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8212A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48212A CN103348212A CN2012800052880A CN201280005288A CN103348212A CN 103348212 A CN103348212 A CN 103348212A CN 2012800052880 A CN2012800052880 A CN 2012800052880A CN 201280005288 A CN201280005288 A CN 201280005288A CN 103348212 A CN103348212 A CN 1033482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space
- parts
- header
- commun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28F9/0209—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having only transversal parti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5—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branch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12—Fins with U-shaped slots for laterally inserting cond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50/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the flow of the heat exchange media, e.g. flow guiding means; Particular flow patterns
- F28F2250/06—Derivation channels, e.g. byp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下侧热交换区域(52)被划分成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第一总集合管(60)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上侧空间(61)和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下侧空间(62),下侧空间(62)被分隔成对应于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多个连通空间(62a-62c)。第二总集合管(70)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最下面的主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最上面的辅助热交换部(52c)且共用的连通空间(71c)、和对应于除此以外的主热交换部(51b、51c)和辅助热交换部(52a、52b)的连通空间(71a、71b、71d、71e),连通空间(71a、71b)和连通空间(71d、71e)分别由连通管(72、73)连接起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一对总集合管和与该各总集合管连接的多根扁平管、让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包括一对总集合管和与该各总集合管连接的多根扁平管的热交换器已为众人所知晓。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这种热交换器。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在热交换器的左端和右端各立着设置有一根总集合管,多根扁平管被设置成跨越第一总集合管和第二总集合管。而且,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热交换器让在扁平管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和在扁平管外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在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重复进行朝着多根扁平管的分流和来自多根扁平管的合流。也就是说,流入第一总集合管的制冷剂分流到多根扁平管中,通过各扁平管以后流入第二总集合管而合流,之后再次朝着多根其它扁平管分流,返回第一总集合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5-0032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1125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存在以下问题:如果为增加制冷剂的流量而增加扁平管的根数,总集合管就会更长,作为冷凝器用的性能就无法充分得到。在起冷凝器之作用的情况下,制冷剂从多根扁平管中流出而合流的总集合管中会贮存液态制冷剂。而且,越是布置在下部的扁平管越会处于被液态制冷剂充满的状态。因此,流入布置在下部的扁平管的气态制冷剂的流量就会减少,作为冷凝器用的性能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于是,为增加在流动的制冷剂量,可以考虑将上述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上下摞成几层并使其成为一体这样的做法。但是,在该情况下,会出现多处在各热交换器中多个制冷剂最初通过的上游侧扁平管和在其它热交换器中制冷剂最后通过的下游侧扁平管相邻的地方。在热交换器中,上游侧扁平管中制冷剂的温度和下游侧扁平管中制冷剂的温度彼此相差很大。如果这样的扁平管彼此相邻,热就会在该扁平管之间相互移动,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量就会随之相应地减少这一部分。即会产生所谓的热损失。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就会因为该热损失而下降。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多根扁平管连接在两根总集合管之间的热交换器中,抑制由于热在扁平管彼此之间移动所导致的热损失,从而抑制热交换效率下降。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发明以一种热交换器为前提。其包括:分别立设的第一总集合管60和第二总集合管70;多根扁平管33,该多根扁平管33侧面相对地上下排列,每根扁平管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连接,每根扁平管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连接,且在每根扁平管33的内部都形成有制冷剂的通路34;以及多个翅片36,该多个翅片36将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空间划分成空气流动的多条通风路径38。
多根所述扁平管33被划分成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该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上下排列的多个热交换部,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由一个热交换部构成或者被划分成上下排列的多个热交换部。通过对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部空间进行上下分隔,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中形成有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相对应的、气态制冷剂的上侧空间61和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相对应的、液态制冷剂的下侧空间62。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中,形成有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相对应的、数量与该热交换部相等的一个或者多个连通空间。通过对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且数量与该热交换部相等的连通空间且形成有对应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且数量与该热交换部相等的连通空间,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所述连通空间和对应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所述连通空间相互连通。
在上述第一方面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扁平管33被上下分隔为多个热交换部,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扁平管33被上下分隔为一个或者多个热交换部。这里,对例如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双方皆被分隔为多个热交换部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从外部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的各连通空间的液态制冷剂(单相液态或者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过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相对应的各热交换部的扁平管33,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连通空间内。此时,制冷剂在所述扁平管33流动的那段时间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二总集合管70中,流入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连通空间的制冷剂流入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连通空间后,流入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流入各热交换部的制冷剂在扁平管33中流动的那段时间内进一步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态制冷剂,从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朝着外部流出去。就这样,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从外部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的液态制冷剂(单相液态或者气液两相状态制冷剂)流过在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上下排列的各热交换部后,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流过上下排列的各热交换部蒸发,朝着外部流出。而且,从外部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的气态制冷剂流过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后,流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冷凝,朝着外部流出。
这里,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相差很大。因此,在制冷剂温度不同的热交换部相邻的情况下,热会在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移动,产生所谓的热损失。于是,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尽管制冷剂温度不同的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热交换部分别设置有多个,但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热交换部相邻的地方为一个地方,最少。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双方的热交换部相邻的地方仅仅是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位于最下面的热交换部和在下侧热交换区域52位于最上面的热交换部相邻的地方。
第二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发明中,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多个所述热交换部51a-51c,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被划分成多个所述热交换部52a-52c,且所述热交换部51a-51c和所述热交换部52a-52c数量相等。通过对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进行上下分隔,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连通空间71a、71b、71d、71e,该连通空间71a、71b、71d、71e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中除了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和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以外的各热交换部51b、51c、52a、52b,且该连通空间71a、71b、71d、71e的数量与该热交换部51b、51c、52a、52b的数量相等,并且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对应于所述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和所述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且由所述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和所述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共用的单个连通空间71c。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除了所述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以外的各热交换部51b、51c的各所述连通空间71d、71e、与对应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除了所述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以外的各热交换部52a、52b的各所述连通空间71a、71b分别一对一地成对,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上设置有将该成对的连通空间彼此连接起来的连通管72、73。
所述第二方面发明中,例如从外部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的各连通空间的液态制冷剂(单相液态或者气液两相状态制冷剂)流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相对应的各热交换部52a-52c。流过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中位于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的制冷剂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相对应的连通空间71c,直接流入位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2a。另一方面,流过在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中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以外的各热交换部52a、52b的制冷剂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相对应的连通空间71a、71b以后,经相对应的连通管72、73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其它相对应的连通空间71d、71e。流入该各连通空间71d、71e的制冷剂流入上侧热交换区域51中除了位于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以外的各热交换部51b、51c。因此,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温度彼此不同的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双方的热交换部51a-51c、52a-52c相邻的地方,也仅仅是上侧热交换区域51中位于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中位于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相邻的地方。
第三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发明中,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多个所述热交换部51a-51c,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由一个所述热交换部52a构成。通过对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进行上下分隔,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51a-51c、52a且数量与该热交换部51a-51c、52a相等的连通空间71a-71d。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上设置有连通部件75,该连通部件75使对应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热交换部52a的所述连通空间71a和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51a-51c的所述各连通空间71b-71d连通。
在上述第三方面发明中,例如从外部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的液态制冷剂(单相液态或者气液两相状态制冷剂)流过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一个热交换部52a后,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相对应的连通空间71a。流入该连通空间71a的制冷剂经连通部件75分配给第二总集合管70的其它的各连通空间71b-71d。分配给该各连通空间71b-71d的制冷剂流入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相对应的各热交换部51a-51c。因此,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温度彼此不同的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双方的热交换部51a-51c、52a相邻的地方,也仅仅是上侧热交换区域51中位于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中位于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相邻的地方。
第四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方面发明中,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多个所述热交换部51a-51c,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被划分成多个所述热交换部52a-52c,且所述热交换部51a-51c和所述热交换部52a-52c数量相等,
通过对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51a-51c和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52a-52c分别一对一地成对,并且形成有单个连通空间71a-71c,单个连通空间71a-71c对应于该成对的所述热交换部,由该成对的两个所述热交换部共用且数量与所述成对的对数相等。
在上述第四方面发明中,例如从外部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的各连通空间的液态制冷剂(单相液态或者气液两相状态制冷剂)流过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相对应的各热交换部52a-52c后,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相对应的各连通空间71a-71c。流入该各连通空间71a-71c的制冷剂直接流入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相对应的各热交换部51a-51c。因此,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温度彼此不同的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双方的热交换部51a-51c、52a-52c相邻的地方,也仅仅是上侧热交换区域51中位于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中位于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相邻的地方。
第五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到第四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是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所有热交换部51a-51c且为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所有热交换部51a-51c所共用的一个空间。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设置有连接在上侧空间61的靠上端位置上的气侧连接部件85、和连接在下侧空间62的各连通空间的靠下端位置上的液侧连接部件80、86。
在上述第五方面发明中,例如在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的情况下,送到热交换器23来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气侧连接部件85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上侧空间61的靠上端位置。之后,上侧空间61内的气态制冷剂被分配给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51a-51c。流过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51a-51c的制冷剂依次通过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52a-52c和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流入液侧连接部件80、86。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的情况下,送给热交换器23的液态制冷剂(单相液态或者气液两相状态制冷剂)通过液侧连接部件80、86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下侧空间62的靠下端位置后,流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52a-52c。流过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52a-52c的制冷剂依次通过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51a-51c和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流入气侧连接部件85。
第六方面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一到第五方面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在夹着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热交换部的交界部55而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设置有用于抑制从上下相邻扁平管33中之一扁平管33朝着另一扁平管33传热的传热抑制构造57。
在上述第六方面发明中,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双方的热交换部彼此相邻的唯一地方设置有传热抑制构造57。因此,能够利用传热抑制构造57阻止热在彼此相邻的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扁平管33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扁平管33之间移动。结果是,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从在相邻扁平管33中流动的一方制冷剂传递给另一方制冷剂的热量被进一步减少。
第七方面发明以一种空调装置10为对象。其包括设置有所述第一到第六方面任一方面发明中的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回路20,该空调装置10让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回路20中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在上述第七方面发明中,上述第一到第六方面任一方面发明中的热交换器23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0中。在热交换器23中,在制冷剂回路2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扁平管33的通路34中流动,与在通风路径38中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到第四方面发明,在热交换器23中,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多个热交换部集中排列布置在上下方向的一侧(上侧),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一个或者多个热交换部集中排列布置在相反的一侧(下侧)。因此,就能够将制冷剂温度彼此不同的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热交换部相邻的地方抑制为一个地方,最少。结果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由于热在相邻扁平管33之间移动所导致的热损失。最终结果是,能够大幅度地抑制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根据第五方面发明,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中,液侧连接部件80、86在下侧空间62的各连通空间的靠下端位置与各连通空间连通,故在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的情况下,能够从下侧空间62的各连通空间将密度较大的液态制冷剂可靠地送入液侧连接部件80、86。而且,在该发明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气侧连接部件85在为一个空间的上侧空间61的靠上端位置与上侧空间61连通,故在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的情况下,能够从上侧空间61将密度较小的气态制冷剂可靠地送入气侧连接部件85。
根据第六方面发明,在夹着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热交换部的交界部55而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设置有传热抑制构造57,故能够阻碍热在该相邻扁平管33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23中,也能够抑制热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热交换部唯一相邻的地方移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根据第七方面发明,能够提供具有上述效果的空调装置10。
附图说明
图1是制冷剂回路图,示出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概略构造。
图2是主视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构造。
图3是部分剖视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
图4是热交换器的剖视图,示出图3中A-A剖面的一部分。
图5是部分剖视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
图6是部分剖视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
图7是主视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构造。
图8是部分剖视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
图9是部分剖视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一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
图10是部分剖视图,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一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
图11是主视图,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构造。
图12是部分剖视图,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
图13是主视图,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构造。
图14是部分剖视图,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
图15是部分剖视图,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正面。
图16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中的翅片的概略立体图。
图17是热交换器的剖视图,示出图15中B-B剖面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仅仅是本质上的优选示例而已,并无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使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等意图。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做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是设置在空调装置1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
-空调装置-
参照图1说明空调装置10。
〈空调装置的构造〉
空调装置10包括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经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彼此连接。在空调装置10中,由室外机组11、室内机组12、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形成制冷剂回路20。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设置有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及室内热交换器25。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及膨胀阀24安装在室外机组11中。在室外机组11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风扇15。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安装在室内机组12中。在室内机组12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25的室内风扇16。
制冷剂回路20是填充有制冷剂的封闭回路。在制冷剂回路20中,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阀口连接,该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二阀口连接。而且,在制冷剂回路20中,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朝着第四阀口依次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及室内热交换器25。
压缩机21是涡旋式或回转式全密闭型压缩机。四通换向阀22在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中虚线所示状态)、和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1中实线所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膨胀阀24是所谓的电子膨胀阀。
室外热交换器23让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3由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让室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5由具有为圆管的传热管的所谓的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
〈空调装置的工作情况〉
空调装置10选择性地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在处于制冷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在将四通换向阀22设定为第一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循环。在该状态下,制冷剂按照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室内热交换器25这样的顺序循环,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室内热交换器25起蒸发器的作用。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从压缩机21流入的气态制冷剂朝着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朝着膨胀阀24流出去。
在处于制热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在将四通换向阀22设定为第二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制冷循环。在该状态下,制冷剂按照室内热交换器25、膨胀阀24、室外热交换器23这样的顺序循环,室内热交换器25起冷凝器的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从压缩机21流入的气态制冷剂朝着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朝着膨胀阀24流出去。通过膨胀阀24时膨胀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中。已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之后朝着压缩机21流出去。
-室外热交换器-
适当地参照图2-图4说明室外热交换器23。此外,以下说明中所示的扁平管33的根数都仅仅是一例而已。
〈室外热交换器的构造〉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包括:一根第一总集合管60、一根第二总集合管70、多根扁平管33及多个翅片36。第一总集合管60、第二总集合管70、扁平管33及翅片36都是铝合金制部件,经钎焊彼此接合。
第一总集合管60和第二总集合管70都形成为两端封闭的细长空心圆筒状。在图2、图3中,第一总集合管60立着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左端,第二总集合管70立着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右端。也就是说,第一总集合管60和第二总集合管70以各自的轴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设置好。
图4中也示出,扁平管33是一种其剖面形状扁平的扁圆形或各角较圆的圆角矩形传热管。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多根扁平管33以其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且各自的平侧面彼此相向的状态设置好,多根扁平管33彼此之间还保持着一定间隔上下排列设置着,各自的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各根扁平管33的一端部插入第一总集合管60中,各根扁平管33的另一端部插入第二总集合管70中。
如图4所示,在各扁平管33中形成有多条流体通路34。各流体通路34是沿着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通路。在各扁平管33中,多条流体通路34在与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排成一排。形成在各扁平管33中的多条流体通路34,每条流体通路34的一端与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部空间连通,每条流体通路34的另一端与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连通。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中流动的时间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如图4所示,翅片36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纵向尺寸较大的板状翅片36。在翅片36上形成有很多细长的缺口部45,该缺口部45从翅片36的前缘(即上风一侧的缘部)开始沿翅片36的宽度方向延伸。在翅片36上,多个缺口部45以一定间隔形成在翅片36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上。缺口部45中的靠下风一侧的部分构成管插入部46。管插入部46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与扁平管33的厚度实质上相等,该管插入部46的长度与扁平管33的宽度实质上相等。扁平管33插入翅片36的管插入部46,经钎焊与管插入部46的周缘部接合。而且,在翅片36上形成有用于促进传热的百叶窗板部40。多个翅片36排列在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上,由此来将相邻扁平管33之间的空间划分成多条空气流动的通风路径38。
如图2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扁平管33被分隔出上下两个热交换区域51、52。也就是说,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形成有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各热交换区域51、52又被分隔出上下各三个热交换部51a-51c、52a-52c。具体而言,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按从下往上的顺序形成有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第二主热交换部51b以及第三主热交换部51c。在下侧热交换区域52,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形成有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以及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分隔出多个热交换部51a-51c,在下侧热交换区域52分隔出多个热交换部52a-52c,且热交换部51a-51c和热交换部52a-52c数量相等。如图3所示,各主热交换部51a-51c具有十一根扁平管33,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具有三根扁平管33。此外,形成在各热交换区域51、52的热交换部51a-51c、52a-52c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四个以上。
第一总集合管60和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被多个隔板39做了上下分隔。
具体而言,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气态制冷剂的上侧空间61、和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液态制冷剂的下侧空间62。此外,这里所说的液态制冷剂指的是单相液态的制冷剂或者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侧空间61是对应于所有主热交换部51a-51c且为所有主热交换部51a-51c所共用的一个空间。也就是说,上侧空间61与所有主热交换部51a-51c的扁平管33连通。下侧空间62进一步被隔板39做了上下分隔,分隔出对应于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且数量与该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相等(三个)的连通空间62a-62c。也就是说,下侧空间62包括:与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一连通空间62a、与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二连通空间62b以及与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三连通空间62c。
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被上下分隔成五个连通空间71a-71e。具体而言,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四个连通空间71a、71b、71d、71e和单个连通空间71c。该四个连通空间71a、71b、71d、71e与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位于最下面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在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中位于最上面的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以外的各主热交换部51b、51c和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b相对应。该单个连通空间71c对应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且为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所共用。也就是说,在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中形成有与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一连通空间71a、与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二连通空间71b、与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及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双方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三连通空间71c、与第二主热交换部51b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四连通空间71d以及与第三主热交换部51c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五连通空间71e。
第二总集合管70中,第四连通空间71d、第五连通空间71e与第一连通空间71a、第二连通空间71b一对一地成对。具体而言,第一连通空间71a和第四连通空间71d成对,第二连通空间71b和第五连通空间71e成对。第二总集合管70中,设置有连接第一连通空间71a和第四连通空间71d的第一连通管72、连接第二连通空间71b和第五连通空间71e的第二连通管73。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成对,第二主热交换部51b和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成对,第三主热交换部51c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成对。
就这样,在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形成有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且数量与该主热交换部51a-51c相等(三个)的连通空间71c、71d、71e,还形成有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且数量与该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相等(三个)的连通空间71a、71b、71c。而且,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连通空间71c、71d、71e和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连通空间71a、71b、71c连通。
如图3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位于第二总集合管70的上侧两个隔板39中各隔板39侧面的部分成为主热交换部51a-51c的交界部5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两个隔板39和第二总集合管70的下侧两个隔板39之间的部分成为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交界部54。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总集合管60中的最上面的隔板39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部55,即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部55。
如图2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中设置有液侧连接部件80和气侧连接部件85。液侧连接部件80及气侧连接部件85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上。
液侧连接部件80包括一个分流器81和三根细径管82a-82c。构成液侧连接部件80的分流器81及细径管82a-82c的材质是与总集合管60、70、扁平管33一样的铝合金。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3和膨胀阀24的铜制管道17经未图示的接头连接在分流器81的下端部。各细径管82a-82c的一端连接在分流器81的上端部。在分流器81的内部,连接在其下端部的管道和各细径管82a-82c连通。各细径管82a-82c的另一端与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相连接,与所对应的连通空间62a-62c连通。各细径管82a-82c经钎焊与第一总集合管60接合。
图3中也示出,各细径管82a-82c朝着所对应的连通空间62a-62c的靠下端部分敞开口。也就是说,第一细径管82a朝着第一连通空间62a的靠下端部分敞开口;第二细径管82b朝着第二连通空间62b的靠下端部分敞开口;第三细径管82c朝着第三连通空间62c的靠下端部分敞开口。此外,各细径管82a-82c的长度分别设定,以保证流入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制冷剂的流量差尽可能小。
气侧连接部件85由一根直径较大的管道构成。气侧连接部件85的材质是与总集合管60、70、扁平管33一样的铝合金。气侧连接部件85的一端经未图示的接头与连接室外热交换器23和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的铜制管道18相连接。气侧连接部件85的另一端朝着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上侧空间61的靠上端部分敞开口。气侧连接部件85经钎焊与第一总集合管60接合。
〈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的流动情况〉
在空调装置10的制冷运转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对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流动情况做说明。
从压缩机21喷出的气态制冷剂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从压缩机21送出的气态制冷剂经气侧连接部件85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后,分配给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各扁平管33。流入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在流体通路34中流动的那段时间内朝着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之后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相对应的各连通空间71c、71d、71e。
在第二总集合管70中,流入第三连通空间71c的制冷剂直接分配给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各扁平管33;流入第四连通空间71d的制冷剂经第一连通管72流入第一连通空间71a,分配给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的各扁平管33;流入第五连通空间71e的制冷剂经第二连通管73流入第二连通空间71b,分配给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各扁平管33。流入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在流体通路34中流动的那段时间内朝着室外空气放热,成为过冷却液态,流入与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相对应的连通空间62a-62c。
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的各连通空间62a-62c的制冷剂通过液侧连接部件80的细径管82a-82c流入分流器81。从各细径管82a-82c流入的制冷剂在分流器81中合流。在分流器81中合流的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23朝着膨胀阀24流出去。这样一来,在处于制冷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流入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放热后,流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进一步放热。
在空调装置10的制热运转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对制冷剂在处于制热运转过程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流动情况做说明。
通过膨胀阀24时膨胀而成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从膨胀阀24送来的制冷剂流入液侧连接部件80的分流器81后,分开流入三根细径管82a-82c中,被分配给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的各连通空间62a-62c。
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的连通空间62a-62c的制冷剂被分配给所对应的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各扁平管33。流入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流过流体通路34,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相对应的连通空间71a、71b、71c。流入连通空间71a、71b、71c的制冷剂依然保持着气液两相状态。
在第二总集合管70中,流入第一连通空间71a的制冷剂经第一连通管72流入第四连通空间71d,被分配给第二主热交换部51b的各扁平管33;流入第二连通空间71b的制冷剂经第二连通管73流入第五连通空间71e,被分配给第三主热交换部51c的各扁平管33;流入第三连通空间71c的制冷剂直接被分配给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各扁平管33。流入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中的制冷剂在流体通路34中流动的那段时间内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大致成为单相气态,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合流。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合流的制冷剂从气侧连接部件85朝着压缩机21流出去。这样一来,在处于制热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流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后,流入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吸热。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具有多对由供制冷剂依次流通的主热交换部51a-51c及辅助热交换部52a-52c配成的对,在该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分隔出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上下排列的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上下排列的下侧热交换区域5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集中排列布置在上下方向的一侧(上侧),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集中排列布置在相反的一侧(下侧)。这样就能够将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彼此邻接的地方控制为一个地方,最少。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主热交换部51a-51c和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相邻的地方仅仅是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中位于最下面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在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中位于最上面的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邻接的地方。
在主热交换部51a-51c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在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不同。具体而言,在主热交换部51a-51c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比在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高。因此,制冷剂在彼此邻接的主热交换部的扁平管33和辅助热交换部的扁平管33之间,经处于彼此邻接的扁平管33之间的翅片36进行热交换,这样在制冷剂和空气之间交换的热量就会随之而减少这一部分,即产生所谓的热损失。其结果是,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效率下降。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彼此邻接的地方越多,这样的制冷剂的热损失就会越大。因此,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彼此邻接的地方越少,就越能够抑制热交换效率下降。这里,例如在所具有的主热交换部及辅助热交换部都为多个且数量相等的热交换器中,让一个主热交换部和一个辅助热交换部成对而彼此相邻,并将该相邻的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对上下摞起来的情况下,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彼此相邻的地方仅比主热交换部及辅助热交换部的合计数量少一。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主热交换部51a-51c和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相邻的地方仅为一个地方,最少。故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制冷剂的热损失,从而能够大幅度地抑制热交换效率下降。
一般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23、25一样的空气热交换器中,越靠近中央风速会越高。这里,在将上述那样的相邻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对上下多个摞起来而成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辅助热交换部也设置在风速较高的范围内,这样设置在风速较高的范围内的主热交换部的面积就会相应减少这么一部分。这样一来,当主热交换部需要的空气的热量比辅助热交换部多的时候,主热交换部的能力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通过如上所述将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及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分别集中在一侧,就能够将辅助热交换部52a-52c设置在风速较低的范围内,将主热交换部51a-51c设置在风速较高的范围内。结果是,能够使主热交换部51a-51的热交换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液侧连接部件80和气侧连接部件85二者都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上。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用于让制冷剂流入、流出的多个热交换部51a-51c、52a-52c的部件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上。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从膨胀阀24、四通换向阀22延伸出来的管道17、18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连接位置更近,从而能够简化室外热交换器23的设置作业。
就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总集合管60而言,液侧连接部件80的细径管82a-82c在下侧空间62的各连通空间62a-62c的靠下端位置与各连通空间62a-62c连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的情况下,能够从连通空间62a-62c将密度较大的液态制冷剂可靠地送往液侧连接部件80的细径管82a-82c。而且,就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总集合管60而言,气侧连接部件85在上侧空间61的靠上端位置与该上侧空间61连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的情况下,能够从上侧空间61将密度较小的气态制冷剂可靠地送入气侧连接部件85。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可以不在图5中虚线所示的位置设置扁平管33。具体而言,在图5所示的本变形例1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彼此相邻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及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中去掉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也就是说,在第一主热交换部51a中将离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扁平管33最近的扁平管33去掉了。
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形成在夹着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部55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未设置扁平管33的部分构成传热抑制构造。
根据该构造,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和位于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最上面的扁平管33之间的间隔D2比其它扁平管33之间的间隔D1宽。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热在彼此相邻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扁平管33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扁平管33之间移动。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相邻扁平管33间进行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量(热损失)。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还可以将位于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最上面的扁平管33去掉来取代将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去掉;也可以将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和位于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最上面的扁平管33二者都去掉来取代将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去掉。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还可以如图6所示让制冷剂实质上不在被涂黑的扁平管33a中流通。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2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隔板39设置在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a的上下。因此,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所述扁平管33a处于制冷剂不通过的封口状态。
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位于设置在所述扁平管33a上下的隔板39之间的部分成为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部55。实质上被封口的所述扁平管33a存在于该交界部55。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实质上被封口的扁平管33a构成传热抑制构造57。
根据该结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中制冷剂实质流通的扁平管33中位于最下面的扁平管33和位于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最上面的扁平管33之间的间隔D2比其它扁平管33之间的间隔D1宽。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热在彼此相邻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扁平管33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扁平管33之间移动。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减少制冷剂相互间在相邻扁平管33之间进行的热交换量(热损失)。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此外,在本变形例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还可以将隔板39设置在紧靠位于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最上面的扁平管33之上和之下二者上,又可以将隔板39设置在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a和位于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最上面的扁平管33各自的紧靠上和紧靠下两位置上,来取代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a。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通过改变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构造而得到的。这里,适当地参照图7与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如图7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室外热交换器23的扁平管33被上下分隔成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分隔成上下排列的三个主热交换部51a-51c,下侧热交换区域52由一个辅助热交换部52a构成。也就是说,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按从下往上的顺序形成有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第二主热交换部51b以及第三主热交换部51c。如图8所示,各主热交换部51a-51c具有11根扁平管33,辅助热交换部52a具有9根扁平管33。此外,形成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数量可以为两个,还可以为四个以上。
第一总集合管60及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由隔板39做了上下分隔。
具体而言,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气态制冷剂的上侧空间61、和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液态制冷剂的下侧空间62(连通空间62a)。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这里所说的液态制冷剂指的是单相液态的制冷剂或者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上侧空间61是对应于所有主热交换部51a-51c且为所有主热交换部51a-51c共用的一个空间。也就是说,上侧空间61与所有主热交换部51a-51c的扁平管33连通。下侧空间62(连通空间62a)是对应于一个辅助热交换部52a的一个空间,与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扁平管33连通。
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被上下分隔成四个连通空间71a-71d。具体而言,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对应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三个连通空间71b、71c、71d和对应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辅助热交换部52a的单个连通空间71a。也就是说,在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中形成有与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一连通空间71a、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二连通空间71b、与第二主热交换部51b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三连通空间71以及与第三主热交换部51c的扁平管33连通的第四连通空间71d。
在第二总集合管70上设置有连通部件75。连通部件75包括一个分流器76、一根主管77以及三根细径管78a-78c。主管77的一端与分流器76的下端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总集合管70的第一连通空间71a连接。各细径管78a-78c的一端连接在分流器76的上端部。主管77和各细径管78a-78c在分流器81内部连通。各细径管78a-78c的另一端与第二总集合管70内的与之对应的第二到第四连通空间71b-71d连通。
图8中也示出,各细径管78a-78c朝着相对应的第二到第四连通空间71b-71d的靠下端部分敞开口。也就是说,第一细径管78a朝着第二连通空间71b的靠下端部分敞开口;第二细径管78b朝着第三连通空间71c的靠下端部分敞开口;第三细径管78c朝着第四连通空间71d的靠下端部分敞开口。此外,各细径管78a-78c的长度分别设定,以保证流入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制冷剂的流量差尽可能小。就这样,第二总集合管70的连通部件75是为了使第一连通空间71a与对应于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第二到第四连通空间71b-71d连通而设置的。也就是说,第二总集合管70中,与下侧热交换区域52相对应的连通空间71a和与上侧热交换区域51相对应的各连通空间71b、71c、71d连通。
如图8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位于第二总集合管70中的上侧两个隔板39中各隔板39一侧的部分成为主热交换部51a-51c相互间的交界部53。而且,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位于第一总集合管60的隔板39和第二总集合管70中最下面的隔板39之间的部分成为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辅助热交换部52a的交界部55,即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辅助热交换部52c的交界部55。
如图7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中设置有液侧连接部件86和气侧连接部件85。液侧连接部件86和气侧连接部件85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上。液侧连接部件86由一根直径较大的管道构成。液侧连接部件86的一端上连接有将室外热交换器23和膨胀阀24连接起来的管道。液侧连接部件86的另一端朝着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连通空间62a)的靠下端部分敞开口。气侧连接部件85由一根直径较大的管道构成。气侧连接部件85的一端与将室外热交换器23和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连接起来的管道相连接。气侧连接部件85的另一端朝着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的靠上端部分敞开口。
在空调装置10的制冷运转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对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流动情况做说明。
从压缩机21送出的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经气侧连接部件85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以后,被分配给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各扁平管33。流入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在流体通路34中流动的那段时间内朝着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之后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相对应的第二到第四连通空间71b-71d。流入该各连通空间71b-71d的制冷剂通过连通部件75的细径管78a-78c在分流器76中合流。在分流器76合流的制冷剂经主管77流入第一连通空间71a,被分配给辅助热交换部52a的各扁平管33流入。辅助热交换部52a的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在流体通路34中流动的那段时间内朝着室外空气放热而成为过冷却液态,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连通空间62a)。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的制冷剂从液侧连接部件86朝着膨胀阀24流出去。这样一来,在处于制冷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流入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放热后,流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辅助热交换部52a进一步放热。
在空调装置10的制热运转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对制冷剂在处于制热运转过程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的流动情况做说明。
从膨胀阀24送来的制冷剂经液侧连接部件86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被分配给辅助热交换部52a的各扁平管33。流入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流过流体通路34后,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第一连通空间71a。流入该第一连通空间71a的制冷剂依然保持着气液两相状态。在第二总集合管70中,流入第一连通空间71a的制冷剂流入连通部件75的分流器76后分开流入三根细径管78a-78c,被分配给第二到第四连通空间71b-71d。流入各第二到第四连通空间71b-71d的制冷剂被分配给相对应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各扁平管33。流入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在流体通路34中流动的那段时间内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大致成为单相气态,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合流。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合流的制冷剂从气侧连接部件85朝着压缩机21流出去。就这样,在处于制热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流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辅助热交换部52a后,流入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而吸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集中排列布置在上下方向的一侧(上侧),一个辅助热交换部52a排列布置在相反的一侧(下侧)。这样一来,就能够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将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彼此邻接的地方控制为一个地方,最少。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主热交换部51a-51c和辅助热交换部52a相邻的地方仅仅是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中位于最下面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辅助热交换部52a邻接的地方。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制冷剂的热损失,从而能够大幅度地抑制热交换效率下降。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也是液侧连接部件86和气侧连接部件85二者都安装在第一总集合管60,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能够使从膨胀阀24、四通换向阀22延伸出来的管道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23的连接位置更近,从而能够简化室外热交换器23的设置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液侧连接部件86在下侧空间62的靠下端位置与下侧空间62连通,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的情况下,能够从下侧空间62将密度较大的液态制冷剂可靠地送往液侧连接部件86。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气侧连接部件85在上侧空间61的靠上端位置与上侧空间61连通,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的情况下,能够从上侧空间61将密度较小的气态制冷剂可靠地送入气侧连接部件85。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总集合管70中,连通部件75的细径管78a-78c在第二到第四连通空间71b-71d的靠下端位置与第二到第四连通空间71b-71d连通,故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的作用的情况下,能够将密度较大的液态制冷剂从第二到第四连通空间71b-71d可靠地送入细径管78a-78c。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的情况下(即制热运转时),在第一连通空间71a的制冷剂通过细径管78a-78c之际会产生较大的压力损失。制冷剂的温度会由于该压力损失而升高。具体而言,通过调节细径管78a-78c的长度、管径,能够使通过细径管78a-78c的制冷剂的温度在0℃以上。这样一来,就能够防止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空气不到0℃而结霜。也就是说,能够抑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结霜。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还可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做出像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那样的变形。
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可以不在图9中虚线所示的位置设置扁平管33。也就是说,在彼此相邻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及辅助热交换部52a中去掉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形成在夹着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辅助热交换部52a的交界部55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未设置扁平管33的部分构成传热抑制构造57。这样一来,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和位于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最上面的扁平管33之间的间隔D2比其它扁平管33之间的间隔D1宽。因此,就能够抑制热在彼此相邻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扁平管33和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扁平管33之间移动。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相邻扁平管33间进行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量(热损失)。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还可以如图10所示让制冷剂实质上不在被涂黑的扁平管33a中流通。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一总集合管60中,隔板39设置在位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最下面的扁平管33a的上下。因此,所述扁平管33a处于制冷剂不通过的封口状态。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位于设置在所述扁平管33a上下的隔板39之间的部分成为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辅助热交换部52a的交界部55。实质上被封口的所述扁平管33a存在于该交界部55。在本变形例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实质上被封口的扁平管33a构成传热抑制构造57。这样一来,第一主热交换部51a中制冷剂实质流通的扁平管33中位于最下面的扁平管33和位于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最上面的扁平管33之间的间隔D2比其它扁平管33之间的间隔D1宽。因此,就能够抑制热在彼此相邻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扁平管33和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扁平管33之间移动。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减少制冷剂相互间在相邻扁平管33之间进行的热交换量(热损失)。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室外热交换器23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通过改变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二总集合管70的构造而得到,除此以外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适当地参照图11与图12,仅对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二总集合管70的构造做说明。
如图12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由两个隔板39左右分隔出三个连通空间71a-71c。具体而言,在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中,按在图12中从右侧到左侧的顺序,形成有第一连通空间71a、第二连通空间71b以及第三连通空间71c。第一连通空间71a与第三主热交换部51c的扁平管33和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扁平管33的端部连通;第二连通空间71b与第二主热交换部51b的扁平管33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的扁平管33的端部连通;第三连通空间71c与第一主热交换部51a的扁平管33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的扁平管33的端部连通。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三主热交换部51c和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成对;第二主热交换部51b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成对;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成对。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第二总集合管70中,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各自一对一地成对,对应于该已成对的两个热交换部51a-51c、52a-52c且为该已成对的两个热交换部51a-51c、52a-52c共用的单个连通空间71a-71c形成为与所述成对的数量相等(三个)。这样一来,在第二总集合管70中,成对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及各辅助热交换部52a的扁平管33就会在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内直接连通。
在正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各主热交换部51a-51c中流入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在流体通路34中流动的那段时间内朝着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之后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相对应的第一到第三连通空间71a-71c。流入该各连通空间71a-71c的制冷剂直接分配给相对应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的各扁平管33。流入各辅助热交换部52a的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在流体通路34中流动的那段时间内朝着室外空气放热而成为过冷却液态。就这样。在处于制冷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流入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而放热后,流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进一步放热。
在正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中流入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流过流体通路34流入第二总集合管70的相对应的第一到第三连通空间71a-71c。流入该各连通空间71a-71c的制冷剂直接分配给相对应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各扁平管(33)。流入各主热交换部51a-51c的各扁平管33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在流体通路34中流动的那段时间内从室外空气吸热而蒸发,大致成为单相气态,在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合流。就这样,在处于制热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流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辅助热交换部52a-52c以后,流入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主热交换部51a-51c而吸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也是多个主热交换部51a-51c集中排列布置在上下方向的一侧(上侧),多个辅助热交换部52a-52c集中排列布置在相反的一侧(下侧)。这样一来,就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能够将主热交换部和辅助热交换部彼此邻接的地方控制为一个地方,最少。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主热交换部51a-51c和辅助热交换部52a相邻的地方仅仅是在上侧热交换区域51中位于最下面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在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中位于最上面的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邻接的地方。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制冷剂的热损失,从而能够大幅度地抑制热交换效率下降。
此外,第二总集合管70中三个连通空间71a-71c的分隔状态并不限于上述各状态。
也可以像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将传热抑制构造57设置在夹着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之间的交界部55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
(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通过改变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构造而获得。这里,适当地参照图13与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做说明。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被上下分隔出五个连通空间71a-71e。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总集合管70中,第一连通空间71a和第五连通空间71e成对,第二连通空间71b和第四连通空间71d成对。而且,在第二总集合管70上设置有连接第二连通空间71b和第四连通空间71d的第一连通管72、和连接第一连通空间71a和第五连通空间71e的第二连通管73。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成对;第二主热交换部51b和第二辅助热交换部52b成对;第三主热交换部51c和第一辅助热交换部52a成对。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对气侧连接部件85在第一总集合管60上的连接位置做了改变。具体而言,气侧连接部件85朝着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上侧空间61的中央部分(上下方向的中央)敞开口。而且,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径B1比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径B2大。通过使其成为这样的构造,就能够让从气侧连接部件85流入第一总集合管60内的上侧空间61的气态制冷剂均匀地分流到三个主热交换部51a-51c。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还可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使两个总集合管60、70的内径相等,也可以让气侧连接部件85朝着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的靠上端部分敞开口。
也可以像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将传热抑制构造57设置在夹着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之间的交界部55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
(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通过改变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构造而获得。这里,适当地参照图15到图17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做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还可以设置由波形翅片形成的翅片35来取代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板状翅片36。图16中也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5呈上下蛇行之形状。该翅片35设置在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经钎焊与扁平管33的平侧面接合。如图17所示,翅片35上,在上下延伸的平板状部分形成有用来促进传热的百叶窗板部40。
如图16与图17所示,翅片35上形成有朝着扁平管33的下风一侧突出的突出板部42。突出板部42也朝着翅片35的上侧和下侧突出。如图17所示,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夹着扁平管33上下相邻的翅片35的突出板部42彼此接触。此外,在图16中,百叶窗板部40省略未示。
也可以像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中,将传热抑制构造57设置在夹着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第一主热交换部51a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第三辅助热交换部52c之间的交界部55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多根扁平管连接在总集合管上的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有用。
-符号说明-
Claims (7)
1.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
分别立设的第一总集合管(60)和第二总集合管(70),
多根扁平管(33),该多根扁平管(33)侧面相对地上下排列,每根扁平管(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连接,每根扁平管(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连接,且在每根扁平管(33)的内部都形成有制冷剂的通路(34),以及
多个翅片(36),该多个翅片(36)将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空间划分成空气流动的多条通风路径(38),其特征在于:
多根所述扁平管(33)被划分成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该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上下排列的多个热交换部,该下侧热交换区域(52)由一个热交换部构成或者被划分成上下排列的多个热交换部,
通过对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内部空间进行上下分隔,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中形成有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相对应的、气态制冷剂的上侧空间(61)和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相对应的、液态制冷剂的下侧空间(62),
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下侧空间(62)中,形成有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相对应的、数量与该热交换部相等的一个或者多个连通空间,
通过对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且数量与该热交换部相等的连通空间,并且,形成有对应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且数量与该热交换部相等的连通空间,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所述连通空间和对应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所述连通空间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多个所述热交换部(51a-51c),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被划分成多个所述热交换部(52a-52c),且所述热交换部(51a-51c)和所述热交换部(52a-52c)数量相等,
通过对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进行上下分隔,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连通空间(71a、71b、71d、71e),该连通空间(71a、71b、71d、71e)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中除了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和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以外的各热交换部(51b、51c、52a、52b),且该连通空间(71a、71b、71d、71e)的数量与该热交换部(51b、51c、52a、52b)的数量相等,并且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对应于所述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和所述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且由所述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和所述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共用的单个连通空间(71c),
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除了所述最下面的热交换部(51a)以外的各热交换部(51b、51c)的各所述连通空间(71d、71e)、与对应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除了所述最上面的热交换部(52c)以外的各热交换部(52a、52b)的各所述连通空间(71a、71b)分别一对一地成对,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上设置有将该成对的连通空间彼此连接起来的连通管(72、7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多个所述热交换部(51a-51c),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由一个所述热交换部(52a)构成,
通过对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进行上下分隔,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形成有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51a-51c、52a)且数量与该热交换部(51a-51c、52a)相等的连通空间(71a-71d),
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上设置有连通部件(75),该连通部件(75)使对应于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热交换部(52a)的所述连通空间(71a)和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51a-51c)的所述各连通空间(71b-71d)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被划分成多个所述热交换部(51a-51c),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被划分成多个所述热交换部(52a-52c),且所述热交换部(51a-51c)和所述热交换部(52a-52c)数量相等,
通过对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在所述第二总集合管(70)中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各热交换部(51a-51c)和所述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各热交换部(52a-52c)分别一对一地成对,并且形成有单个连通空间(71a-71c),单个连通空间(71a-71c)对应于该成对的所述热交换部,由该成对的两个所述热交换部共用且数量与所述成对的对数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的上侧空间(61)是对应于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所有热交换部(51a-51c)且为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所有热交换部(51a-51c)所共用的一个空间,
在所述第一总集合管(60)上设置有连接在上侧空间(61)的靠上端位置上的气侧连接部件(85)、和连接在下侧空间(62)的各连通空间的靠下端位置上的液侧连接部件(80、86)。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夹着所述上侧热交换区域(51)的热交换部和下侧热交换区域(52)的热交换部的交界部(55)而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设置有用于抑制从上下相邻扁平管(33)中之一扁平管(33)朝着另一扁平管(33)传热的传热抑制构造(57)。
7.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有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回路(20),该空调装置让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回路(20)中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33839.XA CN104677170B (zh) | 2011-01-21 | 2012-01-23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11300 | 2011-01-21 | ||
JP2011-011300 | 2011-01-21 | ||
PCT/JP2012/000385 WO2012098917A1 (ja) | 2011-01-21 | 2012-01-23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33839.XA Division CN104677170B (zh) | 2011-01-21 | 2012-01-23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48212A true CN103348212A (zh) | 2013-10-09 |
CN103348212B CN103348212B (zh) | 2015-06-10 |
Family
ID=465155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33839.XA Active CN104677170B (zh) | 2011-01-21 | 2012-01-23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CN201280005288.0A Active CN103348212B (zh) | 2011-01-21 | 2012-01-23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33839.XA Active CN104677170B (zh) | 2011-01-21 | 2012-01-23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51317B2 (zh) |
EP (1) | EP2660550B1 (zh) |
JP (2) | JP5071597B2 (zh) |
KR (1) | KR101449889B1 (zh) |
CN (2) | CN104677170B (zh) |
AU (1) | AU2012208123B2 (zh) |
ES (1) | ES2544842T3 (zh) |
WO (1) | WO2012098917A1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23164A (zh) * | 2013-10-29 | 2016-06-2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5874297A (zh) * | 2013-12-27 | 2016-08-17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CN106716045A (zh) * | 2014-09-30 | 2017-05-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CN108351188A (zh) * | 2016-02-29 | 2018-07-31 |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空调 |
CN108474633A (zh) * | 2016-02-29 | 2018-08-31 |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空调 |
CN109073290A (zh) * | 2016-05-19 | 2018-12-2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室外单元及具备该室外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 |
CN110476036A (zh) * | 2017-03-31 | 2019-11-1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
CN111656120A (zh) * | 2018-01-31 | 2020-09-1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或具有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 |
WO2021097967A1 (zh) * | 2019-11-20 | 2021-05-2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114008401A (zh) * | 2019-06-26 | 2022-02-01 | 法雷奥自动系统公司 | 热交换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21933B2 (ja) * | 2011-01-12 | 2014-02-19 |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5609916B2 (ja) * | 2012-04-27 | 2014-10-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CN103712482B (zh) * | 2012-10-02 | 2017-04-12 | 马勒国际公司 | 热交换器 |
CN102914088B (zh) * | 2012-11-02 | 2015-09-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和空调机 |
US8723629B1 (en) * | 2013-01-10 | 2014-05-13 | Cyntec Co., Ltd. | Magnetic device with high saturation current and low core loss |
CN103256757B (zh) * | 2013-03-28 | 2015-07-1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
EP2995886A4 (en) | 2013-05-08 | 2017-02-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JP5761252B2 (ja) * | 2013-05-22 | 2015-08-1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6098451B2 (ja) * | 2013-09-11 | 2017-03-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5741657B2 (ja) * | 2013-09-11 | 2015-07-0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
ES2700604T3 (es) * | 2013-09-11 | 2019-02-18 | Daikin Ind Ltd |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y aparato de aire acondicionado |
US10054376B2 (en) * | 2013-10-29 | 2018-08-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KR101534978B1 (ko) * | 2013-12-23 | 2015-07-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6273838B2 (ja) * | 2013-12-27 | 2018-02-0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WO2015132963A1 (ja) * | 2014-03-07 | 2015-09-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
JP6213362B2 (ja) * | 2014-04-17 | 2017-10-1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
JP6281909B2 (ja) * | 2014-08-26 | 2018-02-21 | 日軽熱交株式会社 |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 |
CN106796091B (zh) * | 2014-10-07 | 2019-05-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
CN106796092B (zh) | 2014-10-07 | 2019-06-2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换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
JP6492533B2 (ja) * | 2014-10-27 | 2019-04-0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6351494B2 (ja) * | 2014-12-12 | 2018-07-04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6020610B2 (ja) * | 2015-01-19 | 2016-11-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107842B2 (ja) * | 2015-01-19 | 2017-04-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6572561B2 (ja) * | 2015-03-03 | 2019-09-1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6532277B2 (ja) * | 2015-04-23 | 2019-06-19 |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 熱交換器 |
JP6520353B2 (ja) * | 2015-04-27 | 2019-05-2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
JP6641721B2 (ja) * | 2015-04-27 | 2020-02-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6573484B2 (ja) * | 2015-05-29 | 2019-09-11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US10391831B2 (en) * | 2015-07-23 | 2019-08-27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Combined heat exchanger module |
JP6570654B2 (ja) * | 2015-12-21 | 2019-09-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6169199B2 (ja) * | 2016-01-22 | 2017-07-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6656950B2 (ja) * | 2016-02-29 | 2020-03-04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
US10578377B2 (en) * | 2016-03-31 | 2020-03-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WO2018003121A1 (ja) * | 2016-07-01 | 2018-01-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US10697705B2 (en) * | 2016-08-09 | 2020-06-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JP2018136092A (ja) | 2017-02-22 | 2018-08-3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ユニット |
JP6766722B2 (ja) | 2017-03-27 | 2020-10-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又は冷凍装置 |
JP6766723B2 (ja) | 2017-03-27 | 2020-10-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又は冷凍装置 |
WO2019003385A1 (ja) * | 2017-06-29 | 2019-01-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09640579A (zh) * | 2017-10-09 | 2019-04-16 |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 换热器和设有电子器件的设备 |
ES2911079T3 (es) * | 2018-01-18 | 2022-05-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unidad exterior y dispositivo de ciclo de refrigeración |
JP6985603B2 (ja) * | 2018-01-31 | 2021-12-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又は熱交換器を有する冷凍装置 |
WO2019176089A1 (ja) * | 2018-03-16 | 2019-09-19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WO2020017036A1 (ja) | 2018-07-20 | 2020-01-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US11585575B2 (en) | 2020-07-08 | 2023-02-21 |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 Dual-circuit heating, ventilation,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US12013135B2 (en) | 2020-08-06 | 2024-06-18 |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detecting an obstructed furnace air filter using a flame sensor |
US12092352B2 (en) | 2020-08-06 | 2024-09-17 |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detecting an obstructed furnace air filter using a pressure sensor |
US12018900B2 (en) * | 2021-03-08 | 2024-06-25 |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eat exchange |
US12209783B2 (en) | 2021-10-26 | 2025-01-28 |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 Low ambient temperature heat pump water heater systems, heat exchangers, and methods thereto |
JP2024146355A (ja) * | 2023-03-31 | 2024-10-1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21656A (en) * | 1977-05-27 | 1978-10-24 | Ecodyne Corporation | Header |
JP2004218983A (ja) * | 2003-01-16 | 2004-08-05 |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 熱交換器 |
JP2005003223A (ja) * | 2003-06-09 | 2005-01-06 | Denso Corp | 熱交換器 |
CN1975311A (zh) * | 2006-09-22 | 2007-06-06 | 清华大学 | 分液式空气冷凝器 |
JP2008528946A (ja) * | 2005-02-02 | 2008-07-31 | キャリ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ヒートポンプ用並流熱交換器 |
JP2009503427A (ja) * | 2005-08-04 | 2009-01-29 | ビステオン グローバ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マルチプルフロー熱交換器 |
CN101639306A (zh) * | 2008-07-29 | 2010-02-03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室外机换热器的制冷循环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91488A (ja) * | 1986-10-01 | 1988-04-22 | Showa Alum Corp | 熱交換器 |
JP2636399B2 (ja) * | 1989-02-27 | 1997-07-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 |
JP3017272B2 (ja) * | 1990-11-07 | 2000-03-06 |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 熱交換器 |
JPH04268128A (ja) * | 1991-02-20 | 1992-09-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熱交換器 |
JPH0674609A (ja) * | 1992-08-31 | 1994-03-18 | Showa Alum Corp | 熱交換器 |
DE19515527A1 (de) * | 1995-04-27 | 1996-10-31 | Thermal Werke Beteiligungen Gm | Verdampfer in Flachrohr- oder Plattenbauweise für den Kältemittelkreislauf einer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
JPH09113176A (ja) | 1995-09-07 | 1997-05-02 | Modine Mfg Co | アダプター付熱交換器 |
JP3705859B2 (ja) * | 1996-03-29 | 2005-10-12 |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 分配装置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
JP3627382B2 (ja) * | 1996-06-24 | 2005-03-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媒凝縮装置、および冷媒凝縮器 |
US5752566A (en) * | 1997-01-16 | 1998-05-19 | Ford Motor Company | High capacity condenser |
KR100264815B1 (ko) * | 1997-06-16 | 2000-09-01 | 신영주 | 다단기액분리형응축기 |
US5910167A (en) * | 1997-10-20 | 1999-06-08 |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 Inlet for an evaporator |
KR100270382B1 (ko) * | 1997-11-17 | 2000-11-01 | 신영주 | 자동차용응축기 |
JP2001091099A (ja) * | 1999-09-17 | 2001-04-0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熱交換器 |
US6382310B1 (en) * | 2000-08-15 | 2002-05-07 |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 Stepped heat exchanger coils |
WO2003025477A1 (fr) | 2001-09-14 | 2003-03-27 | Showa Denko K.K. |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et condenseur de systeme de tuyauterie de decompression |
DE10147521A1 (de) * | 2001-09-26 | 2003-04-10 | Behr Gmbh & Co | Wärmeübertrager, insbesondere Gaskühler CO2 - Klimaanlagen |
JP2003222436A (ja) | 2002-01-29 | 2003-08-08 | Toyo Radiator Co Ltd | ヒートポンプ型空調用熱交換器 |
KR100872468B1 (ko) * | 2002-05-24 | 2008-12-08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다단 기액분리형 응축기 |
JP4124136B2 (ja) * | 2003-04-21 | 2008-07-2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媒蒸発器 |
JP3985831B2 (ja) * | 2005-10-31 | 2007-10-0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室外ユニット用熱交換器 |
US20080023185A1 (en) | 2006-07-25 | 2008-01-31 | Henry Earl Beamer |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
EP2079973B1 (en) * | 2006-10-13 | 2012-05-02 | Carrier Corporation | Multi-pass heat exchangers having return manifolds with distributing inserts |
EP2097707B1 (en) * | 2006-12-26 | 2016-07-13 | Carrier Corporation | Heat exchanger design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manufacturability |
US7597137B2 (en) * | 2007-02-28 | 2009-10-06 | Colmac Coil Manufacturing, Inc. | Heat exchanger system |
WO2009041976A1 (en) * | 2007-09-28 | 2009-04-02 | Carrier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Inc. | Display case including heat exchanger for reducing relative humidity |
WO2009048451A1 (en) | 2007-10-12 | 2009-04-16 | Carrier Corporation | Heat exchangers having baffled manifolds |
JP2010112581A (ja) | 2008-11-04 | 2010-05-20 | Daikin Ind Ltd | 熱交換器 |
JP5716499B2 (ja) * | 2011-01-21 | 2015-05-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
CN102109253B (zh) * | 2011-01-26 | 2013-01-09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
CN102278908B (zh) * | 2011-09-16 | 2013-06-26 |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 微通道换热器 |
-
2012
- 2012-01-23 CN CN201510033839.XA patent/CN104677170B/zh active Active
- 2012-01-23 KR KR1020137021752A patent/KR101449889B1/ko active Active
- 2012-01-23 WO PCT/JP2012/000385 patent/WO201209891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1-23 ES ES12737143.3T patent/ES2544842T3/es active Active
- 2012-01-23 AU AU2012208123A patent/AU2012208123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1-23 JP JP2012010629A patent/JP50715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1-23 US US13/980,639 patent/US9651317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1-23 EP EP12737143.3A patent/EP2660550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1-23 CN CN201280005288.0A patent/CN103348212B/zh active Active
- 2012-05-01 JP JP2012104417A patent/JP6011009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21656A (en) * | 1977-05-27 | 1978-10-24 | Ecodyne Corporation | Header |
JP2004218983A (ja) * | 2003-01-16 | 2004-08-05 |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 熱交換器 |
JP2005003223A (ja) * | 2003-06-09 | 2005-01-06 | Denso Corp | 熱交換器 |
JP2008528946A (ja) * | 2005-02-02 | 2008-07-31 | キャリ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ヒートポンプ用並流熱交換器 |
JP2009503427A (ja) * | 2005-08-04 | 2009-01-29 | ビステオン グローバ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マルチプルフロー熱交換器 |
CN1975311A (zh) * | 2006-09-22 | 2007-06-06 | 清华大学 | 分液式空气冷凝器 |
CN101639306A (zh) * | 2008-07-29 | 2010-02-03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室外机换热器的制冷循环系统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23164A (zh) * | 2013-10-29 | 2016-06-2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5723164B (zh) * | 2013-10-29 | 2017-06-0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5874297A (zh) * | 2013-12-27 | 2016-08-17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CN106716045A (zh) * | 2014-09-30 | 2017-05-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CN106716045B (zh) * | 2014-09-30 | 2018-01-1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CN108474633A (zh) * | 2016-02-29 | 2018-08-31 |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空调 |
CN108351188A (zh) * | 2016-02-29 | 2018-07-31 |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空调 |
CN109073290A (zh) * | 2016-05-19 | 2018-12-2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室外单元及具备该室外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 |
CN109073290B (zh) * | 2016-05-19 | 2020-10-3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室外单元及具备该室外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 |
CN110476036A (zh) * | 2017-03-31 | 2019-11-1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
CN110476036B (zh) * | 2017-03-31 | 2021-05-1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
CN111656120A (zh) * | 2018-01-31 | 2020-09-1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或具有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 |
CN114008401A (zh) * | 2019-06-26 | 2022-02-01 | 法雷奥自动系统公司 | 热交换器 |
WO2021097967A1 (zh) * | 2019-11-20 | 2021-05-2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US12173964B2 (en) | 2019-11-20 | 2024-12-24 |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071597B2 (ja) | 2012-11-14 |
JP6011009B2 (ja) | 2016-10-19 |
US20130306285A1 (en) | 2013-11-21 |
JP2012163328A (ja) | 2012-08-30 |
EP2660550B1 (en) | 2015-06-10 |
CN103348212B (zh) | 2015-06-10 |
EP2660550A4 (en) | 2013-11-06 |
KR20130114249A (ko) | 2013-10-16 |
KR101449889B1 (ko) | 2014-10-10 |
CN104677170B (zh) | 2017-12-05 |
CN104677170A (zh) | 2015-06-03 |
EP2660550A1 (en) | 2013-11-06 |
US9651317B2 (en) | 2017-05-16 |
ES2544842T3 (es) | 2015-09-04 |
WO2012098917A1 (ja) | 2012-07-26 |
JP2012163319A (ja) | 2012-08-30 |
AU2012208123B2 (en) | 2015-05-07 |
AU2012208123A1 (en) | 2013-08-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48212B (zh)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
US10309701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 |
EP3276289B1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 |
JP2012163328A5 (zh) | ||
CN103339457A (zh)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
US10041710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 |
WO2021192902A1 (ja) | 熱交換器 | |
JP2013083419A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WO2021192903A1 (ja) | 熱交換器 | |
JP2012163313A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WO2015046275A1 (ja) |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JP5716496B2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JP2014137177A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装置 | |
WO2013046729A1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JP7399286B2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14137172A (ja) |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装置 | |
JP2013083420A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CN114729795A (zh) | 热交换器 | |
CN115698617A (zh) | 热交换器以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 |
JP7310655B2 (ja) | 熱交換器 | |
JP7327214B2 (ja) | 熱交換器 | |
JP2005300021A (ja) | 熱交換器 | |
JP2014137173A (ja) |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