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6656B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76656B CN102476656B CN201110346249.4A CN201110346249A CN102476656B CN 102476656 B CN102476656 B CN 102476656B CN 201110346249 A CN201110346249 A CN 201110346249A CN 102476656 B CN102476656 B CN 1024766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dth direction
- rear panel
- vehicle body
- vehicle width
- overall wid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1
- 208000032443 Masked faci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能够防止后面板的变形且提高车身的刚性。车身后部构造(A)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后车架(2、2);配置在一对后车架(2、2)之间的后底板(3);供各后车架(2、2)的后端结合的车架结合部(12);供后底板(3)的后端结合的底板结合部(14),并且,车身后部构造(A)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面板(1);沿车宽方向延伸、且相对于后面板(1)在后方分离地配置的后保险杠梁(4);夹设在后面板(1)与后保险杠梁(4)之间的延伸部(5、5)。后面板(1)在车架结合部(12)及底板结合部(14)的附近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16);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18)。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汽车等的车辆的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适用于汽车等的车辆的现有的车身后部构造,已知这样一种构造,如图8所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后车架100、100;配置在一对后车架100、100之间的后底板200;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供后车架100及后底板200的后端结合的后面板300;沿车宽方向延伸、且相对于后面板300向后方分离地配置的后保险杠梁400;夹设在后面板300与后保险杠梁400之间的一对延伸部500、500(参照专利文献1参照)。
此外,图8是现有的车身后部构造的概要俯视图。另外,图9(a)是表示现有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后面板300的后视图,图9(b)是表示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700的后面板300的后视图。在图9(a)及图9(b)中,将后保险杠梁400及延伸部500省略而绘制。
如图8所示,当具有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C的后部与结构物、步行者等的被碰撞物发生碰撞时,对后保险杠梁400施加朝向前方的载荷P 1,则后保险杠梁400以向前方凸出的方式发生弯曲变形(参照图8的双点划线)。
而且,由于后保险杠梁400发生弯曲变形之后所产生的反力,若后保险杠梁400欲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则会产生使延伸部500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倾倒的载荷P2,其结果是,存在沿后面板300的面产生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P3、且后面板300发生变形的情况。
因此,如图9(a)所示,由于由后面板300中的结合有后车架100的后端的部分300A、结合有后底板200的后端的部分300B、以及下端缘300C所围成的区域600是极有助于提高车身的刚性(后车架100等的支承刚性)的部分,所以,期待提高其面刚性。
但是,现有的后面板300由于由一块板构成,所以,区域600的面刚性比较低。
因此,作为使区域600的面刚性提高的方法,考虑如图9(b)所示、在区域600中设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700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7069号公报
但是,如果凭借这样的方法,则若车辆C发生碰撞时产生沿后面板300的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P3,应力会局部地集中在与加强筋700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800上,后面板300可能会以该部分800为基点发生变形。其结果为,除了更换后保险杠梁400等,后面板300也需要更换,存在与其相应地修理费用增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根据这样的观点而开创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后面板的变形且提高车身的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后车架;配置在所述一对后车架之间的后底板;供所述各后车架的后端结合的车架结合部;供所述后底板的后端结合的底板结合部,并且,该车身后部构造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面板;沿车宽方向延伸、且相对于所述后面板在后方分离地配置的后保险杠梁;夹设在所述后面板和所述后保险杠梁之间的延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面板在所述车架结合部及所述底板结合部的附近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
根据本发明,由于后面板在车架结合部及底板结合部的附近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通过纵加强筋,能够将沿后面板的表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吸收且分散,并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防止后面板的变形,并且,通过横加强筋,车架结合部及底板结合部附近的后面板的面刚性提高,车身的刚性(后车架及后底板的支承刚性)提高。
另外,优选地,所述底板结合部包括:从所述车架结合部的上端附近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上边部;从所述上边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所述后面板的下端缘延伸、且相对于所述车架结合部在车宽方向内侧分离的侧边部,所述横加强筋相对于所述上边部在下侧分离。
通过该结构,由于由车架结合部、底板结合部的上边部及侧边部、以及横加强筋所围成的部分形成在后面板上,所以,后面板的面刚性进一步提高,车身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即使在后面板由一块板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确保后面板的面刚性。
另外,优选地,所述横加强筋以沿所述后面板的下端缘延伸的方式构成。
通过该结构,由于横加强筋沿后面板的下端缘延伸,所以,能够良好地确保后面板中的由车架结合部、底板结合部的上边部及侧边部、以及后面板的下端缘所围成的区域的面刚性。
另外,优选地,所述纵加强筋配置在由所述车架结合部、所述底板结合部的所述上边部及所述侧边部、以及所述后面板的下端缘所围成的区域内。
通过该结构,能够良好地确保后面板中的由车架结合部、底板结合部的上边部及侧边部、以及后面板的下端缘所围成的区域的面刚性,同时,能够将沿该区域内的表面且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吸收且分散,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防止后面板的变形。
另外,优选地,所述纵加强筋与所述横加强筋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而且具有与所述横加强筋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重叠部。
在设置横加强筋的情况下,当在与横加强筋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上发生应力局部集中时,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与横加强筋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重叠部吸收并分散载荷,所以,能够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并进一步防止后面板的变形。
优选地,所述纵加强筋沿车宽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纵加强筋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由所述车架结合部、所述底板结合部的所述上边部及所述侧边部、以及所述后面板的下端缘所围成的区域内,并且,具有与所述横加强筋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与所述横加强筋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重叠部。
通过该结构,由于多个纵加强筋沿车宽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所以,载荷的吸收量及分散量增大。
另外,能够良好地确保后面板中的由车架结合部、底板结合部的上边部及侧边部、以及后面板的下端缘所围成的区域的面刚性,同时能够吸收并分散沿该区域内的表面且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
而且,在设置横加强筋的情况下,在与横加强筋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上发生应力局部集中时,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与横加强筋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重叠部吸收并分散载荷。
因此,通过该结构,能够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进一步防止后面板的变形。
另外,优选地,所述重叠部以随着从上方趋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构成。
通过该结构,由于能够通过与横加强筋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重叠部吸收并分散载荷,因此,能够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并进一步防止后面板的变形。
另外,优选地,所述横加强筋沿上下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
通过该结构,由于多个横加强筋沿上下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所以,后面板的面刚性进一步提高,车身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通过对纵加强筋及横加强筋的个数等进行适当调整,能够使后面板的载荷吸收性及载荷分散性与后面板的面刚性之间的平衡最适当化,能够应对各种车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防止后面板的变形且提高车身的刚性的车身后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概要俯视图。
图2是表示后面板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后面板的后视图。
图4是图2的X-X线剖视图。
图5(a)及图5(b)是表示变形例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后面板的后视图。
图6(a)及图6(b)是表示变形例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后面板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后面板的后视图。
图8是现有的车身后部构造的概要俯视图。
图9(a)是表示现有的车身后部构造的后面板的后视图,图9(b)是表示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筋的后面板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C 车辆
A 车身后部构造
1 后面板
1a 前表面
1b 后表面
1e 下端缘
12 车架结合部
12a 上端
14 底板结合部
14a 上边部
14b 侧边部
16(16A~16E) 纵加强筋
16a 下端部(重叠部)
16b 中间部(重叠部)
18 横加强筋
2 后车架
3 后底板
4 后保险杠梁
5 延伸部
T 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前后”、“上下”、“左右”以车辆C为基准。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为同义。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A的概要俯视图。
如图1所示,车身后部构造A构成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后车架2、2;配置在后车架2、2之间的后底板3;在前表面1a结合有后车架2、2及后底板3的后端、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面板1;沿车宽方向延伸、且相对于后面板1在后方分离地配置的后保险杠梁4;夹设在后面板1与后保险杠梁4之间的一对延伸部5、5。
后车架2例如由中空四边形状的金属制的部件构成。在后车架2的后端上,凸缘部21向上下及左右延伸地形成(参照图1及图3)。在凸缘部21的适当位置上,形成有供螺栓B穿插的未图示的螺栓穿插孔。
后底板3例如由弯曲形成为层差状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构成。后底板3具有用于在后车架2、2之间收容备胎等的凹部3a(参照图1及图3)。后底板3的左右两端侧配置在后车架2的上方。
后保险杠梁4具有如下功能:当车辆C的后部与结构物、步行者等的被碰撞物发生碰撞时通过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碰撞载荷)从而减轻对被碰撞物的冲击,并且,减轻向车辆C及其乘员的冲击载荷。后保险杠梁4例如由中空四边形状的金属制的部件构成。
延伸部5例如由中空四边形状的金属制的部件构成。凸缘部51朝向上下及左右延伸地形成在延伸部5的前端(参照图1及图2)。在凸缘部51的适当位置上,形成有供螺栓B穿插的未图示的螺栓穿插孔。延伸部5的前端面(凸缘部51)对接在后面板1的后表面1b上。以沿着该对接的部分的方式实施焊接,并且紧固有螺栓B,由此,后面板1和延伸部5相互连结。延伸部5隔着后面板1配置在后车架2的相反侧,并且,以与后车架2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图2是表示后面板1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后面板1的后视图,图4是图2的X-X线剖视图。此外,在图2~图4中,为了方便说明,适当省略后保险杠梁4及延伸部5而绘制。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后面板1的右侧部1c和左侧部1d为左右对称,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右侧部1c而省略左侧部1d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后面板1是用于支承后车架2、后底板3及延伸部5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在后面板1的适当位置上,如图3所示,形成有供螺栓B穿插的螺栓穿插孔1f、1f。
如图1所示,在后面板1的右侧部1c的前表面1a上,对接有后车架2的后端面(凸缘部21)。以沿着该对接部分的方式实施焊接,并且紧固有螺栓B,由此,后面板1和后车架2相互连结。本实施方式中,使螺栓B穿插后面板1的螺栓穿插孔1f、后车架2的螺栓穿插孔和延伸部5的螺栓穿插孔,从而将这些部件一体紧固。
此外,图3的车架结合部12是后面板1中结合(抵接固定)有后车架2的部分。
在后面板1的右侧部1c的前表面1a上,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不与后车架2(车架结合部12)干涉的位置上,对接有后底板3的后端面。以沿着该对接部分的方式实施焊接,由此,后面板1和后底板3相互连结。
此外,图3的底板结合部14是后面板1中结合(抵接固定)有后底板3的部分。
如图3所示,底板结合部14包括:从车架结合部12的上端12a的上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大致直线状的上边部14a;从上边部14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斜下方(向后面板1的下端缘1e)延伸的侧边部14b。上边部14a相对于下端缘1e在上方分离,侧边部14b相对于车架结合部12在车宽方向内侧分离。
另外,后面板1在车架结合部12及底板结合部14的附近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纵加强筋16(16A~16E)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18。
纵加强筋16具有将沿后面板1的表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吸收且分散的功能。如图3及图4所示,纵加强筋16朝向后方突出形成,沿车宽方向相互隔开相等的间隔地设置。纵加强筋16中位于车宽方向最内侧的纵加强筋16A,以其下端部16a位于横加强筋18的车宽方向内侧、且沿车宽方向与横加强筋18重叠的方式设置。纵加强筋16A的下端部16a随着从上方趋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本实施方式中,纵加强筋16A的下端部16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重叠部”。
此外,纵加强筋16还可以向前方突出形成,并以不等的间隔设置。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纵加强筋16A的下端部16a以随着从上方趋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形成,但也可以不使下端部16a倾斜而是使纵加强筋16A形成为直线状。
横加强筋18具有提高后面板1的面刚性的功能。如图3所示,横加强筋18沿后面板1的下端缘1e延伸,并且相对于上边部14a向下方分离。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横加强筋18如图4所示、向后方突出形成,但还可以向前方突出形成。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横加强筋18如图4所示、其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U字状(圆弧状),但不限于此,还可以形成为例如V字状、コ字状等。
此外,纵加强筋16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与横加强筋18同样地形成为U字状等。
如图3所示,纵加强筋16及横加强筋18设置在由车架结合部12、底板结合部14的上边部14a及侧边部14b、以及下端缘1e所围成的区域T内。
另外,在后面板1上,形成有由车架结合部12、底板结合部14的上边部14a及侧边部14b、以及横加强筋18所围成的部分。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A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下面,说明车身后部构造A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A,后面板1在车架结合部12及底板结合部14附近的区域T中,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16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18,因此,通过纵加强筋16,能够将沿后面板1的表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吸收且分散,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防止后面板1的变形,并且,通过横加强筋18,能够提高后面板1的区域T的面刚性,从而提高车身的刚性。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纵加强筋16A~16E沿车宽方向相互隔开相等的间隔地设置,由此,载荷的吸收量及分散量增大,能够进一步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能够进一步防止后面板1的变形。
另外,纵加强筋16中最大程度地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纵加强筋16A的下端部16a,位于横加强筋18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与横加强筋18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并且,随着从上方趋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由此,能够以与横加强筋18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纵加强筋16A的下端部16a(横加强筋1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附近)吸收并分散载荷,所以,能够避免与横加强筋18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处的局部的应力集中,能够进一步防止后面板1的变形。
另外,由车架结合部12、底板结合部14的上边部14a及侧边部14b、以及横加强筋18所围成的部分形成在后面板1上,因此,后面板1的面刚性进一步提高,车身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即使在后面板1由一块板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确保后面板1的面刚性。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中,横加强筋18沿后面板1的下端缘1e延伸,并且,纵加强筋16配置在由后面板1中的由车架结合部12、底板结合部14的上边部14a及侧边部14b、以及后面板1的下端缘1e所围成的区域T内,因此,能够良好地确保区域T的面刚性,同时,能够将沿该区域T内的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吸收并且分散,能够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从而防止后面板1的变形。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本发明中,只要纵加强筋16及横加强筋18混合地存在于区域T中即可,纵加强筋16及横加强筋18的个数、配置图案、配置间隔、尺寸(长度尺寸、宽度尺寸、高度尺寸)等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例如,还可以如图5(a)所示、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增加纵加强筋16的个数,并且减小横加强筋18的长度尺寸。
这样,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增大载荷的吸收量及分散量。
另外,还可以如图5(b)所示、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下端部16a位于横加强筋18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可以增加以沿车宽方向与横加强筋18重叠的方式设置的纵加强筋16的个数,并且减小横加强筋18的长度尺寸。
这样,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增大载荷的吸收量及分散量。
另外,还可以如图6(a)所示、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增大横加强筋18的长度尺寸。
这样,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后面板1的面刚性提高,车身的刚性提高。
另外,还可以如图6(b)所示,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增加横加强筋18的个数,且沿上下方向相互隔开相等的间隔而设置多条横加强筋18。
这样,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后面板1的面刚性提高,车身的刚性提高。
此外,横加强筋18还可以以不等间隔设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通过适当调整纵加强筋16及横加强筋18的个数等,能够使后面板1的载荷吸收性及载荷分散性与后面板1的面刚性的平衡最适当化,从而能够应对各种车辆。
另外,还可以如图7所示、隔着横加强筋18上下地各设置两条纵加强筋16、16,并且,在横加强筋18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纵加强筋16。在本变形例中,横加强筋1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纵加强筋16,以其中间部16b位于横加强筋18的车宽方向内侧、且与横加强筋18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另外,纵加强筋16的中间部16b随着从上方趋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本变形例中,纵加强筋16的中间部16b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重叠部”。
即使这样,也能够发挥与所述的实施方式大致同等的作用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后面板1的右侧部1c和左侧部1d左右对称地构成,但也可以左右非对称地构成。即,可以构成为:使设在右侧部1c的纵加强筋16及横加强筋18的个数等与设在左侧部1d的纵加强筋16及横加强筋18的个数等不同。
Claims (7)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后车架;配置在所述一对后车架之间的后底板;供所述各后车架的后端结合的车架结合部;供所述后底板的后端结合的底板结合部,并且,该车身后部构造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面板;沿车宽方向延伸、且相对于所述后面板在后方分离地配置的后保险杠梁;夹设在所述后面板和所述后保险杠梁之间的延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面板在所述车架结合部及所述底板结合部的附近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
所述底板结合部包括:从所述车架结合部的上端附近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上边部;从所述上边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所述后面板的下端缘延伸、且相对于所述车架结合部在车宽方向内侧分离的侧边部,所述横加强筋相对于所述上边部在下侧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加强筋沿所述后面板的下端缘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加强筋配置在由所述车架结合部、所述底板结合部的所述上边部及所述侧边部、以及所述后面板的下端缘所围成的区域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加强筋与所述横加强筋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而且具有与所述横加强筋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重叠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加强筋沿车宽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多个所述纵加强筋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在由所述车架结合部、所述底板结合部的所述上边部及所述侧边部、以及所述后面板的下端缘所围成的区域内,并且,具有与所述横加强筋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与所述横加强筋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重叠部。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部随着从上方趋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加强筋沿上下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60814 | 2010-11-24 | ||
JP2010260814A JP5281630B2 (ja) | 2010-11-24 | 2010-11-24 | 車体後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76656A CN102476656A (zh) | 2012-05-30 |
CN102476656B true CN102476656B (zh) | 2014-10-08 |
Family
ID=46089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4624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6656B (zh) | 2010-11-24 | 2011-11-02 | 车身后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281630B2 (zh) |
CN (1) | CN10247665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60873B2 (ja) * | 2013-11-07 | 2017-01-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2015112951A (ja) * | 2013-12-10 | 2015-06-2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の下端構造 |
JP6547179B2 (ja) * | 2017-07-06 | 2019-07-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CN110282023A (zh) * | 2018-03-19 | 2019-09-27 |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车辆的车身后围板、保险杠安装组件及车辆 |
JP7411522B2 (ja) * | 2020-09-04 | 2024-01-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7364613B2 (ja) * | 2021-03-24 | 2023-10-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バンパリンフォース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75430A (ja) * | 1994-12-28 | 1996-07-09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リヤバンパ取付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45216B2 (ja) * | 1998-07-29 | 2004-07-21 | 日産車体株式会社 | テールゲートのピラー下部車体構造 |
JP3807202B2 (ja) * | 2000-07-17 | 2006-08-0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
2010
- 2010-11-24 JP JP2010260814A patent/JP528163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11-02 CN CN201110346249.4A patent/CN10247665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75430A (ja) * | 1994-12-28 | 1996-07-09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リヤバンパ取付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281630B2 (ja) | 2013-09-04 |
JP2012111307A (ja) | 2012-06-14 |
CN102476656A (zh) | 2012-05-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19309C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JP6041054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KR102730519B1 (ko) | 차량용 차체 | |
CN105313982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CN102476656B (zh) | 车身后部构造 | |
JP5879938B2 (ja) | 車両後部の側部パネルの補強構造 | |
JP4621982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CN102205857A (zh) | 汽车的车身构造 | |
US20120119542A1 (en) |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JP6600873B2 (ja) | 車体構造 | |
TW200426061A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JP2008137483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9415095B (zh) |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 |
JP2021075089A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CN108974125B (zh) | 悬架臂支承构造 | |
JP6590862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支持構造 | |
JP2006231978A (ja) | 車体の前部構造 | |
JP6094380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 |
JP6027448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5858365B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 |
JP5888560B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 |
JP6176228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2009012634A (ja)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
CN106852138A (zh) | 车辆地板构造 | |
JP2008273379A (ja) | 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