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689734B - 泵式泡沫喷出容器 - Google Patents

泵式泡沫喷出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9734B
CN102689734B CN201210078526.2A CN201210078526A CN102689734B CN 102689734 B CN102689734 B CN 102689734B CN 201210078526 A CN201210078526 A CN 201210078526A CN 102689734 B CN102689734 B CN 1026897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mentioned
air
pist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85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9734A (zh
Inventor
植平庄治
斋藤大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wa C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wa C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wa C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wa C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89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9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9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97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005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0062Outlet valves actuat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fluid to be sprayed
    • B05B11/0064Lift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42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1043Sealing or attachment arrangements between pump and container
    • B05B11/1046Sealing or attachment arrangements between pump and container the pump chamber being arranged substantially coaxially to the neck of the container
    • B05B11/1047Sealing or attachment arrangements between pump and container the pump chamber being arranged substantially coaxially to the neck of the container the pump being preassembled as an independent unit before being mounted on the conta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87Combination of liquid and air pu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7/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 B05B7/0018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 B05B7/0025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 B05B7/0031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with disturbing means promoting mixing, e.g. balls, crowns
    • B05B7/0037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rom two or more sources, e.g. of liquid and air, of powder and gas with devices for making foam with a compressed gas supply with disturbing means promoting mixing, e.g. balls, crowns including sieves, porous member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7/00Closures with filling and discharging, or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3/00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在泡沫喷出后泡沫或液体向泵内部逆流而导致使用性下降的情况进行了改善的泵式喷出容器。在利用在上方末端设有卡定部的棒状阀芯控制气液混合部与液室之间的连通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中,在气液混合部的下方,以向该气液混合部的内侧方向伸出的方式设有能与该棒状阀芯的卡定部外周面抵接的由挠性构件构成的阀座部,且在喷嘴头部刚刚上升后,在液室的上方开口端与该棒状阀芯抵接之前,该挠性阀座部先与该棒状阀芯抵接,从而能够显著降低该泡沫或液体向空气通路内逆流的情况发生,改善了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使用性。

Description

泵式泡沫喷出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泡沫喷出口喷出泡沫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特别涉及对在泡沫喷出后泡沫或液体向泵内部逆流而导致使用性下降的情况的改善,该泵式泡沫喷出容器通过下压喷嘴头部而混合空气和容器主体内的发泡性液体,从而形成该泡沫。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结构的容器作为泵式泡沫喷出容器,该泵式泡沫喷出容器通过将设在容器主体的上部的喷嘴体的喷嘴头部下压,将收容在容器主体内的发泡性液体和自容器外吸入的空气混合而形成泡沫,经由喷嘴头部内部的泡沫通路向容器外部喷出泡沫。另外,在该种以往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中,通常喷嘴头部能够与液用活塞和空气用活塞联动地上下移动。
即,随着喷嘴头部的上升,与液用作动缸滑动接触的液用活塞上升,从而将容器主体内的发泡性液体吸入到液室内,与此同时与空气用作动缸滑动接触的空气用活塞上升,从而将容器外的空气吸入到空气室内。此外,随着喷嘴头部的下降,液用活塞下降,从而将液室内的发泡性液体送入到气液混合室中,与此同时空气用活塞下降,从而将空气室内的空气送入到气液混合室中。并且,使送入到气液混合室中的发泡性液体和空气混合,从而形成泡沫,所形成的泡沫自设在喷嘴头部下游侧末端的泡沫喷出口喷出。
这里,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中,残留在气液混合室内的泡沫或液体有时向连结气液混合室和空气室的空气通路内逆流。并且,在该情况下,流到空气通路内的泡沫或液体因乾燥而固化,缩窄或堵塞流路,产生向气液混合室的空气的供给量减少而使泡沫质量下降、以及使下压泵所需的压力增大等、作为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使用性降低的问题。
针对上述那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泵式泡沫喷出容器,该泵式泡沫喷出容器利用在上方末端设有大致研钵状的卡定部的棒状阀芯,在封闭液室的靠混合室侧出口的同时也封闭空气通路的靠混合室侧出口,从而能够防止残留在混合室内的泡沫或液体向空气通路内逆流。另外,泵式泡沫喷出容器通常为在喷嘴头部下降时喷出泡沫的结构,因此在喷嘴头部位于下止点的状态下,液室的靠混合室侧出口和空气通路的靠混合室侧出口均开放。即,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中,在喷嘴头部从下止点开始上升后,空气通路的靠混合室侧出口和液室的靠混合室侧出口由棒状阀芯同时封闭。这里,在喷嘴头部从下止点再次开始上升时,相对应地液室和空气室的容积增大,所以液室和空气室暂时处于减压状态。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中也存在如下情况:在喷嘴头部开始上升后到液室和空气通路的靠混合室侧出口由棒状阀芯封闭的期间内,残留在该混合室内的泡沫或液体也向处于减压状态的空气通路和空气室内逆流。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案登录第258164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而做成的,即,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对在泡沫喷出后泡沫或液体向泵内部逆流而导致使用性下降的情况进行了改善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
本发明人鉴于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在利用在上方末端设有卡定部的棒状阀芯来控制气液混合部与液室之间的连通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中,通过在气液混合部的下方,以向该气液混合部的内侧方向伸出的方式设置能与该棒状阀芯的卡定部外周面抵接的由挠性构件构成的阀座部,且在喷嘴头部刚刚上升后,在液室的上方开口端与该棒状阀芯抵接之前,使该挠性阀座部与该棒状阀芯抵接,从而能够显著降低该泡沫或液体向空气通路内逆流的情况发生,改善了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使用性,由此提出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和安装在该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喷出泵体,通过使设在该喷出泵体的上方的喷嘴头部上下移动,将空气和收容在该容器主体内的发泡性液体在气液混合部内混合,形成泡沫,并且将该泡沫自设于该喷嘴头部的泡沫喷出口喷出,该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喷出泵体包括:
筒状的液用作动缸,其能与上述容器主体内相连通;
吸液阀芯,其能与设在上述液用作动缸内的内侧方向的阀座部抵接,由此能够实现或切断上述液用作动缸内与上述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
筒状的液用活塞,其与上述液用作动缸内的内壁面滑动接触而能够上下移动,该液用活塞与该液用作动缸之间的间隙构成液室,并且利用该液用活塞的向上方的移动将上述容器主体内的发泡性液体吸入到该液室内,且利用该液用活塞的向下方的移动,将该液室内的发泡性液体经由设在该液室的上方的开口端压送到位于上方的气液混合部;
有底筒状的空气用作动缸,其直径比上述液用作动缸的直径大,且以与该液用作动缸呈大致同心状的方式包围该液用作动缸的外侧;
筒状的空气用活塞,其与上述空气用作动缸内的内壁面滑动接触而能够上下移动,该空气用活塞与该空气用作动缸之间的间隙构成空气室,并且利用该空气用活塞的向上方的移动,经由以能与上方的外部空间相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吸气孔将该空间内的空气吸入到该空气室内,且利用该空气用活塞的向下方的移动,经由设在该空气室的上方的送气孔将该空气室内的空气压送到上方;
吸气阀芯,其能够开闭上述吸气孔;
送气阀芯,其能够开闭上述送气孔;
空气通路,其经由上述送气孔而与上述空气室内相连通,用于向位于上方的气液混合部导入空气;
筒状的气液混合部,其经由上述液用活塞的上方开口端而与液室内相连通,并且经由上述空气通路而与空气室内相连通,用于将自上述液室内导入的发泡性液体和自上述空气室内导入的空气混合而形成泡沫;
弹簧,其介于上述液用作动缸与上述液用活塞之间,沿增大该液用作动缸与该液用活塞之间的间隙的方向施力;
棒状阀芯,其设在由上述液用作动缸和上述液用活塞形成的空间内,该棒状阀芯的上方末端贯穿该液用活塞部的上方开口端,且在该贯穿上方开口端的上方末端设有大致研钵状的卡定部,该卡定部的外径扩大为比该液用活塞的上方开口端的直径大,该卡定部分的外周面与该液用活塞的上方开口端的内周面能够抵接,由此能够实现或切断该液用活塞内与该气液混合部内之间的连通;
挠性阀座部,其在上述气液混合部的下方以向该气液混合部的筒状内侧方向伸出的方式沿周向形成一圈,该挠性阀座部能够与上述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抵接,由此能够实现或切断该气液混合部内与上述液室之间的连通及该气液混合部内与该空气通路之间的连通,该挠性阀座部由具有至少向下方的挠性的板状构件构成,且在该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与上述液用活塞的上方开口端的内周面之间未抵接的状态下,该挠性阀座部能够与该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抵接;
喷嘴头部,其与上述气液混合部内相连通,且能与上述液用活塞和上述空气用活塞联动地上下移动,利用该喷嘴头部的向下方的移动,将在该气液混合部内形成的泡沫自设在该喷嘴头部的与该气液混合部相反一侧末端的泡沫喷出口喷出。
另外,在上述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基础上,该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吸液阀芯和设在上述液用作动缸内的阀座部构成如下初级阀,在上述喷嘴头部向上方移动时,上述阀座部和上述吸液阀芯互相不抵接而实现该液用作动缸内与上述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且在该喷嘴头部向下方移动时,上述阀座部和上述吸液阀芯互相抵接而切断该液用作动缸内与该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
上述吸气阀芯和设于上述空气用活塞的吸气孔构成如下次级阀,在上述喷嘴头部向上方移动时,该吸气阀芯不与该吸气孔抵接而实现上述空气室内与上述空气用活塞上方的外部空间之间的连通,且在该喷嘴头部向下方移动时,该吸气阀芯与该吸气孔互相抵接而切断该空气室内与该空气用活塞上方的外部空间之间的连通;
上述送气阀芯和设于上述空气用活塞的送气孔构成如下三级阀,在上述喷嘴头部向上方移动时,该送气阀芯与该送气孔抵接而切断上述空气室内与上述空气通路之间的连通,且在该喷嘴头部向下方移动时,该送气阀芯和该送气孔互相不抵接而实现该空气室内与该空气通路之间的连通;
上述液用活塞的上方开口端的内周面和上述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构成如下四级阀,在上述喷嘴头部向上方移动时,上述上方开口端的内周面和上述卡定部的外周面互相抵接而切断上述液室与上述气液混合部内之间的连通,且在该喷嘴头部向下方移动时,上述上方开口端的内周面和上述卡定部的外周面互相不抵接而实现该液室与该气液混合部内之间的连通;
上述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和设于上述气液混合部的挠性阀座部构成如下五级阀,在上述喷嘴头部向上方移动时,上述卡定部的外周面和上述挠性阀座部互相抵接而切断该气液混合部内与上述液室之间的连通及该气液混合部内与上述空气导入路之间的连通,且在该喷嘴头部向下方移动时,上述卡定部的外周面和上述挠性阀座部互相不抵接而实现该气液混合部内与该液室之间的连通及该气液混合部内与该空气导入路之间的连通;且,
在上述喷嘴头部从位于下止点的状态向上方移动时,上述五级阀中的挠性阀座部比上述四级阀中的液用活塞部的上方开口端先与上述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抵接,从而形成为暂时关闭上述五级阀且打开上述四级阀的状态。
采用本发明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通过在气液混合部的下方以向该气液混合部的内侧方向伸出的方式设有能与该棒状阀芯的卡定部外周面抵接的由挠性构件构成的阀座部,且在喷嘴头部刚刚上升后,在液室的上方开口端与该棒状阀芯抵接之前,该挠性阀座部先与该棒状阀芯抵接,从而能够显著减少该泡沫或液体向空气通路内逆流的情况发生,改善了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使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泡沫喷出容器的喷出泵体的剖视图(喷嘴头部位于上升终端的状态下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挠性阀座部36的俯视图和剖视图((A)为俯视图,(B)为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中的挠性阀座部在喷嘴头部移动时的作用的说明图((A)为喷嘴头部位于下降终端的状态,(B)为喷嘴头部刚刚上升后的状态,(C)为喷嘴头部处于上升过程中以及位于上升终端的状态)。
图4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在喷嘴头部位于上升终端、喷嘴头部下降时和喷嘴头部上升时的工作状态的说明图((a)为喷嘴头部位于上升终端的状态,(b)为喷嘴头部下降时的状态,(c)为喷嘴头部上升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其用于收容液体;喷出泵体,其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该容器主体的上端的口部;管体,其与该喷出泵体相连通并向容器主体的内部延伸。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喷出泵体10的剖视图(喷嘴头部位于上升终端的状态下的主视剖视图)。
底盖(basecap)部20设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的下方,呈裙状,在该底盖部2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另一方面,在收容发泡性液体的容器主体的口部(未图示)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通过使该口部的外螺纹与底盖部20的内螺纹螺纹接合,将喷出泵体10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容器主体上。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的主要的构成零件包括:底盖部20;喷嘴头部22,其由操作部和喷出部构成;双缸24,其构成液用作动缸24A和空气用作动缸24B;液用活塞26;空气用活塞28。另外,上述构成零件在通常的情况下均由合成树脂原料形成,例如可以单独或适当地混合使用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系树脂。
下面,说明喷出泵体10中的各构成零件的具体构造。
使用合成树脂利用注塑成形法等将双缸24一体成形为一个零件。即,将呈同心状配置的大径的空气用作动缸24B和小径的液用作动缸24A一体成形,且在空气用作动缸24B的上端开口缘部形成有圆环状的凸缘部24a,该凸缘部24a将载置在容器主体的口部上端。
双缸24的空气用作动缸24B是筒状部分,由较短的大径部分和作动缸壁构成,其中,该较短的大径部分与凸缘部24a相连接,具有与容器主体口部的内径相同或比容器主体口部的内径稍小的外径,该作动缸壁的直径比该大径部分的直径稍小,且具有恒定的内径。连结部分24b自空气用作动缸24B的作动缸壁的下端再向上方反转而向径向内侧延伸。
双缸24的液用作动缸24A的上端与连结部分24b的径向内端相连并自该连结部分24b向下方延伸,在圆筒形的作动缸壁24c的下端形成有圆环状的台座部24d,该台座部24d是后述的筒状卡定体32的下端的支承部,在该台座部24d的下方形成有作为球阀30的阀座的漏斗状的球阀座部24e,在该球阀座部24e的下方形成有供管体12压入的圆筒形的下侧筒状部24f,该管体12用于自容器主体内向液用作动缸24A的内部引导发泡性液体。另外,压入下侧筒状部24f的管体12延伸至容器主体内的底部附近。
使用合成树脂利用注塑成形法等分别将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成形为独立的零件,然后将该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呈同心状连结为一个活塞体。空气用活塞28的滑动密封部28a以能沿空气用作动缸24B的作动缸壁的内表面滑动的方式设置于双缸24,且液用活塞26的滑动密封部26c以能沿液用作动缸24A的作动缸壁24c的内表面滑动的方式设置于双缸24。在空气用活塞28的上端连结有喷嘴头部22。
空气用活塞28是这样的构件:轴心部的上部小径部28b和同该上部小径部28b呈同心状配置的下部大径部28c借助中间连结部28d形成为一体。中间连结部28d形成为自下部大径部28c的上端朝向径向内侧,上部小径部28b自该中间连结部28d的内侧周缘部向上方立起。在上部小径部28b的上端部设有内径稍微缩径了的缩径部28e,利用该上部小径部28b和该缩径部28e形成台阶部。并且,后述的挠性阀座部36以与该台阶部抵接的方式被嵌入并定位。在缩径部28e的内表面上呈放射状地设有竖肋28f。该竖肋28f的下表面构成为向下方外侧倾斜的倾斜面。在下部大径部28c的下端,以能与空气用作动缸24B的作动缸壁的内表面之间充分地确保气密性且能在该空气用作动缸24B的内表面上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滑动密封部28a。
液用活塞26整体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液用活塞26的轴心中空部的上端部的内表面侧形成有内径向上方去扩大的漏斗状的液室阀座部26a。在液用活塞26的下端部形成有在液用作动缸24A的作动缸壁24c的内表面上以液密状态上下移动的滑动密封部26c,在该滑动密封部26c的内侧以成为后述的螺旋弹簧的上端侧的支承部的方式形成有圆环状的平面部。
通过将液用活塞26的上端部分压入到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的下部内侧,使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作为一个活塞体连结成一体。对于以这种方式一体化的活塞体26、28,通过将空气用活塞28插入到空气用作动缸24B内,且将液用活塞26插入到液用作动缸24A内,将该活塞体26、28以能一体地上下移动的方式组装于上述双缸24。
另外,在液用活塞26与液用作动缸24A之间安装有螺旋弹簧(图1中点线所示)。即,在液用作动缸24A的下端附近与液用活塞26的下端附近之间,借助形成在后述的筒状卡定体32下端的圆环状的支承部32a安装有螺旋弹簧。因此,活塞体26、28在螺旋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双缸24始终被向上方施力。
另外,利用以上的容器结构,液用作动缸24A与液用活塞26之间的内侧的空间形成液室A,由空气用作动缸24B、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围成的空间形成空气室B。另外,在在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的上部所形成的台阶部的内表面和液用活塞26的上端部之间,嵌入后述的挠性阀座部36,由空气用活塞28的缩径部28e、挠性阀座部36、后述的棒状阀芯40的前端的卡定部40a和多孔体件38围成的空间形成混合室C。另外,由液用活塞26的上方的外侧、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的内侧和挠性阀座部36的下表面围成的空间形成空气通路D,该空气通路D用于自空气室B向混合室C内送入空气。
即,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在其上端部附近的台阶部内侧嵌入挠性阀座部36,另一方面,该上部小径部28b的下部内侧成为液用活塞26的嵌入部。另外,在液用活塞26的上部外表面的与上述嵌入部相对应的位置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条纵向槽,由此,在液用活塞26的上部外表面与空气用活塞28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气通路D。
在液用活塞26的上部外表面的与嵌入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用于形成上述纵向槽的纵向肋,使连结该纵向肋的外表面的虚拟圆的外径与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的内径大致相等,以使该纵向肋能够压入到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中。另外,用于形成空气通路D的纵向槽或纵向肋也可以设在空气用活塞28的内表面侧,而不是设在液用活塞26的上部外表面的与嵌入部相对应的部分。
挠性阀座部
图2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挠性阀座部36的俯视图和剖视图((a)为俯视图,(b)为横向剖视图)。
挠性阀座部36是大致圆筒状的零件,由外圆周部36a和挠性的阀座部分36b构成,该阀座部分36b以沿周向形成一圈的方式包围被设在中央的孔,且自外圆周部36a向内侧伸出,该阀座部分36b的厚度比较小。这里,挠性的阀座部分36b利用合成树脂等具有挠性的原料以具有至少向下方的挠性的状态设置。
挠性阀座部36的外圆周部36a的外径形成为与空气用活塞的上部小径部28b的内径大致相等,另外,外圆周部36a的内径形成为与空气用活塞的缩径部28e的内径大致相等。另一方面,挠性阀座部36中的挠性的阀座部分36b的内径形成为比在棒状阀芯40前端设置的大致研钵状卡定部40a的前端的最大外径小,使得该阀座部分36b能够与该卡定部40a抵接。
挠性阀座部36的外圆周部36a嵌入在空气用活塞28的上部小径部28b的上方,与形成在上部小径部28b与缩径部28e之间的台阶部抵接而被定位。另外,挠性阀座部36的下表面位于比液用活塞26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挠性阀座部36的下表面与液用活塞26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水平方向的空气通路D,该空气通路D与混合室C相连通。并且,挠性阀座部36中的阀座部分36b的前端部附近成为空气通路D的出口、即与混合室C相连通的连通口。
这里,通过使挠性阀座部36的阀座部分36b的前端与设在棒状阀芯40的前端的大致研钵状的卡定部40a抵接,能够切断混合室C与液室A之间的连通及混合室C与空气通路D之间的连通。另外,见后述,通过使棒状阀芯40的卡定部40a与设在液用活塞26上端部的漏斗状的液室阀座部26a抵接,能够切断混合室C与液室A内之间的连通。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棒状阀芯的卡定部40a能够在其不与液室阀座部26a抵接的状态下,与挠性阀座部的阀座部分36b抵接。
即,挠性阀座部分36b伸出至比液室阀座部26a靠近棒状阀芯的卡定部40a的位置,因此在液室阀座部26a与卡定部40a抵接之前,挠性阀座部分36b与卡定部40a先抵接。另外,挠性阀座部分36b具有至少向下方的挠性,挠性阀座部分36b在与棒状阀芯的卡定部40a抵接后,被该卡定部40a进一步向下方按压从而向下方挠曲,因此能够使该卡定部40a还与液室阀座部26a抵接。另外,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时挠性阀座部分36b的具体作用见后述。
下面,继续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的其他结构。
与空气用活塞28相连结的喷嘴头部22的侧壁部形成为内筒部22a和外筒部22b的双重壁,在内筒部22a内经过且在上方弯曲的L字形的通孔形成泡沫通路E。当在组装有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的双缸24上冠装了底盖部20后,将空气用活塞28的缩径部28e的上端嵌入在喷嘴头部22的内筒部22a的下端部而进行固定,从而使喷嘴头部22与空气用活塞28及液用活塞26连结为一体,将喷嘴头部22的内部的泡沫通路E与形成在空气用活塞28的缩径部28e的上部内侧的混合室C连通起来。
与空气用活塞28相连结之前,将在两端张设有片状的多孔体38a、38b的多孔体件38插入安装在喷嘴头部22内的泡沫通路E的靠混合室C的下游侧。例如可以将用合成树脂制的线编成的网状体作为片状的多孔体38a、38b熔接安装在筒状的合成树脂制隔离件38c的两端而构成多孔体件38。另外,从泡沫质量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为下游侧(靠近泡沫喷出口22c的一侧)的多孔体38b的网眼比上游侧(靠近混合室C的一侧)的多孔体38a的网眼细。
用于挟持固定喷出泵体10与容器主体口部的底盖部20由如下部分构成:顶壁部20a,其中央部开口;裙部20b,其自顶壁部20a的外周缘部下垂;直立壁20c,其自顶壁部20a的开口缘部直立起来,在顶壁部20a的下表面上分别下垂形成有与空气用作动缸24B的凸缘部24a的内表面相接触的环状筒部、和直径比该环状筒部的直径小的环状筒部。底盖部20的裙部20b的内周面成为内螺纹部,通过使该裙部20b的内螺纹部与形成在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部螺纹接合,将底盖部20冠装于容器主体的口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在液用作动缸24A的下端附近的大致漏斗状的球阀座部24e上载置有球阀30,构成初级阀。即,在液室A处于常压或对液室A加压时,该球阀30与球阀座部24e抵接而封闭液用作动缸24A的下端口,另一方面在液室A处于负压状态时,该球阀30离开球阀座部24e而打开液用作动缸24A的下端口。
另外,在空气用活塞28的中间连结部28d的外周侧下表面与形成在液用活塞26的外周面上的环状突部26b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由软质合成树脂制成的弹性阀芯34。对于开设于空气用活塞28的中间连结部28d的吸气孔28g和形成于空气用活塞28与液用活塞30的压入连结部分的空气通路D的入口侧(空气室B侧),弹性阀芯34只在空气室B为负压时打开吸气孔28g(次级阀),且弹性阀芯34只在空气室B被加压时,连通空气室B和空气通路D(三级阀)。
这里,弹性阀芯34为这样的结构,即在圆筒状的筒状基部34a上一体地形成有:薄壁且圆环状的外侧阀部34b,其自该筒状基部34a的下端部附近向外侧延伸;薄壁且圆环状的内侧阀部34c,其自该筒状基部34a的下端部附近向内侧延伸。另外,弹性阀芯34为利用空气用活塞28的中间连结部28d固定筒状基部34a的状态,以如下方式设置在空气室B的上部:外侧阀部34b的上表面侧外缘部比吸气孔28g靠径向外侧且与中间连结部28d的下表面(空气室B侧)相接触,并且内侧阀部34c的下表面侧内缘部与形成在液用活塞26上的环状突部26b的上表面相接触。弹性阀芯34的内侧阀部34c与该内侧阀部34c的上方的中间连结部28d的下表面之间具有充分的间隔,以能使该内侧阀部34c向上方位移。
在开闭吸气孔28g的次级阀中,当空气室B处于常压或被加压状态时,外侧阀部34b的外缘部与中间连结部28d的下表面相接触,关闭作为空气室B和外部空气之间的连通路的吸气孔28g。这里,在空气用活塞28上升而使空气室B成为负压时,弹性阀芯34的外侧阀部34b向下方位移(弹性变形)而离开中间连结部28d的下表面,从而打开吸气孔28g。
另一方面,在控制空气室B与空气通路D之间的连通的三级阀中,在空气室B处于减压或常压的状态下,内侧阀部34c的内缘部与液用活塞26的环状突部26b相接触,关闭从空气室B向空气通路D的入口部分。并且,在空气用活塞32下降而对空气室B加压时,弹性阀芯34的内侧阀部34c向上方位移(弹性变形)而离开环状突部26b,从而打开空气通路D的入口。这里,在空气室B处于减压或常压状态下弹性阀芯34关闭从空气室B向空气通路D的入口部分,因此在喷嘴头部22与空气用活塞28一并上升时,从该空气室B向空气通路D的入口部分被关闭。另外,空气通路D的体积也不会因喷嘴头部22的上升而变化,因此在喷嘴头部上升时,空气通路D维持常压状态。
另外,自上方固定安装于液用活塞26和空气用活塞28的喷嘴头部22的外筒部22b具有能供空气通过的间隙,利用底盖部20的直立壁20c的前端部引导外筒部22b。为了经由底盖部20的直立壁20c的内周缘、直立壁20c的外周面与喷嘴头部22的外筒部22b之间的间隙,向容器主体内的头部空间(发泡性液体的液面的上方的空间部)导入外部的空气,在空气用作动缸24B的作动缸壁上部开设有空气孔24g。另外,空气用活塞28的滑动密封部28a的截面形成为较浅的日文コ字状,以使滑动密封部28a能够在空气用活塞28位于上限位置的状态下,从内侧覆盖封闭空气孔24g。并且,通过使空气用活塞28向下方移动,使滑动密封部28a打开空气孔24g而使外部空气与容器主体内相连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在利用液用活塞26和液用作动缸24A形成的空间内设有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棒状阀芯40。另外,在液用作动缸24A的下方设有用于限制棒状阀芯40的上升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筒状卡定体32。并且,在使喷嘴头部22下降时,利用设在棒状阀芯40前端的卡定部40a和设在液用活塞26上端部的漏斗状的液室阀座部26a打开液室A(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四级阀)。
即,相对于形成在液用活塞26上端附近的内周面上的大致漏斗状的液室阀座部26a,直径相对较大且大致研钵状的卡定部40a以至少最大外径部比液用活塞26的液室阀座部26a的最小内径部大的方式形成在棒状阀芯40的上端附近的外周面上,利用该棒状阀芯40的卡定部40a和液用活塞26的液室阀座部26a构成四级阀。另外,在喷嘴头部22位于下止点的状态下,卡定部40a与液室阀座部26a不抵接,所以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处于打开状态,随着喷嘴头部22的上升,液室阀座部26a上升而与卡定部40a抵接,从而开始封闭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这里,在封闭液用活塞26的上端出口之前的期间内,随着液用活塞26的上升,液室A内的容积一点点地增大,因此液室A内暂时为减压状态。
另外,在棒状阀芯40的直径较小的下端部以下端形成为顶端较细的形状形成有大径部40b,该大径部40b相对于上部形成台阶部,利用筒状卡定体32将该大径部40b保持为只能在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由此,棒状阀芯40被保持为只能相对于液用作动缸24A在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且利用棒状阀芯40限制了液用活塞26和空气用活塞28的上限位置。另外,优选棒状阀芯40的直径较小的下端部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棒状阀芯40以由筒状卡定体32保持的状态上下移动时,产生不影响该棒状阀芯40的移动的程度的摩擦阻力。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在液室阀座部26a随着喷嘴头部22的上升而上升并与卡定部40a抵接时,利用摩擦阻力向液室阀座部26a按压卡定部40a,因此不会发生与阀座部26a抵接的卡定部40a浮起的那样的不良情况,能够进行较佳的密封。
即,筒状卡定体32以支承在液用作动缸24A的下部的台座部24d上的状态竖立设置,在筒状卡定体32的下端部形成有圆环状的支承部32a。另外,在圆环状支承部32a的上方形成有开口筒部32b,该开口筒部32b呈放射状设有多条作为液体通路的纵向的开口槽(或裂槽),在开口筒部32b的上方形成有完整的(无孔的)圆筒部32c。并且,在无孔圆筒部32c的上端接着形成有内侧环状突起32d。另外,下端的圆环状支承部32a成为螺旋弹簧的下端侧的支承部。
利用形成在筒状卡定体32上端的内侧环状突起32d卡定棒状阀芯40的下端的大径部40b,阻止棒状阀芯40的上升,从而与棒状阀芯40的卡定部40a同液用活塞26的液室阀座部26a的抵接一起限制被螺旋弹簧向上方施力的液用活塞26和空气用活塞28的上限位置。另外,利用该筒状卡定体32的下端部限制初级阀中的球阀34的上升距离。
挠性阀座部的作用
接下来,在图3的(A)~(C)中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的挠性阀座部36的周边部分放大了的剖视图,说明挠性阀座部的作用。另外,图3的(A)是喷嘴头部位于下降终端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B)是喷嘴头部刚刚从下降终端上升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C)是喷嘴头部处于上升过程中以及位于上升终端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3的(A)~(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的空气通路D的靠混合室C侧出口的附近设有挠性阀座部36。挠性阀座部36由外圆周部36a和设在下方内侧的挠性的阀座部分36b构成。这里,挠性的阀座部分36b的内径形成为比设在棒状阀芯40的前端的大致研钵状的卡定部40a的前端的最大外径小,以使挠性的阀座部分36b能与该卡定部40a抵接。因此,例如,如图3的(B)、(C)所示,通过使挠性阀座部分36b与卡定部40a抵接,切断混合室C与空气通路D之间的连通及混合室C与液室A之间的连通(五级阀)。
如图3的(A)所示,在喷嘴头部22被下压而位于下降终端的状态下,挠性阀座部分36b与卡定部40a不抵接,空气通路D和混合室C处于连通的状态。另外,液室阀座部26a也与卡定部40a不抵接,液室A和混合室C也处于连通的状态。即,在喷嘴头部22下降时,来自液室A的发泡性液体和来自空气通路D的空气被一并送入到混合室C内,相互混合而形成泡沫,经由泡沫通路E自泡沫喷出口22c喷出。
这里,在以往的喷出泵体中,在喷嘴头部位于下降终端的状态下,残留在混合室中的泡沫或液体经由内壁而向空气通路D逆流,从而可能使泡沫喷出容器的使用性变差。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在比混合室C与空气通路D相连通的连通口靠上方的位置,以向内侧方向伸出的方式设有挠性阀座部分36b,该挠性阀座部分36b对空气通路D起到房檐那样的作用,因此形成为使残留在混合室C中的泡沫或液体难以向空气通路D直接逆流的结构。即,通过使挠性阀座部分36b向内侧方向伸出,残留在位于上方的混合室C中的泡沫或液体在重力等的作用下流入到空气通路D中的可能性较小。
接着,如图3的(B)所示,在喷嘴头部22刚刚从下降终端(图3的(A)的状态)上升后,挠性阀座部分36b比液室阀座部26a先与卡定部40a抵接,由此形成为暂时仅空气通路D与液室A相连通的状态。这里,在图3的(B)的状态下,液室A的容积随着喷嘴头部22的上升而稍微增大,因此液室A暂时处于减压状态。另一方面,在空气通路D中,在喷嘴头部22上升时,利用三级阀始终切断空气通路D与空气室B之间的连通,且空气通路D的体积也不会随着喷嘴头部22的上升而变化,因此空气通路D处于常压状态。即,在图3的(B)的状态下只有液室A处于减压状态,而空气通路D处于常压状态,因此即使在泡沫或液体残留在混合室C内、例如挠性阀座部分36b的下方的空间中的情况下,也能将该泡沫或液体优先引入到液室A内。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在喷嘴头部22刚刚从下降终端上升后,挠性阀座部分36b比液室阀座部26a先与卡定部40a抵接,仅液室A暂时处于减压状态,从而如图3的(B)所示,能够将残留在混合室C附近的泡沫或液体优先吸入到液室A内,因此泡沫或液体几乎不会向空气通路D内逆流。另外,逆流到液室A内的泡沫或液体与液室A内的发泡性液体同化,因此不影响泡沫喷出容器的使用性。
另外,如图3的(C)所示,当进一步使喷嘴头部22继续上升时,挠性阀座部分36b向下方挠曲,从而液室阀座部26a也与卡定部40a抵接。于是,在该状态下,成为液室A、混合室C和空气通路D中的任意两者间的连通均被切断的状态。另外,在喷嘴头部22达到了上升终端时,也为与图3的(C)相同的状态。这里,通常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在使用后多以喷嘴头部位于上升终端的状态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即使在喷嘴头部如上所述地位于上升终端的情况下,由于成为液室A、混合室C和空气通路D中的任意两者间的连通均被切断的状态,因此液体或泡沫也几乎不会从液室A或混合室C流入到空气通路D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挠性阀座部36的阀座部分36b为预先使前端部弯曲的形状。由此,挠性阀座部分36b在该弯曲位置与形成为大致研钵状的棒状阀芯的卡定部40a可靠地抵接,因此能够获得稳定的密封性。另外,并非必须使挠性阀座部分36b的前端形成为弯曲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大致直线状。挠性阀座部分36b与卡定部40a抵接而被下压,从而进一步向下方挠曲,所以产生向上方的反作用力。因此,如图3的(C)所示,例如在喷嘴头部位于上升终端的状态下,由于挠性阀座部分36b被卡定部40a按压而与卡定部40a紧密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工作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大致以上述方式构成。
接着,下面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中,从其组装完成时到在容器主体内填充液体、消费者即将开始使用之前,例如如图4的(a)所示,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处于在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下上升至上限位置的状态。另外,作为用于向容器主体内的头部空间内导入外部空气的部件而开设于空气用作动缸24B作动缸壁的上部的空气孔24g由空气用活塞28的滑动密封部28a封闭。
这里,在初级阀中,球阀30与球阀座部24e抵接而将液室A的下端入口封闭。另外,在次级阀中,弹性阀芯34的外侧阀部34b与中间连结部28d的比吸气孔28g靠外周侧的部分的下表面相接触而封闭吸气孔28g。另外,在三级阀中,弹性阀芯34的内侧阀部34c与液用活塞26的环状突部26b的上表面接触而封闭空气通路D的入口。另外,在四级阀中,棒状阀芯40的前端的卡定部40a与漏斗状的液室阀座部26a抵接而封闭液室A的上端出口,并且在五级阀中,卡定部40a与挠性阀座部分36b抵接而封闭空气通路D的出口。
在消费者从上述那样的状态开始使用而下压喷嘴头部22时,如图4的(b)所示,空气用活塞32和液用活塞30与喷嘴头部22一起一体地开始下降。相对于此,棒状阀芯40不下降,直到与设在缩径部28e的上端部内表面上的竖肋28f抵接为止。因而,在四级阀中,当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与喷嘴头部22一并开始下降时,棒状阀芯40的卡定部40a和液用活塞26的液室阀座部26a分开,液室A的上端出口被打开。另外,在五级阀中也一样,由于挠性阀座部分36b与喷嘴头部22一起一体地下降,因此棒状阀芯40的卡定部40a与挠性阀座部分36b分开而空气通路D的出口被打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竖肋28f的下表面向径向外侧倾斜,从而始终向液用活塞26的中央附近引导棒状阀芯40的卡定部40a,因此形成在液室阀座部26a与棒状阀芯40之间的间隙沿圆周方向大致均等,在自液室A向混合室C压送发泡性液体时,发泡性液体沿周向均等地流动,从而空气与液体能够均匀地混合,产生良好的泡沫。
另一方面,在液用作动缸24A的下方的初级阀中,球阀30保持与球阀座部24e抵接的状态不变,液室A的下端被封闭。另外,在由于空气用活塞28的下降而被加压的空气室B内的气压的作用下,弹性阀芯34受到向中间连结部28d侧的按压力。因此,在次级阀中,筒状基部34a被固定于中间连结部28d的弹性阀芯34的外侧阀部34b进一步强力地按压于中间连结部28d的下表面,使吸气孔28g维持封闭状态。另外,在三级阀中,内侧阀部34c向上方挠曲而与液用活塞26的环状突部26b的上表面分开,所以空气通路D的入口被打开。
因此,在消费者开始使用而第一次下压喷嘴头部22时,自空气室B向混合室C送入空气,并且自内部还未充满液体的液室A仅将空气送入到混合室C中。因此,仅将空气经由喷嘴头部22内的泡沫通路E自泡沫喷出口22c喷出。
在解除上述那样的第一次下压喷嘴头部22时,如图4的(c)所示,在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下,液用活塞26上升,空气用活塞28也立即与该液用活塞26一体地上升。比该上升动作稍晚些,上升了的液用活塞26的液室阀座部26a与棒状阀芯40的卡定部40a抵接而向上方施力,因此棒状阀芯40也开始上升,最终液用活塞26和空气用活塞28返回至图4的(a)所示的上限位置。另外,挠性阀座部36在喷嘴头部22上升时的作用如以上使用图3的(A)~(C)所说明的那样。
这里,解除喷嘴头部22的下压,空气用活塞28和液用活塞26一体上升,从而,空气室B处于负压状态,并且在四级阀中,棒状阀芯40的卡定部40a与液用活塞26的液室阀座部26a抵接而封闭液室A的上端出口,而且棒状阀芯40也与液用活塞26一体地上升,所以液室A也为负压状态。并且,由于液室A成为负压状态,而在初级阀中,球阀30离开球阀座部24e,液室A的下端入口被打开。另外,次级阀和三级阀中的弹性阀芯34的外侧阀部34b向下方挠曲而离开中间连结部28d的下表面,该弹性阀芯34的内侧阀部34c向下方复位而与液用活塞26的环状突部26b的上表面相接触,所以吸气孔28g被打开,并且空气通路D的入口被封闭。
结果,成为负压状态的液室A经由管体12将容器主体内的发泡性液体吸上来,并且自喷嘴头部22的内筒部22a的外周面与底盖部20的直立壁20c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的外部的空气通过吸气孔28g而被吸入到空气室B中,成为泡沫生成的准备状态。另外,由于自容器主体内将发泡性液体吸到液室A内,而与之相对应地容器主体的头部空间的容积增加,因此在该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头部空间会成为负压状态,但是在喷嘴头部22的下压被解除而上升的期间内,空气孔24g处于被打开状态不变,自喷嘴头部22的内筒部22a的外周面与底盖部20的直立壁20c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的外部的空气经由空气孔24g而立即被吸入到容器主体内,因此上述容器主体内的头部空间的负压状态立即被消除。
这样,在液室A内充满发泡性液体且喷嘴头部22返回至上限位置的状态下,当再次下压喷嘴头部22时,空气用活塞28、液用活塞26、初级阀到五级阀的各单向阀与上述下压操作时的动作同样地进行动作。结果,随着液用活塞26和空气用活塞28的下降,液室A和空气室B被加压,从而将来自液室A的发泡性液体经由棒状阀芯的卡定部40a与液室阀座部26a及挠性阀座部36之间的间隙而送入到混合室C内,并且将来自空气室B的空气经由空气通路D而压送到混合室C内,该发泡性液体和空气在混合室C内混合而形成泡沫。
接着,当再次解除喷嘴头部22的下压操作时,空气用活塞28、液用活塞26、初级阀到五级阀的各单向阀与上述下压操作解除时的动作同样地进行动作。结果,再次将容器主体内的发泡性液体经由管体12吸入到液室A中,并且将容器外部的空气自吸气孔28g吸入到空气室B中,形成泡沫生成的准备状态。并且,之后反复进行喷嘴头部22的下压操作和该下压操作的解除,从而能够从设在喷嘴头部22前端的喷出部22c喷出期望量的泡沫。
另外,以上述方式在混合室C内形成的泡沫接下来以从网眼较大的多孔体(38a)向网眼较小的多孔体(38b)的顺序依次通过配置在喷嘴头部22内的泡沫通路E中的片状的多孔体38a、38b,重新形成更细且均质的泡沫,最终自设在喷嘴头部22前端的泡沫喷出口22c喷出。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中,在喷嘴头部22停止在上限位置的状态下,挠性的阀座部分36b与棒状阀芯40的卡定部40a抵接而封闭空气通路D的出口,因此即使在喷出了泡沫后残留在混合室C内的泡沫或液体流向下方的情况下,该泡沫或液体也不可能向空气通路D逆流。另外,在解除了喷嘴头部的下压,喷嘴头部刚刚上升后,残留在混合室C内的泡沫或液体优先被吸入到液室A内,所以泡沫或液体几乎不会向空气通路D逆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喷出泵体10不会发生因向空气通路D内逆流的液体固化粘着而堵塞空气通路D,或减小通路宽度等从而导致发生动作不良的情况,使空气的供给量始终稳定化,由此能够稳定地喷出泡沫质量良好的泡沫。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一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构造,只要是能够在混合室内混合发泡性液体和空气而形成泡沫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即可,其泵机构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也可以利用其他以往公知的泵机构来实施本发明,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构成部分可以根据具体的用途等而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本发明主张在2011年3月2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062181号的优先权,且在此引用其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0、喷出泵体;12、管体;20、底盖部;22、喷嘴头部;24、双缸(24A:液用作动缸,24B:空气用作动缸);26、液用活塞;28、空气用活塞;30、球阀;32、筒状卡定体;34、弹性阀芯;36、挠性阀座部;38、多孔体件;40、棒状阀芯。

Claims (2)

1.一种泵式泡沫喷出容器,其包括容器主体和安装在该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喷出泵体,通过使设在该喷出泵体的上方的喷嘴头部上下移动,将空气和收容在该容器主体内的发泡性液体在气液混合部内混合,形成泡沫,并且将该泡沫自设于该喷嘴头部的泡沫喷出口喷出,该泵式泡沫喷出容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喷出泵体包括:
筒状的液用作动缸,其能与上述容器主体内相连通;
吸液阀芯,其能与设在上述液用作动缸内的内侧方向的阀座部抵接,由此能够实现或切断上述液用作动缸内与上述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
筒状的液用活塞,其与上述液用作动缸内的内壁面滑动接触而能够上下移动,该液用活塞与该液用作动缸之间的间隙构成液室,并且利用该液用活塞的向上方的移动将上述容器主体内的发泡性液体吸入到该液室内,且利用该液用活塞的向下方的移动,将该液室内的发泡性液体经由设在该液室的上方的开口端而压送到位于上方的气液混合部;
有底筒状的空气用作动缸,其直径比上述液用作动缸的直径大,且以与该液用作动缸呈大致同心状的方式包围该液用作动缸的外侧;
筒状的空气用活塞,其与上述空气用作动缸内的内壁面滑动接触而能够上下移动,该空气用活塞与该空气用作动缸之间的间隙构成空气室,并且利用该空气用活塞的向上方的移动,经由以能与上方的外部空间相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吸气孔将该空间内的空气吸入到该空气室内,且利用该空气用活塞的向下方的移动,经由设在该空气室的上方的送气孔将该空气室内的空气压送到上方;
吸气阀芯,其能够开闭上述吸气孔;
送气阀芯,其能够开闭上述送气孔;
空气通路,其经由上述送气孔而与上述空气室内相连通,用于向位于上方的气液混合部导入空气;
筒状的气液混合部,其经由上述液用活塞的上方开口端而与液室内相连通,并且经由上述空气通路而与空气室内相连通,用于将自上述液室内导入的发泡性液体和自上述空气室内导入的空气混合而形成泡沫;
弹簧,其介于上述液用作动缸与上述液用活塞之间,用于沿增大该液用作动缸与该液用活塞之间的间隙的方向施力;
棒状阀芯,其设在由上述液用作动缸和上述液用活塞形成的空间内,该棒状阀芯的上方末端贯穿该液用活塞部的上方开口端,且在该贯穿上方开口端的上方末端设有大致研钵状的卡定部,该卡定部的外径扩大为比该液用活塞的上方开口端的直径大,该卡定部分的外周面与该液用活塞的上方开口端的内周面能够抵接,由此能够实现或切断该液用活塞内与该气液混合部内之间的连通;
挠性阀座部,其在上述气液混合部的下方以向该气液混合部的筒状内侧方向伸出的方式沿周向形成一圈,该挠性阀座部能够与上述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抵接,由此能够实现或切断该气液混合部内与上述液室之间的连通及该气液混合部内与该空气通路之间的连通,该挠性阀座部由具有至少向下方的挠性的板状构件构成,且在该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与上述液用活塞的上方开口端的内周面之间未抵接的状态下,该挠性阀座部能够与该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抵接;
喷嘴头部,其与上述气液混合部内相连通,且能与上述液用活塞和上述空气用活塞联动地上下移动,利用该喷嘴头部的向下方的移动,将在该气液混合部内形成的泡沫自设在该喷嘴头部的与该气液混合部相反一侧末端的泡沫喷出口喷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式泡沫喷出容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液阀芯和设在上述液用作动缸内的阀座部构成如下初级阀,在上述喷嘴头部向上方移动时,上述阀座部和上述吸液阀芯互相不抵接而实现该液用作动缸内与上述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且在该喷嘴头部向下方移动时,上述阀座部和上述吸液阀芯互相抵接而切断该液用作动缸内与该容器主体内之间的连通;
上述吸气阀芯和设于上述空气用活塞的吸气孔构成如下次级阀,在上述喷嘴头部向上方移动时,该吸气阀芯不与该吸气孔抵接而实现上述空气室内与上述空气用活塞上方的外部空间之间的连通,且在该喷嘴头部向下方移动时,该吸气阀芯与该吸气孔互相抵接而切断该空气室内与该空气用活塞上方的外部空间之间的连通;
上述送气阀芯和设于上述液用活塞的送气孔构成如下三级阀,在上述喷嘴头部向上方移动时,该送气阀芯与该送气孔抵接而切断上述空气室内与上述空气通路之间的连通,且在该喷嘴头部向下方移动时,该送气阀芯和该送气孔互相不抵接而实现该空气室内与该空气通路之间的连通;
上述液用活塞的上方开口端的内周面和上述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构成如下四级阀,在上述喷嘴头部向上方移动时,上述上方开口端的内周面和上述卡定部的外周面互相抵接而切断上述液室与上述气液混合部内之间的连通,且在该喷嘴头部向下方移动时,上述上方开口端的内周面和上述卡定部的外周面互相不抵接而实现该液室与该气液混合部内之间的连通;
上述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和设于上述气液混合部的挠性阀座部构成如下五级阀,在上述喷嘴头部向上方移动时,上述卡定部的外周面和上述挠性阀座部互相抵接而切断该气液混合部内与上述液室之间的连通及该气液混合部内与上述空气导入路之间的连通,且在该喷嘴头部向下方移动时,上述卡定部的外周面和上述挠性阀座部互相不抵接而实现该气液混合部内与该液室之间的连通及该气液混合部内与该空气导入路之间的连通;且,
在上述喷嘴头部从位于下止点的状态向上方移动时,上述五级阀中的挠性阀座部比上述四级阀中的液用活塞部的上方开口端先与上述棒状阀芯的卡定部的外周面抵接,从而形成为暂时关闭上述五级阀且打开上述四级阀的状态。
CN201210078526.2A 2011-03-22 2012-03-22 泵式泡沫喷出容器 Active CN102689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2181 2011-03-22
JP2011062181A JP5873247B2 (ja) 2011-03-22 2011-03-22 ポンプ式泡吐出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9734A CN102689734A (zh) 2012-09-26
CN102689734B true CN102689734B (zh) 2016-03-02

Family

ID=45939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78526.2A Active CN102689734B (zh) 2011-03-22 2012-03-22 泵式泡沫喷出容器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8496142B2 (zh)
EP (1) EP2502677B1 (zh)
JP (1) JP5873247B2 (zh)
KR (1) KR101851018B1 (zh)
CN (1) CN102689734B (zh)
AU (1) AU2012201655B2 (zh)
CA (1) CA2771767C (zh)
HK (1) HK1171426A1 (zh)
IN (1) IN2012DE00810A (zh)
RU (1) RU2012110815A (zh)
TW (1) TWI5737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50048B2 (en) * 2006-10-23 2010-12-14 Arminak & Associates, Inc. Foamer pump
EP2671646B1 (en) * 2011-01-31 2020-04-01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Foam dispenser
CA3133497C (en) 2011-08-01 2023-07-25 Bobrick Washroom Equipment, Inc. Foam 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308541B2 (en) * 2012-02-09 2016-04-12 Daiwa Can Company Pump-dispensing container
KR101377602B1 (ko) * 2012-10-09 2014-04-01 김태현 포밍펌프
CN104853995B (zh) * 2012-12-20 2017-06-09 里克公司 具有可逆阀的泡沫分配器
WO2014099228A1 (en) * 2012-12-20 2014-06-26 Arminak & Associates, Llc Foam dispenser with an integral piston valve
CN203447221U (zh) * 2013-07-06 2014-02-26 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泡沫皂液器
EP3023359B1 (en) * 2013-07-17 2018-06-27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Foamer dispenser
CN103552745B (zh) * 2013-11-04 2015-07-08 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 包装容器
US9204766B2 (en) * 2013-11-19 2015-12-08 Ya-Tsan Wang Press head assembly
CN104477495B (zh) * 2014-11-28 2016-09-14 中山市联昌喷雾泵有限公司 一种气压复位式乳液泵
WO2017015566A1 (en) 2015-07-23 2017-01-26 Schalitz William J Disposable soap dispenser
CN105059699A (zh) * 2015-07-29 2015-11-18 珠海市华迅塑料泵业有限公司 一种双道防逆流泡沫泵结构
CN105197389B (zh) * 2015-09-24 2017-08-15 浙江金马实业有限公司 泡沫泵
JP6590620B2 (ja) * 2015-09-30 2019-10-16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吐出器
DE102016108447A1 (de) * 2016-05-06 2017-11-09 S O L O Kleinmotoren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Verschäumungseinheit zum Erzeugen von Schaum aus einem Gemisch aus Gas und Flüssigkeit sowie Sprühgerät zum Erzeugen und Verteilen von Schaum
JP6669692B2 (ja) * 2016-06-30 2020-03-18 花王株式会社 泡吐出容器
JP6582027B2 (ja) 2016-09-29 2019-09-25 花王株式会社 泡吐出容器
US10779690B2 (en) * 2017-12-27 2020-09-22 Kao Corporation Foaming dispenser
WO2019139890A1 (en) * 2018-01-09 2019-07-18 Rieke Corporation Reduced force, sealing vent for squeeze foamer
US10335816B1 (en) 2018-08-29 2019-07-02 Armin Arminak All plastic water resistant pump
US10624504B1 (en) 2018-11-14 2020-04-21 Bobrick Washroom Equipment, Inc. Foam dispenser with selector for controlling liquid pump and air pump outpu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10799075B2 (en) 2018-11-14 2020-10-13 Bobrick Washroom Equipment, Inc. Foam 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9625637B (zh) * 2019-02-01 2024-04-12 天舟医疗(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给料装置
US10898034B1 (en) * 2019-07-02 2021-01-26 Armin Arminak All plastic hand foam pump
CN110329653B (zh) * 2019-07-22 2024-12-31 沈利庆 带有呼吸片的泡沫泵
JP7289758B2 (ja) * 2019-08-29 2023-06-12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吐出装置
CN110451072B (zh) * 2019-09-06 2024-03-12 浙江晟祺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化妆品容器
CN211366095U (zh) * 2019-12-17 2020-08-28 广州市泰伦化妆品包装有限公司 泡沫泵头
JP7551294B2 (ja) * 2019-12-26 2024-09-17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泡吐出容器
CN115210001A (zh) 2019-12-31 2022-10-18 里克包装系统有限公司 低温往复泵
KR102116648B1 (ko) * 2020-01-22 2020-05-28 강민구 펌프 용기
USD991785S1 (en) 2020-01-31 2023-07-11 Armin Arminak Lotion pump actuator
US11260410B2 (en) * 2020-06-05 2022-03-01 Ningbo Shund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ll-plastic liquid dispenser
CN112021973B (zh) * 2020-07-28 2024-08-13 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造泡器
CN113716205A (zh) * 2021-09-29 2021-11-30 上海保柏日化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发泡分配装置
US11744413B2 (en) 2021-10-07 2023-09-05 Deb Ip Limited Dispenser assembly
US11744412B2 (en) 2021-10-07 2023-09-05 Deb Ip Limited Dispenser system
US12185884B2 (en) 2021-10-07 2025-01-07 Deb Ip Limited Dispenser
KR102619989B1 (ko) * 2021-12-13 2024-01-18 주식회사 토일렛하우스 펌핑장치
USD1061260S1 (en) 2023-07-18 2025-02-11 S. C. Johnson & Son, Inc. Dispens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0854U (ja) * 1992-12-25 1994-10-04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泡出し容器
CN1138844A (zh) * 1994-11-17 1996-12-25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带有泡沫喷出泵的容器
CN1356952A (zh) * 1999-06-23 2002-07-03 空气喷雾股份有限公司 分配液体的喷射器
CN201721750U (zh) * 2010-08-03 2011-01-26 黄瑞娟 新型泡沫泵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8189A (en) * 1991-04-10 1994-09-20 Bespak Plc Air purge pump dispenser
JPH0811958A (ja) * 1994-06-30 1996-01-16 Mitani Valve:Kk 残留物放出機能を備えたエアゾ−ル容器用バルブ
JP3560272B2 (ja) * 1997-05-26 2004-09-02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泡出し容器
JP4716462B2 (ja) * 2000-09-13 2011-07-06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泡出し容器
CA2457350A1 (en) * 2001-08-09 2003-02-27 Tadashi Hagihara Container with discharge flow velocity mechanism
JP4521749B2 (ja) * 2003-01-17 2010-08-11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吐出ポンプ
JP4766519B2 (ja) * 2006-04-04 2011-09-07 ピジョン株式会社 泡用ポンプの吐出ヘッド
JP2011062181A (ja) 2009-09-18 2011-03-31 Ogawa & Co Ltd 高甘味度甘味料の呈味改善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0854U (ja) * 1992-12-25 1994-10-04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ポンプ式泡出し容器
CN1138844A (zh) * 1994-11-17 1996-12-25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带有泡沫喷出泵的容器
CN1356952A (zh) * 1999-06-23 2002-07-03 空气喷雾股份有限公司 分配液体的喷射器
CN201721750U (zh) * 2010-08-03 2011-01-26 黄瑞娟 新型泡沫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2201655B2 (en) 2017-02-16
AU2012201655A1 (en) 2012-10-11
CA2771767A1 (en) 2012-09-22
JP5873247B2 (ja) 2016-03-01
TW201247496A (en) 2012-12-01
KR101851018B1 (ko) 2018-04-20
US8496142B2 (en) 2013-07-30
EP2502677A3 (en) 2017-12-20
CN102689734A (zh) 2012-09-26
HK1171426A1 (zh) 2013-03-28
IN2012DE00810A (zh) 2015-08-21
EP2502677B1 (en) 2018-12-26
TWI573740B (zh) 2017-03-11
CA2771767C (en) 2019-12-31
JP2012197098A (ja) 2012-10-18
US20120241477A1 (en) 2012-09-27
EP2502677A2 (en) 2012-09-26
RU2012110815A (ru) 2013-09-27
KR20120107862A (ko)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9734B (zh) 泵式泡沫喷出容器
JP6144209B2 (ja) ポンプ式吐出容器
EP3348328B1 (en) Dispensing container
US8056767B2 (en) Discharge container
JP5603753B2 (ja) ポンプ式泡吐出容器
EP3302816B1 (en) Foam dispensers
JP4716462B2 (ja) ポンプ式泡出し容器
WO2014003567A1 (en) Foam dispensing assembly
JP6226763B2 (ja) ポンプ式吐出容器
JP7493201B2 (ja) ポンプディスペンサ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7142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7142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