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7308B - 片材紧固件 - Google Patents
片材紧固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57308B CN103857308B CN201180073990.6A CN201180073990A CN103857308B CN 103857308 B CN103857308 B CN 103857308B CN 201180073990 A CN201180073990 A CN 201180073990A CN 103857308 B CN103857308 B CN 1038573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support portion
- sheet
- fixing
- par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1/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chairs, beds, or the like,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e.g. upholstery fasteners, mattress protectors, stretching devices for mattress nets
- A47C31/02—Upholstery attaching means
- A47C31/023—Upholstery attaching means connecting upholstery to frames, e.g. by hooks, clips, snap fasteners, clamping mean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8—SADDLERY; UPHOLSTERY
- B68G—METHODS, EQUIPMENT, OR MACHINES FOR USE IN UPHOLSTERING; UPHOLSTER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8G7/00—Making upholstery
- B68G7/12—Other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stening, fixing, or finishing, in upholstery work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984—Cavity having specific sha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Slide Fasteners, Snap Fasteners, And Hook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第1部件(10)具有固定片材边缘(8)的第1固定部(11)、与第1固定部的一端连续的保持部(12)、被形成在保持部,且朝向第1固定部的连续方向开口的第1凹部(13)、隔着保持部的第1凹部的开口形成在与第1固定部相反一侧的支撑部(14),第2部件(20)具有固定片材边缘的另一方(9)的第2固定部(21)、与第2固定部的一端连续的被保持部(22)、被形成在被保持部,且朝向第2固定部的厚度方向开口的第2凹部(23)、形成在第2凹部的第2固定部侧的开口缘的抵接部(24),抵接部以及支撑部在将支撑部插入到第2凹部时,抵接部与支撑部的侧面抵接,且支撑部的前端与第2凹部的内面抵接,支撑部以及被保持部在将被保持部插入第1凹部时,支撑部与第2固定部的表面抵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包覆构件的边缘重合而进行紧固的片材紧固件,涉及用于封闭车辆用座位的表皮构件、家具类的表皮构件、运输用的包装物罩等包覆构件的边缘的器具。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将包覆构件的边缘重合而进行紧固而利用片材紧固件。
例如,车辆用的座位通过座面或者背面还有头枕、扶手等分别以合成树脂发泡体等缓冲构件为基材,在其表面铺盖作为包覆构件的片材状的表皮构件而完成。表皮构件预先与缓冲构件的外侧形状相匹配地被立体缝制,从残存了一部分的开口蒙盖在缓冲构件,最后,将开口封闭而被完成。据此,缝制痕迹等难以露出,确保优异的外观。最后被封闭的开口通过利用使用了连续成形构件的片材紧固件,将表皮构件的边缘重合而被紧固,据此,提高外观性。
这样的片材紧固件除应用在汽车、铁道等车辆用的座位外,还应用在飞行器、船舶的座位、在学校、办公楼使用的座位、运动用器具类的缓冲垫、住居用、医疗用的沙发、床等家具类。
另外,并不限于座位、缓冲垫等的表面构件,还被应用在帐篷等架设物的片材边缘的紧固、运输用的包装物罩的边缘的紧固等。
作为这样的片材紧固件的具体的结构,已知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结构。
专利文献1的片材紧固件由第1部件和第2部件构成,第1部件和第2部件包括基于挤压成形等的合成树脂制的连续构件构成,第2部件的截面形状具有U字状的部分,在该部分,在U字的前端的一方固定片材边缘,在另一方设置滚边。第1部件将同样的U字状的部分形成为相反朝向。
在由这样的紧固件紧固一对片材的边缘的情况下,拉拽第2部件,配置成覆盖在第1部件上,使相互的U字的开口面对面,将第2部件的滚边向第1部件的内部插入,据此,片材的张力发挥功能,以便进入相互的U字状的进深,维持相互的卡定。
专利文献2的片材紧固件由固定片材边缘的第1部件以及第2部件构成,第2部件被做成两端鼓出的板状,中间可弯曲,在基端侧固定片材边缘。第1部件的截面形状具有U字状的部分,可插入并卡合第2部件的前端。
在由这样的紧固件紧固一对片材的边缘的情况下,在将片材边缘固定在第2部件的基端的基础上,使第2部件转动,将其前端插入并卡合在第1部件。此时,第2部件在基端侧卷入片材边缘,且中间部分弯曲,能够遮盖第1部件的U字状的部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5-23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770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紧固件中,在使第1部件和第2部件卡合时,一对片材被相互拉近,其张力暂时提高,但是,若稳定到卡定状态,则松弛。
若产生这样的松弛,则存在伴随着松弛而在片材上产生皱褶等的情况,例如,作为包覆缓冲垫的表面构件并不优选。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紧固件中,在卡合时,使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转动,给与片材张力,据此,在卡合后也能够维持相对于片材的张力,能够避免片材的皱褶等的产生。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需要进行一面拉拽应给与片材张力的第2部件,一面使之转动,以便填入第1部件的操作,并且要求遍及片材边缘的全长,进行拉拽和转动的复合操作,作业繁复,且不能有效地进行。
再有,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由于被卷入第2部件的片材边缘从第1部件上浮而被保持,所以,若向片材边缘施加张力,则变形,产生间隙,在外观上并不是优选的片材紧固件。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片材的张力,且能够改善作业效率的片材紧固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片材紧固件,所述片材紧固件具备为将一对片材边缘沿其边缘连续地紧固,而分别由连续构件形成,且具有规定的截面形状的第1部件以及第2部件,将前述第2部件插入前述第1部件,
其特征在于,前述第1部件具有固定前述片材边缘的一方的第1固定部和与前述第1固定部连续的保持部,前述保持部具有第1凹部和隔着前述第1凹部的开口被形成在与前述第1固定部相反一侧的支撑部,前述第2部件具有固定前述片材边缘的另一方的第2固定部和与前述第2固定部连续的头部,前述支撑部做成在将前述第2部件的前述头部插入前述第1部件的前述第1凹部时,前述支撑部与前述第2固定部的表面抵接的配置。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在第1部件的第1固定部固定片材边缘的一方,且在第2部件的第2固定部固定片材边缘的一方,通过将这些第1部件以及第2部件相互连接,而将一对片材边缘彼此紧固。
在连接第1部件以及第2部件时,首先,在使第2部件从其头部侧接近第1部件,做成使第2部件相对于第1部件交叉的姿势的基础上,由第1部件的支撑部支撑第2部件的头部和第2固定部的中途部分。(临时保持状态)。
接着,以支撑部为中心,使第2部件转动,将第2部件的头部送入第1凹部内,且使第2固定部转动,逐渐卷绕片材边缘。通过该转动的继续,向片材边缘附加张力,且第2部件接近与第1部件平行的姿势,第2部件的头部被插入第1凹部内。最终,支撑部与第2固定部的表面抵接,且头部与第1凹部的内面的任意的部位抵接。
通过在这2点的抵接,第1部件和第2部件成为相互被卡定的状态(正式保持状态)。
这样,在本发明中,在连接第1部件以及第2部件时,能够分别以临时保持状态以及正式保持状态保持它们。而且,在临时保持状态之前,整理片材边缘彼此的紧固状态,通过在从临时保持状态到正式保持状态的过程中,给与片材边缘张力,能够得到片材紧固所必要的足够的张力,且能够以片材整理了的状态给与张力。
而且,由于付与张力是利用第2部件的转动,所以,不需要作业者扭转手腕等动作,能够有效地进行作业。另外,由于在付与张力之前为临时保持状态,所以,能够遍及片材边缘的全长,得到充裕地整理片材的状态。也就是说,能够首先遍及片材边缘的全长,成为临时保持状态,在整理了整体的片材状态的基础上,遍及片材边缘的全长,使第2部件转动,成为正式保持状态。
由于这些,得到能够确保片材的张力,且能够改善作业效率的片材紧固件。
在本发明中,希望前述支撑部以及前述头部做成在将前述头部插入前述第1凹部时,前述支撑部与前述第2固定部的表面抵接,且前述头部与前述第1凹部的内面抵接的配置。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由于在前述的临时保持状态下,第1部件和第2部件在2点接触,所以,能够稳定地维持临时保持状态的姿势。
在本发明中,希望前述头部具有与前述第2固定部连续的被保持部和被形成在前述被保持部,且具有可与前述支撑部卡合的开口的第2凹部。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通过在前述的临时保持状态下,将第1部件的支撑部插入第2部件的第2凹部,能够更稳定地维持临时保持状态的姿势。
在本发明中,希望前述第2部件具有被形成在前述被保持部的前述第2固定部侧的开口缘的抵接部,前述抵接部以及前述支撑部做成在将前述支撑部插入前述被保持部时,前述抵接部与前述支撑部的侧面抵接,且前述支撑部的前端与前述被保持部的内面抵接的配置,前述支撑部做成在将前述第2部件的前述被保持部插入前述第1凹部时,前述支撑部与前述第2固定部的表面抵接的配置。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在前述的临时保持状态下,第2部件的抵接部与第1部件的支撑部的侧面抵接,且支撑部的前端与第2凹部的内面最进深部抵接,通过在这2点的抵接,第1部件和第2部件以更稳定的状态被维持。再有,通过在前述的正式保持状态下,支撑部与第2固定部的表面抵接,能够进行正式保持状态下的稳定的姿势维持。
在本发明中,希望前述第1部件具有朝向前述支撑部突出的突起部。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在从临时保持状态向正式保持状态转移时,能够由突起部推压第2部件,使之向支撑部侧靠近,使支撑部从第2凹部经抵接部而沿着第2固定部,能够平滑地进行第2部件的转动动作。
在本发明中,希望前述突起部从前述保持部和前述第1固定部的连接部分朝向前述支撑部突出,前述突起部和前述支撑部的间隔形成得比前述第2固定部的厚度方向的前述被保持部的最小的厚度小。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能够做成由突起部产生的推压效果可靠的片材紧固件。
再有,通过在与突起部滑动接触的第2部件的表面形成台阶或者条线,还能够给与在第2部件转动并达到正式保持状态时的卡住感,能够期待提高操作性。
这里,卡住感是指在作业者操作了第1部件以及第2部件时,因突起部越过前述的台阶或者条线而产生的感觉,是向作业者的手传递的轻微的冲击、振动或者声响。通过得到这样的卡住感,能够轻易且确实地确认动作的执行。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做成前述头部被形成为从前述第2固定部的一端在交叉方向延伸的板状,前述第2部件作为整体,做成T字状或L字状的截面形状,做成通过前述第2固定部和前述头部的交叉的部分的内角,形成具有可与前述支撑部卡合的开口的第2凹部的结构。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第2部件作为整体能够做成T字状或L字状的截面形状,能够谋求构造的简略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剖开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前述实施方式的第1部件的端面图。
图3是表示前述实施方式的第2部件的端面图。
图4是表示前述实施方式的临时保持状态的端面图。
图5是表示前述实施方式的转动操作状态的端面图。
图6是表示前述实施方式的转动操作进展了的状态的端面图。
图7是表示前述实施方式的正式保持状态的端面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前述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的端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端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端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端面图。
图12是表示前述图11的实施方式的动作的端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片材紧固件1是在向缓冲构件6的表面铺盖表皮构件的片材7时,在其接缝连续地紧固一对片材边缘8、9的部件,分别具有作为具有一定的截面形状的连续构件而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的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
第1部件10以及第2部件20分别被做成通过合成树脂材料的挤压成形、注塑成形等制造的连续构件。
[第1部件]
图2中表示了本实施方式的第1部件10的截面形状。
第1部件10具备固定片材边缘8的第1固定部11、与第1固定部11的一端连续的保持部12、被形成在保持部12,且朝向第1固定部11的连续方向D1开口的第1凹部13、包围保持部12的第1凹部13的部分,也就是形成在保持部12的和与第1固定部11连续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朝向第1固定部11延伸的方向的支撑部14、从保持部12和第1固定部11的连接部分朝向支撑部14突出的突起部15。
保持部12由将第1凹部13包围的3个平坦部分121、122、123形成为大致U字状。
第1平坦部分121是与固定片材边缘8的第1固定部11的一端连续的部分,被形成为沿第1固定部11的连续方向D1使第1固定部11延长。
第2平坦部分122与第1平坦部分121的与第1固定部11连续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在与第1平坦部分121以及第1固定部11的连续方向D1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3平坦部分123与第2平坦部分122的与第1平坦部分121连续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从该连续的端部反转并延伸成使保持部12成为C字状,被配置成其内面相对于第1平坦部分121的内面面对面,其前端成为支撑部14。第3平坦部分123相对于第2平坦部分122呈锐角,具有成为支撑部14的前端的一侧被倾斜地配置成与第1平坦部分121以及第1固定部11接近。
第3平坦部分123的前端的支撑部14被配置在与突起部15面对面的位置,在它们之间形成宽度T1的间隔,该间隔成为第1凹部13的开口。
第1凹部13被第1~第3平坦部分121~123包围,被形成为大致C字状,其内面由第1~第3平坦部分121~123的内侧的表面形成。其中,第2平坦部分122最远离第1凹部13的开口,沿着第2平坦部分122的部位成为第1凹部13的内面最进深部131。
内面最进深部131也可以与沿着第2平坦部分122的内面一样,包括与第1以及第3平坦部分121、123的内面连续的弯曲部分。
[第2部件]
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部件20的截面形状。
第2部件20具备固定片材边缘9的第2固定部21、与第2固定部21的一端连续的作为头部的被保持部22、被形成在被保持部22,且朝向第2固定部21的厚度方向D2开口的第2凹部23、被形成在第2凹部23的第2固定部21侧的开口缘的抵接部24。
被保持部22由包围第2凹部23的3个平坦部分221、222、223形成为大致C字状。
第1平坦部分221是与固定片材边缘9的第2固定部21的一端连续的部分,在与第2固定部21的厚度方向D2,也就是第2固定部21的连续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2平坦部分222与第1平坦部分221的与第2固定部21连续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在与第1平坦部分221交叉的方向延伸。
第3平坦部分223与第2平坦部分222的与第1平坦部分221连续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从该连续的端部反转并延伸成被保持部22成为C字状。第3平坦部分223与第1平坦部分221平行,被配置成其内面相对于第1平坦部分221的内面面对面。
第2平坦部分222在第2凹部23的内侧,相对于第1平坦部分221以比90度大的角度被连接,相对于第3平坦部分223,以比90度小的角度被连接,相对于第2固定部21的连续方向,也是与第1平坦部分221连续的一侧被倾斜地配置成与第2固定部21的延长轴线或者抵接部24接近。
第3平坦部分223的前端(和与第2平坦部分222连续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被配置在第2固定部21的延长线上,在该前端和抵接部24之间形成第2凹部23的开口。
第2凹部23被第1~第3平坦部分221~223包围,被形成为大致C字状,其内面由第1~第3平坦部分221~223的内侧的表面形成。其中,第2平坦部分222最远离第2凹部23的开口,沿着第2平坦部分222的部位成为第2凹部23的内面最进深部231。
内面最进深部231也可以与沿着第2平坦部分122的内面一样,包括与第1以及第3平坦部分221、223的内面连续的弯曲部分。
被保持部22的外周面以2个外角部分224为代表被某种程度地做成圆形,各平坦部的外面成为平滑地连续的状态。被保持部22的外周面中的第2平坦部222的外侧的表面成为与第2平坦部222的倾斜相应的倾斜面225。
[第1部件以及第2部件的关系]
如图4所示,抵接部24以及支撑部14被做成在将支撑部14插入第2凹部23时,抵接部24与支撑部14的侧面(作为支撑部14被共用的一侧的保持部12的侧面)抵接,且支撑部14的前端与第2凹部23的内面最进深部231抵接的配置。
如图7所示,支撑部14以及被保持部22被做成在将被保持部22插入到第1凹部13时,支撑部14与第2固定部21的表面抵接,且被保持部22与第1凹部13的内面最进深部131抵接的配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1部件10中,作为第1凹部13的开口的突起部15和支撑部14的间隔T1被形成得比第2部件20中的第2固定部21的厚度方向D2的被保持部22的最小的厚度T2小(T2>T1)。
据此,在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的正式保持状态(参见图7)下,第2部件20的被保持部22被收容在第1部件10的第1凹部13内,被保持部22不能在第1凹部13的开口通过,因此,被保持部22不会从第1凹部13脱落。
另外,在将被保持部22向第1凹部13内推入的动作(参见图5以及图6)中,通过被保持部22越过突起部15时的变形以及形状的复原,能够得到卡住感。
在向第1凹部13推入被保持部22时,如图5所示,相对于第1部件10一面使第2部件20转动,一面挨近,据此,突起部15沿作为被保持部22的外周面的外角部分224乃至倾斜面225滑动接触。
由于受到从突起部15向倾斜面225的按压力,被保持部22的第3平坦部分223的前端被强力地按压在支撑部14的侧面(第3平坦部分123的内面),支撑部14尽可能地被维持在由被保持部22的内部的第2凹部23的内面包围的空间内。
再有,被保持部22的外周面也包括其外角部分224被某种程度地做成圆形,但是,使第2部件20转动的作业者在被保持部22的外角部分224在突起部15通过时,能够得到清晰的卡住感。
突起部15被形成在第1固定部11和设有第1凹部13的保持部12的第1平坦部分121的连接部分,但是,保持部12和第1固定部11的连接部分只要像图5、图6所示那样,形成在突起部15能够通过第2部件20的转动而与第2部件20的第2凹部23的外周面接触的位置、能够滑动接触的范围即可。
[紧固顺序]
通过图4至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片材边缘8、9的紧固顺序。
首先,在第1部件10的第1固定部11的具有突起部15的一侧的表面固定片材边缘8,且在第2部件20的第2固定部21的被保持部22突起的一侧的表面固定片材边缘9。
在图4中,在使第2部件20从被保持部22侧接近第1部件10,成为第2部件20相对于第1部件10交叉的姿势的基础上,向第2部件20的第2凹部23插入第1部件10的支撑部14。据此,第2部件20的抵接部24与第1部件10的支撑部14的侧面抵接,且支撑部14的前端与第2凹部23的内面最进深部231抵接,通过这2点的抵接,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成为被相互卡定的状态(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的临时保持状态)。
在该状态下,片材边缘9被配置成被固定在第2固定部21上的面成为和与片材整体接续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由第2固定部21的前端以折曲的状态保持。
若能够遍及第1部件10以及第2部件20的全长成为临时保持状态,则在该临时保持状态下修正片材边缘8、9的皱褶、松旷等。若能够修正,则使第2部件20以支撑部14为中心转动,以便使片材边缘9远离片材整体,将被保持部22送入第1凹部13内,且使第2固定部转动,逐渐卷入片材边缘。
如图5所示,通过使第2部件20的转动继续,向片材边缘9附加张力,且第2部件20接近与第1部件10平行的姿势。
如图6所示,第1部件10的突起部15与形成在第2部件20的第2凹部23的外周面的倾斜面225滑动接触,将被保持部22的前端(第3平坦部分223的前端)向保持部12的内面(第3平坦部分123的内面)按压,维持抵接部24和第2凹部23的内面的接触。据此,第2部件20不会从第1部件10脱开地转动。
在第2部件20的转动的过程中,支撑部14从第2凹部23脱出,被保持部22向第1凹部13内被插入。
如图7所示,第2部件20的转动的结果为,最终,支撑部14与第2固定部21的表面抵接,且被保持部22与第1凹部13的内面最进深部131抵接,通过这2点的抵接,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成为相互被卡定了的状态(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的正式保持状态)。
在该状态下,片材边缘9的张力发挥作用,将被保持部22向第1凹部13的内面最进深部131按压,通过这些被保持部22以及第1凹部13的内面最进深部131的抵接,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的张力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由于因张力而在第2部件20上产生的力矩作用于支撑部14与第2固定部21的表面(和固定了片材边缘9的一侧的表面相反的一侧)抵接的方向,所以,通过支撑部14和第2固定部21的表面的抵接,第2部件20的相对于第1部件10的旋转被限制,维持相互稳定的连接状态。
根据上述情况,第1部件10以及第2部件20被切实地连接,片材边缘8、9以挨近的状态被紧固。
另外,在正式保持状态下,使被保持部22只专门地与第1凹部13的内侧最进深部131抵接,但是,也可以使被保持部22的外角部分224(第2平坦部分222和第3平坦部分223的连续部分)与第1凹部13的内面的第1平坦部分121和第2平坦部分122的连续部分的圆弧状部分抵接,即使在因片材边缘9的张力而在第2部件20上产生的力矩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抵御。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接第1部件10以及第2部件20时,能够以临时保持状态以及正式保持状态分别保持它们。而且,在临时保持状态之前,整理片材边缘8、9彼此的紧固状态,通过在从临时保持状态到正式保持状态的过程中给与片材边缘8、9张力,能够得到片材7的紧固所必要的足够的张力,且以片材7整理了的状态给与张力。
而且,由于付与张力是利用了第2部件20的转动,所以,不需要作业者扭转手腕等动作,能够有效地进行作业。另外,由于在到付与张力之前为临时保持状态,所以,能够得到遍及片材边缘8、9的全长充裕地整理片材7的状态。也就是说,能够首先遍及片材边缘8、9的全长,成为临时保持状态,在整理了片材7的整体的状态的基础上,遍及片材边缘8、9的全长使第2部件20转动,成为正式保持状态。
据此,能够在片材7以及片材边缘8、9确保必要的张力,且能够改善用于紧固的作业效率。
另外,如图8所示,在紧固了片材边缘8、9的状态下,第1部件10以及第2部件20成为一半被埋进缓冲构件6的状态,且固定片材边缘8、9的第1固定部11以及第2固定部21从某侧立起。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第1部件10以及第2部件20卡合了的状态下,第1固定部11被形成为与第2固定部21相比突出长度L的量。通过这样的设定,通过作用于变长了的第1固定部11的片材边缘8的张力,抑制第1部件10以及第2部件20的立起,例如,缓冲构件6的相对于基准表面的角度A能够抑制在35度左右。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等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正式保持状态下,支撑部14与第2固定部21的表面抵接,且被保持部22与第1凹部13的内面抵接,通过在这2点的多处抵接,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相互被卡定,但是,也可以在正式保持状态下,第1凹部13的突起部15也与第2固定部21的外面抵接,据此,还能够进行更牢固的卡定。此时,也可以是突起部15通过与被固定在第2固定部21的外面的片材边缘9的表面抵接,而与第2固定部21的外面抵接。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正式保持状态下,若在得到支撑部14和第2固定部21的表面的抵接的同时,得到被保持部22和第1平坦部分121的内面的抵接,则通过因片材边缘9的张力而在第2部件20上产生的力矩,向这2个抵接部分施加强的推压力。若以该推压力为基础,充分地得到各抵接部分的摩擦力,则仅通过该摩擦力就可以充分地抵御片材边缘9的张力。
在片材边缘9的张力强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即使被保持部22和第1凹部13的内面最进深部131没有抵接,仅通过支撑部14和第2固定部21的表面的抵接,就能够将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相互卡定。
即使在前述那样的被保持部22和第1凹部13的内面最进深部131不抵接地将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卡定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1凹部13的突起部15与第2固定部21的外面抵接,或者使突起部15与被固定在第2固定部21的外面的片材边缘9抵接,更牢固地卡定第2固定部21的外面。
另外,在施加给表皮构件的张力弱时等,若支撑部14与第2固定部21的表面抵接,则也有能够将第1部件10和第2部件20卡定的情况。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将保持部12以及被保持部22做成有棱角的U字状或者C字状,但是,它们也可以做成进一步带圆的形状。另外,突起部15并不限于从第1固定部11隆起的形状,也可以使第1固定部11弯曲,做成突起部。
在图9所示的其它的实施方式中,片材紧固件1A具有第1部件10A和第2部件20A。第1部件10A具有底部为圆筒状的U字状的保持部12A,第2部件20A的被保持部22A也被做成与保持部12A的内面形状对应的C字状。在第1部件10A中,突起部15A做成使第1固定部11弯曲,向支撑部14侧突出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面最进深部131A成为从第1凹部13的开口部开始最进深(图中上侧)的曲面,内面最进深部231A成为从第2凹部23的开口部开始最进深(图中左侧)的曲面。
根据这样的图9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得到与前述的图1~图8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第1部件10的保持部12被做成大致U字形,仅在第1固定部11的一侧延伸,但是,也可以有向相反方向突出的部分等。在第2部件中,被保持部22和第2固定部21与第2凹部23的开口侧的侧面连续,但是,也可以是其它的部分。
在图10所示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片材紧固件1B具有第1部件10B和第2部件20B。第1部件10B具有h字状的保持部12B,在和与第1固定部11连续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也形成一系列的平坦部分121。第2部件20B的被保持部22是与前述的图1~图8的实施方式相同的形状,但是,第2固定部21B的一部分弯曲,与被保持部22连续的部分成为第2凹部23的底部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面最进深部131B是将从第1凹部13的开口部开始最进深(图中上侧)的平坦面以及与两侧的邻接的侧面连续的曲面合并的面,内面最进深部231A是将从第2凹部23的开口部开始最进深(图中左侧)的平坦面以及与两侧的邻接的侧面连续的曲面合并的面。
通过这样的图10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得到与前述的图1~图8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形成有袋状的第2凹部23的被保持部22、22A作为头部的第2部件20、20A、20B。与此相对,也可以做成具有扁平的头部,作为整体为T字状或者L字状的第2部件20C。
图11以及图12表示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
在图11中,第1部件10C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部件10同样,具有第1固定部11、保持部12、第1凹部13、支撑部14,在第1固定部11固定片材边缘8。但是,在第1部件10C没有形成第1实施方式那样的突起部15。
第2部件20C具有固定片材边缘9的第1固定部21C、与其前端直角地连接的作为头部的被保持部22C,作为整体被形成为T字状。另外,通过第1固定部21C和被保持部22C的连接部分的内角,在第2部件20C形成第2凹部23C。
另外,被保持部22C只要仅形成在产生成为第2凹部23C的内角的一侧即可,在这样的情况下,第2部件20C作为整体被形成为L字状。
在这样的方式中,如图12实线所示,通过使第2部件20C的第2凹部23C卡合在第1部件10的支撑部14,能够成为临时保持状态。
而且,如图12的单点划线所示,使第2部件20C转动,将被保持部22C向第1凹部13内导入,被保持部22C与内面最进深部131抵接,据此,能够成为正式保持状态。
根据这样的图10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得到与前述的图1~图8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前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分别说明了车辆的座位的靠背的片材边缘的紧固的例,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也能够用于在座位的其它的部分的片材。再有,本发明除应用在汽车、铁道等车辆用的座位外,还能够应用在飞行器、船舶的座位、运动用器具类的缓冲垫、住居用的沙发、床等家具类。另外,并不限于座位、缓冲垫等的表面构件,也能够应用在帐篷等架设物的片材边缘的紧固、运输用的包装物罩的边缘的紧固等。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包覆构件的边缘重合而进行紧固的片材紧固件,能够作为用于封闭车辆用座位的表皮构件、家具类的表皮构件、运输用的包装物罩等的包覆构件的边缘的器具来利用。
符号说明
1、1A、1B、1C:片材紧固件;6:缓冲构件;7:片材;8、9:片材边缘;10、10A、10B、10C:第1部件;11:第1固定部;12、12A、12B、22C:保持部;13:第1凹部;131、131A、131B:内面最进深部;14:支撑部;15、15A:突起部;20、20A、20B、20C:第2部件;21、21B、21C:第2固定部;22、22A、22C:作为头部的被保持部;23、23C:第2凹部;231、231A、231B:内面最进深部;24:抵接部。
Claims (6)
1.一种片材紧固件,所述片材紧固件(1、1A、1B、1C)具备为将一对片材边缘(8、9)沿其边缘连续地紧固,而分别由连续构件形成,且具有规定的截面形状的第1部件(10、10A、10B、10C)以及第2部件(20、20A、20B、20C),将前述第2部件(20、20A、20B、20C)插入前述第1部件(10、10A、10B、10C),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部件(10、10A、10B、10C)具有固定前述片材边缘的一方(8)的第1固定部(11)和与前述第1固定部(11)连续的保持部(12、12A、12B),
前述保持部(12、12A、12B)具有第1凹部(13)和隔着前述第1凹部(13)的开口被形成在与前述第1固定部(11)相反一侧的支撑部(14),
前述第2部件(20、20A、20B、20C)具有固定前述片材边缘的另一方(9)的第2固定部(21、21B、21C)和与前述第2固定部(21、21B、21C)连续的被保持部(22、22A、22C),
前述支撑部(14)和前述被保持部(22、22A、22C)做成如下的配置:在将前述第2部件(20、20A、20B、20C)的前述被保持部(22、22A、22C)插入前述第1部件(10、10A、10B、10C)的前述第1凹部(13)时,前述支撑部(14)与前述第2固定部(21、21B、21C)的表面抵接,且前述被保持部(22、22A、22C)与前述第1凹部(13)的内面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紧固件(1、1A、1B),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部件(20、20A、20B)还具有被形成在前述被保持部(22、22A)且具有可与前述支撑部(14)卡合的开口的第2凹部(2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紧固件(1、1A、1B),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部件(20、20A、20B)具有被形成在前述被保持部(22、22A)的前述第2固定部(21、21B)侧的开口缘的抵接部(24),
前述抵接部(24)以及前述支撑部(14)做成在将前述支撑部(14)插入前述被保持部(22、22A)时,前述抵接部(24)与前述支撑部(14)的侧面抵接,且前述支撑部(14)的前端与前述被保持部(22、22A)的内面抵接的配置,
前述支撑部(14)做成在将前述第2部件(20、20A、20B)的前述被保持部(22、22A)插入前述第1凹部(13)时,前述支撑部(14)与前述第2固定部(21、21B)的表面抵接的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片材紧固件(1、1A、1B),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部件(10、10A、10B)具有朝向前述支撑部(14)突出的突起部(15、15A)。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紧固件(1、1A、1B),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起部(15、15A)从前述保持部(12)和前述第1固定部(11)的连接部分朝向前述支撑部(14)突出,
前述突起部(15、15A)和前述支撑部(14)的间隔(T1)形成得比前述第2固定部(21、21B)的厚度方向(D2)的前述被保持部(22、22A)的最小的厚度(T2)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紧固件(1、1C),其特征在于,
前述被保持部(22C)被形成为从前述第2固定部(21C)的一端在交叉方向延伸的板状,前述第2部件(20C)作为整体,做成T字状或L字状的截面形状,
通过前述第2固定部(21C)和前述被保持部(22C)的交叉的部分的内角,形成具有可与前述支撑部(14)卡合的开口的第2凹部(23C)。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1/073068 WO2013051124A1 (ja) | 2011-10-06 | 2011-10-06 | シート止着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57308A CN103857308A (zh) | 2014-06-11 |
CN103857308B true CN103857308B (zh) | 2016-04-06 |
Family
ID=48043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73990.6A Active CN103857308B (zh) | 2011-10-06 | 2011-10-06 | 片材紧固件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61635B2 (zh) |
EP (1) | EP2764791B1 (zh) |
JP (1) | JP5740480B2 (zh) |
CN (1) | CN103857308B (zh) |
PL (1) | PL2764791T3 (zh) |
WO (1) | WO201305112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237813B2 (en) * | 2014-06-24 | 2016-01-19 | Fixacouette SAS | Adjustable height aid for stretching a sheet |
JP6641141B2 (ja) * | 2015-09-25 | 2020-02-05 | 株式会社オカムラ | 家具用面構成部材及び家具 |
JP6660848B2 (ja) * | 2016-08-03 | 2020-03-11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トリムカバー及びシート部品 |
US9932012B1 (en) * | 2016-12-19 | 2018-04-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Inner carrier and back panel having alternating trim and side airbag attachments |
IT201700054513A1 (it) * | 2017-05-19 | 2018-11-19 | Proma S P A | Sistema per montare una fodera ad un sedile per veicoli. |
JP6974136B2 (ja) * | 2017-11-27 | 2021-12-01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US11857080B2 (en) | 2018-05-25 | 2024-01-02 | Ykk Corporation | Sheet fastener |
JP7436774B2 (ja) * | 2019-02-06 | 2024-02-22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表皮固定装置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
RU190421U1 (ru) * | 2019-04-15 | 2019-07-01 | 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Поляков | Узел крепления чехла к каркасу мягкой мебели |
US10773578B1 (en) * | 2019-06-08 | 2020-09-15 | Marc Poehner | Tarp securing apparatus |
US11172765B1 (en) | 2020-09-01 | 2021-11-16 | B/E Aerospace, lac. | Aircraft seat cover attachment system |
KR20230052966A (ko) * | 2020-09-23 | 2023-04-20 | 와이케이케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시트 체결구 |
WO2024118287A1 (en) * | 2022-11-30 | 2024-06-06 | Ykk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Retainer for attaching a covering material to a structure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41412A (zh) * | 2006-03-22 | 2007-09-26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模塑泡沫体和模具 |
CN101179963A (zh) * | 2005-06-21 | 2008-05-14 | 约翰逊控股公司 | 用于将覆盖物紧固到支撑体特别是机动车辆的头枕上的型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784781A (en) * | 1953-06-23 | 1957-03-12 | Kaiser Aluminium Chem Corp | Framing arrangement |
US3803671A (en) * | 1972-10-26 | 1974-04-16 | Stuppy Flora Inc | Attaching assembly for sheet material |
US3904242A (en) * | 1973-12-28 | 1975-09-09 | Harter Corp | Chair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US3981534A (en) * | 1975-06-27 | 1976-09-21 | Universal Oil Products Company | Seat cover fastening system |
US4153981A (en) * | 1977-08-15 | 1979-05-15 | Stuppy Floral, Inc. | Attaching assembly for sheet material |
JPS5523151U (zh) | 1978-08-02 | 1980-02-14 | ||
GB8323006D0 (en) * | 1983-08-26 | 1983-09-28 | Serac Ltd | Clip fixing for retaining thin film |
JPH038156Y2 (zh) | 1985-12-19 | 1991-02-28 | ||
JPH02195985A (ja) | 1989-01-26 | 1990-08-02 | Fuji Sheet Kk | 張設具とこの張設具を用いた張設布の張設方法 |
JPH06277373A (ja) | 1993-03-26 | 1994-10-04 | Ikeda Bussan Co Ltd | シートバック用トリムカバーの端末処理構造 |
FR2755594B1 (fr) * | 1996-11-14 | 1999-02-05 | Itw De France |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fixation d'un habillage de siege, et siege obtenu |
JP2000166708A (ja) * | 1998-12-02 | 2000-06-20 | Inoac Corp | へッドレスト用表皮およびへッドレスト用表皮の製造方法 |
JP2004242934A (ja) | 2003-02-14 | 2004-09-02 | Araco Corp | ヘッドレスト |
JP2006218115A (ja) | 2005-02-10 | 2006-08-24 | T S Tec Kk | 車両座席のヘッドレスト及び車両座席のヘッドレスト製造方法 |
JP4645348B2 (ja) | 2005-08-02 | 2011-03-09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表皮カバー取付構造 |
JP5155572B2 (ja) * | 2007-02-07 | 2013-03-06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表皮材端末処理部材,シート部品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DE102007059454B4 (de) | 2007-12-10 | 2012-01-19 | himolla Polstermöbel GmbH |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von Möbelbezügen |
JP5514901B2 (ja) * | 2010-05-19 | 2014-06-04 | Ykk株式会社 | シート止着具 |
US8733834B2 (en) * | 2011-04-29 | 2014-05-27 | Lear Corporation | Trim assembly |
-
2011
- 2011-10-06 CN CN201180073990.6A patent/CN103857308B/zh active Active
- 2011-10-06 PL PL11873767.5T patent/PL2764791T3/pl unknown
- 2011-10-06 WO PCT/JP2011/073068 patent/WO201305112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10-06 US US14/348,928 patent/US9161635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0-06 EP EP11873767.5A patent/EP2764791B1/en active Active
- 2011-10-06 JP JP2013537326A patent/JP5740480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79963A (zh) * | 2005-06-21 | 2008-05-14 | 约翰逊控股公司 | 用于将覆盖物紧固到支撑体特别是机动车辆的头枕上的型材 |
CN101041412A (zh) * | 2006-03-22 | 2007-09-26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模塑泡沫体和模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64791A1 (en) | 2014-08-13 |
US20150047158A1 (en) | 2015-02-19 |
CN103857308A (zh) | 2014-06-11 |
EP2764791B1 (en) | 2016-03-16 |
JPWO2013051124A1 (ja) | 2015-03-30 |
PL2764791T3 (pl) | 2016-11-30 |
US9161635B2 (en) | 2015-10-20 |
JP5740480B2 (ja) | 2015-06-24 |
WO2013051124A1 (ja) | 2013-04-11 |
EP2764791A4 (en) | 2015-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57308B (zh) | 片材紧固件 | |
JP5514901B2 (ja) | シート止着具 | |
KR101816461B1 (ko) | 클립 및 클립과 코드의 조합품 | |
CN103068719B (zh) | 表皮材料固定安装用夹具 | |
JP2013514110A (ja) | 手荷物ケースの組立構造 | |
JP2009137520A (ja) | 係止具の係止構造 | |
JP6378657B2 (ja) | インサート成形されたテザー付きファスナ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7191490B2 (ja) | シート止着具 | |
JP3217134U (ja) | シート止着具 | |
WO2023223808A1 (ja) | シート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JP6943794B2 (ja) | グロメットインナー、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固定構造 | |
JP7456561B1 (ja) | ヘッドレスト用表皮材、およびヘッドレスト | |
JP2020196289A (ja) | シート | |
JP2016168892A (ja) | 重ね合わせ複合部品 | |
JP4618491B2 (ja) | 包装容器 | |
JP5560311B2 (ja) | 表皮材止着用クリップ | |
JP2013060077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 | |
JP7111441B2 (ja) | シート張りパネル、そのパネルを用いた室内装飾および壁面パネル構造 | |
JPS5847293Y2 (ja) | 荷物等の縛止具 | |
JP2023163401A (ja) | カバー掛止具及びシートカバー | |
JP2006298176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構造 | |
JP6364631B2 (ja) | サイドアームレス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061072B2 (ja) | ヘッドレス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0094453A (ja) | 椅子の張地の取付構造 | |
TWM406991U (en) | Screen fabric chair frame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21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YKK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before: YKK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