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733130B - 液晶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3130B
CN103733130B CN201280038824.7A CN201280038824A CN103733130B CN 103733130 B CN103733130 B CN 103733130B CN 201280038824 A CN201280038824 A CN 201280038824A CN 103733130 B CN103733130 B CN 1037331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traight line
seam
line portion
liquid cry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88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33130A (zh
Inventor
古川智朗
久田祐子
浅田胜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33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3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33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31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6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i.e. in-plane switching [I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7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fringe field switching [FFS] where the common electrode is not pattern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抑制由于工艺偏差引起的不良情况和提高显示性能的液晶显示器。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含第一电极、设于上述第一电极上的绝缘膜、以及设于上述绝缘膜上的第二电极,上述第二电极形成有设于像素内的多个缝,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多个缝相对,上述多个缝相互平行,上述多个缝分别包含:第一直线部分,其在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直线部分,其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弯曲部,其在上述第一直线部分和上述第二直线部分相互连接的区域中弯曲,上述多个第一直线部分的另一端位于相同的直线上,当将上述多个缝中在上述像素内位于一端的缝设为第一缝时,上述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第一直线部分和第二直线部分接近上述第一缝的方式弯曲,离上述第一缝越远的缝,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长度越短。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更详细地,涉及适于横电场方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使用薄膜晶体管(TFT)所代表的有源元件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器从薄、轻量的特征和与阴极射线管相媲美的高画质的方面出发,作为显示装置被广泛普及。已知这样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方式大致分为下面的2种显示方式。
一种是纵电场方式。在该方式中,利用与基板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的电场驱动液晶层,对入射到液晶层的光进行调制而显示。作为纵电场方式的液晶模式,已知有TN(TwistedNematic:扭转向列)模式、MVA(Multi-domainVerticalAlignment:多畴垂直取向)模式等。
另一种是横电场方式。在该方式中,利用与基板面大致平行的方向的电场驱动液晶层。作为横电场方式的液晶模式,已知有IPS(In-planeSwitching:面内开关)模式、FFS(FringeField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模式等。
作为IPS模式的具体例,公开了如下液晶显示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例如,该液晶显示器具备:多条栅极配线和数据配线,其对在第1基板上相互正交地区分为第1、第2、第3区域的单位像素进行定义;薄膜晶体管,其在栅极配线和数据配线的交叉地点形成;共用配线,其与栅极配线平行;共用电极,其从共用配线分支,在第1区域折弯成第1角度,在第2区域折弯成第2角度,在第3区域折弯成第3角度;像素电极,其与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极连结,与共用电极平行地形成;以及液晶层,其在第1基板与和其相对的第2基板之间形成。
作为FFS模式的具体例公开了将缝状开口设为“く”字状、连结不同方向的缝状开口的横电场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公开了具备电极的液晶显示器(例如、专利文献3参照。),上述电极形成有:第1缝,其夹着在第1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向与第1方向不同的第2方向延伸;以及第2缝,其向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不同的第3方向延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112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0-102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0-2565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横电场方式的液晶显示器具备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多个缝的电极(例如像素电极),使用该电极产生横电场。另外,该面板透射率根据缝的宽度(S)、缝间的电极(线状部分)的宽度(L)以及它们的和(S+L)而变化。一般,当L和S之和变小时,面板透射率变高。但是,在制造工艺上有制约,因此不能使L和S小于规定值,实际得到的面板透射率存在局限性。这是由于下面的理由。是因为:在形成缝时的光刻工序中所使用的光掩模上所能形成的图案的最小宽度和实际上利用在光刻工序中所使用的装置所能形成的图案的最小宽度有限制。
下面,参照本发明人研究的比较方式1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对现有的FFS模式的问题进行说明。图10是比较方式1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示意图。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图9和专利文献3的图6中图示出与比较方式1类似的方式。
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具备有源矩阵基板(阵列基板)510、与阵列基板相对的相对基板(未图示)、以及设于两基板之间的水平取向型的液晶层(未图示)。如图10所示,阵列基板510包含数据总线513、栅极总线551、TFT553、共用电极515、形成于共用电极515上的绝缘膜(未图示)、以及形成于该绝缘膜上的像素电极517。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即未施加电压时的取向方向设定为图10的上下方向。
各像素电极517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多个缝530,共用电极515与缝530相对。通过控制在像素电极517和共用电极515之间施加的电压,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更详细地说是控制旋转。像素电极517包含相互平行的多个线状部分518和将线状部分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519、520。
缝530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缝530分别包含:直线部分(主部)531、532;将主部531、532相互连接,将2个直线部分连结成V字状而形成的部分(V字部)533;以及分别设于主部531、532和连接部分519、520之间的线状部分(副部)534、535。这样,缝530分别在副部534和主部531之间、主部531和V字部533之间、主部532和V字部533之间、以及主部532和副部535之间弯曲,V字部533还包含1个弯曲部,所以缝530分别具有5个弯曲部。另外,V字部533和副部534、535的相对于上下方向形成的角设定得大于主部531、532本身。
V字部533和副部534、535是辅助的部分,在包含主部531、532的区域中,液晶层所包含的大部分液晶分子的取向被控制。在包含主部531的区域和包含主部532的区域,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相反,因此,在两区域之间,液晶分子的取向相悖。因此,在两区域之间设置相对于上下方向形成的角相对大的V字部533,由此在两区域之间液晶分子容易取向。另外,在连接部分519附近,由于从连接部分519产生的电场,有可能使液晶分子的取向紊乱。因此,在连接部分519与主部531之间设置相对于上下方向形成的角相对大的副部534,由此能抑制在连接部分519附近液晶分子的取向紊乱。出于相同的理由,还设有副部535。如上的结果是,从外部局部地对液晶显示器的画面施加压力(例如,画面被手指按压),即使产生由于该压力引起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局部的紊乱、即显示的局部的紊乱,也能尽快地使这些紊乱复原。
但是,在比较方式1中存在下面所示的问题。
缝530是相互平行地设置、相互相同的平面形状,因此V字部533和副部534、535的宽度S小于主部531、532的宽度S。另外,像素电极517的线状部分518的宽度L与形成主部531、532的部分相比在形成V字部533、副部534、535的部分变细。因此,从提高面板透射率的观点出发,当在包含主部531、532的区域中将L和S在工艺上减小到被允许的极限值时,在包含V字部533的区域和包含副部534、535的区域中,L和S会超出被允许的极限值。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由于工艺的偏差引起的各种不良情况。具体地,例如,有时会以每个面板的方式亮度出现偏差,或者即使是相同的面板也会产生显示不均。作为发生这样的不良情况的原因,考虑到是由于掩模的对准偏移、图案的宽度变化等。
另一方面,从抑制这样的不良情况的发生的观点出发,当在包含V字部533的区域和包含副部534、535的区域中将L和S设定在不超过被允许的极限值的范围内时,在包含主部531、532的区域中,L和S会变大,产生显示性能的下降、例如面板透射率的减小。
如上所述,在现有的FFS模式中,难以使抑制由于工艺的偏差而引起的不良情况和提高显示性能两者同时成立。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状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由于工艺偏差而引起的不良情况和提高显示性能的液晶显示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对能抑制由于工艺偏差引起的不良情况和提高显示性能的液晶显示器进行了各种研究发现,相互平行的多个缝分别设有:第一直线部分,其在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直线部分,其与第一直线部分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弯曲部,其在第一直线部分和第二直线部分相互连接的区域中弯曲,将多个第一直线部分的另一端配置在相同的直线上,将多个缝中在像素内位于一端的缝设为第一缝(其中,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第一直线部分和第二直线部分接近第一缝的方式弯曲),离第一缝越远的缝,第一直线部分的长度越短,由此能减小包含第一直线部分的区域中的L和S与包含第二直线部分的区域中的L和S之差,即使是例如包含第二直线部分的区域的L和S是接近被允许的极限值的大小,也能防止包含第一直线部分的区域的L和S超过被允许的极限值。其结果是,能抑制由于工艺偏差引起的缝的图案发生变化,另外,能提高透射率,从而能理想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达到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如下液晶显示器(下面也称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其具备: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以及设于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包含液晶分子的液晶层,上述第一基板包含:第一电极、设于上述第一电极上的绝缘膜、以及设于上述绝缘膜上的第二电极,上述第二电极形成有设于像素内的多个缝,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多个缝相对,上述多个缝相互平行,上述多个缝分别包含:第一直线部分,其在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直线部分,其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弯曲部,其在上述第一直线部分和上述第二直线部分相互连接的区域中弯曲,上述多个第一直线部分的另一端位于相同的直线上,当将上述多个缝中在上述像素内位于一端的缝设为第一缝时,上述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第一直线部分和第二直线部分接近上述第一缝的方式弯曲,离上述第一缝越远的缝,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长度越短。
作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的构成,只要必须形成这样的构成要素,则其它的构成要素没有特别限定。此外,上述直线不是具体的构件,而是假想的线。
下面示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中的优选实施方式。下面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当将未施加电压时的上述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设为初始取向方向时,优选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第二方向分别与上述初始取向方向不同。由此,能更有效地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
优选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大于上述第二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短于上述第二直线部分。由此,能使第一直线部分作为辅助的部分(副部)、使第二直线部分作为主部有效地发挥作用。
优选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是20~40°,上述第二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是3~10°,上述直线是第一直线,上述多个缝的上述弯曲部位于相同的第二直线上,上述第一直线和上述第二直线形成的角是5~15°。由此,能有效地使由于按压引起的取向紊乱的复原和透射率的提高同时成立。此外,上述第二直线不是具体的构件,而是假想的线。
上述多个缝可以分别还包含第三直线部分,上述第三直线部分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上述另一端连接,在第三方向延伸,上述第一直线部分和上述第三直线部分设置成V字状。该方式适于在像素的中央设置V字部的方式。
优选当将未施加电压时的上述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设为初始取向方向时,上述第三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是20~40°,上述多个缝分别还包含:第四直线部分,其连接到上述第三直线部分的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没有连接的一端,在第四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弯曲部,其在上述第三直线部分和上述第四直线部分相互连接的区域中弯曲,上述直线是第一直线,上述多个缝的上述第二弯曲部位于相同的第三直线上,上述第一直线和上述第三直线形成的角是5~15°,上述第四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是3~10°。由此,能有效地使由于按压引起的取向紊乱的复原和透射率的提高同时成立。此外,上述第三直线不是具体的构件,而是假想的线。
也可以是上述第二电极包含与上述多个缝相邻的3个以上的线状部分和将上述3个以上的线状部分相互连接的连接部,上述第一直线部分与上述连接部相邻。该方式适于与电极的连接部分相邻地设置副部的方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能抑制由于工艺偏差引起的不良情况和提高显示性能的液晶显示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表示设于实施方式1的有源矩阵基板的共用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线A-A’的有源矩阵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1的像素电极的V字部附近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实施方式2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放大表示实施方式2的像素电极的副部附近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实施方式3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表示设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有源矩阵基板的共用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比较方式1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所谓“像素”是指由相邻的2条栅极总线和相邻的2条数据总线所包围的区域。
另外,在没有特别提及的情况下,所谓宽度是指相对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
下面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能应用于电视机、个人计算机、便携电话、汽车导航系统、信息显示器等显示装置。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是多畴(2畴)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
图1是实施方式1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示意图。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110具备:有源矩阵基板(阵列基板)10、与基板10相对的相对基板70、以及设于两基板之间的水平取向型的液晶层80。如图1和图3所示,阵列基板10包含:绝缘基板11、数据总线13、栅极总线51、栅极绝缘膜12、TFT53、第一绝缘膜14、第二绝缘膜16a、共用电极15、形成于共用电极15上的第三绝缘膜16b、以及形成于第三绝缘膜16b上的像素电极17。在阵列基板10的液晶层80侧的表面上设有水平取向膜(未图示)。如图2所示,共用电极15以实质上覆盖显示区域的方式形成。像素电极17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多个缝(长条状的开口)30,共用电极15与缝30相对。对在像素电极17和共用电极15之间施加的电压进行控制,由此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更详细地是控制旋转。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即未施加电压时的取向方向设定为图1的上下方向(图1中的箭头方向)。相对基板70包含:绝缘基板21、彩色滤光片23以及黑矩阵22。在相对基板70的液晶层80侧的表面上设有水平取向膜(未图示)。此外,彩色滤光片23和黑矩阵22也可以不设于相对基板70侧,而是设于有源矩阵基板10侧。
对实施方式1中的像素电极17的结构进一步详述。
像素电极17包含相互平行的3个以上的线状部分18和将线状部分18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19、20。
缝30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缝30分别包含:直线部分(主部)31、32和将主部31、32相互连结、将2个直线部分36、37连结成V字状而形成的部分(V字部)33。主部31、32与上述第二直线部分对应,直线部分36、37与上述第一或者第三直线部分对应。这样,缝30分别在主部31和V字部33之间以及主部32和V字部33之间弯曲,而且,V字部33包含1个弯曲部,所以缝30分别具有3个弯曲部。另外,如图4所示,V字部33的相对于上下方向(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a°)设定得大于主部31、32的相对于上下方向(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b°)。V字部33(直线部分36、37)是辅助的部分,在包含主部31、32的区域中,液晶层80所包含的大部分液晶分子的取向被控制。通过设置V字部33,能更有效地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例如,从外部对液晶显示器110的画面局部地施加压力(例如,画面被手指按压),即使产生由该压力引起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的局部的紊乱、即显示的局部的紊乱,也能尽快地使这些紊乱复原。另外,数据总线13的与缝30相对的部分沿着缝30形成。
而且,当将缝30中位于图1最左端的缝设为第一缝时,离第一缝越远的缝,形成V字部33的直线部分36、37的长度越短。第一缝是在像素内位于一端的缝,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主部31和直线部分36接近第一缝的方式弯曲。另外,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主部32和直线部分37接近第一缝的方式弯曲。例如,与直线部分36或者直线部分37相邻的像素电极部分的长度从图1中最右方起依次分别为3μm、4μm、5μm以及6μm。即,如图4所示,在像素电极17的中央部,V字部33以从左向右变小的方式形成。缝30中的各个主部31和V字部33之间的弯曲部、即直线部分36的一端位于相同的第二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二或者第三直线对应的直线)上,缝30中的各个主部32和V字部33之间的弯曲部、即直线部分37的一端位于相同的第三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二或者第三直线对应的直线)上,缝30中的各个V字部33的顶点、即直线部分36、37的另一端位于相同的第一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一直线对应的直线)上。第一假想直线和第二假想直线形成规定的角度(c°)。同样,第一假想直线和第三假想直线形成规定的角度(c°)。离第一缝越远的缝,主部31和V字部33之间的弯曲部与主部32和V字部33之间的弯曲部越接近第一假想直线。
通过这样形成像素电极17,能减小包含主部31、32的区域中的L和S以及包含V字部33(直线部分36、37)的区域中的L和S之差,也能使两区域中的L和S实质上相互相同。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FFS模式的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中,如图10所示,缝间电极全部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图1和图4所示的角度c°不存在。
此时,如上所述,V字部533和副部534、535的宽度S小于主部531、532的宽度S。另外,像素电极517的线状部分518的宽度L与形成主部531、532的部分相比在形成V字部533、副部534、535的部分变细。
因此,在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中,在要尽量减小宽度L和宽度S的总和的情况下,需要以包含V字部533的区域中的宽度L和宽度S的总和成为被允许的极限值的方式设计。例如,在宽度L和宽度S的被允许的极限值分别是2.5μm和4.0μm(宽度L和宽度S的总和是6.5μm)时,当以使形成主部531、532的电极部分的宽度L和主部531、532的宽度S分别成为最小值2.5μm和4.0μm的方式设计时,形成V字部533的电极的宽度为2.2μm,V字部533的宽度S为3.4μm程度,小于被允许的极限值。其结果是,在产生光掩模的对准偏移等的工艺偏差的情况下,会产生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透射率的偏差、或1个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区域)内的透射率的偏差(显示不均)。因此,在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中,需要在包含V字部533的区域中将宽度L和宽度S设定在不超过被允许的极限值的范围内,但是当这样色设定时,在包含主部531、532的区域中,宽度L和宽度S会变大,产生显示性能的下降、例如面板透射率的减小。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110中,能减小包含主部31、32的区域的宽度L和宽度S与包含V字部33(直线部分36、37)的区域的宽度L和宽度S之差,因此,即使例如包含主部的区域的L和S成为允许极限值附近的大小,也能防止包含V字部的区域的L和S超过允许极限值。其结果是,能抑制由于工艺偏差引起的缝的图案发生变化,另外,能提高透射率。具体地,在将包含主部31、32的区域中的L和S与包含V字部33(直线部分36、37)的区域中的L和S在工艺上减小到被允许的极限值、设定为实质上相互相同的值的情况下,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110与图10所示的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相比透射率提高4%。
角度a°和角度b°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多畴的液晶显示器可得到合适的视角,只要设定为可得到抑制向错产生和抗按压性能的角度即可。具体地,优选角度a°设定为20~40°,优选角度b°设定为3~10°。
另外,角度c°的大小也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在缝整体上以L和S的总和成为能制造的最小值的方式设定,具体地,优选设定为5~15°。
上面对实施方式1中的像素电极17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下面,对其它的结构、各构件的材料和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TFT53是具备半导体层54、栅极电极55a、源极电极55b以及漏极电极55c的开关元件。TFT53的栅极电极55a通过栅极总线51的一部分被引出而形成。TFT53的源极电极55b和漏极电极55c分别与半导体层54连接。TFT53的漏极电极55c通过接触孔71与像素电极17连接。栅极电极55a和半导体层54隔着栅极绝缘膜12相互重叠。源极电极55b通过半导体层54与漏极电极55c连接,利用通过栅极总线51输入到栅极电极55a的扫描信号进行流过半导体层54的电流量的调整,通过数据总线13控制按源极电极55b、半导体层54、漏极电极55c以及像素电极17的顺序输入的数据信号的传送。
对共用电极15提供保持为固定值的共用信号。如图2所示,共用电极15与像素的边界无关地形成于一面。在共用电极15中,且在与漏极电极55c和像素电极17连接的区域重叠的区域设有开口。
作为绝缘基板11、21的材料,可适当使用玻璃、塑料等透明的材料。作为栅极绝缘膜12、第一绝缘膜14、第二绝缘膜16a以及第三绝缘膜16b的材料,可适当使用氮化硅、氧化硅、感光性丙烯酸树脂等透明的材料。例如,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EnhancedChemicalVaporDeposition:PECVD)法使氮化硅膜成膜,利用模具涂敷法(涂敷)法在氮化硅膜上使感光性丙烯酸树脂膜成膜,由此形成第一绝缘膜14、第二绝缘膜16a以及第三绝缘膜16b。为了形成接触部而在绝缘膜14、16和16b中设置的孔能通过进行干式蚀刻(沟道蚀刻)而形成。
利用溅射法等使钛、铬、铝、钼等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以单层或者多层成膜,接着用光刻法等进行图案化,由此能形成栅极总线51、数据总线13、或者构成TFT53的各种配线和电极。关于这些各种配线和电极形成于相同层的,分别使用相同的材料,由此可有效制造。
TFT53的半导体层54例如包括高电阻半导体层和低电阻半导体层,上述高电阻半导体层包括非晶硅、多晶硅等,上述低电阻半导体层包括在非晶硅中掺杂磷等杂质的n+非晶硅等。另外,作为半导体层54,可以使用氧化锌等的氧化物半导体层。半导体层54的形状能在利用PECVD法等成膜后利用光刻法等进行图案化来决定。
例如利用溅射法等使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氧化锌(ZnO)、氧化锡(SnO)等透明导电材料或者它们的合金以单层或者多层成膜而形成后,使用光刻法进行图案化,由此能形成像素电极17和共用电极15。设于像素电极17的缝30、设于共用电极15的开口也能另外在与图案化同时形成。
作为彩色滤光片23的材料,可适当使用使与各颜色对应的光透射的感光性树脂(彩色抗蚀剂)。黑矩阵22的材料只要具有遮光性则没有特别限定,可适当使用含有黑色颜料的树脂材料、或者具有遮光性的金属材料。
这样制作的有源矩阵基板10和相对基板70在包括绝缘材料的柱状的间隔物在一方基板上设置多个后,使用密封材料贴合。在有源矩阵基板10与相对基板70之间形成有液晶层80,但是在使用滴下法的情况下,在基板贴合前进行液晶材料的滴下,在使用真空注入法的情况下,在基板贴合后注入液晶材料。液晶层80包含具有正的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优选向列液晶分子)。并且,在各基板的与液晶层80侧相反一侧的面上贴附偏振板、相位差膜等,由此完成液晶显示面板。而且,在液晶显示面板上安装栅极驱动器、源极驱动器、显示控制电路等,并且组合背光源等,由此完成与用途相应的液晶显示器。
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例如能使用光学显微镜(奥林巴斯公司制造,半导体/FPD检查显微镜M×61L)和能量分散型X射线光分析仪附设型扫描透射型电子显微镜(STEM-EDX:Scanning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EnergyDispersiveX-raySpectroscope、日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社)制造HD-2700)进行确认和测定。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是多畴(2畴)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
图5是实施方式2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示意图。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所示,在主部31和V字部33之间、以及主部32和V字部33之间形成有V字部33的共3个弯曲部,但是在实施方式2中,除了主部131、132和V字部133之外,还形成有线状部分(副部)134、135,并且在主部131和副部134之间以及主部132和副部135之间形成有弯曲部,形成有共5个弯曲部。其它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省略此处的说明。下面,对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器210的像素电极117的结构进行说明。
像素电极117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多个缝130,像素电极117包含相互平行的3个以上的线状部分118和将线状部分118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119、120。
缝130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缝130分别包含直线部分(主部)131、132;以及将主部131、132相互连接、将2个直线部分136、137连结成V字状而形成的部分(V字部)133。主部131、132与上述第二直线部分对应,直线部分136、137与上述第一或者第三直线部分对应。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观点出发,V字部133的相对于上下方向形成的角(a°)设定得大于主部131、132的相对于上下方向形成的角(b°)。
而且,缝130包含分别设于主部131、132和连接部分119、120之间的线状部分(副部)134、135。副部134、135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对应。如图6所示,副部134、135和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图5中的两箭头)形成的角度(d°)设定得大于主部131、132的相对于上下方向形成的角(b°)。副部134、135与V字部133(直线部分136、137)同样是辅助的部分,在包含主部131、132的区域中控制液晶层80所包含的大部分液晶分子的取向。在连接部分119的附近,由于从连接部分119产生的电场的原因,有可能使液晶分子的取向紊乱。因此,在连接部分119与主部131之间设有相对于上下方向形成的角相对大的副部134,由此能抑制在连接部分119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紊乱。出于同样的理由,还设有副部135。
在实施方式1中,着眼于主部31、32和V字部33(直线部分36、37),将位于图1中最左端的缝作为第一缝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着眼于副部134、135时,位于图5中最右端的缝与第一缝对应。第一缝是在像素内位于一端的缝,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主部131和副部134接近第一缝的方式弯曲。另外,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主部132和副部135接近第一缝的方式弯曲。离该第一缝越远的缝,副部134、135的长度越短。例如,副部134或者与副部135相邻的像素电极部分的长度在图5中从右方起依次分别成为5.5μm、4μm、2.5μm以及1μm。缝130中的各个副部134、135的一端位于相同的第二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二直线对应的直线)上,副部134、135的另一端位于相同的第一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一直线对应的直线)上。如图6所示,第一假想直线和第二假想直线形成规定的角度(e°)。离第一缝越远的缝,副部134和主部131之间的弯曲部以及副部135和主部132之间的弯曲部越接近第一假想直线。
通过这样形成像素电极117,能减小包含主部131、132的区域中的L和S与包含副部134、135的区域中的L和S之差,也能使两区域中的L和S实质上相互相同。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FFS模式的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中,如图10所示,缝间电极全部形成为大致同一形状,图6所示的角度e°不存在。
此时,如上所述,副部534、535的宽度S小于主部531、532的宽度S。
因此,在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中,在要尽量减小宽度L和宽度S的总和的情况下,需要以包含副部534、535的区域中的宽度L和宽度S的总和成为被允许的极限值的方式设计。例如,在宽度L和宽度S的被允许的极限值分别是2.5μm和4.0μm(宽度L和宽度S的总和是6.5μm)时,当以使形成主部531、532的电极部分的宽度L和主部531、532的宽度S分别成为最小值的2.5μm和4.0μm的方式设计时,形成副部534、535的电极的宽度成为2.0μm,副部534、535的宽度S成为4.1μm程度,小于被允许的极限值。其结果是,在产生光掩模的对准偏移等的工艺偏差的情况下,产生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透射率的偏差、或1个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区域)内的透射率偏差(显示不均)。因此,在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中,需要在包含副部534、535的区域中将宽度L和宽度S设定在不超过被允许的极限值的范围内,但是,如果这样,在包含主部531、532的区域中,宽度L和宽度S会变大,从而产生显示性能的下降、例如面板透射率的减小。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器210中,由于能减小包含主部131、132的区域的宽度L和宽度S与包含副部134、135的区域的宽度L和宽度S之差,因此,即使例如包含主部的区域的L和S成为允许极限值附近的大小,也能防止包含副部的区域的L和S超过允许极限值。其结果是,能抑制由于工艺的偏差引起的缝的图案发生变化,另外,能提高透射率。具体地,在将包含主部131、132的区域中的L和S与包含副部134、135的区域中的L和S在工艺上减小到被允许的极限值而设定为实质上相互相同的值的情况下,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器210与图10所示的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相比透射率提高8%。
角度d°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多畴的液晶显示器可得到合适的视角,只要设定为能够得到抑制向错产生和抗按压性能的角度即可。具体地,优选角度d°设定为20~40°。
另外,角度e°的大小也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在缝整体上以L和S的总和成为能制造的最小值的方式设定,具体地,优选设定为5~15°。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是单畴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
图7是实施方式3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示意图。在实施方式1和2中,如图1和图5所示,分别形成有V字部33、133,而在实施方式3中未形成V字部。形成有主部231和线状部分(副部)234、235,并且在主部231和副部234之间以及主部231和副部235之间形成有弯曲部,形成有共计2个弯曲部。其它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此在此省略说明。下面,对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器310的像素电极217的结构进行说明。
像素电极217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多个缝230,像素电极217包含相互平行的3个以上的线状部分218和将线状部分218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219、220。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设定为从图7的上下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图7中的箭头方向)。
缝230具有点对称的形状,包含分别设于主部231和连接部分219、220之间的线状部分(副部)234、235。主部231与上述第二直线部分对应,副部234、235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对应。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观点出发,副部234、235和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度设定得大于主部231和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而且,副部234和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度与副部235和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度实质上相同。即,副部234向与副部235正相反的方向伸长。副部234、235是辅助的部分,在包含主部231的区域中,液晶层80所包含的大部分液晶分子的取向被控制。在连接部分219附近,由于从连接部分219产生的电场的原因,有可能使液晶分子的取向紊乱。因此,通过在连接部分219与主部231之间设置相对于上下方向形成的角相对大的副部234,能抑制在连接部分219附近液晶分子的取向紊乱。出于相同的理由,还设有副部235。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着眼于副部234时,位于图7中右端的缝与第一缝对应。第一缝是在像素内位于一端的缝,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主部231和副部234接近第一缝的方式弯曲。离该第一缝越远的缝,副部234的长度越短。缝230中的各个副部234的一端位于相同的第二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二直线对应的直线)上,副部234的另一端位于相同的第一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一直线对应的直线)上。第一假想直线和第二假想直线形成规定的角度。离第一缝越远的缝,副部234与主部231之间的弯曲部越接近第一假想直线。另一方面,当着眼于副部235时,位于图7中左端的缝与第一缝对应。缝230中的各个副部235的一端位于相同的第二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二直线对应的直线)上,副部235的另一端位于相同的第一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一直线对应的直线)上。第一假想直线和第二假想直线形成规定的角度。离第一缝越远的缝,副部235与主部231之间的弯曲部越接近第一假想直线。
通过这样形成像素电极217,能减小包含主部231的区域中的L和S与包含副部234、235的区域中的L和S之差,也能使两区域中的L和S实质上相互相同。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FFS模式的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中,如图10所示,缝间电极全部形成为大致同一形状,第一假想直线和第二假想直线形成的角度不存在。
此时,如上所述,副部534、535的宽度S小于主部531、532的宽度S。
因此,在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中,在要尽量减小宽度L和宽度S的总和的情况下,需要以包含副部534、535的区域中的宽度L和宽度S的总和成为被允许的极限值的方式设计。例如,在宽度L和宽度S的被允许的极限值别是2.5μm和4.0μm(宽度L和宽度S的总和是6.5μm)时,当使形成主部531、532的电极部分的宽度L和主部531、532的宽度S分别成为最小值2.5μm和4.0μm的方式设计时,形成副部534、535的电极的宽度成为2.0μm,副部534、535的宽度S成为4.1μm程度,小于被允许的极限值。其结果是,在产生光掩模的对准偏移等工艺的偏差的情况下,会产生液晶显示面板之间的透射率的偏差、或者1个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区域)内的透射率的偏差(显示不均)。因此,在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中,需要在包含副部534、535的区域中将宽度L和宽度S设定在不超过被允许的极限值的范围内,但是这样设计时,在包含主部531、532的区域中,宽度L和宽度S会变大,产生显示性能的下降、例如面板透射率的减小。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器310中,能减小包含主部231的区域的宽度L和宽度S与包含副部234、235的区域的宽度L和宽度S之差,因此即使例如包含主部的区域的L和S成为允许极限值附近的大小,也能防止包含副部的区域的L和S超过允许极限值。其结果是,能抑制由于工艺的偏差引起的缝的图案发生变化,另外,能提高透射率。具体地,在将包含主部231的区域中的L和S与包含副部234、235的区域中的L和S在工艺上减小到被允许的极限值、设定为实质上相互相同的值的情况下,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器310与图10所示的比较方式1的液晶显示器510相比透射率提高8%。
副部234和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度与副部234和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度的大小分别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设定为作为多畴的液晶显示器可得到适当的视角,可得到抑制向错产生和抗按压性能的角度即可。具体地,优选这些角度设定为20~40°。
主部231和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设定为作为多畴的液晶显示器可得到适当的视角,可得到抑制向错产生和抗按压性能的角度即可。具体地,优选该角度设定为3~10°。
第一假想直线和第二假想直线形成的角度的大小也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在缝整体上以L和S的总和成为能制造的最小值的方式设定,具体地,优选设定为5~15°。
下面表示实施方式1~3的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1~3中,缝在像素的长边方向伸长,但是也可以是在像素的短边方向伸长的方式。
在实施方式1~3中,在共用电极上形成有像素电极,并且像素电极形成有缝,但是也可以是在像素电极上形成有共用电极、并且共用电极形成有缝的形式。关于这样的形式,下面使用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8是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有源矩阵基板的俯视示意图。图9是表示设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有源矩阵基板的共用电极的俯视示意图。
在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液晶显示器410中,如图9所示,共用电极315以覆盖于显示区域的大部分的方式形成。共用电极315形成于像素电极317上,并且在共用电极315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多个缝330,共用电极315包含1个以上的线状部分。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像素电极317没有形成缝,像素电极317没有裂缝地形成为板状,与缝330相对。
缝330包含主部331和副部334、335,是与形成于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器的像素电极217中的缝230相同的形状。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中,也能起到与实施方式3同样的效果。即,能减小包含主部331的区域的宽度L和宽度S与包含副部334、335的区域的宽度L和宽度S之差。其结果是,能抑制由于工艺的偏差引起的缝的图案发生变化,另外,能提高透射率。另外,也能使包含主部331的区域和包含副部334、335的区域中的L和S实质上相互相同。
本申请以2011年8月1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1-175465号为基础,请求基于巴黎公约乃至进入国的法规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的全部作为参照编入到本申请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有源矩阵基板
11、21:绝缘基板
12:栅极绝缘膜
13、513:数据总线
14:第一绝缘膜
15、315、515:共用电极
16a:第二绝缘膜
16b:第三绝缘膜
17、117、217、317、517:像素电极
18、118、218、518:线状部分
19、20、119、120、219、220、519、520:连接部分
22:黑矩阵
23:彩色滤光片
30、130、230、330、530:缝
31、32、131、132、231、331、531、532:主部
33、133、533:V字部
36、37、136、137:直线部分
51、551:栅极总线
53、553:TFT(薄膜晶体管)
54:半导体层
55a:栅极电极
55b:源极电极
55c:漏极电极
70:相对基板
71:接触孔
80:液晶层
110、210、310、410、510:液晶显示器
134、135、234、235、334、335、534、535:副部

Claims (5)

1.一种液晶显示器,具备: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以及设于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包含液晶分子的液晶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基板包含:第一电极、设于上述第一电极上的绝缘膜、以及设于上述绝缘膜上的第二电极,
上述第二电极形成有设于像素内的多个缝,
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多个缝相对,
上述多个缝相互平行,
上述多个缝分别包含:第一直线部分,其在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直线部分,其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弯曲部,其在上述第一直线部分和上述第二直线部分相互连接的区域中弯曲,
上述多个第一直线部分的另一端位于相同的直线上,
当将上述多个缝中的在上述像素内位于一端的缝设为第一缝时,
上述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第一直线部分和第二直线部分接近上述第一缝的方式弯曲,
离上述第一缝越远的缝,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长度越短,
当将未施加电压时的上述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设为初始取向方向时,
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第二方向分别与上述初始取向方向不同,
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大于上述第二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
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短于上述第二直线部分。
2.一种液晶显示器,具备: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以及设于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包含液晶分子的液晶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基板包含:第一电极、设于上述第一电极上的绝缘膜、以及设于上述绝缘膜上的第二电极,
上述第二电极形成有设于像素内的多个缝,
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多个缝相对,
上述多个缝相互平行,
上述多个缝分别包含:第一直线部分,其在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直线部分,其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弯曲部,其在上述第一直线部分和上述第二直线部分相互连接的区域中弯曲,
上述多个第一直线部分的另一端位于相同的直线上,
当将上述多个缝中的在上述像素内位于一端的缝设为第一缝时,
上述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第一直线部分和第二直线部分接近上述第一缝的方式弯曲,
离上述第一缝越远的缝,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长度越短,
当将未施加电压时的上述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设为初始取向方向时,
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第二方向分别与上述初始取向方向不同,
上述第一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是20~40°,
上述第二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是3~10°,
上述直线是第一直线,
上述多个缝的上述弯曲部位于相同的第二直线上,
上述第一直线和上述第二直线形成的角是5~15°。
3.一种液晶显示器,具备:第一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相对的第二基板、以及设于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包含液晶分子的液晶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基板包含:第一电极、设于上述第一电极上的绝缘膜、以及设于上述绝缘膜上的第二电极,
上述第二电极形成有设于像素内的多个缝,
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多个缝相对,
上述多个缝相互平行,
上述多个缝分别包含:第一直线部分,其在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直线部分,其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方向延伸;以及弯曲部,其在上述第一直线部分和上述第二直线部分相互连接的区域中弯曲,
上述多个第一直线部分的另一端位于相同的直线上,
当将上述多个缝中的在上述像素内位于一端的缝设为第一缝时,
上述第一缝的相邻的缝以第一直线部分和第二直线部分接近上述第一缝的方式弯曲,
离上述第一缝越远的缝,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长度越短,
上述多个缝分别还包含第三直线部分,上述第三直线部分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的上述另一端连接,在第三方向延伸,
上述第一直线部分和上述第三直线部分设成V字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当将未施加电压时的上述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设为初始取向方向时,
上述第三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是20~40°,
上述多个缝分别还包含:第四直线部分,其连接到上述第三直线部分的与上述第一直线部分没有连接的一端,在第四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弯曲部,其在上述第三直线部分和上述第四直线部分相互连接的区域中弯曲,
上述直线是第一直线,
上述多个缝的上述第二弯曲部位于相同的第三直线上,
上述第一直线和上述第三直线形成的角是5~15°,
上述第四方向和上述初始取向方向形成的角是3~1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上述第二电极包含:3个以上的线状部分,其与上述多个缝相邻;以及连接部,其将上述3个以上的线状部分相互连接,
上述第一直线部分与上述连接部相邻。
CN201280038824.7A 2011-08-10 2012-08-03 液晶显示器 Active CN1037331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75465 2011-08-10
JP2011175465 2011-08-10
PCT/JP2012/069798 WO2013021929A1 (ja) 2011-08-10 2012-08-03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3130A CN103733130A (zh) 2014-04-16
CN103733130B true CN103733130B (zh) 2016-03-16

Family

ID=47668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8824.7A Active CN103733130B (zh) 2011-08-10 2012-08-03 液晶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56860B2 (zh)
CN (1) CN103733130B (zh)
WO (1) WO20130219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5892B2 (ja) * 2013-05-15 2018-04-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パネル
CN105531621B (zh) 2013-09-13 2019-11-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显示装置
TWI526754B (zh) * 2014-07-21 2016-03-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結構
CN104570511B (zh) * 2014-12-29 2017-12-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536218A (zh) * 2015-01-13 2015-04-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器
TWI604252B (zh) 2015-04-02 2017-11-0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N110412807B (zh) * 2015-04-02 2022-06-21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WO2017037560A1 (en) 2015-08-28 2017-03-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KR102427411B1 (ko) * 2015-12-02 2022-08-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WO2017150262A1 (ja) 2016-02-29 2017-09-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6200154B (zh) * 2016-08-31 2019-11-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以及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CN106154658B (zh) * 2016-09-26 2023-07-07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设计方法
CN111103734A (zh) * 2018-10-25 2020-05-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467138B (zh) * 2021-07-20 2023-12-1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组件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0802A (zh) * 2008-12-19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48306B2 (ja) * 2002-06-17 2009-04-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5164672B2 (ja) * 2008-05-30 2013-03-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ウェ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JP5339351B2 (ja) * 2008-06-18 2013-11-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パネル
US8804081B2 (en) * 2009-12-18 2014-08-1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electrode having opening over thin film transisto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0802A (zh) * 2008-12-19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21929A1 (ja) 2013-02-14
JPWO2013021929A1 (ja) 2015-03-05
CN103733130A (zh) 2014-04-16
JP5756860B2 (ja)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3130B (zh) 液晶显示器
TWI358586B (en) Liquid crystal driving electrode, liquid crystal d
US760935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therefor
TW451099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3748509B (zh) 液晶显示面板
US788084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a control electrode partially overlapping slits forming domains with a pixel electrode and a protrusion pattern providing higher position for the control electrode than the pixel electrode
US20090148974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display device
EP2752879B1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US835100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791623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thin film transistors and first and second sub-pixel electrodes
KR100685927B1 (ko) 횡전계방식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4103911A1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CN101452941A (zh) 薄膜晶体管基板、具有其的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US7751009B2 (en) Array substrate for in-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O2013078921A1 (zh)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亚像素结构及液晶显示器
US20110317117A1 (en) Array substrate for wide viewing a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902110B2 (ja) アレイ基板構造及びアレイ基板の製造方法
KR20130089036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258218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018059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7004097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09835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5009408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WO2015087585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281587B (en) Wide-viewing a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