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171629A -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 Google Patents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1629A
CN103171629A CN2012105674247A CN201210567424A CN103171629A CN 103171629 A CN103171629 A CN 103171629A CN 2012105674247 A CN2012105674247 A CN 2012105674247A CN 201210567424 A CN201210567424 A CN 201210567424A CN 103171629 A CN103171629 A CN 1031716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motorcar body
section
car
door si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674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U.米尔德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Original Assignee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iled Critical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3171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16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45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ir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foot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车身,其具有至少一个位于前围板(24)前面的纵梁(12、14)和沿纵向(x)与纵梁(12、14)邻接的第一加强件(38),所述第一加强件(38)沿着轮罩板(22)的外形在车辆横向(y)上向外突起并且通过第二加强件(40)支撑在底板结构(80)上,所述第二加强件(40)与邻接在轮罩板(22)上的前围板侧面段(34、36)相互间隔地设置。

Description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车身,尤其是在前架结构与前围板或隔板之间的过渡区域内具有结构加强件的车身的前端构造,所述前围板或隔板在前端限定了机动车的客舱与发动机舱的边界。
背景技术
承载式机动车车身典型地具有沿机动车行驶方向位于客舱之前的前架,该前架具有侧面的并且基本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前纵梁。在此,在将客舱与位于前端的发动机舱分离的前围板的区域内,结构性地与前围板横梁和/或与基本沿车辆纵向延伸的侧门槛结构性地,也就是以力传导和载荷路径传导的方式连接。
此外,在过渡区域内侧向设置有与前围板邻接的具有轮罩板或车轮安装板的轮罩,其通常是向内拱起。轮罩板从车辆外侧延伸至前围板侧面段,该前围板侧面段形成一种侧壁。为了从结构上加固前架的连接,可以设置加强结构,例如通过与车轮安装件的外形或与前围板板的外形相匹配的加强板的形式设置。
例如,由DE 19926352B4已知一种具有前架结构的机动车的焊装车身,该前架结构具有下部前架纵梁和上部纵梁。在该纵梁上分别连接着与侧面A柱交汇的减振支柱支架,A柱向下与侧面的客舱的纵向车门槛连接。在此,在车辆的两侧分别设置连接斜撑装置,该装置在上部纵梁和配属的侧面纵向车门槛之间沿车辆高度方向斜向下并且沿车辆纵向向后延伸。
在此,纵梁、车门槛、A柱延长段和上部纵梁基本位于沿车辆纵向和车辆高度方向定向的共同的平面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优化机动车车身的,尤其是在前架与前围板的过渡区域内的结构刚度,并且在此尤其是例如在侧向正面碰撞时,提高针对侧向作用力的抵抗能力。另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降低车辆重量并且优化机动车的结构空间分配。
该技术问题通过一种机动车车身以及一种机动车得以解决,其具有至少一个基本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并且相对于机动车的行驶方向位于前围板前面的纵梁。沿纵向向着车辆尾部的方向与纵梁邻接着加强件,所述加强件沿着轮罩板的外形在车辆横向(y)上向外突起并且通过第二加强件向下支撑在底板结构上,所述第二加强件与邻接在所述轮罩板上的前围板侧面段相互间隔地设置。
第一加强件反向于行驶方向邻接在前端纵梁上并且因此形成一种形式的车架导向头支撑,所述车架导向头支撑将由纵梁形成的载荷路径沿车辆横向向外引导至前围板侧面段,同时,第二加强件形成支撑,尤其是斜向下延伸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在与后面的且向外突起的第一加强件的末段保持预定距离的情况下结构性地与第一加强件连接。
前围板侧面段优选在由车辆纵向(x)和车辆高度方向(z)构成的平面内延伸,在所述平面内,平面齐平地连接着第一加强件的背离机动车行驶方向的末段。通过第二加强件与前围板段相互间隔地,尤其向内移动地贴靠在第一加强件上,使得在前围板侧面段和第二加强件之间可以形成确定的间隙,所述间隙用于设置或安装另外的功能构件或者机动车部件,并且对于组装技术方面,尤其是对于固定工具或连接工具(例如焊钳)的可接触性是有利的。
第二加强件优选侧向偏离纵梁的延伸段或者沿车辆纵向邻接在纵梁上的纵梁延长段或前架延长段地安置。由此,尤其是沿车辆横向向外突起的第一加强件的区域通过第二加强件可以结构性地稳固,从而能够以有利的方式提高机动车车身的结构刚度,尤其是在从前纵梁至前围板的过渡区域或者从前纵梁至侧向位移地平面齐平相连的侧门槛的过渡区域。
通过第一加强件的向外突起的造型以及其向下突起的第二加强件的支撑,也可以实现在侧向正面碰撞下对车身刚性的优化,从而可以明显减小对前围板的侵入,尤其是对前围板的侧面区域的部段的侵入。
根据优选设计方案,所述第二加强件通过沿车辆横向(y)向外突出的且基本沿车辆纵向(x)延伸的凸缘支撑在侧门槛上。所述侧门槛,尤其是面向客舱的内侧侧门槛型材在此具有基本呈C形的几何结构,其中第二加强件通过其凸缘支撑在上部的向车辆中部突起的侧门槛的型材段上。由此,第二加强件毗邻侧门槛的内侧并且沿车辆高度方向(z)支撑在侧门槛内侧上。
在由此的改进方案中,与所述侧门槛邻接的前围板侧面段与所述侧门槛构成由所述第二加强件沿车辆横向(y)向内侧限定边界的并且从上面可进入的用于电缆束或类似机动车功能部件的容纳空间。第二加强件如此与前围板侧面段相互间隔设置,从而产生适合于容纳电缆束的凹口或容纳空间。这种从上面可进入的空腔从制造技术方面也是有利的,便于使固定工具,如焊钳可以轻松地伸入用于将零部件焊接在与容纳空间毗邻的构件上。
根据另外的优选设计方案,所述第二加强件沿机动车的行驶方向向前、面向所述轮罩板,通过两个沿车辆横向(y)分别向外突出的凸缘,支撑在所述轮罩板上。沿车辆横向分别向外突出,在此尤其理解为,两个凸缘段相互远离并且相对于第二加强件沿车辆横向向外延伸。例如,观察左侧纵梁、左侧侧门槛和左侧轮罩板所配置的第二加强件,则其左上端的连接凸缘向着侧门槛的方向伸向左侧,同时其右侧的与轮罩板邻接的连接凸缘沿着邻接着底板的中部底槽的方向伸向右侧。
第二加强件在邻接轮罩板的一侧在由车辆纵轴和车辆横轴构成的平面内具有附带两个侧壁的U型外形,其中,轮罩板基本上对于第二加强件起到止动板的作用。通过第二加强件与轮罩板的连接,能够提供了基本封闭的并且与之相应的结构加固的例如呈箱形的加强件结构,借助这种加强件结构不仅可以逐点地,也能够尽可能大面积地向下支撑并且结构性地加固第一加强件和轮罩板以及邻接在其上的纵梁的节点。
根据另外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第一加强件具有截面呈帽盖形或C形的并且被所述轮罩板封闭的外形。在此,第一加强件优选在面向客舱的轮罩板的内侧面上延伸。由此,基本起到车架导向头支撑或前架延长作用的第一加强件伸入车辆内部空间并且在位于侧面轮罩板之间的中部前围板段与邻接在轮罩板的外侧区域上的前围板侧面段之间形成结构性的连接。
根据另外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第二加强件至少局部遮盖地、反向于机动车行驶方向倾斜向下地、在机动车车身的底板结构上支撑着所述第一加强件。在此尤其规定,第二加强件与第一加强件形成遮盖区域并且在此至少基本覆盖第一加强件的截面的30%,优选50%。
通过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相互遮盖或重叠的设置,尤其两个加强件的过渡区域可以获得结构加固,使得可能出现的通过前纵梁可传导至第一加强件的力能够特别有利地通过第二加强件导入至底板结构内。由于结构性的加固,也能够以有利的方式减小有关的车身部件的板材厚度,从而总体上减小机动车车身的重量。
在此尤其规定,第二加强件在第一加强件和机动车车身的底板结构之间,与行驶方向背离地倾斜向下延伸。就此,第二加强件能够以加强斜撑梁的形式用于第一加强件,所述加强斜撑梁尤其适合用于沿车辆纵向传导作用力。
此外根据另外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第二加强件具有设计为搁脚斜坡或放脚斜坡的平面段,所述平面段向上支撑着所述第一加强件,并且向下支撑在位于机动车车身的底板下方的车门槛加强件上。所述平面段相对于车辆高度方向倾斜向上延伸,面向第一加强件沿机动车的行驶方向向前延伸。
在此,所述平面段可以形成用于机动车驾驶员或副驾驶员的放脚斜坡。就此,第二加强件除了具备结构加固的作用,还具有使车辆乘客舒适的功能。在第一加强件和底板结构之间的延伸斜度可以根据乘客的舒适度设定。
此外,所述第二加强件可以具有两个相互对置的、邻接在起到放脚斜坡作用的平面段上的、并且基本相互平行地定向的、以及向下向着所述底板结构的方向突起的侧壁。在此,所述侧壁相对于车辆横向(y)相互间隔并且在其面向轮罩板的末段具有前述向外突起的凸缘,所述加强件借助所述凸缘可以结构性地与轮罩板连接。
此外,相对于车辆横向(y)位于外侧的侧壁具有向外且基本沿车辆纵向(x)延伸的凸缘,并且在此,所述侧壁支撑在侧门槛型材的上侧。与上述侧壁相对置的面向车辆中间的侧壁可以向下优选与截面呈L形的车门槛加强件相连接,优选焊接。此外,位于内侧的侧壁在此形成用于向上突起的底板的侧面凸缘的侧向止挡,所述底板的凸缘优选在侧壁的下部末段以上与第二加强件邻接。
根据另外优选的设计方案,支撑在所述侧门槛上的第二加强件的凸缘在面向侧门槛的下部末段的第二加强件的侧壁上延伸,就此使侧壁可以从上面支撑在侧门槛型材上。尤其设计为放脚斜坡的多角地邻接在侧壁上的平面段,通过隆起部继续向下突起并且通过另外的凸缘段侧面邻接在侧门槛上,其中,每个侧面凸缘段位于平面段和外侧侧壁之间的基本呈直线的弯折线上。
根据另外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第二加强件也可以在其设计为放脚斜坡的平面段内具有至少一个加固结构的印纹或凹槽和/或用于固定工具,尤其用于焊钳的通孔。基本上同样是平面段的印纹和凹槽可以结构性地加固平面段,同时通孔可以将焊钳导入且使其穿过第二加强件,从而例如可以结构性地使第一加强件的位于下部的凸缘段与轮罩板连接,尤其是焊接。
根据另外优选的设计方案,所述第二加强件通过与设计为放脚斜坡的平面段邻接的凸缘,与底侧的横梁重叠地支撑在所述车门槛加强件上。横梁、侧门槛和/或固定在其上的继续向内突起的车门槛加强件在此构成底板结构,在所述底板结构上,第二加强件倾斜向下支撑。
在此可以尤其规定,另外具有用于支起整个车身的主支座孔的底侧横梁在车门槛加强件的下方延伸,并且通过连接凸缘从下方基本遮盖地与第二加强件的下部连接凸缘平面齐平地相连,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下部连接凸缘从下方邻接在加强件的斜坡状的平面段上。设置在底侧横梁上的主支座孔尤其是在机动车车身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整个机动车车身的固定和运输。
这种第二加强件的下部凸缘对在车门槛加强件的下方设置有凸缘的底侧横梁的重叠或遮盖,可以提供一种特别稳固和加固结构的载荷传导结构。
根据另外优选的设计方案也规定,所述第二加强件几乎沿着其外部轮廓,并且在与相邻的机动车部件,尤其与第一加强件、轮罩板、侧门槛和/或车门槛加强件向邻接的位置,具有至少一个,优选多个凸缘。当尤其几乎在第二加强件的整个外部轮廓上设置有连接凸缘时,则第二加强件几乎可以环形地、优选无法松脱地固定在相邻接的车身部件上。
为了连接第二加强件以及所有其它的车身部件,可以任意使用如在车身制造中常用的接合工艺,例如点焊或激光焊接,抑或粘合操作、铆接以及咬合连接。
第一和第二加强件连同前纵梁以及反向于行驶方向邻接在前纵梁上的前架延长段并且连同底侧横梁,构成封闭的框架结构,其中,第一和第二加强件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种相对于车辆横向(y)向外位移的由前纵梁和纵梁延长段构成的载荷路径的分支。通过这种方式方法,由加强件、前纵梁、前架延长段和底侧横梁构成的框架结构能够以平行四边形的形式吸收随方向而作用的变形力,并且将其传导至邻接的支撑的机动车车身的结构部件内。
最后在另一方面中,本发明的技术问题通过一种具有前述机动车车身的机动车得以解决。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对附图中的实施例的说明阐述另外的目标、特征和有利的应用可行性。在附图中:
图1示出前围板区域内的机动车车身的透视图和局部视图;
图2示出左侧轮罩板区域内的车身的放大图;
图3示出第二加强件的独立透视图;
图4示出加强件的另外的独立透视图;
图5示出沿图2所示的剖切线A-A剖切所得的剖面图;
图6示出沿图2所示的剖切线B-B剖切所得的剖面图;和
图7示出在制造过程中第二加强件在安装位置上的另外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的透视图中局部示出的机动车车身10具有由两个侧面的前纵梁12、14和前部的保险杠横梁16构成的前架,所述前架在尾部邻接在将发动机舱和客舱分隔的前围板24上,并且转入相对于车辆高度方向(z)处于低位的底板结构80中。
基本沿车辆横向(y)和车辆高度方向(z)延伸的前围板24的中段相对车辆横向(y)分别朝外的一侧邻接在向内拱起的轮罩板22上,其中在该附图中仅明显示出左侧轮罩板22。所述轮罩板22尤其设计在面向车身的放脚空间的前围板24和底板30的下部过渡区域内,同时前围板24在轮罩板22上部转入基本沿车辆高度方向(z)和车辆纵向(x)延伸的前围板侧面段34、36中。车轮安装支撑梁18、20在前围板侧面段34、36之外延伸,所述车轮安装支撑梁在车轮安装结构的上部稳定和加固了机动车车身10。
具有中部底槽32的底板30邻接在前围板24的下部,所述底板30基本填充了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底板结构80的侧门槛26、28之间的间隙。
在图2中放大图示出了前围板24以及位于其前面的前车架的在尾侧与前围板24邻接的且位于下部的底板结构80上的外部侧面的过渡区域。在左前侧的纵梁12的基本水平的延长段内,沿着轮罩板22的内侧延伸出大约截面呈C形或帽形的向外突起的第一加强件38。在此,第一加强件38通过位于外侧的远离前纵梁12的端部基本与左侧前围板段34邻接。
由此,截面呈C形设计的第一加强件38基本位于由两个前纵梁12、14和保险杠横梁16构成的前车架的平面内。
第二加强件40在下方与第一加强件38邻接,所述第二加强件40倾斜向下延伸直至底板结构80并且以斜撑梁的形式自下方支撑着第一加强件38。在此,与前围板侧面段34间隔地安置基本设计为斜坡形式的第二加强件40,从而尤其可以在前围板侧面段34和加强件40之间在侧门槛26的上部安置图2中示出的电缆束64。
图5示出依据图2的沿剖切线A-A剖切所得的剖面图。在此可识别出,前围板侧面段34向下与侧门槛26的基本呈C形的型材邻接。在此,通过侧壁59和沿基本水平方向、车辆纵向(x)和车辆横向(y)向外突出的凸缘,使第二加强件40水平地且沿车辆横向(y)相互间隔地支撑在向内突出的侧门槛26的上侧。由此,通过侧门槛26的上侧、前围板侧面段34和第二加强件40的侧壁59,可以产生一个从上面可进入的或向上开口的用于机动车的电缆束64或电缆组的容纳空间42。
侧门槛加强件70向内向着车辆中部邻接在侧门槛26上,所述侧门槛加强件70具有截面基本呈L形的型材,其附带底部型材段72以及侧面型材段74。在此,底部型材段72邻接在侧门槛26的向内突起的基本呈C形的型材上。在此,车门槛加强件70和侧门槛26优选结构上彼此连接,尤其是彼此焊接或者采用另外方式相互接合。
如图5的剖面图所示,从侧向和沿车辆高度方向(z)突起的型材段74紧贴着第二加强构件40的位于内侧的侧壁58上。
此外,车门槛加强件70的向上突起的型材段74具有向内、向着车辆中部的方向突起的凸缘段75,其紧贴着底板30的侧边缘。底板30在其左侧边缘上具有向上突起的凸缘33,通过所述凸缘33底板30可与第二加强件40的侧壁58连接。每个构件的结构上的连接,尤其是焊接,在所有附图中通过单一的焊点78仅示意性地和单独地标记出来。
除了两个基本沿车辆纵向(x)和车辆高度方向(z)延伸的且基本相互平行定向的,但是沿车辆横向(y)又相互隔开的侧壁58、59以外,第二加强件40还具有与侧壁58、59相互连接的大约呈斜坡状的平面段56。这个平面段56从第一加强件38开始在反向于机动车的行驶方向1上倾斜向下延伸并且通过相应的凸缘48、54支撑地邻接在第一加强件38上以及车门槛加强件70上。基本设计为放脚斜面的平面段56还具有凹槽状的印纹60,所述印纹60在第一加强件38的高度方向具有用于图6所示的焊接工具66的通孔62。借助所述通孔62使得在组装了第二加强件后,才将第一加强件38与车轮罩22连接,尤其是焊接。
根据图3和图4的独立视图,第二加强件40具有两个相对于加强件40沿车辆横向(y)分别向外突出的凸缘段44、46,借助所述凸缘段44、46第二加强件40可以大面积地支撑在轮罩板22的内侧。向外面向前围板侧面段34的凸缘46邻接着左侧侧壁59延伸,同时向内侧向着车辆中部和中部底槽32方向突起的前部凸缘44设计在位于内侧的侧壁58的前部末段上。
此外,由图2和图6获知,第二加强件40的上部末段大面积地、搭接地且重叠地安置在第一加强件38上。就此,上部凸缘段44、46的上部末段44a、46a与第一加强件38的截面轮廓几何形状地配合。在总装状态下,上部的设计为平面段56的凸起的凸缘48至少在第一加强件38的截面的下部三分之一处,甚至在截面的中间与第一加强件38平面平齐地相连。
通过第一加强件38和第二加强件40的这种相互搭接或者重叠的设置,通过第一加强件传导的力可以很大程度上向下传递至第二加强件40内。
此外,结合图2和图4可知,设计成斜坡状的平面段56向下面向底板结构80具有从侧壁59突起的下部段56a,在下部段56a的下端部设置有凸缘54,根据图6所示,凸缘54与车门槛加强件70的底段72平面齐平地相连。在此,这个下部凸缘54覆盖在设在门槛加强件70下方底侧的横梁76上,由此通过第二加强件40传导的力可以直接传递至底侧的横梁76内,所述横梁76优选具有用于升起整个车身的主支座孔。
斜坡状平面段56的下部段56a具有侧向的并且向外的以及与侧门槛26邻接的另外的凸缘52,第二加强件40借助所述凸缘52可以与侧门槛26连接。与侧门槛26邻接的凸缘52在此如图3所示,基本沿虚拟的弯曲线57的延长线延伸,侧壁59沿着所述弯曲线转入斜坡状平面段56的上部区域。
此外,如图6所示,设置在车门槛加强件70上面的底板30通过向上突起的凸缘31,与第二加强构件40的斜坡状的平面段56邻接,并且在此与所述平面段56优选结构性地连接,尤其是焊接。最后在图7中示出,由第二加强件40、前围板侧面段34和侧门槛26构成的向上开口的凹穴或容纳空间42,所述容纳空间42除了用于容纳图2所示的电缆束64外,对于组装、导入焊接工具66也是有利的。
借助第二加强件40以及其斜撑梁形式的用于装配第一加强件38的支撑功能,可以降低其余的车身部件和车身板材的板材厚度,使得可以减少机动车车身的总体重量。此外,第二加强件40如此与邻接的车身部件、如第一加强件38、车轮罩22、底板30、侧门槛26和底板结构80相匹配,使得可以在侧门槛与沿行驶方向位于前围板24的前部的纵梁12、14之间获得整体上优化的结构结点。由此,提高了车身10的抗扭刚度和稳固性,并且从整体上改进了在处于侧向正面碰撞时对车身的穿入或侵入情况。
所示实施方式仅示出本发明的一些可能的构造方式,而其他大量变形方式都是可以考虑的并且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在此示例性示出的实施例绝不应解释为对于本发明范围、适用性或者可行的配置方式的限制。上述说明仅向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行方式。因此,只要不脱离本申请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便可以对所述部件的功能和设置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型修改。
附图标记列表
1行驶方向
10机动车车身
12纵梁
14纵梁
16保险杠横梁
18车轮安装支撑梁
20车轮安装支撑梁
22轮罩板
24前围板
26侧门槛
28侧门槛
30底板
31凸缘
32中部底槽
33凸缘
34前围板侧面段
36前围板侧面段
38加强件
40加强件
42容纳空间
44凸缘
46凸缘
48凸缘
50凸缘
52凸缘
54凸缘
56平面段
57弯曲线
58侧壁
59侧壁
60印纹
62通孔
64电缆束
66固定工具
70车门槛加强件
72型材底段
74型材段
75凸缘
76横梁
78焊点
80底板结构

Claims (14)

1.一种机动车车身,其具有至少一个位于前围板(24)前面的纵梁(12、14)和沿纵向(x)与所述纵梁(12、14)邻接的第一加强件(38),所述第一加强件(38)沿着轮罩板(22)的外形在车辆横向(y)上向外突起并且通过第二加强件(40)支撑在底板结构(80)上,所述第二加强件(40)与邻接在所述轮罩板(22)上的前围板侧面段(34、36)相互间隔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第二加强件(40)通过沿车辆横向(y)向外突出的且基本沿车辆纵向(x)延伸的凸缘(50)支撑在侧门槛(26、28)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与所述侧门槛(26、28)邻接的所述前围板段(34、36)与所述侧门槛(26、28)构成由所述第二加强件(40)沿车辆横向(y)限定内侧边界的并且从上面可进入的用于电缆束(64)的容纳空间(42)。
4.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第二加强件(40)沿行驶方向(1)向前面向所述轮罩板(22)通过两个沿车辆横向(y)分别向外突出的凸缘(44、46)支撑在所述轮罩板(22)上。
5.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第一加强件(38)具有横截面呈帽盖形或C形的并且被所述轮罩板(22)封闭的外形。
6.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第二加强件(40)至少局部遮盖所述第一加强件(38)地、反向于行驶方向(1)倾斜向下地支撑在所述底板结构(80)上。
7.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第二加强件(40)具有设计为放脚斜坡的平面段(56),所述平面段(56)向上支撑在所述第一加强件(38)上,并且向下支撑在位于底板(30)下方的车门槛加强件(70)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第二加强件(40)具有两个相互对置的、邻接在所述平面段(56)上的、并且基本相互平行地定向的、以及向下向着所述底板结构(80)的方向突起的侧壁(58、59)。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支撑在所述侧门槛(26、28)上的凸缘(50)在面向所述侧门槛(26、28)的所述侧壁(59)的下部末段上延伸。
10.如权利要求7至9之一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第二加强件(40)在设计为放脚斜坡的所述平面段(56)的区域内具有至少一个加固结构的印纹(60)和/或用于固定工具(66)的通孔(62)。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之一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第二加强件(40)通过在下方与设计为放脚斜坡的所述平面段(56)邻接的凸缘(54),与底侧的横梁(76)重叠地支撑在所述车门槛加强件(70)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底侧横梁(76)在所述车门槛加强件(70)的下方延伸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支起车身的主支座孔。
13.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动车车身,其中,所述第二加强件(40)沿着其外部轮廓具有至少一个,优选多个凸缘(44、48、46、50、52、54),用于与所述第一加强件(38)、所述轮罩板(22)、所述侧门槛(26、28)和/或所述车门槛加强件(70)相连接。
14.一种机动车,其具有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机动车车身。
CN2012105674247A 2011-12-22 2012-12-24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Pending CN1031716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121908A DE102011121908A1 (de) 2011-12-22 2011-12-22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Verstärkungsstruktur
DE102011121908.4 2011-12-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1629A true CN103171629A (zh) 2013-06-26

Family

ID=47560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674247A Pending CN103171629A (zh) 2011-12-22 2012-12-24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14248B2 (zh)
CN (1) CN103171629A (zh)
DE (1) DE102011121908A1 (zh)
GB (1) GB2498051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54450A (zh) * 2014-12-25 2015-04-2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及汽车
CN104691627A (zh) * 2013-12-09 2015-06-10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CN105313978A (zh) * 2014-05-30 2016-02-1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前舱上边梁组件
CN110418734A (zh) * 2017-03-08 2019-11-05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集成结构加强的搁脚装置
JP2020189578A (ja) * 2019-05-22 2020-1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13619682A (zh) * 2020-05-06 2021-11-09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3715769A (zh) * 2021-08-31 2021-11-30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副驾脚部区域的小腿保护结构及前车身结构
CN113978561A (zh) * 2021-10-26 2022-01-2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前地板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19992A1 (de) * 2010-05-10 2011-11-10 Volkswagen Ag Karosseriestruktur, insbesondere Boden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040644B2 (ja) * 2012-09-05 2016-12-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DE102013101698B4 (de) * 2013-02-20 2022-03-2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ragstruktur
DE102013004793A1 (de) * 2013-03-20 2014-09-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Bodenstruktur einer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KR101575320B1 (ko) * 2013-12-16 2015-12-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체 보강구조
FR3020793B1 (fr) * 2014-05-07 2016-10-21 Renault Sa Tablier ava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US9238487B1 (en) * 2014-11-04 2016-01-19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Inner front side member to rocker support reinforcement gussets for vehicle front structures
CN104709359A (zh) * 2014-12-31 2015-06-17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围板的加强结构
JP6522982B2 (ja) * 2015-02-18 2019-05-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US9701182B1 (en) * 2016-02-24 2017-07-11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Door reinforcement beam catch projections for vehicle side structures
EP3686090B1 (en) * 2019-01-23 2022-03-09 Volvo Car Corporation Reinforcement arrangement
FR3094689B1 (fr) * 2019-04-08 2021-03-05 Psa Automobiles Sa Procédé d’assemblage de parties structurelles supérieure et inférieure à pièces de renfort,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DE102020113690B3 (de) 2020-05-20 2021-10-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sowie Personenkraftwagen
DE102020121094B3 (de) * 2020-08-11 2021-10-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15257951B (zh) * 2022-08-31 2024-11-12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加强件总成
DE102022132121B3 (de) 2022-12-05 2024-01-04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Verstärkungsanordnung zur Längsabstütz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2044A (en) * 1983-11-30 1987-03-2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rear body structure
JPS6313868A (ja) * 1986-07-04 1988-01-2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H0544230Y2 (zh) * 1987-07-10 1993-11-09
JP3179187B2 (ja) * 1992-06-09 2001-06-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5388885A (en) * 1993-02-01 1995-02-1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Body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JP3357201B2 (ja) * 1994-10-19 2002-1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DE19926352B4 (de) 1999-06-10 2004-02-12 Daimlerchrysler Ag Rohbaukarosserie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001102A1 (de) 2000-01-13 2001-07-19 Opel Adam Ag Karosserievorderbau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02154458A (ja) * 2000-11-24 2002-05-28 Fuji Heavy Ind Ltd 車体前部構造
US6666501B1 (en) * 2002-07-17 2003-12-23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Lightweight automobile body structure
JP4144385B2 (ja) * 2003-03-12 2008-09-0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室前部の結合構造
DE102009049113A1 (de) 2009-10-12 2011-04-1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Fahrzeugkarosserie mit Verstärkungsprofilen
DE102010051271A1 (de) * 2010-11-12 2012-05-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Ges.D.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Verstärkungsstruktur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1627A (zh) * 2013-12-09 2015-06-10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CN105313978A (zh) * 2014-05-30 2016-02-1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前舱上边梁组件
CN105313978B (zh) * 2014-05-30 2017-08-0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前舱上边梁组件
CN104554450A (zh) * 2014-12-25 2015-04-2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及汽车
CN110418734A (zh) * 2017-03-08 2019-11-05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集成结构加强的搁脚装置
CN110418734B (zh) * 2017-03-08 2022-03-08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集成结构加强的搁脚装置
JP2020189578A (ja) * 2019-05-22 2020-1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7243438B2 (ja) 2019-05-22 2023-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CN113619682A (zh) * 2020-05-06 2021-11-09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3619682B (zh) * 2020-05-06 2023-06-20 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3715769A (zh) * 2021-08-31 2021-11-30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副驾脚部区域的小腿保护结构及前车身结构
CN113978561A (zh) * 2021-10-26 2022-01-2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前地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1121908A1 (de) 2013-06-27
US20130161981A1 (en) 2013-06-27
GB201221105D0 (en) 2013-01-09
GB2498051A (en) 2013-07-03
US8814248B2 (en) 2014-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71629A (zh)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CN100546863C (zh) 车身结构
CN100519309C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5313982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EP2740651B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JP6579167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02756756A (zh) 用于汽车底板结构的对角加强件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20120119544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2730085A (zh) 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
CN101585375A (zh) 汽车车身结构
CN102398632A (zh) 汽车车身底板的框架结构、底板单元、下部结构和车身
US10933918B2 (en) Vehicle-body upper structure
CN105416404A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
CN102556176A (zh) 汽车车身的底板结构
CN107097857B (zh) 车身结构
CN106240640A (zh) 机动车车身
CN103619695B (zh) 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
CN102795268A (zh) 后座椅安装部结构
KR101361372B1 (ko) 자동차용 펜더패널 조립 장치
CN109415095B (zh)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CN102476656B (zh) 车身后部构造
US9238487B1 (en) Inner front side member to rocker support reinforcement gussets for vehicle front structures
JP2019089488A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CN202029898U (zh) 发舱总成与前地板总成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