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96511A - 引诱装置、捕虫装置和捕虫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引诱装置、捕虫装置和捕虫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96511A CN103796511A CN201280044597.9A CN201280044597A CN103796511A CN 103796511 A CN103796511 A CN 103796511A CN 201280044597 A CN201280044597 A CN 201280044597A CN 103796511 A CN103796511 A CN 1037965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wavelength range
- attracting
- plate
- attrac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 A01M1/04—Attracting insects by using illumination or colou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10—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Traps
- A01M1/106—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Traps for flying insec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14—Catching by adhesive surfaces
- A01M1/145—Attracting and catching insects using combined illumination or colours and adhesive surfa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22—Killing insects by electric means
- A01M1/223—Killing insects by electric means by using electrocu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通过相互颜色不同的板(31,32),形成沿着板(31,32)的边界上垂直方向的边缘。另外,作为板(31,32)的材料,使用主要透过波长370nm程度的紫外光的材料和主要透过波长520nm程度的绿色光的材料。由此,相对使用发出多为波长300-600nm的光的水银灯和发出相对短波长的光的LED等光源的情况,引诱装置(10)可以有效引诱害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引诱装置、捕虫装置和捕虫方法,尤其涉及引诱昆虫的引诱装置、具有本发明的引诱装置的捕虫装置和使用本发明的引诱装置的捕虫方法。
背景技术
大部分昆虫的复眼具有对波长350nm程度的光的高感光度的受体,和对波长530nm程度的光的高感光度的受体。由此椿象和蛾代表的害虫具有容易被波长300-600nm的光引诱的倾向。因此,用于引诱并且捕获这些害虫的捕获器中,经验上使用具有较广的光谱带的水银灯和大量发出紫外范围的光的蓝色荧光灯作为有效光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1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0-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昆虫引诱至光源时,众所周知沿着螺旋状轨道飞向光源。关于这时昆虫的举动,具有种种假说。然而,任一种假说都没有完全说明昆虫的动作。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基于昆虫的动作相关的新观点,目的在于有效引诱昆虫。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引诱装置包括第1波长范围的色彩和与第1波长范围不同的第2波长范围的色彩的反差形成的引诱单元。
所述引诱单元具有透过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第1部件、和透过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且和第1部件邻接配置的第2部件。
所述第1部件可在透过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同时,透过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
所述第1部件可在透过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同时,透过所述第2波长范围以外的第3波长范围的光。
所述引诱单元可具有反射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第1部件、和反射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且和第1部件邻接配置的第2部件。
所述第1部件可在反射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同时,反射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
所述第1部件可在反射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同时,反射所述第2波长范围以外的第3波长范围的光。
所述引诱单元可具有发出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第1部件、和发出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且和第1部件邻接配置的第2部件。
所述引诱单元可具有发出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和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的第1部件、和发出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且和第1部件邻接配置的第2部件。
所述引诱单元可具有发出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和所述第1波长范围以及所述第2波长范围之外的第3波长范围的光的第1部件、和发出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且和第1部件邻接配置的第2部件。
所述引诱装置可具备照明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的光源。
所述引诱单元可具有扩散入射光的第1扩散板以及第2扩散板、使得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入射在所述第1扩散板的光源、使得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入射在所述第1扩散板的光源、使得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入射在所述第2扩散板的光源。
所述引诱单元可具有扩散入射光的第1扩散板以及第2扩散板、使得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入射在所述第1扩散板的光源、使得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入射在所述第2扩散板的光源、使得所述第1波长范围和所述第2波长范围之外的第3波长范围的光入射在所述第1扩散板的光源。
所述第1波长范围可为紫外光范围。
所述第2波长范围可为绿色光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引诱装置包括第1偏光和与第1偏光的偏光反向不同的第2偏光的反差形成的引诱单元。
所述引诱单元可具有通过第1方向振动的光的第1偏光板、和通过与所述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振动的光的、与所述第1偏光板邻接配置的第2偏光板。
所述引诱装置可具有向所述第1偏光板和所述第2偏光板照射光的光源。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捕虫装置包括本发明的引诱装置和捕捉通过所述引诱装置引诱的昆虫的捕虫单元。
所述反差可配置在捕虫单元的中心。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捕虫方法包括使用本发明的引诱装置引诱昆虫的步骤和捕捉引诱的昆虫的步骤。
(发明效果)
可以相比较广光谱带的光和单色光的昆虫引诱率更高的引诱率,有效的引诱昆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引诱装置的展开立体图;
图3是LED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框体的立体图;
图5是验证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显示小珀椿象的移动结果的示意图;
图7是显示背景板中配置的扩散板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青蝽的调查结果;
图9是显示棉蛉虫的调查结果;
图10是显示小青铜金龟的调查结果;
图11是模式化显示目标物配置的示意图;
图12是显示小珀椿象的飞行结果的示意图;
图13是显示陆标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14是陆标中使用的布的反射光谱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昆虫的复眼的感光度的特性曲线的示意图;
图16是LED板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7是LED板的发光面的示意图;
图18是使得5个LED板发光时的观察结果;
图19是使得4个LED板发光时的观察结果;
图20是使得3个LED板发光时的观察结果;
图21是使得2个LED板发光时的观察结果;
图22是1组LED板构成的单元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23是使得单元发光时的观察结果;
图24是显示垂直边缘的引诱率和水平边缘的引诱率的示意图;
图25是第2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的立体图;
图26是框体的立体图;
图27是框体和LED单元的立体图;
图28是显示背景板中配置的扩散板的示意图;
图29是说明边缘之间比较结果的示意图;
图30是显示背景板中配置的扩散板的示意图;
图31是说明边缘之间比较结果的示意图;
图32是显示背景板中配置的扩散板的示意图;
图33是说明边缘之间比较结果的示意图;
图34是显示背景板中配置的扩散板的示意图;
图35是说明边缘之间比较结果的示意图;
图36是显示背景板中配置的扩散板的示意图;
图37是说明边缘之间比较结果的示意图;
图38是显示背景板中配置的扩散板的示意图;
图39是说明边缘之间比较结果的示意图;
图40是说明边缘之间比较结果的示意图;
图41是说明边缘之间比较结果的示意图;
图42是说明边缘之间比较结果的示意图;
图43是捕虫装置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44是捕虫装置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45是显示变形例的引诱装置的示意图;
图46是另一变形例的引诱装置的示意图;
图47是射出纵向偏向光的偏光板的示意图;
图48是射出横向偏向光的偏光板的示意图;
图49是纵向偏向光和横向偏向光形成的垂直方向的边缘的示意图;
图50是纵向偏向光和横向偏向光形成的水平方向的边缘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3 引诱装置
20,120 框体
20a,120a 底部部
20b,120b 框架部
21,121A,121B LED单元
22,122 印刷配线基板
23,123a,123b LED
25 容器
31,32,131,132 板
33,34 薄板
41,42 捕虫装置
51 框体
51a 捕集部
52 电击方格
61 框体
61a 储水部
62 害虫滑落板
70 水
100 验证装置
101 板
101a 透过部
101b 本体部
102 底部
120c 内壁
231,232 偏光板
B 背景板
DP1 扩散板
DP1-DP4 扩散板
HP,VP 偏光板
LM 陆标
P1-P5LED 板
S1,S2,S3,S4,S5 点
T1-T10 目标
U1,U2 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说明中为了方便,使用相互正交的3轴构成的XYZ坐标系。该坐标系中Z轴与垂直线平行。
图1是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的立体图。该引诱装置10为用于引诱害虫的装置。如图1所示,引诱装置10包括长方形的框体20、和安装于框体20的长方形板状的板31,32。
图2是引诱装置10的展开立体图。如图2所示,框体20是+X侧开放的箱体。框体20的内部中容纳有用于照明板31,32的LED单元21。
图3是显示LED单元21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LED单元21具有印刷配线基板22、和印刷配线基板22上安装的多个(60个)LED(发光二极管)23。
印刷配线基板22为通过在玻璃纤维中浸泡树脂而形成的玻璃环氧树脂基板。印刷配线基板22成形为Z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该印刷配线基板22上除了LED23还安装有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构成使得这些LED23发光的电路。
LED23为在+X方向发出白色光的发光元件,安装在印刷配线基板22的+X面侧。本实施形态中,LED23配置为Y轴方向为行方向,Z轴方向为列方向的10行6列的矩阵状。
图4是框体20的立体图。框体20为例如通过注塑树脂而形成的箱体。如图4所示,框体20由底板部20a、和沿底板部20a的外缘形成的矩形框状的框架部20b两部分构成。
如图2所示,上述LED单元21收纳在框体20的内部空间。该状态下,印刷配线基板22与框体20的底板部20a基本平行。
板31由例如半透明树脂构成,是长边方向为Z轴方向的长方形板状部件。该板31具有例如主要相对370nm程度的光的透过性。由此,该板31的透过光相对多的包含波长为370nm程度的紫外光。
板32由例如半透明的树脂构成,是长边方向为Z轴方向的长方形板状部件。该板32具有例如主要相对520nm程度的光的透过性。由此,该板32的透过光相对多的包含波长为520nm程度的绿色光。
上述相互不同颜色的板31,32的侧面由相反差明光具有遮光性的膜,或者涂料覆盖。而且如图1所示,板31,32分别为以在Y轴方向上邻接的状态,固定于构成框体20的框架部20b。
上述构成的引诱装置10通过未图示的电源线与例如商用电源连接。而且通过商用电源供给的电力,构成LED单元21的LED23发光,通过板31发出波长370程度的紫色光,通过板32发出波长520nm程度的绿色光。由此,在板31和板32的边界上出现来自板31的光和来自板32的光的反差产生的垂直方向的边缘(edge)。
如上所说,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中,通过透过板31和板32的光形成板31和板32的边界上垂直方向的边缘。由此,引诱装置10相比相对较多发出波长为300-600nm的光的水银灯等的光源,可以有效的引诱害虫。以下,说明使用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时的效果。
图5是显示验证害虫被引诱到边缘的事实时使用的验证装置100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验证装置100由环状板101、和堵塞板101下方的底板102构成。
板101中,沿着中心角a度角的弧形成透过部101a。透过部101a由白色树脂构成。另外,板101的透过部101a以外的本体部101b由黑色或深藏青色的树脂构成。该板101的内侧的面上,在透过部101a和本体部101b的边界上出现光的明暗导致的边缘。
发明人在水平配置的验证装置100的内侧的中心点S1处放置切断翅膀而不可飞行的多只小珀椿象,观察各个椿象朝哪个方向移动。图6显示椿象的移动结果。图6所示的圆C1的周围处的黑点表示从点S1开始移动的椿象沿着穿过该黑点的虚线移动。另外,相同方向上黑点连续的情况下,连续黑点的个数表示对应该黑点方向上移动的椿象的数目。例如,圆C1的右上方连续的8个黑点意味着8只椿象沿着穿过该黑点的虚线移动。
参照图6可知,从点S1开始移动的大多数椿象向着板101板的透过部101a和本体部101b的边界,即向着板101的透过部101a和本体部101b形成的边缘移动。
另外,发明人验证了多种类的害虫被引诱至边缘的事实。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发明人在全部涂黑的背景板B上配置扩散板DP1。而且,发明人在暗室中从扩散板DP1的背面入射白色光,使扩散板DP1发光。发明人从距发光的扩散板DP1预定距离的地点放置3种害虫,调查各种种类的害虫在背景板B和扩散板DP1上的冲突的位置。3种害虫为半翅目的青蝽,翅目的棉蛉虫和鞘翅目的小青铜金龟。
图8是显示青蝽的调查结果。另外,图9是显示棉蛉虫的调查结果,图10是显示小青铜金龟的调查结果。图8-图10中的黑点显示害虫的冲突位置。从图8-图10可知,任一种种类的害虫具有在背景板B和扩散板DP1的边缘附近冲突的倾向。由此,可以推测害虫具有不管分类群的向边缘定位的一般性质。
由此可知,在板31和板32的边界形成垂直方向的边缘的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与例如通过单色光引诱害虫的情况相比,可以将害虫引诱至捕虫单元的中心,可以有效引诱害虫。
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中通过主要透过波长370nm程度的紫外光的板31,和主要透过波长520nm程度的绿色光的板32形成边缘。由此,引诱装置10可以有效引诱害虫。以下说明使用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时的效果。
图11是模式化显示以点S2为中心的目标物的配置的示意图。图11所示的目标T1-T10位置为包围点S2。目标T1,T2,T4,T5,T6为人造物,目标T3,T7,T8,T9,T10为树木等天然物。
具体来说,目标T1,T4为钢筋水泥造的建筑物。目标T2为目标T1上配置的水塔。目标T5,T6为目标T4上设置的空调室外机。另外,目标T3,T9,T10为美国枫香(树木),目标T7,T8为水杉(树木)。
发明人从图11所示的点S2开始放飞多只小珀椿象,观察各只椿象朝哪个方向飞行。图12是显示晴天时的椿象飞行结果的示意图。图12所示的位于圆C2的周围的黑点表示从点S2开始飞行的椿象沿着穿过该黑点的虚线飞行。另外,相同方向上黑点连续的情况下,连续黑点的个数表示与该黑点对应的方向上飞行的椿象的数目。例如,圆C2的右侧(东侧)处连续的6个黑点意味着6只椿象沿着穿过该黑点的虚线,向东飞行。
参照图12可知,从点S2飞行的大多数椿象向着表示天然物的特定目标T3,T7,T8,T9,T10飞行。从结果可知椿象具有向特定目标的强定位。向特定目标的定位由天气所影响。例如,阴天中向特定目标的定位倾向减弱。
从上述图12所示结果可知,椿象由与树木的树叶颜色相近的绿色光引诱。这里,发明人在对象物较少的开放空间中设置绿色布形成的长方形的陆标LM(landmark)。图13是模式化显示点S3和陆标LM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陆标LM以点S3为基准设置在东南方向上。
图14是显示使用为陆标LM的布的反射光谱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在布中,入射的自然光中相对波长为500nm-550nm程度的光的反射率变高。由此,陆标LM确认为与树木的树叶颜色相同的颜色。
发明人从图13所示的点S3放飞多只椿象,观察各只椿象朝哪个方向飞行。位于图13所示的圆C3周围的黑点意味着从点S3飞行的椿象沿着穿过该黑点的虚线飞行。另外相同方向黑点连续的情况下,连续黑点的个数表示与该黑点对应的方向上飞行的椿象的数目。参照图13可知,从点S3飞行的大多数椿象向着陆标LM飞行。
图15为表示昆虫复眼的感光度的特性曲线的示图。图中λ1的值为约350nm,λ2的值为约530nm。一般昆虫的复眼对紫外光和绿色光的感光度强。即,图15的特性曲线在波长λ1和波长λ2附近具有峰值。由此,椿象向着陆标LM飞行的理由是:向着来自空中的紫色光和来自陆标LM的绿色的反射光形成的边缘定位的假说成立。
于是,发明人进行了证明该假说的验证。图16中显示了沿着以点S4为中心的圆配置的5个LED板P1-P5。各个LED板P1-P5具有例如图17所示的正方形的发光面。该发光面的宽度D和纵向D的大小为26mm。
从LED板P1发出波长375nm的照明光(紫外)。LED板P2发出波长450nm的照明光(蓝色)。LED板P3发出波长470nm的照明光(蓝色)。LED板P4发出波长525nm的照明光(绿色)。LED板P5发出波长590nm的照明光(黄色)。另外,各个LED板P1-P5的照明光向点S4发出。
首先,发明人从图16所示的点S4处放飞多只椿象,观察各只椿象朝哪个LED板飞行。图18为使得所有5个LED板P1-P5发光的状态时的观察结果。图19为使得4个LED板P2-P5发光的状态时的观察结果。图20为使得3个LED板P3-P5发光的状态时的观察结果。图21为使得2个LED板P4-P5发光的状态时的观察结果。图中的引诱率为向该LED板飞来的椿象的数目除以放飞的椿象的总数的结果。
参照图18-图21可知,从点S4飞行的椿象优先引诱至发出短波长的照明光的LED板。
接下来,发明人在点S5的两侧配置组合LED板P1和LED板P2的单元U1,以及组合LED板P1和LED板P4的单元U2。然后发明人从点S5放飞多只椿象,观察椿象的飞行方向。
如图23所示,向单元U2飞行的椿象的数目是向单元U1飞行的椿象的数目的约3倍。
从图18-图21所示的观察结果来看,可知椿象相对单色光源具有引诱至短波长的光的倾向。另一方面,从图23所示的观察结果可知,相比短波长的光源组合,椿象具有被相对特定波长的光源组合更强引诱的倾向。而且,作为光源的组合,推测发出表示昆虫的复眼的感光度的特性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波长的光的光源的组合最有引诱效果。
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中,通过主要透过波长370nm程度的紫外光的板31和主要透过波长520nm程度的绿色光的板32,形成边缘。即,透过表示昆虫的复眼的感光度的特性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波长的光的板31,32的组合形成边缘。由此,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可实现高引诱效果,引诱装置10可以有效引诱害虫。
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通过板31,32,形成与垂直线几乎平行的垂直边缘。由此,引诱装置10可以有效引诱害虫。作为一个示例,如图24所示,引诱至与垂直线平行的垂直边缘的椿象的数目,为引诱至与垂直线正交的水平边缘的椿象的数目的大约3倍。因此,可知,在板31和板32的边界上形成垂直方向的边缘的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可以有效的引诱害虫。
(第2实施形态)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或同等的构成,使用同等的符号,省略或简略其说明。
图25是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1的立体图。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1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不同的点在于:混色光和单色光形成边缘。如图25所示,引诱装置11具有长方形的框体120、和安装于框体120的长方形板状的板131,132。
图26是框体120的立体图。如图26所示,框体120为例如注塑树脂而形成的箱体。框体120具有底板部120a、和沿底板部120a的外缘形成的矩形框状的框部120b两部分。底板部120a和框部120b限定的空间通过厚度0.2mm程度的薄内壁120c,隔开为2个空间141,142。在框体120形成的2个空间141,142中分别容纳有用于照明板131,132的LED单元121A,121B。
图27是表示框体120和LED单元121A,121B的立体图。如图27所示,LED单元121A具有印刷配线基板122和安装于印刷配线基板122的多个LED123a。这些LED123a在印刷配线基板122上配置为10行3列的矩阵状。而且,各个LED123a主要发出波长为520nm程度的绿色光。
另外,LED单元121B同样具有印刷配线基板122和安装于印刷配线基板122的多个LED123a,123b。这些LED123a,123b在印刷配线基板122上配置为10行3列的矩阵状。LED123a主要发出波长为520nm程度的绿色光,LED123b主要发出波长为370nm程度的紫外光。另外,LED单元121B中,各个LED配置为LED123a与LED123b邻接。
参照图27可知,上述构成的LED单元121A容纳于框体120的空间141内,LED单元121B容纳于框体120的空间142内。
板131,132为具有扩散光的性质的长方形的扩散板。板131挡住空间141那样固定于框体120。另外,板132挡住空间142那样固定于框体120。如图25所示,固定于框体20的板131,132成为与内部120c紧密连接的状态。
上述构成的引诱装置11通过未图示的电源线连接于例如商用电源。而且,通过商用电源供给的电力,构成LED单元121A,121B的LED123a,123b发光。由此,LED单元121A发出波长520程度的绿色光,LED单元121B发出波长520nm程度的绿色光和波长370nm程度的紫外光。
来自LED单元121A的绿色光入射到板131均等的扩散。由此,板131视觉上变化为绿色。另外,来自LED单元121B的绿色光和紫外光入射到板132均等的扩散。由此,来自板132的绿色光和紫外光混合的混色光扩散。而且,板132视觉上变化为绿色和紫色混合的颜色。由此,板131和板132的边界上,出现绿色光、和绿色光与紫外光混合的混色光的反差(contrast)形成的垂直方向的边缘。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1中,通过透过板131扩散的绿色光、和透过板132扩散的绿色光与紫外光的混色光,在板131和板132的边界上,形成垂直方向的边缘。由此,引诱装置11相比使用相对较多发出波长300-600nm的光的水银灯等光源,可以有效引诱害虫。以下,说明使用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1时的效果。
如第1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那样,绿色光和紫外光等的单色光和单色光形成的边缘发挥有效引诱害虫的效果。然而,发明人专心研究的结果发现绿色光、和绿色光与紫外光混合的混色光形成的边缘相比单色光和单色光形成的边缘发挥更高的引诱害虫的效果。
发明人首先如图7所示的在全部涂黑的背景板B上配置扩散板DP1。发明人在暗室中从该扩散板DP1的背面分别入射绿色光、蓝色光和紫外光,使得扩散板DP1发光。绿色光、蓝色光和紫外光被认为是相对椿象视觉感光度比较高的光。而且,发明人从离扩散板DP1预定距离的地点放置椿象,调查3种颜色光中哪种光最强引诱椿象。
结果可知,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和黑色背景板形成的边缘最强引诱椿象。
于是,发明人比较紫外光和黑色形成的边缘以及黑色以外的光之间形成的边缘。具体来说,发明人首先如图28所示的在背景板B上配置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和蓝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如图中的箭头所示的那样,形成背景板B和扩散板DP1形成的边缘,以及扩散板DP1,DP2形成的边缘。而且,发明人从离这些扩散板DP1,DP2预定距离的地点放置椿象。
结果,如图29的图表所示的那样,可知相比背景板B和扩散板DP1形成的边缘(UV-Black)的引诱率,扩散板DP1,DP2形成的边缘(UV-BL)的引诱率更高。引诱率为到达特定边缘附近的椿象数目除以到达所有边缘附近的椿象的总数的结果。
然后,发明人如图30所示在背景板B上配置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和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如图中简头所示,形成背景板B和扩散板DP1形成的边缘、和扩散板DP1,DP2形成的边缘。而且,发明人从离这些扩散板DP1,DP2预定距离的地点放置椿象。
结果,如图31的图表所示的那样,可知相比背景板B和扩散板DP1形成的边缘(UV-Black)的引诱率,扩散板DP1,DP2形成的边缘(UV-GR)的引诱率更高。
然后,发明人如图32所示在背景板B上配置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蓝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和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如图中简头所示,形成背景板B和扩散板DP1形成的边缘、和扩散板DP2,DP3形成的边缘。而且,发明人从离这些扩散板DP1-DP3预定距离的地点放飞椿象。
结果,如图33的图表所示的那样,可知相比背景板B和扩散板DP1形成的边缘(UV-Black)的引诱率,扩散板DP2,DP3形成的边缘(BL-GR)的引诱率更高。
从以上结果可知,比较紫外光和黑色形成的边缘以及黑色以外的光之间形成的边缘的情况下,黑色以外的光之间形成的边缘对害虫的引诱率更高。
所以,发明人在黑色以外的光之间形成的边缘中,特定引诱率最高时的颜色组合。具体来说,发明人首先如图34所示,在背景板B上配置蓝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1、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2、和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如图中箭头所示形成扩散板DP1,DP2形成的边缘,和扩散板DP2,DP3形成的边缘。然后,发明人从离这些扩散板DP1-DP3预定距离的地方放置椿象。
结果,如图35的图表所示,相比扩散板DP1和扩散板DP2形成的边缘(UV-BL)的引诱率,扩散板DP2和扩散板DP3形成的边缘(UV-GR)的引诱率变高。
然后,发明人如图36所示的那样,在背景板B上配置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和蓝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如图中箭头所示形成扩散板DP1,DP2形成的边缘,和扩散板DP2,DP3形成的边缘。然后,发明人从离这些扩散板DP1-DP3预定距离的地方放飞椿象。
结果,如图37的图表所示,相比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和蓝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形成的边缘(BL-GR)的引诱率,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和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形成的边缘(UV-GR)的引诱率变高。
然后,发明人如图38所示的那样,在背景板B上配置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蓝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和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如图中箭头所示形成扩散板DP1,DP2形成的边缘,和扩散板DP2,DP3形成的边缘。然后,发明人从离这些扩散板DP1-DP3预定距离的地方放置椿象。
结果,如图39的图表所示,相比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和蓝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形成的边缘(UV-BL)的引诱率,蓝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和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形成的边缘(BL-GR)的引诱率变高。
从以上的结果可知,比较蓝色光和紫外光形成的边缘,紫外光和绿色光形成的边缘,以及绿色光和蓝色光形成的边缘的情况下,紫外光和绿色光形成的边缘的引诱率最高,紫外光和蓝色光形成的边缘的引诱率最低。
图40显示顺序配置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蓝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和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4的状态的示意图。而且,图中的黑点表示相对这些扩散板DP1-DP4放置椿象时椿象到达的地点。从图40所示的结果可以明确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和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4形成的边缘、即,紫外光和绿色光形成的边缘的引诱率高。
然后发明人验证紫外光和绿色光的混合光与其他颜色的光形成的边缘的引诱率。具体来说,发明人如图41所示,顺序配置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以及紫外光和绿色光的混合光发光的扩散板DP3.而且,发明人相对这些扩散板DP1-DP3放置椿象。如图41中的黑点所示,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与混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形成的边缘最强引诱椿象。
同样的,发明人如图42所示,顺序配置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1,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紫外光与绿色光的混合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和紫外光发光的扩散板DP4的状态的示意图。而且,发明人相对这些扩散板DP1-DP4放置椿象。如图42中的黑点所示,绿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2与混色光发光的扩散板DP3形成的边缘最强引诱椿象。
从以上结果可知紫外光和绿色光的混合光与绿色光形成的边缘最强引诱椿象等害虫。本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1中,从板131扩散绿色光,从板132扩散紫外光和绿色光。由此,形成绿色光与紫外光和绿色光的混合光构成的反差。因此,引诱装置11可以有效的引诱害虫。
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形成紫外光和绿色光的混合光与绿色光构成的反差的情况。然而,例如也可形成紫外光和绿色光的混合光与蓝色光构成的反差。这种情况下引诱装置11可以有效引诱害虫。
这种情况下,考虑使用发出蓝色光的LED作为构成LED单元121A的LED。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例如,上述实施形态的引诱装置10的板31,32或者引诱装置11的板131,132的上面通过设置粘着带等捕虫单元,可以实现用于捕捉害虫的捕虫装置。这种情况下,例如图1,图25所示的引诱装置10,11的+X侧面成为用于捕捉害虫的捕虫面。本实施形态中,因为板31和板32形成的反差、或者板131和板132形成的反差位于捕虫面的中心,可以有效捕捉害虫。
另外,可以通过在引诱装置10,11的周围配置杀虫单元或捕捉单元,实现具备引诱装置10,11的捕虫装置。
例如图43中显示了具备作为杀虫单元的电击方格52的捕虫装置41。如图43所示,捕虫装置41包括引诱装置10、容纳引诱装置10的框体51、支撑于构成引诱装置10的板31,32的前方侧(+X侧)的电击方格52。
捕虫装置41中,引诱至引诱装置10的害虫通过与电击方格52接触触电而死伤。而且,落在框体51中设置的捕集部51a的内部。由此,通过捕虫装置41捕捉害虫。
另外,图44中显示具备储水部61a作为捕捉单元的捕虫装置42。如图44所示,捕虫装置42包括引诱装置10和容纳引诱装置10的框体61。另外,构成引诱装置10的板31,32的表面处粘贴有摩擦系数比较小的害虫滑落板62。
该捕虫装置42中,引诱至引诱装置10的害虫预停在粘贴在引诱装置10的板31,32处的害虫滑落板62,但就那样沿着害虫滑落板62的表面滑落。而且,害虫落入形成于框体61的储水部61a。落入储水部61a的害虫由于淹没于该储水部61a中储存的水70中,成为几乎不可能向外部逃出的状态。由此,通过捕虫装置42捕捉害虫。
以上,对捕虫装置41和捕虫装置42进行了说明,捕虫装置41具有作为杀虫单元的电击方格52,捕虫装置42具有作为捕捉单元的储水部61a,但是捕虫装置也可以具备杀虫单元和捕捉单元两者。
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板31具有主要相对例如370nm程度的光的透过性,板32具有主要相对例如520nm程度的光的透过性。不限于此,引诱效果虽然变低,但板31和板32的边界上形成边缘的话,板31,32的颜色可不同。
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透过370nm程度的光的板31,透过520nm程度的光的板32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代替板31,可以使用自发发光发出波长370nm程度的光的部件,代替板32,可以使用自发发光发出波长520nm程度的光的部件。
引诱装置10例如如图1所示,板31,32形成的边缘较好的使用与垂直轴(Z轴)平行的形态。然而,配置引诱装置10时的形态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以板31,32位于上面的状态,在地面等上配置使用引诱装置10。
上述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引诱装置10具备作为光源的LED单元21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引诱装置10也可以不具备LED单元21等光源。这种情况下,考虑使用相对波长例如370nm程度的光反射率高的材料作为板31,使用相对波长例如520nm程度的光反射率高的材料作为板32。
上述第2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引诱装置11具备作为光源的LED单元121A,121B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引诱装置11也可以不具备LED单元121A,121B等光源。这种情况下,考虑使用相对波长例如520nm程度的光反射率高的材料作为板131,使用相对波长例如520nm程度的光和波长370nm的光反射率高的材料作为板132。
例如图45为显示变形例的引诱装置12的示意图。该引诱装置12包括具有圆形底部的容器25、和粘贴于该容器25的底面的相互颜色不同的半圆形薄板33,34。由此,容器25的底面形成颜色不同的2个区域,区域的边界上形成边缘。较好的是薄板33,34中的一个设为相对例如370nm程度的光反射率高,另一个设为相对例如520nm程度的光反射率高。上述的引诱装置12可以在容器25中装满水或杀虫性液体的状态下使用。
上述实施形态中,透过板31的透过光和透过板32的透过光、或者透过板131的透过光和透过板132的透过光这样使用两色光形成边缘。不限于此,可以使用偏振光方向不同的2种光形成边缘。
例如,图46中显示了变形例的引诱装置13。该引诱装置13包括代替板31的偏光板231和代替板32的偏光板232。
偏光板231将框体20中容纳的LED单元发出的入射到偏光板231的光,作为振动方向在垂直方向的纵向偏振光向外部射出。另外,偏光板232将框体20中容纳的LED单元发出的入射到偏光板232的光,作为振动方向在水平方向的纵向偏振光向外部射出。由此,偏光板231和偏光板232的边界上出现了由纵向偏振光和横向偏振光形成的边缘。由此,可以有效引诱椿象等害虫。以下说明其理由。
图47是显示发出纵向偏振光的偏光板VP的示意图。另外,图48是显示发出横向偏振光的偏光板HP的示意图。发明人相对各个偏光板VP,HP,从离偏光板VP,HP预定距离的地方放置椿象。这种情况下,如图47和图48中的黑点所示,椿象主要引诱至偏光板VP,HP的外缘部。
图49中显示水平方向邻接的偏光板VP和偏光板HP。从偏光板HP发出横向偏振光,从偏光板VP发出纵向偏振光。由此,在偏光板VP和偏光板HP的边界上,形成长边方向为垂直方向的边缘。发明人从离该偏光板VP,HP预定距离的地方,分别相对偏光板VP,HP放置椿象。这种情况下,如图49中的黑点所示,椿象很强的被引诱至偏光板VP,HP的边界。
另外,图50中显示垂直方向邻接的偏光板VP和偏光板HP。从偏光板VP发出纵向偏振光,从偏光板HP发出横向偏振光。由此,在偏光板VP和偏光板HP的边界上,形成长边方向为水平方向的边缘。发明人从离该偏光板VP,HP预定距离的地方,分别相对偏光板VP,HP放置椿象。这种情况下,如图50中的黑点所示,椿象很强的被引诱至偏光板VP,HP的边界。从以上结果可知,椿象很强的被引诱至纵向偏振光和横向偏振光形成的边缘。
本变形例的引诱装置13通过偏光板231发出的纵向偏振光和偏光板232发出的横向偏振光,在偏光板231,232的边界上形成边缘。由此,引诱装置13可以有效的引诱椿象等害虫。
另外,本变形例的引诱装置13中不限定作为光源使用的LED等的颜色。由此,可以使用荧光灯等价格便宜的照明装置作为光源。由此,可以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
上述实施形态使用LED作为光源,光源不限定于此,可以使用自然光和其他光源。
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有各种实施形态和变形。另外,上述实施形态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基于2011年9月2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1-205132号以及2012年3月6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2-49842号。本说明书中参照引入日本国专利申请2011-205132号以及日本国专利申请2012-49842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范围和附图整体。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引诱装置适于引诱昆虫。另外,本发明的捕虫装置适用于捕捉昆虫。
Claims (21)
1.一种引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第1波长范围的颜色和与所述第1波长范围不同的第2波长范围的颜色形成反差的引诱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所述引诱单元包括
透过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第1部件,和
透过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与所述第1部件邻接配置的第2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
所述第1部件透过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同时透过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
所述第1部件透过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同时透过所述第1波长范围以及所述第2波长范围以外的第3波长范围的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所述引诱单元包括
反射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第1部件,和
反射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与所述第1部件邻接配置的第2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
所述第1部件反射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同时反射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
所述第1部件反射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同时,反射所述第1波长范围以及所述第2波长范围以外的第3波长范围的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所述引诱单元包括
发出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第1部件,和
发出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与所述第1部件邻接配置的第2部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所述引诱单元包括
发出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和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的第1部件,和
发出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与所述第1部件邻接配置的第2部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所述引诱单元包括
发出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和所述第1波长范围以及所述第2波长范围以外的第3波长范围的光的第1部件,和
发出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与所述第1部件邻接配置的第2部件。
11.如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引诱装置,包括
照明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的光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所述引诱单元包括
扩散入射光的第1扩散板以及第2扩散板、
向所述第1扩散板入射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光源、
向所述第1扩散板入射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的光源、和
向所述第2扩散板入射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的光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所述引诱单元包括
扩散入射光的第1扩散板以及第2扩散板、
向所述第1扩散板入射所述第1波长范围的光的光源、
向所述第2扩散板入射所述第2波长范围的光的光源、和
向所述第1扩散板入射所述第1波长范围和所述第2波长范围以外的第3波长范围的光的光源。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
所述第1波长范围为紫外光范围。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
所述第2波长范围为绿色光范围。
16.一种引诱装置,包括
通过第1偏振光和与所述第1偏振光的偏振光方向不同的第2偏振光形成反差的引诱单元。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引诱装置,其中,所述引诱单元包括
通过向第1方向振动的光的第1偏光板,
透过向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振动的光,且与所述第1偏光板邻接配置的第2偏光板。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引诱装置,包括
向所述第1偏光板和所述第2偏光板照射光的光源。
19.一种捕虫装置,包括
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引诱装置,以及捕捉通过所述引诱装置引诱的昆虫的捕虫单元。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捕虫装置,其中,
所述反差配置在捕虫单元的中心。
21.一种捕虫方法,包括
使用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引诱装置,引诱昆虫的步骤,以及捕捉引诱的昆虫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05132 | 2011-09-20 | ||
JP2011205132 | 2011-09-20 | ||
JP2012049842 | 2012-03-06 | ||
JP2012-049842 | 2012-03-06 | ||
PCT/JP2012/074100 WO2013042743A1 (ja) | 2011-09-20 | 2012-09-20 | 誘引装置、捕虫装置及び捕虫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96511A true CN103796511A (zh) | 2014-05-14 |
CN103796511B CN103796511B (zh) | 2015-07-01 |
Family
ID=47914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44597.9A Active CN103796511B (zh) | 2011-09-20 | 2012-09-20 | 引诱装置、捕虫装置和捕虫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51851B2 (zh) |
EP (1) | EP2759198B1 (zh) |
JP (2) | JP5773374B2 (zh) |
CN (1) | CN103796511B (zh) |
WO (1) | WO2013042743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06748A (zh) * | 2020-09-14 | 2020-12-22 | 成都熵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虫情监测装置和监测方法 |
CN114208784A (zh) * | 2022-01-21 | 2022-03-22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基于两种波长光源交替引诱椰心叶甲成虫的方法 |
US11819016B2 (en) * | 2022-04-20 | 2023-11-21 | Ophelia Murray | Luring insect trap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48527A1 (ja) | 2013-03-19 | 2014-09-25 | 国立大学法人 浜松医科大学 | 発光装置 |
TWI493526B (zh) * | 2013-04-02 | 2015-07-21 | Gcsol Tech Co Ltd | 具有美容功能的數位化閱讀裝置 |
US9521837B2 (en) * | 2014-09-04 | 2016-12-20 | Springstar Inc. | Insect trap |
JP2016086733A (ja) * | 2014-11-05 | 2016-05-23 | 世紀 内山 | 誘虫灯 |
AT517168B1 (de) * | 2015-05-11 | 2018-02-15 | Ing Witasek Peter | Anordnung zum Anlocken von Insekten |
MA43123A (fr) | 2015-05-29 | 2018-09-05 | Ecolab Usa Inc | Dispositif et procédé pour attirer et piéger des insectes volants |
JP6274671B2 (ja) * | 2015-07-15 | 2018-02-07 | アース環境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誘引用エッジ作出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た捕虫器 |
JP6699962B2 (ja) * | 2016-02-17 | 2020-05-27 | 国立大学法人浜松医科大学 | 捕虫器 |
US10143191B2 (en) * | 2016-04-19 | 2018-12-04 | Gardner Manufacturing Co., Inc. | Insect light trap with light transmissive glue board |
USD818559S1 (en) | 2016-05-20 | 2018-05-22 | Ecolab Usa Inc. | Insect trap |
US20190174736A1 (en) * | 2016-07-11 | 2019-06-13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Cartridge for insect trapping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
DE102016010250B4 (de) * | 2016-08-26 | 2020-06-18 | C2U Trading e.U. | Insektenfalle mit einer Beleuchtung |
KR102482762B1 (ko) * | 2017-01-10 | 2022-12-29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포충기 |
JP6861936B2 (ja) * | 2017-01-16 | 2021-04-21 | アース環境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誘虫ランプ、捕虫方法及び捕虫器 |
US11369104B2 (en) * | 2017-05-01 | 2022-06-28 | Pelsis Limited | Pest trap |
DE102017211417A1 (de) * | 2017-07-05 | 2019-01-10 | Osram Gmbh | Bestrahlungseinheit zur Beeinflussung von Insekten |
JP7338831B2 (ja) * | 2018-02-13 | 2023-09-05 | 大協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害虫捕獲用粘着シート |
US11160265B2 (en) | 2018-04-04 | 2021-11-02 | Philip Morris Usa Inc. | Insect trap utilizing UV light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
EP3787400B1 (en) * | 2018-04-30 | 2024-10-16 | Patrick Guerin | A device to attract and induce blood-feeding biting flies to land on it, and methods related to this device |
GB201816994D0 (en) * | 2018-10-18 | 2018-12-05 | Pelsis Ltd | Pest trap |
ES2769601A1 (es) * | 2018-12-26 | 2020-06-26 | Zobele Espana Sa | Dispositivo para atrapar insectos |
US11109583B2 (en) * | 2019-02-14 | 2021-09-07 | KP Solutions, Inc. | Insect trapping light |
CN111602638A (zh) * | 2020-05-14 | 2020-09-01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杀虫灯与食诱剂联合使用防治棉铃虫的方法 |
US20210368764A1 (en) * | 2020-06-01 | 2021-12-02 | Alliance Sports Group, L.P. | Multi-Frequency Targeting Insect Control |
JP7496507B2 (ja) | 2020-12-24 | 2024-06-0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誘虫光照射装置 |
JP7631978B2 (ja) | 2021-03-29 | 2025-02-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USD985821S1 (en) | 2022-01-18 | 2023-05-09 | E. Mishan & Sons, Inc. | Solar lamp |
US11603970B1 (en) | 2022-01-18 | 2023-03-14 | E. Mishan & Sons, Inc. | Solar lamp with insect control trap |
WO2024046568A1 (en) * | 2022-09-01 | 2024-03-07 | Patrick Guerin | Device to attract, capture and/or kill mosquitoes and/or biting insects, method fur assembling and using a device and use of a device |
WO2024205913A1 (en) * | 2023-03-29 | 2024-10-03 | Florida Insect Control Group Llc | Improved multi-color insect light trap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68457Y (zh) * | 2005-03-04 | 2006-04-05 | 唐开伟 | 仿生灭虫灯 |
CN1930958A (zh) * | 2005-09-16 | 2007-03-21 | 松德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诱饵式紫外光滤波发光二极管捕蚊灯 |
CN101228862A (zh) * | 2008-02-27 | 2008-07-30 | 北京索莱阳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太阳能节能广谱灭虫灯 |
WO2009084900A2 (en) * | 2007-12-31 | 2009-07-09 | Andong National University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 Sticky trap using color contras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sects using the same |
JP2009254333A (ja) * | 2008-04-15 | 2009-11-05 | Norifumi Hirota | 防虫光源の作成方法 |
US20100071257A1 (en) * | 2008-09-20 | 2010-03-25 | Shang-Chieh Tsai |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system for Killing and/or Intefering with Pests, and Method for Killing and/or Interfering with Pests |
CN201562662U (zh) * | 2009-10-13 | 2010-08-25 | 扬中市方正天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多功能诱虫灯 |
TW201034567A (en) * | 2009-03-17 | 2010-10-01 | Wen-Jin Chen | LED lamp structure containing mosquito-capturing function |
KR20100119700A (ko) * | 2009-05-01 | 2010-11-10 | 이강선 | 친환경 에너지 절약의 모기퇴치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0996A (en) * | 1900-07-05 | 1901-04-02 | William Hill Morgan | Insect-trap. |
US3348332A (en) * | 1965-12-23 | 1967-10-24 | I M S Corp | Ultra-violet light insect trap |
US3336694A (en) * | 1966-01-03 | 1967-08-22 | I M S Corp | Air curtain type insect trap |
US4959923A (en) * | 1989-04-14 | 1990-10-02 | S. C. Johnson & Son, Inc. | Electronic insect trap |
GB9020059D0 (en) * | 1990-09-13 | 1990-10-24 | Quartey George K | Device for attracting moths |
GB9111239D0 (en) * | 1991-05-24 | 1991-07-17 | Rentokil Ltd | Pest control means |
US6959510B1 (en) * | 1994-10-21 | 2005-11-01 | Ecolab, Inc. | Insect trap with continuous light pattern |
US5365690B1 (en) * | 1993-01-04 | 1998-03-03 | Ecolab Inc | Flying insect trap using reflected and radiated light |
US7841131B2 (en) * | 1993-01-04 | 2010-11-30 | Ecolab Inc. | Light trap for insects |
US6493986B1 (en) * | 1993-01-04 | 2002-12-17 | Ecolab Inc. | Light trap for insects |
JPH09506767A (ja) * | 1993-12-17 | 1997-07-08 | エス.シー.ジョンソン アンド サン,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蚤トラップ |
US7150125B1 (en) * | 1996-05-29 | 2006-12-19 | University Of Florida | Insect attraction and capture device |
GB9619185D0 (en) * | 1996-09-13 | 1996-10-23 | Pest West Electronics Ltd | Insect catching device |
JP3955886B2 (ja) * | 1997-08-25 | 2007-08-08 | アース製薬株式会社 | ノミ捕獲方法及びノミ捕獲装置 |
JP2000000049A (ja) | 1998-06-15 | 2000-01-07 | Nitto Denko Corp | 害虫捕獲衛生環境維持装置 |
JP2000004754A (ja) * | 1998-06-26 | 2000-01-11 | Cats Inc | 粘着トラップ |
JP2000060404A (ja) | 1998-08-20 | 2000-02-29 | Mark:Kk | 害虫捕獲装置 |
JP3726206B2 (ja) * | 1999-03-05 | 2005-12-14 | 株式会社キャッツ | 捕虫器 |
GB9922641D0 (en) * | 1999-09-25 | 1999-11-24 | Piper Anthony G S | Fly trap |
US6397515B1 (en) * | 2000-01-21 | 2002-06-04 | Jeffrey K. Brown | Electronic fly trap |
US20050055870A1 (en) * | 2000-10-06 | 2005-03-17 | Alvar Yelverton | Light attractant insect trap |
GB2381181B (en) * | 2001-10-25 | 2005-07-13 | P & L Systems Llc | Insect trap |
US20060016120A1 (en) * | 2002-09-30 | 2006-01-26 | Ticks Or Mosquitoes, L.L.C. | Insect/arthropod trap |
US7096621B2 (en) * | 2002-10-11 | 2006-08-29 | Ecolab Inc. | Light trap for insects |
DE10259651A1 (de) * | 2002-12-18 | 2004-07-01 | Universität Regensburg | Insektenfalle |
US6840003B2 (en) * | 2003-02-04 | 2005-01-11 | Dale Moore | Light emitting insect trap |
US6758009B1 (en) * | 2003-04-22 | 2004-07-06 | Farnam Companies, Inc. | Lighted insect trap |
US20060107583A1 (en) * | 2004-11-23 | 2006-05-25 | Pao-Huang Wu | Insect-catching lamp |
US20060218851A1 (en) * | 2005-03-30 | 2006-10-05 | Weiss Robert W J | Insect trap device |
JP4701868B2 (ja) | 2005-06-27 | 2011-06-15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光誘引捕虫システム |
JP4770626B2 (ja) * | 2006-07-26 | 2011-09-14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誘虫捕獲装置 |
US7784215B2 (en) * | 2006-11-09 | 2010-08-31 | Lee William Cohnstaedt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mproved light traps |
JP4631841B2 (ja) * | 2006-11-15 | 2011-02-16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植物補光照明装置 |
WO2008067678A1 (en) * | 2006-12-07 | 2008-06-12 | Contech Enterprise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mitting specific wavelengths of visible light to manipulate the behavior of stored product insect pests |
US8079175B2 (en) * | 2007-05-08 | 2011-12-20 | Kittrich Corporation | Flying insect trap |
US20090038207A1 (en) * | 2007-08-06 | 2009-02-12 | Well Electronics Co., Ltd. | Mosquito-killing LED lamp |
US8572890B1 (en) * | 2007-10-30 | 2013-11-05 | Ecolab Usa Inc. | Insect trap |
MX2010012522A (es) * | 2008-05-23 | 2011-04-11 | Ecolab Inc | Trampa para insectos. |
US20100088948A1 (en) * | 2008-10-15 | 2010-04-15 | Taichu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 Device for catching phototaxis flying insects |
JP5047117B2 (ja) * | 2008-10-20 | 2012-10-10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植物病害防除用照明システム |
JP2010118294A (ja) * | 2008-11-14 | 2010-05-27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害虫忌避照明器具 |
US8341873B2 (en) * | 2009-03-19 | 2013-01-01 | APeG Co., Inc. | Portable insect trap |
WO2011006239A1 (en) * | 2009-07-13 | 2011-01-20 | Gelette Rick A | Insect trap with a flowing trapping fluid |
JP5512295B2 (ja) * | 2010-01-15 | 2014-06-04 | フマキラー株式会社 | 飛翔昆虫用捕獲器 |
US8739461B2 (en) * | 2010-07-08 | 2014-06-03 | Bruce R. Studer | Pest control device with glueboard guide |
US8677677B2 (en) * | 2011-01-24 | 2014-03-25 | Sterling International Inc. | Illuminated insect trap |
CA2824850C (en) * | 2011-01-24 | 2018-06-12 | Sterling International Inc. | Stink bug trap |
CA2821179A1 (en) * | 2011-01-24 | 2012-08-02 | Rodney G. Schneidmiller |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ability of insects to adhere to surfaces |
GB201101852D0 (en) * | 2011-02-03 | 2011-03-23 | Killgerm Group Ltd | Insect catching device |
US9155293B2 (en) * | 2011-07-27 | 2015-10-13 | Bugjammer, Inc. | Resonating trap for catching insects |
US20150020437A1 (en) * | 2011-07-27 | 2015-01-22 | Bugjammer, Inc. | Resonating trap for catching insects |
MX370286B (es) * | 2012-06-05 | 2019-12-09 | Sterling Int Inc | Atrayente visual de insectos. |
-
2012
- 2012-09-20 US US14/345,703 patent/US10051851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9-20 WO PCT/JP2012/074100 patent/WO201304274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9-20 CN CN201280044597.9A patent/CN103796511B/zh active Active
- 2012-09-20 JP JP2013534751A patent/JP5773374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9-20 EP EP12833508.0A patent/EP2759198B1/en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6-22 JP JP2015125182A patent/JP5926842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68457Y (zh) * | 2005-03-04 | 2006-04-05 | 唐开伟 | 仿生灭虫灯 |
CN1930958A (zh) * | 2005-09-16 | 2007-03-21 | 松德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诱饵式紫外光滤波发光二极管捕蚊灯 |
WO2009084900A2 (en) * | 2007-12-31 | 2009-07-09 | Andong National University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 Sticky trap using color contras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sects using the same |
CN101228862A (zh) * | 2008-02-27 | 2008-07-30 | 北京索莱阳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太阳能节能广谱灭虫灯 |
JP2009254333A (ja) * | 2008-04-15 | 2009-11-05 | Norifumi Hirota | 防虫光源の作成方法 |
US20100071257A1 (en) * | 2008-09-20 | 2010-03-25 | Shang-Chieh Tsai |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system for Killing and/or Intefering with Pests, and Method for Killing and/or Interfering with Pests |
TW201034567A (en) * | 2009-03-17 | 2010-10-01 | Wen-Jin Chen | LED lamp structure containing mosquito-capturing function |
KR20100119700A (ko) * | 2009-05-01 | 2010-11-10 | 이강선 | 친환경 에너지 절약의 모기퇴치기 |
CN201562662U (zh) * | 2009-10-13 | 2010-08-25 | 扬中市方正天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多功能诱虫灯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06748A (zh) * | 2020-09-14 | 2020-12-22 | 成都熵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虫情监测装置和监测方法 |
CN112106748B (zh) * | 2020-09-14 | 2022-05-17 | 四川熵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虫情监测装置和监测方法 |
CN114208784A (zh) * | 2022-01-21 | 2022-03-22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基于两种波长光源交替引诱椰心叶甲成虫的方法 |
US11819016B2 (en) * | 2022-04-20 | 2023-11-21 | Ophelia Murray | Luring insect trap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926842B2 (ja) | 2016-05-25 |
JP5773374B2 (ja) | 2015-09-02 |
EP2759198A1 (en) | 2014-07-30 |
EP2759198B1 (en) | 2016-05-25 |
EP2759198A4 (en) | 2015-04-22 |
US20140223803A1 (en) | 2014-08-14 |
JPWO2013042743A1 (ja) | 2015-03-26 |
WO2013042743A1 (ja) | 2013-03-28 |
JP2015164439A (ja) | 2015-09-17 |
US10051851B2 (en) | 2018-08-21 |
CN103796511B (zh) | 2015-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96511B (zh) | 引诱装置、捕虫装置和捕虫方法 | |
US12102078B2 (en) | Insect trap device | |
US7784215B2 (en)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mproved light traps | |
WO2008096352A3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ttracting and trapping insects | |
WO2019082051A1 (en) | INSECT TRAP | |
US20100088948A1 (en) | Device for catching phototaxis flying insects | |
TW202021463A (zh) | 捕蟲器 | |
JP2014096997A (ja) | 虫捕獲器 | |
GB2545631A (en) | Pest trap | |
JP2001269105A (ja) | 害虫防除方法及び害虫防除装置 | |
JP6699962B2 (ja) | 捕虫器 | |
KR20090001400A (ko) | 해충 포획장치 | |
US12156519B2 (en) | Arthropod lure or repellent, arthropod trap, and lighting device | |
KR101041708B1 (ko) | 해충포획장치 | |
JP2002027889A (ja) | 捕虫器 | |
KR20200115404A (ko) | 엘이디 램프를 포함하는 포충기 | |
KR20160027831A (ko) | 해충 포획 장치 | |
KR101681694B1 (ko) | 해충 포획 장치 | |
JP3759299B2 (ja) | 昆虫誘引忌避装置 | |
KR102112058B1 (ko) | 해충 포집기 | |
KR20090061454A (ko) | 해충 포획장치 | |
WO2024046568A1 (en) | Device to attract, capture and/or kill mosquitoes and/or biting insects, method fur assembling and using a device and use of a device | |
KR20160027829A (ko) | 해충 포획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