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2732A -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及其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及其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02732A CN104002732A CN201410058442.1A CN201410058442A CN104002732A CN 104002732 A CN104002732 A CN 104002732A CN 201410058442 A CN201410058442 A CN 201410058442A CN 104002732 A CN104002732 A CN 1040027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ensor housing
- base component
- mirror
- detec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41 propul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41000283216 Phoc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30 Fibre-reinforced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54 Surface Pri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1 fibre-reinforc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adjusting the mirror relative to its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及其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在利用O型密封圈对镜面角度检测用的移动件的轴部与传感器壳体的孔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情况下,不需要O型密封圈用罩。供滑块(90、92)的轴部贯通的O型密封圈(104)被夹在传感器壳体(95)与驱动器外壳(12)之间。利用螺钉(86)将传感器壳体(95)和驱动器外壳(12)之间螺纹紧固从而使传感器壳体(95)和驱动器外壳(12)相互连结,并在该螺纹紧固力的作用下将O型密封圈压接、保持在传感器壳体(95)与驱动器外壳(12)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具有这样的构造、即镜面角度检测用移动件沿其轴向移动自如地自传感器壳体的孔突出的构造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中,用于对移动件的轴部与传感器壳体的孔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构造、以及涉及一种具有该密封构造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不需要以往的构造所需要的O型密封圈用罩。
背景技术
在具有倾动装置(镜面角度调整驱动器)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镜面角度检测装置被安装于所谓的记忆后视镜、所谓的倒车联动后视镜等。记忆后视镜是用于将镜面角度自动调整为预先存储的角度的后视镜。倒车联动后视镜为这样的后视镜,即:与车辆的换档操作部件被置于倒档位置联动地、使车辆用外后视镜的镜面自动向下转动规定角度,以使驾驶员能够看到后轮附近。作为以往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存在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图12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在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中,棒状的移动件204、206受到弹簧208、210的作用力,沿轴向移动自如地收纳在传感器壳体201的壳体主体202内。移动件204、206的轴部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自壳体主体202的孔212、214向传感器壳体201的外部突出。在移动件204、206的后端部安装有接点构件216、218。在壳体主体202内收纳有在表面印刷有电阻器220、222的印刷电路板224。接点构件216、218与电阻器220、222接触,并随着移动件204、206的移动沿电阻器220、222的表面滑动。壳体主体202的下部开口部202a通过利用螺钉227将壳体盖226安装于壳体主体202而被堵上。利用壳体主体202和壳体盖226构成传感器壳体201。在受到弹簧208、210的作用力的移动件204、206的顶端部安装有滚珠(日语:ボール)205、207。该滚珠205、207推压、抵接于后视镜(未图示)的背面侧的离开倾动中心的部位。在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下后视镜以倾动中心为中心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倾动时,移动件204、206从动于该倾动动作而沿轴向移动。随着该移动件204、206的移动,接点构件216、218与电阻器220、222之间的接触位置发生变动,因此通过连接器228以电压值检测该接触位置,由此分别检测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上的镜面角度。用于对移动件204、206的轴部与壳体主体202的孔212、214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构造如以下那样构成。在壳体主体202的上表面以包围孔212、214的方式形成有圆形的壁部230、232。在壁部230、232内侧的空间内配置有O型密封圈234、236,而且从该O型密封圈234、236之上嵌入有O型密封圈用罩238、240。在O型密封圈用罩238、240上形成有纵向的孔238b、240b。在壳体主体202的与孔238b、240b相对应的位置突出形成有突起239。使突起239分别插入于孔238b、240b,通过热铆使突起239的向孔238b、240b上方突出的上端部变形,由此将O型密封圈用罩238、240固定安装于壳体主体202。此时,O型密封圈234、236被夹在壳体主体202的上表面与O型密封圈用罩238、240的下表面之间。移动件204的轴部穿过O型密封圈234的中心孔234a及O型密封圈用罩238的中心孔238a,向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外部突出,移动件206的轴部穿过O型密封圈236的中心孔236a及O型密封圈用罩240的中心孔240a,向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外部突出。移动件204、206的轴部与壳体主体202的孔212、214之间的间隙被O型密封圈234、236密封,因此能够阻止水经由该间隙进入到传感器壳体201内。在移动件204、206沿轴向移动时,移动件204、206轴部的外周面沿O型密封圈234、236的中心孔234a、236a的内周面滑动。
安装有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倾动装置被实用化,该镜面角度检测装置具有与图12同样的构造。图13表示该倾动装置的概略图。在倾动装置242中,倾动构件246以相对于外壳244(基部构件)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倾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外壳244。在倾动构件246的前表面安装有用于保持后视镜的后视镜保持件(未图示)。在由收纳在驱动器外壳244内的电动机及传递机构构成的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倾动构件246相对于驱动器外壳244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倾动。具有与图12同样的构造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通过爪卡合(未图示)安装于驱动器外壳244的背面。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的移动件(与图12中的移动件204、206相当)穿通驱动器外壳244,使安装于该移动件的顶端的滚珠(与图12中的滚珠205、207相当)推压、抵接于倾动构件246的背面。图14表示图13中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的密封构造。对与图12中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在壳体主体202的与驱动器外壳244对接的对接面上以包围孔212的方式形成有圆形的壁部230'。在壁部230'内侧的空间内配置有O型密封圈234,而且从该O型密封圈234之上覆盖有O型密封圈用罩238'。在O型密封圈用罩238'上形成有纵向的孔238b。在壳体主体202的与孔238b相对应的位置突出形成有突起239。突起239插入于孔238b内。通过热铆使突起239的自孔238b突出的顶端部239a变形,从而将O型密封圈用罩238'固定安装于壳体主体202。此时,O型密封圈234被夹在壳体主体202与O型密封圈用罩238'的相对面之间。移动件204的轴部穿过O型密封圈234的中心孔234a及O型密封圈用罩238'的中心孔238a向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外部突出。该轴部还经由驱动器外壳244的孔244a、穿通驱动器外壳244,使安装于该轴部的顶端的滚珠(与图12中的滚珠205相当)推压、抵接于倾动构件246(图13)的背面。移动件204的轴部与壳体主体202的孔212之间的间隙G被O型密封圈234密封,因此能够阻止水经由间隙G进入到传感器壳体201内。在移动件204沿轴向移动时,移动件204的轴部的外周面沿O型密封圈234的中心孔234a的内周面滑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94091号公报
图14中的密封构造需要O型密封圈用罩238',与此相应地,存在零件件数增多的问题。并且,在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的组装工序中,需要通过热铆将O型密封圈用罩238'固定于壳体主体202的工序。并且,存在以下问题:因O型密封圈用罩238'的厚度导致将倾动装置242与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组合起来的整体的厚度变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以往的技术中的问题点,不需要O型密封圈用罩的密封构造及具有该密封构造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本发明为如下那样。其中,括弧内表示对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对应的部位标注的附图标记。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包括倾动装置(10)和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该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用于检测上述后视镜(72)的倾动角度,该倾动装置(10)包括基部构件(12)、倾动构件(46)以及驱动装置(20、22、24、26),该倾动构件(46)用于将后视镜(72)以规定的倾动中心(O)倾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基部构件(12)的前表面侧,该驱动装置(20、22、24、26)能在上述基部构件(12)与上述倾动构件(46)之间作用驱动力,而使上述倾动构件(46)倾动;上述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包括传感器壳体(95)、移动件(90、92)以及位置检测装置(115、117);上述传感器壳体(95)安装在上述基部构件(12)的背面侧;上述移动件(90、92)具有后端部(90c、92c)、前端部(90b、92b)以及在该后端部(90c、92c)与该前端部(90b、92b)之间的轴部(90a、92a),上述后端部(90c、92c)收纳在上述传感器壳体(95)内,上述轴部(90a、92a)穿过形成于上述传感器壳体(95)的孔(88a),上述前端部(90b、92b)向上述传感器壳体(95)的外部突出;上述移动件(90、92)配置为相对于上述传感器壳体(95)沿上述轴部(90a、92a)的轴向移动自如,向上述传感器壳体(95)的外部突出的上述前端部(90b、92b)穿通形成于上述基部构件(12)的孔(17)而与上述倾动构件(46)卡合(抵接、连结等),上述移动件(90、92)从动于上述倾动构件(46)的倾动动作而沿着上述轴部(90a、92a)的轴向移动;上述位置检测装置(115、117)收纳在上述传感器壳体(95)内,用于检测上述移动件(90、92)相对于该传感器壳体(95)的轴向位置;本发明的密封构造为这样的构造,即在具有以上的构造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用于对上述移动件(90、92)的上述轴部(90a、92a)与上述传感器壳体(95)的上述孔(88a)之间的间隙(G)进行密封的构造,其中,该密封构造具有:环状的密封构件(104),在上述移动件(90、92)的自上述传感器壳体(95)突出的上述轴部(90a、92a)穿过中心孔(105)的状态下,该密封构件(104)被夹在上述传感器壳体(95)与上述基部构件(12)之间;螺纹构件(86),其用于将上述传感器壳体(95)与上述基部构件(12)之间螺纹紧固从而使该传感器壳体(95)与该基部构件(12)相互连结,并在该螺纹紧固力的作用下将上述密封构件(104)压接、保持在上述传感器壳体(95)与上述基部构件(12)之间。另外,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有本发明的密封构造。根据本发明,密封构件(104)被夹在传感器壳体(95)与基部构件(12)之间,利用螺纹构件(86)将传感器壳体(95)和基部构件(12)之间螺纹紧固而使该传感器壳体(95)和该基部构件(12)相互连结,并在该螺纹构件的螺纹紧固力的作用下将密封构件(104)压接、保持在传感器壳体(95)与基部构件(12)之间,因此能够不需要O型密封圈用罩。因此,能够减少零件件数。并且不需要将O型密封圈用罩固定于传感器壳体(95)的工序。并且,能够使倾动装置(10)与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组合起来的整体的厚度减薄。
在本发明中,上述密封构件(104)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为扁平状,具有外周侧部分(104b)和内周侧部分(104a)的结构,其中,该外周侧部分(104b)压接在上述传感器壳体(95)与上述基部构件(12)之间,该内周侧部分(104a)未压接在上述传感器壳体(95)与上述基部构件(12)之间或者该内周侧部分处的压接比上述外周侧部分(104b)处的压接弱。由此,能够在使外周侧部分(104b)夹在并压接、保持在传感器壳体(95)与基部构件(12)之间的状态下,一边利用内周侧部分(104a)对移动件(90、92)的轴部(90a、92a)的周围进行密封,一边使移动件(90、92)沿其轴向移动。
本发明能够构成为:上述密封构件(104)在上述内周侧部分(104a)具有密封部(104a),该密封部(104a)的被通过该密封构件(104)的中心轴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剖面为圆形,在上述外周侧部分(104b)具有延伸部(104b),该延伸部(104b)呈板状且比上述密封部(104a)薄,该延伸部(104b)自上述密封部(104a)的外周缘部向外侧延伸。由此,密封部(104a)比延伸部(104b)厚,因此能够良好地密封移动件(90、92)的轴部(90a、92a)。
本发明能够构成为:在上述传感器壳体(95)和上述基部构件(12)中的一者或者在这两者上的、用于配置上述密封构件(104)的上述外周侧部分(104b)的部位,具有与该外周侧部分(104b)同轴地形成的突条(125),在利用上述螺纹构件(86)将上述传感器壳体(95)与上述基部构件(12)之间螺纹紧固后,该突条(125)咬合于上述密封构件(104)的上述外周侧部分(104b)。由此,通过使突条(125)咬合于密封构件(104)的外周侧部分(104b),能够将外周侧部分(104b)牢固地保持在传感器壳体(95)与基部构件(12)之间。并且能够阻止水经由传感器壳体(95)与基部构件(12)之间的对接面进入到传感器壳体(95)内。
本发明能够构成为:上述密封构件(104)在上述内周侧部分(104a)具有密封部(104a),该密封部(104a)的被通过该密封构件(104)的中心轴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剖面为圆形,在上述外周侧部分(104b)具有延伸部(104b),该延伸部(104b)呈板状且比上述密封部(104a)薄,该延伸部(104b)自上述密封部(104a)的外周缘部向外侧延伸;在上述传感器壳体(95)和上述基部构件(12)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上的、用于配置上述密封构件(104)的上述延伸部(104b)的部位,具有与该延伸部(104b)同轴地形成的突条(125),在利用上述螺纹构件(86)将上述传感器壳体(95)与上述基部构件(12)之间螺纹紧固后,该突条(125)咬合于上述密封构件(104)的上述延伸部(104b);上述突条(125)咬合在上述延伸部(104b)的径向上的中途位置。由此,突条(125)咬合于延伸部(104b)的径向上的中途位置,因此与突条(125)咬合于延伸部(104b)的径向上的最靠内周位置的情况相比,不会过度地阻碍密封部(104a)的动作,不会妨碍移动件(90、92)相对于密封构件(104)沿轴向顺畅地滑动。
本发明能够构成为:在上述传感器壳体(95)和上述基部构件(12)这两者上的、比用于配置上述密封构件(104)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位分别具有壁部(121、123),该壁部(121、123)具有相互不同的大小且与用于配置上述密封构件(104)的部位同轴地形成,该壁部(121、123)通过相互嵌合来使上述传感器壳体(95)和上述基部构件(12)相互定位,上述密封构件(104)配置在壁部(121、123)中的较小的壁部(123)的内周侧的空间(124)内。由此,利用大、小壁部(121、123)之间的嵌合,能够使传感器壳体(95)和基部构件(12)之间不错位地将传感器壳体(95)和基部构件(12)之间进行定位,并且能够将密封构件(104)定位在较小的壁部(123)的内周侧的空间(124)内。
本发明能够构成为:具有多个上述螺纹构件(86、86),该螺纹构件(86)配置在隔着上述轴部(90a、92a)的位置,用于沿与上述轴部(90a、92a)平行的方向对上述传感器壳体(95)和上述基部构件(12)之间进行螺纹紧固来使它们相互连结。由此,螺纹构件(86、86)被配置在隔着轴部(90a、92a)的位置,且使螺纹构件(86、86)沿与轴部(90a、92a)平行的方向进行螺纹紧固而使上述传感器壳体(95)与基部构件(12)相互连结,因此能够将密封构件(104)无偏向地夹在传感器壳体(95)与基部构件(12)之间。
本发明能够构成为:上述传感器壳体(95)具有壳体主体(88)和用于对该壳体主体(88)的开口部(88c)进行封堵的壳体盖(96),上述螺纹构件(86)使上述壳体主体(88)、上述壳体盖(96)以及上述基部构件(12)相互连结。由此,能够利用共同的螺纹构件(86)使壳体主体(88)、壳体盖(96)以及基部构件(12)相互连结。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上述位置检测装置(115、117)例如具有:电阻器(111、113),其配设在基板(94)上,该基板(94)收纳在上述传感器壳体(95)内;以及接点构件(91、93),其配设在上述移动件(90、92)的上述后端部(90c、92c),与上述电阻器(111、113)接触;随着上述移动件(90、92)沿轴向的移动,上述接点构件能够(91、93)沿着上述电阻器(111、113)滑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图2中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倾动装置10上安装有图6中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省略倾动装置10的驱动装置等的图示),是表示以如下的面剖断后的状态的图,该面通过调节螺母30及滑块92的中心轴线且与印刷电路板94正交。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倾动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图2中的倾动装置10的前外壳(日文:ハウジングフロント)12A内收纳有驱动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对图2中的倾动装置10进行了组装的状态的图,是图3中的A-A向视位置的剖视图。
图5是图1~图4中的调节螺母28、30的放大图,图5的(a)为侧视图,图5的(b)为仰视图。
图6是表示安装于图2中的倾动装置10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6中的位置检测装置115、117的分解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对图6中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进行了组装的状态(其中,该状态为安装壳体盖96之前的状态)的图,是从正面观察壳体主体88的上端的开口部88c而得到的图。
图9是图8中的D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图1、图6中的O型密封圈104的放大图,图10的(a)为主视图,图10的(b)为图10的(a)中的B-B向视剖视图。
图11是图1中的C-C向视位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的图,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
图13是表示搭载有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的、被实用化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倾动装置242的图,该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具有与图12同样的构造,图13的(a)是侧视图,图13的(b)是后视图。
图14表示图13中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200'的密封构造,是利用沿着移动件204的轴线的面剖切后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倾动装置;12、驱动器外壳(基部构件);17、连通孔(形成于基部构件的孔);20、22、电动机(驱动装置);24、26、蜗轮(驱动装置);46、板枢轴(倾动构件);72、后视镜;84、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6、86、螺钉(螺纹构件);88、传感器壳体主体;88a、圆孔(形成于传感器壳体的孔);88c、开口部;90、92、滑块(移动件);90a、92a、移动件的轴部;90b、92b、凸球部(前端部);90c、92c、鼓出部(后端部);91、93、滑动接触件(接点构件);94、基板;95、传感器壳体;96、壳体盖;104、O型密封圈(环状的密封构件);104a、密封部(O型密封圈的内周侧部分);104b、延伸部(O型密封圈的外周侧部分);105、中心孔;111、113、电阻器;115、117、位置检测装置;121、123、壁部;124、内周侧的空间;125、突条;126、压接解除部;G、间隙;O、倾动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1~图5说明倾动装置10。在图2中的倾动装置10中,螺旋弹簧64、螺杆66、压板68能够由金属构成,除螺旋弹簧64、螺杆66、压板68以及电动机20、22以外的构件能够由塑料构成。在倾动装置10中,由前外壳12A和后外壳(日文:ハウジングリア)12B构成的驱动器外壳12(基部构件)如后述那样固定于后视镜外壳(未图示)。前外壳12A呈正面为圆形的碗状。在前外壳12A的碗内与前外壳12A一体地竖立设置有两根外螺纹构件16、18和圆棒状的凸起部14,该凸起部14竖立设置于前外壳12A的碗内的中心轴线上,该外螺纹构件16、18竖立设置于前外壳12A的碗内的离开中心的位置。外螺纹构件18配置在将外螺纹构件16以凸起部14为中心旋转了90度后外螺纹构件16所处的位置。在外螺纹构件16、18的外周面均形成有外螺纹。在外螺纹构件16、18的轴线形成有连通孔17、17,该连通孔17、17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剖面为圆形(图1、图4)。在凸起部14的顶部形成有螺纹孔14a。
在前外壳12A的碗内收纳有2台直流电动机20(左右方向倾动用)、22(上下方向倾动用),蜗轮24、26,调节螺母28、30(螺母构件)。电动机20、22被收纳保持于凹部21、23。调节螺母28、30以与外螺纹构件16、18同轴且旋转自如的方式盖在外螺纹构件16、18的自由端部(上端部)上,通过与外螺纹构件16、18的外周面的外螺纹进行螺合,而与调节螺母28、30的旋转方向相应地沿着外螺纹构件16、18前进、后退。蜗轮24、26的下部旋转自如地保持于凹部32、34,该凹部32、34与外螺纹构件16、18同轴地形成在前外壳12A的碗内。蜗轮24、26与安装于电动机20、22的旋转轴上的蜗杆36、38啮合,在电动机20、22驱动下而进行旋转。调节螺母28、30以沿轴线方向移动自如且相对于蜗轮24、26无法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蜗轮24、26相连结。因此,在使电动机20、22进行旋转时,在蜗杆36、38及蜗轮24、26的带动下,调节螺母28、30进行旋转,调节螺母28、30与其旋转方向相应地沿着外螺纹构件16、18前进、后退。
在前外壳12A的前表面覆盖安装有后外壳12B。由此,成为这样的状态:电动机20、22,蜗杆36、38,蜗轮24、26,调节螺母28、30被收纳在由前外壳12A和后外壳12B构成的驱动器外壳12的内部空间内。此时,凸起部14为从后外壳12B的中央位置的开口部40向驱动器外壳12的上方突出的状态。并且,蜗轮24、26的上部及调节螺母28、30的上部成为从开口部42、44向驱动器外壳12的外部突出的状态,该开口部42、44形成在后外壳12B的离开中央位置的位置。
板枢轴46(倾动构件)倾动自如地保持在驱动器外壳12的前表面。即,在后外壳12B的前表面中央部形成有凹球部48,在板枢轴46的背面中央部形成有凸球部50(图4)。利用通过该凹球部48与凸球部50之间相嵌合而成的球接头结合,将板枢轴46保持为相对于后外壳12B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倾动自如。在凸球部50的中央位置形成有开口部51,凸起部14自该开口部51向上方突出。在构成凹球部48的壁面上,切口52沿该壁面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4处。在板枢轴46上,连结部54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4处,该连结部54将中央部(形成有凸球部50的部分)与其周缘部连结起来。各连结部54沿各切口52的深度方向滑动自如地嵌合于各切口52。由此,板枢轴46在相对于驱动器外壳12旋转被阻止的状态下倾动。在板枢轴46的下表面的与调节螺母28、30的前端部的凸球部28a、30a相面对的位置形成有凹球部53、53(图4),凸球部28a、30a嵌合于凹球部53、53,而分别进行球接头结合。
在板枢轴46的凸球部50的背面(上表面)形成有凹球部56。在凹球部56中收纳有帽支承件60,该帽支承件60具有凸球部58。在帽支承件60上沿其中心轴线形成有圆柱状的圆孔62(图4),凸起部14自该圆孔62向上方突出。在凸起部14的外周面与圆孔6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内自上方收纳有螺旋弹簧64。螺旋弹簧64的下端部被帽支承件60的圆孔62的下端的小径部62a(图4)的上表面接受、支承。
倾动装置10例如像以下那样组装。将安装有蜗杆36、38的电动机20、22收纳在前外壳12A的凹部21、23内。将调节螺母28、30拧在外螺纹构件16、18上。将蜗轮24、26与调节螺母28、30同轴地套入到调节螺母28、30,使蜗轮24、26的下部旋转自如地保持于凹部32、34。此时,蜗轮24、26与蜗杆36、38啮合。将后外壳12B盖在前外壳12A上。将板枢轴46载置于后外壳12B上。帽支承件60收纳在板枢轴46的凹球部56内。在凸起部14的外周面与圆孔62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内收纳螺旋弹簧64。在此状态下,自上方将螺杆66拧入凸起部14的顶部的螺纹孔14a内进行固定,从而使倾动装置10一体化。压板68保持于螺杆66,通过将螺杆66拧在凸起部14上,来利用压板68压缩螺旋弹簧64。在因该压缩而产生的螺旋弹簧64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帽支承件60向下方推压板枢轴46,而在凹球部48与凸球部50之间及凹球部56与凸球部58之间产生适当的摩擦力。利用该摩擦力能够将板枢轴46相对于驱动器外壳12保持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的任意的倾动角度。
板枢轴46的倾动中心O(图4)形成于凹球部48、56及凸球部50、58的球中心。板枢轴46的下部外周面46a形成为以倾动中心O为中心的凸球状。前外壳12A的周缘部内周面12Ab形成为以倾动中心O为中心的凹球状。在板枢轴46进行倾动时,板枢轴46的下部外周面46a与前外壳12A的周缘部内周面12Ab之间相互滑动。倾动装置10被3根螺杆(未图示)固定在后视镜外壳(未图示)内。即,该3根螺杆从倾动装置10的前表面侧插入板枢轴46的前表面的4个开口部45(图2)中的被适当指定的3个开口部45内,之后穿过后外壳12B的螺纹通孔47(图2)及前外壳12A的螺纹通孔49(图3)而拧在外后视镜(车门后视镜、挡泥板后视镜等)的后视镜外壳内的凸起部(直接形成于后视镜外壳的凸起部或在固定有后视镜外壳的框架上形成的凸起部)上。由此,后外壳12B以在其与该凸起部之间隔着前外壳12A的状态螺纹固定于该凸起部。通过这样做,倾动装置10被固定于后视镜外壳内。即,3根螺杆的头部卡定于后外壳12B,后外壳12B及前外壳12A在该3根螺杆的紧固下被一体化,而固定于后视镜外壳内的凸起部。在倾动装置10的板枢轴46的前表面安装有后视镜组件(日文:ミラーサブアッシー)74,该后视镜组件74将后视镜72保持于后视镜架(日文:ミラーホルダー)70。
图5放大表示调节螺母28、30。在调节螺母28、30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与板枢轴46的凹球部53、53(图4)进行球接头结合的凸球部28a、30a。在调节螺母28、3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纳外螺纹构件16、18的空部76、76。空部76、76在调节螺母28、30的后端部开口。调节螺母28、30的后端部被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5个腿部77分割。在各腿部77的内周面侧均形成有用于与外螺纹构件16、18的外螺纹进行螺合的爪部78。在调节螺母28、30的侧面形成有突出部80。突出部80能与蜗轮24、26的轴线方向上的槽及切口24a、26a(图2)卡合,用于使调节螺母28、30以相对于蜗轮24、26无法绕轴线方向进行相对旋转但在轴线方向能相对于蜗轮24、26移动自如的方式与该蜗轮24、26连结。在空部76里侧的抵接面(凸球部28a、30a的背后位置)上形成有凹球部82、82。凹球部82、82与后述的滑块90、92(图7)的顶端的凸球部90b、92b相嵌合而进行球接头结合。为了使凸球部90b、92b与凹球部82、82的嵌合容易地进行,而在凹球部82、82的周壁面的一部分周壁面上形成有缺口(切口)82a。
接下来根据图1、图6~图11说明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其中,图1、图11表示滑块92侧的结构,但滑块90侧的结构也是如此。在图6中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中,螺钉86、86,滑动接触件91、93由金属构成,除螺钉86、86,滑动接触件91、93,密封橡胶98,印刷电路板94,橡胶制O型密封圈104、104以外的部分能够由塑料构成。在图6中,安装有滑动接触件91、93的棒状的滑块90、92(移动件)沿轴向移动自如地收纳在壳体主体88内的左右空部108、108。印刷电路板94以与滑动接触件91、93相面对且无法移动的方式收纳在使空部108、108之间相连的空部109。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构成为如下:滑块90、92收纳在空部108、108,印刷电路板94收纳在空部109,利用壳体盖96将壳体主体88的上端的开口部88c堵上。利用壳体主体88和壳体盖96构成传感器壳体95。壳体主体88与壳体盖96之间通过使突出形成在壳体主体88的外周面的4个部位的爪部97与在壳体盖96上的与爪部97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的U字状部99卡合而相互连结(暂时固定)。安装有密封橡胶98的连接器100插入于在壳体盖96的中央部形成的孔96a内。连接器100与印刷电路板94的连接器102连接。检测用配线101自连接器100引出。在将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组装到倾动装置10上后,连接器100能够从传感器壳体95的外侧相对于连接器102进行装卸。滑块90、92的轴部90a、92a穿过壳体主体88的下表面的圆孔88a、88a(图1)能够沿轴向移动地向传感器壳体95的外部突出。在组装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后,使滑块90、92的向传感器壳体95的外部突出的轴部90a、92a穿过O型密封圈104、104插入到在图1中的前外壳12A的背面设置的开口部17a、17a(外螺纹构件16、18的连通孔17、17的开口部),将壳体主体88的下表面载置于前外壳12A的背面,使螺钉86、86贯穿壳体盖96的螺纹通孔96b、96b(图6),且贯穿壳体主体88的螺纹通孔88b、88b拧入于前外壳12A的螺纹孔12Aa、12Aa。由此,将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固定安装于前外壳12A的背面。此时,螺钉86、86的头部被壳体盖96卡定,因此通过爪部97与U字状部99之间的卡合而暂时固定的壳体主体88和壳体盖96之间在螺钉86、86的紧固下被真正固定。
图7表示由滑块90、92,滑动接触件91、93,印刷电路板94构成的位置检测装置115、117的放大图。滑块90、92例如由纤维增强塑料的一体成型品构成。滑块90、92具有:轴部90a、92a;在轴部90a、92a的顶端部形成的凸球部90b、92b;在轴部90a、92a的后端部形成的鼓出部90c、92c。轴部90a、92a的与轴线垂直的方向的剖面形成为圆形,该轴部90a、92a沿轴向移动自如地贯穿外螺纹构件16、18的连通孔17、17。凸球部90b、92b形成为具有能够使其贯穿连通孔17、17的直径,该凸球部90b、92b穿过连通孔17、17从连通孔17、17的顶端部伸出(图1)。鼓出部90c、92c的与滑块90、92的轴垂直的剖面形成为非圆形。在鼓出部90c、92c的端面形成有突起90d、92d。与此相对应地,在滑动接触件91、93上形成有孔91a、93a。滑动接触件91、93通过如下这样固定安装于鼓出部90c、92c,即:将突起90d、92d插入孔91a、93a,进而通过热铆使突起90d、92d变形。鼓出部90c、92c以沿轴向移动自如且无法在绕轴的方向旋转的方式收纳于在壳体主体88内部形成的空部108、108(图1、图6、图8)。在印刷电路板94上沿着滑块90、92的移动方向印刷有电阻器111、113。滑动接触件91、93与电阻器111、113接触,并伴随着滑块90、92的移动而沿着电阻器111、113滑动(图1)。滑动接触件91与电阻器111的组合构成位置检测装置115,滑动接触件93与电阻器113的组合构成位置检测装置117。即,经由连接器102、100及检测用配线101,利用检测电路(未图示)以电压值检测出滑动接触件91、93与电阻器111、113之间的接触位置,从而能够将滑块90、92的轴向的位置作为与镜面角度相对应的值检测出来。
参照图9对鼓出部90c、92c以沿轴向移动自如且无法在绕轴的方向旋转的方式收纳于空部108、108的构造进行说明,图9是图8中的D部的放大图。在鼓出部90c上形成有向左右突出且沿滑块90的轴向延伸的突出部90e、90f。与此相对应地,在空部108的内壁面形成有引导槽108a、108b,该引导槽108a、108b用于收纳突出部90e、90f且以该突出部90e、90f沿滑块90的轴向滑动自如的方式引导该突出部90e、90f。利用上述突出部90e、90f与引导槽108a、108b之间的嵌合,使滑块90以沿其轴向移动自如且无法在绕轴的方向旋转的方式收纳于空部108。结果,伴随着滑块90沿轴向的移动,滑动接触件91在电阻器111上滑动。图9表示鼓出部90c侧的结构,但鼓出部92c侧的结构也同样地,构成有突出部92e、92f与引导槽108c、108d(图8)之间的嵌合构造。
图10表示O型密封圈104的构造。O型密封圈104由橡胶等弹性体的一体成型品构成,整体形成为扁平的圆板状,在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孔105,该中心孔105为圆形,供滑块90、92的轴部90a、92a沿轴向滑动自如地贯通。在临近中心孔105的位置形成有密封部104a,该密封部104a的被通过中心轴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剖面如图10的(b)所示那样为圆形。密封部104a对滑块90、92的穿过中心孔105的轴部90a、92a液密地密封,并允许轴部90a、92a沿轴向移动(滑动)。在密封部104a的外周缘部与密封部104a连续地形成有延伸部104b,该延伸部104b自密封部104a向外侧延伸。如图10的(b)所示,延伸部104b形成为板状,具有一定的厚度,其比密封部104a薄。延伸部104b被夹持在前外壳12A与壳体主体88之间。延伸部104b发挥如下作用:使前外壳12A与壳体主体88之间液密地密封,对密封部104a伴随着滑块90、92沿轴向的移动而在该轴向上被带着移动进行抑制。
图1表示将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安装于倾动装置10的状态。在前外壳12A的背面与连通孔17、17同轴地突出形成有连续的圆形的壁部121、121。并且,在壳体主体88的背面与圆孔88a、88a同轴地突出形成有连续的圆形的壁部123、123。壁部121、121的直径大于壁部123、123的直径,壁部123、123的外径(外周面的直径)与壁部121、121的内径(内周面的直径)大致相同。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通过使壁部123、123嵌合于壁部121、121的内周侧而定位于倾动装置10,在被定位后的状态下利用螺钉86、86安装于倾动装置10。O型密封圈104、104收纳在壁部123、123的内周侧的空间124、124,直接夹在、并压接(挤压)、配置在前外壳12A与壳体主体88的相对面之间。
图11表示图1中的配置有O型密封圈104的部位的在C-C向视位置的放大图。在壳体主体88背面的圆孔88a与壁部123之间,与该圆孔88a、壁部123同轴地形成有连续的圆形的突条125。在利用螺钉86、86(图6)将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安装于倾动装置10后,在螺钉86、86的紧固力的作用下,突条125在整个周向上咬合在O型密封圈104的延伸部104b中的径向上的中途位置。螺钉86、86隔着滑块90、92配置在滑块90、92的两侧的位置,并且沿着与滑块90、92的轴部90a、92a平行的方向螺纹紧固,使前外壳12A与传感器壳体95之间相互连结,因此突条125能够无偏向地咬合于延伸部104b。通过该咬合,壳体主体88与前外壳12A之间的对接面被液密地密封,能够阻止水从外部自该对接面的外侧经由该对接面之间、以及移动件92的轴部92a与壳体主体88的圆孔88a的周壁面之间的间隙G进入到传感器壳体95内。并且能够对密封部104a随着滑块92沿轴向的移动而在该轴向上被带着移动进行抑制。由于能够抑制密封部104a移动,因此能够确保密封部104a对轴部92a的密封良好,能够阻止水从外部经由连通孔17及间隙G进入到传感器壳体95内。在前外壳12A的背面的、配置有密封部104a的部位的最靠内周位置(临近连通孔17的位置)上形成有与连通孔17同心状地被切除而成圆形的凹部126。凹部126用于收纳密封部104a。凹部126构成压接解除部,该压接解除部发挥以下的作用:解除前外壳12A和壳体主体88对密封部104a的压接或者使该压接比延伸部104b处的压接弱。利用压接解除部126抑制密封部104a被压扁,因此能够防止滑块92的轴部92a与中心孔105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由此,滑块92能沿轴向顺畅地移动(滑动)。并且,突条125不是咬合于O型密封圈104的延伸部104b的径向上的最靠内周位置而是咬合于中途位置(即、O型密封圈104在离开密封部104b的位置被固定),因此突条125不会过度地阻碍密封部104a的动作,不会妨碍移动件92相对于O型密封圈104沿轴向顺畅地滑动。
在图1中,调节螺母28、30内的凹球部82、82与滑块90、92的凸球部90b、92b之间的连结,例如是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的:在镜面角度检测装置84安装于倾动装置10之后,对电动机20、22进行驱动,而使调节螺母28、30拧到外螺纹构件16、18的最深位置。即,若从凹球部82、82与凸球部90b、92b之间处于连结解除的状态起,将调节螺母28、30拧到外螺纹构件16、18的最深位置,则滑块90、92的鼓出部90c、92c的端面抵接并卡定于壳体盖96的内表面(图1中的附图标记92c'所表示的位置),凸球部90b、92b被推入凹球部82、82内而与凹球部82、82相嵌合,滑块90、92与调节螺母28、30连结。或者,若用手以较大力量将调节螺母28、30推向外螺纹构件16、18,则腿部77弯曲,从而爪部78与外螺纹构件18的外周面的螺纹槽之间的卡合解除,调节螺母28、30被推向外螺纹构件16、18直到滑块90、92的鼓出部90c、92c的端面抵接于壳体盖96的内表面,因此,利用该方法也能够使滑块90、92与调节螺母28、30连结。滑块90、92一旦与调节螺母28、30连结,则滑块90、92从动于调节螺母28、30而沿轴向移动。
在如图1那样滑块92与调节螺母30连结的状态下,对电动机22进行驱动而使调节螺母30旋转时,调节螺母30的爪部78与外螺纹构件18的外周面的螺纹槽卡合,从而使调节螺母30沿着外螺纹构件18在轴线方向上移动,与凸球部30a进行球接头结合的板枢轴46以倾动中心O(图4)为中心在上下方向倾动,能够调整后视镜72在上下方向上的镜面角度。此时,对于滑块92而言,其凸球部92b与调节螺母30内的凹球部82进行球接头结合,由于鼓出部92c的突出部92e、92f与空部108的壁面的引导槽108c、108d之间的卡合而使得该滑块92的在轴向上的旋转被阻止,在该状态下,该滑块92利用球接头119一边相对于调节螺母30在绕轴的方向进行相对旋转,一边从动于调节螺母30而沿轴向移动。滑块92的鼓出部92c在下述范围内移动,即在图1中附图标记92c'(最深位置)、92c"(最浅位置)所示的位置(附图标记92c所表示的位置为中间位置)之间移动。滑块92相对于驱动器外壳12在轴向上的位置是利用与滑动接触件93和电阻器113之间的接触位置相对应的电压值进行检测的,根据该电压值检测后视镜72在上下方向上的镜面角度。
后视镜72在左右方向上的镜面角度的调整及检测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即,在对电动机20进行驱动而使调节螺母28旋转时,调节螺母28沿着外螺纹构件16在轴线方向上移动,与凸球部28a进行球接头结合的板枢轴46以倾动中心O(图4)为中心沿左右方向倾动,能够调整后视镜72在左右方向上的镜面角度。此时,对于滑块90而言,其凸球部90b与调节螺母28内的凹球部82进行球接头结合,由于鼓出部90c的突出部90e、90f与空部108的壁面的引导槽108a、108b之间的卡合而使得该滑块90的在轴向上的旋转被阻止,在该状态下,该滑块90利用球接头119一边相对于调节螺母28在绕轴的方向进行相对旋转,一边从动于调节螺母28而沿轴向移动。滑块90的鼓出部90c在下述范围内移动,即在图1中的附图标记92c'、92c"所示的位置所对应的位置之间移动。滑块90相对于驱动器外壳12在轴向上的位置是利用与滑动接触件91和电阻器111之间的接触位置相对应的电压值进行检测的,根据该电压值检测后视镜72在左右方向上的镜面角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条125设在传感器壳体95侧,但也能够替代此方式,将突条125设在前外壳12A侧,或者将突条125设在传感器壳体95侧和前外壳12A侧这两侧。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壁部121为大径,壁部123为小径,但能够以颠倒大小关系,使壁部121为小径,使壁部123为大径。在此情况下,能够在小径的壁部121的内周侧的空间配置O型密封圈10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滑块90、92连结于调节螺母28、30,但也能够不使滑块90、92连结于调节螺母28、30,而是利用弹簧对滑块90、92施力而推压该滑块90、92,使其抵接于调节螺母28、30的空部76的里侧的抵接面。另外,还能够将移动件90、92配置在离开调节螺母28、30的位置(非同轴位置),使该移动件90、92连结于倾动构件46的背面,或者不使该移动件90、92连结于倾动构件46的背面,而是利用弹簧对该移动件90、92施力而推压该移动件90、92,使其抵接于倾动构件46的背面。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该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包括倾动装置和镜面角度检测装置,该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上述后视镜的倾动角度,该倾动装置包括基部构件、倾动构件以及驱动装置,该倾动构件用于将后视镜以规定的倾动中心倾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基部构件的前表面侧,该驱动装置能在上述基部构件与上述倾动构件之间作用驱动力,而使上述倾动构件倾动,
上述镜面角度检测装置包括传感器壳体、移动件以及位置检测装置,
上述传感器壳体安装在上述基部构件的背面侧,
上述移动件具有后端部、前端部以及在该后端部与该前端部之间的轴部,上述后端部收纳在上述传感器壳体内,上述轴部穿过形成于上述传感器壳体的孔,上述前端部向上述传感器壳体的外部突出,
上述移动件配置为相对于上述传感器壳体沿上述轴部的轴向移动自如,向上述传感器壳体的外部突出的上述前端部穿通形成于上述基部构件的孔而与上述倾动构件卡合,上述移动件从动于上述倾动构件的倾动动作而沿上述轴部的轴向移动,
上述位置检测装置收纳在上述传感器壳体内,用于检测上述移动件相对于该传感器壳体的轴向位置,
该密封构造为这样的构造,即在具有以上的构造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中用于对上述移动件的上述轴部与上述传感器壳体的上述孔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构造,其中,
该密封构造具有:
密封构件,其为环状,在上述移动件的自上述传感器壳体突出的上述轴部穿过中心孔的状态下,该密封构件被夹在上述传感器壳体与上述基部构件之间;
螺纹构件,其用于将上述传感器壳体和上述基部构件之间螺纹紧固从而使该传感器壳体和该基部构件相互连结,并在该螺纹构件的螺纹紧固力的作用下将上述密封构件压接、保持在上述传感器壳体与上述基部构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其中,
上述密封构件为扁平状,其具有:外周侧部分,其压接在上述传感器壳体与上述基部构件之间;内周侧部分,其未压接在上述传感器壳体与上述基部构件之间或者该内周侧部分处的压接比上述外周侧部分处的压接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其中,
上述密封构件在上述内周侧部分具有密封部,该密封部的由通过该密封构件的中心轴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剖面为圆形,在上述外周侧部分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呈板状且比上述密封部薄,该延伸部自上述密封部的外周缘部向外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其中,
在上述传感器壳体和上述基部构件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上的、用于配置上述密封构件的上述外周侧部分的部位,具有与该外周侧部分同轴地形成的突条,在利用上述螺纹构件将上述传感器壳体和上述基部构件之间螺纹紧固后,该突条咬合于上述密封构件的上述外周侧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其中,
上述密封构件在上述内周侧部分具有密封部,该密封部的由通过该密封构件的中心轴线的面剖切而得到的剖面为圆形,在上述外周侧部分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呈板状且比上述密封部薄,该延伸部自上述密封部的外周缘部向外侧延伸,
在上述传感器壳体和上述基部构件中的一者或者这两者上的、用于配置上述密封构件的上述延伸部的部位,具有与该延伸部同轴地形成的突条,在利用上述螺纹构件将上述传感器壳体和上述基部构件之间螺纹紧固后,该突条咬合于上述密封构件的上述延伸部,
上述突条咬合在上述延伸部的径向上的中途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其中,
在上述传感器壳体和上述基部构件这两者上的、比用于配置上述密封构件的部位靠外周侧的部位分别具有壁部,该壁部具有相互不同的大小且与用于配置上述密封构件的部位同轴地形成,该壁部通过相互嵌合来使上述传感器壳体和上述基部构件相互定位,上述密封构件配置在上述壁部中的较小的壁部的内周侧的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其中,
该密封构造具有多个上述螺纹构件,该螺纹构件配置在隔着上述轴部的位置,用于沿与上述轴部平行的方向对上述传感器壳体和上述基部构件之间进行螺纹紧固来使它们相互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其中,
上述传感器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和用于对该壳体主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堵的壳体盖,
上述螺纹构件用于使上述壳体主体、上述壳体盖以及上述基部构件相互连结。
9.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
该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密封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30758 | 2013-02-20 | ||
JP2013030758A JP6040049B2 (ja) | 2013-02-20 | 2013-02-20 |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の鏡面角度検出装置のシール構造および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02732A true CN104002732A (zh) | 2014-08-27 |
CN104002732B CN104002732B (zh) | 2017-10-13 |
Family
ID=51264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58442.1A Active CN104002732B (zh) | 2013-02-20 | 2014-02-20 |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及其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99100B2 (zh) |
JP (1) | JP6040049B2 (zh) |
CN (1) | CN104002732B (zh) |
DE (1) | DE102014002350B4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09632A (zh) * | 2018-08-23 | 2018-11-30 | 湘潭和利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特种车辆后视镜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78059B2 (ja) | 2016-03-31 | 2020-04-08 |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 視認装置の視認角度調整機構 |
JP6666772B2 (ja) | 2016-03-31 | 2020-03-18 |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 視認装置の視認角度調整機構 |
JP6666773B2 (ja) | 2016-03-31 | 2020-03-18 |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 視認装置の視認角度調整機構 |
JP6623105B2 (ja) | 2016-03-31 | 2019-12-18 |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 視認装置の視認角度調整機構 |
JP6316463B1 (ja) * | 2017-01-24 | 2018-04-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ユニット |
JP7131114B2 (ja) * | 2018-06-21 | 2022-09-06 |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鏡面角度調整装置、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94091A (ja) * | 2000-04-17 | 2001-10-23 | Tokai Rika Co Ltd |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への鏡面角度検出装置の取付構造 |
JP2004175260A (ja) * | 2002-11-28 | 2004-06-24 | Tokai Rika Co Ltd | 車両用アウタミラー装置 |
US20050225886A1 (en) * | 2004-04-07 | 2005-10-13 | Murakami Corporation | Mirror angle transducer and mirror tilting mechanism |
CN1789035A (zh) * | 2004-12-17 | 2006-06-21 |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 外部反光镜 |
JP2007168627A (ja) * | 2005-12-22 | 2007-07-05 | Ishizaki Honten:Kk | 電動ミラ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12960B1 (en) | 1999-09-14 | 2002-07-02 |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 Mirror surface angle adjusting device and mirror surface angle detector for a vehicle |
US7334906B2 (en) | 2003-07-10 | 2008-02-26 | Ichikoh Industries, Ltd. | Outer mirror tilting apparatus |
-
2013
- 2013-02-20 JP JP2013030758A patent/JP604004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2-18 DE DE102014002350.8A patent/DE102014002350B4/de active Active
- 2014-02-19 US US14/183,899 patent/US9499100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2-20 CN CN201410058442.1A patent/CN10400273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94091A (ja) * | 2000-04-17 | 2001-10-23 | Tokai Rika Co Ltd |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への鏡面角度検出装置の取付構造 |
JP2004175260A (ja) * | 2002-11-28 | 2004-06-24 | Tokai Rika Co Ltd | 車両用アウタミラー装置 |
US20050225886A1 (en) * | 2004-04-07 | 2005-10-13 | Murakami Corporation | Mirror angle transducer and mirror tilting mechanism |
CN1789035A (zh) * | 2004-12-17 | 2006-06-21 |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 外部反光镜 |
JP2007168627A (ja) * | 2005-12-22 | 2007-07-05 | Ishizaki Honten:Kk | 電動ミラー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09632A (zh) * | 2018-08-23 | 2018-11-30 | 湘潭和利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特种车辆后视镜 |
CN108909632B (zh) * | 2018-08-23 | 2024-05-17 | 湘潭和利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特种车辆后视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4002350B4 (de) | 2023-08-03 |
US9499100B2 (en) | 2016-11-22 |
JP6040049B2 (ja) | 2016-12-07 |
DE102014002350A1 (de) | 2014-08-21 |
JP2014159222A (ja) | 2014-09-04 |
US20140233124A1 (en) | 2014-08-21 |
CN104002732B (zh) | 2017-10-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02732A (zh) |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及其镜面角度检测装置的密封构造 | |
CN104002733A (zh) |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及其镜面角度检测装置 | |
CN110262678B (zh) | 输入机构组件、可穿戴电子装置和电子装置系统 | |
CN103995457B (zh) | 便携设备和便携表 | |
CN104203719B (zh) | 筒状部件的嵌合构造 | |
JPWO2006040799A1 (ja) |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 |
US20120218657A1 (en) | Mirror surface angle adjusting device | |
CN107435696A (zh) | 用于液压控制装置的液压主缸 | |
JP2007193973A5 (zh) | ||
US7703933B2 (en) | Mirror surface angle adjusting device | |
CN101304926A (zh) | 螺纹式帽及安全帽 | |
JP4695601B2 (ja) |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 |
JP2017523080A (ja) | スロットルペダル | |
US10730438B2 (en) | Vehicle door mirror including vibration suppressing support | |
AU2002353381A1 (en) | Motor vehicle seat, with a knee-rest element | |
JP6348988B2 (ja) | 試料収納保存容器 | |
CN108638856B (zh) | 踏板作用力模拟组件以及机动车 | |
JP2019002452A (ja) | 車両用シール部材、車両用シール構造、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 |
US20200255217A1 (en) | Container with fill state transmitter | |
US9404543B2 (en) | Window regulator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JP4099935B2 (ja) | 車両用ミラー駆動装置のロッド構造 | |
JP2008223932A (ja) |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 |
CN104563221B (zh) | 一种旋转加水管装置 | |
JP2017030693A (ja) |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 | |
WO2006040801A1 (ja) |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のシール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