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93109B - 车辆的支柱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支柱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93109B CN103693109B CN201310443473.4A CN201310443473A CN103693109B CN 103693109 B CN103693109 B CN 103693109B CN 201310443473 A CN201310443473 A CN 201310443473A CN 103693109 B CN103693109 B CN 1036931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vehicle
- pillar
- rainwater
- flow p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496 glass for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7 detri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其可以实现降低车辆行驶中的空气阻力、提高降雪时的排雪性及改善车辆外观。空气流出口(41b)设于车辆(1)行驶时形成比设有流入口(41a)的车辆(1)前面的前支柱部(10)附近的压力低的压力的车辆(1)侧面的前支柱部(10)附近。由此,可以增加在流通路(41)中流通的空气及雨水的流量,因此,可以将在挡风玻璃(3)的外表面向前支柱部(10)流通的雨水可靠地导向流通路(41),并可以进一步提高车厢内的经由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的外部可视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承车体顶板的支柱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已知如下结构,即,具备:设于车体前面侧的挡风玻璃、设于车体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前车门、位于挡风玻璃和前车门之间的前支柱、设于前支柱外面侧的支柱外盖,并且在挡风玻璃和支柱外盖之间形成台阶(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在该支柱部结构中,在降雨时的车辆行驶中,使向宽度方向两侧流过挡风玻璃前面的雨水沿着挡风玻璃和支柱外盖的台阶流通,由此,限制雨水向前车门的玻璃部分的流通,保持降雨时的车辆行驶中的侧方视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939号公报
在上述支柱部结构中,在车辆行驶中,由于挡风玻璃和支柱外盖之间的台阶,使空气流动混乱,因此,存在空气阻力变大的问题。另外,在上述支柱部结构中,在降雪时的车辆行驶中,当利用雨刷擦拭附着于挡风玻璃的雪时,被雨刷擦拭的雪可能堆积在挡风玻璃与支柱外盖之间的台阶部分,而存在不能确保需要的视野的问题。另外,在上述支柱部结构中,挡风玻璃和支柱外盖之间的台阶有时成为不利于车辆设计上的外观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其可以实现降低车辆行驶中的空气阻力、提高降雪时的排雪性及改善车辆外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其包括:形成车厢的玻璃、支承设于车厢的上面侧的顶板的支柱、设于支柱外面侧的支柱外盖,其中在支柱和支柱外盖之间设有使由于车辆行驶而在玻璃外面流通的空气及雨水能够流通的流通路,在流通路设有:使空气及雨水流入的流入口、将从流入口流入的空气及雨水分离成空气和雨水的气水分离部、使通过气水分离部而与雨水分离的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口,以及向玻璃部分以外的方向排出通过气水分离部而与空气分离的雨水的排出口,并且空气流出口设于比车辆行驶时的流入口附近的压力低的位置。
由此,在降雨时的车辆行驶中,在玻璃外表面流通的雨水在流通路中流通,并向玻璃部分以外的方向排出,因此,可以将支柱外盖的外表面设为与玻璃的外表面相同的高度。
另外,在车辆行驶时,空气流出口附近的压力比流入口附近的压力低,因此,可以增加在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及雨水的流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中,所述空气流出口可以在流出后的空气沿着位于车辆的设有所述空气流出口的面的玻璃的外表面流通的方向进行开口,且开口面积比所述流入口的开口面积小而形成。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中,所述支柱可以为支承顶板的前侧的前支柱,在设于车辆前面侧的挡风玻璃的外表面流通的空气及雨水流入所述流通路,且空气和雨水在所述气水分离部中被分离,并且与雨水分离的空气沿着前车门的玻璃的外表面流通。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中,所述气水分离部可以具有肋,所述肋以在所述支柱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且通过接触在所述流通路中流通的雨水能够将雨水和空气分离。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中,所述气水分离部可以是设置在所述流通路中且通过接触雨水而使雨水与空气分离的网状部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中,所述气水分离部可以是设置在所述流通路中且只透过气体的气液分离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将支柱外盖的外表面设为与挡风玻璃的外表面相同的高度,因此,可以降低车辆行驶中的空气阻力,并且,在降雪时的车辆行驶中可以防止雪堆积在玻璃上,从而提高车辆的外观。
另外,由于可以增加在流通路中流通的空气及雨水的流量,因此,可以将在玻璃外表面向支柱流通的雨水可靠地导向流通路,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车厢内的经由玻璃的外部可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符号说明
1…车辆、3…挡风玻璃、10…前支柱部、20…前支柱、40…支柱外盖、40a…肋、41…流通路、41a…流入口、41b…空气流出口、42…流通路形成板、42a…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图1是车辆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如图1所示,具备本发明的支柱部结构的车辆1具备:设于车厢上面侧的顶板2、设于车厢前面侧的挡风玻璃3、设于车厢宽度方向两侧的前车门4、设于挡风玻璃3和前车门4之间的前支柱部10。在挡风玻璃3的前面下部设有雨刷3a,利用雨刷3a擦拭附着于挡风玻璃3的雨水或雪。在前车门4上,在与前支柱部10的下端附近对应的位置设有车门后视镜4a。
如图2所示,前支柱部10具备:前支柱20、设于前支柱20的车厢内侧的支柱内盖30、设于前支柱20的车厢外侧的支柱外盖40。
前支柱20具有:支柱加强板21、设于支柱加强板21的车厢内侧的支柱内板22,以及设于支柱加强板21的车厢外侧的支柱外板23,并且将这些部件21、22、23设为一体,从而保持强度。
支柱内盖3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的部件构成,并且从车厢内侧覆盖前支柱20。
支柱外盖40由例如合成树脂制的部件构成,并且从外侧覆盖位于挡风玻璃3和前车门4之间的支柱外板23。另外,支柱外盖40以挡风玻璃3侧的外表面和挡风玻璃3的与支柱外盖40邻接的部分的外表面成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方式形成。在支柱外盖40和前支柱20之间,沿着前支柱20的支柱外板23的外面设有流通路形成板42,该流通路形成板42用于将车辆1行驶中在挡风玻璃3外面流通的空气或雨水可流通的流通路41形成于支柱外盖40和前支柱20之间。在此,支柱外盖40的挡风玻璃3侧的外表面和挡风玻璃3的与支柱外盖40邻接的部分的外表面形成大致相同的高度不仅包含严格地成相同的高度的时候,而且还包含例如具有2mm~3mm左右的差值的时候。
在支柱外盖40上设有朝向流通路形成板42突出并且沿着支柱外盖40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肋40a。另外,在流通路形成板42上设有朝向支柱外盖40突出并且在流通路形成板42的纵向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肋42a。由此,流通路41利用肋40a、42a从挡风玻璃3侧向前车门4侧以蜿蜒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此,肋40a的前端侧从支柱外盖40向车辆1的宽度方向内侧,相对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倾斜突出。另外,肋42a的前端侧从流通路形成板42向车辆1的宽度方向外侧,相对于车辆1的前后方向倾斜突出。
另外,在流通路41上设有:使在挡风玻璃3的外面流通的空气及雨水流入的流入口41a、将流入流通路41的雨水分离并使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口41b、将流入流通路41并与空气分离的雨水排出的未图示的排出口。
流入口41a设于挡风玻璃3和支柱外盖40的间隙部分,且贯穿上下方向将挡风玻璃3和支柱外盖40的间隙部分朝向前方开口。流入口41a的作为宽度方向尺寸的挡风玻璃3和支柱外盖40的间隙尺寸形成规定的宽度尺寸W1。另外,在流通路41的肋40a、42a的前端部和位于肋40a、42a的延长上的支柱外盖40或流通路形成板42之间的宽度尺寸与流入口41a的挡风玻璃3和支柱外盖40的间隙的宽度尺寸W1形成大致相同。
空气流出口41b在前车门4附近贯穿支柱外盖40和流通路形成板42的间隙部分的上下方向并朝向后方开口。空气流出口41b的作为宽度方向尺寸的支柱外盖40和流通路形成板42的间隙尺寸形成比流入口41a的宽度尺寸W1小的规定宽度尺寸W2(W2<W1)。即,空气流出口41b以开口面积比流入口41a的开口面积小的方式形成。
排出口在前支柱20的下端部及上端部附近,朝向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以外的方向的外部开口。
另外,在支柱外盖40外表面的横向中央部以向纵向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将附着于支柱外盖40外表面的雨水向前支柱20的下端侧或上端侧导向的槽40b。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支柱部结构中,行驶中的车辆1的挡风玻璃3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空气以大部分沿着支柱外盖40的外面侧流通(图2的单点划线),并且一部分从流入口41a流入流通路41并在流通路41中蜿蜒且流通(图2的双点划线),从空气流出口41b流出且沿着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的外面侧的方式向车辆1的后方流通。
在车辆1行驶时,设有空气流出口41b的车辆1侧面的前支柱部10附近形成比设有流入口41a的车辆1前面的前支柱部10附近的压力低的压力。在流通路41中流通的空气通过流入口41a和空气流出口41b的压力差,确保规定的流量。
另外,由于空气流出口41b的宽度尺寸W2比流入口41a的宽度尺寸W1小而形成,因此,与流入流通路41的空气的流速相比,从流通路41流出的空气的流速快。
另外,在降雨时的车辆1行驶中,附着于挡风玻璃3的雨水被雨刷3a擦拭,一部分雨水向挡风玻璃3的宽度方向两侧流通。此时,挡风玻璃3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雨水从设于挡风玻璃3和支柱外盖40之间的流入口41a与空气一起流入流通路41,并通过与肋40a、42a接触来与空气分离。与空气分离的雨水沿着肋40a、42a流通,并从前支柱20的下端部或上端部的排出口排出到在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以外的方向的外部。因此,在流通路41中分离的雨水不会流过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而是在前车门4的下侧或顶板2的上面流通。另外,与雨水分离的空气在流通路41中蜿蜒且流通,从空气流出口41b流出且以沿着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的外面侧的方式向车辆1的后方流通。因此,向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落下的雨水被从空气流出口41b流出的空气吹散,因此,抑制雨水向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的附着。
另外,在降雪时的车辆1行驶中,附着于挡风玻璃3的雪被雨刷3a擦拭,一部分雪向挡风玻璃3的宽度方向两侧移动。此时,由于支柱外盖40的挡风玻璃3侧的外表面与挡风玻璃3的邻接于支柱外盖40的部分的外表面在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雪不会积存于挡风玻璃3的宽度方向两侧,而可以向车辆1的侧方落下。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在前支柱20和支柱外盖40之间设有由于车辆1的行驶而在挡风玻璃3的前面流通的空气及雨水可流通的流通路41,在流通路41中设有:用于使在挡风玻璃3的前面流通的空气及雨水流入的流入口41a、通过接触从流入口41a流入的雨水而将空气和雨水分离的肋40a、42a、使利用肋40a、42a与雨水分离的空气向前车门侧流出的空气流出口41b、将利用肋40a、42a与空气分离的雨水向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以外的方向排出的排出口。由此,可以以成为与挡风玻璃3的邻接于支柱外盖40的部分的外表面相同的高度的方式形成支柱外盖40的挡风玻璃3侧的外表面,因此,可以降低车辆1行驶中的空气阻力,并且在降雪时的车辆1行驶中防止雪堆积在挡风玻璃3的宽度方向两侧,从而可以提高车辆1的外观。
另外,空气流出口41b设于在车辆1行驶时形成比设有流入口41a的车辆1前面的前支柱部10附近的压力低的压力的车辆1侧面的前支柱部10附近。由此,可以增加在流通路41中流通的空气及雨水的流量,因此,可以将在挡风玻璃3的外面向前支柱部10流通的雨水可靠地导向流通路41,并可以进一步提高车厢内的经由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的外部可视性。
另外,空气流出口41b的开口面积比流入口41a的开口面积小而形成。由此,与从流入口41a流入的空气流速相比,能够加快从空气流出口41b流出的空气流速,因此,通过从空气流出口41b流出的空气能够可靠地吹散向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落下的雨水,并可以进一步提高车厢内的经由前车门4的玻璃部分的外部可视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将支柱外盖40的挡风玻璃3侧的外表面设为与挡风玻璃3的邻接于支柱外盖40的部分的外表面相同的高度的构成,示出了前支柱部10,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位于车辆1的后部侧面的玻璃和位于车厢后面侧的后窗玻璃之间设置的后支柱部中,可以适于用于将位于后支柱部的车辆侧面的外表面设为与位于车辆1的侧面后部的玻璃的后支柱部侧的外表面相同高度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在位于车辆1的侧面后部的玻璃和后支柱部之间设置流入口,在车辆1行驶时形成比流入口附近的压力低的压力的车辆1后面设置空气流出口,由此,可以限制在车辆1的侧面后部流通的雨水向车辆1后面的后窗玻璃部分的流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作为在车辆1行驶时形成比设有流入口41a的车辆1前面的前支柱部10附近的压力低的压力的车体部分的车辆1侧面的前支柱部10附近设置空气流出口41b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只要在车辆1的在车辆1行驶时形成比设有流入口41a的部分附近的压力低的压力的部分设置与流通路41连通的空气流出口即可,例如,也可以在车辆1的顶板2的前端侧设置空气流出口。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空气流出口41b形成比流入口41a的宽度尺寸W1小的宽度尺寸W2,且在前车门4附近贯穿支柱外盖40和流通路形成板42的间隙部分的上下方向并向后方开口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只要空气流出口41b的开口面积比流入口41a的开口面积小而形成,就可以与流入口41a相同地形成空气流出口41b的宽度尺寸,且使长度方向尺寸比流入口41a的长度方向尺寸短。在该情况下,空气流出口41b的位置优选设为车辆1行驶中在前支柱部10的上下方向位置中压力最低的部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支柱外盖40设置1个肋40a,在流通路形成板42设置两个肋42a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支柱外盖40及流通路形成板42中的一方设置1个肋,也可以在支柱外盖40及流通路形成板42两方都设置多个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支柱外盖40及流通路形成板42设置肋40a、42a,由此将流入流通路41的空气和雨水分离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流通路41中设置通过接触雨水而可以使之与空气分离的网状部件,也可以在流通路41中设置可以只透过气体的气液分离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支柱外盖40和前支柱20之间设置用于形成流通路41的流通路形成板42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不使用流通路形成板42,而在支柱外盖40和前支柱20之间形成流通路。在该情况下,只要在前支柱20上直接形成肋,就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包括:形成车厢的玻璃、支承设于车厢上面侧的顶板的支柱、设于支柱外面侧的支柱外盖,其中,
在支柱和支柱外盖之间设有使由于车辆行驶而在玻璃外面流通的空气及雨水能够流通的流通路,
在所述流通路设有:使空气及雨水流入的流入口、将从所述流入口流入的空气及雨水分离成空气和雨水的气水分离部、使通过所述气水分离部而与雨水分离的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口,以及向玻璃部分以外的方向排出通过所述气水分离部而与空气分离的雨水的排出口,
所述空气流出口设于比车辆行驶时的所述流入口附近的压力低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其中,
所述空气流出口在流出后的空气沿着位于车辆的设有所述空气流出口的面的玻璃的外表面流通的方向进行开口,且开口面积比所述流入口的开口面积小而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其中,
所述支柱为支承顶板的前侧的前支柱,
在设于车辆前面侧的挡风玻璃的外表面流通的空气及雨水流入所述流通路,且空气和雨水在所述气水分离部中被分离,并且与雨水分离的空气沿着前车门的玻璃的外表面流通。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其中,
所述气水分离部具有肋,所述肋以在所述支柱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且通过接触在所述流通路中流通的雨水能够将雨水和空气分离。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其中,
所述气水分离部是设置在所述流通路中且通过接触雨水而使雨水与空气分离的网状部件。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支柱部结构,其中,
所述气水分离部是设置在所述流通路中且只透过气体的气液分离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15072A JP5685566B2 (ja) | 2012-09-27 | 2012-09-27 | 車両のピラー部構造 |
JP2012-215072 | 2012-09-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93109A CN103693109A (zh) | 2014-04-02 |
CN103693109B true CN103693109B (zh) | 2016-01-13 |
Family
ID=50235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43473.4A Active CN103693109B (zh) | 2012-09-27 | 2013-09-25 | 车辆的支柱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96270B2 (zh) |
JP (1) | JP5685566B2 (zh) |
CN (1) | CN103693109B (zh) |
DE (1) | DE102013218559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598112B1 (en) * | 2015-12-07 | 2017-03-21 | Honda Motor Co., Ltd. | Front pillar for a vehicle body |
US9610981B1 (en) * | 2016-01-12 | 2017-04-04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assembly |
CN106005028B (zh) * | 2016-07-29 | 2019-04-16 |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车身侧围a柱总成 |
DE102016218676A1 (de) | 2016-09-28 | 2018-03-29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 |
CN113022463A (zh) * | 2021-03-22 | 2021-06-25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A柱外饰板及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667113A (en) * | 1947-01-18 | 1954-01-26 | John W J Ackermans | Ventilation system for vehicle bodies |
DE2335957A1 (de) * | 1973-07-14 | 1975-01-30 | Volkswagenwerk Ag | Einer fahrzeugseitenscheibe zugeordnete wasserfangeinrichtung |
JPS5216134U (zh) * | 1975-07-21 | 1977-02-04 | ||
JPS5216134A (en) | 1975-07-29 | 1977-02-07 | Anritsu Corp | Indicator |
JPS57200480A (en) | 1981-06-03 | 1982-12-08 | Hitachi Ltd | Stabilization of perfluoroalkylamine heat medium |
JPS57200480U (zh) * | 1981-06-16 | 1982-12-20 | ||
JPS58160879A (ja) | 1982-03-18 | 1983-09-24 | Marine Instr Co Ltd | 底質判別装置 |
JPS5967375A (ja) | 1982-10-08 | 1984-04-17 | Kurita Water Ind Ltd | カレンダ−処理液用防食剤 |
JPS59179154A (ja) | 1983-03-30 | 1984-10-11 | Yoshinobu Takegami | 還元触媒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S59179154U (ja) * | 1983-05-19 | 1984-11-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における側面窓ガラスの雨滴付着防止装置 |
US4538851A (en) * | 1984-01-18 | 1985-09-03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Aerodynamic rear view mirror |
JPH0652736B2 (ja) | 1985-09-18 | 1994-07-0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S6265370U (zh) * | 1985-10-16 | 1987-04-23 | ||
JPS63162685A (ja) | 1986-12-26 | 1988-07-06 | Kikkoman Corp | プロアントシアニジンの製造法 |
JPH0611879Y2 (ja) * | 1988-09-12 | 1994-03-30 | 日産車体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部構造 |
US4898458A (en) * | 1989-01-01 | 1990-02-06 | Mcdonald William H | Laminar air flow exterior adjustable rearview mirror |
DE4041196C1 (zh) * | 1990-12-21 | 1992-01-30 | Mercedes-Benz Aktiengesellschaft, 7000 Stuttgart, De | |
DE4308036C2 (de) * | 1993-03-13 | 2000-05-11 | Daimler Chrysler Ag | A-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2001146141A (ja) * | 1999-11-19 | 2001-05-29 | Honda Motor Co Ltd | フロントピラーの衝撃吸収構造 |
JP4778936B2 (ja) * | 2007-06-22 | 2011-09-21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自動車におけるピラー部構造 |
JP2009248773A (ja) * | 2008-04-07 | 2009-10-29 | Toyota Motor Corp | ガター構造 |
JP5303737B2 (ja) | 2009-06-25 | 2013-10-02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におけるカウルルーバ支持構造 |
DE102009031253A1 (de) * | 2009-07-01 | 2011-01-05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 |
DE102009032604A1 (de) * | 2009-07-10 | 2011-01-1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 Abdeckung für den Außenbereich der A-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es |
JP5790090B2 (ja) | 2011-03-31 | 2015-10-0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圧縮機 |
-
2012
- 2012-09-27 JP JP2012215072A patent/JP5685566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9-16 US US14/027,360 patent/US9096270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9-17 DE DE102013218559.6A patent/DE102013218559B4/de active Active
- 2013-09-25 CN CN201310443473.4A patent/CN10369310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084630A1 (en) | 2014-03-27 |
JP2014069607A (ja) | 2014-04-21 |
JP5685566B2 (ja) | 2015-03-18 |
CN103693109A (zh) | 2014-04-02 |
DE102013218559B4 (de) | 2017-06-14 |
US9096270B2 (en) | 2015-08-04 |
DE102013218559A1 (de) | 2014-03-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085324B2 (en) | Front pillar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CN103693109B (zh) | 车辆的支柱部结构 | |
JP6210809B2 (ja) | 自動車のサンルーフ構造 | |
CN106132814B (zh) | 车辆用前围板结构 | |
US9783242B2 (en) | Wind-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JP6428809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WO2015029863A1 (ja) | ウェザストリップ | |
JP5668038B2 (ja)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部構造 | |
JP6684560B2 (ja) |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 |
JP6621635B2 (ja) |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 |
JP5783985B2 (ja)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部構造 | |
JP2008302727A (ja) | 車両用ドアのシール構造 | |
JP2015174622A (ja) | 乗用車のフロントガラス周縁構造 | |
JP5659205B2 (ja)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部構造 | |
JP5819272B2 (ja)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部構造 | |
JP4586718B2 (ja) | 車両の空調用エアインテークダクト構造 | |
JP6634254B2 (ja) |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 |
JP6634253B2 (ja) |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 |
JP6537182B2 (ja) |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 |
JP2019182422A (ja) |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 |
JP2019182065A (ja) |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 |
JP4826261B2 (ja) | デッキガーニッシュの外気導入構造 | |
JP2008189128A (ja) |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