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415207A - 缓释粒子 - Google Patents

缓释粒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15207A
CN103415207A CN2012800126121A CN201280012612A CN103415207A CN 103415207 A CN103415207 A CN 103415207A CN 2012800126121 A CN2012800126121 A CN 2012800126121A CN 201280012612 A CN201280012612 A CN 201280012612A CN 103415207 A CN103415207 A CN 103415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suspension
methyl
vinyl monomer
antibio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26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岛纯治
杉山孝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Enviro Chemicals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Enviro Chemic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Enviro Chemicals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Enviro Chemic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15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152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48Preparations in capsules, e.g. of gelatin, of chocolate
    • A61K9/50Microcapsules having a gas, liquid or semi-solid filling; Solid microparticles or pellets surrounded by a distinct coating layer, e.g. coated microspheres, coated drug crystals
    • A61K9/5005Wall or coating material
    • A61K9/5021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A61K9/5026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vinyl pyrrolidone, poly(meth)acryl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2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 A01N25/2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in coated particulate form
    • A01N25/28Microcapsules or nanocapsul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缓释粒子,具有芯体和包裹前述芯体的外壳。其中,所述芯体是通过将含有抗生物活性化合物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芯体原料成分进行悬浮聚合而形成的,并含有前述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第1聚合物及在前述第1聚合物中存在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所述外壳是通过将对水的亲和性与前述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相同或比其更高的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进行悬浮聚合而形成的,并含有由前述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得到的第2聚合物。

Description

缓释粒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释粒子,特别涉及缓慢释放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缓释粒子。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将杀菌剂、防腐剂、防真菌剂等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微胶囊化来缓慢释放抗生物活性化合物,从而保证效力的持续性。
例如,提出了含有微生物增殖抑制剂的微胶囊(例如参照以下专利文献1),通过将含有微生物增殖抑制剂及聚异氰酸酯成分的油相与含有活性氢基成分的水相相配合而分散,通过界面聚合而得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474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含有微生物增殖抑制剂的微胶囊有缓释性不充分的不良状况。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缓释性优良的缓释粒子。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通过对作为上述目的的缓释粒子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发现了通过具有含有存在于第1聚合物中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芯体与由第2聚合物构成的外壳,可以实现优良的缓释性的现象,进而继续研究的结果是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为,
(1)一种缓释粒子,特征在于,其具有芯体和包裹前述芯体的外壳;所述芯体是通过将含有抗生物活性化合物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芯体原料成分进行悬浮聚合而形成的,并含有前述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第1聚合物及在前述第1聚合物中存在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所述外壳是通过将对水的亲和性与前述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相同或比其更高的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进行悬浮聚合而形成的,并含有由前述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得到的第2聚合物。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缓释粒子,具有含有由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得到的第1聚合物及存在于由该第1聚合物构成的基体中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芯体,以及由第2聚合物构成的、以包裹芯体的方式形成的外壳,因而可以通过抑制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放出速度,具有优良的缓释性,可以发挥优良的效力持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显示实施例4的缓释粒子的TEM照片的图像处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的TEM照片可知,本发明的缓释粒子(1)具有芯体(2)和包裹芯体(2)的外壳(3)。
芯体(2)形成为大致球形的形状,含有第1聚合物及抗生物活性化合物。
外壳(3)形成为包裹芯体(2)的表面的膜状,含有第2聚合物。外壳(3)沿着芯体(2)的外周而形成,具有比较平滑的表面。
而且,本发明的缓释粒子(1)中,芯体(2)是通过对含有抗生物活性化合物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芯体原料成分进行悬浮聚合而形成的,外壳(3)是通过对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进行悬浮聚合而形成的。
抗生物活性化合物例如具有至少两个能与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聚合物相互作用的官能部分。
作为这样的官能部分,可以列举例如羰基、硝基、氨基、氰基、磷酸酯基、羧基、醚基等极性官能基,例如羧酸酯键、磷酸酯键、脲键、碳-卤键等含有极性基的极性键,例如苯环、进而三嗪环、咪唑环、异噻唑啉环等共轭杂环等共轭环状部分等。
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分子量例如为200~600,优选为200~500。
在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分子量超出上述范围时,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相对于第1聚合物的相溶性有时会降低。另一方面,在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分子量低于上述范围时,在悬浮聚合中,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残存于水相中,在悬浮聚合后,该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析出,第1悬浮液有时会固化。
此外,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熔点例如为100℃以下,优选为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熔点超过上述范围时,抗生物活性化合物难以内包在芯体内,有时会析出到芯体外,此外,即使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内包在芯体内,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有时也会不缓慢释放到芯体外。
具体地,抗生物活性化合物选自具有杀菌、抗菌、防腐、防藻、防真菌、杀虫等抗生物活性的杀菌剂、抗菌剂、防腐剂、防藻剂、防真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引诱剂、驱虫剂及灭鼠剂等。作为具有这些抗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碘系化合物、三唑系化合物、氨基甲酰咪唑系化合物、二硫醇系化合物、异噻唑啉系化合物、硝基醇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酯等杀菌防腐防藻防真菌剂,例如拟除虫菊酯系化合物、新烟碱系化合物、有机氯系化合物、有机磷系化合物、氨基甲酸酯系化合物、烷氧基胺系化合物、噁二嗪系化合物等防蚁剂(杀蚁剂)等。
作为碘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3-碘-2-丙炔基丁基氨基甲酸酯(IPBC)、1-[[(3-碘-2-丙炔基)氧基]甲氧基]-4-甲氧基苯、3-溴-2,3-二碘-2-丙烯基乙基碳酸酯等。
作为三唑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1-[2-(2,4-二氯苯基)-4-正丙基-1,3-二氧戊环-2-基甲基]-1H-1,2,4-三唑(丙环唑)、双(4-氟苯基)甲基(1H-1,2,4-三唑-1-基甲基硅烷)(别称:氟硅唑、1-[[双(4-氟苯基)甲基甲硅烷基]甲基]-1H-1,2,4-三唑)等。
作为氨基甲酰咪唑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咪唑-1-甲酰胺(咪鲜胺)等。
作为二硫醇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4,5-二氯-1,2-二硫醇-3-酮等。
作为异噻唑啉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2-正辛基-4-异噻唑啉-3-酮(OIT)、5,6-二氯-2-正辛基-4-异噻唑啉-3-酮(DCOIT)、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Cl-MIT)等。
作为硝基醇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2,2-二溴-2-硝基-1-乙醇(DBNE)等。
作为对羟基苯甲酸酯,可以列举例如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等。
作为拟除虫菊酯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由除虫菊所得的除虫菊酯、瓜菊酯、茉酮菊素(ジャスモリン)等,还可列举例如由这些衍生出的丙烯菊酯、联苯菊酯、氟酯菊酯(acrinathrin)、α-氯氰菊酯、四溴菊酯、氟氯氰菊酯((RS)-α-氰基-4-氟-3-苯氧基苯甲基=(1RS,3RS)-(1RS,3RS)-3-(2,2-二氯乙烯基)-2,2-甲基环丙烷羧酸酯)、苯醚氰菊酯(cyphenothrin)、丙炔菊酯(prallethrin)、醚菊酯、氟硅菊酯、氰戊菊酯等。
作为新烟碱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E)-N1-[(6-氯-3-吡啶)甲基]-N2-氰基-N1-甲基乙脒(啶虫脒)等。
作为有机氯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三氯杀螨醇等。
作为有机磷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辛硫磷、哒嗪硫磷、杀螟硫磷、杀虫畏、除线磷、胺丙畏等。
作为氨基甲酸酯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仲丁威、残杀威(propoxur)等。
作为烷氧基胺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3-月桂基氧基丙胺等。
作为噁二嗪系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茚虫威等。
作为杀虫剂,可以列举例如吡丙醚等。
作为除草剂,可以列举例如双唑草腈(pyraclonil)、二甲戊乐灵、茚草酮等。
作为驱虫剂,可以列举例如避蚊胺(DEET)等。
抗生物活性化合物,例如为实质性疏水性的,具体地,例如相对于水的室温(20~30℃,更具体的为25℃)时的溶解度极小,更具体地,例如,室温的溶解度以质量基准计为1质量份/水100质量份(10000ppm)以下,优选为0.5质量份/水100质量份(500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份/水100质量份(1000ppm)以下,以容量基准计例如为1g/水100mL以下,优选为0.5g/水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g/水100mL以下。
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相对于水的溶解度,如果超出上述范围,在将含有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芯体原料成分进行悬浮聚合时,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容易漏出到芯体外(即,水相),在聚合后,由于水相中溶解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析出,有时会难以形成含有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芯体。
这些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2种以上并用。
需说明的是,上述抗生物活性化合物,例如在制造工序中还可以以适宜的比例含有熔点在上述范围之外的杂质。具体地,氟氯氰菊酯的异构体I(熔点:57℃)与异构体II(熔点:74℃)与异构体III(熔点:66℃)的混合物含有例如作为杂质的异构体IV(熔点102℃)。
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是例如分子内具有至少一个聚合性碳-碳双键的单体。
具体地,作为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甲基)丙烯酸系单体、芳香族系乙烯基单体、乙烯酯系单体、马来酸酯系单体、卤化乙烯基单体、含氮乙烯基单体等。
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例如为甲基丙烯酸酯及/丙烯酸酯,具体的,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等烷基部分为碳原子数1~20的直链或支链脂肪族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为(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庚酯等烷基部分为碳原子数3~20的环状脂肪族基的(甲基)丙烯酸环烷基酯等。
优选烷基部分为碳原子数1~6(优选碳原子数1~3或碳原子数4~6)的直链或支链脂肪族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此外,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还可列举上述单体中的烷基部分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具有碳原子数2~10的羟烷基部分的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等,具体的,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3-羟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丁酯、(甲基)丙烯酸6-羟己酯等。
优选为丙烯酸部分为碳原子数2~6(优选为碳原子数2~3)的具有羟烷基部分的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等。
作为(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例举例如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等。
作为芳香族系乙烯基单体,可以列举例如苯乙烯、4-氯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
作为乙烯酯系单体,可以列举例如醋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
作为马来酸酯系单体,可以列举例如马来酸二甲酯、马来酸二乙酯、马来酸二丁酯等。
作为卤化乙烯基单体,可以列举例如氯乙烯、氟乙烯等。此外,作为卤化乙烯基单体,还可列举卤化亚乙烯基单体,具体的,可以列举偏氯乙烯、偏氟乙烯等。
作为含氮乙烯基单体,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腈、N-苯基马来酰亚胺、乙烯基吡啶等。
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例如为实质性疏水性的,具体地,例如,相对于水的室温的溶解度极小,更具体地,室温的溶解度例如为10质量份/水100质量份以下,优选为8质量份/水100质量份以下。
上述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中,例如,选择对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相溶性强、能够溶解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相溶)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相溶性单体(以下有时仅称为相溶性单体)。
这些相溶性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2种以上并用。
作为相溶性单体,优选并用(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系单体。
具体的,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甲基丙烯酸(MA)的并用、甲基丙烯酸异丁酯(IBMA)与甲基丙烯酸(MA)的并用。
在并用(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及(甲基)丙烯酸系单体时,(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配合比例,相对于相溶性单体100质量份,例如为小于30质量份,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下,例如为1质量份以上,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
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及相溶性单体,在后述的聚合温度(加热温度)时,优选选择作为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聚合物的第1聚合物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相溶的组合。
此外,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还可以含有交联性单体作为相溶性单体。
交联性单体为了调节缓释粒子的缓释性而根据需要来配合,可以列举例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单或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例如1,3-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5-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烷烃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例如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等烷烃多元醇聚(甲基)丙烯酸酯,例如烯丙基(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三烯丙基(异)氰尿酸酯等烯丙基系单体,例如二乙烯基苯等二乙烯基系单体等。优选为单或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为了确保含有交联性单体的单体混合物(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相溶性,交联性单体选择具有与除了交联性单体之外的相溶性单体的分子结构类似的分子结构的单体,具体地,例如在除了交联性单体之外的相溶性单体含有(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时,作为交联性单体,选择单或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交联性单体的配合比例,相对于除了交联性单体之外的相溶性单体100质量份,例如为1~100质量份,优选为10~80质量份。
芯体原料成分中,作为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及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选择如下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及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组合,即,由Hansen定义的、由van Krevelen和Hoftyzer法算出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例如为2~8[(J/cm3)1/2],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compound例如为5.0~9.5[(J/cm3)1/2]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生成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first polymer例如为4~7[(J/cm3)1/2]、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first polymer例如为8~10[(J/cm3)1/2]的第1聚合物的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
需说明的是,各相δ(δp及δh)的下标compound、first polymer及secondpolymer分别表示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第1聚合物及第2聚合物。
由Hansen定义、由van Krevelen和Hoftyzer法算出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及氢键力项δh,取决于原子团(包括化学键或取代基等)的种类及数量,具体地,分别由以下式(1)及(2)所示。
【数1】
δ p = Σ F pi 2 V - - - ( 1 )
式中,Fp为分子间力的偶极力要素(摩尔吸引函数的极性成分(polarcomponent of the molar attraction function),V为摩尔体积。
【数2】
δ h = Σ E hi V - - - ( 2 )
式中,Eh为分子间力的氢键力的要素(氢键力对内聚能的贡献(contribution of the hydrogen bonding forces to the cohesive energy),V为摩尔体积。
上述的Fp、Eh及V的数值,针对每个原子团都记载于《聚合物特性》(Properties of Polymers)(第三版,第7章,第189~225页,van Krevelen著,ELSEVIER,2003年发行)。
需说明的是,取代基-I、>Si<、=N-及≡C-的Fp及Eh没有记载于上述文献,而是由关西大学山本秀树教授以以下方法算出的。
首先,以取代基-I的Fp的算出方法作为例示。
随机选择10个记载于《汉森溶解度参数-用户手册》(Hansen SolubilityParameters,A User’s Handbook)(Charles Hansen著,第347~483页的附录,CRCPress,2007年发行)的含有取代基-I的化合物,将上述文献中记载的化合物δp的数值带入上述式(1)的左边。此外,将如上述所选择的10个化合物的全部原子团的V的数值及除了取代基-I之外的原子团的Fp带入上述式(2)的右边,而另一方面,右边的取代基-I的Fp为未知数。
而且,化合物的δp、全部原子团的V及除了取代基之外的原子团的Fp为已知数,对以取代基-I的Fp为未知数的方程式进行求解,将对应于10个化合物的解(Fp)的平均作为取代基-I的Fp而算出。
此外,对于取代基>Si<、=N-及≡C-的Fp,也按照与上述同样的计算处理来算出。
此外,对于取代基-I、>Si<、=N-及≡C-的Eh,也按照与上述同样的计算处理来分别算出。
上述的计算处理作为程序记录于计算机,进行优化。
由上述而算出的取代基-I、>Si<、=N-及≡C-的Fp及Eh记载如下。
-I      Fp:0(J1/2·cm3/2·mol-1)
        Eh:0(J·mol-1)
>Si<  Fp:0(J1/2·cm3/2·mol-1)
        Eh:0(J·mol-1)
=N-    Fp:800(J1/2·cm3/2·mol-1)
        Eh:3000(J·mol-1)
≡C-    Fp:0(J1/2·cm3/2·mol-1)
        Eh:0(J·mol-1)
然后,作为第1聚合物的一个例子,示例作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算出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PMMA及氢键力项δh,PMMA
1.均聚物的偶极力项δp及氢键力项δh
(1)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式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由以下式(3)所表示。
【化1】
Figure BDA0000379841680000091
式中,n表示聚合度。
(2)偶极力项δp,PMMMA
上述式(3)的单体单元(-CH2-C(CH3)COOCH3-)中,对应于各原子团的Fp及V记载如下。
-CH3      Fp:0(J1/2·cm3/2·mol-1)
          V:33.5(cm3·mol)
-CH2-     Fp:0(J1/2·cm3/2·mol-1)
          V:16.1(cm3·mol)
>C<     Fp:0(J1/2·cm3/2·mol-1)
          V:-19.2(cm3·mol)
-COO-     Fp:490(J1/2·cm3/2·mol-1)
          V:18(cm3·mol)
因此,单体单元的偶极力项δp,monomer unit,如以下式(4)所示,算出为5.98[(J/cm3)1/2]。
【数3】
δ p = Σ F pi 2 V = 0 2 + 0 2 + 0 2 + 490 2 2 × 33.5 + 16.1 + ( - 19.2 ) + 18 = 5.98 [ ( J / c m 3 ) 1 / 2 ] - - - ( 4 )
而且,上述单体单元的偶极力项δp,monomer unit就成为作为单体单元的重复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偶极力项δp,PMMA
(3)氢键力项δh,PMMA
上述式(3)的单体单元(-CH2-C(CH3)COOCH3-)中,对应于各原子团的Eh记载如下。
-CH3      Eh:0(J·mol-1)
-CH2-     Eh:0(J·mol-1)
>C<     Eh:0(J·mol-1)
-COO-     Eh:7000(J·mol-1)
因此,单体单元的氢键力项δh,monomer unit,如以下式(5)所示,算出为9.25[(J/cm3)1/2]。
【数4】
δ h = Σ E hi V = 0 + 0 + 0 + 7000 2 × 33.5 + 16.1 + ( - 19.2 ) + 18 = 9.25 [ ( J / cm 3 ) 1 / 2 ] - - - ( 5 )
而且,上述单体单元的氢键力项δh,first polymer就成为作为单体单元的重复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氢键力项δh,PMMA
2.共聚物的偶极力项δp及氢键力项δh
然后,算出共聚物的偶极力项δp及氢键力项δh
对各单体单元的偶极力项δp,monomer unit乘以单体的质量比,然后对其求和,从而算出共聚物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copolymer。此外,对各单体单元的氢键力项δh,monomer unit乘以单体的质量比,然后对其求和,从而算出共聚物的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copolymer
作为共聚物的一个例子,可以列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PMMA-MA-EGDMA),其是以质量比75:12.5:12.5(相当于后述的实施例1的质量比)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及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的共聚物,算出其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PMMA-PMA-EGDMA及氢键力项δh,PMMA-PMA-EGDMA
(1)偶极力项δp,PMMA-PMA-EGDMA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单体单元的偶极力项δp,MMA unit如上述算出,为5.98[(J/cm3)1/2]。
此外,甲基丙烯酸的单体单元的偶极力项δp,MA unit如上述同样地算出,为7.36[(J/cm3)1/2]。
此外,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单元的偶极力项δp,EDGMA如上述同样地算出,为5.37[(J/cm3)1/2]。
而且,该共聚物的偶极力项δp,PMMA-PMA-EGDMA如以下式(6)所示而算出。
δp,PMMA-PMA-EGDMA=(75/100)δp,MMA unit+(12.5/100)δp,MA unit+(12.5/100)δp,EGDMA unit
=(75/100)×5.98+(12.5/100)×7.36+(12.5/100)×5.37
=6.07[(J/cm3)1/2]    (6)
(2)氢键力项δh,PMMA-PMA-EGDMA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单体单元的氢键力项δh,MMA unit为9.25[(J/cm3)1/2]。
甲基丙烯酸的单体单元的氢键力项δh,MA unit为10.25[(J/cm3)1/2]。
此外,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单体单元的氢键力项δh,EGDMA为10.42[(J/cm3)1/2]。
而且,该共聚物的氢键力项δh,PMMA-PMA-EGDMA如以下式(7)所示而算出。
δh,PMMA-PMA-EGDMA=(75/100)δh,MMA unit+(12.5/100)δh,MA unit+(12.5/100)δh,EGDMA unit
=(75/100)×9.25+(12.5)×10.25+(12.5)×10.42
=9.52[(J/cm3)1/2]    (7)
而且,第1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first polymer优选为4.25~6.5[(J/cm3)1/2],第1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first polymer优选为8.25~10[(J/cm3)1/2]。
第1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first polymer和/或氢键力项δh,first polymer如果低于上述范围,则第1聚合物的疏水性变得过高,有时会无法得到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充分相溶性,即使在得到相溶性时,有时会有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在悬浮聚合中漏出到芯体外,难以合成将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充分内包的缓释粒子。
另一方面,如果第1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first polymer和/或氢键力项δh,first polymer超过上述范围,则第1聚合物的亲水性变得过高,有时会无法得到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充分相溶性,即使在得到相溶性时,悬浮聚合中与水相的界面自由能变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在悬浮聚合中有时会漏出到芯体外,难以合成将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充分内包的芯体。
3.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溶解度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及氢键力项δh,compound
对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溶解度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及氢键力项δh,compound,也与上述单体单元同样地算出。
作为其结果,将算出的IPBC、OIT、氟氯氰菊酯、丙环唑、咪鲜胺及氟硅唑的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及氢键力项δh,compound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0379841680000121
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优选为3~7[(J/cm3)1/2],氢键力项δh,compound优选为5.8~9.5[(J/cm3)1/2]。
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和/或氢键力项δh,compound如果低于上述范围,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疏水性变得过高,有时无法得到与第1聚合物的充分相溶性。
另一方面,如果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和/或氢键力项δh,compound超出上述范围,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亲水性变得过高,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易于漏出到芯体外,会有难以合成将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充分内包的芯体的情形。
4.溶解度参数的偶极力项δp的差(Δδp1)及氢键力项δh的差(Δδh1)
此外,对于溶解度参数δ,从第1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first polymer减去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而得的值Δδp1(=δp,first polymerp,compound),例如为-2.5~3.0[(J/cm3)1/2],优选为-1.1~2.7[(J/cm3)1/2],进而优选0~2.6[(J/cm3)1/2]。
此外,从第1聚合物的氢键力项δh,first polymer减去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氢键力项δh,compound而得的值Δδh1(=δh,first polymerh,compound),例如为-1.1~4.5[(J/cm3)1/2],优选为0~4.2[(J/cm3)1/2]。
Δδp1及Δδh1如果在上述的范围内,则可确保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及第1聚合物的优良相溶性,可确保优良的缓释性。
如果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及氢键力项δh,compound为上述的范围内,且第1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first polymer及氢键力项δh,first polymer在上述的范围内,则抗生物活性化合物被定义为在悬浮聚合中不从芯体漏出而与第1聚合物相溶。
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相对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比例,以质量基准(即,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质量份/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质量份)计,例如为10/90~90/10(即,0.11~9.0),优选为10/90~70/30(即,0.11~2.33)。
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对水的亲和性(即,亲水性)比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具体地,相溶性单体)更高,具体地,可以例示与上述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同样种类的、对水的亲和性高的单体。
作为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优选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进一步优选为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更具体地,作为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可以列举单独使用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具体地,具有碳原子数2~3的羟烷基部分的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单独使用(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具体地,具有碳原子数1~3的烷基部分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者将这2种类并用。
作为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在单独使用具有碳原子数2~3的羟烷基部分的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时,作为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选择例如碳原子数4~6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组合,优选为碳原子数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的组合。
此外,作为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在单独使用具有碳原子数1~3的烷基部分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时,作为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选择例如碳原子数4~6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组合,优选为碳原子数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的组合。
进而,作为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在并用具有碳原子数2~3的羟烷基部分的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具有碳原子数1~3的烷基部分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时,作为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并用例如碳原子数4~6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的组合,优选为碳原子数4(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的组合。
作为上述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聚合物的第2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second polymer例如为5.0~9.0[(J/cm3)1/2],优选为6.5~8.0[(J/cm3)1/2],第2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second polymer例如为8.0~20.0[(J/cm3)1/2],优选为12.0~18.0[(J/cm3)1/2]。
如果第2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second polymer和/或氢键力项δh,second polymer超出上述范围,则第2聚合物的亲水性变得过高,形成外壳的第2聚合物水溶或者吸水而溶胀,有不能维持外壳的形状的情形。
另一方面,如果第2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second polymer和/或氢键力项δh,second polymer低于上述范围,则第2聚合物的亲水性不充分,外壳不能起到后述的阻挡层的作用,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相溶,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有时会露出到外壳外。
在溶解度参数δ中,从第2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second polymer中减去第1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first polymer而得的值Δδp2(=δp,second polymerp,first polymer)例如为-1.5[(J/cm3)1/2]以上,优选为0.0[(J/cm3)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J/cm3)1/2]以上,通常为10.0[(J/cm3)1/2]以下。
此外,从第2聚合物的氢键力项δh,second polymer减去第1聚合物的氢键力项δh,first polymer所得的值Δδh2(=δh,second polymerh,first polymer)例如为-1.0[(J/cm3)1/2]以上,优选为0.0[(J/cm3)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J/cm3)1/2]以上,通常为20.0[(J/cm3)1/2]以下。
Δδp2和/或Δδh2低于上述下限值时,第2聚合物的对水的亲和性不会比第1聚合物的高,因此,不能起到后述阻挡层作用,其结果,会有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相溶,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漏出到外壳外的情形。
另一方面,如果Δδp2和/或Δδh2超过上述上限值时,第2聚合物的对水的亲和性过大(过度的亲水性),第2聚合物水溶或者吸水而溶胀,会有不能维持外壳的形状的情形。
而且,Δδp2和/或Δδh2如果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第2聚合物对水的亲和性(亲水性)比第1聚合物高。换而言之,定义为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比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对水亲和性高(是亲水性)。
而且,为了得到本发明的缓释粒子,首先对含有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和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芯体原料成分进行悬浮聚合。
具体地,作为疏水性溶液,调制含有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和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芯体原料成分。
为了调制疏水性溶液,例如在溶剂不存在的条件下,将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溶解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或使其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相溶)。
此外,疏水性溶液中优选配合引发剂。
引发剂是油溶性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作为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例如过氧化二月桂酰(10小时半衰温度T1/2:61.6℃)、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基-2-己酸乙酯(10小时半衰温度T1/2:65.3℃)、叔己基过氧基-2-己酸乙酯(10小时半衰温度T1/2:69.4℃)、二异丙基过氧基二碳酸酯(10小时半衰温度T1/2:40.5℃)、过氧化苯甲酰(10小时半衰温度T1/2:73.6℃)等有机过氧化物,例如,2,2’-偶氮双异丁腈(10小时半衰温度T1/2:60℃)、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10小时半衰温度T1/2:51℃)、2,2’-偶氮双(2-甲基丁腈)(10小时半衰温度T1/2:67℃)等偶氮化合物等。优选为有机过氧化物。
引发剂的配合比例,相对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100质量份,例如为0.01质量份以上,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尤其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上,通常例如为10质量份以下。
引发剂的配合比例如果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可以提高后文中说明的悬浮聚合中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转化率。
引发剂在配合上述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及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同时,或者在其前后来配合。优选在将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溶解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时,同时将引发剂溶解。
疏水性溶液的调制,可以在例如常温下实施,或者,根据需要加热到例如30~100℃来实施。从抑制引发剂的热分解的观点出发,优选不进行加热,在常温下调制疏水性溶液。
然后,使疏水性溶液悬浮(水分散)。
即,将疏水性溶液与水配合,搅拌至均匀,从而使疏水性溶液悬浮。由此,得到疏水性溶液悬浮的第1悬浮液。
悬浮的条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亦可在常温下实施,或者,例如在30~100℃加热实施。从抑制引发剂的热分解的观点,优选不进行加热来实施悬浮。
水的配合比例相对于疏水性溶液100质量份例如为10~1000质量份,优选为50~500质量份。
此外,在疏水性溶液的悬浮中,例如配合分散剂。
作为分散剂,可以列举例如聚乙烯醇(PVA,包括部分皂化的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明胶、阿拉伯树胶、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阳离子化淀粉、聚丙烯酸及其盐、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及其盐等水溶性聚合物,例如,磷酸三钙、胶体二氧化硅、蒙脱石、碳酸镁、氢氧化铝、锌华等无机分散剂等。
分散剂中,可以例举优选为聚乙烯醇,进一步优选为磷酸三钙。如果是磷酸三钙,则所得的缓释粒子在作为粉剂(后述)或粒剂(后述)而被制剂化时,其粉剂或粒剂的再分散性提高,可以防止结块的发生。
分散剂的配合比例,相对于疏水性溶液100质量份,例如为0.1~20质量份,优选为0.1~15质量份。
此外,在使疏水性溶液悬浮时,也可以与上述分散剂同时并用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为了有效防止悬浮聚合中的芯体的凝集而配合的。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列举例如十二烷基苯基磺酸钠(DBN)、月桂基硫酸钠、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十二烷基二苯基醚二磺酸钠、壬基二苯基醚磺酸钠、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钠、聚氧乙烯烷基醚磷酸铵、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等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例如,聚氧乙烯月桂基醚、聚氧乙烯壬基苯基醚、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磷酸酯等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等。优选为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配合比例,相对于疏水性溶液100质量份,例如为0.0001~1.0质量份,优选为0.001~0.1质量份。
分散剂及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在疏水性溶液和水配合之前或配合之后的任一时刻来配合。分散剂及表面活性剂优选配合于与疏水性溶液配合之前的水中。由此,可调制分散剂及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
上述疏水性溶液的悬浮中,使用例如均质搅拌器、分散器、超声波均质器(ultrasonic homogenizer)、加压式均质器、搅拌机(Milder)、多孔膜压入分散机等分散机。
优选使用均质搅拌器,其旋转数例如为200~20000rpm,优选为1500~15000rpm。
第1悬浮液的悬浮时间(搅拌时间)例如为20分钟以下,优选为3~10分钟。
然后,通过对第1悬浮液升温来对芯体原料成分进行悬浮聚合(第1工序)。
悬浮聚合中,为了维持第1悬浮液的悬浮状态,在搅拌第1悬浮液的同时来使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反应(具体地,乙烯基聚合),生成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聚合物(第1聚合物)。此外,由于作为原料的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为疏水性相(油相),因此进行原位(in situ)聚合。
在实施悬浮聚合时,首先将第1悬浮液升温至比引发剂的10小时半衰温度T1/2高例如超过0℃且30℃以下的温度、优选高5~20℃的温度。需说明的是,第1悬浮液可以加热到与引发剂的10小时半衰温度T1/2相同的温度。
而且,升温中的第1悬浮液中,例如在氮等非活性气体气氛下、在规定温度通过使引发剂热分解来开始悬浮聚合。
具体地,第1工序中的聚合温度例如为30~100℃,优选为40~80℃,进一步优选为50~75℃。
对悬浮聚合时的压力没有特别限定,为常压。或者,可以在例如高压下实施。优选在常压下实施。
第1工序中的聚合时间例如为1小时以上,优选为3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小时以上,通常为10小时以下。
通过上述悬浮聚合,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存在于由第1聚合物构成的基体中。
经过这样的步骤,可以形成含有第1聚合物和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芯体。
之后,对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进行悬浮聚合。
在对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进行悬浮聚合中,首先例如使反应后的第1悬浮液冷却。
具体地,将反应后的悬浮液通过例如放冷、水冷等进行冷却。
第1悬浮液的冷却温度为能够抑制芯体中残存的引发剂的热分解的温度,具体地,例如为50℃以下,优选为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常温以下,通常为5℃以上。
或者,反应后的第1悬浮液,例如还可以不进行冷却,供给到接下来的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悬浮聚合。
然后,第1悬浮液中配合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使之进行反应。
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可以调制成含有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乳化液。
通过在乳化剂的存在下将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在水中乳化来调制乳化液。
作为乳化剂,可以列举与上述表面活性剂同样的物质,优选为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的配合比例,相对于乳化液100质量份,例如为0.0001~1.0质量份,优选为0.001~0.1质量份。
可以在例如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与水配合前或配合后的任何时刻来配合乳化剂。优选在与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配合之前的水中配合乳化剂。由此调制乳化剂的水溶液。
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配合比例,相对于水100质量份,例如为10~1000质量份,优选为50~500质量份。
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乳化中,使用例如上述的分散机。优选使用均质搅拌器,其旋转数要高于第1悬浮液的悬浮中的旋转数,具体地,例如为200~20000rpm,优选为1500~15000rpm。
此外,乳化液中,还可以配合硅烷偶联剂。
还可以配合硅烷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例如为至少具有乙烯基或者(甲基)丙烯酰基的烷氧基甲硅烷基化合物,具体的,可以列举例如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等含有乙烯基的烷氧基甲硅烷基化合物,例如为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含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烷氧基甲硅烷基化合物等。
硅烷偶联剂的配合比例,例如相对于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100质量份,例如为0.01~10质量份,优选为0.1~1质量份。
乳化液的调制例如可以在常温下实施,或者,根据需要,还可以加热到例如30~100℃来实施。从抑制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自身聚合的观点出发,优选不进行加热,在常温下调制乳化液。
乳化时间例如为20分钟以下,优选为3~20分钟。
之后,将调制的乳化液配合到第1悬浮液中,对其搅拌来调制第2悬浮液。
在上述第2悬浮液的调制中使用上述的分散机。优选使用均质搅拌器,其旋转数例如为200~20000rpm,优选为1500~15000rpm。
此外,第2悬浮液的悬浮时间(搅拌时间),从使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充分吸附在芯体的表面的观点出发,例如为0.1小时以上,优选为1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小时以上,通常为10小时以下。
第2悬浮液的调制中,乳化液中的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被由第1聚合物构成的芯体吸附(吸收)。
然后,通过对第2悬浮液升温,对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进行悬浮聚合(第2工序)。
在第2悬浮液进行悬浮聚合时,首先将第2悬浮液升温至比引发剂的10小时半衰温度T1/2高出例如超过0℃且30℃以下的温度,优选为高出5~20℃的温度。需说明的是,还可以将第2悬浮液加热到与引发剂的10小时半衰温度T1/2相同的温度。
而且,在升温中的第2悬浮液中,例如在氮等非活性气体气氛下,通过在规定温度下残存的引发剂发生热分解而开始悬浮聚合。
第2工序的聚合温度,与第1工序的聚合温度相同。
对第2悬浮液的悬浮聚合时中的压力没有特别限定,为常压。或者,还可以在例如高压下实施。优选在常压下实施。
第2工序的聚合时间例如为0.1小时以上,优选为1小时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小时以上,通常为10小时以下。
悬浮聚合中,以维持第2悬浮液的悬浮状态的方式,一边搅拌第2悬浮液,一边使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反应,生成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聚合物(第2聚合物)。
通过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悬浮聚合,形成包裹芯体的由第2聚合物构成的外壳。
之后,对反应后的第2悬浮液进行冷却。
具体地,将第2悬浮液通过例如放冷、水冷等进行冷却。冷却温度例如为室温(20~30℃,更具体地,为25℃)。
冷却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在芯体中存在于第1聚合物中。
即,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果在室温为固体的话,在芯体中的由第1聚合物构成的基体中,相溶状态被冻结,维持均匀的状态。
或者,冷却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在室温如果为液体的话,参照图1所示,相对于芯体(2)中的第1聚合物而相溶。
经过上述制造方法,参照图1所示,可以得到含有具备芯体(2)和外壳(3)的缓释粒子(1)的悬浮液。
对缓释粒子的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以平均粒径(中值粒径)表示,例如为1μm~1mm,优选为2μm~100μm。
此外,芯体的粒径以平均粒径(中值粒径)表示,例如为1~1000μm,优选为2~50μm。
此外,外壳的厚度,以最大厚度表示,例如为0.01~500μm,优选为0.05~50μm。
芯体的粒径及外壳的厚度,通过所获得的缓释粒子的TEM照片等算出。需说明的是,芯体的粒径还可以通过从第1工序后的悬浮液中取出仅由芯体构成的粒子,对其以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径分布测定装置来进行测定。
由此,可以获得使具有含有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芯体与包裹芯体的外壳的缓释粒子悬浮的悬浮液。
而且,在含有缓释粒子的悬浮液中,根据需要,可以适宜配合增粘剂、冻结防止剂、防腐剂、微生物增殖抑制剂、比重调节剂等公知的添加剂。
如此得到的缓释粒子可以以其本来的状态(悬浮液),即,作为悬浮剂来使用,此外,还可以经过过滤和/或离心分离等进行固液分离后,制剂化为例如粉剂或粒剂等公知剂型来使用。此外,根据需要,还可进行水洗和/或酸洗。进而,还可将悬浮液直接喷雾干燥或风干,制剂化为粉剂或粒剂等剂型。
悬浮剂中的固形成分浓度(缓释粒子的浓度)例如为1~50质量%,优选为5~40质量%。
悬浮剂中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浓度例如为0.5~40质量%,优选为1~25质量%。
另一方面,粉剂,尤其是使用磷酸三钙作为分散剂时,流动性优良。此外,通过将该粉剂再度水分散或悬浮,可以再调制为水分散剂或悬浮剂。因此,该粉剂的再水分散性或再悬浮性优良。
其结果,在输送时,在将缓释粒子调制成粉剂来使用时,可以调制为水分散剂或悬浮剂(再制剂化、再生),由此可以降低输送成本,进而可以扩大用途。
而且,由上述制造方法所得到的缓释粒子中,具有在由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得到的第1聚合物中存在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芯体以及由第2聚合物构成的、以包裹芯体的方式形成的外壳,因而通过抑制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放出速度,具有优良的缓释性,发挥优良的效力持续效果。
需说明的是,缓释性是指能将内包的化合物缓慢放出的性质。
此外,在乳化液含有硅烷偶联剂时,在外壳中存在源自硅烷偶联剂的硅醇基,该硅醇基可以与形成基材的无机物(具体地,金属、金属氧化物等)、有机物(具体地,形成纸、木材的纤维素等)反应。因此,缓释粒子在添加(配合)到涂料、密封胶、粘接剂等中使用时,缓释粒子可以与上述基材发生化学结合,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抗生物活性。
需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比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对水亲和性高,但也可以是例如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对水亲和性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实质性相同。
即,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对水的亲和性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对水的亲和性实质性相同,具体地,这样的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为疏水性。
作为这样的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可以列举例如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优选为具有碳原子数1~3的烷基部分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其在单独使用时,作为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可以选择例如碳原子数1~3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与(甲基)丙烯酸系单体的组合,优选为碳原子数1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具体是(甲基)丙烯酸甲基)与甲基丙烯酸的组合。
作为这样的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聚合物的第2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second polymer例如为5.0以上且小于6.5[(J/cm3)1/2],优选为5.5~6.5[(J/cm3)1/2],作为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聚合物的第2聚合物的氢键力项δh,second polymer例如为8.0[(J/cm3)1/2]以上且小于13.0[(J/cm3)1/2],优选为9.0~11.0[(J/cm3)1/2]。
因此,从第2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second polymer减去第1聚合物的偶极力项δp,first polymer的值Δδp2,例如为-0.5[(J/cm3)1/2]以上且小于2.0[(J/cm3)1/2],进而为-0.2~1.0[(J/cm3)1/2],进一步为-0.1~0.0[(J/cm3)1/2]。
此外,从第2聚合物的氢键力项δh,second polymer减去第1聚合物的氢键力项δh,first polymer的值Δδh2,例如为-2.0[(J/cm3)1/2]以上且小于2.0[(J/cm3)1/2],进而为-0.5~1.0[(J/cm3)1/2],进一步为-0.3~0.0[(J/cm3)1/2]。
Δδp2和/或Δδh2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定义为第2聚合物的对水亲和性与第1聚合物的对水亲和性实质性相同。
换而言之,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疏水性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疏水性实质性相同。
而且,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对水亲和性即使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对水亲和性实质性相同,也可以实现上述作用效果。
另一方面,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对水亲和性比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高的时候,优选使用对于外壳不相溶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即,形成外壳的第2聚合物优选使用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不相溶的聚合物。
详细而言,参照图1的TEM照片所示,外壳(3)由对水的亲和性比对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亲和性更高的第2聚合成乙烯基单体的聚合物(第2聚合物)构成。因此,外壳(3)起到防止存在于芯体(2)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泄露到缓释粒子(1)外的阻挡层的作用。
其结果,可以提高缓释粒子(1)的缓释性,更进一步发挥优良的效力持续效果。
实施例
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中所使用的简称详细记载如下。
OIT:商品名“KATHON893T”(“KATHON”为注册商标),2-正辛基-4-异噻唑啉-3-酮,分子量213,熔点:小于20℃,水中溶解度:300ppm,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5.47[(J/cm3)1/2],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compound:5.87[(J/cm3)1/2],罗门哈斯(Rohm and Haas)公司制
IPBC:商品名“Fungitrol400”,3-碘-2-丙炔基丁基氨基甲酸酯,分子量281,熔点:60℃,水中溶解度:150ppm,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3.23[(J/cm3)1/2],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compound:7.83[(J/cm3)1/2],国际特品公司(International Specialty Products Inc)制
丙环唑:1-[2-(2,4-二氯苯基)-4-正丙基-1,3-二氧戊环-2-基甲基]-1H-1,2,4-三唑,分子量342,熔点:小于20℃,水中溶解度:110ppm,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6.55[(J/cm3)1/2],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compound:9.44[(J/cm3)1/2],八幸通商公司制
氟硅唑:双(4-氟苯基)甲基(1H-1,2,4-三唑-1-基甲基硅烷),分子量315,熔点:54℃,水中溶解度:45ppm,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5.95[(J/cm3)1/2],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compound:6.85[(J/cm3)1/2],ARBROWNCO.,LTD.制
咪鲜胺: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咪唑-1-甲酰胺,分子量375,熔点45~52℃,水中溶解度:55ppm,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6.87[(J/cm3)1/2],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compound:8.85[(J/cm3)1/2],丸善药品公司制
氟氯氰菊酯:商品名“Preventol HS12”(“Preventol”为注册商标)、(RS)-α-氰基-4-氟-3-苯氧基苯甲基=(1RS,3RS)-(1RS,3RS)-3-(2,2-二氯乙烯基)-2,2-甲基环丙烷羧酸酯,分子量434,水中溶解度:1~2ppb,异构体I(熔点57℃)与异构体II(熔点74℃)与异构体III(熔点66℃)与异构体IV(熔点102℃)的混合物,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3.46[(J/cm3)1/2],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compound:6.09[(J/cm3)1/2],LANXESS公司制
甲基丙烯酸甲酯:商品名“ACRYESTERM”(“ACRYESTER”为注册商标)、水中溶解度:1.6质量%,作为单体单元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monomer unit:6.69[(J/cm3)1/2],作为单体单元的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monomer unit:9.78[(J/cm3)1/2],三菱丽阳公司制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水中溶解度:0.06质量%,作为单体单元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monomer unit:3.75[(J/cm3)1/2],作为单体单元的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monomer unit:7.32[(J/cm3)1/2],日本催化剂公司制
甲基丙烯酸:水中溶解度:8.9质量%,作为单体单元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monomer unit:7.13[(J/cm3)1/2],作为单体单元的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monomer unit:13.03[(J/cm3)1/2],三菱丽阳制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商品名“Light Ester EG”、水中溶解度:5.37ppm,作为单体单元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monomer unit:5.37[(J/cm3)1/2],作为单体单元的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monomer unit:10.42[(J/cm3)1/2],共荣社化学公司制
过氧化二月桂酰:商品名“PEROYLL”(“PEROYL”为注册商标)、日油公司制
TCP-10U:商品名,磷酸三钙,[Ca3(PO4)2]·Ca(OH)2的10%悬浮液,松尾药品产业公司制
PLYSURF A210G:商品名,“PLYSURF”为注册商标,聚氧乙烯磷酸酯,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第一工业制药公司制
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亲水性(能与水混和),作为单体单元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monomer unit:7.48[(J/cm3)1/2],作为单体单元的溶解度参数δ的氢键力项δh,monomer unit:16.98[(J/cm3)1/2],日本催化剂公司制
Pelex OT-P:商品名,“Pelex”为注册商标。二烷基磺基琥珀酸钠,花王公司制
实施例1
含有包含OIT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在200mL的烧杯(1)中,加入OIT60.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甲基丙烯酸5.0g、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5.0g及过氧化二月桂酰1.9g,通过室温下搅拌来调制均匀的疏水性溶液。
另外,在1000mL的烧杯(2)中,加入离子交换水120.0g、TCP-10U120.0g及PLYSURF A210G的5%水溶液1.0g,通过室温下搅拌得到均匀的悬浮液。
然后,在1000mL的烧杯(2)中,加入疏水性溶液,由T.K.均质搅拌器MARK2.5型(PRIMIX公司制)以旋转数5000rpm搅拌5分钟,使疏水性溶液悬浮,调制成悬浮液。
之后,将悬浮液导入到具有搅拌器、回流冷却器、温度计及氮导入管的500mL4颈烧瓶中,在氮气流下搅拌的同时升温,对悬浮液进行悬浮聚合(第1工序)。
在对悬浮液升温的途中,在悬浮液的温度达到65℃时开始悬浮聚合,然后,将悬浮液的温度在70℃维持2小时。
之后,将悬浮液冷却至室温。
另外,在200mL的烧杯(3)中,加入离子交换水17.2g及Pelex OT-P的1%水溶液22.8g,通过室温下搅拌来调制均匀的水溶液。
然后,在200mL的烧杯(3)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40.0g,由T.K.均质搅拌器MARK2.5型(PRIMIX公司制)以旋转数10000rpm搅拌10分钟,通过乳化甲基丙烯酸甲酯,调制乳化液。
然后,对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的悬浮液进行搅拌,同时在悬浮液中加入乳化液,搅拌2小时。
之后,在氮气流下搅拌的同时升温,进行悬浮聚合(第2工序)。
在对悬浮液升温的途中,在悬浮液的温度达到65℃时开始悬浮聚合,然后,将悬浮液的温度在70℃维持3小时。
之后,将悬浮液冷却至室温。
由此,得到具有包含OIT的芯体和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2
含有包含OIT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30.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OIT的芯体和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3
含有包含OIT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30.0g、200mL的烧杯(3)中替代进行乳化的甲基丙烯酸甲酯40.0g而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20.0g及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20.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OIT的芯体和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4
含有包含OIT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30.0g、200mL的烧杯(3)中替代进行乳化的甲基丙烯酸甲酯40.0g而加入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40.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OIT的芯体和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5
含有包含IPBC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IPBC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含有IPBC的芯体以及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6
含有包含IPBC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IPBC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200mL的烧杯(3)中替代进行乳化的甲基丙烯酸甲酯40.0g而加入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40.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含有IPBC的芯体以及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7
含有包含丙环唑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丙环唑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丙环唑的芯体以及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8
含有包含丙环唑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丙环唑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200mL的烧杯(3)中替代进行乳化的甲基丙烯酸甲酯40.0g而加入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40.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丙环唑的芯体以及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9
含有包含氟硅唑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氟硅唑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氟硅唑的芯体以及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10
含有包含氟硅唑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氟硅唑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200mL的烧杯(3)中替代进行乳化的甲基丙烯酸甲酯40.0g而加入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40.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氟硅唑的芯体以及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11
含有包含咪鲜胺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咪鲜胺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咪鲜胺的芯体以及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12
含有包含咪鲜胺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咪鲜胺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200mL的烧杯(3)中替代进行乳化的甲基丙烯酸甲酯40.0g而加入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40.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咪鲜胺的芯体以及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13
含有包含氟氯氰菊酯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氟氯氰菊酯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氟氯氰菊酯的芯体和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实施例14
含有包含氟氯氰菊酯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第2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咪鲜胺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200mL的烧杯(3)中替代进行乳化的甲基丙烯酸甲酯40.0g而加入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40.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处理,得到具有包含氟氯氰菊酯的芯体和将其包裹的外壳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比较例1
含有包含OIT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
在200mL的烧杯(1)中,加入OIT60.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甲基丙烯酸5g、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5.0g及过氧化二月桂酰1.9g,通过室温下搅拌来调制均匀的疏水性溶液。
另外,在1000mL的烧杯(2)中,加入离子交换水120.0g、TCP-10U120.0g及PLYSURFA210G的5%水溶液1.0g,通过室温下搅拌得到均匀的悬浮液。
然后,在1000mL的烧杯(2)中,加入疏水性溶液,由T.K.均质搅拌器MARK2.5型(PRIMIX公司制)以旋转数5000rpm搅拌5分钟,由此来分散疏水性溶液,调制成悬浮液。
之后,将悬浮液导入到具有搅拌器、回流冷却器、温度计及氮导入管的500mL4颈烧瓶中,在氮气流下搅拌的同时升温,对悬浮液进行悬浮聚合(第1工序)。
在对悬浮液升温的途中,在悬浮液的温度达到65℃时开始悬浮聚合,然后,将悬浮液的温度在70℃维持2小时。
之后,将悬浮液冷却至室温。
由此,得到含有OIT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比较例2
含有包含OIT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30.0g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处理,得到含有OIT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比较例3
含有包含IPBC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IPBC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处理,得到包含IPBC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比较例4
含有包含丙环唑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丙环唑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处理,得到含有丙环唑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比较例5
含有包含氟硅唑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氟硅唑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处理,得到含有氟硅唑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比较例6
含有包含咪鲜胺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咪鲜胺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处理,得到含有咪鲜胺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比较例7
含有包含氟氯氰菊酯的缓释粒子的悬浮剂的制剂化
第1工序:悬浮聚合
除了将疏水性溶液中的OIT60.0g变更为氟氯氰菊酯25.0g、甲基丙烯酸甲酯30.0g变更为甲基丙烯酸异丁酯65.0g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处理,得到含有氟氯氰菊酯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
配合处方
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中的各成分的处方示于表2~表4。需说明的是,表中配合处方的数值表示为g数。
[表2]
[表3]
Figure BDA0000379841680000321
[表4]
Figure BDA0000379841680000331
评价
溶解度参数δ的算出
1.如上所述,算出第1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first polymer及氢键力项δh,first polymer、第2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second polymer及氢键力项δh,second polymer
这些的结果,与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溶解度参数δ的偶极力项δp,compound及氢键力项δh,compound(参照表1)一起,示于表2~表4。
2.分别算出Δδh1(=δh,first polymerh,compound)、δp1(=δp,first polymerp,compound)、Δδp2(=δp,second polymerp,first polymer)及Δδh2(=δh,second polymerh,first polymer)。
这些的结果示于表2~表4。
评价
1.T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观察
将实施例4的悬浮液(悬浮剂)冻结干燥,分散于双酚型液状环氧树脂中,由胺使其固化。通过将其用超薄切片机切断来露出断面,用四氧化锇染色,根据需要,用四氧化钌再度染色,将其用超薄切片机切成超薄切片,从而制作样品。制作的样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型号“H-7100”,日立制作所公司制)来进行TEM观察。
实施例4的TEM照片的图像处理图示于图1。
2.缓释性试验
(1)包含OIT的缓释粒子的缓释性试验(实施例1~4及比较例2)
基于以下的操作,对于实施例1~4及比较例2的包含OIT的缓释粒子实施缓释性试验。
在市售的丙烯酸苯乙烯乳剂中,一边搅拌一边添加实施例1~4及比较例2中所获得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剂),以使得OIT浓度均为0.15质量%,继续搅拌1小时。
然后,铝板(JIS A1050P,20cm×20cm)上使用棒涂机涂布上述丙烯酸苯乙烯乳剂,形成皮膜。
通过将皮膜在40℃干燥24小时,来制作含有缓释粒子的膜,之后,将含有缓释粒子的膜切成7cm×15cm,制作成试验片,将试验片安装在露点天气仪板(デューパネルウェザーメーター,Dew panel weather meter),连续两周暴露于降雨中。
之后,将曝露后的试验片切断成2.5cm×2.5cm,加入甲醇10mL,用超声波清洗器萃取OIT30分钟。
此外,对于未曝露的试验片也与上述同样地处理。
使用HPLC测定如上所述萃取的OIT量,由未曝露的试验片与曝露后的试验片算出含有缓释粒子的膜中的缓释粒子的OIT的残存率。
其结果示于表2及表4。
(2)包含IPBC的缓释粒子、包含丙环唑缓释粒子、包含氟硅唑的缓释粒子及包含咪鲜胺的缓释粒子的缓释性试验(实施例5~12及比较例3~6)
基于以下的操作,对于缓释粒子实施缓释性试验。
首先,对于实施例5~12及比较例3~6各自的缓释粒子,准备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悬浮液的量要使得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含有量为100mg。
然后,将圆筒滤纸(东洋滤纸No.84,外径×内径×高=28×25×100mm)在横方向上切断,准备高度30mm的圆筒滤纸。
然后,在该滤纸上缓慢添加准备好的各悬浮液,之后,进行风干。
在这些滤纸上,使用定量管泵以流速20mL/hr通水900mL,使用HPLC,由所得滤液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量算出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缓释率。其结果示于表2~表4。
(3)包含氟氯氰菊酯的缓释粒子的缓释性试验(实施例13、14及比较例7)
基于以下的操作,对于实施例13、14及比较例7的包含氟氯氰菊酯的缓释粒子实施缓释性试验。
首先,对于实施例13~14及比较例7各自的缓释粒子,各自准备1g的含有氟氯氰菊酯100mg的各缓释粒子的悬浮液。
然后,将两张圆形滤纸(东洋滤纸No.5C,相当于JIS P3801的5种C)重叠且对折。
然后,在该滤纸上,缓慢添加准备好的各悬浮液,之后,进行风干。
之后,将该滤纸投入玻璃瓶中,加入离子交换水/甲醇(=50/50(容量比))混合液100mL,在室温静置浸渍24小时。然后,抽取离子交换水/甲醇混合物,加入新的离子交换水/甲醇混合液100mL,在室温静置浸渍24小时。之后,重复3次上述离子交换水/甲醇混合液的交换操作。
使用GC,由上述抽取的第3次的离子交换水/甲醇混合液,算出氟氯氰菊酯的缓释率。其结果示于表3及表4。
需说明的是,上述发明中提供实施方式作为本发明的例示,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并不作为限定性的解释。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知的本发明的变形例也包含于专利的权利要求的范围。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缓释粒子可以适用(或配合)于各种工业制品,例如室内外的涂料、橡胶、纤维、树脂、塑料、粘接剂、填缝剂、密封剂、建材、接缝剂(caulkingagent)、土壤处理剂、木材、制纸工序中的白水、颜料、印刷版用处理液、冷却用水、油墨、切削油、化妆用品、无纺布、纺纱油剂、皮革等,将所包含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缓慢释放,可以持续发挥该抗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效力。

Claims (1)

1.一种缓释粒子,特征在于,具有芯体和包裹前述芯体的外壳,
所述芯体是通过将含有抗生物活性化合物与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芯体原料成分进行悬浮聚合而形成的,并含有前述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的第1聚合物及在前述第1聚合物中存在的抗生物活性化合物,
所述外壳是通过将对水的亲和性与前述第1聚合性乙烯基单体相同或比其更高的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进行悬浮聚合而形成的,并含有由前述第2聚合性乙烯基单体得到的第2聚合物。
CN2012800126121A 2011-03-11 2012-03-08 缓释粒子 Pending CN1034152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4628 2011-03-11
JP2011-054628 2011-03-11
JP2012037885A JP6083936B2 (ja) 2011-03-11 2012-02-23 徐放性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12-037885 2012-02-23
PCT/JP2012/055968 WO2012124598A1 (ja) 2011-03-11 2012-03-08 徐放性粒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15207A true CN103415207A (zh) 2013-11-27

Family

ID=46830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26121A Pending CN103415207A (zh) 2011-03-11 2012-03-08 缓释粒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11030B2 (zh)
JP (1) JP6083936B2 (zh)
CN (1) CN103415207A (zh)
WO (1) WO20121245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9502B2 (ja) * 2012-07-13 2017-04-05 大阪ガス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抗生物活性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SG11201507751YA (en) 2013-03-21 2015-10-29 Eupraxia Pharmaceuticals USA LLC Injectable sustained release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for treating inflammation in joints and pain associated therewith
EP2996682B1 (en) * 2013-05-17 2018-07-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elease of biologically active agents from polymeric composite particles
WO2015030213A1 (ja) * 2013-08-30 2015-03-05 日本エンバイロ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徐放性粒子、その製造方法、成形材料および成形品
CN105085778B (zh) * 2014-04-22 2018-11-16 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 用于缓释功能成分的涂料组合物用水性胶乳、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RU2017113354A (ru) * 2014-09-19 2018-10-19 Юпраксия Фармасьютикалз Инк. Инъекционные микрочастицы для сверхлокализованного высвобождения терапевтических средств
BR112018008415A2 (pt) 2015-10-27 2018-10-30 Eupraxia Pharmaceuticals Inc formulações de liberação sustentada de anestésicos locais
JP6830666B2 (ja) * 2017-09-22 2021-02-17 新中村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コアシェル型農薬粒剤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881103B2 (en) * 2017-11-06 2021-01-05 National Chung 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ocide-encapsulated microcapsule for use in paint
JP7030252B1 (ja) 2020-09-11 2022-03-04 大阪ガス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樹脂混練用添加剤
EP4304878A4 (en) * 2021-03-08 2025-01-29 Univ Michigan Crosslinked ion-exchange materials, related methods, and related artic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5265A (ja) 1983-02-04 1984-08-20 Sumitomo Naugatuck Co Ltd 接着剤組成物
DE3485826T2 (de) 1983-11-25 1992-12-10 Allied Colloids Ltd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polymerer kugeln.
GB8331546D0 (en) 1983-11-25 1984-01-04 Exxon Research Engineering Co Polymeric compositions
JPS6186941A (ja) 1984-10-03 1986-05-02 Japan Synthetic Rubber Co Ltd 含油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の製造方法
JPH0699244B2 (ja) * 1985-04-10 1994-12-07 日本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抗有害生物性を有する微小樹脂粒子
US5225279A (en) * 1985-04-30 1993-07-06 Rohm And Haas Company Solvent core encapsulant composition
DE4137619A1 (de) 1991-11-15 1993-05-19 Basf Ag Mikrokapseln mit feststoff-kern
JPH0753835A (ja) * 1993-08-10 1995-02-28 Takeda Chem Ind Ltd 有効成分を含有するコアポリマー、コアシェルポリマー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法
DE19644224A1 (de) 1996-10-24 1998-04-30 Bayer Ag Antifoulingbeschichtung
US5972363A (en) * 1997-04-11 1999-10-26 Rohm And Haas Company Use of an encapsulated bioactive composition
DE19807118A1 (de) 1998-02-20 1999-08-26 Bayer Ag Perlpolymerisat-Formulierungen
US6471975B1 (en) 1998-05-01 2002-10-2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icrospheres as a delivery vehicle for bio-active agents useful in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US7354596B1 (en) * 1998-05-01 2008-04-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nti-microbial agent delivery system
WO2001037660A1 (en) * 1999-11-19 2001-05-31 Nof Corporation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 of aqueous dispersion typ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4514077B2 (ja) 1999-12-27 2010-07-28 日本エンバイロ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微生物増殖抑制剤含有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および微生物増殖抑制剤含有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の製造方法
JP2004331625A (ja) 2003-05-12 2004-11-25 Nof Corp 水分散型のフェロモン徐放製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42567B2 (ja) * 2004-06-21 2011-12-21 日信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エマルジョ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50282011A1 (en) 2004-06-21 2005-12-22 Nissin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Microcapsule emulsion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1037554B (zh) 2006-03-16 2013-06-12 罗门哈斯公司 包囊的生物杀伤剂的混合物
JP5045046B2 (ja) * 2006-09-25 2012-10-1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被覆粉状農薬
JP4716435B2 (ja) 2007-03-02 2011-07-06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光源装置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5125168B2 (ja) 2007-03-28 2013-01-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常温で固体の生理活性物質のマイクロカプセル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08239561A (ja) 2007-03-28 2008-10-0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常温で固体の生理活性物質のマイクロカプセル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US8808752B2 (en) * 2009-09-11 2014-08-19 Japan Envirochemicals, Ltd. Controlled release particl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5763570B2 (ja) * 2011-03-11 2015-08-12 大阪ガス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徐放性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010635A1 (en) * 2011-12-28 2015-01-08 Japan Envirochemicals, Ltd. Controlled release particles, wood treatment agent,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US20150141549A1 (en) * 2012-07-13 2015-05-21 Japan Envirochemicals, Ltd. Antibiotic particles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11030B2 (en) 2016-12-06
US20130337073A1 (en) 2013-12-19
JP2012207012A (ja) 2012-10-25
JP6083936B2 (ja) 2017-02-22
WO2012124598A1 (ja) 201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5207A (zh) 缓释粒子
CN102480939B (zh) 缓释性颗粒及其制造方法
US9138417B2 (en) Controlled release particles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5665547B2 (ja) 親油性界面活性剤および油を含むマイクロカプセル
CN107846875B (zh) 包含含羟丁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作为缔合型增稠剂的农业配制剂
EP2506708B1 (de) Pestizid-haltige mikrokapseln mit polyvinylmonomeren als vernetzer
CN104411168A (zh) 抗生物活性粒子及其制造方法
WO2010046286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effektstoff-haltigen mikropartikeln
HU213529B (en) Water-emulsifiable plant protective granulate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JP5873790B2 (ja) 徐放性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U6831300A (e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n active substance, production and use thereof
JP6355485B2 (ja) 徐放性粒子、その製造方法、成形材料および成形品
JP6646950B2 (ja) 木材保存剤および木材保護塗料
WO2013100102A1 (ja) 徐放性粒子、木材処理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342797A (zh) 缓释性粒子及其制造方法、木材处理剂及乳浊液的制造方法
JP4065982B2 (ja) 水面施用懸濁状又は乳懸濁状農薬組成物
JP6114879B2 (ja) 徐放性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075419A (zh) 一种无残留乳化剂农药微胶囊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WO1992022206A1 (en) Insecticidal composition and production thereof
TW202448328A (zh) 農用組合物
WO2017092951A1 (en) Domain particles of pesticide particles embedded in an ionic acrylate copolymer
TW201143613A (en) Stabilized composition for aqueous suspension agricultural chemic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