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933450B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3450B
CN102933450B CN201180027558.3A CN201180027558A CN102933450B CN 102933450 B CN102933450 B CN 102933450B CN 201180027558 A CN201180027558 A CN 201180027558A CN 102933450 B CN102933450 B CN 1029334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instrument panel
joint cover
opening
steering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75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33450A (zh
Inventor
直井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33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3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33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34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具有:仪表板下部件(10),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供连结车辆的转向轴及转向齿轮箱间的接头部件穿插;以围绕所述接头部件的方式设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转向接头罩(21);和沿所述仪表板下部件(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仪表板横梁(23),所述仪表板横梁(23)具有将所述转向接头罩(21)隔在中间的一对横梁,且这些横梁分别相对于所述转向接头罩(21)固定,在所述仪表板下部件(10)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且被所述转向接头罩(21)覆盖的范围内,形成有供安装转向轴护环的安装夹嵌合的夹持孔。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
本申请基于2010年06月2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143872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般,车身具有:配置在车辆前方且构成发动机室的左右框部的一对前侧车架;对发动机室和乘员所乘坐的舱室(车室)之间进行分隔的仪表板(仪表板面板),一对前侧车架的后端被接合在仪表板的前表面。
另外,存在有在仪表板上设有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梁的情况。该情况下,使从前侧车架传递的前碰撞荷载向横梁传递,能够使荷载分散,并且,能够提高仪表板的刚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0818号公报
因此,在仪表板上形成有用于供转向轴穿插的开口部,该转向轴将发动机室侧的转向齿轮箱和舱室侧的方向盘之间连结。在该开口部中,为了防止发动机室的灰尘、泥水、噪音等进入到车室内,而设有转向接头罩(steering joint cover)。
这里,在仪表板上设置横梁的情况下,需要考虑与转向接头罩的位置关系。即,即使想要在配置有转向接头罩的位置上设置横梁,但由于会相互干涉,所以,难以将横梁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转向接头罩以及横梁配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的车身前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手段。
(1)即,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仪表板下部件,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供连结车辆的转向轴及转向齿轮箱间的接头部件穿插;以围绕所述接头部件的方式设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转向接头罩;和沿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仪表板横梁,所述仪表板横梁具有将所述转向接头罩隔在中间的一对横梁,且这些横梁分别相对于所述转向接头罩固定,在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且被所述转向接头罩覆盖的范围内,形成有供安装转向轴护环的安装夹嵌合的夹持孔。
根据上述(1)记载的方式,无需考虑转向接头罩和仪表板横梁的干涉,能够将两者配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这里,为了提高转向接头罩内的密封性,可以在仪表板下部件的与安装有转向接头罩的表面相反侧的表面上安装转向轴护环。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是经由螺柱将转向轴护环安装在仪表板下部件上,但在上述方式中,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且在被转向接头罩覆盖的范围内,形成有供安装转向轴护环的安装夹进行嵌合的夹持孔,因此,能够废除螺柱。
(2)在上述(1)记载的车身前部构造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构成,所述仪表板下部件具有:纵壁;和从该纵壁的下部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壁,所述转向接头罩配置在所述纵壁和所述倾斜壁的边界部附近。
在上述(2)的情况下,由于纵壁和倾斜壁的边界部折曲,所以,通过在此处配置转向接头罩,能够放大仪表板下部件和转向接头罩之间的空间。因此,无需不必要地增大转向接头罩,能够可靠地将接头部件围绕。另外,能够避免转向接头罩和安装转向轴护环的安装夹的干涉。
(3)在上述(1)记载的车身前部构造中,还可以具有夹入到所述转向接头罩和所述仪表板下部件之间的密封件。
在上述(3)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密封件更可靠地防止灰尘、水从仪表板下部件和转向接头罩之间浸入。
(4)在上述(1)记载的车身前部构造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构成,所述仪表板下部件具有:纵壁;和从该纵壁的下部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壁,所述仪表板横梁沿所述纵壁和所述倾斜壁的边界部配置,所述各横梁相对于与其分别相邻的左右的前侧车架被接合。
在上述(4)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仪表板下部件的刚性。
(5)在上述(1)~(4)中任一项记载的车身前部构造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构成,所述转向接头罩的壁厚比所述仪表板横梁的壁厚厚,所述仪表板横梁呈直线状。
在上述(5)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用于支承接头部件的支承刚性,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仪表板下部件的刚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能够不考虑转向接头罩和仪表板横梁的干涉,而将两者配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舱室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仪表板下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从舱室侧观察到的同一仪表板下部件的主视图。
图3是从发动机室侧观察到的同一仪表板下部件的后视图。
图4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图5是沿图4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4的B-B线的断视立体图。
图7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轴护环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车身前部构造)(仪表板下部件)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车辆的行进方向前方单纯地作为前方、将行进方向后方单纯地作为后方、将车宽方向右方单纯地作为右方、将车宽方向左方单纯地作为左方、将重力方向上方单纯地作为上方、将重力方向下方单纯地作为下方等进行表现并说明的情况。
图1是从舱室侧观察到的仪表板下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从舱室侧观察到的仪表板下部件的主视图,图3是从发动机室侧观察到的仪表板下部件的后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配置在前方且构成发动机室2的左右框部的前侧车架4a、4b;在这些前侧车架4a、4b的后方,配置在左右外侧,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柱5a、5b;配置在两前侧车架4a、4b的上方,各前端与前侧车架4a、4b的前端接合,且各后端与前柱5a、5b接合的上构件6a、6b;对发动机室2和配置在其后方的舱室3之间进行分隔,且接合在前侧车架4a、4b、前柱5a、5b及上构件6a、6b上的仪表板下部件10;和接合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下缘上的底板9。
仪表板下部件10是对平板状的金属部件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部件,具有:沿上下方向的纵壁11;从该纵壁11的下部向后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壁12,在其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轮罩部16a、16b。
这些轮罩部16a、16b分别向着舱室3侧鼓出形成,在这些轮罩部16a、16b的上部分别设有角撑板18a、18b。
在这些角撑板18a、18b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端部,以夹着仪表板下部件10的方式,通过点焊接合有各前侧车架4a、4b的后端。另一方面,在各角撑板18a、18b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通过点焊分别接合有前柱5a、5b。
在仪表板下部件10中的纵壁11的上缘形成有朝向后方折曲延伸的折曲部27。在该折曲部27上,在车宽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向上方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49。
另一方面,在倾斜壁12的车宽方向中央一体形成有向上方鼓出的通道部13。隔着该通道部13将左侧作为驾驶席侧踏板部14、将右侧作为助手席侧踏板部15。
另外,在纵壁11的折曲部27和通道部13之间,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车架28。该中间车架28是用于提高仪表板下部件10的刚性的加强部件。
在驾驶席侧踏板部14中的、纵壁11和倾斜壁12的边界部71上形成有将发动机室2和舱室3连通的转向用开口部20。该转向用开口部20是用于供后述的转向轴72以及万向接头76穿插的部分,在转向用开口部20上以将其覆盖的方式,安装有转向接头罩(steering joint cover)21(详细后述)。
另外,在纵壁11的舱室3侧的面上,在转向用开口部20的右上方侧设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加速踏板的加速踏板托架32。而且,在纵壁11上,在与转向用开口部20相比左上方侧,形成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制动主液压缸的安装孔33。
在纵壁11的舱室3侧的面上,在与安装孔33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主液压缸加强件25。该主液压缸加强件25是通过对平板状的金属部件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有凹凸的部件,在此处安装有未图示的制动主液压缸。
而且,在纵壁11上,在与通道部13相比右上方部,设有减振件固定面板26。减振件固定面板26是用于固定未图示的沥青片(メルシ一ト)的部件,该沥青片作为仪表板下部件10的减振件而进行贴附,通过对平板状的金属部件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有凹凸。
图4是图2的A部放大图,图5是沿图4的B-B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4的B-B线的剖视立体图。
如图3~图6所示,在形成于仪表板下部件10的纵壁11和倾斜壁12的边界部71上的转向用开口部20中穿插有转向轴72。
这里,转向轴72具有将设在舱室3侧的方向盘73的旋转传递至设在发动机室2侧的转向齿轮箱74的机构。转向轴72具有:连结在方向盘73的下端的第一轴75;以经由万向接头76使一端能够折曲的方式连结在该第一轴75的下端的第二轴77。而且,该第二轴77的与第一轴相反侧的端部连结在转向齿轮箱74上。
(转向接头罩)
在仪表板下部件10上,在转向用开口部20的周围,以从发动机室2侧覆盖转向用开口部20的方式安装有转向接头罩21。
另外,转向接头罩21构成为包括:向发动机室2侧鼓出形成的杯状的罩主体78;和形成在罩主体78的开口缘上的外凸缘部79。
罩主体78以使该开口缘与形成在仪表板下部件10上的转向用开口部20相比位于外侧的方式形成。另外,在罩主体78的底壁78a上形成有用于供转向轴72以及万向接头76穿插的接头插入口22。
另一方面,在外凸缘部79的上部形成有凸缘加强筋80。该外凸缘部79以在与仪表板下部件10之间夹入有密封件69的状态,通过点焊被接合在仪表板下部件10上。
这里,在仪表板下部件10上与凸缘加强筋8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加强筋8。即,凸缘加强筋80的棱线80a和加强筋8的棱线8a相互重合。
另外,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边界部71附近的、在隔着转向用开口部20的两侧,且在与转向接头罩21相比内侧,形成有一对护环安装孔81、81。这些护环安装孔81、81是用于供后述的转向轴护环(steering grommet)82安装的部分。
(转向轴护环)
图7是转向轴护环的立体图。
转向轴护环82是由树脂形成的部件,如图7所示,以覆盖转向用开口部20的方式设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舱室3侧的面上。转向轴护环82构成为包括:封闭转向用开口部20的凸缘部83;和从凸缘部83的中央向舱室3侧鼓起的护环主体84。
凸缘部83形成得比转向用开口部20大,在与加速踏板托架32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切缺部83a。通过形成该切缺部83a,能够避免转向轴护环82和加速踏板托架32的干涉。
另外,在凸缘部83的外周部和转向用开口部20的周围重合的部位上、且在与形成于仪表板下部件10上的护环安装孔81、81对应的位置上,向着发动机室侧突出设置有安装夹85、85。
若将安装夹85、85分别插入到护环安装孔81、81中,则成为使这些安装夹85、85从仪表板下部件10向发动机室2侧,即向转向接头罩21侧突出的状态,且两者81、85被卡合。其结果为,在仪表板下部件10上固定有转向轴护环82。
这里,转向接头罩21以覆盖转向用开口部20的方式安装,即,转向接头罩21设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边界部71上。边界部71从纵壁11和倾斜壁12的连结部分开始折曲,并在此处安装有转向接头罩21,所以,能够充分确保仪表板下部件10和转向接头罩21的罩主体78之间的距离L1(参照图6)。
除了上述以外,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边界部71的附近形成有护环安装孔81。即,在仪表板下部件10和转向接头罩21的罩主体78之间的确保了充分空间的部位上,突出有转向轴护环82的安装夹85。因此,能够避免该安装夹85和转向接头罩21的干涉。
另一方面,护环主体84是使以包围转向轴72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的筒状部件的一部分,以沿转向轴72(第一轴75)的轴向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并从凸缘部83鼓起的部件。即,护环主体84以使形成在该前端的轴插入口86朝向斜上方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护环主体84的前端形成有前端细部88。
而且,在轴插入口86的周缘上,沿上下方向形成有一对狭缝87a、87b。通过这些狭缝87a、87b,以能够挠曲的方式形成有护环主体84的前端细部88。一对狭缝87a、87b中的形成于上方的狭缝87a,形成在轴插入口86的周缘和凸缘部83的外周缘之间。其结果为,能够在转向轴72上容易地安装转向轴护环82。
(仪表板横梁)
回到图3,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发动机室2侧的面上,以隔着转向接头罩21的方式,以直线状设置有跨在左右的前侧车架4a、4b上的一对仪表板横梁23。转向接头罩21由于设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边界部71上,所以,仪表板横梁23沿边界部71配置。
仪表板横梁23是用于提高仪表板下部件10的刚性以及使前碰撞荷载分散的构件,形成为截面大致帽型形状。而且,将仪表板横梁23的开口侧朝向仪表板下部件10侧以点焊接合,并形成封闭截面构造部。
另外,仪表板横梁23隔着转向接头罩21而在左右分割构成。即,仪表板横梁23由左横梁23a和右横梁23b构成。
而且,各左右的横梁23a、23b的一端通过点焊接合在转向接头罩21上。即,左右的横梁23a、23b处于经由转向接头罩21连结的状态。另一方面,左横梁23a的与转向接头罩21接合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通过点焊被接合在配置于左侧的左前侧车架4a上。而且,右横梁23b的与转向接头罩21接合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通过点焊被接合在配置于右侧的右前侧车架4b上。
此外,图3中的附图标记M表示仪表板下部件10和转向接头罩21、仪表板横梁23、主液压缸加强件25、减振件固定面板26及中间车架28的点焊部。
这里,转向接头罩21的壁厚T1设定得比仪表板横梁23的壁厚T2厚(参照图6)。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基于转向接头罩21的对转向轴72以及万向接头76的支承刚性。
另外,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舱室3侧的面上,在与右横梁23b对应的部位上,以沿左右方向长的方式形成有凹部31。凹部31是通过使仪表板下部件10向发动机室2侧鼓出形成而形成的。
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仪表板下部件10的与仪表板横梁23对应的部位的刚性。
(效果)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由于使仪表板横梁23隔着转向接头罩21在左右分割构成,所以,能够将两者21、23配置在同一直线上。即,无需将转向接头罩21及仪表板横梁23的安装位置以互不干涉的方式分别错开,从而能够配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另外,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隔着转向用开口部20的两侧,形成用于安装转向轴护环82的护环安装孔81,通过在该护环安装孔81中插入安装夹85而固定转向轴护环82。因此,不用如以往那样设置螺柱,就能够安装转向轴护环82。
而且,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被转向接头罩21覆盖的位置上形成有护环安装孔81。因此,转向接头罩21作为防止灰尘以及水从护环安装孔81浸入的罩而发挥作用。
另外,在仪表板下部件10的纵壁11和倾斜壁12的边界部71上设有转向接头罩21,由此,能够在仪表板下部件10和转向接头罩21的罩主体78之间确保充分的空间。而且,以使转向轴护环82的安装夹85向该空间突出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避免该安装夹85和转向接头罩21的干涉。另外,无需不必要地增大转向接头罩21,就能够可靠地将万向接头76周边围绕。
而且,具有夹入到仪表板下部件10和转向接头罩21的外凸缘部79之间的密封件69。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灰尘、水从仪表板下部件10和转向接头罩21之间浸入。
另外,沿仪表板下部件10的边界部71配置仪表板横梁23,并将左右的横梁23a、23b的一端通过点焊接合在转向接头罩21上,而且,将与转向接头罩21接合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通过点焊接合在左右的前侧车架4a、4b上。即,能够牢固地固定仪表板横梁23,所以其结果为,能够提高仪表板下部件10的刚性。
而且,将转向接头罩21的壁厚T1设定得比仪表板横梁23的壁厚T2厚(参照图6)。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基于转向接头罩21的对转向轴72以及万向接头76的支承刚性。
此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本发明还包括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追加了各种变更的内容。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经由万向接头76连结转向轴72的第一轴75和第二轴7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连结第一轴75和第二轴77,且能够满足设计上的布局的结构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点焊进行各部分的金属接合的情况。但是,并不限于此,还能够适当地采用TIG(TungstenInert Gas)焊接、MIG(Metal Inert Gas)焊接、如等离子焊接那样的电弧焊接、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等的以往公知的金属焊接方法。
附图标记的说明

Claims (5)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仪表板下部件,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供连结车辆的转向轴及转向齿轮箱间的接头部件穿插;
以围绕所述接头部件的方式设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的转向接头罩;和
沿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仪表板横梁,
所述仪表板横梁具有将所述转向接头罩隔在中间的一对横梁,且所述一对横梁分别相对于所述转向接头罩固定,
在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周围且被所述转向接头罩覆盖的范围内,形成有供安装转向轴护环的安装夹嵌合的夹持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下部件具有:纵壁;和从该纵壁的下部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壁,
所述转向接头罩配置在所述纵壁和所述倾斜壁的边界部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夹入到所述转向接头罩和所述仪表板下部件之间的密封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下部件具有:纵壁;和从该纵壁的下部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壁,
所述仪表板横梁沿所述纵壁和所述倾斜壁的边界部配置,
所述一对横梁中的一方相对于与其相邻的左侧的前侧车架被接合,所述一对横梁中的另一方相对于与其相邻的右侧的前侧车架被接合。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接头罩的壁厚比所述仪表板横梁的壁厚厚,
所述仪表板横梁呈直线状。
CN201180027558.3A 2010-06-24 2011-05-17 车身前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33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3872 2010-06-24
JP2010143872 2010-06-24
PCT/JP2011/061290 WO2011162047A1 (ja) 2010-06-24 2011-05-17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3450A CN102933450A (zh) 2013-02-13
CN102933450B true CN102933450B (zh) 2015-08-19

Family

ID=45371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755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33450B (zh) 2010-06-24 2011-05-17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33842B2 (zh)
EP (1) EP2559611B1 (zh)
JP (1) JP5352740B2 (zh)
CN (1) CN102933450B (zh)
WO (1) WO20111620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02158B2 (en) * 2010-05-25 2014-04-22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JP5949378B2 (ja) * 2012-09-21 2016-07-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
CN104843085A (zh) * 2014-12-20 2015-08-1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连接装置
JP2018016101A (ja) * 2016-07-25 2018-02-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418204B2 (ja) * 2016-07-25 2018-11-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9204544B (zh) * 2017-06-30 2020-11-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结构和车辆
JP7056438B2 (ja) * 2018-07-25 2022-04-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室前壁部構造
JP7095476B2 (ja) * 2018-08-07 2022-07-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7206977B2 (ja) * 2019-02-06 2023-01-1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ホールカバー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4684266A (zh) * 2020-12-25 2022-07-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5107880A (zh) * 2021-03-18 2022-09-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面板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68167U (zh) * 1987-04-22 1988-11-01
JP2003191862A (ja) * 2001-10-16 2003-07-09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CN100515853C (zh) * 2006-02-13 2009-07-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万向节罩构造
CN100545022C (zh) * 2006-10-06 2009-09-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0856A (en) 1984-04-06 1987-10-20 Campbell William O Baby bottle with disposable liner
JPH08324440A (ja) * 1995-06-02 1996-12-10 Toyota Motor Corp コラムホールカバー
JP2008080818A (ja) 2006-09-25 2008-04-10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68167U (zh) * 1987-04-22 1988-11-01
JP2003191862A (ja) * 2001-10-16 2003-07-09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CN100515853C (zh) * 2006-02-13 2009-07-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万向节罩构造
CN100545022C (zh) * 2006-10-06 2009-09-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162047A1 (ja) 2013-08-19
EP2559611A4 (en) 2013-10-02
EP2559611B1 (en) 2014-02-19
CN102933450A (zh) 2013-02-13
WO2011162047A1 (ja) 2011-12-29
EP2559611A1 (en) 2013-02-20
JP5352740B2 (ja) 2013-11-27
US8833842B2 (en) 2014-09-16
US20130093215A1 (en) 201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3450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2336223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4677025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2510825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537216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WO2013054564A1 (ja) 車両前部の下部車体構造
JP547872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094852B2 (ja) 車両の高電圧ケーブル配索構造
JP7095476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09184547A (ja) 自動車のダンパハウジング構造
JP535274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9035106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00140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8100599A (ja) 自動車の車両部品配設構造
JP5179544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934168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774938B2 (ja) 車両のカウルボックス構造
JP2014129004A (ja) 車体内部構造
JP508127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7269054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