡定部能够相对于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在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
该泵式喷出容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液室内填满有期望的液体且上述喷嘴头部被向上方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上述第一次止回阀实现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与上述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
另外,在上述泵式喷出容器的基础上,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次止回阀由表观比重小于1.00的球形体和设于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的直径小于该球形体的直径的阀座部分构成。
另外,在上述泵式喷出容器的基础上,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次止回阀所使用的球形体是由比重小于1.00的树脂构成的球形体。
另外,在上述泵式喷出容器的基础上,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次止回阀所使用的球形体由从聚乙烯、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选出的树脂构成。
另外,在上述泵式喷出容器的基础上,优选的是,该泵式喷出容器设有用于阻碍上述球形体的上升的球形体卡定部。
另外,在上述泵式喷出容器的基础上,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次止回阀由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的底部周缘的台座部分和设于上述筒状卡定体的下方末端的扩径部分的膜状阀芯构成。
另外,在上述泵式喷出容器的基础上,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次止回阀由球形体和设于上述筒状卡定体的下方末端的扩径部分的直径小于该球形体的直径的阀座部分构成。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泵式喷出容器,在能够防止因喷嘴略微上下移动而造成液体漏出的特定构造的泵式喷出容器中,采用这样的结构:在液室内填满有液体且喷嘴头部被向上方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该第一次止回阀实现液室内与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由此在自喷嘴头部的上限位置起欲下压喷嘴头部以欲喷出液体时,液室内与容器主体内相连通,因此在下压时产生的阻力明显减小,能够通过较小的力容易地喷出液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的喷出泵体10的剖视图(在装运时喷嘴头部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聚丙烯树脂制球阀)的喷嘴头部移动时的工作状态说明图。
图3是以往品(比较品)的泵式喷出容器(不锈钢制球阀)的喷嘴头部移动时的工作状态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的喷出泵体110的剖视图(在装运时喷嘴头部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的喷出泵体210的剖视图(在装运时喷嘴头部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与筒状卡定体联动的膜状阀)的喷嘴头部移动时的工作状态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与筒状卡定体联动的不锈钢制球阀)的喷嘴头部移动时的工作状态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喷出泵体;12、管体;20、底盖部;22、喷嘴头部;24、双缸(24A:液用作动缸,24B:空气用作动缸);26、液用活塞;28、空气用活塞;30、球阀;32、筒状卡定体;34、弹性阀芯;36、多孔体保持件;38、棒状阀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中,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为泡沫喷出容器,是使收容在容器内的发泡性液体与空气混合而呈泡沫状喷出的容器,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这样的泡沫喷出容器,只要是用于喷出容器主体内的液体的液体喷出容器即可。
〈泵式喷出容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其用于收容液体;喷出泵体,其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该容器主体的上端的口部;管体,其与该喷出泵体连通并向容器主体的内部延伸。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的剖视图(在装运时喷嘴头部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底盖(base cap)部20设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的下方,呈裙状,在该底盖部20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另一方面,在收容发泡性液体的容器主体的口部(未图示)的外周面设有外螺纹,通过使该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外螺纹与底盖部20的内螺纹螺纹结合,将喷出泵体10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容器主体。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的主要的构成部件包括:底盖部20;喷嘴头部22,其成为操作部和喷出部;双缸24,其构成液用作动缸24A和空气用作动缸24B;液用活塞26;空气用活塞28。其中,上述构成部件在通常的情况下均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例如可以单独或适当地混合使用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系树脂。
以下,说明喷出泵体10的各构成部件的具体结构。
双缸24使用合成树脂利用注塑成形法等一体成形为一个部件。即,将呈同心状配置的大径的空气用作动缸24B和小径的液用作动缸24A一体成形,且在空气用作动缸24B的上端开口缘部形成有圆环状的凸缘部24a,该凸缘部24a将载置在容器主体的口部上端。
双缸24的空气用作动缸24B是筒状部分,由较短的大径部分和作动缸壁构成,其中,该较短的大径部分与凸缘部24a相连接,具有与容器主体口部的内径相同或比容器主体口部的内径稍小的外径,该作动缸壁的直径比该大径部分的直径稍小,且具有均等的内径。连结部分24b自空气用作动缸24B的作动缸壁的下端起再向上方反转而向径向内侧延伸。
双缸24的液用作动缸24A的上端与连结部分24b的径向内端相连并自该连结部分24b向下方延伸,在圆筒形的作动缸壁24c的下端形成有圆环状的台座部24d,该台座部24d是后述的筒状卡定体32的下端的支承部,在该台座部24d的下方形成有作为球阀30的阀座的漏斗状的球阀座部24e,还在该球阀座部24e的下方形成有供管体12压入的圆筒形的下侧筒状部24f,该管体12用于自容器主体内向液用作动缸24A的内部引导发泡性液体。另外,被压入到下侧筒状部24f的管体12延伸至容器主体内的底部附近。
使用合成树脂利用注塑成形法等分别将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成形为独立的部件,然后将该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呈同心状连结为一个活塞体。空气用活塞28的滑动密封部28a以沿空气用作动缸24B的作动缸壁的内表面滑动的方式设置于双缸24,且液用活塞26的滑动密封部26c以能沿液用作动缸24A的作动缸壁24c的内表面滑动的方式设置于双缸24。在空气用活塞28的上端连结有喷嘴头部22。
空气用活塞28是这样的构件:轴心部的上部小径部28b和同该上部小径部28b呈同心状配置的下部大径部28c借助中间连结部28d形成为一体。中间连结部28d自下部大径部28c的上端起形成在比下部大径部28c的上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上部小径部28b自该中间连结部28d的内侧周缘部向上方立起。在上部小径部28b的上端部设有内径稍微缩径了的缩径部28e,在缩径部28e的内表面呈放射状地设有纵肋28f。该纵肋28f的下表面构成为向下方外侧倾斜的倾斜面。在下部大径部28c的下端、以能充分确保与空气用作动缸24B的作动缸壁的内表面之间的气密性且能在该空气用作动缸24B的内表面上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滑动密封部28a。
液用活塞26整体呈大致圆筒形,在液用活塞26的轴心中空部的上端部的内表面侧形成有越向上方内径越大的漏斗状的液室阀座部26a。在液用活塞26的下端部形成有能在液用作动缸24A的作动缸壁24c的内表面上以液密状态上下移动的滑动密封部26c,在该滑动密封部26c的内侧以成为后述的螺旋弹簧的上端侧的支承部的方式形成有圆环状的平面部。
通过将液用活塞26的上端部分压入到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的下部内侧,使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连结成一体而作为一个活塞体。通过将空气用活塞28插入到空气用作动缸24B内,且将液用活塞26插入到液用作动缸24A内,而将这样的一体化的活塞体26、28以能一体地上下移动的方式组装于上述双缸24。
另外,在液用活塞26的下端附近与形成在后述的筒状卡定体32的下端的圆环状的支承部32a之间安装有螺旋弹簧(在图1中利用点线表示)。因此,液用活塞26在螺旋弹簧的弹簧力的作用下始终被向与筒状卡定体32之间的间隙扩大的方向施力。
另外,根据以上的容器结构,液用作动缸24A与液用活塞26之间的内侧的空间形成液室A,由空气用作动缸24B、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围成的空间形成空气室B。另外,由液用活塞26的上端部、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后述的棒状阀芯38顶端的卡定部38a以及多孔体保持件36围成的空间形成混合室C。另外,由液用活塞26的上方外侧面、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的下方内侧面围成的空间形成空气通路D,该空气通路D用于自空气室B向混合室C内送入空气。
即,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的下部内侧面成为液用活塞26的嵌入部。另外,在液用活塞26的上部外表面的与上述嵌入部相对应的位置沿圆周方向设有多条纵向槽,由此,在液用活塞26的上部外表面与空气用活塞28的内侧面之间形成空气通路D。
在液用活塞26的上部外表面的与嵌入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用于形成上述纵向槽的纵向肋,使连结该纵向肋的外表面的虚拟圆的外径与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的内径大致相等,以使该纵向肋能够压入到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中。另外,用于形成空气通路D的纵向槽或纵向肋也可以设在空气用活塞28的内侧面,而不是设在液用活塞26的上部外表面的与嵌入部相对应的部分。
与空气用活塞28相连结的喷嘴头部22的侧壁部形成为内筒部22a和外筒部22b这双层壁,在内筒部22a内经过且在上方弯曲的L字形的贯通孔形成泡沫通路E。并且,在泡沫通路E的下游侧末端设有用于向外部喷出泡沫的喷出口22c。当在组装有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的双缸24上安装了底盖部20后,将空气用活塞28的缩径部28e的上端嵌入喷嘴头部22的内筒部22a的下端部而进行固定,由此喷嘴头部22与空气用活塞28及液用活塞26连结为一体,喷嘴头部22的内部的泡沫通路E与形成在空气用活塞28的缩径部28e的上部内侧的混合室C相连通。
与空气用活塞28相连结之前,将在两端张设有片状的多孔体36a、36b的多孔体保持件36插入到喷嘴头部22内的泡沫通路E的靠混合室C的下游侧的部分。多孔体保持件36例如为如下这样的结构较好,即:将用合成树脂制的线编成的网状体作为片状的多孔体36a、36b熔接安装在筒状的合成树脂制隔离件36c的两端。另外,从泡沫质量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为下游侧(靠近泡沫喷出口22c的一侧)的多孔体36b的网眼比上游侧(靠近混合室C的一侧)的多孔体36a的网眼细。
用于挟持固定喷出泵体10与容器主体口部的底盖部20由如下部分构成:顶壁部20a,其中央部开口;裙部20b,其自顶壁部20a的外周缘部下垂;直立壁20c,其自顶壁部20a的开口缘部直立起,在顶壁部20a的下表面分别以下垂的方式形成有与空气用作动缸24B的凸缘部24a的内表面相接触的环状筒部、和直径比该环状筒部的直径小的环状筒部。底盖部20的裙部20b的内周面成为内螺纹部,通过使该裙部20b的内螺纹部与形成于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外周面的外螺纹部螺纹结合,将底盖部20安装于容器主体的口部。
〈第一次止回阀〉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在液用作动缸24A的下端附近的大致漏斗状的球阀座部24e上载置有球阀30,利用阀座部24e和球阀30构成第一次止回阀。
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球阀30由比重为0.90~0.91的聚丙烯树脂构成。另外,对于装运时点的泵式喷出容器,在液室A内未填满液体,因此如图1所示那样,球阀30在重力的作用下与球阀座部24e抵接,而将液室A内与管体12之间的连通切断。另一方面,一般的液体制剂的比重为1.00以上,因此,通过喷嘴头部的上下移动而成为在液室A内填满液体制剂的状态时,比重比液体制剂的比重小的球阀30在浮力的作用下被向上方施力,而不与球阀座部24e抵接,实现液用作动缸24A内与管体12之间的连通。
并且,在液室A内填满有液体的状态下,再下压喷嘴头部22而使该喷嘴头部22下降到比螺旋弹簧开始发生收缩的位置(泵的上止点)靠下方的位置时,在液用作动缸24A内部,液室A内的液体向容器主体侧逆流,由液体产生的压力(大于球阀30的浮力的压力)作用于球阀30,由此球阀30被下压而与球阀座部24e抵接,从而将液室A内与管体12之间的连通切断。像这样,通过喷嘴头部22的上下移动而对液室A内的液体加压,能够控制液室A内与管体12之间的连通,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通过这样构成第一次止回阀。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球阀30使用比重为0.90~0.91的聚丙烯树脂制球阀,在使用球阀作为第一次止回阀的情况下,由于一般的液体制剂的比重为1.00以上,因此只要是至少表观比重小于1.00的球形体,就能发挥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在此,表观比重是指某物体的质量除以该物体的体积得到的值除以作为标准物质的水的密度得到的值。例如,在使用比重为1.00以上的树脂、不锈钢等作为球形体的材料的情况下,只要通过将球形体做成中空构造等方法使球形体的表观比重小于1.00,球形体就会在一般的液体制剂中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因此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从制造的容易度以及成本的方面而言,优选采用使用比重小于1.00的树脂的实心的球形体。作为比重小于1.00的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聚乙烯(比重为0.91~0.97)、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比重为0.92~0.95)等。或者,阀的形状也并不仅限定于球阀,能够使用圆锥状、棒状、膜状等公知的各种止回阀,但至少需要在液室A内填满有液体且喷嘴头部22被向上方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使第一次止回阀能打开。
或者,通过采用与筒状卡定体联动的阀构造,即使不使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比重较小的材料,也能够做成这样的结构:在液室A内填满有液体且喷嘴头部22被向上方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使第一次止回阀打开。
图4、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10、210的剖视图,是第一次止回阀使用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阀构造的例子。另外,在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除第一次止回阀以外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10中,在筒状卡定体132的下方末端的扩径部分设有膜状阀芯132e,该膜状阀芯132e的下表面构成该扩径部分的下表面。另外,由该膜状阀芯132e和液用作动缸124A下方的台座部124d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次止回阀。
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10中,膜状阀芯132e与筒状卡定体132联动,因此如图4所示那样、在喷嘴头部122被向上方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膜状阀芯132e不与液用作动缸下方的台座部124d抵接,第一次止回阀始终处于打开状态。之后,再下压喷嘴头部122时,与此同时筒状卡定体132下降,位于筒状卡定体的最下部的膜状阀芯132e与液用作动缸下方的台座部124d的上表面抵接而将开口部分覆盖,从而将液室A内与管体112之间的连通切断。因此,在筒状卡定体的下方末端设有膜状阀芯132e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喷嘴头部22被向上方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第一次止回阀始终打开。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210中,在筒状卡定体232的下方末端的扩径部分设有大致漏斗状的球阀座部232e,该球阀座部232e的下表面构成该扩径部分的下表面。并且,在该球阀座部232e之上载置有不锈钢制的球阀230,由液用作动缸224A下方的台座部224d、阀座部分232e和不锈钢制球阀230构成第一次止回阀。
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210,球阀座部分232e与筒状卡定体232联动,如图5所示,在喷嘴头部222被向上方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球阀座部分232e的下端不与液用作动缸的台座部224d的上表面抵接,第一次止回阀始终打开而与不锈钢制球阀230的位置无关。之后,再下压喷嘴头部222时,与此同时筒状卡定体132下降,球阀座部分232e的下端与液用作动缸下方的台座部224d的上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不锈钢制球阀230与阀座部分232e抵接,因此液室A内与管体212之间的连通被切断。或者,在该状态下提起喷嘴头部222,在液室A内部成为减压状态时,不锈钢制球阀230向上方移动而离开阀座部分232e,因此实现液室A内与管体212之间的连通。因此,在筒状卡定体的下方末端设有与该筒状卡定体联动的球阀座部232e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喷嘴头部22被向上方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第一次止回阀始终打开。
因而,通过如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那样采用与筒状卡定体联动的阀构造,即使不使用比重比一般的液体制剂的比重轻的材料,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效果。
以下,继续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泵喷出体10的其他的结构。
在空气用活塞28的中间连结部28d的外周侧下表面与形成于液用活塞26的外周面的环状突部26b的上表面之间设有软质合成树脂制弹性阀芯34。对于开设于空气用活塞28的中间连结部28d的吸气孔28g和形成于空气用活塞28与液用活塞26的压入连结部分的空气通路D的入口侧(空气室B侧),弹性阀芯34只在空气室B为负压时使空气室B与吸气孔28g连通(第一吸气阀),且弹性阀芯34只在空气室B被加压时,使空气室B和空气通路D连通(第二吸气阀)。
在此,弹性阀芯34为这样的结构,即在圆筒状的筒状基部34a上一体地形成有:较薄且圆环状的外侧阀部34b,其自该筒状基部34a的下端部附近向外侧延伸;较薄且圆环状的内侧阀部34c,其自该筒状基部34a的下端部附近向内侧延伸。另外,弹性阀芯34为利用空气用活塞28的中间连结部28d固定筒状基部34a的状态,以如下方式设置在空气室B的上部、即:外侧阀部34b的上表面侧外缘部比吸气孔28g靠径向外侧且与中间连结部28d的下表面(空气室B侧)相接触,并且内侧阀部34c的下表面侧内缘部与形成于液用活塞26的环状突部26b的上表面相接触。弹性阀芯34的内侧阀部34c与该内侧阀部34c的上方的中间连结部28d的下表面之间具有充分的间隔,以能使该内侧阀部34c向上方位移。
对于用于开闭吸气孔28g的第一吸气阀,当空气室B处于常压或被加压状态时,外侧阀部34b的外缘部与中间连结部28d的下表面相接触,将作为空气室B和外部空气之间的连通路的吸气孔28g封闭。在此,在空气用活塞28上升而使空气室B成为负压时,弹性阀芯34的外侧阀部34b向下方位移(弹性变形)而离开中间连结部28d的下表面,从而敞开吸气孔28g。
另一方面,对于用于控制空气室B与空气通路D之间相连通的第二吸气阀,在空气室B处于减压或常压的状态下,内侧阀部34c的内缘部与液用活塞26的环状突部26b相接触,将从空气室B向空气通路D的入口部分封闭。并且,在空气用活塞28下降而对空气室B加压时,弹性阀芯34的内侧阀部34c向上方位移(弹性变形)而离开环状突部26b,从而敞开空气通路D的入口。在此,在空气室B处于减压或常压状态下弹性阀芯34封闭从空气室B向空气通路D的入口部分,因此在喷嘴头部22与空气用活塞28一并上升时,从该空气室B向空气通路D的入口部分被封闭。另外,在喷嘴头部22上升时空气通路D的体积也不会变化,因此在喷嘴头部上升时,空气通路D维持常压状态。
另外,自上方固定于液用活塞26和空气用活塞28的喷嘴头部22的外筒部22b与底盖部20的直立壁20c之间具有能供空气通过的间隙,该外筒部22b并被底盖部20的直立壁20c的顶端部引导。为了经由底盖部20的直立壁20c的内周缘与喷嘴头部22的内筒部22a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向容器主体内的头部空间(比发泡性液体的液面靠上方的空间部)导入外部的空气,而在空气用作动缸24B的作动缸壁上部开设有空气孔24g。另外,空气用活塞28的滑动密封部28a的截面形成为较浅的日文コ字状,以使滑动密封部28a能够在空气用活塞28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下、从内侧覆盖并封闭空气孔24g。并且,通过使空气用活塞28向下方移动,能够使滑动密封部28a敞开空气孔24g,而使外部空气与容器主体内相连通。
〈第二次止回阀〉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在由液用活塞26和液用作动缸24A形成的空间内设有合成树脂制的棒状阀芯38。并且,在液用作动缸24A内的下方空间设有用于限制棒状阀芯38上升的合成树脂制的筒状卡定体32。并且,通过使设于棒状阀芯38的顶端的卡定部38a与设于液用活塞26上端部的漏斗状的液室阀座部26a抵接而将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堵塞,在喷嘴头部22下降时,液室阀座部26a下降,从而棒状阀芯38的卡定部38a与液室阀座部26a分离,而敞开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
即,相对于形成于液用活塞26的上端附近的内周面的大致漏斗状的液室阀座部26a,直径相对较大且呈大致研钵状的卡定部38a以至少最大外径部的外径比液用活塞26的液室阀座部26a的最小内径部的内径大的方式形成于棒状阀芯38的上端附近的外周面,利用该棒状阀芯38的卡定部38a和液用活塞26的液室阀座部26a构成第二次止回阀。另外,在下压喷嘴头部22后的状态下,卡定部38a与液室阀座部26a不抵接,因此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敞开,随着喷嘴头部22的上升,液室阀座部26a上升从而与卡定部38a抵接,由此将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堵塞。
另外,在棒状阀芯38的直径较小的下端部形成有大径部38b,该大径部38b以下端呈顶端较细的状态形成并与上部之间形成台阶。通过利用设于筒状卡定体32的上端的内向环状突起32d自外侧与该大径部38b卡合,而将该大径部38b保持为只能在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由此,棒状阀芯38被保持为只能相对于液用作动缸24A在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并且利用棒状阀芯38限制液用活塞26的上限位置。其中,优选棒状阀芯38的直径较小的下端部构成为、在棒状阀芯38以被筒状卡定体32保持的状态上下移动时,产生不妨碍该棒状阀芯38的移动的程度的摩擦阻力。通过这样构成,在随着喷嘴头部22的上升而液室阀座部26a上升并与卡定部38a抵接时,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卡定部38a被按压于液室阀座部26a,因此不会产生与阀座部26a抵接的卡定部38a浮起这样的问题,能够良好地密封。
筒状卡定体32以能够与液用作动缸24A下方的台座部24d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设置,在该筒状卡定体32的下端部以向外侧伸出的方式形成有圆环状的支承部32a。另外,在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上方形成有开口筒部32b,在该开口筒部32b呈放射状设有多条作为液体通路的纵向的开口槽或切槽,而且,在开口筒部32b的上方形成有无孔的圆筒部32c。并且,在无孔圆筒部32c的上端紧接着形成有内向环状突起32d。其中,下端的圆环状支承部32a成为螺旋弹簧的下端侧的支承部。
通过形成在筒状卡定体32的上端的内向环状突起32d卡定棒状阀芯38的下端的大径部38b,阻止棒状阀芯38上升,由此在棒状阀芯38的卡定部38a与液用活塞26的液室阀座部26a抵接的同时,被螺旋弹簧向上方施力的液用活塞26的上限位置被限制。另外,设在筒状卡定体32的下端的圆环状的支承部32a的内侧部作为阻碍第一次止回阀的球阀30上升的球阀卡定部发挥作用,由此限制球阀30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的距离。
在此,上述筒状卡定体3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液用作动缸24A在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即,上述筒状卡定体的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虽然以能够与液用作动缸24A下方的台座部24d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设置,但并未固定于该台座部24d的上表面,筒状卡定体32整体能够相对于液用作动缸24A仅在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
另外,像这样上述筒状卡定体32能够在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由此如图1所示,在喷嘴头部22被自泵的上止点位置(螺旋弹簧开始发生收缩的位置)进一步向上方提起的情况下,液用活塞26、螺旋弹簧和筒状卡定体32与喷嘴头部22联动而向上方移动,上述筒状卡定体32的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离开液用作动缸24A下方的台座部24d的上表面,在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与台座部24d的上表面之间设有规定间隔。
另外,对于第二次止回阀,通过下压喷嘴头部22使螺旋弹簧收缩、使液用活塞26下降,而使棒状阀芯38的卡定部38a与液室阀座部26a分离,由此敞开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在此,在喷嘴头部22被向上方提起至比泵的上止点位置更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上述筒状卡定体32的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离开液用作动缸24A下方的台座部24d的上表面,在两者之间设有规定间隔,因此即使下压喷嘴头部22,在直到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与台座部24d的上表面抵接为止的期间内螺旋弹簧也不会发生收缩,在此期间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未被敞开。因此,例如通过在直立壁20c的外侧嵌入止挡件等方法强制地提起喷嘴头部22,由此即使在搬运时等喷嘴头部22略微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止回阀也不会立即打开,能够防止液体意外漏出(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泵式喷出容器中,第一次止回阀通常使用不锈钢制的球阀等比重比一般的液体制剂的比重大的球阀。例如,在这样的不锈钢制球阀作为上述结构的泵式喷出容器的第一次止回阀使用的情况下,在液室A内填满有液体制剂的状态下,在喷嘴头部22被自泵的上止点位置进一步提起时,不锈钢制球阀在重力的作用下下降,因此第一次止回阀被关闭。并且,即使自这样的状态起欲为了喷出液体制剂而欲再次下压喷嘴头部22,第一次止回阀也与第二次止回阀一并处于关闭的状态,因此填满在液室A内的液体制剂被强行压缩,直到第二次止回阀开始打开为止,不得不强制地下压喷嘴头部22。像这样,在使用不锈钢制的球阀等比重比一般的液体制剂的比重大的球阀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情况:若暂时将喷嘴头部22提起,则在最初的下压时需要较大的力。
相对于此,例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使用由比重为0.90~0.91的聚丙烯树脂构成的球阀30,因此在液用作动缸24A内填满有液体制剂的状态下,比重比一般的液体制剂的比重小的球阀30在浮力的作用下始终被向上方施力,而不与球阀座部24e抵接,第一次止回阀被打开。因此,在液室A内填满有液体制剂的状态下,在喷嘴头部22被以大于螺旋弹簧的施力的力提起时,第一次止回阀被打开。并且,在从这样的状态起欲为了喷出液体制剂而欲再次下压喷嘴头部22时,第一次止回阀处于打开的状态,因此填满在液室A内的液体制剂中的一部分液体制剂经由第一次止回阀向容器主体内逆流,由此最初下压喷嘴头部22时的阻力非常小。
〈泵式喷出容器的工作状态〉
接着,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的工作状态。
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使用聚丙烯树脂制球阀30)的喷嘴头部移动时的工作状态说明图。另外,为了进行比较,图3表示以往品(比较品)的泵式喷出容器(使用不锈钢制球阀31)的工作状态说明图。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自该泵式泡沫喷出容器装配结束时起到消费者即将开始使用之前,容器主体内填充有液体,例如,如图2的(a)所示,在液用活塞26在螺旋弹簧的施力下上升至泵的上止点的位置、喷嘴头部22被进一步向上方提起至比该上止点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下,将独立构件的止挡件40插入安装在喷嘴头部22与底盖22之间,而将喷嘴头部22的位置固定在上限位置。在此,液用活塞26、螺旋弹簧和筒状卡定体32与喷嘴头部22联动而向上方移动,因此筒状卡定体32的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离开液用作动缸24A下方的台座部24d的上表面,在两者之间设有规定间隔。另外,在该状态下,虽然喷嘴头部的下降被止挡件40阻碍,但即使在喷嘴头部22被施加有较大的压力而稍微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次止回阀也不会立即打开,液体不会漏出。
另外,在图2的(a)的状态下,对于第一次止回阀,聚丙烯树脂制的球阀30在重力的作用下与球阀座部24e抵接,液室A的下端入口被封闭。另一方面,对于第二次止回阀,液用活塞26在螺旋弹簧的施力下上升至上限位置,因此棒状阀芯38将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封闭。因此,在装运时点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中,第一次止回阀与第二次止回阀一并被关闭。
在自图2的(a)的状态起消费者开始使用并反复下压喷嘴头部22时,最初仅空气被自内部还未填满液体的液室A向喷出口22c送入,但与此同时容器主体内的液体开始被吸入液室A,因此容器内的液体制剂逐渐填满液室A内。之后,如图2的(b)所示,在液体制剂填满液室A内时,比重比一般的液体制剂的比重小的球阀30在浮力的作用下被向上方施力,而不与球阀座部24e抵接,因此第一次止回阀被打开。另一方面,只要螺旋弹簧不因下压喷嘴头部而发生收缩,第二次止回阀就不会打开。因此,即使从图2的(b)的状态起容器侧翻,第二次止回阀也不会使液室A内的液体向外部漏出。
之后,在自图2的(b)的状态起在喷嘴头部22被进一步提起至比泵的上止点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时,如图2的(c)、(d)所示,筒状卡定体32的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离开液用作动缸24A下方的台座部24d的上表面。由此,例如,即使在由于喷嘴头部22被自上方稍微施加压力或者由于容器振动等而导致喷嘴头部22被稍微下压的情况下,直到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与台座部24d的上表面抵接而到达泵的上止点位置为止,第二止回阀都不会立即打开,从而能够防止液体意外漏出。
在此,例如,如图3的(d)所示,在以往的使用不锈钢制球阀31的泵式喷出容器的情况下,在提起喷嘴头部22之后,由于球阀31的比重大于一般的液体制剂的比重,因此球阀31在重力的作用下下降,而关闭第一次止回阀。之后,在自这样的状态起欲为了喷出液体制剂而欲再次下压喷嘴头部22时,第一次止回阀与第二次止回阀一并处于关闭的状态,因此需要强行下压喷嘴头部22同筒状卡定体32的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与液用作动缸24A下方的台座部24d的上表面之间的规定间隔相应的量。即,由于是第一次止回阀与第二次止回阀一并处于关闭的状态,因此填满在液室A内的液体制剂没有可退避的地方,直到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与台座部24d的上表面抵接、螺旋弹簧发生收缩而第二次止回阀打开为止,不得不以强行地压缩收容在液室A内的液体制剂的方式强制地下压喷嘴头部22。
相对于此,如图2的(d)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使用由比重为0.90~0.91的聚丙烯树脂构成的球阀30,因此在液室A内填满有液体制剂的状态下,比重比一般的液体制剂的比重小的球阀30在浮力的作用下始终被向上方施力,因此第一次止回阀被打开。因此,在提起喷嘴头部22之后,即使在欲为了喷出液体制剂而欲再次下压喷嘴头部22的情况下,填满在液室A内的液体制剂中的一部分液体制剂也经由第一次止回阀向容器主体内逆流,由此下压喷嘴头部22时的阻力非常小。
之后,通过进一步继续下压喷嘴头部22,球阀30被逆流的液体制剂流下压,在由液室A内的液体制剂产生的液压大于球阀30的浮力时,如图2的(e)所示,球阀30被按压于下方的球阀座部24e,而将第一次止回阀关闭。在由于液室A内的液压而将第一次止回阀关闭且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下表面与台座部24d的上表面抵接、螺旋弹簧发生收缩而第二次止回阀打开时,液室A内的液体通过第二次止回阀被向喷嘴头部22内压入,而自喷出口22c喷出。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在暂时将喷嘴头部22提起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最初下压时通过较小的力喷出液体,并且,还能够容易地通过改变喷嘴头部22的下压幅度调来整液体的喷出量。
另外,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使用与筒状卡定体联动的膜状阀芯132e)的工作状态图,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泵喷出容器(使用与筒状卡定体联动的球阀座232e)的工作状态说明图。
如图6的(a)所示,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在消费者即将开始使用之前的、喷嘴头部122被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液用活塞126、螺旋弹簧和筒状卡定体132与喷嘴头部122联动而向上方移动,因此设于筒状卡定体132的下方末端的膜状阀芯132e离开液用作动缸124A的下方的台座部124d的上表面,在两者之间设有规定间隔,第一次止回阀被打开。另一方面,液用活塞126在螺旋弹簧的施力下上升至上限位置,棒状阀芯138将液用活塞126的上端出口封闭,因此第二次止回阀被关闭。
自图6的(a)的状态起反复下压喷嘴头部122,由此使容器内的液体制剂填满液室A内。在此,在喷嘴头部122被下压至比图6的(a)的上限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的状态下,筒状卡定体132也与喷嘴头部122联动而下降,因此如图6的(b)所示,筒状卡定体的下方末端的膜状阀芯132e与液用作动缸的下方的台座部124d的上表面抵接,而将液室A内与管体112之间的连通切断,从而关闭第一次止回阀。
之后,在自图6的(b)的状态起再向上方提起喷嘴头部122时,如图6的(c)、(d)所示,膜状阀芯132e离开液用作动缸的下方的台座部124d的上表面,第一次止回阀被打开。因此,在将喷嘴头部122提起到上限位置之后,即使在欲为了喷出液体制剂而欲再次下压喷嘴头部122的情况下,如图6的(d)所示,第一止回阀也被打开,因此填满在液室A内的液体制剂中的一部分液体制剂向容器主体内逆流,由此下压喷嘴头部122时的阻力非常小。
之后,在进一步继续下压喷嘴头部122时,如图6的(e)所示,膜状阀芯132e与液用作动缸的下方的台座部124d的上表面抵接,而将液室A内与管体112之间的连通切断,从而关闭第一止回阀,因此液室A内的液体通过打开的第二次止回阀自喷嘴头部122的喷出口122c喷出。
另外,如图7的(a)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也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喷嘴头部222被以最大限度提起的状态下,筒状卡定体232与该喷嘴头部222联动而向上方移动,因此设在筒状卡定体的下方末端的球阀座部分232e的下端不与液用作动缸224A的下方的台座部224d的上表面抵接,第一次止回阀被打开。另一方面,因螺旋弹簧的施力而上升的棒状阀芯238封闭液用活塞226的上端出口,因此第二次止回阀被关闭。
自图7的(a)的状态起反复下压喷嘴头部222,由此使容器内的液体制剂填满液室A内,但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喷嘴头部222被下压至比图6的(a)的上限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的状态下,筒状卡定体232也与该喷嘴头部222联动而下降,因此如图7的(b)所示,位于筒状卡定体232的下方末端的球阀座部分232e与液用作动缸224A的下方的台座部224d的上表面抵接,而将液室A内与管体212之间的连通切断,从而关闭第一次止回阀。
之后,在自图7的(b)的状态起再向上方提起喷嘴头部222时,如图7的(c)、(d)所示,球阀座部分232e离开液用作动缸的下方的台座部224d,而与球阀230的位置无关地打开第一次止回阀。因此,在将喷嘴头部222提起到上限位置之后,在欲为了喷出液体制剂而欲再次下压喷嘴头部222的情况下,如图7的(d)所示,第一止回阀被打开,因此填满在液室A内的液体制剂中的一部分液体制剂向容器主体内逆流,由此下压喷嘴头部222时的阻力非常小。
之后,在进一步继续下压喷嘴头部222时,如图7的(e)所示,球阀座部分232e与液用作动缸的下方的台座部224d抵接,并且,在由液室A内的液体制剂的液压的作用下球阀230被按压于阀座部分232e,由此切断液室A内与管体212之间的连通、即关闭第一次止回阀。因此,液室A内的液体通过打开的第二次止回阀自喷嘴头部222的喷出口222c喷出。
以上,对本发明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构造。特别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泵式喷出容器为泡沫喷出容器,是使收容在容器内的发泡性液体与空气混合而呈泡沫状喷出的容器,但本发明并不只限定于这样的泡沫喷出容器,只要是用于喷出容器主体内的液体的液体喷出容器即可。另外,其他的泵结构也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还能够通过其他的以往公知的泵结构来实施本发明,另外,其他的结构部分能够根据具体的用途等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Claims (7)

1.一种泵式喷出容器,该泵式喷出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和安装于该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喷出泵体,该泵式喷出容器通过使设于该喷出泵体的上方的喷嘴头部上下移动而自设于该喷嘴头部的喷出口喷出被收容在该容器主体内的液体,
上述喷出泵体包括:
筒状的液用作动缸体部,其能够与上述容器主体内连通;
第一次止回阀,其能够实现或切断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与上述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
液用活塞部,其为能够与上述喷嘴头部联动而上下移动的筒状构件,其下方末端的外侧面与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的内壁面滑动接触,由该液用活塞部和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围成的空间构成液室,该液用活塞部能够经由其上方的开口端与上述喷嘴头部内连通;
棒状阀芯,其为棒状的构件,设在由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和上述液用活塞部围成的空间内,其上方末端贯通上述液用活塞部的上方开口端,且在该贯通上述液用活塞部的上方开口端的上方末端设有外径扩大为比该液用活塞部的开口端的直径大的扩径部分,该棒状阀芯用于构成第二次止回阀,在该第二次止回阀中,通过使该扩径部分与该液用活塞部的开口端抵接而堵塞该开口端、或者使该扩径部分与该开口端不抵接而敞开该开口端,由此能够实现或切断上述液用活塞部内与上述喷嘴头部内之间的连通;
筒状卡定部,其为筒状构件,用于自外侧与上述棒状阀芯的下方末端卡合,以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在该筒状构件的下方末端的扩径部分的下表面能够与以向内侧伸出的方式设在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的底部周缘的台座部分的上表面抵接;
弹簧部,其介于上述液用活塞部的下方末端与上述筒状卡定部的扩径部分的上表面之间,用于向该液用活塞部与该筒状卡定部之间的间隙扩大的方向施力;
筒状的喷嘴头部,其能够经由上述上方开口端与上述液用活塞部内连通,在其末端设有喷出口,
在该泵式喷出容器中,在自由于上述喷嘴头部向下方的移动而上述弹簧部开始发生收缩的上止点位置起使该喷嘴头部进一步向上方移动时,上述液用活塞部、上述弹簧部和上述筒状卡定部与该喷嘴头部联动而一并向上方移动,上述筒状卡定部的扩径部分的下表面离开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的底部周缘的台座部分的上表面,由此在该扩径部分的下表面与该底部周缘的台座部分的上表面之间设有规定间隔,上述筒状卡定部能够相对于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在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
该泵式喷出容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液室内填满有期望的液体且上述喷嘴头部未向下方移动的状态下,上述第一次止回阀实现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与上述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式喷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次止回阀由表观比重小于1.00的球形体和设于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的直径小于该球形体的直径的阀座部分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式喷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次止回阀所使用的球形体是由比重小于1.00的树脂构成的球形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式喷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次止回阀所使用的球形体由从聚乙烯、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中选出的树脂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泵式喷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该泵式喷出容器设有用于阻碍上述球形体的上升的球形体卡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式喷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次止回阀由上述液用作动缸体部的底部周缘的台座部分和设于上述筒状卡定部的下方末端的扩径部分的膜状阀芯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式喷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次止回阀由球形体和设于上述筒状卡定部的下方末端的扩径部分的直径小于该球形体的直径的阀座部分构成。
CN201380008720.6A 2012-02-09 2013-02-07 泵式喷出容器 Active CN1041056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5857 2012-02-09
JP2012-025857 2012-02-09
PCT/JP2013/052851 WO2013118816A1 (ja) 2012-02-09 2013-02-07 ポンプ式吐出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5645A CN104105645A (zh) 2014-10-15
CN104105645B true CN104105645B (zh) 2016-08-17

Family

ID=48947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8720.6A Active CN104105645B (zh) 2012-02-09 2013-02-07 泵式喷出容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08541B2 (zh)
EP (1) EP2813444B1 (zh)
JP (1) JP6144209B2 (zh)
CN (1) CN104105645B (zh)
AU (1) AU2013218641A1 (zh)
WO (1) WO20131188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5737B (zh) * 2013-01-31 2017-06-13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泡沫吐出器
JP6023861B1 (ja) * 2015-08-31 2016-11-09 株式会社ハタ レフィル容器及びポンプ容器
GB201603949D0 (en) * 2016-03-08 2016-04-20 Rieke Packaging Systems Ltd Foam dispensers
CN109862969B (zh) * 2016-07-18 2021-09-21 Rpc布兰姆拉格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液态至膏状物料的供送器
CN106214036A (zh) * 2016-08-11 2016-12-14 江门市爱威特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皂液泵
US10583450B2 (en) * 2018-04-24 2020-03-10 Gerhard Brugger Dosing dispenser
US11351560B2 (en) * 2018-07-18 2022-06-07 Kao Corporation Foam discharger
CN109305467A (zh) * 2018-09-11 2019-02-05 珠海市华迅塑料泵业有限公司 一种防回流泡沫泵结构
JP7289758B2 (ja) * 2019-08-29 2023-06-12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吐出装置
JP7605481B2 (ja) * 2019-09-13 2024-12-24 株式会社三谷バルブ 内容物噴出ユニットおよび噴出容器
KR102415118B1 (ko) * 2020-07-27 2022-06-29 강성일 펌프 용기
JP7606626B2 (ja) * 2021-09-14 2024-12-25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分注装置及び分注方法
JP2023097591A (ja) * 2021-12-28 2023-07-10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吐出器
KR102668396B1 (ko) * 2023-08-16 2024-05-22 박대한 유체 펌프디스펜서
CN220866081U (zh) * 2023-08-16 2024-04-30 珠海智润护理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出泡挤压泡沫泵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88957Y (zh) * 2009-03-23 2010-01-27 刘宜松 给皂泵结构的改良
CN102285484A (zh) * 2011-07-01 2011-12-21 上海德昕日化有限公司 泡沫泵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7744A (en) * 1988-06-08 1989-12-19 Williams Forrest D Dispenser for a carbonated beverage bottle
US5025956A (en) * 1988-10-11 1991-06-25 Linsenbigler James G Safety top sprayer
JP2002011390A (ja) * 2000-04-21 2002-01-15 Sanyo Harutsu Kk 容器内液体吐出用ポンプ
JP3999033B2 (ja) * 2002-04-30 2007-10-31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縦形ポンプ式液体噴出容器
JP4521749B2 (ja) * 2003-01-17 2010-08-11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吐出ポンプ
NL1031092C2 (nl) * 2006-02-07 2007-08-08 Airspray Nv Zelfreinigende schuimafgifteinrichting.
US20090008412A1 (en) 2007-04-10 2009-01-08 Choi Hee Jin Foam pump dispenser having leakage prevention function against reverse flow
JP5873247B2 (ja) * 2011-03-22 2016-03-01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泡吐出容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88957Y (zh) * 2009-03-23 2010-01-27 刘宜松 给皂泵结构的改良
CN102285484A (zh) * 2011-07-01 2011-12-21 上海德昕日化有限公司 泡沫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118816A1 (ja) 2015-05-11
EP2813444A1 (en) 2014-12-17
CN104105645A (zh) 2014-10-15
EP2813444B1 (en) 2019-04-10
JP6144209B2 (ja) 2017-06-07
EP2813444A4 (en) 2015-11-04
US9308541B2 (en) 2016-04-12
AU2013218641A1 (en) 2014-08-28
US20150001254A1 (en) 2015-01-01
WO2013118816A1 (ja) 201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05645B (zh) 泵式喷出容器
CN102689734B (zh) 泵式泡沫喷出容器
US9579670B2 (en) Dispensing container
JP6226763B2 (ja) ポンプ式吐出容器
CA2917071A1 (en) Dispenser with a reservoir comprising a divider or a porous material
JP6745186B2 (ja) 吐出器用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吐出器
CA2837636A1 (en) Pumping device for a fluid container
JP4716462B2 (ja) ポンプ式泡出し容器
JP7493201B2 (ja) ポンプディスペンサー
JP5178390B2 (ja) ポンプ式吐出容器
JP2007320594A (ja) 吐出容器
JP6240498B2 (ja) フォーマディスペンサ
JP5603734B2 (ja) ポンプ式吐出容器
JP5283159B2 (ja) ポンプの押下ヘッド
JP4729569B2 (ja) 泡噴出容器とその泡噴出容器のポンプヘッド部における構造
HK1171426B (zh) 泵式泡沫噴出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